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第八单元 统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了解统计的意义,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
2、通过对周围现实生活中有关事例的调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单元教学重、难点:
1、认识简单的复式统计表。
2、完成以1格代表5个单位的统计表的制作。单元课时安排:2课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问题情景,导入新课。
1、多媒体课件出示例1主题图,问:图上的小朋友在干什么?你们测量过体重吗?测量了几次? 2、读一年级刚入学时,你测量的体重是多少?(学生自由汇报各自的体重情况)
3、怎样才能让大家一看就明白我们班所有人的体重情况呢?
二、活动体验,探究新知。
1、电脑出示统计表(1):
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
师:现在我们就用“正”字记录法来统计一下刚入学时的体重(集体活动)
2、活动结束后,师生共同将收集的数据整理后填入表格中。
3、二年级时,我们的体重有什么变化呢?
电脑出示统计表(2)
体重(千克)15以下16~2021~2526~3031以上人数
集体进行统计活动,并将结果填入表中。
4、讨论:如果想把两年的体重数据填入一个统计表中,该如何表示呢?
学生讨论后,在黑板上出示表格(3):(单位:千克)
5、先让学生独立尝试填空,然后小组合作交流。
指名上台在黑板上填写数据。
6、引导观察讨论大屏幕上的两个单式统计表与黑板上的复式统计表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7、观察复式统计表,回答问题。
(1)一年级时,体重在()千克的人最多
(2)二年级时,体重在()千克的人最多
8、你还能发现什么?先在小组交流,后指名在全班汇报。
9、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组织学生对体重过轻或过重的学生提些合理的建议等。
三、整理数据,巩固练习
出示“做一做”,练习情景图。
1、交流图上的小朋友参加了哪些课外活动?
一班的同学参加各项课外外小组活动人数的情况是怎样的?
你参加了哪项课外活动?
2、讨论:怎样收集我们班参加课外活动人数的数据?
3、活动、统计数据。
4、整理数据并把数据填入复式统计表中。
5、讨论并回答统计表后面的四个问题。
四、汇报收获,回顾总结
这节课我们干了什么?(板书课题)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车,各种车辆每天都在为我们的生活提供服务。(播放录像)同学们请年,这是一条道路上过往车辆的录像片,请同学们帮助记录一下其中四种车辆的数量。
二、探究新知
1、组织记录:
(1)给学生统计表(记录单)
种类轿车面包车客车货车辆数
(2)组织学生第一次记录:
记录完后,问:在观看录像时,你是如何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的?
交流完说明用画“正” 字的方法又快又方便。
(3)第二次播放录像,学生记录。
问:全部记清的同学举手?
(由于车辆过往速度快,学生记录产生了困难,因此顾此失彼。)
讨论:怎样记录才能又快又准确呢?
强调说明分组合作记录,每人记录一种车辆的数量。
(4)再次记录四种车辆的数量。
(5)汇报后,整理数据并填入统计表。
2、学会制作统计图。
(1)分组讨论:
如果用每个 表示2辆汽车,最多要画几个格?
太麻烦了,怎么办呢?
讨论后得出结论:用1个 表示5辆车比较合适。
(2)师生共同完成以一格代表五个单位的统计图的制作。
先让学生独立绘制,指名上台涂色绘制,然后共同订正。
(3)在书上完成例1统计图1、2、3小题,指名口答。
(4)组织讨论:20分钟后第一辆车最有可能是哪一种车?为什么?
3、师生总结绘制用1格表示5个单位的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三、形成应用
1、独立完成第111页的“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1~3题。
四|、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五、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二十二的第4题,课后从小组为单位调查班里同学看电视的时间,把调查得到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使学生在收集、整理、分析的过程中互相交流和促进。
教学反思:
学习效果较好,孩子对统计的知识掌握比较好.第九单元:找规律
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发现图形和数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归纳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发现和欣赏数学美的意识,运用数去创造美的意识,使学生知道生活中事物有规律的排列隐含着数学知识。
单元教学重、难点:
1、在教学中用主题图找规律的方法。
2、数列相邻两项的差组成一个新的数列,这个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
单元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观察引入:
1、观察(出示教科书第115页墙面图、地面图)
师:小东家厨房装饰得真漂亮,你能发现瓷砖的排列有什么规律吗?
a、每行有几种瓷砖?
b、这几种瓷砖排列的顺序是怎样的?
(1)学生交流
(2)揭示课题:找规律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让学生小组合作找出墙面和地面装饰的瓷砖的图形排列规律,并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规律,帮助总结:
(1)从看的方向不同来寻找规律
(2)从图形的不同来寻找规律
(3)从图形的排列来寻找规律
2、把同学们发现的规律进行分析,像这样几个图形按一定的规律不断重复地排列,我们叫这种排列为循环排列规律。
3、每个同学在学习小组内把自己的想法,或别人好的想法说一说。
三、动手实践,创造规律:
1、如果你是小小建筑设计师,你能设计出什么样的美丽图案?老师和同学拿出各种各样的图形卡片,请大家设计一些有循环规律的图案。
2、展示:□▦★▣、▣□▦★、★▣□▦、▦★▣□
3、让学生按要求去思考,下面的图形应当怎样摆。
生:这图形是后面的向前循环移动一个位置,所以应该是□▦★▣,与第一个图一样。
4、出示练习题:a、一只鸭子头像和两只鸟的头像循环排的b、看书第115页,你发现了什么?
四、课堂小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什么规律?
五、提高练习:
1、我爱数学、学我爱数、数学我爱、2、上下、下右、右左、左右、上左、下上、3、1234、4123、3412、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引入:
1、出示小黑板,让学生独立完成(1)14710
(2)46810
(3)▣▢▣▢
今天我们来学习“图形的变化规律”(揭示课题)
2、请大家看书第117页,用已掌握的知识把第2题最后一个图的时针和分针画在书上,并说说为什么这样画?
3、出示小黑板:
第一行贴图片:小熊、兔子、猴子、青蛙
第二行贴图片:兔子、猴子、青蛙、小熊
第三行贴图片:猴子、青蛙、小熊、兔子
第四行怎样贴呢?由学生来贴,说出为什么要这样贴?
4、问:你们从图中发现了什么?
二、教学新课:
1、出示例
1、画一画
▥▤□■、▤□■▥、□■▥▤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认真审题,明确解题要求
2、请同学们尝试,动手画一画
3、让学生小组交流讨论
4、请学生汇报一下这幅图的排列有什么规律。
(1)它们全是四种图形组成的(2)从右边起,每组图形中的第一个图形在下一组中变成第四个图形,第二
个图形变成第一个图形„„ 如此循环排列。
(3)看成动态的就是图在向前一格一格地移动。
5、完成第116页例1下面的“做一做”,同组同学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
6、请几个同学来说一说,应该怎样画?为什么要这样画?
三、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练习二十三中第1、3题
2、自由设计有规律的图案,并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设计?它的规律是什么?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掌握了哪些规律?
五、课堂作业:作业本P52页
第三课时:
一、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1、出示情境挂图
你们看哪些图案是有规律的?是按什么规律排列的?
2、同学们在图上找到了那么多的规律,看来生活中许多事物都是有规律的。我们今天就继续学习“找规律”(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教学例2
a、仔细观察我们刚才找到的规律,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b、出示例2的小正方形,你能看出这些图形的排列规律吗?拿出学具试一试。
c、谁来告诉大家这些图形的规律是什么?
d、括号里应填几?再往后你会摆吗?应摆几个?为什么?
(1)括号里应填16,再摆16个正方形
(2)我们根据正方形的个数的特点:1+1=2,2+2=4,4+3=7,7+4=11
11+()=(),肯定是11+5=162、你可以仿照例2的规律自己创造出一些拥有这些规律的图形吗?
3、展示你创造出来的规律,并汇报你的规律是什么?
三、深入探究,应用规律:
1、四人小组讨论,你能找到其中隐藏着的秘密规律吗?
2、你找到规律了吗?请告诉大家应该填几?为什么?
3、出示巩固练习题
(1)括号里的数字是什么?1、2、3、5、8、13、21、()、55
(2)96、()、24、12、6、3
四、教学效果测评:
1、引导学生完成课本p118页4—7题
要求学生说出规律和找规律的方法,并同时渗透数轴的知识和数位的知识。
2、出示课本p118页8的思考题,先由学生四人小组讨论,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动脑,仔细思考,认真倾听。
五、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不但找出了图形的变化规律,还找出了数字的变化规律。每组图形的个数是怎么变化的,就有了相应的数字变化规律。
六、课堂作业:作业本p53
教学反思:
数列的排列规律是对孩子数感的考验,有些孩子对于排列只能停留在表面上,不能够根据数字的变化而灵活多变.需要多练习。
第二篇: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测量
温故知新
1新铅笔和橡皮谁长一些,你是怎么比较出来的呢?
新课先知
1.进行估测时,我们可以先目测估计,再实际()测量。2.测量桌面时,我们可以选用不同的测量工具,你有()工具,你用这些工具测量的结果()。要想测得一样的结果,必须选用()的测量工具。
3.尺子上的“厘米”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来表示,1厘米记作()。
4.橡皮的厚度大约是()。图钉的长度大约是().5.直尺上从0到2是()厘米,从4到6是()厘米,你发现了什么?()。
心中有数
1.测量单位不一样,测量结果也就不一样,因此,要准确表示物体的长度,就要使用()的测量单位测量。
2.尺子上的()是国际上统一的一个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来表示,1厘米记作()。
预习检测
课本第2页练一练的第1题和第2题。
温馨提示
知识准备:生活中的测量知识。
学具准备:直尺、新铅笔、橡皮、文具盒、曲别针和图钉。
老是用 引题:
我们已经学过比较两件物品的长短了,谁来说说你是怎么做的呢?我们几天还要在得知谁长谁短的基础上再准确的进行一下测量. 测量:
1.估测:你们先目测一下一枝铅笔的长度等于几块橡皮的长度. 2.准确测量:注意:1,起点对齐,2,一个挨着一个量
3.就用这样的方法我们选用自己喜欢的身边的物品(橡皮,铅笔,手)作工具去测量一下课桌的长度吧.
4.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呢?(所用的工具不同,测量结果不一样)5.那我们都用铅笔作为测量工具,再测量一遍吧. 6.直尺上.
7.认识直尺(1厘米有多长,直尺的长度)
直尺的作用
温故知新
1谁来说说有关测量的知识呢?
新课先知
1用直尺测量橡皮时,橡皮的左端和直尺的()对齐,右端落到数字5处,所以橡皮的长度就是()厘米,2.估测一下新铅笔的长度是(),再用直尺测一下是()
3.橡皮和铅笔都是直直的,那么直尺只能测量直直的东西?彩色纸条和毛线能不能测一下呢?
4.毛线拉直后,可以看作一条().
5.用直尺画指定长度的线段时,从直尺的()开始画起,画到指定长度数字的地方结束,这就是所画线段.
心中有数
1测量物体的长度时,如果从0刻度开始,物体的左端要和0刻度(),然后再看右端落到数字几,落到就是().如果不是就要相减.
2画线段时,一般从()画起,要求画几厘米就画到几.
预习检测
课本第6页练一练的第2题。
温馨提示
知识准备: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学具准备:直尺、毛线、铅笔、橡皮和彩色纸条。
直尺的应用
1.测量物品.2画线段(注意,线段知识的补充)
第二个国际长度单位:米
温故知新
1用直尺测量物体时注意什么,画线段的时候注意什么?
新课先知
1测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时,通常用()作单位,()也是国际上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可以用字母()来表示,1米记作(). 2.生活中的米尺和折尺的长度都是()米.
3.通过观察米尺,知道米尺上有100个1厘米的小格,所以1米=()厘米,或者1m=()cm.
4.用卷尺测量黑板的长度是2米,换作用米尺测量,要量()次?
心中有数
1测量较短的物体时,用()作单位,测量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时,通常用()作单位.
2米尺和折尺的长度都是().
3米可以用字母()来表示,1米记作().4.1米=()厘米.预习检测
课本第8页练一练的第2题。
温馨提示
知识准备:厘米的相关知识。
学具准备:直尺、米尺、卷尺、折尺和铅笔。
米和厘米的换算是重点
分米
温故知新
1用手比划一下1cm、1m大约有多长。2你一步的长度是多长呢?
新课先知
1.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是(),用字母表示是()。2. 1m=()dm=()cm 3粉笔盒的边长大约是()分米
心中有数
1比厘米大,不米小的长度单位是(),分米可以用字母(()。1分米=()厘米或1dm=()cm,1米=(厘米。
预习检测
课本第2页练一练的第2题。
温馨提示
知识准备:生活中的测量知识。
学具准备:直尺、新铅笔、橡皮、文具盒、曲别针和图钉。
1分米记作)分米=())来表示,三个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是重点
第三篇: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想想算算”,练习一第4~6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初步理解和学会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口算下面各题。
64-3076-4053-20
64-376-453-2
64-676-753-5
2、学生做第4题复习题,然后口答,老师板书。
3、口算下面各题。
32+2546+1327+32
37+2546+1727+23
口算后提问:两位数加两位数是怎样口算的?
4、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第(1)题。
(1)出示例题96-43=
(2)这道题是两位数减两位数,你能按照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思考方法说一说你想怎样算吗?
(3)提问:把43分成40和3以后,要从96里怎样来减?
(4)请小朋友按照刚才的口算方法把第4页上例2的第(1)题算一算,在方框里填上数。
(5)谁来告诉大家,96-43是怎样口算的?
2、教学例2第(2)题。(同上)
3、提问:根据上面两题的计算,你能说说两位数减两位数要怎样算吗?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算算”第1题。
(1)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书上。
(2)检查订正。
(3)指出:两位数减两位数,实际上就是用连减的方法,先减几十,再减几,算出得数。
2、做“想想算算”第2题。
3、做练习一第4题。
(1)指名4人板演,一组一组算,其余学生分两组,每人做两组(4道)题。
(2)提问:每组题里的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四、课堂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两位数减两位数要怎样算?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一第5、6题。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教材第100页秒的认识、“数数说说”,练习十九第1~5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认识钟面上的秒针,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初步建立秒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时、分。
2、时针走一大格经过多少时间?分针1分走多少小格?1小格分针走多少小格?(1时=60分)
3、钟面上拨出时刻,让学生说一说几时几分。(3:0012:0012:057:254:3011:506:55)
4、时和分的时间单位,哪一个大?哪些用小时?那些用分?你跑60米要1分钟吗?就不能用时间单位分。要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板书)
二、教学新课
1、认识秒针和1秒。
说明钟面上除了时针和分针,有的还有秒针。让学生观察教具钟面,又细又长的针是秒针。(板书:秒针)
分别指不同的针,让学生说出是什么针。
出示时钟,让学生找出秒针,看走动的情况,说明秒针每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板书:走1小格1秒)让学生随着秒针的走动跟着数一秒、二秒、三秒。
提问:秒针走一格的时间1秒,走一圈的时间多少秒?
1、教学1分=60秒。
(1)请学生看秒针走一圈,分针走多少?是几分钟?(板书:1分=60秒)
(2)1秒钟有多长呢?请学生看秒针走动,1秒拍一下手。问:拍一次手的时间多长?让学生听老师说开始,看秒针默默地数,老师说停就停,说说经过了几秒钟。
2、指导看书。
(1)让学生看书,然后提问:钟面上哪根针是秒针?秒针走1格是多少时间?1分钟是多少秒?
(1)引导学生说出电子表和电视屏幕上的时刻。
三、巩固练习
1.做“数数说说”。
(1)让学生同时数脉搏,指名汇报15秒钟跳几下。
(2)出示时钟,老师说开始,学生做深呼吸,看做一次大约多少秒针,指名学生说一说。
2.做练习十九。
(1)第1题。指名几人数5秒钟,看最快的数到几。
(2)第2题。口答,说一说怎样算的。
(3)第3题。让学生先说一说每人各用多少秒钟,说一说用的秒数多的是快还是慢。再口答问题。
(2)第4题。学生填单位名称,然后集体订正。
(3)第5题。读题,让学生说一说条件和问题。
四、
五、课堂作业
练习十九第5题。
教学随笔: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目的要求
1.在具体的操作中,进一步加强方向感,提高认识路线图的能力。参与测定方向的实践活动,能在给定的场景中或在自己的校园里利用指南针辨认八个方向。
2.培养与同伴积极合作的精神,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方向并读懂路线图。
难点:能在给定的场景中或在自己的校园里利用指南针辨认八个方向。
一、室内活动
1.看方向板指方向。(学生面向东方坐)
提问:大家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方向?
让学生把方向板按实际的方向放在桌上。
提问:你能根据方向板指出其他的七个方向吗?
同座互相指、说。
2.说一说同学之间的位置关系。
谈话:请坐在教室中间的一位小朋友起立,再请坐在他北面、东面、南面、西面的小朋友听口令起立。
提问东北面的学生:你坐在他的哪一面?
再分别请坐在东南面的,西北面的,西南面的学生说出自己在他的哪个方向。
任意找一个学生,让他说说自己和好朋友的位置关系。
3.在教材呈现的场景里辨认方向。
谈话:同学们在教室里已经能正确地辨认方向,你们想不想到校园里去辨认一下方向?在去校园之前,我们先帮助书上的小朋友测定他们学校的方向。呈现教材中的场景图。
提问: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这幅图上的正北方向和我们以往看到的平面图有什么不同?这幅图上的正北方向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组交流后再指名回答)
讲述:以往我们看到的平面图,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而这幅图上的正北方向指向图的左上方,这从指南针和小朋友的话中都能看出来。找到了正北方向,看看图中的指南针,你们说说图中学校的景物各在小朋友的哪一面?
小组交流,再指名回答。
二、室外活动
1.在校园里测定方向。
谈话:从刚才我们帮助小朋友解决的问题可以看出,用指南针测定学校的方向,不少学校的房屋不一定都是面向正南、正北或正东、正西的,我们学校的方向如何呢?我们现在走出教室一起去测定。请大家带上指南针、老师发给你们的表格和铅笔。为了不影响其他班学生上课,请大家尽量保持安静。
走到操场后,谈话:我们每四人一小组,商量一下,你们这组想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测定方向?也就是选择测量地点,然后分工测量,把表填好。我们看哪一组测得又快又好。测好以后赶快到操场中间集中,老师还有新的任务。大家分头行动吧。学生活动。
汇报测定结果。
2.相互检查测定情况。
谈话:下面请第一小组带第二小组的小朋友到你们测定的地点,介绍一下你们测得的结果,第二小组看看他们测的对不对;然后两个组再交换。其他的小组也是两两合作,相互检查。检查以后再回到操场集合。
再次集合后,让各小组汇报被检查的小组测定方向的情况,如有不同意见,全班同学再去共同验证。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8~99页的内容。
活动目标:
1.让学生经历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体会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
教学准备:每6人准备一把尺。
活动过程:
一、活动前准备
1.以自愿为主,每6人一组,其中一人为组长,两人负责看尺子上的刻度,一人记录,两人负责监督是否犯规,尺子是否是直的。
2.每组准备一把尺。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1.引入:体育课上,我们都练习过立定跳远,谁来演示一下。(指名演示。)
2.提问:除了双脚跳,我们还可以怎样跳远?(分别请学生上台演示。)
3.质疑:你觉得是用双脚跳得远,还是用单脚跳得远?如果用单脚跳,是用左脚跳得远还是用右脚跳得远?
4.6人小组讨论:怎样跳得远。
三、分组活动,进行测量统计
1.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先划一条直线,作为跳远的起点;从起点向前跳,既定后由一人在起点固定住尺子的。刻度,另一人将尺子拉长至跳远同学的脚后跟,再将尺上的刻度记录下来,这就是那位同学跳远的距离。
2.每6人一组,开始测量记录,要求每种方法都跳一次,并做相应的记录。
四、组织讨论,得出结论
1.小组将刚才活动中一系列的数据汇总,填入课本第99页中的三个蓝色表格中,再讨论: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2.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3.根据“双脚并拢跳”的数据,用不同标准分类统计。
4.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开展相应的统计活动。
五、,延伸拓展
1.通过这结课的学习,你想说什么?
2.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可以进行统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或方块统计图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在这天晴气爽的季节拉开了序幕。瞧,运动场上小动物们赛得可热闹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比赛的情况吧。(电脑出示主题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猴子有几只?小兔有几只?小狗有几只?
生2: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生3:我想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
[评: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冲击作用,创设生动有趣的动物运动会场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作好铺垫。]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如何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2、跳高和长跑是比赛的项目,我们可以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
项目 合计 跳高 长跑
只数
3、除了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还可以根据什么来统计?
生:动物的种类。
动物种类 合计 狗 兔 猴
只数
4、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完成上述两张统计表。
5、交流:看了两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6、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1:统计的方法不同。
生2:合计都是13。
生3:我明白了对同一中场面进行统计,虽然统计的方法可以不同,但总人数应该不变。
[评:统计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统计教学,重点不是教知识点,也不是教技能,而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本段教学中,自然的让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7、厨师小猪和裁判长小鹿也来了解情况,要求你们向它们推荐最合适的统计表(小组讨论)
交流:
生1:我向小猪推荐统计动物种类的那张,因为小猪是个厨师,它应该要了解各类小动物分别有几只,才能决定买什么菜,什么多买些,什么少买些。
生2:我也同意向小猪推荐统计动物种类的那张。如果它不知道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它就不知道买什么菜,买回的菜也不合小动物的口味。
生3:我向小鹿推荐的是统计项目的这张。因为当裁判员就应该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选手参加,这样才能更好的组织比赛。
[评: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8、小结:
通过刚才的统计,让我们明白了: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标准下的统计结果具有多样性。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一、课前调节
今天巢老师来跟大家一起上一节数学课,你们开心吗?在这节课上,巢老师希望你们能做到:“眼睛仔细看,耳朵仔细听,开动小脑筋。”相信自己能做到吗?
二、讲授新课
1、圆片出角
师:我们先来活动活动手指,做个小手工吧!(出示圆片)老师这儿有个大圆片,看,老师将要干什么呢?
师:(圆片对折两次)你能像老师这样折一折吗?试试看。
师:请你像巢老师这样拿着,找到这儿(顶点位置),戳戳你的掌心,你有什么样的感觉?请你说。为什么会有痛的感觉呢?
生:它是尖尖的。
师:接下来,从这个尖尖的地方往这儿摸一摸(边),再从这尖尖的地方往这儿摸一摸(边),说说这又是什么感觉呢?请你说。
师:对的,这是直直的,
师:现在请小朋友把纸片轻轻夹到书中。
师:现在,老师要把刚才我们摸的那部分描在黑板上,小朋友们,请看。想想,当老师把纸片移开后,留在黑板上的是什么图形呢?
师:他就是我们今天认识的新伙伴——角。(板书课题:角)
2、图形出角
课件出示剪刀、三角形、闹钟
师:像角这种图形,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请看大屏幕,小剪刀、三角形、小闹钟都跑出来了,它们都说自己身上藏着角,巢老师就是找不出来,你能帮巢老师找到它们身上的角吗?学生口答或是直接指出角,课件逐一显示物体面上的角(剪刀开口处有角、三角形有三个角、在钟面上,时针和分针组成了角)
师:老师把它们身上的角画下来了,就是这样的。(课件出示)
3、各部分名称
师:继续仔细观察,这些角都有那几个部分组成?睁大眼睛仔细观察。(留有时间,学生仔细观察)那么多想说的,同桌相互说一说。
师:小朋友,谁有发现的?请你说,还有什么?
师:是的,每个角都有一个点,这个点,我们给它取个好听的名字叫顶点。(齐读:顶点、角的顶点)角还有两条直直的线,这直直的线我们把它叫做边,(齐读:边)这一条直直的线我们也把它叫做边。(同时在相应的位置板书顶点、边、边)我们通常用小圆弧作为角的标记。看一看,这个角的顶点和边在哪儿呢?请你说,这是(顶点)?这是?(一条边)这是?(另一条边)这个角,谁来说?很好,谁来指一指黑板上这个角的顶点和边?你来。说的真好。
4、画角
师:想知道巢老师是怎样画出这些角的吗?好的,小朋友们,要看仔细哦。先画。(顶点)再画?(对,两条直直的线)这是顶点,这就是边。你能学着老师的样画出一个角吗?拿出作业纸,试试看。
画完了吗?画完了就坐正。谁能将黑板上的这句话补充完整?问:角有个顶点()条边。(板书这句话,多指名几位学生回答)
5、辨角
过渡:今天,还有位小伙伴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看,是谁?(小蜗牛)它也画了一些角,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些角画的对不对?
师:(课件出示)下列图形是角的在()里画笑脸,不是角的在()画哭脸。第一个……(重点讲述第二题)
师:第二个图形为什么给它哭脸?(因为它有一条线是弯的)第二个……有人说笑脸,有人说哭脸,怎么回事?觉得是笑脸的举手,你的意思是它就是角了,请你说说你的理由。同意吗?又有人觉得它不是角,说说你的理由。听清楚了吗?谁能把话说的清楚些?谁能再说一遍,让大家都能明白?(反复让学生自己说出理由)是的,角有一个角和两条边,而且这条边必须是什么样的?直直的第三个……第四个……为什么是哭脸呢?第五个……等等,它不是有两条直直的边吗?怎么不是角呢?
师:你们的速度真快,老师必须送个你们个大拇指。
总结: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角,一定要注意看是不是有一个顶点和两条边,还要看这条边是不是直直的。
6、数角
过渡:为了感谢小朋友的帮忙,小蜗牛特地带来了礼物盒要送给大家,可是,它把密码忘了,盒子打不开了。你愿意帮它找回密码吗?小蜗牛说啊,只要你们能数出下面图形中有几个角,就能找到密码了,有信心吗?拿出作业纸,自己完成第二题。
师:这个可不容易哦,我们要先判断它是不是角再来数一数,做完了还要记得再检查检查。重点讲述第一题。
师:第一个图形有几个角?1个,同意吗?你上来指一指。还有吗?还有呢,你来指一指,一共3个。有谁反对?请你说。你说的真清楚,你来指给大家看看,哪条不是直的?有几个角?正确答案只有1个。
总结:我们在找角的时候,也要记住了,角有尖尖的,有一个顶点,两条边,这两条边必须是直直的。
师:密码是什么?盒子打开了。
7、找出身边的角
过渡:小蜗牛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五角星,你喜欢吗?老师在这个面上找到了许多的角,你能找到吗?别着急,老师也找到了一个角。下面仔细听,听巢老师是如何介绍这个角的。我找到的是这个角,这是角的顶点,这是它的一条边,这是另一条边。你学会了吗?你能像巢老师这样介绍你所找到的角吗?好的,你来介绍。说的真不错。谁还找到了不同的角?你来介绍。声音真响亮啊。
小朋友们的眼睛真厉害,能很快地找到图形中的角,其实,我们的身边处处存在着角,我们一起去找一找吧。
找一找:和你的同桌找一找,我们的课桌上和教室内哪些物体的面上藏着角,并指出它的顶点和两条边。
师:同桌互相帮忙。小朋友,哪些物体的面上有角呢?请你上来指一指。(纠正学生指角方法)学生若指出课桌的面、铅笔盒的面、黑板的面上有角就指出生活中的角和数学上的角是有区别的:为了安全起见,我们生活中如果做出尖尖的角就可能伤害到别人,所以工人叔叔就想办法将它磨圆了。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内容
P30-31 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探索长度单位间的换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换算;
2、培养目测与估计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探索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直尺、米尺、课后延伸的表格、7厘米或20厘米长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并让学生比画单位的长度。
米 m
分米 dm
厘米 cm
毫米 mm
2、你知道这些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填空:
1米=( )分米
10厘米=( )分米
1厘米=( )毫米
二、探索方法
1、教学例题
(每个学生准备一根纸条:长7厘米或2分米)
学生用直尺量一量纸条的长度并汇报,教师板书:
7厘米 70毫米
20厘米 2分米
7厘米 2分米
(1)7厘米与70毫米的纸条,哪个长,为什么?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重点讲解方法之一:因为1厘米=10毫米,7厘米有7个10毫米,也就是70毫米,所以7厘米=70毫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2)20厘米和2分米,哪个长,为什么?
学生讨论,并小结:因为10厘米=1分米,20厘米有2个1分米,也就是2分米,所以20厘米=2分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3)7厘米和2分米,哪个长?
能不能直接比,怎么办?
引导学生讨论,2分米=20厘米,7厘米小于20厘米,所以7厘米小于2分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并小结: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不能直接比时,通常把他们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2、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单位间的换算。(出示课题)
3、巩固练习,完成P30两个例题。
问题出示后,学生直接汇报答案,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课堂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按要求先用厘米作单位测量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并用毫米作单位,说出图形中各边的长度。汇报时,引导学生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
2、填空:
50毫米=( )厘米
9分米=( )厘米
( )分米=3米
40分米=( )米
3、完成想想做做3
学生汇报时,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并小结:当单位不同时,我们通常怎样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单位不同时,通常可以把它们化成一致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4、完成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再让学生合作测量自己的手掌宽度以及步长,汇报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单位进行描述。
教师小结:手掌的宽度、步长都是我们的身体尺,了解了自己的身体尺,有利于我们进行估计和测量。
5、想想做做4
按要求完成练习。
6、综合运用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一、教材分析
二年级(上册)已经教学了米和厘米,本单元继续教学分米和毫米。这样,学生就认识了常用的各个长度单位。教学分米和毫米要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知道它们有多长;要能应用分米和毫米,根据具体物体选用恰当的单位表达长度;要知道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先教学分米,再教学毫米,最后教学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
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需要通过活动体会。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教学活动。
1、在引出单位时产生鲜明的第一印象。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教材在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分米和毫米,力求使学生产生比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在引出分米时,出示了一个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的文具盒,告诉学生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这样引出新的单位分米,能让学生知道表示文具盒的长、宽各多少,除了用厘米作单位还能用分米作单位,同时还知道1分米比1厘米大(10厘米才是1分米)。在引出毫米时,用直尺量数学书的厚,发现不到1厘米。比1厘米小的长度怎样表示呢?需要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2、看直尺首次感知1个单位有多长。直尺是度量长度的工具,尺上的刻度比较准确。因此,通过看直尺上的1分米和1毫米能让学生准确地感知它们的实际长度。在看直尺上的1分米时,教材承接前面的“10厘米是1分米”,在直尺的上面用红线括出10厘米长的一段,并注上1分米,便于学生观察。还要求学生用直尺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再次感受1分米的实际长度。在看直尺上的1毫米时,教材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在教材的指点下感知1毫米是很短的。
3、找相关的物体丰富感性认识。在直尺上感知1分米和1毫米固然准确,但往往不牢固,离开了直尺或间隔了一段时间,首次感知的印象会淡忘。因此,教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通过说可以有两点收获:一是反馈、检查学生在直尺上的首次感知是否有效,可以从他们说的物体是不是大约长1分米看出来。二是借助学生身边的、熟悉的、自己找到的物体帮助长时记忆1分米是多长,以后在回忆1分米有多长或判断其他物体的长是不是大约1分米时,可以把熟悉的物体的长作为参照。1毫米是很短的,让学生寻找长1毫米的物体比寻找1分米的物体难。所以,教材编排作了相应调整。先列举了一些实例,如1分硬币、银行卡或电话卡、10张纸叠在一起的厚度都大约1毫米,让学生知道1毫米的物体还是比较多的。然后改变问题的提法,不是问学生“哪些物体的长或厚是1毫米”,而是问“哪些东西的长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凡是比较短的、薄的,不到1厘米的物体的长或厚,如米尺的厚度、蚂蚁的身长都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显然,后面的问题容易回答。
4、用手势比画1分米和1毫米。学生进行了观察直尺、寻找实物等感知长度的活动,这些感知对象的共同特点是长1分米或长1毫米。用手势比画1分米和1毫米,是建立相关概念的活动。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用手势比画,把直尺上的、物体长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来,这样的动作拉动了思维就是形成概念。学生在用手势比画时,还可以经历“比画—在尺上验证—修正比画—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另外,学生掌握了用手势比画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随身带了一把尺,便于他们随时进行估测。
5、和1米、1厘米建立结构性联系。1分米的长度介于1米和1厘米之间,比1米短、比1厘米长。1毫米的长度比1厘米短得多。把新教学的长度单位和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联系起来,从小到大、从大到小依次排一排,想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有益于学生在熟悉的1米、1厘米的概念上建立1分米、1毫米的概念,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整理长度单位,可以结合第28页第5题或第30页第4题进行。
二、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6~28页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各单位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五、教学难点
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意义。
六、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米尺、一分硬币、银行卡、光盘、固体胶水、磁带等。
七、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我们班听课,是不是有点紧张啊?没关系,我们先来轻松一下,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首好听的歌,一起来听,会唱的小朋友可以跟着后面一起唱。
谈话:好听吗?那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吧?看来小朋友们都挺喜欢这部动画片的。谈话:认识他吗?大名鼎鼎地懒羊羊。
谈话:最近懒羊羊开始写数学日记了,写得可有意思了,你们想不想看啊?这就是他的日记本,我们随便来看其中的一篇吧。谈话:我想请一位小朋友来读一读,谁愿意的?(清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来。拿起13米长的牙刷,挤出1米长的牙膏刷牙。吃完饭后,走了90厘米远的路来到学校参加升旗仪式。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在15厘米高的旗杆上,我心里真高兴呀。回到教室打开长23米,宽17米的数学书,开始学习。
谈话:小朋友,你们为什么会笑啊。别急,先把你的发现悄悄地告诉同桌。然后商量怎么改正,开始吧。
谈话:好,小朋友往这儿看,谁来当小老师帮他改正的。(请同学改正)谈话:这个小朋友已经改完了,同意的小朋友点点头。都同意。那再请你比划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谈话:再请你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
谈话:米和厘米是我们上学期认识的两位老朋友了,谁来说一说他们之间的关系。谈话:小朋友们的表现真不错,看,喜羊羊也来了,他想考考我们班的小朋友,有没有信心迎接挑战。
谈话:谁愿意当喜羊羊来提问呀?
(1)要测量教室的长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请你选一位小朋友来回答。
(2)要测量文具盒的长和宽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请你选一位小朋友来回答。
2.实践操作,主动探究,认识分米
谈话:说到文具盒,昨天美羊羊买了一个新文具盒。她想知道这个文具盒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于是就量了量。
谈话:我们一起来看它量的过程。首先,用学生尺量了量文具的长,又量了量文具盒的宽。
谈话:10厘米还有一种说法,谁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谈话:他刚刚说的这个分米,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一起来认识的长度单位。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文具盒的宽大约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谁知道文具盒的长大约是几分米啊?为什么呀。怎么想的?
谈话:我们来听听村长是怎么说的吧。村长的话还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谁知道?谈话:请小朋友把这个关系悄悄地和同桌说一说。
谈话:那一分米有多长呢?请小朋友在学生尺上看一看吧。谁愿意上台指给小朋友看的。
谈话:再请你1厘米1厘米的数,数出10厘米。其他小朋友在心里和他一起数。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谈话:你们能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吗?画好后,同桌交换量一量,看看画得是不是1分米。
谈话:刚才我在巡视的时候发现有一位小朋友是这样画1分米的,他从刻度1画到刻度11,他说这样也是1分米,你同意吗?为什么?谈话:小朋友通过刚才的画一画,已经对1分米有了一定的印象,现在请小朋友学着老谈话的样子,这样拿着学生尺。用这个手的食指和拇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这两个手指要固定不动,然后轻轻拿开学生尺。同桌两个小朋友比一比,看看谁比划的1分米最准确。
谈话:我们还可以请学生尺做小帮手,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同桌两个小朋友先讨论一下。
谈话:谁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谈话:刚才小朋友观察的非常仔细,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大胆的猜想一下。猜什么呢,猜一猜,1米里面究竟有多少个1分米,谁敢猜?
谈话:接下来,我们来验证,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米尺,请同学们数一数,米尺里有多少个1分米。
谈话:通过刚才的验证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验证的结果小朋友们同意吗?谈话:请小朋友大声把这个关系说一遍。
3.实践操作,主动探究,认识毫米
谈话:前面我们帮助懒羊羊纠正了数学书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接下来老师想请小朋友们估计一下这本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呢?谁敢来估一估。
谈话:喜羊羊他们实际去量了量,你们想不想看他们测量的结果?
谈话:看来,他们测量的结果和小朋友们估计的差不多。如果我们想知道的更准确一些该怎么办?
谈话:需要一个比厘米还小的单位,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毫米。当测量的物体长度不到1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来做单位。
谈话:那1毫米究竟有多长呢?我们还是请村长来介绍介绍吧。
谈话:听了村长的介绍,谁来说一说这本数学书的厚度可以用什么来做单位?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厘米和分米的关系,分米和米的关系,那厘米和我们现在学的毫米有什么关系呢?先来听一听村长的要求。用铅笔尖指着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几小格。
谈话:请小朋友数一数,谁来说说你的发现。听听村长的答案。谈话:谁来确定的说说,1厘米等于几毫米。谈话:请小朋友把这个关系在心里默默的说一遍。
谈话:请小朋友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物品,量一量他的厚度。
谈话:请小朋友用食指和拇指捏着你的物品,用另一只手轻轻地把他抽掉,小朋友看,两根手指都快怎么样了?差不都合上了,手指之间有一个小小的缝,这条小缝的宽度就是1毫米。感受一下。
谈话:小朋友,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那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呢?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米和厘米。以及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分米和毫米,那你能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他们排一排?谁想上台来排?
谈话: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排的?那你结合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说一说,多少毫米等于1厘米呀?
谈话:还有不同排法吗?你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呀?
谈话:在国际上为了书写方便。这四个长度单位还可以用符号来表示。谁当小老师来介绍介绍。你知道哪一个就说哪一个。
谈话: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积极动脑,动手操作,我们认识了分米和毫米。接下来我们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好不好?
4.全课总结。
谈话:小朋友,现在请大家在脑海里把这四个长度单位固定一下。
谈话:小朋友,我们今天学习的毫米并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还有原来学的米也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可以查一查资料。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1】目的要求
1、在测量活动中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重点难点
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多媒体演示小兔和小猫在比赛跳远,分别留下一条线段。小兔:“我跳了9分米”,小猫:“我跳了80厘米”。两个小动物争论不休。
师: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学生自由说)
师:到底谁跳得远,小朋友们谁说得正确呢?学了“简单的单位换算”,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组织活动,引导探究
1、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支笔芯,用直尺量一量,有多长?
师:同样的笔芯,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厘米,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0毫米,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自由说。)
小结:许多小朋友都说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样长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那为什么6厘米=60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因为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有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所以6厘米=60毫米。
2、师:那我们每天用的课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学生活动)
师:小朋友量得课桌的高是7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结:1分米=10厘米,70厘米有7个10厘米,就是7分米。
3、师:我这儿还有一块橡皮,量得它的长度是50毫米;教室的门量得它的高度是20分米。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三、想想做做、内化新知
1、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说说谁的跳绳长?说明理由。
2、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先量一量每个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再说一说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填写在书上。
独立完成,做完后跟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3、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换算的?
4、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看谁都能算对。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注意要相互评一评。
5、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先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各有多长,跟同桌说说,然后量一量,看谁估计得准?最后再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6、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先估计这两条线段各长几厘米,跟同桌说说,然后量一量,看谁估计得准?最后再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四、总结评价、活动延伸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跟你小组的同学合作得怎样?
2. 出示“你知道吗”
说明在绘制图纸和标注商品尺寸时,常常有毫米作单位。
出示图,说说从这些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题1:
自动铅笔的笔芯长6厘米。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呢?
60厘米=60毫米
2.(拿出一根自动铅笔的笔芯)
问:这根笔芯长多少?你知道吗?
(请一生上来测量。)
3.测量结果是多长?
4.(板书:6厘米)问:能用毫米作单位吗?
(板书:6厘米=()毫米)指名说。
5.你是怎么想的呢?(同桌互说)
汇报(多人说一说)。
1.共有60小格,就是60毫米;
B.1厘米是10毫米,6厘米是60毫米。
6.你觉得这两种说法怎么样?哪种更简单?
你能像他一样说一说吗?(再请一人说)
7.出示例题2:
课桌的高是8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
80厘米=()分米
你是怎样想的?
8.这有一张课桌,它的高是6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样想的?
9.补充练习:
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10.这两题你们都会了,如果换两题行吗?
板: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你是怎么想的?同桌一人说一题。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1)现在请你自己量量这些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
2)自己量一量,同桌可互相看一看,后汇报。
3)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4)同桌互说,后汇报。
2.完成2。
1)图上小朋友测量的是什么?
2)手的宽度和上步的长度。
3)你知道他手有多宽和一步有多长吗?
4)这用的是什么单位?
5)请你填一填书上的括号。
6)生汇报。
3.完成第3题。
1)请你填一填。(学生独立填写。)
2)开火车汇报。
3)第一题你是怎么比的?
4)讨论:数据一样时,可以只看单位。
5)你还想说说哪题,你是怎么比的?
4.完成第4题。
1)这儿有两条线段,先估计它们的长度。
2)再量一量,看估计得对不对。
3)你用得是什么单位?
4)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5)同桌互说。
6)完成第5题。
1)指名读题。
2)师说要求。有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
3)生可以回家记录。
板书设计:
简单的单位换算
6厘米=60毫米
80厘米=()分米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学生掌握7的乘法口诀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出两个数的关系进行分析。
2、解决问题:在问题情景中能准确地捕捉数学信息,主动解决问题。
3、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培养其热爱劳动的感情。
重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计算思路。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口算:
2×7=6×5=7×4=4×4=5×7=
7×1=2×7=7×7=6×6=3×6=
2、摆一摆:
(1)蓝色的五角星有2个,红色的五角星有3个2,红色的五角星有几个?
?个
(问:红色五角星有几个?算式怎么列?(3×2=6)3个2也可以说成是2的几倍?
(2)黄色笑脸有5个,红色笑脸有2个5只,红色笑脸有几个?
我有几个?
师::同学们真聪明,从刚才的猜数游戏中老师就看出,大家不仅知道求几个几要用乘法计算,而且还知道了倍的含义,生活中有很多有关倍的问题,今天,我们就用倍的知识一起去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好不好?(板书课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4
(1)(出示课件)并口述:今天是大扫除的日子,老师呀同学们啊早早的来到了教室,瞧!他们都在干什么?图上告诉我们扫地的有多少人?擦桌椅的有多少人?(图上告诉我们扫地的有7人,擦桌椅的是扫地的二倍。)
你们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板书:擦桌椅的有多少人?)
(2)如果让你用小棒摆出擦桌子的人数,你会怎么摆?为什么?
①.一根小棒代表一个学生:扫地的:1111111
擦桌椅的:11111111111111
②把小棒横过来,一根小棒代表7个学生:扫地:
擦桌椅:
师:两种方法你喜欢那一种?为什么?
刚才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第二位同学的想法更简单便于操作,那我们就选用他这种摆法。如果把小棒换成线段,我们一起看看应该怎么画。
师:扫地有7人,我们可以用这么长的线段表示(出示线段图)
师:那擦桌椅的应该用多长的线段表示呢?(2个扫地的那么长)
师:为什么呢?(因为擦桌椅的是扫地的二倍,也就是2个7,所以应该画2个那么长的线段)。要板书线段
师:我们能用不一样长的线段表示吗?(不能,因为一段线段表示的就是一个7,不一样的线段表示的数不一样。)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扫地的有几人,擦桌椅是扫地的几倍呢?求擦桌椅的有几人,我们可以怎样列出算式呢?
生回答师板书:2×7=14或7×2=14(人)
: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同学们可以根据图上的数字信息来解决问题,根据图意画出了线段,我们可以简单的看出擦桌椅的人数实际上也就是求二个7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3、练习
7只
(1)?只
(2)完成课后习题“做一做”(P77)
玩转椅的小兔有3只,跳蹦床的是玩转椅的5倍。跳蹦床的小兔有多少只?
分析数量关系:
?只
3只
玩转椅:
跳蹦床:
求3的5倍是多少,就是求5个3是多少,用乘法算。
列式:5×3=15或3×5=15
(3)练习十七第二题:停车场卡车的辆数是客车的6倍,客车有七辆,卡车有多少辆?
(4)练习十七第三题:小明有5本故事书,连环画的本书是故事书的7倍。小明有多少本连环画?
(5)独立完成练习十七第四题。
三、实践活动
1、课件出示米奇音乐会图片
师:今天米妮要举行音乐会想邀请咱们班的小朋友一起来参加。她走不开,就让米奇来请大家,但是在人数上她有个小小的要求把米奇给难住了。她说,要请3位女生,男生是女生的三倍。小朋友能帮帮米奇吗?
老师请学生自己组合,让后到讲台上集体订正。
2、实际运用
师:第一个舞曲结束后,米妮觉得人太少了,她又有个要求。现在男生是女生的3倍了,那再请多少个男生才能是女生的5倍呢?
四、课堂:
师:今天的收获是什么?
五、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擦桌椅的的有多少人?
2×7=14(人)或7×2=14(人)
答:擦桌椅的有14人。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较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使学生体验数学以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去春游吗?我们去春游的路上有一些障碍,谁能扫清路上的这些障碍?
口算35+324+945+3028+7
87-536-872-5093-6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
(一)观察第91页情景图。
1.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
2.学生提问题。
(二)观察第92页情景图。
1.图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师根据生答板书: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
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
2.谁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3+3132+39
(三)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探究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索。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3.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二)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师: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3.这两个问题解决的结果如何?
四.巩固练习。
1.第93页做一做右边4题.(生做完后,师作反馈纠正。)
2.练习十九1、2.、3、4.(选加法做。)
五.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并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性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位数相同,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的两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比较大小:
19,3819,129,12
你是怎样比较的?让学生充分说一说。
二、交流共享
1.创设情境。
张阿姨家刚装修完房子,从商场里面购进四种家电,分别是电视机宝宝、洗衣机宝宝、电冰箱宝宝、空调宝宝,四个宝贝可开心了,都吵着自己花的钱最少,最省主人的心。出示:你能帮他们判断一下,谁用的钱最多,谁用的钱最少呢?
2.位数相同,首位不同的数的比较。
听,电视机和空调吵起了,都认为自己的价格最低,你能帮他们判断一下吗?
指名学生回答判断:
学生1:2530不到3000,3180超过3000,所以2530比3180小。
学生2:2530千位上2表示2个千,3180千位上3表示3个千,2千多的比3千多的小。
总结:位数相同时,先比较最高位,最高位大的那个数大。
3.位数相同,首位相同的数的比较。
师:电视机没有比过空调,心里老不服气了,他去找电冰箱比一比。
电视机和电冰箱都是2千多,怎么比较呢?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下,再回答。
学生小组讨论。
汇报结果,引导出示,首位相同的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4.位数不同的数的比较。
洗衣机看到他们三个吵架,也不甘寂寞,跳着说,我应该比你们都大吧?哪知道电视机、空调、电冰箱三个宝贝哈哈大笑,你们想知道他们笑什么吗?
指名回答,引导:几百肯定没有几千多,所以位数多的那个数比位数少的数大。
5、现在你们知道谁第一,谁第二?谁第三,又是谁是最后一个吗?
总结: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位数相同的就比较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如果首位相同的,就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引导学生看左图,师接着上面的总结: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那么这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充分交流以后总结: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第二位相同的看第三位。
出示右图,这两个数怎样比较。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后师问:请你们把这6题分为两类。
在讨论后总结分成的两类:位数不同的、位数相同的。
师:位数不同的怎样比较?(位数多的那个数大。)判断1089,999.
位数相同的怎样比较?(看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那么这6道题,哪几个看首位就能比较出大小了呢?(989,898、7890,8790.)
首位也相同的怎么办?看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哪几题可以通过第二位比较出大小了呢?(887,878、5680,5860.)
1001,1010怎样比较呢?(比较第三位、第三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后交流,集体评价。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读题,梳理信息后问:小红的书可能有多少页?如果选300页,小红应该怎样说?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情境图后让学生小组讨论。
依次解决这些问题。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万以内的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就这样依次比较,直至比较出大小。(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五、课堂作业
略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能读懂统计图表,并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并让学生不断地收获成功的喜悦。
2、让学生体会统计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渗透健康教育,让孩子从小养成合理睡眠的好习惯。
3、通过小调查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统计图
教学难点:
在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奥运会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少儿频道要举行一次儿童体育比赛,可是应该赛什么呢?这可把董浩叔叔难住了!我们一起帮帮他好吗?
(2)出示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学生观察。
二、探索新知
1、导入:出示统计图,你们认识它吗?
这个统计图会说话,它能告诉我们许多数学信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统计图表。(板书课题)
2、读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
①请看大屏幕,从图上你能知道或调查的是什么内容吗?你从哪知道的?
②最喜欢是什么意思?
调查项目每人只能选一个最喜欢的
③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还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同桌说一说。
④学生汇报。
⑴ 踢毽子、踢球、游泳、跳绳,这些词表示体育项目的名称。
⑵ 0、1、2??16,这些数表示具体“人数”,人是单位名称。
⑶ 每行都有16个格子,1格代表1个人,1格代表一个单位。
⑷ 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最喜欢某种体育项目的人数是多少?(汇报)??
⑤教师小结。
3、预测
董浩叔叔看到这个统计图,你猜他会决定举行什么比赛?为什么?
4、体会统计图的优点。
5、读二(1)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
①比较两幅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并小结。
②读统计图并体会统计图的好处。
③小结
④预测。
到了8月份时,猜一猜喜欢哪一项电视节目的人会更多? 教师提问:到时候我们再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读奥运获金牌情况统计表 (1)导入
(2)出示统计表,说说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3)汇报 a.你知道了什么?
b.你觉得中国的运动健儿怎么样?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小调查
1、师:同学们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要想身体好,必须有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还要有充足的睡眠。不知道咱们班的同学每天的睡眠时间大约有多长呢?是不是有充足的睡眠呢?谁来说说看,你每天大约睡几个小时呢?(指名汇报)
2、大家想不想了解全班同学的睡眠情况,并亲手制作统计图呢? 请看书本第88页的“小调查”:课前,我们已经调查、统计了全班同学的睡眠时间情况,并完成了统计表。
3、现在请每个同学拿出水彩笔,独立完成书本上的统计图。比一比,哪些同学完成得最快!(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并进行汇报、交流。
5、你们知道吗?一般10岁左右的儿童,每天应保证10个小时的睡眠。你觉得咱们班的同学是不是都有着充足的睡眠,如果没有,你想说些什么?(合理化建议)
五、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统计图表,你们见到过哪些统计图表呢?
师:同学们见识可真广,老师也从网上找到了一些统计图表。来看看,看我们还能读到些什么?
课件展示各种统计图表:有折线形的、条形的、圆形的、地图形的。
统计图的花样可多了,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统计知识,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可以收集一些统计图表自己研究研究看能发现些什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实践活动。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记录原始数据和打√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能对简单数据的统计作初步的分析。
2、使学生初步体会简单统计的过程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培养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第68页16题完成的记录,每人准备自己家的四次电费发标,老师准备一些表格数据、三种学具各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说明生活里很多事都可以通过记下来,理一理的方法,把它们整理清楚,并能根据整理出的结果进行分析,从中得到一些想知道的情况。
2、举出一些统计好的简单表格,如各小组人数,某户收各种粮食的千克数等统计结果给学生观察,知道一些简单表格反映的数据,结合表内的数据进行一些简单比较,说明记录、整理这些数据的作用。
3、指导打√方法记录
4、出示一些学具(如□○⊿)等,说明要知道这些学具各有多少,可以用打√的方法记录。
让学生先分类列出名称(或用图表示),老师每取一个图形相应说出名称,学生在相应图形后打√记录。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结果各有多少个。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5、说明这节课要根据前面的天气记录,认识天气情况。
二、组织活动
1、让学生分小组理一理,填一填
学生分组活动,先核对记录情况,再按打√方法整理每种天气各多少天。
请你把整理结果填在统计表里。
2、让学生调查自己家的电费情况。
先认识电费电费收据的各项内容,再按日期次序排列起来。
要求学生把千瓦时数填在课本上的表里。
学生根据自己家的情况,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自己调查:小组讨论还准备调查什么内容,组织调查活动。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内容:
有余数除法的一些练习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掌握好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1.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3×()<16 ()×5<41 6×()<338×()<65
23>()×73×()<19()×4<275×()<23
7×()<37()×9<426×8>5×()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列竖式计算
65÷7= 25÷5= 52÷6=
3.填上合适的数。
△÷8=□……☆☆最大是()
△÷☆=□……3☆最小是()
□÷4=6……△□最大是()
4.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完成,集体交流。)
(1)35个车轮最多能装几辆小轿车?
(2)19包牛奶,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包?还剩几包?
(3)46个同学要乘车去观光,每辆车限乘5个,需要几辆车?
(4)一星期有7天,三月份有31天,这个月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5)果园现在有55箱水果,每辆运输车最多能装8箱水果,
(提问题并解答)
(6)同学们排队做缆车上山,每辆缆车有4个座位,小红站在第5位,应坐第几辆缆车?小明站在第25位,应坐第几缆车?
第四篇: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班级基本情况:
这四个班的孩子在经过一年半的苏教版数学学习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大部分学生数学计算速度较快,正确率高,上课能集中注意力,积极举手发言,作业书写很工整,学习风气浓厚。但是在遇到思考难度较深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们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到体验思维的乐趣、体验成功所获得的乐趣中去。但四个班都有小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常在课堂上管不住自己,几个同学不愿动笔做题。如(2)班的何伟、徐微微、刘薛玉等,(4)班的周李贤、马少南、李佳等,这期的教育重点在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几个学生:如(2)班的李琉扬、王喜龙、卞有龙(4)班的周国庆、张韵伟、唐帅帅等在学习上障碍非常大,常常跟不上教材安排的任务,计算的速度与正确率都不高,课堂作业也难以完成,需要老师多对他们加以辅导与关心,鼓励他们加强学习的信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因材施教,让这部分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在本期容入到班级的学习氛围中。苏教版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一定的难度,但正因此使一部分乐学、好学的孩子通过两年的学习更加优秀。进入二年二期后,有一部分如杨一鸣、林伟龙、姜欣沂、张萧灿、顾慧鹏等学生可尝试进行奥数训练,让优者更优。由于存在着年龄的差异,存在学习环境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老师应尽最大的努力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与进步。
教材分析(含重、难点)
一、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有余数的除法1000以内数的认识笔算加法、加法的估算与验算,连加;笔算减法,减法的估算与验算;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估算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整十数加整十数(和不超过100)及相应的减法;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以及不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方面:?与有余数除法有关的实际问题倍的认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二)空间与图形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认识,比较简单的路线图角的初步认识,直角、锐角与钝角分米和毫米,简单的度量,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简单的长度测量。解决问题方面:?应用方位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或根据有关方位的描述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或设计简单的路线图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单位和适宜的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三)统计与概率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用不同的标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根据统计结果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预测。解决问题方面:?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宜的角度、采用适当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合理地解决问题。实践活动测定方向(用东、南、西、倍,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词语描叙现实生活中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你能跳多远(通过实验和简单的数据整理、分析,感受数据所蕴含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价值)。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目的要求
1.在具体的操作中,进一步加强方向感,提高认识路线图的能力。参与测定方向的实践活动,能在给定的场景中或在自己的校园里利用指南针辨认八个方向。
2.培养与同伴积极合作的精神,并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重点难点
重点:认识方向并读懂路线图。
难点:能在给定的场景中或在自己的校园里利用指南针辨认八个方向。
一、室内活动
1.看方向板指方向。(学生面向东方坐)
提问:大家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方向?
让学生把方向板按实际的方向放在桌上。
提问:你能根据方向板指出其他的七个方向吗?
同座互相指、说。
2.说一说同学之间的位置关系。
谈话:请坐在教室中间的一位小朋友起立,再请坐在他北面、东面、南面、西面的小朋友听口令起立。
提问东北面的学生:你坐在他的哪一面?
再分别请坐在东南面的,西北面的,西南面的学生说出自己在他的哪个方向。
任意找一个学生,让他说说自己和好朋友的位置关系。
3.在教材呈现的场景里辨认方向。
谈话:同学们在教室里已经能正确地辨认方向,你们想不想到校园里去辨认一下方向?在去校园之前,我们先帮助书上的小朋友测定他们学校的方向。呈现教材中的场景图。
提问: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这幅图上的正北方向和我们以往看到的平面图有什么不同?这幅图上的正北方向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组交流后再指名回答)
讲述:以往我们看到的平面图,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而这幅图上的正北方向指向图的左上方,这从指南针和小朋友的话中都能看出来。找到了正北方向,看看图中的指南针,你们说说图中学校的景物各在小朋友的哪一面?
小组交流,再指名回答。
二、室外活动
1.在校园里测定方向。
谈话:从刚才我们帮助小朋友解决的问题可以看出,用指南针测定学校的方向,不少学校的房屋不一定都是面向正南、正北或正东、正西的,我们学校的方向如何呢?我们现在走出教室一起去测定。请大家带上指南针、老师发给你们的表格和铅笔。为了不影响其他班学生上课,请大家尽量保持安静。
走到操场后,谈话:我们每四人一小组,商量一下,你们这组想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测定方向?也就是选择测量地点,然后分工测量,把表填好。我们看哪一组测得又快又好。测好以后赶快到操场中间集中,老师还有新的任务。大家分头行动吧。学生活动。
汇报测定结果。
2.相互检查测定情况。
谈话:下面请第一小组带第二小组的小朋友到你们测定的地点,介绍一下你们测得的结果,第二小组看看他们测的对不对;然后两个组再交换。其他的小组也是两两合作,相互检查。检查以后再回到操场集合。
再次集合后,让各小组汇报被检查的小组测定方向的情况,如有不同意见,全班同学再去共同验证。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在学生掌握7的乘法口诀基础上,引导学生学会从实际问题中抽出两个数的关系进行分析。
2、解决问题:在问题情景中能准确地捕捉数学信息,主动解决问题。
3、情感与态度:让学生感受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时培养其热爱劳动的感情。
重难点:
理解“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就是“求几个几是多少”,用乘法计算的计算思路。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口算:
2×7=6×5=7×4=4×4=5×7=
7×1=2×7=7×7=6×6=3×6=
2、摆一摆:
(1)蓝色的五角星有2个,红色的五角星有3个2,红色的五角星有几个?
?个
(问:红色五角星有几个?算式怎么列?(3×2=6)3个2也可以说成是2的几倍?
(2)黄色笑脸有5个,红色笑脸有2个5只,红色笑脸有几个?
我有几个?
师::同学们真聪明,从刚才的猜数游戏中老师就看出,大家不仅知道求几个几要用乘法计算,而且还知道了倍的含义,生活中有很多有关倍的问题,今天,我们就用倍的知识一起去解决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好不好?(板书课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二、自主探究
1、教学例4
(1)(出示课件)并口述:今天是大扫除的日子,老师呀同学们啊早早的来到了教室,瞧!他们都在干什么?图上告诉我们扫地的有多少人?擦桌椅的有多少人?(图上告诉我们扫地的有7人,擦桌椅的是扫地的二倍。)
你们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板书:擦桌椅的有多少人?)
(2)如果让你用小棒摆出擦桌子的人数,你会怎么摆?为什么?
①.一根小棒代表一个学生:扫地的:1111111
擦桌椅的:11111111111111
②把小棒横过来,一根小棒代表7个学生:扫地:
擦桌椅:
师:两种方法你喜欢那一种?为什么?
刚才同学们的想法都不错,第二位同学的想法更简单便于操作,那我们就选用他这种摆法。如果把小棒换成线段,我们一起看看应该怎么画。
师:扫地有7人,我们可以用这么长的线段表示(出示线段图)
师:那擦桌椅的应该用多长的线段表示呢?(2个扫地的那么长)
师:为什么呢?(因为擦桌椅的是扫地的二倍,也就是2个7,所以应该画2个那么长的线段)。要板书线段
师:我们能用不一样长的线段表示吗?(不能,因为一段线段表示的就是一个7,不一样的线段表示的数不一样。)
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出扫地的有几人,擦桌椅是扫地的几倍呢?求擦桌椅的有几人,我们可以怎样列出算式呢?
生回答师板书:2×7=14或7×2=14(人)
:我们在解决这个问题时,同学们可以根据图上的数字信息来解决问题,根据图意画出了线段,我们可以简单的看出擦桌椅的人数实际上也就是求二个7是多少,所以用乘法计算。
3、练习
7只
(1)?只
(2)完成课后习题“做一做”(P77)
玩转椅的小兔有3只,跳蹦床的是玩转椅的5倍。跳蹦床的小兔有多少只?
分析数量关系:
?只
3只
玩转椅:
跳蹦床:
求3的5倍是多少,就是求5个3是多少,用乘法算。
列式:5×3=15或3×5=15
(3)练习十七第二题:停车场卡车的辆数是客车的6倍,客车有七辆,卡车有多少辆?
(4)练习十七第三题:小明有5本故事书,连环画的本书是故事书的7倍。小明有多少本连环画?
(5)独立完成练习十七第四题。
三、实践活动
1、课件出示米奇音乐会图片
师:今天米妮要举行音乐会想邀请咱们班的小朋友一起来参加。她走不开,就让米奇来请大家,但是在人数上她有个小小的要求把米奇给难住了。她说,要请3位女生,男生是女生的三倍。小朋友能帮帮米奇吗?
老师请学生自己组合,让后到讲台上集体订正。
2、实际运用
师:第一个舞曲结束后,米妮觉得人太少了,她又有个要求。现在男生是女生的3倍了,那再请多少个男生才能是女生的5倍呢?
四、课堂:
师:今天的收获是什么?
五、板书设计:
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
擦桌椅的的有多少人?
2×7=14(人)或7×2=14(人)
答:擦桌椅的有14人。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内容:
第3、4页内容,“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和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并会用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概括的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与同学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试商。
教学准备:
点子图若干张,表格,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2颗糖,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得同样多,有几种分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2÷2=6(人)12÷3=4(人)12÷4=3(人)12÷5=2(人)┄┄2(颗)12÷6=2(人)
12÷7=1(人)┄┄5(颗)12÷8=1(人)┄┄4颗。随机指一个有余数的算式,让学生说出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教师: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分均分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没有余数,还有种就是分后有剩余的,但每次余下的数都比除数小。有余数的除法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学习。(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复习引新。
(1)出示题:有6个桃,如果每盘放3个,可以放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3=2(盘)
竖式:
答:可以放2盘。
师:现在老师把题目改一下你会计算吗?有7个桃,如果每盘放3个,可以放()盘。
想一想,问题要修改吗?
2.教学试商的方法
(1)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意思列式,7÷3
(2)小组讨论:商是几?你可以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表7个桃子来分分看。
你是怎么找到这个商的?(请个别学生谈想法。)
(3)那么7÷3的竖式该怎么列呢?商和余数该写在哪儿?老师和你们一起来探讨下吧。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谈话:我们求商都是用乘法口诀来想。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一句口诀是三()得七的?(没有)再想一想:有没有一个数和3相乘的积最接近7,但又小于7的?(有)
7下面应该写几,为什么?“6”表示什么?
师生在谈话过程中完成如下板书:
4.带着问题看课本上的例题:
(1)为什么把一个桃子放在一边?
(2)为什么商后面写“盘”,余数后面写“个”?
(3)竖式上各个数各表示什么?
(4)竖式中,商1或3行吗?为什么?
5.尝试完成“试一试”。
(1)请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老师有17个气球,分给5个同学,平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2)学生用刚学到的方法独立计算。
(3)交流:展示学生不同的竖式计算,可能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①商2余7的②商3余2的……
思考讨论:哪些商合适?哪些商不合适?为什么?(师生共同分析原因)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空和进行竖式计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用投影仪展示某学生的竖式计算并让他选两题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试商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再做。
四、课堂
这节课学习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怎样试商?(想几和除数相乘接近被除数而又小于被除数。)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问题?(余数要比除数小。)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或方块统计图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在这天晴气爽的季节拉开了序幕。瞧,运动场上小动物们赛得可热闹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比赛的情况吧。(电脑出示主题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猴子有几只?小兔有几只?小狗有几只?
生2: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生3:我想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
[评: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冲击作用,创设生动有趣的动物运动会场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作好铺垫。]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如何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2、跳高和长跑是比赛的项目,我们可以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
项目 合计 跳高 长跑
只数
3、除了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还可以根据什么来统计?
生:动物的种类。
动物种类 合计 狗 兔 猴
只数
4、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完成上述两张统计表。
5、交流:看了两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6、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1:统计的方法不同。
生2:合计都是13。
生3:我明白了对同一中场面进行统计,虽然统计的方法可以不同,但总人数应该不变。
[评:统计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统计教学,重点不是教知识点,也不是教技能,而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本段教学中,自然的让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7、厨师小猪和裁判长小鹿也来了解情况,要求你们向它们推荐最合适的统计表(小组讨论)
交流:
生1:我向小猪推荐统计动物种类的那张,因为小猪是个厨师,它应该要了解各类小动物分别有几只,才能决定买什么菜,什么多买些,什么少买些。
生2:我也同意向小猪推荐统计动物种类的那张。如果它不知道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它就不知道买什么菜,买回的菜也不合小动物的口味。
生3:我向小鹿推荐的是统计项目的这张。因为当裁判员就应该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选手参加,这样才能更好的组织比赛。
[评: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8、小结:
通过刚才的统计,让我们明白了: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标准下的统计结果具有多样性。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材分析:
例1学习是二下教材第一单元打头内容,第一次出现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步式题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以看木偶戏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自己来了解信息,提出问题。综观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及方法,也有小括号的学习,另有乘加乘减解决问题,虽然例1和例2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但细细琢磨,从学生的认起起点及教材的编排体系来分析,把例1作为单独一课时进行划分比较合适。
这样划分的理由是:例1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知道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先再这样的方法进行思考,例2的重点笔墨则是让学生认识小括号,会用小括号。若把例1例2合并在一课时进行教学,会存在顾此失彼现象,学生对两步计算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及方法有可能不会较深的感悟,在此情况下,用短暂的时间来认识小括号,难点也无法突破。而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小括号学习一直困扰着二年级学生。
解决问题第一次出现是一上年级的求总数和求剩余,而一下年级的两数比较解决问题,二上年级则是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都是依据新课程的一个显着特点算用结合来呈现的,也就是说式题教学都是辅以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来展开教学。例1是解决问题在第一学段的第二次隆重出现。重点是落实在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虽然学生在前几个星期已经能较熟练的计算加减混合两步计算式题,但他们并不清楚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应该先想(算)再想(算)。所以,我认为,例1教学,式题的运算技能培养不是重点,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及数学语言的完整表达。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一步计算问题,能较熟练的解决两步计算式题,如: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口算方法,但学生对小括号的作用是陌生的,本节课不做教学要求,如课堂能够动态生成,提到小括号这一知识点,教师可适当提示,不耗学习时间。
由于是借班上课,课前需要了解学生用一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这节课的学习需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多角度暴露学生的思考过程,多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算式是先算出了什么?他是先算出什么?在说的过程中,逐渐让学生感悟到解决两步计算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先想(算)再想(算)
教学设想: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考的基点。
例1把数量关系隐含在问题情境中,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解决问题都有一个不变的基调:处理信息,理解数量关系。本课教学将充分利用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要先知道他是先算出这样的提问与追问,帮助学生梳理问题解决的步骤与方法。
2、有效挖掘学生潜力,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考的落点。
把相同模式的问题解决放置在不同的情境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上车下车,图书出借、停车场开来开走等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把藏于心中的秘密与所学的知识相结合,才能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性、生活性。本课教学通过分层次的练习(模仿练、独立巩固练、选择练、拓展练),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充分自觉的对两步计算这种模式的问题解决体会更深刻,同时,不同形式的练习与表达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知道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先想(算)再想(算)。
2、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能用数学语言表达思考方法.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流程
一、问题情境引入
1.小朋友们,桃园小学的二( )班小巧虎中队的图书角正缺图书管理员呢,要到实验小学的二( )班里来招聘图书管理员,你们想去竞聘吗?如果你能解决图书角的问题,知道书架上图书的数量变化,你就有竞聘的资格了!
2.出示书架情境图:
逐步呈现:
先出示:书架上原来有图书22本。
再出示:欢欢小组要归还13本,晶晶小组要借走6本。
问:从图上看,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汇报,标出数据)
问:把你找到的信息完整的说一说,好吗?(指名说,和同桌说,全体齐说)
追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现在书架上有图书多少本?)
引导:请你把这些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连起来说一说,说给同桌听。(同桌交流)
二、探求新知,建立模式。
1. 同学们说得很完整,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2. 停顿,让学生独立思考。
3. 把你的办法轻轻地告诉你的同桌。
4. 把你的想法用算式写出来。(自备本独立练习)
5. 先写完的小朋友和同桌悄悄的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6. 反馈:不同方法展示。
(1)22+13=35(本)(2)22-6=16(本)
35-6=29(本) 16+13=29(本)
(3)22+13-6=29(本) (4)22-6+13=29(本)。
预设问题:你是先算什么?哦,你们猜他是先算什么?22+13是先算什么?再减6是再算出什么?22-6是先算什么?再加13是再算出什么?
7.归纳:这几个算式只是想的方法有点不同,但都能解决现在书架上有图书多少本这个问题。1和3的方法是相同的,2和4的方法也是相同的。
8. 二个小组合作,每人选择一种方法,用先算出再算出的样子,说一说想的过程。
9.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能做个合格的图书管理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今天在练习的时候,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解释应用与拓展
1、巩固练习:解决水果卖进卖出问题。
2、独立练习:解决乘车问题。(同桌互批)
3、变式练习:继续解决乘车问题。(集体讲评)
4、拓展题:选择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哪些本领?
2.教师总结:同学们只要用一双亮眼睛认真观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一、教材分析
二年级(上册)已经教学了米和厘米,本单元继续教学分米和毫米。这样,学生就认识了常用的各个长度单位。教学分米和毫米要建立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知道它们有多长;要能应用分米和毫米,根据具体物体选用恰当的单位表达长度;要知道相邻长度单位间的进率,进行简单的换算。全单元内容分三部分编排,先教学分米,再教学毫米,最后教学单位间的进率和换算。
设计丰富的活动,让学生体会1分米和1毫米,逐步建立正确的概念。知道1分米、1毫米是多长,单凭听讲接受是不够的,需要通过活动体会。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概念,教材中设计了许多教学活动。
1、在引出单位时产生鲜明的第一印象。教学长度单位时首先要引出单位,教材在原有认知背景和新的认知冲突中引出分米和毫米,力求使学生产生比较清晰、深刻的第一印象。在引出分米时,出示了一个长大约20厘米、宽大约10厘米的文具盒,告诉学生10厘米是1分米,20厘米是2分米。这样引出新的单位分米,能让学生知道表示文具盒的长、宽各多少,除了用厘米作单位还能用分米作单位,同时还知道1分米比1厘米大(10厘米才是1分米)。在引出毫米时,用直尺量数学书的厚,发现不到1厘米。比1厘米小的长度怎样表示呢?需要更小的长度单位毫米。
2、看直尺首次感知1个单位有多长。直尺是度量长度的工具,尺上的刻度比较准确。因此,通过看直尺上的1分米和1毫米能让学生准确地感知它们的实际长度。在看直尺上的1分米时,教材承接前面的“10厘米是1分米”,在直尺的上面用红线括出10厘米长的一段,并注上1分米,便于学生观察。还要求学生用直尺画一条长1分米的线段,再次感受1分米的实际长度。在看直尺上的1毫米时,教材告诉学生“1厘米中间的每一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在教材的指点下感知1毫米是很短的。
3、找相关的物体丰富感性认识。在直尺上感知1分米和1毫米固然准确,但往往不牢固,离开了直尺或间隔了一段时间,首次感知的印象会淡忘。因此,教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物体的长大约是1分米”。通过说可以有两点收获:一是反馈、检查学生在直尺上的首次感知是否有效,可以从他们说的物体是不是大约长1分米看出来。二是借助学生身边的、熟悉的、自己找到的物体帮助长时记忆1分米是多长,以后在回忆1分米有多长或判断其他物体的长是不是大约1分米时,可以把熟悉的物体的长作为参照。1毫米是很短的,让学生寻找长1毫米的物体比寻找1分米的物体难。所以,教材编排作了相应调整。先列举了一些实例,如1分硬币、银行卡或电话卡、10张纸叠在一起的厚度都大约1毫米,让学生知道1毫米的物体还是比较多的。然后改变问题的提法,不是问学生“哪些物体的长或厚是1毫米”,而是问“哪些东西的长度可以用毫米作单位”。凡是比较短的、薄的,不到1厘米的物体的长或厚,如米尺的厚度、蚂蚁的身长都可以用毫米作单位。显然,后面的问题容易回答。
4、用手势比画1分米和1毫米。学生进行了观察直尺、寻找实物等感知长度的活动,这些感知对象的共同特点是长1分米或长1毫米。用手势比画1分米和1毫米,是建立相关概念的活动。概念是反映对象本质特征的思维形式。用手势比画,把直尺上的、物体长度上的共同特征——1分米或1毫米提取出来,这样的动作拉动了思维就是形成概念。学生在用手势比画时,还可以经历“比画—在尺上验证—修正比画—再验证……”的过程,使1分米和1毫米的概念逐渐做到尽可能地准确。另外,学生掌握了用手势比画1分米、1毫米后,就好像随身带了一把尺,便于他们随时进行估测。
5、和1米、1厘米建立结构性联系。1分米的长度介于1米和1厘米之间,比1米短、比1厘米长。1毫米的长度比1厘米短得多。把新教学的长度单位和已经学过的长度单位联系起来,从小到大、从大到小依次排一排,想想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有益于学生在熟悉的1米、1厘米的概念上建立1分米、1毫米的概念,形成新的认知结构。整理长度单位,可以结合第28页第5题或第30页第4题进行。
二、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26~28页的内容。
三、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各单位间的进率。
2.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简单的推理能力。
3.结合具体内容向学生渗透长度单位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的观点,同时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五、教学难点
理解分米和毫米的意义。
六、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米尺、一分硬币、银行卡、光盘、固体胶水、磁带等。
七、教学过程
1.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谈话:小朋友们,今天有这么多的老师来我们班听课,是不是有点紧张啊?没关系,我们先来轻松一下,老师为同学们准备了一首好听的歌,一起来听,会唱的小朋友可以跟着后面一起唱。
谈话:好听吗?那知道这首歌的名字吧?看来小朋友们都挺喜欢这部动画片的。谈话:认识他吗?大名鼎鼎地懒羊羊。
谈话:最近懒羊羊开始写数学日记了,写得可有意思了,你们想不想看啊?这就是他的日记本,我们随便来看其中的一篇吧。谈话:我想请一位小朋友来读一读,谁愿意的?(清晨,我从2厘米长的床上起来。拿起13米长的牙刷,挤出1米长的牙膏刷牙。吃完饭后,走了90厘米远的路来到学校参加升旗仪式。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在15厘米高的旗杆上,我心里真高兴呀。回到教室打开长23米,宽17米的数学书,开始学习。
谈话:小朋友,你们为什么会笑啊。别急,先把你的发现悄悄地告诉同桌。然后商量怎么改正,开始吧。
谈话:好,小朋友往这儿看,谁来当小老师帮他改正的。(请同学改正)谈话:这个小朋友已经改完了,同意的小朋友点点头。都同意。那再请你比划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谈话:再请你比划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
谈话:米和厘米是我们上学期认识的两位老朋友了,谁来说一说他们之间的关系。谈话:小朋友们的表现真不错,看,喜羊羊也来了,他想考考我们班的小朋友,有没有信心迎接挑战。
谈话:谁愿意当喜羊羊来提问呀?
(1)要测量教室的长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请你选一位小朋友来回答。
(2)要测量文具盒的长和宽用什么做单位比较合适。请你选一位小朋友来回答。
2.实践操作,主动探究,认识分米
谈话:说到文具盒,昨天美羊羊买了一个新文具盒。她想知道这个文具盒的长是多少,宽是多少,于是就量了量。
谈话:我们一起来看它量的过程。首先,用学生尺量了量文具的长,又量了量文具盒的宽。
谈话:10厘米还有一种说法,谁知道?你是怎么知道的。
谈话:他刚刚说的这个分米,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要一起来认识的长度单位。谈话: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文具盒的宽大约是10厘米,也就是1分米。那谁知道文具盒的长大约是几分米啊?为什么呀。怎么想的?
谈话:我们来听听村长是怎么说的吧。村长的话还可以用一个等式来表示,谁知道?谈话:请小朋友把这个关系悄悄地和同桌说一说。
谈话:那一分米有多长呢?请小朋友在学生尺上看一看吧。谁愿意上台指给小朋友看的。
谈话:再请你1厘米1厘米的数,数出10厘米。其他小朋友在心里和他一起数。10厘米也就是1分米。
谈话:你们能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吗?画好后,同桌交换量一量,看看画得是不是1分米。
谈话:刚才我在巡视的时候发现有一位小朋友是这样画1分米的,他从刻度1画到刻度11,他说这样也是1分米,你同意吗?为什么?谈话:小朋友通过刚才的画一画,已经对1分米有了一定的印象,现在请小朋友学着老谈话的样子,这样拿着学生尺。用这个手的食指和拇指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这两个手指要固定不动,然后轻轻拿开学生尺。同桌两个小朋友比一比,看看谁比划的1分米最准确。
谈话:我们还可以请学生尺做小帮手,想想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分米,同桌两个小朋友先讨论一下。
谈话:谁来说一说你们的发现。
谈话:刚才小朋友观察的非常仔细,现在,老师想请你们大胆的猜想一下。猜什么呢,猜一猜,1米里面究竟有多少个1分米,谁敢猜?
谈话:接下来,我们来验证,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们的米尺,请同学们数一数,米尺里有多少个1分米。
谈话:通过刚才的验证你发现了什么?这个验证的结果小朋友们同意吗?谈话:请小朋友大声把这个关系说一遍。
3.实践操作,主动探究,认识毫米
谈话:前面我们帮助懒羊羊纠正了数学书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接下来老师想请小朋友们估计一下这本数学书的厚度大约是多少呢?谁敢来估一估。
谈话:喜羊羊他们实际去量了量,你们想不想看他们测量的结果?
谈话:看来,他们测量的结果和小朋友们估计的差不多。如果我们想知道的更准确一些该怎么办?
谈话:需要一个比厘米还小的单位,这就是我们接下来要学习的毫米。当测量的物体长度不到1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来做单位。
谈话:那1毫米究竟有多长呢?我们还是请村长来介绍介绍吧。
谈话:听了村长的介绍,谁来说一说这本数学书的厚度可以用什么来做单位?谈话: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厘米和分米的关系,分米和米的关系,那厘米和我们现在学的毫米有什么关系呢?先来听一听村长的要求。用铅笔尖指着小格数一数,1厘米有几小格。
谈话:请小朋友数一数,谁来说说你的发现。听听村长的答案。谈话:谁来确定的说说,1厘米等于几毫米。谈话:请小朋友把这个关系在心里默默的说一遍。
谈话:请小朋友拿出课前老师发给你的物品,量一量他的厚度。
谈话:请小朋友用食指和拇指捏着你的物品,用另一只手轻轻地把他抽掉,小朋友看,两根手指都快怎么样了?差不都合上了,手指之间有一个小小的缝,这条小缝的宽度就是1毫米。感受一下。
谈话:小朋友,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测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那测量哪些物体的长度或厚度可以用毫米做单位呢?谈话:我们已经学习了米和厘米。以及我们这节课学习的分米和毫米,那你能不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把他们排一排?谁想上台来排?
谈话:你是按照什么顺序来排的?那你结合今天学习的知识来说一说,多少毫米等于1厘米呀?
谈话:还有不同排法吗?你是按照什么顺序排的呀?
谈话:在国际上为了书写方便。这四个长度单位还可以用符号来表示。谁当小老师来介绍介绍。你知道哪一个就说哪一个。
谈话: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积极动脑,动手操作,我们认识了分米和毫米。接下来我们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好不好?
4.全课总结。
谈话:小朋友,现在请大家在脑海里把这四个长度单位固定一下。
谈话:小朋友,我们今天学习的毫米并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还有原来学的米也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可以查一查资料。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目标 :
1、参与测定方向的实践活动,能在给定的场景中或在自己的校园里利用指南针辨认八个方向
2、通过辨认书上场景图中各建筑物的方位和在校园中进行实际测定活动,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3、使学生在观察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应用生活经验帮助思考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1、在活动中丰富数学活动的经验,学习与他人合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2、能解决实际测量中出现的问题。
教学资源:学生自制方向板,每组带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室内活动
1、看方向板指方向。(学生面向东方坐)
提问 : 大家现在面对的是什么方向?
让学生把方向板按实际的方向放在桌上,
提问: 你能根据方向板指出其他的七个方向吗?
同座互相指、说。
2、说一说同学之间的位置关系。
谈话:请坐在教室中间的一位小朋友起立,再请坐在他北面、东面、南面、西面的小朋友听口令起立。
提问东北面的学生:你坐在他的哪一面?
再分别请坐在东南面的,两北面的,西南面的学生说出自已在他的哪个方向。
任意找一个学生,让他说说自己和好朋友的位置关系。
3、在教材呈现的场景里辨认方向。
谈话:同学们在教室里已经能正确地辨认方向,你们想不想到校园里去辨认一下方向?在去校园之前,我们先帮助书上的
朋友测定他们学校的方向。呈现教材中的场景图。
提问:在这幅图上,你们看到了什么?(指名回答)
这幅图上的正北方向和我们以往看到的平面图有什么不同?
这幅图上的正北方向在哪里?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组交流后再
指名回答)
讲述:以往我们看到的平面图,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而这幅图上的正北方向指向图的左上方,这从指南针和小朋友的话中都能看出来。找到了正北方向,看看图中的指南针,你们说说图中学校的景物各在小朋友的哪一面?
小组交流,再指名回答。
二、室外活动
l、在校园里测定方向。
谈话:从刚才我们帮助小朋友解决的问题可以看出,用指南
针测定学校的方向,不少学校的房屋不一定都是面向正南、正北或正东、正西的,我们学校的方向如何呢?我们现在走出教室一起去测定。请大家带上指南针、老师发给你们的表格和钢笔。为了不
影响其他班学生上课,请大家尽量保持安静。
走到操场后,谈话:我们每四人一小组,商量一下,你们这组想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测定方向?也就是选择测量地点,然后分工测量,把表填好。我们看哪一组测得又快又好。测好以后赶快到操场中间集中,老师还有新的任务。大家分头行动吧。
学生活动。
汇报测定结果。
2、相互检查测定情况,
谈话:下面请第一小组带第二小组的小朋友到你们测定的地
点,介绍一下你们测得的结果,第二小组看看他们测的对不对;然后两个组再交换。其他的小组也是两两合作,相互检查。检查以后再回到操场集合。
再次集合后,让各小组汇报被检查的小组测定方向的情况,如有不同意见,全班同学再去共同验证。
三、活动总结
谈话:对这次实践活动,你有什么看法?你还想不想继续进行测定方向的活动?如果想测定方向,可以几个同学结合,放学后在你们居住的地方测定,可以自己画一个表格,把测定的情况装入成长记录袋或拿给家里人看。活动时一定要注意安全。
不退位减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的口算方法,逐步提高口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2、使学生认识简单估算的方法,逐步培养起估算的意识和习惯。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练习口算方法。
1、口算下列各题。
48+3154+1225+44
48+3554+1825+45
口算后提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口算下列各题。
74-2355-3543-12
74-2955-3740-12
要求学生先说出口算过程,再说出得数。
问: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要怎样算?
3、做练习一第8题。
(1)做第一组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2)第一题是怎样算的?最后一步为什么40加12?在什么情况下是进位加?
(3)用同样的方法练习第二组题,然后指出: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个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减。
(4)学生练习第三、四组题,在作业本上完成后集体校对。
三、混合练习
1、做练习一第7题。
2、做练习一第9题。
先指导学生估算方法,再要求说出每题结果各是几十多,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指名学生口算得数,可以选择3~4题让学生说说方法。
3、做练习一第10题。
(1)提问:第一行两道题先算什么?第二行两道题先算什么?
(2)分两组练习,每组做一组(两道)题,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尽量用口算。
4、做练习一第11题。
(1)指名学生读题,独立做在练习本上。
(2)指名口答第13题算式,老师板书算式、答案。提问:为什么用乘法算?
5、先让学生在第12题里填数,然后口答校对。
四、课堂。
五、课堂作业:练习一第8题。
教学随笔: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内容:教材第79页实践活动。
教学要求:
1、使学生初步学会记录原始数据和打√整理原始数据的方法,能对简单数据的统计作初步的分析。
2、使学生初步体会简单统计的过程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培养实践能力。
教学准备:第68页16题完成的记录,每人准备自己家的四次电费发标,老师准备一些表格数据、三种学具各若干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说明生活里很多事都可以通过记下来,理一理的方法,把它们整理清楚,并能根据整理出的结果进行分析,从中得到一些想知道的情况。
2、举出一些统计好的简单表格,如各小组人数,某户收各种粮食的千克数等统计结果给学生观察,知道一些简单表格反映的数据,结合表内的数据进行一些简单比较,说明记录、整理这些数据的作用。
3、指导打√方法记录
4、出示一些学具(如□○⊿)等,说明要知道这些学具各有多少,可以用打√的方法记录。
让学生先分类列出名称(或用图表示),老师每取一个图形相应说出名称,学生在相应图形后打√记录。最后让学生说一说结果各有多少个。例:
□ √ √ √ √ √ √
○ √ √ √ √ √ √ √ √ √
⊿ √ √ √ √
5、说明这节课要根据前面的天气记录,认识天气情况。
二、组织活动
1、让学生分小组理一理,填一填
学生分组活动,先核对记录情况,再按打√方法整理每种天气各多少天。
请你把整理结果填在统计表里。
2、让学生调查自己家的电费情况。
先认识电费电费收据的各项内容,再按日期次序排列起来。
要求学生把千瓦时数填在课本上的表里。
学生根据自己家的情况,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
三、自己调查:小组讨论还准备调查什么内容,组织调查活动。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并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性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位数相同,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的两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比较大小:
19,3819,129,12
你是怎样比较的?让学生充分说一说。
二、交流共享
1.创设情境。
张阿姨家刚装修完房子,从商场里面购进四种家电,分别是电视机宝宝、洗衣机宝宝、电冰箱宝宝、空调宝宝,四个宝贝可开心了,都吵着自己花的钱最少,最省主人的心。出示:你能帮他们判断一下,谁用的钱最多,谁用的钱最少呢?
2.位数相同,首位不同的数的比较。
听,电视机和空调吵起了,都认为自己的价格最低,你能帮他们判断一下吗?
指名学生回答判断:
学生1:2530不到3000,3180超过3000,所以2530比3180小。
学生2:2530千位上2表示2个千,3180千位上3表示3个千,2千多的比3千多的小。
总结:位数相同时,先比较最高位,最高位大的那个数大。
3.位数相同,首位相同的数的比较。
师:电视机没有比过空调,心里老不服气了,他去找电冰箱比一比。
电视机和电冰箱都是2千多,怎么比较呢?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下,再回答。
学生小组讨论。
汇报结果,引导出示,首位相同的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4.位数不同的数的比较。
洗衣机看到他们三个吵架,也不甘寂寞,跳着说,我应该比你们都大吧?哪知道电视机、空调、电冰箱三个宝贝哈哈大笑,你们想知道他们笑什么吗?
指名回答,引导:几百肯定没有几千多,所以位数多的那个数比位数少的数大。
5、现在你们知道谁第一,谁第二?谁第三,又是谁是最后一个吗?
总结: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位数相同的就比较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如果首位相同的,就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引导学生看左图,师接着上面的总结: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那么这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充分交流以后总结: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第二位相同的看第三位。
出示右图,这两个数怎样比较。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后师问:请你们把这6题分为两类。
在讨论后总结分成的两类:位数不同的、位数相同的。
师:位数不同的怎样比较?(位数多的那个数大。)判断1089,999.
位数相同的怎样比较?(看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那么这6道题,哪几个看首位就能比较出大小了呢?(989,898、7890,8790.)
首位也相同的怎么办?看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哪几题可以通过第二位比较出大小了呢?(887,878、5680,5860.)
1001,1010怎样比较呢?(比较第三位、第三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后交流,集体评价。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读题,梳理信息后问:小红的书可能有多少页?如果选300页,小红应该怎样说?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情境图后让学生小组讨论。
依次解决这些问题。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万以内的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就这样依次比较,直至比较出大小。(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五、课堂作业
略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1】目的要求
1、在测量活动中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2、组织有效的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参与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
重点难点
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并且学会估算,提高估算能力。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多媒体演示小兔和小猫在比赛跳远,分别留下一条线段。小兔:“我跳了9分米”,小猫:“我跳了80厘米”。两个小动物争论不休。
师:小兔和小猫谁跳得远呢?(学生自由说)
师:到底谁跳得远,小朋友们谁说得正确呢?学了“简单的单位换算”,你们就能找到答案!
二、组织活动,引导探究
1、请小朋友每人拿一支笔芯,用直尺量一量,有多长?
师:同样的笔芯,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厘米,有的小朋友量得是60毫米,这是怎么回事?(学生自由说。)
小结:许多小朋友都说6厘米和60毫米是一样长的,6厘米就等于60毫米。那为什么6厘米=60毫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在小组里说一说你的想法。
师:因为1厘米=10毫米,6厘米就有6个10毫米,也就是60毫米。所以6厘米=60毫米。
2、师:那我们每天用的课桌的高是多少厘米呢?同桌合作,量一量。(学生活动)
师:小朋友量得课桌的高是70厘米,如果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么想的?(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
小结:1分米=10厘米,70厘米有7个10厘米,就是7分米。
3、师:我这儿还有一块橡皮,量得它的长度是50毫米;教室的门量得它的高度是20分米。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
50毫米=( )厘米 20分米=( )米
(同桌交流,选一题说说自己的想法,相互作出评价,全班交流。)
三、想想做做、内化新知
1、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说说谁的跳绳长?说明理由。
2、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先量一量每个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再说一说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填写在书上。
独立完成,做完后跟同桌交流你的想法。
3、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让学生独立完成说说是怎样换算的?
4、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看谁都能算对。学生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里说说自己的想法。注意要相互评一评。
5、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先估计这两条线段哪条长,各有多长,跟同桌说说,然后量一量,看谁估计得准?最后再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6、多媒体出示“想想做做”
先估计这两条线段各长几厘米,跟同桌说说,然后量一量,看谁估计得准?最后再同桌交流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四、总结评价、活动延伸
1、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吗?你跟你小组的同学合作得怎样?
2. 出示“你知道吗”
说明在绘制图纸和标注商品尺寸时,常常有毫米作单位。
出示图,说说从这些图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2】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学会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了解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学会估测,提高估测能力。
教学重点: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教学难点:能说出换算时的思考过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例题1:
自动铅笔的笔芯长6厘米。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呢?
60厘米=60毫米
2.(拿出一根自动铅笔的笔芯)
问:这根笔芯长多少?你知道吗?
(请一生上来测量。)
3.测量结果是多长?
4.(板书:6厘米)问:能用毫米作单位吗?
(板书:6厘米=()毫米)指名说。
5.你是怎么想的呢?(同桌互说)
汇报(多人说一说)。
1.共有60小格,就是60毫米;
B.1厘米是10毫米,6厘米是60毫米。
6.你觉得这两种说法怎么样?哪种更简单?
你能像他一样说一说吗?(再请一人说)
7.出示例题2:
课桌的高是8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
80厘米=()分米
你是怎样想的?
8.这有一张课桌,它的高是60厘米用分米作单位是多少分米呢?你是怎样想的?
9.补充练习:
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10.这两题你们都会了,如果换两题行吗?
板:30分米=()米
40毫米=()厘米
你是怎么想的?同桌一人说一题。
二、巩固练习
1.完成想想做做1。
1)现在请你自己量量这些图形中各条边长是多少厘米?
2)自己量一量,同桌可互相看一看,后汇报。
3)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4)同桌互说,后汇报。
2.完成2。
1)图上小朋友测量的是什么?
2)手的宽度和上步的长度。
3)你知道他手有多宽和一步有多长吗?
4)这用的是什么单位?
5)请你填一填书上的括号。
6)生汇报。
3.完成第3题。
1)请你填一填。(学生独立填写。)
2)开火车汇报。
3)第一题你是怎么比的?
4)讨论:数据一样时,可以只看单位。
5)你还想说说哪题,你是怎么比的?
4.完成第4题。
1)这儿有两条线段,先估计它们的长度。
2)再量一量,看估计得对不对。
3)你用得是什么单位?
4)用毫米作单位是多少毫米?
5)同桌互说。
6)完成第5题。
1)指名读题。
2)师说要求。有不理解的可以提出来。
3)生可以回家记录。
板书设计:
简单的单位换算
6厘米=60毫米
80厘米=()分米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锐角和钝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角、画角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课堂中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大家都认识潘老师,你们一定不知道潘老师还会变魔术吧。不信,你们看,老师可以用手中的这张纸变一个大家都认识的老朋友!你认识吗?
师:关于角,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一个角。
生:像国旗角,桌子角,都是直角。
二、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周末了,同学们都喜欢去游乐园吧,今天潘老师就带大家去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根据上学期所学的有关角的知识,找一找,图中哪里有角?
师:同学们太棒了,找到了这么多的角。(课件演示:去掉背景图后所显示大小不同的角。)它们长得一样吗?你们能根据它的特点分分类吗?
1、给“角”分类。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学具卡片,先独立思考,你按什么标准分类?想想可以怎么分,分好后和同桌说一说。
(1)分成两类:一类是直角,一类不是直角。
(2)也可以分三类:直角分一类,比直角小为一类,比直角大的可以为一类。
师:这样分更细致一些,我们发现不是直角的角里,有比直角大的角,也有比直角小的角,大家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师:那你们是怎么知道1号角和3号角就比直角大?而4号角和5号角就比直角小呢?
师:嗯,如果这些角比较接近直角,开口的大小和直角很相近,我们看不出怎么办呢?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较。(验证方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所量的角的顶点对齐,一条直角边和角的一条边重合,这样就可以比较这个角的开口是不是比直角大或小。)
2、揭示“角”的名称。
师:在这三类角中,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家族中的直角,其实其他两类也是叫的兄弟,一个是直角的弟弟,一个是直角的哥哥,大家知道我为什么说4号角和5号角是直角的弟弟吗?(比直角小)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就是锐角,直角的哥哥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钝角,像这样,比直角大的角就是钝角。今天我们就老学习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
师:角家族我们认识了锐角、直角和钝角。
师:那么给这3个兄弟排排队吧,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谁是老三?(板书:钝角>直角>锐角)
现在老师提两个问题,我敢谁第一问题,提出后,所有人的小手都能举起来,而第二个问题提出来后,举起小手的就会寥寥无几了。信不信?
第1个问题:什么样的角水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
第2个问题:用什么办法开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
师:(得出结论)和直角比,开口比较明显的,我们可以直接看出来,但开口大小比较接近直角的,我们可以利用三角板的指教来验证。
师:既然大家已经找到好办法了,我们在来用一用,看看我们的高招灵不灵。(课件出示几个不用的角,请同学来判断)
教师出示两张实物卡片,角的大小比较接近直角的。请同学们到前面来验证。
师:看来这样的问题难不倒大家,课件出示,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倒题。
3、找找生活中的“角”。
师: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藏在游乐园里,其实就藏在我们身边,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在哪里见到了角,是什么角?
很好,其实数学知识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有知道的,也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等待大家去发现。
4画“角”。
师:既然我们认识了锐角和钝角,想不想画一画,那谁来说一说,你想怎么画一个锐角或钝角呢?(先画`````后画`````)(课件出示画法,请学生来画)
师:你能试着画一个尽可能小的锐角和一个尽可能大的钝角吗?
三、教画人物简笔画
师:角在美术中也有妙处!在美术中有一种画叫人物简笔画,它是非常简单的图形拼摆起来表示人物的一些简单动作,像这样用圆表示头部,用线段表示身体,用角表示四肢(胳膊和腿)。
师:请同学试着创造,用我们学会的角来表示四肢,看看你能创造出那些姿势。(学生作品展示)
四、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内容:教材第4页例2、“想想算算”,练习一第4~6题。
教学要求:使学生初步理解和学会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的方法,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1、口算下面各题。
64-3076-4053-20
64-376-453-2
64-676-753-5
2、学生做第4题复习题,然后口答,老师板书。
3、口算下面各题。
32+2546+1327+32
37+2546+1727+23
口算后提问:两位数加两位数是怎样口算的?
4、揭示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2第(1)题。
(1)出示例题96-43=
(2)这道题是两位数减两位数,你能按照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思考方法说一说你想怎样算吗?
(3)提问:把43分成40和3以后,要从96里怎样来减?
(4)请小朋友按照刚才的口算方法把第4页上例2的第(1)题算一算,在方框里填上数。
(5)谁来告诉大家,96-43是怎样口算的?
2、教学例2第(2)题。(同上)
3、提问:根据上面两题的计算,你能说说两位数减两位数要怎样算吗?
三、巩固练习
1、做“想想算算”第1题。
(1)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书上。
(2)检查订正。
(3)指出:两位数减两位数,实际上就是用连减的方法,先减几十,再减几,算出得数。
2、做“想想算算”第2题。
3、做练习一第4题。
(1)指名4人板演,一组一组算,其余学生分两组,每人做两组(4道)题。
(2)提问:每组题里的两道题在计算时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四、课堂
提问: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两位数减两位数要怎样算?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五、课堂作业
练习一第5、6题。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教学目标:
1、通过准确数与近似数的比较,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2.初步知道准确数与近似数的区别,会正确辨别准确数与近似数,并会恰当选用近似数。
3.通过学生的数据收集与交流,能对近似数和准确数互相转化。
4.体会近似数在生活中的作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理解近似数的含义。
教学难点:
合理地取近似数。
教具准备:
课件、铅笔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师: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把铅笔,请同学们猜一猜老师手中的铅笔有几支?让学生充分地、大胆地猜。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地提示“多得多、少得多、多一些、少一些”,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在黑板上面板书。
现在老师想请你们猜一猜手中的铅笔是几十支?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后出示准确的数据。(18支)现在让你们猜手中的铅笔是几十支,你会怎样说?(学生回答:大约20支)像这样大概的数就是近似数,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近似数。
二、交流共享
1.汇报课前调查各个年级的学生数。
师:老师要求你们课前调查各个年级的学生数,你们做到了吗?来看大屏幕:二年级(1)班有学生50人,那么二年级三个班大约有多少人呢?请你们猜一猜。
学生猜,老师板书后出示准确数,留下接近的数。
师:如果让你们用两句话来说这两个数字,你会怎样说呢?师引导说:二年级有学生154人,大约150人。师:二年级有154人,那么全校有6个年级大约有多少人呢?学生猜,老师板书,出示正确的数后留下最接近的数字。
提问:现在我们来观察一下,前面一排的数字和后面一排的数字有什么特点?(前面一排是准确的数,后面一排是大概的数)。像这样大概的数我们就把它叫做近似数,板书。
2.教学例9创设情境:小明是龙岗小学的学生,小华是东山小学的学生,一天他们俩相遇了,都说自己学校的人最多,看大屏幕。显示:小明:“我是龙岗小学的,我们学校大约有700人”。小华:“我是东山小学的,我们学校大约也有700人”。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两个学校到底哪个学校的人数多吗?在小组里面说一说。学生在充分讨论后老师指名回答,只要有道理都要给予肯定。
师:现在我来告诉你们答案吧!教师出示龙岗小学695人,东山小学703人,并引导得出:695人比700人少一些,接近700人,所以说大约有700人;703人比700人多一些,也接近700,所以也可以说大约有700人。我们可以这样用数学的方法表示:板书:695≈700703≈700师边板书边引导学生说:695约等于700,703约等于700.师问:“≈”这个符号怎么读的?(约等于。)这个符号就叫约等号。
3.教学“试一试”。出示:实验小学有学生20xx人,大约是几千人?让学生充分地猜以后,优化得出20xx大约是2千人,所以写成:20xx≈20xx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数轴上面的数有什么规律,再让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师问:我们一共填了哪些数,这些数中哪些接近500,哪些接近600?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引导学生读题后强调题目要求:大约是几百或几千元,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独立完成后集体评价。总结:我们在说近似数的时候通常都是约等于几百或几千。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师引导依次讨论三个子问题。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怎样摆接近20xx的数?先摆一摆,再读一读。你知道怎么摆接近9000、5000、1000的四位数吗?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评价。
四、反思总结提问: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归纳: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近似数,近似数是一个大概的数。
五、课堂作业
第五篇: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
教学内容: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73—75页例题及“想想做做”第1-4题教材分析: 在二年级上册教材中,学生已初步认识了乘除法,了解了乘除法的含义并能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要学习的倍的认识以及“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实际问题。
倍数关系是生活中最为常见的数量关系之一,建立倍的概念,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乘除法的含义,拓宽应用乘除法运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范围。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学会分析一个数里有几个几,那么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并会用除法算式来表示。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发展观察、比较、抽象、概括和和推理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信心。
教学重点: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倍”的含义,学会分析一个数里有几个几,那么这个数就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难点:利用除法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棒(每人10根)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引入新知
1、看图说说各是几个几:(课件出示题目)(1)□□□ □□□(2) ○○○○○○○○(3)△△△△△△△△△△△△2、请同学们用小棒动手摆一摆:3个22个5(设计意图:几个几的知识的复习,为沟通旧知“几个几”与新知“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联系作了良好的铺垫,降低了几倍的意义的教学难度。)
二、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一)教学“倍”的含义1、师:连日的阴雨终于结束,春姑娘正迈着轻盈的舞步来到了我们身边。
花也争相开放了,瞧!花坛里开满了鲜花,教案《倍的认识》教案》。
(课件出示情境图)2、花坛中有哪几种颜色的花,各有几朵?(师相机指一指,带着数,学生口答,蓝花2朵,黄花6朵,红花8朵)3、师问:3种颜色的花,你能选二种花比一比,提出什么问题?(1)比多问题和比少问题(我们知道比多,比少的问题可以用减法来计算)(2)两种花之间除了可以比多比少之外,还有一种新的比较方法。
(设计意图:从学生已掌握的两数之间的加减关系的基础上引出“倍”,既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也让学生初步感知:“倍”也是两数之间的关系。)
4、讲授:我们知道蓝花有2朵,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课件展示把它们圈起来表示一份)黄花有这样的几份呢?想一想黄花可以怎样圈?跟你的同桌商量一下。
指名回答。
(课件操作圈黄花的方法)谈话:我们把2朵蓝花看成一份,黄花就有这样的3份,也就是黄花有3个2朵,我们就说:黄花的朵数是蓝花朵数的3倍。
再指名说。
同桌说。
齐说。
小结:两种花除了可以比较多少,还可以像今天这样比,是把2朵蓝花看作1份,黄花有3个2朵,黄花的朵数就是蓝花的3倍,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倍的认识”。
(板书课题:倍的认识)(设计意图:这里通过出示情境图、比较蓝花和黄花,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生活出发,数学源于生活,没有生活的数学是没有魅力的数学。)
(二)教学计算倍1、我们还知道有8朵红花,(课件出示)要求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你能在书上先圈一圈,再填一填吗?学生填在书上。
指名回答。
齐说。
(得出结论:红花有4个2朵,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4倍。)
2、讲授:蓝花有2朵,因此把2朵看作一份,再想8朵红花能分成这样的几份,这就是把8朵红花按每2朵一份的要求平均分,所以求红花的朵数是蓝花的几倍,也可以用除法计算?谁会列算式?指名回答,师板书。
强调得数后面不要写倍,倍不是单位名称。
小结:我们现在知道“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可以用什么方法来运算(除法)。
下面我们来用今天所学的新知识来试着解决一些问题吧!
三、多层次练习,巩固深化
(一)基础练习1、想想做做第1题
(1)仔细看图,谁和谁在比?把谁的长度看作1份?
(2)想好的同学在书上P74页第1题填空。
(3)全班交流,引导说出把这一段绿带子看作1份,红带子的长有这样的5份,所以红带子的长是绿带子的5倍。
2、下面咱们来做一个摆小棒游戏吧!
(1)出示题目要求,全班读题
(2)动手摆一摆,填一填。
(同桌小朋友合作完成)和同桌说说6里面有几个这样的3根,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几倍;15里面又有几个这样的3根,第二行的根数是第一行的几倍。
说完了再填在书上第74页第2题。
(3)课件出示摆的方法,全班汇报交流。
小结:两个数量比,求第二行的小棒根数是第一行的几倍,你能不能用另一种方法算?(除法)3、完成第3题(
1)出示题目要求,学生读题,明确要求再填空。
(2)学生独立完成后全班核对,指名说算式含义。
(3)第2小题,是谁和谁在比?把谁的个数看作1份?胡萝卜有这样的几份?(课件出示连的方法及填空内容,集体校对)
4、完成第4题
(1)先动手量一量两条线段的长度各是几厘米。
(2)引导学生思考:要求第一条线段的长度是第二条线段的几倍,应该把哪条线段的长度看作一份?要求第二条线段有这样的几份,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
(二)拓展练习小红今年4岁,妈妈今年28岁。
今年,妈妈的岁数是小红的几倍?去年是几倍?4年后,妈妈几岁?小龙几岁?
(三)游戏深化(拍手游戏) 今天小朋友学得很认真,老师鼓掌(拍手2下)表扬,大家想不想自我鼓励一下?依次要求:同学们拍的是老师的2倍、3倍、4倍……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老师拍3下,你拍的是老师的3倍,你要拍几个4下?如果要拍老师的5倍呢? (设计意图:练习形式多种多样,使学生对“倍”的理解更加透彻。发展练习更能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发展思维,提高语言的叙述能力。)
四、全课小结
提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用什么运算?)作业设计:课件出示一思考题:兔子有24只,小猪有8只,小狗有4只。
兔的只数是猪的几倍?你还能提出哪些用除法解决的问题?板书设计:倍的认识平均分8÷2=483228÷4=727÷3=932÷8=4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
教学内容
P30-31 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目标
1、探索长度单位间的换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换算;
2、培养目测与估计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探索长度单位的换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长度单位的换算的算理。
教学准备:直尺、米尺、课后延伸的表格、7厘米或20厘米长的纸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准备
1、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并让学生比画单位的长度。
米 m
分米 dm
厘米 cm
毫米 mm
2、你知道这些长度单位间的关系吗,填空:
1米=( )分米
10厘米=( )分米
1厘米=( )毫米
二、探索方法
1、教学例题
(每个学生准备一根纸条:长7厘米或2分米)
学生用直尺量一量纸条的长度并汇报,教师板书:
7厘米 70毫米
20厘米 2分米
7厘米 2分米
(1)7厘米与70毫米的纸条,哪个长,为什么?
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重点讲解方法之一:因为1厘米=10毫米,7厘米有7个10毫米,也就是70毫米,所以7厘米=70毫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2)20厘米和2分米,哪个长,为什么?
学生讨论,并小结:因为10厘米=1分米,20厘米有2个1分米,也就是2分米,所以20厘米=2分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3)7厘米和2分米,哪个长?
能不能直接比,怎么办?
引导学生讨论,2分米=20厘米,7厘米小于20厘米,所以7厘米小于2分米。(将两个纸条比较,验证。)
并小结:两个数量的单位不同,不能直接比时,通常把他们统一成相同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2、揭题
今天我们学习的就是单位间的换算。(出示课题)
3、巩固练习,完成P30两个例题。
问题出示后,学生直接汇报答案,并说说是怎样想的。
三、课堂练习
1、想想做做1
学生按要求先用厘米作单位测量图形中各条边的长度,并用毫米作单位,说出图形中各边的长度。汇报时,引导学生说说长方形和正方形边的特点。
2、填空:
50毫米=( )厘米
9分米=( )厘米
( )分米=3米
40分米=( )米
3、完成想想做做3
学生汇报时,要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并小结:当单位不同时,我们通常怎样比较两个数量的大小?(单位不同时,通常可以把它们化成一致的单位,再进行比较。)
4、完成想想做做2
学生独立完成,并汇报。
再让学生合作测量自己的手掌宽度以及步长,汇报时鼓励学生用不同的单位进行描述。
教师小结:手掌的宽度、步长都是我们的身体尺,了解了自己的身体尺,有利于我们进行估计和测量。
5、想想做做4
按要求完成练习。
6、综合运用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学会与人合作,并能与他人交流思考的过程和结果。
2.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帮助学生获得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直接经验,发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难点: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仔细观察、积极思考的习惯。
教学资源
教学插图。
教学过程
一、观察场景图,把握各种信息
1.出示场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同桌交流,互相说说看到了什么?
二、分类、整理场景图中的各种信息
1.独立思考:根据场景图中各班的信息情况,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或从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
4.各自完成第8页中的填表。即把每班植树的棵树填入表中。
5.校对,并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三、解决场景图中提出的各种具体的实际问题
1.出示第9页场景图,让学生仔细观察。
2.独立思考:场景中需要我们解决哪些具体问题?一共有几个?怎样解决每个具体问题?
3.小组讨论解决这些具体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4.全班交流。
(1)让各组汇报各自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和方法,并引导其他各组学生对其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进行评价。
(2)追问: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知道并利用到什么条件?
四、根据场景图,进一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观察场景图,启发思考: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2.交流汇报。对有创意的问题,给予充分肯定和鼓励。
3.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解答。
4.校对,并说说是怎样解答出来的。
五、联系生活实际,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1.启发思考:生活中充满了数学问题,你能列举一些吗?
2.选择一些有意义的问题,让学生各自独立解答。
3.汇报交流。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并学会用统计表或方块统计图来表示数据整理的结果。
2、在学习统计的过程中发展数学思考,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
3、参与合作交流的学习活动,培养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合作学习的习惯。
教学重点:
让学生经理统计活动的过程,体验不同标准下统计结果的多样性。
教学难点:根据统计需要,正确地分类收集整理数据。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一年一度的动物运动会在这天晴气爽的季节拉开了序幕。瞧,运动场上小动物们赛得可热闹了,我们一起来看看比赛的情况吧。(电脑出示主题图)
师:看了这幅图,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1:我想知道猴子有几只?小兔有几只?小狗有几只?
生2:我想知道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生3:我想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每个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参加?
[评:抓住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发挥多媒体课件的视觉冲击作用,创设生动有趣的动物运动会场景,把数学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为学生开展数学活动作好铺垫。]
二、合作学习,探索新知
1、如何解决一共有多少只小动物?
2、跳高和长跑是比赛的项目,我们可以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
项目 合计 跳高 长跑
只数
3、除了根据比赛项目来统计,还可以根据什么来统计?
生:动物的种类。
动物种类 合计 狗 兔 猴
只数
4、利用学过的统计知识完成上述两张统计表。
5、交流:看了两张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
6、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生1:统计的方法不同。
生2:合计都是13。
生3:我明白了对同一中场面进行统计,虽然统计的方法可以不同,但总人数应该不变。
[评:统计教学,特别是低年级的统计教学,重点不是教知识点,也不是教技能,而是让学生经历统计的过程。本段教学中,自然的让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分析数据的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统计意识。]
7、厨师小猪和裁判长小鹿也来了解情况,要求你们向它们推荐最合适的统计表(小组讨论)
交流:
生1:我向小猪推荐统计动物种类的那张,因为小猪是个厨师,它应该要了解各类小动物分别有几只,才能决定买什么菜,什么多买些,什么少买些。
生2:我也同意向小猪推荐统计动物种类的那张。如果它不知道分别有多少小动物,它就不知道买什么菜,买回的菜也不合小动物的口味。
生3:我向小鹿推荐的是统计项目的这张。因为当裁判员就应该知道有哪些比赛项目,分别有多少选手参加,这样才能更好的组织比赛。
[评: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学了数学知识要会用,学习数学的真正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8、小结:
通过刚才的统计,让我们明白了:同一件事物,在不同标准下的统计结果具有多样性。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5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8~99页的内容。
活动目标:
1.让学生经历运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体验统计结果在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2.能从统计的角度提出并解决与数据信息有关的问题,体会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态度。
教学准备:每6人准备一把尺。
活动过程:
一、活动前准备
1.以自愿为主,每6人一组,其中一人为组长,两人负责看尺子上的刻度,一人记录,两人负责监督是否犯规,尺子是否是直的。
2.每组准备一把尺。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1.引入:体育课上,我们都练习过立定跳远,谁来演示一下。(指名演示。)
2.提问:除了双脚跳,我们还可以怎样跳远?(分别请学生上台演示。)
3.质疑:你觉得是用双脚跳得远,还是用单脚跳得远?如果用单脚跳,是用左脚跳得远还是用右脚跳得远?
4.6人小组讨论:怎样跳得远。
三、分组活动,进行测量统计
1.指导学生测量的方法:先划一条直线,作为跳远的起点;从起点向前跳,既定后由一人在起点固定住尺子的。刻度,另一人将尺子拉长至跳远同学的脚后跟,再将尺上的刻度记录下来,这就是那位同学跳远的距离。
2.每6人一组,开始测量记录,要求每种方法都跳一次,并做相应的记录。
四、组织讨论,得出结论
1.小组将刚才活动中一系列的数据汇总,填入课本第99页中的三个蓝色表格中,再讨论:通过实验,得出了什么结论?
2.组织全班进行交流。
3.根据“双脚并拢跳”的数据,用不同标准分类统计。
4.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提己感兴趣的问题,并开展相应的统计活动。
五、,延伸拓展
1.通过这结课的学习,你想说什么?
2.生活中还有哪些情况可以进行统计?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6
教材分析:
例1学习是二下教材第一单元打头内容,第一次出现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两步式题计算的基础上安排的。教材以看木偶戏为主题,让学生通过观察情境自己来了解信息,提出问题。综观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有问题解决的一般步骤及方法,也有小括号的学习,另有乘加乘减解决问题,虽然例1和例2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但细细琢磨,从学生的认起起点及教材的编排体系来分析,把例1作为单独一课时进行划分比较合适。
这样划分的理由是:例1教材的意图是让学生掌握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知道解决这样的问题,可以用先再这样的方法进行思考,例2的重点笔墨则是让学生认识小括号,会用小括号。若把例1例2合并在一课时进行教学,会存在顾此失彼现象,学生对两步计算问题解决的基本步骤及方法有可能不会较深的感悟,在此情况下,用短暂的时间来认识小括号,难点也无法突破。而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小括号学习一直困扰着二年级学生。
解决问题第一次出现是一上年级的求总数和求剩余,而一下年级的两数比较解决问题,二上年级则是用倍的知识解决问题,都是依据新课程的一个显着特点算用结合来呈现的,也就是说式题教学都是辅以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来展开教学。例1是解决问题在第一学段的第二次隆重出现。重点是落实在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虽然学生在前几个星期已经能较熟练的计算加减混合两步计算式题,但他们并不清楚要解决这个问题,我应该先想(算)再想(算)。所以,我认为,例1教学,式题的运算技能培养不是重点,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问题。教学难点是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及数学语言的完整表达。
学生分析:
学生已经学会用加法和减法解决一步计算问题,能较熟练的解决两步计算式题,如: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口算方法,但学生对小括号的作用是陌生的,本节课不做教学要求,如课堂能够动态生成,提到小括号这一知识点,教师可适当提示,不耗学习时间。
由于是借班上课,课前需要了解学生用一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时,他们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这节课的学习需要给学生充分思考的空间,多角度暴露学生的思考过程,多问学生: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算式是先算出了什么?他是先算出什么?在说的过程中,逐渐让学生感悟到解决两步计算数学问题的基本策略先想(算)再想(算)
教学设想:
1、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考的基点。
例1把数量关系隐含在问题情境中,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解决问题都有一个不变的基调:处理信息,理解数量关系。本课教学将充分利用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要先知道他是先算出这样的提问与追问,帮助学生梳理问题解决的步骤与方法。
2、有效挖掘学生潜力,为问题解决提供思考的落点。
把相同模式的问题解决放置在不同的情境中。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上车下车,图书出借、停车场开来开走等丰富的生活经验,教师只有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让学生把藏于心中的秘密与所学的知识相结合,才能体会到数学的应用性、生活性。本课教学通过分层次的练习(模仿练、独立巩固练、选择练、拓展练),目的都是为了让学生充分自觉的对两步计算这种模式的问题解决体会更深刻,同时,不同形式的练习与表达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知道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策略先想(算)再想(算)。
2、知道可以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能用数学语言表达思考方法.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
教学流程
一、问题情境引入
1.小朋友们,桃园小学的二( )班小巧虎中队的图书角正缺图书管理员呢,要到实验小学的二( )班里来招聘图书管理员,你们想去竞聘吗?如果你能解决图书角的问题,知道书架上图书的数量变化,你就有竞聘的资格了!
2.出示书架情境图:
逐步呈现:
先出示:书架上原来有图书22本。
再出示:欢欢小组要归还13本,晶晶小组要借走6本。
问:从图上看,你能找到哪些数学信息?(指名汇报,标出数据)
问:把你找到的信息完整的说一说,好吗?(指名说,和同桌说,全体齐说)
追问: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什么问题?(现在书架上有图书多少本?)
引导:请你把这些信息和要解决的问题连起来说一说,说给同桌听。(同桌交流)
二、探求新知,建立模式。
1. 同学们说得很完整,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2. 停顿,让学生独立思考。
3. 把你的办法轻轻地告诉你的同桌。
4. 把你的想法用算式写出来。(自备本独立练习)
5. 先写完的小朋友和同桌悄悄的交流一下,你是怎么想的?
6. 反馈:不同方法展示。
(1)22+13=35(本)(2)22-6=16(本)
35-6=29(本) 16+13=29(本)
(3)22+13-6=29(本) (4)22-6+13=29(本)。
预设问题:你是先算什么?哦,你们猜他是先算什么?22+13是先算什么?再减6是再算出什么?22-6是先算什么?再加13是再算出什么?
7.归纳:这几个算式只是想的方法有点不同,但都能解决现在书架上有图书多少本这个问题。1和3的方法是相同的,2和4的方法也是相同的。
8. 二个小组合作,每人选择一种方法,用先算出再算出的样子,说一说想的过程。
9.小结:同学们真能干,能做个合格的图书管理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今天在练习的时候,可以选择你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三、解释应用与拓展
1、巩固练习:解决水果卖进卖出问题。
2、独立练习:解决乘车问题。(同桌互批)
3、变式练习:继续解决乘车问题。(集体讲评)
4、拓展题:选择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全课总结
1.这节课,你学到哪些本领?
2.教师总结:同学们只要用一双亮眼睛认真观察,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会画锐角和钝角。
2、过程与方法:通过找角、画角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创造性思维。在对简单物体和图形的形状的探索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活动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课堂中创设的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重、难点:
学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魔术导入,复习铺垫
师:同学们,大家都认识潘老师,你们一定不知道潘老师还会变魔术吧。不信,你们看,老师可以用手中的这张纸变一个大家都认识的老朋友!你认识吗?
师:关于角,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生:我知道一个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
生:从一个点起,用尺子向不同的方向画两条线,就画一个角。
生:像国旗角,桌子角,都是直角。
二、分类比较,认识锐角和钝角
师:周末了,同学们都喜欢去游乐园吧,今天潘老师就带大家去看一看,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根据上学期所学的有关角的知识,找一找,图中哪里有角?
师:同学们太棒了,找到了这么多的角。(课件演示:去掉背景图后所显示大小不同的角。)它们长得一样吗?你们能根据它的特点分分类吗?
1、给“角”分类。
师:请同学们拿出手中的学具卡片,先独立思考,你按什么标准分类?想想可以怎么分,分好后和同桌说一说。
(1)分成两类:一类是直角,一类不是直角。
(2)也可以分三类:直角分一类,比直角小为一类,比直角大的可以为一类。
师:这样分更细致一些,我们发现不是直角的角里,有比直角大的角,也有比直角小的角,大家也是这样认为的吗?
师:那你们是怎么知道1号角和3号角就比直角大?而4号角和5号角就比直角小呢?
师:嗯,如果这些角比较接近直角,开口的大小和直角很相近,我们看不出怎么办呢?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
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比较。(验证方法:用三角板上的直角的顶点和所量的角的顶点对齐,一条直角边和角的一条边重合,这样就可以比较这个角的开口是不是比直角大或小。)
2、揭示“角”的名称。
师:在这三类角中,我们已经认识了角家族中的直角,其实其他两类也是叫的兄弟,一个是直角的弟弟,一个是直角的哥哥,大家知道我为什么说4号角和5号角是直角的弟弟吗?(比直角小)像这样,比直角小的角就是锐角,直角的哥哥也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钝角,像这样,比直角大的角就是钝角。今天我们就老学习锐角和钝角。(板书课题)
师:角家族我们认识了锐角、直角和钝角。
师:那么给这3个兄弟排排队吧,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谁是老三?(板书:钝角>直角>锐角)
现在老师提两个问题,我敢谁第一问题,提出后,所有人的小手都能举起来,而第二个问题提出来后,举起小手的就会寥寥无几了。信不信?
第1个问题:什么样的角水锐角?什么样的角是钝角?
第2个问题:用什么办法开判断一个角是不是锐角或钝角?
师:(得出结论)和直角比,开口比较明显的,我们可以直接看出来,但开口大小比较接近直角的,我们可以利用三角板的指教来验证。
师:既然大家已经找到好办法了,我们在来用一用,看看我们的高招灵不灵。(课件出示几个不用的角,请同学来判断)
教师出示两张实物卡片,角的大小比较接近直角的。请同学们到前面来验证。
师:看来这样的问题难不倒大家,课件出示,请同学们,独立完成这倒题。
3、找找生活中的“角”。
师:角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不仅藏在游乐园里,其实就藏在我们身边,现在请同学们找一找,在哪里见到了角,是什么角?
很好,其实数学知识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我们有知道的,也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等待大家去发现。
4画“角”。
师:既然我们认识了锐角和钝角,想不想画一画,那谁来说一说,你想怎么画一个锐角或钝角呢?(先画`````后画`````)(课件出示画法,请学生来画)
师:你能试着画一个尽可能小的锐角和一个尽可能大的钝角吗?
三、教画人物简笔画
师:角在美术中也有妙处!在美术中有一种画叫人物简笔画,它是非常简单的图形拼摆起来表示人物的一些简单动作,像这样用圆表示头部,用线段表示身体,用角表示四肢(胳膊和腿)。
师:请同学试着创造,用我们学会的角来表示四肢,看看你能创造出那些姿势。(学生作品展示)
四、总结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8
教学内容:
第3、4页内容,“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懂得余数要比除数小的道理。
2.经历探索有余数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试商的方法和理解竖式计算的算理,并会用竖式计算。
3.培养学生的操作、观察、概括的能力和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与同学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有余数除法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
如何试商。
教学准备:
点子图若干张,表格,课件,小棒。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12颗糖,分给几个人,每人分得同样多,有几种分法?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12÷2=6(人)12÷3=4(人)12÷4=3(人)12÷5=2(人)┄┄2(颗)12÷6=2(人)
12÷7=1(人)┄┄5(颗)12÷8=1(人)┄┄4颗。随机指一个有余数的算式,让学生说出各部分表示的意思。
教师: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分均分的时候,有两种情况,一种是正好分完没有余数,还有种就是分后有剩余的,但每次余下的数都比除数小。有余数的除法怎么计算呢?今天我们学习。(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复习引新。
(1)出示题:有6个桃,如果每盘放3个,可以放盘。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6÷3=2(盘)
竖式:
答:可以放2盘。
师:现在老师把题目改一下你会计算吗?有7个桃,如果每盘放3个,可以放()盘。
想一想,问题要修改吗?
2.教学试商的方法
(1)要求学生根据题目意思列式,7÷3
(2)小组讨论:商是几?你可以用你手中的小圆片代表7个桃子来分分看。
你是怎么找到这个商的?(请个别学生谈想法。)
(3)那么7÷3的竖式该怎么列呢?商和余数该写在哪儿?老师和你们一起来探讨下吧。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谈话:我们求商都是用乘法口诀来想。那么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一句口诀是三()得七的?(没有)再想一想:有没有一个数和3相乘的积最接近7,但又小于7的?(有)
7下面应该写几,为什么?“6”表示什么?
师生在谈话过程中完成如下板书:
4.带着问题看课本上的例题:
(1)为什么把一个桃子放在一边?
(2)为什么商后面写“盘”,余数后面写“个”?
(3)竖式上各个数各表示什么?
(4)竖式中,商1或3行吗?为什么?
5.尝试完成“试一试”。
(1)请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老师有17个气球,分给5个同学,平均每人分几个,还剩几个?)
(2)学生用刚学到的方法独立计算。
(3)交流:展示学生不同的竖式计算,可能出现下面几种情况:
①商2余7的②商3余2的……
思考讨论:哪些商合适?哪些商不合适?为什么?(师生共同分析原因)
三、巩固练习,形成技能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先用小棒摆一摆,再填空和进行竖式计算。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用投影仪展示某学生的竖式计算并让他选两题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试商的。
3.完成“想想做做”第3、4题。
让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再做。
四、课堂
这节课学习了有余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有余数的除法怎样试商?(想几和除数相乘接近被除数而又小于被除数。)在计算中要注意什么问题?(余数要比除数小。)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能读懂统计图表,并能根据图表中的数据自主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孩子的探索精神,并让学生不断地收获成功的喜悦。
2、让学生体会统计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同时渗透健康教育,让孩子从小养成合理睡眠的好习惯。
3、通过小调查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统计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读懂统计图
教学难点:
在统计图表中获取信息
教具准备:
电脑课件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奥运会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少儿频道要举行一次儿童体育比赛,可是应该赛什么呢?这可把董浩叔叔难住了!我们一起帮帮他好吗?
(2)出示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学生观察。
二、探索新知
1、导入:出示统计图,你们认识它吗?
这个统计图会说话,它能告诉我们许多数学信息,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读统计图表。(板书课题)
2、读二(2)班同学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统计图。
①请看大屏幕,从图上你能知道或调查的是什么内容吗?你从哪知道的?
②最喜欢是什么意思?
调查项目每人只能选一个最喜欢的
③仔细观察,这幅统计图还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同桌说一说。
④学生汇报。
⑴ 踢毽子、踢球、游泳、跳绳,这些词表示体育项目的名称。
⑵ 0、1、2??16,这些数表示具体“人数”,人是单位名称。
⑶ 每行都有16个格子,1格代表1个人,1格代表一个单位。
⑷ 用直条的长短表示最喜欢某种体育项目的人数是多少?(汇报)??
⑤教师小结。
3、预测
董浩叔叔看到这个统计图,你猜他会决定举行什么比赛?为什么?
4、体会统计图的优点。
5、读二(1)班同学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
①比较两幅统计图有什么区别并小结。
②读统计图并体会统计图的好处。
③小结
④预测。
到了8月份时,猜一猜喜欢哪一项电视节目的人会更多? 教师提问:到时候我们再统计同学们最喜欢的电视节目,统计图会发生什么变化?
三、读奥运获金牌情况统计表 (1)导入
(2)出示统计表,说说从统计表中你知道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小组交流)
(3)汇报 a.你知道了什么?
b.你觉得中国的运动健儿怎么样?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四、小调查
1、师:同学们正处在长身体的阶段,要想身体好,必须有合理的饮食,适当的运动,还要有充足的睡眠。不知道咱们班的同学每天的睡眠时间大约有多长呢?是不是有充足的睡眠呢?谁来说说看,你每天大约睡几个小时呢?(指名汇报)
2、大家想不想了解全班同学的睡眠情况,并亲手制作统计图呢? 请看书本第88页的“小调查”:课前,我们已经调查、统计了全班同学的睡眠时间情况,并完成了统计表。
3、现在请每个同学拿出水彩笔,独立完成书本上的统计图。比一比,哪些同学完成得最快!(教师巡视指导)
4、展示并进行汇报、交流。
5、你们知道吗?一般10岁左右的儿童,每天应保证10个小时的睡眠。你觉得咱们班的同学是不是都有着充足的睡眠,如果没有,你想说些什么?(合理化建议)
五、延伸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地方都用到了统计图表,你们见到过哪些统计图表呢?
师:同学们见识可真广,老师也从网上找到了一些统计图表。来看看,看我们还能读到些什么?
课件展示各种统计图表:有折线形的、条形的、圆形的、地图形的。
统计图的花样可多了,今后我们会继续学习统计知识,有兴趣的小朋友课后可以收集一些统计图表自己研究研究看能发现些什么?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三位数加三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能用坚式计算和在1000以内的不进位的三位数加法,并且会验算。
2、感知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 培养独立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习惯,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会正确列竖式计算三位数加两、三位数。
教学资源:例题挂图、计数器。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小朋友们,你们平时喜欢写数学日记吗?今天老师带来了一篇数学日记,记录的是上周我校各年级的借书情况,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用大屏幕出示例题中的统计表)
2、同学们,你们看了大屏幕,有什么想法?有什么数学问题吗?提出来我们大家共同解决。
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教师摘录如下:
(l)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2)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3)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4)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谈话:刚才同学们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说明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孩子。我在黑板上记下了四个问题,你们看这些问题都可以用什么算法来解决?这节课我们先来解决第2个和第4个问题好不好?
教师擦掉黑板上的其他问题,只保留下面两个问题,并重新编写序号。
(1)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2)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二、探索算法
提问:要求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应怎样列算式?
板书 143+126=————————————(本)
谈话:下边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探索计算方法,算出结果后在小组里讨论、交流。
谈话:随愿意把你 想出的计算方法告诉大家 ?
学生可能用下面两种方法计算:一种是用记数器拨珠,在学生汇报的 过程中主要强调每一位的数要拨在对应的数位上。
另一种是仿照以前学过的两位数加两位数的方法算出来的。
提问:同学们,你们想一想在计算过程中要注意什么?(数位对齐,一般应从个位加起)
谈话:请同学们都用竖式再算一算。
你怎么知道自己是否算对了?我们用什么方法来验证呢?(先让学生探究交流)
师述:题目计算出得数后,要想知道算得对不对,可以自己验证。不同得题目有不同得验算方法。我们验算这道题算得对不对可以交换两个加数得位置,再算一算。
你们试一试, 体验一下验算的方法好吗?
学生算出结果后,提问:你们这次计算的得数是多少?与刚才计算的得数相同吗?这说明什么?如果两次计算的得数不相同,又说明了什么?应该怎么办?
三、延伸迁移
让学生独立完成第2个问题,并进行验算。完成后同桌相互说一说自己是怎样计算的,算得对不对,是怎么知道的。
四、巩固 应用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独立做题,并列式验算其中一两题。订正时先问:如果不另列竖式,在原来的竖式上能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吗?谁来试着这样验算一题给大家看看。再用这种办法验算其他题。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先让学生独立做题。订正时提问:你验算了吗?用什么方法验算的?告诉学生今后不论是否要求验算,都应自觉验算,从小养成认真负责的态度。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尽可能 说出自己从统计表中得到的信息,理解表中的意思,并独立完成。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给予帮助。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联系生活的体验,自己动手翻一翻书,从中得到感悟,理解题意。再全班共同订正。
五、全课总结
今天这节课,同学们学得非常认真,合作得非常好。你们都是爱动脑筋的好学生。下面同桌说一说在笔算加法中要注意那些,然后再告诉大家,好不好?
板书:
三位数加三位数(不进位)
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43+126=269(本)
143126
+ 126 + 134
269269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l、结合生活情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探索三位数加两 、三位数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掌握加法的笔算方法。
2、进一步养成检查和验算的习惯。
3、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增进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在交流和合作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自主意识和合作意识,初步形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三位数加两、三位数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思考、体会、理解笔算加法的计算方法。
教学资源:挂图、投影、计数 器
教学过程:
一、复习铺垫,促进迁移
指名板演,其他学生同时练习。
57+18 236+143
订正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算的。
二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例题情境图。
谈话:上节课我们已经看到了这张各年级借书情况统计表,你们提出了一些用加法计算的问题,也解决了其中的一部分问题。现在我把这些问题再投影展示给你们,你们说出算式,再回忆一下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剩下的问题,这节课我们共同解决。
投影展示下列问题,并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算式(其中画/“的是已经解决的问题)。
(1)二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43+126 /
(2)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85+143
(3)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85+126
(4)一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85+236
(5)二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43+236
(6)三年级和六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126+236
三、自主探索,获取新知
1、解决例题中的两个问题。
谈话:我们先来解决”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这两个问题。
(1)让学生尝试在练习本上列出竖式计算,教师注意了解学
生的计算情况,并对个别学生进行指导。
(2)让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各写出一题的计算竖式,全班共同订正。订正时追问:”第1题中十位上的8加4得12,该怎么办?“第2题中十位上哪几个数相加,得多少,你是怎样处理的?”“每道题目加的'顺序是怎样的?为什么从个位加起?“这节课学习的加法计算和上节课学习的加法计算有什么不同?”
2、解决其他问题,
谈话:在你们提出的问题中还有两个没有解决,你能独立解决吗?让学生独立解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订正。
3、总结加法的计算方法。
谈话: 我们巳经用两节课学习了三位数的加法汁算 ,过去我们还学习过两位数的加法计算。请大家想一想 :列竖式计算加法时要注意些什么?
先在小组内讨论,再在班内交流。
四、巩固练习,应用拓展
l、做”想想做做“第1题。
让学生在书上独立练习,集体订正。尤其注意最后一题”百位满10向千位进1”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采用小组竞赛的形式进行,激发学生练习兴趣,不要求做得快,只强调全做对,并认真验算。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创设情景,请学生当小医生帮助啄木鸟,
让学生独立思考,找出错在哪里,说给同伴听听,然后改正过来 。提醒学生在做题的时候要养成认真的好习惯和验算的好习惯。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说出图意,自己解决问题,正确计算出来。
五、全课总结,个人评价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揭示课题——进位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不明白的地方需要提出来与大家共同解决吗?
教学板书: 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加)
一年级和二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85+143=228(本)
一年级和三年级一共借书多少本?
85+126=211(本)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三位数加两、三位数(进位)得计算方法,能熟练笔算和在1000以内的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2、继续培养探索意识,问题意识和用数学方法解决现实问题地意识;
3、在与他人交流解决问题地过程中,获得成功地体验,产生数学地积极情感。
4、会用学过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在具体情景中培养灵活地解题思路。
教学挂图: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进位加,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有进位的三位数加两、三位数。
二、比一比,算一算
1、学生独立计算
6+8 7+9 8+3 5+7
60+80 70+90 80+30 50+70
2、互相说说上下两题的联系。
三、算算,填填
加数45227350957688
加数396727294650312
和
四、解决问题
1、出示第6题挂图
(1)看图,说说从图上可以获取哪些信息?
(2)小兔从家到学校怎样走比较近?先让学生说说小兔家到学校有几条路?每条路各是多少米?
60+70=130(米) 50+90=140(米)
50+70+80+100=300(米)
(1)小猴呢?
70+90=160(米) 80+100=180(米)
70+50+60+70=250(米)
(2)谁到学校路近一些?为什么?
2、做第8题
(1)先让学生说说题中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
(2)自做,集体订正,说说想法。
3、出示第9题挂图
(1)让学生在图上指一指每个小动物地家在哪里?互相说想法,再交流。
(2)从小兔家到小猴家有1000米吗? 为什么?
你是怎样想的? 板书: 520+420=940(米)
从小猫家到小狗家有1000米远吗? 为什么?
板书:460+480=940(米)
(3)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根据学生提问,教师相机板书问题。
(4)学生自己列式解答这些问题,全班交流、讲评。
五、全课总结
说说自己在本课中的收获。小组内交流,派一名代表全班交流。
教学板书:
进位加
小兔:
60+70=130(米)
70+90=160(米)
50+90=140(米)
小猴:
80+100=180(米)
50+70+80+100=300(米)
70+50+60+70=250(米)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1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位数的口算方法,逐步提高口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
2、使学生认识简单估算的方法,逐步培养起估算的意识和习惯。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练习口算方法。
1、口算下列各题。
48+3154+1225+44
48+3554+1825+45
口算后提问: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口算下列各题。
74-2355-3543-12
74-2955-3740-12
要求学生先说出口算过程,再说出得数。
问: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要怎样算?
3、做练习一第8题。
(1)做第一组题,指名一人板演,其余做在练习本上。
(2)第一题是怎样算的?最后一步为什么40加12?在什么情况下是进位加?
(3)用同样的方法练习第二组题,然后指出:口算两位数减两位数,个位不够减,要从十位退1个十和个位上的数合起来减。
(4)学生练习第三、四组题,在作业本上完成后集体校对。
三、混合练习
1、做练习一第7题。
2、做练习一第9题。
先指导学生估算方法,再要求说出每题结果各是几十多,并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指名学生口算得数,可以选择3~4题让学生说说方法。
3、做练习一第10题。
(1)提问:第一行两道题先算什么?第二行两道题先算什么?
(2)分两组练习,每组做一组(两道)题,做在练习本上,要求尽量用口算。
4、做练习一第11题。
(1)指名学生读题,独立做在练习本上。
(2)指名口答第13题算式,老师板书算式、答案。提问:为什么用乘法算?
5、先让学生在第12题里填数,然后口答校对。
四、课堂。
五、课堂作业:练习一第8题。
教学随笔: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2
教学内容:
有余数除法的一些练习题。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让学生加深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掌握好用竖式计算的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1.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3×()<16 ()×5<41 6×()<338×()<65
23>()×73×()<19()×4<275×()<23
7×()<37()×9<426×8>5×()
让学生独立思考后指名回答,说一说是怎么想的。
2.列竖式计算
65÷7= 25÷5= 52÷6=
3.填上合适的数。
△÷8=□……☆☆最大是()
△÷☆=□……3☆最小是()
□÷4=6……△□最大是()
4.你会解决下面的问题吗?(让学生独立思考自己完成,集体交流。)
(1)35个车轮最多能装几辆小轿车?
(2)19包牛奶,平均分给4个小朋友,每人分得几包?还剩几包?
(3)46个同学要乘车去观光,每辆车限乘5个,需要几辆车?
(4)一星期有7天,三月份有31天,这个月有几个星期零几天?
(5)果园现在有55箱水果,每辆运输车最多能装8箱水果,
(提问题并解答)
(6)同学们排队做缆车上山,每辆缆车有4个座位,小红站在第5位,应坐第几辆缆车?小明站在第25位,应坐第几缆车?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方法,能较灵活.熟练地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自己探索计算方法,培养独立思考、主动探索的精神与同学积极合作的意识。
3.使学生体验数学以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同算法,并能用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新课。
师:小朋友,你们喜欢去春游吗?我们去春游的路上有一些障碍,谁能扫清路上的这些障碍?
口算35+324+945+3028+7
87-536-872-5093-6
二.创设情景,让学生提出问题。
(一)观察第91页情景图。
1.仔细观察,从这幅图上,你发现了哪些数学信息?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哪些与乘船有关的问题?
2.学生提问题。
(二)观察第92页情景图。
1.图中有哪些问题需要我们解决?
师根据生答板书:二(1)班、二(2)班能坐下吗?
二(3)班、二(4)班合乘能坐下吗?
2.谁能解决上面两个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板书:23+3132+39
(三)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两位数加两位数。
三.小组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一)探究学习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计算方法。
1.学生自主探索。
2.小组讨论交流计算方法.教师巡视。
3.各小组汇报交流情况.(学生汇报时,教师有选择地板书。)
(二)学生小组讨论喜欢的方法。
1.学生小组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汇报。师:为什么喜欢这种方法?
3.这两个问题解决的结果如何?
四.巩固练习。
1.第93页做一做右边4题.(生做完后,师作反馈纠正。)
2.练习十九1、2.、3、4.(选加法做。)
五.小结: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六.布置作业。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万以内数的顺序,并掌握比较数的大小的方法。
2.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开放性教学,增强数学应用意识,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起学习数学的信心。
3.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
会比较万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难点:
位数相同,最高位上的数也相同的两数的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具准备:算盘
教学过程:
一、先学探究
比较大小:
19,3819,129,12
你是怎样比较的?让学生充分说一说。
二、交流共享
1.创设情境。
张阿姨家刚装修完房子,从商场里面购进四种家电,分别是电视机宝宝、洗衣机宝宝、电冰箱宝宝、空调宝宝,四个宝贝可开心了,都吵着自己花的钱最少,最省主人的心。出示:你能帮他们判断一下,谁用的钱最多,谁用的钱最少呢?
2.位数相同,首位不同的数的比较。
听,电视机和空调吵起了,都认为自己的价格最低,你能帮他们判断一下吗?
指名学生回答判断:
学生1:2530不到3000,3180超过3000,所以2530比3180小。
学生2:2530千位上2表示2个千,3180千位上3表示3个千,2千多的比3千多的小。
总结:位数相同时,先比较最高位,最高位大的那个数大。
3.位数相同,首位相同的数的比较。
师:电视机没有比过空调,心里老不服气了,他去找电冰箱比一比。
电视机和电冰箱都是2千多,怎么比较呢?请你们小组讨论一下,再回答。
学生小组讨论。
汇报结果,引导出示,首位相同的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4.位数不同的数的比较。
洗衣机看到他们三个吵架,也不甘寂寞,跳着说,我应该比你们都大吧?哪知道电视机、空调、电冰箱三个宝贝哈哈大笑,你们想知道他们笑什么吗?
指名回答,引导:几百肯定没有几千多,所以位数多的那个数比位数少的数大。
5、现在你们知道谁第一,谁第二?谁第三,又是谁是最后一个吗?
总结:怎样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位数相同的就比较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如果首位相同的,就比较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三、反馈检测
1.完成“想想做做”第1题。
引导学生看左图,师接着上面的总结: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那么这两个数怎样比较大小呢?在小组里面交流一下。
充分交流以后总结: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第二位相同的看第三位。
出示右图,这两个数怎样比较。
2.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
出示后师问:请你们把这6题分为两类。
在讨论后总结分成的两类:位数不同的、位数相同的。
师:位数不同的怎样比较?(位数多的那个数大。)判断1089,999.
位数相同的怎样比较?(看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那么这6道题,哪几个看首位就能比较出大小了呢?(989,898、7890,8790.)
首位也相同的怎么办?看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
哪几题可以通过第二位比较出大小了呢?(887,878、5680,5860.)
1001,1010怎样比较呢?(比较第三位、第三位大的那个数就大。)
3.完成“想想做做”第3题。
独立完成后交流,集体评价。
4.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读题,梳理信息后问:小红的书可能有多少页?如果选300页,小红应该怎样说?
5.完成“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情境图后让学生小组讨论。
依次解决这些问题。
四、反思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学习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归纳:万以内的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位数多的那个数大,位数相同的看首位、首位大的那个数大,首位相同的看第二位,第二位大的那个数大。就这样依次比较,直至比较出大小。(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
五、课堂作业
略
苏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15
班级基本情况:
这四个班的孩子在经过一年半的苏教版数学学习后,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习经验、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大部分学生数学计算速度较快,正确率高,上课能集中注意力,积极举手发言,作业书写很工整,学习风气浓厚。但是在遇到思考难度较深的问题时,有畏缩情绪。虽然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孩子们的成绩都不错,但是成绩不能代表他学习数学的所有情况,只有在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因此我应该关注的更多的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再接再厉的保持,并逐步引导到体验思维的乐趣、体验成功所获得的乐趣中去。但四个班都有小部分学生自控能力差,常在课堂上管不住自己,几个同学不愿动笔做题。如(2)班的何伟、徐微微、刘薛玉等,(4)班的周李贤、马少南、李佳等,这期的教育重点在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有几个学生:如(2)班的李琉扬、王喜龙、卞有龙(4)班的周国庆、张韵伟、唐帅帅等在学习上障碍非常大,常常跟不上教材安排的任务,计算的速度与正确率都不高,课堂作业也难以完成,需要老师多对他们加以辅导与关心,鼓励他们加强学习的信心,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为切入点,因材施教,让这部分学生想学、愿学、乐学,在本期容入到班级的学习氛围中。苏教版教材的编排体系有一定的难度,但正因此使一部分乐学、好学的孩子通过两年的学习更加优秀。进入二年二期后,有一部分如杨一鸣、林伟龙、姜欣沂、张萧灿、顾慧鹏等学生可尝试进行奥数训练,让优者更优。由于存在着年龄的差异,存在学习环境的不同,学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维发展也就不一致,老师应尽最大的努力来关注每一个孩子的发展与进步。
教材分析(含重、难点)
一、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有余数的除法1000以内数的认识笔算加法、加法的估算与验算,连加;笔算减法,减法的估算与验算;笔算一位数乘两位数、乘法的估算口算整百数加、减整百数加整十数及相应的减法,整十数加整十数(和不超过100)及相应的减法;口算整十数乘一位数以及不需要进位的两位数乘一位数。解决问题方面:?与有余数除法有关的实际问题倍的认识,“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简单的实际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简单的实际问题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
(二)空间与图形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东北、东南、西北、西南的认识,比较简单的路线图角的初步认识,直角、锐角与钝角分米和毫米,简单的度量,长度单位间的简单换算,简单的长度测量。解决问题方面:?应用方位词语描述物体所在的位置,或根据有关方位的描述确定物体所在的位置在现实生活中利用或设计简单的路线图根据需要选择恰当的单位和适宜的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三)统计与概率部分。知识与技能方面:?用不同的标准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分类整理,根据统计结果进行一些简单的分析和预测。解决问题方面:?根据需要解决的问题,选择适宜的角度、采用适当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并合理地解决问题。实践活动测定方向(用东、南、西、倍,东南、东北、西南、西北等词语描叙现实生活中物体间的位置关系)你能跳多远(通过实验和简单的数据整理、分析,感受数据所蕴含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