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春望新做教案
《春望》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诗人杜甫的相关信息;了解《春望》写作背景;
掌握溅,胜,簪字的读音,掌握破,深,时,别,泪等字的深层蕴含。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会赏析名句的方法
2,通过小组讨论,学会归纳诗的所写内容,及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3,理解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学习诗人爱国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通过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会赏析名句的鉴赏方法;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教学难点
1,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三,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运用提问的方法,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小组讨论,归纳要点,归纳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课时: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创设情境
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中国是一个诗歌的王国,说起诗歌,我们不得不提及诗歌盛行的朝代:唐朝,说起唐朝,我们不得不提及的两位诗人:李白杜甫,他们使诗歌在中国的文学史上大放奇观异彩。今天啊,我们就来学习其中的一位诗人:杜甫的一首小诗:《春望》(黑板板书)
(二),学习《春望》,了解杜甫及背景
我们平常所说“知人论世”,只有了解作者本人的经历及主张,我们才能对其作品有更为深刻的把握,下面啊,老师想问大家对杜甫了解的有多少呢? 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课件显示)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读诗,要先读题目。本文的题目是《春望》,他是在怎样的春天里望到了怎样的景色呢?说到这啊,老师就需要把这首诗的写作背景的给介绍一下了 背景介绍:本诗写于安史之乱之后,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标志,安禄山和史思明带领叛军攻入长安,烧杀抢掠,使长安几乎沦为一片废墟,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作者漫步在长安街头,看到满目荒芜的景象,触景生情,就写下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春望》
(三)朗读训练,整体感知
1听录音范读,学生标注字音
溅(jiàn)搔(sāo)浑(hún)胜(shēng)簪(zān)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朗读,整体感知,请个人学生朗读,加深理解
(四)课文分析
1,题目分析。本文的诗是《春望》请同学帮老师把这句话分析补充完整,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看到的春天的景色?
2,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分析:
(1)作者在春天里看到了什么景色呢?又有哪些感受呢?(让学生朗读前四句)引导学生回答:山河,草木,花,鸟
(2)首联“国破”二字是什么意思呢?“草木深”又如何解释呢?
讨论归纳:破可以说成破败,破败不堪。繁华的长安城被叛军烧杀抢掠之后破败不堪。“深”字是说草木茂盛,杂草丛生。说明人烟稀少,荒废已久,无人居住已久。讨论归纳:有的人逃离长安,有的人打仗,有的人在战场上死去。(营造本诗的氛围)(3)现在的长安是破旧不堪,你想象当中和平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什么景象?
讨论归纳: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人声喧哗,人民安居乐业一片繁荣的景象。而今,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城,放眼望去,看到的是杂草丛生。只看到草木,看不到人呀,人到哪里去了? 讨论归纳:有的人逃离长安,有的人打仗,有的人在战场上死去。死的死,逃的逃,放眼望去长安街上空无一人,满目凄凉,杂草丛生。这时的诗人想起盛唐时的景象,又看到眼前之景,内心是非常痛苦与辛酸的,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感情把前两句再给朗读一下。
(4)诗人处于沦陷后的长安,一片忠心,无限悲愤,对以往岁月的回忆,对眼前山河残破的悲怆。作者的这种感情并没有一一写出,只写了山河依旧而都城已经陷落,春色又降但却满目荒芜,多少感情只寄寓在景物中,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讨论归纳: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3,佳句赏“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析:
(1)“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中,“感时”是什么意思?
讨论归纳:“感”字感伤时事,为当时的时局而感到悲伤,当时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时事,时局,照应首联。
(2)“恨别”又做何理解?“别”的又是什么呢?
讨论归纳:恨别”的“别”即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二句,也可见颔联是起到了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使首联进一步深化,又顺理成章地引出颈联
(3)听到鸟的声音,诗人都感到心惊肉跳,跟亲人分别不是很平常的吗,为什么一次很普通的别离竟让作者听到鸟叫声都感到触目惊心,胆战心惊呢?
讨论归纳:因为这次别离有可能是生离死别,也有可能是永别,因为战争的年代不知道生命会何时结束。
(4)想象一下,作者“感时花溅泪”流下的是怎样的泪水?
讨论归纳:感伤时事感伤的泪,思念亲人,家乡的思念的泪。对叛军愤怒的泪(带着这种感情把诗中前四句朗读一遍)
(5)我们再回头看一下这两句,再来理解一下这两句话看它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讨论归纳:仿佛花儿也因感叹时事而落泪,鸟儿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拟人手法 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明为写景,实为抒情,寓情与景,情景交融
(6)请学生们运用这种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自己写下一句话(学以致用,举一反三)
4,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分析
在这样**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 的年代,作者最盼望得到的什么呢?(请把诗中后四句给朗读一下)
(1)“烽火连三月”做何理解?“烽火”代指的又是什么?“三月”的“三”是指具体的数字三吗?如果不是,又是什么呢? 讨论归纳:“烽火”指战火,“三月”代指很多天,就像我们所学过的《论语》中“五日三省吾身”的用法一样,这句话连起来说就是:战争持续了很久。
(2)“家书抵王金”中的“抵”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一封薄薄的家书会比万两黄金还珍贵呢?
讨论归纳:抵”是值的意思,一封家书确定自己的家人还平安,可以亲人团聚。让亲人知道我还平安,还健在,亲人的生命是胜过万两黄金的。大家说是不是啊? 所以我们平常要和家人多打打电话,多联系,让他们知道我们依然很平安,让我们知道他们也依然很平安,健康。让彼此都芳宽心。
“家书”还包含有对北地消息的关心,及盼望王师平定中原混乱的急切愿望。这两句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信不至时的迫切心情。(带着感情,把这两句话朗读一下)5,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赏析
(1)在这样战乱的动荡当中,诗人盼望战乱早日得到平复,盼望收到家人的家书,盼望早日回到自己的家乡。他盼啊盼,盼到了怎样的程度啊?(把最后两句齐声朗读一下)
讨论归纳:等到白头发都很少了,少到连发簪都插不上了。“白发”为愁所致,“搔”为解忧,结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白头搔更短”,可见愁乱苦思家已到极致的地位。“浑欲不胜簪”,则是前一句的结果。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2)古代的男人和女人的头发都是盘在头上,然后戴一个帽子,是用发簪把帽子和头发别在一起的,稀少到什么程度了,连发簪都别不住头发和帽子了,诗人忧国思家到了这种程度。根据这首诗去理解,你猜猜此时的杜甫多大年纪? 讨论归纳:同学们,此时的杜甫只有45岁,人到中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使自己连白发都很少,很短了,说明他忧思之深,忧思之切啊。说明了他对国家的热爱,对国家命运的堪忧。这一生活细节描写,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世界。
(五)讨论总结全诗(课件显示)
《春望》这首诗是诗人忧乱伤春之作。诗的前四句即前半部分是诗人感时忧国的内容,都统在“望”中。诗人视域由远而近,由大而小,从山河到草木,再到花鸟,视象也由整体到部分,由混沌到清晰。借景抒情,由景见情,而不直抒其情,其情由隐到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层层袒露。从景与情的变化,使人可以想象诗人由翘首远望,慢慢地转入了低头沉思,从而进入了诗的后半部分——思家念亲。诗的后四句,是前半部分触发而出,又进一步有所发展。由前面的景,写到自己的情,又描出自身的形。诗人眺望春景,想望亲人,盼望军官,最后以望者的形象作结——一位稀疏白发的诗人,站在残破的长安城头,面对遍地草木,心思远方的亲人,老泪纵横,忧心忡忡,叫人怆然泪下。将前面感时、恨别之情概括无遗,又给人以实感,这也是诗人所擅长的写法。
学完了本诗,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带着自己对这首诗的理解,把全诗再给朗读一遍。
(六)、拓展: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比较:(学生讨论)(课件显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朗读注音,初步感知。
(2)背景介绍:诗人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为亲人的平安担忧,他朝也盼,晚也盼,哪一天叛军能平定呢?哪一天亲人能团聚呢?哪一天能回到自己朝思暮想的家乡呢?7年之后,杜甫逃离了长安城,住在四川。有一天,突然听到了一个惊天的喜讯,叛军被消灭了,叛军的老巢被收复了,听到这样的消息,他挥笔写下了此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3)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学习并思考:(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a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喜字,喜的哪些东西?)
b,本诗作者是如何通过具体诗句来你、表现“喜欲狂”的?
c,本诗的“泪”和《春望》中“感时花溅泪”的“泪”有何不同?
(七)布置作业
1,对《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依照上述三个问题作为思路进行赏析
2,背诵《春望》这首诗
3.学会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写一小段句子
(八)附板书设计
主板书
一,作者简介与背景介绍 二,诗文梳理,赏析
春望
杜甫
首联
颈联
国破,草木深-------感时----忧国忧民
恨别-----烽火,家书
白发短,不胜簪
(结果)
第二篇:《春望》教案
25.《春望》教案
授课班级:连搭中学八(6)班 授课教师:蔡媛媛 时间:2014.10.11 【教材解读】
《春望》是一首千古传诵的爱国诗篇,写于安史之乱中诗人困居长安之时,表达了诗人忧虑国家、感时怀人的焦急心情。国都残破,春城草深,一破一深,令人怵目惊心。诗人在写景中抒发感慨,触景生情,移情于物,把国破之痛写得十分强烈,把爱国与伤时之情紧密交织在一起,把国和家的命运紧密地联系起来。【学习目标】
1.理解诗歌内容,熟读背诵。2.领略古诗词的意境美。3.感受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学习难点】
体会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学习方法】
1.朗读教学法。感知诗歌的声韵美,通过想像与联想,把握诗的景与情。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以读代讲,以讲促读。3.古诗五步教学法。《望岳》--说诗、想诗、悟诗、品诗。知内容,想意境,悟情感,品特色。4.诗歌境界教学法。——《春望》引导学生想像形象、把握物境;体验情感、把握情境;品味意蕴,把握意境。【课时】:1课时
一、导入新课:(导)1.情景导入:
在盛唐的诗坛,矗立着两座不朽的丰碑,分别是浪漫主义的李白和现实主义的杜甫,请读大屏幕上的对联,你能看出对联写的是哪位诗人?[杜甫]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杜甫,从他的名诗《春望》中感悟诗人忧国悯时的情怀。2.齐读学习目标。
3.请展示你的课前预习。[学生展示文学常识、字形、字音、字意等。]
走近诗人
走进历史——杜甫,字子美。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多沉郁顿挫,真实反映了唐朝由开元盛世转向分裂衰败的历史过程,被誉为“诗史”。
《春望》写于公元757年的三月。诗人看到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写下了切身感受。
4.《礼记》中说“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充足的准备是做好任何事情的前提。大家预习非常细致,准备好了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与诗人对话。
二、初读诗歌 感知诗情(读)
1.听读感知。听读古诗应该注意听什么?[听准字音、停顿,注意句子的语气,语调。] 2.朗读指导。3.初读感受。4.自读展示。学者周汝昌说:古诗“音乐性极强,节奏性特美,乃是世间上千种语文的唯一的一种‘诗的语文’,无与伦比!”请大家大声地、自由地朗读,用自己的声音来诠释古诗无与伦比的美吧![自由读,组长组织读] 拿起书,抬头挺胸,我们全班一起读,读出诗的韵味来 [齐读] 5.身临其境,理解诗意。
听老师配乐范读,闭眼想想,这首诗歌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全班交流:透过《春望》,你读到了哪些了信息?
追问:⑴山河在,什么不在了?很多人不在了,和平不在了,繁荣昌盛不在了
⑵春天,草木为什么深?物是人非,草木萧条
⑶花为什么溅泪?鸟为什么惊心?感时+恨别
⑷什么情况下,诗人会搔头? 忧国思家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经过反复的朗读,你读懂诗歌写的内容了吗?请小组交流一下,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意思。
揣摩诗意
品味诗情
例句:从
,我读到了诗人。
三、再读诗歌 品味诗句(研)1.小组合作,理解诗情。
古诗评论家钟嵘在《诗品》中提出,最好的诗应该是“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力指思想内容,丹采指文词形式。诗歌是抒情性的,但形象性很强,所有的思想内容都蕴含在形象之中,借助形象表达情感。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活动感悟《春望》之“风力”。如果你当导演,把《春望》拍成电视短剧,你选择拍什么内容?说说你选择的依据和理由。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研究,然后展示。学生小组学习,教师适当指点。
鉴赏诗歌,就是要抓住诗歌所描写的形象,在感受形象的过程中体会感情。2.美读感悟。
安史起狼烟,国破不长安。感时泪四溅,亲人何日还。
此时此刻,我感觉我们真实地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了,和诗人的心一起跳动,关心国家,关注人民,那就让我们再一次表达对诗歌和诗人的理解。
四、拓展阅读,学以致用:(练)
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用悲悯的目光观照现实,用写实的笔法进行艺术创造,再现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全过程,也传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七年之后,当诗人听到官军胜利的消息后,会是怎样的,我们一起来看:
比较阅读——赏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1.本诗写了作者听到胜利的喜讯后怎样的心情?
2.一悲一喜,但却表达了作者同样的思想感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
五、积累与提升(评):
1.古人借诗言志,今人论诗识人,你还读过哪些杜甫的诗?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了解了一个怎样的杜甫?
透过《春望》,我们读到了一个为国而愁、为亲而恨、为民而伤的杜甫。2.假若杜甫跨越了1000多年时空来到我们面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 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36)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44岁)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49岁)
是啊,“落日悲江汉,中宵泪满床”诗人因国破而忧伤;“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诗人因民生而落泪,这就是诗圣杜甫。他为我们后人树起的,既是文学的丰碑,亦是人格的丰碑。怀着对诗人的敬仰,我们齐背这首诗。
2.请同学们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请语文课代表评价这节课的学习。
六、作业
用本节课学到的阅读古诗的方法,赏读杜甫诗《春夜喜雨》。
板书:
春 望
杜甫
“丹采” “风力” 国破城荒(见)凄
花鸟泪惊(感)悲 忧国 对比反衬
烽火家书(盼)苦 思家 触景生情 白头更短(思)愁
教学反思:
第三篇:《春望》教案
《春望》教学安排
师:同学们,今天,李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去感受历史上一位苦难诗人、人民诗人、伟大诗人——杜甫的心理历程。(屏幕上出现《春望》全诗)
师:今天我们所学诗的题目是《春望》。大家知道唐朝曾经是中国历史上最昌盛的朝代,可是,到了公元755年,唐朝的历史上发生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那就是“安史之乱”。安禄山和史思明的叛军攻入了长安城,在长安城烧杀抢掠,把繁华的长安城糟蹋得几乎成了一片废墟。“安史之乱”使多少人家破人亡,妻离子散。杜甫也被叛军抓到长安,他孤身一人远离亲人,在第二年的春天来到长安的街头,目睹长安城满目荒凉的景象,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春望》这首千古绝唱。
师:听老师把这首诗朗诵一遍。(配上音乐,教师有感情地朗读《春望》。)
师:请同学们放声自由地把这首诗朗读一遍。(配音乐,学生自由地朗计。)
师:读诗,首先要读题,题目是什么?齐读—— 师:“春望”是什么意思呢?
师:说得真好!谁在春天的什么地方看到的景色?加上去把句子说完整。(生纷纷举手)
师:诗人在长安街头看到的是什么景象呢?看到了这样的景象有什么样的感受呢?我们齐读诗的前四句。(生齐声朗读诗的前四句)他看到了什么?
师:这是诗人在长安街头看到的景色。“国破山河在”,“国破”是什么意思?
师:“国破山河在”连起来什么意思?谁说一说?
师:眼前的景象是一片凄凉,破败不堪。破败到什么程度呢?读第二句。(生齐声朗读第二句)
师:这里的“深”是什么意民?
师:“深”指茂盛,草木长得茂盛就是草木深。如果跟前面的破败联系起来,这里的“深”“草木深”还可以解释成什么?
师:你想象当中的和年代繁华的国都是什么景象? 师:人山人海,熙熙攘攘,街上是比肩接踵,集市上人声喧哗,一片繁荣的景象。而今,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城,放眼望去,看到的是杂草丛生。只看到草木,看不到人呀,人到哪里去了?
师:死的死,逃的逃,放眼望去长安街上空无一人,满目凄凉,杂草丛生。怎么把这种感情读出来?自己练练看。(生自由练习朗读)
师:谁来读读?(生读)感情有了。看到这样凄惨的景象,心里是无比的悲痛。语调要低沉一些,速度要慢一点。谁再来读。(生声情并茂地朗读)
师:掌声献给他。一起来试一试。(生在教师的带领下声情并茂地朗读前两句)
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什么意思呢? 师:(屏幕出现诗文)“感时”是感动的时候,这个“时”还有别的理解吗?
师:为这样的时局而感伤得见花落泪。下面一句“恨别鸟惊心”里的“别”是什么意思呢?
师:他跟谁分别?
师:听到鸟的声音,诗人都感到心惊肉跳,心惊胆战。跟亲人分别不是很平常的吗,怎么跟亲人分别,听到鸟叫会心惊肉跳呢?
师:就仿佛像永别!战乱当中,不知道哪一天诗人杜甫就会被叛军杀害,这里的别可不是一般的分别,有可能是生离死别,有可能就是永别,所以诗人才产生了这样的感情(指着第三、四句),读。(生齐声朗读第三、四句)
师:在这样动荡的年代,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东西,但在诗人的眼中却是触目惊心啊。连起来把前面四句读一读。(生齐声朗读前四句)师:此时诗人对花落泪,落的是什么泪?
师:愤怒之泪。他对谁愤怒呢? 师:对叛军愤怒呀,你说。
师:流下了叹息的眼泪,说得真好。想到原来的长安城是那么的繁华昌盛,可是今日,一夜之间,长安城变得这样破败不堪,草木丛生,他流下了伤心的、痛苦的、激愤的泪水。我们再来把四句读一读。(生齐声朗读前四句)
师:在这样动荡的年代,在这样“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什么叫?请男同学把后面四句读一读。(全体男生大声朗读后四句)
师:“烽火连三月,家书的万金”什么意思?
师:“烽火”指的什么? 师:“烽火连三月”怎么解释? 师:那么你连起来说一说看,师:接下去。
师:“家书抵万金” 的“抵”是什么意思?
师:值,封薄薄的家书怎么能说值万两黄金呢?我不理解,你说。师:和家人团聚是很重要的,还没有讲得我心服。为什么一封薄薄的家书比万两黄金还要珍贵呢?你说。
师:让亲人知道我还平安,还健在,亲人的生命是胜过万两黄金的,万两黄金能胜得过亲人的生命吗?
师:所以亲人的平安,亲人的健康比万两黄金还要宝贵。刚才同学们讲的“烽火连三月”是指的三个月,这个“三月”还可以怎么理解,请你说。
师:对“三月”这个“三”是表示复数,表示时间很长,战乱已经持续了很长的时间了,在这样战乱的动荡当中,如果能得到一封有家人报平安的书信,那抵得上万两黄金啊。
诗人盼啊盼,他多么希望战乱早日平复,他多么希望能够得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啊。他盼望到了什么程度呢?读最后两句。(生齐声朗读七、八两句)
师:这两句什么意思?互相讨论,可以把发的讲义看一下。(生同座位相互议论)
师:好,集中交流一下。“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什么意思?你来说。
师:是写家人,还是写诗人杜甫本身呢?
师:诗人盼望一封报平安的家书,盼得忧愁地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短到什么程度?
师:古代的男人和女人的头发都是盘在头上,然后戴一个帽子,是用发簪把帽子和头发别在一起的。看,诗人的头发稀少到什么程度了,连发簪都别不住头发和帽子了,诗人忧国思家到了这种程度。根据这首诗去理解,你猜猜此时的杜甫多大年纪? 师:同学们,我告诉你们,杜甫当时只有45岁,人到壮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首诗写诗人的春天在长安街头看到的景象,写了他的所望,所感、所忧,充分地表了作者忧国思家的思想感情。懂了吗?下面就来朗读,投入自己的感情朗读,把诗人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行不行?
师:自己练练看,最起码练两遍。(配上音乐,生纷纷在座位上大声地练读全诗。)
师:谁来朗诵这首诗,把杜甫忧国思家的心情表达出来,你来试一下。(学生朗诵)
师:诗人为国家的命运担忧,为亲人的平安担忧,他朝也盼,晚也盼,哪一天能回到自己朝思幕想的家乡呢?7年之后,杜甫逃离了长安城,住在四川。有一天,突然听到了一个惊天的喜讯,叛军被消灭了,叛军的老巢被收复了,听到这样的消息,他挥笔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屏幕上出现《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并配乐朗诵全诗。)
师:这首诗当中有一个诗眼,有一个字表达了诗人听到这个喜讯之后的情感,哪一个字?你说。
师:她认为是“狂”,还有不同的意见吗?诗人的情感,“狂”是一种情感状态。你说。
师:她认为是“狂”,还有不同的意见吗?诗人的情感,“狂”是一种情感状态。你说。
师:一个说“狂”,一个说“喜”,你们同意哪一个字? 师:喜到什么程度?
师:狂,发狂,喜到手舞足蹈就是“狂”。“狂”是来形容“喜”字的,“喜”是这首诗的诗眼。请读题目。(生齐声读题)
师:河南、河北原来是叛军的老巢,根据地被收复了,说明叛军彻底被消灭了,说明祖国得到统一了。“剑外忽传收蓟北”这个消息是什么消息?
师:用书中这个字眼来说是什么?
师:是一个好的消息来到了,所以说这个消息来得快不快? 师:你从哪一个字看出快?一起说。
师:读一读,把这个喜讯来得快的感情读出来。(生齐声朗读第一句)师:这个喜讯来得太快了,听到这个喜讯,诗人表现得怎么样?读。(生齐声朗读第二句)师:流的是什么泪?你说。
师:“感时花溅泪”中的泪是感伤的、痛苦的、哀怨的、愤恨的泪。此时是兴奋的、激动的、喜悦的泪花呀。
一、二两句诗人是闻喜讯流喜泪。读下面两句。(生齐声读三、四两句)
师:“却看”是回头去看,妻子、儿女的忧愁还有吗?
师:“漫卷诗书喜欲狂”,请你告诉老师,诗人为什么要喜欲狂?一位五十多岁的老人还要发狂吗?
师:他一喜叛军得到平定。这是一喜,二喜呢? 师:二喜国家得安宁,三喜呢? 师:三喜亲人能团聚,四喜呢?
师:四喜回乡得偿愿,他怎么不喜欲狂呢?(指着三、四句)读这两句。(生齐声读三、四两句)
师:诗人喜得想要发狂,他不仅漫卷诗书,他还想干什么?(指着后四句)读。(生齐声读后面四句)
师:诗人不仅漫卷诗书,他还要白日放歌,唱的是什么歌? 师:喝的是什么酒?
师:纵酒高歌,他要唱喜歌、喝喜酒啊!唱喜歌、喝喜酒的时候,他就想到“青春作伴好还乡”,这里“青春”怎么理解?是什么意思?你说。
师:对。这里的“青春”是指美好的春光,它可以伴随我更好地回家。回家要经过哪些地方?读最后两句。(生齐声读最后两句)
师:要经过巴峡、巫峡,经过襄阳,最后才到达他的家乡洛阳,真是千里洛阳一日还,轻舟已过万重山,诗人已经归心似箭了。这首诗写的是杜甫在听到官军收复了叛军消息的刹那间狂喜极乐的感情。闻喜讯流喜泪,流喜泪而呈喜态,呈喜态而唱喜歌,喝喜酒思喜归,喜始喜终。这是诗人杜甫平生第一首快诗。请你们怀着和诗人狂喜极乐一样的感情读一读。(生纷纷大声吟诵)
师:谁来吟诵一下?把杜甫平生第一首痛快的诗读出来,你来。(一男生流畅地读)
师:读得酣畅流利,一气呵成。谁能把这种狂喜极乐的感情表达得更充分一点呢?谁来试试?(一女生有感情地朗读)师:好,我们全体起立,一起吟诵这首诗。
师:这两首诗为什么能千古流传呢?一首那样的忧伤,忧伤到见花落泪,闻鸟心惊,忧愁到了极点;另一首诗,诗人喜悦到了极点。他是把自己个人的命运和祖国、人民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诗人的诗写出了人民的心声,他是怀着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的情感来写这两首诗的。所以我们可以体会出感情是诗歌的生命。(屏幕出示文字)
师:在诗人喜极的时候,可以写出—— 生:(生齐声答)漫卷诗书喜欲狂。师:在诗人忧极的时候,可以写出—— 生:(生齐声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师:在诗人怒极的时候,可以写出——
生:(生齐声答)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师:在诗人愁极的时候,可以写出——
生:(生齐声答)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师:同学,你也能像诗人一样写出这样流芳百世的诗句吗?那你就和我们的祖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吧!下课。
第四篇:春望 教案
春望
【教学目标】
1.了解《春望》这首诗歌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准确流畅地背诵这三首诗。
2.学习《春望》深切感受诗人热爱国家、关心民众、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3.通过赏析名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学习名句赏析方法。
4.通过归纳这首诗歌的中心,学习归纳中心的方法。【教学重点 】
1.了解每首诗创作的时代背景,理解每首诗的思想感情。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教学难点】
1.透过字面意思,把握含蓄蕴藉的诗意。
2.把握诗的景与情、事与情,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3.掌握诗歌名句赏析的方法和掌握归纳中心的方法。【课时安排】1课时 【相关资料】
春望赏析
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途中叛军俘获,带到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春望》写于次年三月。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创造了气氛。此联对仗工巧,圆熟自然,诗意翻跌。“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国破”的颓垣残壁同富有生意的“城春”对举,对照强烈。“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料;“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又是一翻。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堕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直到如今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设计方案一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二 作者和写作背景介绍
另外简单介绍律诗和绝句的区别,使学生加深对诗歌体裁的认识。三 范读
让学生在听朗读感受诗文的同时解决一些字词的读音问题。四
字词正音
抵(dǐ)搔(sāo)浑(hún)簪(zān)
胜(shēng)
五
朗读课文
让学生在朗读同时感受诗歌声韵美。六 重点字词
国:国都 破:沦陷 城:长安城 感时:感伤时局 恨:遗憾、不满意
烽火:古时边疆在高台上为报警点燃的火。诗中指战乱。
抵:相当于。
浑:简直。
胜:能承受。
簪:用来绾住头发的一种针形首饰。七 感知课文内容
让学生说说对全诗内容的理解(小组讨论)教师在过程中加以引导,并说说自己的意见。八 问题设置
课文题目是“春望”,作者“望”的是什么事物呢? 引导学生说出每联描写的事物。
答案:国破、城春、草木、花、鸟、烽火、家书、白头。(借景抒情,借物抒情)九 理解课文内容
带领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教师说为主,在说的同时引导学生更深入理解诗文内容和感情)十 朗读课文
在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再次朗读课文,使学生更好地领会全诗感情,并让学生发现本诗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十一 名句赏析
(一)引导学生找出本诗中的名句
(二)向学生介绍名句赏析小方法
(三)让学生赏析名句 十二 概括全诗思想感情
向学生介绍“通过__表达__”这个概括中心思想的句式,并让学生用此句式概括本诗的思想感情 十三 朗读并背诵课文 十四 默写本诗
板书
首联
国破 城春 草木 ↘
感时 忧国 颔联 花 鸟 ↗
颈联 烽火 家书 ↘
念家 悲己 尾联 白头 ↗
通过 ___ 表达 ___ 设计方案二 【教学过程】
一、交流预习笔记,充实预习笔记。
二、解释文题及创作背景:
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表达感时恨别、忧国忧民之情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初步感知诗歌内容 1.初读诗歌,读准字音。2.画出今天要学习的生字: 溅 jiàn 【释义】液体向四面飞出:溅了一身泥|浪花飞溅。3.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
(1)个人自由读。(2)两人合作读。(3)四人小组合作读。
四、进一步理解诗歌内容
1、指名试读诗,请仔细听后评议。
2、再放音频资料,让学生进一步感受诗歌的节奏及韵律特点。师生共读。
3、请学生试着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4、质疑问难: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1、合作解决;(2)请教老师;(3)师生讨论。
5、注释: 城:长安城。草木深:草木从生。时:时事,时局。抵:抵挡。
浑欲不胜簪:简直连簪子都插不上了。浑:简直。
5、理解诗意。
1、诗与诗意结合起来读一读,认真感悟。
2、同桌两人互相说诗,对诗意。
诗的前四句写都城败像,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这首诗的大意是:国家残破而山河依然存在,都城的春天竟是满目荒凉,忧国思乡看到繁花盛开而不禁落泪,恨与亲人分别听到鸟叫都暗自心惊。战争的烽火长久不息,盼到一封家书真是价值万金。想得头上白发越梳越少,简直连簪子都要插不住了。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亲人的美好情操。
六、指导背诵,当堂检查,及时反馈
1、教师抓住重点词指导背诵:
2、学生自由背诵。
3、抽查学生背诗,指出优缺点。
七、作业:抄写诗句。
表达——学做主持人
于壮
【教学目标】1、2、3、具有争当主持人的意识。
从优秀主持人的身上学会做主持人要注意些什么。积极参加在班级开展的活动,展现主持人的风采。
【教学重难点 】 总结出做主持人的方法。【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当你听广播、看电视或参与其他活动时,是不是往往会被节目主持人精彩、机智的语言所感染呢?你最喜欢哪位主持人?说说为什么喜欢。
看来,不同的主持人有不同的风格,那么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有许多会议或活动需要我们主持,所以我们今天也要学做一回主持人。
二、讨论表达
1、选择你最喜欢的主持人,学一学他们怎样主持节目,总结出他们身上的优点。2、3、4、采访几位主持过会议或活动的同学,请他们说说经历或感受。小组讨论:怎样当好主持人,主持节目要注意些什么。小组派代表总结发言。
三、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会了一些当主持人的方法,我们更需要在实际活动中当一回真正的主持人来锻炼自己的能力。我们班要组织一次“挑战主持人活动”,希望大家踊跃参加,并参与到“最佳主持人”评选活动。
第五篇:春望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深入体会古诗词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
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2、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
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诗。
二、整体感知
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
浑,简直;
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杜甫《春望》背景
《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三、理解诗的意境、内容
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产生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亲人的惨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四、问题探究
1、这首诗写于国家危难之时,诗中都蕴含了诗人深深的爱国情怀。这首诗最能体现爱国深情的词或句子是什么?为什么?
提示: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深”字写尽山河破碎,人民离散。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因为感时伤怀,加之久别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对鸟语花香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溅”“惊”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动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泪水飞溅,鸟使我的心灵惊悸。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连三月”见战祸之长。“抵万金”极言家书难得。足见思家之苦。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苦痛无法排解,搔头更增哀叹。
2、诗歌的首联写了哪几个形象?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写了国都、山河、城、草木四种形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沦陷中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使人满目凄然。
3、颔联写了哪几个形象,组成了怎样一幅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眷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4、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
“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
5、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
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6、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明确:前四句抒发了诗人面对国都沦陷,山河破碎而产生的沉痛和忧伤之情,颈联抒发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牵挂之情,尾联总写忧国思家的感情,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叹息衰老,又多了一层悲哀。
7、名句品评。如“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奥妙在哪里?
关于诗歌语言的意义美。“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举手搔头,意欲解愁,可是搔头解愁愁更愁,稀疏短发,几不胜簪,顿觉衰老,更增一层悲哀。
五、学生朗读、背诵这首诗。
六、总结
《春望》集国优、家愁、人衰之情于一体,读后让人百感交集。诗人借景抒情,言为心声,真切动人的玑珠般的词句,牵动着我们每个人的心。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铿锵作响,气度浑灏,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七、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完成课后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