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第一单元基于标准教案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认识图形
(二)》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的“图形的认识”内容,本单元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这样的内容承载着“空间观念”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经历从物体抽象出图形,使学生直观感受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能够辨认立体图形,并且初步感知了立体图形的特征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在编排这部分内容时,充分利用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从描(画、印、拓)出简单的立体图形的面入手,引出平面图形,即“面从体来”。这样的编排既渗透了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又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利用旧知去探索新知。
3、学情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上册已经认识并了解了立体图形,并且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特别是幼儿园时期,他们已经玩过积木,画过平面图形,所以学生对于这五种平面图形,一点也不陌生。但学生对这五种平面图形的具体特征、本质所在以及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的关系还不明确。为此,创设有趣味的情境活动,让学生动起来,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
目标
1.通过学习活动,学生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并能正确区分这些图形。
2.通过拼、摆、画、折、找等活动,学生能直观感知平面图形的特征,体会平面图形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评价任务
1.能直观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和圆等平面图形。2.从立体图形中“拓”出面、借助“拓”出的面认识平面图形。
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导入
活动一:师:下雪啦!下雪啦!雪地上来了一群小画家,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这些小画家画的脚印都是图形,这节课我们重点认识数学中常见的几种图形。(板书:认识平面图形)师:小动物来到了雪地,物体娃娃也出来了。你们还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我们一起喊出他们的名字来。(课件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师:(出示三棱柱)他们还带来了个新朋友——三棱柱。
环节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活动一:从立体图形中“拓”出平面图形
师:它们也在雪地里玩耍,你能想象出它们脚印的样子吗?
师:接下来我们动手操作,利用不同形状的物体在本子上描、画、印、拓出它们的脚印。画的又好又快的的同学,他的作品有机会在黑板上展示哟。
师:请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画的作品和方法。搜集作品依次张贴出四种图形。
活动二:认识长方形
师:我们先来看看这幅作品。
师:谁知道它是从哪一种形状的物体上画出来的?请你拿出这个立体图形。
师:长方体还有不同的脚印吗?(再出示几个用长方体画出来的不同的脚印)长方体这三个不同的脚印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呢? 师:谁能帮这个图形取个名呢?板书:长方形。
活动三:认识正方形、圆和三角形
教师指着贴在黑板上的正方形和圆
师:这个图形(正方形)又是用哪一种物体的面画出来的呢?(课件演示画法)在这个物体的面上,还能找到这样的图形吗?
师:这样的图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你知道它叫什么吗?(在相应图形处板书:正方形)
师:这些图形(圆、三角形)又是用哪一种物体的面画出来的呢?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它们又叫什么名字呢?谁能给大家来说一说。
活动四:动手操作认识平行四边形
师:用这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什么样的图形?小组合作,动手操作,将拼成的新图形放在多媒体展台展示。引导学生观察平行四边形,指着平行四边形问:拼成的这种图形叫什么?
师:你能把一张正方形、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的纸折成同样的两部分吗?有几种折法?谁愿意介绍自己是怎么折的?折出来的是什么图形? 小结: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这五个图形都是平面图形。师:这些呢?(出示物体娃娃)(学生会说:立体图形)
活动五:寻找生活中的平面图形
师:生活中有这些平面图形吗?(课件演示篱笆、楼梯、伸缩门、可拉伸的衣架等)
活动六:归类整理
(1)课件呈现多个图形,让学生分别说说每个是什么图形?(2)说一说:你是怎么记住每种图形的样子的?
环节三:巩固练习
活动一:课本第3页“做一做”的第1题。
(1)做一做第1题:说一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面是你学过的图形?
活动二:课本第3页“做一做”的第2题:
做一做第2题:画出自己喜欢的图形。
1.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2.你能用今天所学的平面图形画一幅自己喜欢的画吗? 3.学生利用立体图形拓出自己喜欢的图形。4.展览学生作品,师生评价。活动三:猜图形
教师从信封里拿图形,前三个是简单的基础图形,第四个图形只露出一个角,学生在此会引起争议。师:怎样说才准确?
生:可能是正方形,也可能是长方形。环节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课后反思: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认识图形》属于图形与几何领域内容,本单元是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开始,是进一步学习几何图形的基础。教学中应让学生经历图形的抽象、归类、拼摆等数学活动,使学生直观感受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培养空间观念。
2、教材分析
本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能够正确辨认常见的平面图形后,通过拼图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这五种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对简单的图形进行拼摆,初步感受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为以后的学习积累一些感性经验。
3、学情分析
学生在生活中对平面图形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前面又学习了《认识图形》这一节课,学生已经在操作观察中认识和了解了常见的五种平面图形有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和平行四边形,在这个基础上来动手拼一拼,学生们是非常喜欢的。有的学生动手能力很强,能拼出好几种图形,有的仅能拼出一种图形。针对学生认知水平的不同,在教学设计中应照顾到学生的认知水平。
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学生进一步体会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与正方形的特征。
2.通过拼一拼、摆一摆,初步感知所学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评价任务
1.体会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并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2.感知所学平面图形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环节一:复习导入
活动一:同学们,我们已经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
你能说出这些平面图形的名称吗?
说一说每一幅图像什么?它是由我们学过的哪些平面图形拼组成的?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习近平面图形的拼组。
环节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活动一:折一折
(1)长方形边的特征
①将手中准备好的长方形对折,想一想:可以怎么对折呢? ②学生交流汇报
有的是左右对折,有的是上下对折。
③观察对折后的图形,关于长方形的边你有什么新发现?
引导学生发现:通过对折,上下两条边能完全重合,左右两条边也能完全重合。同时教师指出:上下两条边是一组对边,左右两条边也是一组对边。
板书归纳:长方形对边相等。
活动二:正方形边的特征
①猜测:观察你手中的正方形,猜一猜:正方形的边会有什么特征? 学生可能会说:对边相等,也可能会说:所有的边长都相等。②讨论:怎么去证明你的猜测呢?
学生可能会说:用尺子量,也可能会说:通过对折来证明。③验证:通过对折的方法来证明正方形各边的关系更方便、快捷。④汇报;通过上下对折,左右对折证明对边相等;通过对角线对折证明邻边也相等。
正方形的对边相等,邻边也相等,说明了什么? ⑤板书归纳:正方形4条边都相等。
活动三:拼一拼
(1)引导探究长方形拼组
①想一想:用这样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能拼成什么平面图形? ②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拼组。③展示学生的拼法
一种是将长边对接,拼成了长方形,一种是将短边对接,拼成了正方形。思考:为什么有的同学能拼出正方形,而有的同学却拼成了长方形呢?学生回答后,教师利用课件演示说明。
④小结:利用这样的两个完全相同的长方形可以拼成长方形,也可能可以会拼成正方形。
⑤思考:是不是任何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都是既能拼成长方形,也能拼成正方形呢?老师拿出学具让学生操作。
有的两个完全一样的长方形可以拼成正方形,有的两个完全的长方形不能拼成正方形。
活动四:自主探究正方形的拼组
①想一想:你准备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拼一拼?拼成一个什么样的图形? ②拼一拼:利用学具拼一拼。
③说一说:和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所拼成的图形。
④议一议:至少用几个相同的正方形可以拼成一个更大的正方形? 活动五:合作探究三角形的拼组
①讨论:你和同桌准备拼一个什么图形?要用几个三角形? ②合作:同桌合作拼一拼,看看能不能拼成你想拼成的图形? ③汇报:每桌派代表说一说你们拼成什么图形。环节三:巩固练习活动一:“做一做”。
(1)课件呈现“做一做”的两幅图,你能照样子来拼一拼吗?(2)你用8个这样的三角形还能拼成什么图形。
将学生的拼组成果进行汇报、展示,并请拼摆方法得当的同学介绍方法。活动二:出示练习一第4题。
(1)先想一想:把一张正方形的纸对折后剪开,可能会是什么样的图形呢?(2)动手操作,剪一剪。观察:你发现什么?(3)用几张正方形的纸再来折一折,剪一剪,贴一贴,涂上颜色,你能做出漂亮的图形吗?
活动三:出示练习一第5题。
1.课件出示第4题的图,创设情境:灰太狼发现喜羊羊家的墙壁上破了一个洞,想晚上跑到喜羊羊家来抓走喜羊羊,请你帮帮喜羊羊,看看缺了几块砖,让喜羊羊抓紧去买来,把墙修补好。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3.教师引导:可以动手画一画。鼓励学生动手操作。4.学生汇报,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环节四:总结
师: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呢? 课后反思: 目标确定的依据
1、课程标准相关要求
让学生经历动手操作和想象的数学活动,直观感受所学平面图形的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培养空间观念,同时获得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2、教材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圆并直观感知这些平面图形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的。教材利用七巧板这一学生既不陌生,又千变万化的素材,来引发学生探索的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掌握知识,同时积累关于图形认识的基本的活动经验。
3、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能够用正方形、长方形、三角形、圆等形状的纸拼出一些简单的、有趣的图形。他们对动手拼一拼有着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学生对图形已经有了大量的感性认识,利用七巧板进行实例教学,有助于他们更好地认识图形。
目标
1.在用七巧板拼三角形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对三角形、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这些平面图形特征的认识。
2.通过解决问题,初步获得分析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评价任务
1.进一步巩固所学平面图形的知识。
2.拼组指定的图形,创意拼组图形,培养创新意识.教学过程:
环节一:欣赏导入
活动一:出示由七巧板拼成的图案
这些图案是由什么图形拼成的? 环节二:提出问题,探索新知 活动一:初步了解七巧板
你们知道它为什么叫七巧板吗?
介绍七巧板的知识:“七巧板”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拼板玩具,后来流传到国外,欧洲人称之为“唐图”。唐朝是中国十分昌盛的时期,外国人常用“唐”来代表中国。因此,七巧板就成了“中国的图”。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玩七巧板吧!
活动二:认识七巧板
1.认一认
一套七巧板有几块?你能说出七巧板中每种图形的名称吗? 2.看一看
请你仔细观察七巧板中的三角形,它们有什么特点?你有什么发现?和你的同桌说一说。
预设:2个大三角形,它们完全一样,2个小三角形,它们完全一样,1个中等三角形。3.说一说
七巧板几种图形组成?正方形有几个?三角形有几个?平行四边形有几个?
活动三:动手操作
刚才我们看到了许多用七巧板拼成的美丽图案,你们想亲自试一试,拼一拼吗?
1.用七巧板中的两个图形拼三角形。①提出问题
明白要求吗?你是从哪儿知道要求的? 谁来说一说知道了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请大家先看一看,再想一想选用的图形,再动手。②学生操作解决问题
学生展示,并说说是用哪两个图形拼的三角形。2.用三个图形拼三角形 ①提出问题
用七巧板中的三个图形拼一个三角形。
先想一想,选取哪三个图形,这三个图形能拼成一个三角形吗?想好了再拼。
②解决问题。学生展示,并说说用哪三个图形拼的。
活动四: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
①提出问题
谈话:刚才我们拼三角形的时候,先用两个图形拼的?后来用三个图形拼的?接下来我们继续拼三角形,请看要求。要求: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看谁拼得多。你知道了什么?
老师要求:由于用2个、3个图形来拼组三角形我们已经拼过,接下来你要选用4个图形或更多的图形来拼哟!②解决问题 该怎么拼呢? ③哪小组拼得多?
小组代表汇报用几块图形拼的?用的是哪几块?还有不同的拼法吗? 你们小组共有几种拼法?
环节三:巩固练习
活动一:“用一套七巧板任意拼
谈话:七巧板不仅能拼三角形,还能拼成我们生活中看到的各种有趣的图形呢!
(1)分小组拼自己喜欢的图形。(2)根据小组内的拼图,讲小故事。活动二:拓展延伸
①请你把“七巧板”复原拼成一个正方形。
②挪动正方形其中的两块,把它变成一个三角形。(第一个成功的孩子用实物投影仪演示给大家看,大家跟他一起做。)
③再挪动三角形其中的一块,把它变成长方形。(学生投影仪演示,大家跟他一起做。)④再挪动长方形其中的一块,把它变成平行四边形。(投影仪演示,同学们一起做。)
活动三:出示练习一第5题。
1.课件出示第4题的图,创设情境:灰太狼发现喜羊羊家的墙壁上破了一个洞,想晚上跑到喜羊羊家来抓走喜羊羊,请你帮帮喜羊羊,看看缺了几块砖,让喜羊羊抓紧去买来,把墙修补好。
2.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学生小组讨论、交流自己的想法。3.教师引导:可以动手画一画。鼓励学生动手操作。4.学生汇报,教师利用课件动态演示。环节四:总结
师:(1)这节课你喜欢吗?说说喜欢什么?
(2)我们在解决“用七巧板拼三角形”这个问题时先做了什么,又做了什么? 课后反思:
第二篇:第一单元 教案
全册教材的整体分析
教学内容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观察物体
(二),三角形,图形的运动
(二),平均数与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鸡兔同笼和综合与实践等。全册教学目标:
1.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掌握小数的加法和减法。
2.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
3.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三角形的边、角特点给三角形分类,知道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以及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4.理解平均数,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了解其特点,初步学会根据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5.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6.让学生经历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和推理能力。
7.进一步探索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和性质,会画一个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及三角形是本册教材的重点。
教学难点:图形的运动,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难点。
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
单元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意义,掌握四则运算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对四则运算知识进行较系统的概括和总结。
2.认识中括号,掌握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进行简单的四则混合运算。
3.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四则混合运算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4.通过数学学习,提高抽象概括能力,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的良好学习习惯。内容分析 :
这一单元是这册书中一个重点单元。本单元主要教学并梳理混合运算的顺序。混合运算前面学生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这里主要教学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对所学的混合运算的顺序进行整理。其主要内容有:整理同级运算的顺序,教学并整理含两级运算的顺序及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有关0的运算。学情分析 :
四则运算的知识和技能是小学生学习数学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在一到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较多关于四则混合运算的知识,在解决现实问题的过程中,能初步理解混合运算的作用,体会运算顺序。在第二学段本册的教学内容中,学生已经具备较丰富的感性经验基础,能够较好的理解比较抽象的运算顺序,符合学生的学习认知规律。
教学重点 : 熟练掌握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加带有括号的混合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 :四则混合运算顺序的学习。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课题: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科书2—3页例1与“做一做”,练习一第1-5题。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从实例中归纳加减法的意义和关系,初步理解加法与减法的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互逆关系。
2.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利用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求解加减法算式中的未知数。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发现数学知识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加、减法的意义和利用加减法的关系求加减法中的未知量。
教学难点:从实例中探究加、减法的互逆关系。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课件 教学方法:引导法、交流法、讲授法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一、复习铺垫
加减5分钟口算。
二、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理解加法的意义。
出示例1(1)一列火车从西宁经过格尔木开往拉萨。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814 km,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1142 km。西宁到
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
(1)问:根据这道题你收集到了哪些信息?
(让学生尝试用线段图表示)(2)请学生根据线段图写出加法算式。
814+1142=1956 或 1142+814=1956 师:为什么用加法呢?
那怎样的运算叫做加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加法。)(3)小结: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出示加法的意义)说明加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减法的意义。
(1)能不能试着把这道加法应用题改编成减法应用题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例1(2)(3)尝试用线段图表示:(2)师:根据线段图写出两道减法算式,并说说这样列式的理由。
1956-814=1142 或 1956-1142=814 问:怎样的运算是减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
做减法。(出示减法的意义)说明减法各部分名称
三、探究、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
1.问:上面的这些算式,你觉得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观察上述四道算式中数字位置间关系,思考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然后以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小组讨论。个别汇报)2.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
加数 + 加数 = 和 被减数 - 减数 = 差
3.师归纳并小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板书)4.加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出示:814+1142=1956 814=1956-1142 1142=1956-814 问:观察算式,你能得到什么结论?
和=加数+加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5.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出示:800-350=450 800=450+350 350=800-450 问:通过观察这组算式,你能得出减法各部分的关系吗? 观察这组算式讨论归纳得: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6.练习“做一做”
四、总结
师:谁来说说我们这节课学习了些什么?你知道了什么呢?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一4、5题。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和=加数+加数 差=被减数 - 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课后反思:
课题: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教科书5—6页例2、3与“做一做”,练习二第1-5题。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理解乘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并会在实际中应用.
2.过程方法:学生总结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会应用这些关系进行乘、除法的验算.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分析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推理、概括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教学重点:掌握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并对乘、除法进行验算. 教学难点: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以及用除法意义说明一些题为什么用除法解答.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课件 教学方法:引导法、交流法、讲授法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我们已经做过大量的整数乘除法计算和应用题的练习,对于乘
除法知识也有了初步的了解.这里我们要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对乘除法的意义加以概括,使同学们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乘除法的意义)
二、理解乘除法的意义
1、乘法的意义 出示例1(1)用加法算:3+3+3+3=12 用乘法算:3× 4=12 师:为什么用乘法呢?那怎样的运算叫做乘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什么是乘法。)小结: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出示乘法的意义)说明乘法各部分名称
2、理解除法的意义
能不能试着把这道乘法应用题改编成除法应用题呢?
出示例2(2)(3)
(1)问:与第(1)题相比,第(2)、(3)题分别是已知什么?求什么?怎样算?
列式计算:12÷3=4 12÷4=3
(2)问:怎样的运算是除法?(小组讨论)(根据这两个算式,结合已有的知识讨论并试着用语言表示)(3)小结: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说明除法各部分名称(4)教学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引导学生观察:第②、③与①的已知条件和问题有什么变化?
明确:在乘法中是已知的,在除法中是未知的;在乘法中未知的,在除法中变成已知的.也就是乘法是知道两个因数求积,而除法与此相反,是知道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所以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3、教学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上面第①组算式总结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教师概括: 积=因数×因数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板书)引导学生观察第②组算式,自己总结出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想一想: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与商、除数和余数之间有什么关系?
4、做一做
5、教学例3.关于0在除法中的特性,启发同学想: 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得什么数?引导学生自己举例。
老师提问:为什么相除的结果都是0?
教师强调:因为一个数和0相乘才得0,所以0除以一个不是0的数商都是0.
学生讨论: 0能作除数吗?为什么?
教师说明:如5÷0不可能得到商,因为找不到一个数同0相乘得5.0÷0不可能得到个确定的商,因为任何数同0相乘都得0.
三、课堂巩固。完成练习二1-3题。
四、总结、布置作业 练习二4、5题。
板书设计
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积=因数×因数 商=被除数÷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被除数=商×除数
任何数加上0还是0。任何数乘0都等于0。0除以一个非0的数还得0。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两个不等于0的相同数相除,商一定是1。0不能做除数。课后反思:
课题: 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9页例4与“做一做”,练习三第1-3题。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学生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能熟练习的进行运算。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理解带中括号的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课件 教学方法:引导法、交流法、讲授法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
1、一个算式里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2、一个算式里有加减法,又有乘除法,按怎样的顺序计算?举例
3、一个算式里有括号,按怎样的顺序计算? 举例
4、今天我们学习“四则运算”,到底什么是四则运算呢?
概括: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我们以前学习的混合运算就是四则运算。
二、新知探究
出示例4:96÷ 12+4× 2
1、说说运算顺序。
2、如果在96÷ 12+4× 2的基础上加上小括号,变成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
2=6× 2
=12
3、如果在96÷(12+4)× 2的基础上加上中括号“[ ]”,变成另一个算式96÷[(12+4)× 2],运算顺序怎样?(说明: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
96÷[(12+4)× 2] =96÷ [16×2]
=96÷ 32
=3
4、阅读“你知道吗?”
5、总结:
运算顺序:
(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
(3)算式里有括号的,要先算括号里面的。
三、巩固练习
1、做一做
2、选择题:
(1)47与33的和,除以36与16的差,商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A、47+33÷36-16 B、(47+33)÷(36-16)C、(36-16)÷(47+33)
(2)750减去25的差,去乘20加上13的和,积是多少?正确列式是()
A、(750-25)×(20+13)B、(20+13)×(750-25)C、750-25×20+13
四、课堂总结
五、布置作业 练习三1、3题。板书设计
带括号的四则运算
加、减、乘、除四种运算统称四则运算。
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只有乘、除法,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有乘、除法和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
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课后反思:
课题:租船问题
教学内容:教科书10页例5,练习三第4-6题。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情境创设,灵活运用有余数除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过程方法:在合作交流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学会倾听他人的意见。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合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发展应用意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学会倾听,并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想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口算卡片、课件 教学方法:引导法、交流法、讲授法 教学课型:新授课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小朋友们,大家好!听着动听的歌曲.伴着柔和的春风!今天老师想带着同学们一起去公园划船,你们说好吗?
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
1、出示例5:
(1)师:我们来到了租船处,在这个图中你都发现了什么信息呢?(2)现在有了这几个数学信息,老师有个问题要让大家帮着老师解决。根据这些数学信息,我们去租船吧!
(出示问题)
2、解决问题
分析:如果都租小船
30÷ 4=7(只)„„2(人)7+1=8(只)20× 8=160(元)
如果都租大船:30÷ 6=5(只)35× 5=175(元)
全租小船,但有1条船只坐了2人,没坐满。是不是还可以再省钱呢?
把这2人和另一条小船的4人都安排坐1条大船,还可以省钱。6条小船:20× 6=120(元)1条大船:35元。
共花:120+35=155(元)
3、回顾与反思:我们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先假设,再调整)
三、巩固练习P11第4题
四、课堂总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跟大家分享一下。
五、作业 练习三4、5题。
板书设计 租船问题
方案一:如果尽可能多的租大船;
32÷6=5(条)„„2(人)
5条大船,1条小船一共;30×5+24×1=174(元)方案二:如果全部都租小船:32÷4=8(条)24×8=192(元)
课后反思:
第三篇:第一单元教案
1、观潮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拼读注音的生字,学会8个生字。重点学习“若、昂、崩、震”这四个易错的生字;读写“平静”等九个词语,能够理解并运用这些词语。
2、初读课文,大致了解课文的结构:按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三部分来写文章。
3、重点阅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学生通过自读课文能读懂些什么。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大自然的神奇美丽,总有许多人惊叹的景色。你见过哪些令你赞叹的景色?今天的课文也能让你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2、揭题:《观潮》 通过预习你知道观潮的意思吗?
二、初读课文
1、自己读读课文,要求做到字音准确、语句通顺。
2、让你用文中的一个四字词语来概括钱塘江大潮,你会选择哪个?
(天下奇观)
3、你是怎么理解天下奇观的?
三、深入课文
1、钱塘江大潮为何被称作天下奇观?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写潮来前是课文哪个自然段?
3、读课文第2自然段,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1)时间、地点、人物(2)观察顺序:由近到远
(3)划出你喜欢你的句子读一读
具体形象(4)写人:侧面描写
四、小结
潮来前景色如此美丽,潮来时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词语
美景与这些词语分不开,读一读这些好词语
二、研读课文
1、写潮来时是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男生读第三自然段,女生读第四自然段。
2、作者写潮水是分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3、自己轻声读课文3、4自然段,用横线划出写声音的句子,用波浪线划出写形状的句子。
4、反馈:
声:闷雷滚动 越来越响 天崩地裂
形:一条白线 横贯江面 水墙 浩浩荡荡
5、刚才我们抓住了重点句感受到了钱塘江潮水的宏伟壮观。请大家完整读一读这两个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由远到近,按时间、位置的变化,抓住潮水的声和形来写)
6、潮来后又是如何?一起读一读
三、小结
1、奇,奇在何处?
2、你学会了新的学习方法了吗?
3、新的词语积累了吗?猜词游戏,老师说意思,你来说词语
(浩浩荡荡 天崩地裂 若隐若现 人声鼎沸 齐头并进 风号浪吼 漫天卷地)
教学反思: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朗读训练上,通过反复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置身其中,感受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以读为主,以读为本。读是培养语感的主要方法,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础,要读字当头,一切都在其中。而要使学生具有一定的朗读能力,教师应该为学生创设出良好的情境,让学生的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2、雅鲁藏布大峡谷
教学目标
1.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自然生态情况,感受大峡谷的壮丽奇异之美。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观潮》一课向我们呈现了一种壮丽的美,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雅鲁藏布大峡谷,看看那里是怎样一道风景线。
二、初读,感知全文
1.出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图片,感受它的美、险、奇。
2.初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不添字,不加字。
3.抽读课文,检查预习情况。
4.说一说,听了、读了课文对雅鲁藏布大峡谷的介绍,你觉得哪个词最能体现它的特点?再读读课文,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字?
梳理归纳出“壮丽”“奇异”
5.默读全文,找一找课文哪个自然段的内容在写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丽。哪些段落在写它的奇异。
壮丽(2自然段)
奇异(3-4自然段)
三、再读,感悟全文
1.齐读2自然段,读一读,哪些句子最能说明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美。
海拔:3000米长5044米平均深:22686009
从这些数字中,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壮观。这种方法叫──列数字。回忆之前学过的说明方法:举例子、作比较、打比方……
2.除了列数字外,作者还运用了做比较的方法,找一找在哪儿?
“美国的科罗拉多大峡谷„„一争高下”(齐读)通过对比你发现了什么。你想说什么吗?
3.指导朗读,强调气势。理解不容置疑的意思,在课文中找出句子来证明雅鲁藏布大峡谷是世界之最是不容置疑的。
4.齐读3-4自然段,找一找,你认为哪些现象最能体现出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奇异。
奇异:山异(热带雨林、冰川)
水异(涓涓细流、滔滔江水)
生物的多样性
5.指导朗读:
6.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发现,是意味着什么呢?齐读5自然段。为什么说它是上个世纪人类最重要的地理事件之一呢?大家交流资料,了解雅鲁藏布大峡谷的历史意义。
四、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反思:理解这一篇课文,学生在许多方面还是有一定困难,尤其是有关地理方面的内容。给学生一块“静读中生疑”的时空很有必要,然后通过形象的图示,让学生在对话中解疑,并同时感受雅鲁藏布大峡谷的神奇之处。
3、鸟的天堂
学习目标:
1.学习本课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课后练习题3的9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默读课文,理解内容,感受文中描写的“鸟的天堂”那人与自然友好相处的和谐之美,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4.领悟作者抓景物特点进行联想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语言的准确、生动。教学重难点:
1.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积累、运用语言;
2.体会“鸟的天堂”的美。鼓励学生在阅读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并能用各种方式表达个人阅读感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部分的有关句段,背诵第7、8自然段感受大榕树的美丽奇特。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陆续”造句。
3、认识“鸟的天堂”,初步体会景物动态和静态描写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激发兴趣
1.你们知道天堂吗?你觉得天空应该是个什么样的地方?那么鸟的天堂又在哪儿呢?
2.揭示课题。《鸟的天堂》相信学完这篇课文你就会知道。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
要求:(1)读正确;(2)读通顺。
思考:谈谈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自由读是一种面向全体、照顾差异的读书方法,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能对课文有一个完整初步的了解。)
2.检查反馈。
(1)课堂交流:你对“鸟的天堂”的认识。
(这个问题的设计旨在促进学生认真阅读,学生的回答不可能完美,但有助于了解学情;教师的宽容评价,有利于学生树立阅读的信心。)
(2)个别读课文,随机学习生字和部分新词。
(读的是个别学生,检查出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字词的学法似乎有些凌乱,但有实效。)
三、再读课文,理清文脉
1.速读课文。
思考:课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怎样分?为什么?
(1)自己读读、划划、想想。
(2)小组讨论,重点讨论“为什么?”
(简化分段,强调清晰分段的思路,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初步体会景物的静态和动态描写。)
2.检查反馈。
1-4我和朋友划船去游玩 5-9 第一次经过鸟的天堂 10-13 第二次经过鸟的天堂 我对鸟的天堂的留恋和赞美
四、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轻声读课文第5、7、8自然段,想象所描写的情景。
2.质疑:在这些句段中,有那些你不太理解的问题?
(尊重学生的质疑,鼓励学生相互作答,教师重点指导。质疑是一种重要能力,既有利于学生运用已有的阅读知识和能力,又激发学生边读边思。)
3.在这些句段中,选择你最喜欢的有感情朗读。
(1)尝试有感情朗读。
(2)朗读指导。
(3)有感情朗读有关句段。
4.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背诵7、8自然段。(机动)
(给学生选择的权利,也就是培养学生的鉴别能力,培养学生自主的阅读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二部分的有关句段,感受“鸟的天堂”里众鸟纷飞的壮观景象。
2.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理解“应接不暇”、“留恋”等词语的意思,会用“应接不暇”造句。
3.精读课文,体会课文描写景物动态和静态的方法,了解作者观察描写的精细、巧妙。
教学过程:
一、精读课文,感受情趣
1.有感情朗读(背诵)课文第一部分的第5、7、8自然段。
(1)比较:这三段话之间有什么不同点?
(引导学生在感性阅读的基础上进行理性分析,领悟作者观察、描写之巧妙。)
(2)理解重点句。“一簇堆在另一簇的上面…….”
2.自由读课文第12、13自然段。
(1)思考:用一句话表达你的感受,并想想你的感受来自于课文的什么地方?
(宽泛的问题,有利于扩大学生的阅读心理空间,善于表达自己的感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素质。)
(2)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点拨:
①理解“我们继续拍掌„„有的在扑翅膀”一句。
A.想象句子所描写的情景。
B.有感情朗读句子。
②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应接不暇”。用应接不暇说一说话。
二、熟读课文,体会写法
1.自由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课文。
比较:两个部分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学生在这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做出比较,教师应有限度的认可这些答案,并引导学生认识在内容和写法上的本质联系和区别,比如静态与动态等。)
2.有感情朗读课文第一、第二部分有关句段。
三、延伸课文,鼓励探索
1.置疑。(在置疑中帮助学生解决一些感兴趣的问题,弥补一些教学中遗漏的问题,可以称为教学民主,也可以理解为因学而教。)
2、思考,鸟的天堂为什么能被称为鸟的天堂?
3、全文有几处提到鸟的天堂,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前4次有引号,而最后一次没有引号?
4、.介绍“鸟的天堂”的地理位置、历史与现状,鼓励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
教学反思:阅读教学时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既然是对话,必然存在学生、教师对文本的叩问。因此“你从文中读到了什么?”“你从哪些句子能感受到作者喜爱榕树的感情?”等既是对学生的提问,更是学生对文本的深度叩问。
4、火烧云
一、教学要求:
1、通过课文学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及丰富的想象力和仔细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2、能抓住课文中表现叙述顺序的句子了解叙述顺序。了解课文是按火烧云的“出现——变化——消失”的顺序叙述的。并懂得课文以“变”为主线,突出火烧云变化“多”与“快”两个特点。
3、学会6个生字:积累11个词语;会用“必须”一词造句;会照样子写“ABB”形式和用某种事物命名的表示色彩的词。
4、体会排比句在课文中的作用。
5、背诵课文第4——7节。
二、教学时间:二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简介作者、出示课题。
孩子们,你们知道火烧云吗?打开书本去课文中寻找答案。
为什么晚霞绘被称为火烧云呢?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
二、读课题,自学课文。
1.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
2、作者比喻很形象,她笔下的火烧云更是奇特美丽。再读课文,看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
2.按“上来了、变化极多、下去了”给课文分段。
板书:上来了(1-2)
变化极多(3-6)
下去了(7)
三、指名按段读文,并请同学思考问题。
1.人们为什么将一种云称为“火烧云”?课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题意?
(第一段第2节)
出示: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2.自由反复朗读这句话,从词入手,请你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同桌讨论)
①从这句话看出火烧云有什么特点?(红)
②“烧”的意思和作用?
(“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速度(动态)、范围以及“火烧云”名字的由来。)
③除了“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这句话中还有哪些词也表现了火烧云的红?(红彤彤、一直、烧、好像„„着了火)
3.边朗读边体会这些词的作用。
四、导学第一段。
1.个别朗读第一节、思考:红红的火烧云的形成需要怎样的条件?你从哪里看出来?(傍晚——晚饭过后;夏季——乘凉)
2.引读:晚饭过后,火烧云上来了。霞光照得小孩子的脸——,大白狗变成——,红公鸡变成——,黑母鸡变成——,小白猪变成了——,老爷爷的胡子变成——。
(1)它们的颜色为什么都变了?
(2)出示:“紫檀色”
注意“檀”的右下字形。
(3)为什么黑母鸡变成了“紫檀色”?
(黑+红=紫,紫檀木就是那样的颜色,看彩图左上角。)
(4)出示课后题3:
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霞光照得动物的颜色都变了。
大白狗变成红的了。
红公鸡变成金的了。
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
像这样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似,语气一致,意思紧密关联的短语或句子连成一串的修辞手法,叫“排比”。
指名一人读第一句,一人读二、三、四句,比较、体会。
(突出了地面上的景物在霞光映照下颜色变化的奇妙。)
3.人们对火烧云的出现是什么态度?(“笑盈盈”)
4.请你带着笑意朗读第一段。
五、小结、读文。
1.霞光这么美,火烧云就更美了。咱们下节课再接着学习。
2.朗读全文。
六、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家默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分了段,并且学习了第一段,今天我们以自学为主,来学习第二段。
这篇课文的叙述是以“变”为主线的,描写了火烧云变化的“多”和“快”两个特点。
二、自学第二段。
(一)出示自学题:(分组学习)
1.小组朗读第二段,找到分别描写颜色和形状变化的小节;
2.小组讨论,用直线划出有关词语;
3.独立完成:把颜色归类,每一类再另外写几种
(二)大组交流:
1.指名小组朗读描写颜色的小节,填空并归类:
颜色变化(多):红彤彤金灿灿„„
半紫半黄半灰半百合色„„
葡萄灰梨黄茄子紫„„
变化(快):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
2.四个“一会儿”构成了排比句式,齐读,体会作用。
师提示:除了表示变化快外,还表示了什么?
(突出了颜色变化之多,之快。)
讨论:一般情况下,“一会儿”表示时间短,为什么在这里能表现出“变化多”呢?
3.师生配合朗读。
这地方的火烧云变化极多,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这些颜色天空都有,还有些——。
4.指名小组朗读描写形状的小节,填空。
出示:形状:变化(多):马狗狮子
变化(快):一会儿过了两三秒钟忽然接着一转眼
5.自由朗读4-6节,体会马、狗、狮子的变化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清晰(逼真)——模糊(不见了)
6.小组分配朗读,两人读描写形状“清晰”的句子,两人读描写形状“模糊直至不见了”的句子,并圈出描写“清晰”和“模糊”的词语。
7.指名小组朗读,交流划到的词。交流一节,集体读一节。
10.小结:可见火烧云的变化极多。集体朗读4-6节。
11.试着背诵4-6节。自背,个别背,集体背。
七、学习最后一段。
1.个别朗读。
2.学习词语:恍恍惚惚(由于事物变化快而看不真切、看不清楚。)
文章中哪句话可解释“恍恍惚惚”,齐读。这句话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多。
补充板书: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师引读:必须低下头,揉一揉眼睛,沉静一会儿再看。可是——
最后一句也说明了火烧云变化快。
3.背诵这段。
八、总结并朗读全文。
火烧云下去了,将迎来一个晴朗的夜晚。大自然就是这样,此起彼落,彼落此起。无限循环,变化万千。不但诗人、作家热爱它,我们每个人都热爱它。
九、布置作业
1.火烧云是怎么形成的?
2.背诵4-7节
3.完成练习册。
板书:
颜色:变化(多):红彤彤 金灿灿„„
半紫半黄 半灰半白 百合色„„
葡萄灰 梨黄 茄子紫„„
变化(快):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一会儿
形状:变化(多):马 狗 狮子(又像这个,又像那个)
变化(快):一会儿 过了两三秒钟 忽然 接着 一转眼
教学反思:这篇课文主要突出了火烧云颜色极多、形状丰富、变化极快的特点.我们对一篇课文的教学,不可能面面俱到,选取的点最好是人文精神和语言因素结合的非常紧密的语言材料。引导学生重点学习火烧云形状变化,学生可以通过作者那具体形象的描绘,充分感受到它形状变化之丰富,速度之快,从而感受到火烧云这一自然现象的奇妙与伟大。这正突显出课文所要表现的人文精神!此外,这一部分的教学可以极大的丰富学生的想象力。首先,孩子们通过多种形式的读书,在脑海了各自描绘着丰富多彩的画面;其次,在教师声情并茂的引导中,他们脱离课本,将自己的思维放飞出来,随意的想象着书中没有的奇特景象。这样的思维具有无比广阔的空间,孩子们的学习在这里不断的延伸„„
语文园地一
一、学习目标
1、通过多渠道搜寻,了解并介绍美丽的自然景观这一过程,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热爱美,从而学会捕捉美!
2、举办自然景观展示会,让学生走进大自然,热爱祖国的山山水水。
3、寻找身边的美丽的自然景观,用自己的语言把它表达出来,让大家一起分享。
4、背诵4组句子,并课外搜集积累,了解汉语遣词造句的微妙。
二、课前准备
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并搜集自然景观的图片、音像资料及文字材料。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1、我们的祖国山水秀丽,美丽的自然风光无处不在。远在天边的天山草原,圣洁的雪山、湛蓝的天空、雪白的羊群、碧绿无垠的草原是那样的令人神往;而近在身边的皇城沙滩,海浪、阳光、礁石也同样让人留恋往返„„美就在我们的身边,需要我们有一双寻找美,善于观察的眼睛。这几天大家一直在搜寻美丽的自然景观,这节课就把你发现的寻找到的美展示给大家。
2、指名一生上台交流。
听众反馈:听了xx的介绍,你有什么不懂的?你感受到美丽了吗?从哪儿感受到的?
教师总结:介绍一处美丽的自然景观,首先要有次序有步骤把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让大家随着你的视线去观察,还要用优美生动的语言去描述,让大家在你的语言中感受景观之美。
3、自由准备,稍作调整
4、再次指名交流。
a、听众要做到认真倾听,做个小记者,可以向同学介绍提问、建议也可以补充。
b、介绍者做到准备充分,随时答记者问。
5、四个小组交流,每组评出一名“美的使者”。
6、你经过了搜寻,听取了同学的介绍,你有什么感受?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同时学习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1、学了这一组课文,又听了同学们的介绍,我们知道美就在身边,今天来写一写我们寻找到的美景。
2、搜索你的记忆,哪一处自然景观令你印象深刻?
a、可以是著名的大型风景区,如黄山、杭州西湖、雁荡山、天河风景区。
b、也可以是身边的微型景观,如海边沙滩、公园(校园的)一角。
c、也可以是一次偶遇,如海边日出、荷塘月色、都市夜景。
3、你准备怎样去写呢?回忆我们学过的课文,以及上节课同学们的介绍,对你有何帮助?
a、可以用方位、时间等顺序来构成文章,让人读来视野清新。
b、把笔墨多花在所写的自然景观的特色上。
c、联系“我的发现”。我们一起去听听小林小东的发现。你有何发现?(受到的启发是把画面呈现于脑海中,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它写出来)
4、要写一手好文章,离不开平时的词汇语句的积累。出示“日积月累”。
a、看看下列这些词句对你有何帮助?自由读,指名读。
b、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中的两个句子的写法是一样的,四组各有特色)
c、你最喜欢哪一组?为什么?在哪儿运用比较合适?
d、你在哪儿也看到过这样特别的句子?试着说几句。
e、课外去找一找这样有意思的句子,课下交流。
5、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及时解决学生的难题。
6、学生作后修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修改作文(可以朗读自己的大作,默读皆可)。
7、课外写作文。
第三课时 趣味语文
一、指导读对联
1、认识对联的特点 字数相同,两两相对
2、指导读对联
3、练习对对联
风吹杨柳千门绿,____润______万树______
冬去山明水秀,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植树造林绿大地,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一读有趣的对联
5、背一背
二、趣味语文
1、想正确读音,解意
2、五种正确读法
放在杯盖上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3、回文句,回文诗
教学反思:积累是运用的前提,要积极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比如对联,要让学生一遍一遍品读,在读中感悟,在读中享受,在读中深化,直至熟读能诵。语文学习是“取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这就要求语文教学不能仅限于教材,应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视野,使得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学生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第四篇: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以“走进祖国西部”为专题组织教学,教材选择了体裁多样、内容丰富的文章,使学生从多个侧面了解西部的建设与发展,了解西部的文化与风情。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走进祖国西部、开发西部、建设西部的情感。《草原》、《白杨》、《丝绸之路》、《把铁路修到拉萨去》叙事与写景相结合,优美的语言文字与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相得益彰。
教师在教学本单元内容时,要注意激发学生了解西部,走进西部的兴趣,读懂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积累优美句段,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文中描写的景物,并用自己的话讲述文中故事,要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给予学生充分的语言训练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学情分析
学生对西部缺乏了解,教学本组教材,既要引导学生把具体的景、人、事与 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结合起来,还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多作一点有关西部的背景材 料的介绍,以加深对西部自然风光、历史文化、风土人情和建设者的认识。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搜集有关资料,通过网络、影视、报刊等资源更 多地了解西部,认识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意义。
1、草原
教材分析
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那一碧千里的草原风光,那马上迎客、把酒联欢、依依话别的动人情景,那纯朴、热情好客的蒙古族同胞,都令人难以忘怀。本文是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大草原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并通过这些所见、所闻、所感,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
本文层次井然,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叙述,先描写草原秀美的景色;再描写草原迎客场面和草原联欢的情形。作者移步换景,由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结束。全文安排有序,脉络清楚,衔接紧密,推进自然。学情分析
学生对草原的认识比较浅显,距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如果不能了解当地人民的生活情况,就很难体会淳朴善良的蒙古族同胞对汉族同志的满腔热情,更不能理解作者在文章末尾所抒发“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因此在教学时,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已有的认知水平来安排教学环节。要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结构安排上自然流畅、脉络清晰的特点,理清作者的写作顺序,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一碧千里、回味、襟飘带舞、拘束、羞涩”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对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在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难点: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课前准备 】
1.搜集草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内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2.歌曲《天堂》,描写草原生活的乐曲一首。【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能认识本课4个生字,理解课文中新词的意思,摘录课文中写得美的句子,背诵课文第一、二自然段。
2.通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重点
通过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难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一、交流说话,激情导入。
1.齐读课题。你去过(见过)草原吗?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草原的?
2.没有去过草原的同学也不要遗憾,课前大家都搜集了一些资料,说说你想象中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 学生自由说,教师及时评价。3.“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的草原的美。大家想不想听一听?
4.播放歌曲《天堂》: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两个)4.每一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 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风光美 人情美 5.请你找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1.谁能把描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其他同学边听边把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师生适当点评。
3.自由朗读文中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4.指名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5.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6.请你把刚才勾画的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读给大家听。点拨:其实这些句子就是作家老舍先生看到草原风光以后,抒发自己感情的句子。7.配乐引读课文。教师读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学生读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
8.引导思考:作者前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9.讨论交流: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这两种感受可以调换吗?(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作者初入草原,从整体上看到草原美丽开阔,所以满怀豪放之情,想要高歌一曲,进而深入草原,被草原美景所陶醉,所以想坐下低吟小诗。)
10.背诵第一自然段。
(1)多么美丽的风光,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拿起书来,再读一遍课文,再感受一次草原那无限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把它们永远记在脑海中!(齐读)
(2)课文学到这儿,谁把这美景记在脑海中了,谁能把这段课文背下来?请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试一试。(配乐)
四、总结。
我们虽然只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但我相信:草原的美一定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再随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草原的人情美。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教学重点
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教学难点
联系课文,说说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理解和体会。
一、复习引入。
1.指名朗读生字、词语。
2.背诵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感悟草原人情美。
1.草原风光无限美,草原上居住的蒙古人民更是热情奔放。作者一行人进入蒙古草原受到了蒙族人民的热情接待,表现了蒙族风情。课文向我们详细地描述了蒙古族的民族特色。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课文都讲述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
教师适时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4.课文四个自然段就讲了这四个内容,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成果。5.组内交流。6.全班交流。
(1)第二自然段--迎客
A.提出交流要求:一边说,一边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最后还要加上自己的评论。
B.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草原人民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体会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对汉族兄弟的情深意长,以及草原上的热闹场面。)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这热闹的场面打破了草原的寂静。)C.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D.练习背诵本自然段。(2)第三自然段--相见
A.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B.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的?
C.重点体会句子: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从“总是”和两个 “再”字中,都能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D.把你的体会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或者齐读
(3)第四自然段--款待
A.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 你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你用一边说、一边读、一边评价的方式交流。
(如: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奶茶,摆上了奶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B.指名学生朗读本段,其余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4)第五自然段--联欢
A.继续运用前边的方法学习。
B.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7.是啊,蒙汉情深,怎忍别离,虽然已是夕阳西下,但大家谈兴正浓。面队情深意切的蒙古族人民,我们对整个草原都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热爱--依恋
8.放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通过有感情朗读推荐给大家。
三、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
1.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2.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展开。感受着蒙汉人民的亲密无间,咀嚼着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你发现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1.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板书设计】
1、草原
风光美------------人情美(草原风情画)高歌--低吟 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热爱--依恋
2*、丝绸之路
教材分析
《丝绸之路》是一篇略读课文。这篇课文以独特的视角,生动描绘了两千多年前中国与安息古国交流的一幕,再现了西部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说明了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课文生动再现了昔日丝绸之路上“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后汉书·西域传》)的繁荣景象。学情分析
作为“丝绸之路”对中西方的贸易和交流所做出的巨大贡献,学生是不太了解的,因此怎样让这段久远的历史重现学生眼前,是教师在教课时,所要考虑的。导入新课时,可以在世界版图上画出丝绸之路所经路线,让学生了解当时有一条横贯中亚、联系欧亚两洲的交通大道。它对一些国家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介绍这些资料的目的是使学生对丝绸之路有一个感性认识,并产生探究的兴趣。本文是略读课文,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为主。【教学目标】
1.会认九个生字,正确读写“古朴典雅、矗立、栩栩如生、飘忽、戎装、不计其数、浩浩荡荡、高擎节杖、五彩缤纷、助兴、美轮美奂、遐想”等词语。2.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读懂课文内容,指导学生从古丝绸之路的故事中体会当年东西方商贸、文化的交往和繁荣景象。
4.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理解古丝绸之路上的故事情景,感受东西方文化、商贸交流的繁荣。2.了解丝绸之路在东西方发展历史上的重要作用。【课前准备】
1.师生各自搜集古丝绸之路的图片文字资料和其他相关资料。
2.了解丝绸古道上的风土人情。
3.阅读段万翰等编著的《世界五千年》。【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谈话,激发兴趣。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课前大家搜集了关于丝绸之路的图片和文字资料,现在请大家介绍一下自己对“丝绸之路”的了解。
3.是啊,我国的西部这条丝绸之路不仅享誉世界,而且它的沿途有着美好的自然风光,更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
二、欣赏石雕,激发想象。
1.在丝绸古道上,经商的驼队络绎不绝,悠扬的驼铃声在大漠中响起,你想看看当年那繁华的情景吗?
2.播放课件(由课文中的插图和教师自己搜集的图片组合而成),生边观察,边与同桌叙述。
3.指名学生描述自己所看到和想到的情景。
4.今天,这座古朴典雅的巨型石雕就矗立在西安市的玉祥门外,作者也对它们进行了简单的描写。请你打开书,自己读一读。5.生自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三、深入了解,明确意义。
1.在漫漫黄沙中,一条丝绸古道从古都长安向远处延伸,一直延伸到罗马。商旅的频繁往来促进了亚欧各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这巨型石雕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师板地图促进理解)
2.你可知道这些骆驼背上驮着的是些什么吗?哪些人的故事与这条丝绸之路紧密相连?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4.小组交流:
(1)这些骆驼背上驮着的是些什么?你还有什么补充?
教师适时板书:科学技术 文化艺术 动物植物 友好往来 共同发展
(2)丝绸之路对东西方的文化和商贸带来了怎样的影响?在历史上有什么深远的意义?(3)哪些人和这条丝绸之路有关?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他们的故事。5.全班交流。
6.教师可补充讲述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所经历的故事,让学生感受丝绸之路形成的艰难,以及张骞所做出的贡献。
7.一条丝绸之路,谱写了华夏灿烂文明的新篇。这条路是商贸路也是友谊路,更是发展路,繁荣路。两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仍然会沉浸在那遥远的往事中„„
四、回顾往事,追忆历史。1.浏览课文第2至12自然段。思考课文介绍了些什么?再用简洁的语言叙述一下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2.学生交流这部分的主要内容。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交流适时板书:迎接--见面--赠礼--表演
建议:小标题也可由学生自己拟定。如:这部分课文讲了哪些具草原风情画体的内容?你能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吗?然后根据学生的概括板书。3.再读课文,思考:文章哪些地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把自己的体会写在课文的旁边。4.全班交流。
(1)“将军骑在高头大马上,身后兵马不计其数。„„将军翻身下马,立正高呼:'本将军奉命率官兵欢迎大汉国使者!'” 从这些描写安息国军民隆重的欢迎仪式的句子中感受他们对汉朝使节的尊重,体会到两国的友好往来。
(2)“打开包袱,各色绫罗绸缎,五彩缤纷。”“打开一看,里面装着许多特别大的鸟蛋,每个足有斤把重。这是当时中国没有的鸵鸟蛋。” 从这些描写中了解当时彼此交流的物品。
五、总结全文,畅谈感受。
1.得到安息国军民的盛情接待,中国使者发出怎样的感慨?学生齐读。
2.我们穿越时空,看到两千多年前那热烈的场面。往日商贸、文化的繁荣引起我们无限的遐想„„此时此刻,你想说点儿什么呢? 【板书设计】
东西方友谊交流之路
丝绸之路
东西方经济交流之路
东西方文化交流之路
3、白杨 教材分析
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作家文笔清新流畅,人物描写生动。文章由树及人,从孩子关于白杨的争论开始,引出爸爸对白杨特点的介绍,托物言志,借物喻人;然后写爸爸借白杨表明了自己扎根边疆的志向,并希望孩子也能够成为边疆建设者的心愿。学情分析
白杨是常见的树种,因此学生对它也比较熟悉,在其他的科目中也学到过相关的知识,但是对于本文作者用白杨言志的举措,还需要在教学时注意引导。引导学生首先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行文线索。可让学生默读课文,说说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并画一画文中直接描写和谈论白杨的句子,知道作者以白杨为线索,从开始西行列车上看见窗外的白杨,到讨论白杨的特点和爸爸借白杨言志,最后画面又回到窗外的白杨。从而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初步感知白杨的象征意义。【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课文借爸爸向子女介绍白杨的特点,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学习边疆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
2.理解重点词语与句子,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教学重难点】
重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语和句子,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精神。【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投影仪、胶片。【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提高学生自学生字、新词的能力。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脉络。教学重点
重点字形区别。教学难点
初步体会文章的写法和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一、课前谈话,引入课文
当代著名作家茅盾曾写过一篇非常著名的散文《白杨礼赞》,文中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并借白杨歌颂了有着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今天,我们来学习另一位当代作家袁鹰的文章《白杨》。(板书课题)。大家打开书预习内容,看插图,认识白杨树。
二、范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学生自学课文
1.借助字典学会本课生字、新词。2.通读课文:①联系课文中语句,想想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②把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划下来,想想这些话的意思。
四、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学生认读。
注意:读准字音,记清字形,结合课文理解词义。字音易错的:清晰;字形易错的:新疆。“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区别。
2.读课后题4“读读写写”中的词语,并对词义加以理解。3.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标点自然段。4.默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把书上内容与自己已有知识相结合,说说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 ②读一读你刚才所画的爸爸向孩子们介绍白杨的话,想想其中的含义。
五、练习读熟课文,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朗读全文并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重点研讨课文。
2.延伸课文内容,巩固学习效果。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课文借物喻人的得表现方法,体会课文的写法。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的写法和父亲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情怀。
一、课前谈话,引发兴趣
茅盾的《白杨礼赞》赞美了白杨力争上游的品格和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北方人民,那么袁鹰的《白杨》要歌颂白杨的什么品格呢?下面我们就学习《白杨》这篇文章,(板书课题:白杨)
二、指名朗读全文
1.思考:从爸爸介绍白杨树的话中,可以看出白杨有哪些特点? 2.讨论得出答案,老师板书:(①外表:挺直、粗壮;②内在:哪里需要就在哪里扎根,坚强、不软弱、不动摇。)
3.结合课文前后内容谈谈你对白杨的特点的理解。4.朗读这段话,体会白杨的品格。(有感情地朗读)5.练习背诵此自然段。
三、细读课文,理解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1.默读课文,自学。(投影出示)
读句子,联系上下文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1)一位旅客正望着这些戈壁滩上的卫士出神。(“卫士”是什么意思?本课指的是什么?这位旅客为什么“出神”?)[讨论后板书:边疆建设者](2)爸爸只是向孩子们介绍白杨树吗?不是的,他也表白了自己的心。(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爸爸“在表白着自己的心”?他表白了自己什么样的心愿?)[讨论后板书:扎根边疆、建设边疆](3)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望着窗外闪过去的白杨树,又陷入沉思。(课文第一处讲到“沉思”,爸爸在沉思什么?这里爸爸又在沉思什么?)2.小组讨论解答。3.大家分析解答。
4.朗读这几句话,体会其中的深刻含义。
四、老师:望着窗外的卫士,爸爸想着、想着,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一丝微笑,这是为什么呢?学生接着回答。然后
1.指名一人朗读课文最后一句话,大家分析其中的深刻含义。2.“微笑”又说明了什么?(板书:无私奉献的精神。)3.朗读训练,体会边疆建设者的无私奉献的精神。
五、朗读全文,想想课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六、确定中心思想,完成课后练习三(选择中心)说明:课文采用的是借物喻人的方法。(板书:借物喻人)
七、总结深化
本文作者袁鹰运用借物喻人的方法,热情赞美了具有白杨一样品格的边疆建设者,他们扎根边疆、无私奉献的精神感染了在座的同学们,也感染了老师。希望我们共同努力,创造祖国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板书设计】
高
直
白杨
高大挺秀
生长范围广
借物
生命力强
|
爸爸
表白心愿
扎根边疆
|
建设边疆
喻人
教育子女
4*、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充满了昂扬向上的精神和英雄气概的文章。文章记叙了在高寒缺氧,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施工条件异常艰苦的情况下,西部建设者们以智慧和力量克服了一个个世界级难题,攻克了国际性技术难关,创下了世界铁路建设奇迹,那就是当今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隧道──风火山隧道贯通的经过。文章条理清楚,数据详实,字里行间包含着对西部建设者智慧与力量、吃苦奉献精神的歌颂。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青藏铁路不是很熟悉,所与对于筑路工人所面临的困难,因为距离实际生活较远,也缺少体会,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创设情境入手,让学生感受当时环境的恶劣和条件的艰苦,为学生的理解做好铺垫。【教学目标】 1.默读全文,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建设者对修筑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满腔热情。3.认识本课14个生字,搜集和交流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建设者在修建中遇到了哪些困难,感受新一代建设者遇到的困难以及克服困难的艰巨与顽强毅力。
难点:理解冰碴子、冻土区、高原缺氧、混凝土喷射等术语的含义。【课前准备】
1.搜集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2.西藏的风光图片。3.青藏铁路地图。
4.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庆祝场面。【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1.播放西藏的风光图片,和学生一同感受西藏的纯净、美丽和圣洁。
2.师生交流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西藏地处青藏高原,交通落后,“把铁路修到拉萨去”一直是西藏人民的期盼,也是全国人民的愿望。随着西部大开发号角的吹响,把铁路修到拉萨去,正在变成现实。出示课题: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3.有感情地朗读课题。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生字字音,思考:青藏铁路是一条怎样的铁路?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
(1)出示:“一条长长的‘铁龙’,从柴达木盆地深处的工业新城格尔木起步,跨过巍峨的昆仑山„„这就是造福广大人民的青藏铁路。”
(2)观察地图,理解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3.读了全文,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感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就可闻的某一方面发表自己的看法,可能有:
(1)青藏高原气候恶劣,天气说变就变。
(2)开凿风火山隧道面临着重重困难。
(3)高原缺氧是施工的一个很大的障碍。
(4)科技人员和建筑工人不断献给困难挑战。
„„
4.根据大家的发言,再次默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概括成一句话。
在修筑青藏铁路的过程中,筑路大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使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
三、精读课文,用心感受
1.“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了很多次,默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这句话。
2.自由朗读课文,想想面对着风火山这只拦路虎,筑路大军会在什么时候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
3.课堂交流,教师指导:
(1)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①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难以控制隧道施工温度。
“由于温度太低,混凝土无法凝固。他们拿来暖风机,给隧洞增温,洞壁的冰岩又遇热融化,造成洞壁塌滑。”
◇恶劣天气和极度缺氧。
“风火山一带经常狂风大作„„转眼之间乌云压顶,大大小小的冰雹劈头盖脸地砸下来。”
“尽管对缺氧已有准备,施工中出现的情况还是始料未及„„筑路大军的生命面临严重威胁。”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五、八自然段。
③面对着困难,他们会怎么样说这句话?有感情地朗读“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要读出怎样的语气?(坚定有力,显示筑路大军在困难面前不惧怕,不后退的决心。)
(2)在战胜困难的时候,他们会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①他们是怎样战胜困难的?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科技人员昼夜在隧洞里实地观察,发现冰岩温度变化的规律。经过反复观测、分析和实验,他们终于找到了喷射混凝土的最佳温度,制服了逞凶一时的冻土。”
◇“指挥部的灯火彻夜通明。能不能建一个大型制氧站?„„风火山,这只巨大的拦路虎一次次地下了高傲的头!”
②有感情地朗读第六、九自然段。
③战胜困难的时刻,他们会怎么样说这句话?要读出怎样的语气?有感情地朗读。(喜悦自豪,充满信心的语气。)
4.想象一下,筑路大军还会在什么时候说“把铁路修到拉萨去!”这句话?
(1)风火山隧道全线贯通的时刻。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十一自然段。
(2)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时刻。
①播放录像:青藏铁路全线贯通的庆祝场面。
②如果你是筑路大军中的一员,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③此时此刻,应该怎样来朗读“把铁路是到拉萨去!”?有感情地朗读。
四、课外延伸,情感升华
交流搜集到的关于青藏铁路和西部大开发的相关资料。【板书设计】
* 把铁路修到拉萨去
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冻土铁路
重重困难 天气恶劣一一克服
极度缺氧
口语交际•习作一
【教学目标】
1.通过策划活动训练学生思维的条理性以及语言表达能力。
2.在口语交际中领悟与人交往的方式、方法,并激发学生关爱他人的情感。
3.懂得在信中有条理地书写内容,并写出真情实感。
4.掌握信封的写法,学会评改习作,并通过书信来与人交往和分享习作的快乐。【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口语交际中理清思路,学会表达。教学难点:把自己的设想及策划有条理地写出来。【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一、营造氛围,激发兴趣。
1.播放课件(利用课件展示全国各地的小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以及部分山川风物的图片、文字资料。)
2.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江南水乡,塞外风光,西部高原,浓郁的地理特色,迥异的风土人情,作为中国人,我们无比自豪和骄傲!
二、明确主题,出谋划策。
1.今天我们要来策划一次和远方的小伙伴的“手拉手”活动。去结交更多的朋友,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更深入地了解他们那里的风景和物产。2.要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我们首先要做的准备工作是什么?
3.远方的小伙伴和我们相隔遥远,千山万水把我们阻隔,不过现在科学技术这么发达,我们总会有很多办法和他们建立联系的,好好想一想,把你的办法推荐给大家。
4.全班交流。
三、集思广益,进行策划。
1.与远方的小伙伴建立起联系之后,我们就要着手思考如何开展“手拉手”活动来增进彼此的了解了。相信大家一定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就请大家先在组内商量和交流。
2.学生分小组商量。
(教师参与各小组的探讨活动中,要对活动的可行性以及可以为对方做些什么有益的事来进行具体的指导。)
3.学生全班交流各小组的策划情况。
四、深入探讨,课外延伸。
1.你是否想把自己精心的策划的活动付诸实践呢?
2.经过刚才的商量,你们一定还有很多与小伙伴建立联系的方法,请大家课后再收集一些,然后我们下节课把自己的建议告诉他们。愿我们的“手拉手”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让我们和远方的小伙伴心手相牵。
五、课外作业:
收集全国各地的小伙伴的联系方法,为习作做好准备。
第二课时(习作指导)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已经讨论过活动的方案了,今天就开始行动,第一步──写信,建立联系。
二、讨论内容,激发写作灵感
1.小组讨论:信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
让对方了解自己的情况(学习、生活,生活的小环境、大环境)
把自己班级策划的方案详细地进行介绍。
提出自己认为比较可行的建议。
希望以后能如何进一步地相互了解。
想了解对方的哪些情况。
„„
2.注意书信和信封的格式
(1)书信的格式:书信由称谓、正文、敬语、落款及时间四部分组成。称谓应在第一行顶格写,后加冒号,以示尊敬;正文是信函的主体。可以根据对象和所述内容的不同,灵活地采用不同的文笔和风格;敬语在书信结束时向对方表达祝愿、勉慰之情的短语。落款及时间在信文的最后,写上写信人的姓名和写信日期,写在敬语后另起一行靠右位置。
(2)信封的格式:左上方写收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上方写收信人的地址,中间写收信人的姓名,姓名写得大一些。信封的右下方写寄信人的地址、姓名和寄信人所在的邮政编码。
三、动笔写作,开启心扉
1.写信方式:可以小组合作写信,分工合作,一人写一个部分。比如有的写自己的情况介绍,有的写活动设想,有的对对方的请求等,最后一起修改合成一份完整的信;也可以自己独立完成。
2.开始写信。
四、典型评价
(1)回顾交流:写好这封信要注意哪些?
①学生讨论。
②投影出示。
(2)投影一篇中等程度的习作。
全体学生自由读这篇习作,对照评议标准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先评议这篇习作的成功之处,有什么不足,说说理由,并且加以修改。
(3)投影一篇较优秀的习作。
①让小作者本人朗读全文。
②学生再次根据评议标准思考,评议。
③学生听完后各抒己见。
第三课时(习作讲评)
一、典型评价
1.回顾交流:写好这封信要注意哪些?
(1)学生讨论。
(2)投影出示:
2.投影一篇中等程度的习作。
全体学生自由读这篇习作,对照评议标准进行评价。引导学生先评议这篇习作的成功之处,有什么不足,说说理由,并且加以修改。
3.投影一篇较优秀的习作。
(1)让小作者本人朗读全文。
(2)学生再次根据评议标准思考,评议。
(3)学生听完后各抒己见。
二、继续写作,在交流中充实内容
1.交流第一部分内容:自我介绍。
在交流中知道自己还需要如何修改,如何补充材料,才能让对方更了解自己,了解我们的大家庭。
2.交流第二块内容:活动的方案
学生各抒己见,过讨论边修改,把自己的内容改得更加丰满。
3.注意检查信的书写格式。
三、合作交流,在修改中完善
1.小组合作写信的同学,把自己所写的一个部分与其他几位同学合起来,再读一读,一同修改:是否有错别字,语句是否通顺,文章内容是否饱满。
2.课堂交流。
把自己认为最满意的一部分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
小组合作写的文章就把自己组认为比较有新意的语句读给大家听。
回顾•拓展一
【教学目标】
1.回顾本单元所学内容,交流学习与感悟。
2.积累古诗。
3.通过“趣味语文”的学习,感受到标点符号的魅力。【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学会总结与回顾,并能理性的分析学习所得,不断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从三个角度来展示交流综合性学习的学习成果,在丰富的形式中交流、汇报。
【教学时数】二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交流平台
1.想一想,通过这一组课文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自由地进行课堂交流。
3.选择重点展开讨论。
(1)说说对西部的认识和感受。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让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西部的认识,比如:西部的历史;西部的自然环境;西部的发展。
(2)说说对课文写法特点的认识。
①《白杨》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以白杨的品格来比喻、暗示西部建设者的品质等。)
②《草原》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例证篇。(景色的铺陈,直抒胸臆的抒情等。)
(3)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体会。
①找一找在这组课文中有哪些含义深刻的句子,简要的说说其中的含义。
②说说你是怎样去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经验,理解个别字记词的含义等。)
二、日积月累
1.导入
古人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积累的重要性。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中唐时期素有诗豪之称的大诗人刘禹锡写的《浪淘沙》。
2.学生自由朗读,如果有不理解的,老师可作适当补充性讲解。
“九曲黄河万里沙”,写黄河弯弯曲曲地流经万里,夹带着大量泥沙。“浪淘”,波浪翻卷;“风簸”,风浪滚动。“浪淘风簸自天涯”,写黄河波涛汹涌,来自天边。“如今直上银河去”,是诗人一种浪漫的想象,说黄河一直走到银河那里去。“同到牵牛织女家”,夸张地说可以到达牛郞和织女的家了。前两句描写黄河奔腾万里的雄浑气势;后两句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黄河源远流长,仿佛是从银河里流下来的。
此诗写九曲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展开奇特的想象,表现作者的向往与追求。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4.引导学生课外找一些刘禹锡的诗来读一读。
第二课时
趣味语文
1.谈话导入。
师:批改作文时,常发现有些学生对标点符号的使用随心所欲。或一“,”到底,或通篇不用,想起来了就随手点一下,说明这些学生对标点符号极不重视。今天我们来读一则关于标点符号的故事,读完之后,谈谈你的感想。
2.学生读文中故事。
3.交流读后感受。
4.教师提供故事:
有一个富翁生性吝啬,聘请教书先生时,讲明膳食供给很微薄。当时,这位教书先生一口应允了。但借口恐怕口说无凭,写了一张没有加标点符号的合约:“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富翁根据自己主观愿望。理解为“无鸡鸭亦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欣然签字。那知吃第一顿饭时,教书先生就大喊大叫:“怎么尽是素菜,没有荤菜?我们不是约定了‘无鸡鸭也可,无鱼,肉亦可;青菜一碟,足矣’的么?”弄得这个富翁哭笑不得,只好照合约上的办。
5.动手练习加标点,使之成为不同意思。
①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②过路人等不得在此小便
③某家有少女人材十分丑陋全无一双好脚
④今年好倒霉少不得打官司
6.小结。
标点一定要恰当,它就像一个人的五冠,不能因为它不是字就显得无足轻重,标点错了,意义也就变了。
第五篇:第一单元教案
第一单元
1、找春天
一、教学目标:
1、会认“羞”等9个生字,会写“脱”等9个字。
2、抓住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和反问句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进一步体会情感,品味美感。
3、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发现的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悟读文。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谈话导入。
轻轻地,轻轻地,春姑娘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用美丽的词语去迎接她的到来吧!(学生说出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或句子。)是的,春天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藏在哪呢?让我们一起去找春天吧!(板书:找春天)
2、春姑娘来到了课堂,她就藏在我们的课文里,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春天的气息。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3、同学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了吗?再读一读课文,看看细心的你还能在春天里找到什么?(学生在文中圈一圈,划一划)
4、你找到什么?发现了什么?学生畅谈收获。(1)指名读课文,师生共同正音。(2)教师出示生字词,学生交流识字方法。看实物猜字——躲、符、鹊; 画图认字——嫩
做动作猜字——羞、遮、掩、探、触
谜语、顺口溜猜字——一头羊长得丑(羞);一朵花藏身后(躲)
5、同桌检查读句子,互相评价打等级。
(1)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2)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3)春天来了,我们看到了她,我们听到了她,我们闻到了她,我们触到了她。
6、朗读:
(1)快速读文,思考:“我们几个孩子”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找到春天的?指名读——范读——感悟读。(重点抓住“脱掉”等表示动作的词语感受孩子们急切激动的 心情,读好带“!”的句子。)
(2)轻声读第三自然段,用换词和做动作理解“害羞”,并说说句子中哪些词写出了春天“害羞”的特点。
7、写字指导写。
脱、冻、溪、棉、探、摇等六个字。
(1)让学生先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你发现了什么?(学生发现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要写得左窄右宽,)
(2)学生互相提醒需要注意的地方:“冻”不要写成“冻”。教师根据学生书写实际,重点指导“溪”和“摇”。
(3)学生练写,力求把字写规范、美观。教师巡视,鼓励写得好的学生,奖励小星星。(4)学生交流评价,互相打等级。
8、作业:
(1)让父母当评委,练习朗读课文。
(2)向父母介绍今天学会了哪些字,有什么发现。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
(1)字词:学生自愿展示自己学会的词语。(2)读文:把爸爸妈妈认为读得好的地方读给伙伴听。
2、朗读。
(1)自由读四至七自然段,思考:我们找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2)引导学生进行问答式的句式训练:
问: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答: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多像春天的眉毛啊!其他三句也可以模仿训练。
(3)采用多种方式感悟读文:引读、竞赛读、表演读等。
(4)春天还会在哪里呢?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教师和学生可以拓展自己搜集的图片和想到的一些诗句。
3、背诵。
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读录音,学生边听边想象课文描绘的情境,然后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练习背诵。
说春天:结合生活实践描绘自己看到的春天。写春天:写出自己在春天里的发现。画春天:把看到的、想到的春天画出来。演春天:唱唱春天的歌、跳跳春天的舞。
4、写字。
(1)学写“野、躲、解”三个字。引导学生发现这三个字左右一样宽。重点强调“身”字做偏旁时的变化。
(2)学生仿写,体会字体的美观、规范。
5、作业。
2、古诗两首
一、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挖掘积累。
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 天有没有新的发现。(板书课题)
3、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4、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5、朗读。
(1)自由读: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6、背诵。
(1)情境背诵: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7、练习。(1)填空。
离离,一岁一。野火,春风。
篱落疏疏一径深。飞入无处寻(2)按要求分类。
未 追 店 枯 徐 烧 荣 菜 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8、指导写字。
(1)学习书写“枯、荣、烧”三个字。
重点指导: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木”字横要短,撇捺伸展开。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9、作业。
第二课时
1、复习。
背诵古诗《草》。
2、自学。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1)读: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3)说: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3、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4、朗读。
(1)自由读: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2)指导读: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高兴、喜悦)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失望)。
(3)竞赛读: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5、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6、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 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7、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宿——宝盖不宜太宽。
8、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9、作业。
3、笋 芽 儿
一、教学目标: 1.会认14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笋芽儿和春雨姑娘等人物的对话,感受笋芽儿对美好春光的向往和奋发向上的精神,体验投身大自然的情趣。
3.爱读科学童话故事,能从童话故事中吸取力量,陶冶情操。
二、教学重难点:
识记生字,读好不同角色的语气,体会童话中蕴涵的意义。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谜语导入。
“小时层层包,大时节节高,初生当菜吃,长大成材料。”猜猜看这是什么?(笋)见过吗?(出示笋的图片)小笋芽是怎样长成一株健壮的竹子的?板书课题,提醒学生“笋芽儿”的读法。2、画面导入。
(出示笋芽儿、竹子的画面)认识他们吗?小小的笋芽儿不到2个月就能长成健壮的竹子,多么奇妙啊!她是怎样长成一株健壮的竹子的?
(板书课题)同时提醒学生“笋芽儿”的读法。
3、自学。
标(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划(边读边划出不认识的字词,想办法记住它们)读(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想(自己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查(同桌互相检查自学情况,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1)正音: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按偏旁归类读—扩词读—同桌互考,全读对的同桌奖励一颗小笋。
(2)展示方法:
如:猜谜:两辆车——轰;尹戴竹帽——笋 动作演示:唤/揉/扭/钻/抚/辫
(3)读文:指名分段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4)质疑:自学中有哪些不懂的问题?
5、感悟。
(1)读一读春雨姑娘和雷公公呼唤笋芽的段落,想象他们呼唤的语气一样吗?
(2)重点指导春雨和雷公公呼唤的语气。
①春雨姑娘是怎样呼唤笋芽的?(声音柔和、语气亲切,有“润物无声”的感觉)谁能试着“低声呼唤”笋芽儿?
范读——指名读——评读———练读——齐读。
②谁来做雷公公呼唤沉睡的笋芽儿?他和春雨姑娘的语气一样吗?(声音粗重,带有鼓励)
练读——挑战读——分组读——齐读。
③笋芽儿苏醒时什么样?通过做动作、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理解“揉”“伸”撒娇”“扭”“一个劲地”“钻”“等词语。
模仿读——加动作表情表演读——男女声竞赛读——评读——自愿展示读。④分角色表演读课文前四自然段。
6、写字。
(1)练习书写“喊、呼唤、笋芽”五个字。教师重点指导写口字旁的字:“口”字位置要偏上,不宜写得太大。三个带口字旁的字中,“唤”是新认识的字,可以重点指导,右边第六笔“撇”,要上下贯通,不能写成竖、撇。
(2)学生练习书写,互相评价打等级。
7、作业。
第二课时
1、复习。
(1)把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读给大家听。(2)分组竞赛读文。
2、朗读。
(1)轻声读课文:笋芽儿钻出地面时看到春天的景色是什么样的?
(2)你能读出春天的美景吗?(指名读、齐读)师生共同感悟春光的美好。
(3)仿句训练:笋芽儿还看到了什么?你还能像书上那样说几句吗?
3、想象。
(1)默读课文:假如你现在就是这株健壮的竹子,你 最想说什么?(可以对春雨姑娘说,也可以对雷公公说„„)
(2)再读感悟:你喜欢笋芽儿吗?为什么?启发学生由竹子的成长联想到自己的成长:你们在成长过程中得到了哪些关心和爱护呢?
4、表演。
(1)以小组为单位排演课本剧,教师巡视指导。
(2)班级推选表演好的小组,戴头饰进行角色表演
5、写字。
(1)学习写“冈、世界、轰”四个字。教师重点指导“冈”字的横折钩的折笔要垂直,不可向内收;里边的“”不能太小,第二笔是长点。“轰”字左边的“又”字捺要变成点。
(2)学生练习书写,组内互相评价。根据同学的建议,把自己写不好的字再写几个,直到自己满意为止。(3)全班交流展示,评选“小小书法家”。
6、作业。
读一篇童话故事,把故事的内容讲给同学听。
4、小鹿的玫瑰花
一、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2个字,有积累词语的兴趣和习惯。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懂得小鹿的玫瑰花 为什么没有白栽。
3、充分感悟黄莺和微风的话,体会栽花种草的价值,认识到为别人创造幸福,自己从中也能得到快乐。
二、教学重难点:识记生字,分角色有感情读文,懂得小鹿的玫瑰花为什么没有白栽。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实物导入。
教师手拿一束玫瑰花,让学生看看、闻闻:喜欢这份礼物吗?(指导“瑰”的读法,并书写“玫瑰”)关于玫瑰花还有一个美丽的故事呢?(板书课题)
2、谈话导入。
出示玫瑰花和小鹿的图片:认识它们吗?玫瑰花和小鹿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呢?
3、自学。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小组合作检查生字读音,交流识字方法,注意“玫瑰、花骨朵”的读法。(3)开展识字竞赛,看谁读得准读得快。
(4)开展读课文比赛,看谁读得通顺,没有错别字。
4、讨论
(1)找出描写鹿弟弟的话,引导学生质疑:你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学生可能会问:为什么一开始鹿弟弟说玫瑰花白栽了,后来又说没白栽?)(2)小组合作读文讨论解决提出的问题,教师巡视指导。
5、交流。
重点交流:鹿弟弟为什么说玫瑰花白栽了?(1)读课文1—2自然段,抓住小鹿精心种花的句子,引导学生想象:小鹿栽花时会想些什么?
(2)当小鹿跌伤了脚,没能看到玫瑰花开,又会想些什么?
(3)此时鹿弟弟又会怎么想?体会他“惋惜”的心情。
6、朗读。
(1)自由读:学生自己选择喜欢的方式读文。(2)交流读:向学习伙伴请教——自己哪里读得好?哪里还需要改进?
(3)竞赛读:每组推荐一名同学读,大家评议,互相取长补短。
7、练习。结合课文情境进行写话训练:(1)花骨朵渐渐地长大了。(2)小鹿静静地躺在床上养病。
(3)鹿弟弟惋惜地对哥哥说:“这玫瑰你白栽了,一朵花都没看着。”
8、写字。
学习“弟、哥、骨、微、渐”四个字。(1)学生观察:写这几个字应该注意什么?(2)教师范写指导“微”字中间有一短横,下面的“几”字要变弯钩为提;“骨”字上边中间时横折,下面的“月”字变撇为竖。“渐”字的“车”下面变横为提,笔顺是先竖后提。(3)作业展示,师生评议。
9、作业。
第二课时
1、复习导入。
(1)以“摘果子”的方式复习本课的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交流。
重点交流:鹿弟弟为什么又说玫瑰花没有白栽?
(1)指名读黄莺和微风的话:练习读—分角色读—挑战读。(2)引导想象:小鹿的朋友大象拍下了花开的情景,想象一下他会对小鹿说些什么?还有哪些小动物看到了玫瑰花开,他们又会对小鹿说些什么?
(3)教师小结:小鹿自己虽然没有看到玫瑰花,但玫瑰花已经开在别人的心田里,别人感到快乐,小鹿自己也感到非常幸福。所以说小鹿的玫瑰花没有白栽。
3、表演。
(1)同桌之间练习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生在组内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练习表演,研究角色的表情和语言(可以适当展开想象,进行创造性的表演)。教师巡视,相机进行指导。
(3)每组推荐一名学生进行全班比赛,大家共同评选出“最佳合作奖” “最佳风采奖”和“最佳创意奖”。
4、4、练习。
假如小鹿种的是迎春花或者别的花,黄莺和微风会怎么对小鹿说呢?请你替他写几句台词。
5、写字
学习“抽、拐、浇、终、静、躺、谢”7个字。
(1)认读生字,口头组词,想办法记住它们。
(2)学生观察后联系已有知识,教师进行迁移式书写指导:如烧—浇、躲—躺等。
(3)学生书写,直到自己满意为止。
6、作业。
语文园地一
一、教学目标:
1、启发学生观察和想象,发现事物之间的相识之处,初步感知语言中的比喻。
2、运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认识生字,借助词语理解字义。
3、读背春联,积累名句。
4、恰当的搭配词语。
5、展示自己与春天有关的语文实践活动成果。
6、把对春天的发现与大家交流。并写下来。
二、教学重难点:
1、发现事物之间的相识之处,学习比喻句。
2、学习生字,读背名言,积累好词佳句。
三、教学准备:
课件。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我的发现。
这是一项启发学生观察和想象、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训练,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初步感知语言中的比喻。题目中共列出了八种事物的图案,虽然排列上没有什么 规律,但都是在形状上有相似之处的事物。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似特点,在自主探究中学习积累语言,进一步体验发现的乐趣。
(1)观察图画,引导发现。图上画的是什么?这些事物之间有什么联系?
(2)根据提示,创生想象。请你把伙伴泡泡里的话补充完整(我发现燕子的尾巴像剪刀)还能换一种说法吗?(剪刀像燕子的尾巴。)
你还能用这样的方法说说其他的事物吗?组内互相交流观察所得。
(3)联系经验,拓展交流。在日常生活中你还发现哪些事物之间非常相似?学生大胆想象,自由表达。(如眉毛像弯弯的月牙儿,河水像一面镜子等)
2、日积月累。
这次活动安排了“读读认认”“读读背背”“我会说”三项内容。旨在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积累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读读认认”重点引导学生利用掌握的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自读自认生字新词;通过组词等练习分辨每组两个字在形、义方面的不同之处。“读读背背”是积累中华传统文化的春联。这四副春联用词凝练、生动,想象奇特优美,句式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时要采取多种形式让学生在品读吟诵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我会说”是通过练习描写景物特点的形容词与描写 景物名词的搭配,让学生积累和练习运用语言。(1)读读认认
①读:读读下面的字词,看看你有什么发现?(都是用熟字加偏旁组成的新字)
②记:你是怎么记住这些字的?学生互相交流识字方法。
③说:给每组的两个字分别组词,然后再用喜欢的词语说一句或几句话。
3、作业。
第二课时
1、读读背背。(1)读读。
学生自己读对联,不认识的字,可以借助拼音;教师示范对联的读法,学生感悟吟诵的语气。(注意读的节奏稍慢,上联和下联节奏要相同,以显示其对应关系。上联一般要吟得低缓一些,下联一般要诵得高而平。如,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学生模仿读、对读、齐读、想象读。
(2)背诵。
学生用适合自己的方法背诵对联。(3)展示。
学生互相交流课外搜集的描写春天的诗句。
2、我会说。
(1)说说。
读读横线后面的词语,说说横线上应该填什么?
(2)评评。
在组内说自己填的内容,其他同学评评。教师要启发学生说出不同的词语,只要搭配准确就要给予鼓励和表扬。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从学过的课文中找出一些这样的短语,读读写写。
(3)练练。
害羞的()()的眼睛()的笋芽儿
()的嗓音()的世界 嫩绿的()
3、口语交际。
本次交际活动的话题是《春天里的发现》。虽然话题跟一年级下册第一组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相似,但本次年级下册第一组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相似,但本次交际的角度和表达的程度要求有很大不同。本次训练要求学生在过去感知春天的基础上细心观察,展开想象,突出对春天一些现象的“新发现”,而且还要在说的基础上将自己的发现写下来,激发学生初次写话的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思维的条理性,提高热爱大自然的审美情趣。
本次口语交际练习可以和本组各课的“实践活动” 结合进行,也可以与下面的“展示台”和“宽带网”结合起来进行,把搜集的资料和将要展示的作品作为口语交际的凭借,也可以把口语交际和写话的成果作为展示的内容。具体形式教师可根据班级实际情况自由选择。交际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或整理以前有关春天的资料(文字、图片等)。
2、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过程建议:
1、播放歌曲《小鸟小鸟》,听后说说你都听到了什么?
2、在春天里你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学生结合搜集的相关资料在小组内说一说。要求:
(1)可以从植物、动物、天气变化及人们的活动等方面入手。
(2)发现要“新”,尽量与众不同。
3、全班交流汇报“新发现”,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条理尽可能多的说出自己的新发现,或者专注于某一种事物,把它说具体。如对小草的发现可以从开始探出头来说到长出嫩绿的小尖叶,从“草色遥看近却无”说到绿草如茵的景象。鼓励学生大胆把自己的联想结合自己的发现说出来。
4、全班交流,师生共同评议,评选“最具慧眼”奖。
5、把自己的新发现整理一下写出来,教师适当提醒学生先想想写话的顺序再动笔。然后全班交流,师生共同分享写话的快乐。展示台
本次活动主要展示和交流本组语文实践活动的成果。教师要根据教材中学习伙伴的提示,拓展交流和展示的形式,为学生搭建广阔的平台,让他们充分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1、结合本组语文实践活动的成果,根据学习伙伴的提示,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搜集描写春天的词句,展示写有关春天内容的书法作品,还可以唱唱有关春天的歌曲,创编赞美春天的舞蹈,画一幅春天的图画„„)
2、小组内交流,大家互相分享学习的收获。
3、班级交流展示,评选“最佳创意”奖和“最佳才艺”奖。宽带网
这是本册语文园地新开辟的一个栏目,这个网名新颖有趣,富有时代气息,旨在拓展学生学习时空,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同时它也是本组学习的进一步拓展与延伸,主要引导学生从各种途径(包括亲自观察、利用图书、电脑网络等)搜集与学习内容相关的信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过程建议:
1、把自己搜集的有关“市花”的资料在小组内进行交流。(除了教材所举的例子,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主交流其他城市的“市花”资料)
2、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交流某种“市花”的来历,或者交流“市树”的有关资料。
3、根据学生交流的信息资料,师生共同评选最佳作品出一期墙报。
2、作业。
第一单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