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足球与人生》(职高教案)
教学目的:
1、帮助学生理清作者思路,体味“足球”与“人生”的类似点。
2、学习通过联想比较的方法认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发自己的感受。
3、德育目标是让学生学会思考生活中的一些具体事件与现象,学会如何做人、如何做事。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理想作者思路,使学生明白作者是怎样展开联想、比较,从而在日常生活的事件中获取感悟的。
2、引导学生善于思考生活中发生的事件,学会观察生活。教学难点:
学习通过联想比较认识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引发自己的感受。教学准备:
搜集关于“世界杯”的轶事 教学方法:
讨论法、引导发现法、比较阅读法 教学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四年一度的“世界杯”正在悄悄地改变着很多人的生活,从而使“球迷”一词成为普天之下很多人共同身份的认同,上至国家领导,下至普通劳动人民。你是球迷吗?你对“世界杯”有哪些认识?
引导学生畅所欲言,爱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在学生讨论后见机引导:
刚才大家谈到了球迷在世界杯上的疯狂表现。有些人对于这样的现象只当作一场笑谈,但有些人却善于思考,把世界杯带给人们的激情与疯狂上升为对人生的理解与认识。你们有没有想过两者之间的联系呢?
现在我们一起来分享作者萧燕的思索与心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别人的思考可以转化为我们认识世界的一种动力。
二、赏读课文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带着如下问题边听朗读边思考:(1)用横线画出不会读、不会记、不理解的词句。
(2)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即作者概括“足球”与“人生”的关系的句子。
2、教师范读之后,引导学生讨论刚才两个问题,解决本文的生词教学,初步感受文章的思想内容。
(1)余音袅袅、前途未卜、东山再起、欲速则不达(见课文注释)(2)咀嚼:A、细嚼;B、喻体味。徘徊:A、来回地走;B、喻犹豫不决
转瞬即逝:一眨眼就消失了,形容时间过得很快,或事物的速度非常快。琢磨:A、雕刻玉石,使之成器物;B、喻精益求精。奢侈:挥霍财物,过分享受
企盼:踮着脚看,希望。形容急切希望、盼望。
3、结合学习本文生词,完成课后练习[基础训练]
一、二。
(此举在于学经练结合,归并同类项,把相同的知识放在一起学习,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学生品读课文
1、学生齐读一遍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在学生朗读课文之前,要求他们带着如下问题边朗读边思考:(1)划分课文段落,思考足球与人生有哪些相似点。
(2)作者怎样描述场上球员的境遇?又描述了赛场上哪些情况?请在书上画出相关的句子。
读完了这些描写,你联想到了哪些人生现象? 参考答案:
(1)课文段落:
第一部分(1、2)借友人的话引出话题。“足球太像人生”一语统领全文,激发读者的联想,引导读者将足球与人生作比照。
第二部分(3——8)审视足球赛的特点,印证“足球如人生,人生如赛场”。第三部分:(9——10)总结全文,提出应该把人生当作一场足球赛那样拿出来审视,将会更好地体会到生存的意义,也更能感受到足球的魅力。足球与人生的相似点:
人生有如一场足球赛:要努力,要奋斗,也许后面还有机会;不要计较,重在参与,重在体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结合文本中的具体句子去感受、思考、体味,不能脱离文本只讲答案,教师的讲授绝不能替代学生的思考过程。)(2)作者的描述见书上划波浪线部分。
(联想到的人生现象,略。引导学生大胆地说,大方地讲)
3、引导学生重点朗读第7、8、9段。
四、细读课文:
教师:作者通过描述赛场上球员的种种表现,与人生的种种境遇联系起来,阐述了很深刻的人生哲理。这除了作者善于思考,善于观察外,还与作者正确使用修辞手法分不开。请大家重读课文,找出课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和写作方法? 学生朗读、讨论、交流,老师概括如下: 主要运用的修辞手法是:设问与反问。(在书上画出相关的句子)运用反问与设问,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感情色彩鲜明。运用正反论证的写法:如课文第四段的划线部分。
提示:教师经引导学生结合具体句子来讲,一边读一边体味。
五、比较阅读
引导学生比较阅读《足球与人生》与《足球与人性》两篇文章。引导学生体会两篇文章在选材立意上的异同。参考答案:
相同点:都以足球赛为由头,借助联想展开议论。不同点:《足球与人生》旨在开掘足球赛的象征意义,阐明人生如足球赛:要努力,要奋斗;不要计较,重在参与,重在体验,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因此作者在选材上着重于赛场上的直观景象,通过具体描述,折射出人生种种境遇,引导读者去思考、比较。
《足球与人性》旨在开掘足球赛本身的意义,阐明看足球赛,不但要懂得欣赏它在美学、政治学上的意义,更要懂得欣赏它在体育人类学上的意义,使足球赛成为消弥人类的攻击性,增进团结、友爱、和善与公正的一种有益活动。因此,作者在选材上着重于人类学的有关研究,以及足球赛的组织形式与它的效应。
六、学了本文,你能哪些收获? 引导学生尽量说出自己的心里话,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抓住机会锻炼自己的口才。
七、布置作业:
1、抄写生词和睿语。
2、做《基础训练》第二题。
第二篇:足球与人生
足球与人生
常州大学校长 浦玉忠
今年夏天,对你们而言,高考已成为难忘的记忆。而对全世界球迷而言,巴西世界杯,却是一道丰盛的精神大餐。我不会踢足球,但我喜欢看足球比赛。因为它体现了力量和技巧的完美结合,更蕴含了永不放弃、超越自我的奋斗精神。如果用足球赛场作比喻,现在的你们,就像是站在了人生的世界杯赛场。我们该如何去赢得比赛呢?
大家都知道,踢球,是足球运动员的天职。学习,应该是大学阶段的本职。除了掌握专业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提升技能、增长智慧和塑造价值。理工科的学生,要培养人文素质,多读些人文社科方面的书籍;文科学生,要培养工程素质,涉猎一些理工方面的书籍。读书和不读书,每天看起来没有什么区别,每月看起来差异也微乎其微。但如果每4年看来,那就是观念的巨大分野。到10年后再看,也许就是一种人生对另外一种人生不可企及的鸿沟。
在学习的过程中,最为重要的是要坚持。我们知道,足球场上,需要球员们积极跑动。90分钟甚至120分钟不停地跑动,有可能毁于1分钟的懈怠。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著名作家格拉德韦尔在《异数》一书中说:“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只要经过1万小时的锤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超凡。”他将此称为“一万小时定律”。我粗粗地估算了一下,如果你们每天坚持投入8小时的勤学苦练,大学四年 刚好是一万个小时。有了这一万小时的不懈努力,我敢肯定,在自我超越之路上,你们一定会有所建树。
坚持的背后有一种责任和担当精神。本届世界杯上,德国队的施魏因施泰格满脸是血,仍顽强拼搏;荷兰库伊特争顶血染赛场,被称为荷兰硬汉。生活中,每一个组织、每一种职业、每一个人都有他的责任和担当。大学的责任在于培养人才,学生的责任在于好好学习。学以修身才有意识对自己负责,学以明理才有信念对家庭尽责,学以增智才有能力对社会履责,常州大学更是将“责任”作为校训。
勇担责任,还必须遵守规则。本届世界杯上,球星苏亚雷斯“舌尖上的苏神”这个恶意的犯规行为虽然在赛场上逃脱了裁判的眼睛,但是赛后的录像仍然使他受到了禁赛9场的处罚。其实,人生也是如此,只有遵守规则,人生才能真正圆满;靠违反规则而获利,只能得逞一时,最终必将会受到规则的处罚。
足球还是一项讲究团队协作的团体运动。德国队依靠流畅的团队配合、精诚的相互协作,最终举起了大力神杯。人生的赛场也是一样,大多数的事情都需要与他人协作完成。在学校,你可能需要和同学协作完成一组物理实验,也可能需要和学长们一起完成一个竞赛题目。人生的协作无处不在,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在合作中踢好自己的位置、尽职尽责,不争个人利益,既是对每一个团队成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合作能取得成功的根本保证。
查看一下足球的历史,会发现它的踢法一直在改革创新。从英格兰队依赖前锋的长传冲吊,到巴西队依赖中场的技术足球,再到德国、西班牙队依靠团队的无锋阵型,每一种新的技术都会推动足球运动的巨大进步。大学的学习也不再是知识的记忆和积累,更着重于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是什么,我想给大家讲一个故事:18世纪末,英国曾雇用私人船只将国内的大量罪犯海运到澳洲。开始的时候,英国政府按照出发时船载的人数付钱。船主为了多挣钱,总是装到最大量,但经过长途海运,罪犯的死亡率很高。后来,英国政府按照活着运送到澳洲的人数付钱,不仅死亡率大幅地下降,罪犯在船上的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改善。创新的思维需要我们打破旧的思维模式,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敢于质疑是培养创新意识的起点。中国古代称学习为学问,就是要既学又问。但敢疑不是乱疑,而是一种敢于挑战权威、不唯师、不唯上、不从众的批判性思维。
创新不是一句口号,更需要脚踏实地。据统计,一场足球比赛,好的球队队员平均需要奔跑10公里以上。不停地奔跑,获得更多接触球的机会,才是取胜的关键。任何事业的成功,无不是实干出来的。学工程的学生,不做设计实验,不参加工厂实践,如何能培养扎实的工程基础?读文科的学生,不博览群书,不动笔写作,如何能厚积薄发、文采斐然?“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必须脚踏实地,一步一步坚实地走来,才能最终走向成功的彼岸。
同学们,学习是一种能力,是不断超越自我的基石;坚持是一种执着,是不轻言放弃的内心信念;责任是一种担当,是追求卓越的不竭动力;而规则,是一种约束,是不可逾越的人生边界。在你未来的 3 旅途中,你需要学会协作,你需要不断创新,你需要脚踏实地。唯有如此,你们今后的人生才会有宽度、厚度和温度。
同学们,我们今天谈足球,是想借以类比人生。但我们也要清晰地意识到:足球与人生是有差异的,足球场上可以接受平局,人生路上必须拒绝平庸;足球场上会有加时,人生路上没有补时;足球场上有替补,人生路上人人是主力;足球场上重结果,人生路上重过程;足球场上冠军只有一个,人生路上个个都能成功。
同学们,赛场折射人生,人生亦如赛场,我衷心地希望大家,在大学赛场上,能踢出水平、踢出风格、踢出精彩的人生!小小试卷,载得动多少公平
常州市第二十四中学 殷涛
30多年改革路漫漫,“神州第一考”分分合合,如此纠结,滞重,艰难。分卷吧,异地高考的壁垒无法拆除,“高考移民”潮涨不断,教育质量地区差扩大,地方政府亦可能暗箱操作政策自肥。统一了试卷,就天下太平了吗?地方政府可能陷入对分数GDP的追逐中,学校沦为“分数拜物教”的信徒,方兴未艾的课程改革遭遇倒春寒,更可能造成师生向发达地域的“胜利大逃亡”„„当考卷成了利益的跷跷板,薄薄的几张纸还能载得动多少公平?
80%民意“合”的呼声传递着什么呢?公正。他们中近九成受过专科及以上高等教育,未必不知其中利害攸关,不过两害相权取其轻。数据表明,北京学生考上北大的几率是其他省份平均水平的30倍。“合卷”民意,表达的是对起点公平更迫切的呼声。
只要公平是民心所向,合卷就是大势所趋。当年全国卷下放,本为了倾斜教育薄弱区域,但这种“矫正公平”又让公平很受伤。羊跑了,可以补圈,公平跑了呢?数据统计,近五年来我国内地高考弃考率10%,每年约近百万人。同时,报名参加美国高考SAT(世界统一命题、统一考试)的考生人数以每年50%的速度递增,其中中国考生更是翻番,且大多来自重点中学。《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从2015年起增加使用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省份,实为顺应民意和形势之举。
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份试卷制度帮。在地区差异巨大、利益格局错综复杂的当下,把公平诉求押上“全国一张试卷”,它能承载得起吗?2006年两会前夕,网上有篇《一名大学生对“两会”的期待》的著名帖子,呼吁取消地区差异,全国统一录取。但反对声丝毫不弱,“我敢断言,假如高考录取线全国统一,那青海好多考生都要回家放羊。”8年过去了,我们有底气回应这样的断言吗?如果只是统一了试卷,依然按分数排队,岂不是对衡水中学这类教育界“血汗工厂”的鼓励?公平不是立竿即见影,而是保障制度在场的“火到猪头烂”。《实施意见》在举起了教育公平的旗帜同时,提出了包括“提高中西部地区和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增加农村学生上重点高校人数,减少和规范考试加分,完善和规范自主招生”等一系列保障措施。同时,随着职业教育的持续走高,自学考试、开放大学等多种渠道的拓宽,“独木桥”成为“立交桥”,“一考定终身”的局面得到实质性扭转,捆绑在考卷上的利益才能逐渐松绑。
考试是扬汤止沸,提高教育质量才是釜底抽薪。公平不应该是削峰填谷,而是扬峰填谷,把落后地区的教育质量提高上来。教育质量提高了,千帆竞发,群峰竞秀,高考试卷自然能一统江山。但这个质量应该是“绿色”的,不能仅仅是分数的值。除了加大投入和优化资源,实施高考命题改革,更在于打破唯分数论的评价方式,让综合素质评价与录取“硬挂钩”,让大学能够对超级中学培养的“考试机器”说不,以此来倒逼各地的教学改革。
九九归一,高考改革的目的地在哪里?在于扩大考生选择权和高校招生自主权,考生能自主选择考试、选择学校,拥有多次录取机会。比如现在世界主要国家多实行统一的入学考试,但考试成绩只是基本依据,各高校自主确定录取标准。这也是《实施意见》的题中之义,但要从纸上走到路上谈何容易!需要政府坚决破除利益藩篱,实施顶层设计,切实转变职能,权力下放高校;需要高校不断提升内涵,提高公信力;需要社会多元观念的公开博弈和辨识,需要全体公民的理解、参与和监督。争论不可怕,可怕的是争着论着打酱油或直接休眠。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改革真到了啃硬骨头的时候,就不能学庖丁解牛指望游刃有余,而要准备好铁齿铜牙来一场攻坚战。不怕山路十八弯,最怕的是兜兜转转又回到起点。期待好风凭借力,猿声啼两岸,高考试卷终如一叶轻舟载着公平越过万重山。
高考公平的大趋势
常州戚机厂报社 曹建明
关于高考的公平性,有一个在坊间传播了很多年的故事:某建筑工地上,某省籍一民工跟一北京籍建筑设计师在闲聊中发现,两人同龄,且同年参加高考,前者落榜回乡然后进城做了民工,后者虽然考分比前者低了数十分,却顺利进了北京某大学建筑系,毕业后成为建筑设计师。
而同样真实的故事就是自己亲身经历的。在1978年的高考中,当时是全国统一试卷,自己在以323分填报志愿,结果因为在江苏农村没有录取学校。1981年,中专毕业工作时,一名来自北京铁道学院的实习生在自己单位实习,闲聊中得知他们与自己同是1978年的考生,因为在北京,当时270多分就被铁道学院分校录取。当时,这就是城乡没有统一录取标准的结果。
试想,如果我们能在全国高考“一条线”的环境中公平竞争,命运就不会如此的迥异和荒诞?自己也就不会在后来的日子花更多的精力走过大专、本科的艰辛历程。而这,也许就是八成网友赞成“全国统一命题试卷”的期望所在吧。
有人说,在目前中国特色的所有现象中,最最公平的就是高考了,因为有统一的分数线,能够让贫穷人家的孩子也能通过高考改变命运。因此,改来改去的高考,最关键的核心问题就是“公平第一”。实现高考的公平性,而统一是公平的前提和基础。另外,高考作为中 国参与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考试,从试卷出题到卷子保密、运输、阅卷,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精力。而采用全国一张试卷后,就可以有效降低高考成本,提升高考试卷质量,高考遵循简单易行、科学高效的原则,也是符合目前倡导的低碳节约要求的。
另外,一个重大的利好就是,实行全国高考统一试卷,可以更加方便流动人口子女的高考。学生可以随父母在任何一地或多地接受教育后回乡高考,或者在当地参加高考,分数返回到自己的家乡参与志愿填报,所谓存在的“异地高考”问题,也就不成为问题,此举是真正利好上亿的家庭及学子。
当然,统一全国高考试卷还仅仅是实现教育公平的第一步,若要真正实现教育公平,还需要不断通过改革和投入,不断均衡教育资源,在统一高考试卷、教材的基础上,逐步统一我国省际和地区之间的高考录取率,以实现同一张试卷、同一个分数标准的中国大学梦。
第三篇:《哲学与人生》职高政治期末试卷
2015-2016学年第二学期高二政治期末试卷
班级
姓名
得分
D.规律是不可能被创造的
9.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点是()。A.、能够改变环境
B、有心理活动
选择题(分)
1.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新事物,这是因为新出现的事物不一定都是()。A、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 B、强大和完善的 C、吸取了旧事物的精华
C、有新的名称和旗号 2.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表明()。
A、只要参加实践活动就能获得正确的认识 B、一切认识都要直接参加实践活动才能获得 C、一切认识归根到底都是从实践中获得 D、只有直接经验来自实践
3.辩证思维就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看待事物和思考问题,其实质与核心是运用()。
A、比较分析法
B、分析综合法
C、矛盾分析法
D、类比法
4、人生发展需要不断通过()和学习提高能力。
A、实践
B、实验
C、工作
D、体验
5.以爱因斯坦的观点看来:支配着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是()。A.物质
B.意识
C.社会
D.精神 6.下列运动观错误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B.运动是绝对的
C.运动是相对的D.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7.30年里,陈景润、张海迪、杨利伟、中国女排、姚明
一个个响亮的名字,照亮了无数颗年轻的心,让他们感受到了信念和力量,使他们渴望成长和超越。这给青年学生的启示是()。
①以偶像作为榜样,树立崇高的社会理想,为社会做出贡献 ②以偶像作为榜样,把偶像的理想作为自己的理想
③以偶像激励自己,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不断奋发进取 ④以偶像激励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8.规律的客观性集中表现在()。A.规律是永恒的B.规律是不可抗拒的C.规律是可以认识利用的
C、具有自觉能动性
D.、能反映外部事物
10.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A.本质的必然联系
B.现象与偶然的关系
C.直接的关系
D.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11.下列成语和日常用语,蕴涵客观规律性和自觉能动性辩证关系的有()。①、拔苗助长
②、量力而行、尽力而为
③、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④、心想事成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2.”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说()。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
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运动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 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13.我国战国后期的成都平原,洪水泛滥吞没良田,十年九不收。郡守李冰为治理水患,倡导兴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改变了成都平原水害、旱害交织的局面。这一事例说明()
A 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创造规律,限制某些规律发生作用,直到变害为利。
B 人们能够利用对事物规律的认识,指导自己的行动。C 人们可以把成功经验作为行动的向导。D 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14.达尔文说:“大自然一有机会就说谎的。”例如一根直的木棍,一半插入水中,看上去就像是弯曲的。这说明()。
A、本质离不开现象
B、现象离不开本质
C、假象否定了事物的本质
C、假象也是事物本质的表现 15“痛苦也是一笔丰厚的财富。”这句话表明人们对待挫折的态度应是()A.害怕以后生活中再有挫折
B.流露出对挫折忧伤的情感 C.面对挫折做生活的强者
D.打算碰到挫折绕道而行
16、要判断一种观点的是非对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以伟人之是非为是非 B 以吾心之是非定是非 C 以是否在实践中得到证明定是非 D 以众人的意见定是非
17、历史上有孟母三迁的故事,现实生活中人们学习、工作都想找个好学校、好单位。这是因为()
A.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活的B.人的活动受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 C.环境的好坏是个人成长的关键因素D.人是社会人
18、有的人看到社会生活中一些假、恶、丑和不合理的现象,就对社会主义理想发生动摇、怀疑。这种认识()A.不懂得理想源于现实
B.不懂得理想可以转化为现实 C.不懂的理想的实现要靠艰苦奋斗
D.不懂得理想与现实的区别,把二者等同起来
19、企业界有句话:没有夕阳产业,只有夕阳技术。大到国家,小到企业,发展的关键是敢于和善于创新,有无创新能力,是否进行创新,是当今世界范围内国力的关键因素。这说明()
A.随着科技的发展,技术创新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B.拥有了经济实力就有了竞争的主动权 C.任何国家都在行使科技创新的职能
D.能否创新是判断一个社会制度先进与落后的唯一标准
20、寓言“守株待兔”中的农夫等不到第二只兔子撞死在树桩上,从哲学上看,农夫的错误主要在于()(1)否认了联系的普遍性。(2)把事物的个别现象当成了普遍规律(3)把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当成了必然的联系。(4)没有发挥主观能动性。A(1)(2)B(3)(4)C(2)(3)D(1)(4)
21、“饮长江水”是北方历代人的梦想经过几十年的科学研究及综合国力提高,200212月27日南水北调正式开工,南水北调从设想到开工说明了()A理想愿与社会意识是人生奋斗的目标。B任何理想都可以转化为现实。
C理想只有通过奋斗才能转化为现实。
D崇高的理想是我国各名族团结奋斗的精神。
22、“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这表明()A.必须善于发挥人的能动性
B.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C.人既不能创造规律,也不能消灭规律 D.人的能动性作用受客观条件的制约
23、“一万个后来在,不如一个开拓者。”这句话的意义在于,要()A.正确处理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 C.有创新精神,与时俱进D.重视量的积累
24、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在农村扶贫开发、城市社区建设、环境保护、大型活动、抢险救灾、社会公益等领域形成了一批重点服务项目,说明这些青年志愿者()①践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②尽己所能,不计报酬 ③帮助他人,服务社会④推动了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5、“揠苗助长”之所以错误在于()A.夸大了客观实际条件对主观能动性的制约作用 B.忽视了人的自觉能动性、创造性
C.夸大了自觉能动性,忽视了客观规律性
D.强调了规律的客观性,否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二、评析判断(对的打√,错的打×)(共10分)1.新事物就是后来出现的事物()
2.人生的真正价值就在于对社会的物质贡献。()3.矛盾就是对立和斗争。()
4.真理可以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因此真理是主观的。()5.职业理想就是理想的职业,选择职业要符合个人实际。()6.静止是运动的特殊形态。()7.任何事物都可以孤立存在()
8.通过学习人生哲学,可以从中吸取精神力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9.人的全面发展和自由发展是不能统一的。()10.唯物主义认为事物是孤立的,静止的。()
三、材料题(共20分)
1、东汉时期的大医学家张仲景,有一次给两个病人看病,他们都是在路上被大雨淋了,头疼,咳嗽,鼻子不通气。张仲景给他的病人同时开了一帖麻黄药。第二天早上,一个人吃了药,出了一身汗,病已好了一大半,二另一个病人虽然也出了一身汉,病却反而加重了,这是为什么?
(1)为什么同样是感冒,用同样的药方治病,其结果却不一样呢?(5分)(2)在我们的学习中,怎样做到主观与客观相符合?(5分)
2、“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句话所包含的哲学道理以及对我们生活的指导意义是什么?(1分)
四、实践题(共20分)
1、童杰从走进公司的第一天起,就牢牢的记着老师的一句话:“每天多做一点点,便是成功的开始;每天改进一点点,便是卓越的开始。”他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天晚上都要问自己三个问题;(1)今天我做了什么?(2)今天我改进了吗?(3)明天还有什么可改进的?
十几年以后,他成了公司研发部首席工程师,当别人问他成功的秘诀时,他轻松一笑说:“每天平均20分钟的冷静反思,胜过一堆豪言壮语。请把你的感悟写在下面:(10分)
2、三个工人在砌一堵墙,有人过来问他们:“你们在干生么?”第一个人没好气地说:“没看见砌墙吗?”第二个人抬头笑了笑说:“我们在盖一幢高楼。”第三个人边干活还哼着小曲,他满面笑容开心的说:“我们在建设一座新的城市。”十年后,第一个人仍然在砌墙,第二个人坐在办公室里画图纸——他成了工程师,第三个人呢,是前二个人的老板。
结合“三个人砌墙的故事”事例,请你谈谈确立人生目标对我们人生成长的必要性?(10分)
第四篇:荷塘月色教案职高
《荷塘月色》是现代抒情散文的名篇。文章写了荷塘月色美丽的景象,含蓄而又委婉地抒发了朱自清不满现实,渴望自由,想超脱现实而又不能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为后人留下了旧中国正直知识分子在苦难中徘徊前进的足迹。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荷塘月色教案职高,希望大家喜欢。
一、教学目标
1、体会散文精练的语言、形象的比喻,学习散文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2、欣赏散文静静美的同时,感受朱自清忧国忧民之情。
3、启发学生思维,引起想象,激发兴趣,提高写作技能。
二、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教学重点:情与景的交融,比喻、通感等修辞手法的运用。
2、教学难点:体会朱自清的矛盾心理。
三、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赏读式,多媒体教学辅助教学法。
四、教学课件
1、背景音乐
2、图片:荷塘图、月光图、荷花图、星空图、月下树影图、荷叶图
3、VCD片断:少女翩然起舞,裙幅舒展片断
4、配乐朗诵录相片断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媒体显示:课题、背景音乐
今天,我们要学习朱自清的散文名作《荷塘月色》,关于朱自清我们并不陌生,他的佳作,大家能说出哪些?
(生:《春》和《背影》)
大家知道,朱自清是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他还被誉为什么?
(生:民主战士)
对。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荷塘月色》正是朱自清自己想“超然”而又想“挣扎”的真实写照。朱自清不愧是一位诗人,他的散文具有诗一般的意境,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荷塘月色》的重点,即文中那静谧清幽的美流露出是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情与景在散文中达到完美的结合。
(二)讲授新课
让我们一起先阅读课文,初步了解一下文中朱自清的行踪。哪位同学能复述出朱自清出家门,去荷塘赏月的行踪。
(生:朱自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晚上在院子里乘凉,想起白天常经过的荷塘,决定去看一看。于是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经过一条小煤屑路,朱自清来到荷塘,观赏月下荷塘的美景,看完荷塘,朱自清又想起《西洲曲》。最后朱自清回家,推门进去,发现妻已熟睡好久了。)
刚才这位同学复述朱自清行踪,还有哪些细节遗漏了呢?
(生补充:朱自清观赏荷塘时,在荷塘边观赏荷塘里的荷叶、荷花等等,然后观赏的是月色,最后还观赏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这才引起联想,想到《西洲曲》,刚才没有把观赏四周的景物交待清楚。)
同学的发言很好,经过后几位的补充,我们更为完整了解了朱自清的行踪,请看朱自清是:带上门出去→沿着荷塘是一条小煤屑路→观赏荷塘月色看四周→推门进去。
(一)细读课文
重点赏读4、5自然段,体会情景交融的写法。在了解朱自清之后,我们要进一步知道,文章开头写了怎样的环境,创造出一种什么样的气氛,体现一种什么心情?
(生:当时在晚上十分安静,朱自清感到孤独,心情“颇不宁静”。)
颇不宁静的心情是文章的文眼,文章开头写道“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交待了朱自清去荷塘的动机,也为全篇所体现的矛盾心理和思想感情定下了基调。与下文关联的如小路的“幽静”,夜晚的“寂寞”,路上的“阴深”,月光的“淡淡”,以及惦着江南的“采莲”等等,象一条无形的纲,连接着全文的网,形成文章的语脉,从而含蓄地抒发朱自清忧国忧民的情丝,揭示本文的主题。
荷塘小路有什么特点?
(生:路曲曲折折;树蓊蓊郁郁;月光淡淡;小路上十分幽静。)
朱自清心情有无变化?
(生:有变化。开始比较忧愁“心里颇不宁静”,后来接近荷塘看到美景,有一丝丝淡淡的喜悦“我也象超出了平常的自已”,“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同学们分析的很好,朱自清的心情起伏不定。注意“且”字,且:暂时。表达朱自清对现实不满,对自由向往,这一部分写朱自清去荷塘,在小路上散步,抒发了月下独处的感受。我们跟随朱自清一起来欣赏这“静静的美”吧!
赏读第4段
刚才我们通过画面,陶醉在月下荷塘的美景,那么朱自清写月下荷塘,抓住荷塘中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生:朱自清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水,用了大量的比喻。)
回答十分准确,朱自清又是如何对其进行描写?
(生:朱自清形容荷叶“田田”、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你能说说看荷叶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有何相似点呢?
(生:荷叶与裙子在形状上十分相似,都是张开着样子。)
除了张开的样子相似,还有没有呢?
媒介显示:芭蕾舞片断
(生:噢,还有就是当舞女旋转起来裙幅舒展飘动,荷叶在微风吹拂下,也有起伏的动态美,相连的荷叶高出水面的姿态与亭亭的舞女的裙样。)
那么朱自清如何表现花的呢?
(生:朱自清用“袅娜”、“羞涩”形容花,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袅娜”女子柔美,“羞涩”娇羞姿态。写花像“明珠”、像“星星”,则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花的洁白、明净、光亮。)
几个比喻连用,其中本体相同,喻体不同称为博喻。
媒介显示:星空图
朱自清怎么描写荷香呢?
(生:比喻,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
这个比喻把嗅觉范围的“清香”和听觉范围的“歌声”联系起来。共同点:两者(花香、歌声)给人的感觉都是时断时续,似有似无,因为歌声在“远处”、“高楼”上,这个比喻新鲜又能给人丰富的联想。这种不同感觉的相互沟通和转移称为通感。
荷波和荷水又是怎么描述的呢?
(生:“凝碧的波痕”比喻在月光下微风吹过密密的叶子的颜色和姿态,像凝聚起来的碧绿的波纹,静中有动,特别传神。水:“脉脉”采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说明荷水满怀感情。)
第4自然段的采用,比喻、通感、拟人等修辞手法,使眼前景物栩栩如生,柔美动人,给人以具体、生动、鲜明的印象。景物由静态写到动态,这一段虽然没有提及一个“月”字,然而却处处写月,处处体现了月下荷塘的景物。
赏读第5段
对月下荷塘的美景介绍完,朱自清笔锋一转到了荷上月色,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
媒介显示:配乐朗诵第5自然段
继荷塘之后,文章着重描写月色是如何展开的?
(生:叶子和花上的投影→灌木丛和柳树上→总写在荷塘中的投影。)
用了哪些动词?好不好?为什么?
(生:“泻”、“浮”、“洗”、“笼”、“画”
泻:月光充沛,从高处落下
浮:雾十分轻,扩散慢
洗:花颜色十分洁白,鲜润
笼:朦胧不可捉摸
画:具有创造性的美感)
分析的很好,朱自清不愧为语言大师,精练的动词,传神地写出景物的特点。文章还连续用了三个比喻各突出月光的哪些特色?
(生:“月光如流水一般”,这里刻画了月光流动、明净的样子。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奶中洗过一样”,写出了月色中叶、花呈现出洁白、鲜润的特点。
“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写出月光照射下的叶和花的朦胧之美。
月光在灌木丛中和杨柳上的投影为什么一个用“黑影”,一个用“倩影”?
(生:因为灌木丛浓密,在月光下显得黑糊糊一片。杨柳条稀疏,在月光下显得很美,这两个词准确写出了不同形象的特点。)
“月光”与“小提琴”有何共同点?如何体会这句话?
(生:这里运用通感。把视觉和听觉沟通起来,它们的共同点是月色有明有暗,光与影相互配合,琴色有高有低,有急有缓,两者都给人以和谐的感觉,)
第5段着力描写月色,先是正面写,后是反衬,光与影相互衬托,月色美与荷塘美巧妙结合,明与暗十分协调。通过比喻、博喻、通感等修辞手法,描绘了荷塘月色的诗情画意,而朱自清苦闷的心绪,也在这迷人的景色中暂时得到了解脱。
第6自然段
下面一段写荷塘四周的月色,以树为中心对象,还写了远山,灯光、蝉声、蛙声等等。
文中“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什么意思?
(生:这说明苦闷与寂寞的心情,又涌上朱自清的心头,所以热闹
一点也没有感染他,朱自清由欣赏静静的美的同时,又回到了淡淡的哀愁。)
(四)巩固新课
这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文中描绘了美的景、美的情,其特点是月色与荷塘交叉,动的刻画与静的刻画相互交错,情与景交融,形成一副素雅、朦胧、静美的画面。表现朱自清忧与喜的矛盾心态,抒发朱自清关心国家命运的感情。
(五)再次欣赏重点片断
同学们一起体会月下的荷塘,塘上月色的美景,深入体会朱自清淡淡的哀愁。齐读第4、5自然段。
媒介显示:月下荷塘图 背景音乐
我们深深体会到了散文情景的交融,必须通过一定的手段体现,下面我们就来实践一下,写一个抒情小片断—《雨中校园》。
(六)课堂小练笔
媒介显示:作文《雨中校园》要求抓住景物特点,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写一段情景交融的抒情片断。(字数300字左右)
例文:天空在不知疲倦地下着雨,朦胧的雨雾将整个校园轻轻地遮掩了。在这雨雾中,好像一切都那么遥远、渺茫,就像从浓雾里传来的笛声。漆黑的山林里飘出的鸟鸣声,悠远而又让人神往。此时,唰唰的雨声,错综而热烈,深沉而和谐。
(七)布置作业
第五篇:足球教案
体育理论课公开课教学设计:《足球运动欣赏》
授课人:王从胜 授课时间:2010年5月20日 班级:高一(10)班
一、教学目标设计:
(一)认知目标:
通过欣赏学习,使学生掌握以下知识:
1、古代足球的萌芽与发展。
2、现代足球的诞生。
3、世界杯足球赛的来历。
4、了解足球的场地标准和一般的比赛规则。
5、懂得体育欣赏也是体育的范畴,它能缓解我们紧张学习带来的压力,让大脑得到积极的休息,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能力发展目标:
1、在欣赏中引导学生听、看、思、议、记,全方位开拓思维空间,从中体会足球技战术的运用、美的享受、丰富的情趣和思索的哲理。
2、培养学生对足球的感受力、鉴赏力和表现力,从而达到领悟体育的真谛,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实现体育审美目标的一种教学实践活动。
(三)情感培养目标:
1、培养体育兴趣,通过欣赏让学生得到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使他们萌动对体育更高、更深层的热爱。
2、激发学生不断接受体育审美教育的动机。
3、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豁达合群的性格、愉快乐观的情绪、高尚的道德、文明的行为、以及胜不骄、败不馁、正确对待成功与失败。
4、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为学生终生锻炼和体育审美素质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5、通过对足球比赛的欣赏,张扬学生的个性。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一)教材内容分析:
1、在全面实施新课标的今天,体育欣赏课已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足球运动已成为世界各国人民高尚的文化活动,观看和欣赏足球比赛已成为人们高尚的精神生活,足球比赛场面大、参与的人多、紧张激烈、高潮迭起、精彩纷呈。足球运动的美更是丰富多彩,特别是那闪电般的快速突破、巧妙的传切球、远距离大力凌空抽射、近距离飞身头顶球、倒勾球、直接任意球和角球发出的弧线球、以及进球时运动员的热烈拥抱和那忘情的舞蹈、看台上那疯狂的球迷的欢呼声等等,都能给我们精神上的愉悦和美的享受,使人萌动着对体育更高、更深层的热爱。通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热爱足球运动,培养学生对足球的感受力、鉴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2、本课是高一年级《体育与健身》中基本内容部分,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并能使学生在现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上,激发不断接受审美教育的动机,获得积极愉悦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个性自由和谐地发展,为终生学习和体育审美情趣和素养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让学生明确知道,体育欣赏也能促进健康。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心理、生理健康,并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才是真正意义的健康。
(2)在欣赏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去领略足球那丰富多彩的美,同时感受足球场上那紧张、刺激、惊险、拼搏的场面给人带来的愉悦,激励和感染他们不断进取。
(3)让学生明确:也许你不会踢足球,但不能不会欣赏足球。
2、难点:能掌握简单的足球比赛规则,能看懂足球比赛。
三、教学对象分析:
1、中学阶段及日常生活中,学生已经接触过足球运动和观看过足球的比赛,在高一年级之前的体育教材中,已介绍足球的一些基本技术和基本战术,基本能开展小型的足球比赛。
2、高一年级男生特别喜爱足球运动,但女生对此毫无兴趣,因为她们生理、心理正处于发育的初级阶段,不喜欢激烈运动,但要让她们知道,体育欣赏不需要激烈的运动同样可以达到锻炼身体的目的。
3、高一年级学生对体育的学习热情很高,充满自信,但光在教室上体育课他们还不能接受,他们渴望在操场上尽情玩耍来释放自己的能量,所以室内教学的内容必须丰富,呈现方式的新颖,感官刺激的多样,组织形式活泼才能吸引他们。
四、教学媒体设计:
采用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平台进行课件演示,集文字、图像、视频、动画和声音等多种媒体于一体,动静结合、声像合一,运用听觉与视觉相结合的欣赏教学法,通过学生的听赏、参与、思考、讨论,加深学生对足球知识的理解、巩固和记忆,引导学生感受足球运动的美。
五、教学过程设计: 【课件演示】
课前展示课件封面。【
一、情境导入】
课前播放2010年世界杯主题曲“哇咔哇咔”(非洲时刻)及吉祥物图片,让学生随着激烈奋进的歌声展开体育想象的翅膀。
1、提问:这首歌曲是什么歌?
提示1:这个吉祥物大家熟悉吗?(2010年世界杯吉祥物)提示2:这个图案大家认识吗?(2010年世界杯会徽)
2、学生回答。
3、揭晓答案:《非洲时刻》
(1)二零一零年世界杯主题歌。
(2)是将在世界杯开闭幕式上演唱的体育歌曲。(3)由哥伦比亚拉丁歌手夏奇拉(女)演唱。
4、引入课题:足球运动欣赏。
2010第十九届世界杯将于6月11日—7月12日在南非举行,到时我们又将领略到一场足球盛宴,感受世界第一运动带给我们的愉悦体验。为了更好地欣赏足球运动,那么我们要能够了解足球的起源、世界杯的历史、足球的技战术特点、足球比赛的规则等等,这样我们才能更有效地欣赏该项运动。
【
二、古代足球的发展与萌芽】 1、2004年初,国际足联确认足球起源于中国,“蹴鞠”是有史料记载的最早足球活动。《战国策》和《史记》是最早记录蹴鞠的文献典籍,前者描述了2300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都城临淄流行蹴鞠活动,后者则记载,蹴鞠是当时训练士兵、考察兵将体格的方式.因此,又可以说中国山东的淄博的临淄地区是古代足球的发源地.展示国际足联2004年给临淄颁发的足球起源证书,充分证明足球起源于中国。
2、教师小结:我国不仅有四大发明,足球运动也起源与我国。2004年国际足联宣布:足球起源于中国,中国古代的“蹴鞠”就是足球的起源,它在中华民族文化的历史上放射着不灭的光辉。
展示国际足联颁发的证书。
展示蹴鞠比赛的一些文物和复原图片。问:那么现代足球的诞生在哪呢? 【
三、现代足球的诞生】
现代足球运动发源于英国的剑桥大学。从8世纪到19世纪,现代足球运动的前身以各种方式在欧洲存在着,直到1863年10月26日英国成立了世界第一个足球协会,既英格兰足球协会。因此,人们公认1863年10月26日为现代足球的诞生日。1900年第二届奥运会开始足球被列为奥运会正式比赛项目.我国足球运动始于20世纪,1910年在南京举办的旧中国第一届全国运动会上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54年开始全国足球联赛,1994年起实行甲A、甲B联赛,2004年起实行中超、中甲足球联赛。1988年第一次进入奥运会男足决赛圈。2002年中国首次进入世界杯足球锦标赛决赛圈。
【
四、世界杯的来历】
介绍世界杯的历史。1929年5月18日,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行的国际足联会议上,通过了震撼世界的决定:设立世界杯足球赛,第一届世界杯足球赛于1930年7月在南美洲的乌拉圭举行,以后规定每隔4年举行一次。2010年第19届世界杯将于6月11日—7月12日在南非举行。最终分配名额为:东道主南非队、欧洲共13席、非洲5席、亚洲4席、大洋洲1席、南美洲5席、中北美洲3席
在世界最高水平的足球赛事上我们能够欣赏赏心悦目的球赛,也促进了足球运动的普及。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为了提高自己的观赏水平,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些足球常用的技战术。
【
五、足球常用技战术】
现代足球运动是以脚踢球,在规则允许条件下,通过传、接、带、射、抢等动作,将球攻入对方球门的一种运动。
足球技术可分为颠球、传球、接球、射门、带球、头顶球、掷界外球、抢截球、守门员技术等。(通过视频来介绍足球基本技术)
足球战术可分为局部配合和全队战术。局部配合又包括踢墙式二过
一、传身后球、交叉换位、回传反切等。全队战术种类包括442阵型、433阵型、352阵型等。(运动多媒体技术来说明足球战术)
【
六、介绍足球的规则】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来介绍足球场地。
二、介绍比赛方法:比赛人数、比赛开始、罚点球、界外球、球门球、角球、如何判断入球等。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重点介绍越位的规则。
四、任意球的规则。
五、裁判员手势。【
七、球星的魅力】
通过展示球星的图片,调查同学们对球星的了解程度。【
八、思考与探索】
1、通过本章学习,哪些方面知识帮助你提高了足球观赏水平?
2、学习了足球裁判知识后,尝试在足球比赛中担任裁判工作。【
九、课堂总结】
1、体育欣赏能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陶冶我们的情操,满足我们精神上的需求,激励和感染我们不断进取。
2、运动员尽善尽美的表演,健、力、美和谐的统一默契的配合,表现出诗的情感给人以美的享受,从而改善心理和情绪,使我们朝气蓬勃,充满活力,达到增进健康。
3、在激烈的比赛中,可以看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人与人的合作精神、谅解的精神、相互鼓励的精神。还有严格的规则受到诚实、守纪和严密组织纪律性和熏陶,因此,体育欣赏能培养我们团结合作的精神、豁达合群的性格、愉快乐观的情绪,文明高尚的举止,以及胜不骄、败不馁,正确对待成功和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