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生短跑运动员达到田径一级标准的途径

时间:2019-05-15 04:55:5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中学生短跑运动员达到田径一级标准的途径》,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中学生短跑运动员达到田径一级标准的途径》。

第一篇:论中学生短跑运动员达到田径一级标准的途径

论中学生短跑运动员达到田径一级标准的途径

上海市松江二中

赵振鹏

摘要

中学生短跑运动员要想达到高水平的运动成绩,需要抓好青少年的训练工作。笔者在松江二中从事短跑训练已有20余年,通过反复实践与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为了供同行们探讨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结合中学时期的青少年短跑运动员心、生理特征,根据短跑项目距离短、速度快,在生理方面重要依靠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与抑制交替的高度灵活性,以肌肉系统的快速收缩力量的特点,在全面提高的基础上,在训练上着重从科学训练是前提,选材是根本,全面身体素质是基础,速度是核心,技术是关键,意志与心理是保障等六方面入手,探索中学业余短跑运动训练的途径。

关键词

中学生短跑、田径、一级

前言

我校是一所上海市田径二线学校,训练的目的与任务是打好基础,全面发展,为上海及大专院校输送一批高、精、尖的优秀体育后备人材。面对优秀运动员的培养是长期的、合理的基础训练。一名优秀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提高与运动寿命的长短,主要取决于在业余运动队训练的基础,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和系统的训练,是出不了高水平运动员的。下面就唐晨等三人在我校的基础训练谈几点体会。

1、训练的成果

2、科学训练是前提

2.1科学训练的核心:(1)符合项目特点和规律(2)符合人体生理发育的规律(3)符合现代训练的客观规律

短跑是一项以无氧供能为主,通过肌肉工作推动人体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最长位移距离,即获得最高水平速度的周期性速度力量型项目。强大的肌肉爆发力和快速收缩能力,结合青少年心身发育特点,合理的跑的技术,良好的协调性和灵敏性以及稳定的心理状态,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是从事短跑运动员必须具备的条件。因此作为训练员必须掌握短跑项目特点和现代训练的客观规律。首先要认真制定详细周密、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训练计划,处理好强度、密度、运动量三者之间的关系。对青少年运动员的指导思想是:

2.1.1 狠抓全面身体训练,改进短跑的基本技术,不急于求成 2.1.2 努力提高专项身体素质和专项成绩

2.1.3 训练要符合青少年运动员心、生理特征,循序渐进,逐步提高原则,千万不能拔苗助长。

在训练中坚持从严、从难、从实际出发原则,进行科学系统训练。提倡“拼意志、强能力、练技术、提速度”为主要目标,从小培养运动员吃苦耐劳,敢于拼搏,勇于奉献的精神。

2.2当前短跑项目发展动态

2.2.1强调伸髋和积极落地两项关键技术改进与提高,充分发挥运动员个人特点,以追求实效性为目的。

2.2.2专项力量训练在手段、方法和安排上进一步发展

2.2.3短跑训练安排向着小周期、短节奏、多课次、适当缩短单课训练时间,每次课训练任务相对集中和单一,以质量为中心进行要求,训练手段更趋于专项化,尽可能以赛带练。

综合上述情况,作为训练员在训练时一定要抓间歇时间,向质量与强度要效益,因为短跑的核心就是发展速度。对青少年训练重点是发展上肢与躯干力量为主(保持上、下肢平衡)随着时间推移适当增加难度与重量、下肢力量也要练,主要抓快速力量为主。总之上肢与躯干训练要大于下肢训练的比例,同时要加强对抗肌的训练,值得注意的是短跑专项力量的训练要特别注意循序渐进原则。

3、选材是根本

3.1无论是专业队或业余队,都应特别注重选材,选材的好坏是能否达到高水平运动成绩的关键。如今部分中小学体育教师不重视选材,他们往往是根据同龄组的学生运动成绩的优劣来判定参训队员。大量的事实与实践证明,科学的选材,严格的管理,系统的、科学的训练是体育人才成长的必要保证。当然中小学田径选材又不同于专业队,要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和课余训练的特点,既要考虑到学生个体运动能力,才华、身心发育特点,形态特征、心理承受能力、智力和智能等。同时遗传是选材的首先考虑的重要因素,运动才能是遗传的。正如西德专家格来见所说:“没有运动天才”就不可能出最好成绩。所以选择短跑运动员首先要了解运动员家族史和个人体育活动史。

3.2身体形态方面的选材。在诸多身体形态中,最主要的要数运动员的身高,上下肢之间的比例。众所周知,同样的步频,身高占优势者成绩较好,中国短跑运动员比起世界飞人博尔特在身高上就有明显的差异。因此,从长远的目光出发,在选材上男在1.80M---1.90M之间,女在1.70M---1.80M之间。如我队女运动员陈洁12岁身高达1.60M,开始从事田径短跑训练在2005年400M成绩为1:12,到2008年身高1.70M,400M成绩为57.24,达到一级田径运动员标准(破区最高记录)见表1

4、素质是基础

全面身体素质的均衡发展是掌握运动技术和专项体能发展的基础。在中小学课余训练中,盲目加大专项体能训练或不切实际地进行高强度,高密度和大运动量的统辖训练,片面追求单项运动成绩,是难以实现高水平发展目标的,即使能暂时出现一点成绩,那也只能是“昙花一现”,是过早的结束了他们的运动生涯。实践证明,青少年运动员从小进行严格、系统、科学化的全面身体训练,充分让他们掌握多项田径运动技术和训练方法,为将来更好地掌握先进的专项运动技术,提高专项运动成绩奠定了坚实的、雄厚的基础。所以,在中小学课余训练中,应把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放在首要位置。而全面身体训练又必须是通过速度、弹跳和力量的提高来充分体现。因此在平时的训练中,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下列手段来全面发展身体素质:30M行进间跑、50M节奏跑、迎面接力跑、60M加速跑、变速跑、反复跑、跨步走、跑楼梯、斜坡跑、跳沙坑、跨步跳、立定跳远、单脚跳、蛙跳、跳栏架、连续纵跳、立定三级跳、十级跳、跳台阶、抛实心球或铅球、负重摆臂、哑铃操、俯卧撑、腹背肌拉伸、负重前平举和俯卧拉橡皮带小腿屈伸、拉带跑等等练习;另外还要加强上、下肢各小肌肉群的练习,重点发展髋部力量和髋部的协调性、柔韧性的训练。通过以上各种方法的长期磨练,让他们既正确地掌握了其中的技术要领和规格,同时又增强了体质,提高了各项运动能力和水平。随着中小学运动员训练时间的推移,年龄的增大,有必要让他们了解一点有关专项技术训练内容,但绝对不可过早地专项化,要根据他们的实际运动水平和能力,年龄的大小,心理承受情况等,做深入细致分析研究后,在进行合理地安排训练内容。笔者认为,全面身体训练和专项技术训练的比例,依据年龄可大体分为,男、女12岁之前全面身体训练应占100%;女子13—14岁应占65%;男子13—14岁应占70%;女子15—17岁应占50%;男子15—17岁应占55%。以上这些身体素质练习都是常用的,已习惯作为课课练的内容。如我队队员时涛2006年9月进入二中时,我发现该运动员身体素质十分突出,身体强壮,跑的节奏感好,进队后经过精心栽培,通过短短一年半时间,100M成绩从12.4提高到10.92,达到田径一级运动员标准。见表2

5、速度是核心

速度素质是人体快速完成动作的能力和动作反应时间的总称,也可以理解为人体进行快速动作的能力。短跑运动员专项训练的内容广泛,训练中应将速度能力的培养和其他训练内容相互渗透互补,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

速度能力的培养,其最终目的是发展和提高运动员的加速能力和最高速度能力(亦即绝对速度)可以三方面着手进行:(1)周期性活动频率(2)完成单个动作的速度(3)反应速度

5.1发展频率的训练和反应速度的训练。反应速度和动作速度在内涵上相互兼容,不可完全分割,故而训练中应将二者结合起来进行。这方面训练的一部分应包含于一般训练中,利用训练的准备活动或其他适宜时间进行安排,另一部分在专项技术训练中统筹安排。

主要手段有:

5.1.1 足、篮、排、手、垒球等各种经常进行的球类活动 5.1.2 各种游戏性质的活动 5.1.3 听口令完成某一动作

5.1.4 发令或听信号的蹲踞式起跑,变换“预备”和“跑”之间的间隔时间(1秒到数秒)

5.1.5 最快速度的摆臂动作,结合正确的呼吸持续时间5—10—15—20,单臂计 算10秒内摆30次左右

5.1.6 计时高抬腿,持续时间5—10秒或以次计

5.1.7 快速小步跑,半高抬腿跑,注意积极落地(大腿带动小腿积极下压)以最 快频率或逐渐加快频率的方式进行完成距离40—50M 5.1.8 弓步走50—60M 5.1.9 快速跨步跳,蹬摆结合以较快频率大步幅的方式进行,完成距离50—60M,计时计步

5.1.10 快速单足跳,完成距离30—40 M计时计步 5.1.11 节奏跑完成距离40—60M 5.1.12 在起跑、加速跑中采用集体练习方法

5.1.13 让步跑、有意识缩短步长跑、下坡跑、牵引跑等 5.2 位移速度的训练

位移速度的训练是发展和提高加速跑能力和最高速度能力的训练,是短跑的专项速度训练,也是贯穿全过程的最主要的训练内容之一。

主要手段有:

5.2.1加速跑80—100—120M用可控速度进行,在加速途中或短跑的最后达到或接近最高速度,这是训练中反复运用最多的手段之一

5.2.2站立式跑30—40—50—60—70—80—100M,以极限或次极限强度进行 5.2.3蹲距式起跑(发令)30—40—50—60M,以极限强度进行 5.2.4行进间跑30—40—50—60M,以极限强度进行 5.2.5接力跑4X100M,用极限强度完成接力的交接 5.2.6站立式起跑或行进间的节奏跑,以极限强度进行

5.2.7下坡跑40—60—80M,要求途中一段距离在适宜步长情况下达到最高频率 5.2.8让步采用蹲踞式起跑或站立式起跑40—60M以极限强度进行,任务是赶上或超越对手

5.2.9集体进行的短程冲跑,以极限强度或次极限强度进行

5.2.10参加比赛、测验或检查跑(30—60—100M)特别是同实力相当或优于自己的对手一起比赛,每次都应视为发展和提高加速跑能力的最好形式和手段。

加速能力的表现是因人因训练水平而各异的,一般达到最高速度的距离,男子在50—60M左右,女子在35—50M左右,水平越高的运动员在加速距离上稍有延长的趋势,因此,加速有力的训练不应仅限于30M内,而应适当延长。

表2 运动员身体素质与运动成绩提高对照表

6、技术是关键

近几年来世界短跑成绩提高很快。世界优秀短跑运动员的技术大致可以概括为:快速前摆积极着地,大腿充分向前后蹬结束后大小腿折叠很紧,两臂主动前后摆动振幅较大。大振幅跑的技术,有利于加大肌肉被拉长反射性收缩的力量,从而提高肌肉的用力强度,有利于肌肉从中得到放松、休息。对抗肌的充分放松,动作幅度才能加大,运动中肌肉能放松,得到一定的营养补充,推迟疲劳的出现。在实践中我们要让运动员认识到以下几点:(1)加大振幅的必要性,并掌握一些动作要领,使运动员能主动体会动作(2)要提高肌肉迅速放松的能力

(3)主动加大摆臂的振幅协调和两腿动作

(4)提高关节韧带的柔韧性,特别注意发展动力性、柔韧性和髋关节的灵活性 根据以上理论的分析我们在训练时采用以下几种的具体方法:

6.1首先每次训练课反复向运动员讲解短跑技术要领,建立正确技术动作概念,区分什么错误技术动作

6.2摆臂练习:快、中、慢结合。徒手与负重结合,加大摆臂的振幅 6.3行进间摆臂60—100慢、快结合 6.4弓步走30—60M徒手与负重结合 6.5节奏跑50—60M跑海绵块

6.6草地上行进间跑60—100M要求:动作放松适宜,坚持技术不变形 6.7变速跑40M(加速跑)+20M(惯性跑)+40M(冲跑)

6.8加强灵活性及柔韧性训练,男子运动员放松技术差原因之一是灵活性柔韧性差,因此在准备活动中,专门编了几节发展灵活性柔韧性的操,坚持天天练。如我队运动员唐晨,刚进校时专项是100M,由于跑的技术动作比较僵硬,后来改跑400M,经过二年的刻苦训练,400M成绩以48.46达到田径一级运动员标准,并打破了上海市青少年记录。

7、意志与心理是保障

在现代运动竞赛中,运动员之间的技术愈益接近,运动竞争更加激烈残酷,在紧张激烈的比赛中,运动员不仅需要有良好的技术、战术和身体素质,而且需要有良好的意志与心理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在极端复杂困难的条件下,坚持与强有力的对手进行顽强拼搏,最终取得比赛胜利。具体办法如下:

7.1在训练中,当运动员产生轻度疲劳状态下,出现头昏、呕吐时,绝不迁就,仍需要求运动员按照原订计划完成任务。这样有助于培养运动员顽强性和坚韧的毅力。

7.2经常运用比赛的方法进行训练。如两人水平比较接近放在一起跑或让步跑、接力跑、有时走出去与区体校进行对抗赛。目的培养运动员积极主动争取胜利的精神。

7.3利用恶劣的气候条件,如当天下雨或遇到寒冷天气,坚持按原计划进行训练,可以养成运动员在任何条件下都必须完成任务的习惯,有助于勇敢顽强等意志品质的培养。

7.4在比赛前运动员的模拟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作为教练员应帮助运动员分析比赛的对手、环境、气候、休息、技战术运用等,减轻运动员赛前疲劳和心理紧张,提高运动员适应能力,为参加比赛作好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准备。

7.5赛后要注意身心调节,不断提高运动员心理素质,培养“胜不娇、败不馁”的精神。意志与心理作为训练内容的重要部分,这是现代竞技体育训练的一个特点,在短跑训练中,如何加强意志与心理训练是一个重要训练任务。意志与心理训练必须从青少年抓起,必须根据青少年心、生理发展规律来进行训练,具体的内容就是培养他们的兴趣和进取性,培养他们的自信心,顽强的意志品质和自控能力。

8、小结

为了培养出高、精、尖的体育后备人才,作为一名田径二线的教练员,对于中学短跑运动员的业余训练,首先应遵循青少年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要尊重科学,科学选材,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以速度为核心,完善技术,培养顽强的意志和最佳心理状态迎接各种挑战,并结合各校具体情况,制定科学、系统、合理、行之有效的训练计划,充分调动运动员积极性,发扬刻苦训练、努力拼搏的精神。只有建立在科学基础上,训练才能获得成功。

第二篇:浅谈短跑运动员爆发力的训练途径

浅谈短跑运动员爆发力的训练途径

在比赛项目中离不开力量训练,在田径短跑运动员的力量训练中,爆发力的训练是重点。短跑运动员只有具有良好的爆发力素质,才能发挥出快速的运动方式所需要的巨大力量,从而在比赛当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因此,我们在日常的运动训练与教学中,就应当不断地寻找发展爆发力的各种有效手段。本文主要是通过对几种训练方法的分析,发展运动员爆发力的途径,每种方法都有各自的特点,希望能为短跑项目的教练员与运动员在训练中带来一定的启示。

一. 发展短跑运动员爆发力的不同训练组合的比较

1、徒手快速练习与中小负荷力量练习的结合训练不能很好地发展爆发力

徒手快速练习与中小负荷力量练习对发展爆发力的作用不会超过大负荷力量练习的作用。其原因在于进行中小负荷力量练习或徒手运动时,运动员的肌纤维并没有完全调动起来,只有很小一部分兴奋性比较高的肌纤维参加工作,但仍然有很多肌纤维都是处于被动的状态。本体感受性的反馈调节能使肢体的肌纤维精确地按照外界阻力的大小进行应答性收缩。因为在中小负荷力量练习或徒手练习时阻力小,动力也就小。所以在训练时阻力的大小才是提高动作速度的重要因素。

2、大负荷练习后立刻对爆发力产生的影响及原因

最大负荷用力时,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发出强而集中的高频冲动。这种冲动不仅可以使兴奋性比较高的慢肌纤维活跃起来,而且可使兴奋性较低的某些快肌纤维参加工作,从而使用力肢体绝大部分的肌纤维参加工作,为爆发用力准备了强大的动力能源。虽然在最大负荷力量练习中快速的动作速度并没有在练习中表现出来,但练习后立刻对爆发力进行测试,却发现有较快的动作速度和较好的爆发力效果。但是由于最大负荷用力时在大脑皮质产生的痕迹效应没有完全消失,爆发力在测试时的负荷虽然比较小,但用力肢体仍然能保持绝大多数的肌纤维参与到工作中。快肌纤维参加工作的比例和动力—阻力比值大大超过中小负荷练习和徒手练习后的肌肉工作状态。因此,大负荷练习后,便会产生比中小负荷及徒手练习更好的爆发力训练效果。

3、最大负荷与最大速度相结合的力量练习是发挥爆发力的最佳组合 大负荷力量训练虽然比中小负荷和徒手练习的效果要好,但是不是训练的最好方法,因为它不能很好的发展爆发力。在练习中要产生很快的练习速度,就不能存在大负荷力量练习,在很长的一段时间练习中,运用大负荷练习,不仅影响爆发力的提升,还会影响发力速度,造成慢发力动力。所以我们要学会才用最大负荷练习与最快速度相结合的练习方法,才能获得更好的效果。例如:在一组200公斤深蹲或半蹲的最大负荷力量练习后,紧接着进行一到几次的30米冲刺跑,会使人产生一种非常轻松快速的感觉,并在轻负荷练习中获得比一般徒手练习更加快的动作速度,我们称此速度为超快速度。根据爆发力的生理机制,最大负荷+最快速度的爆发力组合练习会产生最佳效果。最大负荷力量练习的主要作用是:接通所有通往主要的运动神经的路;造成运动中枢最佳的兴奋状态;使尽可能多的肌纤维参加工作;从而让人体具备更强大的爆发力能源。而轻负荷快速运动的作用则是将前者运动起来的神经和肌肉势能转变成爆发用力的动能,无论任何那种单一的练习都到达到不了预期的效果。由此可见,最大负荷练习和轻负荷快速练习在爆发力组合方法中是缺一不可的。那么如果缺少轻负荷快速练习,最大负荷练习所造成的爆发力能源是不会产生的,爆发用力时想快也快不起来,在大负荷练习后没有轻负荷快速运动,其爆发势能再大也不会转变成快的爆发力能源,也无法构成快速爆发力的动力类型。

通过对不同训练组合的比较,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大负荷力量练习对发展瞬间的爆发力比中小负荷要好;任何一种单一练习都不能很好地发展爆发力,最大负荷+最大速度组合练习方法才是爆发力练习的最佳方法;“最大负荷+最大速度组合练习方法能够最大限度的动员肌力贮备并以最短的时间释放出来是理想的爆发力训练组合方法”[4]。

二. 发展短跑运动员爆发力的三大要素

1、增强肌肉的收缩力量

发展爆发力的首要途径是增强肌肉的力量。通过力量训练的方法,不断增加肌肉的负荷,促使肌肉组织发生一系列的生理变化,从而使肌肉的绝对力量得到提高。要对肌肉施加很大的刺激才能发展肌肉力量。这种刺激主要体现在力量训练时的负荷和重复次数上。一般采用负荷大(运动员最大力量的70%以上)、次数少(每组练习重复次数在10次以下)、组数多(每一练习在6-8组左右)的方法,对提高肌肉收缩力量具有一定的影响。由于这类练习强度大,身体容易疲劳,因此训练过后必须有足够的恢复时间。随着力量的不断提高,再适当增加负荷,使肌肉始终处于刺激到适应又到加大刺激最后再适应的变化过程。

另外,在做练习时要控制做动作的速度,不可以太快。因为提高肌肉收缩力的必要条件是肌纤维所受到刺激的强弱。收缩能力较慢的肌肉能使肌纤维承受较大的张力,产生较强的刺激,有利于提高肌肉收缩力量。有人担心,当力量训练时,重复动作速度慢会影响专项技术动作的用力速度,其实这是不必担心的。研究资料表明,运动员完成技术动作时的用力速度与力量训练时重复动作的速度几乎没有明显的关系。运动员完成专项技术动作的快慢主要决定因素是肌肉和神经的遗传;其次取决于完成技术动作时条件反射的熟练程度和运动技术的自动化,依赖于技术动作的训练质量。2、加长用力距离

通过加大动作幅度来增加用力距离,从而提高专项技术动作的爆发力。例如在投掷动作中‘超越器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用力距离很多时候都是受动作幅度的限制。因此为了加大动作幅度柔韧练习是不可忽视。通过各种伸展性练习使关节和肌肉的柔韧性得到伸展,柔韧练习必须与专项技术动作有密切联系。例如径赛运动员应该对发展髓关节、踝关节及下肢肌群的柔韧性作为重点,加大步幅;投掷运动员的重点是发展肩关节和躯干肌群的柔韧性,让超越器械的动作更充分,且加长用力距离,对出手时器械的初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当然,用力距离的加长并不是越长越好。主要原因是:(1)不能因用力距离加长而过多延长用力时间。如在田径跳跃项目中,起跳前应适当降低重心,即起跳腿做下蹲动作,一方面可以拉长下肢蹬伸肌群,增长肌肉收缩前初长度利用牵长反射,提高肌肉收缩力量,另一方面则加长了重心移动距离,从而提高起跳效果。但下蹲过深,便会使起跳动作过慢或超过腿部力量所能达到的范围,反而适得其反。(2)必须与专项技术动作结构相一致。如三级跳远项目中的起跳是要在尽量减少水平速度耗损的情况下以求产生必要的垂直速度,因此重心下降幅度要尽可能小一些;而跳高项目中起跳是在保持一定水平速度的情况下,利用水平速度来加大垂直速度,因此重心下降幅度则可稍大些。3、缩短用力时间

从相关教材可知,“人体肌纤维分为能快速收缩的白肌纤维和慢速收缩的红肌纤维两种类型。这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目前尚不能证明训练能改变肌纤维的类型。此外,肌肉收缩的速度还与中枢神经系统的支配功能有密切关系。对此,可以采用一些快频率的练习手段,如下坡跑、加速跑、小步跑等来提高大脑皮层中运动中枢兴奋与抑制的转换能力,改善神经系统的灵活性和对肌肉活动的调节能力,从而提高肌肉的收缩速度”[5]。此外,还可采用一些发展肌肉快速收缩能力的中、轻重量力量练习。这些练习要求肌肉收缩既要有力又要迅速,所以负荷不能太大。一般采用本人所能承受最大力量的40%-70%,重复次数在七次以下。三. 发展短跑运动员爆发力的训练方法

1、快速的小力量训练

快速的小力量训练这种训练方法可以通过加快刺激神经系统的信号频率支配肌肉神经运动单位的运动频率,它是发展运动员速度力量的最好练习方法之一。肌肉协调和运动单位的快速收缩是改变速度力量的大小,而且还和动作的掌握程度有关。快速小重量力量训练的意义,是在于它可以提高爆发力因素中的速度因素,提高肌肉和肌肉的协调性,刺激肌肉运动单位的收缩速度,从而达到缩短发挥最大力量时间的目的。如:‘摆腿下压’的训练,在这个摆动力量训练中,特别是以髋为轴的摆动力量训练,是现代短跑运动员专项力量训练的核心部分。参与摆腿下压动作的肌群有屈髋肌和伸髋肌两个。训练下压动作的方法是通过抗阻的快速摆腿,即双手扶在肋木上,绑一条胶带在踝关节上,原地做摆腿的动作,做这个动作时要求快速下压,这样才可以练出爆发性。或者将胶带改为沙包绑在小腿上,采用这样的负荷训练方法,最大力量和对抗这种负荷的肌肉收缩能力才得到了提高,才会有利于改善爆发力,达到伸髋快下落的目的。

2、大重量力量训练

大重量力量训练这种训练方法可对神经系统进行强烈的刺激,使肌肉运动单位激活的数量逐渐增多,从而使肌肉能产生比较大程度的收缩力量。这种练习的目的是发展运动员的最大力量,肌肉的力量发挥越大,使其参加工作的运动单位越多,而参加工作的运动单位数量则和对神经系统的刺激有关,强度越大参加工作的运动单位数量越多,产生的力量越大。大重量力量训练对爆发力训练意义,是它能够提高爆发力中的力量因素,使爆发力肌肉在最短的时间内发挥最大力量能力,所以没有最大力量就不能发挥爆发力。积累足够的力量才会提高爆发力所需要的运动速度。3、超等长训练

超等长训练这种训练方法由于具有肌肉离心收缩后立即向心收缩的特征,所以对神经系统的刺激,就形成了包括离心和向心两种强烈刺激的复合的神经冲动。采用这种方法所获得的神经—肌肉反应机制,可以大大超过只靠随意用力所能达到的水平,从而对提高动作速度和动作开始阶段的功率有所帮助。从超等长的练习形式上看,如负重蹲跳、接抛实心球等,都是以将身体推离地面或将器械抛出为特征的。要想达到目的就必须在整个动作过程中作加速运动,在结束阶段达到最大加速度,从而获得较大的功率输出,即是最大的爆发力。由于超等长训练本身具有时间的要求,也就是它具有短时间发挥大力量的特征,所以它是发展运动员爆发力较为理想的手段之一。

4、综合循环训练

从实践和观察中可知道,“爆发力训练不是那种典型的力量训练形式,即杠铃速度在运动最后的阶段等于零的那种练习,但也不是仅靠单一的超等长练习就能解决问题的。运动员的最大力量的增长是运用超等长训练爆发力的基础,也是防止运动损伤的重要保证”[6]。因为超等长训练的强度比较高,没有良好的力量素质保证,运动员是不能很好地进行超等长训练的。正确发展爆发力的训练,应是大力量练习到快速力量练习,最后是适宜负荷的超等长力量练习的循环过程,也是传统力量练习和超等长练习的完美结合。在爆发力训练中把超等长练习和杠铃力量练习合理结合起来的训练,即可以理解为在同一方向采用不同的训练内容的综合练习。

5、除了以上的训练方法,在短跑训练中,‘末关节’爆发性的训练是不容忽视

在短跑训练中,‘末关节’爆发性的训练是尤为关键的。参与这个动作主要用力的肌群是拇指屈肌,‘末关节’的爆发性的训练方法有拖轮胎、跨步跑、后蹬跑、负重直腿快速斜蹬伸踝等这几种方法,这个动作练的就是脚趾头离地的那一瞬间的爆发力,运动员在练习时,一定要注意前脚掌要积极下压,在离开地面瞬间,末关节要充分的点地,快速拔起。在‘末关节’迅速离地的一瞬间,肌肉收缩的同时,此时功率最大,身体快速集中用力能力,爆发性用力能力也最大。

四.发展短跑运动员爆发力的训练方法中应注意的问题

1、专项性原则

从竞技运动训练学的角度来看,爆发力训练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专项力量。可以说是为提高运动成绩服务。在发展爆发力的训练中必须遵循‘专项性原则’。即练习的动作幅度、动作方向、肌群的工作性质、爆发力的发挥速率,必须与完成专项技术动作相符合。

2、运动负荷

爆发力训练时,既要发展主动肌力量,又要注意发展其对抗肌群和协同肌的力量;采用不同的负荷,收到的效果也不同;同时要根据不同的人,合理安排不同的负荷。在训练中要集中注意力,做到在一瞬间快速的爆发性用力。3、根据实际调节训练 根据不同训练阶段的要求,不断增加爆发力构成的力量与速度两个部分,这样可避免爆发力的发展停滞不前。

4、加强专项技术训练 加强专项技术训练,提高肌肉的控制能力和发力前的伸展放松能力。如果在肌肉发力之前有关肌群处于紧张状态,便会造成用力方向、角度不对,导致了正确技术的用力工作距离缩短,从而影响爆发力的充分发挥。5、发力训练中的间歇时间

爆发力的训练需消耗相当高的‘神经能量’,在练习的组与组之间恢复时间要安排得比较长些。因为在提高爆发力的练习中,最佳的效果要依赖于中枢神经向运动单位发放高频率的冲动,为了保证动作的爆发性用力特征,应该尽可能防止疲劳的出现。

6、注意放松练习

在做练习时或者在做完练习之后,一定要做一些徒手的放松练习,这样可以使肌肉保持快速收缩能力。主动肌在收缩,对抗肌得到放松,动作协调配合,减小主动肌收缩的阻力,收缩速度增大。

第三篇:中学生短跑运动员身体素质训练方法探讨

浅谈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

摘要:在以知识经济占主导地位的今天,人们的社会竞争意识比以前任何一个时代都显得越来越激烈,个人实力决定了人的生存质量的好坏,面对 21 世纪教育的发展趋势和现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如何提高人的社会竞争力,培养学生学习的锻炼,势必成为学校体育教学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教育的艺术不是凭空产生的,它取决于教师对学生健康而良好的情感。这种情感能够造成有利于教师教育学生的最佳氛围。继而学生的情感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学生;体育锻炼;影响因素

Abstract: In a knowledge-based economy dominated today peoples awarenessof the social competition of an era than ever before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intense personal strength determines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eople of good and bad inthe face of the development.Art education is not created out of thin air it depends onthe teachers on student health and good feelings.Such feelings can lead students toteacher education in favor of the best atmosphere.Students then also affect thefeelings of th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teachers Keywords: students the sports interest sports particip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and impacts way.引言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法对中学生体育锻炼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已达到找出影响体育锻炼导致学生身体机能和身体素质下降的原因。社会进步了,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但是中学生的体育锻炼却越来越淡化了,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就逐渐减弱,体质就不断呈下降趋势。这不仅关系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更 关系到祖国的未来,面对这一实际问题,我对影响中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进行分析并提出措施与个人看法,跟大家商讨,如有不足之处,望多指教。中学生是祖国的花朵,未来的希望。而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问题直接影响到国家的未来竞争力,这不是危言耸听。梁启超说“少年强则国强”,“身体才是革命的本钱”,此话仍有现实意义。据教育部对7岁—22岁城乡男女学生进行的体质健康监测显示,学生体质继续呈下降趋势,有的地区学生身体素质甚至已经降到了 20 年来的最低水平。到底是那些因素影响了中学生的身体健康呢?是体育教师首先要了解的,其次就是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学生加强锻炼,增强学生体质。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当代中学生对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非常薄弱。《中学生健康标准》的颁布,促使中学体育工作者对体育教育工作的力度加强。同时必须十分注意教学手段,帮助中学生从小的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当代中学生良好的体育锻炼意识,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2 影响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

2.1 传统文化的因素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国家,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广泛流传的是重文轻武的思想,这种思想的存在一直直接或间接地束缚着现代教育思想的传播,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大一部分家长、老师认为体育学好学坏无所谓,甚至是反对进行体育锻炼,导致学生应有的体育锻炼时间被剥夺,学生上体育课往往不思进取、好恶厌劳、能躲就躲、能逃就逃,对完不成学习任务缺乏应有的耻辱感,更不要说培养起体育锻炼的兴趣了。现代文明的困扰:电视、网络等现代文明为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方便,但也带来负面响,现在的学生不爱运动却喜欢泡网吧,出门就是乘公共汽车或打的,回家就是看电视上网,大大减少了学生的运动时间。独生子女受到畸形“呵护”:除了学业繁重、体育课达标阻碍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外,独生子女现象也是影响学生体质的一大因素。家长小心翼翼地养育孩子,生怕孩子受到意外伤害。由于害怕学生受伤,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体育教师也不得不取消一些对抗性强和容易受伤的体育教学项目,缩少了学生活动的范围。

2.2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对人们坚持体育锻炼意识的影响和制约作用是巨大的。研究表明,来自社会环境的影响是个体参加和坚持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包括家庭环境、群体环境

和物质环境。素质教育形同虚设:素质教育要求学校将学生培养成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的全面型人才,但是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无论是学校还是家长,对素质教育的理解都还存在片面性。一些中学为了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或是影响力,自觉不自觉地将主要精力放在追求升学率上面,无形中给学生带来了巨大的学习压力;而为了孩子的未来,也迫于就业压力,家长别无选择地将孩子往高考升学的独木桥上赶,学生们也就更无暇顾及“身外之物”的体育锻炼了。体育教学模式让学生远离体育:我国旧的体育教学的“达标考核”模式依然起着强力的制约作用,而现在的体育活动变得丰富多彩,学生可以选择的面十分宽广,学校体育教学的达标模式已经满足不了学生们的需要,这也是严重挫伤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因素。由于高考、中考的竞争从学校到社会,从家长到学生整天围绕着学生转,而学生的体育活动是“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国家教委规定“在校学生每天必须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得不到保证。现在独生子女居多数的中小学生体质的下降阻碍了学生体质整体水平的提高,但更主要的原因是不少学生平时忽视体育锻炼,非智力因素没有得到应有重视。有些学生,不但不参加锻炼,还染上种种不良生活习惯,抽烟、喝酒、熬夜泡网吧……无规律的生活节奏导致其身体机能的下降。学生们重学习而轻锻炼,除了重视不够外,也有更广泛的社会原因。从小学到中学,学生在高考的指挥棒下一直围着课桌转,读书、读书、再读书,到了大学后,他们内心中并没有锻炼身体的概念,可以说,忽略体质培养的思维模式已经控制了社会的每一根神经。进入大学后,面临严峻的就业压力,众多学生不得不再次被拴到课本上。考研、找工作成了大学生内心中更愿意关心的问题,在这种社会普遍忽视学生身体素质的大背景下,大学生们更是难以对自己体质的下降引起足够的重视。父母在日常生活中,以其对周围事物态度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子女。而子女的态度行为,又影响着父母。一个家庭如果很少或没有受过体育方面的教育及对其成员不能支持督促的话,其成员很难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群体环境。包括单位同事、同学、同伴、朋友、邻里等。在群体环境中,每一成员的个体体育意识,即对体育的爱好、认识水平、价值观念、生活习惯、文化素养等意识形态,都会带到群体中去并与其它成员相互影响、相互交流和相互模仿。特别是当群体中有威望成员,坚持体育锻炼并取得明显成效时,往往能够带动和吸引大部分成员产生同样的想法和行为。健康行为还可能随社会环境的改变而转变为不健康的行为,好比一个村里多数人都打麻将进行赌博,那么剩下的少部分坚持健康行为的人也会受其影响。物质环境。城乡以下学校体育设施较差和缺乏专业体育教师也是导致学生体质下降的一大因素。

2.3 学校体育因素 由于社会的不重视和体育教师的待遇不高,有的体育教师产生了懈怠。传统教育是“师本教育”,其核心是以教师为本,过分突出教师的主体作用,重视由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再加上教师业务水平不高、教学方法不科学不新颖、责任心不强等因素,对学生没有吸引力。有些体育老师甚至不仅吝于给学生微笑,而且经常讽刺、挖苦、斥责学生,甚至侮辱、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于是,学生的对体育的学习兴趣、信心、乐观豁达的态度、创造力等等,往往就这样被泯灭了,甚至造成师生公开对抗。学校领导的不重视直接导致教师的懈怠,体育设施的匮乏也是制约学生体育兴趣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主要表现在体育经费、场地、器材和对现有器材的管理和保养。有的学校的器材、场地可以举办省级甚至国家级的大型运动会,但是在体育课上,这些器材却用不上,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这些器材只适用于竞技体育!第二,条件不好的学校,没有器材室,没有器材,没有田径场,没有……场,他们的体育课却在照样开,在学生又多的情况下教师却犯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这种艰苦的环境下,如何上?上什么?无法上!中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设施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体育训练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检查、督导、评估、规范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目前农村小学体育场地器材设施配置情况不容乐观多数学校的场地器材配置严重不足远远达不到《小学体育器材设施目录》的要求和标准难以保证学生们

上好体育课的要求无法满足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的需求。农村学校因为底子薄,而且上级资金投入不足,大部分农村学校所拥有的场地器材还远不能满足体育工作的需要。由于各地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各地、各校的办学条件也不尽相同。在农村小学,各类体育器材按国家制定的“配备目录”配齐有很大困难,而要实施新课程标准,保证体育教学目标的圆满完成,学生体育活动的顺利开展,基本的体育器材设施是基础。在体育教学中,学生的心理不同程度上会受到场地器械的影响。好的方面形成积极的心理反应,差的方面将形成消极的心理反应。如:在短跑教学时,如果在大操场上随便选用一段场地让学生根据要领去跑,学生就会消极应付,练习劲头不足。他们会认为没有一个标准的场地即会有一个没有标准的要求。学生容易形成一个消极心理。这样以来即调动不了学生的积极性,又浪费时间,更完不成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单调的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相当多的体育老师仍然唱的是改革的赞歌教着过去规定的内容,没有按照新标“目标统领内容”去选择教学内容,使学生感到体育课枯燥乏味,失去兴趣,有的甚至厌恶体育课。

2.4 家庭环境因素 除了学业繁重、体育课达标阻碍学生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外,家长的娇生惯养也是影响学生体育锻炼导致体质下降的一大因素。现在的中学生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家长小心翼翼地养育着孩子,生怕孩子受到意外伤害平时体育老师、保健老师经常教育学生贴近大自然、多运动,增强体质,可是由于害怕孩子受伤,家长总是对孩子过分的保护,不允许孩子参加一些对抗性强且容易受伤的体育活动项目,缩少了学生增强体质的活动范围,其实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是极为不利的。望子成龙的迫切心情看重的的分数,轻视的德育,去掉的是体育。大量的配套读物、各种音像教材、没完没了的试卷练习,使学生整天忙碌于题海之中甚至连双休日也奔波于各种补习班、培训班学生的睡眠得不到保证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几乎为零。

2.5 学生的主观因素 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健康意识淡薄。现代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并没有带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改善,许多孩子还没有把自觉锻炼当做生活水平提高的指标之一。一些孩子一到双休日或节假日宁可呆在家里昼夜打游戏,耗费时间,也不愿意到大自然中去运动健身。加上家长同志的坏习惯也给孩子们不良影响,使孩子们体育运动淡漠。也有一些家长认为孩子吃好穿好,身体素质就提高了,用不着花时间去锻炼。由于意识上的偏见,行动上的误导和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就下降,大多数学生对体育活动的需要仅仅建立在精神或是感官的刺激上,宁可做体育竞争的观众而不愿意做体育运动的参与者。接受教育水平和认知程度。通过对体育锻炼与健康知识深度和广度认识和理解,会产生一种自动力。这种自动力可以转化为热衷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使体育行为从消极被动转变成自觉自愿的行为。人的认知水平越高,这种内在动力和自觉性越大,其体育行为就越积极、越持久。相反,认知越肤浅,内在动力和自觉性越小,其体育行为就越是消极,而且不会持久。另外,还一些个体,即使常年参加体育锻炼,却不知以健康为目的的运动频率、强度、时间和适合自己的运动项目等。这种只知锻炼,不知锻炼道理的盲目实践,容易导致事与愿违,使锻炼无效或有碍于身体健康。对策和建议

3.1 加强宣传和思想教育加强宣传和思想教育,奠定终身体育思想。长期以来人们对体育观念的错误认识,导致一些学生没有认识到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加强引导和培养。首先,学校和体育教师可以利用宣传窗、主题班会、各种运动会等形式进行宣传。其次,在体育活动中,学生的思想行为、个性爱好、意志品质等都会充分表露出来,我们教师要抓住时机因势利导,培养和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帮助他们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为他们的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再次,学校开展好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使体育能得到启迪与渲染。

3.2 强化学生体育锻炼组织管理 加强领导小组的组织管理工作,保证每天的锻炼时间。按

规定给予体育课、大课间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等充足的时间保证。结合学校实际,以满足学生不同兴趣爱好为原则,组织安排寄宿学生早晨锻炼,以班级为单位跑早操,组织每天上午第二节课间半小时的大课间活动、组织每班每周 3 节体育课,组织每天下午第三节课后一小时的课外体育活动。课外体育活动根据学生兴趣爱好、实际活动水平,以自主选择为主,为学生设置了篮球、排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毽球、拔河等项目的比赛与活动,做到人人有项目、人人都参与。

3.3 树立体育教师主人翁精神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事业发展的主力军,在每一所学校中,体育教师的人数比例并不大,但其作用价值远大于其人数比值,一所学校的体育和文化氛围,或生龙活虎,或死气沉沉,很大程度上在于那仅有的几个体育教师,体育课是窗口,课间操是门面……,从这个意义上说,体育教师的作用远大于其他文化课教师,所以一定要树立其体育教师主人翁的精神。结束语 通过文献资料等方法、比较分析法对影响中学生体育锻炼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中学生体育锻炼以及中学生体质下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自身、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目前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能都存在着较为

严重的问题要改变现状就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使学生参加体育锻炼以及使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以达到强化学生体育锻练,增强学生身体素质。最后达到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健健康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曲宗湖体育与心理潜能的开发[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6

[2]厚成现代体育与健康文化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3

[3]贵仁中国学校体育改革的理论与实践[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7

[4] 毛振明 探索成功的体育教学[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9

[5]曲宗湖体育课程的约束力与灵活性[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

[6] 曲宗湖学生运动员的发现和培养[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2

[7] 焦艳体育运动心理学—理论与应用[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8

[8] 郭木禹运动心理学导论[M]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2

[9]马启伟体育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5

[10] 李保宁 普通高校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与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S3

[11] 卞正荣体育游戏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校外教育2009/S3

[12] 卞维银实施《体质健康标准》测试结果的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 2009/S2

[13] 洪思源中职体育教学贯彻终身体育之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09/S3

第四篇:论提高中学生自信心的途径

论提高中学生自信心的途径

蒲江县寿安中学邓龙章

蒲江县敦厚学校徐林霞

【摘要】自信心是一个人成才和成功不可缺少的重要心理品质,也是一种重要的非智力因素。自信心作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内部动力,其发展水平是与个人活动的成败相对应的。而作为处于成长关键时期的中学生来说,其自信心的培养对于其未来的发展非常关键。同时自信心对全面提高中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促进学习的持久性,发挥学习的创造性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应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提高中学生的自信水平,这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一环。本文在阐述自信心含义,分析影响中学生自信心主要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中学生主要途径。

【关键词】中学生,自信心,含义,因素,途径

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入开发学生潜力的实践中,尽管人们认识到中学生素质的高低,取决于多方面综合水平,包括政治素质、知识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心理素质等诸多方面。相比而言,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而其中的自信心,则是心理素质的核心。自信心能激励一个人下决心克服困难,成为强者。在培养和提高中学生自信心的过程中,教师首先应清楚自信心的含义,这样才能在帮助学生提高自信心的过程中,做到概念清晰,目标明确。

一、自信心的基本含义

自信心,简单的来说,就是指相信自己,用诗人但丁的话来说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具体的说,自信心就是一个人自己相信自己的心理,是相信自己有能力实现自己愿望的心理,是对自己力量的充分肯定。应当指出的是,相信自己与相信他人是统一的。一个不相信他人的人,是很难具备真正的自信心的。对于中学生来说,只有把信己与信人统一起来,即你相信我,我信任你,从而相互支持、彼此协作,才能把各自的学习干好,并出色地完成集体的各种活动。

因此,自信心的含义主要包括三方面:(1)自信认识。自信不应当是盲目的、而必须对孕育自信的主客观条件有清楚的认识和恰如其分的评估。(2)自信感受。一个充满自信的人,他必然会朝气蓬勃、乐观向上、精力充沛,甚至干任何事情总能感受到一种有把握感、成功感。(3)自信行为。自信决不能纸上谈兵或画饼充饥,而必须付诸于行动、付诸于实践。

自信心也是一种稳定的个性品质或性格特征。它是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形成的。拿中学生的学习来说,一个学生要想提高学习成绩,他(她)首先要下定决心,即确定行动的目的、选择达到目的的行动方法与方式,这是形成信心的前提。然后是要树立信心,即相信自己能提高学习成绩,这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最后是要持之以恒,即持续地相信自己能提高学习成绩,这是形成自信心的条件。这三个环节密切联系,互相交织,共同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形成。任何一个学生只要相信自己有能力与力量把学习搞好,他就会积极努力地去提高学习的效率与效果。这间接的就等于在不断地重复自己的自信心。而有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并非由于他们缺乏应有的学习能力,而往往是因为他们丧失了学习自信心,自信心也就不能重复,进而稳定的自信心也就无法形成。因此,只有当人们在实践活动中,信心不断地重复并逐步稳定下来,方可形成认识、感受、行为三位一体的具有稳定品质或性格特征的自信心。

二、影响中学生自信心的主要因素

(一)自我感觉的影响。

自我感觉是指人们对自己实现特定目标的感受或信念。如果一个人感觉自己有能力顺利进行和较好完成某一次活动,属于高自我感觉,反之,就是低自我感觉。有研究表明,自我感觉对中学生学习成绩有直接的影响。自我感觉良好的学生富有自信心,能积极面对各种困难和挫折;而自我感觉差的学生则缺乏自信,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消极面对,甚至心灰意冷。

(二)学生心理的引导

人们在工作和学习中体验到成功或失败时,总会首先从心理上进行总结。如果成功时中学生把原因归结为内部的因素,如能力高,努力的结果,就会增强或保持自身的自信心;反之如果归结为 1

外部的因素,如任务难度低,运气好就不会增加其自信心;在失败时,如果中学生把原因归结为可控的因素,如努力不够或教学质量差就会保持原有的自信心;归结为不可控的因素,如能力低或任务难度大就会降低自信心。因此,对学生心理的引导至关重要。而教师是中学生心理引导的重要因素。当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归因于学习努力时,其自信心就会提高;而当老师对成绩差的学生归因于基础较差时,其自信心就会降低。

(三)外部环境的依赖性。

人们在对自己评价时,依赖性强的人倾向于依赖外在评价或以外部环境线索为指导,而独立性强者则倾向于凭借自我评价或内部感知线索为指导。有研究表明,高中生的自卑感普遍比初中生强烈,合理的解释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学生的认知越来越受到外部对自己评价的影响,但外部的评价一般是很难使获得自身完全满意的,所以导致了随年级的增长,自信程度降低的现象。因此,在外部不可控制因素作用下,个体自信心的水平取决于自身对外部环境的依赖性。如果学生独立性比较强,他就会不受外界影响,始终保持进取的信念和强烈的自信心。相反,如果中学生依赖性强就容易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难以建立起自己稳定的自信心。

三、提高中学生自信心的途径

1、要让学生获得成功,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青少年学生,几乎没有经历人生坎坷,生活磨砺,因此 缺少韧性,往往经受不住挫折,从而导致其建立失败者的自我形象。因此,教师要设法创设各种有利条件,使学生在早期的经历中更多地体验成功,从而使学生建立良好的自我感觉。即通过设立顺境,增加学生对学校生活的积极美感,对未来生活的美好预期,增强其自我感觉,从而帮助学生构筑美好的自我形象,形成和发展其自信心。对于学生我通常以两种方式来增加学生的成功体验,一是对成绩较优秀的学生,要善于维持和保护他们原有的自信心,并不断为他们创设新的起点,使他们取得新的成功,进一步增强自信心;二是对成绩较差的学生,我帮助他们制订周目标,即每周背一首古诗或者四句名言,读一篇名人故事,记忆三十个单词。这样目标订小一些学生稍加努力就能达到,从而使他们每周都能明显感受到进步,从而体验成功的喜悦。随着学生成功体验的增加,其自信心相应地不断增强。通过自信心与成功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周而复始,便形成良性循环,即:成功—自信心—成功—自信心„„。这样,必将激励他们为着自己的远大理想奋勇前进,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2、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和发现自身的价值和潜力。每个人心中都隐伏着一头雄狮,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除极少数学生智力发展有问题外,绝大多数青少年都具有相当大的发展潜力,而且不同的人有不同和发展潜力;同一个人各方面的发展潜力也不尽平衡,都有某方面相对占优势的发展潜力,因此教师要帮助学生认识自己的潜力和优势。在保证每个学生都得到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和优势,帮助其及早确立正确的奋斗目标和远大理想,用美好的前景激励学生形成顽强的自信心和奋斗精神。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每天都充满自信,满怀希望愉快的学习,我采用了七年级《思想政治》教材一书中的方法,要求学生将自己每一天的每一点成绩,每一个小小的成功都记录下来,让每一个学生都看到自己身上的长处,看到自己同样有值得别人学习的地方,从而认识和发现自身的价值和潜力,使自己不断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我也让学生在每周一的班会课上在集体面前宣布这些获得成功的事件,并尽量联系家长,让家长一起分享子女的成功及时的给予鼓励,从而共同帮助孩子充分认识和发现自身的价值和潜力,提高自信心的水平。

3、要及时调整学生期望值,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成功期望值。人们的天赋及后天条件存在差异,不能期望人人“杰出”,也不能期望人人都成绩优异,出类拔萃。教师应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他们建立适合自身发展水平的合理成功预期,不能好高骛远,眼高手低,这样可避免因期望值过高又难以实现而遭受心理挫折。青少年常常耐心不足,急于求成,教师在让学生看到美好前景的同时明白一个道理:阳光总在风雨后,不经过脚踏实地的、点点滴滴的艰苦努力,甚至是多次的挫折和失败,再美好的前景也是难以实现的。尤其对“差生”,要花大力所培养其耐心,消除其急躁情绪,正确对待进步中出现的多次“反复”或“倒退”,做好应付失败的心理准备。利用班主任的优势,我常常让学生写一些谈未来、谈理想的作文,并利用课余时间来批改,这样就大概了解了学生的成功期望值,然后结合学生自身情况,对其理想作出适当引导或调整。在调整过程中,我始终

坚持朱熹的:“小以成小,大以成大,无弃人也。”的原则来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的成功期望值。

4、树立榜样,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在古今中外,有很多天赋平平或身处逆境但又不甘平庸、不屈服于命运的安排、顽强拼搏而终于取得成功的人,他们的成功除了自身的努力外,外部环境对其心理的引导也很重要。我利用青少年崇拜英雄,模仿力强的特点,在每周的班会课上有针对性地选取一些具有深刻教育意义生动事例介绍给学生,例如世界冠军邓亚平曾因个矮、胳膊短、没发展前途被省队退回。杰克·韦尔奇患有口吃,在他成为通用的CEO之前卖过报纸卖过鞋。麦当劳的创始人——克洛曾经穷困潦倒到没有大衣、外套、手套的地步。2005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千手观音》的表演者全是生活在无声世界的聋哑人。榜样示范法,能使抽象理论人格化、形象化,运用得当就可以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强烈共鸣。当然除了列举成功的正面事例外,也可列举由于自信心不足而导致自己打败了自己的反面事例,让学生认识“自信”的真正意义和作用。如美国总统尼克松因不自信制造了水门事件,而终拱手让出了本可继续稳坐的总统宝座。

5、要坚持正面教育原则、多表扬少批评。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说:“人性最深刻地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师长往往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如果对他们的评价是肯定的,其自我意识,自我形象就好,成功的自信就强。因此教师要多表扬和鼓励,多肯定其所取得的成绩。例如学生回答问题要多给予赞赏即使是错误也不要急于说“错”而换种说法“你的答案我们再商讨,看看还能否更完善一些。”批改作业时我们是否可以用红笔仅仅划“√”,让刺眼的“╳”从我们的眼前消失。最后不要忘了写上一些肯定的评语。千万勿用贬低、否定的话语,更不要责骂学生是“傻瓜”,“笨蛋”、“不可救药”,“没出息”这样将严重削弱学生的自信心。教师还要难得糊涂,不要忘了有时糊涂也是一种教育。给学生一个深情的微笑,一个赏识的目光,一个掌声或说声“你能行”,都足以成为树立学生信心的动力源泉,唤起学生的自信心。思想成就行动,行动铸造未来。

6、信任每一个学生。一个过多地依赖于教师与家长的学生,他们是难以养成自信心的。可以说,依赖心是自信心的敌人,因此,要树立自信心,就必须削弱甚至杜绝依赖心。而为了做到这一点,最好的办法,就是要信任每一个学生,即相信他们都具有自治能力与自学能力,从而放手让学生作学校的主人、班级的主人、课堂的主人、甚至一切活动的主人。这样,自然就能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使他们充满自信心地完成学习任务并不断地胜利进取。新课标要求教师应自觉而认真地贯彻学生主体论,在教育工作中,教师必须把学生当作教育过程中的唯一主体,始终如一地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的主体积极性。教师应当承认学生在教育过程中自始至终处于主体地位,教师也应自始至终尊重、关心、理解与信任每一个学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信任每一个学生,从而使学生树立起充分的自信心。因为我班学生绝大多数来自农村,很多同学都在校住宿,所以舍务管理成为帮助学生建立自治能力一部重头戏。我采取了小组值周制,即男舍和女舍每周各出一人,组成舍务管理小组,每天早上、中午检查宿舍的卫生、行李摆放和纪律,晚上检查熄灯后纪律和缺寝情况,每周评出男女最好舍一个,予以加分或上光荣榜的奖励,每月评出一个优秀小组予以加分或实物奖励。如此一来,学生的自治能力便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自信心相应地也增强了。

7、不要求全责备,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思想能让天堂变地狱,也能让地狱变成天堂”外在事物对人所产生的影响究竟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除了在于这事物本身外,更主要的是我们对它的看法。悲与喜仅仅是我们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无论什么事都具有两面性,聪明的人往往偏重于积极的一面,而愚蠢人眼里仅仅看到的是消极的一面。人生总会遇到一些挫折和失败,天将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劳其筋骨、苦其心志。没有失败,没有挫折就无法成就伟大的事业。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学到教训。愚蠢的人是把注意力盯在失败和缺点上,一再失败,而不能从中获得任何教训。“天生我材必有用”,我们要学着对自己仁慈一些,选择一个好心情,做自己伯乐,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并及时激励自己。千万不要对失败、缺点耿耿于怀。

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就是唤醒心灵,启迪人的自信心,使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自信地走路。有自信心的人,可以化渺小为伟大,化平庸为神奇。只有学生觉得自己不再渺小,并且自信在他心中扎了根时,他们才能不断战胜前进道路上的挫折,并不断走向成功。

参考文献:

1、《普通心理学》,彭聃龄,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出版。

2、《课堂教学方法与艺术实用丛书》之九:《非智力因素利用的教学策略与方法》,于明主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3、《中小学生综合能力训练体系》之八:《竞争精神与抗挫折能力训练指导》,冯克诚主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4、《中小学生综合能力训练体系》之十:《中小学生智力技能与非智力素质训练指导》,冯克诚主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第五篇:对中学生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调整的研究

作者联系方式:

详细地址:深圳市福田区福田中学体育组

邮 编:

邮 箱:

电 话:

张晓铁

518000 zhangxiaotie100@126.com *** 对中学生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调整的研究

张晓铁

刘 鸿

(福田中学 广东 深圳 518000)

摘要: 采用问卷调查法、专家咨询法、分析讨论法等方法,对本市中学生田径运动员赛前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分析。调查结果显示:我市中学生田径运动员或多或少存在着各种不良心理现象。针对其不良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作者提出并采用了体育情报法、心理讲座法、对抗训练法、实战训练法、现场考核法、闭目静养表象法、音乐调节法、体会交流互激法、运动按摩、模拟比赛法、肌肉放松法、呼吸调整法、自我暗示法、激励法、自我正确评价比赛等对比赛前后不同阶段有针对性的心理调整方法,对本校运动员进行必要的调整,并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关键词:中学生;田径运动员;赛前心理状态;调整

心理是人对客观世界的一种反映形式。心理状态是环境、人的生理状态和认知过程等因素相互作用的产物。随着运动竞赛的发展和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心理因素对运动竞赛的影响作用。田径是一种在中小学普及都很广泛,竞争非常激烈的体育运动项目。除了要求运动员具备健康的身体,完善的技术,良好的身体素质外,对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也提出很高的要求。

然而,对中学生田径运动员来说,由于他们训练水平较低、比赛机会少,心理状态还不稳定,比赛中运动员受心理因素的影响的现象已屡见不鲜。当比赛来临时,中学生运动员受赛前心理影响较成年运动员更大,运动员在心理上的负担较重。往往表现出过度紧张、焦虑等等的不良的赛前心理状态。因此,及时充分了解运动员心理状态,科学的抓好其心理训练,使中学生选手心理素质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主要调查对象是部分(含我校队员)参加本市中学生运动会的男女运动员。跟踪调整训练对象是我校田径队20名成员。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查阅了众多相关研究资料。1.2.2 问卷调查法

设计含赛前心理状态、不良心理产生原因、不良心理调整训练的效果等内容的调查问卷。问卷发放100份,回收96份,有效问卷96份,有效回收率为96.8%。问卷的信度检验,其相关系数r为0.94;问卷的效度检验,其有效性为高。1.2.3 专家访谈法

针对问卷的设计和调查结果分析,分别走访了我市运动训练、运动心理等方面的多位专家学者。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赛前不良心理状态产生的原因

运动心理学表明:一切体育运动都与运动员的心理素质密切相关。比赛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往往与受运动员不良的心理影响。从本次研究调查来看,有相当一部分运动员表明自己有或有过不良心理状态,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即对比赛的冷淡和亢奋。而造成运动员产生赛前过度紧张、焦虑及兴奋等不良心理的原因主要有:① 运动员对比赛的期望值过高;② 场地陌生,不适应新的比赛环境;③ 对手过强而造成心理压力;④ 对适度紧张和焦虑认识不足,而产生过度紧张;⑤ 自

张晓铁(1976.10-):硕士,中教一级,研究方向学校体育学。身意志力不够强和抗压能力不够;⑥ 过去比赛失败阴影,产生的负作用;⑦ 赛前准备不充分,或 因有伤病在身而失去信心;⑧ 心理过度紧张而产生系列生理反应;如出汗、头晕而导致焦虑不安进一步加深;⑨领导的重视程度、教练员关心鼓励运动员的程度及集体的凝聚力等;⑩ 与运动员的个性,尤其是气质有关。

从表1统计数据来看,绝大多数调查对象都有赛前的心理紧张和焦虑现象,而过度紧张和焦虑所占的比率最大(分别为43.8%、51%)。从临赛前运动员的睡眠和饮食状况调查结果看,选择不正常人数比例达30.2%和36.5%,也足可说明问题的严重性。在调查运动员赛前产生不良心理原因的结果来看(见表2),不同项目运动员产生不良心理原因有所不同,水平较高运动员选择有关竞赛任务和规模的大小方面原因的较多;水平相对较低运动员则选择有关训练水平高低和比赛经验丰富与否方面的较多;而认为自己比赛没有发挥出应有水平的运动员,选择自身意志力不强和抗压能力不够较多。另外,对适度紧张和焦虑认识不足,从而产生过度紧张、运动员的个性气质、领导的重视、教练的关心和信认等等都是相当部分运动员选择的原因。

表1 赛前不良心理状况调查结果

选择内容

选择内容

正常

不正常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人数

% 焦虑程度

43.8

34.3

21.8

2.1

睡眠状况

69.7

30.2 紧张程度

51.0

30.2

14.5

4.2

饮食状况

63.5

36.5 表2 赛前不良心理状况原因调查结果

导致赛前过度紧张和焦虑的不良原因

人数

百分比(%)① 运动员对比赛的期望值过高;

12.5 ② 场地陌生,不适应新的比赛环境;

17.7

③ 对手过强而造成心理压力;

23.9 ④ 对适度紧张和焦虑认识不足,而产生过度紧张;

35.4 ⑤ 自身意志力不够强和抗压能力不够;

28.1

⑥ 过去比赛失败阴影,产生的心理暗示;

7.3 ⑦ 赛前准备不充分,或因有伤病在身而失去信心;

26.0 ⑧ 心理过度紧张而产生系列生理反应,而导致焦虑不安进一步加深;

21.8 ⑨ 领导的重视程度、教练员关心鼓励运动员的程度及集体的凝聚力等;

19.7 ⑩ 与运动员的个性,尤其是气质有关; 16 16.6 11 其它

6.3 2.2.赛前不良心理状态的调整

赛前的不良心理表现导致运动员心能和体能的消耗,更为严重的是减弱了运动员的意志力,从而削弱了其自我动力。进行赛前心理调整,就是要使参加比赛的心理过程积极化,运动员所有的情感意志和认识过程都以适合比赛条件的要求而进行。因此,针对不同对象不同情境,调整的方法步骤也有不同。

2.2.1 调整的方法与步骤 2.2.1.1 赛前主要调整方法

(1)体育情报法

体育情报法包括通过比赛记录、实地观察、网络等媒体信息,搜集对手或竞赛的相关资料,以便明确训练的针对性和目的性,在教练员与科研人员的精诚合作下,使训练控制达到最佳化,做到训练心中有数。该法尤其适用对较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

(2)心理讲座法

通过讲座,使运动员知晓一些相关的运动心理知识,能积极面对比赛和竞争,3 明白全力克服各种不利因素以达到良好的比赛结果,就是比赛的过程。适度的紧张和焦虑是赛前正常的心理反应,更有利于其在坚强意志支配下,水平的正常发挥。

(3)对抗训练法

主要采取队内赛和兄弟院校的同项目队员的对抗性比赛,重在了解对手、正确对待对手,做到知己知彼,以消除心理紧张,保证其正式比赛时运动水平的正常发挥。(4)实战训练法

主要是模拟正式比赛的时间、强度进行的训练方法,主旨在提高运动员比赛时的适应能力,特别是要让运动员对于容易引起精神过度紧张和动作失调的各种刺激逐步产生适应,提高其应付比赛的心理能力,形成良好的比赛定势。在模拟实战情况时,要求运动员将表象、应急控制、注意集中思维控制等技能,能全面合理地结合于技、战术行为之中,以形成良好的技能习惯,增强适应能力。

(5)现场考核法

在比赛的前一到两个月,领导、教练到现场对运动项目进行抽查考核。一方面了解运动训练的情况,提出比赛前要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也是对运动员提高适应性的一次很好的锻炼。通过考核,客观地对每一个运动员作中肯的评价,加深他们对自己的认识,以提高他们的自我感受性。

(6)闭目静养表象法

训练放松结束后,待心绪平静时,运动员静坐或静躺,并仔细回想当天训练中某个环节,乃至整个训练中的每一个细节,以尽可能多地唤起参与运动时的各种感觉。这样不仅可使运动员的运动过程得到反馈,有助动力定型,而且还能促使运动员自我意识加深,增强信心。该法很适用于对水平不高,欠信心的运动员的心理训练。

(7)音乐调节法

这一方法主要是对情绪过激及情绪抑制的运动员使用的。在赛前阶段,对这两种心理状态的运动员,可用不同的音乐进行调节,前者用稳定法,听一些节奏舒缓悠扬的轻音乐使其心理平和;后者用激奋法,让其听一些铿锵激奋的进行曲或舞曲,以激发其心理功能,使其心理处于比赛前的良好状态。

(8)体会交流互激法

该法实质是通过各种方法调节心理后,每个人与队友进行交流,把自己良好的感受、体会与队友分享,使之从交流中得到新的启示,产生心理互动和互激作用,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9)运动按摩法

运动按摩是提高运动员运动成绩、预防运动损伤、减轻心理压力的一项积极措施。不仅训练中,在临竞赛和竞赛中都应注意实施,可使运动员感到人文关怀,是消除训练或比赛紧张情绪的最佳途径之一。特别是对青少年运动员由于心理不成熟、比赛经验不足等,比赛前按摩显得尤为重要[1]。2.2..1.2 临赛主要调整方法

(1)模拟比赛法

将训练比赛当作正常比赛来进行,通过模仿比赛现场的情形,提前营造比赛氛围,也可适时干扰运动员比赛。如:观众起哄、对手不友好等方式。以锻炼提高运动员的心理承受能力和比赛能力,为正式比赛提前预热。

(2)肌肉放松法

当感到极度紧张时,有意识的控制某些肌肉群,使之放松,可以起到调节情绪的作用。如:运动员心情沉重、情绪低落时,往往会表现在脸上。这时,可以有意识的强迫自己微笑,使脸部肌肉放松,随之带来情绪的轻快好转。

(3)呼吸调整法

当人的情绪变化时,呼吸的节奏也会有所改变。为此,可以通过控制呼吸深度与节奏来调节不良情绪。如①觉得兴奋过度时,就放慢呼吸节律,做深长有规律的呼吸,即深呼吸。②兴奋抑制时,则要加快呼吸,直到力量和兴奋性达到一个更高水平。

(4)自我暗示法

运用内部语言不断对自己的心理施加影响,暗示体会以前比赛时的最佳竞技状况时的心理表象,以调整情绪状态。如:“我要赢你”、“我坚决把你拼掉”等等语言,不断进行自我暗示。(5)激励法

运动员面临即将到来的比赛,有时过于紧张,对比赛有顾虑,既希望获胜,又缺乏胜利的信心,甚至意志消沉。对此,教练要加以引导,让其放下包袱,轻装上阵,让队员多想比赛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以及应变策略,使其保持心理上的镇定。教练要会用简练生动形象的语言,关心鼓励运动员,增强其参赛信心。2.2..1.3 赛后调整方法

经过激烈的比赛,无论是胜或负,都会在运动员心理上,留下深刻的影响。赛后及时认真总结比赛的得失,客观的评价比赛的过程,既肯定成功的一面,更看到不足之处,以及胜利和失败的原因所在。这有利于运动员保持清醒的头脑,竞技状态也不会为一时的胜败所困扰。对运动员心理的恢复、下次竞赛的准备、以及运动员的成长等有着重要的作用。

表3 临赛前心理状况调查结果(调查对象20人)

选择项目

症状缓解程度

0

适应力的提升

0

自信心的增强

0

表4 不良心理状况调整训练效果赛后调查结果(调查对象20人)

选择项目

很有效

有效

效微

无效 超常发挥(9人)

0

正常发挥(7人)

0

发挥偏佳(4人)

0

0

发挥失常(0人)

0

0

0

0

2.3 实施的效果

3.2.1不良心理状况得到改观

针对不同运动员及不同心理问题,通过以上方法的选择性调节,我校田径队无论相关男女运动员,赛前的不良心理状况都得到不同程度地缓解,并且缓解程度大的又属多数(见表3),大部分运动员临赛前期的失眠、焦虑状态消失了,能正确地对待比赛。这种心理调整训练的效果与赛后的调查结果也相一致。(见表4)3.2.2 赛前适应性大大增强

在这段心理训练以前的比赛中,上场前总有队员紧张过度,个别运动员手脚出冷汗,提前热身活动也打不起精神,自信心不是很强。通过心理调节性的训练,队员赛前的饮食、睡眠正常,上场前自信心增强,比赛适应能力得到提升,比赛中能正常发挥或者超出平时的最好成绩。建议

(1)、对待赛前不良心理的调整,千万不能临时抱佛脚。在具体的运动训练中,不仅要重视心理训练,而且要把恰当的心理训练同身体训练、技术训练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贯穿于运动训练的始终。要力争使运动员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方法并实施有效调节,为其更好地参加训练和比赛,争取优异成绩做好各种心理准备。

(2)、在进行心理训练时,要根据实情,灵活采用不同训练方法。

总之,赛前心理的有效调整性训练,是消除不良心理的有效措施,也是提高田径运动水平的有效途径。它能使运动员在比赛中临危不乱,适应各种变化,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是运动训练多维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尤其在中学阶段,正确有效的调整更有利运动员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王进选.运动前按摩在少儿运动中的应用[J].少年体育训练,2004,(5).[2] 张力为.运动心理学[M].高等教育,2007.[3] 孙东华.李荣.心理状态与短跑运动员性格的影响[J].少年体育训练, 2008,(1).[4] 孙赞堂.如何调整青少年运动员竞赛心态[J].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9:88-89.6

下载论中学生短跑运动员达到田径一级标准的途径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中学生短跑运动员达到田径一级标准的途径.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