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体育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体育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静宁县实验小学 苏鹏伟
体育课程标准倡导培养、激发和保持学生体育学习的兴趣。那么究竟应该怎样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呢?近几年广大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实践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思考并实践着如何把体育课变得更加生动有趣,有效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热情。因此,近几年我们可以看到体育课中(特别各种各样的优质课评比)各式各样、五花八门的游戏活动层出不穷;体育课堂也被装扮得花里胡哨;装饰漂亮的练习场地、制作精美的课件和体育器材;唱歌、跳舞等无所不用。学生刚开始在体育学习中确实也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热情和积极性。可是,在经过几年的探索后,问题就逐渐显现出来了。学生对花里胡哨的体育课堂不再感到新鲜,对课堂中学习的体育运动技术感到厌烦,对安排要承受一定运动负荷的身体练习不适应,逐渐失去体育学习的兴趣。
分析这个问题,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我觉得最重要的应该是目前小学体育课堂教学实践中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方法过于注重形式,认为学生对某种特定运动项目的喜爱和某些教学方式方法的兴趣等同于对体育课程本身的兴趣。而忽视通过增强体育学习的运动知识技能获得、体能的增长和体育精神的体验的内驱力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生动活泼和形式多样的体育课堂教学活动固然重要,但仅仅靠课堂的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来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兴趣是永远不够的。学生持久的兴趣不仅仅来自对某一个活动形式的兴趣,而更多的是来自于对体育活动其内在的学习动力。那么怎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持久的学习兴趣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着手。
一、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
从心理学角度讲,学习兴趣的产生是和一定的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当学生对体育有了目的认识的时候,才会心情愉快、自觉地参加学习和锻炼;如果对自己学习的意义不明白,目的不明确,自然不可能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作为体育老师首先要使他们知道什么是体育,体育锻炼与身体健康之间的联系等方面的知识,以及掌握一定的体育知识技能对自身及社会的意义,从意识上激发学生的主动的学习兴趣。
二、语言鼓励、正确评价
1、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语言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教学语言应具有艺术性的魅力和美学内涵。既要生动形象,又要富有启发性,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
2、语言要生动活泼、幽默形象、耐人寻味、富有情趣。幽默的语言可以打破沉闷的课堂气氛,融洽师生感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笑声中掌握知识,接受教育。
3、正确运用评价,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多关怀,少批评,相信他们的潜力。实践证明,当教师对学生一次成功的表演、一次满意的练习乃至一点积极的响应和进取的苗头及时给予肯定、鼓励,都会引起更加积极的反响,而且会越来越“来劲儿”,并产生群体效应。
三、选择科学合理体育游戏
众所周知,几乎所有的体育游戏都带有集体性,特别是分组游戏体现更为突出。如果在课堂教学中科学地选择恰当合理的游戏,如30米往返接力跑,让每个同学在游戏中为了集体获得优胜而努力,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相互帮助,相互配合,努力拼搏。初中阶段,是一个充满矛盾、相对不稳定的时期,自控能力较差,精力不易集中,情绪亦不稳定。但对不同的事物有广泛的兴趣,所以,在体育教学中,可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以及学生生理、心理特点,设计、创造形式多样且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使内容以游戏的形式出现,这些游戏集趣味性与技术性于一体,能吸引学生主动地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去。
四、教师要有创新意识
教师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只有这样,教学中才能从实际出发,不断创新,改革教法、学法、课堂组织结构。做到既符合学生的生理特征和心理需要,又“堂堂有别,课课有异”,使学生对每次课都保持新奇感和强烈的求知欲,从而最大极限地调动每位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耐久跑容易使学生感到单调枯燥,素质练习使学生感到重复乏味,教师可利用,“自然地形跑、追逐跑、领先跑”等形式的变换来发展学生耐力;在素质练习中,伴有计时、计数的小型竞赛和同一素质不同方法的练习,都会相应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利用学生的成就感培养其兴趣
学生的成就感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是一剂良药。如同在文化课教学中的“解答了一个富有挑战性难题”一样,学生在体育教学中实实在在的成就感是通过课堂学习和课外练习运动技能得到提高,其中也包括运动知识和健身知识的获得等。相反如果在教学中忽视运动技能的提高,总是在简单重复低水平的运动技术动作,就会使学生丧失对体育学习的兴趣。
六、合理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培养学生兴趣
体育学科的最大特点是体育课上学生要承受一定的运动负荷。当前学生存在一种现象“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体育课”,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担心、害怕体育课运动负荷过大自己会承受不住。学生不可能都一样,他们的生理、心理存在差异,运动技能水平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体育老师最大程度上了解学生,区别对待,合理地安排运动符合,尽量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完成各自的负荷量,建立自信心,从而保持他们的学习兴趣。当然老师还要传授学生有关运动负荷的理论方面的知识。
七、营造和谐的人际交流空间培养学生的兴趣
在文化课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之间的人际交流是受限制的,而在体育教学中这种交流就显得方便自由,如果再通过体育教学组织方法的合理运用,有意识地加强和运用这种交流,就会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到合作与对话交流的乐趣,这既有利于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还有利于提高学生社会适应水平。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体育教师应具备这种能力,不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由无趣到有趣,由有趣到乐趣,由乐趣到志趣的更高认识,从而达到“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的最终目的!
体育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静宁县实验小学
苏鹏伟
二0一二年十一月二十六日
第二篇: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数学是一门具有严密逻辑性和高度抽象性的学科,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到枯燥、乏味、没兴趣,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要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课堂教学情境是教学的突破口,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驱力,是学习动机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探求知识、发展能力的必要前提。只有学生有较高的学习兴趣时,才能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正如孔子所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可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尤为重要。教师应从创设课堂情境下工夫,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一、教师应依据以下几点创设出一个良好的课堂教学情境
1.创设教学情境应与教学目标保持一致。教师创设教学情境要为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服务。’教师应从教材内容出发,准确理解知识的含义及教学思想方法,恰当地组织素材,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引导学生围绕情境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2.创设教学情境能够调动和启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良好的教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教师要考虑对学生的启发性,使学生能从数学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3.课堂教学要把握好动态生成的情境。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知识生成的过程,学生提出的问题往往是教师在设计时所不能预料的,教师要有足够的教学机智来把握这种动态生成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成为课堂教学的亮点。
4.课堂教学情境的运用要适度,教学情境的创设应适量,不求多只求好,只要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即可。
刨设好课堂教学情境,能诱发、驱使学生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教学情境的“信息化”和“生活化”;能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基本知识与技能,初步学会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及学习的强烈愿望。
二、创设课堂教学情境的形式多样化,应用灵活化,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实现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与创造,激发常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创设课堂教学情境,应主要突出以下特点:
1.以疑引思,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兴趣。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中,如有疑问就会引起他们求知的欲望,这样就能激发起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探求问题奥妙的积极性。
如教学“过三点的圆”时,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有A、B、C三个工厂,要在它们之间修建一个水厂,使得这三个工厂到这个水厂的距离都相等,此水厂修建在何处?这问题一提出,立刻激起了学生的兴趣,他们开始讨论、猜测。由于正在学习圆的知识,因此学生很自然地联想到:此水厂应修在A、B、C三点的圆的圆心处。这时老师马上提出:该圆圆心的位置如何确定?从中揭示了问题的本质,既导出了课题,又使学生探究的欲望被激发,促使他们画图、思考、讨论、仔细阅读教材,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以惑创境,引发悬念,激发兴趣。悬念设置于课始,从一开始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悬念设置于课尾,则具有“欲知下面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的魅力。
如讲授“相似三角形”时,教师提出如下问题:你能不过河就测出河宽、不上树测出树高吗?从而让学生产生好奇心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全身心地投入学习之中。
3.以误创境,利用契机,激发兴趣。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巧妙地设计一些“坎坷曲折”,引发学生尝误情境,再利用这些契机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往往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等腰三角形性质”时,出了填空题:已知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一边长为4cm,另一边长为6cm,则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是——。有的学生考虑不周只得出一个周长ldcm,有的说是16cm。问谁的对?为什么?学生立刻说了这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有两种情况,是Idcm或16cm’。接着老师将上题中的边长4cm改为2cm时,等腰三角形周长是多少?很多学生说出10cm。或14cm。接着要求学生画出等腰三角形图形,并标上长度。很快学生回答:l0cm不对,只能是14cm。抓住时机追问原因.,学生同时说出:“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要大于第三边。”此时 的教学效果比老师直接告诉他们结论要好得多。
4.以乐创境,轻松愉快,激发兴趣。课堂教学中,运用幽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如:教学“四种命题的关系”时,老师首先给出一个原命题:“老虎有眼睛”这是一个真命题,接着请学生说它的逆命题。“有眼睛的是老虎”这个命题改写是对的,接着推理说:“老师有眼睛,老师是老虎吗?”学生大笑。显然,它说明了原命题的逆命题是假命题。同时,学生在笑声中,领悟到命题改写的对与错和命题的真与假是两回事。这样就可以顺利地研究四种命题的关系了。使学生在轻松愉悦气氛中掌握了知识,收到快乐乐学的效果。
5.以情创境,亲信师道,激发兴趣。数学教学既是知识技能的传授,又是师生情感交流的过程。因此数学教师不仅要有渊博的知识、敬业的精神,还要有高超的驾驭情感的能力,做学生的良师益友。课堂上要精神饱满,满腔热情,了解学生,关心和爱护学生,对学生要多表扬多鼓励。教师的一句表扬话语,一个友好的动作,一个肯定的眼神,都可以使学生感动,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教师爱学生的情感会大大激发学生学好教师所教知识的兴趣。
6.引用创境,数学生活化,激发兴趣。数学知识来源于生 活,服务于生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积极创造条件,挖掘生活中的数学,为学生刨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如教“数据的分析”时,让学生了解家庭经济收支情况,明确生活质量的提高,依赖于数学。又如教“正、负数”的数学,在活期存折上体现得很明了,存为“十”,支为“一”,从而激发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总之,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只有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学习活动,掌握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从根本上改善数学课的枯燥乏味的负面作用,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能感受到其乐融融,从而达到“有趣的数学”、“快乐乐学”的最佳境界。
第三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内容提要:
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决定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向和效率。本文以《数学课程标准》为指导,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重点论述了如何在数学教学中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阐述要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二、注重实践操作,调动学习兴趣;
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习兴趣;
四、开展适当竞赛,提高学习兴趣;
五、利用课外延伸,发展学习兴趣。总之,教师只有采取一系列配套的激励措施,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正文:
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决定着学生学习活动的方向和效率。赫尔巴特说过:“教育应以兴趣为基础,并应把引起和培养人的多方面的兴趣作为自己的一项任务。” 新课标中也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浓厚的兴趣对学习的推动力是任何强制力量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优化课堂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能简单地等同于向学生提出问题,它是为学生创设一个在认识上的困难情境,使学生产生解决困难的要求,学生本身是问题情境的一个成分,不能由教师把问题情境“转交给”学生,而是需要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自己认清、发现解决问题的障碍,产生想要排除障碍的欲望。
例如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如图)我先出示三角形的一个直角,让学生猜这是个什么三角形,学生就说是直角三角形,再出示三角形的一个钝角,学生说是钝角三角形,最后出示三角形的一个锐角,学生很“自然”地说是锐角三角形。我揭去盖着的纸,一看,不对了,还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刚才看到一个直角,或者一个钝角就可以断定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或钝角三角形,为什么看到一个锐角却不能断定是锐角三角形?学生进入了问题情境,产生了探究的心理。于是,引导学生观察三种三角形的三个内角,让他们自己寻找答案。学生发现了:“任何一个三角形都有两个锐角,因此只看到三角形的一个锐角不能断定它是锐角三角形。”一个疑问解决了。
“一个三角形可能有两个锐角,为什么不能有两个直角或两个钝角?”我又提出了令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再一次使学生进入了问题情境,我进一步指出一个三角形不能有两个直角或者两个钝角,也就是两个内角和要小于180°。这就引发了三角形内角和问题,通过试验,得出“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180°”,使问题得到了解决。
二、注重实践操作,调动学习兴趣
法国的教育思想家拉伯雷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要求教师将教学组织成为轻松、愉快及富有吸引力的活动。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一味地讲授,学生被动地听讲,往往容易使学生疲劳,丧失信心,学习兴趣都被压抑着。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动脑、动手、动眼,调动学习积极性,发挥其主观能动作用。例如教学“平均数”,首先要让学生建立“平均数”概念,但“平均数”是一个抽象的数值,学生不易理解。我先要求每个学生准备12根小棒,分成三堆放在桌子上,每堆根数分别为3、7、2,再要求学生把根数不相等的三堆小棒,设法移动一下,使每堆小棒的根数相等。这时学生都个个跃跃欲试,或是从第二堆7根小棒中拿出2根放到第三堆里,再拿出1根放到第一堆,得出每堆4根;或是先把三堆小棒合起来,在平均分成三堆等等。通过操作,使学生领悟到在总数不变的情况下,把几个不相等的数通过“移多补少”等办法,使他们变成相等的数,为建立“平均数”概念积累感性材料。
再如一位教师在教学“长方体的认识”时,设计两次操作活动。第一次,给每一组学生提供6个长方形硬纸板,让每一组学生糊一个长方体纸盒。学生在挑选纸板糊纸盒的时候,就会体验到只有相对的两个长方形硬纸板大小相等、形状相同,才能糊成长方体纸盒,从而对长方体面的特征产生感性认识。第二次,让学生利用细木条和橡皮泥,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在插框架的过程中,体验到只有把12根木条分成3组,在相同方向上有4根长短相等的木条才能插成长方体框架。对长方体棱的特征产生感性认识。在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教师的提炼的过程中,学生不但对长方体的特征就有了深刻的认识,而且尽情地体验成功的喜悦。
三、联系实际生活,培养学习兴趣
新课标中指出:“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能主动地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 当学习材料与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当学习材料和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结合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
例如教学“利息”时,我在课前给学生布置了三个任务:
1、到附近的信用社或邮政储蓄所调查一下存款的利率和国债的利率;
2、询问信用社或邮政储蓄所的叔叔阿姨存款利息和国债利息之间的差别;
3、做一次尝试:用自己的压岁钱、零用钱存一次款,并了解有关储蓄的信息。通过亲身体验获取知识,学生很感兴趣,也容易理解。
再如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性质”导入时,提出:“你们知道我们人体上的许多有趣的比吗?将拳头滚一周它的长度与脚底长度之比大约是1∶1,身高与双臂平伸长度的比大约是1∶1,脚底长与身高比大约是1∶7……”知道这有趣的比有许多用处:到商店买袜子,只要将袜子绕你的拳头一周,就知道是否适合你穿;公安人员从罪犯的脚印,就可以估计罪犯的身高,这一切,实际是用身体的比组成一个个有趣的比例来计算的,由此引入课题。这样利用“人体中有趣的比”的生活现象,使学生带着浓厚兴趣主动参与新知识的研究。
四、开展适当竞赛,提高学习兴趣
适当开展竞赛,是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手段,小学生在竞赛条件下比在平时正常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竞赛中,由于小学生有着很强的好胜心,总希望争第一,得到老师的表扬,利用这种心理可以使学生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大增。教学中可以组织各种比赛,如“看谁算得快又对”,“看谁的解法多”,“比谁方法更巧妙”等,都能使学生“大显身手”。
例如教学“笔算除法,商多位数”的练习,我设计了这样的比赛:比赛内容是四道除法笔算题,把全班分为四个小组进行比赛,完成最快的小组加10分,第二名加8分,如此类推,分别是加6分,加4分,然后同桌互相批改,每一位全对的同学能为小组争得5分,最后评出得分最高的小组为优胜,这样比赛不仅要比速度,而且要比正确率,全班同学都很积极参与。
又如在教学“减法的一些简便运算”导入时,我出示两组题,男、女生各算一组,比赛哪组同学既对又快?
第一组(男声做)第二组(女生做)
268-25-75 286-(25+75)
726-56-144 726-(56+144)
945-248-252 945-(248+252)
这时学生的热情很高,不过在动笔计算的过程中,女生做得很快,男同学都很慢。部分先做完的男生很不服气地开始找原因;女同学的题目计算起来简便,括号里的两个数相加得和是整百数,一个数减去整百数当然比较方便。此时,女生也承认自己做的题比较简单。通过比较,学生发现两组前后对应的两题虽然算法不一样,但结果却相同,中间可用“=”相连,我抓住时机激发学生大胆猜测:这里有没有什么规律呢?课题由此引出。利用比赛的形式激发了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很快地进入了学习的情境之中。
五、利用课外延伸,发展学习兴趣
数学课外活动是对数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和发展。学生学到一定的数学知识之后,就会不满足于课内的学习,希望通过丰富的课外活动扩大视野,拓宽知识,发展特长,增长才干。因此,教师应积极组织各种数学课外活动,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密切配合、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发展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讲完“千克和克的认识”后,我布置学生调查物品的重量:一袋味精,一袋食盐,一袋大米,一条鱼,一个鸡蛋,一个西瓜,一台电脑。学生通过实际的调查,能够感受千克和克的实际重量,也能感受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的道理,还增加了生活的乐趣。
再如,讲完“圆的周长”后,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假如给学校的圆形花坛围上篱笆,请你算一算,得需要多长的篱笆?”学生课后要去找工具测量,才能完成这个作业。这样的作业,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感到新鲜,愿意去做,学习兴趣得到了发展。
总之,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活动的动因。教师只有采取一系列配套的激励措施,充分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参考资料:
《数学课程标准》、《现代教育教学理论选讲》P247
《小学数学教学研究》P96-97、《小学数学教学研究》P203
第四篇:浅谈如何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
【摘要】当前中学生缺乏户外活动,比较懒惰,很多人对体育课不感兴趣,严重影响了学生身体素质和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体育教学活动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互交融的过程,体育教师应该根据中学生的身体生长、心理特征以及体育课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方法和策略,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本文作者根据自己十几年来的中学体育教学实践,从四种不同的角度,分析探讨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
【关键词】激发 中学生 方法 兴趣
目前,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体育达标就行,从而使得许多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地认识,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成了不爱活动的比较懒散的一族,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使学生的身体发育受到了影响,不利于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转变学生的思想,提高学生对体育的认识、培养和调动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教师,只有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兴趣,才能让学生主动地积极地上体育课,按照教师的要求参与体育教学活动。作者根据自己十几年来的中学体育教学实践,从四种不同的角度,分析探讨激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方法和途径。
一、提高体育教师自身素质
体育教师素质的高低对学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体育教师也应严格要求自己,树立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强烈的事业心;同时教师的言行举止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体育教师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做任何动作必须以身示范,动作要规范、到位、准确、熟练、轻松、优美,这样可引起学生的兴趣。因此,教师精湛的业务能力及优秀的心理品质,是提高教学质量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有助于提高中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教师如果教学方法呆板、机械,学生就会产生倦怠厌学行为;相反如果在教学中,言语风趣,形象生动,精练而带有鼓励性,课堂气氛就会活跃,学生激情就会很高。另外根据中学生争强好胜的特点,在课堂上开展具有竞赛性的游戏,如“迎面接力赛跑”“黄河长江”,课堂就会出现你追我赶争上游的活跃气氛。
二、激发学生的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
注意的心理过程,是对事物的感觉、思维的反映。例如:在队列队形的练习过程中学生注意教师发出的各种口令,而做出不同动作,就是学生对刺激物的反映。注意是认识事物的起点,在体育活动中,如果心不在焉或注意力不集中,便不能掌握所学的内容,就会出现动作错误,有时可能出现损伤事故。注意分被动与主动两种,被动注意是属于本能的,没有自觉的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去努力,它由条件刺激或个人爱好所产生。例如:上体育课时,新奇的道具,显目的标志,宏亮的口令,都能引起学生们的被动注意,而主动注意则由意志去指挥,带有强制的意思,往往学生对某些事物并不感兴趣,只是由于某种需要才去注意。
三、挖掘教材中让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一般的说,学生最感兴趣的是力所能及与趣味性强的运动项目。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大众体育的蓬勃发展,新兴的项目不断涌现,中学生喜欢时尚,当然也喜欢追求新兴的运动。因此,在设计课时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多观察、了解。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合理的搭配,把握时机,在学生兴趣高的时候学习技术。例如:为了提高学生的手臂力量,我采用游戏“打保龄球”的方法进行锻炼,学生互相合作,讨论打的技巧,积极地参与练习,既锻炼了力量,又培养了团结合作能力,效果很好。跑是最常见的身体活动方法,它对发展技能有较大的作用,对提高心肺耐力好处最大,如在教学中,采用游戏“闯迷宫”的方法,在操作上划一个迷宫,让学生进行闯迷宫练习,以此来调动学生跑的积极性,激发其运动兴趣,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四、采用形式多样的教学形式
营造良好、融洽的运动环境和气氛,有利于运动兴趣的培养。优美的场地器材的布置、恰当的音乐的选择、教师优美的动作示范,给学生美的享受,在这种环境中进行学习、运动,学生会有一种激昂愉悦、跃跃欲试的情绪体验,从而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教学效果。从目前的教学形式看,学生对课内教学相对较重视,而对课外活动重视不够,缺乏必要的引导和组织,形式单调划一。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中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而且还使一些学生把体育当成了累赘,因此改革体育教学形式,丰富课外活动是引导学生投身体育、培养兴趣的重要方面,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在教育实践工作中灵活运用技巧性的表扬将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激励作用,适时的表扬将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是激发学生自觉行为的关键环节,使学生处于一种积极与快乐的情绪状态。如:某位学生身体素质一般,学习积极性也一般,平时很不起眼,在一次有氧操的教学中,她做的动作很舒展,比较漂亮,我及时给予表扬,并请她给全班表演,表演后,大家报以掌声。后来,她上课的积极性大大提高,并对有氧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总之,我们要善于运用各种方法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让他参与运动,在运动中感受成功,体验到体育带来的乐趣。不但要注意教学内容和形式的新鲜多样,有吸引力,更要了解学生的内心世界,让学生受到鼓舞,增加信心,使之获得参与运动所带来的愉悦,并在运动中学到一些技术、技能,力争让学生在不同程度上获得一定的收获,感受到成功带来的愉悦体验。
第五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浅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
东水中心小学杨明娣
教师应改变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建立小组合作,自学探究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激发学生去自主探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正是在自己探求新知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所以作为数学教师就应该为学生提供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在操作中思维,在思维中探索,在探索中创新。
例如:在教学长、正方体认识之前,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搜集日常生活中见到的长、正方体模型,如:粉笔盒、牙膏盒等,这些物体在学生身边丰富了学生的感知同时,在学生头脑中也就很自然地形成了最初的空间概念。接下来,教师应当指导学生从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长、正方体的特征及两种形体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学生通过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棱”、“顶点”,再通过亲自的观察、触摸、计数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都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但是面的形状、大小、棱的长度是有区别的。最后学生自己发现的规律加以总结,并与同学们互相交流,讨论,从而完成对新知识地学习。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是在动手操作与自主探索中进行的,他们不仅准确地把握住了知识要点,形成了清晰的概念,而且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也得到了发展。学生觉得知识不再是由教师“硬灌”给自己的,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实践与探索获得的,这样学生就会从心理上得到一种满足,这种满足感会持续地激励着他们学习兴趣。更新教育观念,加强思维训练,打破学生思维的束缚,培养创新能力。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用自己的创造力去教育和感染学生,打破那些条条框框,着眼于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以培养其创新能力。
例如:在教学完工程问题之合作问题以后,教师可以在教材安排的练习基础上,灵活地设计一组一题多问的练习以激起学生独立解题的强烈愿望。
一项工程,甲独做需要12天完成,乙独做需要15天完成,丙独做需要10天完成。①甲、乙合作几天完成这项工程?
②甲、丙合作几天完成这项工程 ?
③乙、丙合作几天完成这项工程?
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就上述条件再提出一些问题:
④甲、乙、丙合作几天完成这项工程?
⑤甲、乙合作几天完成这项工程 ?
⑥如果先由甲独做3天,剩下的由乙、丙合作,还需几天才能完成任务?……
通过学生互动,以自问自答、我问你答、你问我答的多种形式进行学习,以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问题不再是通过教师的告诉学生才得以解决,而是学生经过了一番独立思考,运用所学的知识自己找出了问题的答案。与此同时,通过一题多问的形式发散学生的思维,延展了合作问题这一知识点的辐射面,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重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是对每一名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新的要求,同时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我们还将继续探索并为之不懈努力,想尽办法激发学生学习数学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