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从诗歌的表达方式看中国式的婉约爱情与法国式的直白爱情
摘 要: 诗歌是中法两国人民抒发情感、表达心意最具代表性的文学形式。特别是爱情诗歌,从表达方式的比较中可以看出,讲究含蓄、以淡为美的中国爱情诗词和直抒告白、奔放狂热、充满激情的法国爱情诗因彼此的审美取向不同,对爱情的表述韵味各异,差异很大。
关键词: 中国 法国 爱情诗歌 表达方式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诗歌是诗人运用语言把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中的一切美的印象、情感与思想,以一定的艺术表达形式写出来的文学作品。诗人之所以写诗歌,就是想把最好的思想、最深的情感、最善的爱心,运用最美的语言表达,与读者分享。诗歌是人的内心的沉思,直面人生的喜怒哀乐,是凝铸感性与智慧的最完美的文学体裁。它以不同的表达方式抒发出诗人内心深处最炙热的情感。尤其是纯美的爱情诗歌,提升出智慧的灵性,演绎着令人陶醉的人类情感的乐章,激发出我们浓厚的兴趣。
无论中外,诗人以不同的内容、形式、风格饱含深情地抒发出获得爱情后的喜悦或是与恋人的悲欢离合,生离死别。但也有许多不同之处。
从表达方式上看,中西方诗人对爱情的表述大部分是以抒情的方式来抒发作者强烈的爱憎、好恶、喜怒、哀乐等主观感情,却韵味各异。在西方各国爱情诗歌中,我认为,法国爱情诗最具代表性。
一
中国爱情诗歌大都是间接抒情。有时是借景或借物抒情,多以松、竹、梅、菊、柳、山石、溪流、沙漠、古道、边关、落日、夜月、清风、细雨、微草等为抒情的对象;有时寓情于景(或物),情景交融,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比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蒹葭》就是其中之一。有人评价:“古之写相思,未有过之《蒹葭》者。”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诗人在这首抒情诗中着力于抒发恋人之间那种可望而不可即的典型情感,寓情于景,借芦荻、霜露、秋水等景物描写,展示出一幅清新淡雅的画面,有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为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提供了背景。而清秋景物特有的那种萧瑟的色彩,则为全诗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气氛。此外,诗人对于一些具体细节,则做了模糊、省略的处理。这更使得这首诗带上某种凄迷而朦胧的魅力。这种朦胧化的表现手法,就给读者阅读鉴赏过程中的主观参与留下了丰富的余地,使读者能从各自不同的观点和角度去加以理解和体验。诗中情感细腻而缠绵,诗人把人物的情感和活动放在清秋景物的特定环境中来表现。同时,诗人将主人公那种惆怅婉转的细腻情思表现得十分真切而具体,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具体细节的朦胧与典型情感的真切,使之能在更多的读者心中产生联想与共鸣,极大地增强了这首诗的艺术魅力。再比如: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摇?摇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宋·朱淑真,《生查子》)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题都城南庄》)
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唐·白居易,《长相思》)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唐·刘禹锡,《竹枝》)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唐·温庭筠,《更漏子》)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摇?摇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断肠白蘋洲!(唐·温庭筠,《望江南》)
诗人并不对自己所爱恋的人直接表述自己有多么爱她,多么想她,多么地依恋她;他们的爱恋有多么浓烈,自己的感情是多么的炽烈,只是淡淡地寓情于景地抒发出自己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中国的爱情诗词讲究含蓄,以淡为美,这和中国诗歌创作的传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中国古典诗歌大多形式短小、讲究格律,这就要求用最为经济的手法表达极其丰富的内容。中国诗人聪明地选择了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并在长期的实践过程中真切感受到了这种表达雅致深远的语言魅力,于是逐渐有意识地形成了一种重视含蓄的美学传统,含蓄地表情达意也成为中国人内敛而厚实的整体性格的外在表达方式。
二
西方爱情诗歌,尤以法国诗歌为最。法国爱情诗歌直抒胸臆,不要任何“附着物”,直接表明爱憎的态度。比如纪尧姆·德·马肖的回旋曲《请让我这颗心骤然死去„„》
请让我这颗心骤然死去,心上人啊,就算作为报酬;
既然你不肖填补其空虚,请让我这颗心骤然死去;
心死更好,否则短叹长吁,既没有欢乐,又不肯罢休。
请让我这颗心骤然死去,心上人啊,就算作为报酬。
法国诗人比埃尔·德·龙萨是法国最早用本民族的语言,而不是用拉丁文写诗的桂冠诗人,他的诗歌在欧洲各大国的宫廷中传诵一时。他曾经和友人以及门生组织“七星诗社”,提倡以法国民族语言写诗,被称为爱情诗的圣手。
《宝贝,咱们去看玫瑰吧》这首“颂歌”是献给意大利银行家的女儿卡桑德拉的。诗人20岁左右在布卢瓦和这位13岁的姑娘初次相遇,三天后分别,但美妙的回忆成为诗人不绝的灵感。
小亲亲,我们两去看看,今天清早,当阳光灿烂,玫瑰展开紫红的裙袍,可今天傍晚,是否已经
掉落花袍的点点红英?
褪尽和你一般的花貌?
唉!不要忘记韶光易逝,小亲亲,玫瑰已在花枝,唉!何处再觅自己风韵?
哎呀!大自然真是后娘,这朵花开得又美又香,从早到晚,已香销玉殒。
所以,请相信我,小亲亲,当你的芳龄如花似锦,当你的芳龄含苞吐蕊,采撷吧,采撷你的青春,人到暮年,如花到黄昏,鲜花枯萎,而美人憔悴。
这首诗以爱情主题,极力讴歌爱情的美好,温馨和可贵,主张热烈地享受生命,追求欢乐,倾诉恋人内心之人的追求和细微变化,珍惜爱情,拥抱“此时此地”,用形象的比喻手法去呼吁情人投身于爱河之中。
这首诗将青春比作玫瑰,它只能鲜艳一天,因此,诗人呼吁少女珍惜自己的美丽,接受爱情,投身爱情,否则衰老会很快来临。鲜花与大自然相连,人就像大自然中的动植物一样,既然获得了生命,就应该充分享受它,而不是加以束缚,这是对禁欲主义的冲击。
法国的爱情诗歌,极力提倡为爱献身,认为为了爱要敢于行动,就是许诺来世也是值得的。值得注意的是,诗人与被追求者之间是平等的,对方不是高不可攀的仙女,而是现实生活中的恋人。诗人同意中人可直接对话,以自己心中的火花去点燃恋人心中的火花。诗歌给读者的感染力更强烈。比如让-安东·德·巴依夫《弗朗西娜情诗集》中的十四行诗:
千秋万代,要留下永不磨灭的印记,岁月悠悠,我一定全身心为你效劳,这是我一颗真心,虽然这心意很小,我怕你我人一走,此情再无人提起。
我要给你我身上最为美好的东西:
我有才智很美好,我有声音更美妙,借助爱神的火炬在漫漫长夜照耀,让你的芳名能在我死前流芳百世。
如果,我没有及时动手,并抖擞精神,为你竭尽我全力,偏偏是造化弄人,先把你对我藏起,你比我先行一步:
我将如同是香客,心中充满了虔诚,纵然起身已嫌晚,仍然要踏上旅途,他必须抓紧时间,急匆匆日夜兼程。
三
法国的爱情诗多是直抒告白,奔放狂热,充满激情的。法国诗人用最热烈的情感感染所爱之人,渴望接受爱情,直抒胸臆。“请你再吻我,再吻我,吻了再吻”(路易斯·拉贝,《十四行诗集》)这种直言不讳中国人是很难接受的。
中国诗人描写爱情“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始终不把那种爱表达出来,想追求,却又望而却步,“只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幽幽情思所系伊人,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触之,却遥不可及。虽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终受其苦。求不得苦,爱别离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
有人认为,中国的爱情诗朦朦胧胧,更多的像是道不清的友情,并没有表达出男女的爱情。于是,就有人下了这样的断言:中国缺乏爱情诗创作传统。我却不这么认为。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国外的爱情诗,它们都是很浪漫的。只在于诗歌表达方式的不同,而这取决于他们审美取向和文化传统的差异。
如果说中国爱情诗是细柳扶风的婉约派,那么法国诗就是大江东去的豪放派。
中国的爱情诗大都是悲情色彩较为浓重,往往隐忍而不发,含情脉脉,像涓涓溪流,借景、借物慢慢道出其细腻的情感。这是由于中国几千年来以自给自足家庭式的自然经济为基础,造成了其文化的静态模式。受传统思想的影响,特别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伦理、纲常、道德观念的束缚:束缚人身,束缚思想,束缚爱情,束缚婚姻,对于爱情永远只能是坚韧的等待,“君当做磐石,妾当做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
西方国家,特别是法兰西民族,很早就是一个多民族共融的国家。航海技术的发展,促进了法国与其他各国家的联系,也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使得版图不断扩大,多元文化不断涌入,文化趋向动态模式,注重个人价值取向。法国的爱情诗讲究写实,追求情感上的涌动,“心儿,马上去接这个吻,由我的娇娘为你献上”。对于爱情,他们始终是一个敢说敢做的行动派,热烈表白,勇于追求。
第二篇:一个人看樱爱情诗歌
四月的风
燕剪裁了
那般地柔
你像含羞草一般
悄然绽放了
匆匆然让我猝不及防
我还没能牵起她的手
你就怜悯般地为我营造好了气氛
殊不知
我独自走在这条路上
你没能给我浪漫
尽是感慨和凄凉
我的风景并非你呀
而是她
是她——在林中笑
然你承载的不止我一人的夙愿
而是天下有情之人
终成眷属
是他们赠予你的福音
我只想作为你一样的形象
站在她必经的路旁
不理会什么五百年
不要求什么回眸
看着 就挺好
如此
我愿 我怨
幸哉!
幸哉!
你就这样开放了
有情之人可缓缓归矣
待你繁华落尽
吾再来
邀你话凄凉
第三篇:从这里走过爱情诗歌
狗的叫声猫的叫声老鼠的叫声,从黑夜里走过难眠的子夜。
风吹拂不了脸颊上流淌的泪水,孤叶天空中
飘落的思绪,凄凉凋零的叶湮没了记忆的足迹。
深秋的风摆动枯瘦的腰肢,落寞的枝头凋谢的花朵憔悴的容颜。
美丽温柔幻化成枯萎的叶洒落路径,踩痛那颗心,谎言诡诈欺骗
追随着寒光冷月风霜雪雨生出颤抖的双脚,走不出斑驳的沧海桑田,墓地埋葬了腐朽污垢的头颅。
哨音吹响了思念,千丝万缕牵挂的垂柳,随风摆动迷人的姿态,纤细柳腰的妩媚绽放着花的美丽和温柔。
羞涩的阳光渗透肉体和灵魂,手拉手一个眼神
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个思想从这里走过。
潺潺流淌的河流挣脱了寒冬的捆绑,走岀冰棱的世界释放情感,绿了路径绽放了彼岸的美丽风景,真诚美丽摇曳的花朵引来了蝴蝶翩翩。
满天星辰皎洁的圆月亮从这里走过,捧出了人生晴空的喜悦。一只船载满叮咛和眷爱,浮泛一船的阳光驶出了凝滞的黑夜。
肉体和灵魂的纠缠,比翼双飞在枝头。
一声声鸟鸣从这里走过,你我在苹果树下,吻出甘甜和幸福。
第四篇:从你身边走过爱情诗歌
忘记哪一天起
想起你 如此甜蜜
我的所有快乐
都是你 给予我的起承 转合我从你身边走过
时间成了看客
没有对错
只是快乐 被全部剥夺
我接受失去快乐的时刻
像离开失去保护色
我不愿没有尊严的活着
留选择甘愿没快乐
我只是你身边的过客
空留一只躯壳
只有你 还剩快乐
我的全部生活
都有你 默契的多
起承 转合我在你身边路过
路过都成错过
没有对错
只是快乐 被全部剥夺
我承受只有心碎的时刻
宁愿 你永远不懂得
我不愿没有尊严的生活
像离开失去保护色
我成了你命中的看客
第五篇:从流行音乐看台湾的爱情价值观
从流行音乐看台湾的爱情价值观:1998-2007
王柏蓁
铭传大学传播管理研究所研究生
摘要
流行音乐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透过对流行音乐的了解可以得知当代社会的价值观改变。许多研究都发现爱情一直是流行音乐的主题,本研究透过内容分析法,分析1998年至2007年十年间「金曲奖」的「最佳流行音乐演唱专辑奖」的128首歌曲中的爱情价值观,结果发现台湾流行音乐中呈现了悲伤、压抑的爱情观,但随着社会脉动呈现了较多元的男女性别从属关系。关键词:流行音乐、爱情、内容分析
壹、绪论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
流行音乐是一项重要的大众文化产品,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了要吸引最多阅听人,会以人们普遍认同的文字语言来制造出受欢迎的音乐商品。因此流行音乐一方面属于商业体制的一环,另一方面则有传递信息与娱乐的功能,同时更是再现及传递文化价值、意识形态的重要工具(萧苹、苏振升,2001)。许多关于流行音乐的研究都发现,爱情歌曲是流行音乐的主要类型(柯永辉,1994;萧苹、苏振升,2001)因此谈到流行音乐,就不能忽视爱情歌曲的重要性,而流行音乐中所反映、呈现的爱情价值观也就成为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主题。从1990年年代开始,台湾渐渐有学者投入流行音乐研究的领域,观察台湾流行音乐的歌词文本,为流行音乐的内容描绘出一个粗浅的轮廓,本研究尤其着重在分析流行音乐中与爱情相关的歌曲,探讨台湾的流行音乐处理和呈现与爱情相关议题与概念的演变。
贰、文献探讨
台湾的流行音乐的内容研究,一直到1990年代以后才渐有出现(赵庭辉,1990;廖炳惠,1991;于静文,1995;方巧如,1996;柯永辉,1994;曾慧佳,1998)。廖炳惠(1991)最早开始关注流行音乐歌词的意涵,她以朱约信和陈明章的音乐为例,分析1990年代台湾抗议歌曲中的内容,发现这两个歌手都以城乡意识的铺陈,发泄对执政当局不满的情绪。
苏振升(2001)以内容分析法和符号学的方法,分析了1989到1998年中台湾流行音乐中的爱情价值观,他发现台湾流行音乐隐含男女性别从属关系:女性常常是附从于男性的角色,除了不断被动地等待男性追求之外,还显现出柔弱、需要照顾的特质;相对地,男性则表现出主导爱情以及想要征服女性的欲望。
陈慧玲(2003)以文本分析研究青少女流行音乐团体「S.H.E」、「ASOS」之「形象、身体文化与情欲流动」,发现两个团体在歌词中,都不约而同的出现少女对爱情关系的主动性,企图挑战传统两性的性别系统,浮现90年代后逐渐改变的青少女爱情观,但仍有为数不少的歌词中呈现了「等待爱情、扮演被动角色」的少女形象。
刘晓燕(2005)探讨2002年到2005年之间台湾流行音乐歌词中的两性图像,他以符号学方法分析歌词中呈现的性别角色与两性互动关系。她发现歌词中,虽然大多依循传统的男女刻板形象及两性对待模式,但也出现「男性在主动积极的特质外时而阴柔感性」、「女性在被动柔弱的特质外偶能坚强理性」的描述。在两者的互动关系中,仍支持传统男性优势的两性互动型态,但有几首歌词内容呈现男性未必在爱情中占有绝对优势、女性未必是爱情关系中弱势的一方,突显出流行音乐透露的两性价值观似乎与社会风气有所相关。
以上研究都是使用质化的文本分析方法,难免涉入研究者的主观意见,唯有苏振升使用内容分析和符号学研究作为研究方法,但研究的样本为10年前的流行歌曲,稍嫌过时,因此本研究以近10年金曲奖「最佳流行音乐演唱专辑奖」中的歌曲作为分析对象,试图探讨台湾流行音乐中的爱情价值观有何演变。
参、研究方法
一、内容分析法
根据Bernard Bere1son对内容分析法的定义为以客观、系统及定量的方式叙述明显传播内容的一项重要研究方法(王石番,1992:3)。内容分析法主要把搜集到的文献做分类整理,包括文章本身、作者和文章的背景。通常用抽样的方式执行,分析单位可以是一个字、一个句子、一个段落,或是一篇文章等。优点在于能分析大量的样本数据,能反映当代的社会问题和现象,最常被使用于大众传播等领域。
二、样本描述
本研究以第九届(1998年)至第十八届(2007年)「金曲奖」的「最佳流行音乐演唱专辑奖」中的每首歌曲作为抽取样本的来源。剔除虽有歌名但内容只有音乐,以及虽有歌名但内容只有几句口白的歌曲,总共有128首歌。选择「金曲奖」的「最佳流行音乐演唱专辑奖」的原因,是因为金曲奖是台湾唱片界最受瞩目的一项大型音乐颁奖典礼,获奖专辑除了可以作为此音乐的代表指针之外,并且能从音乐反应出当时的社会价值观。而「最佳流行音乐演唱专辑奖」,更是从专辑的整体来作为评估的指标,因此本研究从「最佳流行音乐演唱专辑奖」中的每首歌曲作为分析母体,试图勾勒出近十年台湾流行中爱情价值观的改变。
三、类目建构单位
在类目建构方面,参考苏振升(2001)将有关爱情的质性概念建构成结构化的编码表,对爱情的意义建构做更细致的编码分类。根据研究问题将内容分析的类目分为三大部分,即歌曲基本数据、歌词整体特性及歌词价值观,以下分别就这三部分所包含的内容做叙述说明:
一、歌曲基本数据:包括歌曲的名称、主唱者姓名、歌曲年代、主唱者性别等资料。
二、歌曲的整体特性:包括歌曲主题、歌曲中所叙述的爱情阶段。爱情阶段分为「交往前的爱情」、「交往中的爱情」、「分手 —— 抛弃对方」、「分手 —— 被对方抛弃」、「分手 —— 无法判断谁抛弃谁」、「过去的爱情」、「无叙述」等七个项目。
三、爱情有关的价值观:包括「对爱情的态度」、「爱情的表达方式」、「表达爱情之肢体动作」、「对于分手的描述」,与「爱情的性别角色」等五大类。这五大类又各细分为五种选项,说明如下:
1、对于爱情的态度:包括「爱情是永恒的」、「一见钟情」、「爱情是美好的」、「爱情有强大的力量」、「宿命的爱情」、「爱情难以捉摸」、「爱情是盲目的」、「爱情是人生目标」、「爱情必须专一」、「不能没有爱情」、「相思是痛苦、寂寞」、「爱情必须得到回报」及「其他」等13项。
2、爱情的表达方式:包括「积极、直接表达爱意」、「以暗示方式表达爱意」、「给予对方支持」、「等待对方」、「不敢表达爱意」、「改变自己、牺牲奉献」及「其他」等7项。
3、表达爱情之肢体动作:包括「交换眼神」、「牵手」、「拥抱」、「亲吻」、「性行为」及「其他」等6项。
4、对于分手的描述:包括「命运的安排」、「对爱情失去信心」、「失去生命意义」、「分离是痛苦、寂寞」、「分手从不后悔」、「祝福对方」、「生命重新开始」及「其他」等8项。
5、爱情的性别角色:包括「女性被动」、「女性难以捉摸」、「女性容易受伤害」、「面对更重要的事情时,男性舍弃爱情」、「男性被动」、「男性难以捉摸」、「男性容易受伤害」、「面对更重要的事情时,女性舍弃爱情」及「其他」等9项。
四、信度检验
本研究的前测编码员由本研究者与另一位本校传播管理研究所硕士班的同学担任,并从十届金曲奖的研究样本之中,随机抽出一届得奖专辑共10首歌,作为前测实施的样本。进行编码员的相互信度(intercoder reliability)之检验后,发现各类目的相互信度在 0.91 至 1.00 之间,平均相互信度约为 0.96(参见表一)。由于编码员间的相互信度相当高,因此在检定编码员信度之后即开始进行正式的编码。
表一:分析类目之编码员相互信度检验结果
歌曲 爱情 阶段 10 0 10 1.000 1.000
爱情 态度 21 3 18 0.8571 0.9230
表达 方式 10 1 9 0.900 0.9473
肢体 动作 10 0 10 1.000 1.000
分手 描述 12 1 11 0.9166 0.9564
性别
总类目
主题
应有同意数 10 不同意数 0
完全同意数 10 相互同意度 1.000 信 度 1.000
角色 10 0 10 1.000 1.000
5 78 0.917 0.957
肆、研究结果
一、爱情是台湾流行歌曲最常出现的主题
透过内容分析发现,以爱情为主的歌曲占样本的六成以上(61.7%),在128首歌中,即有79首歌曲谈论爱情,可见爱情依旧是台湾流行歌曲中最重要以及最普遍的主题。而其他主题的歌曲则以抒发情感(15.6%)较多,以黑道风尘为主题的歌曲只有1首(详见表二)。表二:歌曲主题的分布次数与频率 歌曲主题 爱情 性 青春
政治与社会议题 风尘、黑道 励志、打拼 流浪、思乡 抒发情感 其他 合计
次数 79 3 5 8 1 3 4 20 5 128
(%)(61.7)(2.3)(3.9)(6.3)(0.8)(2.4)(3.1)(15.6)(3.9)(100)
二、爱情并不是美好的
本研究将编码表中「对于爱情的态度」的类目中,把「爱情是永恒的」、「一见钟情」、「爱情是美好的」以及「爱情有强大的力量」四项合并为「对于美好爱情的描述」,剩余类目如「宿命的爱情」、「爱情难以捉摸」、「爱情是盲目的」等归类为「对负面爱情的描述」。由表三发现,在1998到2007年之间的爱情歌曲,有五成以上在描述负面的爱情,占51.9%,对于美好爱情的描述仅占13.9%,比无陈述的歌曲还少,颠覆了以往对「美好爱情的重要特质是一生不变」的结论(苏振升,2001)。
表三:台湾爱情歌曲中对于爱情态度描述之分布 爱情态度的描述 美好爱情的描述 负面爱情的描述 无陈述 合计
次数 11 41 27 79
(%)(13.9)(51.9)(34.2)(100)
三、爱情的表达是消极、含蓄的
在爱情的表达方式方面,本研究将其类目分为「积极行为」、「消极行为」、与「无陈述」三者。其中「积极行为」包括了「积极、直接表达爱意」、「以暗示方式表达爱意」、与「给予对方支持」,「消极行为」则包括了「等待对方」、「不敢表达爱意」与「改变自己」。经分析之后所得到的爱情表达方式的分析结果列于表四。在79首的爱情歌曲中,以「消极行为」表达爱情的方式为多,共有43首歌曲,占54.4%,其次才是以「积极行为」来表达爱情,占26.6%。有此可见,台湾的爱情歌曲多半还是以消极、被动的方式表达爱情,较少以积极的方式来表达。
表四:台湾爱情歌曲中爱情表达方式之分布 爱情表达方式 积极行为 消极行为 无 陈 述 合 计
次数 21 43 15 79
(%)(26.6)(54.4)(19)(100)接下来所要探讨的是爱情中出现的行为,也就是在歌曲中出现的肢体动作。在这里把肢体动作分为「有陈述」与「无陈述」两类,其中「有陈述」的行为又细分为「交换眼神」、「牵手」、「拥抱」、「亲吻」与「性行为」等五项,分布的次数及比例见表五。在表五中可以发现,有六成以上(60%)的爱情歌曲中并没有特别描述肢体动作。而剩下有描述肢体动作的爱情歌曲中,以拥抱为最多,占12.9%,其次是牵手占 8.2%,而描述亲吻及性行为同样占7.1%,描述眼神交换者最少,仅有4.7%。由此可见,虽然没有描绘肢体动作的爱情歌曲占多数,但随着社会风气开放,在描述肢体动作的歌曲中,双方的肢体接触已经不仅是叙述到肢体轻触的程度,而是紧密的肢体接触,如拥抱、接吻。近年来描述性行为的歌曲也渐增,超过以往「交换眼神的」的描述。
表五:台湾爱情歌曲中出现的肢体动作之分布 肢体动作 交换眼神 牵 手 拥 抱 亲 吻 性 行 为 无陈述 合 计
四、分手后充满负面、消极的描述
次数 4 7 11 6 6 51 85 *
(%)(4.7)(8.2)(12.9)(7.1)(7.1)(60)(100) 在79首爱情歌曲中,有六首歌曲出现两次肢体动作,因此合计为85次。爱情阶段 交往前 交往中 分 手
次数 4 21 25
(%)(5.1)(26.6)(31.6)
在分
析时,将描18(22.8)过去的爱情
述爱情的阶(13.9)无陈述
段分为「交
79(100)合 计 往前的爱
情」、「交往中的爱情」、「分手」,与「过去的爱情」等四个阶段。从表六可发现,在79首爱情歌曲中,有13.9%没有陈述爱情的阶段。而在有陈述爱情阶段的歌曲中,「分手」是最常被描述的歌曲主题,占31.6%,其次才是「交往中的爱情」和「过去的爱情」,各占26.6%和22.8%。由此可见多数的爱情歌曲中都在描述分手的阶段,另有将近两成的歌曲在描述交往中的爱情。这与苏振升(2001)的发现相似,他在探讨1989至1998的流行歌曲中发现,大部分的爱情歌曲都将男女之间的故事发展完全化约于爱情、失恋的铺陈。表六:台湾爱情歌曲陈述的爱情阶段之分布
此外表七呈现的是爱情歌曲中对分手的描绘,将分手的描述分为三个部分:「负面消极」、「正面积极」和「无陈述」。「负面消极」的类目包括:「命运的安排」、「对爱情失去信心」、「失去生命意义」、「分离是痛苦寂寞」。「正面积极」的类目包括:「分手从不后悔」、「祝福对方」、「生命重新开始」。其所占的比例列于表七,研究发现在分手的描述中,负面消极的描述(32.9%)高于正面积极的描述(22.8%),由此可见爱情歌曲易于铺设悲情、消极的氛围。
表七:台湾爱情歌曲中分手描述之分布 分手描述 负面消极 正面积极 无陈述 合 计
次数 26 18 35 79
(%)(32.9)(22.8)(44.3)(100)
五、爱情歌曲传达传统的性别角色
最后,针对爱情歌曲中陈述性别角色的研究,本研究将性别角色陈述分为「有陈述」以及「无陈述」两项。其中再把「有陈述」性别角色的歌曲细分为「传统的性别角色」、「非传统的性别角色」两项。「传统的性别角色」的类目包括:「女性被动」、「女性难以捉摸」、「女性容易受伤害」以及「面对更重要的事情,男性舍弃爱情」。「非传统性别角色」的类目则包括:「男性被动」、「男性难以捉摸」、「男性容易受伤害」以及「面对更重要的事情,女性舍弃爱情」。研究结果发现,在「有陈述」性别角色的爱情歌曲中,以描述「传统的性别角色」的歌曲为多,占31.6%,几乎是描述「非传统的性别角色」(15.2%)的两倍(详见表八),因此陈述传统性别角色的歌曲远多于非传统性别角色的歌曲。虽然在部分歌曲有呈现出较为多元的性别角色,却仍依循传统界定的两性角色主轴以描述两性之形象、性格特质,在刘晓燕(2003)的研究中,也发现了这样的现象。
表八:台湾爱情歌曲陈述性别角色之分布 性别角色 传 统 非传统 无陈述 合 计
次数 25 12 42 79
(%)(31.6)(15.2)(53.2)(100)
伍、讨论
本研究是以萧苹、苏振升在2001年发表「揭开风花雪月的谜雾:解读台湾流行音乐中的爱情世界:1989-1998」的研究结果作延伸研究,本研究结果发现,各项的爱情价值观在流行歌曲的歌词内容中长达10年的呈现上,渐渐有明显的变化。以下分为两点说明本研究所发现的台湾流行音乐之爱情世界。
一、台湾流行音乐呈现了悲伤、压抑的爱情观
台湾流行音乐依旧呈现了感情丰富但压抑欲望的爱情世界,在爱情的表达方式上以被动、消极占大多数,充满了东方人含蓄、内敛的被动型态。另外,研究发现,对于爱情态度的描述从「美好爱情的重要特质是一生不变」转变为「爱情并不是美好的」,虽然不再如以往强调「追求永远而唯一的爱」,然而不论是交往前或是交往中,「等待」、「害怕」的心情依旧占歌词的大多数。尤其在描述分手的歌曲中,经常隐含着悲情与宿命的价值观。别离的相思、分手后的寂寞痛苦、都是屡见不鲜的主题。虽然台湾流行音乐充满压抑的爱情,但是研究发现,在肢体接触上,亲密的肢体碰触,如拥抱、亲吻,在歌词中出现的次数有越来越频繁的倾向,将爱情中的私密领域公开似乎渐渐是件普遍的事。特别的是,近年来的爱情歌曲中,性行为不再是一个禁忌的话题,甚至超越以往歌词中常出现的「眼神交换」,并且颠覆苏振升(2001)所称在台湾的爱情歌曲中,描绘的是个「缺乏性欲」的世界。
二、台湾流行音乐随社会脉动呈现较多元的男女性别的从属关系
台湾流行音乐的内容,无论男女都表现了被动而消极的态度,不过仍然可以从中观察出男女性别上的从属关系(苏振升,2001),在128首歌词中,多数歌曲所透露出的两性互动关系仍支持传统男性优势的两性互动型态,但有几首歌词内容突破传统,呈现出男性未必在爱情关系中占有绝对优势、女性未必是爱情关系中弱势的一方。此类歌曲虽然不多,但也突显出流行音乐所透露出的两性观念,随着世界潮流也逐渐在改变。
从1999到2007年将近十年的时间,台湾的流行音乐爱情观虽然依旧充满着悲伤、压抑的氛围,但是随着社会风气的转变,自由和女权的思想都渐渐融入歌词元素之中,流行乐中所呈现的爱情观,不再是一个相当保守封闭的爱情世界,或是与现实的世界有相当大的脱离。根据我们对于流行音乐歌词内容的解读,不能就此认为其所建构爱情世界,具有由上而下的意识型态宰制模式。因为爱情如果是一实际运作,它也是一个意义共享的系统,人们可能借着汲取、和转换集体的符号,来理解自已的爱情经验(Illouz, 1997,苏振升译)。根据John Fiske的看法,他强调文化消费者本身使用、刻意误用、颠覆倒置文化商品以创造不同文化意义的过程,来讨论男、女阅听人在唱情歌时,故意颠倒歌词中的性别角色,唱出自己的心声,而成为一种「抗拒式或创造性」的解读方式。
未来爱情歌曲的研究,阅听人如何参与「消费」流行歌曲、与其中包装的爱情,是一个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唱片工业环境下,这些爱情歌曲,对阅听人的性别角色的认同、爱情观念的理解、与行为的反应产生什么样的影响?都值得后续的研究去发挥和了解。
陆、参考文献
王石番(1992)。《传播内容分析法—理论与实证》。台北:幼狮文化。柯永辉(1994)。《解读台湾流行音乐中的女性意涵(1992-1993)》。国立政治大学新闻研究所硕士论文。陈慧玲(2003)。《青少女流行音乐团体之研究:形象、身体文化与情欲流动》。辅仁大学大众传播学研究所。新闻局(2006)。第17届金曲奖专刊(编号:GIO-CH-BL-95-037-1-1)。台北市:作者 廖炳惠(1991)。〈九0年代流行歌曲中的城乡意识—以陈明章和朱约信为例〉,《联合文学》,(7)10﹕115-118。刘晓燕(2005)。《台湾流行音乐歌词中的两性图像(2002-2005)》。国立师范大学公民教育与活动领导所硕士论文。萧苹、苏振升(2001)。〈揭开风花雪月的迷雾:解读台湾流行音乐中的爱情世界(1989-1998)〉,《新闻学研究》,70﹕167-195。
附录:
内容分析编码表
二、□ 语言:1.国语 2.闽南语
三、□ 年代:
(1)1998(2)1999(3)2000(4)2001(5)2002(6)2003(7)2004(8)2005(9)2006
四、□主唱者性别:1.男 2.女 3.男女对唱
五、□歌曲主题:
1.爱情 2.性 3.青春
4.政治与社会议题 5.风尘、黑道 6.励志、打拼 7.流浪、思乡 8.抒发情感 9.其他
六、□爱情的阶段:
0.无叙述
1.交往前的爱情 2.交往中的爱情 3.分手-抛弃对方 4.分手-被对方抛弃 5.分手-无法判断 6.过去的爱情
七、歌词价值观
A.对于爱情的态度 □ 1.无陈述
□ 2.爱情是永恒的 □ 3.一见钟情
□ 4.爱情是美好的
□ 5.爱情有强大的力量 □ 6.宿命的爱情
□ 7.爱情难以捉摸 □ 8.爱情是盲目的 □ 9.爱情是人生目标 □ 10.爱情必须专一 □ 11.不能没有爱情
□ 12.相思是痛苦、寂寞 □ 13.爱情必须得到回报 □ 14.其他
B.爱情的表达方式 □ 1.无陈述
□ 2.积极、直接表达爱意 □ 3.以暗示方式表达爱意 □ 4.给予对方支持 □ 5.等待对方
□ 6.不敢表达爱意 □ 7.改变自己 □ 8.其他
C.表达爱情之肢体动作 □ 1.无陈述 □ 2.交换眼神 □ 3.牵手 □ 4.拥抱 □ 5.亲吻 □ 6.性行为 □7.其他
D.对于分手的描述 □ 1.无陈述
□ 2.命运的安排
□ 3.对爱情失去信心 □ 4.失去生命意义
□ 5.分离是痛苦、寂寞 □ 6.分手从不后悔 □ 7.祝福对方
□ 8.生命重新开始 □ 9.其他
E.爱情的性别角色 □ 1.无陈述 □ 2.女性被动
□ 3.女性难以捉摸 □ 4.女性容易受伤害
□ 5.面对更重要的事情,男性舍弃爱情 □ 6.男性被动
□ 7.男性难以捉摸 □ 8.男性容易受伤害
□ 9.面对更重要的事情,女性舍弃爱情 □10.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