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1-教学教案
知识目标:
1.理解识记词语(略)。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和举例说明的方法。
3.了解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能力目标:
1.训练做读书摘要的能力。
2.训练生动形象进行口头描绘景物的能力。
情感目标:
激发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钻研科学的热情和兴趣。
教学建议
一、课文主旨
文章通俗生动地介绍了物候学研究的对象,物候学现象来临的有关因素以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与知识,提倡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和研究促进农业生产的大丰收。
二、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l—3),说明什么是物候、物候学及其研究对象。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研究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逐项说明影响物候现象来临的各个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三、层次分明的结构顺序
四、科学性与趣味性的结合五、生动的说明和典雅的用词
六、抓住重点进行教学的有关建议
本文的学习重点是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必须扣住这两个重点进行教学。概括要点就是通过学习课文,使学生能够用课文中的话或自己的话概括文章有关的内容要点,比如,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物候,什么是物候学,影响物候的因素有哪些,物候观测对于农业有什么意义,等等。学过本文之后,对每一个问题的答案,都要使学生能够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来。而学习本文的语言,主要是学习本文生动优美的语言,特别是第一、二段描写四季景象的语言,要指导学生把它们积累下来,并学会运用。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示例1
一、导入新课
由复习学过的文体导入说明文学习。
二、通读全文,概括内容
学生自读课文后议论回答,然后教师明确:本文给我们介绍了有关物候的知识及研究它的意义。
三、划分结构层次,理解本文说明的条理性
1.本文围绕着物候这个中心给我们介绍了哪些方面的知识?全文可划分为几部分?
2.再问:以上四个部分的说明采用了什么样的顺序?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小结。课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由主到次的说明顺序来安排的,在行文上使用了“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等词语。
教师提示:我们读一部小说,总是先读到前面的“提要”。提要是对一篇文章或一本书的内容全貌做极为简要和概括的说明。有时我们还经常读到摘要。摘要,顾名思义就是对原文的要点进行摘录。写摘要和写提要有相同的地方,即都是抓住要点,写成文章。不同的地方是提要用自己的语言对原作的内容全貌作简要的概括说明,而摘要却是在不损害原作内容的前提下,摘录原作的要点,将原作的主要内容准确地按原作的顺序写出来,不掺进自己的观点和评论,但为使上下文连续,可适当加上一些词语,原文有的句子太长可取其主要成分。
学生写完以后,教师把预先准备好的投影仪展示出来,供学生参考。(略)
四、总结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向人们介绍事物本质特点的一种文体。写说明文应按照一定的顺序,使文章有条理性。《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说明文向我们介绍的是物候学的知识,本文从具体、生动的物候景象说起,条理分明地说明了物候现象的特征、成因和意义。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检查作业。叫学生回答上节课布置的作业。
二、理解本文说明的生动性
1.请三位同学分别朗读前三段课文。
2.理解题目的含义。问:“大自然的语言”指什么?课文为什么以此为题?
3.理解课文生动形象说明事物的特点。课文第一段可以说是对题目的解释和具体化,本段语言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哪些词语用得好?
学生讨论回答。本段具体描写了“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的物候现象,语言生动、优美、形象,给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妙的四季图。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写秋天植物叶枯
第二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_1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6
(本选自人教版义务教育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教材分析:
本文是中国气象学家、地理学家竺可桢先生写的一篇说明文,文中作者把一门科学——物候学介绍得浅显易懂,饶有趣味,文告诉读者,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作者把迷人的大自然景物作为科学研究的对象和基础,并用既生动又通俗的语言介绍了物候及物候学知识,不但能丰富读者的科学知识而且能激发读者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了解并积累了一些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上单元我们已经学过几篇说明文,因此,教师就要引导学生文本,通过阅读了解文内容,丰富学生的科学精神,让学生认识到:科学就在我们的身边,科学距离我们并不遥远。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本文的重点字词,能流利地朗读文。
2、把握说明对象,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提高阅读能力。
3、揣摩语言,进一步提高语言感悟能力。过程与方法
1、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
2、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
3、研读理解文内容,理清的说明顺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培养注重观察、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
1、概括要点和学习语言。
2、积累科学知识。教学难点:
理清顺序,了解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
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工具,今天我们来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什么是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让我们一起去感受大自然的语言。
二、欣赏图片
(多媒体展示四幅画面,并辅以简单介绍)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瞧:多可爱的小草,花也在开放,告诉人们春天来了。
酷热难耐的盛夏,蝉情不自禁地嚷着:热死啦!热死啦!这预示着近期天气还会是烈日当空,注意防暑。
瞧,这就是所谓的五花山,多么美的图画,秋天来了。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这就是美丽的冬天。
三、初读文,了解文内容
(一)学生介绍作者
(二)积累生字词:
布置预习,养成查字典的习惯,扫清阅读障碍。
(三)教师范读,整体感知文内容 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归纳。
(四)学生读文,理清的说明顺序 归纳总结: 描述物候现象
做出科学解释
追究因果关系
阐述研究意义
从现象到本质的认知方法和行文思路
逻辑顺序
四、品读文,赏析语段
指导读文1——3段,多媒体出示以下问题:
1、注音:翩然
销声匿迹
呈现
风雪载途
农谚
2、选文中运用了哪几种修辞方法?
3、从整体把握的角度看,选文第1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应该是从开头第_____句,从结构上看,这两层是____关系。
4、请你依据选文概括出什么是物候?、选文前两段的说明顺序是_____,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____。
6、去掉第一段第四句中的“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这几个词语行不行?为什么?
五、再读文,然后回答,师归纳
1、语言生动,体现了科普说明文的特点。
2、说明条理性强。
3、恰当地运用了各种说明方法。
六、观察生活,说物候现象
前已布置学生采集几则农谚,说说它们包含的物候知识。(设计意图:留心身边的物候,体验物候现象生活中处处可见)
七、总结
常言道:鸟有鸟语,人有人言,本节我们了解大自然也有它独特的语言,其实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同学们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更多的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吧!
板书设计: 大
描述物候现象
现象 自 然
作出科学解释
逻 辑 的
追究因果关系
顺 语
序 言
阐述研究意义
本质
《大自然的语言》案例分析
在导入新后,学生一听又是说明文感觉很枯燥无味,可是我借助多媒体展示了四幅画面:草在长,花在开放,蝉鸣,五花山,白雪飘飘,并介绍在不同的季节动、植物或事物都有不同的表现,都在展示着自己独特的语言,传递着大自然的信息,大多数学生都感觉有趣,眼前一亮,这样我就达到了目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本节的教学中起到了铺垫作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反思
结束这节,我心里很轻松,因为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感觉到:说明文很单调,就是介绍什么而本节学生与我配合的非常好,原因是我利用多媒体展示的几幅画面,把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所讲的内容中,并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认为物候现象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志趣,更多的去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热爱大自然。
教研组长评点,体现了语文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
设计理念新颖,独具匠心,体现了“人文”思想,目标明了,重难点突出,教学过程设计科学、实用、详尽,能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设计达到了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统一,真正体现了程标准的要求。
第三篇:大自然的语言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朗读课文。了解什么是大自然的语言,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2.引导学生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从诗歌中了解大自然然的语言,认识“雁、庐、鉴”3个生字。教学难点
懂得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课:
大自然手中的画笔色彩斑斓,大自然独有的语言更是魅力无限。今天,我们就来自主阅读戴巴棣的诗歌《大自然的语言》。
二、新授:
1.认读生字词,并把诗歌读通读顺。2.为诗歌标上小节号,思考:
诗歌讲了哪几部分内容? 3.小组内交流、订正。4.交流、讨论问题
(1)怎样才能发现、看懂大自然的语言?你从课文中提到哥白尼、阿基米德、富兰克林身上受到了什么启发?用自己的说一说。
(2)你还从生活中发现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5.朗读课文
1.以小组为单位,分小节朗读课文,评选出最好的,参加全班的赛读。
2.各组代表在全班进行赛读。
三、练习:
(一)字词练习1.选字填空。
燕雁
(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子窝,里面新增的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2)秋风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向南飞了。2.查一查
“鉴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照诗歌内容填一填。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 大自然中的现象 现象传递的信息
(三)选择填空,并写出理由。
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________就能___
(竖起耳睁开眼)(听见看见)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时候,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为什么不会__________
(计算浮力。把浮力计算?)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从“词语采集”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小组学习
1.小组内交流检测题的答案,意见不统一时,询问老师。
2.自主评价检测题的完成情况。
按错1—2处为A级
错3—5处为B级
错5处以上为C级
课堂小结
常言道:鸟有鸟语,人有人言,本节课我们了解大自然也有它独特的语言,其实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息的“大自然的语言”,同学们今后的生活中,我们要更多的了解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吧!
课后习题 《大自然的语言》习题
一、基础题 1.选字填空。
燕
雁(1)我家的屋檐下有个()子窝,里面新增的几只小雏儿,可爱极了。
(2)秋风一起,大()就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的队伍向南飞了。2.查一查
“鉴别”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综合题
(一)照诗歌内容填一填。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
大自然中的现象现象传递的信息
(二)选择填空,并写出理由。
别以为人才说话,大自然也有语言。
这语言到处都有,________就能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阿基米的洗澡的时候,学会了鉴别皇冠。
可别人也都洗澡,为什么不会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提高题
(一)从“词语采集”中任选一词,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仿照2—9小节自创诗歌一节。
如:
哗啦,哗啦,风儿刮起,小河里的冰悄悄融化,叶片飘落。
大自然的语言在小河中流淌,风与叶共同奏出,带给我们一个春天的童话。秋天的乐章。
参考答案
一、基础题
1.燕
雁2.分辨一些事物的真假,多用于古物的鉴定。
二、综合题(一)略
(二)竖起耳睁开眼
听见看见
计算浮力。把浮力计算?
三、提高题
(一)略
(二)略
板书
大
描述物候现象
现象 自
然
作出科学解释
逻辑 的追究因果关系
顺序 语
言
阐述研究意义
本质
第四篇:《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本文简洁,准确,生动,科学的语言。
2、了解物候的相关知识。(重点)
3、掌握说明文的几种说明顺序和举例子的说明方法。(重点)
4、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并体会说明的条理性。(难点)
5、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情趣。
【教学课时】
两课时。
【课前准备】
搜集一些农谚。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方式一:(提问式)在生活中,我们人类用语言来交流,那么大自然呢?它也有语言吗?
方式二:从图片导入,从图片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像这些草木荣枯,春华秋实的现象,古代的劳动人们称为“物候现象”。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大自然,去聆听她们的语言。
〖新课讲授〗
一、察言观色:学生介绍竺可桢,教师补充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20世纪卓有成就的科学家、教育家,气象学家,地理学家,被誉为“品格和学问的伟人”。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8年获哈佛大学地学系博士学位。回国后先任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教员、东南大学地学系主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成为我国近代气象学和近代地理学的奠基人。1936 年起,出任浙江大学校长,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在贵州的穷乡僻壤,他将浙大从一所地方性大学办成了全国著名的综合性大学,在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写下了耀眼的篇章。1949年10月,他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著有《二十八宿起源之时代与地点》、《我国五千年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物候学》等。
二、狼吞虎咽
快速朗读课文:
1、标出难读,难记的字,词。
2、整体感知课文。
学生上讲台板书。
三、畅所欲言
你从课文中获得哪些信息?在文中找出,并概括。
自由交流:(补充)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第1、2、3段)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意义?(第4、5段)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第6、7、8、9、10)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第11、12段)
四、细嚼慢咽
朗读1段,品味语言。
找出这一个自然段,你最喜欢哪些好词,好句,说说理由。(参考)
五、摩拳檫掌
欣赏四季图片(春,夏,秋,冬)选任一季节,用生动,美丽的文字把眼前的美景描绘出来。
六、作业
曲不离口,朗读并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导入新课〗
初试牛刀,同学朗读上一堂课的小短文,并做评价。
无论是桃红柳绿的春日还是冰天封地的冬夜,都是大自然的现象。那么学习大自然的语言对我们人类有什么作用呢?它们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新课讲授〗
一、朗读6~10段,思考
1、物候现象的决定性因素?(纬度差异,经度差异,高下差异,古今差异)作者是按什么顺序介绍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的?
(抓住关键词:首先,第二个因素,第三个因素,此外。)明确:主要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或从空间方面到时间方面的逻辑顺序。(详答见问题探究A)
2、作者主要用什么说明方法来分别说明这些因素的影响?
明确:举例子。(找出并分析)①③④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比北京要早开20天。说明了纬度对物候的影响。但有时为了使说明对象更透彻,可以举更多的例子。②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º,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
3、第10段中,“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可否删去?为什么?
明确:起限制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你还能在文中找出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的地方吗?
(探讨),例如:第一段末:“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准确地说明了存在四季分明的地方。
二、抛砖引玉,《大林寺桃花》
学生齐读诗歌,理解诗意。
明确:大林寺在庐山香炉峰顶。诗人在初夏时节游览大林寺。四月,平地上正是春归芳菲落尽的时候,但诗人却意外地发现在这高山古寺之中竟有始盛的桃花。诗人曾为春天的逝去而伤感,重遇春景后,喜出望外,猛然“醒悟”到:原来春天是转到这里来了。
这首诗正好说明了课文中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高度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
参考古诗中的物候现象 三、七嘴八舌,质疑问难三步曲
第一步,默读课文,找出疑难地方,标出。
第二步,四人一组讨论问题。
第三步,每组提出“杀手锏”(本组解决不了的问题)全班讨论。
若没有,教师提问:同学们都知道文章介绍了物候现象,那为何要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呢?能否换成《物候知识》?
四,各显神通
在生活中,你知道还有哪些独特的大自然语言吗?为人类敲响了哪些警钟?
沙尘暴,沙漠化,海啸 水土流失。
【问题探究】
A、本文中决定物候现象的因素可否调换?
(不能)这四个因素是按照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安排的。纬度影响最大,经度次之,高下差异又次之,古今差异最小。另外,纬度和经度在同一地球上方位的不同。而高下是同一地点的高下差异。这三者都是空间因素,而第四个因素是时间因素。从时间到空间又是一种排列顺序。
这四个因素的顺序是按照事物内部关系来安排的,是逻辑顺序。
B、本文题目的好处:
语言是交流工具,是传递信息与沟通的桥梁。用“大自然的语言”命题,把大自然拟人化了,生动形象的展现了大自然的人情化。
第五篇:《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 大自然的语言》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教材第六册)
教材分析:
本课是一首知识性的小诗,从一些最为常见的自然现象入手,向我们展示了大自然语言的奥秘。通过浅显、优美的文字,使学生领略大自然语言的神奇,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语言的兴趣。教学目的:
1、识记并正确使用7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小诗。
3、通过朗读、理解,能感受到大自然语言的神奇,并能激发起学生探索大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
能在感受课文中大自然的语言的基础上,充分想象出大自然中更为丰富的语言。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生问好。(用语言传达思想)
2、游戏。一个学生根据教师提示作动作,别的学生猜。(用动作、表情传达思想)
3、导语:刚才不论我们所说的话还是动作、表情,它都代表了我们心里的想法,这些都是语言。其实,不仅人类有语言,大自然也有丰富的语言。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走进大自然,寻找大自然的语言。
二、初读小诗,整体感悟。
1、教师配乐,学生读诗。
2、提问:通过读诗,你都知道了哪些大自然的语言?
三、再读课文,识记生字。
1、同桌为小组,用教师提示的方式学习生字。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巩固学生自学的生字。
四、指导朗读,学生比赛朗读。
1、导语。
大自然的语言真是奇妙,我们能不能用声音把大自然的语言表现出来呢?
2、学生朗读,教师指导。
3、小组比赛。
4、班级比赛朗读。
五、拓展:用各种形式表现大自然的语言。
1、导语:课文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大自然丰富的语言。那么,我们怎样做,才能发现大自然奇妙的语言呢?
(勤于思考)
2、学生开动脑筋,想象大自然还有那些语言,教师补充板书。
3、结合板书,学生用各种方式表现大自然的语言。
4、教师适时出示图片,学生补充,练习做诗。
5、教师引导:根据我们的感受,说一说,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鼻子、耳朵)
六、总结全文,学生自评,教师评价。作业:
当小诗人
在一张纸上仿照课文把你发现的大自然的语言写出来,可以给你的诗配上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