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让电教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教学
让电教媒体真正服务于语文教学
平阴县刁山坡中学 耿秀丽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电教设备的日益普及,多媒体正逐步进入课堂,并以其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独特的交互性、趣味性,极佳的表现力、感染力,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多媒体的应用弥补了传统教学在激发兴趣,创设情境、突破难点、创新思维等方面的不足,显示出其得天独厚的优势。电化教育,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它的广泛运用,对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今电教媒体辅助教学正以其能延长信息作用的时间、扩大信息进行的空间、拓展信息传输的渠道而成为优化课堂教学的重要途径。下面我就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浅谈几点个人认识。
一、电教媒体在古、今散文教学中的应用
1.激发学生朗读兴趣,培养想象力,训练表达能力。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散文都是韵味隽永,语言清丽的作品,本身已独具吸引力,而课堂上给学生播放的又是由名家朗诵的配乐录音,所选画面都是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这样,由于文章有了一个良好的传播再现媒体,使其内容与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这样就勾起了学生自己也要配画、配乐为之朗读的欲望,如在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因这首词思想感情放纵奔流,同时又透出对于人生悲欢离合而产生的淡淡忧郁,所以我选配了二胡曲《良宵》,乐曲与词的意境融为一体,表现出一代文豪豁达超逸、乐观向上的宽广胸怀。试配后,同学们跃跃欲试,朗诵同学很快进入了意境,情和景历历在目,词句自然流畅,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成就感,这样既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引起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爱莲说》时,伴放悠扬典雅的古筝曲《出水莲》,在教《送元二使安西》时,伴放沉郁缠绵的二胡曲《阳关三叠》,让学生沉浸在作品的意境中,引起感情共鸣,进而达到理解的目的。
有时可用对比鉴赏画面及内容,让学生体会风格各异的散文,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比如在教学袁宏道的写景散文《满井游记》时利用配乐朗读,然后再配画、配乐朗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让学生比较体会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这样学生很能自然地感受到《满》的欢快喜悦之格调,《小石潭记》的沉郁寡欢的语言风格。当学生理解后,再播放与之相吻合的音乐让学生纵情朗读。
2、“以景显情,以声传情”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现代散文的理解。
朱自清的《春》、鲁彦的《听潮》等写景抒情散文,作者借助对景物的细腻描写来表情达意,抒发内心感受。如果能置身于作家所描写的或清新淡雅或激昂飞越等景色中,也就进入作家的感情世界,所以在教学是,我就选用《春》的散文TV和在海边录的潮起潮落的录相及图片,在课堂上放给学生们看。此时,学生已从画面、音乐中得到视听的双重享受,并从中领悟到作家的情感。
不但景美,能“以景显情”,同时声音也美,用古铮伴奏的中国名曲,更使这些画面充满诗情画意。学生在理解作家情感的同时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二、电教媒体在古文及历史著作教学中的应用
1、在说明的古诗文中通过电教媒体的应用得以再现而且开华,如学习魏学伊的《核舟记》时,学生对核桃上所刻景物和人物的关系难以弄清,影响了对课文的再解,如果在投影上投影几张从不同角度绘制的《核舟图》,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在教学《活板》一课时我运用在中央一台录制的古代活板印刷的全过程拿到语文课堂上放给学生看,使学生能有一个全面的了解,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以及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文化遗产的意识。
2、在教授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的文章时,为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历史再现,我就大胆地截取加工影碟制成课件。如在讲授《出师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葫芦僧判断葫芦案》等,找来影碟进行截取截剪,使学生兴趣大增,从而因势利导,提高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的领悟能力,收到极好的效益。例如我在教学《在烈日和暴雨下》一文,我选择了通过投影将知识目标投放给学生,而思想品德目标则通过录象加解说的形式给学生以警示。记得当时我是通过录象中放映到祥子拉着座车的人在暴雨中挣命一节,加上画外音“雨下给富人,也下给穷人;下给义人,也下给不义的人。其实雨并不公道,因为下落在一个没有公道的世界上。”通过上述演示及解说,很自然地使学生了解到旧中国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和悲惨遭遇,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收到很好的效果。
三、电教媒体在语文活动课中的运用。
语文活动课长期以来成为语文课中的空白,大多数老师忽视这方向的教学,真实正如一位语文专家所说“语文,功夫在课外”如果能将语文活动课组织好,那将收到一本万利的效果。语文活动课不但对老师是一个挑战,更是对学生的一个锻炼。如我设计的一堂语文活动课——《文史游艺赛》。活动安排顺序中的第一轮比赛,要求学生找一幅与中国历史上有名望的人物有关的对联,成为对联谜,并且找其故事在班上讲,故事必须配有画面,最好能找到录相或影碟。这样就促使学生走进阅览室、资料室和图书馆去寻找资料,找录相影碟,在找的过程中扩大了阅读量,在讲故事的过程中要做到声情并茂,这样真正体现出了活动课的本质是培养创新意识及实践能力。
四,电教媒体在作文课中的运用。
比如放一段风景录像,让学生仔细观察、体味,然后写一篇以景物描写为主的散文,以锻炼、提高学生“描写”方式的运用能力;放一段小故事录像,让学生仔细观摩、思考,然2后写一篇记叙文或小说,以提高学生对“叙述”表达方式的运用能力;放一段时事新闻录像,让学生深入分析,然后写一篇有针对性的议论文,以提高他们对“议论”表达方式的运用能力;放一则广告录像,让学生分析其优劣,熟悉广告词的写作;放一场演讲会的录像,让学生了解演讲稿的写作方法……这样,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再加以必要的引导,告诉学生像看录像一样观察、思考周围的景、物、人、事等,并把它们记录下来,形成文字材料,不就是一篇篇内容充实的作文吗?利用电教手段实现了动机的转移,让学生由对看录像、看幻灯的兴趣、动机,转移到写作的兴趣、动机上来,从而提高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现实生活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一个广阔的空间,在这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库中很多学生却是一个盲者,因为观察生活不细致而缺乏发现美的眼睛,再加上学习时间紧,受外界条件限制等因素,有时学生很难真正深入生活,电教媒体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四、电教媒体在导读及复习课中的运用
在上导读课时,利用幻灯、投影的图象,来帮助学生思维理解文字内容,激发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在教学《苏州园林》一课时,把有关课文内容的幻灯片连续放出,让学生按图片内容划分段落层次,针对图片内容复述课文。这样,在培养了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分析能力。又如,在讲授《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时,把徐特立、刘少奇、雷锋、拜伦、贝多芬、巴尔扎克等古今中外的名言,抄在软件上,引进课题上。据此,让学生广开思路,举出自己知道的在困境中出现的人才。为了发展学生的立体思维能力,让学生把知识学活学透,我利用投影来上好每一节课。再如,在复习小说单元时,我就将〈老杨同志〉、〈我的叔叔于勒〉等几篇小说,从小说的要素、塑造人物的方法以及采用此方法的作用通过投影仪打到屏幕上,进行逐一比较,取得了既省时省力,又巩固了所学知识的完美效果。
当然,恰当运用电教媒体辅助语文教学,就要寻找它们最佳结合点。
首先,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特点、重点、难点,从教学要求和学生心理特点出发,设具体生动的可感可知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真实、形象地去感知所学内容,这就是运用电教媒体和理解学习内容的最佳结合点。
其次,教师运用教学语言,引导学生结合课文,联想投影、录像、电脑课件等,对感知材料进行理解和概括,使思维活动有了依托,实现了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从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这就是运用电教媒体理解学习内容的最佳效果。
再次,教师依据教材、教学目标、围绕应掌握的知识点、能力点,设计以电教媒体为中心的画面,进行深化练习,将知识进行延伸、扩展,以达到在理解语言基础上自如运用语言的目的。
5最后,教师要选择电教媒体使用的恰当时机,克服随意性。那么电教媒体适合在什么地方运用呢?我觉得有以下几个方面:
(1)创设情境、提高兴趣、引发学习动机的;
(2)意思抽象的词语离开具体形象的感知难以理解的;
(3)重点、关键词语需要强化加深印象的;
(4)内容展示的事例需要拓宽视野的;
(5)提出问题、可以讨论引起思辩的;
(6)显示过程、可以启发思维的等等。
以上的这几种情况,学生由需要而引起“兴奋”的心理状态,在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兴趣最浓、想象最丰富,这是如果恰当及时运用电教媒体,就可以把学生的兴趣迁移到学习目标上来。
总之,多媒体是架设在学生与教材之间的桥梁,以其形象、直观、生动的特点,极大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在声、光、电的氛围能够轻轻松松学语文,它让语文教学变得更加生动、鲜活,在教学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课堂教学效率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当然电教媒体最佳作用点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之关键。教师要依据学生认知水平、教材特点、教学目标,将教科书与电教手段有机结合,精心选择,设置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并注意随时调整、补充,以便电教媒体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发挥最佳的作用,真正服务于语文课堂。
第二篇:电教媒体,让语文阅读教学如鱼得水范文
电教媒体,让语文阅读教学如鱼得水
内容摘要:
多媒体教学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与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其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对审美能力的补足。借助电教手段提供的具体形象的视听材料,可以提高读的效果,将抽象的语句和具体事物相联系,使学生耳闻其音、目观其形、心领其义。
关键词:
加深字词句的理解 加深理解课文内容 培养审美能力和阅读兴趣 正文: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如能充分运用电教媒体发挥其优势,不仅可以使学生对阅读的内容有较深刻的掌握,而且会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电教媒体,加深字词句的理解。
词语和句子是构成文章的重要部分。要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必须通晓字词、理解句段。这一教学任务的完成是建立在读的基础上的。借助电教手段提供的具体形象的视听材料,可以提高读的效果,将抽象的语句和具体事物相联系,使学生耳闻其音、目观其形、心领其义。
如教学毛泽东主席的《水调歌头•游泳》一词时,同学觉得“极目楚天舒”的“舒”字不好理解。许多同学则理解为放眼望楚地的天空心里非常舒服,而毛主席写词的本意却是放眼望去楚地的天空十分开阔。为此我制作了一幅主席横渡万里长江的彩色投影片,湛蓝的天空,蓝蓝的江水,海天一色,主席边畅游边仰视苍穹。有时还给学生播放配乐朗读,使学生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激发情趣,掌握了字词含义,读懂句子,为本课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再如学生用电子多媒体学习古文《陋室铭》,在解词释意时,对“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句中的“斯”不太理解,学生便提问,“斯在这里如何理解?”这时电子多媒体即可停下来,很快就复习“斯”的意义是:“斯当这讲,属指示代词,在本文中指代陋室”。这样不仅解决了疑问,同时又复习了学生遗忘的知识,强化了古文中常用实词的词义和用法,加强了知识的牢固性。
二、运用电教媒体,加深理解课文内容。读固然是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但怎样读才能使学生真正把握作品所表现出的情感,特别是那些带有浓烈感情色彩的诗歌,如能运用电教手段,阅读后学生理解的效果是很理想的。
比如,毛主席的词《沁园春•长沙》描述毛主席站在橘子洲头所看到的景物。为加深学生的理解,我又制作了一幅图画,面面有红枫尽染的群山,有江上行驶的大小船只,有翱翔于长空的雄鹰,有自由自在在水中游泳的鱼儿,好一幅生机盎然的秋景图。再让学生反复朗读其中的句子“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主席发出“万类霜天竞自由”的感叹是多么自然、精当,为了阙的“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又作了铺垫。
再如对寓意深刻的文意,单纯地读课文,学生很难准确地把握文章主旨,如《稻草人》一文,一般学生读此文只是注意其中热闹的故事,不能很好领会作者的深刻用意。于是在教授此文时,我绘制了四幅投影片:一幅“稻草人”,二幅“可怜的老妇人”,三幅“拉鱼网边上躺个病孩子的渔妇”,四幅“投江自尽的青年女子”。参看画面,边教学生反复读课文,边播放一首曲调低沉、缓慢,表现悲伤憎爱分明感的乐曲。许多同学产生仿佛身临其境之感,以为自己就是剧中的人物,老妇人、渔妇、年青女子,课文读得感情异常逼真。许多同学被文中情节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们除对文中人物悲惨命运表示深刻的同情外,并能指出人物的悲惨命运是当时的黑暗社会制度造成的。可见通过录音和投影手段已帮助学生深刻领悟了叶圣陶先生作品中所揭示的思想感情。
三、运用电教手段,突破重难点。
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种种教学难点,语文教学也不例外,要实现最优化的语文阅读教学,取得高质量的课堂教学效益,突破教学难点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许多难以名状,而又与科学知识的概念、定义或某种规律直接联系的实际事物,通过电教媒体,可以跨越时空,成为可感的“直接”经验。电教媒体随时向学生提供进行推理思维活动的逻辑化感性材料。如在学习《林黛玉进贾府》这一课时,我用多媒体把林黛玉初进贾府拜见贾母、大舅父、二舅父的动态路线图展现出来,指导学生分别阅读相关的语段,分析贾府宏伟的建筑、复杂的结构、讲究的布局、豪华的摆设,让学生由此探究背后所显示的贾家不同凡响的地位。在学生阅读节选部分重要人物林黛玉、王熙凤、贾宝玉的相关语段后,讨论探究作者的描写手法及他们各自的性格特征,而后在大屏幕上整体归纳显示,这样预计三课时的教学内容,运用多媒体和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情况下,两课时就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而在教授篇幅较长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失街亭》等课文时,我也采取这种教学方式,收效很好,这样的教学方式既体现了诱思探究教学的整体思路,又可以大大提高授课速度,提高课堂效率。
又譬如《神奇的极光》这篇科技文要求学生学过之后把握激光的特点及形成原理,掌握相关的说明方法,但是对于没有见过极光的学生来说,光靠接触书本上的文字描述去学习是远远不够的,而用多媒体教学,把极光千姿百态的形状及色彩在大屏幕上显现,教师结合图片给学生讲解什么是极光幔、极光弧、极光卵等等,学生就觉得不是那么抽象了。而对极光形成的物理性描述,仅凭书上的静态文字记叙也不好理解,借助于多媒体教学手段用动态性的画面,把极光的形成与电视图像的形成进行对比说明,学生就更容易理解了。而在学习《南州六月荔枝丹》这一课时,学生很多没有见过荔枝,单靠文字的描述来了解荔枝的壳、膜、果肉、核等特点就显得陌生,所以我在讲这一课时,借助于多媒体向学生展示荔枝的壳、膜、果肉、核、花、荔枝林等图片,让学生由荔枝的图片想象荔枝的味道,不少学生流露出垂涎欲滴的神情,这样学生亲眼看到了荔枝,产生了直观感觉,消除了陌生感,学习起来就轻松多了。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对诸如此类的课型采用多媒体教学确实可以化抽象为形象,变静态为动态,从而使课堂焕发出生机与活力,消除学生因不理解而产生的厌学情绪,恰当解决教学中的重难点问题。
四、运用电教媒体,掌握课文思想内涵。
一般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是通过对课文中故事情节的掌握。帮助学生掌握课文的主要情节,不仅是理解课文内容的前提,而且也是划分段落、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思想的基础。如在教方纪的《三峡之秋》一文时,我绘制了秋日的早晨的三峡情景片、中午的三峡情景片及晚间的三峡情景片。三幅投影片配合教学,并让学生认真观察,仔细阅读,认真朗读课文。通过对三幅投影片的观察和对课文的领会,很快就掌握了课文的主要情节,再通过分组讨论集中交流,教师稍加点拨学生便掌握了该课的主要内容及写作知识。课堂上充分发挥了教师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他们学得积极主动、扎实深刻,课堂教学效果极佳,这样就逐渐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语文阅读水平和写作能力。
再如在教授节选自长篇历史小说的文章时,为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使历史再现,我就大胆地截取加工影碟制成课件。如在讲授《出师表》、《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等,找来影碟进行截取截剪,使学生兴趣大增,从而因势利导,提高学生对文章思想内涵的领悟能力,收到极好的效益。
五、运用电教媒体,丰富课堂内容,拓展延伸教学空间。
传统的讲述法、谈话法等教学方法远远不能适应现代语文课堂教学的要求。电教媒体的使用能提高信息强度,增加可见度和可闻性;语文教师通过丰富的网上资源,储备自己的语言知识,教学时就能厚积薄发,纵横捭阖,既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又把知识性、趣味性寓于一体,增强了师生之间交互性和教学的趣味性。教学时借助各种媒介,这样教师与学生之间能轻松地教学,使寓教于乐变为一种可能,进一步成为教学现实,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还能加大信息通过容量,提高传输速度;更能发挥调动和启发作用,变单纯听觉为主的学习方式为视、听、思考结合,动脑、动手结合,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方式。多媒体教学可以拓展教学空间,开阔学生视野,由课内向课外延伸,让学生接触更多的层面。如在学习曹禺的《雷雨》(节选)这一课时,我们在课前把由《雷雨》剧本改编成的电影让学生观看,借助影片,课文节选这一部分那阴沉、压抑的舞台气氛也被电视中特定的环境再现了出来。观看电影使学生对整个故事有了整体感知后,再来学习这一课,学生对剧中人物如鲁侍萍、周朴园、四凤、周萍、繁漪等形象的认识和看法就更全面准确了。而在学习《失街亭》这一课时,重点把握主要人物诸葛亮和马谡的形象,课文节选部分把诸葛亮用“空城记”智退司马懿十五万大军的这一部分删去了,而这一部分恰可以体现诸葛亮临危不乱、从容镇定的一面,所以在用多媒体授课时,我在课堂上穿插进了约8分钟的电视片断《空城记》,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据此结合课文全面分析诸葛亮这个人物形象特点。用多媒体教学使学生的关注范围不再局限于书本上的内容,在拓展教学空间的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他们对问题有了更深入而全面的认识。
六、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多媒体教学以它丰富的多媒体形式---声音、图片、动画、音乐、视频等,最大程度的调动了学生的视觉感官系统,充分展示了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弥补了传统语文教学的枯燥与乏味,给语文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其最突出的一点就是对审美能力的补足。
本人在教《背影》一课时,精心设计了这样的新课导入:伴随着优美动听的音乐,先是《游子吟》一诗缓慢映入,然后是我设计的“教师寄语”,同学们:父母爱子女之心,无微不至,父母爱子女之事,可写的事情成千上万。就像我们熟悉的唐朝人孟郊的《游子吟》就把母亲对即将远行的儿子的种种复杂微妙的感情全部凝聚在“临行密密缝”这个形象上。世间的情千万种,只有爱最崇高:世间的情千万种,只有爱最崇高:世间的爱千万种,唯有父母之爱最无私。这样先声夺人,一下子扣住了学生的心弦,使他们的思维、兴趣集中到了我所设置的情境中去,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七、运用电教媒体,培养学生朗读兴趣。
中学语文课本所选散文都是韵味隽永,语言清丽的作品,本身已独具吸引力,而课堂上给学生播放的又是由名家朗诵的配乐录音,所选画面都是与文章内容相吻合的,这样,由于文章有了一个良好的传播再现媒体,使其内容与形式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这样就勾起了学生自己也要配画、配乐为之朗读的欲望,如在教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因这首词思想感情放纵奔流,同时又透出对于人生悲欢离合而产生的淡淡忧郁,所以我选配了二胡曲《良宵》,乐曲与词的意境融为一体,表现出一代文豪豁达超逸、乐观向上的宽广胸怀。试配后,同学们跃跃欲试,朗诵同学很快进入了意境,情和景厉厉在目,词句自然流畅,学生真正体会到了成就感,这样既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引起联想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又能帮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作者的感情。在教《爱莲说》时,伴放悠扬典雅的古筝曲《出水莲》,在教《送元二使安西》时,伴放沉郁缠绵的二胡曲《阳关三叠》,让学生沉浸在作品的意境中,引起感情共鸣,进而达到理解的目的。有时也可用对比鉴赏画面及内容,让学生体会风格各异的散文,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比如在教学袁宏道的写景散文《满井游记》时利用配乐朗读,然后再配画、配乐朗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让学生比较体会两种不同的语言风格,这样学生很能自然地感受到《满井游记》的欢快喜悦之格调及《小石潭记》的沉郁寡欢的语言风格。当学生理解后,再播放与之相吻合的音乐让学生纵情朗读。
电化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的哪些地方使用,怎样使用发挥作用最大,是我们每一个任教者都应该慎重考虑的问题,避免电教媒体在阅读教学中的形式化,有效地发挥电教媒体尤其是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就能让语文阅读教学如鱼得水,保证语文课堂教学目标更好地实现。
第三篇:运用电教媒体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运用多媒体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在实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中,多媒体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手段已被广泛应用。尤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一、创设情境,活跃思维
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是为了给学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使之建立表象,更是为了在学生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再现情境,以启发学生对表象进行分析、综合、概括,促进其思维向深层发展。例如教学看图学文《司马光》一课,课本上只有一幅图,过于简略。而我在教学中设计了这样四幅图画:(1)小朋友们在花园中玩,一个小朋友在假山上,下面是一口大水缸;(2)一个小朋友掉到缸中,在水里挣扎并呼喊救命;(3)其他小朋友有的吓哭了,有的跑去喊大人;(4)司马光用石头砸缸,救出小朋友。四幅画面环环相扣,展示了事件的完整过程,学生们在学习时如身临其境,从而就很容易理解课文内容了。
再如,教学《黄继光》一课中‚黄继光身上腿上都负了伤,他用尽全力,艰难地挪动着自己的身体‛这句话时,其中‚挪动‛一词,教学都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其表层意思,但对其在句中的深层含义却难以理解。教学时,我出示自制的投影片:黄继光负了伤,艰难地前进。同时播放大炮‚轰隆隆‛的轰鸣声和机枪‚嗒 1 嗒嗒‛的狂叫声。情境的创设,活跃了学生的思维,有的学生深有感触地说:‚敌人的大炮的轰鸣,机枪在狂叫,子弹像冰雹似的扫过来,黄继光只能紧紧地趴在地面上艰难地挪动身子前进。课文中用‘挪动’一词,表现了当时战斗环境的险恶,突出了黄继光勇往直前不怕牺牲的高贵品质。‛由此可见,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活跃了学生的思维,为他们深刻理解‚挪动‛一词的深层含义创造了条件。
二、熏陶情感,启发想象
苏霍姆林斯基说:‚感情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块土地上,‛情感熏陶在小学阶段尤为重要。学习一篇课文,尤其是一篇内容远离学生生活的课文,运用传统手段,学生难以入情、入境,而合理地运用多媒体,就可以收到理想的效果。
如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为了使学生感受首都百万人民冒着严寒在十里长街含泪告别总理的情境,运用多媒体播放录像,展示当时的真实情境,同时播放配乐朗诵,那肃穆悲壮的乐曲、深沉低缓的语调,就会使学生深受感染。再如学习《刘胡兰》一课,仅由教师讲解刘胡兰牺牲得多么壮烈、多么伟大,学生并不能受到深层的情感熏陶。运用多媒体,效果却大不一样。在讲到‚要杀要砍由你们,怕死的不是共产党员‛一句时,打出刘胡兰英勇就义的投影片;讲到刘胡兰昂首挺胸走到敌人铡刀前时,播放雄壮的《国际歌》乐曲。此时,学生的情感在共鸣、在升华,一双双眼里噙着泪水,仿佛置身阴森森的刑场,和当时在 2 场的乡亲们一样激愤。接着,让学生用一句话写出刘胡兰的高大形象,结果全班一下子写出了30多个不同的句子。
由此可见,恰到好处地使用多媒体,不仅能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他们情感上的冲动和共鸣,还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想像,教学效果良好。
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会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问题上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使如此,学生仍然感触不深,还易产生疲劳感甚至厌烦情绪。而多媒体教学则能创设课文内容情境,变抽象为具体,化难为易,激活学生思维,促进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如《鲸》一文中,鲸是怎样由远古四条腿的哺乳动物演变成如今鱼的样子,内容非常抽象,是学生理解的难点。在教学时,教师先出示投影片,让学生初步感知鲸逐步演变的几个阶段,然后播放有关教学录像,形象生动地再现鲸随着环境变化而逐步演变的过程。随着解说员亲切的讲解,学生恍然大悟,难点也迎刃而解。
又如《月光曲》一文中,皮鞋匠为什么能‚好像面对着大海‛感受贝多芬创造的美的音乐形象呢?盲姑娘无法看到东西,为什么也能‚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呢?在教学中,我利用投影、录音和感情朗诵,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创设情境,铺设阶梯,巧妙解决了这一难点。我首先要求学生读课文,想像画面内容;接着出示三幅投影,请学生描绘其美好的意境;再播放《月 3 光曲》,同时根据音乐意境再次出示三幅投影,让学生在美妙的乐曲中展开想像的翅膀,体会贝多芬激动起伏的情感,进入皮鞋匠和盲姑娘的‚角色‛;然后,再次播放《月光曲》,同时播放课文录音,并依次出示三张投影片,让学生在图、声、乐、情的和谐情境中,再一次感受课文的意境美,体会怎样读;最后让学生在优美的音乐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样就解决了本课的重点、难点。
四、优化教学主导环节
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是课堂教学中相互关联又互为影响的两个方面。在实践中我体会到,如果把多媒体的直观、灵活和机动的特点适时运用于教学主导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就能如鱼得水,从而带动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如在讲诗歌《周总理,你在哪里》一课时,为了引导学生们进入诗歌的意境,了解周总理的伟大人格和高大形象,根据课文内容和主导的流程,我精心设计了三种画片:一是‚背景片‛,即抓住第一节‚想总理‛的中心内容设计了高山、大地、森林、大海四幅图画,以提示‚到处找总理却又到处找不见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二是‚特写片‛,即围绕诗文第二至第六节的‚找总理‛的中心内容,设计出以高山、大地、森林、大海等为背景的总理为人民辛苦工作的特写画面以展示‚到处找总理,总理处处在‛的深切追忆之情。三是‚遐想片‛,即根据诗文最后一节的‚念总理‛的中心内容设计出以太阳为主体,总理迎着阳光大步迈向前方的遐想画 4 面,以表现‚到处找总理,总理永远居住在太阳升起的地方‛的深切追念之情。这样随着教师的主导活动和教学内容的展开,画面上出现不同的环节,既突出了内容,又深刻地展示了诗歌的意境,而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自然也是成功的。
总之,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能有效地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转静态为动态,为学生思维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的潜能得到更好开发,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从而对学习产生极大的内驱力。
第四篇:如何利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
如何利用电教媒体进行语文教学
姓 名:单 位:宝丰县肖旗初中日 期:
潘 奎
2010年10月8日
在现代信息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网络及多媒体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应用于课堂教学中。尤其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地运用网络及多媒体电教手段进行教学正好顺应了这一教学模式。发挥情境教学的作用,利用电教媒体中的形、情、境、趣等特点,为儿童创造生动形象的语言环境,唤起注意,激发兴趣,从而精要地引导学生多读,自主地理解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兴趣是由外界事物刺激而引起的一种情绪状态,它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他们的定向能力尚处在较低的层次,注意状态仍然取决于教学的直观性和形象性,很容易被新异的刺激活动而兴奋起来。针对这些情况,运用多媒体,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1.感悟音乐的魅力
《月光曲》一文记叙的是100多年前贝多芬创作的《月光曲》的全过程。课文以两条线索贯穿全文,明线是事情的发展顺序,暗线是贝多芬的情感起伏的变化,而这一变化又是由盲姑娘情感变化交织而成的。要想讲清这两条线索,体会课文内容的含义,重要的是讲好开头,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去学习,去理解,去体会。我的做法是这样的,先放《月光曲》乐曲,这时优美的曲调,清新的旋律,立刻吸引了学生,引起了学生探究的兴趣。此时,教师伴随乐曲的进行,运用富于感染的语气道来:“现在我们听到的是钢琴曲
。《月光曲》是怎样谱写成的?它的内容是什么?表达了贝多芬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问题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主要内容。”教师的巧妙点拨引发了学生欣赏音乐时探究的心理,又交代了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学生对《月光曲》的欣赏,也激起了他们学习课文的兴趣。
2.欣赏画面的精彩
小学课文中,文章有的文笔清新、意境优美,有的是借景抒情,有的是叙事抒情,有的是喻理抒情。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可借助电教手段,创设出课文情境,激起学生乐学的情趣,使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如《乡村的傍晚》一文,作者描绘的是乡村傍晚的美景,情景交融,恰似一幅生动的多彩的画面。我根据乡村傍晚时间的推移,设计了三张投影片。讲课开始,先出示投影片,加之配乐朗读,这时在学生面前分别看到的是:夕阳染红了半边天,夕阳还探着半个脸,最后一缕晚霞已隐去等三个不同时间的景物。学生在耳边听到的是洗衣姑娘爽朗的笑声,孩子们放风筝时的嬉戏声,大人们的呼唤声,牧童的柳笛声,以及牛儿的哞哞声„„声像同步,情景交融,展现给学生的是具有乡土气息的美的感受,使他们赏心悦目。此时,教师激励学生:“读书吧,它会使你得到新的知识。”学生满怀情趣,投入到乡村新天地的学习体验中。本堂课就这样在情景交融的气氛中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二、巧妙引导,提高效率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主要在于引导学生求得知识,也就是引导学
造高效的课堂教学。1.演示操作,事半功倍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一般都采用抓住重点词语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行读、划、思、议。这些词句在课文中起到点明主题、提示中心的作用。教学中如果抓住这些词句,重点设疑,启发学生带着问题去思考,去学习,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如《草船借箭》中的“神机妙算”一词是课文最后通过周瑜的话出现的,这是周瑜自叹不如的感慨之言,也是对诸葛亮这一人物的高度概括,光理解“神机妙算”一词,学生很难体会人物的性格,悟出人物之间的关系,必须放在借箭过程中去理解。故此应围绕“神机妙算”启发思考:在借箭过程中,哪些地方体现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重点学习借箭的经过,同时配合使用复合投影片。讲“去借箭时”,推上底片。投影出现一支船队连接向北岸开去。“受箭时”,放下复合片,呈现的是船队头西尾东一面受箭的情景。诸葛亮下令调转船头时,把投影片翻过来映出,出现的是船队头东尾西另一面受箭的情景。投影的演示,使学生看清了借箭的全过程,再加上教师绘声绘色的引读,学生各抒己见的议论,课堂教学异彩纷呈,井然有序。学生认识到,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在于他知天文,晓地理,识人心,巧谋划,进而体会到,诸葛亮能克敌制胜的关键在于他运筹帷幄,文治武功的经天纬地之才,及其胸怀天下、审时度势、高瞻远瞩的气魄。借助电教手段,既省时又省力,突出了重点内容。
.解疑释难,启发思维
《黄河象》、《琥珀》等课文,属于科普作品,其间包含着丰富的科学知识和推理过程。让学生参与科学家的推理过程,让学生经过自己的智力活动,支配、运用已有知识,从中探求真理,发现真知是培养思维的重点,也是教学的难点。于是我把阅读的思维突破点、结合点安排在假设—推测—成因—结论上。如讲《黄河象》一文,即采用变序式教法,先讲难点第四段(推测依据),再讲第二段(故事过程)。设计制作投影片(刚发掘时象骨架图),让学生认真地观察投影,动脑思考:(1)发掘时为什么先发现象牙(2)骨架为什么斜斜地插入沙土里为什么脚踩砾石先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大胆地假设推想,再让小组推荐代表发言。各组代表各抒己见,互相补充修正,不断完善。最后教师指导学生归纳成因及小结:先发现象牙是由于黄河象落水时曾抬头呼救过;从“沙土”和“砾石”可以推测在很早很早以前,这里曾是一条河;从“脚踩砾石”可以想象黄河象失足落水那一瞬间的情景。在推测中,学生的头脑进行了一番紧张的比较、分析、判断的逻辑思维活动,直接突破了难点,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3.长文短讲,收效匪浅
讲《开国大典》时,我采用长文短讲的方法,抓住入场—大典—阅兵—游行这一发展顺序,突出重点段的学习,发挥电教的优势。在讲“大典”过程中(第二段),用三张投影片和一段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的原始资料片精讲这一部分内容。这样的讲解,烘托出大典的热烈气氛,使学生置身于开国大典的
三、提升情感,回味无穷
课堂结尾正是总结规律、理清顺序、提示中心的重要环节,具有画龙点睛之功效。课堂教学总结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朗读欣赏
如《桂林山水》一文,总结时适度地播放桂林山水的录像片,让学生欣赏品味“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句,再通过配乐朗读又把学生带入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仙境之中,使学生对桂林山水的美的形象、美的清调、美的旋律发出由衷的称赞。2.巩固升华
如学习《挑山工》一课,讲读后,放映投影片:在高高的山上,一条通向极顶的小径,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肩负重担,正弓着腰向上攀登。学生仔细观察后,结合课文内容认真思考,纷纷发表见解。通过热烈讨论认识到: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在心中树立起一个目标,朝着目标像挑山工那样,坚持不懈,脚踏实地,不停地攀登,就一定能够达到胜利的顶峰。这样就在学生的头脑中深深地印上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永远攀登的形象,这种印象对于学生以后踏上人生之路,将起到多大的作用,是我们现在难以估量到的。
总之,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内容要求,恰当地选准多媒体的运用与课堂教学的最佳结合点,考虑各层次的接受能力和反馈情况,适时适量的运用多媒体,适当增强课件的智能化,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拓
学生自学的渠道,熟读精思;在语言文字教学中,学会对语言的感悟,学会对语言的积累,充分发挥语文的工具性的特长,还学生以主人的地位,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就能教好地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五篇:浅议如何让电视媒体有效服务于远程教学
浅议如何让电视媒体有效服务于远程教学
朱长宝
(首都师范大学 远程教育研究所,北京100037)
【摘要】远程电视教学是非常适合我国国情的一种教育形式,目前在各级各类教育中都应用得非常普遍。尤其是在“非典”时期,人们对于电视教学的功能有了新的认识。那么,远程电视教学要遵循什么样的规律? 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又有哪些? 如何让电视媒体有效地服务于远程教学?该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简单地分析,并给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 远程电视教学;远程学习者;替代交互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 引言
2006年,一档由易中天、纪连海、于丹等学者领衔主讲的电视栏目《百家讲坛》,吸引了亿万观众的眼球,它所引发的文化现象和轰动效应,一度成为百姓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电视媒体超强的传播功能在《百家讲坛》这档栏目上,发挥得恰到好处。同样是利用电视媒体进行信息传播,目前在我国各级各类教育中应用较多的远程电视教学,却没有《百家讲坛》这样大受欢迎,相反却是冷冷清清,不太受学习者的欢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反差呢? 这就引发我们的远程电视教学工作者思考这样的问题:如何让远程学习者(也是观众)喜欢我们的电视教学节目,什么样的话题才能抓住观众,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讲才能让学习者乐此不疲?如何营造一种良好的教学氛围,从而让观众沉浸其中,听得津津有味? 这些问题归结为一句话,就是如何让电视媒体有效服务于我们的远程教学。
让我们先剖析一下《百家讲坛》成功的秘决,也许能受到一些启发。
一 《百家讲坛》带给远程电视教学的启示
1、讲什么:
“讲”的成功与否,首要考虑的因素就是“讲”什么,然后才是“怎么讲”。“讲”的内容如果定位不准,不符合视听对象的心理或现实需求,则很难有市场。从电视节目来说,这叫选题;从电视教学来说,这叫编写教材。电视选题一般来说考虑的出发点是社会的一些焦点、热点、民生话题,这样才能够吸引观众眼球,而《百家讲坛》则另辟蹊径,选择了一些陈年旧事来做文章,无论是“汉代风云人物”还是“论语”,这些内容看起来是那么久远、那么古老,甚至有点晦涩,可为什么会激起观众如此的厚爱呢?
仔细一想,其实这些内容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并不遥远,想反却是息息相关。这些话题都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它们所蕴含的传统文化中的思想精髓在现代社会中都非常适用,有着强大的生命力,观众们从心理上不排斥,反而有一种期待性的好奇,他们迫切地想看看讲台上的人能玩出什么花样,他们能否把这些“老”内容讲出“新鲜度”,正是这种期待心理,让《百家讲坛》有了吸引力。由此来看,符合观众的期待与贴合观众的需求显然是《百家讲坛》成功的法宝。
反观远程电视教学,其实找准学习者爱听爱看的内容也并不困难,学习者的心理也并不是那么让人费解,他们的口味也不是像有些老师所讲的那样让人难以捉摸。现在很多电视教材事先也是经过广泛调查和精心策划的,之所以收看效果不理想,笔者认为不是讲的内容有问题,而是讲的内容不到位。比如说,结构不清晰、没有层次感、重点不突出、该细讲的没细讲,轻描淡写一笔带过;而该粗讲的却大书特书,不厌其烦。这样的内容安排和内容取舍就难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和兴趣点。试想一下,电视教学大都是异步教学,远程学习者想方设法抽出时间来收看节目,这说明他们是有这方面的的需求的,可他们想听想看的不是把教材原封不动的搬上电视,那样的话,学习者完全靠自学就可以了;也不是与教材完全脱节,另外的一套内容体系,因为学习者是带着问题、有目的性地来听课、来学习的,不是来猎奇和单纯来拓展知识面的。在教材基础上进行创新,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教材,而不是远离教材,这才是电视教学正确的设计思路。换句话说,就是教学内容要有针对性。遗憾的是,许多电视教学课件和节目却经常出现和教材“两张皮”的现象。
2、怎么“讲”:
同样一个内容,不同人来讲,采用不同方式来讲,会有截然不同的效果。这就牵涉到讲的艺术与技巧。常听人说某某某把什么什么都讲“活”了,讲“活”了,显然是讲的最高境界。讲“活”了,也就讲“火”了。有人说于丹讲《论语》,讲得都是直指人心的东西,她拨动了观众内心深处的某根弦,唤醒了我们心中固有的朴素真理,所以受观众喜欢;刘心武以秦可卿为线索,用层层设疑、揭秘的方式说“红楼”,让观众听完一集还想听,欲罢不能;而易中天将传统与现代、学术与大众有机地结合起来,有情节、有悬疑、有矛盾、有冲突,深入浅出、风趣幽默,受到热捧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试想如果他们像老夫子一样,站在台上按照标准课本一字一句的念叨:“子曰:学而时习之„”,谁还愿意听呢?
我们的远程电视教学节目,很难见到像易中天他们那样鲜活的语言,生动的事例和愉快的表情。教师们要么冷冰冰正襟危坐,要么课本加板书,单调乏味。教学的艺术性无从体现,学习者自然而然地就把自己归位于“局外人”,这种教学节目既不能传情,也无法达意,教学效果可想而知。经常听到家长和学生这样慨叹:我们的老师为什么缺少幽默感,为什么不能把内容讲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真不明白他们对那些了然于胸的东西,为何做不到信手拈来,掌控自如。长此以往,学习者自然而然地就会从电视机前走开,再也不会把视线投向屏幕。这显然是我们不希望看到的一幕。
当然,电视教学和课堂面授还是有区别的。因为在远程学习方式中,师生是时空分离的,这对教师来说挑战更大,难度更高。虽然录制教学节目时,教师往往是一个人面对镜头,自言自语,可实际上他要心里面装着学生,清楚自己是讲给学生听的。他要把平时那种活跃课堂气氛、关注学生举动、有张有弛的把握授课节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课程中来的职业素养、职业能力和职业习惯自然而然地带到录制现场中来。只有这样,他才能让远程电视教学达到课堂面授的效果,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这也正是许多优秀教师都难以胜任电视教学的原因所在。
3、光有“讲”是不行的:
台上是讲者,台下是听众;讲者声情并茂,身心投入,听者掌声雷动,响应配合。这种台上台下互动交流的热烈气氛,营造出一种引人入胜的情境,感染着场内场外的观众。这种真实的现场感,让观众如临其境,身同感受,对节目的参与度和认同感随之提升,这也是《百家讲坛》的一个成功之处。从教学理论来说,替代交互理论在这个过程中功不可没。
根据Sutton(1999)的替代交互理论,学习者可以通过旁观其他主体的交互行为,实现有效学习。他认为“当一个学生积极地观察、体验并加工处理其它学习者之间,或学习者与老师之间的交互时,替代交互就发生了”(2000, p.8, 2001, p.227)如图(1)所示:
[1]。
图1:.基于计算机的媒体环境下,学习参与者在直接交互和替代交互过程中的信息流向图
从上图中可以看到,右侧的学习者通过观察左侧学习者的学习活动而发生了学习。因此,电视教学节目也应该努力营造像上图这样的这种替代交互的形式和氛围。在电视教学节目录制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可考虑把学生带到录制现场,既作为受众,又作为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主讲老师像平时面授教学一样,与学生充分地互动,把课堂搞得热热闹闹,有问有答,有讲有停。而这种活泼、真实的教学节目就会让远程学习者从审视、从旁观的位置上走下来,融入到教学节目中,他甚至会遗忘了自己是个异步的远程学习者。节目现场学生的所问也许正是远程学习者的疑惑之处,现场学生的哄堂大笑也许正是远程学习者想开怀一乐的时候,这样替代交互学习的效果也就出来了。所以笔者认为,光有独白式的“讲”是远远不行的,引入互动环节是电视教学节目录制的发展方向。
上面所剖析的三个方面,正是目前我国远程电视教学节目中主讲教师(或教学机构)应该努力修为,花大力气来培养的专业素养。下面,我们就如何让电视媒体有效服务于远程教学进一步展开分析。
二 当前远程电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从戴尔的“经验之塔”理论我们知道,电视教学是间接学习经验和知识信息传递与交流的一种有效形式,由于电视教学声画并茂,可提供多感官的刺激,现场感强,比较容易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并且电视教学具有传播范围广、受众人数多、可反复利用等特点,在远程教学中大有用武之地。
然而,由于一些教师没有掌握电视教学的规律,对“电视”媒体的属性研究不足,导致“电视教学”的特色被弱化,甚至与其它媒体的功能相混淆,相取代。远程电视教学中比较常见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
1、完全以“教”为中心:
许多电视教学节目过份强调“教”的功能,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处于“主宰”地位,主讲教师虽然也做学习者分析,但是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思维习惯性地发挥着作用。主讲教师往往摄像机镜头前一坐,教学设计的思想荡然无存,教师一味地呈现信息,缺少问题的设计和与学习者的情感交流,教的行为和语言完全单向,忽视学习者的参与和对话、忽视学习情境的建构,学习者完全被动地接受,整堂课一灌到底,成为彻底的教师“独白”。他完全遗忘了自己所愿意讲的也许不是学习者需要的吗,“呈现”并不等于“教”!
2、缺少“互动”和“活动设计”:
彼得斯等西方远距离教育专家认为,无论是常规教育还是远程教育,其教育过程(教与学的过程)的核心都是人际交流的设计。远程教与学时空的分离使教师与学生无法进行连续性地面对面交流,所以我们必须在远程电视教学节目中多多设置“互动”性的活动环节,而高水平的交互会让学习者学习态度及学习成绩都得以改善。遗憾的是,这些丰富的人际交流因素却经常被忽视或最小化,学习者和教师以及学习者之间的交互无疑也就丢失了。在面授教学过程中教师们丰富的非言语信息(如语调和肢体语言等),在电视教学节目中却难得一见。学习者成为孤独的看客,体会不到课堂的气氛,荧屏上的教师在他们看来是那么遥不可及。
3、组织电视教学的教师“职能模糊”:
在异步电视教学的过程中,组织教师应该是什么角色呢? 是打开电视放任学生们自己观看,还是一边观看一边讲解,并辅助一些交互活动,让电视教学有机地融入到课堂环境中来? 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隐藏着一个“度”的问题:电视教学过程中活动次数的多寡直接影响学习的连贯性和学习效果。电视节目如果老是被穿插的活动中断,教师设置的问题和互动环节过多的话,学习者会产生厌烦心理,因为他们的欣赏感觉和学习过程的连续性被老师人为地分割了,他们会从沉浸的氛围中逐渐脱离出来,转而对电视教学节目失去探究的欲望和兴趣。反之,如果组织教师对学习者不闻不问,不提供相应的学习支持和交互活动,学习者的参与度和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所以,在异步电视教学中,组织电视教学的老师必须多留心注意学生的感受,尤其是学习动机。学生利用远程教学方式修读课程,远比其修读传统课程显得更为焦虑,却又难于向远程教师表达其焦虑,学生有可能将自己视为传播媒体前的被动学习者,而非主动的求知者。因此,远程电视教学中师生之间的信息沟通和反馈成为一个关键问题。
没有反馈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师与学习者如何实现信息沟通和反馈呢?可用的方式包括电子邮件、电话、短信、信函、BBS、博客等等。但试想一下,教师录制完电视节目以后,有谁还会继续关心学习者学习收看的效果和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呢? 所以说,主讲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反馈不太容易实现。这个问题的解决只有两种途径:一是尽量让主讲教师在录制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完成互动环节的设置,以补后来的缺位遗憾;二是组织教学的机构和教师,要行使主讲教师空缺所遗留的责任,完成与学习者的反馈、诊断等支持服务活动。
三 制作远程电视教学节目应该注意的问题
对于英国开放大学的远程电视教学节目,学员们反映“就像课程主讲在作个人辅导”一样,主讲教师的语音让学员们产生一种面授交流的感觉。这种良好的教学效果让人觉得“距离的消失意味着依托屏幕和电话的任何活动可以在世界的任何地点进行”(约翰·丹尼尔,2003)(p39)。然而纵观我们的一些电视教学节目和课件,却发现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专家们认为都很好,可偏偏不受学习者的欢迎,这又引发我们思考:好的学习资源应该由谁来评价?是专家说了算,还是学习者说了算?
有人说,学习者千差万别,电视教学节目存在众口难调的现象再正常不过,这种解释掩盖了我国电视教学节目和课件开发制作过程中对一些理论指导思想重视的不足,那么哪些理论是我们应该强调的呢?
1、施拉姆的“共同经验”理论:
电视教学是一种传播活动,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内容,利用电视媒体,把知识、技能、思想和情感等传送给特定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施拉姆(Schramm)的共同经验理论启发我们“只有信息发出者(信息源)与信息接受者(信宿)的经验领域有重叠,传播才能有效完成”。这就要求电视教学节目中的主讲教师讲授的内容、设计的活动要有针对性,清楚地了解受众的知识背景甚至是生活背景,结合他们的认知特征开发电视课件,这样彼此才能激发出思想的火花。
[2]
图2 :施拉姆(Schramm)的共同经验传播理论
我们经常说一流的教师 + 一流的技术 ≠ 一流的教学质量。因为,根据布鲁姆的目标分类学,我们知道人的学习过程并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认知过程,而是一种包括情感过程与意志过程在内的复杂心理过程。一流的教师不一定胜任电视教学这种形式,这样的例子并不少见。一个成功的电视课堂是要经过课程开发人员、媒体制作人员和有经验的教师共同完成的,单纯依靠主讲教师或者技术人员都不可能达到预期的传播效果。所以,组织电视教学片开发项目组十分必要。
2、“交互”理论:
“Wagner(1994)指出交互是一种双边活动,它要求起码有两个主体,两个行动,并且两个主体相互影响”。“根据 Moore(1989)及其他专家的分类,共有六种类型的交互,包括:学习者和教师的交互、学习者之间的交互、学习者和学习内容的交互、学习者与界面的交互、学习者自我交互、替代交互”。“多项研究表明,如果方法和技术应用恰当,学习者之间有充分的交互,师生之间有持续及时的反馈,那么远程学习和课堂教学想比,会取得同样甚至是更为有效的学习结果(Moore & Thompson, 1990;Verdun & Clark, 1991;CSCL, 2002, available online)。”电视教学片作为一种视听教材,它承载着教学信息,凝结着教育者的思想、感情和教学策略,但是它没有主观能动性,缺乏思维判断能力,不能与学习者进行智能对话,也就是说教学片的互动性在它与学习者进行教学交互之前就实现了,其编制过程就是互动性的实现过程。虽然编制人员尽可能从学习者的角度设身处地地考虑他们学习的生理和心理需求,但这种互动性在很大程度上具有虚拟性和假设性,交互效果如何还需要在具体细节上下功夫。
具体来说,电视课堂制作的两个难点:一是很难为学生创造课堂思考空间。普通课堂面对面的教学,引导学生思考或探讨问题,教师是很容易做到的;让学生眼看电视而抛开画面去思考问题是困难的,因为电视画面的连续性很难让学习者的思绪停留在一个瞬间,这时可采用电视静像+提问+引导的方式,效果就较好。二是在电视课堂教学中交互环境的创设,最好像《百家讲坛》那样,采取学生在现场听课并与主讲教师讨论问题的方式,这样就会把电视机旁的学习者带入节目内的特定人际交流互动情境中,他们随着节目内人物的提问而提问,随着节目内人物的讨论而参与讨论和思考,随着节目内人物的评议而评议。学习者感受到仿佛就置身于演播室内,因而具有较强的交互性和虚拟开放性,诱发受众与节目中正在交流的人物产生间接交流的心理,缩短受众与节目的心理距离和感情距离,以此完成远程电视教育的主题和教学目标的意义建构。
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出,远程传播不等于远程教育,远程电视教学还有很多工作有待探索和完善,虽然有人说“距离”不是问题,时空分离完全可以实现“零距离”,但要真正达到“天涯若比邻”(营造一种亲切的课堂氛围,消除学习者的孤独感)的境界,真正实现对远程学生持续的关怀和教学支持服务的个性化、个别化,这条路还很长很长!
[3]
[3]参考文献:
[1] Keegan,D.,“Theoretical Principles of Distance Education[M].Routledge,1997:22-38.[2] 沃纳.赛佛林,小詹姆斯.坦卡德著。郭镇之等译.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0:56.[3] 冯晓英,陈丽.远程教育中媒体分析和选择的三维模型[J].中国电化教育,2006.1 Simple Disscution On How to Make Television Media Effectively Serve the Long-distance Teaching Zhu Changbao(Institute of Distance Education ,Capital Normal University,Beijing 100037)
Abstract: Remote Television teaching is very suitable for China's national conditions, and now itis widely used in all types of education at all levels in China.Especially in the ”atypical pneumonia" period ,people had a new awareness of the function of Television teaching.Then, what law should the remote Television teaching follow and What problems need to be solved at present? How to make television media effectively serve the long-distance teaching? The paper discusses these issues and gives some practical suggestions.Keywords: Remote Television teaching;Distance learner;Vicarious intera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