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教案

时间:2019-05-15 05:19: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春江花月夜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春江花月夜教案》。

第一篇: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

一、作者简介

张若虚(660—720),字号不详,扬州(今江苏扬州)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中以“文词俊秀”闻名长安。又与贺知章、包融、张旭并称“吴中四士”;开元初名扬京师其余生平事迹不可考。其作品大部散失,《全唐诗》仅存诗二首。

这位诗人和这一杰作在明代以前的命运,却是坎坷的。从唐到元,他和它被冷落了好几百年。钟嵘《诗品》卷中评鲍照云:“嗟其才秀人微,故取湮当代。”张若虚也正是这样一个人。他的生平,后人所知无多。他的著作,似乎在唐代就不曾编集成书,现在流传下来的,就只有见于《全唐诗》卷一百一十七的两篇诗,一篇极出色的《春江花月夜》(它同时作为乐府被收入卷二十一的相和歌辞中。)和另一篇极平常的《代答闺梦还》。

张若虚既无专集,则《春江花月夜》只有通过总集、选本或杂记、小说才能流传下来。但今存唐人选唐诗十种及唐人杂记小说似亦未载张诗。现存唐人选唐诗十种之外,尚有已佚的唐人选唐诗十三种,此十三种,宋时大概还在,张诗可能即在其内,因此得以由唐保存到宋。

所以关于这位作者的生平、思想、艺术主张均无从知道。

二、作者总评(集评)

天宝中,刘希夷、王昌龄、祖咏、张若虚、孟浩然、常建、李白、杜甫,虽有文章盛名,俱流落不偶,恃才浮诞而然也。(〔唐〕郑处诲《明皇杂录》)(注: 张若虚未活到天宝年间,记载有误)

先是神龙中,知章与越州贺朝万、齐融、扬州张若虚、邢巨、湖州包融,俱以吴越之士,文词俊秀,名扬于上京。朝万止山阴尉,齐融昆山令,若虚兖州兵曹,巨监察御史。融遇张九龄,引为怀州司户、集贤直学士,数子间往往传其文。独知章最贵。(《旧唐书·文苑传中》)(包)佶字幼正,润州延陵人。父融,集贤院学士,与贺知章、张旭、张若虚有名当时,号“吴中四士”。(《新唐书·刘晏传》)

三、春江花月夜总体评价(汇评〕

(钟云)浅浅说去,节节相生,使人伤感,未免有情,自不能读,读不能厌。将“春江花月夜”五字炼成一片奇光,分合不得,真化工手。(〔明〕钟惺、谭元春《唐诗归》卷六)(谭云)《春江花月夜》,字字写得有情、有想、有故。(同上)句句翻新,千条一缕,以动古今人心脾,灵愚共感。其自然独绝处,则在顺手积去,宛尔成章,令浅人言格局、言提唱、言关锁者,总无下口分在。(〔清〕王夫之《唐诗评选》卷一)张若虚“春江潮水”篇,不著粉泽,自有腴姿,而缠绵蕴藉,一意萦纡,调法出没令人不测,殆化工之笔哉!(〔清〕毛先舒《诗辩坻》卷三)首八句使人火热,此处八句(指“江天一色”以下)又使人冰冷。然不冰冷则不见火热,此才子弄笔跌宕处,不可不知也。“昨夜闲潭梦落花”此下八句是结,前首八句是起。起用出生法,将春、江、花、月逐字吐出;结用消归法,又将春、江、花、月逐字收拾。此句不与上连,而意则从上滚下。此诗如连环锁子骨,节节相生,绵绵不断,使读者眼光正射不得,斜射不得,无处寻其端绪。“春江花月夜”五个字,各各照顾有情。诗真绝诗,才真绝才也。(〔清〕徐增《而庵说唐诗》)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正意只在“不知乘月几人归”。(〔清〕吴乔《围炉诗话》卷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用《西洲》格调。孤篇横绝,竟为大家。(〔清〕王运《湘绮楼说诗》卷一)这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孤篇压全唐。(闻一多《宫体诗的自赎》)

四、作品赏析

1、解题

《春江花月夜》是六朝乐府《清商曲辞·吴声歌曲》旧题。创制者是谁,说法不一。或说“未详所起”;或说陈后主所作;或说隋炀帝所作。今据郭茂倩 《乐府诗集》所录,除张若虚这一首外,尚有隋炀帝二首,诸葛颖一首,张子容二首,温庭筠一首,皆为宫廷艳曲,或显得格局狭小,或显得脂粉气过浓,张若虚此诗虽亦沿用六朝乐府旧题,具体的内容也属传统的游子思妇题材,但在内涵及形制方面都显示出空前的创造性,不仅与梁、陈宫体彻底划清界限,而且从宫廷文学长期影响下的拘狭形制中超脱出来,首次将这一旧题改造为长篇七言歌行,构成对自身内在情感与诗的情韵意境酣畅淋漓的展示。时至今日,人们甚至不再去考虑旧题的原始创制者究竟是谁,而把《春江花月夜》这一诗题的真正创制权归之于张若虚了。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也因这一首诗,“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2、主旨

全诗以“春江花月夜”为中心展开描写,抒发怨女旷夫别离相思之苦,慨叹岁月流逝、青春难驻,感悟万物长在、造化不息,而皆借助清新优美的诗境表达出来。

诗中意象充实,境界开阔,写江则海、潮、波、流、汀、沙、浦、潭、潇湘、碣石,写月则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鱼、雁、海雾,而又舍去具体描摹,“五色分光,合成一片奇锦”,由众多意象融织成完整诗境。诗意内涵亦异常丰富,表现出对美好生命的感受体认,对月圆人寿的强烈向往,对人生短促的惆怅感伤,对宇宙亘古的哲理思索,却又全都沉浸融化于既透明纯净又似有似无的春江月色之中,由此融造出明丽、静谧、梦幻般的美的情调和境界。

3、词意串讲与层次分析:

全诗四句一韵,凡九韵(九段),每一韵构成一小段。全诗从月出写起到月落结束,可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前四段,第二部分为后五段。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诗意]春天长江潮水涨起,与大海连成一片,海潮与明月一同升起。千万里之外仍是月光荡漾。到处的春江都在明月映照之下。

[词语]滟滟:波光闪闪又水盛溢满貌。

[层意]写春江潮涨、海月初生。春江随海而潮,海水随潮入江。

[简析]开篇以明朗的背景为抒情营造明朗澄彻但是清冷哀婉的氛围。月是明的,江海是翻涌的,波光是荡漾的,动静结合。由眼前之景想到千万里之外,由有限到博大。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诗意]江流曲折绕过芳香四溢的原野,月光照耀花林,像飘洒了一层雪珠,天空月色像白霜低缓地流动,沙洲的白沙与月色一样已看不分明。

[词语]宛转:曲折。芳甸:遍生花草的原野。花林:百花盛开的树林。霰:(现)小冰点。流霜:飞霜。汀:水边平地。不觉飞和看不见:衬托明光皎洁。

[层意]写江月景色。

[简析]皎洁的月光下,江边长满鲜花,极力渲染一种良辰美景。由江到花,由花又回到月。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诗意]江天一色十分明净,只有一轮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是什么人最初在江边看见明月?江上明月最初又是在何年照见人呢?

[词语]皎皎:月亮洁白明这的样子。[层意]写江月和人生起源的探索。

[简析]三四句写作者疑问。由美景作者自然想到一些问题。蓝天无云,皓月当空,很自然地引起诗人对宇宙和人生奥秘的遐想追溯。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诗意]人类历史无究尽,江月也年年一个样,不知道江月等待什么人,只见长江把流水送往大海。

[词语]无穷已:没有穷尽。

[层意]以人生的变幻无穷和江水、宇宙的永恒来抒发感叹。

[简析]这四句承前两句的设问思索,是作者人生慨叹。江月长存,人生短暂,由疑问转为感叹,很自然地向离人思妇主题过渡。由美景想到人,开始追问宇宙和人生根本,开始对永恒的思索。由实到虚,由有限步入永恒。

第一部分(前四段):作者就江月即景抒情,发出江月长存、人生短暂的人生之叹。诗情、哲理,融合自然。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诗意]白去悠悠而去,长着青枫的渡口,激起愁绪无限,今夜那一叶扁舟上漂泊的是谁家的游子,什么地方明月楼上的女儿正在想他呢。

[词语]悠悠:云飘行时怡然自得的样子。青枫浦:又名双枫浦,在今湖北浏阳境内,此泛指水边送别之所。浦:渡口。

[层意]写白云远去,青枫生愁,象征着离人的分别。

[简析]由白云想到其下的渡口,又想到游子。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诗意]楼上月亮徘徊不去,正照着“离人”的妆镜,她哪有心思妆扮呢,她想把照在窗帘的月光卷走,想在捣衣砧拂去月光和流水,可月光和流水仍然停驻。

[词语]月裴回:徘徊:月影移动。离人:指思妇。玉户:指门窗华美的住宅,指香闺。砧:捣衣石。卷不去,拂还来:喻思妇之愁,挥之不去。

[层意]写闺中女子睹月怀人。

[简析]这月光和流水是思妇思绪的隐喻。又由游子想到思妇,想象思妇无法排解的思夫之苦。扁舟子和楼头妇相对照,又显出两地相思。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诗意]此时都能看见同一轮月亮,却相互不能说话,希望跟随月光能够看到丈夫,与之相伴。自己不能像善于长途飞翔的鸿雁,随月光飞度到你的身边;只能像潜跃的鱼龙,只能泛起一层层波纹而难以游到你的跟前。

[词语]相望:都能看到月亮。月华:月光。光不度,水成文:指不能象善远飞的鸿雁随月光飞到亲人身边;只能像鱼龙激起波纹而不能游到亲人跟前。

[层意]写闺中女子的奇想,然而天长海阔,音信难通。

[简析]这月光和流水是思妇思绪的隐喻,鱼龙有自喻之味。由月光想到同在其下,不能相见,由鸿雁、鱼龙想到自己的处境:鱼沉雁杳,音讯难通。这几句由游子想到思妇,想象思妇无法排解的思夫之苦。扁舟子和楼头妇相对照,又显出两地相思。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诗意]昨夜梦见池塘里的落花,春天去了一半,他还未回家,江水流逝青春将近,映在江上的和池塘上的月儿已经西斜将落了。

[词语]闲潭:足迹长久不至的池塘。春,指春日,也象征青春。

[层意]写女子相思成梦,花落春残,面对丈夫的不归,更增添了一番伤春之情。[简析]由落花春去,月将西沉想到自己青春将逝,有负春光。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诗意]让斜月隐入到大海的雾中去吧,从渤海到潇湘,路途遥远,多少夫妇分隔南北,究竟有几个人能踏月归来呢?只见江上权上落月的余辉摇动离情别绪。

[词语]藏海雾:隐藏于海雾。碣石:山名,在渤海边,原在河北昌黎县,现深山入大海。潇湘,水名,在湖南省。

[层意]以离情落月作结。

[简析]诗中人的感情也渐趋黯淡,和着落月余辉,挂满江树,情思不尽,余音袅袅。月色虽好,景色虽美,但人生长路漫漫,难尽人意,充满悲欢离合。

第二部分(后五段):由离人思妇的感慨抒发因江天月色之美所引起的闺恨离情。诗的情理幽深寥廓。

前一部分侧重从时间永恒的角度来写,后一部分侧重从空间无限角度来写。整诗将江流、月色、芳甸、花林、白云、青枫、扁舟、高楼等景物和相思离别之情、人生新故之感交织成文。意象鲜明生动,诗情画意,缠绵宛转,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对人生奥秘的探索,对离情闺恨的怅惘。

4、诗意总析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诗人入手擒题,一开篇就题生发,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壮丽画面:江潮连海,月共潮生。这里的“海”是虚指。江潮浩瀚无垠,仿佛和大海连在一起,气势宏伟。这时一轮明月随潮涌生,景象壮观。一个“生”字,就赋予了明月与潮水以活泼的生命。月光闪耀千万里之遥,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弯弯地绕过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泻在花树上,象撒上了一层洁白的雪。诗人真可谓是丹青妙手,轻轻挥洒一笔,便点染出春江月夜的奇异之“花”。同时,又巧妙地缴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题面。诗人对月光的观察极其精微:月光荡涤了世间万物的五光十色,将大千世界浸染成梦幻一样的银辉色。因而“流霜不觉飞”,“白沙看不见”,浑然只有皎洁明亮的月光存在。细腻的笔触,创造了一个神话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八句,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笔墨逐渐凝聚在一轮孤月之上。

“江天一色”八句写作者由眼前美景转入对宇宙人生的哲理思索。由实入虚,也使作品主题意蕴由有限进入无限。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仿佛使人进入了一个纯净的世界,这就自然地引起了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但又紧紧联系着人生,探索着人生的哲理与宇宙的奥秘。这种探索,古人已有之,如曹植《送应氏》:“天地无终极,人命若朝霜”,阮藉《咏怀》:“人生若尘露,天道邈悠悠”等等,但诗的主题多半是感慨宇宙永恒,人生短暂。张若虚在此处却别开生面,他的思想没有陷入前人窠臼,而是翻出了新意:“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的,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就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得以共存。这是诗人从大自然的美景中感受到的一种欣慰。自从张若虚提出这个问题以后,李白、苏轼也发出过类似的疑问。李白说:“青天明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把酒问月》)苏轼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水调歌头》)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追求与热爱。全诗的基调是“哀而不伤”,使我们得以聆听到初唐时代之音的回响。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是紧承上一句的“只相似”而来的。人生代代相继,江月年年如此。一轮孤月徘徊中天,象是等待着什么人似的,却又永远不能如愿。月光下,只有大江急流,奔腾远去。随着江水的流动,诗篇遂生波澜,将诗情推向更深远的境界。江月有恨,流水无情,诗人自然地把笔触由上半篇的大自然景色转到了人生,引出下半篇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

“白云一片”八句由景入情,写在春江花月夜中游子与思妇的两地思念之情。前四句写游子不胜愁苦。“白云”、“青枫浦”托物寓情。白云飘忽,象征“扁舟子”的行踪不定。“青枫浦”为地名,但“枫”“浦”在诗中又常用感别的景物、处所。“谁家”“何处”二句互文见义,正因不止一家、一处有离愁别恨,诗人才提出这样的设问,一种相思,牵出两地离愁,一往一复,诗情荡漾,曲折有致。后四句写对思妇的怜惜同情。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悲和泪,而是用“月”来烘托她的怀念之情,悲泪自出。诗篇把“月”拟人化,“徘徊”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曹植的《七哀》诗说:“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张若虚化用这几句的意思,对月光作了更细致的描与:“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它要和思妇作伴,为她解愁,因而把柔和的清辉洒在妆镜台上,玉户帘上,捣衣砧上。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里的“卷”和“拂”两个痴情的动作,生动地表现了思妇内心的愁帐和迷惘。

“此时相望”八句写明月楼上思妇的心理活动。前四句主写思妇心理。月光引起的情思在深深在搅扰着她。此时此刻,月色不也照着远方的爱人吗?共望月光而无法相知,只好依托明月遥寄相思之情。望长空:鸿雁远飞,飞不出月的光影,飞也徒劳;看江面,鱼儿在深水里跃动,只是激起阵阵波纹,跃而无用。“尺素在鱼肠,寸心凭雁足”。向以传信为任的鱼雁,如今也无法传递音讯——该又凭添几重愁苦!后四句主写思妇的梦境。花落幽潭,春光将老,可惜丈夫远隔天涯,不能还家,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思妇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江潭的落月也更斜向西边,想借明月来寄托相思也几乎是不可能了。这四句把梦境与实境结合在一起写,是梦是醒,思妇自己也分辨不清了。

最后四句写诗人对人生悲欢离合的思索。江潭落月,更衬托出诗人凄苦的寂寞之情。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沉沉”二字渲染了诗人的孤寂;“无限路”也就无限地加深了诗人的乡思。他思忖:“在这美好的春江花月夜,不知有几人能乘月归回自己的家!他那无着无落的离情,伴着残月之光,洒满在江边的树林之上„„”斜月沉沉,渐渐淹没在海雾之中,月光下的一切也渐渐隐去了,好像一幕戏完了以后合上幕布一样。这整夜的相思,这如梦的相思,怎样排遣呢?游子思妇,地北天南,不知道今夜有几人趁着月华归来!看那落月的余辉摇动着照满江树,仿佛怀着无限的同情呢!

“落月摇情满江树”,这结句的“摇情”——不绝如缕的思念之情,将月光之情,游子之情,诗人之情交织成一片,洒落在江树上,也洒落在读者心上。情韵袅袅,摇曳生姿,令人心醉神迷。

五、艺术特色

1、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斓的色彩描写景物

这首诗对景物的描写,采取多变的角度,敷以斑斓的色彩,很能引人入胜。同是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于变化!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也在统一之中出现了变化,取得班斓多彩的效果。

2、虚实结合,虚实相映生辉

诗中对眼前之景的描绘多是具体的,如“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写眼前明月朗照,江海潮动的景象。但“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则由眼前想到千里之外,想到宇宙各地。从而实现对有限之景的超越。又如:“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也是由实到虚,从而拓展了主题意蕴的深度和广度。“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则是由虚回到实,虚实相映生辉。

3、情境交融

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从美景入笔,勾勒出充实的意象和开阔的境界。写江则海、潮、波、流、汀、沙、浦、潭、碣石、潇湘,写月则天、空、霰、霜、云、楼、妆台、帘、砧、雁、鱼龙、海雾。众多博大的意象构成开阔的境界,刚好与作者所要追问的宇宙人生的永恒无限相一致。诗人在感受美景时,引发对人生的思索,由时空的无限遐想到生命的无限,展示出一种深沉、寥廊的宇宙意识。清明澄彻的天地宇宙引起诗人的遐思冥想:“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诗人神思飞跃,联想到人生的哲理和宇宙的奥秘。“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是短暂的,而人类的存在绵延久长。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颓废与绝望,而是缘于对人生的热爱与追求,其基调“哀而不伤”,回荡着初盛唐的时代之音。诗人将笔触转到了人世间,引出了男女相思的离愁别恨,生动地描写了在美丽的花月之夜,有情人的两地相思之情,从而歌颂了人间纯洁真诚的爱情。表现出对美好生命的感受和体认,对月圆人寿的强烈向往,对人生短促的惆怅感伤。整首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了一种情、景、理水乳交融的优美而邈远的意境。诗中写诗的江天海月,潮波沙潭、霜霰云雾,台楼帘镜,也全都有澄明清冷的质感,这些与思妇清纯而哀怨、晶莹剔透的思夫之情完全契合,也与诗人淡淡的惆怅相契合。

4、风格清新,音韵谐婉

这首诗笔调优美,风格清新、艳丽、典雅。用韵也很有特色,全诗四句一换韵,共九韵,每一韵形成一个小段落,段落间的转折,自然和谐,给人婉转优美、回肠荡气的美感。全诗共三十六句,四句换一韵,共换九韵。以平声庚韵起首,中间为仄声霰韵、平声真韵、仄声纸韵、平声尤韵、灰韵、文韵、麻韵,最后以仄声遇韵结束。诗人把阳辙韵与阴辙韵交互杂沓,高低音相间,依次为洪亮级(庚、霰、真)——细微级(纸)——柔和级(尤、灰)——洪亮级(文、麻)——细微级(遇)。全诗随着韵脚的转换变化,平仄的交错运用,韵律婉转。加上对仗、顶针句式的灵活使用,前呼后应,一唱三叹,既回环往复,又顿挫悠扬,琅琅上口,音乐节奏感强烈,语言清新流畅。

5、映衬手法的运用

(1)对比映衬

写相思,把游子和思妇对照着来思,构成“同在明月下,异地两相思”的效果。同时,把游子思妇的离愁放到春江花月夜的背景上,良辰美景更衬出离愁之苦;又以江月与人生对比,在江月的永恒中显示人生的短暂,而在短暂的人生里那离愁就越发显得浓郁。

(2)主从映衬 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全诗便扣紧这五个字来写,但又有重点,这就是“月”。春、江、花、夜,都围绕着月作陪衬。诗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就月下的思妇反复抒写,最后以月落收结。有主有从,主从巧妙地配合着,构成完整的诗歌形象,形成美妙的艺术境界。

6、结构上构思精巧

以“明月初升”,“皓月当空”,“斜月西沉”,“落月摇情”的时间顺序,构思,景然有序,环环相扣。

第二篇:《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思 教学重难点

1、赏析诗歌的意境,通过意象分析,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作者介绍:

张若虚,扬州人,唐代诗人。曾官兖州兵曹。与贺知章、张旭、包融并称“吴中四士”。仅《全唐诗》录存《代答闺梦还》、《春江花月夜》两首。其中,《春江花月夜》是唐诗中的一株奇葩。

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春江花月夜》一诗“孤篇压全唐”、“盛唐第一诗”、“春风第一花”、“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闻一多先生誉之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二、解题

《春江花月夜》由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最早收载,属“清商曲吴声歌”。

在形式上,由五言短篇进为七言长制。其转韵铺陈节奏与唐初七言歌行相似。

在内容上,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超越了以前单纯模山范水的景物诗,注入新的含义。在春江花月夜的奇丽景色中融入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对宇宙奥秘的探索,加入了游子思妇月下的思念之情。全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为一体,汇成一种情、景、理交融的幽美意境。

三、意境赏析

用想象再现诗歌的意境。

诗歌是用形象和图画说话的艺术,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往往浮想联翩,头脑中有大量形象闪现、组合。也就是说诗人在创作时必须借助丰富的想象,因此,我们在赏读诗歌的时候也要借助于想象。如果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话,那么也可以说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的学习与欣赏。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翻译

春潮高涨,江水连接大海,江海不分。明月初升,似从浪潮中涌出。一泻千里的月光随着波潮不停闪烁着,春天的江上哪个地方没有明亮的月光呢。

赏析

首章落笔扣题:题目中的五字,有四字(春、江、月、夜)放在句中。其中,“夜”则暗含在诗句中。看那春江潮涨,汪洋一片,江面开阔;江水与海水相接,水势浩荡,洪波翻涌(长镜头)。浪滔中涌出一轮明月,冉冉升起(特写镜头)。明月清辉洒在万顷江波上,所见之处水光粼粼、美妙异常(长镜头、远景)。第一章是幅极富动感、有(水)声有(月)色、有远有近、有上有下的立体画,它为我们绘出一幅春江潮涨、江海难分、明月冉冉上升而华光万里的图景。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翻译

江流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耀着开满鲜花的树木就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发光。月色如霜,所以空中的霜飞察觉不到了,白色的月光和白沙连成一片,分不清彼此。

赏析

诗人用其生花妙笔,继续渲染春江月夜的神往之处:看!江水宛然前行,流到了一个芳草萋萋、繁花满树的幽处(追踪、移动镜头)。接着,诗题中的“花”终于亮相了:但见月华洒在花树上,朵朵花儿晶莹可爱(特写镜头)。然后,诗人将镜头推向空中,但见月色溶溶,月光如凝霜朦胧。镜头再转向江畔沙滩,银色沙滩和乳色月光融为一体,无法区分。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翻译

江天一色,天空连一丝尘埃都没有。只有那一轮明亮的孤月高悬中天。江边什么人最初看见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早照耀人间?

赏析 第三章前两句依然在写景,又从沙滩回到空中月色的皎洁、玉宇的澄明。这是为了承上启下。这时,随时间推移,月亮已升到当空,而江天的浩瀚,让诗人联想到: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想必就有此月亮了吧?但不知谁第一次见到它,也不知明月是在哪年第一次照见世人?这样的问题,即使是在今天,也固然无从回答。这里,诗人表现出对宇宙奥秘的沉思冥想。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翻译

人生代代无穷无尽,江月永恒却年年相似。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源源不断地输送着流水

赏析 诗人由江月联想到人生:人生代代相传、无穷无尽;惟江上明月年年相似、万古长存。进而发出感叹:今天,我们在这里看到明月,不知在我们身后,它又在等待何人?长江后浪推前浪,奔流不息,一去不回头。此景让人无不感叹人生易逝、唯江月永存。这两章借景抒发了诗人对“人生易逝”的伤感。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翻译

天上白云一片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在离别的青枫口不胜忧愁。哪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船在异乡漂泊呢?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思念漂泊异乡的游子

赏析

悠悠远去的白云(长镜头),不禁让读者想起崔颢《黄鹤楼》颔联第二句“白云千载空悠悠”,暗喻游子离家远去而又行踪不定,自然而然地引出青枫浦上的愁客(游子)。“不胜愁”(特写镜头)渲染了小船上游子的愁云惨雾、相思情愁。“何处相思明月楼?”以妻子(思妇)的相思来反衬游子的倦客愁,既节省笔墨,又给读者留下回味无穷的余地。“明月楼”以物代人(游子之妻):思妇。正如曹植的《七哀诗》:“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余哀。”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翻译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着离人的梳妆台。闺房中的门帘卷不走月光,捣衣砧上拂去了月光但它又已回来。

赏析

这里写思妇想念游子的情形十分别致,那一轮可爱的明月总是照在她的妆镜台上,似乎想要安慰她,但是思妇见月,更增加了悲苦。月光无处不在,玉户帘上是月,捣衣砧上是月。她想把捣衣砧上的月光拂去,又想把帘子卷起来,以便把上面的月光卷去,可是这恼人的月光“卷不去”,“拂还来”。“卷不去”和“拂还来”明指月光洒在门帘和捣衣砧上,暗指思妇的愁思无法排遣,反衬出游子的离愁别恨。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翻译

这时相互凝望着月亮是互相听不到声音,我希望追随月光流去照耀着游子。送信的鸿雁能够飞翔很远但也无法飞渡月光到达你的身边,送信的鱼龙游得很远但也无法游到你的身边而只能在水面上卷起阵阵波纹。

赏析

船上的游子和楼台上的思妇都看到那轮明月,虽互相思念却彼此音信不通。于是,思妇的极度思念化为幻想:希望化作一缕月光,飞流到亲人身边,去抚照远方的亲人。但这不可能,于是幻想委托雁儿、鱼儿为自己捎信。这里,思妇无限愁思的细腻心理描写,被诗人以浪漫主义手法表现得异常超脱、含蓄;同时,思妇的“痴情”呼应第五章游子的“不胜愁”。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翻译

昨天晚上梦见花落在幽静的水潭,可怜春天已过了一半却还不能回家。江水流走了,春光随着水流逝,水潭上落下的月亮如今又正向西倾斜。赏析 承接第七章,写思妇因思念至极,因思成梦,由梦生怜;思妇追述昨夜梦见自己在潭边闲步,看见繁花纷谢。于是,自然而然地想到春将逝也,红颜将去。可怜这美好的青春,就这样在无限等待中随江水流去。然后,由倒叙闪至现实:眼前月已西沉,夜已将尽,可怜远方亲人依旧没有回家。这章委婉地写出了思妇一片惜春思亲的耿耿情怀。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翻译

斜月慢慢下沉隐,继而藏进海雾之中,北方的碣石山与南方的潇湘江水路程无限遥远。不知浪迹天涯的游子中有几人能乘着月光回家,只有那即将西沉的残月余辉伴随着缭乱不宁的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赏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月终于坠入沉沉海雾中(移动镜头),而游子、思妇依旧天南海北。思妇无奈地叹息:不知在这么美好的明月之夜,能有几个游子趁月而归呢?只见多情的明月余晖,带着人间纷乱、复杂和激荡的思情,洒满在江边的花树上。诗至此戛然而止,题中五字,或明或暗地放在诗的最后一章。最后以“摇情”收束全诗,让人觉得诗欲止而情未了,让人回味无穷。

四、合作探讨:从意象语言的角度分析诗歌中作者透露出的思想情感及哲理思考。

这首诗中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蕴涵的情感。

(1)纵向联想,即联想诗人所处的社会背景,诗人的生平遭遇及其性格特征,知人论世,鉴赏古诗。(2)横向联想,既有此句联想到彼句,其间关系可相类也可相反,在此比较中鉴赏是的艺术氛围,体会其诗所写之景、所抒之情、所叙之事及所言之志。1明月: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唐·李白)“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唐·王昌龄)

“明月何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宋·苏轼)“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唐·刘禹锡)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人情怨遥夜,竟夕起相思。(唐·张九龄《望月远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2江水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李之仪的《卜算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杨慎的《临江仙》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南宋辛弃疾《南乡子》 “离恨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李煜《虞美人》 3落花

“欲向相思处,花开花落时。”(唐·薛涛《春望词》四首之一)“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宋·晏殊《浣溪纱》)“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宋·晏几道《临江仙》)“春恨秋愁皆自惹,花容月貌为谁妍?”(清·《红楼梦》)“流水落花春去也”(李煜《浪淘沙》)

3、教师评价总结。1明月:

面对宇宙的浩瀚,明月的无穷,人生的有限,多少伤时、惜时、叹时之作流传千古,月早已由“白玉盘”意化为如流水一般东去不回的时间意象,让人在浩淼无穷、深邃永恒的宇宙面前,顿生渺小之感、短暂之感,更激起和历史洪流相融,奋力在短暂的人生中有为的斗志。当然,月还是的愁绪、情爱的代表意象意象。2江水: 长江东流,玉带盘桓,沿岸风光如画,引出多少名篇佳句流传千古。江水不仅是个空间概念,更喻指历史的长河,是个时间概念。任你是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或一代枭雄,无一例外终将湮灭于历史的滚滚长河之中。任你活着的时候生命怎样灿烂辉煌,也一样逃不过自然的规律、归结于尘土流水。表现出那种人生空漠之感,更显深沉悠远。3落花: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后世落花意象的所有意义。《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昨夜闲潭梦落花。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衰老的恐慌。

总之,这是一首抒情诗。诗人细致地描绘了江南春江花月之夜清幽静谧的自然景色,并由此而生发出对宇宙无穷、人生短促的思索和对明月今宵、游子思妇却天各一方的惋惜。诗中尽管不无人生苦短的伤感,然而读来轻曼如烟,悠悠惆怅中还交织着岁生命的依恋,对青春的珍惜,对“人生代代无穷已”、得以与明月长久共存相伴的一丝欣慰;尽管也有夫妇别离的哀愁,但是写来柔婉似水,绵绵相思中饱和着“借明月寄相思”的脉脉温情,含蕴着对重逢的美好企盼。

五、检查背诵 学生默写

六、教学后记

第三篇:《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课堂实录

(“生成课堂”案例)

执教者:李仁甫

(课文出自苏教版《唐诗宋词选读》专题“‘风神初振’的初唐诗”)

学生板演,师生共同纠正:

1.给加点字注音:滟滟 芳甸 似霰 青枫 扁舟 砧上 碣石。.......2.解释字词:霰 但见 扁舟。

3.简单理解句子: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4.“吴中四士”指哪几个人?

师:大家在课前预习时,有没有什么问题? 生1:“可怜楼上月徘徊”中的“可怜”如何理解? 师:你能否把注释读一下?

生1:“徘徊”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师:你仔细领会一下,思妇对月光什么态度? 生1:厌烦。

师:因为月光惹人相思,“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既然思妇厌烦月光,希望月光不要再徘徊了,那么你看看“可怜”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生1:可惜。

师:对。大家是否记得诗人杜牧《阿房宫赋》中也用过一例,原句是—— 众:“可怜焦土”。

师:对。请大家看看下面什么句子跟“可怜”一词相呼应? 生2:“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师:你看月光多么恼人气人,竟然“卷不去”、“拂还来”。可惜月光不遂人愿啊!还有其他问题吗?(等待片刻)哦,没了。这首诗比较长,有36句之多,编者给大家提出一个要求——背诵。

众:啊——

师:看来你们不喜欢这首诗了? 众:喜欢。

师:那这样吧,我们暂且降低要求,把你最喜欢的句子先背出来。众:只喜欢一句。师:哪一句?

众:“春江潮水连海平”。

师:这要求太低了吧?你们太小看自己的能力了吧?这样吧,选择最适合你记忆的句子先背诵,至少要连续背上6句。开始朗读,争取3分钟之后背上。

众:好。(3分钟之后)

师:时间到。谁先来背的?先背的同学选择余地大,后背的同学选择余地小。可要抢先噢?

生3:“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师:他背诵了几句? 众:8句。

师:多背了2句,了不起!(众鼓掌)其他同学不着急背诵吧? 众:不急不急。

师:风格蛮高的嘛!(众笑)不着急,我们就来问问他为什么会最先记住这8句。生3:我喜欢。师:为什么喜欢?

生3:因为这句诗写得很有趣,诗人好奇地问——江边上最初见到月亮的是哪一个人?月亮最初是在哪一年照亮江边上的人?

师:江边上最初见到月亮的哪一个人?

生3:

师:诗人想到这里,不禁感到一点欣慰。是的,月亮见证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浪漫故事,而一代又一代人也见证了月亮的纯情。就在唐朝的这个晚上,长江边上再次上演了一出浪漫的故事。好,我们一起来把这充满哲理的几句诗朗读一下。

众:“江畔何人初见月„„青枫浦上不胜愁”。(跑到一位同学面前)师:你背的几句是——?

生4:“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师:正好6句,背得不错。你为什么喜欢这几句? 生4:这几句意境很美。师:写了哪些景物?

生5:春江潮水,海上明月,芳甸,花林。师:景物的中心是什么? 生5:月。师:如何写月的?

生5:通过潮水写月,通过花林写月。师:用了什么手法? 生5:烘托。

师:是的,烘潮托月,烘花托月。那么烘托出月亮的什么特点? 生5:明亮。

师:是的,“何处春江无月明”。你刚才说欣赏这里的意境美,那么由明月、潮水、花林构成的意境究竟是什么?

生5:清洁,明亮。师:还有呢?

生6:幽静,恬美,阔大。

师:其实,下面4句也显示了这样的意境,我们一起朗读一下。

众:“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师:诗人为什么要一开始用10句来描写这样的意境? 生7:引出下面的“月问”,为诗人充满哲理的思考作铺垫。

生8:也为后面“明月楼”上的女子思念远方的游子设置了空间背景,营造了情感氛围。师:说得都有道理。我们一起来朗读一下开头10句。众:“春江潮水连海平„„皎皎空中孤月轮”。

师:10句描写景物,6句揭示哲理。我现场调查一下,刚才自选背诵的6句也在这前16句范围中的同学,请举手。

(大多数同学举手。)

师:是的,前16句确实写得很美。不过剩下的22句,同样写得并不逊色。有了景物的渲染和哲理的铺垫,爱情主人公终于正式出场了。这实际上是写了游子思妇的爱情故事。下面我们互相提示,一起背诵吧。如果背不上,可以看课本。

众:“可怜楼上月徘徊„„落月摇情满江树”。

师:这些文字集中写了思妇的情感故事,现在请大家分析一下这个思妇的情感。生9:“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写出了她对游子的思念。师:还有吗?

生10:“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写出了她对青春年华的珍惜,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师:还有吗?

生11:“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写出了她对未来的迷惘与对游子未归的失望。

师:这一点补充得很好。不妨体味一下最后一句。“落月摇情满江树”,作者融情于景,以月落江树来抒发离情别绪。另外,最后写“落月”,而此前月亮又是如何运行的?

生12:一开始是“海上明月共潮生”,后来是“楼上月徘徊”,再后来是“江潭落月复西斜。斜月沉沉藏海雾”。

师:是的,月“生”月“徘徊”,月“斜”月“落”,全诗以“月”为线索贯穿全诗,结构严谨却又有流动之美。除了结构上的这个特点之外,我们在前面还探讨了本诗的一些特色。谁来总结一下?

生13:意境美,哲理美。

师:既然你归纳为“美”,那么不妨把后面的文字归纳为情感美。意境美、哲理美、情感美,也可以说归结为一点——形象、哲理与情感的和谐结合。同学们,你们想了解诗的题目“春江花月夜”的来历吗?

众:想。

师:《春江花月夜》原来是乐府歌曲名,相传为南朝陈后主所作,原词已不传。后来隋炀帝又曾做过此曲,《乐府诗集》收《春江花月夜》七篇,其中有隋炀帝的两篇。因为有皇帝带头,所以一些大臣便一哄而上,纷纷以“春江花月夜”为题来写这种宫体诗,比如隋朝诸葛颖写过一首《春江花月夜》:“花帆渡柳浦,结缆隐梅洲。月色含江树,花影覆船楼。”(板书)你们觉得怎样?

生14:景色写得美,但情不动人。生15:格调不高。

生16:作者没有什么真切的情感体验,只是吟花弄月。生17:堆砌辞藻,无病呻吟。

师:同学们欣赏趣味很高。确实这样的宫体诗,可以从技术的层面进行批量生产。这样的诗才气有余而才情不足。六朝文章的名声简直被这类宫体诗糟蹋够了!后代的诗人如果想拾掇起“春、夜、花、月”这样的俗套题材,无异于引火烧身,可能会断掉一世英名。不过,有一种诗人具有强大的创造力,能化腐朽为神奇,比如张若虚。他的创造力在于,把诗情、画意和哲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营造了亦梦亦幻的诗境。试想,如果只有画意,只有前10句,感觉恐怕跟“花帆渡柳浦,结缆隐梅洲。月色含江树,花影覆船楼”差不多吧?如果只有“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几句,那么诗就显得抽象、单调。如果只有后22句,似乎缺少广

阔的气象,缺少深刻的哲学背景,沉湎于爱情之中的那个思妇就成了宫廷诗人笔下的小女人,或者成为温庭筠笔下那个“照花前后镜”的小宝贝。因为情感美、意境美和哲理美,或者说因为诗情、画意和哲理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张若虚的这首《春江花月夜》在大量的同题诗歌中拔得头筹,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并被闻一多先生认为“替宫体诗赎清了百年的罪”。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主要因这一首诗,被喻为“孤篇横绝,竟成大家”。最后,让我们一起朗诵全诗。

众:“春江潮水连海平„„落月摇情满江树”。

第四篇:《春江花月夜》教案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品味意境、赏析意象、把握情感。

2、理解即景抒情诗中景与情的联系。重点难点:

1、把握诗歌中的情景理。(重点)

2、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难点)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春江月夜的美景,初步把握作者的感情。

2、意境再现。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想象,再现春江月夜幽美的情景。

3、情感把握。通过诗歌中意象的分析,深刻领悟作者的在诗中抒发的游子思妇的相思之情及诗中体现的宇宙与人生的的哲理。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在星光灿烂的唐代诗坛,《春江花月夜》带着皓洁的月光像钻石一般熠熠生辉,而诗人张若虚也凭借这一首诗即“孤篇盖全唐”。

上节课我们已布置了初步感知这篇杰作。下面就请两位同学合作朗诵这首诗,相信会给大家更真实的情感体验。

二、配乐诗朗诵

听朗诵,教师简单评价,鼓励为主。

三、作者简介

张若虚(660年-约720年),字号不详。唐代诗人。扬州(今属江苏)人。曾任兖州兵曹。中宗神龙年间与贺知章、贺朝、万齐融、邢巨、包融以文词俊秀驰名京都。开元初年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号“吴中四士”。工诗,尤擅七言。诗以《春江花月夜》着名。今仅存诗两首。

七言歌行《春江花月夜》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抒写真挚动人的离情别绪及富有哲理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宛转悠扬,空明清丽,洗去了宫体诗的脂粉气。其中“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二句为历代传诵。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四、弄清大意

诗篇题目就令人心驰神往。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生最动人的良辰美景,构成了诱人探寻的奇妙的艺术境界。(重在写月)

1、春江、海(阔大的意境)

(升)生(一个世界的诞生,有生命)

何处春江(境界更为阔大)

花林(丛)――素洁的画面(实中有虚)

空里流霜„„看不见„„(过渡性)„„江天一色无纤尘(纯净、空灵的背景上一轮明月,给月亮赋予了一种生命气息,孤独的一种情感)

前8句:纯明、单一

“孤”――一人和一月的精神对话,人类初始的月光,一尘不染---过渡至人

2、人生宇宙的拷问:

“江畔何人„„初照人”、“人生代代„„只相似”、“不知江月„„送流水”(人一代一代无穷无尽的递变着,而江月却是年复一年没有变化,她总是生于海上,悬于空中,她等待什么人,何时能等到?江水何时能把她等的人送到?月的孤独—月的期待――思妇的期待)

3、人的期待:

青枫点缀离愁;江边,扁舟子;远处: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徘徊”(时间流逝)

“玉户帘中„„拂还来”(有月的晚上,平凡人的诗意生活,“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卷”――长时间思念,无意识、无聊的举动

瞬间的停住,一刹那的若有所思,无以言说的寂寞和孤独(举例:《我与地坛》母亲去世后,月光下的地坛、车辙、母亲的脚印)

“鸿雁(善飞之鸟)---鱼龙(善潜游)”(人类无法实现愿望的无奈)

“落月”(借月亮寄托思念,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了,变的无奈)

“不知乘月„„满江树”(这种离情别绪,这种思念之苦,在月落之后,将如何排遣?我们似乎看到月光隐没的一刹那,望月之人无奈的轻闭自己的双眼,我们似乎能听到离愁人的内心一声无奈的叹息,轰然作响,我们似乎还能看到,落月的余晖静静洒在江边的花林、枫树,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月无声,林无声,天地间一片寂然无声。)

4、小结:月升――月落:轮回 短暂 变(永恒)。

这首诗从月生写到月落,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写得迷离恍惚,气氛朦胧。诗的感情随着月下景物的推移逐渐展开、变化,忽此忽彼,亦虚亦实,跳动着,断续着。有时让人觉得难以把握,但又觉得有深邃的东西在里边,值得深入发掘。这就是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青春的美丽。

五、整体把握

诗人用丰富的情感和旷达的胸怀创作此诗。诗中情景理融为一体,使此诗具有经久不衰的意境美、哲理美和情感美。下面我们分别从情、景、理三个方面来欣赏此诗。

1、景——春江月夜美景

请大家首先把诗中描写月夜美景的语句一起朗读一下。

要求用散文化的语言再现月夜美景,六人小组交流,选出最好的一篇,加以修改完善,用于全班交流。

2、理——宇宙人生哲理

看到如此美景,诗人想到了什么呢?

请朗读本诗中阐述人生哲理,江、月、人和谐一体的诗句,体味一下这些诗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思考?

学生发表意见,结合诗句阐释。教师小结。

3、情——游子思妇相思之情

随着时间的流逝,夜色渐浓,心里的感伤之情也越来越浓,这种美景和人生思考触动了诗人怎么的情感?

4、填空归纳分析其中哪些表达思妇相思,哪些表达游子思归?要求结合诗句阐释。(展示课件)

(1)“可怜”八句承“何处”句,写思妇对离人的怀念。然而诗人不直说思妇的思念,而是用“ 月 ”来 烘托 她的思念之情。

诗篇把“月” 拟人 化,“ 徘徊 ”二字极其传神:一是浮云游动,故月的光影明灭不定;二是月光怀着对思妇的怜悯之情,在楼上徘徊不忍去。

岂料思妇触景生情,反而思念尤甚。她想赶走这恼人的月色,可是月色“卷不去”,“拂还

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来”,真诚地依恋着她。这“卷不去”,“拂还来”的既是月色,也是思妇绵绵不绝的相思之情。

(2)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

落花、流水、残月

来烘托他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在天涯,情何以堪!

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 游子的青春。江潭落月,更衬托出他的 凄苦寂寞 之情。

沉沉的海雾隐遮了落月;碣石、潇湘,天各一方,道路是多么遥远。“ 沉沉 ”二字加重渲染了他的孤寂;“ 无限 ”也无限地加深了他的乡思。

六、知识拓展

为何古人看到这样的景色就会生发这样的情感与思考,这种景和情有必然的联系吗?为何又能引起我们的情感共鸣,这种文化是否已积淀为一种民族的审美情感?要得到答案我们就必须自己从历代诗文中去寻找。

1、下面我们就来分析探讨这首诗的“明月”、“江水”、“落花”三个意象的寓意。(1)全班学生分三组比赛列举有关所选意象的诗句。规定时间内列最多诗文的获胜。(2)全班分析意象在具体诗句中蕴涵的情感。(3)综合概括意象的一般寓意。触此景生此情。

2、教师评价总结。a、明月:

1、思念——月可以跨越时空;

2、时间流逝、人生短暂——升落、圆缺

3、愁绪——阴晴圆缺、悲欢离合

4、爱情——花前月下 b、江水:

1、人类的渺小——浩渺宇宙;(空间)

2、人生短暂——历史长河。(时间)c、落花:

伤春核心意象——年光流转、红颜易老、taoti.tl100.com 你的首选资源互助社区

生命无常

五、作业:

1、《春江花月夜》,题目共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你认为作者重点写的是哪一个字?

2、选题:《春江花月夜》中另外两个意象“春”、“夜”的情感寄寓分析

3、收集古典诗歌中描写所选意象的诗句,结合整首诗分析意象蕴含的情感,并综合分析此意象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一般情感寄寓。

4、背诵全诗。

第五篇:《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

单县五中

王晓光

一、课堂导入:

月亮是美的化身,月亮更是情的寄存,月亮是诗歌中永恒的主题,月亮是文人墨客最亲密的朋友。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李白的月光装点了整个长安城,皓月当空,普照四方;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的月光融进了滚滚长江水,江月涌动,充满活力;

“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白居易的月光洒满了秋天的浔阳江头,月光如水,静谧醉人。

在群星灿烂的唐代诗坛,有一位诗人留存作品仅有两首,却因为其中的一首有关月亮的诗成就了他诗坛的千秋美名,他就是初唐诗人张若虚,而那首诗正是千古绝唱《春江花月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融入张若虚那梦幻般的意境,去欣赏他笔下柔美醉人的月光吧。

二、学习目标:

1、品读全诗,感受奇妙意境;

2、解读常见手法,提高鉴赏能力;(难点)

3、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懂得珍惜青春年华。(情感目标)

三、作者与作品:

张若虚,生卒年不详,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知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乐府旧题诗,虽说也沿循了前人写旧题乐府诗往往敷衍题目的常例,但其内容有所开拓,篇制大为扩展,格调境界也更为高远。此诗在文学史上素享盛名,被誉为“孤篇盖全唐”,闻一多先生更是称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四、字词检查:

1、字音,提问,齐读。

2、字形,学生板书,全班核对。

3、针对高考特点,注重多音字、形近字的积累。

五、文本解读:

1、诵读全诗,整体感知(先标出每一联的序号,出声自读全诗,三四分钟时间)

第一部分(1—4联)描写月下之美景。(先提问,提示阅读技巧,再齐读)提示: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内容?题目本身就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一字一景,是不是都描写了?第一、二联,皓月当空、洒满江天,壮丽开阔,所以我们要读出一种大气;第三、四联,月光皎洁,似雪如霜,幽雅宁静,要读出一种享受感,沉醉感,那语速能不能快?语速要慢,就像品味天下最美的酒一样,陶醉其中。

第二部分(5—8联)感慨宇宙和人生。(先提问,提示阅读技巧,再齐读)提示: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内容?当时的环境怎么样?诗人身处江天一色,毫无纤尘的纯净之境。诗人在感受无限美景的同时,睹月思理,他在思考什么内容?用原话回答。所以在这里要读出疑问的味道,重度哪两个词才能读出诗人对月的苦苦追问与思索?(“何人”“何年”)可见,诗人开始对宇宙奥秘进行沉思探索,并引发了对大自然和人生的感叹。哪一联是感叹?(提问)感叹大自然的什么?感叹人生的什么?“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宇宙是永恒的,万古长存。而人呢?人生易老,一代一代无穷无尽地递变着。这让我想起了苏轼《赤壁赋》中的两句话:“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所以在这里要读出一种慨叹的味道来,要读出无奈和惆怅,人在大自然面前是多么的渺小啊。

第三部分(9—18联)抒发离愁与闺怨。(先提问,再提示,接着齐读全篇)

提示: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内容?主人公是谁?用原句来回答。“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一个男主人公,一个女主人公,专业术语就是游子和思妇。这一联一句写游子,一句写思妇;一个处扁舟,一个在高楼。“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所以在这里要读出伤感和凄凉。

一个思归不得返,一个怀远不得见,两人在情感上是不是绝望了?没有,哪一联写出了他们之间的美好愿望?“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所以此处读起来固然要带着些哀怨,但总的看来并不颓废,这就是咱们通常说的“哀而不伤”。因为这里表现出了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读的时候要注意把握好情感。

咱们大家读得不错,情感把握的也很好。下面咱们歇一歇,听老师读一遍,大家边听边体会。(老师配乐诗朗诵)

谁愿意试一试配乐诗朗诵?可找一学生尝试读本诗第一、二部分。

2、“春、江、花、月、夜”五个字,代表五种事物,为我们勾勒了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美图画,诵读完全诗,你认为哪一个字最重要?为什么?

明确:“月”是重点(从头到尾都有月亮的描写,共出现15次“月”字),其它四个字都是陪衬。描写了月亮的哪几个阶段?诗人从月生开始,继而写月下的美景(月下的江流、月下的芳甸、月下的花林、月下的沙汀),然后写月下的思考,以及月下的游子和思妇,接着写月斜,最后以月落收结。总之,诗人以“月生——月照——月斜——月落” 为外在线索,有主有从,主从巧妙结合,构成了完整优美的诗歌意境。

3、在第一部分中,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作为陪衬呢?构成了怎样的意境? 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意象:春江、潮水、明月、芳甸、花林、沙汀。

意境:澄澈空明,幽美恬静,朦胧壮阔。

作用:借景抒情并为下文说理抒情作铺垫。(没有第一部分的景物描写,就没有下文月下的思考,就没有月下的离愁别绪,这叫什么作用呢?)

4、读完全诗,有的同学可能会说,这首诗好是好,就是第一行有个错别字。在第一联中,有一个字用的很妙,不同常规,哪一个字?效果如何?(炼字题)

明确:诗人不用“升”而用“生”,明月共潮升,不过是平时常见之景,较为平淡。①而“生”字,是“生长”之意。②这里渗入了诗人主观想象,仿佛明月和潮水都具有生命,她们就像一对小姊妹,共同生长,共同嬉戏。③一字之差,却别有意味,情趣盎然,写活了整个诗句,可见作者用字之妙。(三步走,让学生复述)

5、艺术手法是诗歌鉴赏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咱们看看在第一部分中作者用了几处比喻?说说效果? 明确:“月照花林皆似霰”,运用了明喻手法,把照在花林上的月光比作一层细密的小冰粒,生动地写出了皎洁的月光之下,花林一片晶莹洁白的绮丽景象。

“空里流霜不觉飞”,运用了暗喻的手法,月光如霜,虽然如霜,却不觉得它像霜那样“飞”,写出了月光的柔和细腻。

6、好美的月光啊,它用它的皎洁净化了整个宇宙,在这梦幻般的意境中,作者开始了自己深邃的思索,又从思索转为感慨。诗人感慨宇宙无穷、人生短暂。这里用的是什么手法?

明确:反衬,用大自然的永恒反衬了人生的短暂。

诗人不仅感叹了宇宙无穷、人生短暂,还感慨江月有情,流水无意。哪一句体现了江月有情,流水无意?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江月有情与上文中的哪个字相照应?

明确:“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这两句中的“待”、“送” 两字,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月亮写得很有感情,为了见到它期待的人,可以年年长明不衰。而长江呢?却一浪推一浪地送走着流水。长江送走的仅仅是流水吗?还有人的青春,不也被这滔滔流水无情地“送”走的吗?诗人在感叹人生易老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告诉人们要珍惜青春年华。

江月有情照应了“孤月轮”的“孤”字,诗人由月的孤独联想到月的期待,又有月的期待联想到人的期待,从而引出了游子、思妇相互思念的离愁别恨。

7、在第三部分中,哪两联总写了离愁别恨?他们如今各自的位置在哪里?哪一个词写出了思妇思念的程度?

明确:一个在扁舟,(为什么写在扁舟?)暗喻游子行踪不定;一个在高楼,望月相思。

“不胜”二字是“禁不住,难以承受”之意,突出了思妇的相思断肠之苦已达到难以忍受的程度。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孤独地守望。

8、总写完了该分写了,先写的谁呢?一共几联?诗人是如何展现思妇的动作和心理的呢?

明确:有,先写的思妇,一共四联,运用了暗示的手法刻画人物的动作和心理,有对事物的描写暗示人的动作,如“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台、望月思人,既将明月拟人化,又写出了思妇的孤独寂寞;月照“妆镜台”暗示思妇对镜伤怀(古语常说,女为悦己者容,而“悦己者”却不在身旁)。还有对动作的描写暗示人的心理,如月光“卷不去”、“拂还来”,月光的挥之不去暗示相思之情的缠绵悱恻、难以排遣。

9、但是女主人公是不是因过度思念而绝望呢?她没有,却突发奇想,寄托了自己对幸福的追求,体现在哪一句上?

明确:“愿逐月华流照君。”我是多么希望能够随着月光照在你的身上,来到你的身边啊。这个显然不可能做到,作者是怎么描写人类是无能为力的呢?实在不行,坐飞机?没有;打开视频?没电脑。在那个交通和通讯极不发达的年代,该怎么办呢?既然到不了你身边,那就捎个信吧,谁能传信呢?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古代鱼雁都能用来传信,如咱们常说的鸿雁传书,鱼肠尺素。汉乐府有诗曰:“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显然作者是想让它们捎信。可是这能做到吗?善飞的鸿雁啊,要不你替我捎个信吧,可是你也超越不了那无穷的月光;善游的鱼龙,要不你替我捎个信吧,可是你也只能泛起一层层波纹,到达不了。诗人运用了浪漫主义手法,以此衬托出了一切生命在宇宙中的渺小,人类情感在宇宙中的无奈。(注释11,提问)但是这并不能剥脱人们对幸福的追求。

其实,从古至今借助同一轮月亮寄托思念的诗句不胜枚举,如苏轼思念弟弟了,写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不只过去,现代歌曲也有,如“十五的月亮,照在家乡,照在边关,宁静的夜晚,你也思念,我也思念„„”

10、思妇怀远是“明月千里寄相思”,那么游子思归呢?那正是“万水千山总是情”,那么,哪一句体现了路途的遥远呢?哪一个字暗示了游子夜夜望月夜夜思归的情景?

明确:“碣石潇湘无限路。”“潇湘”与“碣石”,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江潭落月复西斜”中的“复”字暗示游子夜夜望月夜夜思归的情景等等。

11、小结第三部分:这就是本诗的第三部分,该部分先总后分,写思妇和游子采用的是什么手法?

明确:对照的手法,写出了彼此的思念之苦,虽然凄凉哀怨,但却哀而不伤。

六、总结全诗:

说说本诗是如何将情、景、理融为一体的?

本诗融诗情、画意、哲理于一体,借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尽情赞美了大自然的绮丽景色,并在此基础上说理抒情。既感叹了宇宙的无穷、人生的短暂、离别的伤感,又表现了对青春年华的珍惜,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开拓了诗歌意境。虽有感伤但不绝望,哀而不伤,从而达到了情、景、理水乳交融的完美艺术境界。

七、写作练笔:(有时间,在课堂完成;没时间,安排到课下)

请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本诗前两联所展现的美妙画面。(类似于扩展)

要求:

1、语言优美生动,富有文采。

2、不少于70字。

例文:

春天的大江潮水涌动,浩瀚无边,仿佛和大海连在了一起。这时,一轮明月伴着潮头冉冉而升,她们就像一对小姊妹,共同生长,共同嬉戏,共同玩耍。明月与江潮相互辉映,波光粼粼,闪耀千里、荡漾万里,令人心驰神往。哪一处春江不在明月的怀抱之中呢?好一幅壮丽的春江月夜图!

八、布置作业:

1、整理课堂探究题,完成课后拓展阅读和思考题。

2、背诵全诗。

九、结束语:

江月照千古,孤篇盖全唐。好一幅朦胧空灵的水墨丹青; 好一首清丽婉转的江南丝竹。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同学们,宇宙永恒,人生易老,我们虽不能改变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决定生命的厚度,希望同学们珍惜青春年华,把握人生梦想,祝愿我们的前程像“春江花月夜”一样美好!

好,今天的课到此结束,下课。

下载春江花月夜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春江花月夜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通过意象,借助联想和想象,体味诗歌的意境美。 2、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赏析本诗含蓄、隽永、景理情浑然天成的画意诗情。 3、继续培养学......

    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学理念及教材分析: 《春江花月夜》是一首非常优美的经典名曲,音乐结构并不十分复杂,创作手法较为简练,表现内容较为丰富。只要启发学生识别音高、节奏、力度、音色等音乐基本......

    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 一、导语设计 自古以来,月亮一直是文人墨客笔下所吟咏的对象,是个永恒的主题,其中倾注了他们的爱恨情愁,寄托了他们的悲欢离合,展示了他们的人生坎坷历程。在......

    春江花月夜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案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二、教学要求: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三、教学重点:自主理......

    春江花月夜 教案

    《春江花月夜》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内容:景、理、情 2、引领学生在品读中鉴赏美景,体悟哲理和情感,提高鉴赏、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赏析过程中,学习置......

    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2、提高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3、培养学生在诵读中感受诗歌的能力。教学重点:展开联想和想象,进入诗歌意......

    教案《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教案 【教学目标】 1.知人论世,了解作者生平及其作品的风格特点。 2.赏析本诗的月下之景、望月之情、人生之理,融入个人联想和想象,体会诗歌意境。 3.在诵读中感......

    教案:《春江花月夜》

    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教学目标: 1.赏析本诗的景、情、理,品味意境,把握情感。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 2.赏析情景交融、气象宏伟的艺术特点。 3.感受诗人深沉的苦痛与忧患。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