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银行会计的论文有关货币银行学论文
论当前“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面临的约束与应对
09
财务管理系
会计电算化3班
赵明娇
200902040343
摘要:“货币银行学”在经管类专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但因课程性质、内容特征、教学重心以及功利化学习等内外部因素约束,“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存在学生学习兴趣较低、教学重点不易掌控、学生掌握的知识浅薄无体系等主要问题。为此,建议在教学中根据专业培养需要合理安排教学,重视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突出“货币银行学”的“实用性”以及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突破课程教学约束。关键词:货币银行学;教学;功利化学习
一、“货币银行学”课程性质及特征
“货币银行学”是教育部指定的21世纪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货币银行学”以货币、信用、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的历史发展与运行规律为主要研究现象,通过系统学习这门课程,学生不但能够掌握货币金融领域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为后续金融课程奠定良好的理论基础,而且可以初步了解金融市场运行流程以及金融机构实际业务,为以后从事经济金融工作提供实践指导。因此,“货币银行学”不仅是金融学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也是非金融专业通向金融学科的门户课程。
与其他相关课程比较,“货币银行学”具有两个重要特征:首先,内容广泛但体系缺乏统一性。“货币银行学”几乎涉及到金融学科的所有领域。以当前国内主流货币银行学教材为例,除了传统的货币与货币制度、货币供给与需求、信用与利息、通货膨胀与紧缩、金融市场与机构、金融发展与深化等内容外,有的教材还包含了外汇与国际收支部分,而随着近年来全球各地频繁发生金融危机,金融风险与金融监管相关内容也逐渐纳入到货币银行学视野中。然而,这些内容之间独立性较强,有的甚至自成体系,加上金融实践发展日新月异。因此,不同时期、不同作者编写的“货币银行学”教材内容覆盖有别、框架体系迥异。其次,以宏观性与理论性为主要特征。“货币银行学”课程不仅系统地介绍货币金融基础理论、制度和政策的演进,也广泛涉及金融市场、金融机构的实务操作,兼具宏观性、微观性、理论性、实践性等多重特征。“货币银行学”是在宏观经济学基础上延伸出来的部门经济学,总体上是对金融学科进行框架性和原理性阐述,因此以宏观性和理论性为主要特征。
二、“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面临的约束 1.自身约束
(1)“货币银行学”课程性质约束。“货币银行学”是金融学科入门课程,但作为专业课程,其教学课时有限、课程缺乏延续性,学生往往是学完即“扔”。在教学中,教师肩负了金融学科启蒙教育的重任,为了激发学生兴趣,使之尽快进入金融领域,不仅要深入浅出地阐释大量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而且必须广泛联系实际问题、生动讲解金融现象。然而,在课时硬性约束下,授课教师不得不在基础理论讲解与实际问题拓展之间进行平衡,一旦这两方面处理偏颇,必然导致教学效果降低。心理学认为感性认知比理性认知更为直接强烈,学生对金融现象的兴趣远高于对其背后的规律,尤其初学者总是喜欢对细枝末节的实际问题刨根问底,却容易忽略对课程整体架构的把握以及对货币金融运行原理的探究。加上货币银行学教材内容统一性差、更新速度快,教学随意性强,专业课程课时短暂,学生往往不但不能准确掌握基本概念,而且难以深刻理解金融运行理论,所学知识肤浅杂乱。
(2)“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约束。作为连接理论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课的枢纽,“货币银行学”与许多课程交叉重复。一方面,“货币银行学”所涉及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及通货膨胀等部分内容学生都已经在宏观经济学课程中学习,这部分内容对于学生缺乏新鲜感。但作为基础理论,教师又必须花费较多时间讲授,因此可能造成学生产生腻烦心理。另一方面,“货币银行学”对有关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中央银行及汇率与国际收支等部分则抛砖引玉,在后续“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学”、“金融市场学”、“证券投资学”、“中央银
教学中,任课教师无论是考虑到课程衔接,还是囿于课时限制,一般都不会面面俱到、逐一讲解,只会对相关内容进行概括性介绍。此外,课程内容大而全的特征还会导致学生无法抓住重点,致使对这门课程产生“既无重点,也无深度”或者“什么都学,什么都没学”的不良印象。
(3)“货币银行学”教学重心约束。“货币银行学”虽然涉及金融市场运作与金融机构业务等大量微观性、实践性较强的内容,但毕竟是理论性基础专业课程,实践中以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为教学重心,同时侧重于从宏观角度分析货币金融运行规律,而对实务性、操作性知识介绍较少或较为简单。对于大部分学生而言,理论学习枯燥乏味,宏观分析则抽象难懂,学习兴趣自然不会太高。对于任课教师而言,将金融领域中纷繁复杂的现象与晦涩的理论结合起来,并以浅显易懂的方式让学生领会,这不仅要求教师具备较高的理论素养,而且需要丰富的教学经验与生动的语言表达能力。此外,货币金融实践发展一直超前于“货币银行学”课程内容,任课教师必须及时更新案例、补充教学内容,以此来弥补教材内容与现实发展之间的差距,否则就可能导致教学脱离实际。2.外部约束
功利化学习是制约当前“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的一个主要外部因素。所谓功利化学习,是指急功近利的学习行为,其形成与社会竞争激化、就业压力加剧直接相关。当前大学生功利化学习行为突出表现为学习活动密切围绕着文凭与就业等短期实际利益,普遍重视实用性课程而轻视理论性课程,重视技能性课程而轻视基础性课程,学习专业课时间较少,大部分时间用于考取各类证书。作为典型的理论性基础专业课程,“货币银行学”深受其扰。
(1)功利化学习会进一步降低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功利化学习的起点是学习动机功利化,即是否选择学习某一领域知识并非源自自身兴趣,而是该领域知识是否能够快速提高求职竞争力。从当前用人标准考虑,文凭学历与实践经验无疑是决定职业竞争力两大主要因素。基于这一现实,“货币银行学”课程很难获得学生重视。一方面,该课程既不像“理论经济学”那样因是研究生入学必考科目(非金融专业学生)而备受关注,也不像其他一些实践性课程,可以立竿见影提升动手能力,因此能够激发学习积极性。尤其对于金融学专业学生,在学习一两年公共基础课与“理论经济学”后,大都急切期盼投入到实际金融领域大展身手。但“货币银行学”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基本概念和基础原理,并不能教给学生参与金融活动的一手技能,必然导致学生预期落差、学习热情下降。
(2)功利化学习会导致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应试化。功利化学习的终极目标是谋求理想的职业和社会地位,而通向这一终极目标的物化基础是学分、文凭、奖励以及各种职业资格证书,无论是为就业而学还是为文凭而学,最终都会转化为分数而学、为考试而学。在长期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学生对于“货币银行学”的学习热情大都呈现先高、后低再转高的“U”型曲线变化态势。究其原因,在初始阶段学生学习动力主要来自获取货币金融实务知识、提升实务操作能力的渴求,因此对这门课程报以较高期望,学习兴致高昂。随着课程教学的推进,以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为重心的教学模式日益偏离学生初始学习动机,从而导致学习兴趣消退,学习动力衰减,逃课现象增多。但临近课程终结之际,考试压力加大,学分成为现实问题,学习“热情”被迫再度回升并且在考试结束时戛然终止。显然,学习动力前后转变是造成学生学习热情“U”型曲线变化的直接原因,其背后则是功利动机。
三、“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思路调整及方法改进
综上所述,鉴于课程性质、内容特征、教学重心以及功利化学习等内外部因素约束,“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中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教学重点不易掌控;学生学习兴趣不足;学生掌握的知识凌乱肤浅。对此,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调整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法。1.根据专业培养需要合理安排教学
“货币银行学”是经济类和管理类专业共同的核心课程,但不同院系或专业的培养目标各异、课程设置有别。经济类专业重视理论教学,学生理论经济学基础较为扎实,后期往往会开设“国际金融学”、“证券投资学”、“保险学”等金融类课程。管理类专业培养则强调操作性和应用性,“货币银行学”并不属于其特有专业课程,后期可能不会开设较多相关金融类课程。目前我国货币银行学教材版本众多,内容广度有别,理论深浅不一。因此,经济类专业的货币银行学教学适宜选择理论较深、内容范围较窄的教材,这样不仅与所在专业的学科培养目标保持一致,也能够突出教学重点,为后续课程预留足够的教学空间。与此对应,管理类专业适宜选择内容涵盖较广、实践性较强的教材,同时以基本概念与基础原理为教学重心,将与本专业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融入到课程内容学习中,这样不仅能够扩大学生视野,增强趣味性,也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2.教学应重视课程内容的整体性和系统性
“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不仅要专注于分散知识点的讲解,更需要注重概念、原理以及章节之间的关联,引导学生把握课程内容之间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为此,要求任课教师务必对课程内容体系有全面深入的了解,依据清晰合理的逻辑线索将各个分散的知识点串联整合起来,并将这一线索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以胡庆康编著的《现代货币银行学教程》前四章为例,笔者在教学中以“金融即货币资金融通”为逻辑起点,指出学习金融知识首先需要厘清货币的来龙去脉,从而展开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进而以货币支付职能入手,通过货币借贷活动引出第二章信用与利息;然后说明金融是信用发展的高级阶段,现代金融活动主要借助直接融通和间接融通方式展开,由此转入第三章金融市场及第四章商业银行(金融机构)的分析。至此,四章内容环环相扣、一气呵成,并且清晰地勾勒出现代金融运行的基本框架。最后,任课教师还可以利用结课复习机会再次归纳内容、提炼线索,使得学生能够切实把握课程内容架构,将所学知识化零为整,融会贯通。3.教学应突出“货币银行学”的实用性
学生对“货币银行学”课程学习兴趣不足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该课程理论性较强,但视理论为无用显然是一种浅薄的认识。“货币银行学”的实用性可以从三个层面理解:一是奠定专业理论基础,二是培养政策理解能力,三是指导微观主体决策。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并接受将这一观点,在课程开始之前或之初,不仅要求任课教师明确指出“货币银行学”在金融学科体系中的地位与教学特征,让学生对课程教学重心有所准备,也需要相关专业教师组织专门讲座,介绍专业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内容,使学生能够事先了解主要课程设置目的及其对职业发展的意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货币金融理论与经济金融热点进行有机结合,既能够吸引学生,也能让学生深刻地理解金融运行规律和政策实践依据,还可以运用情境模拟方法,引导学生设想在不同经济形势与政策环境下个体微观决策,从而切实体会到货币金融理论对于个体决策的指导作用。在课程结束时,卷面考试务必设置适量试题来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及对理论理解与应用能力,同时还可以综合论文撰写、案例分析、课堂讨论、卷面考试等多种方式来全面评价学生学习状况。4.采用多元化教学方法突破课程教学约束
课堂讲授、案例讨论、主题讲座、论文写作以及社会实践等是“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可能使用到的方法。课堂讲授方法最为普及,不过一味说教,过于枯燥,不易引起学生兴趣,所以倍受诟病。后几种方法比较活泼,容易调动学生积极性,但是这些方法的可行性及效果值得商榷。案例讨论和主题讲座会占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而且如果学生人数较多,这两种方法既缺乏可行性,也难以取得较好的效果。相比之下,论文撰写与社会实践可以突破课堂教学的局限,更能够将理论学习直接融入于实际问题分析应用中,从而加深并拓展课堂教学。然而,社会实践活动需要当地具备高度发达的金融行业及充足的人财物力资源,而论文撰写也可能造成学习兴趣不高的学生产生投机剽窃行为。总之,以上方法各有利弊,为了突
现实中不能一味追求教学方法的外在形式,而须视软硬件条件来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除此之外,“货币银行学”课程教学可以借助日益强大的网络平台,将现实课堂与网络虚拟课堂有机融合起来,既能够向学生全方位展示教学资源、拓宽教学视野,又可以将答疑、讨论等耗时较多的环节移入网上,从而尽可能地突破课堂教学的限制。
第二篇:货币银行学论文
宏观经济的舵手
——通货膨胀时期的中国人民银行任务分析
内容摘要:2010年的物价飞涨让百姓的目光再次聚焦于宏观经济的发展,通货膨胀的红灯点亮了中国经济潜在的危机。在社会主义的背景下,我国政府将会采取哪些举措扭转不利局面,继续保持经济航母的稳定而高速发展呢?中国人民银行无疑是这一系列举措的舵手。从目前央行所实施的多项措施来看,包括提高存贷款利率,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等多都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由此看来,中国人民银行在宏观经济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长远的角度讲,它的任务,也在这关键时期显得尤为艰巨„„
随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金融恐慌和通货膨胀成为了全世界人民头疼的问题,跌宕起伏的经济加深了人们对于拥有强大控制力和可靠性的银行的需要,自此,中央银行便在世界广泛发展起来。由于各国政府通过中央银行实施干预经济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中央银行的角色变得愈发重要。到了21世纪,中央银行已经是世界经济走向的强大推动者,它们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全世界的目光。自本伊始,让老百姓深恶痛绝的物价飞涨就迎面给了我们一击,加之久病难医的房价调控问题,我国的通货膨胀现象已经完全暴露出来。针对通胀的严重影响,我国央行已经出台多种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轮番调控。可见,央行在人们的生活中已经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
我国的中央银行是中国人民银行,它是在根据地银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于1948年在石家庄成立,1949年随解放军进入北京并将总行设在北京。到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赋予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银行的职能,直属政务院,与财政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到了1982年7月,国务院宣布中国人民银行成为我国的中央银行,是国务院领导下的统一管理全国金融事务的国家机关,开始组建专门的中央银行体制的准备工作。从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开始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开始发挥其在国家财政中的重要作用。而从1949年的国家银行到今天的中央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有着不断更新的改变。这些新的变化进一步地强化了作为我国中央银行在实施金融宏观调控、保持币值稳定、促进经济可持续增长和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中的重要作用。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中国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在宏观调控体系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可以说,中国人民银行在某种程度上的确充当了宏观经济“舵手”的角色。因此,我们就很有必要了解一下央行的任务与职能,从而认识当前的经济状况和发展方向,并以此为依更好的据研究通货膨胀时期中国的出路。
中央银行作为一个国家财政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机关,其职能应从宏观调控作用及其业务活动中具体体现。传统上把中央银行的职能归纳为“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国家的银行”。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具体分析中国人民银行在通胀时期应承担的任务。
1.中央银行是“发行的银行”
所谓“发行的银行”, 主要具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一是指国家赋予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的特权, 是国家惟一的货币发行机构;二是指中央银行必须以维护本国货币的正常流通与币值稳定为宗旨。中央银行集中与垄断货币发行权是其自身之所以成为中央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标志, 也是中央银行发挥其全部职能的基础。中央银行垄断货币发行权是统一货币发行与流通和稳定货币币值的基本保证。货币发行是中央银行的重要资金来源, 也为中央银行调节金融活动和全社会货币、信用总量, 促进经济增长提供了资金力量。因此, 具有“发行的银行” 这一基本职能是中央银行实施金融宏观调控的充分与必要条件。中央银行作为一国发行货币和创造信用货币的机构,在发行现钞、供给货币的同时, 必须履行保持货币币值稳定的重要职责, 将货币量和信贷规模控制在适当的水平, 使社会经济能正常运行与发展。
从我国来看,人民币现金的发行具体由中国人民银行设置的发行基金保管库执行。发行库在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设总库, 下属分支行设分库和支库, 发行库中保管的是已印制好而未进入流通的人民币票券, 称为发行基金。商业银行及其基层行设业务库, 业务库保存的人民币现金是商业银行日常收付业务的备用金。为了避免业务库现金过多或不足带来的浪费和支付困难, 通常由上级行和同级中国人民银行为业务库核定库存限额。当商业银行的现金不足以支付时, 可以从本行在中国人民银行存款账户的余额内提取现金, 提取的现金
由中国人民银行的发行库转移到商业银行的业务库, 意味着这部分现金进入流通领域。相反, 如商业银行收入的现金超过其业务库库存限额时, 则超过部分应自动送交中国人民银行, 向发行库回流, 意味着这部分现金退出流通领域。众所周知,通货膨胀是因为流通中的货币供给大于货币需求,从而导致货币贬值,物价上升的现象。所以有人认为货币的供给失调一定会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其实不然。货币供给增长并非在任何时候都会主导通胀形势。当经济不在均衡增长状态时,经济形势变化是由货币需求主导的,只有经济处于均衡状态时,或者说经济处于偏热状态时,货币供给才会直接影响通货膨胀。可以说,通胀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过热的经济让中国的金融市场趋于失控的边缘,市场自身的调节机制已经难以发挥作用。所以,调节通胀不能只从浅显的货币供给与需求角度理解,而应当综合经济发展的多方原因和央行的其他职能予以认识。
2.中央银行是“银行的银行”
所谓“银行的银行”, 其一, 是指中央银行的业务对象不是一般企业和个人, 而是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及特定的政府部门;其二, 中央银行与其业务对象之间的业务往来仍具有“ 存、贷、汇” 业务的特征;其三, 中央银行为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支持、服务的同时, 对其进行管理。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集中存款准备金。实行中央银行制度的国家通常以立法的形式, 要求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将其吸收的存款按法定的比率向中央银行缴存存款准备金, 存款准备金集中于中央银行的“ 法定存款准备金” 账户, 成为中央银行的资金来源, 并由中央银行集中统一管理。中央银行集中保管存款准备金的意义在于: 一方面确保存款机构的清偿能力, 从而保障存款人的资金安全, 以防止商业银行等存款机构因发生挤兑而倒闭。另一方面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的上缴比率, 来控制商业银行的货币创造能力和信用规模, 以达到控制总体货币供应量的目的。
08年以来,我国央行加紧治理通货膨胀,通过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紧缩银根,降低商业银行信贷规模,能够对当前房地产过热、房价过高起到抑制作用。因为目前国内房地产行业对银行贷款的依存度较高,一般占到60%左右。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后,首先,银行信贷总量相对减少,贷款更加谨慎,导致房地产商的资金链吃紧;其次,银行对个人消费性房贷信用也会紧缩,会压缩房贷需求市场,缓解房地产市场过热的状况;再次,我国GDP及投资增速已有所减缓,主要行业的投资增速也有所回落,对于涉及行业极广、资金高度密集、投资回收期较长的房地产行业也有明显紧缩的效果。
(2)充当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最后贷款人”。当商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发生资金困难而无法从其他银行或金融市场筹措时, 可通过再贴现或再贷款的方式向中央银行融通资金, 中央银行则成为整个社会信用的“最后贷款人”。中央银行向商业银行发放贷款可以通过调整再贴现率, 起到调控货币供应量和信用规模的作用。充当最后贷款人是中央银行极其重要的职能之一, 也确立了中央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的核心地位。
央行对金融机构贷款的作用体现在再贴现率上,调整再贴现率也是中国人民银行治理通胀,调节经济的一个重要手段。社科院金融研究所刘煜辉说:“再贴现利率,本来是一种惩罚式工具,也就是说当商业银行需要调节流动性的时候,要向央行付出的成本。”但现在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充裕,“这项惩罚式工具已经失去了原有的作用”从而成为央行调控金融市场和经济的强有力工具。比如,上一年末央行公告,上调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其中一年期升0.52个百分点至3.85%。同时上调再贴现利率,由1.80%上调至2.25%。这是两年来,央行首次提高对金融机构再贷款和再贴现率。申银万国分析师李瑜认为,再贴现利率和再贷款率提高,将对冲掉“存款利率提高为银行带来的输血效应”,表明央行继续收紧银根,为宏观经济降温的决心。
3.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
中央银行是国家的银行是指: 一方面代表国家制定并执行有关金融法规、代表国家监督管理和干预各项有关经济和金融活动, 另一方面还为国家提供多种金融服务。另外, 许多国家中央银行的主要负责人是由政府任命;绝大多数国家中央银行的资本金为国家政府所有或由政府控制股份;还有些国家的中央银行直接是政府的组成部门。中央银行具有国家的银行的职能, 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具体体现:
(1)代理国库。国家财政收支一般不另设机构, 而交由中央银行代理。财政收入和支出均通过财政部在中央银行内开设的各种账户进行。具体包括按国家预算要求代收国库库款, 并根据财政支付命令拨付财政支出, 向财政部门反映预算收支执行情况, 代理国库办理各种收支清算业务。因此中央银行又被称为国家的总出纳。
(2)代理政府债券的发行。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均广泛利用发行国家债券的形式以弥补开支不足。中央银行通常代理国债的发行、推销以及发行后的还本付息等事宜。
(3)为政府融通资金、提供特定的信贷支持。当财政因先支后收而产生暂时性收支不平衡时, 中央银行一般会向政府融通资金、提供信贷支持。各国中央银行一般不承担向财政提供长期贷款或透支的责任。因为向政府发放中长期贷款将会陷入弥补财政赤字而发行货币的泥潭, 会导致通货膨胀, 危及金融体系的稳定。同样中央银行也不宜在一级市场上承购政府债券。中央银行在二级市场上买卖政府债券虽然也是对政府的间接资金融通, 但一般不会导致通货膨胀, 反而是中央银行控制货币量的有效手段。
(4)保管外汇和黄金储备, 进行外汇、黄金的买卖和管理。世界各国的外汇、黄金储备一般都由中央银行集中保管。中央银行可以根据国内国际情况, 适时适量购进或抛售某种外汇或黄金, 可以起到稳定币值和汇率、调节国际收支、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作用。
(5)代表政府从事国际金融活动, 并提供决策咨询。中央银行一般都作为政府的代表, 参加国家的对外金融活动, 如参加国际金融组织、代表政府签订国际金融协定、参加国际金融事务与活动等;同时, 在国际、国内的经济和金融活动中, 中央银行还充当政府的顾问, 提供经济、金融情报和决策建议。
(6)对金融业实施金融监督管理。中央银行作为国家最高的金融管理当局,行使其管理职能。其主要内容包括: 制定并监督执行有关的金融政策、金融法规、基本制度和业务活动准则等;监督管理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管理和规范金融市场。
从国家的银行角度看,央行应当实施综合性的货币政策,并且与财政政策相结合,才能有效的调节宏观经济,抑制通货膨胀。将中央银行再贷款、再贴现、存款准备金率、公开市场业务、基准利率以及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等统筹实施。应该注意到不能一味的致力于控制通胀而忽略了经济建设,所以要辅以“适度宽松”的稳健货币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目标不仅要把流动性控制在合理水平,把通胀控制在可承受的水平上,而且要提供充分的流动性保证经济的平稳正常增长,从而稳定经济发展。并且,加快推进金融企业改革,健全金融市场体系,加强和改进外汇管理,维护金融体系稳定,进一步提高中央银行金融服务水平,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归根结底来讲,无论是央行还是其他国家权力机构的调整,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将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推向更高的台阶。
当下,国际经济局势错综复杂,国内通货膨胀压力加大,经济浪潮的的大起大落中,中国人民银行如何掌舵中国经济的走向无疑对将对国内外都有深远的影响。调节国民经济是永无休止的活动,央行的任务仍然艰巨而长远。伴随着新一轮政策的到来,这艘中国经济的大船究竟会驶向何处,我们仍需拭目以待。
参考书目:刘锡良、曾志耕编著:《中央银行学》,中国金融出版社1997年版。
第三篇:货币银行学论文
商学院2012-2013年第1学期《货币银行学》期末考核
国际金融环境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
摘要:现在的国际经济环境是经济全球化的年代,所以一国所发生的经济危机或波动
都会对全球的经济发生影响。美国的经济危机不仅影响了本国的经济,而且对全球大多数国
家的经济产生了冲击。我国的外贸企业也面临了极大的冲击。虽然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但金
融危机的影响还在。本文就是论述我国的外贸经济如今所面临的国际金融环境和在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我国金融企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金融危机相关内容以及我国外贸公司现状介绍
2008年下半年,由美国的次贷危机所诱发的金融危机影响了全球的经济发展,时至今
日很多国家仍未从经济危机的阴霾中走出来。我国一直以来是个依靠出口来促进国内经济发
展的国家,对外贸出口的依存很大,所以我国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很大。现在的国际金融
环境对我国外贸企业来说存在着极大的机遇和挑战,就要看我国的外贸企业如何去权衡
(一)金融危机引发的原因
美国房地产泡沫是引发08年金融危机的源头,而房地产泡沫和美国的房地产金融政策
和长期维持的宽松紧急货币政策有直接关系。金融衍生品过多也掩盖了巨大的风险,美国的大批放贷机构把数量众多的次级住房贷款在市场上发售引起各类投资机构购买。建立在这个
基础上的衍生市场轰然的倒塌也是必然。而且美国的金融监管体制滞后,整个国际层面也缺
乏有效的金融监管。
(二)我国外贸公司的表现形态
1出口贸易受阻
我国的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外贸企业组要以电子化工玩具等产品的出口为主,主要销售
方式是出口到东南亚北美拉丁美洲等国家和地区。我国外贸企业的立足之本就是依靠产品的价格优势迅速占领海外市场,以销量带动整体经济效益的实现。但是随着金融危机在全球范
围内的蔓延,世界各国无一幸免,各国出口或多或少都遭受到了打击和影响。虽然金融危机
渐渐退去但其影响之深远仍旧影响着各国的经济发展。
2融资困难
长期以来融资问题始终是制约我国外贸企业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也是导致我国外贸企
业难以形成规模化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与欧美国家的出口企业相比,我国外贸企业的发展
生命周期普遍比较短银行在对企业放贷是有着诸多顾虑。尤其是在我国银行业的高度集中,银行监管体制和法律方面的不完善,造成了我国外贸企业融资形式更加严峻。经过了金融危
机我国的融资难度进一步加大。我国外贸企业受到通货膨胀的影响,在银行融资和社会融资
中造成更大的阻碍。
3汇率风险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的人民币不断的升值,这客观造成了我国外贸企业在出口贸易中面临更严峻的处境,需要克服更多的困难和阻力。为了积极创造适应我国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环境中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我国中央银行及财政部门适时调整了经济政策,并通过出口退税和减免税收等方式为外贸企业提供功能更多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全球金融为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必须勇于面对人民币升值而引发汇率风险加剧的现实,特别是随着人民币升值速度的不断加快,外贸企业如果不能及时对于国际经融试产的走势进行准确的判断和分析,极有可能导致外贸企业出现出口量的不确定性,由于外贸企业难以准确把握汇率升降,而对于国际贸易中的盈亏缺乏信心。劳动成本增加
经济危机爆发以来,多种生产要素价格走势都出现了拐点最典型的是劳动成本的上升。而我国长期依靠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打得就是地劳动价格牌,随着劳动价格的上升,这种优势将逐渐消弱,对我国的出口具有深远的影响。此外,危机导致发达国家消费能力下降,投资领域也很疲软,特别是重大工程建设的信贷也变得更加谨慎。这样就导致全球的对外对内投资都在压缩,大大地限制了我国工业制成品的出口,抑制了外国对我国的资本流动,消弱了我国企业资金支持,降低了资本在全球范围内的溢出效应,不利于我国对外贸易的开展。
二 在巨大金融环境的背景下我国贸易公司面临的机遇
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后,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面对危机,我们不仅要看到此次危机给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经济带来的挑战,更要看到其中蕴含的机遇。在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今天,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海外投资、进出口、金融证券保险业、房地产业、旅游业、劳动就业、经济增长、经济地位等层面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并蕴含着难得的机遇。
(一)在海外投资方面的机遇
危机发生后,海外资本市场出现暴跌,对我国较多海外投资都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我国海外直接投资的风险也不可忽视,一些项目可能面临着资产价格缩水、投资收益下降、投资回收期延长等一系列风险。国际金融危机使得海外许多股市大幅缩水,资产价格大幅下降,一些公司股票估值已居历史低位;一些公司为了渡过目前的难关,贱卖公司资产或控股权;一些国家大幅降低了外资进入门槛。这些都为我国相关企业、机构创造了一系列海外直接或间接投资的潜在机会。国际金融危机延续时间越长,破坏程度越大、经济恢复越慢,我国海外投资的潜在机会就会越多。
(二)在进出口贸易方面的机遇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而我国一般贸易进出口的目标地也主要
在发达国家和地区,因此这次危机对我国进出口将产生重大影响,尤其对我国出口导向型经济将会带来冲击,一些出口导向型企业面临着资金回收困难、订单减少的风险。我国一般性贸易出口收入、贸易顺差、外汇收入等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可能都会发生重要变化。就我国进口而言,一些国家基于生产自救可能会出台一些有利于产品出口的政策,如降低出口关税、降低出口价格、放松技术封锁等。目前,一些大宗商品如石油、铜、铁矿石等价格大幅调整降低了我国进口相关商品的成本,这些都有利于相关商品的进口。我国企业应抓住这一机遇,根据自身的需要和能力,扩大技术类、资源类、短缺类、价格优势类商品的进口。
(三)在金融证券保险业的机遇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利率联动、汇率波动及其对金融机构经营的影响;金融环境的变化对银行贷款业务可能产生重要影响;海外金融机构的风险可能传导到其设置在我国的分支机构上来。对我国证券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股价波动及其对证券机构经营、业绩和对投资者投资收益的影响;股价波动对市场融资功能的影响及其对上市公司和再融资的影响。对我国保险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利率波动对保险业经营及业绩的影响;资本市场波动对保险业投资收益的影响。就影响程度而言,我国金融证券保险业对外有所开放但尚不充分,这就决定了此次危机所产生的影响程度相对有限。一方面,在国际金融、证券市场没有稳定之前,我国金融、证券市场不可能走出反向的单边行情。另一方面,影响我国金融、证券市场未来走势的主要因素仍是国内的市场环境和运行机制。今后我国仍会坚持金融改革、开放、创新的发展路径,但市场监管和风险防范会进一步加强。
(四)在房地产业的机遇
这次危机从源头上看是房地产市场危机。因此,由房地产市场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房地产业会产生多方面的影响:首先,我国几个一线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和部分二线城市的房地产市场,有可能面临一些海外投资客抛售房产、抽离资金的情况;其次,基于美国这次房地产市场危机的深刻教训,我国未来会进一步规范房地产市场的发展,会控制房地产虚假需求的扩大和价格的暴涨暴跌,以避免房地产市场的剧烈波动引发金融业系统性风险。
(五)在劳动就业方面的机遇
此次危机对我国劳动就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经济增长放缓,新增就业机会可能相对减少。因此,未来一定时期可能面临更大的就业压力;二是金融危机爆发后,美国等金融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失业金融从业人员有可能流向受金融危机影响较少的国家和地区。因此,我国面临着引进海外金融人才的良好机遇,国内金融业也可能面临着更加严峻的人才竞争的态势。但从长远来看,这种人才竞争对我国金融、证券、保险业的发展是有利的。
三 在巨大金融环境的背景下我国贸易公司的应对政策
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与发展中,外贸公司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这是不容忽视的,也是我国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金融危机背景下,我国外贸企业不但要积极适应国际金融市场环境的变化,而且要在充分利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优惠条件的上,不断发现分析和解决现有的风险管理弊端和问题,进而才能促进我国外贸企业的健康稳定科学发展和进步。
(一)建立完善的财务监控体系
在我国外贸企业的风险管理中,为了有效避免有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必须重视对于出口结算方式的合理选择。国际金融危机对于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表现在诸多方面,企业为了保证资金的安全,规避信用及汇率风险,应尽量采用全额或部分资金的即期信用证和即期托收,保证在收取对方付款后,采取银行保函或国际保利等现代化的结算方式。为了有效缓解我国外贸企业的信用风险问题,必须实施建立相应的信用管理制度及逾期应收账款管理制度。我国外贸企业不但要全面加强自身的信用管理,而且要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于国际贸易合作伙伴的资信管理,并且建立相应的客户信用档案,对于客户的信用等级进行综合评定,在确定客户的信用额度以后,实现从源头控制信用风险目标。
(二)积极推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
在我国外贸企业的经营与管理中,市场多元化主要是指外贸企业所选择的目标市场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国家或地区,而是要放眼整个全球的潜在市场,逐步构建一个多样化的目标市场。我国外贸企业由于产品单一,技术落后,管理方式成就等原因,所面临的目标市场往往局限于某一单一地区和行业。在金融危机席卷中国时,外贸企业赖以生存的行业发展受阻,应变能力也相对较差,就必然濒临破产。我国外贸企业在确定市场目标时,要坚持多元化的原则,将有限的资金有效应用于多个行业当中,当某一行业发展受挫时,其他行业尚有发展的空间和资金,不至于外贸企业的经营风险全系于某一市场目标上,降低外贸企业的经营风险。
(三)坚持综合防控和专项防控相结合在国际经济环境下,我国外贸企业是无法躲避竞争和风险的,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极为复杂的。在我国外贸企业的风险防范中一定要坚持坚持综合防控和专项防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特别是要注意财务部门在预算管理工作中的基本职能,其中主要包括对于经营管理财务汇率信用风险的全面控制,并且深刻认识到各类风险综合防控的重要性。与其他类型企业相比,外贸企业在经营和管理的侧重点略有不同,在其风险管理中实行综合防控虽然可以有效降低风险发生率,但不能从根本上杜绝风险,因此,我国外贸企业对于某些特殊换届必须采用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
参考文献
[1]李淑玲.《国际贸易问题》:国际贸易问题杂志出版社,2009年12期
[2]姜荣春,华晓红:《国际贸易问题》:国际贸易问题杂志出版社,2009年第5期
[3]财政部.关于当前应对金融危机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若干意见(财企[2009]52号).[4]胡荣芳.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企业的影响及其对策[J].消费导刊,2009,(1):83.[5]薛荣久.经济全球化下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危害与遏制[J].国际贸易,2009(3).[6]李文华.后金融危机时期我国外贸企业战略转型研究[J].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6).[7]田林.关于中国企业海外风险预警初探[J].保险研究.2008,(11);19-52.[8]徐松,戴翔:《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
第四篇:货币银行学论文
现代科技与银行业务的结合在进行了两个月的货币银行学理论学习后,我们对货币银行学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更好的掌握这门课程的知识,并用以指导将来的实践。本周,我们以四人为一个小组的形式进行了一次实践的学习—去各大银行体验考察学习。以下便是我们这一小组实践后的一些感想和总结。
我们这组考察的重点放在了银行业务的进行与现代科技的结合上。
现今,各大银行的营业点,大到商业中心,小到农村小镇,几乎到处都有,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办法各种业务。商业银行提供的各种业务,负责业务、资产业务、表外业务和中间业务,也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选择。银行业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从以往可以看到,固定的营业点有时候并不能满足人们的某些特定的需要,即使能够满足,也并不是人们的最优化选择方案。比如,A在学校急需一笔钱来缴纳学费,过去家长们必须赶到银行去为孩子打钱,浪费了一定的时间,也给家长带来不便,但是现在,就不需要了,由于网上银行的出现,节约了时间精力等。
随着人们需求的多元化的增加,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银行业也与时俱进,将先进的网络技术与银行的业务结合起来,强化了信息技术的投入,普及自动机系统,开拓电子银行服务,发展电子货币,构思电子货币联网系统等等,大力实现银行业务、服务的创新。越来越朝着电子化的方向发展。
一、银行业务与网络技术结合的具体表现
1、网上银行。这次的实践考察,我们小组选择了办理个人网上银行业务,填写完基本
资料,经窗口办理手续开通后便可使用,传统的银行业务的办理只能通过自动业务机器以及人工窗口服务进行,要办理业务必须到各大银行进行,使得一些居住较为偏远的人们来说极其的不方便,通过网上银行业务的办理,极大地改善了这种状况,通过网络就可以进行转账,账户查询等。初次之外,办理网上银行业务还刺激了电子交易的发展,使得人们的购物不在需要出门便可以购买到自己想要的商品和服务。使用电子银行支付可以降低货币的使用,降低出现假钞的风险。
2、手机提取现金业务。我们考察的银行工作人员向我们推荐了一款软件,直接下载到
手机里,就可以实现无卡提取现金。过去,如果出门时银行卡丢失或者忘记携带,就没有办法取得现金来解燃眉之急,有了这项业务,就可以不用卡,只要有手机,便可以在ATM自动取款机上取得现金。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需求,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地方便。
第五篇:货币银行学期中论文
浅析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现状
我国金融机构体系是以中央银行为核心,政策性银行与商业性银行相分离,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现代金融体系,且形成了严格分工,相互协作的格局。我国的中央银行为中国人民银行;政策性银行包括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商业银行包括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包括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财务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城市信用合作社、农场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机构等。
(一)中国人民银行
中国人民银行是我国的中央银行,是国务院领导下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管理的国家机关。它是我国的货币发行的银行、银行的银行和政府的银行。按《中国人民银行法》的规定,中国人民银行的具体职责包括:
1、发表、履行与其制作有关的命令和规章。
2、依法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3、发行人民币,管理人民币流通。
4、监督管理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银行间债券市场。
5、实施外汇管理,监督管理银行间外汇市场。
6、监督管理黄金市场。
7、持有、管理、经营国家外汇储备、黄金储备。
8、经理国库。
9、维护支付、清算系统的正常运行。
10、指导、部署金融业反洗钱工作,负责反洗钱的资金检测。
11、负责金融业的统计、调查、分析和预测。
12、作为国家的中央银行,从事有关的国际金融活动。
13、执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
中国人民银行的最高决心机构是理事会,理事长由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担任。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设在北京,1998年以前按行政区划设置其分支机构,1998年以后按经济区域设立了天津、沈阳、上海、南京、济南、武汉、广州、成都、西安等九个跨行政区的分行,各分行下设若干支行。各分支行在总行领导下在各自的辖区内履行中央银行的有关职责。同时,中国人民银行还在北京和重庆设立两个直属于总行的营业管理部。
(二)政策性银行
政策性银行是由政府投资设立的,不以盈利为目的,根据政府的决策和意图专门充实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银行。
1、国家开发银行
国家开发银行于1994年3月17日建立,其基本职责是为我国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大中型基本建设、技术改造等政策性项目及其配套工程融资。国家开发银行的业务范围主要是投资于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项目、能直接增强综合国力的支柱产业的重大项目、高新技术产业的重大营业性项目、跨地区的重大政策性项目等。
2、中国进出口银行
中国进出口银行于1994年7月1日成立,其主要职责是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和外贸政策,为扩大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等资本性货物的出口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中国进出口银行的业务范围主要包括:为机电产品和成套设备等资本性货物的出口提供出口信贷,办理与之有关的各种贷款、混合贷款和转贷款,办理出口信用保险和担保业务。
3、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于1994年11月18日成立,其主要职责是以公家信用为基础,筹集农业政策性信贷资金,承担国家规定的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支农资金的拨付,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其业务范围主要包括:办理粮、棉、油、糖、猪肉等主要农副产品的国家专项储备和收购贷款,扶贫贷款和农业综合开发贷款,以及国家确定的小型农、林、牧、水利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等。
(三)国有独资商业银行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和中国银行等四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机构体系中处于主体地位。按我国《商业银行法》的规定,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可以从事以下部分或者全部业务:
1、吸收公众存款。
2、发放短期、中期和中长期贷款。
3、办理国内外结算。
4、办理票据贴现。
5、发行金融债券。
6、代理发行、代理兑付、承销政府债券。
7、从事同业拆借。
8、买卖、代理买卖外汇。
9、提供信用证服务及担保。
10、代理收付款项、代理保险业务。
11、提供保管箱服务。
12、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的其他业务。中国工商银行是我国目前规模最大的商业银行,无论是吸收储蓄存款,还是发放中长期贷款,或是办理结算业务上都处于优势地位。它一方面积极开拓、稳健经营,同时又以效益为中心,进行集约化经营。
中国农业银行一方面利用固有的优势,继续服务于农村经济,以支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为基础,将经营重心转移到高效行业和企业;另一方面实行城乡联动的市场定位,拓展城郊与城区的业务,支持城乡经济一体发展;同时还在积极创造条件进入国际金融市场。
中国银行在其作为国家外汇外贸转移银行时期,在发展国际金融业务方面就已奠定了良好基础。现在,作为外汇指定银行,继续充分发挥着支持外贸事业发展、提供国际结算服务、提供进出口融资便利以及作为对外筹资的主渠道等的业务优势。
中国建设银行在经历了十几年财政、银行双重职能并行的阶段后,1994年进入向国有商业银行转变的新阶段。1996年中国人民建设银行更名为中国建设银行。由于该银行过去长期专门办理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等基本建设金融业务,与大企业、大行业有着密切的联系,从而继续发挥优势,实施为大行业、大企业服务的经营战略,其同时也在积极拓展商业银行的其他业务。
(四)其他商业银行
自20世纪80年代初起,我国就陆续组建了一批股份制商业银行:交通银行、中心实业银行、中国光大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广东发展银行、招商银行、福建兴业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烟台住房储蓄银行、蚌埠住房储蓄银行等。就这些商业银行的活动地域来看,新建时明确由全国性商业银行(如交通银行、中信实业银行、中国光银行、华夏银行、中国民生银行等)与区域性商业银行之分,这从各银行的行名即可基本判别。但近些年来,随着金融改革的深入和金融业的快速发展,一些区域性商业银行的经营域界已超出了原来定位的地区,也向其他城市或地区扩展。
(五)非银行金融机构
非银行金融机构主要指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和租赁公司等。
1、保险公司
这是经营保险和再保险业务的金融机构。其主要任务是:组织和集聚保险基金,建立社会经济补偿制度,保持生产和人民生活的稳定,增进社会福利;经营国内外保险和再保险业务以及与保险业务有关的投资活动,促进社会生产、流通和对外贸易的发展。目前,我国保险公司有: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保险公司和太平人寿保险股份公司等。国外一些著名的保险公司如美国友邦保险公司等也在我国设有分支机构。
2、信托投资公司
信托投资公司是经营信托投资业务的金融机构。我国的信托投资公司有三种类型:国家银行附属的信托投资公司;全国性的信托投资公司,如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和爱建金融信托公司等;地方性信托投资公司,它是地方政府为促进本地区和国外的经济技术合作而在大中城市建立的信托投资公司。信托投资公司的业务范围包括:吸收信托存款;经营委托贷款
与投资及信托贷款与投资;从事融资性租赁;办理担保与代理业务;经营有价证券的发行和买卖,以及在境外发行外币有价证券;筹措境外外币借款;经营外汇信托投资业务等。
3、证券公司
证券公司又称证券商,主要业务有:推销政府债券、企业债券和股票,代理买卖和自营买卖已上市流通的各类有价证券,参与企业收购、兼并,充当企业财务顾问等。
我国第一家证券公司于1987年在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以后,各省市都相继成立了证券公司。为了方便投资者买卖股票和债券,证券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在全国大中城市设立了证券交易营业部,在那里人们非常方便地买卖各种上市证券。
4、财务公司
我国的财务公司多为企业集团内部集资而成,其宗旨和任务是,为分企业集团内部集资或融通资金,一般不得在企业集团外部吸收存款。财务公司在业务上受银行监督委员会领导和管理,在行政上则隶属于各企业集团。主要业务有:人民币存款、贷款、投资业务;信托和融资性租赁业务;发行和代理发行有价证券等。
5、金融租赁公司
金融租赁公司创建时大都是由银行、其他金融机构以及一些行业主管部门合资设立,如中国租赁有限公司、东方租赁有限公司等。根据我国金融业实行分业经营及管理原则,对租赁业务也要求独立经营,与所属银行等金融机构脱钩。目前,金融租赁公司的主要业务有:用于生产、科研、办公、交通运输等动产、不动产的租赁、转租赁、回租租赁业务;前述租赁业务所涉及的标的物的购买欲望;出租物和抵偿租金产品的处理业务;向金融机构借款及其他融资业务;吸收特定项目下的信托存款;租赁项目下的流动资金贷款业务;外汇及其他业务。
6、中国邮政储金汇业局
中国邮政储金汇业局是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求平衡的邮政金融机构。其主要是以个人为服务对象,以经办储蓄、个人汇兑和结算业务为主,不能办理与银行机构相同的如发放贷款这类业务。邮政储金汇业机构吸收的存款,除按规定缴纳存款准备金和留足备付金外,其余部分转存中国人民银行统一使用,不得经营国债和国家政策性金融债券。
7、外资金融机构
外资金融机构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有关法律法规,经批准在中国境内设立和营业的金融机构,其主要有三种形式:一是外资银行,具体包括外国独资银行、外国银行分行、中外合资银行。二是外资财务公司,具体包括外国独资财务公司、中外合资财务公司。三是外资保险公司,具体包括外国独资保险公司、外国保险公司分公司、中外合资保险公司。随着金融机构地对外开放,外资银行将陆续进入我国,这既有利于引进外国银行资本和先进的管理经验,但也加剧了金融业的竞争;既对国内金融机构提供了机遇,但也提出了挑战。国内金融机构只有转换经营机制,提高管理水平,才能适应市场,接受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