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优秀教案

时间:2019-05-15 04:47:3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琵琶行优秀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琵琶行优秀教案》。

第一篇:琵琶行优秀教案

【从容说课】

白居易是中唐时期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的诗篇,而且语言通俗明白,相传老妪都能听懂。

《琵琶行》是一首抒情性很强的长篇叙事诗,作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的第二年。诗中对由长安漂泊到九江的琵琶女形象塑造得异常生动真实,具有典型性。通过这个典型形象,深刻地表现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歌女们、艺人们的不幸遭遇。诗中的“我”是作者自己。他因欲救济民病、革除弊政而受打击,从长安贬到九江,心情忧闷。当琵琶女第一次弹出哀怨的乐曲,就已经拔动了他的心弦,发出叹息声。当琵琶女自诉身世时,就更激起他的情感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同病相怜,忍不住倾吐了自己的遭遇和心情。当琵琶女又一次弹琵琶时,他更是热泪横流,湿透青衫了。诗作把处于封建社会下层的琵琶女的遭遇和被压抑的正直的知识分子的遭遇相提并论,并作如此细致、生动地描写,这在白居易的诗歌中是未曾出现的。

《琵琶行》最突出的艺术特点是:以及富音乐性的语言叙事、写景。特别是摹写音乐形象,用以抒发人物情感。全诗八十八句,或两句一韵,或四句一韵,或十数句一韵,或押金平声,或押仄声,抑扬顿挫,错综变化,恰切地表现了人物的内心活动。摹写音乐的那些诗句,往往音义兼顾,情韵和谐,而在借助语言音韵摹写乐声的时候,又常用各种比喻以加强其形象性。

数学的重点是欣赏诗中的音乐描写,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诗篇用一连串比喻描写的琵琶乐声的纷繁多彩和凄愤感情。教学难点是了解作品背景,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同时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言行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2.领悟作者的艺术特色,学习描写音乐的方法。3.理清全文脉络,分析本诗的结构特点。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联想和想象能力。德育目标

认识当时社会的黑暗凶残,领悟作者关注现实、同情和尊重受损害的下层妇女的崇高精神。【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3.背诵诗歌。【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教学方法】

1.诵读法。反复诵读课文,尤其是对琵琶乐声的描绘,可先让学生背诵下来,让优美的诗句植入心中,感染和愉悦他们,激发他们的想象力。

2.比较阅读法。将本诗其他描写音乐的作品(如《明湖居听书》)进行比较赏析。【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仪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反复诵读,正音释义后了解故事概况。2.鉴赏诗的结构和主旨。[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教师:同学们都喜欢美妙的音乐,假如说,要是让你们用文字来表达曲中音乐的技法以及自己的感受怎么样?(学生思考)这对大家来说,恐非易事。因为音乐并不象高耸入云的山峰,奔腾不息的河流,蓊郁苍翠的林木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缥缈难以捕捉。历代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很少,堪称精品的就更罕见了。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描写音乐的极品,自唐以来历咏不衰。白居易是怎样描写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欣赏这首诗。(板书课题)

二、解题 1.白居易

白居易(772~846),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后迁至下邽(今陕西省渭南县东北)。出身于一个世守儒业的小官僚家庭。自幼聪慧,苦学文,青年时期因战乱曾颠沛流离,四处飘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29岁中进士,37岁时任左拾遗,作谏官。他抱着“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与此同时,他又于“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于指言者,辄咏歌之”(《与元九书》),写下了以《新乐府》和《秦中吟》为代表的许多“讽谕诗”。这些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白居易在43岁时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元和十年),宰相武元衡上朝时被地方军阀派人刺死,御史中丞裴度亦被刺伤。白居易激于义愤,率先上疏“急请捕贼,以雪国耻”。一些权臣竟给他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并造谣陷害,他被贬为江州刺史(唐时州的长官),继而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贬谪后的第二年秋天。后升任忠州刺史、杭州太守、苏州刺史,官至刑部尚书。晚年政治热情减退,“独善其身”成为思想主流,“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58岁定居洛阳,饮酒,赋诗,弹琴,学禅,与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75岁病逝,葬洛阳龙门香山琵琶峰。诗风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唐宣宗《吊白居易》:“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著有《白氏长庆集》,今存诗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雪,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元代杂剧家马致远据《琵琶行》创作了杂剧《青衫泪》蒋士铨写了《四弦秋》。白朴、洪昇据《长恨歌》分别创作了《梧桐雨》《长生殿》。2.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自由,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三、整体感知

1.指定六位同学依次朗读序文和全诗(每人一段),注意读准字音。出示投影:

管弦(xián)六幺(yāo)钿(diàn)头嘲哳(zhāo zhā)

呕哑(ōu yā)

虾(há)蟆(ma)陵

贾(gǔ)人

荻(dí)花 2.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或放录音。3.学生默读序文和全诗,把两者对应的部分找出来。明确:序文的第二句(“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跟诗的第一段对应;第三、四、五句(“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跟诗的第二、三段对应;第六、七句(“予出官二年„„命曰《琵琶行》”)跟第四段对应。

四、重、难点解决过程

1.学生默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各段内容。

明确:第一段,江头送客无管弦;第二段,江上聆听琵琶曲(a.邀见歌女、b.演奏名曲、c.听者陶醉);第三段,歌女倾诉身世苦(a.少年欢乐、b.老大沦落、c.悲苦心境);第四段,同病相怜伤迁谪;第五段,重闻琵琶青衫湿。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概括琵琶女这个艺术形象,并谈谈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琵琶女本是京城一名歌女,年轻时色艺双绝,名噪教坊,富贵子弟争着向她献宠,生活中充满了欢乐。待到年长色衰,又值社会发生**,“门前冷落鞍马稀”,不得已而“嫁作商人妇”,“转徙于江湖间”,过着凄清的生活。这个形象具有高度的典型性。琵琶女的不幸遭遇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解说:概述也是一种能力,应经常训练)

3.提问:诗中哪些句子能体现出诗人自己的心情?这种心情如何,又是怎样引发的? 学生先自己找出句子,然后小组讨论。

明确:诗人的心情极其孤寂伤感,凄凉落寞。可从以下句中看出:“枫叶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这种心情表面上源自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饯别宴上的气氛,以及琵琶的乐声和琵琶女的遭遇,实质上源自诗人自己因坎坷遭遇,宦海浮沉而带来的心灵触动。4.提问:诗人听了美妙的琵琶声及琵琶女的不幸遭遇后,从心底发出的最大感慨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5.学生思考并讨论:诗人为什么说他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试结合全诗内容和白居易的生平来谈)

明确:因为白居易与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因此,他才能从琵琶曲中听出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泪湿青衫,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无限感慨。两者具体的相同点可见下列板书。板书:

(1)出自京都(2)才华出众

(3)落泊失意

(4)幽愁暗生

梦啼妆泪红阑干

江州司马青衫湿 6.梳理诗歌结构,把握诗歌主题。

学生自由活动,讨论并归纳诗歌的结构和主题。

明确:诗歌在结构上既严谨缜密,又错落有致,形成一种整齐美兼变化美。全诗以人物为线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明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暗线索。两条线索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谪情离恨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对主题的形象阐释,是诗人同情琵琶女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五、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一遍

六、课堂练习比较阅读白居易诗《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与《琵琶行》 出示投影:

夜闻歌者,时自京城谪浔阳宿于鄂州

夜泊鹦鹉洲,秋江月澄澈。邻船有歌者,发调堪愁绝。歌罢继以泣,泣声通复咽。寻声见其人,有妇颜如雪。独倚帆樯立,娉婷十七八。夜泪如真珠,双双堕明月。借问谁家妇,歌泣何凄切?一问一沾襟,低头终不说。

问题:比较两诗在思想内容和表现手法上的异同点。参考答案:

思想内容上的相同点:两诗都反映的是乐伎的悲惨命运,都寄予了作者对他们的深切同情。不同点:《夜闻》只是较客观地叙述描绘,没有具体交待歌女的身世;《琵琶行》中不仅详细地叙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而且也写了诗人自身因坎坷遭遇而带来的深切感受,反映社会现实更为深广。

表现手法上的相同点:都善用“秋月”渲染气氛,两诗的基调都是凄凉压抑的。不同点:《琵琶行》详细描述了音乐的演奏过程,而《夜闻》只概括地写出歌者的“愁绝”“凄切”;《琵琶行》对琵琶女外貌描写是概括性的,而《夜闻》对歌女的外貌描写却很细腻。

七、布置作业:反复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熟练背诵本诗。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赏析诗歌第二段,品味诗歌意境。2.学会用比喻的方法描写音乐。[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的诵读情况

二、鉴赏诗歌中的音乐描写并品味意境

1.提问:诗中几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每一次诗人是如何去描写的?

明确:诗人三次写到琵琶女的演奏。第一次暗写,琵琶女没有出场,她的演奏是诗人和他的客人听到的,演奏什么曲子并不知道。第二次明写,琵琶女出场,应诗人邀请而演奏了名曲《霓裳羽衣曲》和《六幺》。第三次也是明写,但写得简略。2.赏析琵琶女第一次的演奏情景。

学生思考:琵琶女第一次演奏时的情感基调是什么?置身于诗境中,找出理由(2节)。明确:本次演奏的情感基调应是悲凉的。理由有二:一是琵琶女在这“绕船月明江水寒”之际,显然是以此来排遣独守空船的寂寞感。二是它确实打动了在“惨将别”中主、客的心,加重了离愁,以致“主人忘归客不发”。其余写秋江月夜的萧瑟景象,写饯别酒宴的悲伤气氛(如“枫叶荻花秋瑟瑟”“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烘托它的。3.重点赏析琵琶女第二次演奏的情景。

(1)学生集体背诵第二段诗歌,同时想象与琵琶女相见的情景,主要想象琵琶女的神态、动作、琵琶声音变化及奏毕的周围环境。(2)学生自由活动,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①在琵琶女演奏之前,诗人先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白居易是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他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动作入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②诗人是用怎样的手法来表现乐曲情调的?指出琵琶女演奏乐曲的发展变化过程及高潮之所在。

明确:诗人写了琵琶女演奏乐曲的四个乐段,并运用生动的比喻,以声喻声,以形绘声,积极调动读者的视觉和听觉,使其在丰富的想象中亲聆琵琶的美妙乐音和旋律的发展变化。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如急雨”“如私语”)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以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得轻快流畅;接着如同“冰泉冷涩”“弦凝绝”,乐曲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第三乐段一开始就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得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高潮时“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又紧张的场面。第四乐段是乐曲的终止或尾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乐曲终止时的特点,跟钢琴曲子最后用主和弦终止全曲一样具有显著的艺术效果,使听众继续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

③本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诗从侧面描写,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说明周围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3)指导学生诵读描写音乐的部分。“大弦”以下四句要急读,有轻快情调;“间关”两句速度放慢,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得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

【第二次音乐描写重点赏析】:演奏琵琶曲——

(1)序曲:转拨较音,情随声出——曲未成,先有情。<急促——愉悦>(2)总写: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无限事,曲中诉。<急促——愉悦>(3)第一乐段:珠落玉盘,急切愉悦——如急雨(粗重急骤);如私语(轻微委婉);珠落玉盘(清脆圆润)。<急促——愉悦>(4)第二乐段:幽咽凝绝,暗恨幽愁——莺语花底(婉转流畅);泉流冰下(阻塞压抑);冰泉冷涩(清冷凝滞)。<轻快——停顿>(5)第三乐段:银瓶乍破,铁骑突出——银瓶乍破(激跃迸涌); 铁骑突出(高亢雄壮)。<爆发——高昂>(6)曲终:曲终收拨,戛然而止——如裂帛(短促急迫);<突然停止>(7)效果:江心夜月,沉浸其中——悄无言(沉浸陶醉),江月白(魅力无穷)。<余味>(4)有感情地背诵第二段。4.赏析琵琶女第三次的演奏情景(1)学生背诵最后一个诗段。

(2)提问:如何理解“江州司马青衫湿”?

明确:这句诗更衬托出乐曲的悲凄。用它作结,补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内涵,鲜明地突出了全诗的主题。

三、课文总结

音乐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艺术,然而诗人白居易用比喻的手法将乐曲的美妙表现得淋漓尽致。更可贵的是诗人使用双线结构,一虚一实,虚实相生,将情、景、事高度融合在一起,为我们绘制出了一幅幅动人的画面。难怪“文章已满行人耳”“胡儿能唱《琵琶篇》”。

四、引导学生概括叙事结构,鉴赏整齐兼变化的结构美

《琵琶行》以人物为线索,形成明暗对称又交织汇聚的双线结构,这种 结构既严谨缜密又错落有致,显现出对称的整齐美,交织汇聚的变化美。明线是琵琶女的人生遭遇,暗线是诗人的感受,两线重点汇合在“同是天 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个句子上。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归纳出诗文 如下的结构:

秋江夜送客

暗线(诗人的感受)-----------------明线(琵琶女的身世)

第一次弹奏

月夜弹琵琶

秋夜闻琵琶声

主人忘归客不发

移船相近邀相间

犹抱琵琶半遮面

(两线交织)

低眉信手续续弹低

第二次弹奏

说尽心中无限事

东船西舫悄无言

唯见江心秋月白

六、《琵琶行(并序)》教案

凄凉话身世(悲惨飘零)

我闻琵琶已叹息

又闻此语虫

又闻此语重唧唧

又闻此语重唧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情感交织)织)

同病相怜感慨多

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

第三次弹奏

却坐促弦弦转急

满座重闻皆掩泣,江州司马青衫湿

(线索、情感再次交织)

学生在讨论中感受到结构的整齐美、变化美后,教师继续引导学生讨论两条 线索,对揭示主题的作用,深挖结构的内涵美。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诗人 只写明线或只写暗线,诗歌的主题将是怎样的,如果交换明线和暗线,变诗人的 经历为明线,琵琶女的身世为暗线,诗中的人物形象将会有何变化,并与原结构 进行比较谈谈哪一种给人以美的享受。这样主题、人物将再一次在讨论中升华,冲击学生的情感闸门,产生出回味无穷的审美体验。因为原结构的两条线索揭示 的是社会的变乱、政治的衰败在朝野的反映,如果只写明线或只写暗线,就没有 诗人与琵琶女的情感共鸣,就不能产生出发人深省的思想主题。如果将明线与暗 线交换来写,突出诗人的不幸,弱化琵琶女的遭遇,诗人唱响的“同是天涯沦落 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名言就不那么深刻感人,诗人对下层劳动人民的同

情就不会那么强烈地感染学生,诗中的人物形象也会弱化,产生不出强烈的美感,达不到启真、冶性的审美目的。

五、课堂练习多媒体投影显示: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恍如由傲来峰西面,攀登泰山的景象:初看傲来峰削壁千仞,以为上与天通;及至翻到傲来峰顶,才见扇子崖更在傲来峰上;及至翻到扇子崖,又见南天门更在扇子崖上。愈翻愈险,愈险愈奇。

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力骋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如一条飞蛇在黄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从此以后,愈唱愈低,愈低愈细,那声音渐渐的就听不见了。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约有两三分钟之久,仿佛有一点声音从地底下发出。这一出之后,忽又扬起,像放那东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这一声飞起,即有无限声音俱来并发。那弹弦子的亦全用轮指,忽大忽小,同他那声音相和相合,有如花坞春晓,好鸟乱鸣。耳朵忙不过来,不晓得听那一声的为是。正在撩乱之际,忽听霍然一声,人弦俱寂。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刘鹗《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

阅读上文,谈谈它与《琵琶行》在描写音乐及表达情感方面的异同点。参考答案: 两者的相同点:(1)描写的过程基本相同(起始——舒徐流畅;发展——起伏跌宕;间歇——悄无声息;高潮——激烈高亢;结束——戛然而止)。(2)写声时都采用了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3)都运用了比喻、摹声等修辞手法。两者的不同点:《琵琶行》写音乐,意不在写音乐而在写人,在慨叹琵琶女身世的凄凉和抒发自己的不满。《明湖居听书》只为极力形容唱腔的美妙而无弦外之音。

六、布置作业

1.阅读李贺的诗《李凭箜篌引》。

2.听一首你喜爱的乐曲,然后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你的感受,文体、字数不限。●板书设计: 琵琶行

第一次(暗写):夜送客忽闻琵琶

主人忘归客不发 第二次(明写):琵琶女演奏琵琶曲

琵琶女叙说苦身世

【主旨】—同是天涯沦落人

大诗人自叙迁谪意 第三次(明写):琵琶女促弦又一曲

江州司马泪湿青衫

●延伸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2题。塞下曲

李白

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

笛中闻折柳①,春色未曾看。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②。注:①折柳:即“折杨柳”,古乐曲名,多为伤春悲离之辞。②楼兰:西汉时西域城国。其国王曾屡次派人拦杀汉使,后被大将军霍光派人用计杀掉。1.本诗抒发了什么思想感情? 2.分析首联写景的作用。参考答案:

1. 抒发了对戍边将士的赞美之情,表达了他们杀敌报国的决心。

2. 首联写边地苦寒,环境艰苦,用以反衬末四句之英勇战斗、杀敌卫国的精神。备课资料

一、课文析读

l.

白居易生平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醉吟先生,下邦(今陕西渭南)人,祖籍太原(今属陕西),出生于郑州新郑县(今属河南)。

入仕以前

自代宗大历七年(772),至贞元十五年(799),白居易生于郑州新郑(今属河南)。自幼聪慧,五六岁学做诗,9岁熟悉声韵。1l岁时,因两河藩镇战乱,由荥阳逃难到徐州符离(今安徽宿县北),不久又南下到越中,投奔在杭州做县尉的堂兄。五六年的颠沛流离生活中,白居易接触到民问痰苦,并受到当时任苏州、杭州刺史的两位诗人韦应物、房孺复的影响,作有《江南送北客因凭寄徐州兄弟书》《赋得古原草送别》等诗篇,十五六岁时,立志应进士举,刻苦读书,口舌成疮,手肘成胝。后来,父死母病.靠长兄白幼文的微俸维持家用,奔波于鄱阳、洛阳之间,生活比较艰苦。

初仕至遭贬

自贞元十六年(800),至元和十年(815)。贞元十六年,白居易29岁,进士及第。十八年(802),又与元稹同时考中“书判拔萃科”。两人结交,约始于此,后在诗坛上齐名,并称“元白”。十九年春,授秘书省校书郎。永贞时(805),王叔文、韦执谊实行政治革新,白居易曾向韦上书,建议广开言路,选拔人才,惩恶赏善,举贤任能,不失时机地迅速改革。但不久,王、韦等被眨,改革失败。他的建议未及采用,写有《寓意》等诗表示惋惜。元和元年(806),罢校书郎,撰《策林》75篇,对社会政治各项重大问题所提治理方案,是研究他的政治思想的重要资料。这年中“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授整屋(今陕西周至)县尉,作《观刈麦》《长恨歌》。

元和二年,帖集贤院校理,十一月授翰林院学士,次年授左拾遣。五年,改京兆府户曹参军,均依旧充翰林学士。草拟诏书,参与国家机密。在儒家“兼济”思想的指导下,他不怕得罪权贵,连续上书论事,如《奏请加德音中节目》《论制科人状》《论和籴状》《奏阌乡县禁囚状》等,都是关系国家治乱、人民生活的重要文件。与此同时,他还自觉地以诗歌作为“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武器,促进新乐府运动,写了大量的讽喻诗,和他在政治上的努力相辅而行。但由于朝政日趋腐败,他的这些奏状和诗歌反而招来当权者的嫉恨与打击。

元和六年,白居易因母丧居家,服满返京任太子左赞善大夫。元和十年,两河藩镇割据势力联合叛唐,派人刺杀主张讨伐藩镇割据的宰相武元衡。白居易率先上疏请急捕凶手,以雪国耻。但却被腐朽的官僚势力攻击为越职言事,并捏造“伤名教”的罪名,将他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汪)司马。这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

自元和十一年(816),至大和二年(828)白居易到江州后的第二年,写下《琵琶行》。诗中通过一个檀奏琵琶的长安名妓沦落江湖的不幸身世,寄托了自己政治上失意的苦闷。在这之前,他已经看到朝廷的种种黑暗,萌生过及早抽身的念头。经过这次打击,思想更从“兼济”急遽转向“独善”,决心要做到“宦途自此心长别,世事从今口不言”(《重题》);“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咏怀))。但他并没有辞官归隐,而是选择了一条“吏隐”的道路。一边挂着闲职,一边在庐山盖起草堂,与僧朋道侣交游,以求知足保和,与世无忤。与之相适应,描写闲静恰淡境界、抒发个人情感的闲适诗和感伤诗,便开始多起来,而前期那种战斗性强烈的讽喻诗则比较少见了。元和十三年.改任忠州刺史。十五年,召还京,拜尚书司门员外郎,迁主客郎中,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因国事日非,朝中朋竞倾轧,屡次上书言事不听,于长庆二年(822)请求外任,出为杭州刺史。后又做过短期的苏州刺史。在杭州时,曾修筑湖堤,蓄水灌田千余顷;并疏浚城中六口井,以利饮用。离苏州日,郡中士民涕泣相送。文宗大和元年(827),拜秘书监。次年转刑部侍郎。

自大和三年(829),至会昌六年(846)白居易从58岁开始,定居洛阳。先后担任太子宾客、河南尹、太子少傅等职。会昌二年(842),以刑部尚书致仕。他在洛阳过着饮酒、弹琴、赋诗、游山玩水和“栖心释氏”的生活。时常与名诗人刘禹锡唱和,时称“刘白”。他在舒适的晚年仍然时常想到人民。73岁时,还出资募人凿开龙门八节石滩,以利行船。两年后病终。葬于龙门香山琵琶峰。诗人李商隐为其撰墓志。

(节选自《古典文学研究资料汇编·白居易卷》陈友琴编,中华书局1962版)

2.《琵琶行》赏析(节选)霍松林

诗人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从开头到“犹抱琵琶半遮面”,写琵琶女的出场。

首句“浔阳江头夜送客”,只七个字,就把人物(主人和客人)、地点(浔阳江头)、事件(主人送客人)和时间(夜晚)一一作概括的介绍;再用“枫叶获花秋瑟瑟”一句作环境的烘染,而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之感,已曲曲传出。惟其萧瑟落寞,因而反跌出“举酒欲饮无管弦”。“无管弦”三字,既与后面的“终岁不闻丝竹声”相呼应,又为琵琶女的出场和弹奏作铺垫,因“无管弦”而“醉不成欢惨将别”,铺垫已十分有力,再用“别时茫茫江浸月”作进一层的环境烘染,就使得“忽闻水上琵琶声”具有浓烈的空谷足音之感,无怪乎“主人忘归客不发”,要“寻声暗问弹者谁”“移船相近邀相见”了。

从“夜送客”之时的“秋萧瑟”无管弦“惨将别”一转而为“忽闻”“寻声”“暗问”“移船”,直到“邀相见”,这对于琵琶女的出场来说,已可以说是“千唤万唤”了。但“邀相见”还不那么容易,又要经历一个“千呼万唤”的过程,她才肯“出来”。这并不是她在拿身份,正像“我”渴望听仙乐一般的琵琶声,是“直欲摅写天涯沦落之恨”一样,她“千呼万唤始出来”,也是由于有一肚子“天涯沦落之恨”不便明说,也不愿见人。诗人正是抓住这一点,用“琵琶声停欲语迟”“犹抱琵琶半遮面”的肖像描写来表现她的难言之痛的。

下面的一大段,通过描写琵琶女弹奏的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用“转轴拨弦三两声”一句写校弦试音,接着就赞叹“未成曲调先有情”,突出了一个“情”字。“弦弦掩押声声思”以下六句,总写“初为《霓裳》后《六玄》”的弹奏过程,其中既用“低眉信手续续弹”“轻拢慢捻抹复挑”描写弹奏的神态,更用“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概括了琵琶女借乐曲所抒发的思想感情。此后十四句,在借助语言的音韵摹写音乐的时候,兼用各种生动的比喻以加强其形象化。“小弦切切如私语”亦然。这还不够,“嘈嘈切切错杂弹”,已经再现了“如急雨”“如私语”两种旋律的交错出现,再用“大珠小珠落玉盘”一比,视觉形象与听觉形象就同时显露出来,令人眼花缭乱,目不睱接。旋律继续变化,出现了先“滑”后“涩”的两种意境。“间关”之声,轻快流利,而这种声音又好像“莺语花底”,视觉形象的优美强化了听觉形象的优美。“幽咽”之声,悲抑哽塞,而这种声青又好像“泉流冰下”,视觉形象的冷涩强化了听觉形象的冷涩。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暂歇”的过程,诗人用“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弹奏至此,满以为已经结束了。谁知那“幽愁暗恨”在“声暂歇”的过程中积聚了无穷的力量,无法压抑,终于如“银瓶乍破”,水浆奔进,如“铁骑突出”,刀枪轰鸣,把“凝绝”的暗流突然推向高潮。才到高潮,即收拨一画,戛然而止。一曲虽终,而回肠荡气,惊心动魄的音乐魅力,却并没有消失。诗人又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的环境描写作侧面烘托,给读者留下了涵咏回味的广阔空间。

如此绘声绘色地再现千变万化的音乐形象,已不能不使我们敬佩作者的艺术才华,但作者的才华还不仅表现在再现音乐形象,更重要的是通过音乐形象的千变万化,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心潮,为下面的诉说身世作了音乐性的渲染。

正像在“邀相见”之后,省掉了请弹琵琶的细节一样:在曲终之后,也略去了关于身世的询问,而用两个描写肖像的句子向“自言”过渡:“沉吟”的神态,显然与询问有关,这反映了她欲说还休的内心矛盾;“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等一系列动作和表情,则表现了她克服矛盾、一吐为快的心理活动。“自言”以下,用如怨如幕、如泣如诉的抒情笔调,为琵琶女的半生遭遇谱写了一曲扣人心弦的悲歌,与“说尽心中无限事”的乐曲互相补充,完成了女主人公的形象塑造。

(节选自《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3.《琵琶行》的艺术特点

(1)对音乐的描写非常出色。诗中运用多种手法来描写音乐:第一,运用比喻,如“大弦嘈嘈如急雨”以下十几句,用一连串的比喻反复形容,把音乐的节奏、旋律、音色、音量、抑扬顿挫和曲调感情的变化都具体形象地描写出来了。第二,通过演奏者与听者的感情交流来表现。如“未成曲调先有情”“似诉平生不得志”“说尽心中无限事”“别有幽愁暗恨生”“满座重闻皆掩泣”等,都让人感到琵琶声中隐含无限感情,有琵琶女的形象,有听者的共鸣。这样声情结合,以情绘声,比单纯客观地描写音乐效果要好。第三,不但写有声,而且写无声。如“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东舟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都是以无声衬有声,用乐曲休止时的余韵来强调音乐的效果。(2)对比、衬托的手法。比如写琵琶女身世,用琵琶女昔日年轻美貌,反衬后来的年长色衰;用昔日纨绔子弟争相追逐,门庭若市,反衬后来的门庭冷落,孤守空船;用昔日的纵情欢笑,反衬后来的满腹辛酸;用夜梦往事反衬只有明月寒水做伴的孤寂生活和伤感情怀。再比如写琵琶声停后,用“悄无言”的宁静反衬人们思想感情上的不平静,以观众的强烈反应衬托乐曲强烈的艺术效果等等。(3)叙事富于详略虚实的变化。全诗中描写弹奏琵琶一段和琵琶女自叙身世一段写得比较详细,而其他一些过程和过渡交代写得比较简略。作者自叙身世则完全是叙述贬官后的情况,而一语未及贬官前的情况。再如写弹奏琵琶,第一次弹奏详写,第二次则用虚写的手法,仅用“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两句带过。这都是根据主题和作品艺术构思的需要而决定的。

二、类文荐读 听颖师①弹琴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②。

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

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

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

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③。

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

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

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④。

注:①颖师:名颖,师是僧的通称。来自天竺,元和间在长安,以弹琴著名。②相尔汝:关系亲密,互称尔汝。③未省(xǐng):不懂。丝篁:丝、竹,即弦乐器和管乐器,这里泛指音乐。④冰炭置肠:冰极冷,炭(火)极热,指两种相反的情感冲突。阅读提示:此诗作于元和十一年(816),因受谗言被降为右庶子以后,与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各有独创而异曲同工,都是摹声传情的杰作。诗歌一开头即紧扣“听弹琴”展现音乐境界。前十句,连用贴切生动的比喻,把飘忽多变的乐声转化为绘神绘色的形象,并且准确地表现了乐曲蕴含的情境。诗人在运用不同比喻时还善于配合相适应的语音,更强化了摹声传情的效果。以下八句写自己听琴的感受,既对复杂多变的琴声起侧面烘托作用,又含蓄地传达了自己的某种情感共鸣,加强了全诗的抒情性。2.

杜陵叟① 白居易

杜陵叟,杜陵居,岁种薄田一顷余。三月无雨旱风起,麦苗不秀多黄死。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长吏明知不申破,争敛暴征求考课②。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 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

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

不知何人奏皇帝,帝心恻隐知人弊。

白麻纸上书德音③,京畿尽放今年税。

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敕牒榜乡村。

十家租税九家毕,虚受吾皇蠲④免恩。

注:①杜陵叟:这是白居易著名组诗《新乐府》五十首之一,作于元和四年任左拾遗时。杜陵:在今西安市东南。②考课:按一定标准分别等级、考核官吏以定升降。唐代由吏部考功司掌管。③“白麻”句:用白麻纸写了恩诏。唐代诏书,凡重要的都用白麻纸写,一般的用黄麻纸写。德音,诏书的一种,多半是免租、赦罪等有关施“恩”的事,犹如后代的“恩诏”。④蠲:免除。

阅读提示:元和三年(808)冬至四年春。长安周围及江南广大地区遭受严重旱灾,白居易上疏请求“减收租税”,以“实惠及人”。唐宪宗准其奏请,并下罪已诏,但不过是搞了个笼络人心的骗局。白居易为此写了两首诗,那就是《秦中吟》中的《轻肥》和《新乐府》中的这首《杜陵叟》。诗歌在禾穗青干、麦苗黄死、赤地千里的背景上展现出两个颇有戏剧性的场面:一个是,贪官污吏如狼似虎,逼迫灾民们“典桑卖地纳官租”;接着的一个是,在“十家租税九家毕”之后,里胥才宣布免租的“德音”,让灾民们感谢皇帝的恩德。诗人说他这首诗是“伤农民之困”的。看来他对农民“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的困境的确有同情之心,所以用农民的口气,痛斥了那些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而不顾农民死活的“长吏”:“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这时候,诗人正做着唐王朝的官,却敢于如此激烈地为人民鸣不平,不能不使我们佩服他的勇气。

3、秋游原上

七月行已半,早凉天气清。清晨起巾栉,徐步出柴荆。露杖筇竹冷,风襟越蕉轻; 闲携弟侄辈,同上秋原行。新枣未全赤,晚瓜有馀馨; 依依田家叟,设此相逢迎。自我到此村,往来白发生; 村中相识久,老幼皆有情。留连向暮归,树树风蝉声。是时新雨足,禾黍夹道青; 见此令人饱,何必待西成。

阅读提示:这首诗是作者于元和七年在渭村写的一首田园诗。本诗生动地表现了作者与老幼农民之间的亲切关系;描写农村秋景,也历历如画,而且洋溢着芬芳的乡土气息。

第二篇:琵琶行优秀教案

琵琶行优秀教案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把握意境,3、背诵诗歌的第二段。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指导朗读

1、注意读音

铮(zhēng)

悯然(mǐng)

转徙(xǐ)

浔阳(xún)

枫叶(fēng)

瑟(sâ)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秋月白(bó)

衣裳(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ã)

整顿衣裳——(cháng)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3、自由散读

三、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句意思)

明年——(第二年)

年长色衰——(女性面容)

遂命酒——(摆上酒宴)

使快弹数曲——(畅快)

感斯人言——(被感动)

因为长句——(于是写下了)

歌以赠之——(作歌)

凡六百一十六言——(一共)

四、作业:朗读并翻译小序 第二课时

一、把握梳理课文内容结构。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一)江头送客闻琵琶

(二)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

(三)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

(四)同病相怜伤迁谪

(五)重闻琵琶青衫湿

二、细节探讨

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2、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沦落”的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引导学生用原诗文概括回答,齐读相关诗句,感受“沦落”之情)

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飘零憔悴、饱受冷落)京倡

商妇

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

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魄)京官

谪官

③“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补充: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chãng,触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gōu,勾)留江上别离情。

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白居易祠,祠中著名的对联。写白居易离开九江时,九江人民对他的深厚情谊,勾留即逗留,千尺水衬托别离情之深)

3、谁解琵琶声

[提问]读了本诗,我们恐怕更多的是对琵琶女的命运掬一把同情泪。确实,琵琶女的命运令世人感叹。但是,我们是否能够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呢?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

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于是音乐进入 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所以旋律又进入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最后一乐章是 “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4、谁解青衫泪

[提问]“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板书]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说明]通过这样一个问题,能够使学生了解“泪”的深沉含义,从而进一步把握本诗思想感情的另一侧面。

5、谁解风物意

[提问]诗歌往往少不了风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风物描写的文字。这些风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其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风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板书]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附板书设计:

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 琵琶声——尽诉心中悲悱情 青衫泪——同是天涯沦落人 风物意——一枝一叶总关情

第三课时

本课时学习重点;欣赏音乐描写

一、诵读第二节,理解内容:

调弦校音,情随声出(序曲)演奏名曲,倾诉悲情(总写)珠落玉盘,急切愉悦(第一乐段)

演奏琵琶曲

幽咽凝绝,幽愁暗恨(第二乐段)铁骑突出,激越雄壮(第三乐段)曲终收拨,戛然而止(曲终)江心月白,余韵无穷(魅力)

二、师生共同分析、欣赏: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附:[奥地利]汉斯立克《论音乐的美》:对音乐作品的一切富有幻想力的描写、性格刻画和解释性的说明,都是比喻性的。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轻柔尖细、委婉缠绵)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这里写乐曲旋律的变化是:D A.由舒徐流畅——逐渐沉咽——间歇停顿——激越雄壮 B.由激越雄壮——逐渐沉咽——间歇停顿——舒徐流畅 C.由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激越雄壮 D.由激越雄壮——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①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②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

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找出有关感情的诗句):

琵琶女以情演曲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

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问:从中我们分明可以感受到琵琶女在演奏中融入了自己的身世之感。而诗人也从乐曲中听出了其中的感情。诗人为何能听出?

a、诗人是音乐大家。

b、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相似的身世遭遇使然。所以,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也是本诗描摹音乐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附:说一句题外话,古人有的责备白居易不该于谪居中夜入离妇之船,认为有违礼法。我们倒认为,白居易能冲破封建的等级观念,平等地看待一个地位卑贱的琵琶女,将自己的仕途坎坷同她的昔为倡家女、今为商人妇的遭遇作类比,是非常难能可贵的。我国古代诗人虽有自比美人芳草的传统,但大都比的是纯洁的少女或者高尚的贵妇,自比歌伎是较少见的。

5、小结: 描写特色:

A、大量运用比喻,化抽象无形为形象可感;B、巧用拟声词和叠词; C、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结合;

D、带着感情去描摹音乐。

三、总结全诗、布置作业。

第三篇:琵琶行优秀教案详细

《琵琶行》实用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4、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难点

1、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引导学生抓主旨句,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

三、教学方法 诵读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四、课时安排:4课时 第1课时

一、导入新课:课前用PPT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配一组意境与高山流水音乐相符的图片,自动播放),营造气氛。

导语: 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刚才我们听的这首名曲是“高山流水”,这里面的故事,千百年来世人传颂不断。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 “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

三、写作背景 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不断入侵,自安史之乱后,国内连年战乱,民不聊生,统治阶级内部朋党之争日益加剧,整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日渐衰微,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白居易早年避乱江南,接近人民,对政治的混乱、人民的疾苦深有感受。唐宪宗元和十年,跟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勾结的朝中重臣派人刺死宰相武元衡,长安城顿时一片混乱。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请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洲司马。对于这次遭贬,诗人既感伤有愤慨。到江洲后一年的生活更使他感受到世态炎凉。他有满腔的怨愤无处倾诉,到江洲的第二年就创作了这篇著名的长诗。

四、白居易生平与诗作 时期 生活特点 诗歌特点 前期 仕途一帆风顺,始终抱着“为民请命”以讽喻诗为主。代表作品(从入仕到贬江州“兼济天下”的宗旨。为《卖炭翁》 司马以前)后期 是他“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和儒家“乐以闲适诗和感伤诗为主。(即自贬江州司马天知命”道家“知足不辱”和佛家“四感伤诗:《长恨歌》《琵到死)大皆空”来作“明哲保身”的法宝。悔琶行》 恨“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闲适诗:《赋得古原草送别》

五、解题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虽名称不同,实则大同小异,常统称“歌行”。是一种具有铺叙记事性质的歌辞。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六、整体感知,疏通读音

1、学生自由朗读,借助工具书,扫除生字词;

2、播放朗读视频(PPT),初略感悟,正音。湓浦pãnpǔ 铮铮然zhēng 商贾gǔ 悯然mǐn 憔悴qiáo cuì 转徙xǐ 恬然tián 谪zhã 浔阳xún 荻花dí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六幺yāo 迸bâng 裂帛bó 虾蟆hámá 红绡xiāo 钿头diàn 银篦bì 阑干lán 呕哑ōuyā 嘲哳zhāo zhā

3、齐读课文

七、解读序言 要求通读序言,利用课文注解,翻译文句,并说说此“序言”的作用。掌握序言中重点文言字词:

1、左迁:降职(补充:右迁,升职)

2、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

3、命酒:酒,名词活用为动词,摆酒;

4、因为:因此创作,为动词,写作,创作

5、长句:古义:七言诗,今义: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

6、歌以赠之,歌:名词活用为动词,作歌

7、命曰:命,名词作动词,命名,题名 序言作用: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梗概,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凄切的感情基调。

八、课后作业 利用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翻译课文,梳理文句意思,分别用一句话概括各段的内容。第2课时 走进诗文 理清思路 整体把握

一、齐读诗文,熟悉课文。

二、利用课文注解,梳通文意,思考问题: 问题(1)诗文按什么顺序写?请理清行文思路,并概括每段内容大意。明确:全诗按时间顺序写。

①月夜江头送客 ②江上聆听琵琶曲:(邀见歌女;演奏名曲;听者陶醉)③ 歌女倾诉身世苦:(少年欢乐;晚年凄凉;悲苦心境)④ 同病相怜伤迁谪 ⑤ 重闻琵琶青衫湿 问题(2)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问题(3)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问题(4)诗人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叹息,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有什么共同的命运、遭遇?具体情况是怎样的?试做具体比较(用原诗文概括回答)思路点拨: ①读序与第三节相关部分,了解琵琶女的身世、遭遇与心境。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

(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京倡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

商妇

(飘零憔悴、饱受冷落)怨 ②借助注释、序、第一节与第四节相关部分,了解诗人的遭遇与心境。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 京官(京城作官、高官厚禄、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谪官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恨(谪居九江,凄凉落魄)诗人与琵琶女比较:

琵琶女自诉身世苦 白居易自叹谪居苦 生别有本是京城女 去年辞帝京 忧名满京都的艺人 才华横溢的诗人 愁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暗恨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问题(5)“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一个独守空船,借乐诉怨;一个送客江头,有酒无乐。一个善弹,一个善听(善写),演绎出一出千古传诵的知音故事。这正如浔阳楼楹联所言: 枫叶四弦秋,枨触天涯迁谪恨; 浔阳千尺水,句留江上别离情。江西九江有一处名胜古迹——白居易祠,祠中著名的对联。写白居易离开九江时,九江人民对他的深厚情谊,勾留即逗留,千尺水衬托别离情之深。

板书: 同是天涯沦落人 琵琶女 白居易

怨 恨 京倡 琵琶声 谪官

问题(6)“男儿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时。”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正如诗中云:“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②伤己: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问题(7)联系全文,请说说琵琶女和诗人的形象特点。明确:琵琶女矜节自持,羞涩腼腆,多愁善感,才艺惊人,历尽繁华,却美人迟暮,被是一个被封建社会损害、侮辱的妇女的典型形象,对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提出了强烈的控诉。诗人是一个感情丰富,体察入微,善解人意,文采飞扬,被贬江城、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才华难以施展,孤独苦闷,饱受受压抑的正直知识分子。

三、课后作业

1、借助课文注解和工具书,疏通文意,总结重点文言字词;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第3课时 品读诗文 鉴赏领悟 提升能力

一、抽查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仔细阅读课文,探讨如下问题: 问题探讨(1)找出诗歌中景物描写的地方,并说说其作用。

明确:①第一段开头,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点明了时令,地点,时间和事件,“枫叶“”荻花“”瑟瑟”更妙,红红的枫叶,白白的荻花,微微的秋风,一红一白,冷暖相间,无需太多秋景,却秋意浓浓,内蕴丰富。闭目而思:微风过处,枫叶飘落,荻花纷飞,和着暮色苍茫,美不胜收。然诗人美不起来,乐不起来,今天诗人要送别一位挚友,此景虽美,而离别在即,更添诗人悲凉、忧伤之情。寥寥几笔勾画就将这如画的美丽秋景渲染得萧瑟凄凉,从而奠定了诗歌感伤的基调。

②第一段结尾“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月朦胧,水渺茫。离愁无法排解,苦闷难以消除。既道出了诗人的心情,烘托了悲凉的气氛,也奠定了全诗悲凉感伤的情感基调。

③第二段的最后 “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读之令人为之陶醉,曲罢,此时的月亮不再“茫茫”,它是那样的“白”,白得清澈,白得爽朗,白得多情。乐曲声停,但又似乎没停,如丝如缕,如泣如诉,萦绕在诗人的耳畔,点染了当时的环境气氛,说明当时船上的人们都沉浸在余音绕梁的境界中,衬托了乐曲强烈的艺术魅力。

第三段“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人去船空,本就寂寞难耐,然而此时,孤舟却又被寒冷的江水萦绕,被清冷的月色笼罩,让人如何受得了?“清冷的月色”寒冷的江水”既点染了孤寂悲凉的气氛,也描摹出了琵琶女那凄凉孤寂的内心世界。⑤第四段“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期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这几句写诗人谪居之环境:低洼潮湿,黄芦苦竹丛生,杜鹃悲啼不绝,猿声哀怨不断,何等艰苦恶劣,何等苍凉悲凄。既写出了诗人谪居之处环境的恶劣苍凉,点染悲凉的气氛,也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悲凉、孤寂、苦闷和无奈。问题探讨(2)找出琵琶女出场描写的句子,思考下列问题: ①勾画出琵琶女出场描写的句子里的动词,想一想从这一系列的动词中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如何? 明确:描写琵琶女出场的句子是:“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动词有:寻 问 移 邀 添 回 呼 唤等,表现了当时诗人急切、欣喜的心情。②琵琶女为何“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明确:因为琵琶女当时心里很矛盾矛盾,也很含羞。也表现了琵琶女举止端庄,神态含羞,似有满腹辛酸心事。问题探讨(3)找出文中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的句子,一共弹了几次?诗人有何感受?有何作用? 明确:共三次演奏。第一次:“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诗人深深被吸引,侧面烘托琴技。(一闻琵琶邀相见)第二次:“彼此相见,琵琶女奏《霓裳》《六幺》(详写),同情琵琶女,顿感迁谪意,正面描写琴技之高,点明主旨——同是天涯沦落人。(再闻琵琶诉沦落)第三次:“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略写),诗人感伤而“青衫湿”。侧面烘托琴技高超,琴声悲凄感人。(三闻琵琶青衫湿)问题探讨(4)阅读第二自然段正面描写琵琶女弹奏琵琶曲部分,探讨品味:琵琶女弹奏的琵琶曲,曲调旋律有没有变化,如果有,是怎样变化的(旋律特点)?能从这种变化过程中捕捉到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的轨迹吗? 明确: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每个乐章的旋律都有所不同。第一乐章是“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缓。

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最后一乐章是“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板(回忆欢快事。

书:

(悲命运不平,身世之飘零。

清脆圆润、轻快舒缓。)激越雄壮,高亢急促。)

欢乐曲 悲愤曲

前奏曲 沉思曲

低沉抑郁)

(生活变故,想到不幸,(倾诉悲情,幽愁暗

恨,冷

绝。)

----------诉尽心中悲愤情 琵琶声

三、课后作业

1、背诵第二自然段;

2、查找抄写一些名家描写 音乐和声音的诗文。第4课时 鉴赏诗文 掌握技巧 拓展延伸

一、抽查学生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仔细阅读第二自然段探讨问题: 探讨问题(1)在第二自然段正面描写音乐部分,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摹音乐?这些手法有何好处?

1、比喻(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凄厉悲愤)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生动形象,化抽象为具体。

2、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①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②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好处:更好地突出了琵琶女高超的琴技和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3、曲中带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琵琶女以情演曲/ 未成曲调先有情 /似诉平生不得志/ 说尽心中无限事/ 诗人以情绘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好处:情声交融,增强艺术感染力。

4、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好处:使音节悦耳动听

三、拓展延伸

(一)从古今描写音乐和声音的优秀作品看,对其描绘的方法有很多:(1)对乐曲或声音进行比喻时,也可运用通感比喻,喻体不诉诸听觉,而诉诸其他感觉或生活体验。如:苏联歌曲《喀秋莎》“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2)对声音的美妙或演奏(演唱)者的动作进行夸张。如:《列子.汤问》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3)写倾听者的反映或内心感受,从侧面进行烘托。如《赤壁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4)描写周围环境,从侧面进行烘托。如《琵琶行》“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二)名家描写音乐和声音片段欣赏

1、刘鹗《老残游记·明湖居听书》写白妞唱歌:

“王小玉便启朱唇,发皓齿,唱了几句书儿。声音初不甚大,只觉入耳有说不出来的妙境: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无一个毛孔不畅快。唱了十数句之后,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啭之后,又高一层,接连有三四叠,节节高起。”

2、金庸《笑傲江湖》对任盈盈箫声的描写: 琴音似止未止之际,却有一二下极低极细的,箫声在琴音旁响了起来。回旋婉转,箫声渐响,恰似吹箫人一面吹,一面慢慢走近,箫声清丽,忽高忽低,忽轻忽响,低到

音节仍清晰可闻。渐渐低音中偶有珠玉跳跃,清脆短促,此伏彼起,繁音渐增,先如鸣泉飞溅,继而如群卉争艳,花团锦簇,更夹着间关鸟语,彼鸣我和,渐渐的百鸟离去,春残花落,但闻雨声萧萧,一片凄凉肃杀之象,细雨绵绵,若有若无,终于万籁俱寂。箫声停顿良久,众人这才如梦初醒。

3、我国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歌《女高音》 女高音 一只鸟自地平线涌起,缓缓地,盘旋在西方的天际。它悠悠地飞下,又舒舒地飞上,如片帆飄浮於微波的海洋。那一片辽阔而溫暖的洋水,荡得它懶懶地,有些微醉。不久,海上吹起了巨风; 一波接一波向前洶涌。忽然它振翅向天顶疾升,疾升,疾升,要直叩天堂的大门!那么远,那么高,那么渺小!昂起头几乎都追眺不著。转瞬在太空它息下了翅膀,翻一个筋斗向下界飞降。但是还不曾触到平地,拍一拍双翼,又緩緩地飞起。哦,緩緩地,緩緩地,飞向西方,渐沒於黃昏那无边的苍茫。

(三)重点文言知识总结

1、古今异义(1)明年秋,送客湓浦口。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指今年的下一年。(2)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因为:古义:因此(于是)创作;今义:表原因 长句:古义:七言诗;今义:结构复杂词语较多的句子。

(3)朝去暮来颜色故 颜色:古义:容貌;今义:色彩。(4)老大嫁作商人妇 老大:古义:年纪大了;今义:长子、长兄等。(5)又闻此语重唧唧 唧唧:古义:叹息声;今义:一般指虫鸣。(6)凄凄不似向前声 向前:古义:以前;今义:朝着前面。

2、一词多义 遂命酒 动词:吩咐,命令

(1)命 命曰《琵琶行》 动词:取名,命名

感斯人言 名词:话语

(2)言 凡六百一十六言 名词:字 自言本是京城女 动词:说 因为长句 动词:写作,创作

(3)为 初为霓裳后六幺

动词:弹奏

为君翻作琵琶行 介词:给,替

凝绝不通声暂歇 副词:短暂

(4)暂 如听仙乐耳暂明 副词:顿时,忽然 琵琶声停欲语迟 动词:说话,回答(5)语 今夜闻君琵琶语 名词:曲 寻声暗问弹者谁 副词:轻轻地

(6)暗 有幽愁暗恨生 形容词:隐藏的

3、词类活用(1)闻舟中夜弹琵琶者(2)遂命酒 夜:名词作状语,在夜里 酒:名词作动词:摆酒席(3)商人重利轻别离 重:形容词作动词:看重 轻:形容词作动词:看轻

四、课后作业

1、完成新学案题目;

2、欣赏李娜的《青藏高原》,然后用一段生动形象的文字描绘其音乐的特点或你听歌时的感受;

3、背诵。欣赏李娜的《青藏高原》,描述其特点和感受文字片段实例: 在一种平和安详中荡漾开了的是一朵红莲,一朵像鲜血一样的红莲。那是原始生命最纯朴的呐喊,那是襁褓中的婴孩对乳汁的渴望,对母亲的深情呼唤。像一股直冲天际的气旋,撕破了云层。陡然一转,又仿佛是万千流星陨落,带着有刺的棱角,循环往复地冲击着心脏,冲击着生命每一处神经最敏感的末梢。那音乐燃烧着你的周身,沸腾着你的血液,冲荡着你的神经,你挣脱不了它从心底的火山喷射,只可与它同渡雪域高原 余中田玖明教案 2013年3月6日

第四篇:琵琶行--优秀教案3

《琵琶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品味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

1、音乐导入,激发兴趣:(课前播放一段古典音乐)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刚刚老师给大家听的这首曲子大家觉得怎么样? 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曲中的音乐技法或者自己的感受吗?可能这对大家来说并非易事,因为音乐不像高耸入云的山峰,也不像奔腾不息的河流,苍翠蓊郁的森林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飘渺难以捕捉。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合的传统,但是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却是不多,堪称精品的更是少之又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是描写音乐的极品,他究竟是怎样写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

一、导入新课。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2.猜读标题,明确重点: 学生通过标题来猜想本诗重点是写什么?表达什么?进而明确诗歌写了哪几个方面。3.自读课文,养成读书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强调圈点勾画批注的读书方法,梳理疑难字词,理解诗歌大意,最后交流重点字词。听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听录音,思考两个问题: 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概括每段内容,并且找出序文和全诗的对应部分。抽读课文,赏析音乐描写:(1)抽学生朗读第二段,插入朗读指导和评价(学生互评与师评相结合)。(2)选择自己最喜欢的描写音乐的句子进行赏析。这一环节让学生畅所欲言的同时要注意及时引导学生探讨下面几个问题: 琵琶女演奏之前,作者先描写她的调弦动作和神情,有什么作用? 明确:白居易是一位精通音乐的诗人,他非常熟悉真正的演奏家在即将演出时的心态,因而从写琵琶女的调弦入手,用“未成曲调先有情”以来可以说明琵琶女的技艺高超,二来来说明她此时已进入乐曲中的境界。理清琵琶女演奏乐曲的发展变化过程和高潮所在。第一乐段兼用比喻(“如急雨”“如私语”)和摹声分写大弦和小弦,二者交错进行,而有“大珠小珠落玉盘”之声,表现了急切而愉悦的情调。第二乐段以花底“莺语”的“间关”之声作比,再著一个“滑”字,使读者觉察到旋律变的轻快流畅;接着如同“冰泉冷涩弦凝绝”,乐曲逐渐缓慢下来,仿佛进入了半终止状态,这“无声”的音乐又使读者去寻味“幽愁暗恨”,并期待着变化的到来。第三乐段一开始是“银瓶乍破水浆迸”,这是高潮到来的信号,它发展的很快,接着就出现了高潮时“铁骑突出刀枪鸣”的热烈而又紧张的场面; 第四乐段是乐曲的终止或尾声。“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写出了琵琶声终止时的特点。急速的收尾,让人一时还不能走出乐曲,仍然沉浸在乐曲的境界里。③本段用“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作结有什么作用?(3)归纳总结作者描写音乐的方法。齐读第二段,力争背诵。再次突出方法指导:大弦以下四句要快读,情调轻快;间关两句速度放慢,但要读得流畅;冰泉以下四句是为高潮蓄势,要稍微小声读;银瓶以下四句写乐曲高潮和终止,要读的紧张热烈,至“裂帛”戛然而止。课后作业: 选择一首自己最喜欢的歌,从歌词、旋律等方面自选角度进行分析,写出你喜欢的原因。字数不限。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析琵琶女形象,体会作者情感。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 2.朗读全诗,入情入境: 抽六名同学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回顾诗歌内容,进入情境。小组合作,问题研讨: 用自己的话概括琵琶女这个艺术形象,思考琵琶女的遭遇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明确:琵琶女是一个才貌双全,但在封建社会中被摧残、被侮辱的歌女形象。琵琶女对自己的凄凉遭遇、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表示了积聚已久的愤懑之情,揭示了世人的重色轻才和丈夫的重利寡情并提出了强烈控诉。从全文看,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哪些句子能够反映?这种心情又是如何引发的呢? 明确:作者的心情:孤寂伤感,凄凉落寞。“枫叶荻花秋瑟瑟”“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等诗句可以看出。这种心情表面上源自秋夜浔阳江头的萧瑟景象,饯别宴上的气氛,以及琵琶声的凄苦和琵琶女的遭遇,但实质上还是源自诗人自己因坎坷遭遇,宦海沉浮而带来的心灵触动。作者在这样的心境下最大的感慨是什么? 明确: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为什么说自己和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 明确:因为白居易和琵琶女有类似的遭遇,因此他才能从琵琶曲中听出琵琶女的哀怨,以至泪湿青衫,发出感慨。具体说来: 出自京都:自言本是京城女――我从去年辞帝京 才华出众:名满京都女艺人――才华横溢大诗人 落魄失意:年老色衰嫁商人――直言相谏贬江州 总结归纳,把握主题: 学生继续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老师总结归纳。6.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第五篇:《琵琶行》优秀实用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

2、掌握诗歌的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的表现方法。

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4、背诵全文。教学重点:

1、理解全诗大意,掌握重点字词;

2、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表达技巧;

3、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教学难点:

1、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了解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教学方法:

诵读法

2、讲授法

教学时数:三课时

第一课时

导入

谁能说出一些古代与音乐有关的故事?《诗经》:“琴瑟友之,钟鼓乐之。”高渐离易水送别荆轲。俞伯牙钟子期高山流水的故事。司马相如向卓文君求爱弹奏《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游遨四海求其皇,有一艳女在此堂,室迩人遐毒我肠,何由交接为鸳鸯。”稽康悲奏《广陵散》。《三国演义》诸葛亮演空城计时焚香弹琴以示其闲静而惑乱司马懿。金庸武侠小说《笑傲江湖》中也有刘正风与魔教长老琴箫合奏而为知己的故事。马志远曾据《琵琶行》作《江州司马青衫泪》杂剧,叙述白居易和裴兴奴恋爱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人写音乐的名作《琵琶行》

一、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以此命名。

《琵琶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

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三、听录音,纠正字音,学生自读

铮(zhēng)

悯然(mǐn)

转徙(xǐ)

浔阳(xún)

瑟(sâ)

声声思(sì)

捻(niǎn)

霓裳(nícháng)

红绡(xiāo)

钿头银蓖(diàn bì)

谪居(zhã)

还独倾——(huán)

间关——(jiān)

呕(ōu)哑(yā)嘲(zhāo)哳(zhā)

四、讲析小序

1、请学生朗读小序,教师提示需要注意的字词。

左迁:贬官降职。古代以右为尊,以左为卑,所以把贬官降职叫“左迁”。明年:第二年。

„„者: „„的人,表判断。

铮铮然有京都声:音调清脆动听,有京都流行乐曲的声调。铮铮,金属相击声,这里形容弦声清脆。倡女:“倡”通“娼”。这里指歌妓。

命酒:吩咐摆酒席。命,动词,叫,吩咐,命令。酒,名词用作动词,摆酒席。憔悴:脸色黄瘦。

转徙:不断转换地方,迁移居处。

恬然自安:心境平静,自觉安适。恬然,平静坦荡地。斯人:这个人,指琵琶女。

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天晚上才感觉到有被贬的不愉快的意味。谪,降职外调。

因为长句:就写了一首长诗。因,连词,于是,就。为,动词,写,作。长句,指七言诗。凡六百一十六言:共计六百一十六个字。凡,共计。言,字。命曰:命,动词,取名,叫它。

2、请学生概述小序的内容及作用。

明确:诗前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括了琵琶女的身世和作者的心情。

小序的作用:说明了写这首长诗的原因和命名,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3、小序和诗歌哪些段落分别照应? 明确:“明年秋,„„铮铮然有京都声”和第1自然段照应。“问其人,„„转徙于江湖间”和第2、3自然段照应。“予出官二年,„„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和第4自然段照应。

4、小序中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你有何看法? 明确:“恬然自安”者,是话中有话,实际是说遭受贬谪的苦闷始终萦绕心头,一直无法自安,而“迁谪意”当然也不是“是夕”才感受到的。这两句反话,既是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抑郁愤慨之情,也是强调这次与琵琶女偶然相遇的事件给他的感受之深,是扣住“同是天涯沦落人”来说的。

(补充知识:古代官职升降等相关术语

一、表“授官、做官”的词语

1.辟

2.除

3.察

4.荐

5.举:

6.授

7.选

8.起

9.复10.征

11.仕

12.仕宦:做官,任官职

13.仕进:进身为官。

二、表“调动、补任”的词语。

1.改:改任官职

2.调、徙、转:调动官职

3.迁:调动改派。4.累迁:表示多次调动。

5.放:京官调任地方官。

6.出:京官外放,7.补:补任空缺官职。

8.荫补:靠先人的业绩补缺做某官。

三、表“升官、加封”的词语。

1.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2.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晋爵”。

3.加:加封,即在原来官衔上增加某种荣衔,一般可以享受一些特权。4.超迁:越级升迁。

5.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官职。

7.陟:提升官职。如诸葛亮《出师表》:陟罚臧否,不宜异同。8.升:提升。如梁启超《谭嗣同》:旋升宁夏道。9.拔: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四、表“贬官、免官”的词语。

1.贬:

2.窜:放逐、贬官。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4.谪: 5.左迁:

6.黜、绌:废掉官职

7.免:罢免官职。

8.夺:削去,罢免。

五、表“兼职、代理”的词语。

1.假:临时的、代理的。

2.兼:兼任,同时监管。

3.领:兼任

4.判:高位兼任低职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

5.权:暂时代理官职。

6.摄:暂代官职。

7.署:暂任、代理官职

8.知:主持。

9.典:主持;主管。

10.下车:新官到任)

第二课时

一、学生朗读第1段,教师提示下面词句。

1、词义解析:惨:悲伤

浔阳江:今江西省九江市北面的一段长江,因临近浔阳,故古称浔阳江。主人下马客在船:这一句是互文,意思是主人和客人都下了马,登上船。

2、作为叙事诗的开头,这一段都写了什么内容?这段中景物描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用诗句中的一个字概括这一段所渲染的气氛特点。

明确:这一段是全诗的引子,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引出了琵琶声。

头两句写江头送客,正当秋夜,枫叶如丹,荻花飘白,风声瑟瑟,这就烘托了一种惆怅惜别的悲凉气氛。

后面四句写船中饯别,“举酒欲饮无管弦”为琵琶女的出场埋下伏笔,并和后文“浔阳地僻无音乐”照应。在无管弦的寂寞中饮酒,自然“醉不成欢”酒喝得虽多,却不成欢,言外之意是心情郁闷,一个“惨”字不但渲染出气氛的特点,而且含蓄地吐露了诗人的悲抑心情。而船外则是江面茫茫,月影沉壁。诗人的离情别绪,有如荒江冷月。这些景物描写不仅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而且也为琵琶女的出场创造了环境气氛。

这种气氛可用诗中的一个“惨”字加以概括。

二、学生朗读第二段,教师提示

思考1:白居易是根据什么来描述音乐形象的?琵琶女在琵琶声中流露出什么样的内心感情?

明确:

1、诗人根据琵琶女演奏时琴声的高低缓急,把演奏过程分为若干个阶段,分而有合,写得跌宕起伏、收放自如,并在最高潮处戛然而止,干净利落,动人心魄。

2、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赋形于声,把对客观事物的描述转移到听者主观的感觉之中,启发联想,余韵无穷。

3、使用了一连串形象而巧妙的比喻来描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音乐,仿佛在闻其声时能见其形,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4、运用了侧面渲染烘托的手法,通过音乐效果的描写来烘托琴声的优美动听、深切感人。琵琶女在琵琶声中流露出了低沉、抑郁的情调,不得志的哀怨、悲愤之情,暗示了她悲惨的身世。

三、音乐描写所运用的比喻手法

1、找出比喻句并分析各比喻句描摹出了音乐的什么特点?并分析比喻描写的好处。大弦嘈嘈如急雨(粗重急促)

小弦切切如私语(亲切细柔)(轻柔尖细、委婉缠绵)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错落有致、清脆圆润)

间关莺语花底滑(婉转优美)(悠扬婉转、悦耳动听)

幽咽泉流冰下难(低沉凝涩)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激越雄壮、高亢激昂)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凄厉)

由激越雄壮——舒徐流畅——间歇停顿——逐渐沉咽 --好处:把抽象无形的音乐变成形象可感的实体。

2、叠词和联绵词:

叠词:弦弦、声声、续续、嘈嘈、切切

联绵词:间关(叠韵)、幽咽(双声)

--使音节悦耳动听

3、正面描摹与侧面烘托

①正面描摹: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

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②侧面烘托: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写听众的反映,突出了琵琶曲感人的艺术效果。

4、曲中带情:

以听者的感受衬托音乐的声情并茂。

琵琶曲如此感人,除了琵琶女弹奏之技艺高超之外,是否还有其他原因?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感情。琵琶女是带着感情了弹奏的,而诗人也是带着感情来听、来描摹的。

四、诗歌往往少不了景物的描写,同样,本诗歌前后贯穿了几处景物描写的文字。这些景物有什么作用呢?

[明确]篇首的“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叙述了江东送客时的环境。秋夜的江水、枫叶、荻花,构成清晰如画的意境,令人顿感秋凉袭身,曲曲传达出诗人凄凉愁惨的心情,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别时茫茫奖浸月”,叙述别时景象,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无不弥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仿佛诗人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风物有了感应。“唯见江心秋月白”,写音乐结束时寂静的环境。音乐结束,但听众任然沉浸其中,音乐的感情仍在扩散,一直渗入被秋月照亮的江心,又仿佛江心秋月也在为音乐中的感情所打动,这秋凉夜色中也弥漫着音乐的光辉。情景交融,烘托了音乐效果,突出了音乐的魅力,形成令人回味的意境。

另外如“绕船明月江水寒”,写琵琶女独守空船时的环境,渲染了琵琶女冷落凄凉的心情;“黄芦苦竹绕宅生”,写诗人的生活环境,渲染诗人被贬后的孤寂悲凉。

总之,一枝一叶总关情。诗歌中的景物成了溢满感情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使《琵琶行》整个诗境恍若沉浸在浔阳江头那一派忧郁的月光里,凄美哀人。

第三课时

一、学生朗读第三、四段,教师提示

思考1:诗人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琵琶女形象?为什么要着力刻画这一形象? 明确:琵琶女年轻时曾是京城名噪一时的歌女,色艺双绝,生活充满了欢乐。待到年老色衰,又值社会发生**,不得已嫁作“商人妇”,过着凄惨的生活。诗人着力刻画琵琶女的目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抒写自己的“同是天涯沦落人”之恨。

思考

2、诗人为何认为自己和琵琶女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他们同在何处?明确:

1、都来自京都

“本是京城女”和“去年辞帝京”

2、皆有出色才华

“名满京都的艺人”和“ 才华横溢的诗人”

3、如今都落泊失意

“因年长色衰而嫁商人”和“ 因直言进谏而遭贬谪” 所以诗人才发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共鸣。

三、学生朗读最后一段,教师提示 思考: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何特色?

明确:全诗以人物为线索,一是以琵琶女的身世为线索,一是以诗人的感受为线索。前者是明线,后者为暗线。两条线塑造了两个人物形象(琵琶女和诗人),两个形象心灵沟通,怨恨交织,谪情离恨奔涌而出,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主题。“江州司马青衫湿”更是对主题的形象阐释,是诗人同情琵琶女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

四、细节探讨

1、通过叙事塑造了哪几个人物形象 [明确]: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2、诗人白居易为何在一个素不相识的琵琶女面前泪洒青衫呢? [明确]诗人泪洒青衫,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①伤琵琶女:当年:艳盖群芳,艺压京城,人妒人捧,年年欢笑;(色艺双绝、技高貌美、青春年少、欢笑红颜)

而今:年老色衰,门前冷落,委身商人,独守空船。(飘零憔悴、饱受冷落)正如诗中所写:“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卿卿。”琵琶女愤激幽怨的曲调本引发诗人情感的共鸣,在听了琵琶女的苦楚身世的倾诉后,更是激起诗人深深的怜悯。(琵琶女也深深怜悯诗人)

②伤己:当年:诗酒流连,丝竹不绝,高朋满座,其乐融融;(京城作官、、身居高位、位至谏言,名动京师)

而今:谪居卧病,有酒无乐,送客惨别,其情凄凄。(谪居九江,凄凉落魄)

诗人才华横溢,誉满天下,然而今朝沦落,幽愁悲愤;再加上朋友一别,更感孤寂难耐。两人有着相似的遭遇,因而情感相通,“同是天涯沦落人”。伤人,伤己,两重感伤交融一体,积累沉淀,诗人怎不悲怆满怀,泪洒青衫?这“泪”,既是诗人对被压迫妇女的同情与尊重,又是对当时社会的控诉

4、诗人用哪两句诗将两个形象连接在一起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③“相逢何必曾相识”,是什么使素不相识、萍水相逢的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明确:音乐(琵琶声)。

五、从琵琶曲调的起伏变化中,体会琵琶女情感和生活变化 整个曲调可以分为四个乐章。

第一乐章“前奏曲”:“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浔阳江边,风寒月冷,琵琶女独守空船,孤单凄凉。所以其出场弹奏时旋律低沉抑郁。强烈的生活反差又自然勾起她对往昔生活的深情回忆,第二乐章“欢乐曲”:“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这时欢快明朗、清脆悦耳的琵琶声,忽高忽低,交织起起伏生动的乐章,唱出了琵琶女火红的青年时代。青年时代的她,可谓色艺超群,名噪京华,“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成功的荣誉与醉酒欢歌构成她生活的全部。这一切怎不令她留念,故而旋律一转为清脆圆润、轻快舒徐。而“大珠小珠落玉盘”更如往日盈盈笑语,让人过耳不忘。

然而,好景不长,时光不再。“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琵琶女“年长色衰”,生活变故,门庭冷落。迫于生计,她“老大嫁作商人妇”。回忆到这儿,琵琶女怎不肝肠寸断?

第三乐章“沉思曲”:“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生。”旋律变得“冷涩”“凝绝”,音乐之声“暂歇”(由于心情沉痛,越来越低沉,以至于停顿),命运的变化使此时的琵琶女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

第四乐章“悲愤曲”:“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这段音乐情绪高涨起来,绝非柳暗花明,重见天日,而是以刚劲急促、震撼人心的节奏,表达琵琶女对命运的不平之感与愤懑之情。琵琶女受伤的心灵本渴望爱情的抚慰,但薄情的丈夫“重利轻离别”,让她时常空船独守。这现实更使她痛不欲生,悔恨交加,故而音乐之声如“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高亢激越的旋律正是她对世人重色轻才和丈夫重利寡情的愤怒控诉。收拨一划,“四弦一声如裂帛”(帛裂也是心碎),是愤激的哀号,更是对不公平社会现实和命运的抗争!也和诗人无辜遭贬的愤懑不平相合。

总之,诗人不但写出了琵琶女音乐技艺的高超,而且通过乐曲的变化,表达出演奏者内心情感的起伏变化(也和诗人的遭遇有相通之处,作者深深领悟其中的感情),让人如闻其声,如感其情。正如诗人所云:“我闻琵琶已叹息。”悲愤的曲调,令普天下伤心人闻声一哭!

相关链接:唐人描写音乐的名篇 李凭箜篌引原文

吴丝蜀桐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听颖师弹琴

作者:韩愈【唐代】

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浮云柳絮无根蒂,天地阔远随飞扬。喧啾百鸟群,忽见孤凤凰。跻攀分寸不可上,失势一落千丈强。嗟余有两耳,未省听丝篁。自闻颖师弹,起坐在一旁。推手遽止之,湿衣泪滂滂。颖乎尔诚能,无以冰炭置我肠。

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完成配套练习

3、就一段音乐,如《梁祝》或《二泉映月》写一段描述音乐的文字,200字左右。

板书设计

叙事件:邀相见

诉沦落

青衫湿

写音乐 :比喻

叠词和联绵词

正面描写

侧面烘托 诉悲情: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相关文言知识

词类活用

1. 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夜,时间名词做状语:在夜里)

2. 遂命酒。(名词“酒”受助动词“命”修饰,作动词:摆酒席。)

3. 商人重利轻别离。(形容词“重”“轻”的意动用法:以••为重,以••为轻。)

4.歌以赠之。(歌,名词作动词,作歌)

5.血色罗裙翻酒污。(污,被动,被玷污)

古今异义

1.因为长句。古:因此创作;今连词,表示原因或理由。

2.铁骑突出刀枪鸣。古:突然,发出; 今:1.鼓出来。2.超过一般的显露出来。3.使超过一般。

3.暮去朝来颜色故。古:面容的色泽;今:颜色是通过眼、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

4.凄凄不似向前声。古:刚才的;今:表方位。)

5.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古:„„的第二年;今:明年。

6.似诉平生不得志 古:称心如意;今:志愿实现,多指满足名利的欲望。

7.凝绝不通声暂歇 古:时间短促,忽然;今:暂时。

8.老大嫁作商人妇 古:年龄大;今:长兄,长子。

9.整顿衣裳起敛容 古:整理;今:使紊乱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

通假字

1.钿头银篦击节碎:“篦”通“ 鎞 ”,钗子。

2.家在虾蟆陵下住:“虾”通“蛤”

3.曲终收拨当心画:“画”通“划”,用拔子划。

一词多义

1. 言:

(1).感斯人言。(话,名词。)

(2).凡六百一十六言。(字,名词。)

(3)自言本是京城女。(说,动词。)

2. 命:

(1).遂命酒。(叫,吩咐,命令,动词。)

(2).命曰《琵琶行》。(取名,动词。)

3. 是:

(1).是夕始觉有迁谪意。(这,此,指示代词。)

(2).自言本是京城女。(是,动词。)

4. 为:

(1).因为长句。(写,做,动词。)

(2).初为《霓裳》后《六幺》。(弹奏,动词。)

(3).为君翻作《琵琶行》。(替,给,介词。)

5. 语:

(1).琵琶声停欲语迟。(说话,回答,动词。)

(2).今夜闻君琵琶语。(曲,名词。)

6. 轻:

(1).轻拢慢捻抹复挑。(轻轻,形容词。)

(2).商人重利轻别离。(轻视,动词。)

7. 暂:

(1).凝绝不通歌暂歇。(短暂,副词。)

(2).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顿时,忽然,副词。)

8. 泣:

(1).满座重闻皆掩泣。(哭泣,动词。)

(2).座中泣下谁最多。(眼泪,名词。)

文言句式

1. 歌以赠之。(介词“以”的宾语“歌”前置,以示强调。)

2. 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介词结构后置。介词结构“于穆、曹二善才”放在动词“学后”作补语。“于”相当于“向”。)

3. 转徙于江湖间。(介词结构后置。“于江湖间”作动词“转徙”的补语。“于”相当于“在”。)

4. 问其人,本长安倡女。(“本”后省略动词谓语“是”。)

5. 使快弹数曲。(“使”后省略宾语“之”,指“琵琶女”。)

6. 送客湓浦口。(“客”后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被”。)

7. 感斯人言。(“感”后省略介词“于”。“于”相当于“在”。)

下载琵琶行优秀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琵琶行优秀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 备课人 董志霞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习以比喻为主的音乐描写方法。 过程与方法: 诵读中欣赏音乐美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诗人失意谪居的......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体会白居易诗歌意境,品味作者高超的音乐描写艺术 2、过程与方法:诵读、理解、鉴赏、比较。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一)导入新课 课前我们欣赏的是琵琶弹奏《琵琶语》。听着,看着,我们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之中,陶醉了。这就是音乐带给我们的共鸣,音乐的的魅力。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

    琵琶行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分析古典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 2.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分析古典诗歌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鉴赏古典......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琵琶女的的凉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琵琶女的飘零身世和诗人宦途潦倒,沟通了彼此的感情渠道,控诉了封建社会摧残人才的黑暗现实。 2、......

    琵琶行教案

    语文备课大师 xiexingcun.com 《琵琶行》教案5 【教学目标】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