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七律长征说课
《七律长征》说课稿 西营井学校 李冉冉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律 长征〉〉,共1时。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等方面对本课进行第一课时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
1、课文所处地位
〈〈七律 长征〉〉它是毛泽东在1935年10月写的红军战胜长征艰险而满怀战斗豪情的诗篇。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2、教学目的(1)知识目标
a、理清本诗结构
b、揣摩关键字词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学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手法的运用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领会红军长征在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慨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教材的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是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以及领会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来讴歌红军战士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教学难点是艺术的概括写法。
二、教学方法
1、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
据新《大纲》指出:“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实践活动,指导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科学地训练,全面提高语文能力,我根据本课目标和内容,从学生已掌握的知识基础、发展水平出发,应用各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主动性,以激发兴趣法、问题引导法、指导归纳法进行教学。使他们再老师主导下围绕中心议题发表各自意见,相互交流、相互启发、相互争议,激发他们主动去获取知识,培养健康情感。
2、采用图片、视频等教学手段扩大教学容量。这样既吸引学生注意,激发学习热情,又通过直接感知,促进知识的理解和巩固,符合教学中的自觉性、直观性原则
3、本文是一首威武雄壮、气势磅礴的史诗,适于朗读,教学中引入诵读法。
三、学法指导
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质疑为主线的教学思路,进行学法指导,采用主体思维法,反馈练习法。
四、教学设想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精读课文,诗文不长,但知识具体,内容充实,需掌握的东西较多,第一课时,通过诵读,理解课文,通过学习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五、教学过程 本课按“引入新课——师生互动学习新课——反馈练习——归纳总结”进行教学。
1、引入新课:简介长征,让学生对长征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师生互动
(1)学生以多种方式朗读课文(注意朗读节奏、重音),使学生感知课文。(2)借助图片及注释读懂课文。
正音——磅礴(pang bo)岷(min)释义——等闲:平常,腾细浪:像小波浪一样翻腾,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开颜:欢悦 细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弄清每句诗的意思时,引导学生结合文字、图片、影视资料),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由于本诗一些词语比较抽象,不好理解不能仅仅就字就词孤立地分析讲解。,比如像五岭,逶迤,磅礴等词语,让学生借助图片能想像、并体会他们是什么样子的。
还有本课中提到一些激烈的战斗,如飞夺泸定桥的战役,巧渡金沙江的战役,通过真实的视频来让学生形象直观的感受,想象。
(4)有感情地朗读诗句,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红军战士的战斗豪情。
在一首短短的抒情诗里,没有可能也没有必要把全部纷繁的事实巨细不遗地列举出来。问题的关键,在于诗人所抒之情,我们就会领悟到诗篇中所描写的一山一水,都不只是写瑰丽之景,叙英雄之事,而实在是抒豪迈之情。在这里,写景、叙事、抒情,已经结合为一体,锻铸为合金,而以写景作为叙事的背景着笔,又以写景叙事作为抒情的素材运用。明乎此,也就懂得了为什么诗篇只写了“万水千山”,而且只写了“万水千山”中的五岭、乌蒙、金沙、大渡和岷山等处,便使人感受到长征中所经历的千辛万苦的自然险阻,便使人想像到长征中所创造的可歌可泣的辉煌战绩,并从而使人领会到长征中红军战士的英勇豪迈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一言以蔽之,这是文学的典型,艺术的概括。在此让学生明白艺术的精华。
3、反馈练习
要求学生根据老师的讲授,朗读课文后用自己的话解说诗句的意思加深学生对 课文的理解。从而也培养学生语言的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领会作者写此诗的目的及表现出的大无畏精神。
教学后记:
通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诗歌的基本特征,初步培养阅读诗歌的能力,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感情丰富的强烈特征。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无往而不胜的豪迈情怀。
教后反思
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写作背景
一、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课文内容。
二、特别引导学生高声朗读课文,领会和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炼句的具有音乐美的一种语言艺术。因此,读诗对语言要进行咀嚼,反复地深入地体会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有所表现的丰富的内涵,还要通过吟诵,体会诗的音韵美和节奏美,逐步培养欣赏和朗诵诗歌的能力。
三、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采用比喻的手法,创造出新的艺术境界,例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突出了乌蒙山的高大险峻,可在红军战士眼中它们不过是细浪和泥丸而已。本体喻体强烈反差,足见红军的顽强和乐观。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很好的理解课文内容。
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我深刻体会到介绍背景、高声朗读、特别是运用想象再现诗的意境,确实是学习诗歌的一种良好方法。在以后的诗歌学习当中,我将继续推广运用这些方法,使学生更好的掌握课文的思想
以上是我的说课,不足之处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建意。
第二篇:《七律长征》说课
《七律·长征》说课
我这次说课的内容是《七律长征》这篇课文,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设计以及板书这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七律.长征》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以“走近毛泽东”为专题,安排了四篇课文。让学生去感受伟人的风采和凡人的情怀,是本组教学的主要目标。同时,在感受的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帮助学生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学习场面描写和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方法。
接下来我谈谈本课的教法和学法。
二、说教法
在这堂课中,我主要采用案例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游山西村》总结出学习律诗六步法,紧接着运用六步法学习新知《七律 长征》,感受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再利用相关影片和图片,让学生以合作学习、小组交流的方法,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说学法
在研读诗句,体会情感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理解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藐视困难的精神;通过搜集材料和影像资料感受长征的艰辛和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结合时代背景理解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本堂课我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下面我重点谈谈本课的教学设计
四、说教学设计:
(一)、抛出案例,汇报预习出示案例资料《游山西村》 1.课件出示七律诗的定义。2.汇报学习单预习情况。
(二)、讨论案例,小组探究
1.小组合作讨论探究七律诗的学习方法。
(三)、总结案例,拓展思维
1.学习律诗六步法:知诗人、解诗题、读诗文、释诗意,入诗境、悟诗情。
(四)、延伸案例,探究新知
小组合作根据律诗六步法探究新知《七律 长征》(1)知诗人:说说你了解的毛泽东?
(2)解诗题:师解说长征路线图(点击课件,出示长征路线图)。(3)读诗文:读通顺,注意韵律和节奏。
(4)明诗意:探究诗中出现的字词的意思。(等闲、逶迤、磅礴)
(5)入诗境:将诗中提到的地方圈起来。(生汇报探究的材料)(6)悟诗情: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精神?(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总结: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五、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浓缩的教案”,在这份板书中,我将学习律诗六步法作为副板书,将诗中关键地方以图片形式列出并将诗中体现的情感总结为长征精神,对学生学习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第三篇:七律长征——课标分析
《七律长征》课标分析
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有较强的独立识字能力。能联系注释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文中诗句意思,体会其表达效果。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地朗读诗歌。
第四篇:《七律.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评课稿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同志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它是毛泽东为纪念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而作。作者以其军事家高瞻远瞩的眼光和诗人豪放热情的气概,回顾了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红军战士英雄无畏和乐观精神,抒发了作者勇往直前的豪迈情怀。听了王有瑞老师执教的这节课后,我觉得有以下几方面的值得学习:
1.先声夺人,帮助学生“酝酿”情感。王老师课前和学生的谈话,看似随意,其实是为下面的理解文章所服务的,上课伊始,王老师出示一组数字,让学生说说从你了解这组数字吗?让学生感受到长征所经历的重重艰难,其实就是为引领学生走进诗歌、理解诗意、领悟诗所要表达的情意作了很好的情感铺垫。接着,王老师利用多媒体把长征路线展示出来,紧紧抓住了学生的视觉形成了强烈的情感碰撞。为学生很好的创设了一个学习《长征》的情境。老师此举旨在“酝酿”情感。“酝酿”情感是我们打造有效课堂至关重要的环节,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先声夺人,构建起情感的基石。
2.课前准备充分,图片资料丰富。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王老师首先介绍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了解,再通过课文中注释,从字里行间大致了解诗歌内容。再现红军长征中的一些重要战役。如: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过草地,爬雪山等。通过想象加以充实,加以补充,使长征的一些画面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很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利用资料 巧解难点。王老师通过资料,巧妙地将学生陌生的时代背景、七律的特点、巧渡金沙江的故事、长征的路线等情况穿插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诗的理解减缓坡度,带领学生走进那个年代,走进二万五千里长征漫漫征程……
教学中,教师力求先让学生体会到这些困难的大,大到让常人难以想象,万分惧怕,再突出红军的不怕和无畏,从而体会到红军将士的乐观。我们说,情感是语文教学的生命,朗读则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户,它是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领悟蕴藏情感的最佳途径。对诗词的教学,读更是少不了的。老师始终用充满激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理解、感悟,通过情感的相互引发,心灵的相互交融,语言在交流中凸现,情感在交流中升华。尤其是最后饱含深情的配乐朗诵,让学生积蓄在胸中的情感得以宣泄,加以升华。
4.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王老师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解词句。
(1)在首联教师通过让学生讨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远征难”和“只等闲”,并且提醒学生注意在朗读“不怕”二字的语气,从而感受诗歌的那种气壮山河的气势。着重介绍了背景资料。如:红军的行军路程——二万五千里,突出了“远征”;
(2)在颔联王老师通过设臵问题让学生讨论诗句中,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从而体现红军吃苦耐劳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王老师花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王老师及时地用幻灯片出示了“巧渡金沙江”的资料,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飞夺泸定桥片段更加震撼人心,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场面让同学们如同亲临其境。(4)尾联是全诗的收尾更能够体现红军战士的那种乐观的、积极的精神,在这个环节上,王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更喜”二字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一个“颜”字突出了红军战士翻越大雪山之后怎样的心情。
5.不足之处: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强,唱读严重。
第五篇:七律_长征评课稿
《七律 长征》评课稿
威小 石家国
《七律 长征》这首诗篇幅短,难度较小,全诗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今天,听了胡老师对本课的教学,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创设情境 精心导入
这篇文章是关于红军长征时的故事,因此对于现在的学生来说,他们根本没办法去亲身体会,学生想像不到长征时的情景,因此胡老师首先引导学生了解什么是长征,初步了解红军长征的艰辛,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引导学生融入情境,激发情感
在理解诗句意思、体会情感时,胡老师充分借助各种教学手段,注重形象感悟,不孤立地讲解词句。
1、在首联教师通过让学生讨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的“远征难”和“只等闲”,并且提醒学生注意在朗读“不怕”二字的语气,从而感受诗歌的那种气壮山河的气势。着重介绍了背景资料。如:红军的行军路程——二万五千里,突出了“远征”;
2、在颔联胡老师通过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诗句中,作者为什么把绵延不断的五岭和巍峨高大的乌蒙分别比作“细浪”和“泥丸”,从而体现红军吃苦耐劳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在“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两句诗的领悟上,胡老师花了较大的功夫,因为这两句诗的教学是本课的难点,特别是
“暖”和“寒”中所表达的情感,学生更是难以理解。为了解决这一难点,胡老师及时地用幻灯片出示了“巧渡金沙江”的资料,使学生体会到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飞夺泸定桥片段更加震撼人心,红军飞夺泸定桥的惊险悲壮场面让同学们如同亲临其境。(4)尾联是全诗的收尾更能够体现红军战士的那种乐观的、积极的精神,在这个环节上,胡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让学生讨论“更喜”二字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一个“颜”字突出了红军战士翻越大雪山之后怎样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