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百年影像观后感

时间:2019-05-15 05:48: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青岛百年影像观后感》,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青岛百年影像观后感》。

第一篇:青岛百年影像观后感

青岛百年影像观后感

——从一座小城看一个国家

德语一班 李懿 2016201283

在片头看到青岛档案馆的馆员在说起高吉森老人的话“我就是青岛人,我为什么说青岛是德国的殖民地啊”时不自禁流下眼泪的场景,我想到了我在德国总督楼旧址博物馆时所见。在走廊墙壁上陈列的《胶澳租借条约》前,一位戴着眼镜穿着工装的老人站了许久,一字一字排读,读到过分处摇头叹息。那样情真意切的叹息,听者也不禁心痛,为这座城市,为那时的中国。

青岛,这个如今已被称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美丽的海滨城市。在这百年间,却是颠沛流离,历经沧桑。而中国,亦是。一座小城,反映出了中国在这百年间的跌宕起伏。

本片以对一位德国老人提供的当初一家在青岛生活的记录影片为由,回顾起青岛的百年历史影像。追溯到1876年,德国著名地质学家李希霍芬绘制的山东东部地图上尚未有青岛这个城市的存在,当时的青岛,只是胶州湾的几个小渔村。但也是因为这张地图,让青岛第一次进入西方人的视野。也为后来德国海军选择东亚锚地产生了巨大影响。李希霍芬向德皇上书报告了自己对山东胶州湾地区的青睐。后来德皇威廉二世派远东舰队司令梯尔匹茨前去秘密调查,梯尔匹茨指出,胶州湾作为军事要地有四个特别优势:一有安全停泊处,二易于设防,且所需费用少,三附近有煤田,经济效益好,四气候适于欧洲人。

于是,在1897年11月13日,德军登录胶州湾。但在当时,清军三个营的部队驻扎此地,德军却不费一枪一炮占领了胶州地区„„理由却是1840年鸦片战争结束后,各处开放通商口岸,外国军舰可以自由来往,所以清军才不以为意,未加阻拦,清军的设防完全成了摆设。

不免悲哀,1840年鸦片战争,清政府开始一步步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随着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制度封建专制腐朽,国家腐败无能;经济落后滞步不前;军事无能腐败,有边无防;边防战士疏于管理,素质低下„„除外国势力强劲力量对比悬殊的外因外,附加的这种种内因,清政府最终选择了议和投降。有了这第一次妥协退让,便有了后面的两次三次„„

我认为,鸦片战争是百年风云的开端,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它的成败为以后中国的发展埋下了种种伏笔。我不止一次地思考:议和投降和迎敌而上,什么才是当时清政府最正确的选择?难道鸦片战争只能注定失败? 且看,社会形态方面,历史上落后的社会形态的国家或民族征服先进的社会形态的国家或民族的例子也不少。如蒙古族元征服南宋,女真族后金征服明朝。经济发展方面,在鸦片战争前,中国的国力依然是很雄厚的,国土辽阔,资源丰富,贸易顺差。且谈力量悬殊,抗日战争时中日力量对比悬殊,且在此之前,中国内忧外患经济颓败政权动荡,情景更为不堪,但是我们最终取得了胜利,美国南北战争,中国抗美援朝,都说明这绝不是决定成败的绝对原因。那为何面临着发生在类似情况下的鸦片战争最终是以失败告终了呢?在下面这段论文节选中,我似乎找到了我想要的答案。“我认为最高领导层战略决策和军事上战术指挥的失误也是鸦片战争失败的非常重要的原因。先说战略决策,具体来说就是道光帝和咸丰帝的决策意图直接左右着战局的走向。最高领导层对“和战”缺乏一种稳定的战略决策意图,使得下边的将领无所适从,“战”则怕承担战败的责任,如林则徐的命运。“和”亦怕承担丧权辱国的责任,如琦善的命运。在这种情形下,我们就不难理解叶名琛在英法联军进攻广州时所采取的态度了。最高领导层对“战”不敢坚持,丢失一两处城池就以为战争失败了,于是又急于求和,主战派遭殃。也就是说,对战争缺乏一种全局性的考虑部署。(借鉴2016年9月19日《两次鸦片战争论文》)历史不是判断题选择题,没有绝对的正确答案,议和或是迎战都可,但是最重要的是需要一个长久的总体稳定的战略决策意图。客观条件是很重要,但是最重要的还是人的主观能动性。抗日战争,中国在力量悬殊的情况下,还是取得了持久战的胜利。国民党的重重围剿下,共产党飞夺泸定桥,取得了长征的成功。人定胜天,并非妄言。

1897年11月1日,巨野教案为德国的入侵提供了一个冠冕堂皇理直气壮的所谓理由。德军占领青岛后,用武力威胁清政府,1898年3月6日,逼迫清政府签订《胶澳租借条约》,租期99年,从此胶州湾及周边沦为德国的殖民统治达17年之久。

抗日战争前的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鸦片战争前的虎门销烟;八国联军侵华前的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日本抢占青岛前为中国夺回主权的的理由。几乎所有的侵略战争都在找寻一个所谓正当的理由来隐藏自己的非正义意图。而能否推翻这些阴谋不被强迫着跳入圈套,在于这个国家是否强大到可以抵抗外来侵略。清政府的主动求好卑颜屈膝不会得来德军的同情,武力威胁下最终仍是签订了不平等租借条约。

1897年德军占领青岛后,初期利用清军留下来的防守装备,两年后,开始大规模的军事工程建设,采取了堡垒是要塞体系格局建设,外围用堡垒相联系,构成易守难攻的步兵防御线,同时德军还在海岸边建筑炮台,一是为抵御列强,二是为防止中国军队反抗打击。

德国17年的殖民统治,为青岛带来了繁杂先进的下水道系统,信号山山腰处的总督楼的黄墙红瓦,中山路上天主教堂的双塔,江苏路上基督教堂的钟楼„可与此同时,还有被夺取的主权和领土,还带来了民族的屈辱和国家的不安。有时想,如果不是德军的占领,青岛这个当初的荒败的小渔村还能否发展为现在的模样?在总督楼的展板上,我看到青岛20世纪初的城市全景对比图。短短10年的时间,青岛的高楼拔地而起,城市景观与自然景观相协调的城市规划清晰可见,青岛港大窑沟野战医院火车站中山路„„平心而论,如果不是德国的入侵,青岛不会发展如此之快。但这并非是为德军的侵略而辩护,侵略者目的并非是为了中国的近代化,只是客观上促成了这一结果。但同时,我们也并不能为腐败的清朝辩护,它并未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担任起他应担负的责任。

1914年6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作为同盟国之首的德国也将驻守青岛的大部分军队撤回德国。日本察觉到这是夺取青岛的最佳机会,所以以帮助中国夺回青岛主权为由,日军要求德军无条件将青岛交由日本暂管。纵使有固若兵汤的步兵防御线以及严密先进的防御体系,但终因寡不敌众,兵力物资供给以及撤退线被切断,历时两个月的中德交战以德军战败告终。

战胜后,日军并未有归还青岛之意,占领了8年之久。在日本坚船利炮的武力威胁下,袁世凯声泪俱下表白,“我国国力未允,尚难以兵戎相见,权衡厉害,不得已而接受日本通牒的要求,令人何其痛心”最终决计接受日本的最后通牒,签订“二十一条”。1919年1月18日,巴黎和会在凡尔赛召开,这为青岛问题的解决带来了机会。但是段祺瑞迟迟不提青岛问题,后日本率先提出青岛问题后,中方代表顾维钧长达半个小时有理有据的发言博得了许多代表的同情。最终日本人拿出了杀手锏:于1918年日本与中国段祺瑞政府签订的山东问题秘密换文合约(成员国之间互换政事外交文本)。将青岛交由日本被写入了凡尔赛和约。1919年五四运动,引发了国内众多爱国人士起身呼号:誓不做亡国奴,还我青岛,反对二十一条。最终,中国代表团拒签,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的同情,这一要闻打破了日本对于青岛的美好幻想。1922年2月1日,大会主席休斯在全体大会上宣布,青岛及山东问题终于解决,历时两个月,中日之间最终形成了包括将青岛由德国租借地完全归还中国的14条议案。青岛的回归,是中国近代史上主权回归的首例,是改写弱国外交的开篇。这场斗争的胜利,可以说是全体国民共同争取来的!

在最后这一段的观影中,我注意到了两点。一是日军先是利用武力威胁北洋政府签订二十一条,后用借款之由威胁段祺瑞政府自愿签订山东问题秘密换文合约。前者可以解释为武力胁迫下不得已而为之,而后者日方意图如此明显,为何还是自愿签订了呢?二是两次提起的,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的同情。想到初中高中大学历史老师都经常言说的一句话:弱国无外交。因为国家不够强大,许多漏洞把柄牵一发而动全身,时时刻刻走在夹缝中,小心谨慎,寻求大国援助。忽然想起最近各地四起的爆炸袭击,菲律宾的马拉维省被isis所控制,当时,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在俄罗斯访问,访问时他说:“战斗仍在继续,我必须回家,我今晚必须回到那里,我来这里寻求你们的友谊,与你们的国家建立贸易往来,很抱歉如此匆忙。我需要购买武器,如果你们能给我一些软贷款,我们将用这笔钱,立即付款购买武器。因为我们从美国购买武器的订单被取消了。但是对抗isis需要武器。”失去美国援助的菲律宾只好放低姿态请求俄罗斯的帮助。菲律宾没有想到这次的求助会使得国际关系发生哪些变化吗?不。但是国家面临危难,首要任务是保障国家安全,保障国民的安全。虽然情况不一,但由此思考中国在近现代史中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也便不是那么不可理喻了。

读史以明智,知古而鉴今。今昔对比,只有国家强大了,国家和人民才更加有底气,才可以在南海仲裁时拒绝合理性,在萨德部署时步步不让„„只有人民将国家荣辱记在心中,在国家危难时勇于斗争,这个国家才会有胜利的可能。

青岛的迷人,不仅是因为他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更因为他悠久的历史和历经沧桑却精神焕发的魅力。透过这座城,我看到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跌宕,爱上这座城,并一直深爱着这个国家,不忘国耻同时为它现在所取得的成就而骄傲。

2016级德语1班 李懿 2016201283

第二篇:公益影像节观后感

公益影像节观后感

我于2013年11月1日在宁夏大学B 区图书馆东报告厅参加了xx计划举行的公益影像节,这次的影像节主要是以播放公益影片和志愿者山区支教的影片及山区老师生活的影片这样的形式进行的。但影像节开始的时候我们都沉浸在那种沉重的气氛当中,看到农村孩子在破旧的教室里上课,他们的父母满脸的皱纹,我突然有种沧桑的感觉,我看到了他们生活的不易,他们的朴实无华,于是我也陷入了对当年生活的回忆当中。我开始念书的时候也是这样,在破旧的教室里上课,没有钱买笔和纸,每天就在地上画写,那样的心酸生活只有尝试过了之后才能够感受的到。但最终还是一步一步地走了过来。当我看到农村的老师拿着微薄的收入却毫无怨言依然坚持在教学的岗位上,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农村的孩子们了,这又该是多么的伟大啊。

第一节影像播放的是志愿者们回访的情景,他们对山区的孩子进行了资助,给他们送去了温暖,让他们跟家坚定了信心,通过了这个影片让我更加对志愿者所从事的事业有了新的认识,同时也使我对这一职业更加热爱,我想我何时才能向他们一样奉献出自己的力量,第二节则是志愿者的山区支教。看到农村孩子们那种阳光灿烂的笑容,对求知的渴望,不仅使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生活,我们三个年级同在一个破烂的教室里上课。那个时候,家里没有过多的钱,买的本子得双面写完才能买新的,没有钱买笔,但是仍然无忧无虑的生活着,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是的,我想,无论何时,我们都不能忘本,无论什么,都不能成为我们放弃的理由。因为我们曾经并没有拥有过就不怕失去。

让我感触更深的是,在对最美教师的调查中,提及汶川大地震最美老师救孩子的事迹时,竟然没有人能够记住这些无私奉献的教师,而当提及范跑跑这样的人时,却是个个都刻骨铭心。是的,乡村的教师们他们坚持把自己的青春奉献给了乡村的孩子们。他们明明知道,这样简简单单的人生,不会被名留青史,但是最终还是留在了乡村,坚持着自己的教育事业。在看到老师看着孩子们的神情,此时,他们的情感似乎已超出了老师对学生的情感,而是父母对子女的那种爱。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乡村的孩子们,是他们不悔的选择。于是我在想,如果我是一名老师,我会不会有那种勇气,把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他人。

总之,这次影像节使我感触非常深刻。我这只笔的粗俗,是表达不出那种属于内心的感触的。从此,我知道,我不该就此放弃对理想的追求。这一切都将成为过去,是我的至理名言。时刻提醒着我,该做些什么,该走哪条路。

第三篇:百年情书观后感

百年情书观后感

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起义在1911年爆发,以救天下苍生为己任的中国先辈们,带着自由、博爱、民主的革命信仰在万重困难的神舟大地上,举步维艰的救民于水火,留下高尚的而伟大的革命精神和可歌可泣的不朽爱情!

以革命背景为“垫底”的爱情,演绎了“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 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汝其勿悲!”这种崇尚无私的大爱,展示了一代先哲抛头颅洒热血杀身成仁的革命精髓!

看到林觉民每次带着革命任务回到家乡路过老家时,与父亲和妻子短短相聚,又匆匆离去,留下年过半百的家父和带着牵挂的弱身妻子的背影,流露出了家人对他的担心和深深的牵挂,但以救民于水火为大任的他,为了革命,除了有对于爱妻的苦苦爱恋和对家的依依不舍,更有对于革命的决心,他毅然离去!

“ 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又恐汝不察吾衷,谓吾忍舍汝而死,谓吾不知汝之不欲吾死也,故遂忍悲为汝言之。这一段文字情真意切,读后情入肺腑,让人潸然泪下。林觉民先辈咬破手指头后将血与墨融合,用娟秀的小楷写在手帕上的。一个怀着极度悲伤的挚情和对革命的热爱,能在爱的驱使下理性的隐忍着流露,压抑着释放,泪珠和笔墨齐下,不是一般人都能够做到。但是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写出来呢?因为,这是最后的心上话,不说给爱妻听以后就永远没有机会了。他未负天下人,未负泱泱中华之亿万民众,而偏偏负了爱妻一个人。眼见妻子以个人要承担起整个家庭重担,要抓养孩子成人,这一切的一切,作为人夫的他唯求得到爱妻的理解与原谅。“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七尺男儿并非无情之人,并非是为了逃避责任而去死。而是爱她太深,也正因为爱她太深,才能勇敢的面对死亡。这是真爱中无上的责任。不仅爱妻子,更爱天下无数鸳鸯,在自己比翼齐飞的时候,他明白必须以天下为己任,成全他人的挚爱,而这种最高境界的爱是源于对爱的无比忠贞的。主人翁记起了初婚时二人花前月下的幸福,想到和爱妻同生共死,永结百年。但是他们的真爱在满街狼犬之下不容于世,他们的愿望生不逢时,因而想到用死来捍卫。但是想到爱妻已有身孕,恐怕这种做法对她的打击太大,是爱妻所不能承受的。但是在矛盾的驱使下,主人翁说了。这一说使他真正明白了爱的真谛。“所有伟大的爱都必须用责任来维护,用死来捍卫”。

在最后的临刑就义时刻,面对清朝官员的劝降,林觉民满腔热血地说:“虽头断血流,暴尸街头,但华夏大地少了一干英杰,黄泉路上多了一群鬼雄,我等一死,死得其所,血洒神州,快哉快哉!体现出了一代先哲的崇高革命情操,置生死于度外的无畏精神!这种革命精神可歌可泣,将永远激励的前进的中国人民!这种高尚的爱国品德将永远记载于青史之中而不朽!

第四篇:《百年情书》观后感

电影《百年情书》观后感

不得不说《百年情书》这部电影真是烂的不同凡响。本来是要缅怀发起和参加广州起义的革命先烈的,但是看完这部电影真心没什么感觉了。所以借着这个被强迫的机会,再回顾一下从广州起义到辛亥革命成功的那段历史吧,重新感受一下先烈们的豪情大义,当以自醒。1911年4月27日,由孙中山先生领导的同盟会革命党人不甘于之前多次起义的失败,对革命依然充满信心,遂决心此日再次在广州发难,以此推动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原计划于4月8日发难的计划,由于受到同盟会员温生才刺杀署理广州将军孚琦导致广州戒严,以及美洲款项和军械无法按时到达的影响,不得不推迟到4月27日。4月23日,黄兴由香港潜入广州,在两广总督衙门附近的小东营五号设立起义指挥部,并将原定十路进军计划改为四路:黄兴率一路攻总督衙门;姚雨平率军攻小北门,占飞来庙,迎接新军和防营入城;陈炯明带队攻巡警教练所;胡毅生带队守南大门。1911年4月27日下午5时30分,黄兴带领“先锋”120余人,臂缠白巾,手执枪械炸弹,黄兴连开三枪,揭开了黄花岗起义的序幕,直扑督署。另有一路于吴公馆出发,目标是阻止城北龙王庙的防营部队到督署增援。督署卫兵进行顽抗,革命军枪弹齐发,击毙卫队管带,冲入督署。两广总督张鸣岐逃往水师提督衙门。黄兴等找不到张鸣歧,便放火焚烧督署衙门,然后冲杀出来,正碰上水师提督李准的亲兵大队。林文听说李部内有同志,便上前高呼:“我等皆汉人,当同心戮力,共除异族,恢复汉

疆,不用打!不用打!”话未讲完,被敌人一枪击中,当场牺牲。随后,黄兴将所部分为三路:川、闽及南洋党人往攻督练公所;徐维扬率花县党人40人攻小北门;黄兴自率方声洞、朱执信等出南大门,接应防营(此为起义部队)。

攻督练公所的一路与吴公馆的志士会合,途遇防勇,绕路攻龙王庙。战至半夜,终因众寡不敌,喻培伦全身多处受伤,率众退至高阳里盟源米店,以米袋作垒,向敌射击。后因敌放火,他们才被迫突围,喻培伦被俘遇害。往小北门的一路也很快遭遇清军。经过一夜作战,打死打伤敌人多名。最后,张鸣岐放火烧街,徐维扬率部突围,经小北门逃到城外,回城救援时被捕。黄兴所率一部行至双门底后,与温带雄所率计划进攻水师行合的巡防营相遇。温部为入城方便,没有缠带白巾,方声洞见无记号,便开枪射击,温带雄应声倒下。对方立即发枪还击,方声洞牺牲。战至最后,只剩黄兴一人,才避入一家小店改装出城。4月30日回到香港。

这次起义,除黄兴一部及顺德会党按期发难外,其余各路均未行动。新军子弹被收,没有作战能力;胡毅生、陈炯明事先逃出了广州城;姚雨平因胡毅生刁难,未能及时领到枪械,起义爆发后藏匿不出。这样,起义成为黄兴一路的孤军作战。起义失败后,广州革命志士潘达微收殓牺牲的革命党人遗骸72具,葬于广州郊外的红花岗,并将红花岗改为黄花岗,史称“黄花岗72烈士”。这次起义因而也称为黄花岗起义。黄花岗起义纪念日被民国政府定为青年节。

这里不得不提一下《百年情书》的主人公林觉民,他十三岁参加

科举考试,就放出“少年不望万户侯”这样的豪言,二十岁的时候东渡日本留学。除谙熟日语之外,他还懂得英语和德语。林觉民比鲁迅小六岁,是一个现代知识分子,可以从容地出入国际性舞台。在众多人的心目中,林觉民的形象将英雄与乡亲有机地统一起来了。1911年春林觉民抵香港,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4月24日夜写下感人至深的《与妻书》。这是他给妻子的遗书,写道:“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哭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1911年4月27日,林觉民与陈更新等率福建志士进入广州。下午5时30分,随黄兴勇猛地攻入总督衙门,纵火焚烧督署。冲出督署后,转攻督练所,途中与清巡防营大队人马相遇,展开激烈巷战,受伤力尽被俘。广州起义失败后,当时传言抓获一个剪短发、穿西装的美少年,指的就是林觉民。时任两广总督的张鸣岐和水师提督李准会审林觉民。林觉民不会说广东话,就用英语回答问题,毫无惧色,慷慨陈词,综论世界大事和各国时事,宣传革命道理。又在堂上发表演说,谈到时局险恶的地方,捶胸顿足,激愤之情,不可扼抑。他奉劝清吏洗心革面、献身为国、革除暴政、建立共和。满庭皆震动。两广总督张鸣歧叹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当时水师提督李准劝总督大人为国留才,而张总督认为这种英雄人物万不可留给革命党,遂下令处死。被关押几天,觉民滴水米粒不进,泰然自若地迈进刑场,从容就义,殉国时年仅24岁,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

1921年12月,在《<黄花岗烈士事略>序》中,孙中山深情致祭:“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全国久蛰之人心,乃大兴奋。怨愤所积,如怒涛排壑,不可遏抑,不半载而武昌之大革命以成”。同年,孙中山又为黄花岗纪功坊题写了“浩气长存”四个大字。岁月悠悠,当我们亲临黄花岗七十二烈士的墓前时,那份大义凛然,那种勇往直前,始终令我饱含激动之情,自豪之气。自由女神像挺立于央,象征着烈士的向往,顶天立地,民族的脊梁,民族的气概。

民主!民生!民族!我党警醒!

第五篇:《百年小平》观后感

《百年小平》观后感

在写下这篇文章之前,我对邓小平的认识只是略知一二,不过是人们口耳相传的一国两制,三起三落,详细情况却是完全不了解。通过前几日在课堂上观看的《百年小平》纪录片,真的使我受益匪浅,也从不同贩卖你重新认识了邓小平,这样一个东方巨人。

邓小平是中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是20C继孙中山、毛泽东之后对中国历史命运有重大影响的伟大人物。

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的变化有目共睹。十亿人口的神州大地上,正在掀起巨大的改革浪潮。每当人们为置身于这样一个时代而骄傲和喜悦的时候,都不会忘记那个伟大的名字———邓小平。

在观看影片的过程中,最让我体验深刻的是邓小平崎岖的人生阅历。

他在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中,1929年他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建立左右江革命根据地;1940年,指挥并参加百团大战指挥部队;解放战争时期率军军开辟中原战场,领导淮海战役、渡江战役为新中国的诞生立下了赫赫战功。建国初期解放西南,主政西南,为和平解放西藏做了大量工作;

“我是党和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一句发自内心却平常的话语,感觉意义却是如此深刻,这是邓小平一生的写照。正是凭借这样一种深情,伴随着他走过了战火纷飞的革命年代,走过了崎岖坎坷的“三落三起”,走向了热火朝天的改革开放,他的心始终与人民连在一起。也正是凭借这样一种精神,他的一生闪烁着伟人的光芒。

作为一位伟大的军事家、理论家、经济实务家,邓小平无论在哪一方面都非常杰出。反对保守,提倡改革,重视知识,提倡科学救国,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邓小平做的极为突出。他高瞻远瞩,提出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邓小平同志离开我们已经七年多了。伟人已去,事业长存。今天我们纪念邓小平同志百年诞辰,缅怀伟人业绩,聆听为人的教诲,学习他的光辉思想,最好的行动就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坚定不移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为一名青年学生,我们应该立足本职,奉献爱心,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下载青岛百年影像观后感word格式文档
下载青岛百年影像观后感.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百年中国》观后感

    《百年中国》观后感 百年中国,是历史要铭记的。百年中国,是中华民族所要铭记的。中国这一百年,既有在民族危机和深重灾难中跌跌撞撞的跋涉,也有在摸索中的不断前进。 在观看了几......

    《百年中国》观后感

    河海大学文天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成果书课程名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院系年级:***************专业班级:*****************学号:***********姓名......

    《百年中国》观后感

    《百年中国》观后感12月1日下午,我们站全体干部职工在站领导的带领下,在会议室集体观看了大型纪录片《百年中国》。看完之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闭上眼睛,回想着中华民族走过......

    百年中国_观后感

    落后就要挨打未来在我们手中 百年中国观后感 《百年中国》再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经历的翻天覆地的变化,演绎了一出中华民族知耻而后勇、死地而后生的演义。二十世纪伊始, 中国......

    百年中国观后感

    落后就要挨打 未来在我们手中百年中国观后感看完全部视频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闭上眼睛,回想着中华民族走过的着风雨半个多世纪的历程。从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一个民族要富......

    百年小平观后感

    我们的感恩,从未忘记----观《百年邓小平》与有感 机电1005班王丹10221135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

    百年中国观后感

    一个民族的崛起,一个百年的传奇 ——百年中国观后感 站在2010年的开端,我们依旧难忘那个振奋人心的2009年。在2009年里,我们伟大的共和**亲迎来了她100周岁的诞辰。 百年中国......

    《百年小平》观后感

    中国发展的引路人——观《百年小平》有感 题记:他走过了一个世纪,他创造了一个时代,他树立了一个丰碑。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中国的变化有目共睹。十亿人口的神州大地上,正在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