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陶渊明诗歌看其人格的恬淡与刚健_石咏梅(5篇范例)

时间:2019-05-15 04:33: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从陶渊明诗歌看其人格的恬淡与刚健_石咏梅》,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从陶渊明诗歌看其人格的恬淡与刚健_石咏梅》。

第一篇:从陶渊明诗歌看其人格的恬淡与刚健_石咏梅

从陶渊明诗歌看其人格的恬淡与刚健

石咏梅赵建基摘要:陶渊明诗歌艺术风格具有“静穆”“豪放”的双重审美倾向,既充满种质、平静、悠远、简约、冲淡,又深含雄健、旷放、豪迈。诗人隐逸“田园”,超尘脱俗,同时他又为了理想居贫寒而不慕富责、身寒苦而不屈志节,其独特的思想情感和审美体验,映射出诗人恬淡而刚健的多重人格。

关键词:艺术风格;陶渊明;诗歌;人格

诗歌艺术风格是诗人独特的个性展现,其中渗透着诗人 独特的思想、情感、兴趣及审美体验,诗歌的语言、体裁、意象 映射着诗人的风采、情调、韵味。陶渊明的诗以其“质性自然” 卩]的诗境和“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1的纯朴诗 风奠定了“田园诗”在中国文坛的显著地位。然而,陶渊明的 诗风也如同其性格本相,有着多面性。除“寄至味于淡然1谢 榛《四溟诗话》卷一)的率真和生动,也多有“忧世之情、愤世 之慨吧,更有壮志难酬,失意而归的苦闷。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序中说自己“质性自然,非矫厉 所得”,道出了诗人为人为文的突出特点,它是诗人用整个生 命来追求的一种人生方式和人生埦界。陶渊明性格既有“质 性自然”、“闲静少言1《五柳先生传》)的和婉一面,又有他为 了这种自然质性不被“矫厉”所承受的痛苦、不平,还有其为 独善其身而进行奋争的复杂心境及“性刚才拙,与物多忤1 《与子俨等疏》)的刚健一面。这些在其诗风上也表现为既有 自然、平淡、朴实无华的静穆风格,又有随性、慷慨、明朗、潇 洒的豪放气质。诗人历经挫折,最后终归自然田园,其诗文中 自然不乏其人生体验的写照,时而表现出一种“暧暧远人 村”、“鸡鸣桑树颠《归园田居五首》其一)的宁静悠邈与“采 菊东篱” “饮酒二十首》(其五清琴横床”“时运》〕的恬 淡清远;时而又表现出一种“猛气冲长缨7《咏荆轲》〉、“刑天 舞干戚”((读〈山海经4之十)的雄健慷慨与“啸傲东轩” 《(饮酒二十首》其七〉、“纵浪大化7《形影神》三首)的洒脱放 达。从陶渊明“静穆”与“豪放”的诗歌艺术风格中显示出诗人 恬淡而刚健的人格品质。

1陶诗的“静穆”风格与诗人的恬淡情怀

人们谈到陶诗的风格,就住往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 南山”(《饮酒二十首》(其五丨)的诗句,“采菊”、“悠然”几乎成 了陶渊明诗歌艺术风格的代名词。陶诗也就往往与“恬淡”、“旷远”“朴质”等风格形态联系在一起。陶诗中即使是“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样极平淡、极自然、极优美又极浅净 的文字,也包含着深邃、厚重的意蕴。“悠然”二字,正是灵魂。南山之永恒渊默、象征着大自然时空的永恒,不因人类的悲 欢而改变。诗人悟出了此中的真谛,便是得到了生命存在的 陶然自得、悠然自乐。诗人写意了一幅宁静、安谧、淡远的山 水田园画,仿佛诗人在大自然的美境中迷失了自己,物我两 忘了。然而,诗人的内心充满了对仕途的失望,对官场的厌 恶,他终于在极平凡的禾苗、杂草、飞鸟、松菊、草庐、甚至是 狗吠、鸡鸣中觅得了一小块精神休憩之地,作为他生命的依 托和心灵的家园,诗人久在樊笼中的身心,在田园之中得到 了最大的解放,受伤憔悴的心灵得到最充分的慰抚。

因此,在陶渊明辛勤构筑的精神乐园里,种种温暖、纯 净、安

谧、优美的色调都是他自己独特的心理感受。陶渊明诗 中所描绘的淡远宁静的0园村色,就是诗人心灵静穆恬淡的 写照。“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人闲适而自在,山静穆而 高远。陶诗通过浅净、旷洁的文字表现出诗人恬淡的心绪。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 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曰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

忍,紙界& 6 0 ^

《饮酒二十首》其五 陶诗

表面上往往用平淡、自然、优美、浅净的文字,写意 了一幅幅宁静、淡远的山水田园画,表现了大自然清明澄澈 的美质,以及诗人物我同一,趄尘拔俗的恬淡人格。而实质 上,这些平静浅淡的文字里却包含着深邃、厚重的意蕴。陶诗 的情感是“静穆”的,正是这种化悲慨为冲淡式的“静穆”美,深深感动了读者,产生了无穷无尽的情感共鸣。

2陶诗的“

豪放“风格与其刚讎品质 陶渊明一生最大的痛苦是一

心报效国家的愿望无法实 现,未酬的壮志一直深埋在心底,至晚年更是强烈。诗人内心 的慷慨与悲愤借助怪诞神话形式泄放出来,尤以《读〈山海 经组诗之

九、之十所写内容最为突出。

夸父诞宏志,乃与日竞走。俱至虞渊下,似若无胜负。神 力既殊妙,倾河焉足有!余迹寄邓林,功竞在身后。

^

《读^:山海经其九 “精卫衔

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成,猛志固常在。同 物既无虑,化去不复悔。徒设在音心,良辰讵可待!”

^

《读〈山海经4其十 陶渊

明通过对夸父远大志向和非凡毅力;对精卫、刑天 顽强品格与一往无前的斗争精神的歌颂;对他们最终徒存猛 志而发出的叹惋。从字里行间抒发了诗人“猛志逸四海,骞翻 思远翥”(《杂诗十二首》其五)的豪情和“日月掷人去,有志不 获聘”(《杂诗十二首》其二)的悲慨。

陶渊明的生活、志趣和性格中有着丰满的豪’放、侠义的 色彩。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谁言行洲近,张掖至幽州。”(《拟古》

之八。广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骞聽 思远翥《杂诗》之五特别在其《咏荆轲》那慷慨而豪气逼 人的诗文表现了陶渊明豪放、侠义的人格。

陶渊明在《咏荆轲》中写道:

燕丹善养士,志在报强嬴。招集百夫良,岁暮得荆卿。君 子死知己,提剑出痤京。素骥鸣广陌,慷慨送我行。雄发指兔 冠,猛气冲长缕。饮饯易水上,四座列群英。渐离击悲筑,宋意 唱高声。萧萧哀凤逝,淡淡寒波生。商音更流涕,羽奏壮士惊。心知去不归,且有后世名。登车何时顾,飞盖入秦庭。凌厉越 万里,逶迤过千城。图穷事自至,豪主正怔营。惜哉剑术疏,奇 功遂不成!其人虽已没,千栽有余情。

《咏荆轲》慷慨且锋芒毕露。陶渊明热情歌颂荆轲刺秦王 的英雄事迹和正义勇敢行为,其目的是为了抒发自己对强暴 者的反抗精神并对他们进行鞭挞。荆轲勇烈无畏、重义任侠 的英雄行为在现实生活中是无法达到的,但是在诗人心灵深 处,荆轲就是他自己,是他

209 的理想,因此,诗人通过热情歌颂 荆轲剌秦王的勇敢行为,使他的理想插上翅膀,自由翱翔。

陶渊明以啸歌的方式抒发情怀,又展现了诗人任真、旷 达、飘逸的心境。啸歌,是一种无拘无束歌咏自得的行为,是 古人抒发感情的一种方式。陶诗中反映这种诗人向往“啸傲东轩”式的无拘无束的自得的隐居生活的诗歌很多。这种对 菊饮酒,啸歌采菊的田园生活是诗人苦心追求的理想境界,自是人生至乐。

秋菊有佳色,袠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 編虽独进,杯尽壶自倾。日入群动息,归鸟趋林鸣。啸傲东轩 下,聊复得此生。

^《饮滴二十首》其七

感慨有适当的调剂,不只是奋激佯狂,或是神经质的感伤。他对于人生悲喜剧两方面都能领悟。他的性格大体上很冲和平淡,但是也有它的刚毅果敢的一方 面,从不束带见督邮、听莲社的议论攒眉而去„”他的隐与侠 都与这方面性格有关。他有时很放浪不拘形迹,做彭泽令‘公 田悉令吏种秫稻(酿酒用的谷„醉了酒,便语客广我醉欲 眠卿可去。’在这些地方他颇有刘伶、阮籍的气派。但是他不 耻事家人生产„.他的最大愿望是‘亲戚共一处,子孙还相 保’。他的高超的胸襟并不损于他的深广的同情;他的隐与侠 也无害于他的平常人的面貌。”阁

由此可知,陶渊明的性格具有两面性:一方面恬淡;另一 方面又有刚毅,既有“闲静少言”彻悟人生世相的“静穆”,又 有“猛志固常在”的豪迈,甚至还有“纵浪大化,不喜不惧”的 放达不羁。秋菊佳色,超世远俗,对菊饮酒,纵情抒怀,啸傲东轩,旷 达飙逸。

青松在东园,众草没其姿。凝霜殄异类,卓然见高枝。连 林人不觉,独树众乃奇。提壶挂寒柯,远望时复为。吾生梦幻 间,何事绁尘羁。

^《饮酒二十首》其八东园青松,众草争风,凝霜之下,草衰松现,独树高枝,青 松卓然。陶渊明借“青松”抒发了自己超尘拔俗,卓然高洁的 向往。

3”静穆”“豪放”中渗透出诗人恬淡、刚毅的多重人格 《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是表现陶渊明晚年的生活 景况及其思想情绪的一篇极其重要的作品。

天道幽且远,鬼神茫昧然。结发念善事,黾俛六九年。弱冠 逢世阻,始室丧其偏。炎火屡焚如,螟域恣中田。风雨纵横至,收敛不盈廛。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造夕思鸡鸣,及晨愿 乌迁。在己何怨天,离忧凄目前。吁嗟身后名,於我若浮烟。慷 慨独悲歌,锺期信为贤。这首诗是借谢辞庞主簿邓治中二人举荐之机,对其心中 的知己倾诉自己平生坎坷和胸志的诗。诗中追述了其多劫的 人生和饥寒交迫、挣熬度日的困苦,让人真切感受诗人晚年 凄惨的生活境况和悲愤情怀。但隐居生活的艰难并未动摇诗 人洁身守志、固穷之节、独善其身的心志,决不出去做官,不 与世俗同流,不使自己的胸志受到屈辱。诗歌又让诗人刚毅 的气节和品格跃然纸上。

作于晚年的《咏贫士》,则体现了诗人苍凉、拙朴、健劲、浑厚的风骨。七首《咏贫士》皆咏古代贫士,又皆历代高节贤 士。全诗虽歌咏的是贫士,但读来骨气端翔,风力轩扬,这种 风格是和“贫富常交战,道胜无戚颜。《咏贫士七首》其五)的主题及其诗人人格的劲健分不开的。此外,陶诗中的《拟古 九首》中亦多有悲慨、苍凉、风骨之作,然这类作品不同于陶 渊明发抒归隐之志式的畅所欲言的诗歌,而寄托故国之思的 诗歌,则往往委婉隐曲。但慷慨悲壮诗歌风格之中无不渗透 着诗人刚毅的品格。

关于陶渊明的人格,朱熹就指出了其恬淡与豪放双重人 格:

渊明诗,人皆说平淡,余看他自豪放,但豪放得来不觉耳。其露出本相者,是《咏荆轲》一篇,平淡底人如何说得出这 样言语来!^朱熹.朱子语类〈卷一百三十六 梁启超也明确地指出陶渊明的气质亦刚亦柔,是个情感 细腻丰富且极热烈极有豪气的人。朱光潜亦有评论:

“渊明不是一个简单的人,这就是说,他的精神生活很丰富。他的《时运》诗序中最后一句话是‘欣慨交心’,这句话可以总结他的精神生活。他有感慨,也有欣喜;惟其有感慨,那 种欣喜是由冲突调和而彻悟人生世相的欣喜,不只是浅薄的嬉笑;惟其有欣喜,那种210

综上所述,陶渊明诗歌为后人描绘出了一幅幅令人神往 的恬静、悠邈、冲淡的田园画卷;讲述了饮酒、读书、交友、劳 动的陶然自得。其中也有向往田园自由生活的那种“载欣载 奔”的赤子之心,壮志难骋的苦闷、孤独、寂寞和失意,还有啸 傲东篱的旷放情怀„„其作

品既充满朴质、平静、悠远、简 约、冲淡,又深含雄健、旷放、豪迈,反映出诗人“静穆”“豪放” 的双重审美倾向。诗人隐逸“田园”,超尘脱俗,同时他又为了 理想居贫寒而不慕富贵、身寒苦而不屈志节,其独特的思想 情感和审美体验,映射出诗人恬淡而刚健的多重人格。正是 通过其诗歌和固穷守节的品格,陶渊明为后人构建了恬淡高 洁、超尘脱俗的理想境界。

参考文献:

【1】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引自東行霈^陶渊明集笺注’北 京:中华书局,2003:460〈以下本文所引陶诗均从此著出。〉

【2】元好问^论'诗绝句,引自《陶渊明资料汇编》(上册)^ 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岡,1962:121

⑶熊礼汇.中国文学史.魏晋南北朝文学史武汉:武 汉大学出版社,2009,5:194

⑷朱光潜^诗论间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212

(作者单位:塔里木大学)

第二篇:从陶渊明冲淡诗风看其蕴含的矛盾心理

从陶渊明冲淡诗风看其蕴含的矛盾心理

摘要:晋宋时代大诗人陶渊明把田园生活题材带入诗歌中,开创了文人诗歌的新领域——田园诗。诗中平和、淡泊、宁静的意境中隐隐透出他仕官情结和田园情结在心里深处的反复交替的碰撞,表现为对人生的无奈、痛苦。

关键词:陶渊明;冲谈诗风;矛盾心理

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位思想和风格都极其独特的伟大诗人,其开创的田园诗隐含了诗人抱负成空的苦闷和愤懑,为了更好地解读其诗歌,笔者就冲谈诗风对其矛盾心理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陶渊明的家世和不幸的人生经历是造就其田园诗作蕴含矛盾心理的前提

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人。

他是东晋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过武昌大守,父亲陶逸也曾做过官。陶渊明年仅八岁时,父亲早逝,少年时家境已经衰落,他和妹妹依靠寡母孟氏抚养。从小孤独的他农忙时,跟着母亲参加农耕或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闲下来便在家里读书。受家庭文化的熏陶,陶渊明“闲静少言,不慕荣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著诗自娱以示其志,受魏晋来名士传统的影响,忘怀得失。

青年时代的陶渊明有着火热的情怀与宏大的抱负,祖辈的业绩曾鼓舞着他。二十九岁时,曾出任江州祭酒之职,目睹了官场的黑暗。三十岁那年,妻子死后,诗人更加孤独。不久就辞官回家,隔了一些时候,州里又召他去做主簿,然而被他拒绝了。陶渊明三十五岁时,成了桓玄的幕僚,不久他对朝廷失去信心,加之桓玄的篡逆,东晋政局的变化,母亲的病逝等原因,他借故辞官回归故里。之后,陶渊明又做了刘裕的参军,但黑暗的社会现实,他又想到归隐。

回归田园的陶渊明,因为家庭负担过重,官僚的腐化,苛捐杂税多如牛马毛,风雨的不调加之自己又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所以他更加贫困了。于是他又来到彭泽任县令,此时陶渊明已经四十一岁。上任仅仅八十一天的他真正看清了官场的黑暗,为此感叹,“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①。从此归隐终身不仕。

陶渊明五次的出仕和归隐,原因出于两方面:最初一次出来要奉养老母,最后一次出仕是因为抚养子女,而中间几次的出仕是满怀远大抱负的。陶渊明辞官归隐是痛苦的,他一次次目睹了官场的黑暗,自己的宏伟理想不能实现,其内心不是单纯的平静,而是心灵深处矛盾冲突之后看似的平静。陶渊明的归隐,不仅是逃避世俗的独善其身、洁身自好,更是有意识追寻人生的真谛,以自己的行动为这个黑暗污浊的世界留下一线光明和正义。

陶渊明在中国诗人中是最有思想的诗人之一,主体上是以儒家思想为主,兼受道家和佛家思想的影响,年轻时的陶渊明并非恬静平淡,有着读书人的“修、养、治、平”的立德立功的思想。然而岁月的磋砣,现实的黑暗,让陶渊明领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他没有被外界现实迷乱,把对世界的不公正、不合理的不满隐寄于诗歌之中。其田园诗作中充分表现他归隐后内心的苦闷和愤懑。

二、陶渊明创作的《归田园居》,诗中把田园风物,稼穑生活和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有机融入诗中,自己也成为诗中的一员,充分把自己的矛盾情怀在田园冲淡诗风中表现得深刻、含蓄。

陶渊明自辞彭泽令之后第二年春天,写下了《归田园居》五首名作,对后世的山水田园诗影响深远。其一:“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可分为三段,前八句为第一段,追叙误落尘网最终返归田园,说明诗人个性与仕途的冲突。“适俗韵”即,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本领,这是诗人从来没有学会的东西。作为真诚率直的诗人其本性与淳朴的山林,宁静的自然有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年少时的诗人,曾想出去做一番事业,但发现官场的虚伪,淳朴风气已消失,做了官却不能保守节义,于是他选择回归田园。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接下来诗人连用了三个比喻:以“尘网”喻肮脏无聊,束缚人性的官场。以“羁鸟”“池鱼”喻误入尘网的诗人。“方宅十余亩”以下八句为第二段描写回归田园的优美宁静的风光。有近景,有远景,动静结合。诗人将平平常常的田园风物絮絮道来,一一展现:田亩、草屋、榆树、桃李、远村、近烟、狗吠、鸡鸣„„一经诗人点化,增添了无穷情趣,蕴含了诗人回归田园的欣喜深情。最后四句,直抒胸怀。表现了回归田园的诗人生活悠闲,心情愉快,和开端两句呼应。诗人把平和散淡的田园风物和自己在官场的亲身感受,有机融为一体,隐寄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不满。满怀抱负的他离开官场,难道不是对当时社会现实批判和控诉吗?作者写田园景物并非仅为了写景而写景,是为了反衬官场的无比丑陋。面对这个污浊不堪的社会,他内心是极其苦闷的,只能归隐田园。从这首田园诗歌可见诗人对抗官场和世俗的勇气,诗人将其内心的悲愤含蓄地融入诗中,他虽然无力改变现实,但是内心是极其悲愤的。由此可见他的归隐,他的田园诗,并非仅仅描绘诗话的田园仙境,而是寄寓诗人无限的伤悲。

《归田园居》其二:“野外罕人事,穷巷寡轮鞅„„常恐露霰至,零落同草莽”。进一步写出自己只是隐居山村的古农,住在如此与世隔绝的山村,世之盛衰已不用再谈,只能谈自给自足的桑麻之事。每日所想的事,也只是桑麻生长状况及黎庶之命运,唯有担心霜雪早至,使我不能得到如期的收获。这首诗侧重对人际环境描写。在这种幽静的乡村,只谈与桑麻及黎庶的生长和作者内心曾拥有远大志向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平和淡泊的田园诗风中隐露出作者内心的苦衷,要造福于社稷黎民,官场又如此污浊,壮志难酬;要隐居山野,无所作为内心实难平啊!

归田园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初归田园参加劳动的新鲜感受。他的劳动感受与普通农民不能等同看待,包含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深沉思考。这首诗宛如日记,寥寥几笔,简洁形象地勾画了诗人如诗的劳动场景:皓月当空,劳作一天的诗人荷锄归来,乡村的小路旁野露沾湿了诗人的衣裳„„其中“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说明了陶渊明为了保持纯洁的志愿,高尚的人格,宁可选择辛苦的乡野生活。一代文人本应大展宏图,然而残酷的黑暗官场,让诗人望而却步,于是作者痛苦地归隐了。陶渊明把这种痛苦有机融入自己的诗歌作品中。这也正是陶渊明能从极其矛盾的心理中得以解脱出来的原因。由此,创作了这样意境极其优美,内涵尤为丰富的田园诗篇。

这首组诗在优美、宁静、如画的画卷,凸现的是一代文人在长期的出仕与归隐思想矛盾斗争之后,为了保持高洁,最后选择归隐的伟大人格。

三、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创造了情味极浓的冲淡之美。

这种艺术境界正是作者矛盾心理的升华,最具有代表性是《饮酒》组诗。《饮酒》组诗共二十首,也是陶渊明辞去彭泽县令后写的。诗作中平和淡泊,与世无争,心与自然泯一的诗风,更是诗人完全看透社会,把自己一生的辛酸,矛盾巧妙隐藏诗歌之中的结果。

这组诗,虽然以“饮酒”为题,可里面不是仅说喝酒的事,而是讲述人生的很多哲理。“酒”既是一种“饮食”,又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麻醉剂”。深知自己的言行都是别人无法理解的陶渊明只能把自己从儒家思想出发的报国理想和对黑暗现实的种种不满完全寄托于田园的宁静,冲淡的诗风之中。

《饮酒》诗的开头有一篇序文“余闲居寡欢,兼比夜已长,„„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比较明确地交代了组诗的创作背景。这是冬季农闲而夜已渐长的时候。诗人“闲居”时反而“寡欢”可见精神上诗人是孤独的。农事的稀少,漫漫的长夜,诗人如何排遣那些忧伤呢?只能独自一人,对着自己的影子干杯。“醉”是一种解脱,陶渊明的这种是在黑暗官场壮志难酬的“醉”,虽醉犹醒,醉了仍能写诗。从这篇小序和二十首《饮酒》诗,让我们看到一微醺的,飘飘然忘乎形骸的诗人形象,他是多么忧伤啊!

《饮酒》组诗其一是“衰荣无定在,彼此更共之。„„忽与一觞酒,日夕欢相持。”这一首诗是诗人对人生观的思索,独自一个人喝着那些送来的酒,想起同酒一起送来的“忠告”,边饮边思考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他明白了人世间的盛衰、祸福进退的更替代谢的大规律,决定放弃官场的利禄,在家种田,即使妻儿一同挨饿受冻也罢!他不能因为贪图眼前的荣华而违背自己纯洁的本性。由此可见陶渊明内心的很多思想、很多情感,都是没有人体会和理解的,只能用酒来渲泄自己的心声,排遣孤独。

《饮酒》组诗其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是最能代表陶渊明的冲淡之美的诗,从诗中可见他人格的升华。

其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意思是虽然把草房子盖在尘俗世间,但只要心静,照样能够远离世俗的纷扰。因为门前既然没有了车马的喧哗,从而远离了官场的黑暗的竞逐。诗人矛盾的心理得以解脱,人格也升华了。“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人采用自问自答的方式,两句妙语惊言写出了诗人对丑恶黑暗官场的鄙弃。这是诗人心灵对烦嚣氛围的一种阻隔,对外物的一种过滤。“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面写景,实则是诗人与山融为一体。“菊”高雅的象征,更是诗人峻洁人格的象征。“悠然见南山”则是一种超越,一种精神上的飞跃。“见”用词较妙,可见诗人追求的并非是物外之物,而是象外之象。

“天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南山外还有什么呢?在这美丽的黄昏,三三两两的飞鸟,相互作伴都飞了回来。鸟回林是一种自然而然的归宿,宁静充实而完美。那人呢?诗人孤寂的心灵与自然冥会,若有所悟。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在这幅如画的黄昏美景中,这种宁静、和谐的氛围中,诗人感悟到人生的真谛——“修、养、治、平”建功立业的理想已成梦,也不必再为自己辩白,把自己内心的矛盾寄寓山水罢!

这种首诗是陶渊明的代表作,充分表现了陶诗冲淡、自然、和谐的境界。诗人以最为淡泊,几乎接近“无我”的心境体悟自然,完全进入一个纯然平和的,忘却人生所有困扰的状态。这种物我两忘,人与自然完全融合实在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这也正是诗人看清种种不合理的社会现实,却又无能为力,于是在世事混乱中追求的一种境界,这可以使他在这个社会剧烈的动荡不安中所产生的矛盾和紧张的心理暂时缓解。

从陶渊明《饮酒》整组诗可对其半生的坎坷经历和社会的动荡,黑暗有较全面的认识。世事的衰荣与自然界的春秋寒暑四季转化一样,都是人力无法改变的。诗人傲立于世,以“菊松”自喻,针对那些追求功名利禄的过去进行反省,终于从痛苦的心态中解脱出来,用平和散淡的心去感受外物。因为污浊的现实,出仕也是一路迷茫,玷污自己的人格。陶渊明并非真的不关心外面的世界变化,其实是一种无奈。

在这样的社会里,面对世事的艰难,善良的人良心被蚕食,一心想造福社稷和黎民的他在如此的官场怎会有所建树呢?正如萧统《陶渊明传.序》说:“有疑陶渊明之诗,篇篇有酒,吾欢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也。”

诗人的归隐,是为了坚守自我的节操,是经过多次反复挣扎后退居田园,是量力而行的。他深知旧友零落,世无知音,只能在贫困和田园间孤寂地了此残生,这还有什么人再比他更悲伤的呢?诗人把满腔的悲慨融入冲淡的诗风中,隐寄寓山水田园之间。

陶渊明一生以辞彭泽令前后为分界线,前期他不断在出仕与归隐两条路上徘徊。后期他坚定了隐居的决心。临终前的《自祭文》“人生实难,死如之何,呜呼哀哉”!这是诗人对黑暗社会造成自己抱负成空的叹息。由此可见他的人生是平淡的,当然也是悲壮。

总之,陶渊明的一生是坎坷的,他对田园诗的创制和冲淡之美境界的创造,②在我国文学史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陶渊明田园诗之所以“静穆”之伟大,正是他超越了:“金刚怒目式”的社会主体性表现出的境界,是当个体与实现保一定距离所呈现出的一种独特的诗意气质。

陶渊明田园诗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极尽语言之美。钟嵘说陶渊明“文体省净,殆长无语”。可见他诗的魅力完全以性情中自然流露出的语言,在于内在的感情力量。

作为一千五百年后的我们,仅仅把陶渊明称为“隐逸之宗”是不确切的。其实他一生有强烈的追求,希望有用于世,但又反对无谓的角逐,反对徒慕虚荣,与世俗同流合污。他不与强权合作,仁慈爱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思想系统。他宁可固守贫困不以高官厚禄为荣,奉行自耕而食,不屑向他人屈膝折腰,保持自己高洁的人格。

陶渊明的创作思想和作品对后世影响是多方面的,但归纳为一个“真”字,即——性情自然说。诗歌中把自我融入大自然,但现实总是不能回避的,他的思想偏重于现实,这种偏重于现实与超脱现实的相互矛盾铸成了他心灵的苦恼。陶渊明所面临的人生,几乎没有出路了。人永远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细胞,离开社会独立生存,就会陷入孤独和空虚的境界。陶渊明一方面归隐田园让自己的身体投入大自然或农田中去感受这种物我一体,平和散淡的田园之美;另一方面,诗人又陷入极度的空虚之中。陶渊明的思想矛盾之中所谓的事业也是不具体的,清晰的内容,但总与现实的“功名”重合。陶渊明的“性情自然说”只有在脱离功名的领域才能实现,但现实又这样,脱离了“功名”,同时也就脱离了“事业”③这正是他一生痛苦的原因。

陶渊明的一生就是在“自然”和“理想”间挣扎,他的田园诗中平淡质朴中流露哀怨,表明自己对人生真谛的追求。其实内心深处陶渊明是寂寞的、矛盾的。封闭型的中国传统文化没有给想冲破它的人们一个机会。陶渊明只能把满腔抱负化为诗歌,把自己的理想寄寓山水之间。

陶渊明田园诗作平和冲淡的诗风融入他清高、洒脱、质朴直率的品质和对现实的沉思的矛盾心理。其人格精神和不朽的诗篇为后人筑起了不朽的精神家园。

注释

①陈桥生《陶渊明传》中国古典诗的精品赏读,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第8页

②萧统:《陶渊明传》,见张岱年主编:《传世藏书·严可均<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

海南国际出版中心1995年版,第三册

③钟嵘《诗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2月第1版第92页 参考书

①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

(一)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9月第1版 ②祖保泉.司空图的诗歌理论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③陈桥生《陶渊明传》中国古典诗的精品演读,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年10月第1版

④朱熹《论语集注》齐鲁书社出版 1992年4月第1版

⑤霍松林主编《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新1版 ⑥杜景华著《陶渊明传》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第三篇:从曹操的诗歌看其政治理想

从曹操的诗歌看其政治理想

中文学院1001班 谭玉香 学号 14100602833 摘要

曹操是汉末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同时,又是建安文学新局面的开拓者。他爱好文学,尤长于诗歌,就是在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活中,也常常寄兴风雅。正如元稹说的“鞍马间为文,往往横槊赋诗”。在这种特殊环境中的吟咏,自然更能反映社会风貌,更能体现出曹操本人最真实的感情及其政治抱负。因而曹操的诗歌不但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人们的痛苦,而且更多的表现了自己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关键词:曹操 诗歌 社会环境 政治理想

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县)人。祖父曹腾是个宦官,父亲曹蒿是曹腾的养子。曹操二十岁举孝廉入仕途,先后任洛阳北部尉、顿丘令、济南相、典军校尉等职。黄巾起义,壮大了力量。建安元年(196年)迎献帝都许昌,从此他“挟天子以令诸侯”,成为北方的实际统治者。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丞相,后封为魏公,进号魏王。死后尊为武帝。由此可见,曹操出生在封建官僚家庭,他得家庭环境可能恰恰从环境上造就了曹操独立筹谋,机敏颖悟的品性,又加上曹操所在的社会环境,历经了罕默德大**,他的大半生都在战争中度过。而就因为曹操个人具有的品性加上当时的社会环境,促使他成为了乱世中的英雄!

虽说曹操的一生大都是在戎马倥偬的军旅生活中,但是曹操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在征战疆场之中创作了大量的富于感情的诗歌。曹操。曹操诗歌前期的创作主要抒发的是在动荡不安的社会环境下,深受儒家思想影响下的曹操满怀一腔救民之情。他在极力的改变着社会现实,为东汉王朝的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东汉末期军阀混战天下大乱,诗人已经无心挽救风雨飘摇的汉王朝。他开始转变自己的观念。他认识到要想救民,只能完成统一。曹操拥有自己的政治军事集团后,他开始了他的王霸之业。所以他后期的诗作多体现的是他王霸之心和求贤之心。后期的诗作风格语气更像是一位帝王,诗中充满了英雄气息和帝王之气。而前期的诗则更像是一位臣子,心中尽怀天下。他的诗歌存留至今的只有二十多首了。数量虽少,但是却能体现其独特的面貌。就这些诗歌的内容来说,大致可归为三类:一是反映汉末社会**和民生疾苦的诗。二是表现作者理想、怀抱和积极进取的精神的。三是游仙诗。

后人评说:曹操的心境在诗歌中。手捧曹操诗歌,任选一首,慢慢品味,用心体会,我们似乎能从那字字句句中看到曹操那不同时期,不同状况下的心情,似乎能感受到曹操那超乎寻常人的胆识与战略,能感受到他心寄于民的心情,能感受到他那气宇不凡的英雄气概和奋发昂扬,横扫群雄,统一中国的豪情壮志!

一 反映汉末社会**和民主疾苦的诗,表现曹操伤时悯乱的感情:

《蒿里行》是一首具有较突出的人民性和现实主义精神的诗歌。

它不仅对因战乱而深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苦难人民表示了极大的悲愤与同情,而且对造成人民疾苦的人,给予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关东有义士,兴兵讨群凶。初期会盟津,乃心在咸阳”这是诗的开首第一段,诗人用四句精炼的语言概括了当时的斗争形势。“军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势利使人争,嗣还自相戕”这描写了当时各军大军自相残杀的状况。“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这四句对袁绍的行径给予无情的揭露与抨击。“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这是诗的结尾。诗人描绘了一幅凄惨悲凉的画面。这正是诗人大痛大悲之情的充分流露。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气势沉雄的超凡文采,也反映了诗人博大胸襟,俯瞰一切,对腐朽势力敢斗争的英雄气概!

“惟汉廿二世,所任诚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疆。犹豫不敢断,因狩执君王。白虹为贯日,己亦先受殃。贼臣持国柄,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而在这首《薤露行》,诗人直接指出正是汉朝统治者的昏庸无能,才使“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的何进之徒高居庙堂,没有多少才能却妄谋大事,致使“贼臣”董卓“杀主灭宇京,荡覆帝基业”。作者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将批判的矛头直指东汉王朝的统治集团,叙写了汉政权传至二十二世灵帝时,因误用庸才何进之流而招致天下大乱,国势日衰的真实图景。慨叹、惋惜、激愤之情,充斥于诗人笔下。“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汉室动荡也导致了人民的流离失所,曹操用他的诗歌对饱受苦难的广

大人民群众表达了深挚的哀惋和同情。

二 表现作者理想怀抱和积极进取精神的诗歌。从这类诗歌中,更能看到曹操的政治抱负。感受那种为王的气魄!

《度关山》和《对酒》这两首诗直接描绘了曹操心中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理想社会里,君明臣良,爱民如子,路不拾遗,人寿年丰。这简直就是一个太平盛世。虽然这两首诗相对于曹操的其它诗歌来说显得有些枯燥,但是我们也能从中看出他内心世界的一种治世态度,反映出他的治国抱负!

最能体现曹操本人的思想情怀及其诗歌艺术风格的,便是《短歌行》、《步出夏门行》(观沧海、神龟虽寿)等。

《短歌行》是一首用于饮宴的歌辞,包含有感伤离怀、怀念贤才故旧、嗟叹时光易逝和希望得到贤才帮助建功立业的感情。全诗可分三层。第一层表达了人生短暂,功业未成而发的深沉感叹,只能借酒消愁,情调比较感伤。第二层写了诗人自己对人才的渴望,渴望在贤才的帮助下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壮志豪情。第三层写了自己礼贤下士的态度。全文从开头写诗人与朋友在一起欢宴之际,碰杯接盏,欢歌笑语之时,深深感到年华易逝,时不再来而功业未就,深感苦闷,只能无奈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充着斥深沉的不快,继而写到自己充满着对人才的渴望,和对贤士寄予的厚望,想象贤才到来的欢快景象,然而,有心如此,人才却尚未招览更深层次的感到苦闷,在“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己忧从中来,不可断绝”就明显而深刻的表现出来。一心渴望贤士到来,却又似乎矛盾的渴望贤士择明主辅之。“月明星

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用“乌鹊择枝”的形象来比喻,使意境新疑、且意味深长,在真切的内心矛盾和忧虑之中,渗透着慷慨悲凉的情调。同时又表示自己要像周公那样诚心诚意,迫不及待的对待贤士,来使“天下归心”达到统一天下的目的。抒发自己的远大报负和志向。纵观全文诗人正是通过这种反反复复,忽明忽暗的忧愁和苦闷来突显其伟大的报负和志向,深沉的忧郁气氛之中却激荡着一种慷慨昂扬的情绪,使人感到在战乱年代建立功业的艰难和诗人积极坚定的进取精神。

《观沧海》是建安十二年曹操北征乌桓回师经碣石观沧海时所作,通过写景表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面对无边无际的大海及其吞吐日月,含孕群星的洪波,诗人自然心情激荡,浮想联翩。于是诗人将其包举宇内、囊括四方的宏伟壮志和横溢的豪情融合在海的壮阔图景中。

《神龟虽寿》这首诗主旨在于强调人生的主观能动作用,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襟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四句是全诗的主干。读起来给人一种高歌猛进,令人振奋和鼓舞的感受,从而,我们更能体会到曹操的雄心壮志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 游仙诗

《气出唱》《精列》《陌上桑》《秋胡行》等,篇数占了他曹操现存诗歌的三分之一。虽为游仙诗,但是不失他的创作风格。曹操在事业取得一定成功后,用得道长寿来表达他的内心仍然充斥着进取不止,奋斗不息的情感。他希望自己能活得更久。从这我们也可以看出他的伟大抱负!

读曹操的诗,就像是在听一个英雄的独白!从他的诗歌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不同时期曹操心境的变化,可以感受到曹操由“为人臣,谋臣事”的态度到“为君心,安天下”的伟大抱负!历史是一面镜子,能让我们看到形形色色的人物,而曹操的诗歌也是一面镜子,那首首诗歌将一个怀抱理想,拥有豪情壮志,一个有霸王之气,有囊括天下,安定全天下伟大抱负的乱世英雄—曹操展现在了我们眼前!参考文献

教科书—中国古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 主编 马积高 黄钧)《曹操 枭雄人生》(长江文艺出版 杨凡 著)网址 www.xiexiebang.com 7

第四篇:从杜甫的生活经历看其诗歌的现实主义体现

从杜甫的经历看其诗歌艺术的现实主义体现

阿勒泰地区师范学校 陈啸

内容摘要:杜甫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其诗歌的风格是紧扣唐帝国由盛而衰的发展脉络,与诗人自身经历息息相关。由此可以看到杜甫诗歌的创作经历了盛唐的豪迈气概,安史之乱的颠簸流离,经历战乱之后的忧国忧民,对社会现实的写实也由感性转为理性,以此成就了杜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的历史地位。

关键词:杜甫 经历 诗歌 现实主义

杜甫是我国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所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广度和深度,在艺术上所达到的精深程度,在我国文学史上少有比肩之人。大家公认,“杜甫的诗歌广泛地,深刻地反映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重大历史事件和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的艺术特色。也正是因此,杜甫诗歌享有“诗史”的称誉。笔者认为,这与杜甫生活的年代和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杜甫出生在一个“奉儒守官”的官僚家庭,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代,仕途坎坷,历经祸乱,因而能够体察人民的疾苦。也正因为如此,杜甫诗歌的写实由表及里,由感性而理性,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

一、盛唐颂歌(公元712年—747年)

这一时期,唐帝国正是一个繁荣、兴盛的时代。虽然杜甫二十三岁应试落第,但正值风华正茂,抱负远大,性情豪迈,当时南游吴越,北游齐赵,过着“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的生活。青年时期的游学经历,使杜甫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生活,其诗歌创作也是以抒发真性情与远大抱负为主。这一时期的代表诗作《望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题张氏隐居二首》、《饮中八仙歌》、《春日忆李白》等。《望岳》一诗借泰山直抒胸怀,“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体现了诗人的豪情壮志。《饮中八仙歌》则通过饮中八仙豪爽洒脱的饮酒情态,描绘出一幅盛唐气象。二、十年困顿(公元747年—756年)

这一时期,正是安史之乱前的十年。因李林甫妒贤嫉能,杜甫应试落选。虽然杜甫多次献诗自荐,但没有结果。杜甫仕途失意,生活贫困,过着“卖药都市、寄食友明” 的潦倒生活。乱象的社会现状和困顿的个人处境,使杜甫对现实有了清醒的认识,思想上发生了转变,诗歌创作逐渐从抒发个人情怀转而反映社会现实,初步形成了 “沉郁”的诗歌风格。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丽人行》、《兵车行》、《后出塞五首》、《至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

“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耶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这是杜甫的名篇《兵车行》中的诗句,真实地描绘出百姓被驱往战场的悲惨图景。这首诗的创作标志着杜甫诗歌的转变,从此形成了诗人在思想上的主要特征:写实,批判,忧国忧民。

此后,诗人创作了《丽人行》,揭露杨玉环的亲族腐朽、荒淫、奢侈的生活;写出《后出塞五首》,讽刺朝廷的好大喜功;创作《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这样震撼人心的诗句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社会的黑暗。十年困顿的生活使杜甫的思想逐渐趋于成熟,确定了杜甫以后的生活道路和创作道路。

三、忧国忧民(公元756年—770年)

这一时期,爆发了“安史之乱”,致使帝国将倾,生灵涂炭。“安史之乱”后,唐帝国由盛而衰。此间,杜甫携家逃难,颠沛流离,目睹战乱惨景,亲尝国破家亡苦难,与百姓生活联系紧密,“忧国忧民”思想完全走向成熟,诗歌的现实主义表现手法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写下了《悲陈陶》、《春望》、《北征》、《羌村》、《三吏》、《三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秋兴》、《登高》、《蜀相》、《又呈吴郎》、《岁晏行》、《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等一系列具有爱国精神和同情人民苦难的不朽诗篇。

杜甫的《三吏》、《三别》,是这一时期诗歌创作的高峰。作者以极深厚的同情和极生动细致的现实主义手法,描写了石壕村的老妇一家的苦难:“听妇前致辞: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唯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诗人又用“夜久雨声绝,如闻泣幽咽”两语来表现夜深静寂、泣声如缕的悲凉气氛,深刻地写出了封建统治的黑暗严酷。

晚年的杜甫流离失所,最终病逝于湘水舟楫中,此时的他有着对国势衰微的忧虑,对人民痛苦生活的同情对自己身世的感慨。“听猿实下三声泪”,《秋兴八首》抒发了诗人对国运由盛而衰的感叹和无奈。“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咏怀古迹五首》借对历史人物凄凉身世、壮志难酬的同情,感慨着自己的悲郁情怀。

然而个人生活的困顿也使得杜甫对国家的热爱,对人民的同情,对美好生活的希望更加深刻、强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诗人高呼“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从自己的苦难中想到天下百姓的痛苦,希望能实现百姓安居乐业的生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场春夜喜雨道出了诗人对人生的憧憬和希望。

杜甫一生饱经忧患,颠沛流离,但始终爱国忧民,正视现实和人生,正因为他所处的历史时代和亲身经历,才能使他在文学造诣和思想境界上有更深层次的提升,达到现实主义诗歌创作的高峰。

参考书目:

1.《杜甫选集》 聂石憔 邓魁英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3年11月一版

2.张浩逊《唐诗导读》1版

3.余恕诚《唐诗风貌》第1版

4.林继中《杜诗选评》

苏州大学出版社 2003年8月第安徽大学出版社 1997年12月三秦出版社 2004年7月第1版 5

第五篇:从中国诗歌里看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

从中国诗歌里看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区别

在谈论中国诗歌创作里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区别之前,我想先得看看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定义是什么。浪漫主义是一种以充满激情的艺术形象来表现理想追求、主观情感和某种社会心理的文学类型。而现实主义是一种以写实性的形象和形态,通过典型化的艺术概括来表现社会现实和人生经验的文学类型。由此可见浪漫主义偏向于抒发个人主观情感、心理感受及理想抱负,现实主义则是注重对现实社会生活环境和人们生存现状的描写。可以说虽然同为艺术创作类型和思潮,二者却各走各路分向而驰以至于截然不同。

我们要知道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说法是在20世纪才从外国传入中国的,也就是说这两个概念是西洋舶来品,传入我国后遂得以广泛流行为人所用。如此说来在中国古代根本就没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的说法,我们现在说古代的谁谁是浪漫主义诗人或现实主义诗人都是我们在知道这两者的定义之后给古人的文学创作风格类型下的定义贴的标签。言归正传,我们现在就通过一些具体例子去看看中国诗歌创作历史上得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

《诗经》是中国诗歌的滥觞,第一位诗人是屈原,他的《离骚》开创了“楚辞”和“香草美人”的传统。其诗多取材于神话传说多用香草美人比喻君王美政,表现自己的政治主张和个人情感。套用二者概念可得《诗经》和屈原的诗歌都是浪漫主义作品。不过在屈原生活的时代由于诗歌才处于起步成长阶段,绝大部分诗歌都是表现诗人的主观情感个人理想,鲜有现实主义诗歌作品的出现。因此我们直接跳到诗歌的鼎盛时期——唐代去比较二者的区别。众所周知唐代“诗仙”李白是浪漫主义代表诗人,其诗讴歌理想抒发悲愤,这点表现在“大鹏一日同风起,抟摇直上九万里。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溟水。”(《上李邕》)和“出则以平交王侯,遁则以俯视巢许”(《送烟子元演隐仙城山序》)中,而最有名的诗句莫过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了,他渴望个性自由和解放的心理可见一斑。还有,李白为人狂放不羁生活上纵酒狂歌“一生好人名山游”(《庐山谣》),把美好的大自然作为理想的寄托、自由的化身来歌颂。他笔下的峨嵋、华山、庐山、泰山、黄山等,巍峨雄奇,吐纳风云,汇泻川流;他笔下的奔腾黄河、滔滔长江,荡涤万物,席卷一切。表现了诗人桀傲不驯的性格和冲决羁绊的强烈愿望。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他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游踪遍及南北各地,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语言轻快,难怪他会被后世人当做中国浪漫主义诗人代表了。再来说说比李白小十来岁的现实主义诗人代表“诗圣”——杜甫。杜甫经历了唐代的由盛到衰的过程,因此,与诗仙李白相比,杜甫更多的是对国家的忧虑及对老百姓的困难生活的同情。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反映当时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因而被誉为“诗史”。“安史之乱”爆发后,唐军大败,杜甫从洛阳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百姓带来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以最普通的老百姓为主角,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是对当时百姓悲苦惨淡生活状况和社会动荡混乱局面的真实再现,有着极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

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知道,浪漫主义的本质是表现和抒情,现实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浪漫主义强调想象具有创造性,并把自然视为人的本性。浪漫主义通过对自然的强调,要求文学表现真实的情感,把诗的抒情视为人对自身热情和生命力的释放,“表现”是浪漫主义的本质特征。而现实主义的内涵是对现实生活的模仿,因此,“再现”便成为现实主义的本质特征。

下载从陶渊明诗歌看其人格的恬淡与刚健_石咏梅(5篇范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从陶渊明诗歌看其人格的恬淡与刚健_石咏梅(5篇范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