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支架式理论运用于中学古诗词教学摭谈

时间:2019-05-15 04:47: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建构主义支架式理论运用于中学古诗词教学摭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建构主义支架式理论运用于中学古诗词教学摭谈》。

第一篇:建构主义支架式理论运用于中学古诗词教学摭谈

建构主义支架式理论运用于中学古诗词教学摭谈

【摘要】建构主义支架式理论为中学语文提供了良好的教学思路。本文将以杜甫的《登高》为例,从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五个环节阐述支架式教学理论如何运用于中学古诗词教学。

【关键词】支架式教学模式;最近发展区;具体操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4-130-02

古典诗词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新课标对古诗词的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读懂”之外、更强调“鉴赏”和“运用”。然而,古诗词鉴赏方法缺失、学生学习方式被动、教学模式僵化枯燥、学生学习兴趣淡漠的教学现状却令人担忧。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理论为古诗词教学的改革和优化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一、支架式教学理论的内涵

支架理论在维果斯基(Vygotsky)“最近发展区”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维果斯基说:“‘最近发展区’是由独立解决问题所决定的实际发展水平与在成人指导下或者在与能力较强的同伴合作过程中,通过解决问题所决定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①学习者的现有水平和经过成人或同伴的帮助可以到达的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因此,要给学习者提供帮助,成人不仅要了解学习者的现有水平,还需预设学习者潜在的发展水平。而搭支架,就是创造条件让学习者朝“最近发展区”迈进。支架理论提出者布鲁纳(Bruner)说:“支架式创设情境的过程,使儿童容易进入或获得预期结果,随着儿童技能的娴熟,逐渐撤回并将职责交给儿童。”②支架式教学的主要特点是:当学生无法自己独立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为他们提供帮助,随着学生水平的不断提升,教师提供的帮助便逐渐减少,从而把学习的责任从教师转移到学生。这与我国中小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教育目标是一致的。

二、支架式教学模式在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具体操作

支架式教学具体有五个教学环节:搭建支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一一效果评价。③下面以杜甫的《登高》为例,探讨支架式教学模式的五个环节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的具体运作过程。

(一)搭建支架

此环节教师围绕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向学生提供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支架,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支架可以是范例、问题、图表等等。范例支架,就是举例子,在学生进行新的任务之前,教师为学生提供具有参考意义的具体事例,以便学生受到启发。问题支架是指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或者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关键之处。图表支架,指通过图示和表格,将信息直观地展示出来。如在《登高》一诗的教学中:

范例支架――教师示范如何从意象的角度分析首联的情景关系,要求学生从意向的角度分析其余三联的情景关系。该支架为学生提供一个分析景和情关系的范例。

问题支架――教师提问: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何特点?你觉得诗人的心情如何?该问题群一步步引导学生走向诗歌分析的关键。

图表支架――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诗人杜甫颠沛流离的一生,指出诗人写作此诗时所处的人生阶段,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读诗歌情感。该支架为学生提供背景材料,让学生知人论事。

(二)进入情境

此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起过渡的重要作用。进入情境,指教师将学生引入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或生活经验与教师所创设的情境相互作用。如在《登高》的教学中,韩军老师是这样引导学生进入情境的:

师:同学们愿意听故事吗?

生:愿意!

师:不过,这不是一个欢乐的故事,而是一个凄楚悲凉的故事。听着,心情会很沉重。我还给大家提个要求。因为是电影故事,请大家边听边在脑海中把这个故事幻化为电影画面。我相信大家都是杰出的电影摄影师,一定能够把画面在大脑中构想得场景逼真,而且每人都能够切实地身临其境。能做到吗?

生:能。

师:我开始讲述。(语调低沉、语速缓慢、满怀感情)1200多年前,一个秋天,九月初九重阳节前后。夔州,长江边。大风凛冽地吹,吹得江边万木凋零。树叶在天空中飘飘洒洒,漫山遍地满是衰败、枯黄的树叶。江水滚滚翻腾,急剧地向前冲击。凄冷的风中,有几只孤鸟在盘旋。远处还不时传来几声猿的哀鸣。这时,一位老人朝山上走来。他衣衫褴褛,老眼浑浊,蓬头垢面。老人步履蹒跚,跌跌撞撞。他已经满身疾病,有肺病、疟疾、风痹。而且已经“右臂偏枯耳半聋”。

重阳节,是登高乞求长寿的节日。可是这位老人,一生坎坷,穷愁潦倒,似乎已经走到了生命的冬季。而且此时,国家正处在战乱之中,他远离家乡,孤独地一个人在外漂泊。面对万里江天,面对孤独的飞鸟,面对衰败的枯树,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头……(放音乐《二泉映月》,老师在乐声中满怀深情地朗诵《登高》全诗。课堂中气氛凝重,有些学生流下泪来)④

在这个案例中,韩军老师娴熟地将故事支架、音乐支架、朗诵支架巧妙融合,将学生顺利引入诗歌情境。

(三)独立探索

这一阶段是让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进行单独探索的能力。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对存在问题的学生要适时提供额外的支架、让学生顺利地展开学习。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例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如学生对《登高》一诗有了整体感知后,教师应该让学生单独探索诗人为何会有这样的感情、这种感情在诗句中是如何体现的。在此过程中,教师巡视课堂,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起初的引导、帮助可以多一些,以后逐渐减少,越来越多地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最后要争取做到无需教师的引导,学生自己能够在概念框架中继续攀升。

(四)协作学习

在这个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学习小组之间合作学习、展开讨论。支架式教学理论强调学生在自主探究之后进行合作交流,主张在讨论中理解和把握知识。在学生对《登高》诗中诗人为何会产生这种感情,这种感情在诗句中是如何表现出来的进行了独立探索之后,小组合作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五)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

支架理论认为,评价应与学习者在新的具有挑战性的语境中运用和组合多种能力相契合。支架式教学强调评价方式的多元化,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学习的评价。评价内容除了是否完成老师的任务,还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做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比如《登高》一诗,课堂结尾阶段,教师可以组织全班同学思考教学内容,看看是否完成学习目标,组织学生对教学内容进行反思,看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引导学生反思其学习过程是否自觉,和同学的合作是否积极,和老师的沟通是否主动。

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理论指导下的中学古诗词教学课堂可以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这不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还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然而,支架式教学对语文老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首先要清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其次,教师搭建的支架既不能承包太多、又不能撤离太晚。总之,教师应该合理搭建支架,让学生能够逐步攀登,跨过最近发展区,最大限度的发挥潜能。

注释:

①Vygotsky,L.S..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Psychological Processes[M].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②Bruner,J..Child's Talk: Learning to Use Language[M].NewYork: Norton,1983.③张景焕.教育心理学[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④韩军.《登高》课堂实录[Z].http://

第二篇:建构主义与支架式教学

建构主义与支架式教学

摘 要:支架式教学是一种新型教学模式,通过对相关问题的分析与解读,创建一种全新的教学框架,使教学内容的到简化,方便学生理解,最终实现提高教学质量、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的目的。本文从建构主义与支架教学在幼儿语言教学中的意义入手,并为现阶段如何开展相关支架式教学提供几点建议。

关键词:建构主义 支架教学 幼儿语言教育

3-6岁幼儿语言教育是当前教育工作中的难点问题。受幼儿理解能力与语言教学自身的复杂性影响,幼儿难以掌握语言教学中的重点。幼儿语言教育具有目的性、随机性与计划性的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必须采用一种新的教学方式实现语言教学与具体幼儿兴趣内容之间的结合,建构主义与支架式教学由此映入人们视野。

一、建构主义与支架式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意义

建构主义与支架式教学在语言教学中的应用,是教学过程中角色转变的一种体现,通过建构支架,清晰整个语言教学流程,方便幼儿理解,有利于提升幼儿语言学习效率。

通过支架式教学,教师能建立一个清晰的语言学习体系,使教师对相关教育内容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有利于教师分析整体教育信息,保证教师能及时改变教师策略,进而提升语言教育对幼儿实际语言学习需求的适应能力,最终提高教师教学效率。

幼儿独立性的培养是建构主义与支架教学中的重点,符合现阶段教育工作中对幼儿独立探索的大纲。通过采用建构主义与支架教学,不断提升幼儿的实际事物表达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使语言教学更具有实用性的特点。

二、建构主义与支架式教学在语言教学应用的具体措施

对教师而言,在语言教学中应用建构主义与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核心就是构建完整的支架体系,确定语言教学在整体教学过程中的位置。

1、寻找教学切入点

教师要积极根据教学内容寻找教学切入点,准确找出与幼儿实际水平相适应的教学内容,帮助幼儿理解语言教学。在这过程中,教师要对教学内容与幼儿实际知识接受能力进行分析,在整个知识结构体系中寻找教学切入点。设计教学方案应该掌握幼儿的兴趣、降低幼儿对教学的抗拒心理为核心。

在寻找教学切入点的过程中,要以3-6岁幼儿当前遇到的问题为基点,以问题展开分析,并发掘与问题相关的其他元素,寻找出与问题相关的切入点,最终解决相关问题。幼儿不能合理使用人称代词是现阶段幼儿语言教学中的难点问题,幼儿不能合理掌握“你”、“我”、“他”的方法,在这过程中,问题的切入点就是人称代词的使用。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可以选取一些幼儿喜欢的物品,如动漫玩偶、画册等,吸引幼儿注意并展开指导。指导幼儿进行人称代词区分,重点练习“这是我的娃娃”、“这是他的画册”、“那是你的礼物”等人称代词小短句。在说到“我”的时候,教师可以拍拍胸脯,代表“我”;在讲到“你”与“他”的时候,老师可以让孩子动手指人其他小朋友,代表“你”与“他”。

2、搭建教学手脚架

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语言教学要进行脚手架的搭建,紧紧围绕当前语言教学的基本任务,结合相关教学内容搭建概念的框架。教师可以将复杂的问题具体化,并分步处理相关问题,逐步增加所学内容的难度和深度,辅助幼儿逐渐理解相关问题。

现在3-6岁幼儿语言教学中,语言教学存在诸多难点,部分幼儿口语发展缓慢,不能完整的发出多音节拼音,导致幼儿不能完整的表述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只能简单的用“不”、“嗯”等简单的词语代替自己所要表达的内容。针对这种问题,搭建教学手脚架的关键就是发音音节,通过分析发音音节,逐步提升幼儿对音节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由单音节教育入手,重点训练“a、o、e”等单音节的使用,教师也可以选取部分具有单音节拼音的短剧,如“你好啊”、“你饿吗”等,在幼儿能熟练掌握单音节拼音的使用之后,再训练多音节发音。再训练多音节过程中,要注意语速控制,由慢到快,使幼儿能逐渐掌握多音节发音。

3、对幼儿独立探索的培养

教师在支架式教学中要注意幼儿独立性思考,适当地让幼儿独立思考、独立探索,提升幼儿对新思维方式的理解能力。教师要进启发引导,根据3-6岁幼儿语言教学中的问题,确定探索的目标,并对幼儿思考过程进行适当地干预,引导幼儿自己进入分析、思考的状态。幼儿通过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中,能刺激大脑的发育,并且让幼儿在教师搭建的框架中独立地得到进步和发展。

语句不完整、语句顺序颠倒是幼儿语言教学中的主要现象,幼儿不能合理组合语言。教师可以根据其中语言组织问题,指导幼儿进行独立思考,不断增强幼儿对语言组织能力的理解。幼儿语言能力发展与思维能力发展是同步进行的,思维能力影响语言的逻辑性与严谨性,对幼儿独立探索的培养也是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幼儿在与老师交谈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语句“我有糖果,星期天,妈妈带我在商场买的,老师。”这就是典型的语言表述能力不足的表现,想要解决这一问题,就要从思维方式方面进行改正。教师应该以“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为顺序展开教学。教师可以先让幼儿知道时间,询问:“宝宝,妈妈什么时候带你买的糖果啊?”,在得到确切答案之后,根据地点、人物、与事件展开询问,使幼儿逐步自我提升语言组合能力。在训练结束之后,教师可以列举一些相关例子,在不干涉幼儿思考的前提下让幼儿自由发挥,思考“星期天妈妈带我去游乐园玩”、“星期二姥姥做了我最爱吃的饭菜”等,教师可以通过幼儿对相关语句的表述,判断幼儿对相关问题的理解程度,并做出调整方案。结束语:

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建构主义与支架式教学在幼儿语言教育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对教师而言,在“构建支架”过程中,要对幼儿教育有一个更为深刻认识,深入了解语言教学过程中的难点与问题,通过构建完整的支架实现对整个知识结构体系的掌握。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采用新的方式与手段,实现语言教学方式与幼儿兴趣爱好相适应,最终提升幼儿语言表述能力。参考文献:

[1]张霞.建构主义教学观下的支架式教学实证研究[J].教学研究,2011(11):150-153 [2]张明芳.试论运用建构主义支架式教学模式实施口译教学[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综合),2013(6):121-124 [3]曲涛.支架式教学在幼儿园集体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学园(幼教研究),2013(32):162-164 [4]高艳.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支架式教学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科学(教育广角),2012(19):62-65 [5]王喜耘.幼儿语言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基础教育(幼儿教育篇),2014(3):47-51

第三篇:支架式教学理论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

以“学生为主体”的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结构主义理论提出的重要教学方法,它强调教学应为学习者建构理解知识的概念框架,框架中的每一个概念是学习者进一步学习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根据欧共体“远距离教育与训练项目”(DGXⅢ)的有关文件,支架式教学被定义为:“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很显然,这种教学思想是来源于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邻近发展区”理论。建构主义者正是从维果斯基(Vygotsky, 1978)的思想出发,借用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Scaffolding)作为上述概念框架的形象化比喻,其实质是利用上述概念框架作为学习过程中的脚手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生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要的,也就是说,该框架应按照学生智力的“最邻近发展区”来建立,因而可通过这种脚手架的支撑作用(或曰“支架作用”),不停顿地把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提升到另一个新的更高水平,真正做到使教学走在发展的前面。

支教式教学基于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 最近发展区理论内容: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两者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维果斯基阐述教学与发展关系的概念。他认为,儿童的发展任何时候都不是仅仅由成熟的部分决定的。他说,至少可以确定儿童有两个发展水平: 第一个是现有的或叫今天的发展水平,是由已经完成的发展程序的结果而形成的儿童心理机能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

第二个是潜在的或叫明天的发展水平,是那种尚处于形成状态,刚刚在成熟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还不能独立地完成任务,须在教师的帮助下,在集体活动中,通过模仿和自己的努力才能完成智力任务。他把这两个水平之间的间距称为“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应当指望于儿童发展的昨天,而应指望于他的明天”,“只有那种走在发展前面的教学才是良好的教学”,因为“它把最近发展区的正在成熟阶段的一系列的机能激发和调动起来了”。支架式教学的环节:

⑴ 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⑵ 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

⑶ 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列。探索开始时要先由教师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

⑷ 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讨论的结果有可能使原来确定的、与当前所学概念有关的属性增加或减少,各种属性的排列次序也可能有所调整,并使

原来多种意见相互矛盾、且态度纷呈的复杂局面逐渐变得明朗、一致起来。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即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⑸ 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①自主学习能力;②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③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支架式教学模式表现形式分类 1.范例支架 2.问题支架 3.建议支架 4.向导支架 5.图表支架 1.范例。范例即是举例子,它是符合学习目标要求的学习成果(或阶段性成果),往往含纳了特定主题的学习中最重要的探究步骤或最典型的成果形式。如教师要求学生通过制作某种电子文档(多媒体演示文稿、网站、新闻稿等)来完成学习任务时,教师可以展示前届学生的作品范例,也可以自己从学生的视角出发制作范例来展示,好的范例在技术和主题上都会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引导作用。范例展示可以避免拖沓冗长或含糊不清的解释,帮助学生较为便捷地达到学习目标。如在《南极》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设置了一个去南极考察的情境,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考察南极的自然资源或生物资源,并把考察的结果通过幻灯片的形式表现出来,在全班交流。在学生进行“考察”之前,教师展示了一个“南极的企鹅”范例,它展示了南极企鹅的种类、特点、生活习性、保护等。学生通过这个范例,很自然就明白了如何表达自己的“考察”结果。范例并不一定总是电子文档等有形的实体,还可以是老师操作的技巧和过程。教师在展示这种非实体的范例时,可以边操作边用语言指示说明,对重要的方面和步骤进行强调。

2.问题。问题是学习过程中最为常见的支架,相对“框架问题”而言,支架问题的系统性较弱,有经验的教师会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自然地、应机地提供此类支架。同时,在特定主题的学习中,“支架问题”往往比“框架问题”更具结构性,更加关注细节与可操作性。当教师可以预期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时,对支架问题进行适当设计是必要的。如学生在比较全国各主要城市的安全性时,不知从哪个方面入手。教师问:各个城市的犯罪比例是多少?在过去的十年间是如何变化的?

3.建议。即当学生在独立探究或合作学习遇到困境时,教师提出恰当的建议,以便于学生的学习顺利进行。当设问语句改成陈述语句时,“问题”支架就成为了“建议”支架。与“问题”支架的启发性相比,“建议”支架的表现方式更为直接。如学生在了解运河杭州段的情况时,教师建议学生可以去杭州内河管理所了解运河的建设情况,去杭州运河文化博物馆了解运河的文化。

4.向导。向导亦可称为指南,是问题、建议等片段性支架根据某个主题的汇总和集合,关注整体性较强的绩效。如观察向导可以避免学生错过关键细节;采访向导可以帮助学生收集特定信息;陈述向导可以帮助学生组织思维等等。如在学生做杭州大运河的网站时,教师事先提供了一个向导评价,要求学生所做的网站包括运河的历史、运河的文化、运河的现状,表现形式上既要有图片,还要有方便的超链接等等。

5.图表。图表包括各种图式和表格。图表用可视化的方式对信息进行描述,尤

其适合支持学生的高级思维活动,如解释、分析、综合、评价等。图表的形式变化多端,即便是基本的图表形式也有数十种,在皮尔斯博士(Pierce J.Howard)的《知识工作者的可视化工具――批判性思考的助手》一书中总结了足有48种图表(书中称为组织信息的可视化方法)形式,包括概念地图、维恩图、归纳塔、组织图、时间线、流程图、棱锥图、射线图、目标图、循环图、比较矩阵等。除了这些可设计的支架外,支架还有更为随机的表现形式,如解释、对话、合作等。

支教式教学作用:

(1)学习支架使得学习情境能够以保留了复杂性和真实性的形态被展示、被体验。离开了学习支架,一味强调真实情境的学习是不现实、低效率的。

(2)学习支架让学生经历了一些更为有经验的学习者(如教师)所经历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对于知识,特别是隐性知识的体悟与理解。学生通过内化支架,可以获得独立完成任务的技能。

(3)保证学生在不能独立完成任务时获得成功,提高学生先前的能力水平,帮助他们认识到潜在的发展空间。

(4)对学生日后的独立学习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使他们在必要的时候,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或构建支架来支持自己的学习。

第四篇:ZPD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课堂应用启示

ZPD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课堂应用启示

【摘要】“最近?l展区”理论是由俄国心理学家列.维果茨基提出的:即学习者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距离,就是“最近发展区”。笔者以最近发展区理论为指导,以“支架式”及“分层”式教学法为手段,试以解决基础外语(汉语)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文章通过对最近发展区理论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运案例以证明该理论在基础外语课堂中的可实用性、可操作性,同时根据实证课堂研究得出教学启示。

【关键词】最近发展区支架式教学外语教学教学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2-0076-02

一、研究现状

随着“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实施,“汉语热”再次在全球掀起。学汉语、懂中国文化,已然成为全球必不可挡的流行趋势,其中“汉语热”在泰国更是方兴未艾。汉语在泰国的授课对象自幼儿园至大学,课型从选修课变成必修课。曼谷商学院是国家教育部特批的四所海外办学院校之一,“云南财经大学曼谷商学院(BBS)”作为第一所中国在泰国开办的学历学位教育机构,该学院学生不仅需要用英文学习中国相关的专业课知识,同时还需用汉语学习专业课知识以外的更多补充性中国文化,汉语课程成为学生的必修外语课程之一。汉语作为必修课受到了师生的高度重视的,而在如此复杂的学情和学习环境内完成教学目标无意也是对授课教师提出的巨大挑战。

二、研究问题

汉语课程是BBS教育课程体系中一门重要的基础必修课,但就课时、教学环境及学情分析来看,该班基础汉语教学面临这巨大的挑战。基础课的学生皆来自不同学院的不同班级,一周仅有一次课能聚在一起,汉语水平几乎皆为零基础,找寻适合的教学法以改变学生的学习现状、提升学习兴趣显得尤为重要,而基于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则对此课堂教学问题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三、案例展示

学生是备课的第一要务,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搭建学生可利用的支架才是提升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的前提。在制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设计时,笔者非常注意学生的实际情况,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搭建合理支架以实现因材施教,帮助学生顺利从第一水平通过搭建支架以完成任务从而顺利达到第二发展水平。如在生词教学时首先呈现的是图片配拼音,图片有最直观的记忆优先性,再者是图片配拼音加汉字,然后再将图片撤掉只剩剩下拼音和汉字,最后只剩下汉字。在汉字复习时笔者采用图片配汉字的形式,而拼音作为读音辅助已经不再需要,学生要做得应该是图片与汉字意义的直接匹配。在此过程中每一步都是衔接的步骤,同时又是可以拆分单独进行的阶段。笔者在层层递进的搭建支架以帮助基础较差学生能实现“跳一跳”可实现目标。同时,这样搭建支架既可以满足程度差的学生“有得吃”,又可以避免程度好的学生“吃不饱”的情况发生。

四、启示

1.善于观察和捕捉学生的反馈信息是因材施教的前提,也是找到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从而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搭建支架,提升学习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2.教学内容和进度应符合学生整体的最近发展区,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满足不同的需求,学生在学习中存在各方面的差异,因此在教学中我根据不同学生个体的差异,对他们提出不同的要求。

3.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下的支架式教学模式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大背景下是有其实用性和优越性的,做一名“有心”的教师,从课堂及课后反馈中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4.正确的评价是准确把握最近发展区的前提,而能否找到最近发展区是搭建合理支架的不要条件,而这也直接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成效。

五、总结

真正的因材施教不应该是单项、片面和静止的。教师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的进步,同时以动态的视角观察学生的学习能力、评估学生的学习水平。学生的学习水平及能力一直处于变化之中,故而最近发展区也会随之改变。以静止的观点无法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教师要准去把握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有效的教学应远远地走在发展的前面,应该超前于发展并引导发展,从而使教学引导学生全面而超前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Applebee,A.N.& Langer,J.(1983).Instructional scaffolding: Reading and writing as natural language activities.Language Arts.60(2),168-175.[2] Asmolov A.G.(1986).Basic principles of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in the theory of activity Soviet Psychology.25(2),78-102.[3] Brookes A.& Grundy P.(1988).Beginning to Writ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4] Benson,B.(1983).Scaffolding(Coming to Terms).English Journal.86(7),126-127.[5] Bransford,J.,Brown,A.&Cocking,R.(2000).How People Learn: Brain,Mind,and Experience & School.Washington,DC: National Academy Press.[6] Bright,J.A.& McGregor,G.P.(1970).Teaching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London:Longman.[7] Brown,H.D.(2000).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4th ed.).White Plains,NY: Longman.

第五篇:支架式教学理论在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支架式教学理论在数学复习课中的应用

【摘 要】支架式教学是以“最近发展区”为基础的一种建构主义教学模式,通过脚手架的支撑作用,为学生提供帮助,并在他们能力增长时撤去帮助,从而不停地把学生的能力从已有发展水平提升到潜在发展水平,在教学中发挥着一定的作用。然而,从当前的小学数学复习课看,教师满堂讲“炒冷饭”,学生题海训练,往往让课堂陷入了学生苦、教师累、负担重、低效率的局面。笔者以一堂《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复习课为例,介绍了支架式学习在小学数学复习课中的运用,以提高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支架式学习;小学数学复习课支架式学习理论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支架”(scaffolding)原意是建筑行业中的“脚手架”,这里用来比喻对学生问题解决和意义建构起辅助作用的概念框架。“支架式”教学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独立建构意义。①简而言之,通过支架(教师的帮助)把管理学习的任务逐渐由教师转移给学生自己,最后撤去支架。利用支架式理论,推进小学数学复习课的有效教学

该案例的学习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下《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教师是从教多年

经验丰富的一名优秀教师。

2.1 确定最近发展区

通过前测学生已经认识了这六种平面图形,并知道它们的名称和各自的特性,也会计算

能够计算六种图形的面积。该课的复习重点是理解和掌握平面图形周长、面积计算方法;应用周长和面积的计算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难点是建立完整的知识网络图,进一步体会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教师确定学生最近发展区为:学生已有的发展水平是学生掌握了简单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公式,学生的潜在发展水平就在回忆再现平面图形的相关知识的基础上,整理相关知识,形成知识网络,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并能在利用转化的思想解决一些比较综合性的数学问题。

2.2 支架搭建――围绕当前的学习主题,按“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背景支架。

本节课教师提供的支架为:支架第一层:根据提纲要求学生自学(让学生围绕5个问题独立探索、整理知识、沿着支架逐步攀升);支架第二层:小组合作,建构网络,内化知识(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最终完成对知识系统整理);练习(撤去支架)

2.3 支架式学习展开

教师根据搭建的支架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具体学习过程如下:

2.3.1 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课件出示学校操场平面图,师:要想知道操场有多大就是求什么?生:想知道操场有多大就是求操场的面积。教师课件演示并引入课题:要想计算操场的面积,今天我们首先来复习相关的平面图形的面积。(板书课题)

支架第一层:依照自学提示,独立探索,自主梳理。

2.3.2 个人自学

自学提示:

(1)你是怎样理解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的?结合具体的图形说一说。

(2)怎样计算长方形、正方形和圆的周长?

(3)我们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这些公式各是怎样推导的?你能根据推导过程进行整理吗?

(4)通过整理,你有什么体会?

【在该支架学习中,教师只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而是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复习,借助支架独立探索,唤起学生已学过的知识,帮助学生温故知新,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潜力,有助于学生积极建构认知结构,提高学生复习的积极性。】

支架第二层:小组合作,构建网络,内化知识。

(1)集中呈现面积计算公式

1)师:我们在小学阶段学过哪些基本的平面图形?

生: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教师在黑板上依次出示这六个基本图形。

2)师:你会用字母公式表示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小组合作,逐个梳理推导过程

1)哪个小组愿意首先为大家介绍一下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小组学生代表汇报,教师课件演示。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派代表任选其余五个图形说一说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教师随机课件演示。

(3)构建网络,内化知识。

师:所有平面图形面积公式推导都讲完了,有没有发现这些平面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吗?

师:那么你能不能依据你的网络图,用学具在黑板上展示给大家看看呢?

两个同学上黑板利用学具构建网络图,介绍自己的设计思路。

师:大家观察一下,这几位同学的的网络图有没有什么共同点?

生:都是把新的图形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或:都是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来的)

当然把新的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或者说,把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这是我们学习数学的一种常用方法,叫做转化。(呈现最终的网络图如下:)

【在第二层支架中,教师更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动手摆出出网络图,沟通平面图形面积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紧密联系,使学生顺利地跨越了“最近发展区”,从“实际发展水平”,在此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复习的主体性,通过小组协作学习,实现对旧知的重新组织和建构,让学生体会到整理的成就感,感受复习的快乐。】

支架第三层:回归生活,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基础练习巩固知识

(1)我当小判官。

①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20平方厘米那么和它等底等高的三角形的面积就是20平方厘米。()

②边长5分米的正方形,面积为20平方分米。()

③一个圆直径4厘米,面积就是12.56平方厘米。()

2.回归生活 解决问题

拍卖会:拍卖下一个梯形,上底是60米,下底是100米,高是30米的一块土地,底价是每平方米200元。如果有一位开发商准备用50万元买这块地,你认为够不够?

整个过程中,教师利用了教育心理学中“支架式学习”理论的知识,通过搭建“支架”,让学生沿着支架攀升,最终实现教学目标,采用支架式教学模式,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复习兴趣,提高复习得效率,使复习成为一种享受。

参考文献:

[1] 林革.小学数学“支架式”教学模式的初步探索[J].广西教育,2006(13).18-19.[2] 贾兰.四“忌”四“重”,让数学复习教学更有效[J].教育科研论坛,2011(05).57-58.[3] 过峰艳.小学数学复习课新模式初探 [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3(04).31-32.

下载建构主义支架式理论运用于中学古诗词教学摭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建构主义支架式理论运用于中学古诗词教学摭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