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顷和平方千米教学反思
公顷和平方千米教学反思
公顷和平方千米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教学难点在于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这节课上让学生感知的比较多,从看例题的图片到自己说说对平方千米的认识,到揭示新知,阅读“你知道吗”,学生的脸上不时会露出惊讶的表情,很多惊叹句也会不时的冒出来。我想,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借助一个个的阶梯和平台,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所以我很乐意为他们的数学学习作出这样的努力和搭建。
“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比较大,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形成表象确实有些因难。教材中所出示的场景学生并不熟悉,缺乏感知。因此,为了让学生亲自感受到公顷这个较大土地面积单位的大小,请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体会到100平方米的大小。再告诉学生1公顷相当于100个这样的正方形,学生只能感觉到1公顷的面积很大,在他的头脑中还是基于想象的基础。而在教学平方千米时,学生理解的难度更大,本身公顷已经够大了,再加上平方千米,学生更是缺乏平方千米知识的了解。在学生充分体验、感知的基础上,逐步理解了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最后通过让学生举例来说明什么时候用公顷、什么时候用平方千米来计量土地面积比较合适,掌握了这两个较大土地面积单位的实际用法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另外,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熟悉的场地,如教室的面积一般是50平方米2,200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通过学生的想像,加深学生对“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在使学生明确了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之后,我在学生对1公顷形成了表象之后,让学生想象一下100块1公顷的土地,就是1平方千米大。还可以通过其他的素材帮助学生认识和想象,如,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140个足球场的面积约1平方千米。
课上我并没有急于的去完成各种巩固练习。而是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体验,去想象,再把他们的体验和想象转化成语言,描述出来,带动更多的学生。
画垂线》教学反思
《画垂线》一课中,用直角三角尺画已知直线的垂线,是小学数学中重要的几何作图技能。这节课的主要教学任务有两点:一是过直线上一点画垂线,二是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在教学前,我就听老教师说过学生在学此内容时有困难,特别是过指定点作已知直线的垂线时,学生翻来翻去地摆弄三角尺,就是摆不到正确的位置,作不出规范的垂线。新课标指出:教学的任务是解决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教育要求之间相矛盾,为了学习而设计教学,是教学设计的出发点,也是归宿。因此在此次的教学中我做了灵活的处理。
一、课前作好铺垫。
课堂上,我先让学生随意画一条直线,经过直线上任意点画一条或多条垂线,他们画出了不同方位直线的不同侧的垂线,初步体会用作图工具三角尺画出的垂线比较规范;然后放手让学生画过直线外的一点画已知直线的垂线。学生通过动口交流、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积极主动地投人到垂线画法的探索过程中去,培养了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
二、重视操作的规范性。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无论是教师的示范画图,还是学生动手操作,我都要求规范操作,归纳如下:一放(把三角板的一条直角边和直线放对齐),二推(推到规定的点的位置),三画(画出所给直线的垂线),四标(最后标上直角的符号)。
三、注重培养合作能力
在教学中我尽可能地让学生多一些合作学习,练习形式也努力做到多样化。如学生在学习过直线上一点和过直线外一点画垂线时,允许同桌两个人可以互相看、互相说、互相指导。在学生学会画垂线后,可以引导学生在对方的本子上画一条直线,在直线上、直线外点一点,让其练习做垂线。做完之后,量给同桌看或同桌通过量一量的方法检验同桌获得是否标准,这样同桌既明白是怎样操作的,又让自己的操作过程更熟练。这样安排,目的是有意识的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由于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活动中能让学生说一说、动手画一画、动脑想一想,课堂气氛活跃,所以本节课上的比较成功,但还是有一些瑕疵:
《除数接近整十数的除法》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了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的口算和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后面的除数不接近整十数的笔算除法打下基础。其中教学重点是:掌握用“四舍”“五入”的试商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教学难点:试商方法和调商的方法。在设计时,我先从复习铺垫导入,通过()里最大能填几、找近似数、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练习,并让学生说说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除法的计算过程。在探究新知环节,我创设了王老师周末到书店买书这一情境,请学生提出问题,思考用什么方法解决“一本《作文选》多少元?”的方法,从而列出第一个例题84÷21,用“四舍”法把除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20来试商,并让学生说计算的过程,接着通过三个题目的练习,巩固了用四舍法把除数看成接近的整十数来试商这个题型。但是在这个例题上花的时间有些过长。
第二个例题是196÷39,是用“五入”法把除数看作接近的整十数40来试商。这道题既是第一次出现五入法试商,又需要调商,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在上课时感觉到学生练习时计算的速度、正确率差异较大。巩固练习环节我设计了四道练习,有一定的层次性,第一题“根据试商情况,很快说出准确商。后面还设计了试商顺口溜,但教学时没来得及展示。
一、学生学习情况的反思:
1.口算能力较差。对于退位减、乘法口诀、乘法进位不够熟练。
2、除法竖式计算时,试商、调商容易出错。原因:调商是对学生估算、计算能力的综合考验,应具备一定的数感。学生在这一方面比较欠缺。
3、很多学生都用初商去和除数的近似数相乘。
4.计算时有些学生只是机械模仿,不是动脑去算,遇到综合练习题时就会错误倍出。
横向条形统计图的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特点: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深层的内涵。
例2通过对停车场车辆停放情况体会统计的必要性,及横向复式条形统计图产生的必要性。现实的、有意义的学习内容,能更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一主题素材的改变看似简单,但这确是学生感兴趣的,从而紧紧抓住学生的心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二、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主动地去建构新的认知结构。
教学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纵向条形统计图。学生也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事物需要成对出现进行比较,我以学生熟悉的事为学习的素材,通过主题情境问题的提出,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促进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建构新的认知结构,达到新的平衡。学生潜能是巨大的,他们思考问题的方法有时会大大出乎我们的意料。因此,在设计中,我尽可能为学生创设宽松的探索环境。在教学将纵向统计图变成一个横式条形统计图时,我不是教给他们方法,而是提出问题促进学生思考,寻找最佳方案,在完成统计表后,提出“你能从这张图上看出什么情况?”,不同的学生就会有不同深度的思考,寻找数学学习的价值。
三、注重知识呈现的完整性,思维过程的灵活性,思维方法的多样性。
本课的设计从调查学生的兴趣开始,让学生完整的经历了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分析的全过程,而不是直接出示数据,最后环节通过统计学本节课的表现结果,再一次参与统计,深切体会统计的完整过程,及统计活动的现实意义。教学过程中以主题问题情境为中心,展开讨论,自主探究,允许灵活的不同的处理方法,从不同中找相同点,从比较中得出最佳方案,再运用到实际中,体现了学习活动的完整性、灵活性、多样性。
本节课立足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能力,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出发,创设问题情境。根据新课程标准,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经历探索数学知识的过程,逐步掌握最佳方法,通过简单最优化的问题向学生渗透优化思想,让学生体会统筹思想在实际解决问题中的应用价值,来感受数学的魅力。其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把课堂与生活相融一起
“你在家里一定经常帮妈妈做家务吧?你能用“一边„„一边„„”的句式说一句话吗?”简单而平实的导入把课堂和生活融合在一起,让学生体会到我们要学的,正是我们生活中要用到的,这样的学有所用,才会使学生更有积极性。与此同时,这样的设计又是语文和数学学科的整合,“一边„„一边„„”正说明可以同时做不同的事,这两件事之间即有内部联系又有不同的方式,而这其间的合理安排,正是这节课里要学习的统筹方法。
2、灵活运用教材,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由于小学生比较常见熟悉的沏茶这一生活现象,我就调整了教材内容,精心设计了为客人沏茶的生活情境。当画面上呈现妈妈让小明帮忙给李阿姨沏茶这一数学信息时,没有急于想去解决如何让李阿姨尽快喝上茶,而是让学生想想平时是怎么做的?特意激活学生已有经验,学生处于主动思考积极动脑的最佳状态,有效地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
3、给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相信学生,把学生推上学习的主体地位,课堂上以一个个具体事例让学生观察、操作、讨论和交流等活动,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中体会数学的方法及应用价值,学会优化思想。课堂教学中多次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从日常沏茶的问题入手到探索最佳方法,再到解决现实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都是学生在思考、探索、操作、实验,让学生交流比较,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4、设计巧妙合理
本课的设计还注意到了四年级孩子的年龄特点,所以把合理安排时间又做了对比,如坐车看书,吃饭看电视等常见的现象,让学生区分这样是不是合理利用时间,并提示学生合理安排不但要考虑节省时间,还要注意健康和安全。这样精心对比式安排,即让学生有法可依,又让学生明辨是非,实际上更是对学生辨证主义观点的培养。
第二篇:公顷和平方千米教学反思
《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教学反思
张
䶮
公顷和平方千米是较大的面积单位,主要是用来测量土地面积,在生活当中不常使用,所以学生比较生疏。但我还是打算试一试,本学期就开这节课,几周前我就开始琢磨这课该如何上,怎么才能让孩子的脑中建立起正确的概念和表象,这是一个单元难点,该如何突破呢?左思右想,我还是认为应该让学生亲自去体验一下,由表象再到抽象,在学生的头脑中才能真正建立这一概念,才能准确地去应用。
上课开始,我让学生复习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1平方米这几个面积单位,(这几个单位在学生的头脑中已有了表象)从这几个面积单位再导入到让学生自己设计更大的面积单位,学生纷纷设计出边长是10米、100米、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单位,进而认识到了边长是1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公顷;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1平方千米=100公顷。这只是初步建立模糊的表象,算是取得小小的成功,以旧知引入新知再配上设计新的面积单位这个环节着实很吸引学生的注意迸发学生的思维。
紧接着,我设计了两个环节让学生更深刻的感受公顷和平方千米。对于学生而言,熟悉的是教室、篮球场、大操场的面积,这些是学生深刻体会到的,每天都能见到的,以这些为基准,来感悟1公顷,分别大约是208个教室的面积、24个篮球场的面积、5个大操场的面积,在这个过程中也顺带培养了学生的估算,一举两得。“平方千米”实在是太大了,我就从网络上找到了接近1平方千米大的北京故宫,通过观看航拍故宫视频,视觉冲击进而建立了“平方千米”的表象。
最后设计了“快乐的二选一”环节,让学生在从今天学习的两个面积单位中二选一来填,这样不仅巩固了本课时的学习内容,也让学生放松心情,在游戏中学习成长。
总体来说,对于《公顷和平方千米的认识》这节课的设计和上课的效果,我是很满意的。看似简单的设计,其实中间包含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深入浅出的学习,厚积薄发的教学设计,这一切的一切都体现了新课标精神,以生为本,引导学生,让孩子们乐于学习数学,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让本应抽象乏味的概念课变成了生动活泼的探讨课,我觉得本课我上得很成功。
第三篇:《公顷、平方千米》教学反思
学习了土地面积单位公顷、平方千米的知识,我总觉得学生对于实际意义的认识仍然是很模糊的。1公顷到底有多大?不太明白。1平方千米是个什么概念?就更不理解了。基于学生在学习上的这一困惑,于是我让学生去操场亲身体验一下面积的大小。
我先让学生把公顷和平方千米的知识复习了一下,让学生加深以下认识:1公顷等于10000平方米,就是边长为1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1平方千米等于1000000平方米,就是边长为1000米的正方形的面积;1平方千米等于100公顷。还指出了活动要求:估量操场面积和1公顷进行比较,实际感知1公顷的大小;在此基础上感知1平方千米的大小。并明确步骤。问:我们的操场大致是什么形状,怎么计算它的面积?估计出边长约为100米的正方形操场面积,即约1公顷的大小。学生认识到1公顷大约相当于一个操场的面积。接下来,我又问:1平方千米相当于多少个操场的占地面积呢?学生已经知道1平方千米=100公顷,那么1平方千米就是大约100个操场的占地面积。
学生对于土地面积单位平方米、公顷和平方千米等概念、实际意义以及三者之间的联系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这在教室里、书本上是不可能达到的。通过实际感受学生对公顷和平方千米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还是因为老师在不知不觉之中又充当了主角,一个人不停的在说,让一些同学探究的兴趣没能得到激发,好奇心没能得到满足,学习就成了被动地接受。这样的学习形式对学生来说仍是枯燥乏味的。如果还是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自行商量解决这个问题,最后汇报总结,那样的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能让学生们沿着操场围墙走一圈,在享受着收获的幸福氛围中,去实际感受一下操场的面积与1公顷的大小,那将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总之,从这一节课中我体会到数学实践活动在学生理解数学概念、巩固课堂所学、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当学生面对某一个知识点时,学生会遇到一些困难,作为教师,就是要找到好办法,让他们学会知识。
第四篇:《公顷和平方千米》教学反思
公顷和平方千米是在学生已经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米、平方分米、平方厘米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的教学难点在于体会1公顷的实际大小。
这节课上让学生感知的比较多,从看例题的图片到自己说说对平方千米的认识,到揭示新知,阅读你知道吗,学生的脸上不时会露出惊讶的表情,很多惊叹句也会不时的冒出来。我想,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借助一个个的阶梯和平台,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所以我很乐意为他们的数学学习作出这样的努力和搭建。
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比较大,对五年级的学生来说,形成表象确实有些因难。教材中所出示的场景学生并不熟悉,缺乏感知。因此,为了让学生亲自感受到公顷这个较大土地面积单位的大小,请28个学生手拉手围成一个最大的正方形,体会到100平方米的大小。再告诉学生1公顷相当于100个这样的正方形,学生只能感觉到1公顷的面积很大,在他的头脑中还是基于想象的基础。而在教学平方千米时,学生理解的难度更大,本身公顷已经够大了,再加上平方千米,学生更是缺乏平方千米知识的了解。在学生充分体验、感知的基础上,逐步理解了平方千米和公顷之间的进率。最后通过让学生举例来说明什么时候用公顷、什么时候用平方千米来计量土地面积比较合适,掌握了这两个较大土地面积单位的实际用法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另外,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熟悉的场地,如教室的面积一般是50平方米2,200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通过学生的想像,加深学生对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在使学生明确了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之后,我在学生对1公顷形成了表象之后,让学生想象一下100块1公顷的土地,就是 1平方千米大。还可以通过其他的素材帮助学生认识和想象,如,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140个足球场的面积约1平方千米。
课上我并没有急于的去完成各种巩固练习。而是花了很多时间让学生去体验,去想象,再把他们的体验和想象转化成语言,描述出来,带动更多的学生。
当然也有存在的问题,在下课铃声响起之前,如果能让学生们沿着操场围墙走一圈,在享受着收获的幸福氛围中,去实际感受一下操场的面积与1公顷的大小,那将使学生的印象更加深刻。
第五篇:公顷平方千米的教学反思
公顷平方千米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上让学生感知的知识比较多,从
面积的计算复习,到产生对大面积单位的需求,到揭示新知,再到自学新知,感悟新知,学生的脸上不时会露出惊讶的表情,很多惊叹句也会不时地冒出来。学生的数学学习需要借助一个个的阶梯和平台,需要一个接受的过程,“公顷”和“平方千米”这两个土地面积单位比较大,对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形成表象确实有些困难。在教学中,结合学生熟悉的场地,如教室的面积一般是50平方米,200个教室的面积大约是1公顷,通过学生的想象,加深学生对“公顷”这个土地面积单位的认识。在使学生明确了边长是1000米的正方形面积是1平方千米之后,教师可以在学生对1公顷形成了表象之后,让学生想象一下100块1公顷的土地,就是1平方千米大。还可以通过其他的素材帮助学生认识和想象,如一个足球场的面积约7000平方米,140个足球场的面积约1平方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