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实践活动教案

时间:2019-05-15 05:17: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实践活动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实践活动教案》。

第一篇: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实践活动教案

******二年级数学

实践活动课:《我长高了》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本节教材结合前面所学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测量长度的活动。通过让学生互相测量身高、步长、臂展(两臂伸开的长度)以及测量门窗的宽度等实际活动,加深对厘米和米的认识,进一步建立长度观念。同时,使学生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感受成长的快乐。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实验教科书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36—37页数学实践活动“我长高了”。【教学目标】

1、通过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2、通过对自己身体各部分长度的测量,使学生感受自己正在成长的快乐。在实际测量与交流中,掌握测量方法的多样性,切实体会数学与自己生活的联系。

3、在测量中培养学生的分工合作意识;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4、在活动中初步渗透统计的思想和统计知识。

【教学设想】《课程标准》指出:“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进行活动探索与合作交流的重要途径。”在这一理念的支持下,我设计了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测量实践活动。

一、将学生个体间的学习关系改变为“组内合作”学习的 关系。

通过让学生小组合作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集体观念,培强了学生对集体的责任感受和荣誉感。

二、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合理选取活动素材,向学生提供了具体有趣、富有一定启发性的活动。

全课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课前律动;课堂开始配以儿童喜欢的音乐,让学生在轻松愉悦中进入课堂。第二部分,复习旧知、引入新课;通过对前面所学知识的复习,加深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的认识。第三部分,活动体验、寓教于乐;这一部分共五个层次;第一层,选取了比较容易的活动,在木条上测量一米的长度,巩固用尺子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第二层,小组分工合作测量与同学们朝夕相处的课桌的长、宽、高这一实际问题,渗透了合作方法;第三层,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测量方法的基础上测量教室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增强了小组合作意识;第四层,通过测量步长,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第五层,综合性较强,尤其是身高、头围、胸围、臂展(两臂伸开的长度)的测量需要一定的技巧;第六层,“生长发育对照”;在学生通过测量知道了自身各部分长度的基础上将自己的生长发育情况与“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进行对照,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第四部分,巩固新知、延伸课外;全课小结,巩固本课所学知识;同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注意了课堂评价:

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准备了一些儿童喜欢的精美卡通图片,在教学中及时、适时的对学生进行激励、评价,课堂气氛比较活跃。【学生活动形式】

以小组形式进行,4人为一小组。【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每组1个皮尺,1个卷尺,一根木条,一张“课桌测量情况记录表”,一张“小小体检表”,2张练习纸。【教学过程】

一、课前律动

小朋友,今天我们要到一个乐园去做游戏,你们高兴吗?(随着音乐的节奏,老师和学生一同带着舞蹈动作跳着进入教室就坐。)

二、复习旧知引入新课

(多媒体出示主题图,直观、形象,吸引学生注意力。)

1、启发谈话:

前面我们已经认识了一些长度单位,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 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米)

2、估测:

1米等于多少厘米?(1米=100厘米)1米大约有多长?(估测、比划)

3、强调测量时应该注意的问题:那谁来说一说,测量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①从0刻度开始量起。②尺子不能打弯。③对准1米刻度作记号。)

三、活动体验寓教于乐

(一)、在木条上测量出1米长的一段

1、各组拿出木条和卷尺,小组合作在木条上量出1米长的一段,并做好记号。

2、学生测量,老师指导。

3、老师验证各组测量情况。

4、评价、奖励。

(二)、测量课桌长、宽、高的长度

(多媒体出示课桌的测量情况记录表,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有序性。)

1、估测课桌长、宽、高的长度。

(1)根据你刚才实际测量到的1米的长度,请同学们来估测一

下,天天和我们朝夕相处的课桌的长度、宽度、高度分别大约是多少?(结合量出的一米长的木条的长度,估测出学生熟悉的课桌长、宽、高的长度,有利于培养学生估测能力。)(2)小结:这只是我们估测出的长度,是我们猜想的,怎么样才能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呢?(要进行实际测量)

2、小组合作,进行实际测量:

(1)小组讨论,组长结合组内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分工。(2)进行实际测量,老师巡回观察指导。

3、汇报、讲评:

(1)各组汇报测量结果(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测量统计结果)(2)比较各组测量结果(各组结果尽不相同,存在误差)。(3)分析产生误差的原因。(4)适时评价。

(5)表彰分工合理、测量细心的小组。

(三)、测量门的宽度、窗户的宽度、讲台的宽度、饮水机的高度、黑板到讲台之间的距离:

1、启发谈话,引导学生自主进行测量。

我们通过测量知道了课桌的长度、宽度、高度,你还想测量什么?(引导学生观察身边事物,就地取材。如教室门的宽度、窗户的宽度、讲台的宽度、饮水机的高度、黑板到讲台之间的距离等;自主选择,自主进行测量活动。)

2、小组测量,老师指导。

3、汇报、讲评:

(1)请各组汇报测量结果。(老师适时奖励)

(2)小结:刚才各组都积极配合,测量出了我们教室一些物体的长度,大家已经掌握了测量方法,学会了测量物体的实际长度。

(四)、测量步长:

(多媒体生动、形象地展示出了什么叫步长和测量步长的方法以及在测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变静态为动态。加之声、光、色并用,引起学生视觉效应,注意力相对集中,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1、提出任务:

通过以上的测量,知道了教室一些物体的长度,从中掌握了测量方法,你还想测量什么? 生:黑板、腿长、步长等。

师:刚才有同学想测量步长,步长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步长就是我们平时走路时自然走出的一步的长度;也就是从前脚尖到后脚尖之间的距离或从前脚跟到后脚跟之间的距离,简称步长。

(1)启发学生思考: 测量步长时,应注意的问题。(2)小结:

a、测量时,应该自然的走出一步,不能用力跨步。

b、测量时,应从前脚脚尖量到后脚尖或从前脚跟量到后脚跟。

2、学生测量,老师巡回指导。要求小组合作测量出每位同学的步长。

3、汇报测量结果。

(五)、模拟体检:

1、激趣:

我们通过测量,知道了各自的步长,掌握了测量方法,请每位小朋友来做一次小医生,进行一次体检,你们愿意吗?

2、出示体检表:

(多媒体课件出示小小体检表使学生一目了然地明白了将要测 量的项目;简便、快捷、明了。)小小体检表 姓名 性别 年龄

身高

头围

胸围

臂展

(1)认真观察“小小体检表”,都有哪些项目?(2)强调测量各部分应注意的问题。

①测量身高时,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头不能抬太高,也不能低太下等。)

②测量头围时应该注意什么?(尺子不能量得太下也不能太上,要保持水平。)

③测量胸围时应该注意什么?(不能量得太上也不能太下,如果太下就成腰围了,同时做示范。)

④测量臂长时应该注意什么?(应从左手中指尖量到右手中指尖;尺子不能打弯,同时示范。)

3、学生测量,老师巡回观察指导。

4、各组汇报测量结果,制成统计表。

(多媒体课件生动、形象地展示出了什么叫步长和测量步长的方法以及在测量过程中应该注意的细节问题,变静态为动态。加之声、光、色并用,引起学生视觉效应,注意力相对集中,提高教学效果。)

5、引导学生观察统计表数据特点,总结全班学生身高特征。

6、揭示课题:

(1)把我们今天测量到的身高的数据和学前班时、一年级时的身高做对比一下,你发现了什么?(我长高了)

(3)出示课题“我长高了”。

(多媒体课件出示“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使学生将此表与自身发育情况进行对比有据可查,很直观,老师操作起来也比较简便。)

(六)、课件出示“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

1、观察对照表中数据,了解自己发育情况。

通过测量,知道了我们自己的身高、头围、胸围,那怎样才能知道自己的生长发育情况呢?老师这里有一张“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6—8岁儿童生长发育对照表

头围(厘米)胸围(厘米)身高(厘米)男 生 43—59 48—64 99—133 女 生 42—58 47—63 98—132

2、学生汇报自身发育情况。

3、小结:同学们要想健康成长,应该注意什么?今后要多进行一些体育锻炼,不挑食、不偏食,才能使我们的身体变得更棒!

四、巩固新知延伸课外:

1、全课小结:

(1)通过这节实践测量活动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哪些知识?

(4)看来,这节课我们学到了不少本领,从测量过程中体验到了测量的乐趣,你们开心吗?

2、课外作业:

(多媒体课件出示思考题,吸引学生注意力集中为一点,加深印象,有利于思考。)“在什么测量工具都没有的情况下,要想知道你们家到学校有多远,根据这节课学到的知识,你能想出合理的办法吗?怎么测量你家距学校有多远?”(启发学生想出用步测的方法来解决)

第二篇: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会计算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的加减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连续进位、退位的三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三位数连续进位、连续退位的加减法的笔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理解连续进位与退位的算理。

教学准备:

课件、计数器等。

一、回顾旧知。

昨天我们学习了计算三位数连续进位、退位加减法的笔算方法。我们来复习一下。出示

592+109= 615-457=

让学生同位互相说一说计算方法。而后指名起来说算法。

二、自主练习

1.第3题:计算并验算。

2.第4题

(1)说题意,你做这道题时是怎么想的`?

(2)独立完成,全班汇报。

3.第5题。

(1)先说一说题中告诉我们的数学信息和要求的问题,然后再解决。

(2)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小组内合作完成。

4.第6题:找规则,填一填。

5.第7题:数学游戏。

6.第8题:谁摘的松果?连一连

让学生独立去完成,汇报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做的。

7.第9题

要先让学生说一说从入口到珍禽馆共有几条路?分别是哪几条?

8.第10题

做题时先让学生找出图中的数学信息,然后再根据信息解决问题,并提出问题。

三、课堂总结

通过学习,你觉得对你有什么帮助呢?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下册第18~19页。

内容分析:

《买鲜花》是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通过创设 “买鲜花”的问题情境,通过“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花多少元?”这个问题,列出含有除法和加法的混合运算,并通过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到既有除法又有加法的算式中,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解决“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这个问题可以让学生分别用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解答,让学生通过交流发现在既有除法又有减法时,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熟练掌握了表内乘除法,也能熟练地进行加减运算,上节课又刚刚学习了乘加、乘减的混合运算,利用知识的迁移来学习,不会有太大困难。但学生的知识底缊不同,理解能力也不一样,因此,应针对个别学生采用多种形式的练习来提高学生对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的理解。

教学目标:

1、通过“花店买花”的问题情境,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索“先除法,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计算有关除加、除减的两步式题。

教学难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做奖品用的各式花朵。

教学方法:

用引导法、交流法、观察法。利用课件、图片,创建设了4个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学会用准确的语言描述除加、除减的运算顺序。用激励的语言、及时的评价,使学生自始至终保持愉快的心情参与到整个课堂的学习,课后练习分层进行,使大部分学生都能掌握本节课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问题

师:同学们,三八妇女节,快到了,你准备给妈妈送点什么礼物?(学生说一说)小红准备买一束花送给妈妈,那么,现在我们陪她一起去花店看看吧!

1、出示主题图

2、谁来说说,在花店里,你看到什么?

[设计意图:这个问题,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图片信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

3、看到那么漂亮的鲜花,小红真想能把它们全部买回家送给她亲爱的妈妈,可是,她口袋里的钱非常有限,只够买两种鲜花,而且每样只能买一枝。同学们,如果你是小红,你打算怎么买呢?

4、小组内交流。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买1枝康乃馨和1枝百合花,买1枝菊花和1枝玫瑰……

二、探究发现、建立模型

(一)探究除加混合运算顺序

师:小红听到同学们那么热情地帮她,内心非常地高兴,她还让我替她谢谢你们呢。而且啊,她还说,她最喜欢就是某某同学所想的配法,也就是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那么,你们能否动动小脑筋帮帮小红算算,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需要多少元?

引导学生思考:

(1)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什么?(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的.价钱)

(2)1枝菊花多少钱?(不知道)1枝百合花多少钱?(4元)

(3)先求什么?(1枝菊花的价钱)

(4)再求什么?(买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共多少元?)

(5)好,现在请同学们在草稿纸上尝试列式解答。

(6)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并说说理由。8÷4=2(元) 2+4=6(元)

(7)上节课,我们学过,像这样有联系的两个算式,我们可以写成一个综合算式,谁会?(8÷4+4)那么,这条算式里,既有除法,又有加法,我们计算时,应该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呢?

[设计意图:难点就在于此,通过小组的合作,由学生自主探索得出答案,培养学生的合意识。]

(引导学生说出:1枝菊花的价钱不知道,所以必须先算1枝菊花的价钱,也就是先算除法,再来算1枝菊花和1枝百合花的总价钱,所以最后算加法。)

(8)像这样既有加法又有除法的算式,我们叫它除加混合算式。那么在除加混合算式中,我们应先算除法,再算加法。

(9)介绍综合算式的计算格式和书写方法(边讲解示范,边板书)

8÷4+4

=2+4

=6(元)

(二)探究除减混合运算顺序

师:谁来帮老师想一想:1枝康乃馨比1枝玫瑰花便宜多少元?

(1)题目里的“便宜”是什么意思?

(2)同学们,刚才小红的问题,我们一下子就把它解决了,老师相信,这个问题也难不倒你们。好,现在让同学们先自己独立思考一下,并尝试在草稿纸上列式计算。

(3)嗯,大部分同学已想好了,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想法跟同伴说说吧。

(4)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

24÷8=3(元) 5-3=2(元)

(5)为什么要这样列式?

(1枝康乃馨的价钱不知道,所以要先算,然后就可以和1枝玫瑰的价钱比较谁便宜了。)

(6)还可以怎么列算式?

还可以列成综合算式:5-24÷8

(7)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8)你的发言太精彩了,那么,我们在计算时是先算减法呢?还是先算除法?为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因为1枝康乃馨的价钱不知道,需要先算出来,所以先算除法)

(9)小结:像这样既有减法又有除法的算式,我们叫它除减混合算式。那么在除减混合算式中,我们应先算除法,再算减法。

(10)5-24÷8

=5-3

=2(元)

(11)同学们真是爱动脑筋的孩子!在大家的合作下,这个问题终于解决了,老师真替你们高兴!

三、理解应用、强化体验

1、谈话:花店老板知道,同学们都想送礼物给妈妈,他很受感动,所以特意抱出来一大束鲜花,说:“只要你能算出花朵的算式,鲜花就送给你了。”同学们,想不想用自己的智慧给妈妈献上一份的礼物呀?

⑴出示花朵计算卡(P19试一试)(同学们,可选择自己喜欢的花朵来计算,只要你计算对了,花店老板就会把那朵花送给你的,想不想要?加油!)

强调:计算时,先想清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才动笔计算,而且要注意综合算式的书写格式。

[设计意图:延续新课中的情境,通过形式多样的练习,巩固所学的新知,也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⑵仔细观察我们刚算过的这6个算式,都出现过什么运算?(有加减法还有乘除法)

⑶归纳小结:有加减又有乘除的算式里,我要先计算(乘除法),后计算(加减法)。

⑷师:恭喜这些同学得到了这么多美丽的礼物,这是他们用智慧得到的,妈妈一定会很开心的。

2、老师想知道大家对刚才总结的规律掌握的好不好,要再考考你们,敢不敢?(P20第4小题)

3、森林医生。(P20第3小题)

大树爷爷生病了,而且病得很重,让我们帮助大树爷爷把病治好,使它们健康地笑起来,好吗?(先引导学生找现病因,再重新更正)

四、总结归纳、提升经验

1、同学们,时间过得真快,快乐的40分钟就要和大家说再见了。你有什么收获,快和同伴说说吧。(学生畅所欲言)

2、好,我们明天继续相约快乐40分,同学们再见!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本节课形成一个总体印象。]

五、板书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运用运算顺序进行计算。

2、培养观察、分析能力、提高学生的运算能力。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数学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

含有两级运算(没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和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五单元混合运算。(板书课题:5.混合运算)

二、复习旧知。

在学习新课之前,我们先看大屏幕(课件),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两道题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来概括它们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谁能用自己的理解形象的说一说它们的运算顺序?

(学生回答)

看来同学们对上节课的知识掌握的很扎实,理解的很透彻。

三、合作交流,探索新知。

其实,数学之间是有联系的',只要你们留心观察、认真思考,就能从旧知识中发现并学到许多新知识,不信,你们看这道题(板书:7+4×3),观察一下,与上两道题有什么不同?

(学生回答)

1)做一做

那么,当他们遇到一起的时候,你们应该怎么办呢?请同学们拿出本子试着做一做。

2)读一读

同学们想知道自己做的对不对吗?(想)请打开书48页,对照48页的脱式计算,看一看自己做的对不对。做对的同学就在旁边为自己画上一个大大的笑脸,以示鼓励。做错的同学,认真观察,找到自己错误的原因,并在旁边改正过来。

(学生独立看书并更正)

3)说一说

(请做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更正:请做对的同学说说正确

的计算顺序)

4)做一做

我们知道了当加和乘遇到一起时,要先算乘法,后算加法, 那么,当减法和除法遇到一起的时候呢?请同学们再试着做一做这道题。(课件显示:15-10÷5)

(学生试做)

5)说一说

(请做错的同学分析错误原因并更正:请做对的同学说说正确的计算顺序)

6)议一议

同学们知道了当乘加在一起时,先算乘后算加;当减除在一起时先算除后算减,那么这些算式你们知道他们的运算顺序吗?

(课件显示10道不同级的混合运算算式,请同学们说运算顺序)

下面请同学们认真观察这组算式的运算顺序,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讨论)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与同学们分享?

(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7)读一读

我们打开书,看看书上是怎么写的?

(学生自读两遍,齐读两遍)

8)讲一讲

现在,谁能告诉老师,我们下次再遇到这样的算式,该怎么计算?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板书: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加法),那么,我们再来看这道题,先算什么?(4×3=12),再算(7+12=19)(同时提醒注意事项)

9)练一练

同学们,你们学会了吗?(学会了)老师现在要考一考你们,有信心接受老师的挑战吗?(课件显示)

四、总结提升

同学们,数学是一门很神奇的学科,你们看(课件显示)我们把昨天学的知识稍微变动一下,就成为了我们今天所学的新知识 ,如果老师把今天学习的知识再添加一个小括号,它的计算顺序又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你们说,神不神奇?(神奇)其实,数学还有许许多多的奥秘正等待着你们去研究和探索呢?加油吧!同学们。老师期待你们更精彩的表现。下课!

板书设计:

5.混合运算

7+4×3 先算乘、除法

=7+12 后算加、减法

=19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12~14页内容。

教学目标: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经验和实际操作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并掌握“平均分”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经历“平均分”的过程。

教学准备:学具准备:分组准备各种食品、每人一张卡纸、圆片(18个)、作业纸。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桔子等贴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联欢会情境,让学生感受平均分

1、让学生感受什么叫平均分。

(1)师:就要过年了,今天我们来开个联欢会。请同学们看看老师给你们组准备了什么食品?(饼干、巧克力、糖果……)我们想把全班同学分成四大组,你们能帮我把这些食品分成四份吗?

(2)让学生分组分一分食品。

(3)让学生说一说你们组是怎么分的`?(让学生分组汇报结果。)

(4)师:象这样每份分得同样多叫平均分。(板书:平均分)

2、(1)(出示多媒体课件)刚才老师和一组同学一起“把12个苹果平均分成4份,每份有3个苹果。”

(2)让生把分苹果的过程读一读。

(3)让学生用这句话把本组分食品的过程说一说。

3、巩固练习:判断哪种分矿泉水的方法对。

二、探索平均分的方法

1、在活动中学习书中例2

(1)师:我们已经知道什么叫平均分,那么怎么才能平均分呢?

请同学们分组把15个桔子平均分到5个盘子里,可以怎么分呢?

(2)分完后请学生分组说说自己是怎样分的,并上黑板演示。

(3)让学生用一句话说说自己组分食品的过程。

2、拔河比赛:师请8位学生,平均分成两组进行比赛,比赛中适当穿插德育渗透,如集体主义教育等。

3、给获胜选手发奖品:12支铅笔平均发给4个同学,每人几支?

请学生用/代替铅笔在作业纸上画一画,再集体核对。

4、集体游戏:我们班有40位同学分8组做游戏,平均每组几人?

让学生按分好的组在歌曲声中向自己的同伴说新年好。

三、迎新年队列展示活动

(1)让学生观看以往队列展示活动的照片。

(2)请同学们帮我们班设计出一个队形来参加这个活动。

要求:每班18名学生参加,每行人数相等。

(3)请学生先在小组中讨论,之后在卡纸上用18个小圆片贴出来。

(4)师选择几张好的作品向大家展示,后让全班同学都把自己的作品贴在黑板上展示出来。

四、小结:这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或方块统计图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在这天晴气爽的季节拉开了序幕。瞧,运动场上小动物们赛得可热闹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比赛的情况吧。(电脑出示主题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猴子有几只?小兔有几只?小狗有几只?

生2: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生3:我想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

[评: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冲击作用,创设生动有趣的动物运动会场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作好铺垫。]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如何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2、跳高和长跑是比赛的`项目,我们可以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

项目 合计 跳高 长跑

只数

3、除了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还可以根据什么来统计?

生:动物的种类。

动物种类 合计 狗 兔 猴

只数

4、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完成上述两张统计表。

5、交流:看了两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6、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1:统计的方法不同。

生2:合计都是13。

生3:我明白了对同一中场面进行统计,虽然统计的方法可以不同,但总人数应该不变。

[评:统计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统计教学,重点不是教知识点,也不是教技能,而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本段教学中,自然的让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7、厨师小猪和裁判长小鹿也来了解情况,要求你们向它们推荐最合适的统计表(小组讨论)

交流:

生1:我向小猪推荐统计动物种类的那张,因为小猪是个厨师,它应该要了解各类小动物分别有几只,才能决定买什么菜,什么多买些,什么少买些。

生2:我也同意向小猪推荐统计动物种类的那张。如果它不知道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它就不知道买什么菜,买回的菜也不合小动物的口味。

生3:我向小鹿推荐的是统计项目的这张。因为当裁判员就应该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选手参加,这样才能更好的组织比赛。

[评: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8、小结:

通过刚才的统计,让我们明白了: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标准下的统计结果具有多样性。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一、教学内容:

1、61—62页例1,2,课堂活动1

二、教学目标:

1、弄清进位加法的算法,并会用竖式计算

2、过引导学生用多种算法计算,知道同一个问题可以用比同的方法解决。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3、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理解算理,掌握方法。

四、教具准备:

小棒,计数器,挂图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学校为了小朋友的健康,每年都要组织体检,今年又要体检了,保健老师条查各班人数,现在,来到了六二班教室。他了解到了什麽?(男生23人,女生25)

问:一共有多少人?怎样列式?(23+25)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1)独立思考计算23+25

(2)小组交流

(3)全班交流

①23+20=4343+5=48

②25+20=4545+3=48

③23+10+10+5=48……

2、除了以上方法,还有一种方法,想知道吗?

师:用竖式计算。板书:

23

+25

————

48

说明:3和5对齐就是个位和个位对齐,2和2对齐就是十位和十位对齐,既相同数位对齐。

3、竖式上怎麽加呢?讨论。

先算个位,再算十位。

4、教学例2

再给医生准备茶杯时,出现了这种情况(出示例2图)你能帮忙算算还差多少吗?

(1)学生列式

(2)动手操作小棒,理解算理。

(3)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4)学生看书,你的方法和谁的一样?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0页例1及91页课堂活动。

【教学目标】

1.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

2.在统计过程中能积极思考,选择适宜的方法整理数据,发展统计观念。

3.在整理数据的过程中,增强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

【教学难点】

选择简便科学的统计方法。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小鱼、小鸟、小兔卡片若干张。为学生准备学具盒6个,每个盒子里放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卡片共15张。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回顾旧知

教师出示杂乱地贴在黑板上的学具卡片。

谈话:今天有一些小动物想和小朋友们一起来学习,大家高兴吗?看一看都有谁呀?

学生看图把小动物分成小鱼、小鸟、小兔。

教师:谁来告诉我们大家,小鱼的卡片有几张?

学生1:看不清楚,太乱了。

学生2:数不准。

教师:你有什么好办法能很清楚地看出小鱼、小鸟、小兔的卡片各有多少张吗?

(指名学生说一说。)

教师: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分一分,排一排?

(找一个学生上来分一分,排一排。)

教师:现在你能说出它们各有多少张了吗?学生纷纷举手,争先恐后地回答。

教师:像这样分一分、再数一数的方法是我们学习过的统计。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统计。(出示课题)

二、统计图形,探索统计方法

1.设置问题,激发兴趣

(1)教师:每个小组的桌子上有一个盒子,里面有什么呢?教师引导学生从盒子里摸出一个来看一看,并告诉大家盒子里有许多这样的图形卡片。(有正方形、三角形、圆形)

教师:咱们每个小组的小朋友都来看一看盒子里的这些卡片,你有什么想法?

学生1:太乱了,我没看到圆形卡片。

学生2:我想知道三角形的卡片有几张,就是数不准。

学生3:我想知道正方形的卡片有几张,但看不出来。

教师:我也想知道你们小组里圆形卡片有几张,我们该怎么办呢?

学生1:我们把卡片拿出来在课桌上摆一摆,再数一数就行了。

<<<12>>>

学生2:我认为不行,如果课桌太小了,放不下怎么办?

2.参与活动,探索方法

(1)教师:我有一个办法,你们愿意听一听吗?

(2)老师对学生提出要求: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同学说图形名称,其他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哪个小组完成得好,黑板上的小动物卡片就送给那个小组做奖品。

(3)学生活动,整理卡片。

(4)小组汇报,教师按照学生回答的顺序分别将记录的结果编号,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①△□○○△

②△△△△△△△△□□△□□□□○△○□○○○○○○

③△丨丨丨丨丨丨

④△□丨丨丨丨□?○丨丨丨丨丨○

⑤△正一□○正

(5)比较择优,掌握方法。

让学生面对整理的结思,说一说感受。

学生1:现在比原来清楚多了。

学生2:我感觉比原来好数了。

学生3:我很快就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学生踊跃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刚才每个小组都汇报了自己统计的方法和想法。我们想很快知道每种图形卡片有几张,哪种方法比较好?

学生1:我认为第4种方法比较好,简便好数。

学生2:我认为第5种方法比较好。我发现这种方法每1画代表1张卡片,一个“正”字正好有5画,只要数出有几个“正”字,乘5就可以了。

教师:如果我们需要统计的物品有很多很多,哪种方法会更方便呢?

学生一致认为用画“正”字的方法,更简便,更科学。

(6)教师小结。

把黑板上的小动物卡片奖给学生,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三、组织练习,巩固方法

1.课堂活动第1题

多媒体课件出示四种体育活动。

让每个学生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种,并让学生用画“?”或画“正”字的方法记录下来。组织全班交流。

让学生想一想,根据统计的结果,你知道了什么?

2.课堂活动第2题

让学生独立整理,并根据整理的结果说一说每种动物各有多少只。

四、课堂小结

在日常生活中,涉及统计的内容有很多,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还可以选择一些内容进行统计。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学生进一步进解除法意义,熟练计算除法算式。

2、进一步正确读、写万以内数。

3、熟练计算万以内数的加、减法及估算。

4、能用所学生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一、复习除法意义与计算:

1、出示书上主题图:你看到了什么?

2、怎样计算?

3、为什么用除法?说说什么情境下要用除法计算?

4、学生列式计算。

5、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6、师出示一些除法口算,学生开火车进行口算。

二、复习万以内数的认识。

1、师出示3569、5643、7800、9860、6089、7008、让学生读数。

2、说说万以内数的怎样的?

3、师出示:四千三百六十九、三千零三、五千七百等数,让学生说一说万以内数的写法是怎样的?

4、师出示书上第120第5题,说说哪一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5、举例说说生活中哪些是准确数,哪些是近似数?

三、复习万以内数的加、减法。

1、学生独立完成书上第6、7题。

2、交流计算时要注意什么?

四、复习估算:

1、学生独立完成书第三者121页第8题,要求用估臬的`方法完成。

2、小结:只要作出正确的判断,估算的方法可以不同。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由于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和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因此本设计注重从熟悉的现实生活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体会学习统计的必要性。同时让学生再次经历收集、整理、分析、决策的过程,培养学生收集数据、整理信息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纸卡

教学过程

引入课题,明确目标

今天这节课我们复习数据的收集与整理。(板书课题)0分工合作,梳理知识

一、引导学生小组合作,交流第一单元学习的内容。

、组织学生汇报所回顾的知识。

用调查法收集数据。

收集数据可以采用举手、起立、画“"”作记号等方式,但无论选择哪种方式,都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用画“正”字法记录数据。

记录数据时的方法不唯一,可以采用画正”字、画“V、画“需方法。当我们要记录的数量越来越多时,圆圈、对号的个数也会越来越多,这样看上去就会比较乱,数的时候不好数,而用画“正”字法记录数据时,就很清楚,所以采用画“正”字法记录数据,既方便又快捷。

认识统计表。

统计表就是将统计的结果用表格的形式展示出来的一种表格。统计表可以直接看出各种数据的多少,便于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整理知识结构,并展示知识结构图。

数据的收集与整理

、提出问题。

过渡:对以上的学习内容,你有什么疑问?

组织学生质疑、释疑并交流整理知识的体会。

设计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及心理特点,先引导学生在合作交流中,初步理清知识层次,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乐于合作,勇于探究。在此基础上,再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自主整理知识结构图,以便培养学生的复习、整理的能力,这样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借助习题,回顾重点,强化提高

1、复习用调查法收集数据。

课件出示习题:统计一下班级同学的出生月份情况。12月哪月出生的人数最多?哪月出生的人数最少?

引导学生思考:要完成这项统计,你准备怎么办?引导学生找出一些容易操作的方法:举手或组内报名,小组汇报等。

引导学生优化方法——选择简单的举手方法:每个同学只能选择一次,不能多选也不能遗漏。要做到不重复、不遗漏。

学生举手,教师记录,完成本题。

2、复习记录数据的`方法。

(1)课件出示习题:

下面统计的是二(1)班同学第一小组最喜欢吃哪种水果的

情况。

王红

刘梅

石明

李飞

邓丽

孙楠

余辉

徐阳

刘芳

周曦

王菲

赵佳

杨彤

李莉

(2)小组讨论:针对上题,如何记录这些数据呢?

指名汇报,明确记录方法:方法不是唯一的,有很多,但是画“正”字法是最方便和快捷的。

教师出示表格,引导学生用画“正”字法统计数据。

3、复习统计表。

(1)课件出示习题:下面是二(3)班同学参加学校艺术节情况统计表。根据统计表回答问题。

项目:唱歌、绘画、演讲、舞蹈、人数

参加的人数最多,参加()的人数最少。

参加()和()的人数同样多。

参加舞蹈的比参加唱歌的多()人。

(2)学生先合作完成,再指名汇报,明确思考方法:要把统计的数据进行对比,即可得出结果。

(3)课件出示条形统计图:二年级同学参加校运动会项目情况。(每人限一项,每人都参加校运动会)

项目:跳绳、踢毽子、跳远、跑步、人数。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能熟练地运用连加和连减等有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运用估算,探索加减混合运算的方法,可以顺利运算。

教学重难点:

1灵活运用连加连减等有关知识,结合具体情境,解决问题。

2运用所学的知识,灵活解决生活中实际的问题。

教学准备:草稿纸

教学过程:

一.你学到了什么

这一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这一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更好地掌握有关的知识。这两副画是对学生学过知识的一个提示,左图是有关认识图形的知识,右表可以利用呈现的数据练习加减法。教师可以通过这幅图,引导学生自己说一说想到了什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

二.我的成长足迹

这一栏目,目的在于让学生回顾在学习过程中的体会与进步,体现了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倡的学生成长记录的方法,是学生自我评估的一种方式。教科书中提出了三个方面的问题,比整理与复习(一)提高了一步。学生可以展示最满意的一次作品,可以组织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展示和交流,并适当加以指导。

三.练一练

1.第1题

练习万以内的加减法。学生可以列竖式计算,要求学生计算正确,在速度上不要提过高的.要求。

2.第2题

教材通过“五一”旅游的情境,提出了三个问题,不仅复习了万以内数的感受和培养了学生的估计意识。教学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提出其他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决,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第3题

复习认识图形的内容,可以让学生独立完成。

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内容:

课本P23页例1,练习五第1~3题。

教学目标:

通过对问题情境的探索,使学生在动手操作的基础上自己得出除法算式的商;通过比较分析的思维过程,使学生体验到可以用多种方法求商,感受到用口诀求商的简便;掌握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初步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

教学重点:

使学生学会求商的方法。

教学难点:

用多种方法求商。

教学准备:

情景图或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知

出示例1放大图,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设计意图】:故事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二、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看图,思考问题:小猴摘了几个桃子?猴妈妈准备分给几只小猴?

动手操作,探究方法。

(1)、各小组动手分一分,并说说分的'过程。

(2)、小组合作,交流方法。

我们通过分一分知道了可以分给4只小猴。如果我们不动手分,那该怎样想呢?

学生交流想法。

揭示课题,板书课题: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

12÷3的商是几?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汇报并说明解题思路。

小结。

【设计意图】:通过操作为下面的抽象思维作准备,使学生由直观向抽象过渡。通过相互交流、启发达到共同发展的效果。让学生在感受用乘法口诀求商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计算方法的理解。

三、拓展应用,加深理解

引导学生完成第24页的“做一做”第1题。

(1)、要求学生利用口诀独立解决,并想想这些题目有什么特点。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汇报。

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1题。

学生认真观察图,说说图意。然后独立完成。

3、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五第2、3题。

【设计意图】:寓学习于游戏中,并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学生体会被除数和除数一样时商是1。

四、课堂总结。

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教学反思: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教材第68页例6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学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

2.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的多样化,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应用意识。

3.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统一美,积累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

目标解析: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定位在学生已了解物体排列的简单规律和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的。通过动手操作、观察,让学生在发现规律,运用多种策略解决问题,感受多种方法内在的联系,理解并掌握运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与按规律排列有关的问题。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感受知识之间的普遍联系,体会数学的统一美,也使学生积累了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感受余数在生活中的灵活应用,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学会用有余数除法的知识解决一类按规律排列的有关问题。

教学难点:

理解余数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

教学准备:

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

1.同学们算题老师猜。老师猜得都对吗?你想知道这其中的奥秘吗?

2.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类问题。(板书课题)

二、解疑合探

(一)回顾规律,提出问题。

1.动手操作,摆小旗。

2.发现规律,说小旗。

这些小旗的排列有什么规律?说一说,接下来再摆第10面是什么颜色?第11面呢?第12面呢?

3.提出问题,猜小旗。

按照这样的规律摆下去,第16面小旗应该是什么颜色?

(二)自主探究,解决问题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自己想办法解决问题,可以在纸上画一画、写一写,把自己的方法表达清楚,再与同桌交流自己的方法。

2.汇报交流,组织研讨。

(1)预设一:画图法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的。

(2)预设二:符号法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红红 黄

3 6 9 12 15

第16面小旗应该是黄色的。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一、说教材

这一节课是是建立在二年级上册所学的内容表内乘法的基础上,为今后学习各种除法、除法应用题及分数的含义打下基础。因此,这一课的教材中设置了活动情境,实际操作,想想分分,巩固练习这样几个层次,完成对新知识的牵引,让学生由已知感受末知,从末知探求新知。

二、设计理念

我在设计本堂课的依据的理念是:新课标指出每一堂课都应该以学生为中心,以探究为手段,积极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目的,最终让学生形成一种新型的数学思想,养成数学能力,体验生活与数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1、通过分分摆摆的操作,了解什么是平均分及怎样分才是平均分,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平均分的表象,并由此粗浅的感知除法。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意识。

3、能用学到的平均分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此我还确定本节课的重点是每份同样多才是平均分,而难点则是平均分的分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曾经听过为这样一句话:“课伊始,趣味鲜;课进行,趣味浓;课结束,趣末尽”,说明在一节课中“趣”字应该贯穿始终,而起始阶段的“趣”味显现就尤为重要,它不仅能牢牢的抓住学生的心,而且能缩短老师与学生的距离,趣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二)动手操作,探索新知。

1、教学例1。

通过摆一摆,分一分,知道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2、教学例2。

让学生自动动手分东西,探究平均分的方法。

(三)巩固练习,加深理解。

留给学生充分的练习时间,是为了让学生更有效的.理解知识,同时也能反馈于教师,让教师了解本堂课、本班学生存在的缺陷,以使做到堂堂清。

1、判断题(叫学生判断这样是不是平均分)检验学生对平均分概念的理解程度,进一步加深学生的印象。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引导学生弄清楚是怎样圈的,然后填一填。

让学生联系操作过程再说一说:一共有几个,按每几个一份来分的,分成了几份。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均分,知道了怎样分东西才是平均分,还学会了用每几个一份的方法来分东西。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存在着大量有关平均分的现象。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 目标

通过“拨一拨”、“数一数”及“数学游戏”等活动,激发读数写数的兴趣。

1.通过在计数器上拨珠等活动,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会读写万以内的数。

教学 重难点

读数写数的方法。

教学 准备

教具:投影片、计数器

学具:小计数器

课时1

教学过程

切入举偶

谈话引入。一百是几位数?你还知道向这样的三位数吗?请你举几个这样的例子说一说。除了三位数,你还知道几位数?请你举几个例子说一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认识这样的数。

对话平台

玩中学

1.拨一拨

通过在计数器上拨一拨,学会数数、读数和写数。

(1)读、写三位数。

完成拨一拨(1)。

(2)学习四位数及末位有零的数的读写。

完成拨一拨(2)

(3)你拨我写。在同桌之间进行。

2想一想读书和写数时要注意什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学中做

1.完成试一试(1)。

2.完成试一试(2)。

3.完成试一试(3)。

练一练

(1)完成练一练1。

(2)完成练一练2。

(3)完成练一练3。

(4)完成练一练4。

板书设计

拨一拨

29830238004100

小学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一、查字知道除字义。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除(chú)法的初步认识”,“除”字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多少?先讨论如何在字典上找到“除”字?

生:我们小组认为应在标有“c”的那几页中找,可以找到“除”字。

生:我们小组讨论也认为在标有“c”的那几页中找,不过我们不是直接找“除”字,而是先找到“chú”,再找“除”字。

生:我认为XX同学的方法方便一些,我刚才翻字典时发现每页的最上面都标有拼音,未找到拼音就不用看下面的字了,方便一些!

师:查查字典,“除”字有几种意思?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学生查字典)

生:我们小组查字典知道“除”有五种意思,一是“去掉”,如除四害;二是不计算在内,如除此而外;三是把一个数分成相等的若干份,如2除6等于3;四是台阶,如庭除;五是任命,授职。刚才,我们讨论除与加、减、乘一样,是一种计算方法,所以我们认为在“除法的初步认识”中“除”是第三种意思。

生:我查到“除”字在65页,有四种意思:一是去掉;二是不计算在内;三是算术中用一个数去分另一个数;四是台阶:庭除。以前,曾称数学为算术,所以我认为是第三种意思。

师:用一个字概括“除”是什么意思?

(众生齐答:分。)

二、动手理解平均分。

师:请你拿出6――10个小圆片来分一分,要求分成两份,把结果填入表格。

圆片总数 个

第一份

第二份

师:通过操作,你有什么发现?

生:只要拿出一个便成两份,一份增加,另一份会减少。

生:我用8个小圆片来分的,只有分成4与4时,两份同样多,其它不行。

生:我也只有分成5与5时,两份同样多。

生:我的没有出现同样多的!

生:你用了几个?

生:7个。

生:我用了9个,也没有出现同样多的。

生:我用6个,3与3同样多。

师:噢!也就是说用7、9个小圆片时,不管你怎样分都不会出现每份同样多,用6、8、10个小圆片时,可以出现每份同样多的现象。这种每份同样多的分法显得比较(众生齐答:公平),它叫平均分。平均分时不管分几份,要求每份同样多。请你四人一小组,用12个小圆片平均分,会出现哪几种情况?

(学生操作,反馈:2个6,3个4,4个3,6个2,12个1等几种情况)

三、动口表达小操作。

师:我们来用一用平均分好吗?老师在这里有一些梨和几个盘子,请一位小朋友来选用这些材料,用平均分来分一下,有困难可以请好朋友帮忙。其他同学看这位小朋友怎么分,注意动作、表情、神态等,来一个“看操作说话”如何?

(师指一位学生上台,望着9个梨子和5个盘犹豫不决。豁然回首,向朋友招招手,朋友在他耳边片语,他微笑着拿出8个梨子和4个盘子,开始操作)

四、动脑创造除符号。

师:同学发挥创造想象力,“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用符号表示出来。同时思考一下:为什么这样设计?如何使同学接受自己的`设计。

生:我们学习过加、减、乘法,我发现加号“+”旋转一下成为乘号“×”,于是我想把减号“-”旋转一下得到“/”来表示除号。写出的算式是8/4=2。

师(惊讶地)问:你们觉得………

(众生用掌声打断老师的话,为该同学的创意由衷地鼓掌!)

生:我爸爸告诉过我除号,“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可以写成算式8÷4=2。我认为除号能体现平均分的意思,你们看横线上一点,横线下一点,多公平!

生:刚才,我是画一把小刀来表示除法:8 4=2,不过我现在觉得他们的好一些!

师:你也很好!能在交流中欣赏他人优点,反思自己,作出明理的决择。也很了不起!

师:同学们,这两种表示方法都比较常见,你在哪里见过呢?

生:计算机上是用“/”来表示除的!

生:数学书上,用“÷”表示除!

……

师:会读吗?看看书上规定它怎么读?

师:它读作(众生接:“8除以4等于2” )。表示把8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2。写几个算式,让同桌读一读,说一说它表示的意思。

五、动手应用新知识

选取生活中平均分的场景图,让学生写算式、读算式、说算式的意义等

第三篇: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实践活动:剪一剪》教案

远成文化 《课时掌控》 《动感课堂》 《畅优新课堂》

第3课时 实践活动:剪一剪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剪一剪,剪出有规律的图形,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2、结合剪出的图形加深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认识。

3、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

动手剪出有规律的图形。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教法:

观察法,分层次教学法。借助图形,组织观察,组织学生通过观察图片、课件等活动,初步认识剪纸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谈话:同学们,剪纸艺术源于我国,有千百年的历史,是我国的国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誉。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剪纸作品,请同学们欣赏。

教师展示一些剪纸作品让学生欣赏。课件出示教材第31页的剪纸。谈话:这些剪纸作品漂亮吗?这些剪纸中有些是轴对称图形,你能找出来吗?

师:这些民间剪纸具有高的艺术价值,是民间艺术的美的展示,你们想学习剪纸吗?

引入课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动手剪一剪。

二、互动新授

1、教师展示课前剪好的一排小纸人。

(1)谈话:这是老师剪的剪纸,你能看懂老师剪的是什么吗?(手拉手的四个小人。)追问:剪出的小人有什么特点?(学生明确:每个小人都是一模一

远成文化 《课时掌控》 《动感课堂》 《畅优新课堂》

样的,每个人都是轴对称图形,四个一样的小人是手拉着手的。)

(2)教师:同学们真棒,找出了它们的特点,这四个小人是并排排列的,你们想知道老师是怎样剪出来的吗?你们想不想自己动手剪出这样的图形呢?

2、组织学生观察剪一个小人。(1)猜一猜。

谈话:一下子剪四个小人有点难,我们可以先试着剪出一个小人。那怎样能又快又好地剪出一个小人呢?

小组讨论,汇报结果。

教师引导谈话:老师这里有一张纸,把它对折,然后在不开口的这边画半个小人,请大家猜一猜,沿着线把它剪下来,打开会是什么?

学生猜测,验证,尝试剪一个小人,教师将学生的作品展示在投影仪下。(2)为什么只要剪半个小人,就能剪出一个完整的小人呢?

(学生有了学习对称图形的基础,因此剪一个小人的方法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去剪。)

(3)追问:如果在开口的这边画半个小人,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尝试剪。明确:如果在开口这边剪,会出现两个一半的小人。

谈话:看来即使是简单的剪纸也是需要技巧的,我们可以结合轴对称图形的知识,先画出半个图案,再剪,就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图案,还要注意不要在折纸开口处剪。

3、组织学生剪2个小人。

谈话:我们已经会剪一个小人了,你们怎样剪2个拉手的小人呢? 先让学生试着折纸,思考。明确:对折两次就能剪出2个小人。

学生试着折纸,对折两次,在不开口处画出半个小人,画小人的胳膊时要一直延伸到纸的边缘,最后剪开。

展示学生的作品。

4、自主交流,组织学生学习剪一排小人的方法。

远成文化 《课时掌控》 《动感课堂》 《畅优新课堂》

(1)我们已经会剪2个小人了,你们怎样剪4个手拉手的小人呢? 组织学生分组剪一排4个小人,先让学生试着折纸,思考。

学生操作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利用课间展示剪一排4个小人的方法。

教师明确:把长方形纸对折后,只画半个小人,小人的中线应都是折痕的一边,画小人的胳膊要一直延伸到纸的边缘。

(2)展示学生的作品。说说自己在剪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5、谈话:我们刚才剪出了4个小人并排手拉手的图形,你能想办法剪出8个小人并排手拉手的图形吗?

学生思考,指名上台演示,试着说说剪的方法。学生分小组剪出8个小人并排手拉手的图形。

6、提问:这些小人之间的位置变化有什么特点?(平移)

教师小结:这些小人不管是4人并列的还是8人并列的,都是通过1个小人平移所得。

三、巩固练习

完成教材“练习七”第12题。课件出示:4个小人手拉手地站一圈。

1、同学们请看,这4个小人不是并排站着了,而是手拉手地站一圈呢,你能剪出这样的图形吗?小组合作试一试。

先让学生董脑筋想想应采取哪种方法,想好了,再动手实践。

教师提示:剪这样的图形需要的是什么样的纸张?(正方形纸)怎样折才能剪出来?(先将正方形纸上下对折,再左右对折。)

教师利用课件展示剪一圈小人的方法。

学生看课件演示,学习剪一圈小人的方法。(重点明确正方形纸的方法。)

2、组织学生分组剪一圈小人。

学生操作时,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3、组织学生展示作品。

远成文化 《课时掌控》 《动感课堂》 《畅优新课堂》

学生互相评价,并提出自己在剪的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

4、组织学生观察:这些小人之间的位置变化有什么特点?(旋转)

四、课堂小结

师:你觉得本节课有哪些收获?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利用我们学过的轴对称图形的知识感受了一把兼职的快乐,剪出了平移和旋转的图形。根据图形的对称关系,我们只需要画出半个小人,就能剪出一串完整的小纸人或围成一圈的小纸人。同学们的身边还有各种各样的剪纸,上面有很多好看的图案,你们想不想剪出更多更美的图形呢?请同学们自己设计一个图案,并剪出来展示。板书设计

剪一剪

剪纸人:(1)对折

(2)画半个人

(3)剪一剪 教学反思:

第四篇: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1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53、54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内容。本单元学生将系统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主要是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用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好本单元的相关知识,将是学生在第二学段学习两步以上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教学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其掌握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材用烤面包的情境提供了现实素材。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结合已知条件分析问题,为列式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信息的复杂性,学生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进行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在理解题意和分析解答环节将采用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改进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导入新课

1.根据下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明有20元钱,买钢笔用去10元。

2.要解决下面的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每个面包多少钱?

3.师:同学们的数学感觉真好!能从日常生活中准确地发现问题和提出数学问题。下面老师要带大家去逛一逛面包店,又有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和解决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铺垫孕伏的过程就是唤醒旧知的过程,为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情境图,理解题意

师: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师:今天的信息有点复杂,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楚的理解题意,请出我们的小助手“色条图”来帮忙吧!

师:怎样在“色条图”上表示出这些信息和问题呢?

学生独立思考:在“色条图”上表示出信息和问题。

展示交流:为什么这样表示?

(设计意图:借助“色条图”这一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比较复杂的信息,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在表示和交流的过程中也就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关系,为解决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解决问题

师:想一想,要解决“剩下的还要烤几次”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哪个信息已知,哪个信息未知?怎么办呢?

师:想一想,该怎么解答呢?

学生尝试解答。

展示交流:为什么要先求出剩下的面包个数?读了哪些信息,你就想到可以求出剩下的面包个数?

如果学生只列出分步算式,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我们是用分步来做的,你们能用综合算式表示出解答的过程吗?

对比不同的综合算式,引导学生辨析:你同意那个算式?为什么?如果不加小括号,会出现什么情况?

师: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呢?

(设计意图: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仅引导学生解决出问题,还渗透了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对比与小结

师:比较一下我们以前解决过的问题和今天解决的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解决出了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结构,学会找出中间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

2.完成教科书第54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力图体现练习的层次性,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解决的?你有什么感受?

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53、54页的内容)

教材分析

“解决问题”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五单元“混合运算”中的内容。本单元学生将系统学习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主要是学习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用相关的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好本单元的相关知识,将是学生在第二学段学习两步以上混合运算的重要基础。本节课教学需要两步计算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问题,其掌握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后续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教材用烤面包的情境提供了现实素材。目的是使学生在理解图意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同时结合已知条件分析问题,为列式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学情分析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知道了小括号的作用,积累了一定的解决问题的经验。但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这类需要两步才能解决的较简单的实际问题,由于信息的复杂性,学生在理解问题、解决问题上都存在一定的困难。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会用色条图分析数量关系,感受其使问题简明、直观,便于分析的作用,渗透数形结合思想,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2.使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学会用找出中间问题的方法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

3.在分步列式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逐步学会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会合理运用小括号改变运算顺序。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四能”,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同时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掌握解决需要两步解决的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难点

会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并合理利用小括号列综合算式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1.《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发展。”所以在本节课的教学中将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教师进行启发性的讲授、创设情境、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借助几何直观可以把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简明、形象,有助于探索解决问题的思路,预测结果。”在理解题意和分析解答环节将采用直观演示的教学方法,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本节课的课堂教学评价不仅会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会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将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和导向作用,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改进课堂教学过程。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铺垫孕伏,导入新课

1.根据下面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明有20元钱,买钢笔用去10元。

2.要解决下面的问题需要哪些信息?

每个面包多少钱?

3.师:同学们的数学感觉真好!能从日常生活中准确地发现问题和提出数学问题。下面老师要带大家去逛一逛面包店,又有什么样的数学问题等着我们去发现和解决呢?(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教师的教学应该以学生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铺垫孕伏的过程就是唤醒旧知的过程,为探究新知做好知识和思维上的准备。)

二、探究新知

(一)出示情境图,理解题意

师:你获得了哪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师:今天的信息有点复杂,为了帮助大家更清楚的理解题意,请出我们的小助手“色条图”来帮忙吧!

师:怎样在“色条图”上表示出这些信息和问题呢?

学生独立思考:在“色条图”上表示出信息和问题。

展示交流:为什么这样表示?

(设计意图:借助“色条图”这一直观图形帮助学生理解比较复杂的信息,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学生在表示和交流的过程中也就理解了数量之间的关系,为解决问题做好充分的准备。)

(二)解决问题

师:想一想,要解决“剩下的还要烤几次”这个问题,需要哪些信息?哪个信息已知,哪个信息未知?怎么办呢?

师:想一想,该怎么解答呢?

学生尝试解答。

展示交流:为什么要先求出剩下的面包个数?读了哪些信息,你就想到可以求出剩下的面包个数?

如果学生只列出分步算式,引导学生思考:刚才我们是用分步来做的,你们能用综合算式表示出解答的过程吗?

对比不同的综合算式,引导学生辨析:你同意那个算式?为什么?如果不加小括号,会出现什么情况?

师: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呢?

(设计意图:好的教学活动,应是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作用的和谐统一。实行启发式教学有助于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不仅引导学生解决出问题,还渗透了分析法和综合法两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三)对比与小结

师:比较一下我们以前解决过的问题和今天解决的问题,你有什么发现?

师: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才解决出了这个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让学生理解这类问题的结构,学会找出中间问题进而解决问题。)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练习十二的第2题。

2.完成教科书第54页“做一做”。

(设计意图:力图体现练习的层次性,巩固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我们解决的问题有什么特点?我们是怎样解决的?你有什么感受?

1、王爷爷家养了400只鸡,李爷爷家养了524只鸡,王爷爷家再养多少只鸡就和李爷爷家一样多?

2、王爷爷家养了400只鸡,李爷爷家养了420只鸡,李爷爷家送多少只鸡给王李爷爷家两家鸡的只数就一样多了?

3、小丽上午做了123道计算题,下午比上午多做了18道,这一天她一共做了多少道计算题?

4、小丽上午做了123道计算题,下午比上午少做了8道,这一天她一共做了多少道计算题?

5、鸡和兔关在同一个笼子里一共有10个头,数一数一共有24只脚,你知道笼子里有多少只鸡吗?

6、、停车场上停放了三轮车和小轿车一共9辆车,数一数一共有33个轮子,你知道三轮车和小轿车各有多少辆吗

7、储蓄罐里有5分硬币和2分硬币共12枚,数一数一共有54分,你知道5分硬币有多少枚吗?

8、小丽一天一共做了18算题,上午比下午少做了2道,她上午做了多少道计算题?

9、王爷爷和李爷爷家一共养了25只鸡,王爷爷比李爷爷家多养了5只鸡,李爷爷家养了多少只鸡?

10、王爷爷家一共养了125只鸡,王爷爷比李爷爷家多养了5只鸡,李爷爷家养了多少只鸡?

11、王爷爷家一共养了25只鸡,如果送2只给李爷爷家,就和李爷爷家一样多,李爷爷家养了多少只鸡?

12、哥哥和弟弟拿出同样多的钱买金丝猴奶糖,结果哥哥比弟弟多拿了10块,所以付给弟弟1元5角,每块奶糖多少角?

13、哥哥和弟弟拿出同样多的钱买金丝猴奶糖,结果哥哥拿了14块,弟弟拿了6块,所以哥哥要付给弟弟2元,每块奶糖多少元?哥哥和弟弟原来各带了多少元?

14、在路的两边每隔10米栽一棵树,(首尾都栽),一共栽了16棵树,这条路长多少米?

15、在一条48米的路一边,每隔8米栽一棵树,(一头栽一头不栽),可以栽多少棵树?

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解决问题教案2

设计说明

1.培养学生用多种方式分析数量关系。

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是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为了让学生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本节课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示意图中发现数学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并让学生结合示意图,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与平均分联系起来。通过图形表征和语言表征等多种形式,将具体问题和运算的意义联系起来,使学生有理有据地选择算法。

2.经历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让学生获得方法,提高能力。

解决问题主要是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而数量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则是学生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问题的过程。本节课充分利用主题图呈现的用除法解决的两种不同的现实情境,帮助学生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直观化,让学生经历从现实生活或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学问题的过程。同时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主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要解决的问题与除法意义之间的联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除法意义的理解,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经验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圆片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1.课件出示教材23页例3主题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分组交流各自从图中看到的信息)

2.组织学生汇报。

⊙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1.教学例3,探究解题方法。

(1)引导学生从图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讲给同桌听。

(2)学生讨论、交流,并汇报。

预设

生1:15只蚕宝宝,平均放到3个纸盒里,每个纸盒放几只?

生2: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要用几个纸盒?

(3)引导学生分析第一个问题。

①学生小组合作,先分析问题,然后汇报方法。

预设

方法一:用圆片代替蚕宝宝,动手分一分。

方法二:用笔画一画。

②教师强调:我们可以用动手操作的方法帮助分析数量关系。

(4)引导学生列出算式,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①学生列出算式:15÷3=5(只)。

②汇报想的过程:求每个纸盒放几只,就是求每份数,这是平均分,应该用除法计算。

(5)引导学生自己动脑思考,第二个问题该怎样解决,并说明理由。

①学生列出算式:15÷5=3(个)。

②汇报解题思路:15只蚕宝宝,每个纸盒里放5只,求要用几个纸盒,就是求15里面有几个5,这也是平均分,应该用除法计算。

(6)通过解决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发现它们的不同点和相同点,并与小组里的同学讨论。(学生讨论,然后交流讨论的结果)

不同点:第一个问题是求每份数,第二个问题是求份数。

相同点:两个问题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计算。

2.学习用乘法检验。

(1)引导学生质疑:大家解决的这两个问题到底对不对呢?你们能想办法检验一下吗?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检验方法,并检验解答是否正确。

(3)引导学生总结检验方法:可以用乘法检验。

3.总结。

我们刚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内容。

设计意图:先将学生置身于现实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所需的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再在分析、比较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掌握分析数量关系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进一步学习乘除法应用题作铺垫。

第五篇:小学二年级数学实践活动总结

2009-2010学第一学期二年级数学实践活动总结

鹿作让杨少鹏

“做中学,学中做”是知行统一的学习方式,也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得到进步和发展。”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除了每天35分钟的课堂教学以外,若能有课堂教学之外的数学实践活动作为对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定能起到重要的作用。但长期以来,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学习方式单一,被动,缺少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偏重书本知识、运算技能和推理技能的学习和训练”。要改变学生这种学习状况,把他们从被动的接受式学习中解放出来,从封闭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重要的问题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学生“动手实践”提供了极大的活动的空间,也为学生的“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创设了重要的活动环境。

一、对数学实践活动的再认识与再理解:

数学实践活动与课堂教学的目的一致,但内容和形式的不同,使这种活动与之相比表现出更加自主、灵活、丰富、开放。

从活动内容和空间看,学科课有较稳定的教学内容,教材有严密的、科学的编排体系,数学实践活动活动内容可以是学科内容的扩展和延伸,也可以是不受课内学习内容的限制,不拘泥于教学大纲和教材,不受教材、课时的限制,可多可少,可以是按照课本上安排的活动内容开展活动实践,对课本知识的深化和提高,也可以选择具有现实性、趣味性和挑战性的素材做学习、调查研究性的内容,还可向学生提供一些阅读材料,开拓视野,渗透一些重

要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更大的学习和发展的空间,让其他学生也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数学实践活动是数学学科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数学学科教学的延伸和发展,是对学生理解、运用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升华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发挥学生主体性这一思想,包含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来设计活动,同时要保证教师的指导地位,忌放任自流。它具有强烈的实践性、研究性、参与性、生活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二、开展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效:

1、我们不断更新了观念,提高对数学实践活动的认识。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活动,我们引导孩子们做中学,学中做,回顾这个课题整个的实验与研究的过程,我们自己何尝不也是“做中学,学中做”。

我们引导孩子如何捕捉“生活现象”,联系“生活画面”,设计“生活情境”,把数学知识巧妙地结合于学生生活之中,让他们体验数学的可亲、可感、可用。

知识源于实践,更应用于实践,结合新学的知识去探索和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数学问题,解释周围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可以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意义,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我们精心设计实践活动,培养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2、数学来源于实践。现实生活、生产中处处蕴涵着数学问题,教师创设条件,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教师善于引导学生把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一些问题抽象出来,转换成数学问题设计实践活动课。

三、数学实践活动活动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活动是数学教材中一种新型的教学形式。开展实践活动的意义众所周知,实践活动开展得好,将强化数学学习和学生生活的联系,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等。但由于数学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教师教育观念转变的滞后及一些现代教学技能、素质的欠缺,影响了活动效果。

四、进一步深入研究的设想:

开展数学实践活动活动,对我们来说是一种新的尝试,无论从内容、形式、方法上讲都是新的。因此对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及教师对数学教育的理解都产生一定的影响,我们尝试之后还认识到,与实际情境密切相联的方式,不只在组织数学实践活动中需要,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也是需要的,应该在教学中自觉地运用它来组织学生学习。

数学实践活动活动作为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对于我们来讲是一个崭新的课题。数学实践活动不仅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还促使学生去发现和研究问题;不仅让学生积累了知识,还增强了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不仅让学生运用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还激发每个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体现了现代的主体性教育思想。通过实践活动的教学,拓宽现行小学数学教学的空间,增强数学学习的意义。

下载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实践活动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小学二年级下册数学实践活动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二年级数学下册《捐书活动》教案

    捐书活动 东水中心小学陈淑俏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节:捐书活动。(P97~98) 教学目标: 1、发展从表格中获取信息,提出问题的能力。......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测量 温故知新 1新铅笔和橡皮谁长一些,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呢? 新课先知 1.进行估测时,我们可以先目测估计,再实际()测量。 2.测量桌面时,我们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你有()工具,你用这......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想想算算”,练习一第4~6题。教学要求:使学生初步理解和学会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教具准备:小黑板......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班级基本情况:这四个班的孩子在经过一年半的苏教版数学学习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基本知识......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八单元 统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73—75页例题及“想想做做”第1-4题教材分析: 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初步认识了......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认识宽窄 指导孩子通过观察,找出事物间的联系,比较其大小、多少、异同等等,提高宝宝的观察和辨别能力。 目标 教宝宝认识宽窄。 准备 5块长短、宽窄递增,不同颜色的长方形硬纸板......

    小学二年级数学实践活动:剪一剪的教案

    小学二年级数学实践活动:剪一剪的教案 教学目标: 1、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结合图形加深对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的认识,并从中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2、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培养初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