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谈提高作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浅谈提高作文教学实效性的策略
摘要: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引导学生走进新课程,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表达真情实感,提高作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关键词:
作文教学 提高 实效性 策略
写作教学又叫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但小学生普遍存在写作恐惧心理,只觉得苦而尝不到甜,不愿意写作。如何引导学生走进新课程,使之易于动笔,乐于表达,提高作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呢?
一、激发兴趣,调动情感,让学生乐于作文
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说明了兴趣的重要性。小学生对作文的恐惧心理总是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这是影响其写作兴趣的心理障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作文最重要的内驱力。学生对写作有兴趣,是作文教学的最大成功。因此,作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采用“寓教于乐”的方法,使学生树立作文信心,打破作文恐惧感,让学生在学习的乐趣中自然而然地接触作文,学习作文。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方法有很多。一是故事激趣。即通过给学生 讲述古今中外著名作家刻苦写作的故事,激发起学生从小立大志,追求崇高理想的蓬勃热情。二是鼓励激趣。即鼓励学生大胆地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写出自己对周围事物的认识和感想。老师对小学生作文的批语要富有激励性、启发性,让学生把写作当成一种乐趣,达到爱写、乐写、善写的理想境界。三是榜样激趣。即通过举办优秀作文园地,评奖优秀作文,评选优秀小作家等形式,让学生破除优秀作文高不可攀的神秘感,确立好作文就在你我之间的亲近感。创设情境也是激发儿童情感的“金钥匙”。如,指导学生看一幅校园的全景图,想象校园中的景物有生命,会说话,把他们当作人,用拟人的方法写景物。这样学生融入饶有兴趣的情境,扬童趣,写童心,也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二、写好“两记”,加强积累,让学生奠定语言基础
“两记”指的是日记和读书笔记。日记写作灵活,行文自由,训练多,容量大,是提高自由写作水平的终南捷径之一。日记是记录喜、怒、哀、乐的宝典;日记是“出气筒”;是倾诉心声的“知心朋友”。我们所生活的家庭、社会、学校,每天都发生着许许多多的事情。我采用指导学生写日记的形式,及时感悟,记录日常生活中的这些人和事。比如,一次难忘的班委竞选、别开生面的野炊活动、教师节为敬爱的老师献一份礼物等等,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事,似大似小,似浅似深,我都让学生以日记的形式真实地记录下来,让他们在实践中加强体验,感悟人物的心灵,讴歌人物的真善美。因为要记,学生必须对每日所见所闻,“知之尽量详,识之尽量真,思之尽量明。”天天动笔就会 开阔学生的思路,积累大量词汇、语言素材,越写越熟。而且日记也是一种积累材料的过程,这样,一天记录一件事,一年就是几百件事。学生的写作素材自然也就有了丰厚的积淀。平时积累,“活期储蓄”,随用随取,“存”、“取”两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形成精彩文章的“雏形”,作文时选择使用,写起作文来也就水到渠成信手拈来,全不费工夫。
读书笔记的内容不拘一格,可以是学生自己的心得。想写什么就写什么,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可以是摘抄,比如摘抄一些好的语句,或是精彩片断,要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为写作积累词汇、语言。
三、留心观察,加强体验,让学生易于动笔
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本身就蕴藏着丰富的写作源泉,学生在实践中有了体验,自会写出让人惊喜万分的文章来。作文的欲望和激情来自于生活的实践,充实的生活积累和体验是学生作文的重要源泉。我指导学生作文十分注意引导学生接触自然,接触社会,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养成观察和思考的习惯,时时处处做生活的有心人。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有所见、有所闻、有所想,从日常生活、社会生活的土壤中吸取丰富的写作源泉。有一次,我让学生写《秋天的景物》,大部分学生无从下笔,只是想到蓝天、白云、秋风、落叶,写不好作文。于是,我组织学生到野外,观察秋景的特点,感受秋天的气息。一连几天,我都让学生在上学、放学的路上留心观察,为写作唤起表达的欲望。我再指导学生写这篇文章,学生能把观察到的,通过大胆想象,把景物写得生动、形象,有创意。如刘小兰同学的习作这样写: “一片片黄叶,飘落在地上,叶落归根,回报大地的养育之恩„„”。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事物的方法,留心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对一些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如“日出”、“火烧云”、“下雨”等,以及家里、班是发生的小事,在学生的大胆想象下,也能写出新意来。这样既使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和分析周围事物的习惯,又能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鼓励大胆、有个性地表达,让学生思想自由驰骋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写作有个性,有创意,这是作文之关键所在。自由表达,拓展创新思维空间。所谓自由表达,就是教师提供一种或几种习作的范围,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己选择题材,自己选材立意,不限体裁,不规定字数、时间,学生爱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么写就怎么写,任学生思路尽情驰骋,自由地倾诉表达,以调动他们的内在潜质,让学生的习作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示。让学生插 上想象翅膀,少一点条条框框,多一点稚气。
鼓励学生自由表达,不是说就可以不需要教师进行习作方法的指导,而是说学生刚进入习作状态,教师不应用太多的框框来束缚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习作时考虑较多的不是写作的方法,而是学生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感情,自己的生活,至于教师的写法指导应在学生完成习作初稿之后。指导时要做到有的放矢。只有这样,学生的习作才会有真情实感。如,在一次以“春”命题的习作练习中,一位学生觉得大家都是写景,毫无新意,于是他别出心裁,写出一篇与从不同的 作文。他从春入手,写到春兰空调,写了自己家以前生活不怎么好,后来爸爸工资提高了,家里买了一台春兰空调,一台不够用又买了两台。这件事反映改革春风对人民生活的影响,真人真事,体会真切。像这样新颖、有创意、有个性的表达,教师应该多鼓励,多肯定。
五、指导修改,鉴别赏析,让学生感受习作快乐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一直存在“学生作文教师改”的现象。叶圣陶老先生曾一再呼吁“能不能把古老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的地位呢?”学生“养成了自己改的能力,这是终生受用的。”这也是叶老语文教学思想“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在作文教学上的体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要重视作文修改,以及修改中的合作,要求“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所以,好文章不是写出来的而是改出来的。指导学生在修改作文时,首先选择一至两篇文章进行集体指导(优秀的或较差的),教给学生修改方法。指导学生先从整体入手,对照题意,看看文章的各部分是否都围绕主题在写,把偏离中心的段落和句子应毫不犹豫地删掉。再看一看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写具体,写详细了,若不够具体,就要作添枝加叶的补充,使文章有血有肉。其次,从局部着眼,也就是进行字词句的修改,看看标点符号运用的是否正确,谴词造句是否准确、生动。修改的方式很多。可师生共同修改,或学生自己修改、或四人小组内互相修改,还可带回家里给父母修改。除了在草稿纸上修改外,誊正时,还可边誊边修改,使文章更加完美,生动。通过修改,让学生赏析修改后的作文,不仅使他们学会自改、互改,能找准修改点,找到治病的良方,而且帮助 学生提高作文的鉴别、分析和欣赏的能力。
总之,我们在作文教学中,要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创新能力。使学习完全成为教师指导下的自主学习,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好奇心,让学生大胆地说,大胆地写,变“要我写”为“我要写”,从而最终达到叶老所说的“自能读书,不待教师教,自能作文,不待教师改”的境地。
参考文献: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以下引文均出自该课程标准.不再重注.②周立群,庞车养.语文新课程教学论.[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5.207-218.③黄亢美.小学语文课程理念与实施.[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5-142
第二篇: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策略
在信息技术课的日常教学中,学生往往因其是非高考、中考科目而不重视课堂教学内容;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但要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随时关注、指导学生的操作,有时难免顾此失彼。信息技术课看似简单,其实“高质量”完成较难。因此,研究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则显得尤为重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应用多种策略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实效性,帮助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更促进学生喜爱信息技术课堂,应用学习的内容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通过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来提高课堂实效 没有教学设计的教师是不负责任的教师,没有学生思维和知识体系生成的课堂是不精彩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对课堂教学的基本保障。追求课堂教学的实效、有效、高效,在很大的程度上要依靠课前的设计。教学设计的实施,是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1.以学生为本的教学设计应重点研究学生活动的设计(1)研究学情 学情分析是确定教学起点和教学目标的根本;充分研究学生后,给学生提供教学资源,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研究学生,发现学生的差异,努力实现差异化教学。研究学生还要落实在教学设计应当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接受能力,如果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或者教学目标仅仅是完成教学内容,很可能会影响学生的接受程度,使得课堂教学效率降低。(2)设计学生思维活动 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和动力的关键,也是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学生学习实效的关键,包括如何设计提问、如何设计学生研讨活动研究主题和要求、如何设计习题练习、学习任务等。信息技术教师要改变教学观念,把课堂从单纯的传授知识,改变为更注重培养能力,促进学生发展,为学生终身学习考虑来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课堂教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当从学生活动设计方面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四基”、“四能”,也应当尝试将“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落实在日常教学的每一节课中。北京市第十九中学为了提高常态课堂实效性,开展了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三年行动研究项目。首先,通过向初/高中教师、学生和家长发放调研问卷形式,找出影响课堂教学实效的最主要指标;其次,依据专家、骨干教师座谈对各项指标排序并赋予权重,教师据此自评常态课的课堂实效性。学校把骨干教师、学科教研组长等进行分组,在全面听课基础上对每位教师课堂实效性进行评定,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具体措施,引导教师进一步反思自己课堂的效果。为进一步提高教学有效因素的可操作性,我校提出了“无效因素越少,有效性越高”的研究假设,在影响常态课有效性因素的研究基础上,把避免无效因素作为本课题纵向深入研究的突破口。学校对全体教师几百节常态课的听课记录进行了认真分析,并汇总列出常态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无效教学现象,以开放问卷形式下发给部分教研组进行调研。经过5次征集意见,归纳出教学情境问题的设置、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媒体的应用三大类,包含20个具有典型性的无效因素。2.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教学设计,还要认真研究教学内容和学科教学特征 教师只有整体把握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特征,在日常的教学设计中,才可能实现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三位一体,真正让学生有最大的收获和提升,使课堂实效真正落实。佛教故事集《百喻经》中有一则《奴守门喻》,其实这样的故事经常发生在我们的课堂中。例如,我们把一款软件的功能介绍给学生了,学生在课堂上能够结合教师的讲授完成具体的习题或任务,好像我们的课堂教学达到设计目标了。但是,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可能还是想不到应用这款软件解决实际问题,过一段时间就忘却了所学内容。怎样让学生透过软件学习掌握信息技术,是我们教学设计中需要思考的关键问题。只有学生能把所学内容应用到自己学习生活中,才能真正掌握信息技术,我们的课堂教学才真正发挥了实效。运用激励策略建立和谐的课堂学习氛围 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直接关系到课堂学习、课堂教学的效益。教师应由“主导型”向“指导型”转变,让学生在安全、友好、快乐的课堂学习气氛中学会学习,发挥每个个体的才能及长处。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减少压力,进行多感观刺激,关注每位学生,为他们营造大脑平衡的条件,使学生好学、乐学,最终成为终身学习者。让教师获得课堂教学的成功、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取得成功或失败会在心理上引起不同的情绪体验。这种成功或失败的情绪体验,常常形成一种循环效益。在课堂上,可以在提高学生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更多地体验成功,让更多的成功带来兴趣,进而让“成功→兴趣→成功”成为一条规律。如学生在学习新授课时的表现成果,经常当场给他们打分,并且让学生之间互相展示和分享作业或作品、成果;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十分重视,并给予适当的指导解决方法;同时,让学生互相管理学习,成果好的介绍方法经验,这比教师在课堂上讲的效果要好很多,而且学生在无形中得到了锻炼。帮助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提高课堂教学实效和学生学习实效 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教师不应仅仅关注如何传授知识,还应当关注学生是如何建构知识的,也就是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结果。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他学科,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基础性课程,具有文化性、应用性、发展性和模块化等特点。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新软件推出的惊人速度等,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款软件的使用,而应该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不断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起指导、启发,达成共识的作用;应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维空间,不需面面俱到,包办代替学生所要做的一切;应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学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创新的乐趣。这不仅能深化教学内容,把学生的兴趣推向高潮,而且还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自学能力。信息技术课也要关注学生头脑中知识体系的建构。在信息技术课的日常教学中,经常会出现教师反复讲解,可是还有个别学生没有接受的情况。这是因为,一个班级的学生,他们的认知水平是不一样的,教师的教学设计可能对于认知水平比较好的学生来说非常适合,但是如何让所有学生都有最大收获呢?这也是教师提高课堂教学实效的重要考验。1.课堂教学中要及时发现问题 要及时发现课堂上没有“听懂”的学生,课堂上可以把最重要、最需要落实的内容,设计成习题,让学生动笔做一下,教师要及时查看结果并给予评价,在保护学生自尊的前提下,让没做对的孩子表述一下思路,然后课上或课下及时解决,不造成问题的积累。2.经常鼓励学生 教师要鼓励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发现,尤其是班级里大多数不爱表达的学生甚至认知能力低的学生,他们往往并不是智力水平低,而是由其他非智力因素的影响造成的。所以,他们更需要成功的感受和鼓励。在教师的信任和鼓励下,他们的学习会更努力,更自信,认知水平也会有提升。3.重点内容要慢下来 课堂上,教师不要被回答出问题的聪明学生“牵着鼻子走”。每节课都有些学生无需思考就能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些学生容易养成不爱思考的习惯,对于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毫无益处。建议教师要明确每节课的重、难点内容,在这些内容上设计1~2个问题,不要急于让举手的学生回答,让每个孩子有思考或动笔的机会,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给学生留白(思考的时间),然后再公布答案,对于动笔写的却不完全正确的学生,一定要有所了解和指导,无论是课上还是课下,以免造成问题的积累。总之,恰当运用教学策略,对于提高信息技术课堂教学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实践证明,创造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情境,在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并适当地运用到相应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可以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作者单位:北京市第十九中学)
第三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学期计划
(2007——2008学第二学期)
一、阶段描述:
本学期是我校区级重点立项课题“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开展的第二阶段——深化研究与实验阶段。本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教师从“小问题”入手,制订研究计划,在教学中通过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总结,寻求规律,提炼出科学、操作性强的提高自己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
二、主要工作思路
1、参研教师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行为,从反思教学设计、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学生学习的效果入手,寻找自己在课堂教学工作中遇到的具体的问题,选择一个切口小、针对性强、有研究价值的“小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研究计划。
2、参研教师紧扣课题研究工作要求,认真实施研究计划。加强教育学、心理学及其他相关理论的学习研究,以课堂教学为主要平台,不断实践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途径,形成有效的理论策略。
① 加强理论学习,做好摘抄、摘录和收集,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理论眼光”。
② 按照“学习-实践-反思-总结”的循环式研究思路,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方式方法。注重对过程、结果的分析,寻求规律,提炼形成理论策略,撰写出鲜活的教学案例、教学反思、论文等,注重过程资料的收集、整理。在研究过程中采用的形式、手段、方法,要遵循新课标要求以及“教学有效性”这一特点。
③ 发挥群体的力量,全体课题组成员经常观摩、评课、研讨,群策群力,提出意见,确保研究实践在深度、效度上有明显的推进。
3、拓展研究的渠道,定期举办好各种类型的讲座,及其他形式的活动,引导课题组教师创造性地进行课题研究。
4、形成本课题相对稳定的管理方式(1)双碑小学课题研究“六个一”制度:
①每期至少读一本和自己研究专题相关的理论书籍,并及时写下读书笔记;
②结合自己研究的专题每月写一份高质量的教学反思; ③每学期在进修学院——教育科研——双碑小学课题专栏中,至少进行一次交流跟帖;
④每学期撰写一篇和自己研究的专题相关的教学案例或教学故事;
⑤每学期写一份课题阶段小结; ⑥每学期上一节专题展示课;(2)双碑小学课题研究考核激励机制
学校提供专项经费对教师进行考核奖励:每学期认认真真、实事求是进行课题研究,完成以上“六个一”的教师,期末奖励200元;另外,期末还将聘请相关专家对《教师课题管理手册》进行评审,评为“优秀”的教师将再获得100元奖励。
三、具体工作安排 二月份
1、参加区小学科研工作例会。
2、召开课题组主研人员会议,制定学校本学期课题研究计划。
3、指导教师“如何选择课堂教学中的小问题”。
4、组织教师制定本期研究计划。三月份
1、请校外专家作讲座。
2、部分教师展示课系列活动。(与语文、数学、体育赛课相结合)
四月份
1、理论学习。
2、语文、数学教师展示课系列活动。(与家长开放周活动相结合)
3、主研人员课题交流会。五月份
1、课题理论学习。
2、艺术、科学、体育、信息技术、外语教师展示课系列活动。六月份
1、课题组工作总结、表彰。
2、整理课题研究材料。
金平一小教科室
2008-2-20
第四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策略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有效策略
通过研修学习借鉴工作室里优秀的研修资源,我从中深受启发。从提供课堂教学的实效的角度,结合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体会。
一、尊重学生。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给以赞赏,增强其学习的信心;包容学生的问题,给以改进的机会。对于问题学生,尤其要发现他们的闪光点,给予表现自我的机会。教师如果能尊重学生,处处为学生着想,呵护学生自尊心的话,学生就会喜欢老师,从而喜欢老师所教的课,也就是所谓的“爱屋及乌”。
二、鼓励肯定学生的表现,强化学生的良好行为。利用心理学上的“从众心理”,形成课堂正气氛围,达到“群体共生效应”。按照强化理论的观点,正当课堂行为之所以发生后,不能维持或重复出现,其关键在行为发生后没有得到适时地和适当地强化。如果学生在课堂上认真听讲、积极参与,教师给与忽视的话,学生的这一行为可能倾向于消退,其实质是对学生正当行为的负强化。在课堂管理上,对于学生正当行为,要给以鼓励和表扬,使之得到强化,长此以往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性行为。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对学生好的行为习惯的培养,如养成认真书写、积极思考、学会倾听及完成作业后认真检查的习惯等。对取得好成绩的学生要及时给予集体荣誉称号,为其他学生树立榜样。
三、实施有效教学方法:
1、注重对学习情境的创设,2、通过动手操作、自主探索与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使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体验数学知识的规律,增加对数学的兴趣,3、有些问题即使小学生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面前,他们往往也可以基于相关经验,依靠他们的认知能力(理智)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要找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经验的结合点,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主动学习及内化
4、认真备课、巧妙设计教学环节、使课堂教学富有艺术性与感染力,保持教学过程的流畅性。
5、课堂隐性管理是课堂管理的一种基本方式,与课堂显性管理相比,它具有灵活性、高效性、艺术性的特点。课堂隐性管理的策略很多,最常用的有表情示意法、走动示意法、手动示意法、变音示意法、提问示意法、兴趣示意法、表扬示意法。通过应用这些隐性管理策略既能把那些没有主动参与到学习的学生的思维拉回课堂,不影响正常的教学,同时又呵护了这些学生的自尊心。
6、直观化的教学手段。小学生感观较具体直观,而且容易受情绪的影响把观察目标转移到新颖的事物上去。他们年龄小,自我控制力薄弱,注意力不稳定,难持久,思维以形象为主,对有直观形象支持的材料容易记忆
7、教学实践证明:猜谜,游戏,设疑提问等,都能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刺激大脑兴奋中枢,有助于学生迅速积极地处理学习信息。更重要的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适时调控教学节奏,发现学生有疲倦、注意力涣散的现象时,就可以适时穿插一些趣味性的谜语,游戏等,让学生猜一猜(在课堂后面时间里,开展含材料的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同时反馈检查本堂课教学效果。)
第五篇: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 切实推进素质教育
“新理念、高效率”课堂展示活动,是一项长期工程,目的是促进不同年龄段教师的专业成长,特别是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从而扎扎实实地上好每一节课,提高整体教学质量,同时也是打造教师研究共同体的重要举措。我们常说素质教育不是不要质量,而是要高质量,怎样才能实现“高质量”,还是要看课堂40分钟的效率和质量。《山东省普通中小学管理基本规范(试行)》第十三条明确要求要“提高课程计划实施质量和单位时间内教学效率”。学生的课业负担“减”了,教师的课堂效率“加”了,做好了这对“加减法”,素质教育才算真正落实。
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我们要反思两点:其一,“实效性”如何界定?通过学习,我认为“实效性”指的是教师教学目标的达成和学生学习成效的发展。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应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效性不仅指效率,还包括质量,是高效率和高质量的有机统一体,讲“实效性”不能以牺牲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全面发展为代价。二是实效性不仅指教师教学的实效性,还包括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是二者的有机统一,其核心是学生学习的实效性,是学生在教师的有效指导下进行有效的学习。脱离了教师的有效指导,学生将不可能获得可持续的学习实效性。
其二,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实”就是要“实心实意、实话实说、实事就是”。以语文教学为例,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目标要“实”,指的是确定的教学目标要鲜明、具体、实在;阅读过程要“实”,指的是教学中解决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的过程要实,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教学。教学内容要“实”,指的是指的是语言要素要落实,字、词、句段的理解要放在具体的语境中去解决。能力训练要“实”,指的是语文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的落实。要知道语文能力不是教师“讲”出来的,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练”出来的。教师情感要“实”,要纯真、朴实,没有丝毫的虚情假义、装模装样。教师言行要“实”,要恰到其分,恰到好处,没有半点的娇揉造作、弄虚作假。
“课堂展示”活动是有利于课堂教学实效性提高的,我们展示的是“原生态的课”,而不是“做秀”的课。“课堂展示”活动对于讲课的教师来讲是一次历练,也是大家学习、研究、提高的过程,是大家共同研讨的,是集体的智慧。对听课老师来讲则是一次观摩学习,启发思考的过程,也是促进交流研讨和提高教学实效性的手段,对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有好处。一直以来,王校长多次提到要打造“教师研究共同体”,我想,说到底就是要求我们每个人都要有海绵吸水的精神,不分年级,不分学科,不分时间,不顾面子,不怕献丑,虚心向他人学习,积极地、无私地参与到研究中去。每个人的学习劲头足了,教研组活动落实了,高效了,建设“学习型”校园才有了保证。
素质教育改革给了我们新机遇,也带来新挑战。实验学校浓厚的学习氛围、肥沃的改革土壤有理由让我们相信,今天的耕耘,一定能为明天编织一幅“喜看稻菽千重浪,倾听幼竹拔节声”的丰收画卷!
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方法探究
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学校教育的一个永恒的主题。实效性的核心问题是什么?就是教学的效益。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之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学生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几年来,学校围绕课程改革做了许多工作。每学期的教学专题研讨、教学设计、案例撰写、教学评优等,其主要目的就是为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减少课堂教学耗时多、收效低的现象,使教师的“投入”与“产出”能成正比,用最少的“投入”换得最大的“产出”。
通过深入课堂听课,我们感到目前课堂教学高耗低效的现象,依然是困扰我们提高质量的主要原因。在此问题上我们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如果我们能把此问题解决的好一些,教学质量相信会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那么,影响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的主要原因都有哪些呢?
1、教学的目标不明确,各环节的处理目的性不强。我这样说,可能有些老师不服气:“我们每节课的教学三维目标都有呀,有的还就是按教学参考书写的,怎么不行?”不错,老师们是写了,可在教学的过程中却忘了你的教学目标,随意性比较大。常常混淆教学目标与教学目的之间的差别。目的是你要达到的地方,是终极点,目标则是这中间的一个一个的站点。教学目标就是这节课你要让学生学到什么。而我们有些老师的教学目标叙写用在那节课都行,可谓“放之四海皆真理”。
2、重视结果忽视教学的过程。教学各环节的处理缺少有效的方法,尤其是难点的处理缺少层次,缺少让学生必要的思考、探究、感悟,老师讲得多,学生主体参与不够,影响了学生知识的构建和能力的提高。我在听课中曾有意识的统计过4位老师课堂提问的情况。一堂课,最多提问11次,重复问题 3个,真正有思考力度的问题(即“必须经过仔细推理得出”)共6个,人均1.5个;“需要通过回忆得到答案”的问题共6个;共提问学生43人次,其中“提问后请自愿回答的人”30人次(却都集中在两三个学生身上),“请不自愿回答的人”13人次。可见思考的力度与广度都不够。老师考虑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并没有关注学生是否会了、掌握了,尤其是对那些不爱发言的同学更少关注,不提问,不了解他们的想法,原本生动的课堂只是少数学生与老师的对话,显得冷清。
3、课堂教学中学生无效活动占据了课堂太多的时间。如教师为创设一个情境占据课堂许多时间,而情境本身又没能给学生有价值的思考或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作用。再如,小组合作学习什么情况下使用,怎样调动不爱发表意见学生的积极性等,不能简单的问题学生也合作,看似轰轰烈烈,实则无效。问题的设计要有一定地点思维力度。
4、教学中对学生已有知识的掌握了解不够,过多的在学生已掌握的旧知识上不厌其烦,造成了教师辛苦而无效。
5、对教学过程中如何体现差异,缺乏研究,缺少有效的方法。如学生的课堂作业、家庭作业如何体现层次性;如何在课堂中加强个别学生的辅导。
6、课堂教学组织不佳。部分教师没能做到活而不乱,活而有序,教学缺乏有效的组织;教师的教学智慧不够,对课堂生成性资源把握不住,影响了课堂教学效果。
那么,采取什么措施才能提高课堂实效性呢?归纳老师们成功课堂的经验,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创设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
提高课堂效率,实质上要抓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高课堂兴趣,首先得明白课堂任务是什么,我们这节课要达到什么样的教学效果,然后寻找出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事例,把这堂课的知识和教学目标结合在这有趣的事例中去。一堂课的准备工作做好了,就等于任务完成了一半。当老师全身心地投入到抓兴趣中去,哪怕是发现星星般的亮点,我们也要把它渲染成太阳般的耀眼,感染周围学生们的情绪。
2、利用多种教学手段
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整合教学资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他们在课堂当中去思考,去学习,去训练。每节课学生的注意力都是有一定限度的,单一的教学方法或手段,学生很容易出现感官疲劳,注意力分散,这就要求我们精心组织课堂教学,采用多种方法,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和创造性
教育改革的方向、目的,就是使学生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而知识、能力、人格和谐发展的关键是强调学生主体化和个性化,只有主体化、个性化才能使知识、能力、人格三者和谐发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主体,老师是主导。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活动,在课堂上只有把他们的主体作用发挥出来,让他们积极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管学生的体会、感受,满堂贯,可能这节课你讲得头头是道,非常精彩,但学生却是一知半解,不知所云,有的甚至是一头雾水。
作为“导演”的教师,在“有效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其主要任务就是努力使得每个学生达到最佳状态。根据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学生在下列情况时容易达到此项目标,它们分别是:有兴趣时、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能自由参与探索和创新时;被鼓舞和信任做重要事情时、对自己有更高期待时、对教师充满热爱时。这就意味着教师要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以关注差异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为行动指南,以提供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教学环境为目标,通过有效的行为养成,充分重视感情交流,营造平等、民主、合作的课堂氛围,创造更多合作学习的机会,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归属感的获得,让学生参与教学目标制订和课堂纪律自治。同时优化课堂,避免形式主义,激发兴趣,使学生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善于利用情境、问题和评价等多种激励方式,把握学生思维发展的梯度,使得课堂提问形成一个问题连续体。在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中,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把时间、空间逐步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学习。学生没有时间、空间,主体化和个性化就成为一句空话。
那么,学生应该参与什么?
首先是教学目标上的认同性。教师根据教学大纲,计划和教材的内容,制定不同阶段的综合的教学目标,然后再把它分解成子目标,落实到每一堂课上,这是非常必要和正确的,问题的核心在于:一定要让学生明确这些目标并理解其意义,知道确定目标的依据和实现的措施,这样师生双方就会达成共识、同心协力地为实现这些目标而努力;否则,学生就不会参与进来。很难想象,一个人会乐意去做自己不明不白的事情,所以学生参与的第一要素就在于他们对教学活动的目标的认同性上。这种认同,就是教师把预想得到的结果告诉学生,并通过启发、说明等转化为学生的追求,从而实现需要上的一致、认识上的统一和感情上的共鸣,只有这样,学生才有了参与的基础和动力,师生才具有了一起活动的可能。
其次组织策略上的配合性。为了实现目标,教师设计一定的教学策略,采取不同的方法步骤等,无论是听说读写,还是参观研讨,无论是教学过程的编排,还是教学手段的谋划,都应精心倍至。但是,所有这些都必须坚持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要从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使学生能够接受并配合起来,所以,组织策略必须有针对性、可行性,要顺应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学生的活动表现,这样才能保证他们参与的实效性,否则,教师孤掌难鸣。
再次是思维活动的深入性。学生不仅能够参与活动,更能够对问题进行多层面、多角度的思考;不仅能够解决一般问题,更能够引发一些深层次的问题,并主动探求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名种思维形式并用,以达到提高和创新境界。可是我们注意到,许多课堂表面上气氛热烈,学生活动积极,给人以鼓舞振奋之感,但冷静下来思考,就觉得热烈之中掩盖着肤浅,积极里面包含着被动。因为学生活动仅流于表面,解决一些须动脑的问题,如语文教学讲作者及主要人物、词语的注音、解释,教师怎么讲,学生就怎么记,不敢有自己的见解,不敢越雷池一步。这种参与,没有体现出深入性,没有展现参与的实质意义,只是被动地应付。要想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参与,就必须剥离表层的虚幻,去刻意追求学生思维活动的深入与展开,使学生达到潜心和入迷的境界。
最后是结果评价上的接受性。评价是课堂教学的终结环节,对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学生的活动情况、课堂教学的质量等,教师应不失时机地进行评定,以利于下一步调整改进。评价应达到两个目标,一是明晰优劣、正误和得失;二是能够激励鼓舞学生,使之再接再厉。学生只有从内心认可和接受这种评价,才能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正确对待各种活动的失败,评价才会成为下一步活动的动力和标尺,如果没有评价或评价不当,就会使学生产生疑问,出现异议或反感,就会消弱其参与的积极性,给下一阶段的课堂教学带来负面的影响。
教师要善于捕捉最佳“评价点”,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学生客观的、真诚的、又是发展性的评价,始终注意学生(包括其他没有发言的学生)对于评价的积极感受。赞可夫说过,“喜欢那些漂亮的学生是容易的,我们的教师的能干是喜欢上那些不太漂亮的学生(这里的漂亮并非专指相貌)”。我们的教学过程评价,不但要积极评价优秀学生,还要从那些没有回答好的学生身上找到积极的“评价点”,给他们鼓励,给他们信心,让他们逐步学会,(当然,对不足也要客观的指出,关键在于要把握住学生现有的水平,不要将教师的预想结果强加给每一学生)。总之,教师要善于敏锐地发现学生的优点,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学生的成长。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发现每一个学生的变化,这也应该是我们教师的功夫。因此,评价要及时、恰当、适度。
总之,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一是靠老师的教学经验与智慧,要备课充分,适合学生的认真能力和需求;要建立自主学习的课堂;要有恰当、适度的检测和评价。二是积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形成师生学习共同体,坚持钱梦龙先生“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教学法”定能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