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课程教学论试题打印(推荐)
一、填空
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正在兴起和建设中的一门学科教育学科,它是以中学语文教学为研究对象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2.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是口头为语,书面为文。
3.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和作业系统。4.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成力的要素是认读能力、理解能力、鉴赏能力、评价能力。
5.《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6.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中,“三主”是指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
7.作文能力一般由认识能力和表达能力构成。8.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9.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助读系统和作业系统。10.语法修辞知识要点的主要内容是词的分类、短语的结构、单句的成分、复句、常见修辞格等五个方面内容。
11.作文讲评的主要方式是综合讲评、典型讲评、专题讲评、对比讲评。12.助读系统一般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文字、二是图表。
13.中学语文教学的阶段目标是从四个方面加以设计的,包括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等内容。
二、名词解释
1.语文课程目标: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的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2.阅读教学技能:是一种专门的心智技能,它是顺利完成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的心智活动方式。
3.情景作文训练:教师有意创设一个可看见的“景”或一种可感受的“情”,让学生身处其中,观察、思考、想像、议论,触景生情或据情拟景,然后写成作文的一种作文训练方式。
4.课文复述:即通过视觉或听觉将课文消化理解储存脑中,然后转化为口头语言表达出来。5.导入: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往往要从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出发,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内容上来。这种教学技能,就是导入的技能。
6.供材料作文:供材料作文是教师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材料,让学生按要求进行作文的一种训练方式。
7.多媒体教学:依据现代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合理利用传统教学媒体,同时应积极引进现代教学媒体,使二者恰当结合,相辅相成,既能准确、迅速地传输教学信息,又能及时反馈调节,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这就是多媒体教学。
8.精读:就是精细地读,反复读。精读就要认真地推敲词句,准确地理清文脉,抓住中心,领会写作意图,体会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构思和主要表现方法。
三、判断
1.从占居优势的倾向来说,语文课是属于抽象型学科。(×)
2.听说训练的内容不仅包括训练听说能力,而且包括训练听说的态度。(√)3.“讲授”的方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4.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5.单元教学过程包括以下阶段:起领,教读,自读,总结和测试。(√)6.提问的方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7.光学媒体的特点是能同时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两方面的信息。(×)8.作文评改应一分为二,以鼓励为主,要少就多改。(×)
9.根据考试的目的和用途,考试可以分为学业考试、水平考试、个别考试。(√)
10.备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备教材,二是备教法。(×)
四、选择
1.传授语文知识应遵循的原则()A系统 B精要 C好懂 D有用 2.考试的主要功能是(ABD)A促进学习B选择 C排名次 D反馈 3.以小结为主的结束,目的是()A整理归纳 B深入理解 C强化记忆 D形成能力 4.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特点是(ACD)A容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B容易组织和管理
C容易与学校各项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互相配合 D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与群体活动的限制。5.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的阶段是(ABD)A引入 B介入 C展开 D结束
6.《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中学生达到字数是(B)
A2500个 B3500个 C4500个 D5500个
7.《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要求部分,明确提出的教学要求是()
A读、写、听、说能力 B基础知识 C基本概念 D思想教育
8.《义务教育大纲》中规定,初中作文每学期的最少次数是(A)A6次 B8次 C10次 D12次 9.语文教师的语文专业修养是(ABCD)A现代汉语修养 B古代汉语修养 C文章和文学修养 D语文教育史修养 10.作文讲评的基本方式是(B)
A典型讲评 B综合讲评 C专题讲评 D重点讲评 11.确定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的依据是(ABCD)A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 B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C社会需要。D学生的年龄特征。
12.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分为(ABCD)A语法修辞知识 B文学知识 C文体知识 D读写听说知识
五、简答
1.阅读教学的导入有哪些类型?
答:总结情况,检查预习;承上启下,建立联系;激疑设问,启发思考;渲染气氛,调动情感;变换刺激,引起兴趣 2.魏书生课堂“六步教学法”
答: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3.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方式方法。
答:朗读训练、课文复述、课堂谈话、讨论、看图说话、口头作文、课外故事会、讲演会、讨论会、辩论会等。4.口头作文的训练方式。
答:口述片断;扩展描述;讲述梗概;接续补充;口述全文;即席演讲;辩论等。5.词语教学的方法
答:运用工具书解词;字形、语素、结构分析法;同义互释;述源释疑;补充形象,丰富感性认识;从语境推断词义;用比较的方法解词。6.合编型教科书的主要优缺点
答:优点是一个教师使用一本教科书容易从整体上处理教学内容,取得姣好的综合效应;其局限性往往在于系统性不容易体现,编得不好会显得眉目不清、头绪芜杂。7.提问的类型
答:记忆型提问;了解型提问;理解型提问;运用型提问;评析型提问。8.听说教学的方式方法
答:朗读训练、课文复述、课堂谈话、讨论、看图说话、口头作文、课外故事会、讲演会、讨论会、辩论会等。
六、论述
1.谈谈如何理解和贯彻“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 答:(1)读、听和写、说之间的关系。读、听为写、说能力的发展提高提供前提条件。发展提高写、说能力需要正确的思想观点指导正确的思想观点指导,不只是从生活实践中来,还需要通过读、听从书本和其他方面得到。而且,通过读、听还能得到写、说的范例,使写、说有所借鉴,从而促进写、说能力的发展提高。反之,写、说促进读、听能力的发展提高。
人们通过写、说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过程,同时也是认识的加深理解提高读、听的能力。
(2)读、写与听、说之间的关系。读、写是通过书面语言进行的,听、说是通过口头语言进行的。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口头语言在不断的丰富发展着书面语言。离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就会僵化,从而丧失生命力。书面一经形成,便规范、净化和优化着口头语言。
在语文教学中贯彻这项原则应做到:(1)读、写、听、说合理安排,全面训练。读、听训练中,要启发诱导学生掌握语言规律、思维规律和表达规律,又用这些规律指导写、说实践。写、说训练中,要深入认识、理解这些规律,促进读、听能力的发展提高。(2)把课文作为读、写、听、说训练的主要凭借。凭借课文进行读、听训练,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文章结构等;凭借课文进行写、说训练,把课文作为范文,由机械模仿到灵活模仿,最后达到创造性的表达。(3)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弥补语文课内读、写、听、说训练在数量上的不足、在范围上的局限、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单调等缺陷。使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得以全面训练、协调发展。2.试述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方法。
(1)构成: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具有良好的智力品质、有较完善的非智力素养。
(2)培养方法:通过说理和指导实践,提高其学习语文的思想认识,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语文的目的和态度;通过说理和指导实践,提高其学习语文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意志、情感和个性上有姣好的学习语文的心态;创设语文学习的良好环境,创造读写的浓厚气氛,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通过指导其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能学到应学的语文知识和文化知识,培养应具备的各项语文能力。3.当前语文课程评价中存在哪些问题,谈谈你对此的看法。
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守的单
一、评价之体局限;在实施评价的具体过程中,简单化、惟量化。
(1)过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结果,评价具体课程方案优劣的唯一指标巴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
(2)过分的强调定化量化的评价,忽视定性评价造成评价者选择的方式越来越少,得到评价的内容也越来越少
(3)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无法参与评价过程,试题设计、阅卷评分、试卷分析等均是教师参与的单向评价活动。4.如何理解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元性。
语文教学目标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语文教学目标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首先加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其次,在目标表述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的选择有所展开,体现出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再次,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也有新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过去所理解听说读写能力,还包括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七、实践
1、《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有两个,即记叙中的议论、抒情和事例的典型性。有位实习生在确定分课时教学要点时,把记叙中的议论、抒情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而事例的典型性放在第二课时,你以为这样是否合理?为什么?
答:《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课时教学要点不合理,两课时的要点应对调一下。道理在于:(1)文章的表达方式是服务于特定内容的。避开内容而说形式难免就形式论形式,学生难以理解透彻,更难悟出为文的道理。(2)事例的典型性在本课文中尤为突出。搞清这一问题也就对文章内容有了深透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来领悟作者为什么于记叙中议论、抒情,可谓水到渠成。
2、一位教师教读《鞠躬尽瘁》一文,正带领学生探讨文章的中心思想:赞扬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共产主义精神。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焦裕禄有病不去治,反而说只能叫人压病,不能叫病压倒人。有些病是压不住的,他最后还是住了院,去世了——我以为他有病不治的做法不值得提倡。”如果你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
答:教师面对这种情况,一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表不同见解;二要指出他们不应当以今天的眼光去看待60年代兰考县特殊环境下的县委书记焦裕禄;三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思考:在当时当地,焦裕禄所面临的尖锐矛盾:在兰考38万人民和个人疾病中间,作为党的干部,他选择了什么? 3.请为《背影》一文设计三个不同类型的导入。
答:导入是教师引导学生做好学习新课知识的心理准备、认知准备,并让学生明确教学内容、学习目的、学习方式以及产生学习期待、参与需要的一种教学行为。简言之,导入是教师在一个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的行为方式。
《背影》一文可用的导入类型有:析题法、悬念法、温故法、音乐法、引用法利用诗、渲染法、实物法、谈话法、明确目的法、背景介绍法、作者简评法、检查预习法、联系时事法、故事启情法、明知故问法、内容预想法
4.你怎样指导学生就《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我最讨厌的一个人》这样的作文题目创立新意?
答:这两个司空见惯的题目要创立新意,可指导学生运用求异思维立意。如,《我最敬佩的一个人》通常写古今中外的名人、伟人或先进人物等,写学生也往往写三好学生或优秀干部。但有的同学却写班上有名的差生,写他学习上的韧劲和进取心,写他的诚实和见义勇为,给人一种新奇之感。有位同学写《我最讨厌的人》偏偏写自己最怀念的奶奶。写奶奶粗糙的手总爱在自己脸上抚摸,写奶奶照顾自己的生活、学习,总爱唠唠叨叨,那时候总认为奶奶最讨厌。现在理解了,那是奶奶对孙女深深的爱,因而现在更加怀念奶奶。
5.认真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教学实录节选,回答下列问题。生:(读课文)“臣之妻私臣........邹忌的谏辞,运用类比推理,启发齐王产生类似的联想,从浅显的比喻中领悟深刻的道理,多么委婉动听,多么富于艺术性、启发性!
(1)这个教学片段体现了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请联系教学实际说明是如何贯彻执行这项教学原则的?
(2)这个教学片段的教学除了讲授外,主要运用了哪一种教学技能?联系教学实际,谈谈运用这种教学技能的优点。(3)这个教学片段的板书是否符合要求?
答:(1)a.丰富语言,促进智力发展;b.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c.结合课文教学,组织必要的专门的智力训练;d.发展智力的各个组成因素;e.培养非智力因素。(联系实际说明略)
(2)提问。这个教学片断提问的目的明确,意图清楚;以课文内容为依据,紧扣文章思路;难易程度适合学生水平,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各个问题的排列顺序合理,提问语言清楚明白。(联系教学实际略)
(3)符合要求。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具有条理性和灵活性;具有集中性和简洁性。
第二篇:语文课程教学论
语文课程教学论
一、填空题(10分)
1、语文学科的发展
(1)学科萌芽期(1897—1921年)(2)学科草创期(1922—1949年)(3)学科徘徊期(1949—1977年)(4)学科发展期(1978年至今)
2、语文名称的演变
(1)语文单独设科——《奏定学堂章程》(2)国文——语文单独设科后第一个正式名称(3)“国语”——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4)“语文”——语文学科的定名
(5)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1956—1958)(6)“语文”——1958年后至今
3、古代语文教材
(1)识字类: “三百千千”:《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 其他:《声律蒙求》、《笠翁对韵》、《幼学琼林》等(2)韵语知识类:《昔时贤文》、《名物蒙求》等(3)经史类:“五经”“四书”(4)文选读本:
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是《昭明文选》。
其后影响较大的有宋代真德秀编的《文章正宗》,谢机得编的《文章轨范》,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的《古文观止》(影响最大、流传最久),姚鼐编的《古文类辞篡》、孙洙编的《唐诗三百首》等。
4、语文课程性质及其理解
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5、语文课程目标——义教和高中语文课程目标设计的结构框架、维度、五个方面(显性):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学习方式。三个维度(隐形):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6、高中总目标的五个层面及其具体内容 积累•整合
能围绕所选择的目标加强语文积累,在积累的过程中,注重梳理。根据自己的特点,扬长补短,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语文学习方式。了解学习方法的多样性,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能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方法解决阅读、交流中的问题。通过对语文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要素融汇整合,切实提高语文素养。
感受•鉴赏
形式——能力:
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像力和审美力。具有良好的现代汉语语感,努力提高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
内容——情感:
在阅读中,体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激发珍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感情;感受艺术和科学中的美,提升审美的境界。通过阅读和鉴赏,陶冶情性,深化热爱祖国语文的感情,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追求高尚情趣,提高道德修养。
思考•领悟
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选读经典名著和其他优秀读物,与文本展开对话。通过阅读与思考,领悟其丰富内涵,探讨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以利于逐步形成自己的思想、行为准则,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理想,增强为民族振兴而努力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养成独立思考、质疑探究的习惯,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和批判性。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在相互切磋中,加深领悟,共同提高。
应用•拓展
能在生活中和其他领域的学习中,正确、熟练、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在语文应用中开阔视野,初步认识自己学习语文的潜能和倾向,根据需要和可能,在自己喜爱的领域有所发展。增强文化意识,重视人类文化遗产的传承,尊重和理解多元文化,关注当代文化生活,学习对文化现象的剖析,积极参与先进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通过广泛的实践,提高语文综合应用能力。
发现•创新
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中外文化现象,学习从习以为常的事实和过程中发现问题,培养探究意识和发现问题的敏感性。对未知世界始终怀有强烈的兴趣和激情,敢于探异求新,走进新的学习领域,尝试新的方法,追求思维的创新、表达的创新。学习多角度多层次地阅读,对优秀作品能够常读常新,获得新的的体验和发现。学习用历史眼光和现代观念审视古代作品的内容和思想倾向,提出自己的看法。在探究活动中,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尊重他人的成果,不断提高探究能力,逐步养成严谨、求实的学风。
7、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民族性——强调整体把握。(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8、高中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
(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
9、高中语文课程结构
必修 5个模块 ; 选修 5个系列 任选4个模块。
选修: 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研读
10、语文教师素养——车
人格素养——发动机 专业素养——油
教学素养——良好性能的其他设备+开车技术 科研素养——锦上添花
11、语文教学方法
(1)以师讲为主:讲解法、讲读法、讲练法、串讲法(2)以生为主:讨论法、复述法
(3)以师生互动为主:问答法、谈话法(4)以评为主:评析法、评点法(5)以读为主:朗读法、吟诵法
(6)以品为主:品读法、品析法、品评法(7)以演示为主:观察法、观摩法、参观法、(实验或挂图等)演示法(8)以操练为主:练习法、提纲法、表演法
(9)以相关文本为对象:思路法、比较法、互文法(10)以环境为对象:情境法
①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②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③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④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⑤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⑥运用语言描绘情境
12、语文学习习惯的养成(1)意义
提高语文学习效率
提高自我学习和发展的能力,为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2)培养的内容
依据语文学习的基本内容划分,包括识字写字学习、阅读学习、写作学习、口语交际学习等四大子系统。
阅读:熟读背诵、精思、博览(略读、通读、跳读、速读)、查工具书、积累 写作:规范书写、练笔、积累
口语交际:普通话、文明得体、耐心专注倾听、自信负责表达等。
(3)培养原则
计划性原则 指导性原则 科学性原则 实践性原则 持续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
(4)培养过程
一般包括明确意义、掌握知识和认真实践等三个方面。 1.明确意义。 如默读:(1)对一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2)提高阅读的效率;(3)可以不受阅读环境条件的限制,随时随地可以进行阅读。(4)可以培养尊重知识热爱学习的感情。 2.掌握知识。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特点、基本要求等几方面。如默读,其多种方法——通读、摘读、快读、思读、品读、浏览、跳读等,明确默读的基本要求——正确的读,快速的读,边读边思,边读边写,不带音动嘴,不指读等。 3.认真实践。
二、板书设计(评析5分+设计15分)板书设计的基本要求
高度的概括性 : 《故都的秋》
语言精炼
内容全面(课题、作者、出处、内容脉络、表达特点技巧、主旨、情感等)
清晰的条理性
层次分明 脉络清晰
周密的计划性
形式 顺序 时机
适当的灵活性:
自我的及时修改、增减甚至重新设计 注重学生现场的合理用词等的融合
整体的艺术性:
字形的正确工整美观 布局的科学合理美观
主板书:占整体的 35/,中间或左侧或中侧偏左。 副板书:占整体的2/5两边或右侧
形式的丰富巧妙形象
三、赏析和设计(赏析段落10分+撰写段落教学的说课稿40分)
说课稿分数比重:(1)说课内容及其顺序的合理安排 5分
(2)教材分析 5分
(3)教学目标表述的规范与合理 5分
(4)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5分
(5)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的一致性 10分
(6)教学过程与教学目标的一致性 10分 课文:《乡愁》、《念奴娇·赤壁怀古》、《散步》、《春》、《背影》
四、论述题(20分)
可能有些知识点漏写了,希望大家自己补充,祝大家考试顺利,元旦快乐!
第三篇:语文课程教学论
语文课程教学论课程论文
——论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的相互结合
姓名:麻晓桢 学号:2012620059 班级:汉语言文学专业2012级4班
【摘要】在语文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如何开放语文课程,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去搜集、去整理、去探索、去思考、去创造,把语文学习与平时的生活充分的联系起来,并让学生将思考探索的结果重新回归到开放的课堂教学中来,去合作,去交流,去探讨,发挥集体的力量,团队的力量,让学生蕴藏的智力得到充分的挖掘,思维的火花得到碰撞和闪光,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在“真情流露”中表现自己,体验成功,让语文课堂教学尽显生机。
【关键词】课堂教学 课外拓展 结合
【正文】
《语文课程教学论》中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这就决定了语文的学习不能局限于课堂,应该“从你的房子里面走出来”,把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社会、生活,把学生带到更广阔的课外世界,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思维,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实现学生的主体价值,训练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达到知识的迁移。
(一)课外扩展的定义
开放性课堂教学应当是民主的、和谐的、轻松的,师生间、学生间的多边活动易于展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认识思维活动主动建构的过程,是学生通过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经验与外界进行交互活动以获取、建构新知识的过程。它强调利用各种信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在开放性课堂教学过程中就要拓展并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以启动学生的思维并使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利用情境、拓展、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二)关于课外阅读的拓展
众所周知,语文学科不仅仅需要学生对于课堂知识的了解,同时还需要大量地也是必须的课外阅读拓展。但长期以来,中学语文课的课外阅读几乎成了一纸空文,情况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高中阶段的学生由于各学科的课程负担过大,极大地压缩了课外语文阅读的拓展;初中生却因为自身和老师指导不利,很少甚至不会进行课外阅读学习,最终导致了中学语文课外阅读拓展这一关键学习过程的缺失。那么怎样才能够进一步强化语文学科,推进语文课程新的改革,加强在课堂之外的语文学习呢? 我认为有如下几条:
(1)加强合理、科学有效的学科指导。(2)把课外阅读培养成一种学习的习惯。(3)结合实际,合理评价、考查学生的学习成果。(4)阶段性、有步骤的推动课外阅读。
课堂,其实是学生从未知到已知的一个起始点,它只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不是终点,课堂之外的课外阅读拓展则是对课堂教学的延伸,只有抓好课内和课外这两个同等重要的学习环节,那么我们的教学才是完整的,我们学生获取的知识才是系统的。
(三)拓展的几种策略
1、围绕文本积极备课,做好预设性拓展
2、立足课堂及时应变,进行生成性拓展(1)巧用错误,归谬引申(2)借助质疑,顺藤摸瓜(3)直面发难,润物无声
抓课堂对话做好生成性拓展即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提高学生思维的品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后才能自发、自觉地成为学习的主体。
(四)拓展应有的品性
在一节课中,抓准时机的好拓展往往会让人眼前一亮,会成为这节课的生命线。但过多、泛化的拓展却会削弱对文本的解读,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语文教学的拓展要有效,实在,就要遵循语文课自身的品性。
(1)文本性 “读文必须悟道,悟道要会读文。”“语文教学不仅要让学生读懂文章写什么,还要使他们感悟作者是怎样写的和为什么要这样写,引导学生就道悟文,品位作品的语言美,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本分。”⑤这些话语强调的都是研读文本的重要性。教学需要拓展,但是决不能为了拓展而拓展,不能让拓展成为形式。拓展的时机、内容、宽度和深度等等要素都要围绕文本来考虑和设计。尤其是课内的生成性拓展往往有更大的随机性,更应该立足文本,否则“出口千言,离题万里”。文本拓展,要超越文本,更要反哺文本,离开文本的拓展那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如《雷雨》教学,许多老师图省力,就让学生看话剧或是电视剧来代替文本教学,结果是学生评价人物,不着边际。如《项链》教学中,不注意引导学生研读文本的伏笔,导致情节续写,荒诞离奇,一味搞笑求趣味。在《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教学时,让学生表演课本剧,不尊重课本,随意添加情节,追求表面热闹。这些都将失去拓展教学的“信度”。教师应在设疑激趣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加强对文本自主诵读、感悟、体验,才会有新的发现和创造性评价。“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有信度的拓展应该是服务于课文教学的主题、有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能够有效地训练学生的思维的一种教学活动。”⑥只有注重文本性原则,才能使语文课象语文课,不至于上成思想品德教育课、时事分析课、影视音乐欣赏课等。
(2)必要性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语文新课程改革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密切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课堂拓展教学体现了中学语文教育原则中的“听说读写教学互相促进原则、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互相结合原则、课内语文教学与课外语文学习互相配合原则”,也符合新课标的“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和”的要求。但课程改革中的语文与社会生活中的语文二者之间并不能简单的划上等号。有些教师由于对《语文课程标准》中关于语文课程资源的内涵的理解的偏差和对叶圣陶先生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这一观点的断章取义,于是,便随心所欲的将文本进行任意肢解和拓展,想怎样拓展就怎样拓展,想拓展成什么样子就是什么样子,从不考虑是否有拓展的必要,于是有些拓展就出现了画蛇添足、喧宾夺主的闹剧。如在《我若为王》的教学中,有的教师为了教学的形象化,就在课件中引进了《还珠格格》电视剧中的皇帝、皇后、皇子等画面,这可好,一下子就使课堂炸开了锅,那些学生是高兴了,可是课的效果就可想而知了。有些拓展不利于学生学到新的知识,或只对少数几个学生起作用的的话就失去他的实效性,就不予考虑。因此,在进行文本拓展时,首先要考虑其必要性。
(3)适度性 拓展要关注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以量多取胜。有效的拓展,内容不在多,而在于恰到好处。有效的拓展应该是原有文本的拓展,恰当的延伸更是原有文本的延伸。有些教师把课堂的拓展当作展现自己才华的“卖点”。笔者听过一堂《赤壁怀古》的公开课,该教师介绍苏轼时从三苏名震京师讲到乌台诗案讲到被贬黄州,从得罪当权、得罪皇帝的诗篇讲到皇帝的爱才不杀洋洋洒洒讲了十几分钟,比较形象还从周瑜的年少有为带出了周瑜精通音律的万人迷的风流形象。这样的课让学生爱听,但由于教师课外知识讲的过多,对学生进行课文的研读的指导就相应减少了,导致学生对诗的内容理解不透,重点没有抓住,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拓展内容和形式一个接一个地抛出,容量是大了,但学生难以一下子掌握,甚至无所适从,课后没有什么印象,这样的拓展起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再如:在《我与地坛》中大介绍史铁生与某国际体育明星的友谊、在《荷塘月色》中来段即兴的舞蹈表演,这样拓展虽能活跃课堂气氛,却谈不上提高语文素养。适度性原则要求课堂拓展时关注语文课本身的内涵,不必“每课必拓”,不要因追求时髦而失去文化本身的精髓。
【结语】
俗话说:“教无定法”,只有针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采用多种不同的教学策略,才能使学生的个性特长和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实施分层教学的方法,为每一名教师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也为每一名学生架设了成才的桥梁,充分体现“低进高出,高进优出”的教学理念。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要全面提升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就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创新,需要不断地变化和适应,虽然拓展已成为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流行风”,但却要以“有效”为第一追求,要达到有效,就需要教师从语文教学的本质发出,根据文本教学的需要,精心筛选拓展内容,悉心挑选拓展形式,适度控制拓展容量,准确把握拓展时机,把拓展融入到文本教学的环节中来,成为文本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只有这样,语文课堂拓展才能渐入佳境。对语文课堂拓展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新课改下的开放性课堂教学所应用的拓展虽然有诸多的误区和不足,但它的优点正被广大的教师所实践着。我们教师只有脚踏实地的以文本为基础,遵循语文课该有的品性,做到“有教无痕,润物无声”,才能还学生一个自主的课堂,激情的课堂。
第四篇:语文课程教学论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
第一章:
什么是课程?什么是课程论?
课程各级各类学校实现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它的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包括为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而营造的学校环境的全部内容。
课程论是依据对学科系统、学生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什么是教学?什么是教学论?
教学是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全部行为方式。
教学论是教育学中的一门分支学科,研究教学情境中教师引起、维持、促进学生学习的行为方式,对教师的行为方式进行科学概括,作出一般的、具有普遍性的规定或解释,用以指导教学实践。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国外四种意见:1.课程论与教学论之间彼此独立。2.两者相互交叉。3.两者相互包含.4.两者既互相独立,又互相作用。
国内四种意见:1.教学论包含课程论 2.课程论包含教学论 3.相互独立论 4.课程与教学整合论。
现代课程与教学论:二者正通过整合,达到统一。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的发展演变:
1孕育于教育学时期(1902——1918)。1902年钦定京师大学堂设立师范馆,开设《教育学》中的“国文教授法”。
2.国文教授法时期(1918-1924).重点四暗示教师的“教”,很少涉及学生的“学”。3.国文教学法和国语教学时期(1924——1939)陶行知倡导将“各科教授法”改为“各科教学法”
4.语文教材教法时期(1939——1978)突出了语文教材研究 5.语文教学法和语文教学论时期(1978——1989)6.语文教育学时期(1989——1997)7.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时期(1997——今)教育史上曾出现过的三大课程流派的是什么?
•学科中心课程论的课程目标 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人本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 以追求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在教育过程中实现和发展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的课程目标 是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
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是什么?
中国古代的《礼记〃学记》篇是世界上最早的教学论专著。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什么?
一般认为,最早的较为系统的教育学专著是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里面有教育原理、教育制度、学校组织、课程设置、教学法等。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哪几种? 在我国,教学的词义主要有四种。
教学即学习指自学和通过人教而学两种不同途径的学习
教学即教授 1912年公布的《师范学校规程》中规定教育学科包含教授法,教学即有了教授之义。教学即教学生学 1917年后,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据此,“教学”的含义即“教学生学”。
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 根据凯洛夫的《教育学》中,“教和学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的观点,“教学”的含义是:教师教和学生学。教学理论流派主要有哪些?
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以知识授受为逻辑起点、从目的和手段进行展开的教学理论体系。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把刺激—反应作为行为的基本单位,认为学习即“刺激—反应”之间联结的加强的教育理论体系。认知教学理论 认为教学就是促进学习者内部心理结构的形成或改组的教学理论体系。非指导性教学理论 认为教学即促进,促进学生成为一个完善的人的教学理论体系。
在人们的思维和研究中,“教学什么”和“怎样教学”的不同侧重会导致怎样的结果?为什么?
突出“怎样教学”,孕育出了以教学方法为核心和取向的“教学思维”方式,促进了教学方法的发展。但内容决定形式,仅有教学方法的花样翻新,无法使教学出现质的变化,会影响教学的改革和发展。
突出“教学什么”,孕育了以课程为核心的“课程思维”方式,使人们自觉地站在“教什么”的课程立场来认识和解决“怎样教学”的问题,但开发出的课程必须要有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实行,才能保证课程改革的成功。忽视教学方法,课程改革会最终搁浅。语文教学法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认识语文课程与教学现象,揭示语文课程与教学规律,指导语文课程与教学实践。
第二章: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什么是“
三、百、千、千”?什么是“五经”、“四书”?
“
三、百、千、千” 我国古代流传的最著名的蒙学读物,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千家诗》,主要作用是集中识字。
n “五经” 《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的合称,中国古代教育教材。n “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著作的合称,中国古代教育教材。什么是文选读本?
文选读本是我国古代用来进行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如萧统的《昭明文选》(我国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古文观止》等,各类文选读本所选的大都是各个朝代的名家名篇。古代识字教学的经验有哪些?
集中识字,为读写打基础;使用韵语和对偶,便于朗读、记诵;正确处理“文”与“道”的关系;联系日常生活,激发儿童的兴趣 古代阅读教学的经验有哪些?什么是评点法?
熟读、精思、博览 以诵读为基础熟读,记忆理解,形成语感;在熟读的基础上精思,有所感悟;在熟读精思的同时,广泛涉猎,博览群书。
评点法 评点法是对文章进行“圈点”、“评注”,是古代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式。“圈点”是指在阅读时给字句画上符号。“评注”是把对内容和文字的评论写在正文旁或行间。古代作文教学有哪些经验?
注重基本功训练,读多写多改,作文从模仿入手,先放后收 中国传统教育有哪三大问题?
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目的问题-语文教育成了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具,成了科举考试的附庸。教学内容问题-教学内容陈旧片面,主要是识字、读古文、作古文。教学方法死板、单一,就是诵记和模仿。
中国传统教育有哪“四大弊端”?
脱离语文实际,脱离应用实际,忽视文学教育,忽视知识教育
近代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巨大变革有哪些?
1904年语文单独设课。国文名称出现(1912年)。现代文进入语文教学。语文单独设科,《奏定学堂章程》的意义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的第一个现代学制,史称“壬寅学制”。—1902《钦定学堂章程》
2.1904《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政府正式颁布,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现代学制。实行分科教学,是我国现代教育的开始。把语文课程从古代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分离出来。标志着传统语文教育向现代语文教育的过渡。语文学科曾用过的名称有哪些?语文学科独立后的第一个名称是什么?
曾用过读经、词章、字课、习字、作文、读经讲经、中国文字、中国文学、国文、国语、语文、汉语、文学等名称。
“国文”是我国教育史上语文学科从古代传统教育的综合性社会学科中独立出来后的第一正式名称。
现代语文产生的背景是什么?表现在语文教学中的主要变化是什么? 现代语文学科是新文化运动、特别是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产物。
在“白话文运动”和“国语运动”的推动下,北洋军阀政府于1920年通令全国,小学开设“国语”,主要教白话文;中学开设“国文”仍然教文言文。
30年代的研究:主要讲解内容、全面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容和技巧、精读和泛读相结合、指导学生自学。
语文学科的定名:
1949年,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根据原华北人民政府教育部教学改革的经验,接受叶圣陶的建议,统称“国语”、“国文”为“语文”。简述关于《红领巾》教学的讨论。
1953年,在普希金指导下因课文《红领巾》教学引发了一场教育大讨论,内容涉及教学时间和效率,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主动性及各自在教学中的作用,组成语文课的因素及分析等教学方法。这场讨论推动了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建立了现代文教学模式。简述“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
为了避免语言、文学混合教学所产生的弊端,我国语文教育在1956年秋实行汉语、文学分科教学实验。汉语系统地讲授汉语知识,文学强调纯文学和文学史系统。这是我国第一次有组织有领导的对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系统化的探索。时间虽短,却为以后的语文教学改革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二十世纪60年代初语文教育大讨论的贡献?
确定了语文是基础工具的学科性质;编写出了以现代文为主的相对稳定的全国通用教材;提出了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教学的原则。
第三章: 语文课程基本理念 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2.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
3.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4.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对语文名称的不同认识。
对语文名称有多种认识,语言文字(吕),语言文学、语言文章(叶),语言文化,汉语文学,等等,不同的名称说明人们对语文课程认识不同,也说明人们在不断探索语文课程及其性质,并在不断深化对语文课程的认识。怎样理解语文课程的基础地位?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是工作和生活的基础,“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程的性质和基本特点?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为什么说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言是一种特殊的工具,它是思维的物质外壳,任何语言的形式都是同其思想情感的内容一起存在的。学习语文不能离开它所负载的文化,离开了就要成为空洞无物的东西。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使它区别于其他学科,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使它区别于其他工具。若不能正确理解二者的统一,就会出现各种偏差。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什么?
新课程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是我国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要求21世纪的中国课程顺应时代潮流,追求新的课程理念。
新课程目标体现哪些新的价值观?
确立起新的知识观。通过确认知识的不确定性,新课程具有了“探究本位”、学生中心的性质。确立起新的学生观。新课程把学生的个性发展视为课程的基本目标。确立起课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回归生活世界是新课程目标的重要特色,它使新课程植根于社会生活的土壤。
谈谈对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认识。
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理念出发,加强课程目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从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出发,突出课程目标的实践性,将“过程与方法”作为另一重要维度。从现代社会对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也有新的理解。三维目标密切联系,相互渗透,在教学中统一,在过程中统一。语文课程目标有哪些作用?
语文课程目标的作用:导向作用、推进作用、控制作用、评价作用、管理作用等。语文课程目标有哪些特征? 明确性和模糊性,连续性和阶段性。语文课程总目标的基本精神突出了哪些思想?
总目标是基于人的终身需要以及和谐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基本语文素养而提出的,其基本精神体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思想性与审美性的统一。具体说来,其中突出了以下思想。
1、突出了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2、突出了现代社会对语文能力的新要求。
3、突出了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本质。
语文新课程在识字与写字目标中突出了哪些方面?
新课程标准加强了在情感态度方面的要求,重视识字写字的姿势和良好习惯的培养。例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强调逐步培养独立识字的能力,例如“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还强调通过识字写字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课堂阅读活动中,教师担当着什么样的角色?
教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也是阅读中的对话者。教师作为文本与学生的中介,他的思想深度、文化水准、人生经验、审美水平要高于学生,他可以起向导的作用,但决不能取代学生在阅读中的主体地位。(要重视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如学生与作者、文本对话,教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教师与作者的对话,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必须强调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习阅读。要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了解语文新课程在培养学生个性化写作能力方面的要求
鼓励自由表达,在写作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例如“力求有创意的表达”。倡导写作的个性化,例如“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语文新课程关于口语交际的技能要求必须在哪些前提下才有意义?
口语交际的核心意思是“交际”二字,所以情感态度十分重要。表现为人际交往的文明态度和语言修养,如自信心、勇气、诚恳、尊重对方、有主见、谈吐文雅等。
语文课程目标强调以贴近生活的话题或情境来开展口语交际活动,重视日常生活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重在参与,体现了口语交际的实践性。综合性学习阶段目标要求学生在哪些方面有所发展? 1.乐于探究2.自主学习3.主动参与4.勤于动手 普通高中语文新课程目标简析
由总目标、必修课程目标、选修课程目标构成,较好地实现了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目标的衔接,体现了高中语文课程目标的特点。总目标要求学生在五个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必修课程目标:阅读与欣赏,表达与交流
语文课程标准的性质和作用是什么?
语文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颁发的,用纲要形式规范语文课程的指导性文件。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制定语文课程标准的依据有哪些?
国家的政策法规,国情的特点,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教学规律,社会的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等。
1978年《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知识提出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精要 好懂 有用
1963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草案)》有什么特点?
明确地提出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质。强调语文学科的个性特色。提出:“一般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政治课,也不要把语文课讲成文学课。”正确阐述了语文教学中的“道”和“文”不可分割的科学辩证关系。指出“以道为主”“以文为主”“道和文并重”都不符合教学实际,强调文道统一。重视基本训练和能力培养。选材重视思想教育的任务。本次课程改革为什么用“课程标准”代替教学大纲?
1.从功能目标上看,从重视知识传授、技能培养的人的单向度发展转向重视“全人”发展,由重视选拔取向的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2.从课程内容上看,改变过于重视书本知识的繁难偏旧现状,密切课程与社会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3.从课程结构上看,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强调学科间的联系与综合。
4.从教学方式上看,由关注怎么教的具体方法问题转向关注为什么教的目标问题和教什么的内容问题,关注教学的本质问题,努力引导、帮助和促进学生学习。
5.从课程评价上看,改变以往的评价过于强调甄别的选拔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6.从课程管理上说,增加了一定的弹性,有利于课程资源的开发和选择利用。什么是语文教材?
泛指对人的语言文字产生影响的一切书面的、非书面的语言材料;特指根据语文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编写的,供语文教学中师生使用的材料;专指语文教科书,即课本 语文教材主要有哪些功能?
语文教材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智德启迪,语文历练,语文积累,知识扩展。中学语文教科书的内容要素形成了哪几个系统? 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实践活动系统;助读系统 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使用)语文教材?
(正确认识和把握语文教材,首先要具备三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一是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认识课程与教学的关系;二是要有真本领,即有比较扎实的语文功底,善读善写;三是有责任心,愿意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统观全套教材,了解编辑意图;熟悉整册课本,明确教学重点;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学策略;灵活运用教材,适当调整。语文教学设计的正确指导思想是什么?
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强调师生交往的互动性和互惠性。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强调结论和过程的统一。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强调认知和情意的统一。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强调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选择教学策略。
语文教学设计的主要内容
明确语文教学目标;安排语文教学内容;选择语文教学方法:构成语文教学过程;组织语文教学评价。
如何理解“三维目标”中“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维度?
情感不仅指学习热情、兴趣、动机,更是内心体验和情感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价值、科学价值、人类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
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1 行为主体应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可评价、可理解的。
3、行为目标陈述有两类基本方式:结果性目标方式,体验性或表现性目标陈述方式。
4、必要时,附上产生目标指向的结果行为的条件。
5、要有具体的表现程度。
6、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
例:“培养学生革命的骨气,提高学生写议论文的水平。” 上面的语文教学目标的陈述是错误的,指出其错误,分析其错误原因。
一般情况下,语文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素有四个:行为主体、行为动词、行为条件、表现程度。语文教学目标陈述必须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学生的主动性。上面的陈述的行为主体是教师,而不是学生。其次,行为动词尽可能是可测量的,可评价的,可理解的,以便于教学时把握和评价时适用,上面的陈述不仅主体不对,而且也无法测量和评价,故其陈述是错误的。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原则有哪些?
1、语文内容与语文形式统一的原则
2、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
3、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
4、语文课程资源的优选和重构原则 语文教学内容设计的具体要求是什么?
教学内容要恰当,教学内容要充实,教学内容要做到重点突出、难点分散、疑点明确 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依据是什么?
要依据教学规律和教学原则,要依据教学目标与任务,要依据教学内容,要依据教师素质,要依据学生特点,要依据教学的组织形式、时间、设备条件 语文教学方法设计的原则是什么?
1、多样性原则。
2、综合性原则。
3、灵活性原则。
4、创造性原则。语文教学评价有什么意义?
测定学习成绩,鉴定教学效果,检验管理水平,获取反馈信息,预测发展方向 语文教学评价应注意什么问题?
评价的目的不仅是为了考查学生实现课程目标的程度,更是为了促进学生发展。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都是必要的,但应加强形成性评价。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更应重视定性评价。实施评价,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之间互相评价相结合。根据各学段目标达成的要求,抓住关键,突出重点,进行全面综合的评价。简介教案的内容及要求
课时计划包括课题,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课时,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后记等。教案必须具有科学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识字教学的方式方法
关于识字教学的方式方法,目前影响较大的有集中识字、分散识字、注音识字、字理识字、字族文识字等。
第七章:
良好的阅读习惯包括哪些方面?
边读边思边动笔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勤于读书的习惯,质疑问难的习惯,健康读书的习惯
阅读能力的要素有哪些?
阅读感受力阅读理解力(基本阅读能力),阅读欣赏力,阅读评价力,阅读创造力,阅读迁移力
朗读技巧的训练突出哪四个方面?
(朗读是凭借声音语调,领会作者思想情感的阅读方法。是把无声的文字化作有声的语言。把单纯的视觉作用转化为各种感觉的综合作用,从而加强对书面语言的理解和掌握。)朗读技巧的训练应突出停顿、重音、语调、节奏等四个方面 朗读与默读、精读与略读的不同要求
朗读的基本要求是:用普通话,正确,流畅,有感情。默读是不出声的阅读,视觉接受文字符号后,直接发射给大脑,立即理解。应注意:
1、速度。
2、理解。3、习惯。
精读是一种为了达到对读物的充分理解而进行的阅读。这种方式要求认真、仔细、精确地研读读物,最后完全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和形式。应注意:
1、全面理解,逐次研读。
2、仔细品味,融会贯通。
3、读思结合,边读边记。
4、灵活运用多种精读方式。略读训练要注意把握大意,抓住重点。提高阅读速度 凯洛夫的五环节教学法包括哪几个环节?
20世纪前期,苏联教育家凯洛夫创立了五环节教学法:
1、组织教学;
2、复习旧课;
3、讲授新课;
4、巩固新课;
5、布置作业。组织课堂讨论要注意什么问题?
1、明确目的2、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教师要有民主的态度 什么是“读读、议议、讲讲、练练”教学法?试举例说明。
该方法是阅读评点、谈话、讨论、讲解指导、组织练习等各种阅读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其一般程序为:指导学生阅读;组织学生讨论;精讲;进行口头或书面练习。例如(略)什么是“情境教学法”?
利用生活场景、图片、幻灯、投影、录像、演课本剧等方法,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具体直观的情境中观察、体验、思考、练习,从而掌握教学内容,完成训练任务。
第八章:
什么是写作?写作训练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在中小学阶段,学生写作一般指的是学生写文章、写短文。
写作训练的内容主要有:育人训练;积累训练;思维训练;语言训练;技能训练;文体训练;写作速度训练
联想的方式主要有哪些?
联想的方式有很多,主要包括接近联想、相似联想、对比联想三种。通常所说的“爱屋及乌”、“睹物思人”、“瑞雪兆丰年”等,都属于接近联想。“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属于相似联想。“读书有`蜜蜂式`和`蚯蚓式`,是博采百花酿成花蜜,还是吃进泥土又排出土粒”,属于对比联想。写作教学中的思维训练包括哪些内容?
1、善于联想与想象;2、深入地思考生活;
3、全面、辨证地看问题;
4、多角度、多侧面地认识事物。
学生书面语言训练应达到什么要求?
1、准确;
2、简明;3、得体;4、生动。记叙文写作训练的要点是什么?
1、写清楚;
2、写具体;
3、恰当运用议论、抒情。说明文写作训练的要点是什么?
1、抓住事物的特征;
2、掌握说明的顺序;
3、语言准确、平实。议论文写作训练的要点是什么?
1、指导学生立意;
2、选用恰当的论证方法;
3、表达准确、严密。应用文写作训练的要点是什么?
1、强化常见应用文的格式训练;
2、语言要简明得体,注重规范性 写作教学的一般过程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定向;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教师批改,学生参与;交流讲评,互相沟通。写前指导应注意什么问题?
写前指导应适度、恰当。应把重心放在激发兴趣、开拓思路上,并给学生留下思考想象的空间,注重开启学生情感这一源泉。使学生觉得有东西可写,有方法可循。指导方式以集体为主,一般采用讲解法、谈话法和讨论法。作文批改的主要要求有哪些?
有针对性,讲求实效;多批少改;内容兼顾形式。作文讲评的主要要求有哪些?
要有重点;发挥多种功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作文讲评的常见方式是什么?
综合讲评;典型讲评;专题讲评;对比讲评。命题作文有什么特点?
命题作文是由教师出题目,学生据题作文的一种训练方式。
它有利于直接体现作文教学的意图,实现作文教学的系统性和规范性。能够密切配合阅读教学,便于教师进行指导、批改和讲评,避免作文教学的片面性和盲目性。但如果命题不当,就会使学生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兴味,达不到训练目的。想像作文训练的具体方式有哪些?
关联式想象作文;扩展式想象作文;延伸式想象作文;假想式想象作文;寓意式想象作文;科幻式想象作文。
话题作文与供料作文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话题作文是用一段提示语指明写作范围,启发思考,激活想像,让习作者在同一个谈话中心下,陈述各自从不同角度、不同立场产生的观点,或联想到的经历、体验。)话题作文与“供料作文”的区别主要在于:从审题上说,话题作文强调的是“有关”,不在审题立意上故意为难考生,而供料作文的主旨要与材料吻合;从文体上说,话题作文淡化了文体意识;从结构上说,供料作文中的“料”是必须使用的,而话题作文所提供的材料,仅起一个帮助学生理解话题的意思,写作时可以不联系材料。什么是研究性作文训练?其训练程序通常是怎样的?
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当中选择和确定研究性题目,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法,通过多种渠道主动地收集资料,加工处理资料,并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训练程序如下:选择课题;设计方案;收集整理资料;撰写研究报告或研究论文;及时评估与交流。
第九章:
口语交际训练的基本内容有哪些?
1、口语交际态度:耐心专注地倾听,自信负责地表达;
2、语音辨识力;
3、话语记忆力;
4、话语理解力;
5、话语的评判力;
6、口语表达能力;
7、口语应对能力。口语交际训练的方式方法有哪些?
听讲;诵读;复述;答问;讲述故事和见闻;专题演讲;即席发言;讨论或辩论,等等。语文综合性学习有何特点?
1、整体性 语文综合性学习的整体性特点主要体现为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
2、开放性 课程目标具有开放性;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课程范围具有开放性;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
3、实践性 强调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4、自主性 突出学生的自主性,重视学生主动积极的参与精神,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己选择学习目标,安排学习内容,选择学习方式,选择指导教师,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形式。
5、生成性 随着学习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出现,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和体验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语文综合性学习生成性的集中表现。兴趣的种类有哪些?
需要所产生的兴趣,是对事物或活动目的的兴趣,叫间接兴趣,又叫理趣; 由选择所产生的兴趣,是对事物或活动本身得兴趣,叫直接兴趣,又叫情趣; 具有审美价值的兴趣叫乐趣。语言感知能力的获得靠什么?
语感能力的获得,不是单靠查字典或其他工具书,也不是单靠书面学习,而是根据在日常生活中积累的丰富真切的生活经验所形成的对于语言文字的感知能力。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
第十章:
语文教师的专业能力一般包括哪些方面?
1、语文教学设计能力
2、语文教学实施能力
3、语文教学评价能力
4、语文教学研究能力5、班级和团队组织能力
6、运用教学语言的能力
7、语文教学应变能力 什么是语文教学研究?其最大特点是什么?
语文教学研究就是运用教育理论和语文教育研究的方法,研究和解决语文教育历史和现实中得理论和实践问题,认识和掌握语文教育的客观规律,以便提高教学质量,丰富教学理论,促进教学改革。
最大特点,就是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促进研究,研究提高教学。
第五篇: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样例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样例
姓名
班级
学号
一、填空
装 订线1.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是正在兴起和建设中的一门学科教育学科,它是以 为研究对象的一门。
2.叶圣陶对“语文”的解释是、。
3.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和 系统。4.从阅读过程来看,构成阅读成力的要素是、、、。5.《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的定义:语文是最重要的,是 的重要组成部分。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6.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中,“三主”是指、、。7.作文能力一般由 能力和 能力构成。
二、名词解释
1.语文课程目标
2.阅读教学技能
3.情景作文训练
4.课文复述
三、判断
1.从占居优势的倾向来说,语文课是属于抽象型学科。()
2.听说训练的内容不仅包括训练听说能力,而且包括训练听说的态度。()3.“讲授”的方法是“注入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4.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式。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
5.单元教学过程包括以下阶段:起领,教读,自读,总结和测试。()6.提问的方法是“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7.光学媒体的特点是能同时给学生以视觉、听觉两方面的信息。()8.作文评改应一分为二,以鼓励为主,要少就多改。()9.根据考试的目的和用途,考试可以分为学业考试、水平考试、个别考试。10.备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一是备教材,二是备教法。()
四、选择(含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多选或少选答案均不得分)
装 1.确定语文学科教学目的的依据是()订 A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有关的教育法规 线 B语文学科的内容和特点。C社会需要。
D学生的年龄特征。
2.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的阶段是()A引入 B介入 C展开 D结束 3.考试的主要功能是()
A促进学习B选择 C排名次 D反馈
4.中学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内容分为()A语法修辞知识 B文学知识 C文体知识 D读写听说知识 5.《义务大纲》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初中生认字量是(A2500个 B3500个 C4500 D5500 6.作文讲评的基本方式是()
A典型讲评 B综合讲评 C专题讲评 D重点讲评 7.教师的语文专业修养是()A现代汉语修养 B古代汉语修养 C文章和文学修养 D语文教育史修养 8.语文课外活的特点是()A容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B容易组织和管理
C容易与学校各项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互相配合
D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与群体活动的限制。9.《 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初中作文每学期的最少次数是()A6次 B8次 C10次 D12次
五、简答
1.阅读教学的导入有哪些类型?
2.魏书生课堂“六步教学法”
3.口语交际教学的主要方式方法。
装
订 线)
4.口头作文的训练方式。
六、论述
1.谈谈如何理解和贯彻“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
2.试述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方法。
七、实践
1.《谁是最可爱的人》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有两个,即记叙中的议论、抒情和事例的典型性。有位实习生在确定分课时教学要点时,把记叙中的议论、抒情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而事例的典型性放在第二课时,你以为这样是否合理?为什么?
2.请为《 背影》设计三个不同类型的导入。
3.认真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课堂教学实录节选,回答下列问题。生:(读课文)“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与臣,皆以美于徐公”:“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师:这两组句子,相同的词语是:“私、畏、有求。”也就是说,妻、妾、客对邹忌的态度,与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民对王的态度是相似的。邹忌从比美的私事想到治国的故事,这种思维方式叫“类似联想”(板书)他的目的是启发齐王也由生活小事产生类似的联想,去考虑国家大事。邹忌把这两件看似无关的事联系起来思考,找到相似之处,并且得出了结论。请问邹忌的结论是哪一句话?
生:“王之蔽甚矣” 师:请译成现代汉语。生:你受到的蒙蔽很大。
师:可以。还可以译成:你被蒙蔽得太厉害了。这样语气更接近原文。请想一想,邹忌的这个结论是不是太武断了?他的论据充足吗?他是怎样推导出这个结论的?
生:(思考,沉默)
师:我提示一下。逻辑推理的形式有三种。一是归纳。二是演绎,三是类比。请问邹忌以私事比国事,从逻辑角度讲运用的是哪一种推理。
生:好象是类比。师:“好象是”,不太有把握。我们来分析一下,邹忌与徐公比美,省略了“美我”,妻是因为“私”,妾是因为“畏”。客是因为“有求”(指板书),而齐王呢,宫妇左右“私”王,臣“畏”王,民“有求”于王。(板书)
邹忌(妻)私(妾)畏(客)有求 蔽 齐王(左右)私(臣)畏(民)有求 蔽 齐王 蔽 师:妻“私”、妾“畏”、客“有求”的结果是邹忌受到蒙蔽,那么,由此推知,齐王左右“私”、臣“畏”、民“有求”的结果,也必然是受到蒙蔽。这是一个由个别性前提推出个别性结论的典型实例。因为两事物的相似点很多。一一对应,论据是充足的,所以结论是能够成立的。再比较一下:“美”邹忌的只有一妻一妾一臣,而蒙蔽齐王的人就多了,宫妇左右“莫不”私王,臣“莫不”畏王,全国之民“莫不”有求于王,全国上下,人人如此,“王之蔽”还不甚吗?邹忌的结论不仅站得住脚,而且还具有很强的说服力。(板书“类比推理”)邹忌的谏辞,运用类比推理,启发齐王产生类似的联想,从浅显的比喻中领悟深刻的道理,多么委婉动听,多么富于艺术性、启发性!
(1)这个教学片段体现了语文教学中发展智力的原则。请联系教学实际说明是如何贯彻执行这项教学原则的?
(2)这个教学片段的教学除了讲授外,主要运用了哪一种教学技能?联系教学实际,谈谈运用这种教学技能的优点。
(3)这个教学片段的板书是否符合要求?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样例答题要点及评分标准(9)
一、填空(10分)
1.中学语文教学 专业必修课 2.口头为语 书面为文
3.范文系统 知识系统 助读系统 作业系统 4.认读能力 理解能力 鉴赏能力 评价能力 5.交际工具 人类文化 工具性与人文性 6.以学生为主体 以教师为主导 以训练为主线 7.认识 表达
评分标准:每空0。5分,共10分
二、名词解释(12分)
1.语文课程目标:从语文学科的角度规定的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
2.阅读教学技能:是一种专门的心智技能,它是顺利完成语文阅读教学任务的心智活动方式。
3.情景作文训练:教师有意创设一个可看见的“景”或一种可感受的“情”,让学生身处其中,观察、思考、想像、议论,触景生情或据情拟景,然后写成作文的一种作文训练方式。4.课文复述:即通过视觉或听觉将课文消化理解储存脑中,然后转化为口头语言表达出来。
评分标准:每题3分,共12分
三、判断(10分)1.(×)、2。(√)、3。(×)、4。(√)、5。(√)、6。(×)、7。(×)、8。(×)、9。(√)、10。(×)。评分标准:每空1分,共10分
四、选择(9分)
1.a、b、c、d 2。a、b、d 3。A、b、d 4。a、b、c、d 5。b 6。b 7.a、b、c、d 8。A、c、d 9。A 评分标准:每题1分,共9分
五、简答(16分)
1. 阅读教学的导入有哪些类型:总结情况,检查预习;承上启下,建立联系;激疑设问,启发思考;渲染气氛,调动情感;变换刺激,引起兴趣
2。魏书生课堂六步教学法:定向、自学、讨论、答疑、自测、自结。
3.听说教学的方式方法:朗读训练、课文复述、课堂谈话、讨论、看图说话、口头作文、课外故事会、讲演会、讨论会、辩论会等。
4.口头作文的训练方式:口述片断;扩展描述;讲述梗概;接续补充;口述全文;即席演讲;辩论等
评分标准:1。5分;2。3分;3。6分;4。6分
六、论述(20分)
1.谈谈如何理解和贯彻“读、写、听、说全面训练、协调发展的原则”?
(1)读、听和写、说之间的关系。读、听为写、说能力的发展提高提供前提条件。发展提高写、说能力需要正确的思想观点指导正确的思想观点指导,不只是从生活实践中来,还需要通过读、听从书本和其他方面得到。而且,通过读、听还能得到写、说的范例,使写、说有所借鉴,从而促进写、说能力的发展提高。反之,写、说促进读、听能力的发展提高。人们通过写、说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的过程,同时也是认识的加深理解提高读、听的能力。
(2)读、写与听、说之间的关系。读、写是通过书面语言进行的,听、说是通过口头语言进行的。口头语言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口头语言在不断的丰富发展着书面语言。离开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就会僵化,从而丧失生命力。书面一经形成,便规范、净化和优化着口头语言。
在语文教学中贯彻这项原则应做到:(1)读、写、听、说合理安排,全面训练。读、听训练中,要启发诱导学生掌握语言规律、思维规律和表达规律,又用这些规律指导写、说实践。写、说训练中,要深入认识、理解这些规律,促进读、听能力的发展提高。(2)把课文作为读、写、听、说训练的主要凭借。凭借课文进行读、听训练,启发学生思考作者的布局谋篇、遣词造句、文章结构等;凭借课文进行写、说训练,把课文作为范文,由机械模仿到灵活模仿,最后达到创造性的表达。(3)开展语文课外活动。弥补语文课内读、写、听、说训练在数量上的不足、在范围上的局限、在教学组织形式上的单调等缺陷。使学生的读、写、听、说能力得以全面训练、协调发展。2.试述中学生语文自学能力的构成及其培养方法
构成:积累一定的语文知识、掌握基本的语文技能、具有良好的智力品质、有较完善的非智力素养。
培养方法: 通过说理和指导实践,提高其学习语文的思想认识,使学生有正确的学习语文的目的和态度;通过说理和指导实践,提高其学习语文的心理素质,使学生在意志、情感和个性上有姣好的学习语文的心态;创设语文学习的良好环境,创造读写的浓厚气氛,诱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并使其养成良好的学习语文的习惯;通过指导其掌握语文学习方法,发展学生的智力,使学生能学到应学的语文知识和文化知识,培养应具备的各项语文能力。
评分标准:1。10分,理解原则5分,贯彻原则5分 2.10分,能力构成5分,培养方法5分
七、实践(23分)1.《谁是最可爱的人》的课时教学要点不合理,两课时的要点应对调一下。道理在于:(1)文章的表达方式是服务于特定内容的。避开内容而说形式难免就形式论形式,学生难以理解透彻,更难悟出为文的道理。(2)事例的典型性在本课文中尤为突出。搞清这一问题也就对文章内容有了深透理解。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来领悟作者为什么于记叙中议论、抒情,可谓水到渠成。
2.导入的类型很多,学生只要为《背影》设计三个不同类型的导入即可。要求围绕文章内容,语言简洁、恰当。3.(1)a。丰富语言,促进智力发展;b。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c。结合课文教学,组织必要的专门的智力训练;d。发展智力的各个组成因素;e。培养非智力因素。(联系实际说明略)
(2)提问。这个教学片断提问的目的明确,意图清楚;以课文内容为依据,紧扣文章思路;难易程度适合学生水平,能激发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各个问题的排列顺序合理,提问语言清楚明白。(联系教学实际略)(1)符合要求。具有目的性和方向性,具有条理性和灵活性;具有集中性和简洁性。
评分标准:1。5分;2。9分,每个导入3分;3。9分,三问各3分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样例
姓名
班级
学号
一、填空
1. 与 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2.语文教材的构成要素包括、、和 系统。
3.语法修辞知识要点的主要内容是、、、、常见修辞格等五个方面内容。
4.作文讲评的主要方式是、、、。
5.助读系统一般表现为两种形式一是、二是。
6.中学语文教学的阶段目标是从四个方面加以设计的,包括、、、等内容。
二、名词解释
1.导入
2.供材料作文
3.多媒体教学
4.精读
三、选择(含单项选择和多项选择,多选或少选答案均不得分)
1.传授语文知识应遵循的原则()A系统 B精要 C好懂 D有用 2.考试的主要功能是()A促进学习B选择 C排名次 D反馈 3.以小结为主的结束,目的是()A整理归纳 B深入理解 C强化记忆 D形成能力 4.中学语文课外活动的特点是()A容易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装订线 B容易组织和管理
C容易与学校各项活动、与其他课程的学习互相配合
D学生参与的自由度大,少受时间、空间与群体活动的限制。5.一个完整的提问过程,大体上可以划分的阶段是()A引入 B介入 C展开 D结束 6.《语文课程标准》规定“在小学的基础上扩大识字量”,要求中学生达到字数是()
A2500个 B3500个 C4500个 D5500个 7.《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要求部分,明确提出的教学要求是()A读、写、听、说能力 B基础知识 装 C基本概念 D思想教育 订 8.《义务教育大纲》中规定初中作文每学期的最少次数是(线 A6次 B8次 C10次 D12次
9.语文教师的语文专业修养是()A现代汉语修养 B古代汉语修养 C文章和文学修养 D语文教育史修养 10.作文讲评的基本方式是()
A典型讲评 B综合讲评 C专题讲评 D重点讲评
四、简答
1.词语教学的方法
2.合编型教科书的主要优缺点
3.提问的类型
4.听说教学的方式方法
五、论述
1.当前语文课程评价中存在哪些问题,谈谈你对此的看法。)装订线2.如何理解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元性。
六、实践
1.一位教师教读《鞠躬尽瘁》一文,正带领学生探讨文章的中心思想:赞扬焦裕禄“心里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的共产主义精神。这时,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焦裕禄有病不去治,反而说只能叫人压病,不能叫病压倒人。有些病是压不住的,他最后还是住了院,去世了——我以为他有病不治的做法不值得提倡。”
如果你面对这种情况,怎么办?
2.请为《我的老师》一文设计三个不同类型的导入。
3.你怎样指导学生就《我最敬佩的一个人》、《我最讨厌的一个人》这样的作文题目创立新意?
语文课程与教学论试题样例答题要点及评分标准
一、填空(10分)1.工具性 人文性
2.范文系统 知识系统 助读系统 作业系统 3.词的分类 短语的结构 单句的成分 复句 4.综合讲评 典型讲评 专题讲评 对比讲评 5.文字 图表
6.识字与写字 阅读 写作 口语交际 评分标准:每空0。5分,共10分
二、名词解释(12分)
1.导入:在一节课的开始,教师往往要从本节课的具体内容出发,运用有效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产生学习动机,明确学习目的,并进而把注意力集中到所学内容上来。这种教学技能,就是导入的技能。
2.供材料作文:供材料作文是教师给学生提供适当的材料,让学生按要求进行作文的一种训练方式。
3.多媒体教学:依据现代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合理利用传统教学媒体,同时应积极引进现代教学媒体,使二者恰当结合,相辅相成,既能准确、迅速地传输教学信息,又能及时反馈调节,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整体优化。这就是多媒体教学。
2、精读:就是精细地读,反复读。精读就要认真地推敲词句,准确地理清文脉,抓住中心,领会写作意图,体会思想感情,理解作者的构思和主要表现方法。
评分标准:每题3分,共12分
三、选择(10分)
1.b、c、d 2。a、b、d 3。a、c 4。a、c、d 5。a、b、d 6。b 7.a、b、c 8。a 9。a、b、c、d 10。A 评分标准:每题1分,共10分
四、简答(20分)
1. 词语教学的方法:运用工具书解词;字形、语素、结构分析法;同义互释;述源释疑;补充形象,丰富感性认识;从语境推断词义;用比较的方法解词。2. 合编型教科书的主要优缺点:优点是一个教师使用一本教科书容易从整体上处理教学内容,取得姣好的综合效应;其局限性往往在于系统性不容易体现,编得不好会显得眉目不清、头绪芜杂。
3. 提问的类型:记忆型提问;了解型提问;理解型提问;运用型提问;评析型提问。4. 听说教学的方式方法:朗读训练、课文复述、课堂谈话、讨论、看图说话、口头作文、课外故事会、讲演会、讨论会、辩论会等。评分标准:1。6分;2。4分;3。5分,4。5分
五、论述(24分)
1. 评价目的片面、评价范围狭窄、评价守的单
一、评价之体局限;在实施评价的具体过程中,简单化、惟量化。
1)分强调学生的学业成绩在评价中的作用,把学生的学业成绩作为衡量学习结果,评价具体课程方案优劣的唯一指标巴考试与评价等同起来
2)过分的强调定化量化的评价,忽视定性评价造成评价者选择的方式越来越少,得到评价的内容也越来越少
3)学生被排斥在评价过程之外,无法参与评价过程,试题设计、阅卷评分、试卷分析等均是教师参与的单向评价活动。
2. 如何理解语文教学目标的多元性?
语文教学目标是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的统一。语文教学目标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理念出发,首先加强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重要维度。也就是说,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内容,而不是一种外在的附加任务。其次,在目标表述时,对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策略的选择有所展开,体现出提高语文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和被动接受的倾向。再次,从现代社会对未来公民素质的要求出发,对语文的“知识与能力”这一维度也有新的理解,不仅仅局限于过去所理解听说读写能力,还包括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评分标准:1。12分,(1)、(2)要点各6分 2.12分,三要点各4分
六、实践(24分)
1. 教师面对这种情况,一要保护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发表不同见解;二要指出他们不应当以今天的眼光去看待60年代兰考县特殊环境下的县委书记焦裕禄;三要引导学生认真读书、思考:在当时当地,焦裕禄所面临的尖锐矛盾:在兰考38万人民和个人疾病中间,作为党的干部,他选择了什么?
2. 导入的类型很多,学生只要为《我的老师》设计三个不同类型的导入即可。要求围绕文章内容,语言简洁、恰当。
3. 这两个司空见惯的题目要创立新意,可指导学生运用求异思维立意。如,《我最敬佩的一个人》通常写古今中外的名人、伟人或先进人物等,写学生也往往写三好学生或优秀干部。但有的同学却写班上有名的差生,写他学习上的韧劲和进取心,写他的诚实和见义勇为,给人一种新奇之感。有位同学写《我最讨厌的人》偏偏写自己最怀念的奶奶。写奶奶粗糙的手总爱在自己脸上抚摸,写奶奶照顾自己的生活、学习,总爱唠唠叨叨,那时候总认为奶奶最讨厌。现在理解了,那是奶奶对孙女深深的爱,因而现在更加怀念奶奶。评分标准:1。7分
3. 9分,三个导入各3分 4. 8分,两个作文题各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