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教学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多重角色
有效教学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多重角色
河北省邯郸市荀子中学―――葛建国
邮编056001
联系电话:***
邮箱:xzzxgjg@sina.com 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和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对新时期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了更多的使命。增强教学的有效性则是实现、完成这些使命的法宝利器。学科性质的特殊性决定思想品德课教师不但要具有普通教师的共性,还要具有鲜明的个性,才能更好的胜任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工作。结合自己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我认为中学的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做好如下几点。
一,一名坚定的拥党爱国者
无论时代如何进步,社会怎样发展,不断的加强对中学生的爱党爱国的教育,则始终是中学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职责和任务。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传播途径日益多元化;对外开放的深入使各种文化鱼龙混杂,不断的冲突碰撞,从而对中学生人生价值观的形成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如果再不加强党的教育,爱国主义的教育,我们的社会主义事业就可能毁于一旦,我们改革开放的成果就可能付之东流,前苏联就是前车之鉴。这就要求我们的德育工作者必须加强自身对党的方针、政策、理论的学习,加强对国情、国策的学习,自觉做一个坚定的拥党爱国者,进而影响、感染、带动我们的教育对象来拥护党,热爱自己的祖国。这是一个政治问题,是一个方向问题,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首要问题。不但不能淡化,而且应该不断强化;不但不能削弱,而且只能不断加强。
二,一名新知识、新事物的实践者
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事物、新产品不断出现,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挑战,如网络、手机、QQ等。这些新事物的出现,使我们既不能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把他们视为洪水猛兽,也不能不加甄别、全面吸收;而应站在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度以开放、包容的胸怀来接纳、认识、并为我利用为教学报务。前年我建立一个QQ群,我对学生布并可志愿加入,这在我校当时犹如一石激起千浪,引起了轩然大波。一方面此举受到学生的热烈欢迎,另一方面,来自各个方面各种猜疑、指责、质问也如约而至。但从后来实际效果来看我受到了学生欢迎、尊重、理解,同时也获得了他们的信任,从而使我成为了他们的贴心人、知心人,这加强了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使我的教学工作有的放矢、得心应手。课堂教学中我也有所尝试,如初二年级上册第一课,讲家庭中的交往,我索性以让学生写了一篇我眼中的父母的作文做为我的第一节课。我虽然没有站在桌子上讲课的勇气,但是我给了学生一个与时俱进、敢为天下先的思想品德教师,一个能够利用新科学文明成果为教学服务,为学生的成长服务的教师,我相信学生身上总会有我的影子。
三,一名校园内外、国际风云的评议者
学校不是工厂,教学也是流水线,教师更不是产业工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思想的社会人。古人尚且知道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那么做为新时期思想品德教师的我们则更应该教育我们的学生留意校园内外,关注国际风云。在此方面教师有更加便利的条件,我们有更多的时间看电视、读报纸、听广播,那么我们可以把自己所看、所读、所听,及所思、所想结合教学内容用全面、辩证、专业的语言向学生讲述,做一名合格传播者、评议者。我喜欢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纵横,读半月谈和参考消息。因此我的课上有奥运会的激情播报、亦有奥巴马的当选评说;有学生课堂回答问题的点评,亦有对学生成长的期望。这样不仅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使之更加的真实可信,而且也增强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学习的兴趣。此举虽然谈不上什么社会实践活动,但是最起码拉近了校园内外的联系,培养了学生对社会,对生活的关注和了解。关注校园内外,点评国际风云已成为我课上一道美味小吃让我的学生们不断咀嚼、不断品味,不时有学生以试身手,大有取我而代之的趋势。教是为了不教,这样的趋势我乐见,我盼望。
四,一名身怀“绝技”的特长者
生活及教育,教育也是生活,教育不仅仅是国策、国情、xyz、ABC,生活中应有写写画画、吹拉弹唱,这样教育才是生活的教育,才是完整的教育,才是以人为本的教育。我认为教师应有一个拿手的绝活,时不时能在学生面前亮一手,这样才能对得起学博为师的称号。记得小学时一位老师写的一手好字,因而就特别喜欢这个老师的课,并且自己暗下决心也要写一手好字向老师看齐。虽然这个老师早已不在教我,但是我的这一目标却没有改变,而且让我受益菲浅,可见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由此可见我们的老师要有自己特长,培养自己的特长,向学生展示自己的特长。这样既可以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也可以增强自己的个人魅力,还可影响、带动自己的学生也加入到特长者的行列。
五,一名依法执教的守法者
依法治国是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是现代社会的重要标志。中学思想品德课的一个重要目标就培养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律精神,即做到认真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教师是学生的榜样,学生是教师的影子。如果我们思想品德课教师还做不到依法办事、依法执教,还依然对学生体罚、打骂,那么我们还如何教育我们的学生去依法办事、依法律己?所以、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做遵纪守法的楷模,依法执教的榜样。
前进的道路还很漫长,肩上的过担子依然沉重,塑造多重角色,营造多彩的课堂,我们还须不断努力,不断前进。
第二篇:转化教师角色上好思想品德课
新课程理念下如何上好思想品德课
【摘要】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但是在我们的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受教学模式、教学习惯以及对教学质量过分担忧的影响,我们的教师还难以真正迈出传统教学结构的束缚,几乎仍是如出一辙的环节:复习—新授—训练—小结—作业,灌输知识仍是课堂所要达到的目标,还难以体会到课改的气息。正应那句老话:穿新鞋走老路。所以,解放思想,大胆创新,改革课堂教学模式是当前课改中迫在眉睫的关键。根据平时的教学体会,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关键词】合作、兴趣、氛围、能力
一、创设民主气氛创设民主气氛创设民主气氛创设民主气氛,,构建师生和谐关系构建师生和谐关系构建师生和谐关系构建师生和谐关系
教学的实质,就是师生平等对话,共同探究,教学相长。但传统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学生始终处于“你教我学”的被动状态。教师把自己看成是绝对的权威,既无视学生的独立人格,也漠视学生的内在需要,师生之间不能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交流。在这种“以师为本”的理念下,教师很难调动起学生“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只能是成为在有限的时间记住有限的课本知识点的工具,至于主动探究、动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欠缺的。
心理学家康姆斯和斯耐格对学校学生如何促进学习提了三条建议:第一条提的就是“给学生必须提供一种民主的课堂气氛。”为此,教师对学生要充满爱心,做到耐心启发,循循善诱,而不是颐指气使,“横桃鼻子,竖挑眼”的。只有我们给予学生应有的平等和尊重,学生从心理上接受了教师,才能激发学生潜化的思维意识和创新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表扬和鼓励,对学生的点滴进步给予满腔热情的肯定和评价。
“大家都认为我是班里最风光的学生:出色的班级干部、不错的学习成绩、文静秀气的长相,老师信任,同学敬佩。但是,有些时候,我心里也非常难受。就拿前几天发生的那件事来说吧,爸爸给我讲解一道很难的数学题,讲了好几遍,我还是没有听懂。爸爸急了,大骂我笨。看到爸爸着急的样子,我哭了。妈妈看到我哭了,就和爸爸吵了起来。爸爸妈妈经常为我的事吵架。吵架时还说一些要离婚之类的话„„”。这是一个老师在《超越自负,告别自卑》公开课上一个学生倾述的心声这倾述中包含着这个学生的勇敢,也包含着她对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她勇敢地说出了自己内心深处的痛,将内心深处的心结打开。课堂氛围真实、感人,那种在知己深聊之后出现的心理感受──信任、满足、平静、激动,我们在课堂上见到了。遗憾的是那位老师没有停下来好好安慰一下这位学生,那怕是温柔的拍一拍她的肩,或者是一个安慰的眼神,从学生失望的眼神中,可想而知这节课是失败了。
让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习,是学生有效进行学习的前提条件,也是教师驾驭课堂的一种教学能力的体现。要营造一个和谐的课堂气氛,可以是一个巧妙的引入,可以是一段师生精彩的对话,可以是一句富有哲理的比喻,可以是一个风趣幽默的插曲,也可以是一个看似平常的手势或教师的一个眼神,还可以是一次真诚的表扬和中肯的批评,甚至有时一个会心的微笑也可以。比如,上课时,有学生讲话,你不妨给他一个警示的眼神或一个会心的微笑,这样既可以使其明白自己己违反课堂纪律,又让学生感到教师有颗宽容心,还可以不影响其他学生上课,教学不会间断,气氛又和谐,岂不是一石多鸟。如果此时,老师严厉批评他一顿,会让学生觉得丢了面子,觉得老师不通情达理,因此,师生关系可能因此僵化,整个教学气氛会因为你而紧张,这样既可能影响了课堂教学秩序,又达不到教学效果。当然,这些教学细节不一定都是在备课中全部能打造出来的,更多的是在课堂讨论中,在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碰撞中迸射出来的,这就需要教师平时脚踏实地的积累和对每一堂课的精雕细琢。
二、创设多种活动方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活动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所以,要激发学生的探究活动动力,培养学生其好奇心、求知欲,就应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创设学生感兴趣的情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动起来,又落实课程目标,使二者有机统一起来,使学生通过情境探究活动,既能激“能”,激“趣”,又能增“知”,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手段 在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教师基本上还是使用延续了千年的黑板加粉笔的方式,这样,即使教学内容很丰富,素材也是来源于生活的,但长此以往也很难引起学生的探究学习的欲望了。事实上,思想品德课的内容都是来自于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和学生自身的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生活化的素材有时简单的语言也很难再现出来,学生也很难获得生活上的体验,这时如果我们借助于现代化的教学媒体,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情境,使学生获得生动、真实的生活感受。一旦平淡的文本素材用生活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就会激活学生的思维,引起他们的兴趣,从而加深学生对内容的理解。例如,在讲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社会公德的内容时,如果仅是通过言语向学生灌输应该怎么做,往往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但如果借助电脑课件,把社会生活中人们缺乏社会公德、不遵守社会基本道德规范的反面材料以图片或录象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或者让学生看看电视中的公益广告,这样不用教师再灌输,学生的头脑中就会接受洗礼,在实际生活中做出正确的价值选择。但借助多媒体手段并不等于依赖多媒体,我曾经听过一堂《走进青春》,教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在多媒体教室中,时而听到声情并茂的《啊,青春》诗朗诵,时而看到垂挂的屏幕上出现了纪录片的片段,时而是学生们把各自的照片或收集的图片通过实物投影仪纷纷展现出来。除此以外,小品表演、小组讨论、知识竞赛等手段在课堂里纷纷亮相。真有点“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感觉。我不得不佩服这位教师在短短四十五分钟里,竞能把能用的教学手段一样不落地全部用上,真是煞费了一番苦心。然而学生在这样一堂课下来的感觉是“挺好玩的”,除此以外。别的东西似乎并不多。这么华丽,这么出彩的一堂课收到这样的效果不能不令人遗憾教学手段只是一个载体,教学的艺术与经验才是公开课的真正目的。这种做法,已是本末倒置了。过于突出教学的手段,必然会对教学的核心有所忽视。《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未必是手段越多效果越好的。殊不知,当这些“现代化的手段” 一一亮相时,有些本来属于学生的活动权、思考权已经在无形中被剥夺了。学生和听课者一起在欣赏着这种浓妆重彩的舞台效果时,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学习过程的研究者、参与者”等角色不知不觉被淡化,取而代之为欣赏者、接受者的角色,上课的教师更是变成了类似“放映员”的角色。这岂不是与新课程所提倡的“师生同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师生相互学习、共同研究”的理念背道而驰了吗?因此,《思想品德》的任课教师无论是在开设公开课还是在平时的教学中,不应过于重视表面化的东西,而应把学生的发展放在首位。当我们在公开课上真正展示了一个教师在上好课的基础上对课堂教学的反思、提高和探索时,这种耗费时间多、耗费人力多的“现代化手段”,即使不用,还是能够真正达到目的。
现在的课,离开了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似乎就成了一堂低品位的课。在时尚、热闹的背后,教师、学生成了多媒体课件这一先进教学手段的“奴隶”。上述片段中,学生跟着电脑提出的一个个问题走,实际上和跟着教师设计的问题一步一步走有何区别?教师只是把自己的“满堂灌”交给了电脑,而自己则退到了幕后。看似学生学得相当主动,其实一切都离不开教师的操纵。我们要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因地制宜、合理有效地使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但千万不能为之所困,更不能成为它们的“奴隶”。我们要增进课件的交互性,使课件能根据教学的需要随意调度,同时要不断提高自己驾驭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只有这样,先进教学手段的优势才能充分发挥,进而更好地为我们的教学服务!
(二)小品表演
当代中学生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新观点特别感兴趣,而且是易于接受、表现。2
为满足学生的这一心理需求,在平时教学中,应该变化教学方式,除了借助多媒体手段外,许多课内容还可以通过创设一些相关的小品来强化学生对课文知识的理解,中学生具有较强的表现欲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中来,寓教于乐,就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组织能力和表演能力,在轻松愉快地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如果一个学生自我感觉良好,他将愉快地积极地投入教学活动,在活动中充分表现自我,而这自我一旦成功,又得到班集体的认可,那他会感觉到尊重和爱护,也会品尝到成功的愉快,他的情感自然会得到满足,学习的积极性也就提高了。同样在“超越自负 告别自卑”教学中,可设计情景如下:自负的小枫,自卑的小林,自信的小佳在一次数学测验中都考了100分,放学了,他们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要求四人小组5分钟准备,派代表表演自负、自卑、自信的特点,比一比哪一组最生动。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各小组同学积极参与,精心准备,还生动表演,教室里一阵阵笑声和掌声告诉我们这一活动设计的成功。同学们在活动中参与、思考、体验,在活动中认识了自负自卑自信的不同特点,促使学生超越自负,告别自卑,最终也实现了课程目标。
如在讲到珍爱我们的生命时,通过讨论“艰难的抉择”这一故事来感受求生意志的重要,接着可设计一些情境让同学扮演主人公进行求生表演,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感受也深了,积极性也高了,教学效果也就实而不浮的。但如果表演的成功率很低,学生会比较失望的。尤其在表演动作中很滑稽时,教师应提醒学生保持课堂秩序。
(三)辩论赛
通过课堂辩论,提高学生阐述观点的能力,锻炼学生的思辨和应变能力。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辩论活动,也让学生初步掌握辩论的方法和技巧,尤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竞争意识和追求真理的精神,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培养了人际协调能力。活动可增强了同学们的自信,特别是那些成绩不是很好的同学,他们能从老师和同学们的掌声中体验到赞赏、成功,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也张扬了学生个性,培养人文精神。辩论赛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通过辩论还锻炼了学生的口才。
在讲到《防范侵害,保护自己》这一课时,可以以“当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家庭的侵害时,我们该不该拿起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为题,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进行辩论,这样学生的积极性会一下子被调动起来,在激烈的辩论中既锻炼了学生思维,又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懂得了如何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四)小组合作活动
当今社会既是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又是一个交往频繁、高度相互依存的社会,因而也就既需要竞争,又需要合作。对于作为德育对象的学生来说,要想在这个社会上生存和发展自我,就要具备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和素质,其中最基本的就是竞争与合作的能力和素质。有人曾提出:“21世纪的教育应该是由重点培养竞争转向重点培养合作的教育”。通过小组合作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合作能力和合作品质。学生学会了与人交往、与人共处、与人合作,实际上也就掌握了自己生存与发展的本能。这也是当今社会对他们的最基本的素养要求。
新课程强调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通过调查讨论等活动,在合作和分享中丰富扩展自己的经验,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在教学活动的实施中,作为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适当的条件,营造恰当的氛围,使学生产生自主学习的愿望,增强自主学习的能力。如“永不放弃生的希望”教学中,设计“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的主体活动——直面人生的威胁。“艰难的抉择”这一短文先由学生选出的朗读能手读一遍,再围绕“巴尼当时的心情,如果你是巴尼,你会怎么做”这一中心问题,经四人小组的讨论,选出代表发言。在阅读,分析,思考中,使学生体会在两难情景中作出选择的艰难,学会倾听他人不同的意见,体验人生中遇到意外时永不言弃的困 3
难和坚强,在自主合作中永不言弃的主题得到内化。
当然,创设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旨在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不仅让学生了解课本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通过一系列学习活动培养了学生健康的情感,积极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培养了学生健全的人格。
三、结合热点,把握时代脉博
“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是长青的”。思想品德课是时代性较强的一门学科,因而其教学内容不能脱离时代,也不能滞后于时代。更何况当前中学生思维特别活跃,兴趣非常广泛,对国内外诸多“热点”问题,喜欢了解,更喜欢评论。这时,教师应该要了解学生在想什么,盼什么,需要什么,号准学生的思想脉博,再把这些问题与教材内容联系起来,这样思想品德课既有说服力有又增加了吸引力。学生也会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讲授的知识。从而取得学生的共鸣和支持,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综观近几年的中考开卷考试题,有关时事政治、乡土材料的内容占较大的比例,这些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生活,题型涉及选择题、简答题和以材料为背景的分析说明题。试卷命题已完全改变了以往的只注重知识的覆盖率的做法,而是从实际问题出发,寻找社会热点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但现在的学生由于学习功课压力大,很少有时间去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所以对一些背景材料不了解,很难正确回答问题。据了解,每年中考考试中后,有一部分考生走出考场第一句话总是抱怨“书上找不见答案”。出现这种情况,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摆脱过去那种“读死书、死读书”的做法,学习只限于死记硬背,既不关心国家大事,不了解党的方针、政策,不关注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也不会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所以,一见试题涉及的都是课本中没有的社会热点,学生就会感到束手无策,无从下手。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应注重书本知识与国内外的社会热点相结合,从初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能运用课本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比如:目前,社会上对中学生上网的利弊问题在展开大讨论。教师就可以利用这个热点作为切入口,结合八年级思想品德“网络是把双韧剑”这一内容,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先放一段事先编辑好的有关目前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的录像,然后教师列出四个问题,要求全班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1)、中学生上网各有哪些利弊?
(2)、谈谈你怎样正确利用网络。
(3)、在对网络的利弊认识中,我们应该把握怎样的观点。
(4)、联系实际谈谈青少年应该怎样充分利用网络,才能使自己变得更充实?
最后让每一组学生可以演小品、演讲等形式来阐述各自的观点。学生们经过激烈讨论后,联系自身实际谈谈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对此课的学习,学生对发生在身边的社会热点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提高了自身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平时教学中,要求学生在学习时,不要仅仅停留在书本上,而是要走向社会,关心国内外大事。要逐步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去指导自己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要勤于思考、勇于创新,要有自己的见解。
总之,在思想品德教学中,不管用什么形式的教学方式,最需要的是做到每堂课有理有节,活而不乱,取得学生的信赖,提高教学质量,这些都需要教师在能驾驭课堂的前提下进行。否则,很容易使课堂气氛超过必要限度,导致主次不分,主题不明,所以说,教学模式可以推陈出新,但最基本的课堂驾驭能力应该是永葆长青的,当然,这得有待于不同的教师用心积累,希望本文能起抛砖引玉的作用。
第三篇: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初探
初中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初探
从2006年9月秋学期始,初中思想品德课已在全国范围内使用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新《课程标准》”)编写的《思想品德》新教材。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选取了许多学生关心的具有教育意义的现实生活和社会问题作为主要素材,极大地丰富了课堂教学资源;同时新教材更加关注学生的知、情、意、行的同步发展。然而,我们也发现,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课程中仍延续着传统教学的一些弊端,严重地制约着新课程的有效实施和课程目标的有效实现。突出表现在:在教学方法上,重教师单向的知识灌输,轻学生主动参与探究;在教学内容上,重课本知识,轻生活实践;在学习评价上,重学生的卷面成绩,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等。那么,在新形势下,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提高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效果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在此作些初步探讨,以求抛砖引玉,供同仁参考。
一、研读课程标准,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目前全国各地主要使用的思想品德课教材有人教版、鲁人版、湘教版、粤教版、苏教版、北师大版、南师大版、陕教版等多种版本。各地区的教师若比较研读《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思想品德课和初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修订)》(以下简称“原‘课程标准’”)与新‘课程标准’、原思想政治教材与现行思想品德教材后,不难发现原《思想政治》教材全国也有多种版本,但不同版本的教材之间没有大的差异,都是在同一体例的基础上对原“课程标准”的解释。教材内容均是依据学科知识体系构建,各年级进行的教学内容在标准中也均有作出相同的规定,即初一为心理健康教育,初二为法律常识教育,初三为社会发展常识和基本国情、国策教育。据此,教材必然可以成为教学与考试的依据,教师只要将教材吃透,就没有必要再去研究课程标准。而新“课程标准”首次打破了学科知识体系和对具体年级的教学内容要求,以学生为本,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关系”有机地整合了道德、心理、法律、国情等相关教学内容,为教材的编写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教材的体例和内容的呈现形式多姿多彩,而教材已转变为仅仅是一种学习课程标准的参考资料和一种课程资源。为此,教师备课必须先备课程标准,才能了解并把握课程的总体要求,才能更好地运用教材实现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提高教学活动的针对性。简言之,教师只有通过研读熟悉课程标准才能胜任教学。
二、联系生活实际,提高教学活动的实效性 伟大的教育家陶知行先生曾提出:“生活即教育。”并强调:“教育要以生活为中心,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的教育。”事实如此,人的思想品德正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完善的,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应该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和国家的关系,使思想品德获得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因此,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走出照本宣科、空洞说教的误区,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开发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选取学生关注的话题,围绕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存在的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社会生活的要求和规范,学会运用这些要求和规范来观察个人、他人与社会现象,着手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为将来的社会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如在讲解 “面对变化发展的社会生活”一课前,我先给学生布置了一个任务:请学生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我市近年来社会发生的变化。课堂上学生畅所欲言,历数市区的巨大变化:平房逐渐被高楼大厦取代、外资企业逐渐增多、城市绿化明显改善、私家车进入普通家庭,等等。在此基础上,我进一步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思考、分析我市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深化学生的认识,实现了知行的和谐统一,教学效果很好。
三、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初中学生处于身心迅速发展和学习参与社会公共生活的重要阶段,其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发展既需要外界的有效帮助和正确引导,更需要经过自身的独立思考和亲身体验来真正实现。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社会现实与自我成长的问题,而不要将书本中的内容作为教条死记硬背。通过自主学习,使思想品德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形成正确思想品德的自觉过程,以利于学生不断地激发道德学习的愿望,提升自我成长的需求,形成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需要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创设各种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形成学生自主学习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条件,达成课堂教学呈现更开放、更富有生机与活力的局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究与尝试了以下几种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方式,效果很好。1.课前搜索 讲授新课之前,可以先布置学生围绕即将学习的课本知识,利用课余时间,通过查阅报刊、图书、互联网等方式,搜索、掌握一定的相关事例、数据、图文等材料,为学生在课堂上熟悉、理解教学内容做好准备。如教学“有朋自远方来”前,我拟定了在课堂上举行一次“民族知识大比拼”活动的计划,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收集各少数民族的相关知识。学生通过浏览互联网等方式搜集了大量生动有趣的少数民族风俗和风情,竞相在课堂上展示,整个课堂教学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2.游戏娱乐 游戏是人的天性爱好,通过游戏,可以在愉快的体验中培养学生的一定参与意识和道德实践能力。如在讲授“法律护我健康成长”时,我组织了一场擂台赛。将全班学生四小组分成红、黄、蓝、绿四个方阵:红色──家庭保护队,黄色──学校保护队,蓝色──社会保护队,绿色──司法保护队。让各队学生阐述各种保护的重要性,并列举社会存在的不良现象加以证实。整个过程井井有条,学生的思维也异常活跃。3.音乐感动 前苏联著名现代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影响青少年心灵的手段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的位置,音乐是思维有力的源泉。没有音乐教育,就不可能有合乎要求的智力发展。”如在讲完“相亲相爱一家人”一课后,我在小结中说道:“为了感谢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我提议将时下一首流行的网络歌曲──《天下父母心》送给我们的父母。”很多学生是带着感情欣赏完这首歌的,真正达到了让学生心灵上有那么一点触动、情绪上有那么一点感染、情感上有那么一点体验的效果。4.设疑导思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和动力。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可以对学生起到启其心扉、促其思维的作用。如在“走创新之路”一课新课导入时,我首先投影了以下一段材料:近年来,我国电子产业发展迅速,但在发展同时还存在高产值低附加值的经济现象,如一些企业生产的DVD产品,出厂价格35美元,但外国知识产权就占去了13美元,生产成本21美元,企业得到的利润仅为1美元;一只价格75美元的MP3,外国知识产权就占去了21.5美元,生产成本52美元,企业得到利润仅为1.5美元,这一现象被人称为“一美元经济现象”。学生阅读完材料后,我让他们思考材料提供的“一美元经济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引导学生去主动探求新知。5.实践活动 实践性是《思想品德》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点,学生通过自主参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在做中思考,在做中体验,形成和发展正确的思想观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质。如在讲授“搭起创新的桥梁”一课时,为了加深学生“进行创新必须培养求异思维,打破思维定势”的认识,我便请学生自告奋勇地到讲台前尝试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比如用6根火柴,搭出4个三角形,等等。通过实践活动,学生体验、感悟到打破思维定势的重要意义。
总之,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加强学习,在课堂教学改革中努力实践,勇于探索,使《思想品德》新课程散发出它应有的魅力。
第四篇: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效应用
信息技术小议》
姓名:
戎凤萍 性别:
女
工作单位; 宁夏石嘴山市第九中学、通讯地址:
宁夏石嘴山市第九中学、联系电话:
电子邮件地址:
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小议
[内容提要]: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新课改理念下对包括我们每一个思想品德在内的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没有创新,就没有教学。本文主要阐述了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有效应用信息技术,发挥了四个方面的神奇作用即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三、运用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
[关键词]:信息技术
思想品德课
教学
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教育改革提供了条件,各种现代化科技成果被动用于教学中,既推动教学手段的更新,而且促进了教学方法的改革。
通过对新课程的理念的不断深入理解及自己的亲身实践与探索,我认识到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应用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信息技术发挥的神奇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生动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兴趣是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从我多年的从教经验得知,80%学生感到思想品德课枯燥无味,缺乏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所以老师在思品课教学中,激发兴趣可得事半功倍之效,是提高学生学习质量的关键。在思品课教学中应该运用什么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呢? 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使教材声文图并茂、生动、形象、逼真,还能把人们在文字教材中见不到的场面、情景展现在学生的面前,生动活泼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如我在教学《告别依赖 走向自立》时,展示大学生宿舍的脏乱差以及大学生雇人打扫宿舍的图片,还有70多岁的老母亲到处为儿奔波求职,儿子在家上网的图片资料,让学生通过直观的图片,深刻的认识到依赖的危害性,从而自觉树立自立意识。又如我在教学《法律是种特殊的行为规范》一课时,在讲“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这一特点时,我利用课件进行情境教学,渲染人物形象:播放最高法原副院长黄松有涉嫌贪污受贿案开庭的视频,重点播放黄松有被法院审判这一重点情节,最后展示原最高法原副院长黄松有终审被判无期。这一段课件的播放,让学生强烈地感受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他们对法律 的这一重要特征牢记在心。可见,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能化静态为动态、化抽象为具体,有效地创设教学所需的情境,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现代信息技术就可以创设出和谐的、动态的情境,让学生通过对形象具体的事例、情景等的感知,激发学生的动情点,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并进入角色,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如我在教学《世界因生命而精彩》一课时,我先播放影像片段《群雄》)和《海底世界》,在展示图片,《干涸的世界》,通过观看对比,启发学生思考:人和动物如何和谐相处?这样,理中有情、情中有理,所明之理融入了学生的真情实感,更具有感召力和说服力。当学生的情感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时,引导他们抒发心中的情感,能起到传播情感强化全体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的作用。再如我在教学《师生之间》一课时,我播放视频《今日说法》中,老师奔波十年状告负心学生一段材料,通过媒体播放,讲解,以及律师精湛的分析,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关怀和培养的事例,表露出自己对老师教诲的真诚感激之情,引起全班学生的情绪共鸣。同时谴责那个没有良心和诚信的学生,学生更明白了做人要知恩图报的道理。
三、运用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运用信息技术,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这是所有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教学最明显的感受。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先进教学手段的运用,教师有目的、有意识的语言设计,个人情感的真诚投入,创造了课堂教学的最佳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就为学生能力的提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我在教学《告别依赖
走向自立》时,为了落实情感目标,我特意精选了一段视频无臂青年力克、胡哲的故事,无臂青年力克、胡哲生活学习中怎样自立自强的视频,再加优美动听的音乐《我和世界不一样》,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同学们争先恐后的举手,谈自己的感悟。我一看,连平时最不爱回答问的几个同学也高高的举起了手,所以就叫起来了他们,说的很深刻,我也趁机表扬了他们,以后主动投入到教学中。
四.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创新能力。
计算机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对文字符号、语言、声音、动画及视频图等进行实时处理,形成图、文、声三位一体直接输出,为学生提供深入思考和评价活动的机会,诱发学生思考问题,以达到启迪思维,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课堂上教师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信息,延伸学生的各种感官,拓宽教学的时空维度,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强化记忆,增强教学内容和过程的趣味性,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应变能力。促进学生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创造等智力因素的发展,有助于学生形成创造新思维,锻炼了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新课标下,思想品德课采用多媒体教学使师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在多媒体运用过程中,教师不时走到学生中间,对多媒体展示的材料不断加以指点、评价,针对问题,师生共同讨论,甚至争论,对学生的回答,教师还要作简要评述,这样师生之间变为“零距离”,教学交流变成了情感交流、心灵交流。尤其是一些多媒体展示的小栏目,如“畅所欲言”、“你争我辩”、“焦点评述”等便成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学生潜力得到了充分发挥,个性得到了张扬。学生把教师当作知心朋友,并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学习中去,这无疑会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发挥。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有效应用,可以有效的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了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效率。
第五篇:思想品德课论文有效教学论文: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的思考
思想品德课论文有效教学论文:思想品德课有效教学的思考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行素质教育必然要求我们关注有效教学,做到花时少,收获大,学生既掌握知识又提高能力。有效教学也成了先进教育重要的话题,那么什么是有效教学呢?有效教学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而长期以来,人们对课堂教学效益的认识存在一些误区:认为花最少的时间教最多的内容就是获取了最大教学效益,由于误区的存在而导致了学生负担的加重,导致了政治课枯燥无味的灌输,成了死记硬背的教条。在新课程实施的今天我以为,要改变此状,就必须彻底更新观念,积极实施有效教学的策略。
一、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准备充分 教学目标是每堂课的方向,是判断教学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但目标一定要准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而不是空洞的口号。课前准备必须充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认真研究课程标准,总体把握课程中心,但我并不主张追求规范化、标准化的教案。因为教学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艺术,需要个性化,要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课堂是多变的,因此我们应掌握大量信息充实自己,以求驾驭课堂时达到游刃有余,要根据课堂情景进行调整,体现灵活性和有效性。
二、塑造人格魅力,注重情感投入,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教师的重要作用在于走出榜样和示范。思想品德课重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及行为习惯,教师的人格特征对学生学习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不仅影响学生的人格形成,而且影响学生的认知学习。人格特征优秀的教师对学生具有一种无形的感召力,政治教师要十分注重自身人格魅力的塑造,以达到“亲其师,信其道”的不教而教的效果。
热情和善解人意的教师可以满足学生的附属需要,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形成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全身心地投入,充满感情,那么会很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变得生气盎然,形成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而这恰恰是教学能否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是制约教学效果好坏的一个重要内容因素。
三、积累有效、新颖、适度的信息,提高知识有效性 课堂教学一定要给学生足够的信息量,并要形成序列刺激,激活学生的接受能力,保持活跃情绪和积极进取心理。课堂信息量过少则环节松散,会导致时间的浪费;信息量过多,密度过大,超越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效益低下,也是浪费时间。而大多数政治教师拥有的信息量都很大,在课堂上也多半会一个劲地灌输。因此,教师要做深入细致的分析,保持单位时间内适度的信息量。此外,教师课堂传授的知识
要尽可能有效。以防止教学中的无用知识导致无效劳动。如果无效知识多了也会导致学生的思维缺乏方向和深度,造成学生能力贫乏,智力低下。因此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就要提高学生的有效知识量。
四、积极探索研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多年来我们的教学模式一直停留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被动接受上,这本身就是本末倒置的现象,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相当多的个案显示,因为课题研究的需要,学生“用然后知不足”,常常自觉地或是加深或是拓宽了对与课题相关的学科知识的学习;有的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更加深了对相关学科课程的理解和热爱。因此,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真正把学习当成自己的事,会学、乐学。使课堂中的主体积极性大为增强,教学效益不断增长。
五、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生活即教育”和“教育即生活”的融合
随着中考制度的改革,“课堂”的外延不断扩大,学生获取知识的空间也得以不断拓展。只有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生活即教育”和“教育即生活”的融合,才能够引导学生到生活中去探索研究,将日常生活和社会现象中显露出来的各种问题,有机地引入课堂学习中来提高教学有效性。如在《造福人民的经济制度》教学时,要求学生主
动调查本班同学的家庭年收入情况、家庭年支出情况等,并进行交流。调查的数据、照片等信息资料来自学生生活,体现了真实性,增强了教材的可信度,学生感受到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的繁荣昌盛,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感和建设祖国的历史责任感,增强了教育的实效性。同时采取了以学生手中的资料为“本”的教学方式,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的途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有利于形式发散性思维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