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平乐镇太仓小学 王萍桃
数学来源于生活,本节课从生活的“真实”入手,从自然引入,还情境为生活本来的面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遇到不适宜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就要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解决。
在教学中,我始终抓住两点:一个是取近似值的方法,另一个是区分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相应的方法。
我在教学《商的近似值》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处理,我有意识地开发生活资源。首先出示例12(1):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里最多可盛0.4 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并以谈话的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再要求学生根据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得到商为两位小数时。我在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把商是两位小数的6.25,就放在哪就不管了。这时我问:“实际计算瓶子的个数时,有6.25个吗?应该保留到什么数呢?商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整数。)老师又问:6个瓶子够吗?听后,同学们都明白了保留整数的道理,而且还要向个位进一。使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际生活需要用“进一”法法求商的近似数。接着例12(2)学习了用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时根据实际情况求近似数是教学难点, 所以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练习,所用的时间比较多多。另外,将学生的水平估计得太高,出示的题目有的比较难,导致学生在联系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浪费了一些探索新知识的时间。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加大了对比的力度,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三种方法的区别和联系。在教学中,我觉得学生对三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在理解上没有太大的困难,主要的问题出现在区别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关于这一点我觉得主要还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联。我主要通过举一反三的办法进行解决。
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要结合课改,挖掘教材,合理、科学的利用教材,全面贯彻课改精神,实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上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而努力教学,这样才无愧于学生,才能称得上是一名新课改下的老师。
2014.4 焦裕禄观后感 焦裕禄观后感
材料如下,你可以帅选使用~谢谢
焦裕禄同志的事迹感人至深,在于他是一个纯粹的共-产-党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焦裕禄同志的事迹感人至深,在于他怀着一颗赤子之心,公而忘私,心系百姓,一切以党和人民的利益为重;焦裕禄同志的事迹感人至深,还在于他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清正廉洁,勇于承担责任。焦裕禄同志是党和人民的好干部、好儿子,是我们全体党员干部学习的好榜样。
一、学习焦裕禄精神,提高党性、道德修养
焦裕禄同志是人民的好儿子、党培养的优秀干部,作为一个父母官,他没有高高在上,发号施令,他有着一颗爱民的仁厚情怀,深入百姓,体察民情,访寒问暖。他前往兰考县委报到,衣着简朴,轻车简从,一路步行,当他看到一群饥饿的孩子时,他拿出了自己携带的全部干粮;当他第一次参加县委会议时,他提议与会同志先到兰考火车站看一看,当看到鹅毛大雪中静静等待的饥民无奈的眼神、当看到火车来临时饥民争先恐后逃离家园的决绝,众人被深深震撼;当他听说政府的救济粮没有及时发放时,他震怒了;当得知养牛老人被牛角撞伤,生命垂危,想见他一面时,他不顾自己已经十分羸弱的身躯,深夜冒雨前去探望;在一家老小尚未温饱的情况下,他还用自己本不富裕的收入资助更需要帮助的贫苦百姓„„。面对双目失明的老人,焦裕禄同志深情地说出“我是你们的儿子”,这是怎样的一种人民情怀!这是多么崇高的人格力量!在焦裕禄同志离开我们近半个世纪的今天,我们的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改革开放让中国走上了富国之路,人民生活富足,再没有旧日兰考饥民背井离乡、逃荒要饭的景象。新时期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生存问题,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一名国家干部,我们代表的就是党和国家的形象,当我们面对群众诉求时,是否还记得人民群众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是否拥有像焦裕禄同志一样的赤子之心、人民情怀?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我们要像焦裕禄同志一样爱护、帮助我们的人民,这样才是我们的立国之基、立党之本。胡-锦-涛总书记指出,提拔干部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如果一名党员干部连最基本的党性、道德修养都不具备,又如何能够公而忘私,干好本职工作,又如何能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焦裕禄同志对人民的深情值得每一个党员干部用心感受,用行动去实践。
二、学习焦裕禄精神,立足本职,建功立业
焦裕禄同志在工作上实事求是、身先士卒,顶风冒雨,明察暗访,不顾病痛,用科学发展观描绘出了兰考的新篇章。为锁住肆虐兰考的风沙,他带领通讯员,推着自行车,亲自调查风沙的起因,在黄河故道的沙丘上,剧烈的病痛让他滑下了沙丘,但他没有退缩,忍痛坚持工作;当得知泡桐树可以在当地恶劣的环境下生长,对改善气候环境有巨大作用时,他亲自到苗圃了解情况,部署植树防沙工程,并亲手在沙丘上种下一株泡桐;当得知在苗圃工作的唯一的大学生要离开兰考返城时,他抓起一把兰考的泥土,忍着肝癌的折磨,跌跌撞撞跑到火车站为他送行,没有责怪,没有批评,只是交待大学生回城后不要忘记曾经生活过的这片土地,把兰考的泥土做一下化验分析,为改变兰考的自然环境提供科学依据;为解决夏季水患,又是他在洪水季节,带领干部群众,顶风冒雨,查看水情,在看到村干部面对灾情一筹莫展,垂头丧气时,又是他一句“吃别人嚼过的馒头不香”的朴实思想,振聋发聩,激起了大家战天斗地的豪情。
在我们今天的工作中,工作内容虽然不同,相同的是我们都会面临困难,面临困境。在困难面前,我们是知难而上,还是畏惧退缩?工作方法采取的是实事求是,调查研究?还是推诿扯皮,知难而退?
“动机”和“方式”是解决问题的一对孪生兄弟,二者缺一不可。“动机”是解决问题的出发点、立足点,是为什;,而“方式”就是方法、途径,是怎么做。工作中,我们首先要有干事创业的激-情,要想干,这是“动机”,然后才是怎么干?这是“方式”。焦裕禄同志一心为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着想,问计群众、实地考察、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三、学习焦裕禄精神,培养正直无私、清正廉洁、勇于承担责任的工作作风
焦裕禄同志一心为公,两袖清风,清正廉洁、率先垂范。初到兰考的焦裕禄看到百姓的贫苦生活,在主要领导反对的情况下,带头取消了领导干部的特殊生活待遇;在为解决干部因饥饿浮肿而影响工作开展时,他冒着政治风险,主动拍板决定购买议价粮;当地区公署派专员调查时,他挺身而出,主动承担责任,他大公无私、一心为公的精神,赢得了党和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当老百姓心存感激送来几条自家养的鲤鱼、孩子们高兴得说要吃红烧鲤鱼时,他教导孩子们要尊重别人的劳动,不能不劳而获;当孩子们因为没有吃到红烧肉而将窝头扔到地上时,他的心在流血,哪个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哪个父母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上好的生活?作为兰考县的父母官,他的女儿却连一件体面的棉袄都没有„„。
对比焦裕禄同志,在当今改革开放的大潮中有多少领导干部放松了对自己世界观的改造,又有多少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权钱交易,迷失方向?还有一些人工作中不思进取,得过且过,推诿扯皮,不负责任,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焦裕禄同志正直无私、清正廉洁、勇于承担责任的工作作风给我们树立了光辉榜样。在当今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下,我们更应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珍惜党和人民的信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加强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牢记手中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决不能用来为个人谋取私利。
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工作的时间虽然短暂,但他把生命交给了这片热土,他没有高谈阔论、没有留下什么警世明言,甚至没有像样的政绩工程,但他有一颗火热质朴的心,他心里想的是人民,他的所作所为是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兰考那郁郁葱葱成片的泡桐林铭记了他光辉的一生,如今长满了庄稼的昔日的盐碱地证明了他的丰功伟绩,他是人民的儿子!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第二篇: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13篇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1
《求商的近似值》在学习小数除以整数,小数除以小数的知识教学的,它是一节计算课。
本课是由“小数除法”和“求近似值”两个知识点组成。学生对于这两个知识点并不陌生,因此,一般都能较快地理解并掌握这节课的知识。但是,“求商的近似值”这节课的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枯燥,学生不容易提起兴趣。而且学生刚初步学习小数除法,计算还不熟练,计算常出错。这节课我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充满生活气息。激发学生学习又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课一开始,我从爸爸给王鹏买羽毛球的谈话中自然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反思《求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出示(爸爸给王鹏新买了1筒羽毛球。一筒羽毛球是12个,这筒羽毛球是19.4元,买一个大约要多少钱?)要求根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不尽时.师问你认为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学生计算后交流解题思路。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求出商的近似数。
学生总结出方法后,再进行加强联系。但在练习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不能明白比要求多除一位的意思,比如要求商保留三位小数,学生做竖式时就只除到小数第三位,没有多除一位,导致结果出错。因此,只要不断强调方法中加强巩固,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2
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计结构不清晰。在例题呈现以后,学生进行尝试解答,应让学生给予解说,将新知识传递给其他同学,这一过程在教案设计中满意预设,在教学中,只匆匆让学生说了一下,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明显的展现。在“做一做”的练习中,没有考虑到差生的情况,在教学中耽误了较长的时间。
2、教材准备不充分。首先是对教材的把握不准确。本课应是在加强小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上,处理多位小数或无限小数在生活中运用的`问题。在教学中强调了小数的计算而轻视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造成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其次,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且一错再错。最开始的口算,只有8题,学生的速度相差太大,为了大多数学生能完成,将时间占用较多。例题计算时仍然按计划进行,片面强调计算,再次占时间,完全可以利用图上的结果直接进行四舍五入计算。最后的“做一做”没有及时讲清楚其中的捷径,耽误了大量的时间。
3、课堂中随机问题处理欠佳。如学生计算较慢的特点,发现了,在后面的教学中没有给予有效处理,致使后面的拓展练习没有完成。在如,学生已经掌握了四舍五入的基本方
法,还重复的匆忙地讲了一次,既没有展现学生的主体性,还浪费时间。在即将下课时,将全课的点睛之笔匆匆总结出来,没有形成书面的知识点,不利于学生的掌握。值得自我褒奖的地方:
1、在课堂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呈现中,先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想法,再进行讲解。在口算、复习旧知识和练习中,将知识点化解在这些练习中。
2、在做一做中,由于学生能力的强弱差别较大,他们的速度分化严重,快的学生早已经完成,让他们去帮助较慢的学生后存在问题的学生。
3、在即将结束时,适时总结知识点,虽然没有形成书面的语句,但是,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3
[片断一]
师:学校刚刚举行了运动会,同学们都参加了吗?
生:都参加了!
师:那肯定有很多同学都获奖了吧?
生:那当然!
师:都有谁获奖了?(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师:我们班的同学真不错。(老师随即出示小黑板)
垒球比赛
姓名王潇凯仲添翼姜涛
成绩(米)25.75423.12920.955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师: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统计员要求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你会吗?
(学生独立练习)
师:谁来汇报一下结果?
生1: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分别是:25.8、23.1、21.0。
师:你是怎么保留一位小数的?
生1:保留一位小数,就看小数的第二位,第二位大于或等于5,就向前进一;小于5就舍去,采用四舍五入法。
师:姜涛的成绩是21.0米,这个0可以去掉吗?
生2:21.0这个0不能去掉,21.0是精确到十分位,21是精确到个位。
[反思]
数学计算教学原本是充满情趣的,而传统的计算教学之所以变的乏味,是因为教师们常常使计算教学脱离了我们的生活,只是纯粹地进行机械重复、繁重的训练。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要认识到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重要的物质载体。但是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在教材处理方面,要以“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课程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合理处理好教材,做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让教师所用的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着这样的理念,教学时我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编了教材,利用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的情况,设计数学问题复习旧知,这样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的情景。
[片断二]
师:张双佳同学虽然感冒了,但她仍坚持参加运动会为班级争光,她的这种精神真令老师感动。在运动会上,张双佳同学跑100米用了19秒。那你能算出她每秒跑多少米吗?
生:能。
师:怎么列式?
生1:100除以19,即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
师:对吗?
生:对。
师: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计算。(学生兴致勃勃地计算起来)
约两分钟后,有个别学生微微抬头看别的同学。又过了一会儿,有学生禁不住发出了细小的声音。这时有个平时比较敢提问的学生站起来。
生2:老师这道题不好算的?(其余学生一片赞同声)
师:“不好算”是什么意思?
生2:除不尽。
师:那你们在除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趁机介绍“循环小数”)
师:商除不尽怎么办呢?
师:当被除数不能被除数除尽时,我们就需要求商的近似值。比如说,得数保留一位、两位或三位小数。在这场比赛中,统计员要求保留一位小数,怎么保留?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吗?
……
(教师指导列竖式计算)
师:求商的近似值与以前学的求积的近似值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
[反思]
如何让学生想到求近似值呢?是按照教材上的安排由教师直接讲解呢?还是……最终我还是没有按照教材上的处理,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验、去经历,产生求近似值的需要。当学生看到题目后,都是不假思索地就列式计算,可算呀算呀,发现有点不对劲:这得除到何时才结束呀?而且这个结果非常有规律。这时我没有立刻告知,用一句“怎么办呢”把问题又给了学生。让学生在知与不知之间形成“空白地带”,从而激起了学生调动一切知识去探究问题的欲望,使他们在反思、调整中不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这一教学环节的安排更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师生互动中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引导者,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4
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学习了小数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在小数除法中经常出现除不尽,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的情况,但是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并不总是需要求出很多位小数的商,这就需要求商的近似数了。
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突出取近似值的`意义。在例6的教学中,主要解决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体会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二是掌握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学生通过计算每个羽毛球大约多少钱,计算的结果是1.616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计算到这里计算的是钱数,实际生活中不需要三位小数,最多可以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分,而在超市付钱时可以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角。由此可以使学生想到:解决问题时,即使能除尽,有时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值,如价钱、人数、个数等。
2.联系旧知,横向比较。在学习商的近似值时联系积的近似值,找出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把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不足之处:
学生在计算中还是存在计算速度慢,计算不准确的现象,特别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出错率特别高。
再教设计:
在教学小数除法时还是需要复习试商的方法,特别是特殊的数。如同头无除商8或9,余数是除数的一半商5等。在学习商的近似值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适当介绍简便方法,也就是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用再继续除,只要把余数同除数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的商小于5,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求出下一位的商等于或大于5,就在已经求得的商的末位上加1。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5
目标预设
1、认识循环小数,理解在小数除法运算中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会用“四舍五八”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2、在计算过程中,能有条理地说出自己思考的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经历探索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取值。在探索的过程中,能逐渐学着将已有的知识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能较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取循环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理解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昨天黄老师对三位运动员进行了15秒短跑测试,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谁是比赛的冠军!(出示表格)
运动员黄陈杰施宇磊蔡凯
跑得米数858082
二、探索交流
1、教学例题
(1)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教师提问:从表中你了解到了什么?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已知路程与时间,求速度)还可提出哪些问题?
(2)提问:要求黄陈杰的速度是每秒多少米,该怎么算?(速度=路程÷时间)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3)指名一生板演,教师巡视。(让大部分学生产生困惑:商总是除不完)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之间我们先来一次比赛。
我给你们一个八位小数,请你把它保留一位小数,看谁算的快。但是老师的要求是一位一位给你们看。
比赛开始23.256345875.69856471
小组讨论:怎么做才能很快的说出答案?(后面的6位小数要看吗?为什么?)
(4)集体观察思考:这道题的商有什么特点?
这时教师相机向学生讲解循环小数的含义,说明这样的小数就叫做循环小数。(自学课本第101页的“你知道吗)
(5)教师说明:这样的小数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它的近似值。让学生观察竖式,提问:谁能试着把它的结果保留两位小数?你是怎样想的?除到哪一位比较好?与积的近似值比较一下。
指出:如果要将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看它小数部分的第三位,第三位上的数字满5就向前一位进1,所以结果就约等于5.67米。
生1:我与大家的看法不同,当商到小数点后第二位“6”时,也可以不要继续除下去。
(同学们个个惊奇地看着生1,迫切想知道为什么。)
生1:大家这时只要看一看除法竖式的余数是10,它大于除数15的一半,所以商的千分位上的数肯定大于5,不必继续除就知道千分位上的数一定五入。
师:你很能动脑筋!只要把除法竖式的余数与除数作比较,取近似值时就能预见是选择“舍”还是选择“入”,而不必比要求的多除一位。
(6)、做练习十九第1题
a.指名学生说说题中的小数都是什么小数。
b.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c.集体订正说说每个近似值是如何得到的。
d、指出: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循环小数的近似数时,保留几位小数,要看它的后一位数。
e.补充,指名让学生回答。
4.260260…0.8383…0.777…
8.2929…3.1414…6.231231…
2、试一试(不用计算器,同桌分工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算一算另两位同学的速度是每秒多少米?
要求学生把结果保留三位小数,(同桌交流)集体订正时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应用、练习十九第2题
(1)看懂表格,明确要求。
(2)提问:一道题有三个要求你觉得要列几个竖式?你觉得这几道算式的商要求到第几位,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4)集体订正
四、开放式小结。
师:回顾一下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你能帮助定个课题吗?
生1:小数除法的近似数。
生2:求商的近似值。
师板书课题后,师:在经历了两次计算后,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生3:与求积的近似数一样,都用四舍五入法。
生4:因为结果是近似数,必须用约等号。
生5:最关键的是竖式计算时,只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就可以取近似值了。
生6:也可以根据余数判断商千分位上的数是“舍”还是“入”。
生7:求积的近似数,是竖式计算结束后取近似值;而求商的近似数,竖式计算没有结束就可以取近似值,只要比要求的多除一位就行了。
生8:求积的近似数,是先在横式后写出准确值,再取近似值的;求商的近似数,是直接根据竖式中除出的商取近似值的。
五、当堂检测
《补充本》
六、每日一题
联系实际想一想,下面两题的答案怎样取近似值比较合理。
1、做一种奶油蛋糕,每个要用7.5克奶油。50克奶油最多可以做多少个这样的蛋糕?
2、幼儿园买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新理念的引领下,通过师生、生生以及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定能收获到未曾预约的精彩。
1、在读题中理解题意,培养能力。原来是按照教材的例题展开教学,但发觉他与学生生活实际没有太大联系,因此改为我班排球运动员的体能测验。例题的巧妙改动给学生留出了更为自由发挥的空间,一句“从中读出了什么信息”的开放问题,导引着学生建立条件与条件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根据条件生发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水平,实现了教育无痕。
2、在试算中发现问题,联系旧知思考。教师有意制造“添0继续除还是除不尽”的矛盾冲突,把学生推到自主探究的前台。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求一个多位数的'近似数,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钥匙。,学生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学会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3、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探寻取值方法。除到小数位数的哪一位是求商的近似值的关键,教师以同一问题“还要继续除下去吗?”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在对比中探寻取值方法,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生1的不同看法,不迷信于书本,在交流中与全班同学分享,变成了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4、在小结中对比沟通,形成整体认识。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把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让每一位学生站在认知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既是对知识本身的反思,更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反思,对知识、情感、能力、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反思,这无论是培养学生
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还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6
数学来源于生活,本节课从生活的“真实”入手,从自然引入,还情境为生活本来的面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遇到不适宜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就要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解决。
在教学中,我始终抓住两点:一个是取近似值的方法,另一个是区分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相应的方法。
我在教学《商的近似值》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处理,我有意识地开发生活资源。
首先出示例12(1):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里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并以谈话的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再要求学生根据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得到商为两位小数时。我在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把商是两位小数的6.25,就放在哪就不管了。这时教师问:“实际计算瓶子的个数时,有6.25个吗?应该保留到什么数呢?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整数。)老师又问:6个瓶子够吗?听后,同学们都明白了保留整数的道理,使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际生活需要用进一法法求商的近似数。
接着例12(2)学习了用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本课时根据实际情况求近似数是教学难点,所以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练习,所用的时间比较多多。另外,将学生的水平估计得太高,出示的题目相对比较难,导致学生在计算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浪费了一些探索新知识的时间。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加大了对比的力度,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三种方法的`区别和联系。在教学中,我觉得学生对三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在理解上没有太大的困难,主要的问题出现在区别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关于这一点我觉得主要还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联。我主要通过举一反三的办法。
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要结合课改,挖掘教材,合理、科学的利用教材,全面贯彻课改精神,实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上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而努力教学,这样才无愧于学生,才能称得上是一名新课改下的老师。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7
这节课是在学过两位数除多位数的基础之上来展开学习的,由于两位数除多位数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学生的先前学习经验,对这节课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取近似值来说,学生在三、四年级已经接触到了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取近似值,在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的时候也再一次的重新学习过,学生基本上都能做到正确的得出积的近似值,综上所述,这节课的成功与否重在学生对两位数除多位数掌握的如何。
在设计时,我先让学生回顾了取近似值的方法——四舍五入。随后让学生进行自学、检测、后教、总结方法、当堂训练。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来说,出现的问题恰恰是学生对两位数除多位数掌握的不熟练造成的。无论是自学检测还是最后的当堂训练都体现了这一点,这就造成课堂显得不是太流畅,有点拖沓,学生的学习气氛不是太高,课堂效率不高。由于学生不能正确的计算出两位数除多位数的商,这就为学生发现、总结商的近似值的方法立下了障碍,最终使得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偏离,学习目标偏离,造成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没有完成。
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课前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由于不是用自己的学生授课,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如果课前能够和对方老师进行交流会更好一点。
2、在教学设计时没有将两位数除多位数的计算法则对学生进行复习。洋思模式一般是没有课前导入和复习的,所以在设计时也没有进行这方面的设计,但是如果在自学指导里边能够给学生指出,让学生回忆,效果会好一点。
3、在习题的设计上,设计的有点难,使学生出现了错误。习题的作用是让学生在习题的基础上总结方法,所以习题的设计不易太难,能起到它该起的作用就可以了,习题太难则容易“喧宾夺主”。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8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有如下感想:
1、在试算中发现问题,联系旧知思考。
教师有意制造“添0继续除还是除不尽”的矛盾冲突,把学生推到自主探究的前台。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求一个多位数的近似数,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钥匙。学生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学会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2、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探寻取值方法。
除到小数位数的哪一位是求商的近似值的关键,教师以同一问题“还要继续除下去吗?”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在对比中探寻取值方法,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生1的不同看法,不迷信于书本,在交流中与全班同学分享,变成了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3、在小结中对比沟通,形成整体认识。
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把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让每一位学生站在认知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既是对知识本身的反思,更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反思,对知识、情感、能力、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反思,这无论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还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9
在例题得出等式性质时,虽说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的,学生掌握的不错,但讲的还是多,不如直接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发现,总结时强调一下,如何去记住这个性质,而不是背下来。对于例5,让学生列方程后独立完成,会的自己做,不会的可以看书,再独立完成,有意识的选了三名同学上黑板板演,结果三个都出现了不同的问题,对于出现的问题,我让每位同学根据你自己写的和书上进行对比,看看自己能挑出多少毛病,三位同学犯的错误还典型,一位没写解,“=”号没对齐,(全班只有7名学生全对)另两个X+10+10=50+10和X+10-10=50-40,以分析错误的形式将例题解决,学生就掌握的很好,这从后面的练习就看出来。
课堂一定要关注学生,认真思考的学生在课堂上总会带给你一些惊喜,如果你忽视了,就不仅仅是错过了那一次精彩。这节课在学生总结等式的.性质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将书上的等式的性质中“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替换成“数量不变”,这也是我在备课时所想的,能不能替换一下,所以我在备课本上写了“结果不变”,可是没过一会,这个同学又举手了,说自己的“数量不变”不能替换书上的话,当然也包括了我的“结果不变”,因为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去同一个数(0除外),结果肯定会发生变化的。就是因为这样一个能不能替换的问题,学生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肯定会更好。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10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的是“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思想。我力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体现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侧重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更多的关注学习者学习能力,习惯和态度地形成,关注学习者的主动求知与实践参与,关注学习者的价值观念于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因此,我在制定这节课的目标时,除了培养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按要求取商的近似值。还要培养参与数学活动,对求商的近似值有兴趣,体会商的近似值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他们在学习新知之前,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以此为依据,我在导入新课时,以实际情景导入情境的创设,根据学生原有认知水平,进行教学,这使学生感到与他们原有知识经验的不协调,从而产生学习的认知需要,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内进行讨论解决问题,除不尽时要取近似值;学生发现158元的水果分给7个解放军叔叔结果除不尽,这时要取近似值。“求商的近似值与积的近似值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些环节时,我通过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学生发现应按照“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但应保留几位小数意见就不同了,那么我通过他们之间意见不一致适时反问:“请根据生活实际考虑保留几位小数?”这时,部分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认为保留两位小数合适。
整节课基本上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体现了“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思想。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些细节方面不是把握得很好。
1、生活语言运用得不够贴切。
2、时间把握不够。本着“以学生发展”的理念,我设计了一系列联系学生实际的练习题,但是一节课下来,有几道练习题来不及讲完。究其原因,除了本节课的计算量比较大,导致时间不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应该学会调整课堂的结构,如有些题目只要学生学会判断商是否要取近似值,以及取几位小数,这样可能课堂的效率可能会更高。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11
数学源于生活,本节课从生活的“真实”入手,从自然引入,还情境为生活本来的面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商的近似值》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处理,我有意识地开发生活资源。首先出示例7:“爸爸给王鹏新买了1筒羽毛球。一筒羽毛球是12个,这筒羽毛球是19。4元,买一个大约要多少钱?”并以谈话的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再要求学生根据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荆教师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一直往下除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这时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听后,同学们都明白了保留两位小数的道理,使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际生活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
本以为求近似数是教学难点,所以在新授前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复习,所用的时间花费太多。但在实际教学中才发现计算才是真正的教学难点。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太少,学生没有得到真正的练
习和巩固提高。另外,将学生的水平估计得太高,出示的题目相对比较难,导致学生在计算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白白浪费了很多探索新知识的时间。
其次,我在教学的时候一味的要求学生保留两位小数或保留一位小数而强调学生说只能除到小数部分的.第三位或第二位,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其实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因为需要保留两位小数或保留一位小数而强调学生说只能除到小数部分的第三位或第二位,遇到学生除到了比实际需要更多的数位,应加以鼓励表扬,并及时提示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去除,决不能“一味扼杀,一棒子打死”。这也许就是学生创新的灵感之花,是一种钻研精神的表现,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是这样的教学,也需要这样的老师,更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要结合课改,挖掘教材,合理、科学的利用教材,全面贯彻课改精神,实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上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而努力教学,这样才无愧于学生,才能称得上是一名新课改下的老师。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12
数学来源于生活,本节课从生活的“真实”入手,从自然引入,还情境为生活本来的面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遇到不适宜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就要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解决。
在教学中,我始终抓住两点:一个是取近似值的方法,另一个是区分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相应的方法。
我在教学《商的近似值》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处理,我有意识地开发生活资源。首先出示例12(1):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里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并以谈话的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再要求学生根据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得到商为两位小数时。我在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把商是两位小数的6、25,就放在哪就不管了。这时我问:“实际计算瓶子的个数时,有6、25个吗?应该保留到什么数呢?商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整数。)老师又问:6个瓶子够吗?听后,同学们都明白了保留整数的道理,而且还要向个位进一。使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际生活需要用“进一”法法求商的近似数。接着例12(2)学习了用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时根据实际情况求近似数是教学难点,所以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练习,所用的时间比较多多。另外,将学生的水平估计得太高,出示的题目有的比较难,导致学生在联系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浪费了一些探索新知识的时间。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加大了对比的力度,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三种方法的区别和联系。在教学中,我觉得学生对三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在理解上没有太大的`困难,主要的问题出现在区别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关于这一点我觉得主要还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联。我主要通过举一反三的办法进行解决。
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要结合课改,挖掘教材,合理、科学的利用教材,全面贯彻课改精神,实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上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而努力教学,这样才无愧于学生,才能称得上是一名新课改下的老师。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13
教学本例,教师只提出了两个问题:(1)你怎样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呢?(2)你解答这道题时有什么想法?在这两个问题的引导下,出示例题、解决问题都顺势而出,在极其自然的情形下学生就完成了新知的学习,效果还比较好。我这样设计,有以下思考:
一、问题,让知识条件化
学生从数学中学到的知识有时会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因此学到的知识就变成了僵化的知识。为了避免知识僵化,有必要使学生在大脑里储存知识时,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触发”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这些知识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上面教学片断中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情境化,在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同时,了解了这一知识在课堂之外的背景中的应用条件。这也让数学问题的出示自然而不露痕迹。
二、问题,让学习自主化
英国著名数学家斯根普在其名著《数学学习心理学》中指出:“逻辑推理所展现的'只不过是数学产品,而不能告诉学习者这些结果是如何一步步被揭开、发展出来的。它只教数学技巧,而不是教数学思考。”由此可见,要教会学生思考数学问题,一定要引导学习者经历结果是如何得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靠教师灌输,学生只会被动接受,只有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学会主动创造。上例中的第二问,就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时空,让他们在经历计算、取值、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再次深入思考,学生的汇报展示了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教学中,教师没有讲,完全由学生“再创造”出这些知识。
三、问题,数学及数学教育的心脏
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其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通过“解决问题”而使学生获得知识、方法、思想上的全面发展,使孩子变得越来越聪明,首先要有一个“好”问题,因为学生数学素质是通过这些“问题”上以及“解决”过程之中发展起来的。
现代“问题解决”研究的先驱G.波利亚主张:“与其穷于应付繁琐的教学内容和过量的题目,还不如选择一个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深入发掘题目的各个侧面,使学生通过这道题目,就如同通过一道大门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
上例中的两个问题不符合“问题解决”中问题的要求。之所以写下这一段,在于我感觉到,设计并提出一两个“好”问题确能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生的数学思考,比之“满堂问”,学习的效果会好许多。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好问题”产生,把握数学的心脏就把握住了数学课堂的核心。
改造数学“问题”,促进学习方式的有效改变——以“问”促学,会有更多的体验与收获。
第三篇: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1
《求商的近似值》在学习小数除以整数,小数除以小数的知识教学的,它是一节计算课。
本课是由“小数除法”和“求近似值”两个知识点组成。学生对于这两个知识点并不陌生,因此,一般都能较快地理解并掌握这节课的知识。但是,“求商的近似值”这节课的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枯燥,学生不容易提起兴趣。而且学生刚初步学习小数除法,计算还不熟练,计算常出错。这节课我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充满生活气息。激发学生学习又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课一开始,我从爸爸给王鹏买羽毛球的谈话中自然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反思《求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出示(爸爸给王鹏新买了1筒羽毛球。一筒羽毛球是12个,这筒羽毛球是19.4元,买一个大约要多少钱?)要求根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不尽时.师问你认为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学生计算后交流解题思路。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求出商的近似数。
学生总结出方法后,再进行加强联系。但在练习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不能明白比要求多除一位的意思,比如要求商保留三位小数,学生做竖式时就只除到小数第三位,没有多除一位,导致结果出错。因此,只要不断强调方法中加强巩固,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2
在例题得出等式性质时,虽说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的,学生掌握的不错,但讲的还是多,不如直接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发现,总结时强调一下,如何去记住这个性质,而不是背下来。对于例5,让学生列方程后独立完成,会的自己做,不会的可以看书,再独立完成,有意识的选了三名同学上黑板板演,结果三个都出现了不同的问题,对于出现的问题,我让每位同学根据你自己写的和书上进行对比,看看自己能挑出多少毛病,三位同学犯的错误还典型,一位没写解,“=”号没对齐,(全班只有7名学生全对)另两个X+10+10=50+10和X+10-10=50-40,以分析错误的形式将例题解决,学生就掌握的很好,这从后面的练习就看出来。
课堂一定要关注学生,认真思考的学生在课堂上总会带给你一些惊喜,如果你忽视了,就不仅仅是错过了那一次精彩。这节课在学生总结等式的性质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将书上的等式的性质中“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替换成“数量不变”,这也是我在备课时所想的,能不能替换一下,所以我在备课本上写了“结果不变”,可是没过一会,这个同学又举手了,说自己的“数量不变”不能替换书上的话,当然也包括了我的“结果不变”,因为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去同一个数(0除外),结果肯定会发生变化的。就是因为这样一个能不能替换的问题,学生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肯定会更好。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3
目标预设
1、认识循环小数,理解在小数除法运算中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会用“四舍五八”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2、在计算过程中,能有条理地说出自己思考的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经历探索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取值。在探索的过程中,能逐渐学着将已有的知识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能较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取循环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理解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昨天黄老师对三位运动员进行了15秒短跑测试,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谁是比赛的冠军!(出示表格)
运动员黄陈杰施宇磊蔡凯
跑得米数858082
二、探索交流
1、教学例题
(1)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教师提问:从表中你了解到了什么?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已知路程与时间,求速度)还可提出哪些问题?
(2)提问:要求黄陈杰的速度是每秒多少米,该怎么算?(速度=路程÷时间)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3)指名一生板演,教师巡视。(让大部分学生产生困惑:商总是除不完)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之间我们先来一次比赛。
我给你们一个八位小数,请你把它保留一位小数,看谁算的快。但是老师的要求是一位一位给你们看。
比赛开始23.256345875.69856471
小组讨论:怎么做才能很快的说出答案?(后面的6位小数要看吗?为什么?)
(4)集体观察思考:这道题的商有什么特点?
这时教师相机向学生讲解循环小数的含义,说明这样的小数就叫做循环小数。(自学课本第101页的“你知道吗)
(5)教师说明:这样的小数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它的近似值。让学生观察竖式,提问:谁能试着把它的结果保留两位小数?你是怎样想的?除到哪一位比较好?与积的近似值比较一下。
指出:如果要将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看它小数部分的第三位,第三位上的数字满5就向前一位进1,所以结果就约等于5.67米。
生1:我与大家的看法不同,当商到小数点后第二位“6”时,也可以不要继续除下去。
(同学们个个惊奇地看着生1,迫切想知道为什么。)
生1:大家这时只要看一看除法竖式的余数是10,它大于除数15的一半,所以商的千分位上的数肯定大于5,不必继续除就知道千分位上的数一定五入。
师:你很能动脑筋!只要把除法竖式的余数与除数作比较,取近似值时就能预见是选择“舍”还是选择“入”,而不必比要求的多除一位。
(6)、做练习十九第1题
a.指名学生说说题中的小数都是什么小数。
b.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c.集体订正说说每个近似值是如何得到的。
d、指出: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循环小数的近似数时,保留几位小数,要看它的后一位数。
e.补充,指名让学生回答。
4.260260…0.8383…0.777…
8.2929…3.1414…6.231231…
2、试一试(不用计算器,同桌分工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算一算另两位同学的速度是每秒多少米?
要求学生把结果保留三位小数,(同桌交流)集体订正时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应用、练习十九第2题
(1)看懂表格,明确要求。
(2)提问:一道题有三个要求你觉得要列几个竖式?你觉得这几道算式的商要求到第几位,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4)集体订正
四、开放式小结。
师:回顾一下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你能帮助定个课题吗?
生1:小数除法的近似数。
生2:求商的近似值。
师板书课题后,师:在经历了两次计算后,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生3:与求积的近似数一样,都用四舍五入法。
生4:因为结果是近似数,必须用约等号。
生5:最关键的是竖式计算时,只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就可以取近似值了。
生6:也可以根据余数判断商千分位上的数是“舍”还是“入”。
生7:求积的近似数,是竖式计算结束后取近似值;而求商的近似数,竖式计算没有结束就可以取近似值,只要比要求的多除一位就行了。
生8:求积的近似数,是先在横式后写出准确值,再取近似值的;求商的近似数,是直接根据竖式中除出的商取近似值的。
五、当堂检测
《补充本》
六、每日一题
联系实际想一想,下面两题的答案怎样取近似值比较合理。
1、做一种奶油蛋糕,每个要用7.5克奶油。50克奶油最多可以做多少个这样的蛋糕?
2、幼儿园买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新理念的引领下,通过师生、生生以及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定能收获到未曾预约的精彩。
1、在读题中理解题意,培养能力。原来是按照教材的例题展开教学,但发觉他与学生生活实际没有太大联系,因此改为我班排球运动员的体能测验。例题的巧妙改动给学生留出了更为自由发挥的空间,一句“从中读出了什么信息”的开放问题,导引着学生建立条件与条件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根据条件生发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水平,实现了教育无痕。
2、在试算中发现问题,联系旧知思考。教师有意制造“添0继续除还是除不尽”的矛盾冲突,把学生推到自主探究的前台。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求一个多位数的近似数,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钥匙。,学生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学会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3、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探寻取值方法。除到小数位数的哪一位是求商的近似值的关键,教师以同一问题“还要继续除下去吗?”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在对比中探寻取值方法,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生1的不同看法,不迷信于书本,在交流中与全班同学分享,变成了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4、在小结中对比沟通,形成整体认识。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把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让每一位学生站在认知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既是对知识本身的反思,更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反思,对知识、情感、能力、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反思,这无论是培养学生
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还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4
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计结构不清晰。在例题呈现以后,学生进行尝试解答,应让学生给予解说,将新知识传递给其他同学,这一过程在教案设计中满意预设,在教学中,只匆匆让学生说了一下,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明显的展现。在“做一做”的练习中,没有考虑到差生的情况,在教学中耽误了较长的时间。
2、教材准备不充分。首先是对教材的把握不准确。本课应是在加强小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上,处理多位小数或无限小数在生活中运用的问题。在教学中强调了小数的计算而轻视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造成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其次,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且一错再错。最开始的口算,只有8题,学生的速度相差太大,为了大多数学生能完成,将时间占用较多。例题计算时仍然按计划进行,片面强调计算,再次占时间,完全可以利用图上的结果直接进行四舍五入计算。最后的“做一做”没有及时讲清楚其中的捷径,耽误了大量的时间。
3、课堂中随机问题处理欠佳。如学生计算较慢的特点,发现了,在后面的教学中没有给予有效处理,致使后面的拓展练习没有完成。在如,学生已经掌握了四舍五入的基本方
法,还重复的匆忙地讲了一次,既没有展现学生的主体性,还浪费时间。在即将下课时,将全课的点睛之笔匆匆总结出来,没有形成书面的知识点,不利于学生的掌握。值得自我褒奖的地方:
1、在课堂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呈现中,先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想法,再进行讲解。在口算、复习旧知识和练习中,将知识点化解在这些练习中。
2、在做一做中,由于学生能力的强弱差别较大,他们的速度分化严重,快的学生早已经完成,让他们去帮助较慢的学生后存在问题的学生。
3、在即将结束时,适时总结知识点,虽然没有形成书面的语句,但是,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5
这几天教学了国标五上《商的近似值》这一内容,教学中困惑多多。
困惑一:教材中这一内容的编排是否合理?
这部分内容主要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第二课时教学“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去尾法或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似乎没有权力质疑由各权威级数学专家编订的教材是否合理。但通过实际教学我认为这一内容的编排如能进行适当调整会更好。
学生在第一课时学习结束后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识:只有当除法计算除不尽时才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即将取商的近似值与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划上了等于号。学生将求商的近似值方法与求积的近似值方法进行了对比,都认为取积的近似值可以先通过计算求出积的准确值,后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积的近似值;而求商的近似值则无法求出准确值,只要“除到比要保留的位数多一位就可以了”。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6
数学源于生活,本节课从生活的“真实”入手,从自然引入,还情境为生活本来的面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商的近似值》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处理,我有意识地开发生活资源。首先出示例7:“爸爸给王鹏新买了1筒羽毛球。一筒羽毛球是12个,这筒羽毛球是19。4元,买一个大约要多少钱?”并以谈话的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再要求学生根据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荆教师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一直往下除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这时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听后,同学们都明白了保留两位小数的道理,使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际生活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
本以为求近似数是教学难点,所以在新授前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复习,所用的时间花费太多。但在实际教学中才发现计算才是真正的教学难点。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太少,学生没有得到真正的练
习和巩固提高。另外,将学生的水平估计得太高,出示的题目相对比较难,导致学生在计算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白白浪费了很多探索新知识的时间。
其次,我在教学的时候一味的要求学生保留两位小数或保留一位小数而强调学生说只能除到小数部分的第三位或第二位,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其实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因为需要保留两位小数或保留一位小数而强调学生说只能除到小数部分的第三位或第二位,遇到学生除到了比实际需要更多的数位,应加以鼓励表扬,并及时提示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去除,决不能“一味扼杀,一棒子打死”。这也许就是学生创新的灵感之花,是一种钻研精神的表现,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是这样的教学,也需要这样的老师,更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要结合课改,挖掘教材,合理、科学的利用教材,全面贯彻课改精神,实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上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而努力教学,这样才无愧于学生,才能称得上是一名新课改下的老师。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7
[片断一]
师:学校刚刚举行了运动会,同学们都参加了吗?
生:都参加了!
师:那肯定有很多同学都获奖了吧?
生:那当然!
师:都有谁获奖了?(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师:我们班的同学真不错。(老师随即出示小黑板)
垒球比赛
姓名王潇凯仲添翼姜涛
成绩(米)25.75423.12920.955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师: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统计员要求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你会吗?
(学生独立练习)
师:谁来汇报一下结果?
生1: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分别是:25.8、23.1、21.0。
师:你是怎么保留一位小数的?
生1:保留一位小数,就看小数的第二位,第二位大于或等于5,就向前进一;小于5就舍去,采用四舍五入法。
师:姜涛的成绩是21.0米,这个0可以去掉吗?
生2:21.0这个0不能去掉,21.0是精确到十分位,21是精确到个位。
[反思]
数学计算教学原本是充满情趣的,而传统的计算教学之所以变的乏味,是因为教师们常常使计算教学脱离了我们的生活,只是纯粹地进行机械重复、繁重的训练。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要认识到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重要的物质载体。但是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在教材处理方面,要以“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课程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合理处理好教材,做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让教师所用的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着这样的理念,教学时我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编了教材,利用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的情况,设计数学问题复习旧知,这样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的情景。
[片断二]
师:张双佳同学虽然感冒了,但她仍坚持参加运动会为班级争光,她的这种精神真令老师感动。在运动会上,张双佳同学跑100米用了19秒。那你能算出她每秒跑多少米吗?
生:能。
师:怎么列式?
生1:100除以19,即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
师:对吗?
生:对。
师: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计算。(学生兴致勃勃地计算起来)
约两分钟后,有个别学生微微抬头看别的同学。又过了一会儿,有学生禁不住发出了细小的声音。这时有个平时比较敢提问的学生站起来。
生2:老师这道题不好算的?(其余学生一片赞同声)
师:“不好算”是什么意思?
生2:除不尽。
师:那你们在除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趁机介绍“循环小数”)
师:商除不尽怎么办呢?
师:当被除数不能被除数除尽时,我们就需要求商的近似值。比如说,得数保留一位、两位或三位小数。在这场比赛中,统计员要求保留一位小数,怎么保留?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吗?
……
(教师指导列竖式计算)
师:求商的近似值与以前学的求积的近似值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
[反思]
如何让学生想到求近似值呢?是按照教材上的安排由教师直接讲解呢?还是……最终我还是没有按照教材上的处理,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验、去经历,产生求近似值的需要。当学生看到题目后,都是不假思索地就列式计算,可算呀算呀,发现有点不对劲:这得除到何时才结束呀?而且这个结果非常有规律。这时我没有立刻告知,用一句“怎么办呢”把问题又给了学生。让学生在知与不知之间形成“空白地带”,从而激起了学生调动一切知识去探究问题的欲望,使他们在反思、调整中不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这一教学环节的安排更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师生互动中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引导者,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8
这节课是在学过两位数除多位数的基础之上来展开学习的,由于两位数除多位数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学生的先前学习经验,对这节课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取近似值来说,学生在三、四年级已经接触到了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取近似值,在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的时候也再一次的重新学习过,学生基本上都能做到正确的得出积的近似值,综上所述,这节课的成功与否重在学生对两位数除多位数掌握的如何。
在设计时,我先让学生回顾了取近似值的方法——四舍五入。随后让学生进行自学、检测、后教、总结方法、当堂训练。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来说,出现的问题恰恰是学生对两位数除多位数掌握的不熟练造成的。无论是自学检测还是最后的当堂训练都体现了这一点,这就造成课堂显得不是太流畅,有点拖沓,学生的学习气氛不是太高,课堂效率不高。由于学生不能正确的计算出两位数除多位数的商,这就为学生发现、总结商的近似值的方法立下了障碍,最终使得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偏离,学习目标偏离,造成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没有完成。
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课前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由于不是用自己的学生授课,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如果课前能够和对方老师进行交流会更好一点。
2、在教学设计时没有将两位数除多位数的计算法则对学生进行复习。洋思模式一般是没有课前导入和复习的,所以在设计时也没有进行这方面的设计,但是如果在自学指导里边能够给学生指出,让学生回忆,效果会好一点。
3、在习题的设计上,设计的有点难,使学生出现了错误。习题的作用是让学生在习题的基础上总结方法,所以习题的设计不易太难,能起到它该起的作用就可以了,习题太难则容易“喧宾夺主”。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9
教学本例,教师只提出了两个问题:(1)你怎样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呢?(2)你解答这道题时有什么想法?在这两个问题的引导下,出示例题、解决问题都顺势而出,在极其自然的情形下学生就完成了新知的学习,效果还比较好。我这样设计,有以下思考:
一、问题,让知识条件化
学生从数学中学到的知识有时会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因此学到的知识就变成了僵化的知识。为了避免知识僵化,有必要使学生在大脑里储存知识时,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触发”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这些知识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上面教学片断中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情境化,在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同时,了解了这一知识在课堂之外的背景中的应用条件。这也让数学问题的出示自然而不露痕迹。
二、问题,让学习自主化
英国著名数学家斯根普在其名著《数学学习心理学》中指出:“逻辑推理所展现的只不过是数学产品,而不能告诉学习者这些结果是如何一步步被揭开、发展出来的。它只教数学技巧,而不是教数学思考。”由此可见,要教会学生思考数学问题,一定要引导学习者经历结果是如何得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靠教师灌输,学生只会被动接受,只有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学会主动创造。上例中的第二问,就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时空,让他们在经历计算、取值、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再次深入思考,学生的汇报展示了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教学中,教师没有讲,完全由学生“再创造”出这些知识。
三、问题,数学及数学教育的心脏
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其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通过“解决问题”而使学生获得知识、方法、思想上的全面发展,使孩子变得越来越聪明,首先要有一个“好”问题,因为学生数学素质是通过这些“问题”上以及“解决”过程之中发展起来的。
现代“问题解决”研究的先驱G.波利亚主张:“与其穷于应付繁琐的教学内容和过量的题目,还不如选择一个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深入发掘题目的各个侧面,使学生通过这道题目,就如同通过一道大门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
上例中的两个问题不符合“问题解决”中问题的要求。之所以写下这一段,在于我感觉到,设计并提出一两个“好”问题确能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生的数学思考,比之“满堂问”,学习的效果会好许多。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好问题”产生,把握数学的心脏就把握住了数学课堂的核心。
改造数学“问题”,促进学习方式的有效改变——以“问”促学,会有更多的体验与收获。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10
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学习了小数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在小数除法中经常出现除不尽,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的情况,但是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并不总是需要求出很多位小数的商,这就需要求商的近似数了。
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突出取近似值的意义。在例6的教学中,主要解决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体会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二是掌握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学生通过计算每个羽毛球大约多少钱,计算的结果是1.616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计算到这里计算的是钱数,实际生活中不需要三位小数,最多可以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分,而在超市付钱时可以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角。由此可以使学生想到:解决问题时,即使能除尽,有时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值,如价钱、人数、个数等。
2.联系旧知,横向比较。在学习商的近似值时联系积的近似值,找出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把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不足之处:
学生在计算中还是存在计算速度慢,计算不准确的现象,特别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出错率特别高。
再教设计:
在教学小数除法时还是需要复习试商的方法,特别是特殊的数。如同头无除商8或9,余数是除数的一半商5等。在学习商的近似值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适当介绍简便方法,也就是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用再继续除,只要把余数同除数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的商小于5,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求出下一位的商等于或大于5,就在已经求得的商的末位上加1。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11
数学来源于生活,本节课从生活的“真实”入手,从自然引入,还情境为生活本来的面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遇到不适宜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就要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解决。
在教学中,我始终抓住两点:一个是取近似值的方法,另一个是区分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相应的方法。
我在教学《商的近似值》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处理,我有意识地开发生活资源。
首先出示例12(1):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里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并以谈话的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再要求学生根据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得到商为两位小数时。我在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把商是两位小数的6.25,就放在哪就不管了。这时教师问:“实际计算瓶子的个数时,有6.25个吗?应该保留到什么数呢?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整数。)老师又问:6个瓶子够吗?听后,同学们都明白了保留整数的道理,使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际生活需要用进一法法求商的近似数。
接着例12(2)学习了用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本课时根据实际情况求近似数是教学难点,所以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练习,所用的时间比较多多。另外,将学生的水平估计得太高,出示的题目相对比较难,导致学生在计算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浪费了一些探索新知识的时间。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加大了对比的力度,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三种方法的区别和联系。在教学中,我觉得学生对三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在理解上没有太大的困难,主要的问题出现在区别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关于这一点我觉得主要还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联。我主要通过举一反三的办法。
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要结合课改,挖掘教材,合理、科学的利用教材,全面贯彻课改精神,实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上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而努力教学,这样才无愧于学生,才能称得上是一名新课改下的老师。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12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有如下感想:
1、在试算中发现问题,联系旧知思考。
教师有意制造“添0继续除还是除不尽”的矛盾冲突,把学生推到自主探究的前台。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求一个多位数的近似数,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钥匙。学生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学会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2、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探寻取值方法。
除到小数位数的哪一位是求商的近似值的关键,教师以同一问题“还要继续除下去吗?”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在对比中探寻取值方法,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生1的不同看法,不迷信于书本,在交流中与全班同学分享,变成了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3、在小结中对比沟通,形成整体认识。
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把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让每一位学生站在认知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既是对知识本身的反思,更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反思,对知识、情感、能力、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反思,这无论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还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13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的是“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思想。我力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体现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侧重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更多的关注学习者学习能力,习惯和态度地形成,关注学习者的主动求知与实践参与,关注学习者的价值观念于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因此,我在制定这节课的目标时,除了培养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按要求取商的近似值。还要培养参与数学活动,对求商的近似值有兴趣,体会商的近似值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他们在学习新知之前,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以此为依据,我在导入新课时,以实际情景导入情境的创设,根据学生原有认知水平,进行教学,这使学生感到与他们原有知识经验的不协调,从而产生学习的认知需要,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内进行讨论解决问题,除不尽时要取近似值;学生发现158元的水果分给7个解放军叔叔结果除不尽,这时要取近似值。“求商的近似值与积的近似值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些环节时,我通过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学生发现应按照“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但应保留几位小数意见就不同了,那么我通过他们之间意见不一致适时反问:“请根据生活实际考虑保留几位小数?”这时,部分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认为保留两位小数合适。
整节课基本上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体现了“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思想。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些细节方面不是把握得很好。
1、生活语言运用得不够贴切。
2、时间把握不够。本着“以学生发展”的理念,我设计了一系列联系学生实际的练习题,但是一节课下来,有几道练习题来不及讲完。究其原因,除了本节课的计算量比较大,导致时间不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应该学会调整课堂的结构,如有些题目只要学生学会判断商是否要取近似值,以及取几位小数,这样可能课堂的效率可能会更高。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14
《方程的意义》这一课的教学。难点是区分“等式”和“方程”,为突破这一难点我这样设计了这节课的教学过程。新课前进行三分钟口算。
上课开始进行简单的小游戏:把粗细均匀的直尺横放在手指上,使直尺平衡。通过这一简单的小游戏使学生明白什么是平衡和不平衡,以此使学生能明白在方程意义教学过程中什么是相等关系,天平中的平衡的情况是当左右两边的重量相等时(食指位天直尺中央),紧接着引入了天平的演示,在天平的左右两边分边放置20+30的两只正方体、50的砝码,并根据平衡关系列出了一个等式,20+30=50;接着把其中一个30只转换了一个方向,但是30的标记是一个“?”天平仍是平衡状态。得出另一个等式20+?=50,标有?的再转换一个方向后上面标的是x,天平仍保持平衡状态,由此又可以写出一个等式20+x=50。整个过程注重引导学生通过演示、观察、思考、比较、概括等一系列活动,由浅入深,分层推进,逐步得出“等式”——“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方程”。
虽然整个教学任务是完成了。但从学生的练习中我们发现还有一部分学生对“等式”和“方程”的关系还是没有真正弄清。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15
数学来源于生活,本节课从生活的“真实”入手,从自然引入,还情境为生活本来的面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遇到不适宜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就要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解决。
在教学中,我始终抓住两点:一个是取近似值的方法,另一个是区分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相应的方法。
我在教学《商的近似值》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处理,我有意识地开发生活资源。首先出示例12(1):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里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并以谈话的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再要求学生根据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得到商为两位小数时。我在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把商是两位小数的6、25,就放在哪就不管了。这时我问:“实际计算瓶子的个数时,有6、25个吗?应该保留到什么数呢?商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整数。)老师又问:6个瓶子够吗?听后,同学们都明白了保留整数的道理,而且还要向个位进一。使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际生活需要用“进一”法法求商的近似数。接着例12(2)学习了用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时根据实际情况求近似数是教学难点,所以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练习,所用的时间比较多多。另外,将学生的水平估计得太高,出示的题目有的比较难,导致学生在联系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浪费了一些探索新知识的时间。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加大了对比的力度,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三种方法的区别和联系。在教学中,我觉得学生对三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在理解上没有太大的困难,主要的问题出现在区别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关于这一点我觉得主要还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联。我主要通过举一反三的办法进行解决。
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要结合课改,挖掘教材,合理、科学的利用教材,全面贯彻课改精神,实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上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而努力教学,这样才无愧于学生,才能称得上是一名新课改下的老师。
第四篇: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15篇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1
数学来源于生活,本节课从生活的“真实”入手,从自然引入,还情境为生活本来的面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遇到不适宜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就要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解决。
在教学中,我始终抓住两点:一个是取近似值的方法,另一个是区分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相应的方法。
我在教学《商的近似值》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处理,我有意识地开发生活资源。首先出示例12(1):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里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并以谈话的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再要求学生根据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得到商为两位小数时。我在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把商是两位小数的6、25,就放在哪就不管了。这时我问:“实际计算瓶子的个数时,有6、25个吗?应该保留到什么数呢?商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整数。)老师又问:6个瓶子够吗?听后,同学们都明白了保留整数的道理,而且还要向个位进一。使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际生活需要用“进一”法法求商的近似数。接着例12(2)学习了用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本课时根据实际情况求近似数是教学难点,所以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练习,所用的时间比较多多。另外,将学生的水平估计得太高,出示的题目有的比较难,导致学生在联系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浪费了一些探索新知识的时间。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加大了对比的力度,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三种方法的区别和联系。在教学中,我觉得学生对三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在理解上没有太大的困难,主要的问题出现在区别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关于这一点我觉得主要还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联。我主要通过举一反三的办法进行解决。
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要结合课改,挖掘教材,合理、科学的利用教材,全面贯彻课改精神,实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上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而努力教学,这样才无愧于学生,才能称得上是一名新课改下的老师。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2
数学来源于生活,本节课从生活的“真实”入手,从自然引入,还情境为生活本来的面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遇到不适宜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就要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解决。
在教学中,我始终抓住两点:一个是取近似值的方法,另一个是区分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相应的方法。
我在教学《商的近似值》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处理,我有意识地开发生活资源。
首先出示例12(1):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里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并以谈话的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再要求学生根据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得到商为两位小数时。我在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把商是两位小数的6.25,就放在哪就不管了。这时教师问:“实际计算瓶子的个数时,有6.25个吗?应该保留到什么数呢?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整数。)老师又问:6个瓶子够吗?听后,同学们都明白了保留整数的道理,使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际生活需要用进一法法求商的近似数。
接着例12(2)学习了用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本课时根据实际情况求近似数是教学难点,所以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练习,所用的时间比较多多。另外,将学生的水平估计得太高,出示的题目相对比较难,导致学生在计算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浪费了一些探索新知识的`时间。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加大了对比的力度,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三种方法的区别和联系。在教学中,我觉得学生对三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在理解上没有太大的困难,主要的问题出现在区别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关于这一点我觉得主要还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联。我主要通过举一反三的办法。
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要结合课改,挖掘教材,合理、科学的利用教材,全面贯彻课改精神,实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上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而努力教学,这样才无愧于学生,才能称得上是一名新课改下的老师。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3
当前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应将以知识为中心的的课程和以儿童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成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与之相应的课堂教学设计也需要重新确立新的理念。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的是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思想。我力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体现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侧重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更多的关注学习者学习能力,习惯和态度地形成,关注学习者的主动求知与实践参与,关注学习者的价值观念于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因此,我在制定这节课的目标时,除了培养学生进行初步的观察、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探索意识,还包括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数学思考能力、创新精神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他们在学习新知之前,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以此为依据,我在导入新课时,以实际情景导入情境的创设,根据学生原有认知水平,进行教学,这使学生感到与他们原有知识经验的不协调,从而产生学习的认知需要,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己解决问题,除不尽时要取近似值;同样,再教学时,再让学生尝试计算,学生再一次发现问题,虽然得数能除尽,但根据实际生产、生活的需要,并不需要很多小数位数,这时也要取近似值。
求商的近似值与积的近似值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些环节时,我通过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整节课基本上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体现了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思想。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些细节方面不是把握得很好。
1、生活语言运用得不够贴切。
2、时间把握不够。本着以学生发展的理念,我设计了一系列联系学生实际的练习题,但是一节课下来,有几道练习题来不及讲完。究其原因,除了本节课的计算量比较大,导致时间不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应该学会调整课堂的结构,如有些题目只要学生学会判断商是否要取近似值,以及取几位小数,这样可能课堂的效率可能会更高。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4
数学源于生活,本节课从生活的“真实”入手,从自然引入,还情境为生活本来的面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商的近似值》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处理,我有意识地开发生活资源。首先出示例7:“爸爸给王鹏新买了1筒羽毛球。一筒羽毛球是12个,这筒羽毛球是19。4元,买一个大约要多少钱?”并以谈话的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再要求学生根据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荆教师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一直往下除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这时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听后,同学们都明白了保留两位小数的道理,使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际生活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
本以为求近似数是教学难点,所以在新授前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复习,所用的时间花费太多。但在实际教学中才发现计算才是真正的教学难点。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太少,学生没有得到真正的练
习和巩固提高。另外,将学生的水平估计得太高,出示的题目相对比较难,导致学生在计算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白白浪费了很多探索新知识的时间。
其次,我在教学的时候一味的要求学生保留两位小数或保留一位小数而强调学生说只能除到小数部分的第三位或第二位,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其实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因为需要保留两位小数或保留一位小数而强调学生说只能除到小数部分的第三位或第二位,遇到学生除到了比实际需要更多的数位,应加以鼓励表扬,并及时提示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去除,决不能“一味扼杀,一棒子打死”。这也许就是学生创新的灵感之花,是一种钻研精神的表现,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是这样的教学,也需要这样的老师,更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要结合课改,挖掘教材,合理、科学的利用教材,全面贯彻课改精神,实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上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而努力教学,这样才无愧于学生,才能称得上是一名新课改下的老师。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5
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学习了小数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在小数除法中经常出现除不尽,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的情况,但是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并不总是需要求出很多位小数的商,这就需要求商的近似数了。
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突出取近似值的意义。在例6的教学中,主要解决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体会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二是掌握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学生通过计算每个羽毛球大约多少钱,计算的结果是1.616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计算到这里计算的是钱数,实际生活中不需要三位小数,最多可以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分,而在超市付钱时可以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角。由此可以使学生想到:解决问题时,即使能除尽,有时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值,如价钱、人数、个数等。
2.联系旧知,横向比较。在学习商的近似值时联系积的近似值,找出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把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不足之处:
学生在计算中还是存在计算速度慢,计算不准确的'现象,特别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出错率特别高。
再教设计:
在教学小数除法时还是需要复习试商的方法,特别是特殊的数。如同头无除商8或9,余数是除数的一半商5等。在学习商的近似值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适当介绍简便方法,也就是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用再继续除,只要把余数同除数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的商小于5,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求出下一位的商等于或大于5,就在已经求得的商的末位上加1。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6
[片断一]
师:学校刚刚举行了运动会,同学们都参加了吗?
生:都参加了!
师:那肯定有很多同学都获奖了吧?
生:那当然!
师:都有谁获奖了?(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师:我们班的同学真不错。(老师随即出示小黑板)
垒球比赛
姓名王潇凯仲添翼姜涛
成绩(米)25.75423.12920.955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师: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统计员要求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你会吗?
(学生独立练习)
师:谁来汇报一下结果?
生1: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分别是:25.8、23.1、21.0。
师:你是怎么保留一位小数的?
生1:保留一位小数,就看小数的第二位,第二位大于或等于5,就向前进一;小于5就舍去,采用四舍五入法。
师:姜涛的成绩是21.0米,这个0可以去掉吗?
生2:21.0这个0不能去掉,21.0是精确到十分位,21是精确到个位。
[反思]
数学计算教学原本是充满情趣的,而传统的计算教学之所以变的乏味,是因为教师们常常使计算教学脱离了我们的生活,只是纯粹地进行机械重复、繁重的训练。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要认识到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重要的物质载体。但是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在教材处理方面,要以“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课程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合理处理好教材,做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让教师所用的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着这样的理念,教学时我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编了教材,利用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的情况,设计数学问题复习旧知,这样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的情景。
[片断二]
师:张双佳同学虽然感冒了,但她仍坚持参加运动会为班级争光,她的这种精神真令老师感动。在运动会上,张双佳同学跑100米用了19秒。那你能算出她每秒跑多少米吗?
生:能。
师:怎么列式?
生1:100除以19,即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
师:对吗?
生:对。
师: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计算。(学生兴致勃勃地计算起来)
约两分钟后,有个别学生微微抬头看别的同学。又过了一会儿,有学生禁不住发出了细小的声音。这时有个平时比较敢提问的学生站起来。
生2:老师这道题不好算的?(其余学生一片赞同声)
师:“不好算”是什么意思?
生2:除不尽。
师:那你们在除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趁机介绍“循环小数”)
师:商除不尽怎么办呢?
师:当被除数不能被除数除尽时,我们就需要求商的近似值。比如说,得数保留一位、两位或三位小数。在这场比赛中,统计员要求保留一位小数,怎么保留?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吗?
……
(教师指导列竖式计算)
师:求商的近似值与以前学的求积的近似值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
[反思]
如何让学生想到求近似值呢?是按照教材上的安排由教师直接讲解呢?还是……最终我还是没有按照教材上的处理,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验、去经历,产生求近似值的需要。当学生看到题目后,都是不假思索地就列式计算,可算呀算呀,发现有点不对劲:这得除到何时才结束呀?而且这个结果非常有规律。这时我没有立刻告知,用一句“怎么办呢”把问题又给了学生。让学生在知与不知之间形成“空白地带”,从而激起了学生调动一切知识去探究问题的欲望,使他们在反思、调整中不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这一教学环节的安排更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师生互动中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引导者,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7
商的近似值是在小数乘除法之后教学的,学生已经有了小数除法的基础,且已经掌握了求积的近似值的方法。本节课旨在学生认识循环小数,并且会根据要求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
上课伊始,出示例7中的图表,并根据要求列出算式40÷60。当我刚想提出要求时,发现有的学生已经做了起来。我并没有阻止,而是继续让学生在计算中发现问题。算了一会后,发现有的学生抓耳挠腮,有的学生小声的嘀咕,还有的干脆停下了笔看同位的。知道学生遇到了困难,我故意问:怎么都不算了,有结果了吗?没有,除不完。怎么可能呢?为什么除不完?老师,真的除不完,你看,总是余40,根本就除不完。看来到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时候了。想知道为什么吗?打开书,看看你能从书上找到答案吗?话音刚落,利索的孩子早已经打开了课本读了起来。一分钟过后,学生们都发现了问题,知道了这是循环小数。但对于循环小数的知识,书上只是提到了定义,并没有做过多的解释。而学生想知道的并没有停留在表面,瞧,有的孩子有疑问了:老师,循环小数书上没有说怎么写,该怎样写横式呢?竖式要除到什么时候?提的好,看来好奇心已经很浓了。于是我让学生打开课本,读一读101页的你知道吗,从中获取他想得到的答案。
在学生得到想要的答案后,我顺势引导求循环小数的近似值的方法。如:保留两位小数要除到第几位,保留三位小数要除到第几位等。有了前几节课的基础,再加上浓厚的兴趣,学生很快探索出解决的方法,并用30分钟的时间,高效率的完成了本课的任务。且在练习中也很少发现错误,让我高兴的同时也深深的意识到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多么重要。
反思前几节课的教学,似乎除了灌输乘除法的法则外就是大量的练习,但效果并不是多好,补充习题中的错误层出不穷。想来,计算课本来就是枯燥乏味的,大量的练习只能徒增学生的厌倦感,如果只是纯粹的计算,怎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呢!所以,在今后的计算课中,首先要激起学生探索的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享受成功感的同时,主动的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8
这几天教学了国标五上《商的近似值》这一内容,教学中困惑多多。
困惑一:教材中这一内容的编排是否合理?
这部分内容主要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第二课时教学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去尾法或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似乎没有权力质疑由各权威级数学专家编订的教材是否合理。但通过实际教学我认为这一内容的编排如能进行适当调整会更好。
学生在第一课时学习结束后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识:只有当除法计算除不尽时才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即将取商的近似值与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划上了等于号。学生将求商的近似值方法与求积的近似值方法进行了对比,都认为取积的近似值可以先通过计算求出积的准确值,后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积的近似值;而求商的近似值则无法求出准确值,只要除到比要保留的位数多一位就可以了。
课后反思:能不能在第一课时中增加一些能够除尽但仍要根据实际需要求商近似值的训练呢?随着反思的深入,我否定了自己的想法。倒不是因为我认为增加训练不合理,只是我认为第一课时的教学容量过大,如果再增加训练内容的话,教学活动无法完成。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9
教学本例,教师只提出了两个问题:(1)你怎样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呢?(2)你解答这道题时有什么想法?在这两个问题的引导下,出示例题、解决问题都顺势而出,在极其自然的情形下学生就完成了新知的学习,效果还比较好。我这样设计,有以下思考:
一、问题,让知识条件化
学生从数学中学到的知识有时会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因此学到的知识就变成了僵化的知识。为了避免知识僵化,有必要使学生在大脑里储存知识时,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触发”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这些知识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上面教学片断中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情境化,在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同时,了解了这一知识在课堂之外的背景中的应用条件。这也让数学问题的出示自然而不露痕迹。
二、问题,让学习自主化
英国著名数学家斯根普在其名著《数学学习心理学》中指出:“逻辑推理所展现的只不过是数学产品,而不能告诉学习者这些结果是如何一步步被揭开、发展出来的。它只教数学技巧,而不是教数学思考。”由此可见,要教会学生思考数学问题,一定要引导学习者经历结果是如何得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靠教师灌输,学生只会被动接受,只有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学会主动创造。上例中的第二问,就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时空,让他们在经历计算、取值、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再次深入思考,学生的汇报展示了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教学中,教师没有讲,完全由学生“再创造”出这些知识。
三、问题,数学及数学教育的心脏
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其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通过“解决问题”而使学生获得知识、方法、思想上的全面发展,使孩子变得越来越聪明,首先要有一个“好”问题,因为学生数学素质是通过这些“问题”上以及“解决”过程之中发展起来的。
现代“问题解决”研究的先驱G.波利亚主张:“与其穷于应付繁琐的教学内容和过量的题目,还不如选择一个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深入发掘题目的各个侧面,使学生通过这道题目,就如同通过一道大门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
上例中的两个问题不符合“问题解决”中问题的要求。之所以写下这一段,在于我感觉到,设计并提出一两个“好”问题确能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生的数学思考,比之“满堂问”,学习的效果会好许多。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好问题”产生,把握数学的心脏就把握住了数学课堂的核心。
改造数学“问题”,促进学习方式的有效改变——以“问”促学,会有更多的体验与收获。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10
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计结构不清晰。在例题呈现以后,学生进行尝试解答,应让学生给予解说,将新知识传递给其他同学,这一过程在教案设计中满意预设,在教学中,只匆匆让学生说了一下,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明显的展现。在“做一做”的练习中,没有考虑到差生的情况,在教学中耽误了较长的时间。
2、教材准备不充分。首先是对教材的把握不准确。本课应是在加强小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上,处理多位小数或无限小数在生活中运用的问题。在教学中强调了小数的计算而轻视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造成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其次,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且一错再错。最开始的口算,只有8题,学生的速度相差太大,为了大多数学生能完成,将时间占用较多。例题计算时仍然按计划进行,片面强调计算,再次占时间,完全可以利用图上的结果直接进行四舍五入计算。最后的“做一做”没有及时讲清楚其中的捷径,耽误了大量的时间。
3、课堂中随机问题处理欠佳。如学生计算较慢的特点,发现了,在后面的教学中没有给予有效处理,致使后面的拓展练习没有完成。在如,学生已经掌握了四舍五入的基本方
法,还重复的匆忙地讲了一次,既没有展现学生的主体性,还浪费时间。在即将下课时,将全课的点睛之笔匆匆总结出来,没有形成书面的知识点,不利于学生的掌握。值得自我褒奖的`地方:
1、在课堂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呈现中,先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想法,再进行讲解。在口算、复习旧知识和练习中,将知识点化解在这些练习中。
2、在做一做中,由于学生能力的强弱差别较大,他们的速度分化严重,快的学生早已经完成,让他们去帮助较慢的学生后存在问题的学生。
3、在即将结束时,适时总结知识点,虽然没有形成书面的语句,但是,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11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有如下感想:
1、在试算中发现问题,联系旧知思考。
教师有意制造“添0继续除还是除不尽”的矛盾冲突,把学生推到自主探究的前台。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求一个多位数的近似数,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钥匙。学生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学会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2、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探寻取值方法。
除到小数位数的哪一位是求商的近似值的关键,教师以同一问题“还要继续除下去吗?”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在对比中探寻取值方法,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生1的不同看法,不迷信于书本,在交流中与全班同学分享,变成了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3、在小结中对比沟通,形成整体认识。
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把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让每一位学生站在认知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既是对知识本身的反思,更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反思,对知识、情感、能力、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反思,这无论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还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12
《求商的近似值》在学习小数除以整数,小数除以小数的知识教学的,它是一节计算课。
本课是由“小数除法”和“求近似值”两个知识点组成。学生对于这两个知识点并不陌生,因此,一般都能较快地理解并掌握这节课的知识。但是,“求商的近似值”这节课的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枯燥,学生不容易提起兴趣。而且学生刚初步学习小数除法,计算还不熟练,计算常出错。这节课我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充满生活气息。激发学生学习又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课一开始,我从爸爸给王鹏买羽毛球的谈话中自然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反思《求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出示(爸爸给王鹏新买了1筒羽毛球。一筒羽毛球是12个,这筒羽毛球是19.4元,买一个大约要多少钱?)要求根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不尽时.师问你认为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学生计算后交流解题思路。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求出商的近似数。
学生总结出方法后,再进行加强联系。但在练习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不能明白比要求多除一位的意思,比如要求商保留三位小数,学生做竖式时就只除到小数第三位,没有多除一位,导致结果出错。因此,只要不断强调方法中加强巩固,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13
这节课是在学过两位数除多位数的基础之上来展开学习的,由于两位数除多位数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学生的先前学习经验,对这节课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取近似值来说,学生在三、四年级已经接触到了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取近似值,在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的.时候也再一次的重新学习过,学生基本上都能做到正确的得出积的近似值,综上所述,这节课的成功与否重在学生对两位数除多位数掌握的如何。
在设计时,我先让学生回顾了取近似值的方法——四舍五入。随后让学生进行自学、检测、后教、总结方法、当堂训练。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来说,出现的问题恰恰是学生对两位数除多位数掌握的不熟练造成的。无论是自学检测还是最后的当堂训练都体现了这一点,这就造成课堂显得不是太流畅,有点拖沓,学生的学习气氛不是太高,课堂效率不高。由于学生不能正确的计算出两位数除多位数的商,这就为学生发现、总结商的近似值的方法立下了障碍,最终使得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偏离,学习目标偏离,造成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没有完成。
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课前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由于不是用自己的学生授课,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如果课前能够和对方老师进行交流会更好一点。
2、在教学设计时没有将两位数除多位数的计算法则对学生进行复习。洋思模式一般是没有课前导入和复习的,所以在设计时也没有进行这方面的设计,但是如果在自学指导里边能够给学生指出,让学生回忆,效果会好一点。
3、在习题的设计上,设计的有点难,使学生出现了错误。习题的作用是让学生在习题的基础上总结方法,所以习题的设计不易太难,能起到它该起的作用就可以了,习题太难则容易“喧宾夺主”。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14
在例题得出等式性质时,虽说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的,学生掌握的不错,但讲的还是多,不如直接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发现,总结时强调一下,如何去记住这个性质,而不是背下来。对于例5,让学生列方程后独立完成,会的自己做,不会的可以看书,再独立完成,有意识的选了三名同学上黑板板演,结果三个都出现了不同的问题,对于出现的问题,我让每位同学根据你自己写的和书上进行对比,看看自己能挑出多少毛病,三位同学犯的错误还典型,一位没写解,“=”号没对齐,(全班只有7名学生全对)另两个X+10+10=50+10和X+10-10=50-40,以分析错误的形式将例题解决,学生就掌握的很好,这从后面的练习就看出来。
课堂一定要关注学生,认真思考的学生在课堂上总会带给你一些惊喜,如果你忽视了,就不仅仅是错过了那一次精彩。这节课在学生总结等式的性质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将书上的等式的性质中“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替换成“数量不变”,这也是我在备课时所想的,能不能替换一下,所以我在备课本上写了“结果不变”,可是没过一会,这个同学又举手了,说自己的“数量不变”不能替换书上的话,当然也包括了我的`“结果不变”,因为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去同一个数(0除外),结果肯定会发生变化的。就是因为这样一个能不能替换的问题,学生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肯定会更好。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15
目标预设
1、认识循环小数,理解在小数除法运算中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会用“四舍五八”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2、在计算过程中,能有条理地说出自己思考的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经历探索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取值。在探索的过程中,能逐渐学着将已有的知识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能较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取循环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理解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昨天黄老师对三位运动员进行了15秒短跑测试,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谁是比赛的冠军!(出示表格)
运动员黄陈杰施宇磊蔡凯
跑得米数858082
二、探索交流
1、教学例题
(1)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教师提问:从表中你了解到了什么?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已知路程与时间,求速度)还可提出哪些问题?
(2)提问:要求黄陈杰的速度是每秒多少米,该怎么算?(速度=路程÷时间)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3)指名一生板演,教师巡视。(让大部分学生产生困惑:商总是除不完)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之间我们先来一次比赛。
我给你们一个八位小数,请你把它保留一位小数,看谁算的快。但是老师的要求是一位一位给你们看。
比赛开始23.256345875.69856471
小组讨论:怎么做才能很快的说出答案?(后面的6位小数要看吗?为什么?)
(4)集体观察思考:这道题的商有什么特点?
这时教师相机向学生讲解循环小数的含义,说明这样的小数就叫做循环小数。(自学课本第101页的“你知道吗)
(5)教师说明:这样的小数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它的近似值。让学生观察竖式,提问:谁能试着把它的结果保留两位小数?你是怎样想的?除到哪一位比较好?与积的近似值比较一下。
指出:如果要将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看它小数部分的第三位,第三位上的数字满5就向前一位进1,所以结果就约等于5.67米。
生1:我与大家的看法不同,当商到小数点后第二位“6”时,也可以不要继续除下去。
(同学们个个惊奇地看着生1,迫切想知道为什么。)
生1:大家这时只要看一看除法竖式的余数是10,它大于除数15的一半,所以商的千分位上的数肯定大于5,不必继续除就知道千分位上的数一定五入。
师:你很能动脑筋!只要把除法竖式的余数与除数作比较,取近似值时就能预见是选择“舍”还是选择“入”,而不必比要求的多除一位。
(6)、做练习十九第1题
a.指名学生说说题中的小数都是什么小数。
b.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c.集体订正说说每个近似值是如何得到的。
d、指出: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循环小数的近似数时,保留几位小数,要看它的后一位数。
e.补充,指名让学生回答。
4.260260…0.8383…0.777…
8.2929…3.1414…6.231231…
2、试一试(不用计算器,同桌分工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算一算另两位同学的速度是每秒多少米?
要求学生把结果保留三位小数,(同桌交流)集体订正时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应用、练习十九第2题
(1)看懂表格,明确要求。
(2)提问:一道题有三个要求你觉得要列几个竖式?你觉得这几道算式的商要求到第几位,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4)集体订正
四、开放式小结。
师:回顾一下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你能帮助定个课题吗?
生1:小数除法的近似数。
生2:求商的近似值。
师板书课题后,师:在经历了两次计算后,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生3:与求积的近似数一样,都用四舍五入法。
生4:因为结果是近似数,必须用约等号。
生5:最关键的.是竖式计算时,只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就可以取近似值了。
生6:也可以根据余数判断商千分位上的数是“舍”还是“入”。
生7:求积的近似数,是竖式计算结束后取近似值;而求商的近似数,竖式计算没有结束就可以取近似值,只要比要求的多除一位就行了。
生8:求积的近似数,是先在横式后写出准确值,再取近似值的;求商的近似数,是直接根据竖式中除出的商取近似值的。
五、当堂检测
《补充本》
六、每日一题
联系实际想一想,下面两题的答案怎样取近似值比较合理。
1、做一种奶油蛋糕,每个要用7.5克奶油。50克奶油最多可以做多少个这样的蛋糕?
2、幼儿园买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新理念的引领下,通过师生、生生以及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定能收获到未曾预约的精彩。
1、在读题中理解题意,培养能力。原来是按照教材的例题展开教学,但发觉他与学生生活实际没有太大联系,因此改为我班排球运动员的体能测验。例题的巧妙改动给学生留出了更为自由发挥的空间,一句“从中读出了什么信息”的开放问题,导引着学生建立条件与条件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根据条件生发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水平,实现了教育无痕。
2、在试算中发现问题,联系旧知思考。教师有意制造“添0继续除还是除不尽”的矛盾冲突,把学生推到自主探究的前台。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求一个多位数的近似数,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钥匙。,学生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学会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3、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探寻取值方法。除到小数位数的哪一位是求商的近似值的关键,教师以同一问题“还要继续除下去吗?”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在对比中探寻取值方法,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生1的不同看法,不迷信于书本,在交流中与全班同学分享,变成了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4、在小结中对比沟通,形成整体认识。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把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让每一位学生站在认知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既是对知识本身的反思,更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反思,对知识、情感、能力、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反思,这无论是培养学生
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还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第五篇: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14篇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1
数学源于生活,本节课从生活的“真实”入手,从自然引入,还情境为生活本来的面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在教学《商的近似值》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处理,我有意识地开发生活资源。首先出示例7:“爸爸给王鹏新买了1筒羽毛球。一筒羽毛球是12个,这筒羽毛球是19。4元,买一个大约要多少钱?”并以谈话的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再要求学生根据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商为两位小数时,还除不荆教师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一直往下除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这时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两位小数,只要算出三位小数,然后按“四舍五入法”省略百分位后面的尾数。)听后,同学们都明白了保留两位小数的道理,使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际生活需要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
本以为求近似数是教学难点,所以在新授前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复习,所用的时间花费太多。但在实际教学中才发现计算才是真正的教学难点。导致后面的练习时间太少,学生没有得到真正的练
习和巩固提高。另外,将学生的水平估计得太高,出示的题目相对比较难,导致学生在计算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白白浪费了很多探索新知识的时间。
其次,我在教学的时候一味的要求学生保留两位小数或保留一位小数而强调学生说只能除到小数部分的第三位或第二位,这种做法是错误的。其实在上课的时候,不能因为需要保留两位小数或保留一位小数而强调学生说只能除到小数部分的第三位或第二位,遇到学生除到了比实际需要更多的数位,应加以鼓励表扬,并及时提示学生根据实际需要去除,决不能“一味扼杀,一棒子打死”。这也许就是学生创新的灵感之花,是一种钻研精神的表现,新课程改革需要的是这样的教学,也需要这样的老师,更需要作为教师的我们要培养有创新精神的学生。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要结合课改,挖掘教材,合理、科学的利用教材,全面贯彻课改精神,实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上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而努力教学,这样才无愧于学生,才能称得上是一名新课改下的老师。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2
这几天教学了国标五上《商的近似值》这一内容,教学中困惑多多。
困惑一:教材中这一内容的编排是否合理?
这部分内容主要分为两课时进行教学,第一课时教学“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第二课时教学“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去尾法或进一法求商的近似值”。作为一名普通教师,我似乎没有权力质疑由各权威级数学专家编订的教材是否合理。但通过实际教学我认为这一内容的编排如能进行适当调整会更好。
学生在第一课时学习结束后形成了一个错误的认识:只有当除法计算除不尽时才根据需要用“四舍五入”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即将取商的近似值与取循环小数的近似值划上了等于号。学生将求商的近似值方法与求积的近似值方法进行了对比,都认为取积的近似值可以先通过计算求出积的准确值,后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求出积的近似值;而求商的近似值则无法求出准确值,只要“除到比要保留的位数多一位就可以了”。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3
数学来源于生活,本节课从生活的“真实”入手,从自然引入,还情境为生活本来的面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遇到不适宜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就要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解决。
在教学中,我始终抓住两点:一个是取近似值的方法,另一个是区分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相应的方法。
我在教学《商的近似值》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处理,我有意识地开发生活资源。首先出示例12(1):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里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并以谈话的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再要求学生根据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得到商为两位小数时。我在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把商是两位小数的6、25,就放在哪就不管了。这时我问:“实际计算瓶子的个数时,有6、25个吗?应该保留到什么数呢?商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整数。)老师又问:6个瓶子够吗?听后,同学们都明白了保留整数的道理,而且还要向个位进一。使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际生活需要用“进一”法法求商的近似数。接着例12(2)学习了用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 本课时根据实际情况求近似数是教学难点,所以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练习,所用的时间比较多多。另外,将学生的水平估计得太高,出示的题目有的比较难,导致学生在联系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浪费了一些探索新知识的时间。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加大了对比的力度,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三种方法的区别和联系。在教学中,我觉得学生对三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在理解上没有太大的困难,主要的问题出现在区别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关于这一点我觉得主要还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联。我主要通过举一反三的办法进行解决。
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要结合课改,挖掘教材,合理、科学的利用教材,全面贯彻课改精神,实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上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而努力教学,这样才无愧于学生,才能称得上是一名新课改下的老师。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4
本节课的设计理念主要体现的是“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思想。我力把“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体现在整个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更多地侧重于促进学习者的发展,更多的关注学习者学习能力,习惯和态度地形成,关注学习者的主动求知与实践参与,关注学习者的价值观念于情感态度在学习活动中的作用。因此,我在制定这节课的目标时,除了培养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按要求取商的近似值。还要培养参与数学活动,对求商的近似值有兴趣,体会商的近似值在现实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教师向学生的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在以往的学习中,他们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们都有自己的看法。而且,有些问题即使他们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往往可以基于相关的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解释。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他们在学习新知之前,已有了一定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以此为依据,我在导入新课时,以实际情景导入情境的创设,根据学生原有认知水平,进行教学,这使学生感到与他们原有知识经验的不协调,从而产生学习的认知需要,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在教师的引导下,小组内进行讨论解决问题,除不尽时要取近似值;学生发现158元的水果分给7个解放军叔叔结果除不尽,这时要取近似值。“求商的近似值与积的近似值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这些环节时,我通过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表达、学会交流。
学生发现应按照“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但应保留几位小数意见就不同了,那么我通过他们之间意见不一致适时反问:“请根据生活实际考虑保留几位小数?”这时,部分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认为保留两位小数合适。
整节课基本上体现了“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体现了“以情景为中心”的课程思想。但是,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有些细节方面不是把握得很好。
1、生活语言运用得不够贴切。
2、时间把握不够。本着“以学生发展”的理念,我设计了一系列联系学生实际的练习题,但是一节课下来,有几道练习题来不及讲完。究其原因,除了本节课的计算量比较大,导致时间不够,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应该学会调整课堂的结构,如有些题目只要学生学会判断商是否要取近似值,以及取几位小数,这样可能课堂的效率可能会更高。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5
数学来源于生活,本节课从生活的“真实”入手,从自然引入,还情境为生活本来的面貌,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时间,自由表达的空间,让学生情入生活、心入生活,在真实化的情境中体验、感悟数学知识。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学在解决实际问题时,遇到不适宜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就要用“去尾”法和“进一”法来解决。
在教学中,我始终抓住两点:一个是取近似值的方法,另一个是区分在什么情况下选择相应的方法。
我在教学《商的近似值》一课时,对教材进行处理,我有意识地开发生活资源。
首先出示例12(1):小强的妈妈要将2.5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里最多可盛0.4千克,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并以谈话的方式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再要求学生根据提出的信息列式计算,得到商为两位小数时。我在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把商是两位小数的6.25,就放在哪就不管了。这时教师问:“实际计算瓶子的个数时,有6.25个吗?应该保留到什么数呢?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生:应该保留整数。)老师又问:6个瓶子够吗?听后,同学们都明白了保留整数的道理,使学生学会了根据实际生活需要用进一法法求商的近似数。
接着例12(2)学习了用去尾法,解决实际问题。本课时根据实际情况求近似数是教学难点,所以安排了大量相关知识的练习,所用的时间比较多多。另外,将学生的水平估计得太高,出示的题目相对比较难,导致学生在计算时遇到了一定的困难,浪费了一些探索新知识的时间。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还加大了对比的力度,让学生在对比中发现三种方法的区别和联系。在教学中,我觉得学生对三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在理解上没有太大的困难,主要的问题出现在区别什么情况下用“去尾”法,什么情况下用“进一”法。关于这一点我觉得主要还是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关联。我主要通过举一反三的办法。
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思维空间,我们要结合课改,挖掘教材,合理、科学的利用教材,全面贯彻课改精神,实现学生在学习活动上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而努力教学,这样才无愧于学生,才能称得上是一名新课改下的老师。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6
教学本例,教师只提出了两个问题:
(1)你怎样才能知道自己走一步的长度呢?
(2)你解答这道题时有什么想法?在这两个问题的引导下,出示例题、解决问题都顺势而出,在极其自然的情形下学生就完成了新知的学习,效果还比较好。我这样设计,有以下思考:
一、问题,让知识条件化
学生从数学中学到的知识有时会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因此学到的知识就变成了僵化的知识。为了避免知识僵化,有必要使学生在大脑里储存知识时,将所学知识与该知识应用的“触发”条件结合起来,形成条件化知识。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掌握这些知识在什么条件下使用。上面教学片断中教师提出的第一个问题,就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经验,把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情境化,在学生掌握解题思路和方法的同时,了解了这一知识在课堂之外的背景中的应用条件。这也让数学问题的出示自然而不露痕迹。
二、问题,让学习自主化
英国著名数学家斯根普在其名著《数学学习心理学》中指出:“逻辑推理所展现的只不过是数学产品,而不能告诉学习者这些结果是如何一步步被揭开、发展出来的。它只教数学技巧,而不是教数学思考。”由此可见,要教会学生思考数学问题,一定要引导学习者经历结果是如何得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靠教师灌输,学生只会被动接受,只有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才能使学生学会主动创造。上例中的第二问,就为学生提供了自主学习时空,让他们在经历计算、取值、思考、回答的过程中再次深入思考,学生的汇报展示了知识形成的整个过程。教学中,教师没有讲,完全由学生“再创造”出这些知识。
三、问题,数学及数学教育的心脏
数学真正的组成部分是问题和解,其中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通过“解决问题”而使学生获得知识、方法、思想上的全面发展,使孩子变得越来越聪明,首先要有一个“好”问题,因为学生数学素质是通过这些“问题”上以及“解决”过程之中发展起来的。
现代“问题解决”研究的先驱G.波利亚主张:“与其穷于应付繁琐的教学内容和过量的题目,还不如选择一个有意义但又不太复杂的题目,去帮助学生深入发掘题目的各个侧面,使学生通过这道题目,就如同通过一道大门进入一个崭新的天地”。
上例中的两个问题不符合“问题解决”中问题的要求。之所以写下这一段,在于我感觉到,设计并提出一两个“好”问题确能优化教学过程,优化学生的数学思考,比之“满堂问”,学习的效果会好许多。希望在以后的教学中有“好问题”产生,把握数学的心脏就把握住了数学课堂的核心。
改造数学“问题”,促进学习方式的有效改变——以“问”促学,会有更多的体验与收获。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7
[片断一]
师:学校刚刚举行了运动会,同学们都参加了吗?
生:都参加了!
师:那肯定有很多同学都获奖了吧?
生:那当然!
师:都有谁获奖了?(学生积极举手发言,课堂气氛活跃)
师:我们班的同学真不错。(老师随即出示小黑板)
垒球比赛
姓名王潇凯仲添翼姜涛
成绩(米)25.75423.12920.955
得数保留一位小数
师:为了便于统计和比较,统计员要求结果保留一位小数,你会吗?
(学生独立练习)
师:谁来汇报一下结果?
生1:结果保留一位小数,分别是:25.8、23.1、21.0。
师:你是怎么保留一位小数的?
生1:保留一位小数,就看小数的第二位,第二位大于或等于5,就向前进一;小于5就舍去,采用四舍五入法。
师:姜涛的成绩是21.0米,这个0可以去掉吗?
生2:21.0这个0不能去掉,21.0是精确到十分位,21是精确到个位。
[反思]
数学计算教学原本是充满情趣的,而传统的计算教学之所以变的乏味,是因为教师们常常使计算教学脱离了我们的生活,只是纯粹地进行机械重复、繁重的训练。在新课程的理念下,教师要认识到教材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重要的物质载体。但是作为课程的实施者,在教材处理方面,要以“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的新课程理念作为指导思想,合理处理好教材,做教材的开发者、创造者,让教师所用的教材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本着这样的理念,教学时我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改编了教材,利用学生参加学校运动会的情况,设计数学问题复习旧知,这样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自然地进入学习的情景。
[片断二]
师:张双佳同学虽然感冒了,但她仍坚持参加运动会为班级争光,她的这种精神真令老师感动。在运动会上,张双佳同学跑100米用了19秒。那你能算出她每秒跑多少米吗?
生:能。
师:怎么列式?
生1:100除以19,即路程除以时间等于速度。
师:对吗?
生:对。
师:请同学们自己列式计算。(学生兴致勃勃地计算起来)
约两分钟后,有个别学生微微抬头看别的同学。又过了一会儿,有学生禁不住发出了细小的声音。这时有个平时比较敢提问的学生站起来。
生2:老师这道题不好算的?(其余学生一片赞同声)
师:“不好算”是什么意思?
生2:除不尽。
师:那你们在除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趁机介绍“循环小数”)
师:商除不尽怎么办呢?
师:当被除数不能被除数除尽时,我们就需要求商的近似值。比如说,得数保留一位、两位或三位小数。在这场比赛中,统计员要求保留一位小数,怎么保留?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吗?
……
(教师指导列竖式计算)
师:求商的近似值与以前学的求积的`近似值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
[反思]
如何让学生想到求近似值呢?是按照教材上的安排由教师直接讲解呢?还是……最终我还是没有按照教材上的处理,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感悟、去体验、去经历,产生求近似值的需要。当学生看到题目后,都是不假思索地就列式计算,可算呀算呀,发现有点不对劲:这得除到何时才结束呀?而且这个结果非常有规律。这时我没有立刻告知,用一句“怎么办呢”把问题又给了学生。让学生在知与不知之间形成“空白地带”,从而激起了学生调动一切知识去探究问题的欲望,使他们在反思、调整中不断建构属于自己的知识。这一教学环节的安排更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在师生互动中教师真正成为教学的引导者,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8
在例题得出等式性质时,虽说是一步一步引导学生去发现的,学生掌握的不错,但讲的还是多,不如直接独立完成,小组讨论发现,总结时强调一下,如何去记住这个性质,而不是背下来。对于例5,让学生列方程后独立完成,会的自己做,不会的可以看书,再独立完成,有意识的选了三名同学上黑板板演,结果三个都出现了不同的问题,对于出现的问题,我让每位同学根据你自己写的和书上进行对比,看看自己能挑出多少毛病,三位同学犯的错误还典型,一位没写解,“=”号没对齐,(全班只有7名学生全对)另两个X+10+10=50+10和X+10-10=50-40,以分析错误的形式将例题解决,学生就掌握的很好,这从后面的练习就看出来。
课堂一定要关注学生,认真思考的学生在课堂上总会带给你一些惊喜,如果你忽视了,就不仅仅是错过了那一次精彩。这节课在学生总结等式的性质的时候,有一个学生将书上的等式的性质中“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替换成“数量不变”,这也是我在备课时所想的,能不能替换一下,所以我在备课本上写了“结果不变”,可是没过一会,这个同学又举手了,说自己的“数量不变”不能替换书上的话,当然也包括了我的“结果不变”,因为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去同一个数(0除外),结果肯定会发生变化的。就是因为这样一个能不能替换的问题,学生对等式的性质的理解肯定会更好。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9
《求商的近似值》在学习小数除以整数,小数除以小数的知识教学的,它是一节计算课。
本课是由“小数除法”和“求近似值”两个知识点组成。学生对于这两个知识点并不陌生,因此,一般都能较快地理解并掌握这节课的知识。但是,“求商的近似值”这节课的内容虽然简单,但比较枯燥,学生不容易提起兴趣。而且学生刚初步学习小数除法,计算还不熟练,计算常出错。这节课我从实际生活中寻找素材,丰富课堂,使数学课充满生活气息。激发学生学习又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课一开始,我从爸爸给王鹏买羽毛球的谈话中自然引出数学问题,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氛围,缩短了师生之间的距离,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反思《求商的近似数教学反思》,同时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出示(爸爸给王鹏新买了1筒羽毛球。一筒羽毛球是12个,这筒羽毛球是19.4元,买一个大约要多少钱?)要求根列式计算.当学生除到不尽时.师问你认为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学生计算后交流解题思路。教师问“实际计算钱数时,通常只算到‘分’,应该保留几位小数?除的时候应该怎么办?
让学生想一想:“怎样求商的近似值?”(首先要看题目的要求,应该保留几位小数;其次,求商时,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除出一位,然后再“四舍五入”求出商的近似数。
学生总结出方法后,再进行加强联系。但在练习中我发现有一部分学生还是不能明白比要求多除一位的意思,比如要求商保留三位小数,学生做竖式时就只除到小数第三位,没有多除一位,导致结果出错。因此,只要不断强调方法中加强巩固,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10
目标预设
1、认识循环小数,理解在小数除法运算中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会用“四舍五八”法截取商的近似值。
2、在计算过程中,能有条理地说出自己思考的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3、经历探索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过程,并能正确进行取值。在探索的过程中,能逐渐学着将已有的知识方法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能较好地与他人进行交流。
教学重点:用“四舍五入”法取循环小数的近似数。
教学难点:理解用“四舍五入”法保留小数位数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谈话:昨天黄老师对三位运动员进行了15秒短跑测试,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谁是比赛的冠军!(出示表格)
运动员黄陈杰施宇磊蔡凯
跑得米数858082
二、探索交流
1、教学例题
(1)让学生仔细观察表格,教师提问:从表中你了解到了什么?学生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已知路程与时间,求速度)还可提出哪些问题?
(2)提问:要求黄陈杰的速度是每秒多少米,该怎么算?(速度=路程÷时间)学生尝试列式计算。
(3)指名一生板演,教师巡视。(让大部分学生产生困惑:商总是除不完)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之间我们先来一次比赛。
我给你们一个八位小数,请你把它保留一位小数,看谁算的快。但是老师的要求是一位一位给你们看。
比赛开始23.256345875.69856471
小组讨论:怎么做才能很快的说出答案?(后面的6位小数要看吗?为什么?)
(4)集体观察思考:这道题的商有什么特点?
这时教师相机向学生讲解循环小数的含义,说明这样的小数就叫做循环小数。(自学课本第101页的“你知道吗)
(5)教师说明:这样的小数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求出它的近似值。让学生观察竖式,提问:谁能试着把它的结果保留两位小数?你是怎样想的?除到哪一位比较好?与积的近似值比较一下。
指出:如果要将结果保留两位小数,就要看它小数部分的第三位,第三位上的数字满5就向前一位进1,所以结果就约等于5.67米。
生1:我与大家的看法不同,当商到小数点后第二位“6”时,也可以不要继续除下去。
(同学们个个惊奇地看着生1,迫切想知道为什么。)
生1:大家这时只要看一看除法竖式的余数是10,它大于除数15的一半,所以商的千分位上的数肯定大于5,不必继续除就知道千分位上的数一定五入。
师:你很能动脑筋!只要把除法竖式的余数与除数作比较,取近似值时就能预见是选择“舍”还是选择“入”,而不必比要求的多除一位。
(6)、做练习十九第1题
a.指名学生说说题中的小数都是什么小数。
b.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对有困难的学生加以指导。
c.集体订正说说每个近似值是如何得到的。
d、指出: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循环小数的近似数时,保留几位小数,要看它的后一位数。
e.补充,指名让学生回答。
4.260260…0.8383…0.777…
8.2929…3.1414…6.231231…
2、试一试(不用计算器,同桌分工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算一算另两位同学的速度是每秒多少米?
要求学生把结果保留三位小数,(同桌交流)集体订正时说说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应用、练习十九第2题
(1)看懂表格,明确要求。
(2)提问:一道题有三个要求你觉得要列几个竖式?你觉得这几道算式的商要求到第几位,为什么?
(3)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
(4)集体订正
四、开放式小结。
师:回顾一下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你能帮助定个课题吗?
生1:小数除法的近似数。
生2:求商的近似值。
师板书课题后,师:在经历了两次计算后,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生3:与求积的近似数一样,都用四舍五入法。
生4:因为结果是近似数,必须用约等号。
生5:最关键的是竖式计算时,只要比需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就可以取近似值了。
生6:也可以根据余数判断商千分位上的数是“舍”还是“入”。
生7:求积的近似数,是竖式计算结束后取近似值;而求商的近似数,竖式计算没有结束就可以取近似值,只要比要求的多除一位就行了。
生8:求积的近似数,是先在横式后写出准确值,再取近似值的;求商的近似数,是直接根据竖式中除出的商取近似值的。
五、当堂检测
《补充本》
六、每日一题
联系实际想一想,下面两题的答案怎样取近似值比较合理。
1、做一种奶油蛋糕,每个要用7.5克奶油。50克奶油最多可以做多少个这样的蛋糕?
2、幼儿园买50个奶油蛋糕,每8个装一盒,至少要用多少个盒子?
“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在新理念的引领下,通过师生、生生以及与文本之间的互动,定能收获到未曾预约的精彩。
1、在读题中理解题意,培养能力。原来是按照教材的例题展开教学,但发觉他与学生生活实际没有太大联系,因此改为我班排球运动员的体能测验。例题的巧妙改动给学生留出了更为自由发挥的空间,一句“从中读出了什么信息”的开放问题,导引着学生建立条件与条件间的联系,培养了学生根据条件生发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水平,实现了教育无痕。
2、在试算中发现问题,联系旧知思考。教师有意制造“添0继续除还是除不尽”的矛盾冲突,把学生推到自主探究的前台。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求一个多位数的近似数,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钥匙。,学生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学会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3、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探寻取值方法。除到小数位数的哪一位是求商的近似值的关键,教师以同一问题“还要继续除下去吗?”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在对比中探寻取值方法,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生1的不同看法,不迷信于书本,在交流中与全班同学分享,变成了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4、在小结中对比沟通,形成整体认识。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把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让每一位学生站在认知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既是对知识本身的反思,更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反思,对知识、情感、能力、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反思,这无论是培养学生
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还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11
本节课的知识是在学习了小数除法的基础上教学的。在小数除法中经常出现除不尽,或者商的小数位数较多的情况,但是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并不总是需要求出很多位小数的商,这就需要求商的近似数了。
成功之处:
1.创设情境,突出取近似值的意义。在例6的教学中,主要解决这样两个问题:一是体会求商的近似数的必要性;二是掌握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学生通过计算每个羽毛球大约多少钱,计算的结果是1.616元,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计算到这里计算的是钱数,实际生活中不需要三位小数,最多可以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分,而在超市付钱时可以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角。由此可以使学生想到:解决问题时,即使能除尽,有时也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值,如价钱、人数、个数等。
2.联系旧知,横向比较。在学习商的近似值时联系积的近似值,找出它们的相同点,都是把比保留的小数位数多一位的数进行四舍五入。
不足之处:
学生在计算中还是存在计算速度慢,计算不准确的现象,特别是商中间有0的除法计算出错率特别高。
再教设计:
在教学小数除法时还是需要复习试商的方法,特别是特殊的数。如同头无除商8或9,余数是除数的一半商5等。在学习商的近似值时,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程度,适当介绍简便方法,也就是除到要保留的小数位数后,不用再继续除,只要把余数同除数比较,若余数比除数的一半小,就说明求出下一位的商小于5,直接舍去;若余数等于或大于除数的一半,就说明求出下一位的商等于或大于5,就在已经求得的商的末位上加1。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12
这节课是在学过两位数除多位数的基础之上来展开学习的,由于两位数除多位数是这一单元的重点也是难点,所以学生的先前学习经验,对这节课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对于取近似值来说,学生在三、四年级已经接触到了用“四舍五入”的方法来取近似值,在第一单元小数乘法的时候也再一次的重新学习过,学生基本上都能做到正确的得出积的近似值,综上所述,这节课的成功与否重在学生对两位数除多位数掌握的如何。
在设计时,我先让学生回顾了取近似值的方法——四舍五入。随后让学生进行自学、检测、后教、总结方法、当堂训练。
纵观整个教学过程来说,出现的问题恰恰是学生对两位数除多位数掌握的不熟练造成的。无论是自学检测还是最后的当堂训练都体现了这一点,这就造成课堂显得不是太流畅,有点拖沓,学生的学习气氛不是太高,课堂效率不高。由于学生不能正确的计算出两位数除多位数的商,这就为学生发现、总结商的近似值的方法立下了障碍,最终使得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偏离,学习目标偏离,造成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没有完成。
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课前没有及时掌握学生的学情。由于不是用自己的学生授课,对学生的学情估计不足,如果课前能够和对方老师进行交流会更好一点。
2、在教学设计时没有将两位数除多位数的计算法则对学生进行复习。洋思模式一般是没有课前导入和复习的,所以在设计时也没有进行这方面的设计,但是如果在自学指导里边能够给学生指出,让学生回忆,效果会好一点。
3、在习题的设计上,设计的有点难,使学生出现了错误。习题的作用是让学生在习题的基础上总结方法,所以习题的设计不易太难,能起到它该起的作用就可以了,习题太难则容易“喧宾夺主”。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13
存在的问题:
1、教学设计结构不清晰。在例题呈现以后,学生进行尝试解答,应让学生给予解说,将新知识传递给其他同学,这一过程在教案设计中满意预设,在教学中,只匆匆让学生说了一下,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得到明显的展现。在“做一做”的练习中,没有考虑到差生的情况,在教学中耽误了较长的时间。
2、教材准备不充分。首先是对教材的把握不准确。本课应是在加强小数除法计算的基础上,处理多位小数或无限小数在生活中运用的问题。在教学中强调了小数的计算而轻视了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造成部分学生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之一。其次,过高估计了学生的计算能力,并且一错再错。最开始的口算,只有8题,学生的速度相差太大,为了大多数学生能完成,将时间占用较多。例题计算时仍然按计划进行,片面强调计算,再次占时间,完全可以利用图上的结果直接进行四舍五入计算。最后的“做一做”没有及时讲清楚其中的捷径,耽误了大量的时间。
3、课堂中随机问题处理欠佳。如学生计算较慢的特点,发现了,在后面的教学中没有给予有效处理,致使后面的拓展练习没有完成。在如,学生已经掌握了四舍五入的基本方
法,还重复的匆忙地讲了一次,既没有展现学生的主体性,还浪费时间。在即将下课时,将全课的点睛之笔匆匆总结出来,没有形成书面的知识点,不利于学生的掌握。值得自我褒奖的地方:
1、在课堂中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呈现中,先让学生尝试,让学生展现自己的想法,再进行讲解。在口算、复习旧知识和练习中,将知识点化解在这些练习中。
2、在做一做中,由于学生能力的强弱差别较大,他们的速度分化严重,快的学生早已经完成,让他们去帮助较慢的学生后存在问题的学生。
3、在即将结束时,适时总结知识点,虽然没有形成书面的语句,但是,起到了点题的作用。
商的近似值教学反思 14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有如下感想:
1、在试算中发现问题,联系旧知思考。
教师有意制造“添0继续除还是除不尽”的矛盾冲突,把学生推到自主探究的前台。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求一个多位数的近似数,使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钥匙。学生亲历了“做数学”的过程,学会了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策略,体验到了学习数学的快乐。
2、在交流中相互启发,探寻取值方法。
除到小数位数的哪一位是求商的近似值的关键,教师以同一问题“还要继续除下去吗?”充分开发和利用教学中的人力资源,加强生生之间的互动,在对比中探寻取值方法,把教学建立在更广阔的交流背景之上,为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特别是生1的不同看法,不迷信于书本,在交流中与全班同学分享,变成了全班同学的共同财富。
3、在小结中对比沟通,形成整体认识。
充分利用课堂这一阵地,致力于学生反思意识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把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建构自己的知识系统;让每一位学生站在认知的高度重新审视自己的学习方式,这既是对知识本身的反思,更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反思,对知识、情感、能力、方法等各个方面的反思,这无论是培养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还是对学生的终身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