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我校足球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关于我校足球校本课程的开发研究
我校从2012年开始以学校社团活动,为此契机建设了学校足球社团。这是全面贯彻国家课程计划,严格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构建我校新的课程模式。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精神和“校本课程开发与管理实施意见”的要求为依据,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坚持以人为本,让学生体验运动激情,感受足球魅力,传承礼仪文明,塑造学生人格,培养出品德高尚、体格健魄、充满自信的文明小学生。那么,如何在我校轰轰烈烈社团活动和现有的教学条件以及师资力量的基础上建设本校的足球校本课程?我结合近一年来我校社团活动的经验教训以及前人先进的工作方法和成功的例子总结出我校足球校本课程建设的几点看法。
一、足球校本课程开展应遵循体育教学训练的基本原则
在足球教学训练过程中应牢固的遵循体育教学训练的基本原则,遵循怎样的教学训练原则是影响小学足球教学训练质量的首要问题。教学原则对实际的教学活动的开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足球教学过程中球教学训练原则的贯彻落实情况,将对教学训练的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下文将对足球教学训练中应遵循的基本原则进行简要分析。
1.遵循循序渐进原则。“循序渐进”原则指的是在开展体育教学训练的活动中,教学内容和运动负荷的安排应科学适量,要与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以及教学进度相适应,逐步提高、科学提升,否则,将会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2.遵循直观性原则。小学阶段的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推理能力还不高,在开展教学训练的过程中,我们应尽可能的贯彻直观性的原则。它符合小学生认知事物的特点,能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感官直接的感知、认识事物,获得宝贵的直接经验。一个动作技术老师只是讲解动作方法孩子们很难理解其中的意思,所以在讲解的其中重点进行动作展示和反复的练习。在足球教学的过程中,遵循直观性的原则,对小学生对足球运动的认识和足球基本动作技能的掌握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3.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因材施教”是体育教学训练中所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之一,也是教学训练中重要的教学方法之一。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训练成效,必须充分考虑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别、自身情况、性别特点、现有基础等多方面的情况,重视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性并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然后在分析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基础、不同特长的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安排,让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训练的过程中均能得到提高和成长。
二、开展我校足球校本课程的课程教学内容的设置
足球社团活动的开展为我校的足球校本课程的开发打下了基础,同时也发现了很多需要改进的地方。目前的足球教学基本沿袭陈旧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内容枯燥、单调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有必要对足球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与优化设置。通过相关文献检索中发现,近些年来专家学者开始注意了体育教学内容的研究,崔颖波认为培养学生保持身心健康的能力和态度是为了适应生存需要;他认为应该从小学整个教育过程来考虑体育课程的整体设计,从纵横两个方向上重新研究并明确个年龄段的发展任务、教学目标、内容、教学要求、考核办法等。但是专家学者多是从宏观层次对体育教学内容的衔接进行理论探讨,而就某一体育项目教学内容衔接和设置问题欠缺深入细致的研究。
三、我校足球校本课程开展的课程设置
我校足球校本课程是在原来足球社团的基础上建设的,社团活动仅仅是一个兴趣活动,教学时间并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足球课程的开发要首先保证教学课程充足因此我校采取可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相结合的模式开展足球校本课程除了在社团活动中我们还安排了每周一课时为足球课。课时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的组织形式体现了课程活动化的原则.以动作技术、游戏、比赛活动等形式进行。组织足球丰富多彩的足球活动。
四、我校足球校本课程的课堂实施
在我校足球社团的过教学程中,我们面对空有一腔热情的小学生很是头疼,教授他们基本技能、教学比赛、实战能力根本无从谈起,开始出现了学习足球技术的积极性下降、技术和比赛脱节的现象。此外,小学生在各个年龄阶段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不同,因此在小学足球教学中,教师能否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能力采用不同教学方法是开展好足球校本课程的重要途径之一。
1.加入游戏。“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随着足球学习的日益深入学生会越来越多地接触到足球运动中的一些基本技术,如停球、传球、运球等,他们也会渐渐地发现,其实足球运动并没有像他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当然更不是一群人在球场上追着一个球跑。如果想要踢好足球,要通过不断反复认真的练习,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个时候,作为教练员就要及时地调整训练的方式和方法。如果继续以一种单纯的技术训练为主要手段,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就会对练习足球失去兴趣,一旦出现这种情况那势必使训练质量大打折扣。在这个时候,作为小学阶段的体育教师要开拓一下思维,结合小学生的生理及心理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更多地把训练内容与各种小游戏结合起来,让学生可以在游戏的过程中逐渐掌握各个技术动作,避免过于枯燥的重复练习早早地消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2.合理分组。足球是为一项团队运动,在整个训练过程中小组练习、分队比赛是经常会用到的一种组织形式。所以,如何分组也是十分重要的,可以按照队员个体水平、年龄、身体条件以及性别等因素进行合理分组。分组后,水平相差不多的学生之间的对抗性更足,练习的积极性更高涨,逐渐形成集体荣誉感。通过男女生合作练习,改变个别学生散漫现象,让积极地学生感染他们。
3.借助媒体资源的辅助。多媒体的推广让越来越多的体育视频可供教学参考,专门安排几节课让学生集中观看教学视频和现场足球比赛。通过足球练习视频的观赏,尤其是各类街头足球、花式足球视频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起到的作用是教师的口头表达所无法比拟的。
4.教师的示范作用。小学阶段由于受到身体条件,教学场地等的限制,小学生接触足球的时间和机会都不会太多。他们对于足球的了解绝大部分还是停留在电视中的比赛场景中,如果要说技术动作,那就更加是五花八门了所以这就更要求教练员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是小学生接触足球的初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课前必须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不但要进行规范准确的讲解示范技术动作,还要求教师有较强的现场处理球技术。
实践证明,我校的足球校本开发的前景是光明的,走出了一条有自己特色的成功之路。学校的足球校本课程研究还处于开始的阶段我们在发展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在以后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将更加不断的完善和充实自己。
第二篇: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特殊教育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研究
一、基本观点
校本课程是由某一类学校或某一级学校的个别教师、部分教师或全体教师根据国家制定的教育目的,在分析本校内外环境的基础上,针对本校、本年级或本班级特定的学生群体,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郑金洲在《走向校本》中这样解释:所谓校本,一是为了学校,二是在学校中,三是基于学校。为了学校,是指要以改进学校实践、解决学校所面临的问题为指向;在学校中,是指要树立这样一种观念,即学校自身的问题,要由学校中的人来解决,要经过学校校长、教师的共同探讨、分析来解决,所形成的解决问题的诸种方案要在学校中加以有效实施。
特殊教育学校是对身心发展有缺陷的需要特殊教育的儿童、少年实施教育与功能补偿的教育机构,有效的课程是推动目标达成的重要载体,目前培智学校使用的教材是原国家教委1987年颁发的教学计划、大纲和1992年以后陆续编写的教材,当时的适用对象是“以招收轻度智力残疾儿童学生为主”的培智学校(班)的,而近几年,随着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绝大多数的轻度智力残疾儿童在普通小学随班就读,培智学校的生源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从过去的以招收“轻度”为主转向以招收“中、重度为主”即“多重残疾、自闭症”等学生为主,课程严重滞后,难以适应教育对象学习与发展需求。因此,特殊教育学校的校本课程研究应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思想的影响下,坚持 “以人为本”的观点,着眼于“生存教育”,开发以生活经验
为中心的个别化、生活化、生态化校本课程,以最大限度的满足特教学校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推动他们的社会化进程。
二、主要创新点和学术价值
1.完善了特教学校校本课程的地方化体系。特殊教育学校比较分散,而且地域性强,目前全国没有统一的符合中重度智障学生需要的地方课程材料,目前各培智学校都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课程改革研究,但各自为政,零碎分散,没有形成统一协调的课程体系。虽然有些学校实施的校本课程研究取得了许多的成果,但是未必适合我们的地域特点所决定的地方性需求。因此,本课题从地域特点出发,研究符合智障学生实际生活需求的校本课程,把课程与生活相互融合,将学科素养与康复训练紧密结合,为智障学生提供系列生活化、个别化的教育,建立校本课程材料体系,开创校本课程实施范例,为同类学校提供借鉴和经验,是一个非常切合实际需要的研究内容。
2.采用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大量实践案例的积累、实证分析与理性思考,边研究边总结边推广,探索规律性的结论。课题研究兼顾大连市内各个学校,这是有一定的地域性与普遍性的研究。
3.具有较强的实效性、针对性。本课题的研究立足于各特教学校实际,运用研讨、培训、教学实践等多元形式对本地区全部特教学校的课程开发现状以及教师实施课程情况进行了走访、调研,对现状的描述和分析符合实际。再加上课题组成员大都是教育学院特教教研员、特教学校一线的校长和教学主任,对特教学校校本课程开发等相
关问题有着切身的感受,为课题研究提供了现实积淀。在实践积累和理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的特教学校校本课程开发内容与实施途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操作性。这也是本课题研究的特点之一。
三、学术影响或社会效益
1.以本课题研究为起点,本课题组集中关注特教学校课程建设与教师的专业成长,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具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成果。比如,基于课题组成员所在的大连教育学院以及特教学校的实际,形成了关于特教学校校本课程建设方面的课程体系、课程建设论文、研训教师提高论文指导力以及一线教师培训方面的论文,紧密结合特教学校当前课程建设的发展需求,对特教学校的质量发展起到了专业引领的作用。
2.本课题的研究成果与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中心特教专家、市教育局行政管理者进行了研讨交流,得到了他们的肯定和支持。在课题组开题报告中体现出了这一点,为教育教学部门和行政部门决策提供了参考。
第三篇: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概略
摘 要: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已进入由试验到推广的新阶段,专家学者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价值、条件、类型、程序、评价、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 理论 研究,一些学校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不足之处在于理论方面还应加强对学校文化重建、社会 文化支持与学校课程管理等方面的研究;实践方面在于调动一切因素激励更多的学校开发校本课程的积极性,特别应重视 农村 中小学的校本课程开发。关键词:校本课程开发 概略 新课改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已进入由试验到推广的新阶段。梳理和 总结 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一些理论与实践 问题,有重要意义。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归纳总结:
一、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研究;
二、有关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研究;
三、对我国校本课程开发的思考。
一、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原理与问题研究 初期,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探讨集中在概念、价值、类型、条件、评价各个方面。目前 已深入到管理、文化等方面。
(一)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概念 1999年颁布的《****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 教育 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提出“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而目前提得较多的是“校本课程”,不是“学校课程”。对此,一种意见认为校本课程与原来的学校课程有所不同:学校课程主要是从管理的角度提出的,而校本课程最核心的含义是学校在理解国家课程纲要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特点和资源,组织并实施课程。甚至有学者认为“学校课程”这一术语就背离了三级管理的分类标准。三级管理的课程范围应该更确切地被称为国定课程、地定课程和校定课程。另一种意见认为,学校课程与校本课程基本同义,都是为了扩大学校和教师自主管理的权力。目前大家比较认同的是,在三级课程管理体制中,确定国家、地方、学校为不同权力主体,从而相应出现三级课程的提法。三级课程首先是一个管理概念。我们把基础教育课程框架按照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个组成部分进行划分,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明确三级课程主体的权利和责任。在概念问题上,还有学者认为,校本课程与校本课程开发是两个不同概念。校本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而设的一个概念。校本课程开发强调的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 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 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我国很多人在更多的时候以“校本课程”一词来替代“校本课程开发”实际上是一种误解。校本课程只是一个口头用语或不规范的书面用语。还有论者认为,“校本课程”是静态意义的理解,容易导致课程开发只看结果不看过程的错误倾向;“校本课程开发”则是一种动态意义上的理解,但忽视校本课程的实施及评价环节。所以赞同使用“校本课程 发展 ”这一术语,认为它既可涵盖课程实施、评价环节,又包含决定和决策及强调课程决策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动态的过程。还有学者提出,从字面上,校本课程开发可理解为“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校本的课程开发”。“校本课程的开发”即把校本课程看成是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的一个“课程板块”,把校本课程开发活动限定在允许的有限课程范围之内。“校本的课程开发”,即学校按照自己的教育哲学对学校部分或全部课程进行不同程度或层次的开发。从这个大家较为认同的定义“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根据本校的教育哲学,通过与外部力量的合作,采用选择、改编、新编教学材料或设计学习活动的方式,并在校内实施及建立内部评价机制的各种专业活动”来看,并没有严格区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校本的课程开发”。从我国的实际情况来看,重点应放在鼓励不同层次和水平的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校本的课程开发”目前还难以实施。国内大多数的校本课程开发实验,应该只能算是“校本课程的开发”。只有少部分具备相当课程开发技能和经验的学校在实施“校本的课程开发”。有学者 分析 了“校本”含义:为了学校、在学校中、基于学校。通过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不管强调使用哪个术语,内涵上是基本相通的。都强调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决策,强调校长、教师、课程专家、学生、家长、社区人士共同参与学校课程计划的制定、实施和评价活动。
(二)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 从课程理论发展的角度来讲,试行“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课程”三级管理的课程政策,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和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是 现代 课程理论与我国现实国情相结合的合乎逻辑的发展方向和必然选择。过去以高度统一为标志的课程管理体制,无视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各地社会、经济、文化、教育发展极不平衡的实际,不利于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改革的深入,同时也制约着课程自身的进步。三级管理的课程政策,反映了一种顺应 时代 要求的改革理念,即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当代社会进步对培养高素质的各级各类人才的紧迫需求,教育必须主动适应受教育者的当代特点、个体及群体之间的差异。真正使受教育者得到自主的、全面的、持续的发展,是课程理论与实践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的过程;是国家课程开发的重要补充。从权力分配的角度来看,三级课程管理制度的尝试,意味着下放部分课程决策权,是教育制度内部权力与资源的重新分配,肯定了学校、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的权力和地位。对学校、教师、学生而言,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在于:学生个性发展,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特色形成;校本课程开发是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好形式,有利于素质教育。以上说法从不同角度肯定了校本课程开发的价值和意义。最重要的一点在于,校本课程开发是为了增强课程的适应性,满足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实际特点与发展需要,以提高课程的有效性。
(三)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条件 从外部环境方面来看,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的必要条件为:国家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创设的客观环境,学校有一个民主开放的组织结构,学校有一定的课程改革实践基础,课程资源的保障。从内部环境方面来看,校本课程开发的基本条件为:明确而独特的教育哲学观和办学宗旨,民主开放的组织结构,体现学校教育哲学观和办学宗旨的教学系统,自觉自律的内部评价和改进机制。从开发主体中的校长、教师应具备的素质方面看,教师在整个课程开发活动中处于核心地位。对教师而言,必须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准备:课程意识与课程观念,课程知识与课程开发能力,参与意识与合作精神,行动研究的意识和能力。怎样才能保证教师做好各方面的准备?傅建明以伦敦教育当局下属学校的校本课程开发为个案,探讨了校本课程支持策略。校本课程支持分两大类:对校本课程开发计划的支持,对校本课程开发者的支持。就前者而言,这种支持来自教职工、校长、教育行政部门、教师中心等;就后者而言,需要给校本课程开发者提供课程领域的信息、可用的教育资源方面的信息、外部的参照系等。简言之,成功的校本开发需要由人力、信息(包括课程理论)、技术、教育资源等多方面的支持。对校长而言,应该履行的职责在于:确定明确的办学宗旨(学校教育哲学)、建立良好的课程决策结构、建立良好的校内沟通 网络、协调 影响 校本课程开发的各种因素、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应该具备的素质有:领导能力、规划能力、创新能力、科研能力、交际(合作)能力。开发校本课程所必需的所有条件当中,教师的认可、支持是最重要的。任何教育变革,如果得不到教师的支持都无法成功。那么,是不是要具备所有的条件之后才能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答案是否定的。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过程,也就是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成长的过程,是学校的教育哲学不断明晰的过程。
(四)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类型、程序 关于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类型,从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所涉及的课程范围来说,可以分为完全校本课程开发和部分校本课程开发。从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来说,可以分为教师个人、教师小组和教师全体以及与校外机构或个人合作等四个层次的校本课程开发;从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的具体方式来看,则可分为课程选择、课程改编、课程整合、课程补充、课程拓展和课程新编等活动。关于校本课程的开发模式与程序,崔允漷介绍了四种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斯基尔贝克的程序、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的程序、塞勒等人的程序和托马斯的程序等。在此不一一介绍。有几点值得注意,校本课程开发的实施程序是一种动态的、持续的过程,而不是僵化的、线性的行动步骤,学校要依据实际情况作适当调整,采取一种甚至多种程序,并进行必要的修改与调整。又有学者认为以下开发模式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建立组织、现状分析、制定目标、课程编制、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与修订。其它说法如环境分析、课程目标设置、课程组织、课程实施、课程评价也大同小异。值得注意的是,这几个阶段不是直线式的,而是一个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过程,前一轮校本课程评价的结果可以作为后一轮校本课程的依据。在必要的时候,校本课程的开发可以从任何一个阶段开始。还有人提出,校本课程开发程序包括:确定开发任务──开发人员组成与培训──编写计划的制定──可行性论证──提纲、内容 和体系的确立──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编写分工──初稿的讨论、修改与形成──试用初稿取得反馈信息──评估、初审──修改、完善、送审等。实际上,是对上一程序较为详细的阐述。
(五)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 校本课程开发的管理应达到以下预期目标:设置可供学生选择的、灵活安排的课程,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每个教师独立或合作开发一至两门有特色的课程,吸收家长或社区人士参与课程开发并兼顾当地社区发展需要,确保校本课程与国家、地方课程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校本课程开发管理的原则有适应性原则、科学 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校本课程开发管理的重点在于对课程质量、学生选课、上课常规及学生学业成绩的管理校本课程开发管理的程序主要有四阶段:需要评估、确定目标、组织与实施、评价与管理。关于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探讨远不止上文所提到的这些。还涉及到对校本课程评价、校本课程的 历史 演进、职业学校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开发的领域等各方面。总的说来,我国教育理论工作者对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探讨非常有意义,昭示着我国教育改革已经深入到课程内部深层次问题,也为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作了理论上的准备。但不足之处在于泛泛而谈者多,真正有价值的、对现实有指导意义的还太少。还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如是否可以把校本课程开发中的问题完全归结为教师个人的能力、水平、适应性或评价改革的问题?现行学校组织结构和运行方式如何应对校本课程开发的挑战?怎样解决校本课程开发中面临的学校文化的挑战等等。
二、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 较早进行校本课程开发实践的有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南京师大附中、上海大同中学等。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依据国家和地方教育主管部门的指导性文件,进一步明确学校的教育哲学,并通过评估学生需求、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确立了校本课程的总体目标、总体结构,撰写了《课程纲要》。锡山高中校本课程开发过程是典型的从“选修课和活动课”走向“校本课程”的过程。南京师大附中从开发学生潜能,满足不同学生发展需要出发,开展了“必修课程分层教学”,形成新的课程实施方案与策略。南京师大附中校本课程开发最大的特点在于:所有教师都参与了学校的课程开发,学校的全部课程几乎都是校本开发的课程。南京师大附中取得的经验十分宝贵。为升学预备类的普通高中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提供了一种示范。上海市大同中学从国外引进《知识论》这门全新的课程。它不是追求新知识的学习,而是引发学生对已掌握的知识和经验进行批判性反思,探求其合理性与可靠性。大同中学的《知识论》课程开发是以合作、探究为特征的课程开发的一种典型。以上学校的经验可以为其它学校提供借鉴。随着国家三级管理体制的深入推进,绝大多数的学校都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且成功的典范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但是,我们应该注意到,在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譬如,有些学校为了“赶时髦”,或者是因为迫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的压力而去开发校本课程,有可能导致校本课程开发活动流于形式,不能持续深入地进行下去;还有些学校(特别是农村学校)把校本课程开发看得过于神秘、艰难,根本就没有尝试去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活动等等。
第四篇:校本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校本的课程资源开发研究》文献综述
[日期:2012-11-16]
来源: 作者:
[字体:大 中 小] 校本课程开发最早是1973年7月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所辖的“教育研究革新中心”一次国际研讨会上提出的。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的决定》发布后,各地、各校根据其精神,进行了校本课程开发的探索和实验。一些学校在利用学校、社区等资源进行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发上做过一些研究,形成了一些有价值的成果。
我们开展校本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根据研究的内容,提取了一些关键词,利用假期时间,组织组员学习国内外校本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中的相关文献,梳理同类课题和研究已有的成果,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借鉴,在此基础上完成本综述。
一、《课程资源》文献综述
国外关于课程资源说法:
(1)美国教育思想家约翰·杜威(John Dewey)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提出教育过程是学习者、社会和有组织的三个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韦瑞特·查特斯(Werrett Wallace Charters)把人类基本活动的单位作为初步的课程编制,弥补了学生缺乏经验的课程编制模式。
(3)1944年,被誉为“现代课程论之父”的美国著名课程论专家拉尔夫·泰勒(Ralph.W.Tyler)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中,首次使用了“课程资源”这一概念。泰勒认为教学活动资源的范围很大,凡有助于创造学习动力、领悟目标、恰当的课业、自强、奖赏、反馈和鼓励、循序渐进以及转化等学习环境的资源,在制订教学活动的计划时都应加以利用。他提出了课程的三个来源,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对校外生活的研究、学科专家的建议。泰勒为《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撰写课程资源条目,从目标、教学活动、教学活动组织、课程评价四个方面来表述课程资源,为我们进一步研究课程资源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4)美国学者坦纳夫妇(Danicl Tanner&Laurel N.Tanner)和塞勒从“社会、知识世界与学习者”三者的本质对课程资源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物质性资源和精神性资源。
(5)英国课程专家理查兹等提出课程来源于学科内容、学生、教师、环境以及这些要素间的相互关系。
(6)托斯顿·胡森(Torsten Husen)主编的《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指出“依据课程的研制进程不同,课程资源可以分为教学目标资源、教学活动资源、评估方案的资源等。”
国内关于课程资源说法:
(1)课程资源是资源的一种。《词源》中:“资,即财物,本钱,供给,资助;源,指水流起始处,进而引申为事物的来源。”《辞海》中资源一词的解释是“资材的来源,一般指天然的财源。”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资源一词被解释为“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资源的含义已经在其原有意思上进行了更加广泛的扩展,课程资源同样也是“资源’’一词的拓展和延伸。
(2)课程资源(Curriculum resource)这个词2001年6月开始在我国教育界流行,还属于起步阶段。
(3)对于课程资源这一定义,在我国有以下几种不同的认识:
●“课程资源通常指为保证教育正常进行而使用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总和,教育的历史经验或有关教育的信息资料。”(顾名远.教育大辞典Ⅰ[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1:24)●“课程资源指的是形成课程的因素来源与必要而直接的实施条件。”(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8):24)吴刚平提出“按照课程资源的功能和特点,把课程资源划分为课程直接来源的素材性资源和间接来源的条件性资源。”他还提出“可以将课程资源划分为社会资源与自然资源,物质资源与信息资源,人力资源、物力与财力资源,纸质资源与电子声像资源,时间资源与空间资源等。” ●“课程资源是指可能进入课程活动,直接成为课程活动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物质和非物质的一切。”(范兆雄.课程资源系统分析[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39(3):101)
● “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实施、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包括教材以及学校、家庭、社会中所有有助于提高学生素质的各种资源。课程资源既是知识、信息和经验的载体,也是课程实施的媒介。”(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1)
● “课程资源是教育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课程系统物质、能量和信息等结构元素的源泉,是课程实施中富含课程潜能的内容系统和活动支持系统,是课程实施得以高效开展的依托和保证。”“凡是有助于学生的成长与发展的活动所能开发和利用的物质的、精神的材料与素材,都是课程资源。如图书资料、音像资料、风俗习惯、文史掌故、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与众不同的人和事如独特的个性、卓越的创新、超常的表现等。”(黄晓玲.课程资源:界定 特点 状态 类型[J].中国教育学刊,2004,(4):36)
【简要评述】综上所述,对于课程资源目前尚无明确的定义,但目前一般认为,课程资源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课程资源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各种因素,或者指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编制过程中一切可利用的人力、物力及自然资源的总和。它包括:教科书、教师和学生的教学用书、科技图书、录像带、视听光盘、计算机教学软件、报刊、互联网、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实践基地,以及校外的博物馆、展览馆、科技馆、公共图书馆、电视节目、工厂、农村、科研院所、家庭和社会中的各种资源。狭义的课程资源仅指形成课程的直接因素来源,比较典型的有教材、学科知识等。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所倡导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指的是相对广义的概念。
二、《校本课程资源》文献综述
(一)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使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校本化、个性化,即学校和教师通过选择、改编、整合、补充、拓展等方式,对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进行再加工、再创造,使之更符合学生、学校和社区的特点和需要;二是学校设计开发新的课程,即学校在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并充分考虑当地社区和学校课程资源的基础上,以学校和教师为主体,开发旨在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的、多样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通过我校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探索,我们感到,校本课程就在我们身边。
(二)校本课程资源的构成 1.物力课程资源
现代课程活动不仅要有具体形态的物质内容,而且更离不开财力。因此,物力课程主要由物质资源和财力资源组成。物质资源可分为自然物质资源和人造物资资源两大类。有效开发学校物质课程资源,能使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突破教材的局限,为学生的探究提供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实现教学延伸,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财力课程资源按来源分为三部分:一是国家课程财力资源,指一个国家和各级政府可用于课程活动的最大财力的指标。它由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和水平所决定,是主要的课程财力资源。二是社会课程财力资源,指各种社会组织(企业、社会团体)提供的课程活动的财力支持。三是教育机构课程财力课程资源,指学校和其他教育机构用于课程开发、实施和评价的财力。学校课程财力资源的获得,一方面是国家和政府的拨款,另一方面是学费的收人、社会捐助、校产收人等。
2.人文课程资源
人文课程资源开发的理念在于体现学校的民主性、合作性、科学性和创新性,以人为中心,开发出人所具备并能进人课堂与教育教学活动发生联系的文化知识、技能、经验、情感和价值观、道德水平、创新意识、创造观念等等。其中囊括了人和与人有密切联系的教育教学活动和文化氛围。人是教育中最重要的资源,从人的角度出发,人文课程资源主要有学生、教师、家长和社会人士。
(1)学生。“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我们往往是这样定位学生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强调,学生是教育的最重要的力量。如失去了这个力量,教育也就失去根本。因此,学生不仅仅是教育对象,而且是教育的重要资源。学生的经验是一种资源,学生的兴趣是一种资源,学生的差异也是一种资源。
(2)教师。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着课程资源的选择,是素材性课程资源的载体,而且教师自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条件资源。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具有很大开发潜力的课程资源。教师要成为可开发的课程资源,必须具备以下素养:1)现代意识和时代精神;2)职业道德素养;3)科学文化素养,即教师应有扎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基本的科学知识,包括课程教学理论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知识,教学艺术知识和美学知识等;4)能力素养,包括信息能力、交往能力、课程设计能力、教学能力、表达能力、组级能力、教育科研能力、学习能力以及全面创新的能力;5)良好的身心素养,即有健康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教师在具备这些素养的同时,还应该形成相应的课程观念:1)课程制度观。实施校本课程打破了原来大一统的课程体系,而向多元化发展。国家只制定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对课程进行宏观控制,教材则趋向多样化,学校可以选择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课程制度观。2)课程价值观。课程最重要的价值在于满足学生的需求。教育是一种创造人的事业,人是教育的出发点,是课程开发的逻辑起点。3)课程开发观。教师要在学校认可的前提下自己确定开设什么课,这门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具体的内容有哪些,如何呈现这些内容等等。
(3)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目前学校对学生家长越来越重视。不过,重视的主要是家长对学校的评价和在各种办学方面家长能为学校提供哪些帮助。在教育教学方面,学生家长主要还是处于配合者的地位。其实,在教育教学的很多方面学生家长都是可以提供帮助的。对学生的发展最关心的莫过于其家长,家长对其子女的期望,为学校课程的开设提供参考。社会人士应该成为课程资源开发的支持者、帮助者和服务者。目前,社会上很多课程资源的拥有者缺乏为教育主动服务的意识,造成大量校外教育资源的闲置浪费。因此,全社会都应当树立为学校教育服务、为学生发展服务的意识。各种社会资源只有与学校教育特别是学校课程与学生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才能发挥更大的功能和价值作用。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是校外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对学生实施全方位的教育,全方位地推进课程改革,应该建立家长委员会和社区教育委员会,作为学校课程开发和实施的咨询机构和顾问;设立学习开放日,让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走进校园,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学校开展的重大活动,了解学校教育规律和学校发展前景;3)设立学校人员授课日,学校应该结合重要节日、重大历史事件,邀请有关学生家长和社会人士来校作专题讲座,从不同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教育。
3.文化知识资源 文化知识资源是指学校或社区在长期发展中形成的文化氛围和活动,包括校内人文资源,如教师群体、师生关系、班级组织、学生团体、校纪校风、校容校貌等;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的各种活动,如实验实习、座谈讨论、文艺演出、社团活动、体育比赛、典礼仪式等;还有社区中的乡土历史地理、民风习俗、传统文化、文化古迹、文化遗产、生活方式、价值规范、行为准则、人际关系、社会风气、生产经验等等。
【简要评述】综上所述,要充分利用校内外各类资源,形成多样化的校本课程资源系统,不断地进行课程资源的积累和课程特色的培育;要根据学生的课程需要来制订校本课程规划;要选择贴近时代特点、社会发展与学生实际的课程内容,要变革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在实践和研究中学习;校本课程的实施要打破班级之间、年级之间、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界限,形成开放的课程实施空间;校本课程的评价要着眼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提高,要从指导思想、课程意识、课程能力、师生参与程度、师生创造性的发挥、学校特色等方面对校本课程进行全面的评价。
三、《校本的课程资源》综述
校本的课程资源是构成学校的基本因素,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源泉。校本的课程资源是指学校在支持办学过程中达到一定办学目的,实现一定办学功能,以学校自身的办学宗旨、资源特色为依托,以师生为开发主体,以师生发展需要为基础,逐渐形成的可利用的课程资源。我校现有课程资源如下:
1.校本教材资源
我校从1999年办学至今出版了校本《朱棣文》《追求与超越》《让成功伴我成长》:第一册教材——《朱棣文》,分上篇、中篇、下篇、三个部分,较为全面地介绍了朱棣文的生平事迹,各种记者对他的采访以及他访问我校时的一些互动情况。第二册校本教材——《追求与超越》,以十六章形式从十六个方面围绕朱棣文文化科学精神进行记叙和阐述,提示了朱棣文科学事业成功的秘决。第三册校本教材——《让成功伴我成长》有二十二篇课文组成,每篇课文的框架结构相同,分四大块:名人故事、名人名言、成功探秘、心动行动,每块内容都围绕课题的主题词展开编写。
学校的一些学科已有开展课程开发,如数学的习题的二度开发等。2.校园环境资源:
我们为挖掘朱棣文这一伟大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教学思想,在校园里营造浓郁的育人氛围,走进校门经过提炼的朱棣文精神“求实创新”在学校的门楼上熠熠生辉,两块大型浮雕上刻有朱棣文的题词,中英文对照,并配有十几幅学生生动活泼学习创造的图形;宣传廊里关于朱棣文的简历,成就及照片;宣传牌上中英文对照的朱棣文关于学习和创新的言论;学校的校标是“DW”(棣文两个拼音的第一个字母)的变形组合,寓意是学生像刚出土的幼苗,在知识的海洋中邀游;学校主建筑的命名:求真楼、启智楼、博学楼;景点设计:读书亭、彩虹廊、展翅雕塑、朱棣文名言廊;十大世界伟大科学家的头像雕塑;朱棣文展室中朱棣文事迹和图片的介绍;走进体育馆,“放飞理想”的校歌让你情不自禁高歌引亢„„这些具有个性的渗透名人精神的校园文化景点布置,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名人精神的激励和科学文化的熏陶。
各班在朱棣文精神的引领下,结合各自班级的特色,做好班级文化的建设工作,班班有名称、有口号、有公约,学生凝聚力,向心力强。
3.校园网络资源: 学校拥有自己的网站,网站分头条新闻,学校新闻,德育频道,校务公开,教育科研,体卫艺,教师读书等栏目,更新速度快,在太仓市、苏州市的评比校园网站的评比中获得一等奖。
校园FTP、班级博客、教师博客:
学校购置服务器,建有ftp,分为语文、数学、综合、德育、红领巾和个人ftp,首先是方便教师个人文件的存储使用。各学科的优秀教案、课件、错例以及一些其他的教学资源都存放在ftp上,方便资源共享。
教师博客和班级博客给教师、学生、家长交流沟通的平台,使各种学生、教师、班级的各种信息能更迅捷地转播。
4.教师资源、学生资源、家长资源、社区资源
我校现有苏州市名校长一名,苏州市学科教改带头人1名,太仓市学科教改带头人14名,太仓市教坛新秀18名,学校注重教师的继续学习,关注教师的梯队建设。
我校有较多的学生社团,关注学生各方面特长的培养,如江南丝竹、绘画、书法等,在太仓市的艺术活动中屡获佳绩。学校有各类运动队,有太仓市唯一的手球队,历年来运动成绩出色。
我校组建了家长委员会、家长志愿者队伍,与周边的海警支队、交警大队、消防大队、社区、水处理厂、和路雪等企事业单位联系紧密,拓展教育的时空。
【简要评述】综上所述,我校建校虽则只有短短的十余年,但是已经积累了为数不少的校本的课程资源。这些已经积累的校本的课程资源是我们校本的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的基础,更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可能。但是,我校校本的课程资源比较零碎,缺少整合,学校的特色尚不够鲜明,通过我们的研究构建更具朱棣文特色的校本课程。其次是我们周围还存在着大量的课程资源,通过我们的研究充分合理开发这些资源,使之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其应有的课程意义与价值。第三是教师对校本的课程资源的认知比较少,造成一些资源的闲置,利用率比较低。通过我们的研究要提升教师参与开发校本的课程资源的意识和行动研究的能力,为学生、教师、学校的发展奠定基础。
四、《课程资源开发》文献综述
合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课程改革顺利达到预期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有效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井为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一)合理开发:课程资源的显现平台
我们周围存在着大量的课程资源.关键是如何充分合理开发,使之成为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实现其应有的课程意义与价值。
1.从学生的现状一度开义课程资源 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落实到学生的身上,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也是为他们服务的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导向,要从两方面人手进行分析: 一是要对学生的各方面的素质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看看这些学生的素质到底达到了多高的水平,实际上是对学生接受和理解课程资源能力的一种把握。二是要对学生的兴趣以及各种他们喜爱的活动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发课程资源。从学生的兴趣着眼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是学生自己的课程资源,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最适合他们的,他们愿意参与进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扳性。
2.从师资的条件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师资条件是开发课程资深的一十基础要素,并直接制约对课程资源的有效合理利用。有一些课程资源学生需求强烈,而且也非常感兴趣,但是限于师资的水平和特点,教师没有能力去开发,或是开发出来效果不好。
3.从学校的特色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所谓学校的特色也就是学校的资源优势,这种优势既可以是精神文化等软件方面的,也可以是设施设备等硬件方面的。具体到一个个学校,有的学校是百年历史、声名显赫的老校,学校的文化积淀很探,培养出了一大批各行各业的拔尖人才,形成了学校与众不同的悠久人文传统,那么在课程资糠的开发方面,就可以花力气向这个方向努力。学校要充分开发利用这方面的课程资源,通过各种文字、图片、影像以及校友们的讲述,让学生了解学校辉煌的过去,让学生在浓厚的学校文化氛围中生活和学习,被这种多年形成的文化所熏陶和感染。
4.从社会的需要出发开发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关注学生的发展,强调以学生为本。但是,以学生为本并不排斥学校要为社会培养人才,毕竟学校的一个主要任务,就是要为社会输送合格的社会成员。从社会的需求的角度开发课程资源,培养学生在这些方面的素质,可以让学生将来较好地适应社会。
我国在课程资源的建设中,也曾有许多类似的例子,比如环境恶化、人口极度膨胀等,在特定时期都对整个社会产生了负面作用,成为影响社会正常前进的阻碍因素,社会需要学生对这些问题有一定的了解,成为消除这些问题的积极因素,从而导致环保教育、人口教育这些内容作为课程资源被开发并整合进学校的课程中来,这实际就是根据社会需求开发课程资源。
(二)管理执制:资源开发的切实保障
大量的各种各样的课程资源以不同的载体形式呈现出来。1.建立课程资源库 对繁杂的课程资源应该根据一定的分类标准,进行必要的梳理和归类,建设成课程资源库。
2.形成课程资源开发的网络
开发课程资源不仅要靠学校和教师,还需要教育行政部门、社区和家长的帮助与支持。
3.构建资源开发的激励机制 课程资源的开发对于大多数教师来说还是较为陌生的,在旧有的被动接受的思维定势框架里,许多教师缺少进行资源开发的信心和勇气,甚至不知道从哪里找到自己需要的课程资源。
(三)存在问题:问题资源的制约瓶颈 1.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薄弱
在传统的课程与教学中,中小学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统一的考试、统一的教参、统一的教学进度,它的课程资源大多是国家和地方规定好的,是现成的、固定不变的,并不需要教师去开发课程、创造课程,缺少课程建设的空间,教师们考虑的是如何把这些内容上好、教好,因此,教师也就很难养成课程资源的开发意识,更镇不上去整合、利用周围的课程资源,这一方面造成了课堂教学的单调枯燥、机械灌输,另一方面又导致大量的课程资源被闲置与浪费。
2.课程资源开发等同于编教材
在一些地区和学校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一提到开发课程资源、建设新课程,马上就是编写各种各样的教材,我们看到许多地方和学校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成果就是一本本的教材。
3.课程资源开发没能与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转变结合起来
受时代与观念的局限,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教学,存在着较为严重的学科本位,教师中心主义倾向。
【简要评述】综上所述,课程资源的开发首先要基于学生的需求,其次要考虑教师的能力。我校拥有一流的设施、一流的师资,但是教师对于磕碜该资源开发的意识比较薄弱。我们在课题研究中,首先要做的是通过研究改变教师课程资源的意识,明确教师和学生都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张廷凯,丰力 《校本课程开发资源指南》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 2.张晓东 《关于基础教育课程资源开发的几点思考》中国教师行动网,2007 3.王翔燕,罗生全 《高职课程资源开发的现存问题及其对策》西南大学,重庆北碚,400715 4.徐国庆.《当前高职课程改革中的困境与对策》 江苏高教,2008,(04). 5.张朝珍.《课程资源研究概述及发展路径分析》 江苏教育研究,2009(08).
五、《教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能力的途径和方法》文献综述
为了全面了解教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能力途径和方法的研究,笔者通过各种途径,分别以“教师”、“校本课程资源”、“课程开发资源能力”等为关键词,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重点关注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能力的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国内外众多学者和部分学校对校本课程开发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了很多探索和尝试。恩哥斯顿(Eggleston)、马什(Marsh)等众多国外学者都一致肯定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核心作用,教师的专业发展与校本课程开发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任友群在《日本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中曾提出,在课程开发中“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内容一般可以表述为以下几点:(1)将约束在单个学科中的教师的专业特性扩大到学校教育的整体;(2)将与课程有关的决策重点从原先的“上意下达”的方式转变为教师之间的“讨论”方式;(3)通过对决策过程的记录和检查,将结果再次反映到决策上,进而开发更合理的课程系统。在《论教师的课程能力》中指出,教师的课程能力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课程的组织与实施能力;课程评鉴与选择能力;课程的设计与开发能力。朱超华在《新课程视角下教师课程能力的缺失与重建》中认为,“教师课程能力是指教师自身第二章高职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所拥有并运用于课程活动中,直接影响课程活动的实施、决定课程活动成效的能动力量。”房惹、林云在《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现实意义与途径》中提到,“教师的课程能力是指教师理解、选择、规划、编制、实施和评价课程的能力。”
单江新提出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的发展:首先,教师的专业思想认识将进一步提高。其次,教师的专业知识要拓展。再者,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发展教师的专业技能。校本课程开发对于教师而言是一种有关于专业能力全方位的挑战,要求教师具备相当的课程研究、开发、实施、评价的多方面的能力以及教学理念、手段的不断更新。它是一项需要教师去反思、批判、突破、创造的工作。辽宁师范大学化学化工学院王秋认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要提升教师实践性智慧。
贵州大学职业技术学院陈钰通过调查、访谈了解了职业技术院校中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现状,提出教师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一些建议,以多种途径促进教师教育,使其专业能力得到发展。钟丽萍认为提升教师校本课程开发中课程能力包括:制定课程目标的能力、确定课程内容的能力、组织课程实施的能力和评价校本课程效果的能力。李健提出教师在实施和改革课程的过程培养自己的课程意识。秦皇岛职业技术学院于海川孔令会两位谈教师的课程资源开发能力,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设计的独特性、组织形式的灵活性、教学方法的创新性等方面进行新的探讨。刘叶在他的硕士毕业论文《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能力及培养对策研究》中从提升课程意识、开展教育行动研究、培养合作能力、给教师赋权增能、提供资源服务五方面讲述教师校本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
【简要评述】综上所述,课程开发使教师从被动的课程执行者转变为主动的课程决策者,教师校本课程资源开发能力途径和方法主要是1.提升课程意识,树立科学合理的课程观;2.开展教育行动研究;3.培养合作能力;4.提供资源服务;5.给教师赋权增能,让其成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
【参考文献】 1.刘叶:《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能力及培养对策研究——基于达州市开江县普安中学个案的研究》四川大学 2007年硕士论文。
2.单江新:《浅谈校本课程开发过程中教师的发展》伊犁日报(汉)/2010 年/10 月/20 日/第003版 3.傅建明:《教师与校本课程开发》教育研究2001 年7 月第27 卷第4 期江苏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4.任友群: 《日本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外国教育资料》2000 年第5 期。5.叶澜.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丰十,2001. 6.吴惠青、刘迎春,论教师的课程能力[J].高等师范研究,2003,(2):68—69 7.房慧、林云.教师参与校本课科开发的现实意义与途释[J]2004—12—31 8.郭元祥.教师的课程意识及其生成[J].教育研究,2003,(6):35—36 9.刘冬梅.校本课程开发与教师专业发展[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3,(3):
六、《校本的课程资源开发的案例》综述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丰富的课程资源,尤其需要多样化的校本的课程资源来支持新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对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对于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何军华在《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一文中详细地指出了目前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课程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欠缺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和实行单一课程管理体制的原因,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完全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不可能具备多少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能力,教师的职前培养和在职培训也很少接触到课程资源的概念,因而缺乏对课程资源的识别、开发和运用能力。不少教师只知道有教科书,不知道有课程,甚至把教科书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把课程改革仅仅视为教科书的改编。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仍然倾向于结构单一化
长期以来,中小学课程资源的结构比较单一,除了教材成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外,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基地、内容和条件等方面也很单一,未能形成有机整体。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教育实践中的确定,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对结构单一的局面有所改变,但变化不大,仍然出现偏重一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而忽视其它课程资源的情况。
那么,课程资源的开发以什么为依据?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郭华认为:生活中的所有事与物都是可能的课程资源,但不一定都能成为现实的课程资源。就校本的课程开发而言,不能仅仅根据可能的资源来设置,而要特别考虑其对不同年级学生的教育意义和课程功能,特别要考虑校本课程是否有利于实现课程计划的培养目标。不能低于相应的培养目标,更不能与培养目标相悖。
例如东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在研究《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中,根据不同年级制定了不同的各年级国际理解教育综合主题内容表: 学科分布
核心学科(课时)(课时比例%)相关学科(课时)(课时比例%)一年级 从“生态园”看世界(41)共生教育 环境教育 生活(30)(73.1)语文、英语、美术、音乐、道德(11)(26.9)二年级 从“课间游戏”看世界(51)民族文化 世界文化 生活(30)(58.8)语文、英语、体育、美术、音乐、道德(21)(41.2)三年级 从“校节”看世界(36)民族文化 世界文化 综合实践(20)(55.5)语文、英语、社会、美术、音乐(16)(44.5)四年级 从“吉菜”看世界(39)民族文化 世界文化 综合实践(18)(46.1)英语、社会、美术、信息、道德、科学(21)(53.9)
五年级
从“一汽”看世界(35)经济产业 中国经济 世界经济 综合实践(20)(57.1)
数学、英语、社会、科学、信息、道德、美术(15)(42.9)六年级
从“八大部”看中日关系(26)地域文化 世界文化 和平文化 综合实践(16)(61.5)
社会、科学、信息、道德(10)(38.5)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教学过程有怎样的关系? 对于具体的教学过程来说,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加工总是先于它而进行。但是,任何课程内容的选择和加工又总是基于对教学过程的一般思考,如教学活动的性质、教师的总体水平、学生学习的一般特点,等等。而较之既定课程内容的选择与加工,学校课程资源开发更能突出其对具体教学过程的关注,也正因如此,它能有效补充和扩展既定的课程内容,促进学生发展。在这个意义上,课程资源的开发即使不是完全伴随着教学过程进行的,也是更亲近、更动态地关注教学过程的。
如某中学根据语文课堂教学的需要将四大名著作为校本课程资源开发。
(一)四大名著原著文本:《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原版,少年版。
(二)有关四大名著阅读的资料,从图书馆、资料室、网络上查找并收集。
(三)初、高中课本选文
1.中学初、高中四大名著课文选文及教学 初中教材(语文版):第一册:《.美猴王》、《空城计》、第三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高中教材:((林黛玉进贾府》、《群英会蒋干中计》、《失街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赤壁之战》、《智取生辰纲》等。
2.制作课内教学相关多媒体课件
如学习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一课,结合原著阅读,制作课件《林黛玉性格分析之我见》,引导学生进行小论文写作。
(四)网络资源、建立校园四大名著阅读网站(五)四大名著的影视资源
学校与教师应收集有关四大名著的影视资料,在学生阅读原作后,教师可在自修课和课外活动中,定期有计划地让学生欣赏根据四大名著改编的影视,并进行评析。
(六)师生共同开发的资源 1.组建一个文本、图书资料库
2.自创或师生共同创建一个名著学习网页
网页取名为“苏州市胥江实验中学名著阅读在线”,开辟“精彩推荐”“文章推荐”、“三国人物专集”、“水浒天地”、《话说红楼梦》等栏目。
【简要评述】综上所述,校本的课程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对于学生和教师的发展都具有独特的价值和重要的意义,要积极开发和利用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资源的优势,为教育教学的发展服务。
【参考文献】 1.何军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维普资讯 2003年第6期
2.王君.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中小学教师培训.2002年(3)3.范蔚.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与课程责源的开发与利用.课程研究.2002,(1). 4.郭允漷.普通高中校本课程开发建议书
维普资讯
2003年第22期 5.王中华. 国际理解教育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不足与对策———以F 小学为个案.教育科学研究
2011年9
6.四大名著作为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7.郭华.开发课程资源应注意什么中国教育报/2006 年/3 月/10 日/第005 版
七、《课程资源的开发框架》
课程资源开发框架不仅仅是一个帮助课程资源开发效率的体系结构,还在框架设计上提供了“理想式分布式开发”的设计方法学。我们通过完善的信息系统、插件体系及文件夹管理器等工具,尽可能减少开发人员之间的沟通成本,实现可以让开发人员在很少协调成本的情况下合作开发巨大、高效的课程资源体系。课程资源的开发框架,在设计过程中,应尽量对学生的兴趣以及各种他们喜爱的活动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遵循以下途径开发课程资源:(1)挖掘教材,沟通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2)变换改编,使教材内容接近学生的认识水平。(3)捕捉课堂生成性资源。
(4)引导学生阅读相关的知识内容,丰富教材体系。
这些途径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开发框架的时候需要有机地整合在一起。
第五篇:为使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
为使我校的校本课程开发落到实处,我组特制定计划如下:
一、课程的内容安排:
1、9月份,文明礼仪习惯培养:
具体要求:
1)、升国旗时,严肃庄重,脱帽肃立,行注目礼。不在升国旗与集合时讲话
2)、着装整洁得体仪表规范,坐正立直,行走稳健,谈吐举止文明。
3)、使用好礼貌用语:请,您,您好,谢谢,对不起,没关系,再见。
4)、使用好体态用语:微笑,问好,鼓掌,右行礼让,回答问题起立。
5)、在公共场所,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果皮纸屑,不喧哗吵闹,不说污言岁语,不给同学起污辱性绰号,不吃口香糖,上下楼梯,出入厕所不推挤,不在校园墙壁,走廊,桌面等处乱写乱画,乱涂,乱刻,不损坏公物,爱护花草树木,不在建筑上涂抹刻划。
2、10月份,学生学习习惯培养
具体要求
1)、到校前带全学习用品。
2)、上课坐得定,注意力集中,专心听老师讲课,听同学的发言。
3)、会看懂书上题目、插图、文字及教师的板书,同学的板演。
4)、会想老师提出的问题,同学的发言和提问。
5)、会记住每天作业的内容,各种书写格式。
6)、会按规定格式独立完成作业。
7)、能做到想好了再举手发言,声音响亮,口齿清楚。
8)、能按规定时间完成作业,做到字迹端正,有错及时订正。
9)、学会课前预习、复习。
10)、会正确使用铅笔、尺、橡皮、垫板等学习用品。
11)、会细心检查作业题目,数字、符号不抄错。
3、11月份 良好生活卫生习惯培养
具体要求:
1)、服装整洁,领巾整洁,不留长发和长指甲,经常剪指甲,随身带手巾或卫生纸控制鼻涕。保护牙齿,注意口腔卫生,手干净,不随地大小便,不随地吐痰,不乱扔垃圾。
2)、每天刷牙,养成刷牙习惯,不买零食,不喝生水,学会整理房间。
3)、学具整齐,保持良好的精神面貌,保持教室达到三清三齐、清洁区卫生清洁(达到无废纸杂物)。
4)、饭前洗手、不进行剧烈活动;不挑食、不偏食;集体就餐时要照顾他人;吃饭时要安安静静,不说话、不东张西望。
5)、睡眠姿势正确(右侧卧或仰卧,枕头高低合适);早起早睡,睡觉前不做剧烈活动;自己独立安静地睡眠;睡眠时不乱翻身,不蹬被;睡眠前后情绪稳定(不哭闹,不乱发脾气);入睡迅速。
6)、注意保护视力,读书姿势正确书写、绘画姿势正确;注意保护嗓子,不高声喊叫、不尖叫。
4、12月份 安全自理习惯的培养
具体要求
1)、严格禁止一切不安全行为,坚决做到不准在教室生火,不准乱动各种电器设备,不准将易燃、易爆和有毒品带进公共场所,不准爬越攀登危险物,不准逞强斗殴、不准单独游泳,不准抛掷砖头、碎片,不准在校内放弹弓、鞭炮。
2)、不准在公路上追逐打闹;不准攀越交通护栏。
3)、不准在楼上走廊吵闹追逐,不准在楼梯扶手上溜滑。
珍爱生命,注意安全,防火、防溺水、防触电、防盗、防中毒,不做有危险的游戏。
4)、阅读、观看健康有益的图书、报刊、音像和网上信息,收听、收看内容健康的广播电视节目。不吸烟、不喝酒、不赌博,远离毒品,不参加封建迷信活动,不进入网吧等未成年人不宜入内的场所。敢于斗争,遇到坏人坏事主动报告。
5)、经常整理书包,收拾好学习用品,认真做值日,保持教室、校园整洁。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衣物用品摆放整齐,会收拾房间、洗衣服、洗餐具等家务劳动。
5、2015年1月份,良好习惯巩固阶段。
二、课程的实施方法:
我们初步设想本课程分板块交叉进行。每一个板块都是以“行为习惯”为切入口,以发动学生家长积极参与研究为突破口,突出“社交技能”的主题。逐渐建立规范的行为习惯,然后再向社会推进,争取家庭环境的配合支持,争取行为习惯建设的良好效果,同时让学生养成文明交际礼仪风范,以此促进学校校风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1、专项课程设置。我们把该课程纳入正式课表,每班每周安排两个课时。教师通过课堂主阵地,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明语言教育,使学生粗通礼仪知识,引导他们亲身体验,实现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从整体上让学生的文明礼仪风范得到提高。
2、学科渗透。各科教学之中继续渗透文明交际礼仪的知识,切合时机地进行文明行为礼仪的引导与教育。
3、课外实践:①调查走访:走访商场超市等服务性强的单位,学习有关行为习惯和生活中的数学知识。②自主学习:引导学生通过上网、上新华书店与各级图书馆收集有关资料,进行自主学习,拓展知识。③竞赛展览:举行邀请函设计活动、感恩语言描
绘活动、手抄报评比活动,指导学生动手实践,锻炼能力。④角色体验:引导学生体验不同社会角色的富有特征的工作生活,如“我是小售货员”、“小小服务员”“我是家里小主人”、“小导游的一天”等,感受不同角色的礼仪规范,同时了解了这些活动中的数学知识。
4、在课程实施的过程中应注意以下的原则:主体性原则、开放性原则、实践性原则、合作性原则、活动性原则、趣味性原则、民主性原则、灵活性原则等等。
三、适度的评价标准: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教师和学生的发展,是为了鼓励和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因此,我们应该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学校对教师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工作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包括教师制订、撰写的《校本课程实施计划》和《校本课程教案(设计)》的情况也应给予适当的评价。发现比较突出的,有创新的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和奖励。
2、教师对学生在学习、活动当中,应当以鼓励性的评价为主,及时发现、发挥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评价。对学生独创性的思维、见解要加以赞扬,号召大家向他学习,等等。
3、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以及有关社区人员,对《校本课程开发方案》的实施情况要给予评价,并提出改进建议等等。学校、教师要根据实施情况和大家提出的建议进行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四、保障的措施:
坚持教研制度,保证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工作不断地完善和向纵深发展。
五、课程实施效果设想:
1、教材内容不断充实,教学案例不断完善,逐渐构建一套完整的校本课程体系,形成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课程讲义。
2、全面开设行为习惯教育课程,聘请课程专家介入我组课程研究,促进我组课程研究向纵深发展。
3、学生的精神风貌得到改善,使人一走进校园,就能听到声声亲切的问候,感受浓浓的文明景象,促进讲文明、懂礼貌的校园氛围进一步地形成。
4、促进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坚定信念,改变教育观念,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以及发展专业,增强教师的课程意识和课程开发的能力。
六、需要进一步探索和解决的问题:
1、课程生命问题:应采取什么有效的方式才能保证校本课程持久的生命力。
2、评价体系问题:课程实施的评价体系是个复杂而又综合的问题,如何做到定性与量化的统一,短期行为与长期行为的统一,局部评价与整体评价的统一。
3、由于班容大,学生数多,要组织社交体验难度较大。
4、师资配置问题:教师手头的事情太多太杂,而他们的时间精力却有限,无法对该课程作出更多的研究。
校本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开发方案
一、课程定位
校本课程是由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由学生自愿参加,以学生活动为主,与必修课程一起构成学校课程体系。但它与必修课程在内容、要求的深广程度和活动形式等方面又不尽相同。校本课程更突出学生的自主性、自愿性和灵活性。它对培养学生的兴趣特长、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开发目标
1、总体目标
以课改为载体,在校本课程开发、实施中,做到以师生为主体,以人的发展为核心,以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目标,积极发展学生个性,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让师生与课改同成长。我组根据学校实际,根据学生个性发展需要,提出了以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生活中的数学实践活动作为我组的校本课程。
2、具体目标
《行为习惯》:依据儿童年龄特点,学习借鉴前人对相关该内容的探索和实践,进一步寻求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有效途径,改变育人环境,以校园环境的正面影响去抵制家庭社会的负面影响。引导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逐渐使每位孩子都具有良好行为习惯,促进校风、班风、学风发生较大改变,同时也逐渐提高我组教师自身素质,造就一批科研型教育工作者。
三、组织与实施
(一)开发内容:行为习惯
(1)、卫生习惯养成教育。讲究卫生无论是个人卫生还是公共卫生都是每个人应具有的卫生习惯。在现代社会中,学生养成讲究清洁卫生的好习惯特别重要。它是一个人文明的表现,既体现了良好的个人面貌,又包含了对他人的尊重。
(2)、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举止是一个人在活动中的姿态。它包括站立、行走、就坐、手势和表情等。文明的举止是一种修养,是一种财富。
(3)、学习习惯养成教育。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学习效率和学习成绩的前提与保证,是学生文明素养的体现。
(4)、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良好的行为习惯教育来自于对行为的正确认识。知道那些是对的那些是错的,选择正确的行为方式,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长此以往,自然就成为习惯了。
(二)开发原则
1、实效性原则。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严格执行国家的课程政策,严格遵循课程开发发展规律,避免盲目性和形式主义。
2、互补性原则。校本课程的设计要充分体现出对国家课程的补充作用,发挥其自身优势,使国家课程及校本课程能相互协调地发挥整体育人功能。
3、针对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要注意从学校的实际和学校特色出发,教学内容、方法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从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从学校教师的特点出发,强调课程的设置有利于“三特”,有利于形成学校的特色,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发挥教师的特点。
4、可行性原则。校本课程的开发不能只强调“因人设课”,又不能不顾教师资源,强教师所难,勉强开设。校本课程的开发应在得到教师人力资源支持和保证的同时,也能得到必要的教育教学设备条件的保证与支持。
5、开放性原则:体现在目标的多元性,内容的宽泛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评价的差异性。
(三)开发步骤:
1、成立二年级校本课程研究小组,具体制定、落实、实施方案。
组长:张红荣
组员:二年级所有数学老师
2、确定课时:二年级校本课程每周2课时
3、制定校本课程计划,初步拟定校本课程讲义和教案的初步编写工作。
4、实施阶段,根据校本课程的讲义和教案认真实施。
5、继续实施校本课程,总结,完成实验报告。
四、评价
对校本课程的评价。应重视过程性评价,旨在提高教师的学业水平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
1、授课教师的评价。
主要是三看:一看学生实际接受的效果,二看领导与教师听课后的反映,三看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
2、学生的评价。
各任课教师每学期需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采用不同的方式进行评价,主要评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态度、积极性、参与状况等,可分为“优秀、良好、一般、较差”等形式记录在案,作为“优秀学生”评比条件。还要评价学生学习的成果,学生成果可通过实践操作、作品鉴定、竞赛、评比、汇报演出等形式展示,成绩优秀者可将其成果记入学生学籍档案内。
3、我组校本课程开发的评价体系将体现:
(1)评价内容多元化;(2)评价过程动态化;(3)评价个体主动化;(4)评价方式的质性化;(5)评价行为日常化;(6)评价结果效益化。
五、校本课程的教学管理
1、任课教师认真备好每一节课,按步实施、教导室随机听课,随时测评。
2、教师必须有计划、有进度、有教案,有学生考勤记录。
3、教师应按学校整体教学计划的要求,达到规定的课时与教学目标。
4、教师应保存学生的作品、资料及在活动、竞赛中取得的成绩资料。5,任课教师要认真写好教学反思,及时总结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