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传统节日调查报告春节。
于传统节日春节相关调查报告
一 调查背景
本次调查时通过问卷方式进行调查的,通过对我的朋友、同学、家人,以及住在同一小区的居民的问卷填写或者口头述说而进行综合进行的。
对于现代百姓对于春节的感受和思考,通过亲到身感受而得的结果。从金钱、交通、饮食等方面来对春节这个传统节日的调查,还从学生、非学生这两个方面的着手,得出人们是否感受到春节在人们心中的认识,包括传承弘扬中华的悠久文化和传统美德等方面,其中具有深远的意义和良好的教育意义。
二.调查方法及调查问卷说明调查方法及调查问卷说明调查方法及调查问卷说明调查方法及调查问卷说明:
1.调查方法:问卷调查—一部分运用网络将问卷传给其他人来完成,一部分是通过打印出来,现场答题,剩下的是口头问答来完成的。
2.调查问卷情况说明:问卷中包含单选题和多选题两种方式,一共10道题目。内容包括:生活各个方面。
3.调查报告样板:见最后一页。
4.调查时间:2013年2月1日-2013年2月18日
5.调查对象:城市普通大众(不分男女)
6.调查数量:40人左右
三问卷的单题统计及分析问卷的单题统计及分析问卷的单题统计及分析问卷的单题统计及分析
1.过春节回家与父母团聚的情况
对于学生几乎每年都在家和父母一起过春节,因为还没有自己成家立业等方面原因。但是成家了的人们少部分是每年回家陪父母一起过年,占40%;隔一、二年回一次的占55%;隔几年或者更多年的占5%。
2.不太愿意回老家过春节的原因
春节时中华民族最大的一个全民节日,春运每年都很紧张,今年更是,很多人因为买不到票,或者觉得太疲劳,放弃回家过年,这部分的人占10%;认为过年开支过多,经济上比较困难,就没有回家过年,这部分占40%;因为工作不能脱身的其他方面不能回家的占50%,这是大概情况。
3.回老家过春节金钱开支情况
在过春节期间,对于学生没有太大的开支,占30%;对于已成家的人开支很大,在生活各方面都花费很多,饮食占很大部分。开支在几千元占40%,上万元的开支占30%。春节确实是消费的黄金时段。
4.过春节是否要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情况
很多人在最近几年都在抱怨春晚太枯燥、乏味,与此同时,其他电视台很多咋春节期间有很多联欢晚会或者其他吸引人的节目,喜欢看春晚的人数骤减。其中,每年都会全程观看的占30%;会看,但不一定看完整占45%;一般不看占25%。
5.关于过春节贴春联习俗的情况
作为古代传承下来的春节习俗之一,贴春联很凸显年味,很多人过春节都要买精美的对联贴在自己门旁。每年都贴占60%;会贴,但不是每年都贴占30%;一般不贴占10%。
6.关于过春节放鞭炮、礼花的情况
鞭炮和礼花在过春节作为渲染气氛和表达喜悦之情,都是很好的方式,由于在城市限定鞭炮燃放地点等方面,并不是每家都要放。每年都放占50%;偶尔放占40%;一般都没放占10%。
7.关于通过哪种方式过春节的情况
春节,是个吉祥和美好的象征,在过春节期间,人们在匆忙的一年中暂时停下脚步,对前一年的总结和感悟,以及对新一年的希望和祝愿。人们很多愿意去寺庙烧香拜佛,占70%;进行打牌等各种娱乐活动占60%;游览名胜风景占30%;其他活动的占10%。
8.对于对春节的文化气息感觉情况
现代因为经济发展很快,人们不得不把时间用在工作上为在社会中立足,对于一些文化方面的习俗某种程度淡忘,感觉气息渐浓占10%;气息渐淡占85%;没什么感觉占5%。
9.对于传统节日传承的情况
对于传承传统节日的情况,不太乐观。觉得传承地很好的占5%;不是很好,还过得去占20%:很不好占75%。
10.对于传承传统节日的必要性的情况
对于传承传统节日的重要性,很多人都能体会到,觉得很重要的占90%;一般重要占10%;不太重要的几乎没有。
四
调查问题的的综合分析
以上均为对于调查的数据统计、整理及分析,对调查问卷行详细论述。
1.春节期间交通问题
春节是我国人民生活中的一个大节日。人们的习惯,总想在假期回家或出门探亲。因此,春节期间的旅行问题就成为大家都关心的问题了。
根据近几年的资料统计,春节前后的一个月,全国铁路的旅客比平常增加30%,长江航线和宁波以北海上航线的旅客比平常增加20%至35%,全国公路的旅客比平常增加40%至50%。特别是去年春节过后,旅客数量不仅没有减少,反而持续上升,出现了旅客运输的拥挤状况。去年11月份铁路的旅客数量,就比去年春节前后的一个月增加了四百多万人。春节前十天铁路平均每天运送一百三十万至一百四十万人。大城市、新工业区旅客数量更多。最近北京市调查了二百一十六个高等学校、中等技术学校和普通中学,六十五个机关,四十二个建筑工地,六十二个大商店,在今年春节前十天需要搭火车回家的,平均每天将达四万八千人,比平常的旅客数量增加四倍。
要把这么多的旅客,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运送到他们的家里去过春节,节后再把他们运回工作岗位,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春运期间车票供不应求造成车票价格上涨,符合市场价值规律,是无可厚非的,但有些人却借此大发其财,所谓的黄牛党,他们通过其特殊的社会关系,或者通过雇佣大量人员打电话,排队等方式一次性取得大量车票,囤积居奇,高价出售,从而加剧了春运矛盾。在春运期间,车站的附近总有这些人神神秘秘的拉住过往的行人,问其要不要票,他们利用乘客急于回家的心理高价兜售,而乘客却也不得已接受。在笔者与周围要回家的民工聊天时,笔者了解到,他们为了能早日回家过年,许多人是转了几天没买到票的儿从黄牛那里高价买到票的,虽然贵了很多,但他们说,买到票就不错了,贵点总比没有的好,回家,再苦再累,心也是甜的……看到他们疲惫的面庞,真希望他们一下子就可以飞到家里和亲人团聚。
春运是个严肃的社会问题,它不仅事关公共利益,更关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因此笔者想说的就是有关部门应该多一些公平理念,多一些民生关怀,让那些常年在外打工的人们,尽快告别有家难回的痛苦与不安。
2.春节消费问题 春节还没开始,家里就忙着买年货,一回家就看见一大堆各种各样的食品。其中,食品消费占的比重最大,基本上占了45%。由此可见,对于春节人们还是比较传统的。劳动了一年,人们都希望在年尾时好好享受一下犒劳犒劳自己,大部分认为,在年尾时就应该吃好。从食品消费中看,零食方面的东西少了,水果类的东西多了,最多的就是吃的肉和蔬菜,这部分支出又占了食品消费支出的30%。
在我们家里,春节走访亲戚,给小孩压岁钱,占了春节费用支出的第二位。占消费总额的30%。今天这家,明天那家,不知不觉,钱就出去了。而且春节走亲戚,也得送礼,也得花钱。别人家里有小孩的,压岁钱也时免不了的。
从某些方面看,春节走亲戚,送礼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亲戚之间的联系,同时也加深了感情.这样的消费也时值得的.但是,另一方面看,春节走亲戚,有时只成了一种纯粹的社交,时一种生存的手段。这大家认为“送礼”往往会让人在人情往来上有点累,这“累”需要精力的付出,更需要人民币的“支持”。这是一个弊端。
现在的人越来越懂的玩,过年更是该放松的时候,于是娱乐消费的比列便直线上升,大人们就爱打打麻将什么的,青年们也喜欢三五成群到处去玩例如KTV,逛街等,小孩们则喜欢买些零食吃和小东西玩。我们家的娱乐消费占了总消费的15%,也算合理。
3.春节习俗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除夕晚上,与家老小熬年守岁,欢聚酣饮,共享天伦之乐,这是炎黄子孙至今仍很重视的年俗。待第一声鸡啼之后,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均着节日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然后走亲串友,相互道贺祝福。此时的神州大地,处处闪光溢彩,从初一到十五,人们一至沉浸在欢乐、祥和、文明的节日气氛中。“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围炉闲聊,辞旧迎新,这是我国普遍存在的除夕守岁的习俗。
在大年三十晚上的0时整放鞭炮也是一种特殊的习俗,它寓意着"辞旧岁,迎新春".对于迎接新春还有一种说法叫做"守岁"这么说吧,"守岁"其实就是指从大年三十到初一期间不睡觉.对于大部分年轻人来说,这是玩的最好时间.当然这也不是尽然的,有些老当益壮的老年人也会和着年轻人们一起闹新年呢!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
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有的人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到”“福气已到”。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4.传统节日的传承问题
社会物质的极大丰富湮没了平常日子与节假日的区别,我们已经不必等到过年添新衣、过年宰牛羊,天天都是好日子,天天都像过新年,真正到了年根儿底下,“年味儿”反而淡了。“年味儿”、“节味儿”越来越淡,不但过节的内容和形式发生了变化,甚至人们内心曾经拥有过的那种憧憬与期盼也无从捡拾了。情人节、感恩节、愚人节和圣诞节等洋节日渐盛行,而且大有将我们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节日取而代之之势。许多青年对过圣诞节、情人节乐此不疲,而对中国节日,除了熟悉的“春节”、“元宵”、“中秋”等节日外,对“端午”、“七夕”、“重阳”等传统节日知之甚少,能记得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就算是有心人了。而对其中的节日文化似乎一概不知。
如今,传统节日的舞台上最活跃的、最能充分发挥节日文化功能的当属商家了,但大多是只求热闹,只问经济,只看效益。商场“血拼”,饭店折扣,来就有奖,买就赠送,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蕴涵的文化内涵却少有人问津。很少有人在节日气氛上、文化品位上、精神享受上做文章,更很少有人在传承和发展、发扬和丰富上下功夫。在某种程度上,中国传统节日已经蜕变为“吃喝玩乐”的假日,那份美好的节庆记忆在逐渐消失。
传统节日是一宗重大的民族文化遗产,它承载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因此传承与建设同样重要。在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追求更高生活品位和多样化的精神愉悦方式的今天,传统节日也应随时代不断发展,吐故纳新,赋予传统节日更多的现代意义和时代气息,让我们的节日也时尚起来,年轻起来,丰富和创新庆祝活动的形式,真正成为中国人越过越新的节日,实现传统与现代的自然衔接。
一个国家的传统节日有着深厚的民族文化内涵,对一个民族的发展有着重大的意义。传统节日是我们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民族在世界上得以存在,得以和其他民族相区别,就在于她日积月累所形成的独有传统文化。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上独树一帜,正是她几千年岁月的沉积而形成的中国固有的文化。中国的传统节日,不但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资源。充分发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文化精神,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重视传统节日应从政府做起,充分挖掘文化内涵,加强传统文化宣传与教育,年轻人应重新去认识传统文化,增强对自己民族传统文化的自觉保护意识 传统节日春节相关问卷调查
1.过春节回家与父母团聚的情况。()A.每年都回
B.隔一、二年回一次 C.隔几年回一次 D.隔很多年回一次
2.不太愿意回老家过春节的原因。()A.交通太过紧张、疲劳 B.过年开销过多 C.工作不能脱身 D.其他原因
3.回老家过春节金钱开支情况。()A.没什么开支 B.几千元左右 C.上万元 D.更多开支
4.过春节是否要看春节联欢晚会的情况。()A.每年都会全程观看 B.会看,但不一定看完整 C.一般不看
5.关于过春节贴春联习俗的情况。()A.每年都贴 B.会贴,但不是每年都贴 C.一般不贴
6.关于过春节放鞭炮、礼花的情况。()A.每年都放 B.偶尔放 C.一般都没放
7.关于通过哪种方式过春节的情况。()A.去寺庙烧香拜佛 B.打牌等各种娱乐活动 C.游览名胜风景 D.其他
8.对于对春节的文化气息感觉情况。()A.气息渐浓 B.气息渐淡 C.没什么感觉
9.对于传统节日传承的情况。()A.很好 B.不是很好,还过得去 C.很不好 D.没什么感觉
10.对于传承传统节日的必要性的情况。()A.很重要 B.一般重要 C.不太重要 D.没什么感觉
第二篇:传统节日春节的调查报告
关于传统节日春节的调查报告
关于传统节日春节的调查报告1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调查时间:
xx年x月x日
调查目的:
现如今,大家都抱怨年味越来越淡,进行春节习俗的来由进行调查,是期望大家能够经过对春节习俗的了解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调查人员:
郝慕伦
调查方法:
上网搜索
为什么要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完美祝愿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明白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
为什么要贴春联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头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
为什么要守岁
相传,玉皇大帝的小女儿贤惠善良,她爱上一个穷小伙子。玉皇明白后十分恼怒,把小女儿打下凡间跟着穷小伙受罪。多亏王母娘娘从中讲情,玉皇才勉强封了穷小伙
“灶王”一职。玉皇的小女儿也就成了“灶王奶奶”。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回来分给大家。玉皇对此十分生气,就规定灶王爷夫妻一年只能在腊月二十三回天宫一趟。
为了能从天上多给人们带些东西回来,灶王奶奶是想尽办法收罗,今日弄些豆腐、明天弄些肉,后天蒸馒头,大后天打酒,一向到除夕晚上,才将东西收罗的差不多。为了人们能过个好年,灶王奶奶连夜赶回人间。家家户户的人们则是一夜不睡觉,点起旺火、香烛、燃响鞭炮,迎接灶王奶奶回到人间。
关于传统节日春节的调查报告2
1、办年货
这段时间,集市非常热闹,各种年节所需的食品、用具应有尽有,鸡鸭鱼肉,蔬菜瓜果,小吃点心。
2、蒸馍、炸货
除了办年货,大人们要忙两件大事:一件是蒸过年的馍,一般每家要蒸好多。蒸好的馍上都要点上大红的梅花点,以示喜庆。馍都放在馍篓里,到吃的时候再热一热。这蒸的馍一直要吃到正月十五,所以叫过年馍。放在贡桌上的馍还要插上馍花,馍花多用塑料纸制成,绑在细细的竹签上,五颜六色的,特别漂亮,增添了节日的喜庆。炸馓子这种工作是亲戚朋友互相帮着炸。把搓好的面条放进装满油的大乌盆里,再一圈一圈地挽在胳臂上,把面条拉得又细又长。一定不能断,否则不吉利。放进热油锅里反复地炸,炸到焦黄为止。炸完馓子就是炸丸子。把萝卜、豆芽、老豆腐、虾仁分别剁碎,放入大盆里,加入调料拌匀,再加入面粉,做成丸子,丢入油锅,炸至表面金黄即可。除了这两样,还有炸一些鱼块或鸡块。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香飘满院,充满着浓浓的年味。据老人说,家里厨房炸东西的时候,小孩子是不能进的,以防毛手毛脚碰坏了东西,不吉利。
3、上坟
在这段日子里任选一天,家里的男主人买上火纸、鞭炮,带着孩子到自家田里给已故亲人上坟。
关于传统节日春节的调查报告3
(一) 研究目的
1、熟悉调查的过程,掌握学习的方法,了解独有的中国传统文化(最具文化内涵、传统魅力和凝聚力的春节),有利于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和爱国主义精神。
2、将成果广而告之,以此强调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悠久,并做好宣传,动员全民弘扬民族文化。
(二) 调查方法
主要采用上网调查、个别采访。
(三)调查报告
中国传统的春节给了人们一份浓得难以化开的情,一种经年酿造的淳厚的味。这就是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传统的春节,融入一种文化的意境、文化的象征,并担负起一种文化的功能:
一、辞旧迎新,打上一个人生的结,分开过去和未来;
二、祭祀,缅怀祖宗之德,承继先人之志,融通天地万物,祈盼人生幸福;
三、宗亲礼仪往来,安排人生秩序,联络世代亲情,找到个人定位,担负社会责任;
四、民间娱乐,扩大社会交往,播撒传统文化,渲泄感情之波,体味生活之乐。
春节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代代相传,蕴藏厚重的含金矿藏。宋代王安石曾作《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传统文化的积淀是历千年而不变的,春节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腊月开始办年货: 据中国传统,踏入腊月,已适宜办年货,除了买腊味、糖果外,生果亦少不了,其中苹果大吉代表平安大吉,橘子代表团圆。
年廿四谢灶: 在灶头放齐供品后,便焚香敬拜,心中祈求來年衣食丰足及身体健康,之后烧衣及撒酒,最好将一些汤丸放在灶上,或将麦芽糖涂放在灶君碑的金漆字上,效果会更佳。 年廿八洗邋遢: 年廿八是清理家居的好时机,中国传统来说,这天一家人都要大扫除,祈求将往年的霉气及不如意通通扫走,而自身亦要洁净,据说这样做便可以消灾去病。
年三十晚要送年: 年三十晚是一年的最后一日,这天具有感恩和团圆的意义。晚上,一家人聚首一堂吃团圆饭,都有鸡、有鱼、有菜,吃得丰富是年夜饭的特色。吃菜时,要由头吃到尾,代表长长久久,吃鱼则要故意吃剩一些,代表年年有余。吃过年夜饭之后,长辈发压岁钱,根据古时的民间习俗,用红线穿好的一百个铜钱,具有长命百岁的意思,而现在就用货币代替(钱一定是偶数,以求大吉大利)。除夕夜人们大多守岁到天亮,为的是祈求双亲长寿。到子夜十二点正,开始放爆竹,庆祝新一年来临。
正月初一宜祭祖: 年初一祭祖是很重要的习俗。在祖先神位上放一些糖冬瓜、花生糖及生果等,跟着一家人烧香诚心祭拜及烧衣。祭祖完后,晚辈向长辈互相拜年,拱手互相恭贺。此外,年初一不可扫地或倒垃圾,相传这样会送走财气,一些不吉利的话亦不能说,否则这年会不好运,亦尽量不要打碎碗碟或盆具,如真的不小心打碎了,就说例如「碎碎(岁岁)平安」或「落地开花,富贵荣华」等好兆头的话。
年初二妇女返娘家拜年: 年初二是出嫁女而回娘家的时候,相传年初一回娘家,会令娘家变穷,所以要年初二才返回。此外,返娘家拜年亦不能空手,必须准备一些贺礼,如糖果或生果等。
年初三赤口: 各人留在家中,不出外团拜,恐防招口舌是非。
年初四接财神: 话说年廿四送神返天庭,年初四則是诸神由天界重返人间之時。送神要一大清早就开始,而接神则在初四下午才接。供品方面,三牲、水果、酒菜要齐备,并要焚香点烛烧金衣,以欢迎诸神重临人间。
年初五开市日: 年初五可将供奉神位的供品收起。做生意的人可以拜神开铺,发红包,以求大家工作顺利,而一些过年的禁忌都可以解封,过回平时的日子。
另外还有,扫尘:“除陈布新”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贴春联:将春联贴在门口,贴够八张,代表由头「发」到尾。
贴窗花: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烘托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挂年画:寄托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春天来临,万象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有足够的理由载歌载舞来迎接这个节日。念一遍寄托新一年美好愿望的句子,这时“福倒了”,真的“福到了”!希望在城市生活久了的人们在加快的生活节奏中还能记得这宝贵的传统文化,并将它传承下去。
关于传统节日春节的调查报告4
一、调查目的
了解中国春节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的由来,感受人们过春节时的喜悦心情和欢乐气氛。
二、调查时间
三、调查方式
1、利用谈话的方式,询问长辈。
2、跟爸爸妈妈打理家务,亲自感受迎接新年的到来。
四、调查内容
1、除尘
腊月二十四这天,妈妈早早把我叫起来,叫我和她一同打扫卫生,房间的里里外外,庭院的旮旮旯旯彻彻底底地清扫一遍。我很疑惑,问妈妈为啥打扫这般早哩?
妈妈告诉我说:“‘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不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除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清扫庭院,疏浚明渠暗沟,掸拂室内尘垢蛛网,清洗锅碗瓢盆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等。年前打春时,各家再忙也得赶在打春前彻底整理一下室内外卫生,立春后就不可在打扫了,防止把新春的财气,新春的喜庆扫了出去。”
听妈妈这么一讲,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个习俗寄托着人们除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2、贴春联
腊月二十九这天,吃过早饭,我就和妈妈忙着贴春联和福字。
“妈妈,‘福’字为什么要倒着贴呢?”
“傻孩子,这是因为‘福’到来了。”
“妈妈,你给我讲讲贴春联的`来历吧!”
原来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用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乡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王安石“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的诗句,说的就是这件事。每年春节,家家户户在门上贴上大红豆春联,更增添了喜庆气氛。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在贴春联的同时,一些人家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福”字,指福气、福运,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3、守岁
大年三十的晚上,我们一家聚在一起守岁,共同期待着新的一年的到来。
爸爸说:“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我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经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聚,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家人一直要吃到深夜。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在这个激动的时刻,我们边看春晚,边吃东西,谈笑风生。
4、放爆竹
第二天一大早,哥哥就去点响了爆竹,“啪”“啪”… …声音真响,我赶紧捂住了耳朵。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巴巴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相传此举是为了驱逐“山魈”。山魈据说是古时深山里的一种凶恶的独角鬼怪,但是它最怕声响,人们就用烧竹子的爆破声来吓跑它。有了火药后,人们就用火药装入竹筒,做成爆竹,后用纸质筒,也称爆仗或炮仗。到现代,人们已不相信什么“山魈”了,但还是习惯在春节放鞭炮,借以欢庆节日,振奋精神。所以,从大年三十晚上到大年初一清早,鞭炮声总是连绵不断。
5、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穿着新衣,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兔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同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互祝贺,称为“团拜。”
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拱手作揖,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一岁。
五、调查结论
我们的春节习俗丰富多彩,当然不止这么几种,但唯有一个是不变的,它承载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关于传统节日春节的调查报告5
目的:
调查莱州春节民俗
过程:
过年走亲戚时,调查亲戚朋友
内容:
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而在春节的起源地―中国,春节的习俗也是很多的。从农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劳作了一年的人们为过好春节就开始忙碌起来了。农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统称为“廿四夜“。相传这一天为灶君上天之日,民间普遍有送灶君上天的习俗。腊月二十三日是辞灶节,又叫扫尘节。
扫尘节,也叫扫尘日。据说此节源于尧舜时代的“扫年”习俗。原本是古代人民驱除病疫的一种宗教仪式。到了唐代,“扫年”之风盛行,成了祈求新岁平安吉祥的一种活动,以后才发展成为扫尘节。由于是一种清洁卫生和除害灭病的文明习俗,所以便流传下来,久而不衰。
扫尘节,北方叫“扫房”或“扫屋”,南方叫“掸尘”或叫“打洋尘”,东北叫“大洗(喜)日”。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进行大扫除,洗刷家俱,粉刷墙壁,糊窗户,贴窗花,挂年画,除陈布新,迎接新春佳节。扫尘节又叫小除夕、过小年。
胶东人过年,有一个独特的习俗,就是家家都要蒸大枣饽饽。饽饽表面十字挑出“鼻”,嵌入红枣。 菜州一带,春节上供要制作大枣饽饽,茧饽饽。枣饽饽用来供祖先,财神,菩萨。天地众神。五个饽饽叠放,腊月三十接神,正月初三撤供品;正月十五供五个茧饽 饽和三个大圣虫饽饽。供奉时中为祖先,右供财神,左供菩萨,意为多财多子。圣虫头部为一圆馒头形,鸡冠,黑眼睛,红舌头,躯干做蛇盘状。祖先,财神,菩萨面前各放一碗粮食,圣虫放在盛粮食的碗里,供奉完后,茧饽饽食用,圣虫放大粮囤中,直到二月二由孩子们分食之。圣虫“的”圣“,胶东谐音”剩“,意为”剩余“,寓意五谷丰登,连年有余。福山,牟平等地还将”圣虫“做成公母刺猖状,口含红枣,放在米面缸中,钱柜衣橱里,祈求财物增多,使用不尽。 胶东至今保窜着七夕用模子磕 ”乃果“的习俗。莱州沿海一带做巧果是在面里掺上七种食用色磕成,然后油炸,串成串取悦孩子们。中秋节的月饼不仅用于供奉,食用,还用来馈赠亲友,互祝团圆,表达祝福。莱州人做月饼时,饼上捏出兔子捣药的图案,夜晚,儿童捧着月饼对月唱到:”圆月了,圆月了,一亩地打一石了;月高了;月高了,一年一遭了"。婚后一年内新媳 妇,也要从娘家带回炸面鱼,花花巧饼,包子等到婆家,以示祝福。
关于传统节日春节的调查报告6
1、贴春联
有一种说法,春联一贴,就不能讨债。不论欠多少钱,也不论多么急着用钱,也只有等到出了正月再要。不然那叫“抠”人家的门神眼,对双方都不吉利。一些欠债户,甚至早在二十七八就贴好春联了。 主门上贴好春联后,就贴一些什上。什么物贴与其相关的字,床上要贴“身体健康”或“身卧福地”等;堂屋后台上方要贴“赠
福财神”或“金玉满堂”等;后台香炉窝上要贴“满斗香火”等;腊台两边上要贴“大吉大利”;箱子柜子上要贴“满箱衣裳”等;锅台墙壁上要先贴请的灶王爷,再在两边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是“一家之主”。水缸上要贴“水泉四海”;石磨上要贴“下面如雪”;院内外树上要贴“满院春光”、“抬头见喜”、“春光明媚”等;猪圈羊圈牛棚上要贴“六畜兴旺”等;架车和自行车上要贴“日行千里”等。如粪堆、红芋窖、柴垛上等,要插上花花绿绿的纸条子。
要是头年家里有老人去世,过年是不贴春联的。第二年,只贴绿纸或蓝纸春联。只有到第三年才贴春联。临泉旧时的对联有许多讲究,各姓有各姓的联话。如姓张的是:“金鉴名臣第,春钱学士家。”姓程的是:“军容周司马,理学宋名儒”。姓宁的是:“科名高北斗,家世本两清”。姓岳的是:“汤阴分世业,颍水振家声”。
贴对联的同时,旧时还要贴新灶君像,挂年画,挂中堂字画,张堂名灯。堂名灯就是大红灯笼,灯笼上写金字、堂名。堂名灯也是根据姓氏有别的。如姓王的堂名灯是“三槐堂”,姓章的堂名灯是“全城氏”,姓周的堂名灯是“友竹堂“,姓贾的堂名灯是“瑞之堂”。
关于传统节日春节的调查报告7
调查背景:
春节,是我国传统的节日。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我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
一、调查对象:
本村村民
二、调查方法:
聊天
三、调查地点:
自己家,村民家
四、调查时间:
春节期间
五、调查人:
李玲玲、房子雯、王泓力等
六、调查准备:
笔、信纸、照相机
七、调查经过:
1、上网了解并搜集图片,较全面地了解与新年有关的知识。
2、访问附近的街坊、亲戚朋友,学会收集整理资料并根据资料进行分析问题。
3、了解当地春节习俗,并写下详细的调查记录。
4、最后总结资料,说出自己的研究所得和调查结果。
1、春节的起源
相传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年”朝婆婆家怒视片刻,随即狂叫着扑过去。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乡亲们一齐拥向老婆婆家,只见婆婆家门上贴着红纸,院里一堆未燃尽的竹子仍在“啪啪”炸响,屋内几根红腊烛还发着余光……欣喜若狂的乡亲们为庆贺吉祥的来临,纷纷换新衣戴新帽,到亲友家道喜问好。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 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2、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如何过庆贺这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有扫尘、贴春联、包饺子、吃年夜饭、除夕守岁、放鞭炮、发压岁钱、拜年等传统习俗。
3、家乡的春节
在家乡,除夕贴春联,晚上全家人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我们孩子就放烟花,快快乐乐的迎接新年。
老话儿说得好 “初一初二满街走。”除夕夜后,就是大年初一,人们穿好新衣,清晨来来往往的拜年人络绎不绝。大街小巷都是拜年声,小辈给长辈拜年,不光小孩,就连老人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笑容。大年初一吃饺子象征了团圆和福气。主妇在包饺子的时候会在饺子里放硬币,谁要是吃到了就是最有福气的人。吃完饺子人们都各自出门拜年,给压岁钱,街上还会有一些奶奶们跳舞、扭秧歌,此刻,就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刻。
八、调查结果:
春节对于每个中国人来说都是很重要的一个节日通过这次的关于潍坊春节习俗的调查我对春节习俗的由来和演变也有了更新一步的了解。感受我们节日悠久的历史,人们在过年时的开心,加强了过年的味道。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地很多的春节习俗尽管在形式上有了不少变化,但大致上都是在春节讨个大吉大利的好彩头,为新的一年做个好的开始,寄托了人 们对将来的希望,对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憧憬。
九、我的思考:
我们可以通过本次调查活动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春节文化,珍惜我们现在的美好生活,领略中国文化魅力,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节日,发扬我们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中国最传统,最隆重的节日,象征着美好、幸福。是新的一年的开始。由于时代的发展,很多传统的旧习俗也有了新的变化。但不管生活变得多么现代化,春节依然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我希望中华民族的传统的璀璨文化可以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
关于传统节日春节的调查报告8
调查目的:
了解本地节日传统及风土人情,弘扬祖国传统文化
调查时间:
20xx年12月
调查地点:
临泉以及周边县市
调查对象:
老乡、教师以及专家、学者
调查方式:
走访、查阅资料 、网络等
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中国最盛大、最热闹、最重要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在临泉地区,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最为热闹和隆重。
一、传统流程与习俗
腊月初八
农村有句俗话:“吃了腊八饭,就把年来办。”所谓“腊八饭”,即一种粥,因此“腊八饭”又被称作“腊八粥”。制作很简单,即将五谷杂粮一起煮,预示春节将近,寓意;来年五谷丰登。过了腊八,年味就逐渐浓起来。
祭灶
所谓“祭灶”,即祭祀灶神,灶王爷。俗语有:“君祭三,臣祭四,王八祭五,鳖祭六。”(这后两句带有玩笑骂人之意)因此,临泉地区祭灶在腊月二十四,祭灶的贡品以当日晚餐为主,辅以必不可少的糖和蜜枣。农村地区做饭用的灶称为“地锅”,灶台称为“锅台”,主人做好晚餐后须先盛一份放在锅台上,再摆上事先准备好的糖和蜜枣。据说灶王爷是玉皇大帝派到
各家专管监视的,腊月二十三这天他要上天汇报这家的表现。给他糖和蜜枣吃,就可以让他嘴巴变甜,在玉皇大帝面前只说好话,以保来年富贵与平安。贡给灶王爷的吃食,家里人人不许碰,只有在晚饭过后才可以吃,若小孩子不懂事偷吃了,便会遭到大人的训斥。
有的人家会在灶台上供奉灶王爷的神像,神像两边也通常有一副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在这一日,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燃起了垛香空气中弥漫着浓浓的香气。从此,鞭炮声便接连不断。时不时还有谁家放的焰火,划破夜空,在空中爆发出五颜六色的光芒,引得孩子们发出阵阵欢呼。
第三篇:传统节日调查报告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1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调查时间:
xx年xx月xx日
调查目的:
现如今,大家都抱怨年味越来越淡,进行春节习俗的来由进行调查,是期望大家能够经过对春节习俗的了解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调查人员:
郝慕伦
调查方法:
上网搜索
为什么要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完美祝愿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明白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
为什么要贴春联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头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
为什么要守岁
相传,玉皇大帝的小女儿贤惠善良,她爱上一个穷小伙子。玉皇明白后十分恼怒,把小女儿打下凡间跟着穷小伙受罪。多亏王母娘娘从中讲情,玉皇才勉强封了穷小伙
“灶王”一职。玉皇的小女儿也就成了“灶王奶奶”。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回来分给大家。玉皇对此十分生气,就规定灶王爷夫妻一年只能在腊月二十三回天宫一趟。
为了能从天上多给人们带些东西回来,灶王奶奶是想尽办法收罗,今日弄些豆腐、明天弄些肉,后天蒸馒头,大后天打酒,一向到除夕晚上,才将东西收罗的差不多。为了人们能过个好年,灶王奶奶连夜赶回人间。家家户户的人们则是一夜不睡觉,点起旺火、香烛、燃响鞭炮,迎接灶王奶奶回到人间。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10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渐渐统一化,这就造成很多人淡化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而注重外来节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4月1日的“愚人节”、12月25日的“圣诞节”等西方国家节日在中国变得相当流行,而中国传统的节日像农历5月初5的“端午”等节日却被我们中国人淡化了。就此问题,我对小区部分中学校的部分在校学生做了关于中国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一.当代中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大部分中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中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的来源。
二.当代中学生对西方国家节日的了解及重视程度
部分中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两者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隆重庆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
三.中学生热衷外国节日的主要原因
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媚外的心理,还有青春期特有的猎奇心,导致部分中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中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媚外,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四.调查中出现的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
在调查时与部分中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了极少部分中学生的一些令人无奈又“匪夷所思”的观点。
1.建议给中国传统节日重新“易名”
极少部分中学生由于对西方国家的过度崇拜,竟然给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加上一个类似于西方节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国情人节”,更令人无语的是有人建议将“清明节”改名为“中国鬼节”。
2.部分人表示“不承认”中国有些传统节日
部分人认为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换以后,是节日就应该有假期,可是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没有放假时间,这样一来,他们觉得这些节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日,从而忽视甚至不承认那是中国传统节日。他们表示这样的节日犹如“食而无味”,所以不愿接受。
五.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在调查中,少量中学生对韩国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这一事件表示义愤填膺,他们认为中国人民应注重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对于xx年韩国申报中国的“端午节”为他们的节日这一事件,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重视,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代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这是由于对我国文化知识及传统观念的缺乏而导致的。我希望国家能在中国传统节日里多举办文化活动普及文化知识,当代在校中学生能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2
这个学期,我们班开展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调查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几个对中秋节特别感兴趣,所以成立了一个小组,选择了研究子课题《瑞安民间中秋节习俗的调查研究》。经过大半个学期的调查研究,我们查找收集了许多有关中秋节的资料,对瑞安民间中秋节的习俗有了许多了解,现在,我们的调查研究活动即将结束,经我们组里成员的讨论,我们将调查研究的过程和自己的收获总结如下。
一、我们小组的成员
组长:陈天乐;副组长:陈彤瑶;组员:缪群翔、蔡亚兴、郭舒怡、缪镇远、吴奕墨、虞舒雯、王彦超、郑林亦心、李深涵、黄瑞荣、谢尚栋
二、我们的研究任务
了解中秋节起源;了解各族中秋节的习俗;了解中秋节饮食习俗;了解人们在中秋节期间还进行哪些其他活动;了解有关中秋节的诗词和传说故事。
三、我们研究的过程
第三周到第五周:确定研究子课题,确定小组人员;明确小组分工、商量研究内容,制定研究计划;根据研究内容组成研究小小组,确立小组长。
第六周到第十一周:根据研究内容分头进行研究;小组定期开展研究情况交流;小小组分头自查资料,分析不足之处,再继续研究。
第十二周到第十五周:各小小组整理资料;组员写研究活动的心得体会;各小组长写研究报告;小组在组内交流(每人都发言)。
第十六周:写小组研究报告。
四、我们研究的方法
我们小组通过上网,上图书馆、书店看有关书籍、问家长老师以及有经验的老人等方式进行研究,收集相关资料,实践中,我们还用照相机记录了我们部分研究活动内容。
五、我们研究的成果
(一)中秋节的起源
经过我们组成员上网、上阅览室上书店查阅课外书,了解到了有关中秋节的起源说法很多,且又多有趣味。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通常有许多人讲,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罚作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嫦娥自已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年复一年,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
有人则认为,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是由唐明皇赏月开始的。唐代《开元遗事》一书中记载:中秋夜,唐明皇偕杨贵妃在月下游玩儿,游到兴处,二人径自登入月宫,唐明皇还在月宫学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来补充完整,成为传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这月宫之行,每年到此时刻,必要赏月一番。百姓也来效仿,月圆之时欢聚一堂,享受人间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种传统沿袭下来。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而有人提出,中秋节原本是推翻元朝统治的一次起义纪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统治,在中秋季节,把写有“杀*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字条藏在铬好的小圆饼内相互传递。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户户齐动手,一举推翻了元朝统治。后来,每逢中秋节,都吃月饼来纪念这次历史性的胜利。
至明清时,中秋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成了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二)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在唐代,宋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但人们最主要的习俗是赏月和吃月饼了。在唐代,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吃着月饼,共同赏月叙谈。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三)我们看到的中秋节
现在的中秋节被各种月饼填满了。月饼越做越好,包装越来越豪华,月饼的种类越来越多。节日前夕,超市里琳琅满目的月饼和熙熙攘攘的人群增添了不少节日的气氛。
中秋节这一天,妈妈和我拎着月饼早早来到了外婆家。晚饭时分,外婆外公在家里摆开八仙桌,接着在桌上面放置了十只高盘,分别盛放花生,柚、五味香糕,绿豆糕,杏仁酥、苹果、桔、梨等果品。听外婆说有的家庭还将收藏的古玩、花卉、盆景、玲珑奇巧的玩具摆放出来,俗称“小摆设”。瑞安城关中秋节小摆设在温州是出了名的呢。此外“炒粉干” “吃番鸭”“吃芋头”也是咱瑞安人过中秋的传统习俗呢。可是现在,大家不兴吃这些东西了,而是喜欢摆一桌酒席,大家聚一聚。
不一会儿,大家都放下了手头的事情赶来了,家里变得好热闹。一家人围在一起,一边吃着外婆准备的丰盛的酒肴,品尝着精美的月饼,一边说说笑笑,其乐融融。只是遗憾的是这天是阴天,没有月亮,否则,那“分外明”的中秋圆月,一定会给我们的聚会增添许多诗情画意。
六、我们的收获与体会
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如了解了中秋节的起源,知道了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个传统节日,又称“八月节”“团圆节”“拜月节”“月夕”等等,还知道了中国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不同的中秋节习俗。此外,我还收集了不少中秋节的传说和诗词,发现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曾“对月”独酌,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如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月下独酌》《关山月》,王建的
《十五夜望月》,苏轼的《中秋月》等。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使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还提高了我们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处理资料的能力,同时还提高了我们团结协作的能力。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6
调查时间:7月
调查人数:7人
调查问题:
1、你知道有哪些传统节日?
2、晒霉节是几月几号?
3、晒霉节主要有什么习俗?
4、端午节时将粽子抛入海中,是为了驱逐海怪,保护谁?
调查答案:
1、端午节、春节、中秋节、晒霉节、除夕……
2、农历六月初六。
3、人们把书籍、棉被、毛皮等放在日光下曝晒。
4、爱国人——屈原
调查报告:
1、这题其实很广泛,大多人都答出中秋、端午和春节,一些人还答出除夕等。看来,大家对传统节日不是特别了解,只知道某些比较重要的节日。
2、很多人不知道晒霉节几月几号,7人中没有一人答出,说明对于一些不是特别重要的传统节日,大家都还是不清楚的。
3、答出这道题的只有1人,晒霉节的主要习俗大家都答不出,看来传统节日的习俗的了解还需加强。
4、7人全部答出这道题,且正确,说明对于端午节这个非常重大的传统节日,大家都还是了解的。
调查思考:
传统节日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来的一大遗产,而现在很多人都慢慢遗忘这些传统节日,更注重洋节,比如圣诞节、情人节……这些是没错的,可仔细看看晒霉节大家都如此不了解,再看看圣诞节各家的漂亮圣诞树,是啊,传统节日是我们有权保护的,为什么大家都不能做到呢?看看调查晒霉节的习俗,只有一人答出,说明大家对传统习俗是多么的不了解、不清楚,而如果连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都留不住,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说自己是中国人?现在,我唯一能说的就是:请大家保护好我们的传统节日,认真对待每个传统节日,只有这样,明天中国才会更加繁荣富强!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3
摘要: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动中所积累和积淀下来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文化,特别传统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在人类历史中,文化,文明正是通过教育这种社会遗传方式延续下去,又借助人们的不断创新而造成变化,由量变的积累和积淀,而导致质的飞跃、从而形成在质上明显不同的进化着的文化、文明的历史。
一、调查的原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方的不断交流,在文化上潮流也逐渐趋向统一。这一方向的转变,让很多中国人淡化了中国的传统的节日,而过起了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等这些。从而我们中国的“端午节”等节日都被人们淡化了,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做了一个详细的调查分析:
二、调查对象
对象:部分是针对学生形式:通过网上问答形式
三、调查过程
先明确要调查的目的跟方向,通过在网上查资料来进行问卷调查,从而知道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调查问卷结束后,统计我们的设计问卷,做一个具体的总结报告。
四、调查的资料
在我们设计的调查问卷中,有一个问题是“您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内涵吗?”其中回答了解的只有52.08%,而回答不了解的也有44.79%。从这组数据可看出,当代一半的人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内涵不是很了解。对清明节的到来您最感兴趣的是?答案选项放假可以祭拜祖宗可以同学聚会回复情况(%) 53 41 2从上面的表格我们得知,清明节这个祭拜祖先的节日,对很多人来说只是一个放假的日子,而不足一半的.人选择了祭拜祖宗,其实这也能看出我们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的关心程度很肤浅。他们越来越偏向如今社会发展下的各种娱乐节目,例如传统节日的放假时可以逛街、看电影、吃美食这一诸多的娱乐节目,对于节日本身的内涵逐一淡却,只是更加追求时代发展下的娱乐方式,所以当传统节日来临之际越来越多的人只关注节日是否放假,这也就是我们当代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
时而回想,对于“传统”这个词来说,在我们当今学生看了渐渐成为了一钟保守的观念,人们越来越向往那些开放新颖而有特色的西方节日,在2月14日街边到处都是玫瑰花,还有处处弥漫着一种浪漫的气息,在每年的圣诞节,每个地方都布置着圣诞的情景,圣诞
树,雪人,那怕在没有雪的地方都能人工布置,可想而知节日对家都有着一番特别的味道,学的第一个学期我们也一同感受了商业街的人工降雪以及人工雪人,每当西方节日的到来我们留心可以发现学校都有社团协会以及部门在摆摊组织节目,万圣节时还为家画起了脸谱,对于传统节日或许家还记得,但对于传统节日的习俗人们则开始渐渐淡忘,从下列一组十分简单的调查的“对于清明节下列哪个不是它的传统习俗?”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虽然扫墓、踏青人们选错的不多,对于清明扫墓这已经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清明活动了,但还有3.13%的人认为扫墓及2.08%的人认为踏青不是清明节的习俗,对于这样的问题虽然不是百分之百普遍,但学生对传统节日节日的健忘也是不可抹灭的事实。
答案选项扫墓踏青吃饺子打马球回复情况3 2 52 39时代在发展,但在时代的发展中我们逐渐在迷失属于自我的文化特色,然而也导致端午节成了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从古至今乃是我们中国的产物,然而从这份报告中我们深刻的看出传统节日已经逐渐被我们健忘,我们一直在抱怨着春节开始没有了年味,节日已经不再那么热闹,但我们却忘了该怎样去弘扬我们的传统节日,这样一份报告虽然不能拯救什么,但我们还是希望我们家有着传统节日的意识,让我们的传统节日过得越来越有“味道”,家一起弘扬中国文化,发展自己特的文化特色,热爱中华民族源源不断的历史文化,把我们自己的特色带入全世界的舞台。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4
中国的传统节日情势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不断进进,现在仿佛愈来愈多人开始忽视乃至是遗无私们的传统节日。与传统节日为难情形相对的是人们愈来愈喜欢过洋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复活节我们的生活充斥着各式各样来自于西方社会的节日,特别是对新文化接受度较高的年轻人,仿佛对洋节更加推重。那究竟现代的人们对传统节日还记很多少,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又持着一个甚么样的态度呢本次调查就传统节日题目,看看大家的态度如何。
截止到4月28日为止,总计有550位大家说网调地带会员参与此次调查,其中女性略多于男性,占比53%,而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比例到达57.5%,但基本也处于一个较均匀人的人群比例中。
三分之二受访者的故乡重视传统节日
大家说网调地带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65.1%,接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故乡比较重视的中国传统节日,而有32.7%的人选择了一般,只有2.4%的受访者以为他们很少重视中国传统节日。可见,事实上尽大多数的地方还是会重视传统节日。另外,调查结果还显示,有39.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知道7个以上的中国传统节日,在各选项中比例最高,知道3-5个和6-7个的关注比例分别有30.1%和26.1%,只有4.7%的人知道的中国传统节日少于3个。
传统节日意义内涵最重要
在被问及喜欢传统节日的缘由时,有69.7%的.观众以为传统节日的风俗有趣,节日有着意味意义(此选项比例最高),有52.9%的人以为传统节日自古便有魅力,有着独特的内涵。另外有45.6%的人觉得由于有假期而喜欢传统节日。可见,大多数人喜欢传统节日还是由于特殊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但最近几年来国家制定的传统节日假期对人们重视、喜欢传统节日也有着一定的帮助。在坚持传统节日风俗方面,有60.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能坚持其中的大部份,有23.5%的人表面能全部坚持,视情况而定已不坚持的比例只有16.2%。在被问及缘何中国传统节日不受欢迎时,61.7%的人表示跟年轻一代寻求新鲜感有着很大的关系,有54.4%的受访者以为西方节日的冲击是重要的缘由。
传统节日爱好度优于西方节日
在对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传统节日的偏爱题目中,有80.3%的选择更喜欢中国传统节日,以压倒性的上风克服了西方节日的比例5.1%。也就是说固然现在中国传统节日正承受着来自西方节日的冲击,人们仿佛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度不高,但单从喜好度来看,人们还是对传统节日的更加喜欢。有39.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相对来讲会更关注一些重要的比较重大的节日,有31.2%的人说自己会在一些节日保存原来的风俗,只有27.9%的人会记住传统节日并期待他的到来。
传统节日的未来较为乐观
在本次调查中,有34.4%和32.7%的受访者以为中国传统节日的未来比较乐观和乐观,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二的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未来持积极态度,而以为比较悲观的受访者比例也到达了19.7%,可见固然大多数人还是比较乐观,但悲观情绪还是有着一定的比例,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未来,还是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另外,有61.3%的人以为人们喜欢西方节日是由于媒体、商家的宣传,有67.3%的受访者表示是出于对时尚、潮流的寻求;可以发现,这些因素随着时间的变化会发生改变,所以,我们应当在对传统节日加强重视度的同时,依然要对其布满信心。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5
一、活动背景
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春节更是如此。春节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语境下,是最隆重的节日。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与宗教、祭祀、庆典、聚会等相联。传统的春节,有关于“年”兽、万年创建历法、熬年守岁、贴春联、赏冰灯等各种传说;有扫尘、春联、门画、倒贴“福”字、守岁、爆竹、拜年、看大戏、闹元宵等习俗;有腊八粥、年糕、饺子、元宵、春饼等食俗;还有大年初一不扫地、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万事如意等风俗……
春节文化历经几千年,质是不变的,这个质就是源于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春节文化的魅力,使春节成为最有凝聚力的节日。每当春节来临,背井离乡的游子都纷纷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每年一度上亿人次的“春运”高潮,说明了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与春节相关的年俗,早已由一种礼仪渐变为一种打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的烙印、一种融入每个中国人血脉的习惯、一种浸入每个中国人骨髓的文化因子。
二、活动目的
了解春节的习俗
了解春节的各地民族习惯
三、活动形式
1、了解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每一个华夏儿女最期盼的日子。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与新年有关的知识,从形式上的过新年到走近新年、研究新年,进而了解春节的由来、礼节及相关习俗。
2、到超市、饰品屋、节日礼品屋等进行参观、调查、访问,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并根据资料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有关各地民族春节的信息。培养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汇总和应用的能力。
4、能清晰的说出自己的研究所得和感受,能以一定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四、活动过程
各地民族文化的庆祝
藏族
藏族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举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壮族
壮族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布依族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侗族
侗族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白族
云南白族人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傣族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青年围成一圈徒手跳舞。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春节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五、活动结果
通过本次活动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春节文化,领略中国文化魅力,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节日,春节。通过这次活动,让同学学会自主学习,形成良好的沟通与合作的互动能力,增进同学间的感情。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6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调查时间:
xx年xx月xx日
调查目的:
现如今,大家都抱怨年味越来越淡,进行春节习俗的来由进行调查,是期望大家能够经过对春节习俗的了解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调查人员:
郝慕伦
调查方法:
上网搜索
为什么要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完美祝愿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明白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
为什么要贴春联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头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
为什么要守岁
相传,玉皇大帝的小女儿贤惠善良,她爱上一个穷小伙子。玉皇明白后十分恼怒,把小女儿打下凡间跟着穷小伙受罪。多亏王母娘娘从中讲情,玉皇才勉强封了穷小伙
“灶王”一职。玉皇的小女儿也就成了“灶王奶奶”。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回来分给大家。玉皇对此十分生气,就规定灶王爷夫妻一年只能在腊月二十三回天宫一趟。
为了能从天上多给人们带些东西回来,灶王奶奶是想尽办法收罗,今日弄些豆腐、明天弄些肉,后天蒸馒头,大后天打酒,一向到除夕晚上,才将东西收罗的差不多。为了人们能过个好年,灶王奶奶连夜赶回人间。家家户户的人们则是一夜不睡觉,点起旺火、香烛、燃响鞭炮,迎接灶王奶奶回到人间。
春节传统节日调查报告7
调查时间:
20xx年春节及其前后
调查地点:
我家附近城镇
调查目的:
通过查阅资料、走亲友、观察周围人的过节方式,了解春节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色。
调查过程:
一、查阅资料: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我们中国人心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然而你知道它的来历吗?在陕西关中一带民间,就流传着有关春节的神奇传说。
传说,玉皇帝为了治理人间,就派天宫的弥勒佛下凡。这事被如来佛知道了,心想:我是佛主,为什么不让我去呢?于是,就找玉皇帝论理。玉帝听了,无言可对,只好说:“商量商量再说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个解围的法子。
他请来弥勒佛和如来佛,将两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说:“这两盆花你二位各务一盆,谁的花先开,谁就下凡去管理人间。”如来佛心眼多,点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弥勒佛,因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难收,才以务花为借口来行此事。面前这两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于是也想出个小计来。他借弥勒佛合目谢恩的机会,悄悄地把两盆花换了个位置。第二天,如来佛的花就开了,因此弥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间,这天就是正月初一。传说弥勒佛心善,这天他让人们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们就欢欢喜喜,兴高彩烈的过了一天。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弥勒佛,就把这初春之时,二佛交接的时刻称做“春节”。
二、我的见闻:家人过春节的过程
我的家乡处在南方地区,春节的习俗数不胜数,这其中,较著名的还不少,如蒸年糕、做腊肉、吃圆子、贴对联、放烟花、拜年等等。我们一家子都十分重视这个节日,寒那天就热火朝天地做起了新年扫除。擦窗户、洗床单、扫地,只要能打扫的,就绝对不留一点灰尘。一家人虽然都不停地忙碌着,但脸上都喜洋洋的,充满了对过年的期待。邻居们也都纷纷行动起来,只要一打开窗户,随时可以看见对面楼房晒台上那些小小、花花绿绿的床上用品,以及窗沿下那令人垂涎欲滴、新鲜美味的腊肠腊肉,真热闹!
此外,春节期间的卖场也是万分火爆,此时人们的购物热情异常地,零食、蔬菜、生活用品、烟花爆竹……有钱的买好的,没钱的也得里里外外换新的,仿佛不花钱就不叫春节。走进超市,收银台前那长长的队伍似乎永远也排不完,红红火火的年货街就不用说了,就连往日人流稀少的化妆品柜、保健品柜的顾客也多了许多,而且都是把把地买,往日挣钱的辛苦早已被春节的喜庆气氛掩盖得一干二净。我的家也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年货,食品柜里、冰箱内、茶几上,到处都是花花绿绿的年货。而烟花爆竹也早已准备好了,就等着年三十晚上的美丽绽放了。
盼呀盼,年三十终于来了,白天,人们贴对联、购食材,准备年夜饭,而我们这些孩子,就开开心心地放起各式各样的鞭炮。等到天色渐黑,年夜饭就快好了。开饭前,家先互相口头表达了祝福,然后一起吃晚餐,共度团圆之夜。酒足饭饱之后,叔叔点燃了烟花,顿时,深蓝的夜幕映现出一朵朵礼花,宛若天女下凡,流光溢彩,美不胜收。第二天是家拜年的时间,人人穿着艳丽,精神饱满,将甜蜜的'祝福送给每一个人。
过年真快乐呀!
三、我的感受:春节不一般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人们心目中最最隆重的节日,对人们拥有极高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它的每一个习俗、每一个传说都流淌着浓浓的中国特色。千百年来,它一直根深蒂固地被人们热爱着,没有一个节日有春节这样隆重,在人们人的心中有这样高的地位。
我想,春节之所以这样受人们重视,首先因为春节是一个美好的节日,它带给了人们快乐,给人们送去了温馨的祝福。其次,它的时间正好处在年关,奔波了一年的人们,看见了它的到来,就仿佛看见了忙碌的尽头,看见了闲暇的空间,看见了新一年的希望。而且,春节又是一家团圆的日子,海外的游子在这一天终于可以投入家的怀抱,真恨不得一年再多来几个春节哩!最后,春节又象征着万物的复苏、春天的降临,这意味着一冬的寒冷终于可以烟消云散了,上一年的烦恼也将随着融化的冰雪消失到九霄云外。综合想来,春节真是一个意义重、与众不同的节日啊!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7
一、进行调查研究的原因或社会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渐渐统一化,这就造成很多人淡化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而注重外来节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4月1日的“愚人节”、12月25日的“圣诞节”等西方国家节日在中国变得相当流行,而中国传统的节日像农历5月初5的“端午”等节日却被我们中国人淡化了。就此问题,我对小区部分中学校的部分在校学生做了关于中国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二、调查的对象和区域介绍
对象:部分在校学生
区域:小区周围部分中学
三、调查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明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方向
第二阶段: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手段收集文字资料,进行网络调查。
第三阶段:设计问卷,进行实地调查。明确人们对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程度。
第三阶段:对收回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将资料进行最后的汇总,结合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汇总资料,完成结题报告。
四、调查的资料
1、你所知道的中国传统节日有那些?
2、你是否知道这些传统节日有什么习俗?(可做简要回答。)
3、你是否知道这些传统习俗的来源?(可做简要回答。)
4、你最喜欢过的传统节日是哪一个?
5、你一般怎么度过这个传统节日?
6、传统节日与外国节日,你更喜欢哪一个?
7、针对外国节日特别是情人节、圣诞节火热的现在,你想说些什么?主动了解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更加要过好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将自己国家源远流长的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俗介绍给更多的人们,互相了解、尊重彼此的文化才能够更好的合作相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平。
五、调查的结果、结论
过中西节日的利与弊
大部分中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但有部分中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的来源。
近年来许多地方禁放烟花爆竹,本来还能惹人兴奋的烟花爆竹作为“陋习”离我们远去,这使得春节丧失了传统的“爆竹一声旧岁除”的喜庆色彩,只能日复一日地在家中呆看着春节晚会、正月正晚会、文化部晚会??也许正是由于我们的一些行为,无形中让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年轻人心目中打了折扣。
任何节日都有其地域性或独特性。在美国更有万圣节、感恩节等。在美国,一年中几乎有四分之一的时间他们是在节日中度过的。相比之下,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就“雅”多了,文化底蕴深多了,更少了“疯狂”。这就是许多青年人不注重传统节日,而热衷于西方节日的原因吧!当然这其中不能忽略西方的经济比较强势和商家炒作等因素的微妙作用。
我将国内外过圣诞节的情况作了对比:
圣诞节来自宗教,中国人大多不信耶稣,自然不知其真正含义。个人认为至少95%以上的中国人是“瞎”过。过圣诞节只是年轻情侣借机浪漫一把,年轻人疯狂的好机会。真正过圣诞节的意义不同,中国的'圣诞节已经成了狂欢节。
看看国外的平安夜:
挪威华尔约翰大街,这条奥斯陆最繁华的商业街,冷清的让人无法接受。
街上没有一个人,但是商铺的灯和显示器一直明亮。
这是国外平安夜的地铁站,空无一人。
再看看国内的情况:
拥挤的人群,毫无秩序的交通。
六、合理的建议或对策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代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我认为可能是由于同学们在生活中只专注于平时的课堂上的学习,忘记了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所致。
1、谨防“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现在的传统节日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在商家的刻意炒作和人们猎奇的心理作崇下,在传统节日出现了一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象,传统节日完全失去了传统的内涵,失去了节日的特色,而成了商家的利用平台。而现在国家将传统节假日法定化,目的不是为商家提供平台,而是要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样在传统节日中,不能再随便给这几个节日穿插太多与商业内容相关的节目,或者是与节日无关的主题。而是要通过举行活动,加大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们参与其中,了解这些传统节日,进而从内心喜欢上这些节日。国家将传统节假日法定化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现在的关键是在这个平台上如何去“唱戏”。但不管怎样,我们要谨防再出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现象,否则就违背了国家将传统节日法定化的初衷。
春节时小商铺喜气洋洋。
我国中秋节的市场。
2、让传统节日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一个又一个舶来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而真正属于我们的历史传统节日却被人们有意无意地淡化了。而现在国家将传统节日法定化,这样就给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机会。虽然传统节日只有短短的一天,但只要我们在挖掘节日内涵和具体载体上多下功夫,能够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相信传统节日的文化观念能够真正深入人心,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心里。在传统节日这一天,要充分发挥社区、街道等载体的作用,举行一些群众喜闻乐见、青年愿意参与、和传统节日有关的,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让人们在活动中回味悠久历史,在活动中了解传统节日的深刻内涵,当过传统节日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时,那么离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就不远了。
端午节的市场。
3、过好传统节日从自身做起
我希望我们中学生首先从自己做起,平时在学习之余能主动地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另外,希望学校、社区能在中国传统节日里多举办文化活动普及文化知识,从而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七、调查总结
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并自诞生始成为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它独具的喜闻乐见、全民参与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弘扬民族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凡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生于斯,长于斯,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信仰,已经与这些节日习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特定的节日氛围中,人们尤喜以诗、词等艺术形式来抒发和寄托某种特殊的感情,这样就产生了许多和节日有关的诗作。这里,节日只是一个载体,而诗中的蕴意、感怀、思念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正是通过诗、词等各种表达形式,节日的内容才更加丰富、圆满、富有情趣。二者浑然一体,不但阐释了节日的意义,也揭示了生命的真谛。当代中学生也有必要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
八、调查感悟
通过这次的调查研究报告,是我深切感受到了我们伟大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的魅力和祖先们流传下来的古老的历史文明,使我深深爱上了我国的传统节日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同时我也了解到了西方的外来节日,让我开阔了眼界,增加了自己的知识面。
以后,不仅要与国际接轨,了解西方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学生应该担任宣传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中国。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8
调查对象:军岗村的全部青年。
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你知不知道传统节日的名称和日期?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很愕然,结果只有23.4%是全部知道的,71%是只是知道部分的传统节日,也就是说一般重大的传统节日都记得,而有5%的人知道几个怎么会只有那么少的人知道全部的传统节日呢?当然,每年都有在节日里面举行什么活动的节日当然知道的人就多,而被冷落的节日呢?特别是只有某些地区才有的节日,那就更少了。但这也不足为奇,毕竟地区之间是有差异性的,但这也是我们中华的文化啊,我们还是的多知道点。
二、对于传统节日你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去过的?其中有32.7%的人会积极地去过自己喜欢的节日,更有56.7%的人是随大流的,因为那是传统节日,祖师爷怎么过,大家现在怎么过,我就怎么过。也有12%的人是不太理会的,特别是外出打工的青年人,怎么过节对他们来说好像意义不大,还是求财要紧。而有8%的人的意见有一点古怪,这里就不多罗列了。从这组数据来看,青少年们对过传统节日的积极性还是不够,有的人还说是别人强迫他过节的,听到这样的言语,可这叫人心疼啊。再究其原因,大部分的人都说没有钱过节,或者是说没有时间过节,有的也说节日都没有气氛,那怎么过啊,更有的人说不知道今天是节日,等到知道的时候节日不过也过了。
三、过传统节日的时候,你会按照传统的方式去过吗?有41.6%的人是会按足传统节日的方式去过的,他们说这是节日要求他们这样做的。而有36.3%的'人认为怎样过都可以,只要是自己高兴就可以了,过节的时候这样的人常常和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想一想这节应该怎样过。有22.1%的人是抱着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反正也是过日子而已。年少无忌,习俗也成不了他们的枷锁,看来态度决定了方式。
四、对过传统节日的意义你了解吗?说了解的人有46%,而一知半解的人占了53%,全然不解的人有1%。既然问到过传统节日的意义了,那当然也得问一下意义是什么?这样一问,有75%的人认为在过传统节日时可以家人团聚,团结亲朋戚友。有4.4的人认为可以品味一下,体验以下祖国的博大精深,追根索源。有20.6%的人说有东西吃,有假放,可以挣大钱,这就是意义。不过听起来的确很实际。五、你更喜欢过传统节日还是?这是一个的问题,这些年来,西方文化不断地向我们滲透过来,势犹猛洪,我们的生活有一种被迫融入西方节日的洪流当中,特别是这几年来,尤其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据调查,仅有33%的人是喜欢过传统节日的,就有55%的人更趋于过西方节日,剩余的人就觉得无所谓了,反正一样开心。当问到西方节日受欢迎的原因时,有40%的人认为过西方节日时的娱乐性比较强,这是我们平时无法体会得到的。而有32%的人就觉得过西方节日很新鲜,我们很好奇。剩下28%的人是跟随大流的,周围的人都在过节,你不过节就是比别人out了。而与西方节日相比,75%的人认为传统节日里面多数只有吃的份,玩的很少,没有什么激情,也就是说娱乐性不强吧。25%的人就认为传统节日过于严肃,不合口味。如此看来,传统节日受到青少年的冷落也不是空穴来风的。
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A、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都很少有关于的,是以至人到青年都不知道有某个传统节日,想不清过节的那一天到底有什么的特殊意义,也不知道关于这个节日的。我也不想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我们的教育上来的,但是事实也似乎如此。即便它不负全责,也是罪责难逃了。要得改变青少年的态度,搞好教育应是当务之急了。小学生不是很喜欢听故事吗?我们就讲给他听,如屈原的故事、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嫦娥的故事等。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了,他们已经知道什么是价值,什么叫意义了。于是我们就在他们这样的时期在课程上加入一些关于传统节日的,重在揭示传统节日的意义,当然节日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新时代也应有新的内涵,让他们这节日不是为过节而过节。以上说的是针对学生的,那对于社会上的青年也不容忽视了。社会上的宣传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该要在节日里面多作宣传。如在电视上可以放一些宣传片,政府机关和教育机关可以出一些,报纸也是一个不多的等。这样可以达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效果。家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渲染场所,父母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孩子,因此父母首先应当要以身作则,再教育孩子。当学校-社会-家,这三个形成统一战线时,何愁传统不继承,何苦传统不发展。
B、现在国家和人民都很重视传统节日,于是现在传统节日都有法定假期了,而目的在于在节日里面举国同庆,认祖归宗。但目前很多的人看到节日到了,他们看到的不是节日,而是看到了放假。放假去哪啦?去玩呗。这样不是过节吗,玩也一样是过节啊,于是报了一间旅行社,节就这样过去了。过节时,他们谈论的不是古往今来,上下五千年,而是青山绿水,里里外外。传统节日就变成了旅游节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过节方式,没有错,这是连政府机关都无法管的。但是你可知道这是在过节啊就像是一样,你可不能够离题。当你玩得很开心的时候,至少你应该想到今天是某某节,想一下这个节日的由来,有关节日的故事,想一下这节日里面我们要铭记什么?等等。我认为一些大的公司、政府机关等的,总之就是一些大的团体,放假时也要集体搞一下活动,激发一下人们心目中的节日激情,还大家一个节日的气氛,好让忘了变为记得,也让被动化为积极。对于农村的人来说,每个节日都有一种庆祝的方式,有的还保留着古人的过节方式,但对于身在城市的人来说,很多都不会注重形式了,建议还是多回老家走走,因为那里有你的根。有的人就会问:“为什么就的按古人的方式过节,难道古人这样过觉得开心,我们现代人也一样吗?我想未必,如果人人都千遍一律的,那传统节日还要不要发展?”传统节日是要发展的,这也是肯定的,我也不是说不让它发展,正好相反,我还得鼓励它呢。但你可知道,没有继承是无从谈发展的,换句话来说,你连传统的东西一点也不知道,发展又从何谈起?在继承中谋发展。现代的社会什么都讲效率,什么都要求创新,也只有这样的东西才有生命力,我们的传统节日也一样。为此我们就得取传统之精华,去传统之糟粕,结合现代的生活理念,开创一种现代人的过节方式,我们不是在打传统的过自己的节,而是给传统节日注入新鲜的血液,发展我们的传统。
C、近年来,西方节日大受青睐,很多人都喜欢过西方的节日,你可能也不会忘记在的那一天说的一句话:“妈,您辛苦了!”你可能更喜欢在和自己喜欢的人在星空下相互依偎,这一切都表示你的心中已经默默地接受了西方节日。有的人说过西方节日就是崇洋媚外。对于西方节日,我们固然要保持谨慎的态度,要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忧虑”和“文化警惕”,这是应该的,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排外,历史上也说了,固步自封,最终也只能是导致落后。现代的人有这样的想法,那是蛮横得自甘腐化的幼稚想法。鲁迅先生说得好,“拿来主义”,面对着它,我们就要大胆地拿来,理性地拿来。其实现实当中我们都看到,我们过西方节日是怎么过的,我们不可能按足西方人的方式过一个西方的节日,那是环境的不允许,也是我们的文化不允许,现在的我们是在按我们的方式去过别人的节日,我们看中的是能从西方节日中找更多的快乐,一扫传统的保守和压抑,按邓爷爷的来说,我们要过具有中国特色的西方节日,西方人肯定没有想到。现在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外来的各种洋节,其实都被抽空了,成为了徒有其表的摆设的味道,比如到了,我们这里也就是一个消费日,或者时尚的标签。可以说对中国传统节日没有多大的威胁,真正的危险反而来自我们自身,像这样温情的节日却成为了月饼商人炫技买卖的秀场和无良政客们腐败和投机专营的通道。听起来,那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在文化认同感严重缺乏的今天,不是变着法儿打着节日的旗号来赚钱来消费,而是带着虔敬之心认认真真地过好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这或许才是我们的本分。
调查: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不可遗弃。经过这次调查,我真的是感受良多,面对这一话题,我想我们应努力增加更多的民族特色,呼唤更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文化也随着全球化了,既有洋节的入侵,也有中国节的传出。在美国的唐人街上我们也看到有很多不是中国人的人也在过我们的节日,这就算是文化的渗透吧。中国人是和平的,我们不会用我们传统的文化去侵略别人,我们只是将我们好的东西与大家分享,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也都有义务重视我们的节日并将它发扬光大。
本次调查可能调查范围小,不够有代表性,但希望仅此报告对读者有所启发。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9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的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形势下,我们用现代社会的理念和视角,揭示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挥、拓展和强化其功能,对于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意义。加强小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识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对小学生的传统文化认识也具有很的教育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西风东渐,像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日越来越受到的青睐,部分商家也推波助澜,小学生对洋节情有钟,这是社会开放带来的,原本不值得惊小怪,可是我们自己的节日呢?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还有几个人能一个不落的说出每个节日的名字?我们不禁要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到底该怎样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人该不该钟情于西洋节日?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种怪异文化?带着这些问题,我想就此问题做一个研究,以期引起人们的思考。
二、调查目的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
1、比较全面地了解当今小学生对中华现节日的认识现状。
2、根据现状的调查分析其原因。
3、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学生更好地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二)调查内容
1、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日期知多少。
2、小学生对传统节日(西方节日)的态度。
3、小学生良好发展还有什么建议。
(三)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这是本调查采用的主要手段。调查表共有15道选择题,每题有2-7
个供选答案。
(四)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绍兴县实验小学二、四、五年级学生。
(五)调查步骤
1、根据课题研究要求拟定调查内容,制定调查表,分发调查问卷。
2、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1、在关于“你喜欢过以下哪些节日?”的调查中,学生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只有33%的学生喜欢过春节,14%的学生喜欢过中秋,12%的`学生喜欢过国庆节。
2、在关于“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你更喜欢哪个?”的调查中,只有
45.5%的学生选择了传统节日。
3、在关于“你为什么喜欢传统节日?”的调查中,有53%的学生选择了“习惯成自然” 。
4、在关于“你为什么不喜欢传统节日?”的调查中,20%的学生选择了“内涵传统没新意”,58.5 %的学生选择了“洋节更有意思” 。
5、在关于“你了解某些传统节日的意义吗?如‘端午’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而且还是个辟邪除瘟的日子。你对此的认识是:”的调查中,5.1%的学生选择了“都了解”,36.7%的学生选择了“部分了解”,59.2%的学生选择了“不了解” 。
6、在关于“你对于传统节日的态度如何”的调查中,38%的学生选择了“仍然记得并期待传统节日的到来” 20%的学生选择了,“除了还记得要吃粽子、月饼、元宵之类的,其他也没留下”,40%的学生选择了“若重要的节日,如春节、中秋等,还是会和家人一起过节,但多已没什么意思了” 2%的学生选择了,“其他” 。
7、在关于“你喜欢过洋节的原因”的调查中,31.8%的学生选择了“比中国传统节日更有意义”,49.3%的学生选择了“新鲜,觉得好玩”,15%的学生选择了“随众心里”,3.9%的学生选择了“其他” 。
8、在关于“你对国家在清明、端午和中秋节放假有何看法?”的调查中,7%的学生选择了“能让我们更热爱自己祖国的传统文化”,40%的学生选择了“让我们有时间真正地过传统节”,20.4%的学生选择了“能让我们更好理解中国传统节日”,2.6%的学生选择了“、哪怕恢复这三个节假日,效果也不” 。
(二)调查结果分析及对策
1、唯有源头活水来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中所蕴藏的内涵。因此,挖掘传统节日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引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如何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教师探索研究,对传统节日进行界定,对节日核心内涵进行概括和提炼,如端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七夕乞巧爱慕、腊八融和感恩的主题。引导学生开展道德实践体验活动。如端午节,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的实践活动之外,重点还应开展“走进屈原”活动。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与伟诗人屈原面对面:两千多年前,伟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屈原报国无门而以身殉国,坚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他上下求索、九死未悔,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的情怀,一直引起同学们的深思和探索;他那与日月齐光的高洁品德,激起同学们无限的仰慕。从中体味他那痛苦执著的伟情感,体验他那崇高忠贞的伟人格。人格教育能够发挥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及的重要作用。在重塑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过端午节,学习和传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的现实意义。
2、总把新桃换旧符比较洋节日,一些传统节日对中小学生缺乏吸引力,春节和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之所以今天被国人看淡,与这这些节日多来源于农业文明,与祭祖、驱鬼、借节日填饱肚子等联系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文化渊源和传统形式也使得中国传统节日欢快的气氛中缺少些浪漫色彩,这与富裕起来追求生活品位和精神愉悦的现代中国人显得有些不协调。随着经济的发展,节日本身也应该发展。无论是元宵节也好,重阳节也好,它们都与最初的起源有所不同,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的传统节日也应该跟着我们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肯定是不行的。首先,活动形式要多样。要结合时令,组织各种类型的班际、校际活动,利用探究课、社会实践、校班会,充分整合校园、社区、家庭、社会资源,开展量的主题式、探究式、体验式、寻根式节日文化活动,引领学生走进传统节日,过传统节日。其次,可发挥家庭、社区、学校三方力量,共同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传统节庆之际,组织学生、家长、社区人士过传统节日。如元宵节学做元宵,制灯笼,猜灯谜;端午节讲屈原爱国故事、进行划船比赛、拔河健身运动;重阳节进行敬老爱老活动。
3、千树万树梨花开继承传统不等于匍匐在传统脚下,更不能把民族节日与外来节日对立起来。
要引导学生科学认识传统节日习俗,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同时又要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外来文化精华,培养学生全球化视野和尊重理解多样文化的胸怀。加强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创新节日文化内涵。如就春节期间是否该禁鞭展开辩论,就重阳节是否和母亲节父亲节进行整合向有关部门提出研究报告,并尝试过一个推陈出新的传统节日。通过调查问、专题研究等方式,探究西方洋节的由来和文化习俗,尝试过西方洋节。通过专家讲座,调查问等方式探究中国节日不敌洋节的原由,写出调查报告,提出改进措施。利用特定的时间,开展“中国传统节日艺术节”和“西方传统节日艺术节”活动。中国传统艺术节,就在校园里挂起了红灯笼和中国结,让学生穿唐装,舞龙灯、打腰鼓、扭秧歌、抖空竹、剪纸、捏面人,请小厨师在食堂制作艾窝窝、驴打滚、月饼等传统小吃,在教室里、过道边展示中国书画作品。学校也可以组织“唐人街”和“洋人街”,不同小组的学生尝试过不同的节日,进行东西方节日的擂台赛。我坚信将传统节日文化与小学生德育课程的巧妙对接,开发其中蕴涵的道德教育资源,并赋予时代教育主题,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学习人类先进道德,学习做人的道理,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那么既能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含义的理解,也能避免新一代的文化断层。
四、总结
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蕴育的节日活动十分多采多姿,无一不是代代相传的文化资产,个别的节日形式虽然风格迥异,但都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先人智慧及经验成果。它们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人在岁月长河中庆祝恢的盛会。作为学生,更应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弘扬传统节日,快乐地过传统节日!俗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相信中国的传统节日也会象洋节在中国一样在世界上受到欢迎!附:学生对传统节日认识现状的调查问卷
亲爱的同学,你好!我们在进行一项关于学生对传统节日状况的调查,请你在忙碌的学习中抽出一点时间,如实填写这张问卷。谢谢你的合作!
[请在选项的字母序号上打“√”]请在选项的字母序号上打“√”] “√”
1、中国传统节日使用日历作为计算节日的日期。 A、农历B、阳历
2、你知道的中国传统节日(除24节气)的有多少:A、少于3个B、3-5个C、6-7个D、7个以上
3、你能填出下列节日的日期吗?(请填上日期)春节( ) ) )元宵节七夕节重阳节( ( ( ) ) )清明节中元节( ( ) )
端午节(中秋节(
4、你知道的西方节日的有多少:A、少于3个B、3-5个C、6-7个D、7个以上
5、你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否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象征之一? A、是B、不是
6、你喜欢过以下哪些节日?传统节日:A、端午节E、国庆节国外节日:H、圣诞节L、母亲节B、中秋节F、五一I、情人节M、感恩节C、春节G、其他J、愚人节N、其他K、感恩节D、重阳节
7、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你更喜欢哪个:A、传统节日(答第8题,跳过第9题)B、西方节日(答第9题,跳过第8题)
8、你为什么喜欢传统节日:A、自有古老的魅力D、习惯成自然B、习俗有趣E、其它C、有特的内涵
9、你为什么不喜欢传统节日:
A、内涵传统没新意D、洋节更有意思
B、习俗过时E、其它
C、周围没人还过
10、你了解某些传统节日的意义吗?如“端午”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而且还
是个辟邪除瘟的日子。你对此的认识是:A、都了解B、部分了解C、不了解
11、你对于传统节日的态度如何:A、仍然记得并期待传统节日的到来B、除了还记得要吃粽子、月饼、元宵之类的,其他也没留下什么了C、若重要的节日,如春节、中秋等,还是会和家人一起过节,但多已没什么意思了D、其他
12、你对西方节日的态度如何:A、既然从外传进来了,自有它们吸引人的地方,也确实如此B、在过了几次洋节之后,发现还是喜欢中国传统节日,这些洋节还是不适合自己C、从最初就不喜欢这些从外传进来的节日,像文化入侵一般
13、你喜欢过洋节的原因是:A、比中国传统节日更有意义C、随众心里B、新鲜,觉得好玩D、其他
14、你对国家在清明、端午和中秋节放假有何看法?(多选) A、能让我们更热爱自己祖国的传统文化B、让我们有时间真正地过传统节日C、能让我们更好理解中国传统节日D、只是又多了个能放松休息的日子罢了E、哪怕恢复这三个节假日,效果也不
15、你对传统节日的良好发展还有什么建议:A、恢复更多的节日并放假B、政府应开展传统纪念活动
C、从现在创造一些有趣的活动并发展让它流传下去D、对于外来的节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西合璧E、其他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10
一、调查时间:20xx年11月10日
二、调查地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一食堂
三、调查对象:在校学生
四、调查方法:随机调查
五、调查人:张佐张宝丰赵炜楠张宇航王昊
前言
在这个炎热的漫长暑假中,我在学校的倡议下,进行了一次暑假社会实践,我相信作为一个大学生,不能一直所谓的闭门造车,而应该积极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以后步入社会做一些准备和铺垫,有个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熟能生巧”,现在做的这些事很小,也许微不足道,但是我相信以后总会感受到它们所带来的帮助和成长。
主体
1、正月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体活动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
2、立春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在晋时,再改到立春。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表示支持和重视
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3、元宵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舞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为了保持与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游玩。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上欣赏。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北宋欧阳修词《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写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见,此情何以堪。辛弃疾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上人竟然从天而降,其激动的心情可知矣。
4、曲水
三月三日这天,按照《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曲水”就是河流弯曲之处,水流速度减缓,旧时,游人乘坐画舫顺水飘流,每至港湾或河流弯曲处,则停下来饮酒赋诗。这个节日起源很早,晋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挚虞回答他的疑问说是周公时候就有了,原来是把酒杯装酒,浮于河流里。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觞”就是这个意思。
5、寒食
寒食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
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专门考证过它。元张养浩曲《中吕。兼尧民歌。寒食道中》“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似说寒食来源于唐尧传说。
6、清明
清明节祭祀祖先和亡故的亲人,大约在南北朝以后才兴起的,因为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未曾记载。北宋时要家家插柳枝在门庭,官府要举行所谓“钻燧改火”的仪式,就是用榆木钻木取火,还要举行龙舟比赛,
热闹非凡,不光是简单地扫墓活动,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么悲沧。
7、佛诞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圣诞节,是佛教东传以后的全民宗教节日。这个节日大约在唐时才出现。这一天,大小禅院都有浴佛斋会,和尚以香药糖水赠送香客,民间则煮酒,吃春季瓜果纪念。
8、端午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会,非常热闹,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
们尊敬的屈大夫。但据邯郸淳《曹娥碑》说:“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这是相传于吴国之俗,事在伍子胥,与屈原无关。《越地传》则说这个风俗起源于越王勾践,看来,端午节起源于吴越风俗。
喝雄黄酒,挂艾草,采杂药的风俗可能出自上古,采杂药,《礼记。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早说了。
端午节庆祝活动国内现在仍然很热烈,但是人们却没有以前那种万人空巷的热情了。
9、七夕
过去传说,七月七日晚上,天上的牛郎织女要从隔开的银河上踏过喜鹊组成的桥相会,这当然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固然,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青年男女在那个礼教森严的社会里,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的艰难,但恰恰唯其艰难和险阻,才激发起坚韧和持久,因此,这个故事才会长久地在人们中流传,才会附丽到七月七日这个仲夏夜的晚上,遥望星汉灿烂,而天河渺渺,独有天孙(织女星)闪闪烁烁,向着彼岸的河鼓(牛郎星)传递着她那永恒的爱。
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故事的最早来历可在西晋文学家傅玄的《拟天问》里发现,他说:“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
南朝时候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了那时江汉地区,七月初七日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妇女结扎彩丝线,空很细的针,有的人用金、银、黄铜做成针,把瓜、果等摆列在庭院中,向织女星神乞求智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织网,就认为是织子星神降临的显示。也就是说,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不只有牛郎织女相会的意义,而且有向织女星神乞求智巧的意义。织女星作为民间传说里的纺织女神,她是古代劳动妇女勤劳智慧的象征,古代妇女在这天晚上,通过结扎彩丝线这样的女红活动来祭祀她,希望从她那里得到智巧的源泉,所以七月七日晚上,又被称为“乞巧节”,这是一个有进取精神的节日。
10、鬼节
中元节在七月十五日,俗称“冥节”,这天据说要烧纸钱饷亡魂,寺院要设法会,作道场以超度亡魂。这个节日起源于佛经里的“目连救母”,所以宋时很热烈,要在街市上搭戏台唱杂戏“目连救母”。
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经义结合起来,便于佛教的普及宣传,故中元节又被称为“盂兰盆会”,在《聊斋志异》里,多处提到盂兰盆会。
11、中秋
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月亮显得分外明亮和大,中秋节的纪念活动就开始了。中秋围坐吃月饼,然后走出户外赏月,还有一家人团聚之意,这可能来自苏轼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东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苏子由写下的词。但中秋望月起源并不在这个意义,就是明摆着赏月,却来自唐明皇在著名道士叶法善的帮助下遨游月宫的优美故事,还携带有仙曲《霓裳羽衣曲》的神话传说。至于中秋夜吃月饼的习俗,则传说是元末农民红巾军起事时,以圆饼为号。
12、重阳
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日正逢秋高气爽,是郊游登高望远的好时候。王维《九月九日登高忆山东兄弟》里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现他对亲人真切的思念感情。
13、腊八
十二月八日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所以对灶神的祭祀起源可能在西周以前。东汉刘珍等编写的《东观汉纪》说在祭祀灶神时要以黄羊为牲。到了两宋时期,祭祀灶神的活动中出现了吃所谓“腊八饭”,就是以各种果子杂料煮粥而食。
“腊八粥”流传了下来,至今许多家庭还有此种风俗。
14、除夕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每家每户争取团圆,全家围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至今在神州大地还浓浓的保持着。
在《荆楚岁时记》里,记载有: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到守岁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家人在一起开怀畅饮。留下些守岁饭,到新年的十月十二日,就把它撒到大路边或街道旁;认为有吐故纳新的意思。
结尾
通过这次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风俗的调查,我觉得自己收获了许多许多,还知道了一些平时所不知道或不清楚的节日,有句话说得好:“做人不能忘本”,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在日渐丰富的文化的熏陶中,我们更不能忘记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因为我们是个大学生,更因为我们是个中国人,我们就有义务和责任将之继承和传递下去,一代接着一代。
第四篇:传统节日调查报告
传统节日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调查报告
中国入世以后,方方面面都需要与国际接轨。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生活节奏大大加快,传统节日方面也越来越多的受国际社会的影响。而国外的商家也看好中国这片广阔的市场,纷纷抢滩中国大陆,一领风骚,同时在国外,有唐人街等,中国文化的传播。在这个浪潮中,国内各行业都面临不同程度的挑战和冲击。传统节日丰富了节日的食品满足了人们的需要,加大的旅游业的发展,促进了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提高。
(一)传统节日对销售品的报告
传统节日具有不同的风格特色,不同的节日有不同的销售品。随着人们生活节奏加快,消费观念发生变化多数消费者由于工作压力大,节奏加快,对于食品的需求倾向于安全、快捷、便利、健康,即时快餐店、24小时餐厅大有用武之地。企业应分析消费者的需求变化,并调整自己的营销策略,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1.3对于传统食品,要求文化味浓厚中国历史悠久,五千年的文明留下了浓厚的文化韵味,而这些传统食品如饺子、元宵、粽子、月饼等中国特色的产品也不能脱离历史,还要深入挖掘文化底蕴。目前人们在节日消费传统食品时更多的是消费一种文化,企业需要从文化的角度入手,赢得消费者的共鸣,强调自己的竞争优势。1.4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消费者的品牌观念增强,追求名牌当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的生命周期大大缩短,更新换代加快,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由质量、技术竞争转化为企业形象的竞争。技术、信息的垄断已不复存在,各企业之间拼的是服务,是品牌,是形象。传统的食品既不能忘掉历史,又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与时俱进,才不至于在新的世纪落伍。
同样像中国的春节,新衣服,炮竹,对联的大量销售对商家来说是一笔不可计量的利润,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是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中国的情人节,情侣之间礼品的送出等等,都表现了传统节日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有吸引力,推动着经济不断向前的发展。
(二)传统节日对旅游业经济发展调查报告
传统节日对旅游业经济的发展更是潜在的。传统节日的法定化,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具有特色地带的旅游经济的发展,例如今年的清明和“五一”实行小长假,无论是第一次选择近郊旅游的人们还是农家院经营者,都没有意识到十渡会有那么大的客流量,农家院作为主要的接待场所供不应求,地方经济得到最大的发展,也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三)传统节日与外来节日对比调查报告以及相应对策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潜移默化的。传统节日近年来,虽然很大程度上带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但近年来西方传统节日涌入到中国,有代替中国传统节日的趋向,我想我们大家更应该张开自己的双眼,全面看待节日对经过的影响。
西方节日来势凶猛,西学东进,西节也迅速在这片土地上枝叶繁茂起来,甚至有喧宾夺主之势头!圣诞节、情人节、复活节、万圣节、感恩节似乎已经成了光辉的“中国节”,商家的精明造势加上年轻一代的盲目追随则推波助澜——传统节日渐行渐远,西方节日大行其道。1949年以后,大多数节日都被视为封建残余而废除,幸存下来的也只有春节、端午和中秋,其中只有春节被列入了法定节假日。传统节日的被贬与洋人节日的嚣张构成了这个时代最戏剧化的景象。学者们认为这是文化自轻和自我殖民。近代历史留给国人的不止是无尽怨怒,还有根深蒂固的自卑。落后与挨打成了人们对近代历史的习惯性总结,麻木自卑甚至憎恨因此成了大多数人对待自身文化的态度。
因此从国家角度来讲,政府应该加强文化教育力度,宣传我国的传统节日,让传统节日成为带动经济发展不可磨灭的作用;从国民角度讲,我们大家更要增强自己对传统节日的热爱的激情,杜绝过度重洋。
第五篇:传统节日调查报告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1
中华传统节日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表现形态,千百年来经久不衰,历久弥新。它以一种潜移默化、寓教于乐的形式,来展示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表达着对美好的理想、智慧与伦理道德的追求和向往,是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重要载体。在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并存、东西方文化交融的形势下,我们用现代社会的理念和视角,揭示传统文化的内在价值,发挥、拓展和强化其功能,对于保持民族特色,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具有重意义。加强小学生对中华传统节日的认识更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具有推动作用,对小学生的传统文化认识也具有很的教育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西风东渐,像圣诞节、情人节、愚人节等洋节日越来越受到的青睐,部分商家也推波助澜,小学生对洋节情有钟,这是社会开放带来的,原本不值得惊小怪,可是我们自己的节日呢?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还有几个人能一个不落的说出每个节日的名字?我们不禁要发出了这样的疑问: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怎么了?善良智慧的中国人民怎么了?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怎么了?到底该怎样看待中西文化交流?中国人该不该钟情于西洋节日?什么原因造就了这种怪异文化?带着这些问题,我想就此问题做一个研究,以期引起人们的思考。
二、调查目的与实施
(一)调查目的
1、比较全面地了解当今小学生对中华现节日的认识现状。
2、根据现状的调查分析其原因。
3、提出相应的对策,对学生更好地进行中华传统文化教育。
(二)调查内容
1、小学生对传统节日日期知多少。
2、小学生对传统节日(西方节日)的态度。
3、小学生良好发展还有什么建议。
(三)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这是本调查采用的主要手段。调查表共有15道选择题,每题有2-7个供选答案。
(四)调查对象
本次调查对象为绍兴县实验小学二、四、五年级学生。
(五)调查步骤
1、根据课题研究要求拟定调查内容,制定调查表,分发调查问卷。
2、分析数据,撰写调查报告。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调查结果
1、在关于“你喜欢过以下哪些节日?”的调查中,学生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只有33%的学生喜欢过春节,14%的学生喜欢过中秋,12%的学生喜欢过国庆节。
2、在关于“传统节日与西方节日,你更喜欢哪个?”的调查中,只有45.5%的学生选择了传统节日。
3、在关于“你为什么喜欢传统节日?”的调查中,有53%的学生选择了“习惯成自然” 。
4、在关于“你为什么不喜欢传统节日?”的调查中,20%的学生选择了“内涵传统没新意”,58.5 %的学生选择了“洋节更有意思” 。
5、在关于“你了解某些传统节日的意义吗?如‘端午’是为纪念屈原而设立的,而且还是个辟邪除瘟的日子。你对此的认识是:”的调查中,5.1%的学生选择了“都了解”,36.7%的学生选择了“部分了解”,59.2%的学生选择了“不了解” 。
6、在关于“你对于传统节日的态度如何”的调查中,38%的学生选择了“仍然记得并期待传统节日的到来” 20%的学生选择了,“除了还记得要吃粽子、月饼、元宵之类的,其他也没留下”,40%的学生选择了“若重要的节日,如春节、中秋等,还是会和家人一起过节,但多已没什么意思了” 2%的学生选择了,“其他” 。
7、在关于“你喜欢过洋节的原因”的调查中,31.8%的学生选择了“比中国传统节日更有意义”,49.3%的学生选择了“新鲜,觉得好玩”,15%的学生选择了“随众心里”,3.9%的学生选择了“其他” 。
8、在关于“你对国家在清明、端午和中秋节放假有何看法?”的调查中,7%的学生选择了“能让我们更热爱自己祖国的传统文化”,40%的学生选择了“让我们有时间真正地过传统节”,20.4%的学生选择了“能让我们更好理解中国传统节日”,2.6%的学生选择了“、哪怕恢复这三个节假日,效果也不” 。
(二)调查结果分析及对策
1、唯有源头活水来很多学生不喜欢过传统节日是因为他们根本不了解这些节日中所蕴藏的内涵。因此,挖掘传统节日内涵显得尤为重要,引领学生了解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知识,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理解,进而认同传统节日、喜爱传统节日。如何开发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需要教师探索研究,对传统节日进行界定,对节日核心内涵进行概括和提炼,如端午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七夕乞巧爱慕、腊八融和感恩的主题。引导学生开展道德实践体验活动。如端午节,除了引导学生了解端午习俗,参与包粽子、缝香袋的实践活动之外,重点还应开展“走进屈原”活动。通过“屈原故事知多少”屈原诗词朗诵等活动,与伟诗人屈原面对面:两千多年前,伟诗人屈原为他的祖国流尽了最后一滴泪,纵身跳进波涛滚滚的汨罗江。屈原报国无门而以身殉国,坚守了他不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他上下求索、九死未悔,宁愿去死也不愿离开故国半步的情怀,一直引起同学们的深思和探索;他那与日月齐光的高洁品德,激起同学们无限的仰慕。从中体味他那痛苦执著的伟情感,体验他那崇高忠贞的伟人格。人格教育能够发挥其它教育形式所不及的重要作用。在重塑中华民族的理想人格的今天,过端午节,学习和传承屈原的高尚人格,具有重的`现实意义。
2、总把新桃换旧符比较洋节日,一些传统节日对中小学生缺乏吸引力,春节和元宵节等传统节日之所以今天被国人看淡,与这这些节日多来源于农业文明,与祭祖、驱鬼、借节日填饱肚子等联系在一起是密不可分的。这种文化渊源和传统形式也使得中国传统节日欢快的气氛中缺少些浪漫色彩,这与富裕起来追求生活品位和精神愉悦的现代中国人显得有些不协调。随着经济的发展,节日本身也应该发展。无论是元宵节也好,重阳节也好,它们都与最初的起源有所不同,发生了变化,所以我们的传统节日也应该跟着我们的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一成不变肯定是不行的。首先,活动形式要多样。要结合时令,组织各种类型的班际、校际活动,利用探究课、社会实践、校班会,充分整合校园、社区、家庭、社会资源,开展量的主题式、探究式、体验式、寻根式节日文化活动,引领学生走进传统节日,过传统节日。其次,可发挥家庭、社区、学校三方力量,共同开展德育实践活动。在传统节庆之际,组织学生、家长、社区人士过传统节日。如元宵节学做元宵,制灯笼,猜灯谜;端午节讲屈原爱国故事、进行划船比赛、拔河健身运动;重阳节进行敬老爱老活动。
3、千树万树梨花开继承传统不等于匍匐在传统脚下,更不能把民族节日与外来节日对立起来。
要引导学生科学认识传统节日习俗,赋予传统节日新的时代内涵,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同时又要以开放的心态吸纳外来文化精华,培养学生全球化视野和尊重理解多样文化的胸怀。加强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创新节日文化内涵。如就春节期间是否该禁鞭展开辩论,就重阳节是否和母亲节父亲节进行整合向有关部门提出研究报告,并尝试过一个推陈出新的传统节日。通过调查问、专题研究等方式,探究西方洋节的由来和文化习俗,尝试过西方洋节。通过专家讲座,调查问等方式探究中国节日不敌洋节的原由,写出调查报告,提出改进措施。利用特定的时间,开展“中国传统节日艺术节”和“西方传统节日艺术节”活动。中国传统艺术节,就在校园里挂起了红灯笼和中国结,让学生穿唐装,舞龙灯、打腰鼓、扭秧歌、抖空竹、剪纸、捏面人,请小厨师在食堂制作艾窝窝、驴打滚、月饼等传统小吃,在教室里、过道边展示中国书画作品。学校也可以组织“唐人街”和“洋人街”,不同小组的学生尝试过不同的节日,进行东西方节日的擂台赛。我坚信将传统节日文化与小学生德育课程的巧妙对接,开发其中蕴涵的道德教育资源,并赋予时代教育主题,组织和指导学生自主活动,自主探究,在探究中学习人类先进道德,学习做人的道理,从而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那么既能增强学生对传统节日文化含义的理解,也能避免新一代的文化断层。
四、总结
我国的传统节日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蕴育的节日活动十分多采多姿,无一不是代代相传的文化资产,个别的节日形式虽然风格迥异,但都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先人智慧及经验成果。它们映了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观念,寄托着整个民族的憧憬,是千百年来一代代人在岁月长河中庆祝恢的盛会。作为学生,更应该了解中国的传统节日,弘扬传统节日,快乐地过传统节日!俗话说: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我相信中国的传统节日也会象洋节在中国一样在世界上受到欢迎!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2
中国的传统节日情势多样,内容丰富,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的一个组成部份。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外来文化的不断进进,现在仿佛愈来愈多人开始忽视乃至是遗无私们的传统节日。与传统节日为难情形相对的是人们愈来愈喜欢过洋节,圣诞节、情人节、万圣节、复活节我们的生活充斥着各式各样来自于西方社会的节日,特别是对新文化接受度较高的年轻人,仿佛对洋节更加推重。那究竟现代的人们对传统节日还记很多少,对我们的传统文化又持着一个甚么样的态度呢本次调查就传统节日题目,看看大家的态度如何。
截止到4月28日为止,总计有550位大家说网调地带会员参与此次调查,其中女性略多于男性,占比53%,而城镇人口多于农村人口,比例到达57.5%,但基本也处于一个较均匀人的人群比例中。
三分之二受访者的故乡重视传统节日
大家说网调地带本次调查结果显示,有65.1%,接近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故乡比较重视的中国传统节日,而有32.7%的人选择了一般,只有2.4%的受访者以为他们很少重视中国传统节日。可见,事实上尽大多数的地方还是会重视传统节日。另外,调查结果还显示,有39.4%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知道7个以上的中国传统节日,在各选项中比例最高,知道3-5个和6-7个的关注比例分别有30.1%和26.1%,只有4.7%的人知道的中国传统节日少于3个。
传统节日意义内涵最重要
在被问及喜欢传统节日的缘由时,有69.7%的观众以为传统节日的风俗有趣,节日有着意味意义(此选项比例最高),有52.9%的人以为传统节日自古便有魅力,有着独特的内涵。另外有45.6%的人觉得由于有假期而喜欢传统节日。可见,大多数人喜欢传统节日还是由于特殊的文化内涵和意义,但最近几年来国家制定的传统节日假期对人们重视、喜欢传统节日也有着一定的帮助。在坚持传统节日风俗方面,有60.6%的受访者表示他们能坚持其中的大部份,有23.5%的人表面能全部坚持,视情况而定已不坚持的比例只有16.2%。在被问及缘何中国传统节日不受欢迎时,61.7%的人表示跟年轻一代寻求新鲜感有着很大的关系,有54.4%的受访者以为西方节日的冲击是重要的缘由。
传统节日爱好度优于西方节日
在对中国传统节日和西方传统节日的`偏爱题目中,有80.3%的选择更喜欢中国传统节日,以压倒性的上风克服了西方节日的比例5.1%。也就是说固然现在中国传统节日正承受着来自西方节日的冲击,人们仿佛对传统节日的重视度不高,但单从喜好度来看,人们还是对传统节日的更加喜欢。有39.1%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相对来讲会更关注一些重要的比较重大的节日,有31.2%的人说自己会在一些节日保存原来的风俗,只有27.9%的人会记住传统节日并期待他的到来。
传统节日的未来较为乐观
在本次调查中,有34.4%和32.7%的受访者以为中国传统节日的未来比较乐观和乐观,也就是说,有三分之二的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未来持积极态度,而以为比较悲观的受访者比例也到达了19.7%,可见固然大多数人还是比较乐观,但悲观情绪还是有着一定的比例,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未来,还是有着很多的不确定性。另外,有61.3%的人以为人们喜欢西方节日是由于媒体、商家的宣传,有67.3%的受访者表示是出于对时尚、潮流的寻求;可以发现,这些因素随着时间的变化会发生改变,所以,我们应当在对传统节日加强重视度的同时,依然要对其布满信心。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3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调查时间:
xx年xx月xx日
调查目的:
现如今,大家都抱怨年味越来越淡,进行春节习俗的来由进行调查,是期望大家能够经过对春节习俗的了解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调查人员:
郝慕伦
调查方法:
上网搜索
为什么要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完美祝愿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明白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
为什么要贴春联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头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
为什么要守岁
相传,玉皇大帝的小女儿贤惠善良,她爱上一个穷小伙子。玉皇明白后十分恼怒,把小女儿打下凡间跟着穷小伙受罪。多亏王母娘娘从中讲情,玉皇才勉强封了穷小伙
“灶王”一职。玉皇的小女儿也就成了“灶王奶奶”。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回来分给大家。玉皇对此十分生气,就规定灶王爷夫妻一年只能在腊月二十三回天宫一趟。
为了能从天上多给人们带些东西回来,灶王奶奶是想尽办法收罗,今日弄些豆腐、明天弄些肉,后天蒸馒头,大后天打酒,一向到除夕晚上,才将东西收罗的差不多。为了人们能过个好年,灶王奶奶连夜赶回人间。家家户户的人们则是一夜不睡觉,点起旺火、香烛、燃响鞭炮,迎接灶王奶奶回到人间。
春节传统节日调查报告7
调查时间:
20xx年春节及其前后
调查地点:
我家附近城镇
调查目的:
通过查阅资料、走亲友、观察周围人的过节方式,了解春节的民风民俗,体验中国的传统文化特色。
调查过程:
一、查阅资料:春节的来历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我们中国人心中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然而你知道它的来历吗?在陕西关中一带民间,就流传着有关春节的神奇传说。
传说,玉皇帝为了治理人间,就派天宫的弥勒佛下凡。这事被如来佛知道了,心想:我是佛主,为什么不让我去呢?于是,就找玉皇帝论理。玉帝听了,无言可对,只好说:“商量商量再说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个解围的法子。
他请来弥勒佛和如来佛,将两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说:“这两盆花你二位各务一盆,谁的花先开,谁就下凡去管理人间。”如来佛心眼多,点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弥勒佛,因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难收,才以务花为借口来行此事。面前这两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于是也想出个小计来。他借弥勒佛合目谢恩的机会,悄悄地把两盆花换了个位置。第二天,如来佛的花就开了,因此弥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间,这天就是正月初一。传说弥勒佛心善,这天他让人们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们就欢欢喜喜,兴高彩烈的过了一天。后来,人们为了纪念弥勒佛,就把这初春之时,二佛交接的时刻称做“春节”。
二、我的`见闻:家人过春节的过程
我的家乡处在南方地区,春节的习俗数不胜数,这其中,较著名的还不少,如蒸年糕、做腊肉、吃圆子、贴对联、放烟花、拜年等等。我们一家子都十分重视这个节日,寒那天就热火朝天地做起了新年扫除。擦窗户、洗床单、扫地,只要能打扫的,就绝对不留一点灰尘。一家人虽然都不停地忙碌着,但脸上都喜洋洋的,充满了对过年的期待。邻居们也都纷纷行动起来,只要一打开窗户,随时可以看见对面楼房晒台上那些小小、花花绿绿的床上用品,以及窗沿下那令人垂涎欲滴、新鲜美味的腊肠腊肉,真热闹!
此外,春节期间的卖场也是万分火爆,此时人们的购物热情异常地,零食、蔬菜、生活用品、烟花爆竹……有钱的买好的,没钱的也得里里外外换新的,仿佛不花钱就不叫春节。走进超市,收银台前那长长的队伍似乎永远也排不完,红红火火的年货街就不用说了,就连往日人流稀少的化妆品柜、保健品柜的顾客也多了许多,而且都是把把地买,往日挣钱的辛苦早已被春节的喜庆气氛掩盖得一干二净。我的家也堆满了各式各样的年货,食品柜里、冰箱内、茶几上,到处都是花花绿绿的年货。而烟花爆竹也早已准备好了,就等着年三十晚上的美丽绽放了。
盼呀盼,年三十终于来了,白天,人们贴对联、购食材,准备年夜饭,而我们这些孩子,就开开心心地放起各式各样的鞭炮。等到天色渐黑,年夜饭就快好了。开饭前,家先互相口头表达了祝福,然后一起吃晚餐,共度团圆之夜。酒足饭饱之后,叔叔点燃了烟花,顿时,深蓝的夜幕映现出一朵朵礼花,宛若天女下凡,流光溢彩,美不胜收。第二天是家拜年的时间,人人穿着艳丽,精神饱满,将甜蜜的祝福送给每一个人。
过年真快乐呀!
三、我的感受:春节不一般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佳节,是人们心目中最最隆重的节日,对人们拥有极高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它的每一个习俗、每一个传说都流淌着浓浓的中国特色。千百年来,它一直根深蒂固地被人们热爱着,没有一个节日有春节这样隆重,在人们人的心中有这样高的地位。
我想,春节之所以这样受人们重视,首先因为春节是一个美好的节日,它带给了人们快乐,给人们送去了温馨的祝福。其次,它的时间正好处在年关,奔波了一年的人们,看见了它的到来,就仿佛看见了忙碌的尽头,看见了闲暇的空间,看见了新一年的希望。而且,春节又是一家团圆的日子,海外的游子在这一天终于可以投入家的怀抱,真恨不得一年再多来几个春节哩!最后,春节又象征着万物的复苏、春天的降临,这意味着一冬的寒冷终于可以烟消云散了,上一年的烦恼也将随着融化的冰雪消失到九霄云外。综合想来,春节真是一个意义重、与众不同的节日啊!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4
调查对象:军岗村的全部青年。
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你知不知道传统节日的名称和日期?对于这个问题,很多人很愕然,结果只有23.4%是全部知道的,71%是只是知道部分的传统节日,也就是说一般重大的传统节日都记得,而有5%的人知道几个怎么会只有那么少的人知道全部的传统节日呢?当然,每年都有在节日里面举行什么活动的节日当然知道的人就多,而被冷落的节日呢?特别是只有某些地区才有的节日,那就更少了。但这也不足为奇,毕竟地区之间是有差异性的,但这也是我们中华的文化啊,我们还是的多知道点。
二、对于传统节日你是抱着什么样的态度去过的?其中有32.7%的人会积极地去过自己喜欢的节日,更有56.7%的人是随大流的,因为那是传统节日,祖师爷怎么过,大家现在怎么过,我就怎么过。也有12%的人是不太理会的,特别是外出打工的青年人,怎么过节对他们来说好像意义不大,还是求财要紧。而有8%的人的意见有一点古怪,这里就不多罗列了。从这组数据来看,青少年们对过传统节日的积极性还是不够,有的人还说是别人强迫他过节的,听到这样的言语,可这叫人心疼啊。再究其原因,大部分的人都说没有钱过节,或者是说没有时间过节,有的也说节日都没有气氛,那怎么过啊,更有的人说不知道今天是节日,等到知道的时候节日不过也过了。
三、过传统节日的时候,你会按照传统的方式去过吗?有41.6%的人是会按足传统节日的方式去过的,他们说这是节日要求他们这样做的。而有36.3%的人认为怎样过都可以,只要是自己高兴就可以了,过节的时候这样的人常常和亲朋好友聚在一起,想一想这节应该怎样过。有22.1%的人是抱着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反正也是过日子而已。年少无忌,习俗也成不了他们的枷锁,看来态度决定了方式。
四、对过传统节日的意义你了解吗?说了解的人有46%,而一知半解的人占了53%,全然不解的人有1%。既然问到过传统节日的意义了,那当然也得问一下意义是什么?这样一问,有75%的人认为在过传统节日时可以家人团聚,团结亲朋戚友。有4.4的人认为可以品味一下,体验以下祖国的博大精深,追根索源。有20.6%的人说有东西吃,有假放,可以挣大钱,这就是意义。不过听起来的确很实际。五、你更喜欢过传统节日还是?这是一个的问题,这些年来,西方文化不断地向我们滲透过来,势犹猛洪,我们的生活有一种被迫融入西方节日的洪流当中,特别是这几年来,尤其对青少年的影响很大。据调查,仅有33%的人是喜欢过传统节日的,就有55%的人更趋于过西方节日,剩余的人就觉得无所谓了,反正一样开心。当问到西方节日受欢迎的原因时,有40%的人认为过西方节日时的娱乐性比较强,这是我们平时无法体会得到的。而有32%的人就觉得过西方节日很新鲜,我们很好奇。剩下28%的人是跟随大流的,周围的人都在过节,你不过节就是比别人out了。而与西方节日相比,75%的人认为传统节日里面多数只有吃的份,玩的很少,没有什么激情,也就是说娱乐性不强吧。25%的人就认为传统节日过于严肃,不合口味。如此看来,传统节日受到青少年的冷落也不是空穴来风的。
具体的意见和建议:
A、从小学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都很少有关于的,是以至人到青年都不知道有某个传统节日,想不清过节的那一天到底有什么的特殊意义,也不知道关于这个节日的。我也不想把所有的责任都推到我们的教育上来的,但是事实也似乎如此。即便它不负全责,也是罪责难逃了。要得改变青少年的态度,搞好教育应是当务之急了。小学生不是很喜欢听故事吗?我们就讲给他听,如屈原的故事、牛郎和织女的故事、嫦娥的故事等。中学生已经有一定的理性认识了,他们已经知道什么是价值,什么叫意义了。于是我们就在他们这样的时期在课程上加入一些关于传统节日的,重在揭示传统节日的意义,当然节日的意义不是一成不变的,新时代也应有新的内涵,让他们这节日不是为过节而过节。以上说的是针对学生的,那对于社会上的青年也不容忽视了。社会上的宣传是必不可少的,我们应该要在节日里面多作宣传。如在电视上可以放一些宣传片,政府机关和教育机关可以出一些,报纸也是一个不多的等。这样可以达到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的效果。家也是一个重要的文化渲染场所,父母更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直接影响到自己的孩子,因此父母首先应当要以身作则,再教育孩子。当学校-社会-家,这三个形成统一战线时,何愁传统不继承,何苦传统不发展。
B、现在国家和人民都很重视传统节日,于是现在传统节日都有法定假期了,而目的在于在节日里面举国同庆,认祖归宗。但目前很多的人看到节日到了,他们看到的不是节日,而是看到了放假。放假去哪啦?去玩呗。这样不是过节吗,玩也一样是过节啊,于是报了一间旅行社,节就这样过去了。过节时,他们谈论的不是古往今来,上下五千年,而是青山绿水,里里外外。传统节日就变成了旅游节了。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过节方式,没有错,这是连政府机关都无法管的。但是你可知道这是在过节啊就像是一样,你可不能够离题。当你玩得很开心的时候,至少你应该想到今天是某某节,想一下这个节日的由来,有关节日的故事,想一下这节日里面我们要铭记什么?等等。我认为一些大的公司、政府机关等的,总之就是一些大的团体,放假时也要集体搞一下活动,激发一下人们心目中的节日激情,还大家一个节日的气氛,好让忘了变为记得,也让被动化为积极。对于农村的人来说,每个节日都有一种庆祝的方式,有的还保留着古人的过节方式,但对于身在城市的人来说,很多都不会注重形式了,建议还是多回老家走走,因为那里有你的根。有的人就会问:“为什么就的按古人的方式过节,难道古人这样过觉得开心,我们现代人也一样吗?我想未必,如果人人都千遍一律的,那传统节日还要不要发展?”传统节日是要发展的,这也是肯定的,我也不是说不让它发展,正好相反,我还得鼓励它呢。但你可知道,没有继承是无从谈发展的,换句话来说,你连传统的东西一点也不知道,发展又从何谈起?在继承中谋发展。现代的社会什么都讲效率,什么都要求创新,也只有这样的东西才有生命力,我们的传统节日也一样。为此我们就得取传统之精华,去传统之糟粕,结合现代的生活理念,开创一种现代人的过节方式,我们不是在打传统的过自己的节,而是给传统节日注入新鲜的血液,发展我们的传统。
C、近年来,西方节日大受青睐,很多人都喜欢过西方的节日,你可能也不会忘记在的那一天说的一句话:“妈,您辛苦了!”你可能更喜欢在和自己喜欢的人在星空下相互依偎,这一切都表示你的心中已经默默地接受了西方节日。有的人说过西方节日就是崇洋媚外。对于西方节日,我们固然要保持谨慎的态度,要有一定程度的“文化忧虑”和“文化警惕”,这是应该的,但我们也不能一味地排外,历史上也说了,固步自封,最终也只能是导致落后。现代的人有这样的想法,那是蛮横得自甘腐化的幼稚想法。鲁迅先生说得好,“拿来主义”,面对着它,我们就要大胆地拿来,理性地拿来。其实现实当中我们都看到,我们过西方节日是怎么过的,我们不可能按足西方人的方式过一个西方的节日,那是环境的不允许,也是我们的文化不允许,现在的我们是在按我们的方式去过别人的节日,我们看中的是能从西方节日中找更多的快乐,一扫传统的保守和压抑,按邓爷爷的来说,我们要过具有中国特色的西方节日,西方人肯定没有想到。现在无论是中国的传统节日,还是外来的各种洋节,其实都被抽空了,成为了徒有其表的摆设的味道,比如到了,我们这里也就是一个消费日,或者时尚的标签。可以说对中国传统节日没有多大的威胁,真正的危险反而来自我们自身,像这样温情的节日却成为了月饼商人炫技买卖的秀场和无良政客们腐败和投机专营的通道。听起来,那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情。在文化认同感严重缺乏的今天,不是变着法儿打着节日的旗号来赚钱来消费,而是带着虔敬之心认认真真地过好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这或许才是我们的本分。
调查: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或国家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不可遗弃。经过这次调查,我真的是感受良多,面对这一话题,我想我们应努力增加更多的民族特色,呼唤更有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的传统节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传统文化也随着全球化了,既有洋节的入侵,也有中国节的传出。在美国的唐人街上我们也看到有很多不是中国人的人也在过我们的节日,这就算是文化的渗透吧。中国人是和平的,我们不会用我们传统的文化去侵略别人,我们只是将我们好的东西与大家分享,我们每一个炎黄子孙也都有义务重视我们的节日并将它发扬光大。
本次调查可能调查范围小,不够有代表性,但希望仅此报告对读者有所启发。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5
一、活动背景
节日是一种文化现象,春节更是如此。春节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语境下,是最隆重的节日。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与宗教、祭祀、庆典、聚会等相联。传统的春节,有关于“年”兽、万年创建历法、熬年守岁、贴春联、赏冰灯等各种传说;有扫尘、春联、门画、倒贴“福”字、守岁、爆竹、拜年、看大戏、闹元宵等习俗;有腊八粥、年糕、饺子、元宵、春饼等食俗;还有大年初一不扫地、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万事如意等风俗……
春节文化历经几千年,质是不变的,这个质就是源于生养我们的“文化之根”。春节文化的魅力,使春节成为最有凝聚力的节日。每当春节来临,背井离乡的游子都纷纷赶回家中与亲人团聚,每年一度上亿人次的“春运”高潮,说明了春节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与春节相关的年俗,早已由一种礼仪渐变为一种打在每个中国人身上的烙印、一种融入每个中国人血脉的习惯、一种浸入每个中国人骨髓的文化因子。
二、活动目的
了解春节的习俗
了解春节的各地民族习惯
三、活动形式
1、了解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也是每一个华夏儿女最期盼的日子。让学生较全面地了解与新年有关的知识,从形式上的过新年到走近新年、研究新年,进而了解春节的由来、礼节及相关习俗。
2、到超市、饰品屋、节日礼品屋等进行参观、调查、访问,上网查询有关资料,培养学生收集整理资料并根据资料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能利用信息技术收集有关各地民族春节的信息。培养学生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汇总和应用的能力。
4、能清晰的说出自己的研究所得和感受,能以一定的形式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
四、活动过程
各地民族文化的庆祝
藏族
藏族除夕那天,人们穿上艳丽服装,戴着奇形怪状的假面具,用唢呐、海螺、大鼓奏乐,举行隆重而又盛大的“跳神会”。小伙子们狂舞高歌,表示除旧迎新,驱邪降福。到了新年早晨,妇女们便去背“吉祥水”,预祝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彝族
彝族根据彝历选定年节。有的与当地汉族同过春节。有的地区彝族同胞,在门前树立青松,用松针铺地,表示免灾消祸。还有的地区,在节日里杀猪宰羊,吃坨坨肉,人们互相拜访,互赠肉类和馍馍。大年初一早晨,起床的第一件事就是挑水回家。他们将一碗水和昨天的水比重量,如新年的水重,就意味着今年雨水充足。
壮族
壮族与汉族同时过春节。除夕晚上,要做好节日那天所吃的米饭,称为“压年饭”,有的地区群众称为“吃立节”,壮语为“过晚年”的意思。它预兆来年农业丰收。有的还包制有一尺多长,五六斤重的烷粑,人口少的一家人一顿还吃不完哩!大年初一清早,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穿上新衣服,燃放爆竹迎新,妇女们都争着到河边或井旁“汲新水”,开始新的一年沸腾的生活。
布依族
布依族除夕之夜全家人通宵达旦地在水塘边守岁。天一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地打水。谁最先挑回第一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姑娘。
满族
满族分“红、黄、蓝、白”四旗人。春节时,红旗人在门上贴红挂旗,黄旗人在门上贴黄挂旗,蓝旗人在门上贴蓝挂旗,白旗人在门上贴白挂旗。这些挂旗图案优美,色彩鲜艳,象征着一年的吉祥开端。
侗族
侗族春节期间盛行一种“打侗年”(又叫芦笙会)的群众活动。这种活动类似汉族的“团拜”,只不过比“团拜”显得更加欢乐、热烈。这种活动一般是由两个村庄共同商定举办的。两队在广场上正式举行芦笙歌舞比赛。这时两个村庄的观众,伴随着乐曲,翩翩起舞,尽情地欢乐。
白族
云南白族人过年时,有一种叫“放高升”的庆祝活动。所谓“放高升”就是用整棵的大竹子,在竹节里装上火药,点燃以后可以把整个大竹子崩上天空百十丈,成为名副其实的“高升”。有的地区的白族同胞与苗、壮族一样,从春节到元宵节,都在进行“抛绣球”活动。凡接不住绣球的,要赠给对方纪念品,多次失球而又赎不回纪念品的人,就是表示愿允爱情了。
土家族
春节期间,土家族人民要举行隆重的摆手舞会。摆手舞会是土家族比较流行的一种古老舞蹈,包括狩猎、军事、农事、宴会等70多个舞蹈动作,节奏鲜明,动作优美,舞姿朴实,情调健康,不用道具,有着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厚的生活气息。
傣族
泼水节是傣族的新年节日,是傣族一年中最盛大的传统节日。谷雨开始那天定为“泼水节”。在三四天的节日里,人们相互泼水,表示洗去身上的陈年旧土,祝福新的一年幸福平安。
黎族
居住在海南岛上的黎族人,每逢春节到来,家家户户都要宰猪杀鸡,摆上丰盛的佳肴美酒,全家围坐在一起吃“年饭”;席间全家还要欢唱“贺年歌”。初一、初二、全村青壮年男子,还要举行一次“春节围猎”。这一天的猎物全村共享。有趣的是在分猎物时,先将全部猎物的一半发给第一个击中猎物的射手;另一半由大家平分。孕妇可分得两分,过路人恰巧相遇,也可分得一份。
青年围成一圈徒手跳舞。
高山族
高山族的人们在春节里身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成群结队欢聚在村边寨头畅饮美酒,并在乐器伴奏下尽情歌舞。有的村寨还举行叉鱼比赛,开展背篓球竿球等体育活动
春节习俗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每逢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
贴窗花和倒贴“福”字
在民间人们还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也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年画
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也很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千家万户平添了许多兴旺欢乐的喜庆气氛。年画是我国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反映了人民朴素的风俗和信仰,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希望。
守岁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
爆竹
中国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是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五、活动结果
通过本次活动让更多的同学了解春节文化,领略中国文化魅力,让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节日,春节。通过这次活动,让同学学会自主学习,形成良好的沟通与合作的互动能力,增进同学间的感情。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6
摘要:传统文化是指一个民族在与自然的长期交往活动中所积累和积淀下来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各种事物的总和。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文化,特别传统文化与教育密不可分,在人类历史中,文化,文明正是通过教育这种社会遗传方式延续下去,又借助人们的不断创新而造成变化,由量变的积累和积淀,而导致质的飞跃、从而形成在质上明显不同的进化着的文化、文明的历史。
一、调查的原因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西方的不断交流,在文化上潮流也逐渐趋向统一。这一方向的转变,让很多中国人淡化了中国的传统的节日,而过起了西方的“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等这些。从而我们中国的“端午节”等节日都被人们淡化了,对于这种现象,我们做了一个详细的调查分析:
二、调查对象
对象:部分是针对学生形式:通过网上问答形式
三、调查过程
先明确要调查的目的跟方向,通过在网上查资料来进行问卷调查,从而知道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程度。调查问卷结束后,统计我们的设计问卷,做一个具体的总结报告。
四、调查的资料
在我们设计的调查问卷中,有一个问题是“您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内涵吗?”其中回答了解的只有52.08%,而回答不了解的也有44.79%。从这组数据可看出,当代一半的人们对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和内涵不是很了解。对清明节的到来您最感兴趣的是?答案选项放假可以祭拜祖宗可以同学聚会回复情况(%) 53 41 2从上面的.表格我们得知,清明节这个祭拜祖先的节日,对很多人来说只是一个放假的日子,而不足一半的人选择了祭拜祖宗,其实这也能看出我们中国人对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的关心程度很肤浅。他们越来越偏向如今社会发展下的各种娱乐节目,例如传统节日的放假时可以逛街、看电影、吃美食这一诸多的娱乐节目,对于节日本身的内涵逐一淡却,只是更加追求时代发展下的娱乐方式,所以当传统节日来临之际越来越多的人只关注节日是否放假,这也就是我们当代人学生对传统节日的认知。
时而回想,对于“传统”这个词来说,在我们当今学生看了渐渐成为了一钟保守的观念,人们越来越向往那些开放新颖而有特色的西方节日,在2月14日街边到处都是玫瑰花,还有处处弥漫着一种浪漫的气息,在每年的圣诞节,每个地方都布置着圣诞的情景,圣诞
树,雪人,那怕在没有雪的地方都能人工布置,可想而知节日对家都有着一番特别的味道,学的第一个学期我们也一同感受了商业街的人工降雪以及人工雪人,每当西方节日的到来我们留心可以发现学校都有社团协会以及部门在摆摊组织节目,万圣节时还为家画起了脸谱,对于传统节日或许家还记得,但对于传统节日的习俗人们则开始渐渐淡忘,从下列一组十分简单的调查的“对于清明节下列哪个不是它的传统习俗?”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虽然扫墓、踏青人们选错的不多,对于清明扫墓这已经是我们耳熟能详的清明活动了,但还有3.13%的人认为扫墓及2.08%的人认为踏青不是清明节的习俗,对于这样的问题虽然不是百分之百普遍,但学生对传统节日节日的健忘也是不可抹灭的事实。
答案选项扫墓踏青吃饺子打马球回复情况3 2 52 39时代在发展,但在时代的发展中我们逐渐在迷失属于自我的文化特色,然而也导致端午节成了韩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从古至今乃是我们中国的产物,然而从这份报告中我们深刻的看出传统节日已经逐渐被我们健忘,我们一直在抱怨着春节开始没有了年味,节日已经不再那么热闹,但我们却忘了该怎样去弘扬我们的传统节日,这样一份报告虽然不能拯救什么,但我们还是希望我们家有着传统节日的意识,让我们的传统节日过得越来越有“味道”,家一起弘扬中国文化,发展自己特的文化特色,热爱中华民族源源不断的历史文化,把我们自己的特色带入全世界的舞台。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7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它标志农历旧的一年结束,新的一年已经开始。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调查时间:
xx年xx月xx日
调查目的:
现如今,大家都抱怨年味越来越淡,进行春节习俗的来由进行调查,是期望大家能够经过对春节习俗的了解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调查人员:
郝慕伦
调查方法:
上网搜索
为什么要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完美祝愿的一种方式。我们通常明白的是正月初一家长带领小辈出门谒见亲戚、朋友、尊长,以吉祥语向对方祝颂新年,卑幼者并须叩头致礼,谓之“拜年”。
为什么要贴春联春联源于古代的桃符。桃符是挂在大门两旁的长方形的桃木板。上头写上“神荼”,“郁垒”二神名,以驱鬼避邪。
为什么要守岁
相传,玉皇大帝的小女儿贤惠善良,她爱上一个穷小伙子。玉皇明白后十分恼怒,把小女儿打下凡间跟着穷小伙受罪。多亏王母娘娘从中讲情,玉皇才勉强封了穷小伙
“灶王”一职。玉皇的小女儿也就成了“灶王奶奶”。
灶王奶奶深知百姓的疾苦,常以回娘家探亲为名,从天上带些吃的、喝的、穿的、用的东西回来分给大家。玉皇对此十分生气,就规定灶王爷夫妻一年只能在腊月二十三回天宫一趟。
为了能从天上多给人们带些东西回来,灶王奶奶是想尽办法收罗,今日弄些豆腐、明天弄些肉,后天蒸馒头,大后天打酒,一向到除夕晚上,才将东西收罗的差不多。为了人们能过个好年,灶王奶奶连夜赶回人间。家家户户的人们则是一夜不睡觉,点起旺火、香烛、燃响鞭炮,迎接灶王奶奶回到人间。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10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渐渐统一化,这就造成很多人淡化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而注重外来节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4月1日的“愚人节”、12月25日的“圣诞节”等西方国家节日在中国变得相当流行,而中国传统的节日像农历5月初5的“端午”等节日却被我们中国人淡化了。就此问题,我对小区部分中学校的部分在校学生做了关于中国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一.当代中学生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和重视程度
大部分中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比如说“端午节”是纪念我们伟大的爱国英雄——屈原的;还有部分中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所以表示不是很提倡,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的来源。
二.当代中学生对西方国家节日的了解及重视程度
部分中学生认为要与西方国家“接轨”,要学习西方的先进科技及文化,就必须接受西方国家的文化及节日传统;大多数人表示对于西方国家的节日既不能说完全摒弃,也不能说是完全不接受,中西方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并不代表是否定某一方,而是两者的融合,对于节日这一问题而言,他们表示可以接受,但不会去隆重庆祝,毕竟那是别人的节日。
三.中学生热衷外国节日的主要原因
由于对我国文化、民族传统知识的欠缺以及盲目从众崇洋媚外的心理,还有青春期特有的猎奇心,导致部分中学生对外国节日表现出“狂热”的态度,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而当代中学生从小就被社会定位为为了考试而拼命学习的一类人,大部分时间都用来“钻研”那些课本知识以应付考试,忽视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了解,错误的认为科技、经济等某方面优于中国的部分西方国家就是自己的偶像,从而导致崇洋媚外,热衷于外国的文化教育及服饰等各种东西,当然西方国家的节日也成为他们青睐的.对象。
四.调查中出现的令人“匪夷所思”的问题
在调查时与部分中学生的交流中,发现了极少部分中学生的一些令人无奈又“匪夷所思”的观点。
1.建议给中国传统节日重新“易名”
极少部分中学生由于对西方国家的过度崇拜,竟然给部分中国传统节日加上一个类似于西方节日名字的名字,比如“中国情人节”,更令人无语的是有人建议将“清明节”改名为“中国鬼节”。
2.部分人表示“不承认”中国有些传统节日
部分人认为当“节日”的概念被“假日”替换以后,是节日就应该有假期,可是中国的很多节日都没有放假时间,这样一来,他们觉得这些节日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节日,从而忽视甚至不承认那是中国传统节日。他们表示这样的节日犹如“食而无味”,所以不愿接受。
五.保护中国传统节日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在调查中,少量中学生对韩国申报端午祭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成功这一事件表示义愤填膺,他们认为中国人民应注重保护自己的文化遗产,对于xx年韩国申报中国的“端午节”为他们的节日这一事件,我们应该予以重视,对于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去重视,保护中国传统节日等非物质文化遗产刻不容缓。
六.结论与建议
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代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这是由于对我国文化知识及传统观念的缺乏而导致的。我希望国家能在中国传统节日里多举办文化活动普及文化知识,当代在校中学生能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8
一、调查时间:20xx年11月10日
二、调查地点: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一食堂
三、调查对象:在校学生
四、调查方法:随机调查
五、调查人:张佐张宝丰赵炜楠张宇航王昊
前言
在这个炎热的漫长暑假中,我在学校的倡议下,进行了一次暑假社会实践,我相信作为一个大学生,不能一直所谓的闭门造车,而应该积极的接触社会,了解社会,为以后步入社会做一些准备和铺垫,有个词相信大家都很熟悉,“熟能生巧”,现在做的这些事很小,也许微不足道,但是我相信以后总会感受到它们所带来的帮助和成长。
主体
1、正月
正月,又称元旦,或称正月初一。正月初一是一年、四季、十二个月起始的一天。《春秋传》上将正月叫做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臊恶鬼。因此,正月是从自有历法以后,上古就有的节日。
正月有很多习俗,如长幼悉正衣冠,以次拜贺,这项风俗至今还保持,饮椒酒,就是用花椒花做成的酒,或者柏酒。但一些具体活动现已废弃,包括汉晋时期,如周处在《风土记》里所说:“正旦,当生吞鸡子一枚,谓之练形。”《东京梦华录》载北宋政府在正月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和百官要举行大型团拜活动,并宴请各国使节,特别重视对辽、高丽使团的赐宴待遇。此项活动保留至今。
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法定保留的传统节日仅有正月,但改名为“春节”,并将元旦放在西历一月一日。
2、立春
立春在元月一日至元月十五之间,这是古代传统的祭农节日,按东汉应劭《风俗通义》,祭农本在四月间开展,汉文帝改到二月,而在晋时,再改到立春。立春这天,官员要亲自穿戴庆祝,坐小春牛表示支持和重视
开春后的农事,民间也相应有庆祝活动,这个节日其实才是真正的迎春。西晋傅咸《燕赋》说:“四时代至,敬逆其始。彼应运于东方,乃设燕以迎至。〔羽军〕轻翼之歧歧,若将飞而未起。何夫人之功巧,式仪形之有似。御青书以赞时,著宜春之嘉祉。”
今天很少有人知道立春是个传统节日。
3、元宵
元宵在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一度最热闹的一天,因为过了这一天,绝大部分人们都要上班了。元宵活动盛大在有灯会和烟火活动。舞龙舞狮,社戏杂耍,从白天起就开始进行,直至深夜。为了保持与民同乐的姿态,这天金吾不禁,金吾就是执金吾,就是守卫皇宫的近卫兵,金吾不禁指在皇宫门前金水桥一带不禁止普通老百姓参观游玩。焰火就设在金水桥附近施放,以便于皇帝和嫔妃在皇城门楼上欣赏。
元夕到来,许多禁锢在深闺里的青年妇女,官宦家眷都被破例允许出来观灯,这就为青年男女的接触创造了一个难得的机会,演出了许多爱怨的爱情故事,在明代白话小说里多所描述。北宋欧阳修词《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画,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写出了元夕邂逅,相思一年而伊人不见,此情何以堪。辛弃疾词“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心上人竟然从天而降,其激动的心情可知矣。
4、曲水
三月三日这天,按照《荆楚岁时记》,“士民并出江渚池沼间,为流杯曲水之饮。”,“曲水”就是河流弯曲之处,水流速度减缓,旧时,游人乘坐画舫顺水飘流,每至港湾或河流弯曲处,则停下来饮酒赋诗。这个节日起源很早,晋武帝都不知道它的意思,挚虞回答他的疑问说是周公时候就有了,原来是把酒杯装酒,浮于河流里。王羲之《兰亭集序》里的“曲水流觞”就是这个意思。
5、寒食
寒食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
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专门考证过它。元张养浩曲《中吕。兼尧民歌。寒食道中》“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似说寒食来源于唐尧传说。
6、清明
清明节祭祀祖先和亡故的亲人,大约在南北朝以后才兴起的,因为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未曾记载。北宋时要家家插柳枝在门庭,官府要举行所谓“钻燧改火”的仪式,就是用榆木钻木取火,还要举行龙舟比赛,
热闹非凡,不光是简单地扫墓活动,所谓:“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那么悲沧。
7、佛诞
四月八日是佛祖生日,如西方的圣诞节,是佛教东传以后的全民宗教节日。这个节日大约在唐时才出现。这一天,大小禅院都有浴佛斋会,和尚以香药糖水赠送香客,民间则煮酒,吃春季瓜果纪念。
8、端午
五月五日是一年一度的端午盛会,非常热闹,民间要自发组织龙舟比赛,吃粽子,喝雄黄酒,挂艾草于门庭。这个节日相传是纪念楚大夫屈原忧国忧民,奋身投汨罗江的故事,老百姓以糯米以棕叶包成饭团投入江中作饵,让鱼鳖不食他
们尊敬的屈大夫。但据邯郸淳《曹娥碑》说:“五月五日,时迎伍君逆涛而上,为水所淹。”这是相传于吴国之俗,事在伍子胥,与屈原无关。《越地传》则说这个风俗起源于越王勾践,看来,端午节起源于吴越风俗。
喝雄黄酒,挂艾草,采杂药的风俗可能出自上古,采杂药,《礼记。夏小正》:“此月蓄药,以蠲除毒气。”早说了。
端午节庆祝活动国内现在仍然很热烈,但是人们却没有以前那种万人空巷的热情了。
9、七夕
过去传说,七月七日晚上,天上的牛郎织女要从隔开的银河上踏过喜鹊组成的桥相会,这当然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
固然,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古代中国青年男女在那个礼教森严的社会里,追求自由恋爱幸福的艰难,但恰恰唯其艰难和险阻,才激发起坚韧和持久,因此,这个故事才会长久地在人们中流传,才会附丽到七月七日这个仲夏夜的晚上,遥望星汉灿烂,而天河渺渺,独有天孙(织女星)闪闪烁烁,向着彼岸的河鼓(牛郎星)传递着她那永恒的爱。
七月七日牛郎织女相会故事的最早来历可在西晋文学家傅玄的《拟天问》里发现,他说:“七月七日牵牛织女会天河”。
南朝时候宗懔的《荆楚岁时记》记载了那时江汉地区,七月初七日这天夜晚,家家户户的妇女结扎彩丝线,空很细的针,有的人用金、银、黄铜做成针,把瓜、果等摆列在庭院中,向织女星神乞求智巧。如果有蜘蛛在瓜果上织网,就认为是织子星神降临的显示。也就是说,七月七日这天晚上,不只有牛郎织女相会的意义,而且有向织女星神乞求智巧的意义。织女星作为民间传说里的纺织女神,她是古代劳动妇女勤劳智慧的象征,古代妇女在这天晚上,通过结扎彩丝线这样的女红活动来祭祀她,希望从她那里得到智巧的源泉,所以七月七日晚上,又被称为“乞巧节”,这是一个有进取精神的节日。
10、鬼节
中元节在七月十五日,俗称“冥节”,这天据说要烧纸钱饷亡魂,寺院要设法会,作道场以超度亡魂。这个节日起源于佛经里的“目连救母”,所以宋时很热烈,要在街市上搭戏台唱杂戏“目连救母”。
这个故事实际上是把儒家的孝道和佛教经义结合起来,便于佛教的普及宣传,故中元节又被称为“盂兰盆会”,在《聊斋志异》里,多处提到盂兰盆会。
11、中秋
八月十五的中秋夜晚,月亮显得分外明亮和大,中秋节的纪念活动就开始了。中秋围坐吃月饼,然后走出户外赏月,还有一家人团聚之意,这可能来自苏轼词“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是苏东坡思念他在外地的弟弟苏子由写下的词。但中秋望月起源并不在这个意义,就是明摆着赏月,却来自唐明皇在著名道士叶法善的帮助下遨游月宫的优美故事,还携带有仙曲《霓裳羽衣曲》的神话传说。至于中秋夜吃月饼的习俗,则传说是元末农民红巾军起事时,以圆饼为号。
12、重阳
九月九日是传统的重阳佳节,这一日正逢秋高气爽,是郊游登高望远的好时候。王维《九月九日登高忆山东兄弟》里写道:“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表现他对亲人真切的思念感情。
13、腊八
十二月八日是祭祀灶神的日子,《周礼》说“颛顼氏有子曰黎,为祝融,祀以为灶神。”,所以对灶神的祭祀起源可能在西周以前。东汉刘珍等编写的《东观汉纪》说在祭祀灶神时要以黄羊为牲。到了两宋时期,祭祀灶神的活动中出现了吃所谓“腊八饭”,就是以各种果子杂料煮粥而食。
“腊八粥”流传了下来,至今许多家庭还有此种风俗。
14、除夕
除夕是一年中最后一天,这一天,每家每户争取团圆,全家围炉而聚,喝酒吃美食以辞旧岁,迎新年之意,而户外则是爆竹声声。一家大小在一起度过一个温馨的一年中最后一个夜晚,至今在神州大地还浓浓的保持着。
在《荆楚岁时记》里,记载有:家家户户备办美味佳肴,到守岁的地方,迎接新年的到来,一家人在一起开怀畅饮。留下些守岁饭,到新年的十月十二日,就把它撒到大路边或街道旁;认为有吐故纳新的意思。
结尾
通过这次对中国传统节日的来历和风俗的调查,我觉得自己收获了许多许多,还知道了一些平时所不知道或不清楚的节日,有句话说得好:“做人不能忘本”,我们作为一个中国人,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在日渐丰富的文化的熏陶中,我们更不能忘记了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因为我们是个大学生,更因为我们是个中国人,我们就有义务和责任将之继承和传递下去,一代接着一代。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9
一、进行调查研究的原因或社会背景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日趋频繁,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也渐渐统一化,这就造成很多人淡化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而注重外来节日,像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4月1日的“愚人节”、12月25日的“圣诞节”等西方国家节日在中国变得相当流行,而中国传统的节日像农历5月初5的“端午”等节日却被我们中国人淡化了。就此问题,我对小区部分中学校的部分在校学生做了关于中国传统民族节日意识的调查,现就调查结果做以下分析报告。
二、调查的对象和区域介绍
对象:部分在校学生
区域:小区周围部分中学
三、调查研究的过程
第一阶段:明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方向
第二阶段:通过书籍。电视、网络等多种媒体手段收集文字资料,进行网络调查。
第三阶段:设计问卷,进行实地调查。明确人们对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的了解程度。
第三阶段:对收回的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类统计,将资料进行最后的汇总,结合问卷的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汇总资料,完成结题报告。
四、调查的资料
1、你所知道的中国传统节日有那些?
2、你是否知道这些传统节日有什么习俗?(可做简要回答。)
3、你是否知道这些传统习俗的来源?(可做简要回答。)
4、你最喜欢过的传统节日是哪一个?
5、你一般怎么度过这个传统节日?
6、传统节日与外国节日,你更喜欢哪一个?
7、针对外国节日特别是情人节、圣诞节火热的现在,你想说些什么?主动了解接受外来文化的同时更加要过好自己国家的传统节日,将自己国家源远流长的的历史文化和传统风俗介绍给更多的人们,互相了解、尊重彼此的文化才能够更好的合作相处,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和平。
五、调查的结果、结论
过中西节日的利与弊
大部分中学生认为中国传统节日是具有深远意义的,是值得倡导并隆重举行的。但有部分中学生认为对中国传统节日的了解程度不是很高,不明白部分节日的意义,有的人甚至表示对中国传统节日都不是很了解,在调查中我发现很多人不能完全说出中国传统节日有哪些,有些竟然表示不知道“端午节“这个节日的来源。
近年来许多地方禁放烟花爆竹,本来还能惹人兴奋的烟花爆竹作为“陋习”离我们远去,这使得春节丧失了传统的“爆竹一声旧岁除”的喜庆色彩,只能日复一日地在家中呆看着春节晚会、正月正晚会、文化部晚会??也许正是由于我们的一些行为,无形中让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年轻人心目中打了折扣。
任何节日都有其地域性或独特性。在美国更有万圣节、感恩节等。在美国,一年中几乎有四分之一的时间他们是在节日中度过的.。相比之下,中国的许多传统节日如端午节、重阳节就“雅”多了,文化底蕴深多了,更少了“疯狂”。这就是许多青年人不注重传统节日,而热衷于西方节日的原因吧!当然这其中不能忽略西方的经济比较强势和商家炒作等因素的微妙作用。
我将国内外过圣诞节的情况作了对比:
圣诞节来自宗教,中国人大多不信耶稣,自然不知其真正含义。个人认为至少95%以上的中国人是“瞎”过。过圣诞节只是年轻情侣借机浪漫一把,年轻人疯狂的好机会。真正过圣诞节的意义不同,中国的圣诞节已经成了狂欢节。
看看国外的平安夜:
挪威华尔约翰大街,这条奥斯陆最繁华的商业街,冷清的让人无法接受。
街上没有一个人,但是商铺的灯和显示器一直明亮。
这是国外平安夜的地铁站,空无一人。
再看看国内的情况:
拥挤的人群,毫无秩序的交通。
六、合理的建议或对策通过该调查发现,当代中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节日的重视程度较为欠缺。我认为可能是由于同学们在生活中只专注于平时的课堂上的学习,忘记了加强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所致。
1、谨防“文化搭台经济唱戏”
现在的传统节日面临着一个尴尬的境地,在商家的刻意炒作和人们猎奇的心理作崇下,在传统节日出现了一种“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象,传统节日完全失去了传统的内涵,失去了节日的特色,而成了商家的利用平台。而现在国家将传统节假日法定化,目的不是为商家提供平台,而是要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这样在传统节日中,不能再随便给这几个节日穿插太多与商业内容相关的节目,或者是与节日无关的主题。而是要通过举行活动,加大对传统节日的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们参与其中,了解这些传统节日,进而从内心喜欢上这些节日。国家将传统节假日法定化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平台,现在的关键是在这个平台上如何去“唱戏”。但不管怎样,我们要谨防再出现“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现象,否则就违背了国家将传统节日法定化的初衷。
春节时小商铺喜气洋洋。
我国中秋节的市场。
2、让传统节日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一个又一个舶来节日:如情人节、愚人节、圣诞节等,而真正属于我们的历史传统节日却被人们有意无意地淡化了。而现在国家将传统节日法定化,这样就给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提供了一个机会。虽然传统节日只有短短的一天,但只要我们在挖掘节日内涵和具体载体上多下功夫,能够让更多的群众参与进来,相信传统节日的文化观念能够真正深入人心,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心里。在传统节日这一天,要充分发挥社区、街道等载体的作用,举行一些群众喜闻乐见、青年愿意参与、和传统节日有关的,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让人们在活动中回味悠久历史,在活动中了解传统节日的深刻内涵,当过传统节日成为人们的一种习惯时,那么离弘扬我们的传统文化也就不远了。
端午节的市场。
3、过好传统节日从自身做起
我希望我们中学生首先从自己做起,平时在学习之余能主动地去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另外,希望学校、社区能在中国传统节日里多举办文化活动普及文化知识,从而树立良好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行动去证明自己的爱国热情。
七、调查总结
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并自诞生始成为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载体之一。它独具的喜闻乐见、全民参与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弘扬民族文化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大凡历史文化悠久的国家或民族,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生于斯,长于斯,我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信仰,已经与这些节日习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特定的节日氛围中,人们尤喜以诗、词等艺术形式来抒发和寄托某种特殊的感情,这样就产生了许多和节日有关的诗作。这里,节日只是一个载体,而诗中的蕴意、感怀、思念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正是通过诗、词等各种表达形式,节日的内容才更加丰富、圆满、富有情趣。二者浑然一体,不但阐释了节日的意义,也揭示了生命的真谛。当代中学生也有必要了解中西方传统节日文化。
八、调查感悟
通过这次的调查研究报告,是我深切感受到了我们伟大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的魅力和祖先们流传下来的古老的历史文明,使我深深爱上了我国的传统节日以及其中蕴含的文化。同时我也了解到了西方的外来节日,让我开阔了眼界,增加了自己的知识面。
以后,不仅要与国际接轨,了解西方的文化,更重要的是作为中学生应该担任宣传自己国家的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中国。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10
这个学期,我们班开展了《中国传统节日习俗的调查研究》的综合实践活动。我们几个对中秋节特别感兴趣,所以成立了一个小组,选择了研究子课题《瑞安民间中秋节习俗的调查研究》。经过大半个学期的调查研究,我们查找收集了许多有关中秋节的资料,对瑞安民间中秋节的习俗有了许多了解,现在,我们的调查研究活动即将结束,经我们组里成员的讨论,我们将调查研究的过程和自己的收获总结如下。
一、我们小组的成员
组长:陈天乐;副组长:陈彤瑶;组员:缪群翔、蔡亚兴、郭舒怡、缪镇远、吴奕墨、虞舒雯、王彦超、郑林亦心、李深涵、黄瑞荣、谢尚栋
二、我们的研究任务
了解中秋节起源;了解各族中秋节的习俗;了解中秋节饮食习俗;了解人们在中秋节期间还进行哪些其他活动;了解有关中秋节的诗词和传说故事。
三、我们研究的过程
第三周到第五周:确定研究子课题,确定小组人员;明确小组分工、商量研究内容,制定研究计划;根据研究内容组成研究小小组,确立小组长。
第六周到第十一周:根据研究内容分头进行研究;小组定期开展研究情况交流;小小组分头自查资料,分析不足之处,再继续研究。
第十二周到第十五周:各小小组整理资料;组员写研究活动的心得体会;各小组长写研究报告;小组在组内交流(每人都发言)。
第十六周:写小组研究报告。
四、我们研究的方法
我们小组通过上网,上图书馆、书店看有关书籍、问家长老师以及有经验的老人等方式进行研究,收集相关资料,实践中,我们还用照相机记录了我们部分研究活动内容。
五、我们研究的成果
(一)中秋节的起源
经过我们组成员上网、上阅览室上书店查阅课外书,了解到了有关中秋节的起源说法很多,且又多有趣味。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通常有许多人讲,中秋节源自嫦娥奔月的故事。据史书记载:“昔嫦娥以西王母不死之药服之,遂奔月为月精。”嫦娥此举所付出的代价是罚作苦役,并终生不能返回人间。李白为此颇为伤感,写有诗句:“白兔捣药秋复春,女亘娥孤栖与谁邻?”嫦娥自已虽觉月宫之好,但也耐不住寂寞,在每年八月十五月圆夜清之时,返回到人间与夫君团聚,但在天明之前必须回到月宫。后世人每逢中秋,既想登月与嫦娥一聚,又盼望嫦娥下凡一睹芳容。因此,许多人在焚香拜月之时,祈求“男则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则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年复一年,人们把这一天作为节日来庆祝。
有人则认为,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是由唐明皇赏月开始的。唐代《开元遗事》一书中记载:中秋夜,唐明皇偕杨贵妃在月下游玩儿,游到兴处,二人径自登入月宫,唐明皇还在月宫学得半部《霓裳羽衣曲》,后来补充完整,成为传世之作。唐明皇念念不忘这月宫之行,每年到此时刻,必要赏月一番。百姓也来效仿,月圆之时欢聚一堂,享受人间美景。久而久之,成了一种传统沿袭下来。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而有人提出,中秋节原本是推翻元朝统治的一次起义纪念日。在元朝末年,老百姓不堪忍受官府的统治,在中秋季节,把写有“杀*子、灭元朝;八月十五家家齐动手”的字条藏在铬好的小圆饼内相互传递。到了八月十五日晚,家家户户齐动手,一举推翻了元朝统治。后来,每逢中秋节,都吃月饼来纪念这次历史性的胜利。
至明清时,中秋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成了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二)中秋节的习俗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在唐代,宋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但人们最主要的习俗是赏月和吃月饼了。在唐代,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吃着月饼,共同赏月叙谈。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三)我们看到的中秋节
现在的中秋节被各种月饼填满了。月饼越做越好,包装越来越豪华,月饼的种类越来越多。节日前夕,超市里琳琅满目的月饼和熙熙攘攘的人群增添了不少节日的气氛。
中秋节这一天,妈妈和我拎着月饼早早来到了外婆家。晚饭时分,外婆外公在家里摆开八仙桌,接着在桌上面放置了十只高盘,分别盛放花生,柚、五味香糕,绿豆糕,杏仁酥、苹果、桔、梨等果品。听外婆说有的家庭还将收藏的古玩、花卉、盆景、玲珑奇巧的玩具摆放出来,俗称“小摆设”。瑞安城关中秋节小摆设在温州是出了名的呢。此外“炒粉干” “吃番鸭”“吃芋头”也是咱瑞安人过中秋的传统习俗呢。可是现在,大家不兴吃这些东西了,而是喜欢摆一桌酒席,大家聚一聚。
不一会儿,大家都放下了手头的事情赶来了,家里变得好热闹。一家人围在一起,一边吃着外婆准备的丰盛的酒肴,品尝着精美的月饼,一边说说笑笑,其乐融融。只是遗憾的是这天是阴天,没有月亮,否则,那“分外明”的中秋圆月,一定会给我们的聚会增添许多诗情画意。
六、我们的收获与体会
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如了解了中秋节的起源,知道了中秋节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个传统节日,又称“八月节”“团圆节”“拜月节”“月夕”等等,还知道了中国不同时期,不同地方不同的中秋节习俗。此外,我还收集了不少中秋节的传说和诗词,发现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曾“对月”独酌,写下许多不朽的诗篇,如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月下独酌》《关山月》,王建的
《十五夜望月》,苏轼的《中秋月》等。这次综合实践活动,不仅使我们学到了许多知识,还提高了我们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和处理资料的能力,同时还提高了我们团结协作的能力。
传统节日调查报告6
调查时间:7月
调查人数:7人
调查问题:
1、你知道有哪些传统节日?
2、晒霉节是几月几号?
3、晒霉节主要有什么习俗?
4、端午节时将粽子抛入海中,是为了驱逐海怪,保护谁?
调查答案:
1、端午节、春节、中秋节、晒霉节、除夕……
2、农历六月初六。
3、人们把书籍、棉被、毛皮等放在日光下曝晒。
4、爱国人——屈原
调查报告:
1、这题其实很广泛,大多人都答出中秋、端午和春节,一些人还答出除夕等。看来,大家对传统节日不是特别了解,只知道某些比较重要的节日。
2、很多人不知道晒霉节几月几号,7人中没有一人答出,说明对于一些不是特别重要的传统节日,大家都还是不清楚的。
3、答出这道题的只有1人,晒霉节的主要习俗大家都答不出,看来传统节日的习俗的了解还需加强。
4、7人全部答出这道题,且正确,说明对于端午节这个非常重大的传统节日,大家都还是了解的。
调查思考:
传统节日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来的一大遗产,而现在很多人都慢慢遗忘这些传统节日,更注重洋节,比如圣诞节、情人节……这些是没错的,可仔细看看晒霉节大家都如此不了解,再看看圣诞节各家的漂亮圣诞树,是啊,传统节日是我们有权保护的,为什么大家都不能做到呢?看看调查晒霉节的习俗,只有一人答出,说明大家对传统习俗是多么的不了解、不清楚,而如果连自己国家的文化遗产都留不住,我们还有什么资格说自己是中国人?现在,我唯一能说的就是:请大家保护好我们的传统节日,认真对待每个传统节日,只有这样,明天中国才会更加繁荣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