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综合布线系统验收标准和基本要求
综合布线系统验收标准和基本要求
通信介质的正确连接及良好的传输性能,是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础,系统安装完毕后,必须对系统进行必要的测试,以确认传输介质的性能指标已达到了系统正常运转的要求。网络综合布线系统测试验收中,有些网络布线系统施工单位使用的是像网络通断测试器那样的简单测试工具,测试时网络连通灯一亮,就认为网络没有问题,线缆安装合格,这是不可取的。这种测试只能说明网线接对了且没有断路。我们知道,计算机网络工作时要使用高速度承载很大的信息流量,对通信线缆的要求非常高,衰减、损耗、速率和抗干扰都有相应的规定。通常网络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应遵循的标准如下。
一、网络布线系统验收标准
过去国内大多数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采用国外厂商生产的产品,且其工程设计和安装施工绝大部分由国外厂商或代理商组织实施。当时因缺乏统一的工程建设标准,所以不论是在产品的技术和外形结构,还是在具体设计和施工以及与房屋建筑的互相配合等方面都存在一些问题,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为此,我国主管建设部门和有关单位在近几年来组织编制和批准发布了一批有关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施工应遵循的依据和法规。这方面的主要标准和规范如下所示。
1、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50311-2007)根据建设部公告,自2007年10月1日起施行。
2、国家标准《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GB50312-2007)根据建设部公告,自2007年10月且日起施行。
3、国家标准《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汀50314-2006)由原建设部和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联合批准发布,自2007年7月1日起施行。
4、国家标准《智能建筑工程质量验收规范》(GB50339-2003)由原建设部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联合发布,自2003年10月1日起施行。
5、国家标准《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50374-2006)由原信息产业部发布,自2007年5月1日起施行。
6、国家标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303-2002)由原建设部发布,向2002年6月且日起施行。
7、通信行业标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施工图集》(YDD5082-99)由信息产业部批准发布,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8、通信行业标准《城市住宅区和办公楼电话通信设施设计标准》的T)/T2008-930由建设部和原邮电部联合批准发布,自1994年9月1日起施行。
9、通信行业标准《城市住宅区和办公楼电话通信设施验收规范》(YDD5048-97)由原邮电部批准发布,自1997年9月1日起施行。
10、通信行业标准《城市居住区建筑电话通信设计安装图集》向T>5010-95)由原邮电部准发布,自1995年7月1日起施行。
11、通信行业标准《通信电缆配线管道图集》(TD5062-98)由信息产业部批准发布,自1998年9月1日起施行。
12、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标准《城市住宅建筑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CECSII9:2000)为推荐性的,由协会下属通信工程委员会主编,经中国工程建设标准化协会批准,自2000年12月1日起施行。
当工程技术文件、承包合同文件要求采用国际标准时,应按要求采用适用的国际标准,但不应低于本规范规定。此外,在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中,还可能涉及本地电话网。因此,还应遵循我国通信行业标准《本地电话网用户线路工程设计规范》(YDD5006-95)、《本地电话网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YDD5007-95)和《本地网通信线路工程验收规范》(YDD5051-97)等规定。
以下国际标准可供参考:
《用户建筑综合布线》TSO/IEC1180《商业建筑电信布线标准》EIA/TIA568
《商业建筑电信布线安装标准》EIA/TIA569
《商业建筑通信基础结构管理规范》EIA/TIA606
《商业建筑通信接地要求》EIA/TIA607
《信息系统通用布线标准》EN5017《信息系统布线安装标准》EN5017
4二、竣工验收的基本要求
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竣工验收工作是对整个工程的全面验证和施工质量评定。因此,必须按照国家规定的工程建设项目竣工验收办法和工作要求实施,不应有丝毫草率从事或形式主义的做法,力求工程总体质量符合预定的目标要求。
在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重视质量,按照《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的有关规定,加强自检、互检和随工检查等技术措施。建设单位的常驻工地代表或工程监理人员必须按照上述工程验收规范的要求,在整个安装施工全过程中,认真负责,一丝不苟,加强工地的技术监督及工程质量检查工作,力求消灭一切因施工质量而造成的隐患。所有随工验收和竣工验收的项目内容和检验方法等均应按照《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的规定办理。
由于智能化小区的综合布线系统既有屋内的建筑物主干布线系统和水平布线子系统,又有屋外的建筑群主干布线子系统,因此对于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工程验收,除应符合《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验收规范》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本地网通信线路工程验收规范》、《通信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电信网光纤数字传输系统工程施工及验收暂行技术规定》、《市内通信全塑电缆线路工程施工及验收技术规范》等有关的规定。
各生产厂商提供的施工操作手册或测试标准均不得与国家标准或通信行业标准相抵触,在竣工验收时,应按我国现行标准贯彻执行。
三、验收方式
综合布线工程采取三级验收方式。
1、自检自验:由施工单位自检、自验,发现问题及时完善。
2、现场验收:由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联合验收,作为工程结算的根据。
3、鉴定验收:上述两项验收后,乙方提出正式报告作为正式竣工报告,共同上报上级主管部门或委托专业验收机构进行鉴定。
对网络工程验收是施工方向用户方移交的正式手续,也是用户对工程的认可。
四、验收组织
工程竣工后,施工单位应在工程计划验收十日前通知验收机构,同时送交一套完整的竣工报告,并将竣工技术资料一式三份交给建设单位。竣工资料包括工程说明、安装工程量、设备器材明细表、工测试记录、竣工图纸、隐蔽工程记录等。验收前的准备工作包括编制竣工验收工作计划书、技术档案的整理汇总、拟定验收范围、依据和要求、编制竣工验收程序。有时在联合正式验收之前还进行一次初步调试验收。初步调试验收包括技术资料的审核、工程实物验收、系统测试和调试情况的审定。要事先制定出一个详尽的调试验收方案,包括问题与要求、组织分工、主要方法及主要的检测手段等,然后对各施工基本班组及参与现场管理的全体技术人员做出技术交底。
正式的竣工验收由业主、施工单位及有关部门联合参加,其验收结论具有合法性。正式验收的内容包括总体检验、质量评定、专项检验、各子系统提供的竣工图、文档和施工质量技术资料等。
正式的联合验收之前应成立综合布线工程验收的组织机构,如专业验收小组,全面负责综合布线工程的验收工作。专业验收小组由施工单位、用户和其他外聘单位联合组成,人数为5一9人,一般由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由有上岗证书者参与综合布线验收工作。
验收工作主要分两个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物理验收,第二部分是文档验收。综合布线系统工程采用计算机进行管理、维护工作,应按专项进行验收。验收不合格的项目,由验收机构查明原因,提出解决办法。
第二篇:综合布线验收测试标准
综合布线验收测试标准
通信介质的正确连接及良好的传输性能,是系统正常运转的基础,系统安装完毕后,必须对系统进行必要的测试,以确认传输介质的性能指标已达到了系统正常运转的要求。
TIA/EIA-568国际商业大楼通信线路标准对结构布线系统的缆线及连接器的传输给出了最低的电气性能指标要求。按照不同的传输速率对布线系统电气性能的不同需求,定义了3类、4类、超5类布线材料。其中TIA/EIA-568标准确定了传输线缆--双绞线的衰减,NEXT(Near End Crosstalk),特性阻抗及分布电容参数。对3类缆线,其测试数据传输速率最大为16MHz,而对超5类缆线,其测试指标达100MHz的传输速率。而TIA/EIA-568 TSB-40标准则定义了结构了布线系统中的连接器件的性能指标,这些指标是:衰减,NEXT和反射损耗。同样,3类连接器定义了其在最大16Mz传输速率的条件下的性能指标。而超5类的连接器则为100MHHz。
国脉公司的缆线测试将对承包的布线工程逐点地、全面地、可靠地测试,应用先进的测试设备,并提供完整的测试文档作为验收依据。
这一服务将帮助您评价缆线是否可以作为网络的传输媒介,并测试该缆线是否合乎网络规范,在网络系统安装之前进行测试,可以帮助避免周期性间断问题和运行质量下降的问题。
一、验收测试标准
★国际商业建筑物布线标准: TIA/EIA 568
★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讯行业标准通讯行业标准 YD/T926.2-1997 neq ISO/IEC11801:1995
二、验收测试项目
(1)双绞线测试项目
★接线图(Wire MAP)
接线图测试是用来检验在每个末端的线对进行安装连通性错误检查。在该电缆中,对八针连接器中的每针,接线图显示出:
——至远端的连通性
——任何两条或以上导线之间的短路
——交叉错接线对(Crossed Pairs)
——相邻线对串接(Split pairs)
——任何接线错误
——线缆长度
★ 长度
长度有物理长度与电气长度二种。所定义基本链路/通道的物理长度是两个端点之间的电缆物理长度总和。通过测量电缆物理长确定。电气长度由信号传输延迟导出,并依绞合的螺旋线(结构)和介质材料而定。基本链路的物理长度是94M。通道的最大物理长度是100M(含快速边线与快速连线)根据EIA/TIA568国际标准,RJ45头线对顺序为:
按1、2、3、4、5、6、7、8 顺序排列。
第一对线:第1根线(白绿色)与第2根线(绿色)
第二对线:第3根线(白橙色)与第6根线(橙色)
第三对线:第5根线(蓝色)与第6根线(白蓝色)
第四对线:第7根线(白棕色)与第8根线(棕色)
一般以太网的数据传输只使用双绞线的第1、2对线。
★衰减
链路的衰减不应超过下表所列的数值。衰减是在基本链路或通道中信号损耗的测量,由一条链路内所有线对的最坏情况下的衰减值为基准确定。现场测试仪报告衰减值和在不合格点上的频率,或对一个合格状态的在最大衰减值的频率。
★近端串音
近端串音的损耗应达到或超过下表的数值,近端串音是一个在UTP上布线链路内信号从一个线对耦合至另一个线对的度量。在某链子路的近端一个送入平衡信号的线对线对作为干扰对。同时在近端测量被干扰线对上所感应出的差动信号。现场测试仪对于合格条件,报告最坏状态下的Next边限值,其中衰减与近端串音是使用现场仪表,对已安装UTP布线系统链路的扫描/步进频率电压测量中得到的。
(2)双绞线测试参数
频率 MHZ 基本链路最大衰减(DB)(ATTENUATION)水平电缆长度:90M设备连线长度为4M温度20度 基本链路最小近端串音(DB)(NEXT)最坏对组合3类UTP 4类UTP 5类UTP 3类UTP 4类UTP 5类UTP3.2 2.2 2.1 40.1 54.7 606.1 4.3 4.0 30.7 45.1 51.88.8 6.0 5.7 25.9 40.2 47.110.0 6.8 6.3 24.3 38.6 45.513.2 8.8 8.2 21.0 35.3 42.39.9 9.2 33.7 40.710.3 39.1
31.25 11.5 37.6
62.5 16.7 32.7
21.6 29.3
第三篇:综合布线验收标准(模版)
二、综合布线系统测试的项目
综合布线系统的测试可以分为三类:验证测试、鉴定测试和认证测试。对于测试仪器的选用基本上也是这三类,它们之间在功能上虽会有些重叠,但每类测试所使用的测试仪器各有其特定目的。
1、验证测试
验证测试是在施工过程中及验收之前,由施工者对所铺设的传输链路进行施工连通测试,测试重点检验传输链路连通性,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和对施工后的链路参数进行预测,做到工程质量心中有数,以便验收顺利通过。例如每完成一个楼层后,对该水平线及信息插座进行测试。
验证测试仪器具有最基本的连通测试功能(如接线图测试),解决缆线连接是否正确,测试缆线及连接部件性能,包括开路、短路。有些测试仪器还有附加功能,测试缆线长度或对故障定位。验证测试仪器应在现场环境中随工使用,操作简便。
根据所使用的电缆测试仪(例如DSP40000)或用单端电缆测试仪(例如F620)进行随工测试及阶段施工情况测试,规范中指明了有基本链路和信道两种测试连接方法。
测试连接图可按基本链路测试连接方法连接,单端测试只连接测试仪主机,不需要接测试仪远端单元。
基本链路是指布线工程中固定链路部分,包括最长的90m水平电缆和在两端分别接有一个连接点。信道测试连接方式,用来测试端到端的链路,包括用户终端连接线在内的整体信道性能。
2、鉴定测试
鉴定测试仪不仅具有验证测试仪的那些功能,而且还要有所加强。鉴定测试仪最主要的一个能力就是判定被测试链路所能承载的网络信息量的大小。TIA-570-B标准中规定,链路鉴定通过测试链路来判定布线系统所能够支持的网络应用技术(例如100Base-Tx、火线等)。例如有两根链路但不知道它们的传输能力,链路A和链路B都通过了接线图验证测试;然而,鉴定测试会告诉您链路A最高只能支持10Base-T,链路B却能支持千兆以太网。鉴定测试仪能生成测试报告,可用于安装布线系统时文档备案和管理。这类测试仪有一个独特的能力就是可以诊断常见的可导致布线系统传输能力受限制的线缆故障,该功能远远超出了验证测试仪的基本连通性测试。
鉴定测试仪的功能介于验证测试仪和认证测试仪的功能之间。相比验证测试仪功能强大许多,他们的设计目的是操作者只需要较少的培训就可以判断布线系统是否可以“工作”?如果不
能“工作”原因是什么?但无论如何它们在功能上与认证测试仪都是无法相比的,也是不可能替代认证测试仪的。
3、认证测试
认证测试是线缆置信度测试中最严格的。认证测试仪在预设的频率范围内进行许多种测试,并将结果同TIA或ISO标准中的极限值相比较。这些测试结果可以判断链路是否满足某类或某级(例如超5类、6类、D级)的要求。此外,验证测试仪和鉴定测试仪通常是以通道模型进行测试,认证测试仪还可以测试永久链路模式。永久链路模型是综合布线时最常用的安装模式。另外,认证测试仪通常还支持光缆测试,提供先进的图形终端能力并提供内容更丰富的报告。一个重要的不同点是只有认证测试仪能提供一条链路是“通过”或“失败”判定能力。
认证测试的测试内容主要包括:
①对缆线传输信道包括布线系统工程的施工、安装操作、缆线及连接硬件质量等方面综合布线系统的整体指标,按标准所要求的各项参数、指标进行逐项测试和比较判断是否达到某类或某级(例如超五类、六类、D级)和国家或国际标准的要求。认证测试是缆线置信度测试中最严格的。
②认证测试分为基本测试项目和任选测试项目,对于五类线系统基本测试项目有:长度、接线图、衰减、近端串音损耗。任选项目有衰减对串扰比、环境噪声干扰强度、传播时延、回波损耗、特性阻抗、直流环路电阻等。这些内容根据工程的规模、用户的要求及测试的功能条件进行选择。
③六类以上布线系统测试内容应按照
ANSI/EIA/TIA-568B和ISO/IEC11801:2000+标准要求的测试内容进行测试。
④三类大对数电缆(垂直主干线)的测试内容,按照GB/T50312-2000中规定执行。⑤屏蔽布线系统的测试
应在现场进行对屏蔽电缆屏蔽层两端通导测试,检验屏蔽层连接性是否完好,全屏蔽的直流电阻应小于下式计算值:
R(D)=62.5/D
式中:R(D)——总屏蔽电阻(Ω/km)
D——总屏蔽外径(mm)
三、测试过程及结果的判定
1、测试模型
在进行布线链路测试时,应该按照线缆级别不同选择不同的链路模型。在测试三、四、五类双绞线缆时选择基本链路,在进行超五类、六类测试时,应按照永久链路模型进行。
・双绞线水平测试模型
(1)永久链路和基本链路
由TIA/EIA568-B重新对测试链路定义,在进行超五类、六类双绞线缆测试时,使用永久链路代替基本链路。在进行测试时,应选用永久链路测试模块,该模块和测试跳线合成一起,测试完后,测试仪能自动将测试跳线长度减掉,显示的是永久链路的实际长度。如图1所示。
(2)通道
由于测试时包括了用户的跳线在内,通道测试一般用于检测布线链路故障时使用。如图2所示。
・光缆布线测试模型
光缆布线系统安装完成之后需要对链路传输特性进行测试,其中最主要的几个测试项目是链路的衰减特性、连接器的插入损耗、回波损耗等。光纤网络的测试测量设备主要有光纤识别器、故障定位器以及光损耗测试设备。如图3所示。
通常,我们需要测量两个方向上的损耗,这是因为存在有向连接损耗或者说是由于光缆传输损耗的非对称性所致。这时,技术人员就必须相互交换设备并再进行另一个方向的测量。可是,当他们相隔十几层楼或是几十千米时该怎么办呢?很明显,如果这两个人每人都有一个光源和一个光功率计,那么他们就可以在两边同时测量了,如图所示,现在的用于认证测试的高级光缆测试套机是可以实现双向双波长的测试的。
2、测试结果评定判据
首先,进行检测前先要完成对测试仪主机、辅机充电工作;其次要熟悉布线现场和布线图,制订一个详细的检测方案;然后是测试仪触摸屏的校准;最后是测试仪校准。现场测试的每条链
路的测试数据报告是自动生成的,因此在每项工程测试前应首先对测试仪进行设置,将仪器的所有项目设置好后,将进行实际的现场检测,按预先设计好的检测方案,逐一地对每条链路进行。检测时由两个人分别持测试仪的主机和副机在链路的两边,将待测链路和测试仪连接好,按自动测试并等待完成,完成后保存测试结果。当天完成测试后,应及时将所有检测结果转存电脑,并对测试仪充电备用。
・个体合格判据
(1)对绞电缆布线,若某一链路有一项内容不合格则该链路判为不合格;
(2)光缆布线检测时,如果系统中有一条光纤链路光衰减值不合格,则该光纤链路判为不合格;
(3)允许未通过检测的信息点、线对、光纤链路经修复后复检。
・综合合格判据
(1)光缆布线检测时,如果系统中有一条光纤链路无法修复,则判为不合格;
(2)对绞电缆布线抽样检测时,被抽样检测点(线对)不合格比例不大于1%,则视为抽样检测通过;不合格点(线对)必须予以修复并复检;
(3)对缆布线全部检测时,如果有下面两种情况之一则判为不合格:
——无法修复的信息点数目超过信息点总数的1% ;
——不合格线对数目超过线对总数的1% ;
(4)检测或抽样检测的结论为合格,则系统检测合格;否则为不合格。
3、强电部分对智能化(弱电)布线的干扰和影响
整个小区内不只有弱电布线,还有强电布线,强电还包括:照明电和动力电。强电对弱电在一定范围内具有电磁干扰。弱电一般是指网络、电话、电视、监控、报警等一系列在低压环境下工作的子系统,它不是某一个或者某几个系统的组合,所以在进行布线方案设计的时候,要综合考虑、统筹安排。不仅弱电系统内部需要统筹考虑,强电和弱电系统之间也要一起考虑,同步协调进行,这样才不会造成顾此失彼。既要考虑它们之间可能造成的干扰,又要从整体上把握两条线路对建筑外观的影响。
强电布线和弱电布线如果靠的过近或者交叉布线,往往由于强电的电磁辐射和干扰,对弱电信号产生强干扰,致使弱电信号有较大噪音或信号失真。一般情况下,强电管线和弱电管线之间的距离不小于500mm。远离弱电的还应包括大功率用电设备如空调机、水泵、风机、电焊机、冰柜等。一般情况下,建议设置“井”状主干通道,并在交叉处预留弱电井。弱电井大小在1000mm×1000mm左右。
因此,我们要强调以下强电与弱电布线中的注意事项:
・强电和弱电的布线路径要避免紧挨着平行布线,弱电管线和强电管线平行布线间距应不小于500mm距离,如果实在条件不允许这样布线,可用专用屏蔽线以及用钢管来代替PVC管。
・强电、弱电的插座相隔距离应大于300mm。
・强电和弱电交叉布线时,交叉角应垂直。
4、综合布线失败的原因分析
凡是经过测试认定为不合格的综合布线系统,其失败的原因主要有:
・通常是由于使用不合格的线缆、插座引起的;
・线缆和插座,阻抗不匹配引起的回波损耗而不合格;
・面板连接不紧的配线或接头连接不规范引起的近端串扰过大;
・错误的连接;
・电缆的长度问题,如开路、短路、超长等。
5、对检测环境的要求
综合布线测试现场应无电焊、电钻和产生强磁干扰的设备作业,被测综合布线系统应该是无源网络,测试时应断开与之相连的有源、无源通信设备。综合布线测试现场的温度在20~30℃左右,湿度宜在30%~85%之间,由于衰减指标的测试受测试环境影响较大,因此当测试环境温度超出上述范围时,需要按相关规定测试标准进行修正。
6、综合布线系统测试中应注意的问题系统测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包括是否正确使用测试仪器和发现测试参数是否正常(通过或未通过)的原因及其故障排除。
(1)首先正确选择仪器,正确使用仪器。通过仪器可以迅速判定出开路、短路,查明故障,测试结果必须编号储存,测试仪器提供的报告是不可修改的文件,并打印存档。
(2)屏蔽对绞电缆测试。通常进行屏蔽电缆屏蔽层两端导通现场的测试,并结合全屏蔽直流电阻的要求,确保良好屏蔽。如果施工中未做到所有屏蔽接地点的可靠接地,不但不能发挥屏蔽作用,而且屏蔽可能造成更大的干扰。所以一般电缆系统多使用UTP系统。
(3)关于工程测试中,怎样把握超五类、六类、七类电缆系统的测试标准。虽然现场测试具体内容不包括在GB/T50312-2000之中,但它明确五类以上电缆系统现场测试具体内容不包括应在原五类布线测试项目基本上增测的几个项目,并明确了参照YD/T1013-1999《综合布线系统电气特性通用测试方法》所规定的内容和测试要求进行。
(4)大对数主干(垂直)电缆系统的测试内容。关于三类大对数电缆及超五类垂直干线电缆系统的测试内容和标准,应选择上述相应标准执行,注意区分测试结果及分析。100m以内五类布线的大对数主干电缆及所连接的配线模块可按布线系统的类别,以4对线为组进行长度、接线图、衰减的测试;对于近端串音,所测结果不得低于五类4对对绞电缆布线系统所规定的数值。
六类线新标准:
首先是对六类性能的测试频率最终确定为1-250MHZ频率;其次六类布线系统在200MHZ时综合衰减串扰比(PS-ACR)应该有较大的余量,它提供2倍于超五类的带宽,为了确保整个系统有良好的电磁兼容性,这个标准还同时对线缆和连接件的匹配提出了建议;六类与超五类的一个重要的不同点在于改善了在串扰以及回波损耗方面的性能,对于新一代的全双工的高速网络应用而言,优良的回波损耗性能是极重要的;在以前的布线测试中有基本链路(TIA),永久链路(ISO)和通道模型(TIA/ISO),在六类标准中取消了基本链路模型,从而两个标准在测试模型上达成了一致;
第四篇:综合布线系统检测验收规范
标准: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检测验收规范
1.本标准对综合布线系统传输性能的检测项目及指标的规定适用于100Ω非屏蔽双绞线电缆以及62.5/125μm多模光缆和8/125μm单模光缆。屏蔽双绞线电缆或其他线缆的检测参照执行。
本标准适用于建筑物综合布线系统的检测验收。
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本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T8401-1987光纤传输特性和光学特性测试方法
GBJ79-1985工业企业通信接地设计规范
ECSC72:95建筑物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ISO/IEC11801:1995信息技术——用户大楼综合布线
ANSI/TIA/EIA-586-A:1995商用楼通信布线标准
ANSI/TIA/EIA-586-A-1:19974对100Ω布线传输延迟及延迟偏离技术要求
ANSI/TIA/EIA-586-A-2:1998商用楼通信布线标准补充文件
ANSI/TIA/EIA-586-A-3:1998捆绑和混合线缆的技术要求
ANSI/TIA/EIA-586-A-4:1999非屏蔽双绞布线系统的模块化快接跳线近端串扰测量方法和要求ANSI/TIA/EIA-586-A-5:19994对100Ω超五楼布线传输补充指南
ANSI/TIA/EIA-589-A:1998商用楼通信路由和空间标准
ANSI/TIA/EIA-606:1993商用楼通信设施管理标准
ANSI/TIA/EIA-607:1994商用楼通信接地和汇联要求
ANSI/TIA/EIATSB-67:1995非屏蔽双绞线电缆布线系统现场测试传输性能规范
3.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3.1.综合布线系统
由通信电缆、光缆及各种连接硬件等构成的用以支持语音、数据、图象、视频通信的弱电布线系统。综合布线系统一般可划分为六个子系统(参见CESC72:95):工作区子系统、水平布线子系统、垂直布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管理子系统、设备间子系统及建筑群布线子系统。
3.2.工作区
用户使用终端设备的地方。
3.3.工作区子系统
由终端设备到信息端口的连线组成。
3.4.水平布线子系统
由楼层配线架、信息端口以及其间的电缆、光缆等组成的布线系统。
3.5.垂直布线子系统(干线子系统)
由建筑物配线架以及连接建筑物配线架和各楼层配线架的电缆、光缆等组成的布线系统。
3.6.管理子系统
由交连、互连与I/O组成。
3.7.设备间子系统
由设备间电缆、连接器等硬件组成。
3.8.建筑群布线子系统
由建筑群配线架以及连接建筑群配线架和各建筑物配线架的电缆、光缆等组成的布线系统。
3.9.配线架
电缆、光缆及元件进行端接与连接的装置。
3.10.配线间
放置配线架和通信设备的空间。
3.11.转接点
因型号、规格不同或因布线环境的要求进行电缆、光缆转接的地方。
3.12.衰减
信号通过一段传输距离之后其幅度减小的程度,单位为分贝(dB)。
3.13.近端串扰
给定频率的信号从一对双绞线输入时在同一端的另一对双绞线上信号的感应程度,单位为分贝(dB)。
3.14.基本链路
水平布线子系统的一种测试模式(图1)。测试仪表始端线接在工作区的信号端口,末端线接在楼层配线架上。
3.15.信道
水平布线子系统的一种测试模式(图2)。测试仪表直接连接到工作区布线和设备电缆上。
3.16.特性阻抗
电缆无限长时该电缆所具有的阻抗。由导体尺寸、导体间的距离以及电缆绝缘材料特性等物理参数决定,单位为欧姆(Ω)。
3.17.远端串扰
给定频率的信号从一对双绞线输入时在另一端的另一对双绞线上信号的感应程度,单位为分贝(dB)。
3.18.等效远端串扰
远端串扰与受串扰线对衰减的差,单位为分贝(dB)。
3.19.传输延迟
电信号沿电缆长度传输时的时间延迟。
3.20.延迟偏离
各线对的传输延迟之差。
3.21.额定传输率
信号在电缆中传输速度与光速的比值,用百分比表示。
3.22.衰减串扰比
用分贝(dB)表示的近端串扰与用分贝(dB)表示的衰减的差值。
3.23.回波损耗
传输信号功率与电缆阻抗异常导致的反射信号功率的差值,单位为分贝(dB)。
3.24.综合近端串扰
综合近端串扰是指某线对受其他线对综合的近端串扰影响,用分贝(dB)表示。
3.25.综合等效远端串扰
综合等效远端串扰是指某线对受其他线对综合的等效远端串扰影响,用分贝(dB)表示。
3.26.综合衰减串扰比
综合衰减串扰比是指某线对的衰减与其他线对对其综合近端串扰之比,用分贝(dB)表示。
4.综合布线系统应用分类
4.1.A级:低频应用,支持A级应用的双绞线电缆布线传输频率必须达到100kHz。
4.2.B级:中比特率数据传输应用,支持B级应用的双绞线电缆布线传输频率必须达到1MHz。
4.3.C级:高比特率数据传输应用,支持C级应用的双绞线电缆布线传输频率必须达到16MHz,对应于3类布线子系统。
4.4.D级:甚高比特率数据传输应用,支持D级应用的双绞线电缆布线传输频率必须达到100MHz,对应于5类布线子系统。
4.5.E级:甚高比特率数据传输应用,支持E级应用的双绞线电缆布线传输频率必须达到250MHz,对应于6类布线子系统。
4.6.光纤级:高和甚高比特率数据传输应用,光纤布线传输频率必须达到10MHz以上。
5.综合布线系统基本要求
5.1.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所采用的线缆和连接硬件等必须符合CESC72:95、ISO/IEC11801:1995、ANSI/TIA/EIA-568-A:1998、ANSI/TIA/EIA-568-A-1:1997、ANSI/TIA/EIA-568-A-2:1998、ANSI/TIA/EIA-568-A-3:1998、ANSI/TIA/EIA-568-A-4:1999及ANSI/TIA/EIA-568-A-5:1999的规定。
5.2.通信路由及空间的设计可参照ANSI/TIA/EIA-569-A:1998执行。
5.3.综合布线用于通信及办公自动化时,每个工作区必须配置两个以上信息端口,其中至少有一个5类信息端口(5类布线子系统)。
5.4.综合布线在各配线区必须实行交叉连接(跳线)(I/O设备除外)。
5.5.水平布线子系统中,基本链路的长度必须小于或等于90m。线缆的类别必须与信息端口兼容。
5.6.垂直布线子系统可采用双绞线电缆或光缆。光缆长度必须小于或等于500m,用作高速信号传输的双绞线电缆物理长必须小于或等于90m。
5.7.水平布线子系统中,楼层面积很大的情况下可设两个以上水平布线子系统,某些规模较小的布线系统可不按楼层设置水平布线子系统或仅在楼层配线架进行垂直布线与水平布线的转接。垂直布线子系统中,楼层面积很大的情况下可采用多垂直布线子系统。
5.8.建筑群布线子系统中,用作高速信号传输的双绞线电缆物理长度必须小于或等于90m。采用光缆布线时,多模光缆长度必须小于或等于1500m,单模光缆长度必须小于或等于2500m。
5.9.综合布线系统采用的屏蔽措施时必须有良好的接地,接地方法可参考GBJ79-1985、ANSI/TIA/EIA-607:1994执行。单独设置接地时接地电阻必须小于或等于4Ω,联合接地时接地电阻值必须小于或等于1Ω。对于屏蔽双绞线电缆布线必须保证整个布线系统的屏蔽层全程连续,任意两个接地点的电位差必须小于或等于1Vrms,否则应采用光缆或非屏蔽双绞线电缆布线。
5.10.综合布线系统与公共通信网的接口位置、必要的设备和所接的通信终端设备均应符合国家或地方通信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
5.11.综合布线系统的管理
5.11.1.综合布线系统的管理可参照ANSI/TIA/EIA-606:1993执行。
5.11.2.综合布线系统信息端口,各配线架双绞线电缆与配线连接三硬件交接处必须有清晰、永久的编号。信息端口与它在相应楼层配线架内交接处的编号必须一致,上一级配线架与下一级配线架内相应交接处的编号也必须一致。信息端口与电缆的类别也应标明。
5.11.3.不同区域的双绞线电缆配线架应根据不同用途标柱不同的色标。色标必须清晰、永久,便于区分。整个系统的色标必须一致。
5.11.4.光缆布线各配线架内光端口也必须编号。上下级配线架内相应端口的编号必须一致。光缆类别(多模或单模)也应标明。
5.11.5.当配线区位于楼层电信间时应对配线架和其他配线连接硬件采取防尘措施。
5.12.综合布线系统的文档
综合布线系统的文档指的是竣工文档。包括系统图、信息端口分布图、各配线架布局图、路由图以及传输性能自测报告等。
5.12.1.综合布线系统图
综合布线系统图反映整个布线系统的基本情况。
如光缆的数量、类别、路由、每根光缆的芯数;垂直双绞线电缆的数量、类别、路由;每楼层水平双绞线电缆的数量、类别、信息端口数;各配线架在建筑中的楼层位置、连接硬件的数量、类别;系统的接地位置和每楼层配线间的接地位置。
5.12.2.综合布线系统信息端口分布图
分布图反映每楼层信息端口在房间中的位置、类别及编号。不能使用的信息端口位置也应予以标出。
5.12.3.综合布线各配线架布局图
布局图反映各配线架双绞线电缆数量、类别;配线连接硬件的数量,类别;进出线位置、编号及色标;光缆布线各配线架内光端口的编号、连接硬件的数量、光纤的数量、类别。若已作跳线则应反映跳线的走向。
5.12.4.系统路由图
路由图反映路由的类型、接地情况、路由在楼层间楼层内的走向及其占用情况。
5.12.5.综合布线系统传输性能自测报告
自测报告应反映每个信息端口其水平布线电缆(信息点)、垂直电缆的每一对以及光缆布线的每芯光纤测试通过与否的情况。测试未通过的应在自测试报告中注明。
5.12.6.综合布线系统的文档资料必须按有关技术档案管理规定进行管理。
第五篇:产品技术应用标准——产品验收标准(综合布线)
综合布线工程验收规范
1总则
1.0.1为统一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施工质量检查、随工检验和竣工验收等工作的技术要求,特制定本规范。
1.0.2本规范适用于新建、扩建和改建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验收。
1.0.3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实施中采用的工程技术文件、承包合同文件对工程质量验收的要求不得低予本规范规定。
1.0.4在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必须执行本规范有关施工质量检查的规定。建设单位应通过工地代表或工程监理人员加强工地的随工质量检查,及时组织隐蔽工程的检验和验收。
1.0.5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应符合设计要求,工程验收前应进行自检测试、竣工验收测试工作。
1.0.6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验收,除应符合本规范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技术标准、规范的规定。
2环境检查
2.0.1工作区、电信间、设备间的检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工作区、电信间、设备间土建工程已全部竣工。房屋地面平整、光洁,门的高度和宽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2房屋预埋线槽、暗管、孔洞和竖井的位置、数量、尺寸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3铺设活动地板的场所,活动地板防静电措施及接地应符合设计要求。
4电信间、设备间应提供220V带保护接地的单相电源插座。
5电信间、设备间应提供可靠的接地装置,接地电阻值及接地装置的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6电信间、设备间的位置、面积、高度、通风、防火及环境温、湿度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2.0.2建筑物进线间及入口设施的检查应包括下列内容:
1引入管道与其他设施如电气、水、煤气、下水道等的位置间距应符合设计
要求。
2引入缆线采用的敷设方法应符合设计要求。
3管线入口部位的处理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检查采取排水及防止气、水、虫等进入的措施。
4进线间的位置、面积、高度、照明、电源、接地、防火、防水等应符合设计要求。
2.0.3有关设施的安装方式应符合设计文件规定的抗震要求。
3器材及测试仪表工具检查
3.0.1器材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工程所用缆线和器材的品牌、型号、规格、数量、质量应在施工前进行检查,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具备相应的质量文件或证书,元出厂检验证明材料、质量文件或与设计不符者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2进口设备和材料应具有产地证明和商检证明。
3经检验的器材应做好记录,对不合格的器件应单独存放,以备核查与处理。
4工程中使用的缆线、器材应与订货合同或封存的产品在规
格、型号、等级上相符。
5备品、备件及各类文件资料应齐全。
3.0.2配套型材、管材与铁件的检查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各种型材的材质、规格、型号应符合设计文件的规定,表面应光滑、平整,不得变形、断裂。预埋金属线槽、过线盒、接线盒及桥架等表面涂覆或镀层应均匀、完整,不得变形、损坏。
2室内管材采用金属管或塑料管时,其管身应光滑、无伤痕,管孔无变形,孔径、壁厚应符合设计要求。
金属管槽应根据工程环境要求做镀锌或其他防腐处理。塑料管槽必须采用阻燃管槽,外壁应具有阻燃标记。
3室外管道应按通信管道工程验收的相关规定进行检验。
4各种铁件的材质、规格均应符合相应质量标准,不得有歪斜、扭曲、飞刺、断裂或破损。
5铁件的表面处理和镀层应均匀、完整,表面光洁,无脱落、气泡等缺陷。
3.0.3缆线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工程使用的电缆和光缆型式、规格及缆线的防火等级应符
合设计要求。
2缆线所附标志、标签内容应齐全、清晰,外包装应注明型号和规格。
3缆线外包装和外护套需完整无损,当外包装损坏严重时,应测试合格后再在工程中使用。
4电缆应附有本批量的电气性能检验报告,施工前应进行链路或信道的电气性能及缆线长度的抽验,并做测试记录。
5光缆开盘后应先检查光缆端头封装是否良好。光缆外包装或光缆护套如有损伤,应对该盘光缆进行光纤性能指标测试,如有断纤,应进行处理,待检查合格才允许使用。光纤检测完毕,光缆端头应密封固定,恢复外包装。
6光纤接插软线或光跳线检验应符合下列规定:
1)两端的光纤连接器件端面应装配合适的保护盖帽。
2)光纤类型应符合设计要求,并应有明显的标记。
3.0.4连接器件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配线模块、信息插座模块及其他连接器件的部件应完整,电气和机械性能等指标符合相应产品生产的质量标准。塑料材质应具有阻燃性能,并应满足设计要求。
2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各项指标应符合有关规定。
3光纤连接器件及适配器使用型式和数量、位置应与设计相符。
3.0.5配线设备的使用应符合下列规定:
1光、电缆配线设备的型式、规格应符合设计要求。
2光、电缆配线设备的编排及标志名称应与设计相符。各类标志名称应统一,标志位置正确、清晰。
3.0.6测试仪表和工具的检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事先对工程中需要使用的仪表和工具进行测试或检查,缆线测试仪表应附有相应检测机构的证明文件。
2综合布线系统的测试仪表应能测试相应类别工程的各种电气性能及传输特性,其精度符合相应要求。测试仪表的精度应按相应的鉴定规程和校准方法进行
定期检查和校准,经过相应计量部门校验取得合格证后,方可在有效期内使用。
3施工工具,如电缆或光缆的接续工具:剥线器、光缆切断器、光纤熔接机、光纤磨光机、卡接工具等必须进行检查,合格后方可在工程中使用。
3.0.7现场尚无检测手段取得屏蔽布线系统所需的相关技术参数时,可将认证检测机构或生产厂家附有的技术报告作为检查依据。
3.0.8对绞电缆电气性能、机械特性、光缆传输性能及连接器件的具体技术指标和要求,应符合设计要求。经过测试与检查,性能指标不符合设计要求的设备和材料不得在工程中使用。
4设备安装检验
4.0.1机柜、机架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机柜、机架安装位置应符合设计要求,垂直偏差度不应大于3mm。
2机柜、机架上的各种零件不得脱落或碰坏,漆面不应有脱落及划痕,各种标志应完整、清晰。
3机柜、机架、配线设备箱体、电缆桥架及线槽等设备的安装应牢固,如有抗震要求,应按抗震设计进行加固。
4.0.2各类配线部件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各部件应完整,安装就位,标志齐全。
2安装螺丝必须拧紧,面板应保持在一个平面上。
4.0.3信息插座模块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信息插座模块、多用户信息插座、集合点配线模块安装位置和高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2安装在活动地板内或地面上时,应固定在接线盒内,插座面板采用直立和水平等形式;接线盒盖可开启,并应具有防水、防尘、抗压功能。接线盒盖面应与地面齐平。
3信息插座底盒同时安装信息插座模块和电源插座时,间距及采取的防护措施应符合设计要求。
4信息插座模块明装底盒的固定方法根据施工现场条件而定。
5固定螺丝需拧紧,不应产生松动现象。
6各种插座面板应有标识,以颜色、图形、文字表示所接终端设备业务类型。
7工作区内终接光缆的光纤连接器件及适配器安装底盒应具有足够的空间,并应符合设计要求。
4.0.4电缆桥架及线槽的安装应符合下列要求:
1桥架及线槽的安装位置应符合施工图要求,左右偏差不应超过50mm。
2桥架及线槽水平度每米偏差不应超过2mm。
3垂直桥架及线槽应与地面保持垂直,垂直度偏差不应超过3mm。
4线槽截断处及两线槽拼接处应平滑、无毛刺。
5吊架和支架安装应保持垂直,整齐牢固,无歪斜现象。
6金属桥架、线槽及金属管各段之间应保持连接良好,安装牢固。
7采用吊顶支撑柱布放缆线时,支撑点宜避开地面沟槽和线槽位置,支撑应牢固。
4.0.5安装机柜、机架、配线设备屏蔽层及金属管、线槽、桥架使用的接地体应符合设计要求,就近接地,并应保持良好的电气连接。
5缆线的敷设和保护方式检验
5.1缆线的敷设
5.1.1缆线敷设应满足下列要求:
1缆线的型式、规格应与设计规定相符。
2缆线在各种环境中的敷设方式、布放间距均应符合设计要求。
3缆线的布放应自然平直,不得产生扭绞、打圈、接头等现象,不应受外力的挤压和损伤。
4缆线两端应贴有标签,应标明编号,标签书写应清晰、端正和正确。标签应选用不易损坏的材料。
5缆线应有余量以适应终接、检测和变更。对绞电缆预留长度:在工作区宜为3~6cm,电信间宜为0.5~2m,设备间宜为3~5m;光缆布放路由宜盘留,预留长度宜为3~5m,有特殊要求的应按设计要求预留长度。
6缆线的弯曲半径应符合下列规定:
1)非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4倍。
2)屏蔽4对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8倍。
3)主干对绞电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电缆外径的10倍。
4)2芯或4芯水平光缆的弯曲半径应大于25mm;其他芯数的水平光缆、主干光缆和室外光缆的弯曲半径应至少为光缆外径的10倍。
7缆线间的最小净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1)电源线、综合布线系统缆线应分隔布放,并应符合表5.1.1-1的规定。
表5.1.1-1对绞电缆与电力电缆最小净距
条件 最小净距(mm)
380V<2kV•A 380V2~5kV•A 380V>5kV•A
对绞电缆与电力电缆平行敷设 130 300 600
有一方在接地的金属槽道或钢管中 70 150 300
双方均在接地的金属槽道或钢管中② 10① 80 150
注:①当380V电力电缆<2kV•A,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且平行长度≤10m时,最小间距可为10mm。
②双方都在接地的线槽中,系指两个不同的线槽,也可在同一线槽中用金属板隔开。
2)综合布线与配电箱、变电室、电梯机房、空调机房之间最小净距宜符合表5.1.1-2的规定。
表5.1.1—2综合布线电缆与其他机房最小净距
名称 最小净距(m)名称 最小净距(m)
配电箱 1 电梯机房 2
变电室 2 空调机房 2
3)建筑物内电、光缆暗管敷设与其他管线最小净距见表5.1.1-3的规定。
表5.1.1-3综合布线缆线及管线与其他管线的间距
管线种类平行净距(mm)垂直交叉净距(mm)
避雷引下线 1000 300
保护地线 50 20
热力管(不包封)500 500
热力管(包封)300 300
给水管 150 20
煤气管 300 20
压缩空气管 150 20
4)综合布线缆线宜单独敷设,与其他弱电系统各子系统缆线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5)对于有安全保密要求的工程,综合布线缆线与信号线、电力线、接地线的间距应符合相应的保密规定。对于具有安全保密要求的缆线应采取独立的金属管或金属线槽敷设。
8屏蔽电缆的屏蔽层端到端应保持完好的导通性。
5.1.2预埋线槽和暗管敷设缆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敷设线槽和暗管的两端宜用标志表示出编号等内容。
2预埋线槽宜采用金属线槽,预埋或密封线槽的截面利用率应为30%~50%。
3敷设暗管宜采用钢管或阻燃聚氯乙烯硬质管。布放大对数主干电缆及4芯以上光缆时,直线管道的管径利用率应为50%~60%,弯管道应为40%~50%。暗管布放4对对绞电缆或4芯及以下光缆时,管道的截面利用率应为25%~30%。
5.1.3设置缆线桥架和线槽敷设缆线应符合下列规定:
1密封线槽内缆线布放应顺直,尽量不交叉,在缆线进出线槽部位、转弯处应绑扎固定。
2缆线桥架内缆线垂直敷设时,在缆线的上端和每间隔1.5m处应固定在桥架的支架上;水平敷设时,在缆线的首、尾、转弯及每间隔5~l0m处进行固定。
3在水平、垂直桥架中敷设缆线时,应对缆线进行绑扎。对绞电缆、光缆及其他信号电缆应根据缆线的类别、数量、缆径、缆线芯数分束绑扎。绑扎间距不宜大于1.5m,间距应均匀,不宜绑扎过紧或使缆线受到挤压。
4楼内光缆在桥架敞开敷设时应在绑扎固定段加装垫套。
5.1.4采用吊顶支撑柱作为线槽在顶棚内敷设缆线时,每根支撑柱所辖范围内的缆线可以不设置密封线槽进行布放,但应分束绑扎,缆线应阻燃,缆线选用应符合设计要求。
5.1.5建筑群子系统采用架空、管道、直埋、墙壁及暗管敷设电、光缆的施工技术要求应按照本地网通信线路工程验收的相关规定执行。
5.2保护措施
5.2.1配线子系统缆线敷设保护应符合下列要求:
1预埋金属线槽保护要求:
1)在建筑物中预埋线槽,宜按单层设置,每一路由进出同一过路盒的预埋线槽均不应超过3根,线槽截面高度不宜超过25mm,总宽度不宜超过300mm。线槽路由中若包括过线盒和出线盒,截面高度宜在70~l00mm范围内。
2)线槽直埋长度超过30m或在线槽路由交叉、转弯时,宜设置过线盒,以便于布放缆线和维修。
3)过线盒盖能开启,并与地面齐平,盒盖处应具有防灰与防水功能。
4)过线盒和接线盒盒盖应能抗压。
5)从金属线槽至信息插座模块接线盒间或金属线槽与金属钢管之间相连接时的缆线宜采用金属软管敷设。
2预埋暗管保护要求:
1)预埋在墙体中间暗管的最大管外径不宜超过50 mm,楼板中暗管的最大管外径不宜超过25mm,室外管道进入建筑物的最大管外径不宜超过l00mrn。
2)直线布管每30m处应设置过线盒装置。
3)暗管的转弯角度应大于90。,在路径上每根暗管的转弯角不得多于2个,并不应有S弯出现,有转弯的管段长度超过20m时,应设置管线过线盒装置;有2个弯时,不超过15m应设置过线盒。
4)暗管管口应光滑,并加有护口保护,管口伸出部位宜为25~50mm。
5)至楼层电信间暗管的管口应排列有序,便于识别与布放缆线。
6)暗管内应安置牵引线或拉线。
7)金属管明敷时,在距接线盒300mm处,弯头处的两端,每隔3m处应采用管卡固定。
8)管路转弯的曲半径不应小于所穿入缆线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并且不应小于该管外径的6倍,如暗管外径大于50mm时,不应小于10倍。
3设置缆线桥架和线槽保护要求:
1)缆线桥架底部应高于地面2.2m及以上,顶部距建筑物楼板不宜小于300mm,与梁及其他障碍物交叉处间的距离不宜小于50 mm。
2)缆线桥架水平敷设时,支撑间距宜为1.5~3m。垂直敷设时固定在建筑物结构体上的间距宜小于2m,距地1.8m以下部分应加金属盖板保护,或采用金属
走线柜包封,门应可开启。
3)直线段缆线桥架每超过15~30m或跨越建筑物变形缝时,应设置伸缩补偿装置。
4)金属线槽敷设时,在下列情况下应设置支架或吊架:线槽接头处;每间距3m处;离开线槽两端出口0.5m处;转弯处。
5)塑料线槽槽底固定点间距宜为lm。
6)缆线桥架和缆线线槽转弯半径不应小于槽内线缆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线槽直角弯处最小弯曲半径不应小于槽内最粗缆线外径的10倍。
7)桥架和线槽穿过防火墙体或楼板时,缆线布放完成后应采取防火封堵措施。
4网络地板缆线敷设保护要求:
1)线槽之间应沟通。
5)至楼层电信间暗管的管口应排列有序,便于识别与布放缆线。
6)暗管内应安置牵引线或拉线。
7)金属管明敷时,在距接线盒300mm处,弯头处的两端,每隔3m处应采用管卡固定。
8)管路转弯的曲半径不应小于所穿入缆线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并且不应小于该管外径的6倍,如暗管外径大于50mm时,不应小于10倍。
3设置缆线桥架和线槽保护要求:
1)缆线桥架底部应高于地面2.2m及以上,顶部距建筑物楼板不宜小于300mm,与梁及其他障碍物交叉处间的距离不宜小于50 mm。
2)缆线桥架水平敷设时,支撑间距宜为1.5~3m。垂直敷设时固定在建筑物结构体上的间距宜小于2m,距地1.8m以下部分应加金属盖板保护,或采用金属走线柜包封,门应可开启。
3)直线段缆线桥架每超过15~30m或跨越建筑物变形缝时,应设置伸缩补偿装置。
4)金属线槽敷设时,在下列情况下应设置支架或吊架:线槽接头处;每间距3m处;离开线槽两端出口0.5m处;转弯处。
5)塑料线槽槽底固定点间距宜为lm。
6)缆线桥架和缆线线槽转弯半径不应小于槽内线缆的最小允许弯曲半径,线
槽直角弯处最小弯曲半径不应小于槽内最粗缆线外径的10倍。
7)桥架和线槽穿过防火墙体或楼板时,缆线布放完成后应采取防火封堵措施。
4网络地板缆线敷设保护要求:
1)线槽之间应沟通。
2)线槽盖板应可开启。
3)主线槽的宽度宜在200~400mm,支线槽宽度不宜小于70mm。
4)可开启的线槽盖板与明装插座底盒间应采用金属软管连接。
5)地板块与线槽盖板应抗压、抗冲击和阻燃。
6)当网络地板具有防静电功能时,地板整体应接地。
7)网络地板板块间的金属线槽段与段之间应保持良好导通并接地。
5在架空活动地板下敷设缆线时,地板内净空应为150~300mm。若空调采用下送风方式则地板内净高应为300~500mm。
6吊顶支撑柱中电力线和综合布线缆线合一布放时,中间应有金属板隔开,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5.2.2当综合布线缆线与大楼弱电系统缆线采用同一线槽或桥架敷设时,子系统之间应采用金属板隔开,间距应符合设计要求。
5.2.3干线子系统缆线敷设保护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1缆线不得布放在电梯或供水、供气、供暖管道竖井中,缆线不应布放在强电竖井中。.2电信间、设备间、进线间之间干线通道应沟通。
5.2.4建筑群子系统缆线敷设保护方式应符合设计要求。
5.2.5当电缆从建筑物外面进入建筑物时,应选用适配的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信号线路浪涌保护器应符合设计要求。
6缆线终接
6.0.1缆线终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1缆线在终接前,必须核对缆线标识内容是否正确。
2缆线中间不应有接头。
3缆线终接处必须牢固、接触良好。
4对绞电缆与连接器件连接应认准线号、线位色标,不得颠倒和错接。
6.0.2对绞电缆终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1终接时,每对对绞线应保持扭绞状态,扭绞松开长度对于3类电缆不应大于75mm;对于5类电缆不应大于13mm;对于6类电缆应尽量保持扭绞状态,减小扭绞松开长度。
2对绞线与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相连时,必须按色标和线对顺序进行卡接。插座类型、色标和编号应符合图6.0.2的规定。
两种连接方式均可采用,但在同一布线工程中两种连接方式不应混合使用。
7类布线系统采用非RJ45方式终接时,连接图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
4屏蔽对绞电缆的屏蔽层与连接器件终接处屏蔽罩应通过紧固器件可靠接触,缆线屏蔽层应与连接器件屏蔽罩360°圆周接触,接触长度不宜小于l0mm。屏蔽层不应用于受力的场合。
5对不同的屏蔽对绞线或屏蔽电缆,屏蔽层应采用不同的端接方法。应对编织层或金属箔与汇流导线进行有效的端接。
6每个2口86面板底盒宜终接2条对绞电缆或1根2芯/4芯光缆,不宜兼做过路盒使用。
6.0.3光缆终接与接续应采用下列方式:
1光纤与连接器件连接可采用尾纤熔接、现场研磨和机械连接方式。
2光纤与光纤接续可采用熔接和光连接子(机械)连接方式。
6.0.4光缆芯线终接应符合下列要求:
1采用光纤连接盘对光纤进行连接、保护,在连接盘中光纤的弯曲半径应符合安装工艺要求。
2光纤熔接处应加以保护和固定。
3光纤连接盘面板应有标志。
4光纤连接损耗值,应符合表6.0.4的规定。
表6.0.4光纤连接损耗值(dB)
连接类别 多模 单模
平均值 最大值平均值 最大值
熔接 0.15 0.3 0.15 0.3
机械连接 0.3 0.3
6.0.5各类跳线的终接应符合下列规定:
1各类跳线缆线和连接器件间接触应良好,接线无误,标志齐全。跳线选用类型应符合系统设计要求。
2各类跳线长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7工程电气测试
7.0.1综合布线工程电气测试包括电缆系统电气性能测试及光纤系统性能测试。电缆系统电气性能测试项目应根据布线信道或链路的设计等级和布线系统的类别要求制定。各项测试结果应有详细记录,作为竣工资料的一部分。测试记录内容和形式宜符合表7.0.1—1和表7.0.1—2的要求。
表7.0.1-1综合布线系统rll电缆(ftEtt/信道)性能指标测试记录
工程项目名称
序号 编号 内容 备注
电缆系统
地址号 缆线号 设备号 长度 接线图 衰减近端串音 电缆屏蔽层连通情况 其他项目
测试日期、人员及测试仪表型号测试仪表精度
处理情况
表7.0.1-I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光纤(链路/信道)性能指标测试记录
工程项171名称
序号 编号 光缆系统 备注
多模 单模
地址号 缆线号 设备号 850nm 1300nm 13l0nm 1550nm
衰减(插入损耗)长度 衰减(插人损耗)长度 衰减(插入损耗)长度
衰减(插入
损耗)长度
测试日期、人员及测试仪表型号测试仪表精度
处理情况
7.0.2对绞电缆及光纤布线系统的现场测试仪应符合下列要求:
1应能测试信道与链路的性能指标。
2应具有针对不同布线系统等级的相应精度,应考虑测试仪的功能、电源、使用方法等因素。
3测试仪精度应定期检测,每次现场测试前仪表厂家应出示测试仪的精度有效期限证明。
7.0.3测试仪表应具有测试结果的保存功能并提供输出端口,将所有存贮的测试数据输出至计算机和打印机,测试数据必须不被修改,并进行维护和文档管理。测试仪表应提供所有测试项目、概要和详细的报告。测试仪表宜提供汉化的通用人机界面。
8管理系统验收
8.0.1综合布线管理系统宜满足下列要求:
1管理系统级别的选择应符合设计要求。
2需要管理的每个组成部分均设置标签,并由唯一的标识符进行表示,标识符与标签的设置应符合设计要求。
3管理系统的记录文档应详细完整并汉化,包括每个标识符相关信息、记录、报告、图纸等。
4不同级别的管理系统可采用通用电子表格、专用管理软件或电子配线设备等进行维护管理。
8.0.2综合布线管理系统的标识符与标签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标识符应包括安装场地、缆线终端位置、缆线管道、水平链路、主干缆线、连接器件、接地等类型的专用标识,系统中每一组件应指定一个唯一标识符。
2电信间、设备间、进线间所设置配线设备及信息点处均应设置标签。
3每根缆线应指定专用标识符,标在缆线的护套上或在距每一端护套300mm内设置标签,缆线的终接点应设置标签标记指定的专用标识符。
4接地体和接地导线应指定专用标识符,标签应设置在靠近导线和接地体的连接处的明显部位。
5根据设置的部位不同,可使用粘贴型、插入型或其他类型标签。标签表示内容应清晰,材质应符合工程应用环境要求,具有耐磨、抗恶劣环境、附着力强等性能。
6终接色标应符合缆线的布放要求,缆线两端终接点的色标颜色应一致。
8.0.3综合布线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管理信息记录和报告,应包括如下内容:
1记录应包括管道、缆线、连接器件及连接位置、接地等内容,各部分记录中应包括相应的标识符、类型、状态、位置等信息。
2报告应包括管道、安装场地、缆线、接地系统等内容,各部分报告中应包括相应的记录。
8.0.4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如采用布线工程管理软件和电子配线设备组成的系统进行管理和维护工作,应按专项系统工程进行验收。
9工程验收
9.0.1竣工技术文件应按下列要求进行编制:
1工程竣工后,施工单位应在工程验收以前,将工程竣工技术资料交给建设单位。
2综合布线系统工程的竣工技术资料应包括以下内容:
1)安装工程量。
2)工程说明。
3)设备、器材明细表。
4)竣工图纸。
5)测试记录(宜采用中文表示)。
6)工程变更、检查记录及施工过程中,需更改设计或采取相关措施,建设、设计、施工等单位之间的双方洽商记录。
7)随工验收记录。.8)隐蔽工程签证。
9)工程决算。
3竣工技术文件要保证质量,做到外观整洁,内容齐全,数据准确。
9.0.2综合布线系统工程,应按本规范附录A所列项目、内容进行检验。检测结论作为工程竣工资料的组成部分及工程验收的依据之一。
1系统工程安装质量检查,各项指标符合设计要求,则被检项目检查结果为合格;被检项目的合格率为100%,则工程安装质量判为合格。
2系统性能检测中,对绞电缆布线链路、光纤信道应全部检测,竣工验收需要抽验时,抽样比例不低于10%,抽样点应包括最远布线点。
3系统性能检测单项合格判定:
1)如果一个被测项目的技术参数测试结果不合格,则该项目判为不合格。如果某一被测项目的检测结果与相应规定的差值在仪表准确度范围内,则该被测项目应判为合格。
2)按本规范附录B的指标要求,采用4对对绞电缆作为水平电缆或主干电缆,所组成的链路或信道有一项指标测试结果不合格,则该水平链路、信道或主干链路判为不合格。
3)主干布线大对数电缆中按4对对绞线对测试,指标有一项不合格,则判为不合格。
4)如果光纤信道测试结果不满足本规范附录C的指标要求,则该光纤信道判为不合格。
5)未通过检测的链路、信道的电缆线对或光纤信道可在修复后复检。
4竣工检测综合合格判定:
1)对绞电缆布线全部检测时,无法修复的链路、信道或不合格线对数量有一项超过被测总数的1%,则判为不合格。
光缆布线检测时,如果系统中有一条光纤信道无法修复,则判为不合格。
2)对绞电缆布线抽样检测时,被抽样检测点(线对)不合格比例不大于被测总数的1%,则视为抽样检测通过,不合格点(线对)应予以修复并复检。被抽样检测点(线对)不合格比例如果大于1%,则视为一次抽样检测未通过,应进行加倍抽样,加倍抽样不合格比例不大于1%,则视为抽样检测通过。若不合格比例仍大于1%,则视为抽样检测不通过,应进行全部检测,并按全部检测要求进行判定。
3)全部检测或抽样检测的结论为合格,则竣工检测的最后结论为合格;全部检测的结论为不合格,则竣工检测的最后结论为不合格。
5综合布线管理系统检测,标签和标识按10%抽检,系统软件功能全部检测。检测结果符合设计要求,则判为合格。
附录A综合布线系统工程检验项目及内容
表A检验项目及内容
阶段 验收项目 验收内容 验收方式
施工前检查 1.环境要求(1)土建施工情况:地面、墙面、门、电源插座及接地装置;(2)土建工艺:机房面积、预留孔洞;(3)施工电源;(4)地板铺设;(5)建筑物人口设施检查 施工前检查
2.器材检验(1)外观检查;(2)型式、规格、数量;(3)电缆及连接器件电气性能测试;(4)光纤及连接器件特性测试;(5)测试仪表和工具的检验
3.安全、防火要求(1)消防器材;(2)危险物的堆放;(3)预留孔洞防火措施
没备安装 1.电信间、设备间、设备机柜、机架(1)规格、外观;(2)安装垂直、水平度;(3)油漆不得脱落标志完整齐全;(4)各种螺丝必须紧固;(5)抗震加固措施;(6)接地措施 随工检验
2.配线模块及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1)规格、位置、质量;(2)各种螺丝必须拧紧;
(3)标志齐全;(4)安装符合工艺要求;(5)屏蔽层可靠连接
电、光缆布放(楼内)1.电缆桥架及线槽布放(1)安装位置正确;(2)安装符合工艺要求;(3)符合布放缆线工艺要求;(4)接地
2.缆线暗敷(包括暗管、线槽、地板下等方式)(1)缆线规格、路由、位置;(2)符合布放缆线工艺要求;(3)接地 隐蔽工程签证
电、光缆布放(楼间)1.架空缆线(1)吊线规格、架设位置、装设规格;(2)吊线垂度;(3)缆线规格;(4)卡、挂间隔;(5)缆线的引入符合工艺要求 随工检验
2.管道缆线(1)使用管孔孔位;(2)缆线规格;(3)缆线走向;(4)缆线的防护设施的设置质量 隐蔽工程签证
3.埋式缆线(1)缆线规格;(2)敷设位置、深度;(3)缆线的防护设施的设置质量;(4)回土夯实质量
4.通道缆线(1)缆线规格;(2)安装位置,路由;(3)土建设计符合工艺要求
5.其他(1)通信线路与其他设施的间距;(2)进线室设施安装、施工质量 随工检验隐蔽工程签证
缆线终接 1.8位模块式通用插座 符合工艺要求
2.光纤连接器件 符合工艺要求
3.各类跳线 符合工艺要求 随工检验
4.配线模块 符合工艺要求
系统测试 1.工程电气性能测试(1)连接图;(2)长度;(3)衰减;(4)近端串音;(5)近端串音功率和;(6)衰减串音比;(7)衰减串音比功率和;(8)等电平远端串音;(9)等电平远端串音功率和;(10)回波损耗;(11)传播时延;(12)传播时延偏差;(13)插入损耗;(14)直流环路电阻;(15)设计中特殊规定的测试内容;(16)屏蔽层的导通 竣工检验
2.光纤特性测试(1)衰减;(2)长度
管理系统 1.管理系统级别 符合设计要求 竣工检验
2.标识符与标签设置(1)专用标识符类型及组成;(2)标签设置;质及色标
3.记录和报告(1)记录信息;(2)报告;(3)工程图纸
标签材(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