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旋转》说课稿和教案
《旋转》说课稿
罗双喜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五年级人教版《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图形变换P5、P6页《旋转》。该单元包括轴对称、旋转、欣赏设计三个内容。本课计划1个课时。
2.教材的编写意图:
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本教材的安排在使学生“了解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对称现象,获得初步的识图、作图等技能,掌握轴对称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掌握图形的旋转和平移的特点,感受图形的旋转和平移在生活的运用,领会数学的价值。
在三年级学生已经学经初步认识了图形的旋转和平移,以后上初中也将进一步学习图形的旋转和平移,因此,本课起着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力目标: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感受图形变换产生的美,进而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审美意识。
重点:掌握旋转的特征
难点: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着顺时针方向旋转后的图形。
二、说教法。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根据教材内容和编排特点,为了更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指导思想,采用以实验发现法为主,直观演示法、设疑诱导法为辅的教学手段。教学中,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诱导学生思考、操作,教师适时地演示,并运用电教媒体化静为动,激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逐步推导归纳得出结论,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状态,从而培养思维能力。
三、说学法
根据学法指导自主性和差异性原则,让学生在“观察一操作一概括一检验一应用”的学习过程中,自主参与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的过程,使学生掌握知识。
《旋转》教学设计
罗双喜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明确目标
课件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不相同)
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能)为什么这样分类?(“”这一类在运动的过程中在直行,“”而这些在运动的过程中它们都在转。)
在游乐园里,像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而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旋转”。板书课题。
二、落实任务,自主学习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着直线移动。
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说得真棒,瞧,我们见过的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
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
2、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同学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3.学习例题3:
出示:钟表
师:请同学们细心察看指针的旋转进程。
出示动画:(指针从十二指向一)
师:谁能用一句话完全地描写一下适才的这个旋转进程?
(老师引导学生陈述完全)
生:指针从“十二”绕点O 顺时针旋转30。到“一”。
板书:指针从“十二”绕点O 顺时针扭转 30。到“一”
(出示动画:指针从一指向三)
师:此次指针又是若何旋转的?
生:指针从“一”绕点O 顺时针扭转60。到“三”。
(出示动画:指针从三指向六)
师:同桌相互说一说。
师:要是指针从“六”继续绕点O顺时针旋转180。会指向几呢?
生:十二
(出示动画:指针从六指向十二)出示:风车。
师:请同学们细心观察看风车的旋转过程。三.合作学习,组内交流 小组组讨论。全班交流。
一.小结,明白旋转的要素
师:咱们描写了这么多旋转征象,想一想看,要想把一个旋转征象描写明白,应该说哪些方面?
生:旋转物体、起止位置、绕哪一点、旋转方向、旋转的度数
板书:点方向角度
师:对!要把一个旋转征象描写明白,不但要说明白是什么在旋转,它的起止位置,更首要的是要说明白旋转环绕的点、方向,以及角度。
[本环节设计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自己在实践操作中升华概念,得到知识,让学生感受图形变换与生活的密切关系,让学生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的理念。从而很好的突出了重点。]
4.学习例题4:
我们已经了解了一个图形旋转的全过程,想不想自己试着画一画呢?(1)出示例4方格图,让学生自己在方格纸上完成。
(引导学生数时要找准物体的一个点,再看这个点通过旋转后到什么位置,再来数一数经过多少格)
(2)作品展示,交流画法。
提问:谁愿意来展示一下你的作品并说说你是怎么画的?(4)小结画法。
小结:我们在画一个旋转图形时,首先要确定它围绕的点,然后找到这个图形各个点的对应点,最后连线。
[本环节的设计是为了使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巩固图形旋转的基本特征,在教师的适当指引下很好的掌握了旋转图形的画法,突破了教学中的难点。]
四、课内练习、当堂反馈
(1)完成课文第6页的“做一做”
第1题让学生说一说这些图案分别是由什么图形旋转而成的。
第2题先放手让学生独立画,再全班汇报交流,最后教师小结,结合生活中的数学介绍旋转变换的在生活中的应用。完成课文练习一第3-4题 第3题
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有关对称、平移和旋转变的换的知识进行判断。注意让学生感受数学的美,体会图形变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第4 题
可以提示学生根据所设计图案的需要自己确定。
五、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今天学了什么?同桌之间互相交流总结。板书设计: 旋转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 课后安全:不在走廊追打。
第二篇:《平移和旋转》说课稿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上午好:
我说课的内容是《平移和旋转》,我是从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课的。第一方面
一、说教材
《平移和旋转》是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第18、19页的教学内容。
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是本单元教学活动的重中之重。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辨认锐角、钝角,建立了有关几何图形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本课是在学生认识对称图形之后学习与研究的内容,是从运动变化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教材注重挖掘和利用身边丰富有趣的实例,充分感知平移、旋转两种运动的不同特征及其普遍存在性。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而作为新课程中的新的教学内容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平移和旋转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以及学会分辨平移和旋转现象。
第二方面
二、说教学目标
我是从三个方面来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的。
知识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与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技能目标:让学生通过多媒体教学资源,经历观察、操作、合作等学习活动,并在网络环境下自主学习。通过学习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情感目标: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认识周围世界,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能做出判断,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得到的图形。
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在方格纸上图形平移的方法及操作。第三方面
三、说教法与学法 第一方面教法的阐述
1、实践操作法
三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建构主义学也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而生动的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做一做、移一移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多依赖直观这样一个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2、图片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创设图片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巩固所学新知识。教育心理学中说游戏是儿童的本性,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我以图片作为载体由浅入深地引入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第二方面学法的阐述
1、情境学习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找出平移、旋转的物体,并且能用手势表示出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小组合作法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能数学地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使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第四方面
四、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制定的教法和学法,本课设计了如下七个教学环节:
1、轴对称图形的复习。
这一部分教学内容,让学生知道剪纸是中国民间的艺术,要好好学习,把这种美好的传统远远的流传,给学生认真学习新课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2、构建平移旋转的概念。
通过擦黑板引出物体的运动,我说我是走路来上学的,让学生说一说他们是怎么来上学的,然后说一说生活中其他物体的运动,打开了孩子们的话匣子,充分发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老师给同学们带了很多图片,让孩子们说一说是什么运动,并通过小组活动给它们分分类。
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而且儿童的注意力有强烈的直观性和色彩性的特点,容易被生动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我选择了比较生动形象的图片来揭示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揭示平移和旋转的概念以后,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区别平移与旋转,我让孩子们说说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并且用手势和动作来做一做,然后配合书上的练习,学生完全就能够判断出是平移还是旋转现象。
当今的建构主义者主张,世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赋予意义却是由每个人自己决定的。我们是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来建构知识的,所以他们更关注如何以原有的经验、心理结构和信念为基础来建构知识,他们强调学习的主动性、社会性和情境性。因此,我利用学生生活中的例子创设有关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情境。
3、图形的平移方向和距离的教学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儿童的思维是从动作开始的,切断动作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而且,三年级的学生的思维还处于形象阶段,只有借助多感官的参与学习才能更好的巩固所学内容。这一环节的教学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经过了前两个环节的教学,许多学生的注意力已经下降。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让学生拿出画有三角形的表格和准备好的透明表格,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确定三角形移动了几个格子。生动有趣的活动能再次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不仅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而且使学生在课堂后半段时间学习更加有效。最后我让一个学生上展台演示三角形移动过程,加深印象,并且和学生一起得出判断平移距离的方法,判断平移的距离的时候,只要找到一组对应点,数数中间有几格就可以了。
4、情境练习,启智培能
让学生感受到了在方格纸上移动物体的乐趣后,我继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完成课本上和课件上的练习,从而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及时内化,成为自己的知识。
5、画平移图形的教学
对前一个教学环节,学生充满了成就感,接下来,我让学生自己当一回设计师,将平行四边形向上平移三格。本环节的设计,考虑到学生对方格纸上图形的平移认识比较清楚了,我就放手让学生独立研究,同时考虑到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是个难点,我重点加以指导,使他们充分享受自学成功的乐趣,提升学习的情感。展示学生作品的同时,总结出画平移图形的方法。
6、巩固练习,深化发展
为了让学生更加巩固所学知识,我还特别准备了一套练习题,判断平移和旋转题,判断平移方向和距离题,画平移图形题。
7、知识拓展
经过新知识学习和配套练习,学生对平移和旋转以及平移的距离和画图已经有了很深刻的理解,这时我设计了一个评评理的教学环节,为小青蛙伸张正义。这个教学环节,有很强的情感因素,学生很感兴趣。同时还有一个移动皮卡丘的小游戏,让学生通过移动小纸片,准确判断方位和移动距离。第五方面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运用了直观比较的形式设计板书,简单直观的设计有利于学生进行比较和记忆,帮助学生了解知识的整体结构,掌握所学内容间的联系和区别。
平移与旋转
平移:汽车、国旗„„ 找点——移点——连点
旋转:钟、风车„„
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意识的进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第三篇:《平移和旋转》说课稿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1
一、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P41—42页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辨认锐角、钝角,建立了有关几何图形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而作为新课程中的新的教学内容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平移与旋转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以及学会分辨平移和旋转。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参与对旋转与平移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旋转和平移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渗透了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学会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
教学难点:是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实践操作法
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建构主义学也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而生动的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多依赖直观这样一个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2、游戏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创设图片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巩固所学新知识。教育心理学中也说游戏是儿童的本性,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我以图片和游戏作为载体由浅入深地引入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学法
1、情境学习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找出平移、旋转的物体,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小组合作法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能数学地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使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五、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的教法学法,本课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1、实物导入,初步感知(3分钟)
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而且儿童的注意力有强烈的直观性和色彩性的特点,容易被生动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我就利用窗户和钟表揭示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观察窗户上窗的移动情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窗户的运动情况并让学生用手画出窗户的移动路线,形成对平移概念初步的感知。接着,我再出示钟表,让学生观察秒针的运动情况的同时让学生用手画出秒针的运动路线,形成对旋转概念的初步感知。
2、创设情境,感受体验
在学生形成初步感知后,我再创设图片情境加深理解解。(利用主题图及课本中的图片揭示平移、旋转现象)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2
微课作品介绍
本视频适合使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三年级学生在预习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平移和旋转”时使用。本微课视频制作精美,声音清晰,教学情境生动形象,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感知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初步形成物体平移或旋转的表象,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教学需求分析
适用对象分析
本视频适合使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三年级学生在预习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平移和旋转》时使用。
学习内容分析
本视频内容为图形与几何领域里关于图形与运动的知识。这是小学阶段学生第一次学习物体运动的知识,学生了解图形的运动知识,有利于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也为后面学习进一步学习复杂的几何知识做好铺垫,有益于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分析
实例结合感知平移现象状语从句:旋转现象;初步形成物体平移或旋转的表象;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感受平移和旋转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
教学难点: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比较分类,初步感知
1、观察物体运动影片,思考:它们是怎么运动的,并用手势表示出来。
2、你能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给它们分类并介绍为什么这样分。
3 、小结:国旗、火车车厢、缆车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而像风扇叶片、螺旋桨、钟表指针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就称为旋转。 “平移和旋转”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2种物体运动的方式。
二,结合实例,丰富感知
1、想想做做1,判断物体的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
2、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或旋转?
三,动手体验,把握特征
1、移动一次,将数学书平移到另一处。
对比这两组平移,说说有什么不同?
明确:平移时要注意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2、旋转转盘,对比两组转动方式,说说有什么不同?
明确:旋转时也要注意方向和角度。
3、比较:刚刚物体在平移,旋转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小结:平移,旋转只是改变物体的位置,不改变物体的大小,形状。
4、介绍实例,感受生活中,学习中平移,旋转的价值。
5、思考:有没有物体,它的运动既有平移又有旋转?
四,及时练习,巩固新知
想想做做2,绿色树叶通过平移,可以和哪些树叶重合?
五,全课小结,渗透意识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进一步介绍平移,旋转的实例
学习指导
请在预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平移
和旋转“时使用本视频。另外,有关平移旋转的知识还有很多,物体
运动的方式也有很多,可以去网上搜索更多进行了解。
配套学习资料
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制作技术介绍
本微课使用Camtasia工作室软件制作。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平移和旋转是课标教材新增内容,属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图形与变换。人教版小学教材把平移和旋转按两个层次进行编排,第一学段认识平移和旋转,重在掌握平移;第二学段重在掌握旋转。本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掌握简单图形的平移变换。本课内容是学生认知系统中此类知识的初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就要注意寻找学生生活实际中的例子作为教学切入点,以使化陌生为熟悉;虽说是此类知识的初始认知,但有一样东西是从学生开始认知世界起就一直贯穿其中的,那就是空间观念,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点初步的空间概念,对于变换的数学思想在一年级图形的拼组中也有点滴的积累,本课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今后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圆形的面积(割圆术)、圆柱的体积等知识都是一种数学思想上的渗透,这些因素都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隐含的思维主线。本课教材是这样编排的,一是通过例1认识平移现象,二是在方格纸上平移,三是通过例2认识旋转现象。考虑到平移和旋转都是图形变换的两种基本形式,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可以在对比中让学生认识它们,我就将教材进行了顺序的调整,将认识平移和旋转放在第一环节,第二环节进行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的平移,由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平移后的图形。
3、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建立空间概念,锻炼动手能力。
重点是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图形。难点是判断平移距离和根据平移特征画出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水平、垂直平移后的图形。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课堂目标,突破难点,依据二年级学生认知心理,本课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引起生活联想,结合实际直观认识平移和旋转,在感性认识两者的变换特征基础上抽象出平移和旋转的数学模型;通过运用课件演示,获得平移动程的直观体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操作、讨论、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我想本课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课始:
(一)从生活出发,感受数学在身边
初始知识无旧知可迁移,为了去除新知的陌生感,我利用学生现实生活作为学习新知的起点,出示游乐园场景引发学生联想各类项目的运动方式,指出运动中有学问;出示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指出生活中有学问。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探究两种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接着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动手演一演,体验中建立数学模型
人们常说:听过看过会忘,做过印象深刻。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平移和旋转,切身体验两种变换特征,从而初步建立起数学模型。
首先通过课件演示几组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让学生直观认识平移特征,引导观察平移过程中什么不变,什么变化了,以把学生从直观认识逐步引导到抽象的数学概念的把握上;再请学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现象符合这种特征;然后让学生模仿这种运动方式移一称文具、身体等,为避免思维定势,启发学生从不同方向去平移物体,水平方向的、垂直方向的、斜向的、前进、后退、上行、下行等。这样,学生就从课件中观察到、生活中联想到、做中体验到平移特征:沿直线移动,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化了,总结出变化两因素:平移方向和平移距离。这个过程体现了生活——数学——生活的过程,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建立数学概念后又回归于生活,在生活认识和生活应用中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接着从主题图中提出摩天轮场景,比较其与刚才的运动方式有何异同,模仿这种运动方式演一演,在比较、观察、实践、讨论、探究中体验并概括旋转特征:围绕中心(可以是一点,也可以是一根轴)转动,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变,方向、位置变了。
从数学概念上分别认识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后,学生已初步建立起了这两个数学模型。为了深化认识,我安排了一组动画,让学生判断运动方式,既可以巩固新知,使模型更清晰明朗,又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认知基础。有了以上的认知基础,转入第三个环节:
(三)实施六大解放,探索中形成数学能力。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争取头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和时间解放这六大解放。通过上面两个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放眼观察、放手操作、放开讨论,这就如同比赛前的热身,学生在参与学习和思维上已达到一种兴奋状态。这时课件演示房子的平移过程,让学生观察房子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在这里,平移方向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对平移距离,学生可能会把两个图形间的距离当作平移距离,在课件中,我用一个红点让学生的注意力有所侧重,因为形状不变,每个对应点的移动距离相等,因此找一个关键点很重要,这样可以排除其他信息干扰,化整为零,把图形整体转化为一个部分点,点移动的距离就是图形平移的距离。这样,在观察和讨论中,认清了平移的距离。
接着让学生在动手移一移中升华认知,提高能力。这对学生是个难点,难在根据图形各点间与关键点的位置关系画出图形整体。通过观察课件动画,让学生思考、讨论:怎样画出平移后的全部图形?在提供的作业纸上动手画一画,为分散难点,作业纸上已画出关键点平移后的位置,主要是研究如何利用关键点平移整个图形。学生可以找出图形中线段转折处的每个顶点平移后的对应点,然后连点成线。在后面的反馈中对画法进行优化,用图形中各顶
点与关键点的关系来画平移后的图形,化零为整,显得更有整体感。
最后,展示优秀作业,谈谈学习收获,结束本课教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敏感地发现学生思维上的亮点,保护创新的思维热情,及时予以行为习惯和思维上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保持探究的热情和可持续的发展。下面说说板书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中既点明了两种变换的本质特征,又表明了两种变换的联系与区别,把说的数学凝固在了黑板上,不时提醒,不时温习。
平移和旋转
平移:沿直线移动 旋转:围绕中心转动
不变 形状、大小 形状、大小
变 位置(方向和距离) 方向、位置
本课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演一演、画一画,落实了教学目标,建设有效课堂,营建灵动的有生命力的课堂。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识结构,经历过程,获得方法,渗透数学思想,在体验中感悟数学,形成能力,这一直是我追求的教学理想。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4
一、教材分析:
《平移和旋转》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一知识内容是学生的第一次学习。教材以生活中丰富的例子引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会,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素材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判断出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空间想像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感知物体平移和旋转现象。
2、能判断出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即格数)。
教学难点:
能判断出图形平移的距离(即格数)。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现象已经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只是没有很清晰的认识。对于平移的方向,学生容易理解;但对图形平移的距离,学生往往会把平移前后图形间的格数误认为平移的距离。
三、教学设计及整合说明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1、重现生活,感知特点。
在课堂的一开始,就出示一些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电梯的上下运动、转动的风车、直升飞机的螺旋桨、缆车等物体运动的小动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高涨的学习情绪中进入第一个学习环节:认真观察并跟着做动作,体会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并进行分类。
2、感受生活,发现特征。
接着,我顺势利导通过多媒体再现一组与生活有关的画面。让学生充分观察并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
这样动态的演示,让学生身临其境,置身于现实生活中,进一步感受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兴趣高涨。之后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找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例子)和“做一做”(用肢体动作表示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活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平移和旋转的特征。最后总结出它们的规律。
(二)化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能正确地判断出一个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我设计了由“点”、“线段”再到“面”的平移三个环节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点的平移,示范引领。
首先出示一个棋子图,老师先平移棋子,让学生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再把同学们分成两队,互相出题。游戏一:走棋子说方向和距离、游戏二:听命令走棋子。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点平移的方向并能正确数出点平移的格数。这样为判断图形的平移作了第一次准备。
2、线的平移,拓展思路。
接着让学生判断一条线段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让学生明白线段平移前后之间的距离是多少。为探究图形的平移又一次进行铺垫。同时,也为判断图形的平移提供了一种方法。
3、面的平移,深化、提高。
对于图形的平移,我设计了先让三角形向下平移1格、再向下平移1格、再向下平移1格------每平移一格,我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从原来的图形平移到这,三角形向下一共平移了几格。之后,小组讨论如果没有直观演示,怎样判断三角形平移的格数。根据学生汇报,课件演示用找对应点或对应边的方法来判断图形平移的格数。通过每一组对应点的闪动和对应点之间格数移动,强化了找对应点和数格的方法。对应边的教学通过每组对应边的闪动,让学生明白在找对应点或对应边时应找那些能很容易判断平移了几格的对应点或对应边。这样很好地解决学生的生活经验(即两个图形之间的格数)与数学知识(即对应点或边之间的格数)之间的矛盾。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在对判断图形平移的格数这一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4、拓展练习,巩固提高。
在练习这一环节中,我把课本中的例题作为练习题。首先让学生对课本中小房图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进行质疑。并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判断。之后运用动画演示进行验证。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一次自我反思。在学生自已解决金鱼图和火箭图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之后,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进行验证。
(三)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创造
最后,我向学生展示了这样的例子:“上海音乐厅动迁”。让学生在生活应用的实例中进一步感知数学的魅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要善于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并成为学生有力的学习工具,使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加宽广,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坚信:信息技术能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把数学知识“用”起来,我们的教学会更精彩!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5
一、教材分析:
《平移和旋转》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一知识内容是学生的第一次学习。教材以生活中丰富的例子引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会,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素材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判断出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空间想像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并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难点: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现象已经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只是没有很清晰的认识。对于平移的方向,学生容易理解;但对图形平移的距离,学生往往会把平移前后图形间的格数误认为平移的距离。
三、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1、重现生活,感知特点。
在课堂的一开始,出示一些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缆车、风扇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升国旗等物体运动的小动画,由学生观察并交流玩的感受,用手势表示出自己的感受,说明各物体的运动方式,然后再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情况分一分,根据学生分类揭示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板书。
本环节的设计,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他们通过观察,比划,分类,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感知,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建构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2、感受生活,发现特征。
接着我让学生来说一说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让学生看着图片跟着模仿做上面的动作,一边做一边想一想它们分别是平移还是旋转,让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进一步的认识。
然后出示一个静态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判断一下哪些现象是平移,哪些现象是旋转,进一步巩固平移和旋转。
本环节的设计,借助学生的体态语和学生例举的生活中的实例,并通过判断,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物体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加深对两种现象的理解,并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化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点的平移,示范引领。
首先出示房子图,让学生判断平移的方向。再让学生说一说向右平移了几格,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接着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就来研究房子各个部分的平移情况。数一数屋顶向右平移了几格,学生都能数出来,这个时候引出对应点,再让学生数一数其他的对应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就发现每个对应点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因此看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找到一组对应点看它们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2)练一练:出示“想想做做”4中的金鱼图、松树图、蘑菇图及问题,组织学生独立用方格纸数一数方格,填一填问题,再小组交流后全班反馈。教师针对学生反馈的情况,选取学生容易错的图形组织学生同桌用图片再移一移,数一数,帮助学生正确建构数平移距离的思想方法。
本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经历多次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找平移距离的方法,为下一步画平移后的图形积累操作经验。
2、面的平移,深化、提高。
(1)出示书上25页“试一试”1中方格纸中的三角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怎样将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然后独立尝试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
(2)教师组织反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的图形,并组织交流画法。针对学生可能出现找一个点,找三个点,找边画等不同情况,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集体评议出自己认为方便的画法。
然后总结画一个图形平移几个后的图形的方法:
第一步:找对应点
第二步:把对应点连起来。
第三步:画出运动方向
让后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
本环节的设计,考虑到学生对方格纸上图形的平移认识比较清楚了,我就放手让学生独立研究,同时考虑到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是个难点,为此重点加以指导,使他们充分享受自学成功的乐趣,提升学习的情感。
(三)巩固练习,深化发展
综合练习:我准备安排书本“想想做做”第5题这样的练习,组织学生先独立数一数,移一移,再画一画,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图形平移的特征,并能较熟练的利用平移知识画出图形,从中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6
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第二节的内容《平移和旋转》
一、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平移和旋转》是小学数学教材第六册第二单元的内容。平移和旋转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现象,是物体运动变化中最简洁形式之一。它不仅是探索图形变化的必要手段,也为综合运用几种变换进行图案设计打下基础。通过本节学习,增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和丰富内涵。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能直观地区别这两种现象。
情感目标:体验和感受数学活动的探究性,拉进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从而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审美情趣。
3、教学重、难点
区别平移、旋转两种现象。
二、教法和学法
基于教材的特点与学生情况的分析,为有效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制定教法、学法如下:
1、教法采用创设情境法、直观演示法、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力求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理解所学的知识,从而达到发展智力,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2、学法采用实际操作法、观察类比法、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学会自学和总结。
三、教学过程
《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而创新始于探索,本节课我设计为四个环节,以期望在多种活动中,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
(一)、创设情境(发现新知)
上课之初我会用多媒体演示生活中游乐园各种游戏活动的动态实例,让学生仔细观察图片,并回答以下问题:
1、你喜欢哪种游戏活动?它是怎样运动的?
2、这些游戏的运动是否相同?分分类?
让学生带着问题观察,交流、感知并形成共识,引导学生进行类比。
设计意图:由熟悉的图片引入,使学生产生视觉冲击,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下开始学习,创设有利于学生思考、学习的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思考、类比、联想,进而产生强烈的探究欲望。通过学生自主交流、总结,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二)、建立模型(再探新知)
此环节分为两部分
1、理解平移和旋转的意义
在引导学生给游戏活动分类的基础上,让学生说出分类理由,让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强调像缆车、滑滑梯都是平平的、直直的运动称为平移。像大风车、摩天轮、转椅围着固定点做圆周运动称为旋转。然后提出日常生活中,这种现象随处可见。让学生举出相关的例子,拓展学生的思维,加深理解,对于学生的各种回答给予及时的评价和肯定。同时着重强调平移不仅是上下平移、左右平移,还可以是斜着平移。最后让学生用肢体语言表示出平移和旋转。
2、第二环节是设计一个小实验,创设疑问。
用电脑演示:一条小船,船头有一只小白兔,船尾有一只小黑兔,小船出发向下平移。由此产生争论:经过一段时间后,谁走的路长?学生利用手中的学具,通过“移一移”、“说一说”、“画一画”独立思考后,并在小组进行激烈讨论,各自发表不同的见解情况下,明确他们是同时走的,所以走的路程一样长。也就是看一个图形移动多少,只需看这个图形的某一点移动多少格。
设计意图:教师给学生创造探究的机会,本着“放”的思想,使学生们在观察、讨论、操作中,感知、激发学生的思维,营造出“敢想、敢说、敢争论”的氛围,唤起创新意识。
四、解释与应用(应用新知)
我设计了四组练习题
第一组走进知识平台在学生理解平移和旋转意义的基础上,学以致用。
第二组跨进知识阶段经历了基本图形的平移、旋转后达到独立判断图形的变化。
第三组攀登知识高峰结合实例、由易到难,培养学生多种思维方法。
第四组游戏在学中玩、在玩中学。
五、课堂总结
说一说这节课学会了什么?你认为这节课最有趣的是什么?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整理、概括知识的能力。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7
教材分析:
从大量直观的生活例子入手,引导学生掌握平移和旋转的运动规律及平移的方法。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习几何问题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现象已经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只是没有很清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一、走进生活,准确建模。
1、重现生活,感知特点。
出示图片,揭示课题。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上面几种物体,它们是怎么运动的?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缆车滑行和国旗徐徐上升这样的运动,我们叫它“平移”,像直升飞机螺旋桨和风车迎风旋转这样的运动,叫“旋转”。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两种运动(板书课题)。
这样,我将数学学习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对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
2、感受生活,发现特征。
接着,我顺势利导通过多媒体再现一组与生活有关的画面。(演示课件)
师提出问题:“那么同学们,这些物体的运动,是属于平移还是旋转呢?”
通过勾连学生的生活实际判断数学现象,他们对平移和旋转运动准确建模就相对容易了。
3、体验实践,领悟特征。
课程标准并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只要求学生能紧密联系生活去感知、体验、辨别。因此我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做一做、演一演的环节,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感知和表述这两种运动的特点。(放录象解说)。
师提问:“同学们,大家一起动起来,用你喜欢的动作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运动吧。”
孩子们在做一做、演一演的的实践活动中体会到两种运动的本质特征:平移是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旋转始终绕着一个固定点或一条轴转动。这也正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8
一、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从教学的意义上讲,平移与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教材在介绍这两种现象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另外针对学生对现实事物的好奇,本节课在设计上,力求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在活动,在玩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和学生的特点,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这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身边平移和旋转有关事物的好奇心。欣赏图形经过平移和旋转变换所产生的美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能正确的在格子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教学难点:对于没有旋转到一周的物体的判断,如荡秋千。在格子纸上画出平移后的物体图像。
四、说过程
1、创设情境,感受平移和旋转
给学生创设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在玩与做动作的过程中,感受移和转的不同。
2、感知平移和旋转,建立概念
通过给物体的运动方式分类,来引出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在建立了初步概念的基础上,看一看,做一做,找一找,说一说,从不同方面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并能准确的分辨。
3、观察图形,深化认识,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画平移的图形是本节课的难点,它主要是分两个部分,先让学生们看图形的运动方向和距离,明白什么是对应点,并通过数对就点来开明白物体的运行方式,然后,再通过上一部分的基础,先找对应点,再把连起来形成图形,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4、升华知识
由生活开始,再由生活结束,给同学们欣赏,由平移和旋转的应用,在图片中进一步感受平移和旋转对于生活的意义。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9
一、说教材
1、学情及教学内容简析:
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从二年级上册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静态形状,发展到动态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符合儿童的空间发展水平。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大量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会,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并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平移的特点。认识平移和旋转对发展空间观念有重要的作用。
平移和旋转教材没有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只要求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在教学安排时,我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是有层次地逐渐递进的教学。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3、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判断平移,能将图形进行平移。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感性认识,启发他们的操作能力,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教法上,我个人认为,在教学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设疑等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教学。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单是纯粹地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体现了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方法,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三、说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我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创设情境,从生活中导入。以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来初步感受运动特点。第二、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以教材中提供的物体运动为基点,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能判断物体的运动。第三、揭示特征、数平移的距离。按判断方向、找对应点、数格子三个步骤来体会平移的图形的特征,并能根据平移的图形进行判断。第四、根据特征,画平移的图形。在感受了平移图形的特征基础上,按平移的特征对一些简单图形进行平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移距离的理解。第五、实际运用,全课小结。学生在有趣的平移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四、说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从生活中导入
情境互动:今天,王老师是坐公交车来学校的,那同学们,你是怎么来学校的啊?
揭示:像人在行走,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汽车在行驶,我们都可以说成它们在运动。
小结: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在运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这一情景互动,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感受到运动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二)观察比较,初步感知。
1、出示6个物体的运动现象,火车、电梯、缆车、风扇、螺旋桨和钟摆。观察运动特点,能用手进行模仿运动。
2、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现象进行分类。
学生先小组讨论,怎么分以及为什么这么分,初步呈现分类的标准。
3、交流:以直线运动和转动进行分类。其中,钟摆的运动会产生争议。
4、讨论钟摆的运动。
示范钟摆运动,感受钟摆是围绕顶端的一个点转动,运动有幅度,因此是和风扇、螺旋桨是一类。
5、小结:像火车、电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物体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后平移。像风扇、螺旋桨、钟摆的运动,叫旋转。同时揭示课题:平移和旋转。
6、及时巩固应用,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判断下面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要求学生能关注每幅图中物体运动的特点,并能清楚表达。平移用直箭头表示,旋转用弯箭头表示。
7、寻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8、回顾平移和宣战的运动,尝试用手势来表示。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出发,让学生从中找出两种不同的运动,一方面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能让他们感受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周围。并通过小组交流分类,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的空间。接着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寻找发现自己身边各种平移和旋转现象,又进一步突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设计让学生用动作来表示运动的特点,动作的准确性弥补了语言表达的不足,帮助学生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这些学习活动,不仅强化了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加深了学生的感悟,也加深了他们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体会。同时,他们也会在自己亲自发现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到数学是那么的有趣。)
(三)揭示特征、数平移的距离。
在初步感知了平移和旋转两种不同的运动现象后,着重感受平移中的位置变化。
1、首先,出示运动的小房图,判断小房图在做什么运动。并及时讲解,用虚线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表示平移后的图形。
2、提问:小房图怎么平移的?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从而明白通过箭头可以知道运动方向。并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平移的距离。
3、确定平移的距离
(1)出示几个特别的点,找到平移后的对应点。
(2)一起数一数房顶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
(3)请一个学生模仿的数左边屋檐的点移动的距离。
(4)学生在教材上寻找一个或者几个特别的点数一数。
(5)交流发现:每个点都向右平移了6格。
4、小结:小房图上每个点都向右平移了6格,我们就说小房图向右平移了6格。同时观察发现,平移后小房图的形状和大小都没变。
5、出示金鱼图
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操作过程判断金鱼图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个。在交流中表述清判断的方法,并以金鱼图上不同的点来进行验证。
在交流中让学生发现,一般选择一个好数的点来数就可以了,如金鱼的嘴巴。
6、独立完成火箭图,判断火箭图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7、及时应用,挑战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先独立完成,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交流时突出怎么看方向,怎么数平移的距离的。
8、小结:数平移距离时,找怎么样的点比较方便。
(设计意图:巧妙的设计学生喜欢的小房图、金鱼图、火箭图的平移,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向对平移距离的探索。在引导学生数平移距离时,从一个点出发,逐渐发现每个点都平移同样的距离,从而总结出整个图形都平移了这样的距离。整个教学过程,从教师扶,到半扶半放到放手让学生思考,对于平移距离的研究就更加的深刻了,学生也能逐渐的掌握方法并能应用方法。通过简单的练习到挑战性的练习,让学生细化了操作方法,并能把方法内化,使学生对方法掌握得更加扎实到位。最后从学生的操作中提升,找怎样的点更方便)
(四)根据特征,画平移的图形。
在学生已经对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上,当个设计师,进行动手操作实践。
1、引着学生进行平移操作。
出示试一试的三角形图,先理解题意,找出题目中重要的要求,既向右,平移6格。
提问:我们该怎么移?有什么好办法吗?从而呈现出找到点,把几个点都找到对应的点,再连起来接着画。
在操作前,要让学生同桌互相提醒注意点:箭头的方向和距离。
然后进行操作,指导有问题的地方。
在平移好后,同桌说是或自己先画了什么,再画了什么,最后怎么做的。按先……再……最后……进行交流,肯定学生的多种画法。
2、放手让学生去平移平行四边形,依旧按刚才的步骤进行操作。想清楚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然后动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讨论的方法进行画图操作练习,在操作中强调注意点,以学生的汇报展开具体的操作方法,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移距离的理解。)
(五)实际运用,全课小结。
给每个学生提供一张练习纸,上面是四个需要平移的简单图形和要求,最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组合成一艘小船。
以学生用自己的智慧画出的“一帆风顺”的小船作为本课的结束,鼓励学生应用平移和旋转创造出更多的惊喜,收获更多的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课堂的学习推向的高潮,学生利用本课学习的知识把原本不相关的图形通过平移变成一艘美丽的小船,从而更加感受到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感受到了平移的魅力)
这就是我对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第一课时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10
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平移和旋转》。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0-82页“平移和旋转”相关知识。这部分内容教学平移和旋转的初步认识,在这之前学生已学过了认识前后、上下、左右,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等多边形,学生对常见的几何图形已不太陌生,并积累了相关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教材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一方面精心选择一些典型的例子和实物图片,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比较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的基本含义。如,从火车车厢、电梯和国旗的运动变化引入平移,从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面上指针的运动变化引入旋转等。另一方面,则注意提供更多、更鲜活的例子和图案,让学生从中找出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认识、积累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材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感悟平移、旋转的含义。如,在认识平移时,要求学生在课桌面上把数学书从左上角依次平移到右上角、右下角和左下角;在认识旋转时,要求学生制作转盘,并把转盘上的指针按要求旋转到指定位置。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综合分析,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依据课标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中物体的运动,认识物体平移和旋转运动的特点;能区分、判断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能在平面图上将物体按指定方向和距离(格数)平移。
2、使学生经历观察、模拟、判断等活动过程,体会物体的运动,感受平移和旋转的不同运动方式,培养观察、判断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仔细观察、认真比较等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以及本节课的教目标,我觉得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能准确判断平移和旋转。
教学难点:按要求平移和旋转。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纸飞机、溜溜球各一个;师生都准备个圆盘面、一个指针和一个揿钮;学生准备“动手做”的材料。
二、说教法学法说教法:
1、实践操作法建构主义学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而生动的思维活动。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多依赖直观这样一个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2、游戏教学法《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创设图片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巩固所学新知识。教育心理学中也说游戏是儿童的本性,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我以图片和游戏作为载体由浅入深地引入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三、说学法:
1、情境学习法《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找出平移、旋转的物体,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小组合作法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能数学地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从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11
一、说教材
1、设计理念
我遵循:“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日常生活曾接触、感悟到的大量生动事物中,领悟到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构建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最终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態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新教材中,对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是从静态的前、后、左、右进一步感悟动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中年级引入这个内容,用大量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使学生掌握平移、旋转的运动规律及平移方法,为儿童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提供了重要的认知工具,并为后继学习习近平行线、角的分类,推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等内容打好基础。
3、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归纳等活动:
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掌握平移和旋转的基本规律;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平移后的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2)学生在经历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索过程中:
体验平移和旋转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丰富问题解决的技能;受到数学美的熏陶;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交流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平移和旋转的基本规律,能区分平移与旋转现象。
难点:体会物体向不同方向平移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5、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二、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与建构主义理论,我采用了:师生互动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我适时而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思考环境和人际交流的环境,搭建起师生积极互动的平台。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进行观察、比较、操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发现其规律。经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的过程。
三、学法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体现了: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规律
1、观察比较、建立模型
观察观缆车、弹射塔、转盘、空中飞船等,建立平移、旋转的模型。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直观动态,能反复再现的优势,在学生大脑中留下具体的、动态的印象。孩子们根据物体的运动特点进行分类,在对比中感悟、理解,从而由具体现象抽象出平移和旋转的模型。]
2、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1)肢体表演游戏
[设计意图:用严谨的数学语言描述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象,对三年级学生会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用肢体语言来感知和表述这两种运动特点,用动作的准确性来弥补语言描述的不足,从而获得进一步的感性认识]。
(2)学生举例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活动,孩子们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息息相关。老师也从中反馈到他们对这个内容把握情况的信息,继而进入下面的环节。]
(二)动手操作、突破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
体会物体向不同方向平移的现象;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1、设疑引思,自主探究
比较:谁经过的路长一些?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受知识经验和思维特点的局限,容易把一个图形平移的距离误解为两个图形间的距离。通过这样一个比较位置变化的参与性活动,他们动手操作,检验或修正自己的想法,数物体向某一方向平移的格数这一难点,就在孩子们的积极活动中迎刃而解了。]
2、观察推理、拓展思路
小老鼠吃苹果。
[设计意图:孩子们在激励评价中,思路得以开拓,既巩固了平移的方法,又体验到物体向不同方向平移的现象,培养其求异思维,尝试接纳并欣赏他人。]
3、水到渠成、学会画图
画平移轨迹图。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掌握了方法,突破了难点。]
(三)活用新知,巩固升华
1、基本练习
(1)判断下面物体的运动,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2)移一移,说一说
(3)涂一涂,画一画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想让学生沿知识构建的顺序,巩固平移和旋转的规律,掌握平移的方法。]
2、提高练习
[设计意图:从这道练习中,我们看到了,“小课堂——大社会”。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3、发展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体会到变换的数学思想,在感受数学美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回顾总结、反思评价
[设计意图:这样多层面地让学生参与总结,既达到对新知的回顾反思,又让其享受自我、伙伴及老师评价的喜悦。]
五、课后小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旋转、平移现象,把它画下来或拍下来,加上文字说明,放到班级公共邮箱互相交流。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
三、说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技能目标:
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
数学思考:
在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
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身边平移和旋转有关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判断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
难点:
1、对没有旋转到一周的物体的判断,如荡秋千等。
2、建立学生的空间观点。
五、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游乐园主题图及各种游乐项目运动现象的部分图等。
学具:
学生学环境中的书、文具盒、桌子、凳子等。
六、教学方式与方法
1、探究式师生互动学习方式
2、观察法与分析法
七、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安排了六个层次,分别是玩一玩、学一学、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练一练:
(一)玩一玩——感知平移与旋转运动现象
我是这样引入的: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公园去玩一玩,(出示主题图),哇,你发现了什么?(通过教师夸张的语言将学生吸引住,然后出示多媒体:旋转椅、缆车、摩天轮、跷跷板、滑滑梯等。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它们是怎样在动,并让学生动起手来比一比,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一类旋转,一类平移,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
(二)学一学——分析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特征
(课件出示旋转动画和平移动画)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让学生通过实物的再次观察抽象出: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动,方向不发生改变。得出旋转与平移这两种现象的本质。
(三)说一说——例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找出旋转与平移的特征以后,再让学生列举在生活中见到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在说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例如:电风扇叶子的转动是旋转现象,学生很可能说成风扇叶子是旋转现象等等。
列举生活中的旋转与平移现象以后,再让学生眼睛闭上,边想边用手做一做,什么是旋转?什么是平移?
(四)画一画——体验在方格纸中画出平移后的物体
本环节主要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多媒体呈现“蚂蚁搬家”游戏来互动学习突出重点,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要看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先找出一组对应点,再数一数对应点中间有几格,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就是图形平移的格数。
(五)做一做——在做中体验平移和旋转现象
让学生利用桌子、凳子、椅子、学具或自己的身体等做一做旋转与平移现象。在做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将做的好的点到前面。让他们表演并说说自己做的是哪种运动现象,下面的学生判断正确与错误,并说说为什么?
等学生做完以后,教师用一根线栓住一只粉笔旋转,让学生判断,然后停下,不做完一周,做荡秋千状,又问学生,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紧接着推门问:门的运动属于什么现象?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象刚才粉笔运动和门的运动,虽然没有做到一周,但是仍然是围绕中心运动,属于旋转运动。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这样旋转的现象。在这里通过老师的做很自然清晰地突破了难点。
(六)练一练——解决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问题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观察之后便回答,然后核对。第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画?第三题,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自己选择用符号表示出来,然后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判断。第四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用动画形式集体订正。第五题作为课堂作业独立完成。
八、板书设计
旋转与平移
旋转现象平移现象
围绕一个中心运动 直直地移动
方向发生改变 方向不变
九、本节课要注意的地方:
1、语言要富有激情,不要罗嗦,要简练。
2、学生很可能要说出一些错误的旋转与平移现象,要注意引导他们运用旋转与平移的特征,去加以判断。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13
一、说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从数学意义上讲,平移和旋转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它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平移与旋转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以及学会分辨平移和旋转。平移和旋转教材没有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只要求学生有初步的认识。
二年级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虽然在生活中见到很多的旋转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安排时,我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是有层次地逐渐递进的教学。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观察、操作、交流的基础上,理解平移和旋转的含义,能正确地平移图形。
过程与方法:利用图形平移和旋转的应用,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与态度:能从生活中找出平移和旋转的物体,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作用,并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下,利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初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平移、旋转的现象。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感性认识,启发他们的操作能力,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教法上,我个人认为,在教学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设疑等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教学。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单是纯粹地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体现了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方法,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课改新理念为准绳,从四个方面设计了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游乐园玩过吗?你们都玩过或看过哪些游戏项目,它们都是怎么运动的,你能用身体或手势上前边展示一下吗?
生展示。
(设计意图: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而且儿童的注意力有强烈的直观性和色彩性的特点,容易被生动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通过创设这一情境互动,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感受到运动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二)、引出课题,学习新知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师:同学们在这些游戏项目中,你能按物体的运动方式给它们分成两类吗?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分?
生:火车、观光梯、缆车等物体的运动分为一类,风车、小飞机、飞机的螺旋桨等物体的运动分为一类。
师:同意他的分法吗?
生:同意。
师:像火车、观光梯、缆车等物体的运动分为一类,这样的运动方式叫什么?
生:平移。(板书)
师:像风车、小飞机、飞机的螺旋桨等物体的运动,这样的运动方式叫什么?
生:旋转。(板书)
师: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平移和旋转。(板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组图片,平移有什么特点?旋转有什么特点?
生:平移都是沿着直直的线运动的;平移前后物体的大小、形状没有改变;平移前后物体的运动方向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物体的位置。
生:旋转都是绕着一个点或轴做圆周运动,旋转前后大小、形状不变。
师:平移是沿着直直的线运动的;平移前后物体的大小、形状、运动方向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物体的位置。
旋转都是绕着一个点或轴做圆周运动,旋转前后大小、形状不变。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出发,让学生从中找出两种不同的运动,一方面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能让他们感受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周围。)
2、直观感知,描述现象师:原来在我们的玩具世界中,有这么多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其实我们生活当中也有很多物体所做的运动是平移和旋转。下面请同桌间互相举几个例子。
生:推拉黑板,推开窗户、拉拉锁、拉抽屉、直升电梯、滑滑梯都是平移。
生:自行车的车轮、风扇的风叶、石磨、旋转门、摩天轮、旋转木马、停车场的道闸的运动是旋转。
师: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生活中许多平移和旋转现象。那么现在在课堂上,你能否试着表示一下平移和旋转呢?小组内先商量一下。
师:从同学们精彩的表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平移和旋转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现在就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的想一想平移和旋转的两种运动方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寻找发现自己身边各种平移和旋转现象,又进一步突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设计让学生用动作来表示运动的特点,动作的准确性弥补了语言表达的不足,帮助学生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3、鼓励创新,设计符号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给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方式创造标记符号,小组同学先商量一下,看哪组同学设计得最有创意,又最恰当。
师:我觉得这组同学设计得很合理,下面就请他到黑板上画出这两种符号。
生:平移用横线表示,旋转用圆圈表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4、看课件,用手势,判现象师:下面用自己创造的符号来判断一下老师在生活中收集的一些运动方式,大家有信心把他们区分开吗?(课件出示图片)(设计意图:不仅强化了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加深了学生的感悟,也加深了他们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体会。)
5、教学平移方法师:下面我们来看会移动的房子。判断一下哪几座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让学生仔细观察。
师:下面请同学们到讲台上指一指哪几座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指图讲解:平移是沿着直直的线运动的;平移前后物体的大小、形状、运动方向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物体的位置,这两所房子的大小、形状、运动方向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位置,所以可以重合。
师:看来判断一个物体怎么平移,要看它的大小、形状、运动方向的方向变了没。
(设计意图:巧妙的设计学生喜欢的小房图的平移,激发学生的童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平移物体这一重难点上,进一步加深对平移与旋转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加以运用。)
(三)、练习巩固课本第34页的第5、6、7题设计意图:理解什么是平移与旋转,会根据平移与旋转的特点对生活中一些运动现象加以判断,并能解决关于平移与旋转的数学问题。)
(四)、教学总结,拓展延伸同学们,随着钟表指针的旋转,这节课也即将要结束了,课下同学们可以自制学具来移一移、转一转,感受平移和旋转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吧!
(设计意图:把课程延伸到课下,使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的理念。)总之,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意识的进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中既点明了两种变换的本质特征,又表明了两种变换的联系与区别,把说的数学凝固在了黑板上,不时提醒,不时温习。
平移和旋转
平移:沿直线移动 旋转:围绕中心转动不变 形状、大小 形状、大小变 位置(方向和距离) 方向、位置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欣赏与设计》。
2、教材分析:本单元把平移、旋转与轴对称等图形的变换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内容,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
3、教学对象分析:三年级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网络具有浓厚的兴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概念性教学比较抽象,仅仅借助于书本和黑板等静态工具不易于学生理解。计算机能动态地展示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可以突破平日课堂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我选择在网络环境下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教学。
4、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在欣赏与设计图案的过程中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图案中的作用。
? 过程与方法:学生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设计精美图案。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欣赏与设计图案的过程中感受图案的美。
5、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欣赏与设计图案的过程中,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图案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变换设计精美图案。
二、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深刻地理解掌握本课内容,教学中借助动画的直观演示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创设主动参与的环境,运用媒体技术体验移动知识的生成,突破靠单一讲解带来的不易于理解的重难点,从而促进认识的深化。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开课时用PPT幻灯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说一说它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初步感知本课的学习内容。在这组图中我安排商标、沙发、壁纸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或是分别由平移和旋转得到的图案,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使学生乐于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把教学内容放入到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同化、索引出当前知识。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发展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实践活动
在动手实践部分,我又设计了“感受”“设计”“欣赏”三个环节。
感受环节中,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运用图形特点进行轴对称图形的练习:在点子图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画出已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本课的难点是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变换设计精美图案。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形象地呈现过程,在“设计”这个环节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形象直观地演示了由一个图形平移、旋转之后得出新图案的过程,让图像媒体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机互动等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精神的培养。
学生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把计算机当作数学学习的工具,借助教师提供的图片素材,自主创作,设计出精美的图案。而且精美的图片素材也能激起学生的设计兴趣,为空间观念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欣赏”部分出示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看看从图片中能数出几匹马,之后思考:这幅图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效果,它是怎样设计出来的。这是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三)拓展延伸 首先展示教师从网络上搜集到的各种不同的图片资料,再次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获得更直观的经验。接着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资料,进行交流讨论。
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是不断涌动的,网络世界知识的容量是无限的。学生在收集、整理、交流、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图案的美,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所学。
四、评价
本课是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的一节数学课。教学过程中体现了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物入手,在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生机,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向学生传递信息的途径,我们的课堂因信息技术的应用变得生动有趣。有效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知识结构的完美,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课堂教学也因此而变得生动活泼、趣意盎然。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会让我们的学生收获更多。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15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图形与变换”中“平移和旋转”一节。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而作为新课程中的新的教学内容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旋转和平移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两种变换。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确定基础”和“找对应点”的数学方法,使学生感受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学会图形平移的方法。
教学难点:
纠正把间隔距离当成平移距离的误解。
二、教法和学法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是在白纸上画画。学习总要涉及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的。“平移和旋转”对学生来说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可采用从生活实例入手,为学生创设一个又一个的情境,让学生在看、做、想中逐步实现对数学概念和方法的意义建构。为了便于学生发现“平移和旋转”的运动规律并突破学习的难点,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平移与旋转
随着优美的旋律,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进入游乐园参观,并请孩子们跟随活动的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把看到的表演出来。屏幕上展现出各种游乐项目,有小火车、摩天轮、滑梯、跷跷板、风车。画面一停,老师开始了与学生的交流。“刚才我们看到这么多的游乐项目,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接着老师用手势表示着旋转的动作“你们能给他起个名字吗?”学生们一定会说:“叫旋转。”老师又用手势做出平移的动作,问:“像这样呢?”边说边板书“旋转”、“平移”。
(设计意图:学生对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并不陌生。为了帮助学生建构准确的数学概念,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直观动感的优势,先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进一步建立对这两种运动的具体感性认识,并让学生根据物体的运动的分类。此环节教师运用分类的方法,引导学生将两种运动进行对比,并通过对比发现两种运动的特点,从而突破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困难。)
(二)联系实际进一步认识平移和旋转。
老师带领学生回顾生活,在观察中同学们发现了生活中平移与旋转现象,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当同学们初步感受到什么是“旋转”和“平移”后,老师请孩子们先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然后让他们站起身来用自己的动作表现出来。在活动中同学们进一步体会了平移与旋转的特点。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爱说爱玩的特点,并结合课件的效果,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动手操作,进一步探究平移
老师出示课件移动图中的小房子,请一名同学来按口令移动。老师带头发出第一个口令:“向上平移”,接着一个个学生继续发令“向左平移”、“向左上平移”……,小房子图片在格子图上按要求移动着……在平移过程中,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观察图片自身的方向,学生欣喜地发现了原来在平移过程中,图片自身的方向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接着,屏幕上出现了一个有趣地题目:你是一名出租汽车公司的调度员,你的任务就是应客户要求,调度车辆达到客户指定的地点。你能做到吗?试一试吧!老师同时提出活动要求:先独立思考小汽车做的是平移还是旋转运动;再看它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个格子,并把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当明确要求后,同学们利用自己手中的小汽车学具移动着,进一步感受平移方向的变化。巡视中老师给予有困难的同学以指点和帮助。接下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在老师的启发和鼓励下,同学们打开了思路,为顾客B设计了多种接车方案。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老师因势利导,在孩子们具有创造性的记录中,鼓励他们在敢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同时学会与人交流、学会接纳和欣赏他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在方格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实际上是让学生更直观地强化了对平移的感知;在对比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体验价值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区别平移与旋转,老师为同学们提供的生活素材依次出现在屏幕上:(1)收银机(2)钟表(3)电风扇(3)操作台此时,同学们举手抢答。接着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同学们想到什么问题了吗?” “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感兴趣,那么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平移和旋转到底有什么作用。”随着老师的话音,大屏幕上出现了1个话题:楼房会搬家吗?这时,大屏幕上播放出上海音乐厅平移66。4米的新闻录像。随着录像的停止,孩子们发出了“哇噻!”的感慨!老师抓住这一时机启发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此时,孩子们发自内心地体会到数学的神奇力量。在他们正在为数学的神奇而感到兴奋不已时,就提高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学习,能使同学们兴趣盎然。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的最后,老师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遗憾?”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网址,告诉孩子们在这个网站里有更多有关平移与旋转的知识,并鼓励他们到网上去浏览,继续学习。
第四篇:平移和旋转说课稿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苏教版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苏教版1
一、教材分析:
《平移和旋转》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一知识内容是学生的第一次学习。教材以生活中丰富的例子引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会,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素材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判断出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空间想像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2、能判断出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即格数)。
教学难点:
能判断出图形平移的距离(即格数)。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现象已经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只是没有很清晰的认识。对于平移的方向,学生容易理解;但对图形平移的距离,学生往往会把平移前后图形间的格数误认为平移的距离。
三、教学设计及整合说明。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1、重现生活,感知特点。
在课堂的一开始,就出示一些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电梯的上下运动、转动的风车、直升飞机的螺旋桨、缆车等物体运动的小动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高涨的学习情绪中进入第一个学习环节:认真观察并跟着做动作,体会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并进行分类。
2、感受生活,发现特征。
接着,我顺势利导通过多媒体再现一组与生活有关的画面。让学生充分观察并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
这样动态的演示,让学生身临其境,置身于现实生活中,进一步感受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兴趣高涨。之后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找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例子)和“做一做”(用肢体动作表示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活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平移和旋转的特征。最后总结出它们的规律。
(二)化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能正确地判断出一个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我设计了由“点”、“线段”再到“面”的平移三个环节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点的平移,示范引领。
首先出示一个棋子图,老师先平移棋子,让学生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再把同学们分成两队,互相出题。游戏一:走棋子说方向和距离、游戏二:听命令走棋子。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点平移的`方向并能正确数出点平移的格数。这样为判断图形的平移作了第一次准备。
2、线的平移,拓展思路。
接着让学生判断一条线段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让学生明白线段平移前后之间的距离是多少。为探究图形的平移又一次进行铺垫。同时,也为判断图形的平移提供了一种方法。
3、面的平移,深化、提高。
对于图形的平移,我设计了先让三角形向下平移1格、再向下平移1格、再向下平移1格——————每平移一格,我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从原来的图形平移到这,三角形向下一共平移了几格。之后,小组讨论如果没有直观演示,怎样判断三角形平移的格数。根据学生汇报,课件演示用找对应点或对应边的方法来判断图形平移的格数。通过每一组对应点的闪动和对应点之间格数移动,强化了找对应点和数格的方法。对应边的教学通过每组对应边的闪动,让学生明白在找对应点或对应边时应找那些能很容易判断平移了几格的对应点或对应边。这样很好地解决学生的生活经验(即两个图形之间的格数)与数学知识(即对应点或边之间的格数)之间的矛盾。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在对判断图形平移的格数这一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4、拓展练习,巩固提高。
在练习这一环节中,我把课本中的例题作为练习题。首先让学生对课本中小房图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进行质疑。并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判断。之后运用动画演示进行验证。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一次自我反思。在学生自已解决金鱼图和火箭图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之后,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进行验证。
(三)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创造。
最后,我向学生展示了这样的例子:“上海音乐厅动迁”。让学生在生活应用的实例中进一步感知数学的魅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要善于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并成为学生有力的学习工具,使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加宽广,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坚信:信息技术能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把数学知识“用”起来,我们的教学会更精彩!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苏教版2
尊敬的评委老师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平移和旋转》。
一、说教材
教材简析
本节课是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80-82页“平移和旋转”相关知识。这部分内容教学平移和旋转的初步认识,在这之前学生已学过了认识前后、上下、左右,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认识了平行四边形等多边形,学生对常见的几何图形已不太陌生,并积累了相关知识。学生在生活中已经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教材选择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素材,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热情。一方面精心选择一些典型的例子和实物图片,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比较中感知平移和旋转的'基本含义。如,从火车车厢、电梯和国旗的运动变化引入平移,从风扇叶片、螺旋桨和钟面上指针的运动变化引入旋转等。另一方面,则注意提供更多、更鲜活的例子和图案,让学生从中找出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帮助他们从不同角度认识、积累体验,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材设计了形式多样的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进一步感悟平移、旋转的含义。如,在认识平移时,要求学生在课桌面上把数学书从左上角依次平移到右上角、右下角和左下角;在认识旋转时,要求学生制作转盘,并把转盘上的指针按要求旋转到指定位置。
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综合分析,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依据课标要求我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出发,设计了如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现实生活中物体的运动,认识物体平移和旋转运动的特点;能区分、判断这两种不同的运动方式,能在平面图上将物体按指定方向和距离(格数)平移。
2、使学生经历观察、模拟、判断等活动过程,体会物体的运动,感受平移和旋转的不同运动方式,培养观察、判断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初步认识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仔细观察、认真比较等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生活经验和认知规律,以及本节课的教目标,我觉得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能准确判断平移和旋转。
教学难点:按要求平移和旋转。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纸飞机、溜溜球各一个;师生都准备个圆盘面、一个指针和一个揿钮;学生准备“动手做”的材料。
二、说教法学法说教法:
1、实践操作法建构主义学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而生动的思维活动。根据三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多依赖直观这样一个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2、游戏教学法《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创设图片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巩固所学新知识。教育心理学中也说游戏是儿童的本性,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我以图片和游戏作为载体由浅入深地引入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三、说学法:
1、情境学习法《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找出平移、旋转的物体,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小组合作法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能数学地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从
平移和旋转说课稿苏教版3
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一、谈话引入
今天老师是骑电动车到学校来的,你们是怎么到学校来上学的呢?(走路、乘公交车、搭摩托车、搭自行车、搭三轮车……)
像人在行走,自行车、摩托车、公交车在行驶,我们都可以说它们在运动。
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物体或人在运动?
小结:是啊,生活中有很多东西都在运动。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物体运动时的录像。请你看看它们是怎么运动的,你也可以一边看,一边跟着做做动作。
二、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1、分类、感知
(1)课件出示游乐场画面(火车、滑梯、风车、跷跷板、缆车、转转盘)。
(2)它们的运动都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现象,给它们分分类吗?
(3)前后4人为一小组,在小组里讨论:怎么分?为什么这样分?
(4)交流。
(5)小结:像火车、滑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物体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后平移。像风车的叶片、跷跷板、直升飞机的螺旋桨、钟面上的指针它们这样的运动叫旋转。
(6)生活中你在哪儿见到过平移或旋转现象呢?。
小结: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还是很多的。
2、用手势表示平移或旋转现象。
(1)老师这儿还有一些物体运动时拍下来的图片,请你先跟着模仿做图片上的动作,一边做,一边想一想这个运动现象是平移还是旋转。(依次出示9个平移或旋转运动的图片)
(2)现在老师把刚才的图片再重放一遍,你认为是平移现象的,就做这个动作(师演示:画线);你认为是旋转现象的,就做这个动作(师演示:画圆)
(3)(放课件)生做动作。
3、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样的运动现象是平移,什么样的运动现象是旋转。
三、研究平移
下面我们要重点来研究平移现象。
(一)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感知平移的特征
(1)你们看这里有一条热带鱼,它就在做平移运动,(课件)我们用虚线图形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图形表示平移后的图形。你看这条热带鱼往哪个方向平移的?(向左)这个很容易看出来,那么它向左平移了几格呢?(生发表不同的意见)
你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有的说它向左平移了4格,有的说它向左平移了7格……,那么这条热带鱼到底向左平移了几格呢?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这条热带鱼各个部分的平移情况吧。(出示一些点)
(2)我们先来数一数热带鱼的鳍向左平移了了几格?(师示范)哦,热带鱼的鳍向左平移了7格。
谁愿意带着大家一起来数一数热带鱼的尾巴向左平移了几格呢?(请一生上屏幕数:尾巴也是经过了7格)
热带鱼的嘴巴又向左平移了几格呢?请你在你的纸上数一数吧。(都是向左平移了7格)
我们再任意找一个点来数数吧,(就找这个点吧)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哦!热带鱼的每个点、每个部分经过的距离是一样的,它们都向左平移了7格。这样,我们就可以说这条热带鱼向左平移了7格。
(4)是不是这样呢?来,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来想像以下,我们把热带鱼想象成在游动,你脑子里的热带鱼在游动了吗?下面我们来跟着热带鱼的游动想象它的平移。现在热带鱼的嘴巴向左平移1格,热带鱼的.各个部分怎么样?(跟着向左平移了1格)热带鱼的嘴巴又向左平移了1格,整个这条热带鱼呢?(也跟着向左平移了1格)热带鱼的嘴巴又向左平移了1格,这条热带鱼呢?(也跟着向左平移了1格),好,就这样往左平移,现在热带鱼的嘴巴向左平移了7格,热带鱼怎么样?(也跟着向左平移了7格)
想通了吗?
刚才判断这条热带鱼向左平移4格(或其它)的同学想通了吗?
2、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1)小房子平移图
下面还有一座小房子,你会看它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吗?
你准备怎么看呢?请你自己先在纸上数一数,填一填吧。
交流。你是怎么数的?(多问几位学生)
大家看了小房子的屋顶、屋檐、……都向下平移了5格,我们就可以说小房子向下平移了5格。
(2)火箭平移图
火箭向哪边平移了几格呢?
请你自己数一数,填一填吧。
你是怎么数的?你就数了这1个点吗?怎么数了一个点向上平移了4格,你就知道火箭向上平移了4格呢?(多问几位学生)
哦,大家发现要知道火箭向上平移了几格,我们只要抓住一个点来看,数一数这个点到它所对应的点向上平移了几格,我们就可以知道火箭向上平移了几格。当然,有的同学抓住一条线或一个部分来看也是可以的。
(二)画平移后的图形
1、试画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1)(实物投影仪)这里有一个三角形,题目中要我们把这个三角形怎么样?(请你画出向右平移6格后的图形。)
这个三角形大致移到什么地方,请在你的纸上指一指。
具体位置究竟怎样确定呢?
请你先试着画一画吧。(师巡视)
跟你的同桌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要说清楚你先画了什么,再画了什么,最后画了什么?
(2)展示交流。(实物投影仪)说一说是怎么画的?
请生到实物投影仪前交流:先……,再……,最后……。(肯定学生的多种画法
第五篇:平移和旋转的说课稿
平移和旋转的说课稿
平移和旋转的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设计理念
我遵循:“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一基本理念,向学生提供有价值的数学学习内容。让学生在日常生活曾接触、感悟到的大量生动事物中,领悟到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通过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动,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从而构建对平移和旋转的认识。最终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態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2、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新教材中,对儿童空间知觉的发展,是从静态的前、后、左、右进一步感悟动态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中年级引入这个内容,用大量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使学生掌握平移、旋转的运动规律及平移方法,为儿童更好地认识和描述生活空间,提供了重要的认知工具,并为后继学习习近平行线、角的分类,推导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面积计算公式等内容打好基础。
3、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归纳等活动:
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掌握平移和旋转的基本规律;按要求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平移后的图形;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几何思维。
(2)学生在经历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索过程中:
体验平移和旋转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感受变换的数学思想;丰富问题解决的技能;受到数学美的熏陶;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合作交流意识。
4、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平移和旋转的基本规律,能区分平移与旋转现象。
难点:体会物体向不同方向平移的现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5、教具、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图片等。
二、教法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与建构主义理论,我采用了:师生互动教学法和活动教学法。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我适时而有针对性地创设一个良好的心理环境、思考环境和人际交流的环境,搭建起师生积极互动的平台。让学生对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进行观察、比较、操作、交流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发现其规律。经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的“数学化”的过程。
三、学法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是单纯地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主要体现了: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学习方法,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规律
1、观察比较、建立模型
观察观缆车、弹射塔、转盘、空中飞船等,建立平移、旋转的模型。
[设计意图:利用多媒体直观动态,能反复再现的优势,在学生大脑中留下具体的、动态的印象。孩子们根据物体的运动特点进行分类,在对比中感悟、理解,从而由具体现象抽象出平移和旋转的模型。]
2、联系生活,加深理解
(1)肢体表演游戏
[设计意图:用严谨的数学语言描述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象,对三年级学生会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用肢体语言来感知和表述这两种运动特点,用动作的准确性来弥补语言描述的不足,从而获得进一步的感性认识]。
(2)学生举例
[设计意图:通过交流活动,孩子们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息息相关。老师也从中反馈到他们对这个内容把握情况的信息,继而进入下面的环节。]
(二)动手操作、突破难点
本课的难点是:
体会物体向不同方向平移的现象;
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1、设疑引思,自主探究
比较:谁经过的路长一些?
[设计意图:三年级学生受知识经验和思维特点的局限,容易把一个图形平移的距离误解为两个图形间的距离。通过这样一个比较位置变化的参与性活动,他们动手操作,检验或修正自己的想法,数物体向某一方向平移的格数这一难点,就在孩子们的积极活动中迎刃而解了。]
2、观察推理、拓展思路
小老鼠吃苹果。
[设计意图:孩子们在激励评价中,思路得以开拓,既巩固了平移的方法,又体验到物体向不同方向平移的现象,培养其求异思维,尝试接纳并欣赏他人。]
3、水到渠成、学会画图
画平移轨迹图。
[设计意图:通过三个层次的活动,掌握了方法,突破了难点。]
(三)活用新知,巩固升华
1、基本练习
(1)判断下面物体的运动,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
(2)移一移,说一说
(3)涂一涂,画一画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是想让学生沿知识构建的顺序,巩固平移和旋转的规律,掌握平移的方法。]
2、提高练习
[设计意图:从这道练习中,我们看到了,“小课堂——大社会”。体现了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
3、发展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这个活动,孩子们体会到变换的数学思想,在感受数学美的同时,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回顾总结、反思评价
[设计意图:这样多层面地让学生参与总结,既达到对新知的回顾反思,又让其享受自我、伙伴及老师评价的喜悦。]
五、课后小实践
以小组为单位,观察日常生活中发生的旋转、平移现象,把它画下来或拍下来,加上文字说明,放到班级公共邮箱互相交流。
平移和旋转的说课稿2
一、教材分析:
《平移和旋转》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一知识内容是学生的第一次学习。教材以生活中丰富的例子引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会,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素材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判断出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空间想像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1、感知物体平移和旋转现象。
2、能判断出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即格数)。
教学难点:
能判断出图形平移的距离(即格数)。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现象已经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只是没有很清晰的认识。对于平移的方向,学生容易理解;但对图形平移的距离,学生往往会把平移前后图形间的格数误认为平移的距离。
三、教学设计及整合说明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1、重现生活,感知特点。
在课堂的一开始,就出示一些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电梯的上下运动、转动的风车、直升飞机的螺旋桨、缆车等物体运动的小动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让学生在高涨的学习情绪中进入第一个学习环节:认真观察并跟着做动作,体会它们运动方式的不同,并进行分类。
2、感受生活,发现特征。
接着,我顺势利导通过多媒体再现一组与生活有关的画面。让学生充分观察并判断物体的运动方式是平移还是旋转。
这样动态的演示,让学生身临其境,置身于现实生活中,进一步感受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通过以上两个环节的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学习兴趣高涨。之后让学生通过“找一找”(找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例子)和“做一做”(用肢体动作表示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活动,进一步让学生体验平移和旋转的特征。最后总结出它们的规律。
(二)化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这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让学生能正确地判断出一个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我设计了由“点”、“线段”再到“面”的平移三个环节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点的平移,示范引领。
首先出示一个棋子图,老师先平移棋子,让学生判断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再把同学们分成两队,互相出题。游戏一:走棋子说方向和距离、游戏二:听命令走棋子。通过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学生在游戏中感受点平移的方向并能正确数出点平移的格数。这样为判断图形的平移作了第一次准备。
2、线的平移,拓展思路。
接着让学生判断一条线段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让学生明白线段平移前后之间的距离是多少。为探究图形的平移又一次进行铺垫。同时,也为判断图形的平移提供了一种方法。
3、面的平移,深化、提高。
对于图形的平移,我设计了先让三角形向下平移1格、再向下平移1格、再向下平移1格------每平移一格,我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从原来的图形平移到这,三角形向下一共平移了几格。之后,小组讨论如果没有直观演示,怎样判断三角形平移的格数。根据学生汇报,课件演示用找对应点或对应边的方法来判断图形平移的格数。通过每一组对应点的闪动和对应点之间格数移动,强化了找对应点和数格的方法。对应边的教学通过每组对应边的闪动,让学生明白在找对应点或对应边时应找那些能很容易判断平移了几格的对应点或对应边。这样很好地解决学生的生活经验(即两个图形之间的格数)与数学知识(即对应点或边之间的格数)之间的矛盾。
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在对判断图形平移的格数这一抽象的数学知识进行概括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动态演示,形象揭示知识的生成过程,化抽象为具体,变理性为感性。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借助于观察和比较,逐步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更深刻地把握知识的本质。
4、拓展练习,巩固提高。
在练习这一环节中,我把课本中的例题作为练习题。首先让学生对课本中小房图平移的方向和距离进行质疑。并用学到的方法进行判断。之后运用动画演示进行验证。这样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知识的掌握程度进行一次自我反思。在学生自已解决金鱼图和火箭图平移的方向和距离之后,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进行验证。
(三)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创造
最后,我向学生展示了这样的例子:“上海音乐厅动迁”。让学生在生活应用的实例中进一步感知数学的魅力。
在教学实践中,我深深地体会到:我们要善于把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并成为学生有力的学习工具,使课堂教学信息传播的渠道更加宽广,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并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我坚信:信息技术能让数学课堂“活”起来,把数学知识“用”起来,我们的教学会更精彩!
平移和旋转的说课稿3
微课作品介绍
本视频适合使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三年级学生在预习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平移和旋转”时使用。本微课视频制作精美,声音清晰,教学情境生动形象,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感知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初步形成物体平移或旋转的表象,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
教学需求分析
适用对象分析
本视频适合使用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三年级学生在预习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平移和旋转》时使用。
学习内容分析
本视频内容为图形与几何领域里关于图形与运动的知识。这是小学阶段学生第一次学习物体运动的知识,学生了解图形的运动知识,有利于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感受生活与数学的联系,也为后面学习进一步学习复杂的几何知识做好铺垫,有益于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分析
实例结合感知平移现象状语从句:旋转现象;初步形成物体平移或旋转的表象;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感受平移和旋转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物体的平移和旋转。
教学难点:平移和旋转的特点能辨认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过程设计
一,比较分类,初步感知
1、观察物体运动影片,思考:它们是怎么运动的,并用手势表示出来。
2、你能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给它们分类并介绍为什么这样分。
3 、小结:国旗、火车车厢、缆车都是沿着直线运动的,我们把这样的运动方式称为平移。而像风扇叶片、螺旋桨、钟表指针都是绕着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这样的运动方式就称为旋转。 “平移和旋转”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2种物体运动的方式。
二,结合实例,丰富感知
1、想想做做1,判断物体的运动是平移还是旋转。
2、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运动是平移或旋转?
三,动手体验,把握特征
1、移动一次,将数学书平移到另一处。
对比这两组平移,说说有什么不同?
明确:平移时要注意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2、旋转转盘,对比两组转动方式,说说有什么不同?
明确:旋转时也要注意方向和角度。
3、比较:刚刚物体在平移,旋转的过程中,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
小结:平移,旋转只是改变物体的位置,不改变物体的大小,形状。
4、介绍实例,感受生活中,学习中平移,旋转的价值。
5、思考:有没有物体,它的运动既有平移又有旋转?
四,及时练习,巩固新知
想想做做2,绿色树叶通过平移,可以和哪些树叶重合?
五,全课小结,渗透意识
这节课学习了什么内容?有哪些收获?
进一步介绍平移,旋转的实例
学习指导
请在预习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材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平移
和旋转“时使用本视频。另外,有关平移旋转的知识还有很多,物体
运动的方式也有很多,可以去网上搜索更多进行了解。
配套学习资料
苏教版教材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
制作技术介绍
本微课使用Camtasia工作室软件制作。
平移和旋转的说课稿4
一、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平移与旋转这两种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
三、说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技能目标:使学生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
数学思考:在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目标: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身边平移和旋转有关的某些事物的好奇心。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判断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
难点:
1、对没有旋转到一周的物体的判断,如荡秋千等。
2、建立学生的空间观点。
五、教学用具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游乐园主题图及各种游乐项目运动现象的部分图等。
学具:学生学环境中的书、文具盒、桌子、凳子等。
六、教学方式与方法
1、探究式师生互动学习方式
2、观察法与分析法
七、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安排了六个层次,分别是玩一玩、学一学、说一说、画一画、做一做、练一练:
(一)玩一玩——感知平移与旋转运动现象
我是这样引入的: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到公园去玩一玩,(出示主题图),哇,你发现了什么?(通过教师夸张的语言将学生吸引住,然后出示多媒体:旋转椅、缆车、摩天轮、跷跷板、滑滑梯等。在认识的基础上让学生观察它们是怎样在动,并让学生动起手来比一比,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进行分类,一类旋转,一类平移,初步感知旋转和平移现象。)
(二)学一学——分析平移和旋转现象的特征
(课件出示旋转动画和平移动画)让学生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让学生通过实物的再次观察抽象出:旋转就是围绕着一个中心转动,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平移就是直直地移动,方向不发生改变。得出旋转与平移这两种现象的本质。
(三)说一说——例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找出旋转与平移的特征以后,再让学生列举在生活中见到的旋转与平移现象,在说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现象描述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完整性。例如:电风扇叶子的转动是旋转现象,学生很可能说成风扇叶子是旋转现象等等。
列举生活中的旋转与平移现象以后,再让学生眼睛闭上,边想边用手做一做,什么是旋转?什么是平移?
(四)画一画——体验在方格纸中画出平移后的物体
本环节主要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本知识点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多媒体呈现“蚂蚁搬家”游戏来互动学习突出重点,让学生观察分析得出:要看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先找出一组对应点,再数一数对应点中间有几格,对应点之间的格数就是图形平移的格数。
(五)做一做——在做中体验平移和旋转现象
让学生利用桌子、凳子、椅子、学具或自己的身体等做一做旋转与平移现象。在做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观察,将做的好的点到前面。让他们表演并说说自己做的是哪种运动现象,下面的学生判断正确与错误,并说说为什么?
等学生做完以后,教师用一根线栓住一只粉笔旋转,让学生判断,然后停下,不做完一周,做荡秋千状,又问学生,这是什么现象?为什么?紧接着推门问:门的运动属于什么现象?为什么?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象刚才粉笔运动和门的运动,虽然没有做到一周,但是仍然是围绕中心运动,属于旋转运动。然后让学生列举生活中这样旋转的现象。在这里通过老师的做很自然清晰地突破了难点。
(六)练一练——解决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问题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完成课后练习,第一题让学生观察之后便回答,然后核对。第二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画?第三题,下列现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自己选择用符号表示出来,然后指生说说为什么这样判断。第四题让学生独立完成,然后用动画形式集体订正。第五题作为课堂作业独立完成。
八、板书设计
旋转与平移
旋转现象平移现象
围绕一个中心运动直直地移动
方向发生改变方向不变
九、本节课要注意的地方:
1、语言要富有激情,不要罗嗦,要简练。
2、学生很可能要说出一些错误的旋转与平移现象,要注意引导他们运用旋转与平移的特征,去加以判断。
平移和旋转的说课稿5
一、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从教学的意义上讲,平移与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教材在介绍这两种现象时,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体会它们的不同特点。课程标准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更不需要学生去背诵结论性语句,只要求学生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去感知这些现象
二、说学生
二年级学生在生活中见到很多平移和旋转的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另外针对学生对现实事物的好奇,本节课在设计上,力求从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在活动,在玩中发现知识,理解知识。
三、说目标
根据教材的编写特点和学生的特点,特制定教学目标如下: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并能正确判断平移和旋转这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能积极参与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对身边平移和旋转有关事物的好奇心。欣赏图形经过平移和旋转变换所产生的美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能正确判断生活中的平移与旋转现象。能正确的在格子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教学难点:对于没有旋转到一周的物体的判断,如荡秋千。在格子纸上画出平移后的物体图像。
四、说过程
1、创设情境,感受平移和旋转
给学生创设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在玩与做动作的过程中,感受移和转的不同。
2、感知平移和旋转,建立概念
通过给物体的运动方式分类,来引出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在建立了初步概念的基础上,看一看,做一做,找一找,说一说,从不同方面让学生感受平移和旋转,并能准确的分辨。
3、观察图形,深化认识,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画平移的图形是本节课的难点,它主要是分两个部分,先让学生们看图形的运动方向和距离,明白什么是对应点,并通过数对就点来开明白物体的运行方式,然后,再通过上一部分的基础,先找对应点,再把连起来形成图形,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4、升华知识
由生活开始,再由生活结束,给同学们欣赏,由平移和旋转的应用,在图片中进一步感受平移和旋转对于生活的意义。
平移和旋转的说课稿6
一、说教材分析与学生分析
《平移与旋转》是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教学内容。平移现象和旋转现象是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几何现象,从数学意义上讲,平移和旋转是一种基本的图形变换,它对于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掌握变化的数学思想方法有很大作用。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平移与旋转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以及学会分辨平移和旋转。平移和旋转教材没有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只要求学生有初步的认识。
二年级的学生抽象逻辑思维还没有完全形成,虽然在生活中见到很多的旋转运动现象,在他们的头脑中已有比较感性的平移和旋转意识,受生活经验的限制,对于好多现象的判断还有些模糊,更无法想象,不能透过现象用数学的眼光来抓住运动方式的本质。数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与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想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教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教学安排时,我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是有层次地逐渐递进的教学。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观察、操作、交流的基础上,理解平移和旋转的含义,能正确地平移图形。
过程与方法:利用图形平移和旋转的应用,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情感与态度:能从生活中找出平移和旋转的物体,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作用,并能够在具体的情境下,利用平移和旋转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初步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感知平移、旋转的现象。
教学难点:正确判断、区别平移和旋转现象。
四、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感性认识,启发他们的操作能力,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教法上,我个人认为,在教学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设疑等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教学。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单是纯粹地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体现了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方法,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五、说教学过程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以学生发展为本”这一课改新理念为准绳,从四个方面设计了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去游乐园玩过吗?你们都玩过或看过哪些游戏项目,它们都是怎么运动的,你能用身体或手势上前边展示一下吗?
生展示。
(设计意图: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而且儿童的注意力有强烈的直观性和色彩性的特点,容易被生动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通过创设这一情境互动,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感受到运动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二)、引出课题,学习新知1、自主探究,寻求方法师:同学们在这些游戏项目中,你能按物体的运动方式给它们分成两类吗?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分?
生:火车、观光梯、缆车等物体的运动分为一类,风车、小飞机、飞机的螺旋桨等物体的运动分为一类。
师:同意他的分法吗?
生:同意。
师:像火车、观光梯、缆车等物体的运动分为一类,这样的运动方式叫什么?
生:平移。(板书)
师:像风车、小飞机、飞机的螺旋桨等物体的运动,这样的运动方式叫什么?
生:旋转。(板书)
师: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今天我们就共同研究平移和旋转。(板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组图片,平移有什么特点?旋转有什么特点?
生:平移都是沿着直直的线运动的;平移前后物体的大小、形状没有改变;平移前后物体的运动方向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物体的位置。
生:旋转都是绕着一个点或轴做圆周运动,旋转前后大小、形状不变。
师:平移是沿着直直的线运动的;平移前后物体的大小、形状、运动方向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物体的位置。
旋转都是绕着一个点或轴做圆周运动,旋转前后大小、形状不变。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出发,让学生从中找出两种不同的运动,一方面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能让他们感受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周围。)
2、直观感知,描述现象师:原来在我们的玩具世界中,有这么多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其实我们生活当中也有很多物体所做的运动是平移和旋转。下面请同桌间互相举几个例子。
生:推拉黑板,推开窗户、拉拉锁、拉抽屉、直升电梯、滑滑梯都是平移。
生:自行车的车轮、风扇的风叶、石磨、旋转门、摩天轮、旋转木马、停车场的道闸的运动是旋转。
师: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只要我们细心观察,就能发现生活中许多平移和旋转现象。那么现在在课堂上,你能否试着表示一下平移和旋转呢?小组内先商量一下。
师:从同学们精彩的表演中,可以看出同学们对平移和旋转已经有了初步认识。现在就请同学们闭上眼睛,静静的想一想平移和旋转的两种运动方式。
(设计意图: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寻找发现自己身边各种平移和旋转现象,又进一步突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设计让学生用动作来表示运动的特点,动作的准确性弥补了语言表达的不足,帮助学生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3、鼓励创新,设计符号师:现在请同学们根据你的理解,给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方式创造标记符号,小组同学先商量一下,看哪组同学设计得最有创意,又最恰当。
师:我觉得这组同学设计得很合理,下面就请他到黑板上画出这两种符号。
生:平移用横线表示,旋转用圆圈表示。
(设计意图: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4、看课件,用手势,判现象师:下面用自己创造的符号来判断一下老师在生活中收集的一些运动方式,大家有信心把他们区分开吗?(课件出示图片)(设计意图:不仅强化了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加深了学生的感悟,也加深了他们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体会。)
5、教学平移方法师:下面我们来看会移动的房子。判断一下哪几座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
让学生仔细观察。
师:下面请同学们到讲台上指一指哪几座房子可以通过平移相互重合,并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指图讲解:平移是沿着直直的线运动的;平移前后物体的大小、形状、运动方向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物体的位置,这两所房子的大小、形状、运动方向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位置,所以可以重合。
师:看来判断一个物体怎么平移,要看它的大小、形状、运动方向的方向变了没。
(设计意图:巧妙的设计学生喜欢的小房图的平移,激发学生的童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平移物体这一重难点上,进一步加深对平移与旋转的特点的认识和理解并能加以运用。)
(三)、练习巩固课本第34页的第5、6、7题设计意图:理解什么是平移与旋转,会根据平移与旋转的特点对生活中一些运动现象加以判断,并能解决关于平移与旋转的数学问题。)
(四)、教学总结,拓展延伸同学们,随着钟表指针的旋转,这节课也即将要结束了,课下同学们可以自制学具来移一移、转一转,感受平移和旋转给我们带来的乐趣吧!
(设计意图:把课程延伸到课下,使学生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生活处处有数学”的理念。)总之,整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教材内容,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征,有意识的进行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中既点明了两种变换的本质特征,又表明了两种变换的联系与区别,把说的数学凝固在了黑板上,不时提醒,不时温习。
平移和旋转
平移:沿直线移动 旋转:围绕中心转动不变 形状、大小 形状、大小变 位置(方向和距离) 方向、位置
平移和旋转的说课稿7
一、说教材
平移和旋转是课标教材新增内容,属空间与图形领域中的图形与变换。人教版小学教材把平移和旋转按两个层次进行编排,第一学段认识平移和旋转,重在掌握平移;第二学段重在掌握旋转。本课的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在感性认知的`基础上,掌握简单图形的平移变换。本课内容是学生认知系统中此类知识的初始,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这就要注意寻找学生生活实际中的例子作为教学切入点,以使化陌生为熟悉;虽说是此类知识的初始认知,但有一样东西是从学生开始认知世界起就一直贯穿其中的,那就是空间观念,二年级的学生已有了一点初步的空间概念,对于变换的数学思想在一年级图形的拼组中也有点滴的积累,本课内容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今后学习习近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圆形的面积(割圆术)、圆柱的体积等知识都是一种数学思想上的渗透,这些因素都是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隐含的思维主线。本课教材是这样编排的,一是通过例1认识平移现象,二是在方格纸上平移,三是通过例2认识旋转现象。考虑到平移和旋转都是图形变换的两种基本形式,二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可以在对比中让学生认识它们,我就将教材进行了顺序的调整,将认识平移和旋转放在第一环节,第二环节进行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的平移,由此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
2、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学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平移后的图形。
3、在学习过程中,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建立空间概念,锻炼动手能力。
重点是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在方格纸上平移简单图形。难点是判断平移距离和根据平移特征画出简单图形在方格纸上水平、垂直平移后的图形。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课堂目标,突破难点,依据二年级学生认知心理,本课拟采用以下教学方法:引起生活联想,结合实际直观认识平移和旋转,在感性认识两者的变换特征基础上抽象出平移和旋转的数学模型;通过运用课件演示,获得平移动程的直观体验,让学生通过观察、联想、操作、讨论、探究等方式进行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
我想本课按以下几个环节进行。课始:
(一)从生活出发,感受数学在身边
初始知识无旧知可迁移,为了去除新知的陌生感,我利用学生现实生活作为学习新知的起点,出示游乐园场景引发学生联想各类项目的运动方式,指出运动中有学问;出示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指出生活中有学问。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探究两种运动方式:平移和旋转。接着进入第二个环节:
(二)动手演一演,体验中建立数学模型
人们常说:听过看过会忘,做过印象深刻。让学生通过表演再现平移和旋转,切身体验两种变换特征,从而初步建立起数学模型。
首先通过课件演示几组生活中的平移现象让学生直观认识平移特征,引导观察平移过程中什么不变,什么变化了,以把学生从直观认识逐步引导到抽象的数学概念的把握上;再请学生找找生活中哪些现象符合这种特征;然后让学生模仿这种运动方式移一称文具、身体等,为避免思维定势,启发学生从不同方向去平移物体,水平方向的、垂直方向的、斜向的、前进、后退、上行、下行等。这样,学生就从课件中观察到、生活中联想到、做中体验到平移特征:沿直线移动,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变,位置变化了,总结出变化两因素:平移方向和平移距离。这个过程体现了生活——数学——生活的过程,从生活中抽象出数学,建立数学概念后又回归于生活,在生活认识和生活应用中体现数学学习的价值。
接着从主题图中提出摩天轮场景,比较其与刚才的运动方式有何异同,模仿这种运动方式演一演,在比较、观察、实践、讨论、探究中体验并概括旋转特征:围绕中心(可以是一点,也可以是一根轴)转动,物体或图形的形状、大小不变,方向、位置变了。
从数学概念上分别认识了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后,学生已初步建立起了这两个数学模型。为了深化认识,我安排了一组动画,让学生判断运动方式,既可以巩固新知,使模型更清晰明朗,又为以后的学习奠定认知基础。有了以上的认知基础,转入第三个环节:
(三)实施六大解放,探索中形成数学能力。
陶行知先生提出:要争取头脑解放、双手解放、眼睛解放、嘴解放、空间解放和时间解放这六大解放。通过上面两个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放眼观察、放手操作、放开讨论,这就如同比赛前的热身,学生在参与学习和思维上已达到一种兴奋状态。这时课件演示房子的平移过程,让学生观察房子平移的方向和距离。在这里,平移方向学生比较容易掌握,对平移距离,学生可能会把两个图形间的距离当作平移距离,在课件中,我用一个红点让学生的注意力有所侧重,因为形状不变,每个对应点的移动距离相等,因此找一个关键点很重要,这样可以排除其他信息干扰,化整为零,把图形整体转化为一个部分点,点移动的距离就是图形平移的距离。这样,在观察和讨论中,认清了平移的距离。
接着让学生在动手移一移中升华认知,提高能力。这对学生是个难点,难在根据图形各点间与关键点的位置关系画出图形整体。通过观察课件动画,让学生思考、讨论:怎样画出平移后的全部图形?在提供的作业纸上动手画一画,为分散难点,作业纸上已画出关键点平移后的位置,主要是研究如何利用关键点平移整个图形。学生可以找出图形中线段转折处的每个顶点平移后的对应点,然后连点成线。在后面的反馈中对画法进行优化,用图形中各顶
点与关键点的关系来画平移后的图形,化零为整,显得更有整体感。
最后,展示优秀作业,谈谈学习收获,结束本课教学。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适时敏感地发现学生思维上的亮点,保护创新的思维热情,及时予以行为习惯和思维上的表扬和鼓励,让学生保持探究的热情和可持续的发展。下面说说板书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
板书中既点明了两种变换的本质特征,又表明了两种变换的联系与区别,把说的数学凝固在了黑板上,不时提醒,不时温习。
平移和旋转
平移:沿直线移动 旋转:围绕中心转动
不变 形状、大小 形状、大小
变 位置(方向和距离) 方向、位置
本课通过看一看、说一说、比一比、演一演、画一画,落实了教学目标,建设有效课堂,营建灵动的有生命力的课堂。立足于学生的认知心理和认识结构,经历过程,获得方法,渗透数学思想,在体验中感悟数学,形成能力,这一直是我追求的教学理想。
平移和旋转的说课稿8
一、说教材
本课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图形与变换”中“平移和旋转”一节。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而作为新课程中的新的教学内容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旋转和平移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实例,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两种变换。会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平移后的图形。
2、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渗透“确定基础”和“找对应点”的数学方法,使学生感受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学会图形平移的方法。
教学难点:
纠正把间隔距离当成平移距离的误解。
二、教法和学法
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任何学科的学习和理解,都不是在白纸上画画。学习总要涉及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者总是以其自身的经验来理解和建构新的知识和信息的。“平移和旋转”对学生来说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认知特点,可采用从生活实例入手,为学生创设一个又一个的情境,让学生在看、做、想中逐步实现对数学概念和方法的意义建构。为了便于学生发现“平移和旋转”的运动规律并突破学习的难点,本节课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初步感受平移与旋转
随着优美的旋律,老师带领孩子们一起进入游乐园参观,并请孩子们跟随活动的画面用自己的动作和声音把看到的表演出来。屏幕上展现出各种游乐项目,有小火车、摩天轮、滑梯、跷跷板、风车。画面一停,老师开始了与学生的交流。“刚才我们看到这么多的游乐项目,能按它们不同的运动方式分分类吗?”接着老师用手势表示着旋转的动作“你们能给他起个名字吗?”学生们一定会说:“叫旋转。”老师又用手势做出平移的动作,问:“像这样呢?”边说边板书“旋转”、“平移”。
(设计意图:学生对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并不陌生。为了帮助学生建构准确的数学概念,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直观动感的优势,先引导学生观察物体的运动,进一步建立对这两种运动的具体感性认识,并让学生根据物体的运动的分类。此环节教师运用分类的方法,引导学生将两种运动进行对比,并通过对比发现两种运动的特点,从而突破知识建构过程中的困难。)
(二)联系实际进一步认识平移和旋转。
老师带领学生回顾生活,在观察中同学们发现了生活中平移与旋转现象,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当同学们初步感受到什么是“旋转”和“平移”后,老师请孩子们先闭上眼睛静静地想一想什么是平移、什么是旋转,然后让他们站起身来用自己的动作表现出来。在活动中同学们进一步体会了平移与旋转的特点。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爱说爱玩的特点,并结合课件的效果,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移和旋转的特点,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动手操作,进一步探究平移
老师出示课件移动图中的小房子,请一名同学来按口令移动。老师带头发出第一个口令:“向上平移”,接着一个个学生继续发令“向左平移”、“向左上平移”……,小房子图片在格子图上按要求移动着……在平移过程中,老师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观察图片自身的方向,学生欣喜地发现了原来在平移过程中,图片自身的方向始终没有发生变化。
接着,屏幕上出现了一个有趣地题目:你是一名出租汽车公司的调度员,你的任务就是应客户要求,调度车辆达到客户指定的地点。你能做到吗?试一试吧!老师同时提出活动要求:先独立思考小汽车做的是平移还是旋转运动;再看它向什么方向,移动了几个格子,并把移动的过程记录下来。当明确要求后,同学们利用自己手中的小汽车学具移动着,进一步感受平移方向的变化。巡视中老师给予有困难的同学以指点和帮助。接下来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在老师的启发和鼓励下,同学们打开了思路,为顾客B设计了多种接车方案。在学生汇报的过程中,老师因势利导,在孩子们具有创造性的记录中,鼓励他们在敢于表达自己想法的同时学会与人交流、学会接纳和欣赏他人。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在方格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实际上是让学生更直观地强化了对平移的感知;在对比中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平移和旋转的特征。)
(四)、运用新知,解决问题,体验价值
为了使学生进一步区别平移与旋转,老师为同学们提供的生活素材依次出现在屏幕上:(1)收银机(2)钟表(3)电风扇(3)操作台此时,同学们举手抢答。接着老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同学们想到什么问题了吗?” “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感兴趣,那么我们就一起来了解平移和旋转到底有什么作用。”随着老师的话音,大屏幕上出现了1个话题:楼房会搬家吗?这时,大屏幕上播放出上海音乐厅平移66。4米的新闻录像。随着录像的停止,孩子们发出了“哇噻!”的感慨!老师抓住这一时机启发他们说出自己的感受。此时,孩子们发自内心地体会到数学的神奇力量。在他们正在为数学的神奇而感到兴奋不已时,就提高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灵活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紧密联系生活实际的数学学习,能使同学们兴趣盎然。
(五)、课堂总结
本节课的最后,老师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还有什么遗憾?”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网址,告诉孩子们在这个网站里有更多有关平移与旋转的知识,并鼓励他们到网上去浏览,继续学习。
平移和旋转的说课稿9
一、说教材
《平移与旋转》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四册P41—42页的教学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会辨认锐角、钝角,建立了有关几何图形概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今后的几何学习打下基础。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在学生的生活中并不陌生,而作为新课程中的新的教学内容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因此教材从生活实例入手,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让学生体会和发现平移与旋转的运动规律,并通过动手操作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平移的方法以及学会分辨平移和旋转。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使学生结合实例,初步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积极参与对旋转与平移现象的探究活动,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对身边与旋转和平移有关的某些事物产生好奇心。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渗透了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是感知平移、旋转现象;学会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
教学难点:是在方格纸上平移图形。
四、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实践操作法
二年级的学生还处于形象思维阶段,建构主义学也认为,小学生学习数学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课本上的现成结论,而是一个亲自参与的充满丰富而生动的思维活动。因此,本节课设计了让学生看一看、说一说、剪一剪等一系列的操作活动,运用多感官参与学习,解决了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小学生思维多依赖直观这样一个矛盾,促进学生思维的不断发展。
2、游戏教学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因此,本教学设计注重创设图片情境,以激趣为基点,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巩固所学新知识。教育心理学中也说游戏是儿童的本性,结合本课教学内容抽象性的特点,我以图片和游戏作为载体由浅入深地引入平移和旋转的概念。
学法
1、情境学习法
《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随时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体会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因此,我让学生从身边事例中找出平移、旋转的物体,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学数学用数学的兴趣。
2、小组合作法
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能数学地进行交流,形成良好的数学素养,使学生从自己的经验出发,在合作中探索、发现和发展,使学生从被动服从向主动参与转化,从而形成师生平等、协作的课堂气氛,使教师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
五、说教学过程
依据以上的教法学法,本课设计了如下四个教学环节:
1、实物导入,初步感知(3分钟)
新课标认为学生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基础。学生的空间知识来自丰富的现实原型,与现实生活关系非常紧密,这是他们理解和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而且儿童的注意力有强烈的直观性和色彩性的特点,容易被生动有趣的事物所吸引,所以在开始的时候我就利用窗户和钟表揭示平移和旋转的现象。
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观察窗户上窗的移动情况,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窗户的运动情况并让学生用手画出窗户的移动路线,形成对平移概念初步的感知。接着,我再出示钟表,让学生观察秒针的运动情况的同时让学生用手画出秒针的运动路线,形成对旋转概念的初步感知。
2、创设情境,感受体验
在学生形成初步感知后,我再创设图片情境加深理解解。(利用主题图及课本中的图片揭示平移、旋转现象)
平移和旋转的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北师大版三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欣赏与设计》。
2、教材分析:本单元把平移、旋转与轴对称等图形的变换作为学习与研究的内容,从运动变化的角度去探索和认识空间与图形。
3、教学对象分析:三年级学生已具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对网络具有浓厚的兴趣。平移、旋转和轴对称等概念性教学比较抽象,仅仅借助于书本和黑板等静态工具不易于学生理解。计算机能动态地展示轴对称、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可以突破平日课堂教学中无法解决的问题。所以,我选择在网络环境下对这一部分知识进行教学。
4、教学目标:
结合教材特点,三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心理特点以及认知规律,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 知识与技能:在欣赏与设计图案的过程中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图案中的作用。
? 过程与方法:学生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设计精美图案。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欣赏与设计图案的过程中感受图案的美。
5、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欣赏与设计图案的过程中,体会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在图案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变换设计精美图案。
二、说教法:
数学是一门培养人的思维,发展人的思维的重要学科。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更要让他们“知其所以然”。为了让学生更形象、深刻地理解掌握本课内容,教学中借助动画的直观演示将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创设主动参与的环境,运用媒体技术体验移动知识的生成,突破靠单一讲解带来的不易于理解的重难点,从而促进认识的深化。
三、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开课时用PPT幻灯片展示一组图片,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图案说一说它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从兴趣出发,初步感知本课的学习内容。在这组图中我安排商标、沙发、壁纸等都是生活中常见的轴对称图形或是分别由平移和旋转得到的图案,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找一找身边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使学生乐于投入到学习活动中,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把教学内容放入到生活情境之中,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同化、索引出当前知识。这样,不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同时,也在无形之中发展了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
(二)实践活动
在动手实践部分,我又设计了“感受”“设计”“欣赏”三个环节。
感受环节中,学生亲自动手操作,运用图形特点进行轴对称图形的练习:在点子图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画出已给图形的轴对称图形。
本课的难点是运用平移、旋转和轴对称图形的变换设计精美图案。运用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形象地呈现过程,在“设计”这个环节中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形象直观地演示了由一个图形平移、旋转之后得出新图案的过程,让图像媒体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非常高。信息技术介入课堂教学,构建了“自主、合作、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充分显示了信息交流的多向性,丰富性和快捷性。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生机互动等多种友好合作方式,为学生提供立体式的多向交流的机会,有利于学生自主合作精神的培养。
学生在网络教学环境中,把计算机当作数学学习的工具,借助教师提供的图片素材,自主创作,设计出精美的图案。而且精美的图片素材也能激起学生的设计兴趣,为空间观念的发展提供了平台。
“欣赏”部分出示图片,让学生仔细观察,看看从图片中能数出几匹马,之后思考:这幅图之所以出现这样的效果,它是怎样设计出来的。这是对学生发散思维的训练。
(三)拓展延伸 首先展示教师从网络上搜集到的各种不同的图片资料,再次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紧密相连,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平移、旋转和对称现象,获得更直观的经验。接着让学生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本课内容相关的知识资料,进行交流讨论。
网络教学环境下学生的思维是不断涌动的,网络世界知识的容量是无限的。学生在收集、整理、交流、欣赏的过程中感受图案的美,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所学。
四、评价
本课是在网络教学环境下的一节数学课。教学过程中体现了 “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数学”,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物入手,在实践活动中强化概念。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机整合给我们的教学工作带来了生机,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手段和向学生传递信息的途径,我们的课堂因信息技术的应用变得生动有趣。有效地调动了学习积极性,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知识结构的完美,激发了学生的情感,课堂教学也因此而变得生动活泼、趣意盎然。我们有理由相信:信息技术与数学教学的有效整合会让我们的学生收获更多。
平移和旋转的说课稿11
一、教材分析:
《平移和旋转》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这一知识内容是学生的第一次学习。教材以生活中丰富的例子引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会,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让学生在贴近生活的素材中,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例,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判断出图形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归纳、概括能力、空间想像能力。
4、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能在方格纸上数出平移的格数,并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难点: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或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二、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现象已经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只是没有很清晰的认识。对于平移的方向,学生容易理解;但对图形平移的距离,学生往往会把平移前后图形间的格数误认为平移的距离。
三、教学设计
(一)激发兴趣,提高参与度
1、重现生活,感知特点。
在课堂的一开始,出示一些生活中学生常见的:缆车、风扇叶片、直升飞机的螺旋桨、升国旗等物体运动的小动画,由学生观察并交流玩的感受,用手势表示出自己的感受,说明各物体的运动方式,然后再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情况分一分,根据学生分类揭示平移和旋转的概念,板书。
本环节的设计,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让他们通过观察,比划,分类,加深对平移和旋转现象的感知,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建构知识,从中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2、感受生活,发现特征。
接着我让学生来说一说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以及让学生看着图片跟着模仿做上面的动作,一边做一边想一想它们分别是平移还是旋转,让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进一步的认识。
然后出示一个静态图片,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已有生活经验判断一下哪些现象是平移,哪些现象是旋转,进一步巩固平移和旋转。
本环节的设计,借助学生的体态语和学生例举的生活中的实例,并通过判断,使学生进一步感悟物体平移和旋转的特征,加深对两种现象的理解,并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化静为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点的平移,示范引领。
首先出示房子图,让学生判断平移的方向。再让学生说一说向右平移了几格,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接着为了研究这个问题,就来研究房子各个部分的平移情况。数一数屋顶向右平移了几格,学生都能数出来,这个时候引出对应点,再让学生数一数其他的对应点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就发现每个对应点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因此看一个图形平移了几格只要找到一组对应点看它们之间的距离是多少。
(2)练一练:出示“想想做做”4中的金鱼图、松树图、蘑菇图及问题,组织学生独立用方格纸数一数方格,填一填问题,再小组交流后全班反馈。教师针对学生反馈的情况,选取学生容易错的图形组织学生同桌用图片再移一移,数一数,帮助学生正确建构数平移距离的思想方法。
本环节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在感兴趣的情境中,经历多次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找平移距离的方法,为下一步画平移后的图形积累操作经验。
2、面的平移,深化、提高。
(1)出示书上25页“试一试”1中方格纸中的三角形,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怎样将三角形向右平移6格,然后独立尝试画出平移后的三角形。
(2)教师组织反馈用实物投影展示学生作的图形,并组织交流画法。针对学生可能出现找一个点,找三个点,找边画等不同情况,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并集体评议出自己认为方便的画法。
然后总结画一个图形平移几个后的图形的方法:
第一步:找对应点
第二步:把对应点连起来。
第三步:画出运动方向
让后让学生利用这种方法画出平行四边形向下平移5格后的图形。
本环节的设计,考虑到学生对方格纸上图形的平移认识比较清楚了,我就放手让学生独立研究,同时考虑到画出平移后的图形是个难点,为此重点加以指导,使他们充分享受自学成功的乐趣,提升学习的情感。
(三)巩固练习,深化发展
综合练习:我准备安排书本“想想做做”第5题这样的练习,组织学生先独立数一数,移一移,再画一画,通过这些操作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感悟图形平移的特征,并能较熟练的利用平移知识画出图形,从中体验学以致用的乐趣。
平移和旋转的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1、学情及教学内容简析:
平移和旋转是两种基本的图形变换,从二年级上册辨认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的静态形状,发展到动态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符合儿童的空间发展水平。教材注意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大量感性、直观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体会,初步认识平移和旋转现象,并通过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体会平移的特点。认识平移和旋转对发展空间观念有重要的作用。
平移和旋转教材没有下定义,也没有用语言描述,只要求学生有初步的认识,在教学安排时,我充分考虑了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发展水平,是有层次地逐渐递进的教学。
2、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实例,使学生初步认识物体或图形的平移和旋转,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2)通过联系生活经验,使学生体会平移和旋转的特点,培养空间观念。
3、教学重点:理解图形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教学难点:能在方格纸上判断平移,能将图形进行平移。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让学生对《平移和旋转》有感性认识,启发他们的操作能力,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教法上,我个人认为,在教学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设疑等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教学。
有效教学的核心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不单是纯粹地掌握书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我主要体现了通过学生观察比较、合作交流、实践操作等方法,让数学走进学生的生活。
三、说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我分为五个部分:第一、创设情境,从生活中导入。以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来初步感受运动特点。第二、观察比较,初步感知。以教材中提供的物体运动为基点,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能判断物体的运动。第三、揭示特征、数平移的距离。按判断方向、找对应点、数格子三个步骤来体会平移的图形的特征,并能根据平移的图形进行判断。第四、根据特征,画平移的图形。在感受了平移图形的特征基础上,按平移的特征对一些简单图形进行平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移距离的理解。第五、实际运用,全课小结。学生在有趣的平移活动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生活性。
四、说设计过程:
(一)创设情境,从生活中导入
情境互动:今天,王老师是坐公交车来学校的,那同学们,你是怎么来学校的啊?
揭示:像人在行走,自行车、摩托车、电动车、汽车在行驶,我们都可以说成它们在运动。
小结:生活中很多东西都在运动。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物体的运动。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这一情景互动,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同时,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初步感受到运动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
(二)观察比较,初步感知。
1、出示6个物体的运动现象,火车、电梯、缆车、风扇、螺旋桨和钟摆。观察运动特点,能用手进行模仿运动。
2、根据它们不同的运动现象进行分类。
学生先小组讨论,怎么分以及为什么这么分,初步呈现分类的标准。
3、交流:以直线运动和转动进行分类。其中,钟摆的运动会产生争议。
4、讨论钟摆的运动。
示范钟摆运动,感受钟摆是围绕顶端的一个点转动,运动有幅度,因此是和风扇、螺旋桨是一类。
5、小结:像火车、电梯、缆车这样的运动叫平移,物体可以上下平移、左右平移、前后平移。像风扇、螺旋桨、钟摆的运动,叫旋转。同时揭示课题:平移和旋转。
6、及时巩固应用,出示想想做做第一题:判断下面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转。要求学生能关注每幅图中物体运动的特点,并能清楚表达。平移用直箭头表示,旋转用弯箭头表示。
7、寻找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现象。
8、回顾平移和宣战的运动,尝试用手势来表示。
(设计意图: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从生活中常见的运动现象出发,让学生从中找出两种不同的运动,一方面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能让他们感受到原来数学就在我们的周围。并通过小组交流分类,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索的空间。接着让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寻找发现自己身边各种平移和旋转现象,又进一步突出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设计让学生用动作来表示运动的特点,动作的准确性弥补了语言表达的不足,帮助学生建立平移和旋转的概念。这些学习活动,不仅强化了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加深了学生的感悟,也加深了他们对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应用于生活,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的体会。同时,他们也会在自己亲自发现的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感受到数学是那么的有趣。)
(三)揭示特征、数平移的距离。
在初步感知了平移和旋转两种不同的运动现象后,着重感受平移中的位置变化。
1、首先,出示运动的小房图,判断小房图在做什么运动。并及时讲解,用虚线表示原来的图形,用实线表示平移后的图形。
2、提问:小房图怎么平移的?平移了几格?你是怎么看出来的?从而明白通过箭头可以知道运动方向。并通过小组讨论,确定平移的距离。
3、确定平移的距离
(1)出示几个特别的点,找到平移后的对应点。
(2)一起数一数房顶的点,向右平移了几格。
(3)请一个学生模仿的数左边屋檐的点移动的距离。
(4)学生在教材上寻找一个或者几个特别的点数一数。
(5)交流发现:每个点都向右平移了6格。
4、小结:小房图上每个点都向右平移了6格,我们就说小房图向右平移了6格。同时观察发现,平移后小房图的形状和大小都没变。
5、出示金鱼图
让学生根据刚才的操作过程判断金鱼图向哪个方向平移了几个。在交流中表述清判断的方法,并以金鱼图上不同的点来进行验证。
在交流中让学生发现,一般选择一个好数的点来数就可以了,如金鱼的嘴巴。
6、独立完成火箭图,判断火箭图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7、及时应用,挑战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先独立完成,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交流时突出怎么看方向,怎么数平移的距离的。
8、小结:数平移距离时,找怎么样的点比较方便。
(设计意图:巧妙的设计学生喜欢的小房图、金鱼图、火箭图的平移,很自然地把学生引向对平移距离的探索。在引导学生数平移距离时,从一个点出发,逐渐发现每个点都平移同样的距离,从而总结出整个图形都平移了这样的距离。整个教学过程,从教师扶,到半扶半放到放手让学生思考,对于平移距离的研究就更加的深刻了,学生也能逐渐的掌握方法并能应用方法。通过简单的练习到挑战性的练习,让学生细化了操作方法,并能把方法内化,使学生对方法掌握得更加扎实到位。最后从学生的操作中提升,找怎样的点更方便)
(四)根据特征,画平移的图形。
在学生已经对平移的方向和距离有了一定的理解基础上,当个设计师,进行动手操作实践。
1、引着学生进行平移操作。
出示试一试的三角形图,先理解题意,找出题目中重要的要求,既向右,平移6格。
提问:我们该怎么移?有什么好办法吗?从而呈现出找到点,把几个点都找到对应的点,再连起来接着画。
在操作前,要让学生同桌互相提醒注意点:箭头的方向和距离。
然后进行操作,指导有问题的地方。
在平移好后,同桌说是或自己先画了什么,再画了什么,最后怎么做的。按先……再……最后……进行交流,肯定学生的多种画法。
2、放手让学生去平移平行四边形,依旧按刚才的步骤进行操作。想清楚先画什么,再画什么然后动手。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讨论的方法进行画图操作练习,在操作中强调注意点,以学生的汇报展开具体的操作方法,从而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平移距离的理解。)
(五)实际运用,全课小结。
给每个学生提供一张练习纸,上面是四个需要平移的简单图形和要求,最后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组合成一艘小船。
以学生用自己的智慧画出的“一帆风顺”的小船作为本课的结束,鼓励学生应用平移和旋转创造出更多的惊喜,收获更多的数学知识。
(设计意图:本环节把课堂的学习推向的高潮,学生利用本课学习的知识把原本不相关的图形通过平移变成一艘美丽的小船,从而更加感受到了数学课堂的趣味性,感受到了平移的魅力)
这就是我对三年级下册《平移和旋转》第一课时的说课内容,谢谢大家!
平移和旋转的说课稿13
教材分析:
从大量直观的生活例子入手,引导学生掌握平移和旋转的运动规律及平移的方法。为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学习几何问题打好基础。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平移和旋转现象已经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只是没有很清晰的认识。
教学目标:
1、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实例,感知平移和旋转的现象,并会直观地区别这两种常见的现象。
2、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一、走进生活,准确建模。
1、重现生活,感知特点。
出示图片,揭示课题。
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看上面几种物体,它们是怎么运动的?你能给它们分分类吗?
师:“是的,在数学上,像缆车滑行和国旗徐徐上升这样的运动,我们叫它“平移”,像直升飞机螺旋桨和风车迎风旋转这样的运动,叫“旋转”。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两种运动(板书课题)。
这样,我将数学学习回归学生的生活,让学生通过观察生活中的数学现象,对平移和旋转这两种运动有了初步的认识。
2、感受生活,发现特征。
接着,我顺势利导通过多媒体再现一组与生活有关的画面。(演示课件)
师提出问题:“那么同学们,这些物体的运动,是属于平移还是旋转呢?”
通过勾连学生的生活实际判断数学现象,他们对平移和旋转运动准确建模就相对容易了。
3、体验实践,领悟特征。
课程标准并不要求对这两个概念进行定义,只要求学生能紧密联系生活去感知、体验、辨别。因此我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做一做、演一演的环节,让学生用肢体语言感知和表述这两种运动的特点。(放录象解说)。
师提问:“同学们,大家一起动起来,用你喜欢的动作做一个平移或旋转的运动吧。”
孩子们在做一做、演一演的的实践活动中体会到两种运动的本质特征:平移是沿着某个方向移动一定的距离,旋转始终绕着一个固定点或一条轴转动。这也正是这节课的教学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