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题3 水的组成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了解氢气的基本性质,认识到氢气是一种环保燃料。2.根据氢气的燃烧实验推断出水的元素组成。3.了解电解水实验,并通过实验推断出水的元素组成。过程方法
1.学习运用活动探究以及知识归纳方法,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获取新知识。2.通过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体会探究的过程。3.运用Flash动画展示一些微观的情景和过程。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相互协作,共同学习的能力。
2.通过设计氢气燃烧和电解水两个实验,引导学生认识到可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不变的规律,来推测未知物质的成分,体会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化学知识的方法过程。
3.通过记录现象、分析数据,培养学生尊重科学,实事求是的态度。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根据氢气的燃烧实验推断水的组成。2.通过电解水实验推出水的组成,了解单质、化合物的概念。【教学难点】 通过氢气的燃烧实验和电解水实验,分析出水的组成。
3.教学用具
多媒体、板书
4.标签
教学过程
环节
一、情境创设,引入新课
环节
二、提出问题,进行探究
环节
三、课题延伸
课堂小结
氢气是一种很好的环保燃料,利用电解水可以制得氢气,成本太高,可是,我们看到水中含有氢元素,可以说水是储存氢元素的巨大的仓库,而且水在我们自然界中的资源非常丰富,如何利用水采用比较节能方便的方法,通过化学反应得到氢气,也是我们化学家们一直探索研究的课题。希望同学们好好学习,将来有一天能在这个领域参与其中,研究出得到氢气的好办法。将来有一天,我们真的能开上用氢气做燃料的汽车来。
知识总结,知识升华,提高同学们积极学习化学的兴趣,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上对同学们进行鼓励。
第二篇:课题3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课题3 水的组成
水虽然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怎样以化学的眼光认识水,学生是陌生和不习惯的。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缩小学生对化学科学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通过氢气的燃烧实验、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获得的,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和方法。这样展现知识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同时也渗透了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结合第二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它们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的概念。结合水的分解反应深化对化学反应的认识——有新物质生成,元素的种类不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认识水的组成,了解并区分单质和化合物。2.过程与方法
(1)结合资料,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中体会科学探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探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充分利用讨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实验现象的能力和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精神。【教学重点】 水的组成。【教学难点】
对单质、化合物概念的理解。【教学准备】
霍夫曼电解水装置、12V低压直流电源、酒精灯、火柴、水、氢氧化钠溶液,小木条。
一、导入新课
[提问]通过上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空气对我们来说很重要。这节课我们将学习和了解另一种我们非常常见的化学物质。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同空气一样重要。你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回答]水。
[提问]根据生活经验,请学生自己归纳水的用途。(提问2~3人)[小结]水用于维持生命、灌溉农田、工业用水、水上交通„„ [展示]展示一瓶蒸馏水。
[提问]纯净的水有哪些物理性质?(颜色、气味、状态、沸点、凝固点)[回答]生甲:水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生乙:水的沸点是100℃,水的凝固点是0℃。
[讲解]教师纠正、归纳并联系自然现象、生活实际适当作些拓展。
二、推进新课 1.氢气的性质
[讲解]氢气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氢气化学性质: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在火焰上方罩一烧杯,杯壁有水雾。
[补充]在点燃的条件下,纯净的氢气可以在空气里安静地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燃烧产物是水,所以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如果氢气不纯,混有空气(或氧气),点燃时就有可能会发生爆炸。
氢气可以燃烧,所以氢气可以用点燃气体来检验,若气体燃烧则生成的气体为氢气。
[提问]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那么在你使用氢气,尤其是点燃氢气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具体应怎样做?
[讲解]使用氢气时,要注意安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纯度。氢气的验纯方法:由于氢气具有可燃性。若氢气中混有氧气,点燃时可能发生爆炸,因而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检验方法:收集一试管氢气,用拇指堵住,移近火焰,听到尖锐爆鸣声,说明氢气不纯,需要再收集,再检验;若听到很小的“噗”的一声,表明氢气已纯。
[注意]凡是可燃性气体在点燃时都要验纯, 以防爆炸,如天然气、一氧化碳等。
2.水的组成
[引入]那么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呢?下面我们用实验来回答这个问题。[展示]介绍水电解器及电解液(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里注满水,在水中加入少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增强水的导电性,加快水的电解速率,一个电极接电源正极,另一个电极接电源负极,接通直流电。)
[提问]注意观察,电极上发生什么现象?两支玻璃管内的液面有什么变化?
[回答] 接通电源后,电极上有气泡产生。两支玻璃管里汇集了气体,液面降低,其中正极产生的气体比负极产生的气体少。
[提问]片刻后,比较两支玻璃管中产生气体的体积。
[回答]正极产生的气体与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约为1∶2。(正氧负氢一比二)
[讲述]水电解后两支玻璃管中得到的气体是同一物质,还是不同物质?电解得到的物质究竟是什么?我们通过实验来鉴定。
[演示]用燃着的木条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注意观察现象。[回答]木条燃烧更旺,说明这种气体是氧气。
[演示]用一根点燃的火柴检验负极产生的气体。注意观察现象。[回答]看到微弱的淡蓝色火焰(或听到爆鸣声)。
[讲解]这种气体能燃烧,说明不同于上一种气体,是氢气。
[讲解]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但是它不同于氧气,它是氢气。
实验表明:水电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
[讨论](1)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生成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2)在上述这个变化的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有无变化?
[提问]实验结果表明,水电解生成氧气和氢气两种气体,能不能说明水是由氧气和氢气组成的混合物?
[回答]不能。水是纯净物,应该说水是由氢(H)元素和氧(O)元素组成的。
[讨论]理论上与正、负两极相连的试管内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应是1∶2,但在实验操作中两试管汇集的气体体积比往往小于l∶2。这是为什么?
[回答] 原因1:可能有部分氧气与电极发生了氧化反应,使氧气的体积偏少。
原因2:氧气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比氢气要稍大一些。3.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提问]通过刚才的实验,我们可以知道,水(H2O)、氢气(H2)、氧气(O2)虽然都是纯净物,但它们的组成却各不相同。你能说说区别吗?
[讲解]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而水中含有氢元素和氧元素。氢气和氧气都是由一种元素组成,而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
[结论]我们可以把这种组成中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叫做化合物,而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做单质。
[提问]想想看,你还知道哪些单质,哪些化合物呢?将你找的物质的化学符号,填在方框内。
[回答]1.单质:如O2、H2、N2
2.化合物:如H2O、CO2、Fe3O4、Al2O3、P2O5
[提问]CO2、P2O5、Fe3O4、MnO2、CO、SO2„„,大家发现这些物质的组成有什么特点?
[回答]都是化合物,都含有氧元素,由两种元素组成。
[讲解]我们把这一类化合物叫做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
元素的化合物。物质家族丰富多彩,运用分类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这些物质。
[注意]①单质和化合物都必须是纯净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O2和O3混合就不是单质,而是混合物。而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可能是化合物,也可能是混合物。②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氧化物。如高锰酸钾(KMnO4)就不是氧化物。
[归纳]物质的简单分类
三、典例剖析
例1 下列关于电解水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为增强水的导电性,常在水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 B.在水电解器中加满水,然后接通直流电源 C.电解水的实验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D.与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得到的气体能在空气中燃烧
【解析】加入一定量的稀硫酸或氢氧化钠溶液,可以增强水的导电性,便于水的电解,A对,电解水时所用电源为直流电源,B对,电解水产生H2和O2,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C对,电源正极相连的玻璃管中得到的气体是氧气,O2只能支持燃烧而不能自己燃烧,D错。
【答案】 D 例2 有关电解水实验(如图)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试管甲中的气体是氢气 B.试管乙中的气体是氧气 C.该实验证明水由氢气和氧气组成 D该实验证明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解析】 从图中看出,甲管中收集到的气体是乙管的约2倍,故甲管是氢气,乙管中是氧气,故A、B对;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证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而不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故C错D对。
【答案】 C 例3 有①石灰水,②高锰酸钾,③冰水共存物,④空气,⑤过氧化氢,⑥液氧,⑦铝箔,⑧二氧化锰等八种物质。其中属于混合物的有(填序号),属于单质的有(填序号),属于化合物的有(填序号)。
【解析】 首先将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两大类。石灰水和空气都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是混合物,其余的是纯净物。纯净物再根据组成来判断是单质还是化合物。如高锰酸钾的化学式是KMnO4,是三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冰水共存物实质都是水(H2O),是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过氧化氢(H2O2)、二氧化锰(MnO2)也是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液氧(O2)、铝箔(Al)是同种元素组成的单质。
【答案】 ①④ ⑥⑦ ②③⑤⑧
四、课堂检测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堂作业部分
五、课堂小结
[提问]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小结]本节课通过电解水实验认识到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初步建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的观念”,并学习了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等基本概念,进一步加深物质分类的思想,从而了解物质分类的多样性。
六、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对应课后作业
课题3 水的组成
1.氢气的性质
物理性质:无色无味的气体,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化学性质:可燃性。2.水的组成
(1)电解水的实验:
①现象:出现气泡,V正极∶V负极=1∶2(体积比)②产物检验:
a.正极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氧气 b.负极气体:能够燃烧,火焰呈淡蓝色→氢气
(2)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3.单质、化合物和氧化物
(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3)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本课题通过实验证明了水的组成,学生比较有兴趣,也很容易掌握,在介绍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时学生很容易明白,并且能较好掌握。介绍有关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等概念要注意它们的区别和联系,然后通过练习不断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第三篇:课题3 水的组成
课题3 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认识水的组成。
(2)了解单质、化合物的区别。
(3)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2.过程与方法
(1)结合资料,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电解水的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无限可分性教育,培养他们实事求是的态度。
(2)在教学中渗透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从而启发学生的思维。(3)保持对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1.电解水的实验。2.确定水的组成。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以及归纳总结的能力。2.使学生充分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教学方法
创设学习情景→实验探究→验证实验→讲解总结→拓展视野→升华提高。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水与人类、动物、植物的生存、发展是密切相关的,生命的孕育和维系需要水;人类的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离不开水;水力发电利用的是水;此外,水还能为人类提供水运的航道和宜人的环境。总之,水是人类不可缺少的宝贵的自然资源,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都与水有直接的关系。那么,你对水的组成、水的净化、水资源等知识的了解又有多少呢?
[板书]课题3 水的组成
[老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气体——氢气,大家对于氢气了解多少呢?
[学生回答]
1.氢气是一种可燃性气体,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 2.氢气是一种新型能源,将会是未来世纪最主要的能源;
3.查阅资料可知,若是不纯的氢气燃烧会发生爆炸,所以在点燃前必须检验氢气的纯度;
4.氢气名称的来源可能与它的密度有关,因为“轻”“氢”谐音。[教师]看来大家对于氢气了解得还真不少,接下来我们就来介绍一些有关氢气的知识。
[板书]
一、氢气(H2)[提问]谁能描述出氢气的有关物理性质呢?
[回答]1.氢气是一种无色的气体,若闻它的气味,还会发现它是一种无味的气体;2.氢气是一种难溶于水的气体。
[评价]大家的分析和推理都很正确。
[板书]1.物理性质:无色、无臭、难溶于水。
[教师]刚才有同学从资料上知道,若是不纯的氢气燃烧会发生爆炸,所以要求在点燃前要检验氢气的纯度。可见氢气具有“可燃性”这个化学性质。
[板书]2.化学性质:可燃性(产生淡蓝色火焰)。
[提问]那么该如何去检验氢气的纯度呢?你能结合课本图4—23进行描述吗?
[板书]3.验纯方法:管口朝下,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若听到很小的声音,则表示氢气已纯。
[提问]是不是只要空气中混有一点点氢气或氢气中混有一点点空气在点燃时就会发生爆炸呢? [总结]我们知道,世界上绝对纯净的物质是不存在的,不可能空气中有一点氢气或氢气中有一点空气点燃就会发生爆炸,它有一个限度,我们称为爆炸极限。若空气中混入氢气的体积达到总体积的4%~74.2%,点燃时就会发生爆炸,这个范围就是氢气的爆炸极限。
[板书]4.爆炸极限:4%~74.2%。
[介绍]刚才还有同学说到了氢气名称的由来,这确实与它的密度有关。在相同的条件下,氢气是所有气体中密度最小的,也就是说,它是最轻的气体,因此,它的名称为“氢气”。
[板书]
二、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了一种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回答]分类学习的方法。
[教师]单质和化合物就是根据纯净物中所含元素的种类来进行分类的,可见分类的方法在化学科的学习中运用的非常的多。
[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水是由氢(H)、氧(O)两种元素组成的。我们还简要介绍了一些有关氢气的知识。根据水、氢气、氧气等物质组成中元素的比较,我们还了解了单质和化合物。
板书设计
课题3 水的组成
一、氢气(H2)1.物理性质:无色、无臭、难溶于水。2.化学性质:可燃性(产生淡蓝色火焰)。
3.验纯方法:管口朝下,用拇指堵住试管口移近酒精灯火焰,移开拇指,若听到很小的声音,则表示氢气已纯。
4.爆炸极限:4%~74.2%。
二、单质和化合物
1.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2.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第四篇: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1
1 、设计思路
在本课教学设计中,从学生熟悉的水对生命的重要性引入。学生对水的最直观的认识是水的物理性质,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生活中水的应用和水的物理性质,在探究中引导学生从化学角度去认识水,强化化学用语和表达规范等相关知识,理解多方面、多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要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通过试验探究,明确水是由H、O两种元素组成,让学生认识到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重要性。
2 、教学目标:
2.1知识与能力:学生通过学习了解氢气(H2)的制取与物理、化学性质,理解水的组成及其化学式的确定。
2.2过程与方法:通过H2的制取与燃烧、电解水等探究实验,让学生感知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体验通过科学探究获得科学结论的过程。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了实验是化学探究的基础,明白化学与生活是紧密相联的,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
3.1 H2燃烧的现象及其产物,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3.2通过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实验,进一步探究水的组成,通过实验产物的体积比是V(H2):V(O2)=2:1,进一步理解水的化学式――H2O。
4 、教学难点:
H2燃烧,推断出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是理论上的推断,电解水产生氢气和氧气的实验充分证实了推断是正确的,探讨并确定了水的化学式。
5、教学过程:
5.1创设情景引入主题
[教师](出示烧杯盛装的水)说出水的重要性,你们对水的了解有多少?
[学生]回答。
[教师]这是从那个角度对水的认识?
[学生]这是从物理性质的角度认识。
[教师]导入新课:水的组成。
5.2 H2的仪器介绍和制取原理
[教师]在了解如何制取氢气前,我们先了解一下我手中的这套仪器————启普发生器,(讲启普发生器的作用)。实验室是用锌片和稀硫酸反映制取,现在我们先来讨论一下为什么不用稀HCl来制取氢气。
[学生]交流讨论结果
[教师]大家总结的很好。不用稀HCl的原因正是同学们分析得到的结论,因为HCl有挥发性,制得的H2中会混有HCl气体而是氢气不纯。(将锌粒和稀H2SO4装入启普发生器中,准备制取H2)。
5.3 H2的爆炸实验
[教师](实验)大家观察看到了什么?
[学生]肥皂泡快速上升。
[教师]这说明什么。
[学生]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
[教师](将导管插入水槽中,有大量气泡冒出)这说明什么?
[学生]说明H2难溶于水。
[教师]你们总结的氢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小且难溶于水是氢气的什么性质呢?
[学生]是物理性质。
[教师]氢气还具有可燃性,现在我就将氢气点燃,请同学们观察。我点燃H2的结果与课本上的结果一样吗,为会么?怎样才能让H2安静的燃烧呢?
[学生思考讨论]点燃前要对氢气进行验纯,而老师在点燃氢气前没有进行验纯,所以发生了爆炸。
5.4 H2的验纯
[教师]氢气如何验纯呢,如何判断氢气是否纯净呢?
[学生]根据课本描述H2验纯试验的操作过程。
[教师](按试验要求进行验纯试验)根据同学的描述,大家判断现在氢气是否纯净,是否可以点燃了。
[学生]爆鸣声小,说明氢气纯净度高,可以点燃了。
[教师]请同学们思考,点燃其他可燃气体时是否需要验纯?
[学生]需要,点燃可燃气体时都需要进行验纯。
[教师]那么点燃可燃气体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爆炸呢?我们需要知道另一个名词————爆炸极限。(解释)我们现在已知氢气的爆炸极限是4。0%—74%(体积分数)
5.5 H2的安全点燃
[教师](点燃导管口的氢气)同学们观察火焰的颜色。
[学生]火焰的颜色是淡黄色的,与课本上描述的不一样,为什么呢?
[教师]释疑。
5.6 H2燃烧的实质
[教师](在燃烧的火焰上方罩一只干而冷的烧杯)请同学们观察有什么现象。
[学生]烧杯上有水雾生成。
[教师]这说明什么呢?
[学生]说明H2燃烧产生了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教师]这正好说明水是由H、O两种元素组成的。大家能否写出H2与O2通过燃烧发生了化学反应的表达式呢。
[学生](板书)氢气+氧气燃烧水
[教师]用元素符号如何表示这个化学反应的表达式呢?(在下面写出)
5.7电解水实验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电解水实验)让学生观察。
[学生]交流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请大家思考一下,这两个试管中分别收集到的是什么气体,并想一想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你们的猜想。
[学生]交流。
[教师]总结。水在通电的条件下生成了新物质氢气和氧气,这是一个物理变化的还是化学变化?
[学生]是化学变化,
[教师]在这个化学变化中参加反应的元素在反应前后有没有发生变化?
[学生]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元素没有发生变化。
[教师]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同学们还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电解水的表达式是H2O电解H2 + O2
[教师](总结)
5.8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
[教师]从上面的实验和发生的化学反应可以说明,水中含有氢(H)氧(O)两种元素。这种组成中含有不同种元素的纯净物叫化合物。我们知道的化合物还有哪些?
[学生]学生举例。
[教师]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叫氧化物。上面同学们指出的化合物中哪里些是氧化物?
[学生]学生举例。
[教师]我们在实验中还接触到象H
2、O2这样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我们把它们叫做单质。同学们总结一下单质的定义。
[学生]由同一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
6、教学反思:
6.1本课为《自然节的水》一章的第一节“水的组成”,课程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了水的组成。改版前的课程中将氢气的燃烧做为选学内容,认识水直接从电解水入手,改版后将氢气的燃烧改为必学内容,让学生从水的生成和水的分解两方面去认识水的组成。我认为是这样设置更科学,更合理,学生可以更全面地接受知识。
6.2引导学生探讨液化气、天然气使用中的安全防范知识,将课堂教学与生活常识结合起来,用理论去指导生活实践,体现了化学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学习理念,培育了学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的情感和价值观。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2
水是我们天天接触到的东西,但它究竟是怎样的一种物质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首先我们来学习水的物理性质。
[板书]:一、水的物理性质[教师活动]:展示一瓶蒸馏水。
[学生活动]:观察后描述一下水的颜色、状态,利用所学过的知识概括一下水的物理性质。
[总结板书]: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在101KPa时,水的凝固点为0℃,沸点为100℃。并且,水在4℃时密度最大为lg/cm3,水结冰时密度减小,体积膨胀。
[讲解]:那么水是单质还是化合物?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研究一下水的元素组成。 [板书]:
二、水的组成
[实验]:演示实验3—1:电解水实验,注意提示学生观察正负极产生气体的体积。 [总结板书]:
(一)电解水实验
现象:1、正负极都产生无色气体。
2、正负极产生的气体体积比为1:2。[讲解]:那么正负极产生的气体是什么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实验]:演示实验3—2:用燃着的木棒点燃负极产生的气体;用带火星的木棒检验正极产生的气体。 [总结板书]:
(二)验证实验
现象:
1、负极产生的气体可以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色火焰;
2、正极产生的气体可以使带火星的火柴复燃。
1、正极产生氧气;
结论:2、负极产生氢气。
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通电
方程式:水——→氢气+氧气
[讲述]:通过刚才我们电解水实验我们已经知道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但到此为止我们还不能确定水的化学式。在科学研究中确定某物质的化学式都是需要通过精密的实验和准确的计算的。下面我们就通过计算来确定水的化学式。
[板书]:已知:水电解后产生的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
氢气的密度为O。089g/L;氧气的密度为1.429g/L。
氢的相对原子质量为l;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计算:水分子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解:生成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2×0.089):(1×1.429)=1:8
则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个数比:
1 8:= 1:2 1 16
总结:水分子中氢和氧的原子个数比为2:1,水的化学式为H2O。
[讲解]:水在通电条件下.一个水分子首先分解成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两个氢原于再结合成一个氢分子;同样两个氧原子结合成一个氧分子。大量的氢气分子聚集成氢气,大量的氧气分子聚集成氧气。
[副板书]:
水分子氧原子氢原子氧分子氢分子
[讲述]:所以水电解的反应用化学式表示为:
[板书]:通电
H2O ——→ H2↑ + O2↑
[讲解]:这个反应也证明了这样一个理论:分子可以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再分,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练习]:第49页第l题。
(四)总结、扩展
本节我们主要研究了水的物理性质,水的组成以及水的化学式的确定。通过学习同学们不仅要了解这些知识,更重要的是要从学习中体会到要想掌握一门科学知识,必须有一丝不苟的严谨的学习态度,更要有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精神。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水的物理性质,水的组成及其它初步知识;通过对水组成的分析实验,巩固和提高基本实验操作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电解水实验的确定,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一种物质的化学式并非臆造而是根据实验结果所得。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对熟悉的水进行科学的认识和研究,培养科学、严谨的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水的组成,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原子、分子、单质、化合物的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进一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
2、难点:电解水实验及其对实验结论的理解。
实验准备
课本第48页[实验3—1][实验3—2]教学用品
水槽、试管、直流电源、带电极的导线、烧杯;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小黑板出示)(提问)
1、下列符号的意义:(追问2的意义)H____,2H_____,H2_____,2H2_____,H2O_____,2H2O____。
2、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氢、氧元素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二、引入新课
(引言)我们已学了水的化学式H2O,通过第2题的练习,知道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也会计算出水中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是1:8,但事实是否如此?
三、新课讲授
1、水的物质性质
(观察)展示一杯纯净的水。引导学生按照氧气的物理性质顺序认识论述水的物理性质。
(阅读)课本第47页水的物理性质。
(小结)
(1)常温下,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2)凝固点:0℃,沸点:100℃;
(3)1标准大气压下,4℃时密度最大为1g/mL。
(4)冰的密度比水小。
2、水的组成
(实验)课本[实验3—1] (观察)通电后电极上有气泡出现。
(讨论)正、负两极管内分别为什么气体?如何检验?(实验)课本[实验3—2] (观察)用点燃的木条分别进行检验,可以观察到与电源正极相连的试管内气体能使点燃的木条燃烧得更旺;与电源负极相连的试管内的气体可,发出淡蓝色的火焰。
(小结)由此可见,阳极(正极)产生氧气,阴极(负极)产生氢气。
(提问)通过电解水的实验证明了什么?(分析)引导学生阅读课文有关内容,然后互相讨论,最后教师总结讲解,分析过程可用投影。
(小结)(1)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生成了氢气,证明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氧化物)。
(2)水在直流电作用下生成氢和氧气两种单质,证明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发生了分解反应,水氢氧+氧气。
(3)根据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可进一步扒导水的化学式是H2O。 根据实验事实。
生成气体的体积比VH2:VO2=2:1 氢气的密度为0.0899g/L,氧气的密度为1.429g/L。
所以,气体的质量比:H2:O2=(2×0.0899):(1×1.429)=1:8 所以,水中H元素:O元素=H:O=1:8 氢的原子量为1,氧的原子量为16,所以,H2O中原子个数比为H:O=
根据实验测得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 (结论)(1)一个水分子只能由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2)水的化学式为H2O
四、巩固练习
1、巩固练习(小黑板展示)(1)通电分解水可得到氢气和氧气的实验事实证明( )
A、水的组成中含有氢分子和氧分子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C、通电时,水发生了化学反应
D、通电可使水中的氢气和氧气分离
E、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的
(2)计算水中H、O元素的质量分数。
(提示:①B、C ②H%=11.1% O%=88.9%)
五、典例分析
例1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结果所得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是2:1,又知在标准状况下氢气的密度为0.889G/L,氧气的密度为1.429G/L及水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8,通电计算确定水的化学式。
(分析)这是一道根据实验数据判断物质组成的计算题,一般情况下确定物质的化学式的步骤是:
(1)确定该物质组成的无种类,例如该题中根据实验事实得知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2)根据各种元素的质量分数及该物质的相对分发子质量确定它的各元素的原子个数比;
(3)根据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写出该物质的化学式。
(详细解题步骤见新课讲授中的最后小结中第(3)点。)例2下图是简易的电解水的装置:(1)在图括号内标出电的正、负极;(2)与正极相连的试管里产生的是________气,与负极相连的试管内产生的是_____________气,两种气体的质量比为_____________分子个数比_______。
(分析)由电解水的实验现象得知:(1)负极产生的气体为H2,正极产生的气体为O2。
(2)氢气与氧气的体积比2:1.所以分子个数比也是2:1,因此根据氧气、氢气的密度计算出它们的质量比为:mH2:mO2=2×0.0899g/L:1×1.429g/L=1:8
六、归纳小结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掌握水的组成,水分子的构成。会用符号表达式表示电解的水的反应。
3、通过电解水生成了氢气的和氧气的事实进一步认识化学反应实质,理解分子与原子的本质区别。
七、作业布置
1、课后习题
2、课时作业设计:第一大题。
八、板书设计
第二节水的组成
一、水的物理性质:见课文第47页
二、水的组成:电解水的实验现象:
1、有气体生成;
2、负极产生的气体能燃烧,产生淡蓝色火焰——H2
正极产生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O2
3、氢气与氧气的全积比为2:1 4。结论:(根据实验事实)
(1)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氧化物);
(2)水在直流电作用下发生分解反应,水氢气+氧气;
(3)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了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水的化学式是H2O;
(4)电解水的符号表达式:H2O H2↑+O2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4
(一)、设计指导思想:
这堂课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每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初步形成纯净物、混合物、单质和化合物等概念,理解它们的相互关系。在教学设计时,教师结合当今社会热点问题之一保护水资源——来构思和组织学习活动。
水的组成的学习以实验为出发点,尽量以科学探究教学模式组织教学。通过实验和讨论,使学生逐步地了解水的组成和构成,力图让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组成的方法。在拓展部分——保护水资源方面,主要以讨论的形式进行。
本课设计力求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不仅让学生得到一些水的知识,还要让他们感知认识事物的方法和途径,培养他们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表达自己观点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虽然水是学生非常熟悉的物质,但怎样以化学的眼光认识水,学生是陌生和不习惯的。本课题以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简要史实引入并展开,符合事物的认识规律,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缩小学生对化学科学的距离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不冲淡本课题的主体知识──水的组成,作为引入的史实很简短,但在课题之后提供了稍详细些的资料,用作对这段引入的呼应,供师生教学中灵活选用。
对水的组成的认识是通过水的电解实验和对实验现象的讨论分析获得的,它既与史实相符,又体现了认识客观世界的科学过程和方法。这样展现知识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同时也渗透了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在认识了水的组成的基础上,结合前一单元所学氧气的知识,从它们组成上的区别归纳出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重点:水的组成实验。
难点:水的组成的论述和表述。
(三)、学情分析:
通过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已经有了用感觉器官来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的体验,但还不知道如何从现象来分析总结化学变化的实质,通过第二单元水分子运动的学习,学生知道了物理变化的实质是分子本身不变,变化的只是分子的间隔,但却不知道化学变化过程中分子是如何改变的。
在对教材和学情分析的基础上,我把如何根据水电解的实验现象分析得出水的组成和探讨化学变化的微观实质作为本节教学的难点。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水的电解实验探究活动认识水的组成。
(2)通过自学、讨论等形式了解单质、化合物、氧化物的区别。
(3)通过查阅“水的组成揭秘”等资料了解人类认识物质世界的过程和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从人类认识水的组成的过程体会科学研究和思维的方法,认识实验研究和创新思维的重要性。
(2)学习对实验现象的观察、描述、分析、归纳、和总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电解水实验对学生进行物质可分性教育,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
(五)、教法学法:
创设学习情景→实验探究→验证实验→讲解总结→拓展视野→升华提高
(六)、媒体选择:
多媒体电脑、试管、铁架台、酒精灯、火柴、水的电解装置。
(七)、教学程序
(一)对水的组成的探究
师:水是大家非常熟悉一种物质。江、河、湖、海、大气中、生物体内都含有水。水与人类的关系也非常密切,工业上用水作原料、冷却机器等,农业用水浇灌农田,生活中用水洗衣、做饭。那么,水重不重要?
生:重要!
师:可以这样说:水是生命之源!既然水这么重要,那水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1: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师:这个结论你是从哪儿获得的?
生1:从书上找到的。
师:你们从书上获得的结论只是一种理性的认识,是抽象的。下面我们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认识水的组成。
师:[演示实验3-1]取水电解器,加入电解用水(为让学生好观察,将水染成红色),接通直流电源,观察与电源正极、负极相连的电极上和玻璃管内发生的现象。投影出示表一:
观察点
现象
电极上
玻璃管内
生2:电极上有气泡产生,负极上的气泡比正极上的多
生3:玻璃管内夜面下降,负极玻璃管内的气体比正极玻璃管内气体要多。
师:能否用具体的数据或比值来衡量气体的多少关系?
生4:近距离观察后得出:2:1
师:这个实验是比较粗略的,经过更精确的实验,其体积比约为2:1。
师:那正、负极玻璃管内的气体分别是什么气体呢?
生5:氢气和氧气。
师:同学们有很多猜想,究竟是什么,请看下面的鉴定实验。
师:投影出示鉴定方法,师生协作演示鉴定正、负极产生的气体,要求学生观察
并记录。
检验方法
现象
结论
正极玻璃管内的气体
伸入带火星的木条
负极玻璃管内的气体
用火柴点燃
师:鉴定正极玻璃管内的气体时有什么现象,由此你获得的结论是什么?
生8:带火星的木条复燃,这种气体是氧气。
师:点燃负极试管内的气体时有什么现象?
生9:气体燃烧,产生黄色火焰。
师:这种气体在玻璃管口燃烧时,由于受玻璃管内钠离子的干扰,产生的是黄色火焰,实际上,这种气体燃烧时发出的是淡蓝色火焰。经过更科学的实验鉴定,这种气体是氢气。
师:好!我们来归纳一下:电解水的实验现象是:“正氧负氢,氢二氧一。”
师:在水的电解实验里,有新物质产生吗?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10:有。水发生了化学变化。
师:你能写出电解水的文字表达式吗?
生11:在黑板上写出:水通电氢气+氧气
师:从上面的实验和发生的化学反应,你能得出有关水的组成的什么结论?
生12: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生13: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
生14: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师:生12说的对吗?
生15:不对。所以水不可能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师:说的棒极了!同学们听懂了吗?以后千万不要说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哟!
师:生13说的对吗?
生:不知道。
师:生13的说法也不对。因为“水是由氢和氧组成的”说法中,“氢和氧”是指氢元素和氧元素还是氢气和氧气,是不具体的,所以是不具体的说法。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才是正确的说法。
师:水是由什么组成的?那么氢气和氧气又分别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生16: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
师:说的很好!那么请同学们思考47页讨论题2:化学变化前后,参与反应的元素种类有无变化?
生17:没有变化。
师:说的也很好!掌声鼓励!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或体会?
生23:通过今天的学习,我知道了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是纯净物、化合物、氧化物。
生24:我懂得了实验是进行化学研究的好方法。我们在做实验时要认真观察、思考。
生25:我知道了化学变化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师:说的都很好!相信通过努力,你们在化学的海洋中一定会获得更多的知识。为了巩固大家今天所学知识,请大家完成教材49页2、3、4题。
(说明:生1、生2……只是代表学生,有可能是同一人。)
(八)、教学评价设计:
探究发现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过程,它可以是科学家的研究过程,可以是发明家的发明过程,可以是技工学习某种技巧的过程,可以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的过程。因此探究发现应分不同层次,主要是根据研究的'主体(人)掌握知识的程度及科学实践能力高低,以及相关经验阅历的深浅而定。只要是一个人在一定的知识、技能、经验等水平上自己经过钻研学会了过去不曾会操作的方法、过程或技巧,都应属于探究发现。在探究发现过程中可以独立思考,也可以是在同伴互助下、老师的引导下完成的,这都属于发现式学习。本案例在发现式学习上作了较好的尝试。
1、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在化学课堂中,如果老师能够抓住有利时机,利用简短的语言把学生好奇心紧紧抓住,使学生情不自禁地产生了兴趣并设法论出个究竟,它会比老师直接灌输知识或逼着学生去学作用大许多。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奇是兴趣的起源。有了兴趣有时会达到无师自通的程度。本案例中教师用水受热有三态变化,水的化学式有2个氧原子1个氢原子组成等,学生已有的知识导入,然后设下悬念:“如果水中插入电极,情形是否与受热有所不同呢?”用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兴趣,从而产生探究的欲望。语言虽然简单,但收到了投石激浪的效果,可谓事半功倍。
2、巧设台阶,引导学生实验操作的完成
知识的发现往往是一个较复杂的过程,学生即便产生了探究欲望,但受知识的局限、经验的缺乏限制,因而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往往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会把探究过程分解为几步,并会启发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从而让学生沿着老师设好的台阶逐渐蹦级。本案例中,老师巧妙的把实验过程分为两步,第一步水的电离,第二步生成气体的检验。还恰到好处的点拨学生:“水中插入电极将如何?”“生成的气体不是水蒸气呢?是不是CO2、H2、O2等常见气体呢?”这种逐级递升的引导,使学生自然地沿着老师设定的途径去操作。克服了探究过程的盲目性,又引导他们掌握了探究问题的一般方法和捷径,可谓提高了探究过程的高效性。
3、顺水推舟,促成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自然科学知识的探究经常需要实验作依托,但实验获得的结果往往是具体表面现象,正确结论往往是抽象概括的本质内容,实验结果距绪论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两者有质的区别,如果仅能得出正确的实验结果而不能得出正确结论,那么知识就没有被发现,也可谓是功亏一篑。因此教师还应抓住有利时机,顺势引导学生用发散思维来分析实验结果。本案例中引导学生注意气体V正极:V负极=1:2,帮助学生猜想气体会不会是CO2、H2、O2等,最后让学生知道O2:H2=1:2等。至此,完成了使学生从宏观的体积的不同推论出微观上原子个数不同的认识。这些都是自然而然地促成学生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可称得上乘借东风、顺水推舟、水到渠成。
4、巧妙点拨,诱导学生由结果上升理论
中学生的抽象思维还不很成熟,对概念等抽象问题认识较片面,这时就需教师适时搭设铺垫,诱发其抽象思维。本案例中教师能从能量角度、从元素组成角度、从微粒组成角度启发学生自己进行飞跃式思维得出结论:2H2O2H2↑+O2↑同时还诱导学生认识到H2O通电生成H2和O2的过程中有分子结构的破坏及原子重新组成分子的过程。学生经过教师的铺垫点拨,自己的思维经过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螺旋式上升变化,最后才产生思维结果。学生不仅发现了知识,而且掌握由实践到理论的一般方法。如果师生们长期坚持,对学生未来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5
1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知道氢气的性质和检验。
2、了解单质、化合物及氧化物的区别。
3、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组成的方法和过程。
2学情分析
本节课是第四单元的第三课题,学生已熟悉了空气和氧气的有关知识,具备了判断化学变化、氧气的鉴别、化学反应文字表达式的书写等技能,但氢气的检验、元素的概念、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等知识对于他们来说,是崭新的,从知识的形成过程来说,坡度大,学生比较难以接受。
3重点难点
1、电解水实验的观察及总结。
2、单质、化合物概念的理解及具体物质的分类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知识链接
如何检验一种气体是不是氧气?
水的物理性质:纯净的水是_____颜色______气味的______体;标准大气压下,水的凝固点是________,沸点是________,水结冰时体积_________(变大或变小),所以冰的密度比水________,能_________在水面上。
虽然我们每天都在与水打交道,也知道水是生命之源,但你知道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吗?
活动2【讲授】水的组成
自主学习一:自主学习教材P79内容,独立完成下列题目。
1、氢气上一种 色 味的气体, 溶于水,密度比空气 ,是相同条件下密度 的气体,氢气具有 性。
2、收集氢气可用 法 ,因为氢气 ;也可用 法,因为氢气 。
3、氢气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
4、点燃可燃性气体前一定要 。
合作探究一:
教师演示收集一试管氢气并进行验纯,然后点燃。
小组合作探究氢气的性质,派代表展示探究成果。
自主学习二:自主学习教材P80-81部分内容,独立完成下列题目。
1、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正极产生的气体是 ,负极产生的气体是 ,它们的体积比为 实验说明了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生成 和 。
2、切断电源后,用燃着的木条分别检验两种气体,观察到甲管 ,乙管 。
3、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
4、该实验能得出的结论 。
合作探究二:
教师演示电解水实验
小组合作完成教材P80探究活动表格的内容,派代表展示探究成果。
自主学习三:自主学习教材P81部分内容,独立完成下列题目。
1、由 元素组成的 叫做化合物。
2、由 元素组成的 叫做单质。
3、由 元素组成,其中一种是 ,这样的 叫做氧化物。
4、将下列物质按要求分类:
空气 氧气 水蒸气 高锰酸钾 铁粉 氮气 海水 冰水混合物 过氧化氢溶液 二氧化硫
属于混合物的是
属于化合物的是
属于单质的是
属于氧化物的是
5、物质 (包含 )
活动3【测试】达标检测
1.下列有关电解水的说法错误是( )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 素组成
C.自然界中的水大多是混合物 D.水中加入硫酸是为增加导电性
2.下列各组物质中,前者是化合物,后者是单质的是( )。
A.高锰酸钾、氮气 B.洁净的空气、氧气 C.铝、二氧化碳 D.硫粉、氧化镁
3. 下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
C.水分解过 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D.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4.将下列物质分别按照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 化物分类:①空气、②氮气、③水蒸气、④氧化铁、⑤红磷、⑥二氧化锰、⑦氯酸钾、⑧稀有气体。( 把序号填充到右边的图中)
5.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是生命活动不 可缺少的物
B.水是常见的溶剂
C.水既可作为反应物,也可以是生成物
D. 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一种氧化物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6
课型:
实验探究课
课时:
1课时
知识目标:
1、了解水的物理性质
2、通过电解水的实验,了解水是由氢、氧两种无素组成的,它的化学式是H2O
科学素养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钻研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根据电解水的实验确定组成水的成分元素,引出氢气实验器村,学生电源1只,霍夫曼水电解器1只,玻璃水槽1个,长导线2根,小试管两支,酒精灯1个,火柴1盒,木条1根。
教学过程:
复习讨论:
研究性学习,调查本县的空气,水源等污染情况,同学们调查情况如何,互相展示成果,污染现状如何,污染原因有哪些,应如何消除或减少污染。
参考要点:①污染形势较为严峻。
②污染原因a工业“三废”
b农业生产上不合理施用农药,化肥的污染。
c生活上的污染
③消除或减少污染的建议
a严控工业“三废”
b严控农业上的污染
c严控生活上的污染
设问导入:水是由哪些元素组成的?它属于纯净物还是混合物?是单质还是化合物?
讲述: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广,地球表面积的约3/4为水覆盖,地球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可以被称之为“水球”。水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例如,人体含水约占人体质量的2/3,这就需要我们搞清楚有关水的知识,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水的组成。
板书课题:水的组成
讲述:下面大家一起来观察玻璃水槽中的水你能得出哪些有关水的物理性质?
学生讨论:小组汇报
要点:1、无色无味液体
2、在/0/KPa时,凝固点是O℃沸点是100℃
3、40℃时密度最大,为1g/cm3
4、水结成冰时,冰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
学生实验:研究水的组成(实验3-1)
经过实验,学生得到下列结论
给水通电一段时间后,正负极产生气体体积大约为1:2学生如若测得数字误差较大,应要求他们重做,以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
学生实验:(实验3-2)验证正负极气体的属性,判断是何种气体。
要点:正极气体具有助燃性,是氢气,负极气体能燃烧,是氢气
电解水的表达式:水通电,氧气+氢气属于分解反应,学生结合上述实验结论讨论水的组成。
要点:∵VH2:VO2=2:1ρH2:ρO2=0.899g/L:429g/L
∴mH2:mo2=
查相对原子质量,可知H-1,O-16
∴在水中,氢原子数:氧原子数=:=2:1
即在每个水分子牛,氢原子数,氧原子数2:1
所以水分子为HzO
引导学生观察书P49图3-4,让学生讨论图的科学含义:
要点:形象地说明了水的组成,进一步验证了在化学反应里,分子可以分裂成原子,而原子却不能再分巩固练习。
课堂小结:1、水的物理性质
2、水的组成H2O
布置作业:书P49习题1,2
水的组成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认识水的组成,培养学生观察归纳的能力。
2、理解单质、化合物的概念。
教学重点:
1、认识水的组成。
2、电解水所得出的结论。
3、了解化合物,单质的区别。.
4、初步学会从微观角度去分析问题。
难点:化合物,单质概念的理解.。对实验现象的解释。
教学过程:
1.强化学生的“现象论证-结论推理”的能力。
2.加深单质化合物概念的理解
3.要学生学会用微观的角度去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教学反思:
1.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是学生普遍存在的一个薄弱环节,困此要加强培养学生在这方面的能力,实验的结论不能直接,牵强地告诉学生,而是要引导他们自已根据实验的现象去分析总结.
2.学生明白水电解的生成物是氧气和氢气后,提示他们去看P50页图3-12,可以帮助他们较快地,较直观理解水的元素组成.同时,帮助他们学会从微观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3.要注意单质和化合概念的理解,有个前提,都必须是纯净物,不少同学会以为空气是一种化合物,因此,要加强在这方面的练习.
4.讲课的过程中加入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的实物练习,可以加深对前面所学知识的理解.
第五篇:课题3 元素 教学设计 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元素的概念,统一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了解元素符号所表示的意义,学会元素符号的正确写法,逐步记住一些常见的元素符号;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微观想像、分析、讨论、对比,理解元素的概念。2.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合作、查阅资料,了解地壳中元素的含量。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物质观,增进对物质的宏观组成与微观结构的认识; 2.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元素概念、元素符号的书写和意义.难点:元素概念。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