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教案新人教版_212(精选)

时间:2019-05-15 04:30: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教案新人教版_212(精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教案新人教版_212(精选)》。

第一篇: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教案新人教版_212(精选)

诗词五首

1.知识与技能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这五首诗词。2.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品味语言,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体会诗歌的内涵。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树立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味与审美情趣。

正确理解诗歌的内涵、体味诗人的感情。

读书指导法、探究学习法。

课件。

第1课时 《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诵读古诗词,你可以感受祖国的名山大川,欣赏故乡的小桥流水;你可以放眼纷繁的社会,笑看人生百态……古诗词犹如“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滋润你的心田。今天让我们再次踏进诗歌艺术的殿堂,去寻觅属于我们的那份感动。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东晋著名诗人,名潜,字元亮,也称“靖节先生”,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五斗米折腰”,故隐居田园。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原籍湖北襄阳,后徙河南巩县,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代表作有《三吏》《三别》《春望》等。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后世称李昌谷,有“诗鬼”之称,是与“诗圣”杜甫,“诗仙”李白,“诗佛”王维相齐名的唐代著名诗人,著有《昌谷集》。

2.背景介绍

《饮酒》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都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春望》这是杜甫“安史之乱”期间在长安所作的,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现在陕西富县)前往灵武(现在属宁夏)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该诗作于次年三月,全篇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显示了诗人一贯心系天下,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

《雁门太守行》的作者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发生过重大的战争,从有关史料记载推测,本诗可能写的是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3.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结庐(lú)

东篱(lí)

搔更短(sāo)...不胜簪(zān)燕脂(yān)..4.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

【黑云压城】比喻敌军攻城的气势。【日夕】傍晚。【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浑】简直。【相与】相伴。【角】军中号角。

【胜】能够承受、禁得起。【玉龙】指宝剑。5.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读节奏。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二 学习《饮酒(其五)》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居住在人世间,却没有车马的喧嚣。问我为何能如此,只要心志高远,自然就会觉得居所偏僻安静了。在东篱之下采摘菊花,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入眼帘。山中的气息与傍晚的景色十分好,有飞鸟结伴归来。这里面蕴含着人生的真正意义,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达。

2.名句赏析。

(1)“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被称为妙手偶得的佳句,试说说其妙处。

【交流点拨】这句诗抒写悠闲自得的生活,尽享自然之趣,表现出心灵的超脱世俗和安静平和。(2)能否把“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见”改为“望”?为什么呢?

【交流点拨】不能。“见”字是在悠然中无意所见,人与物融为一体,充分表现了诗人悠然恬静的心境,而“望”却似乎有意去看,不能体现诗人的悠然心境。

3.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作者什么心境?

【交流点拨】这首诗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从大自然中悟出人生的真正的意义,获得恬静的心境。

步骤三 学习《春望》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国都破碎不堪,只有山河依旧存在;春天又来到长安城,只有荒草长得特别茂盛。感世伤时,花也在流泪;怨恨别离,鸟也在啼叫,惊动人心。战乱持续了很长时间,家里已久无音讯,家信可以抵得上万两黄金那么宝贵。由于忧伤烦恼,头上的白发越搔越短,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

2.名句赏析。

(1)试从抒情方式和表达情感上评析“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的妙处。

【交流点拨】诗人在这里运用借景抒情的方式,见花开而落泪,闻鸟鸣而惊心,表现出诗人感伤时事,忧国忧民的情怀。

(2)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本诗尾联中的“搔”字好在哪里?

【交流点拨】“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

3.这首诗集中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集中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步骤四 学习《雁门太守行》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敌军似乌云压境,城墙仿佛将要坍塌;阳光照射在鱼鳞一般的铠甲上,金光闪闪。军中号角的声音在这秋色里响彻天空;边塞上将士的血迹在寒夜中凝为紫色。寒风卷动着红旗,部队悄悄临近易水;凝重的霜湿透了鼓皮,鼓声低沉,扬不起来。为了报答国君的赏赐和厚爱,手操宝剑,甘愿为国血战到底!

2.名句赏析。

“黑云压城城欲摧”是千古名句,试分析其成名句的原因。

【交流点拨】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困境,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运用比喻和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情势。

3.本诗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表现了守边将士什么样的精神?

【交流点拨】表现了守边将士誓死报国、英勇赴战(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精神。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饮酒(其五)》是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写的抒情小诗,为酒后即兴之作,是他的酒后真言,实际上是借“饮酒”的题目,写对世事人生的感慨。

《春望》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整首诗格律严整,对仗精巧,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2.拓展延伸:

课外搜集陶渊明、杜甫、李贺的诗歌赏读。3.布置作业:

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按以往的教学方式,在赏析之后,我都会硬性规定把诗词背下来,会默写,然后我将在特定的时间考查。学生惧于压力,被迫去完成。但是这节课我给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机会,设计了抢答、对抗、挑战等形式,激起学生的好胜心,学生不为个人,而是为集体荣誉而学,积极性较高。及时的、好的评价对他们也是一种激励和鼓舞。从

今天的课上可见,对他们的激励已经初见成效。由此可见,分组教学模式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小组建设,现在我正在积极想办法完善班级的小组建设。

第二篇: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教案

24.诗词五首

《饮酒(其五)》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及写作背景;朗读、背诵全诗。

2、通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来把握诗歌主旨,体味诗人抒发的思想情感及语言的音韵美。

3、感悟诗人热爱自然,回归自然,淡泊名利的人生态度。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课时数:1课时。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本诗是陶渊明的组诗《饮酒诗二十首》中的第五首。陶渊明的《饮酒》诗共二十首,并有一段序文,是他“闲居寡饮”“既醉之后”的作品,不是一次完成的。

二、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领读全诗。

2、学生自由朗读、齐读全诗。

3、陶渊明(约365—427),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世称靖节先生,因宅边曾有五棵柳树,又自号“五柳先生”。浔阳柴桑人。作品有《归园田居》《饮酒》《拟古》等,其中以田园诗居多,后世称他为田园诗人,他的五言诗成就最高。

4、背景资料:选自《陶渊明集》。《饮酒》共有二十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大约写于作者归隐后的第二年(约417年),是酒后所作。

5、学生朗读、背诵。

三、细读品味:

1、“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置身“人境”,却能做到“无车马喧”,不染世俗之事,2、“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自问自答,无求名逐利之心,即使身居闹市,也与身在深山无甚不同。诗人用平淡的话道出这个深刻道理。

第一层,从哲学的高度来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

3、“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夕阳西下,飞鸟投林,万物自由自在,一派自然和谐景象。

4、“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此时,诗人心旷神怡,若有所悟,其间意趣,是不能用语言来表达的。

第二层,写诗人从对自然界的欣赏中,得到美的享受和启迪。

四、合作探究:

结尾两句有什么深层含义?

明确:最后两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找不到合适的语言了。实际的意思是说:着一种真谛,乃是生命的活脱脱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体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禅学的味道,在这里已经显露端倪了。

在诗的结构上,这两句非常重要。它揭示了全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也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中,让读者去体悟,去咀嚼。

五、教师小结:

诗人写幽美深远的景和悠然自得的情,在情景交融的境界中蕴涵着万物各得其所的哲理。人闲逸而自在,山静穆而高远。在那一刻,似乎有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一起奏出,融为一支轻盈的乐曲,同时也体现了全诗的宗旨——复归自然。

这首诗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喧嚣,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

六、布置作业:研讨与练习一。

七、板书设计:

饮酒

在人境、无车马喧————心远

采菊

篱下 南山;山气 日夕 飞鸟————悠然

————热爱自然、淡泊名利。

《春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能力目标:反复朗读,背诵课文;把握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爱家爱国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结合背景,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方法:朗读感知法,情境品味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爱国名言,人民苦难等相关内容导入。

二、简介背景(安史之乱)、作者杜甫。

三、朗读感知

1、反复朗读。要求:读准正音、节奏、语气语调。

2、检查朗读情况,引导学生正确译读。

3、引导学生背诵。

四、研读赏析。

1、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再现形象,把握物境。

①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学生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这是一幅论陷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论陷,城池残破,山河依旧,乱草丛生,满目凄然。②颔联写了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花、鸟。春花盛开,鸟儿和鸣,但诗人在视听上并没有愉悦之情,因他与家人的别离感伤所致。

③让学生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诗人盼望得到家书,可一直都大失所望,由此而焦虑忧愁,满头白头,头发稀疏得不能插簪。

2、引导学生体会情感,把握情境。

提问①: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全诗抒发了诗人忧国思亲的情感。

提问②:全诗抓住哪些词语和意象来表达心情?

明确:国“破”——国家支离破碎

草木“深”——更令人满目凄凉、花溅泪,鸟惊心——衬托诗人因国破家亡而产生强烈伤痛的感情。

“抵万金”——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及家中亲人的思念。

“搔”——不胜簪:头发稀疏不能插针簪,衰老得快,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五、课堂小结,并美读课文。

六、巩固提升

见附页 板书设计

肖联写景

心生伤痛

颔联抒情

离愁别恨

借景抒情 春望

颈联叙事

眷家思亲

寓情于物

尾联描写

忧国伤时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雁门太守行》是唐朝诗人李贺借用乐府旧题,描绘了一场边关战争,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

【教学目标】

1.以读激趣,感知内容。

2.以品感悟,领会诗情。【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教学难点】

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讲述李贺以诗求见韩愈的故事。内容如下:

元和二年深秋的一天,当时的小青年李贺带着一首诗去求韩愈。当时,韩愈刚把客人送走,非常疲倦,准备休息。当他的门人把这首诗送给他时,他一边脱着衣服,一边很随意地看了送过来的诗歌。可是,当他看到开头两句诗时,便大为震惊,连忙请李贺进来详谈。而这仅以开头两句就打动韩愈的诗,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雁门太守行》 2.板书课题、作者。

二、检测预习:

1.请两名学生上台默写。

2.在强调字形、读音的基础上,初步读通古诗。

三、整体感知:

1.读注释,弄清古诗内容。重点交流“夜紫”“易水”“金鳞”等词意思。

2.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战争场景,请根据诗歌内容找出战事的季节、时间、地点以及简要归作战的经过。

明确:季节——秋天

时间——向日、夜紫(傍晚)、霜重(半夜)

地点——塞上、易水

经过——黑云压城(兵临城下)、甲光向日(严阵以待)、半卷红旗(夜袭敌营)3.提问:除了描写战事的具体内容外,诗人还在诗中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环境——角色满天、燕脂夜紫、霜重鼓寒

感受——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4.师生交流后,老师擦去黑板上多余的字。具体如下:

黑云压城、甲光向日、角声满天、燕脂夜紫、半卷红旗、霜重鼓寒、报君黄金、玉龙为死

四、感悟情感:

1.提问:这里的“玉龙为死”,你能体会到什么?能从文中找到依据吗? 2.师生交流时,明确:

死——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板书:视死如归)⑴黑云——运用比喻,写出敌军强大,随时可能牺牲。⑵城欲摧——随时城破兵败身启。⑶甲光——将士披挂上阵,准备战斗,做好献身的准备。⑷角色满天——军情紧张,战斗随时打响,暗示战争之残酷。⑸易水——用典,像荆轲刺秦王一样,不打算生还。

⑹霜重鼓寒——环境描写,北地的秋夜,风疾霜浓,但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⑺报君——用死来报答君王的信任和重用。

⑻秋色、燕脂、夜紫——营造苍凉、悲壮的氛围,暗示战事紧张、残酷,随时可能阵亡。3.指导感情朗读。

五、领会特色:

1.引导:战争历来是残酷的,在很多的诗词歌赋中都有对战争场景的描写,尤其是边塞诗。请同学们看看这些诗人是如何描绘战争场景的? 投影: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北朝民歌·《木兰诗》 2.简单交流后,提问:李贺在本诗中又是如何描绘战争风云的呢?

3.在交流的基础上,老师用红色粉笔在黑板上圈出“黑云”“金鳞”“燕脂”“夜紫”“红旗”“霜重”“黄金”“玉龙”等词。

4.总结:诗人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描绘悲壮的战争风云,构成了奇特的意境。这也是李贺诗歌的风格,务求新奇,被人称为“奇才”“鬼才”。

六、拓展阅读: 1.投影出示:

马诗 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2.思考:《马诗》“奇”在哪儿? 3.明确:写景之奇,以马写人之奇„„

七、感情诵读:

1.交待李贺大致生平,内容如下:

李贺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外出时背一破锦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暮归足成诗篇。后来因用心过度,27岁就死了。2.全班诵读《雁门太守行》

《赤壁》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2.学习并了解诗歌的意境。3.熟读并背诵诗歌。

教学重难点:

1.重点: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背诵这首诗歌 2.难点:体会诗歌所描绘的意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见课件)(二)朗读诗歌

1、老师范读,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古诗的诵读节奏。

2、学生多种形式练读。

(三)读懂诗意

1、词义解释

折戟:指残破的兵器。折,折断。戟,古代一种兵器。销:锈蚀。将:把,拿。

前朝:以前的年代。东风:春风。

周郎:吴国的将领周瑜。铜雀:即铜雀台。

二乔:乔公二女,大乔嫁孙策,小乔嫁周瑜。

2、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诗句的含义: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假如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军,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

(四)问题探究

1、作者对历史的评价因何而发? 沉沙之折戟。(兴感之由)

2、诗人是怎样评价赤壁之战的?

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赤壁之战的胜利,不过是借助东风而已,有很大的偶然性,否则就会有相反的结果,历史将被改写。(补充资料 ①赤壁简介:

赤壁,地名,东汉献帝十三年(208年)周瑜大败曹操处,现在湖北省赤壁西北长江南岸。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②赤壁之战: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3、“二乔”在诗歌中指代什么?这样写有什么意义? “二乔”形象地代表东吴的命运。

诗人假设东吴败亡,不写山河破碎,而写二乔入围供使,不仅以小见大地说明战争之利害,而且极其耐人寻味。

4、杜牧好谈兵论战,虽有用世之心,却无用武之地。在这首诗歌中,他不以成败论英雄,把历史上赤壁之战的胜利归功于东风,把周瑜的成功归为偶然机遇。

但赤壁之胜,自然不如杜牧所说的,“出于侥幸”,那么,诗人咏史的真正用意何在呢? 借周瑜与曹操的故事,表达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小结:

诗人借赤壁之战的成败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它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英气。

《渔家傲》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李清照的文学常识;体会作者在词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读,进而感悟词作主旨;结合内容赏析阅读。

3、品味本词豪放的艺术风格,感受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教学重点:目标1.教学难点:目标2.教学方法:朗读、研讨。课型:新授课。教学过程:

一、释题导入:

《渔家傲》是李清照词作中的一首风格特殊的作品,是少见的浪漫主义名篇。渔家傲是词牌名。

二、整体感知:

1、李清照(1084—1151),号易安居士,济南人。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其词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画,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失。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

2、在词的创作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她的词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但这首词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3、学习生字:谩(màn).

4、教师范读,指导朗读。

三、细读品味: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

上阙表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友惊人句。”——“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友惊人语”,流露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举,奔向飘渺的神山寻求幸福。

下阕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遭逢不幸,渴望寻求幸福。

四、合作探究:

李清照是婉约派的女词人,为什么能写出这样豪放的作品呢?

明确:封建社会中,女子生活于种种束缚之下,即使像李清照那样有高度修养和才华的女词人也不能摆脱这种命运,这无疑会使她感到烦闷和窒息。她作了两首《临江仙》词,都用欧阳修的成语“庭院深深几许”作为起句,这很可能是借它充分表达出她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但这种愿望在她生活的时代的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实现的,因此她只有把它寄托于梦中虚无缥缈的神仙境界,在这境界中寻求出路。然而在那个时代,一个女子能不安于社会给她安排的命运,大胆地提出冲破束缚、向往自由的要求,确实是很难得的,在历史上,在封建社会的妇女群中,这是很少见的。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六、布置作业:背诵并默读这首词。

七、板书设计:

渔家傲

词人梦中所见所闻:海天相接、瑰奇雄伟。词人的理想和抱负:辛苦求索、未见光明。

————渴望自由、追求光明。

第三篇:八年级上册六单元诵读欣赏雁门太守行教案

雁门太守行

一、核心指向

1.理解词及其意境

2.学会赏析单个诗句的思路方法:

二、导学过程

1.相关积累。

2.朗读指导

3.理解。

⑴说说诗歌的大意。

⑵鉴赏诗歌

思路:选词句—判形式(写法或修辞等)—鉴赏(说说色形声气等方面的表达效果:运用联想和想象进行叙描式的填补意境,叙描必须有3句以上)

范例:黑云压城城欲摧

“压”、“欲摧”表现黑云的低沉厚重,一场大战一触即发,营造了一种让人心跳骤然加剧让人喘不过气来的紧张气氛,表现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气焰嚣张,大有将城关一举踏为齑粉之势。

学生鉴赏摘录

甲光向日金鳞开

“金鳞”与“乌云”,色彩上一明一暗,通过铠甲上的日光,生动地刻画了守城将士们面对“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的昂扬斗志:他们早已森严壁垒、众志成城,蓄势待发,决意将来犯之敌一举歼灭。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刻画战斗的惨烈场面。

“角声满天” :战斗打响,鼓角争鸣,人喊马嘶,杀声震天,直杀得天昏地暗,日月无光„„“凝夜紫”尘埃落定,战场上一片沉寂,昏黄的阳光下,尸横遍野,血流成河„„

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半卷”人噤声,马含枚,行动诡秘,出其不意,奇袭敌军。

“易水”直教人联想到“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昔日人已没,今日水犹寒”、“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义无反顾的铁血精神和悲壮情怀。

“霜重鼓寒”,此刻,天寒霜浓,连战鼓也好似被冻得失去了往日的雷霆振撼之声。以恶劣的天气,突出将士们勇往直前、奋不顾身的英雄气概。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他振臂一呼,挥剑一指,所有将士无不奋勇冲杀,纵横决荡„„

三、小结艺术特色。

四、背诵与默写。

《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学习诗歌的朗读技巧,培养朗读能力。

2、反复诵读,感受、品味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语言美;

3、领悟作者寄托的爱国情怀,培养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引

1、课前预习:(1)搜集资料了解作家作品;

(2)初读诗歌,结合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导入新课:(1)播放音乐,创设情境,引入《雁门太守行》

(2)解题。

(3)简介作者:师生交流资料(检查预习,了解作者风格)。

二、朗读赏析

1、读诗韵:明确朗读的三个层次,读准字音和节奏。

2、解诗意:在初读感知基础上,提出不明白之处,师生解疑。

3、悟诗情: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明确:描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赞颂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

一、二句“紧张,壮烈”中间四句“凝重,悲壮”最后两句“坚定,豪迈”(3)配乐齐读

4、品诗言:

(1)教师点拨品析角度,学生用“我喜欢,因为 ”句式说话。(集体讨论;尊重学生阅读体验和独立见解)

(2)背诵全诗

5、小结过度

三、拓展延伸

1、比较阅读:《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朗读诗歌

(2)思考讨论:两首诗的异同点

2、名句欣赏:师生交流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

四、布置作业

必做:诵读25课《诗词五首》。

选做:

1、结合注释,发挥想像,把《雁门太守行》改写成一篇记叙文。

2、搜集、积累表达爱国情怀的诗词名句,从内容和写法等方面写 点赏析文字,与同学交流。

雁门太守行

1.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作品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驰骋想像,运用传说,熔铸词彩,创造出—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2.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3.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4.理解重点句子。涛作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5.朗读背诵。

第四篇:【动感课堂】2016年春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六单元 25《雁门太守行》教案 (新版)语文版(定稿)

雁门太守行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的内容并背诵全诗。

2、品位诗歌意境,领悟诗歌主题。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

领悟诗词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课时安排

1课时

一、导入新课

由古代写战争的诗歌导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出塞.王昌龄.)葡桃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凉州词 王翰)《木兰诗》《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青青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从军行》)

二、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三、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伏彼起,发生过重大的战争。如史载,元和四年(809),王承宗的叛军攻打易州和定州,爱国将领李光颜曾率兵驰救。元和九年,他身先士卒,突出、冲击吴元济叛军的包围,杀得敌人人仰马翻,狼狈逃窜。

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推测,可能是写平定藩镇叛乱的战争。

四、分析课文

1、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3、问题探究

理解重点句子

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首句是说黑云高压城上,城像力量就要被摧毁一般,云隙中射出的阳光,照在战士们的盔甲上,闪现出一片金鳞,这是描绘敌兵压境,危城将破的情景。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黑”字已感气氛沉重,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军情紧急,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敌军压境围城如此凶猛,则我军只有杀出重围,才有生路。“甲光向日金鳞开”,在色彩和形相上与上句形成强烈对比,明含欣喜、赞美之情,“甲光”一词与黑云相对,这里当然是指我军,显示守城壮士雄姿英发,以与城外的敌军相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阵以待,表现边塞将土守危城,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据说王安石曾批评这句说:“方黑云压城,岂有向日之甲光?”杨慎声称自己确乎见到此类景象,指责王安石说:“宋老头巾不知诗。”(《升庵诗话》)其实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就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境造意的手段。一、二两句写围城与突围,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以下八句写乘胜追杀,直至兵临易水,是又一个意义单位。“ 三、四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两方面铺写惊心动魄的战斗。时值深秋,万木摇落,在一片死寂之中,那角声呜呜咽咽地鸣响起来。显然,一场惊心动魄的战斗正在进行。“角声满天”,以虚写实,勾画出战争的规模。敌军依仗人多势众,鼓噪而前,步步紧逼。守军并不因势孤力弱而怯阵,在号角声的鼓舞下,他们士气高昂,奋力反击。“塞上胭脂凝夜紫”中的“夜”字照应第一句中的“日”字,表明从突围至此,战斗从白昼持续到黄昏,双方互有杀伤。(燕脂夜紫)紧承“角声”、“秋色”描绘塞土赤紫,已令人想见战血;于“紫”前加一“凝”字,更强化了这种联想,是说战血夜凝,是描写激战后的光景。在这里,诗人没有直接描写车毂交错、短兵相接的激烈场面,只对双方收兵后战场上的景象作了粗略的然而极富表现力的点染:鏖战从白天进行到夜晚,晚霞映照着战场,那大块大块的胭脂般鲜红的血迹,透过夜雾凝结在大地上呈现出一片紫色。这种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暗示攻守双方都有大量伤亡,守城将士依然处于不利的地位,为下面写友军的援救作了必要的铺垫。

后四句写援军的活动。“半卷红旗临易水”,“半卷”二字含义极为丰富。黑夜悄然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临易水”既表明交战的地点,三字又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报效国家的豪情。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

接着描写苦战的场面:驰援部队一迫近敌军的营垒,便击鼓助威,投入战斗。无奈夜寒霜重,连战鼓也擂不响。面对重重困难,将士们毫不气馁。鼓声不起,主将誓死,正是这种严峻形势的反映。“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至于快战的结果如何,却让读者去想象。诗人运用特殊的艺术手法表现独特的艺术想象,或用象征,或用暗示,或用烘托,或以虚见实、以声显形、以部分代全体,给读者留下了过于广阔的想象空间,所以读者的理解因人而异。

尾联,黄金台是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士。诗人引用这个故事,写主将为报君主的知遇之恩,誓死决战,寸土必 2 争,奋死抗敌,报效朝廷的决心。“玉龙”,唐人用以称剑。黄金、白玉,其质地和色泽,都为世人所重。“龙”,是古代传说中的高贵动物,“黄金台”,是求贤若渴的象征。诗人选用“玉龙”和“黄金台”造型设色,创造出“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的诗句,一位神采奕奕的主将形象便宛然在目。其不借为国捐躯的崇高精神,以及君主重用贤才的美德,都给读者以强烈而美好的感受。

五、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这首诗赞颂了戍边将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

一般来说,写悲壮惨烈战斗场面不宜使用表现浓艳色彩的词语,而李贺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和紫红色,非但鲜明,而且浓艳,它们和黑色、秋色、玉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特别善于调色,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此诗中造语浓艳,如“黑,燕脂,紫,红,金,”等,极力渲染氛围。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李贺

(1)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品抒发的感情; 明确:描绘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战斗场面,赞颂将士们奋勇杀敌的英雄气概和誓死报国的爱国情怀。

(2)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诗歌。

明确:

一、二句“紧张,壮烈” 中间四句“凝重,悲壮” 最后两句“坚定,豪迈

第五篇: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赤壁渔家傲教案新人教版_211

《赤壁》《渔家傲》

一、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即公元208年,曹操挥百万大军南下,却在赤壁大战中,被孙、刘联军所败。当时,年仅34岁的周瑜,堪称这次战役中的风云人物,唐代诗人杜牧经过赤壁,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了《赤壁》一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牧的《赤壁》。

二、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作者简介

杜牧(803—约852),唐代文学家,字牧之,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他与诗人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著有《樊川文集》,擅长长篇五言古诗和七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是中国古代罕见的才女,擅长书、画,通晓金石,而尤精诗词。

2.读准字音,记准字形,给加点的字注音。

折戟(jǐ)铁未销(xiāo)殷勤(yīn)...嗟(jiē)谩(màn)..3.记住重点词语的词义。【销】销蚀。【将】拿,取。

【认前朝】辨认出是前朝遗物。【星河】银河。【殷勤】情意恳切。【报】回答。【嗟】叹息,慨叹。

【谩】同“漫”,空,徒然。【举】高飞。

4.大声朗读,用“/”划分朗读节奏。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步骤二 学习《赤壁》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交流点拨】一截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那时如果不是强劲的东风帮助周瑜实行火攻,打败了曹操,东吴的美女大乔和小乔就要被掳去,关在铜雀台上为曹操所霸占了。

2.名句赏析。

(1)说说你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这句话的理解。

【交流点拨】如果不是东风给了周瑜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改写。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会有所作为,反映出诗人抑郁不平的心境,以小见大,警策深刻。

(2)诗的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前两句写兴感之由,为后两句议论感慨作铺垫,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历史的慨叹,以小见大。3.这是一首什么体裁的诗?有何特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交流点拨】体裁是咏史诗。特点是咏史抒怀。这首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抒发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情。

步骤三 学习《渔家傲》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词意。

【交流点拨】水天相接,晨雾蒙蒙笼云涛,银河欲转,千帆如梭逐浪飘。梦魂仿佛回到了天庭,天帝传话善相邀。殷勤地问道:你可有归宿之处?我回报天帝说:路途漫长啊,又叹日暮时不早,学作诗,枉有妙句人称道,却是空无用。长空九万里,大鹏冲天飞正高。风啊!千万别停息,将我这一叶轻舟,直送往蓬莱、方丈、灜洲那三座海上仙山去。

2.名句赏析。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描绘出一种什么景象?

【交流点拨】此句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丽雄伟的景象。

3.这首词上下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交流点拨】上片描绘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展现出一种瑰丽雄伟的境界;下片词人借回答天帝的问话,抒发胸臆,感叹遭逢不幸,渴望寻求幸福。

四、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步骤四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课堂小结:

《赤壁》这首诗是一首咏史诗,诗人借题发挥,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 不平之气,本诗采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二乔的命运形象地代表了东吴的命运,警策深刻。

《渔家傲》这首词意境开阔,气势磅礴,想象丰富,通过对梦境的描述,抒写了词人对现实的不满,表达了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表现了他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向往。

2.拓展延伸:

课外搜集杜牧、李清照的诗词赏读。3.布置作业:

完成《精英新课堂》本节内容。

五、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诗歌丰富的意境不是靠“教”得,而是靠“悟”得,因为有些东西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传的。所以,本课教学以“读”为主线,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朗读、诵读、默读、吟读……在诵读中感受、体验、领悟、欣赏,从而达到体会语言,感悟意境,把握情感的目的。我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以解决言简的问题。因为诗歌是靠形象来传情达意的,而要感悟“形象”的内涵以及诗歌的意境,就离不开联想和想象,可以说联想和想象是通向诗歌神圣殿堂的一把金钥匙。其次是创造条件,让学生去品读,以解决“意丰”的问题。课堂上,让学生个性化朗读、改写、鉴赏、评说,以体会诗歌的丰富意韵,达到陶冶性情、激发兴趣的目的。最后是关注背诵与积累,尽量在课堂上让学生背诵,使诗歌的美永驻心田。

下载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教案新人教版_212(精选)word格式文档
下载2018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24诗词五首饮酒(其五)春望雁门太守行教案新人教版_212(精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