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习理论的10个应用案例
案例1 在教授《守财奴》一文之前,老师让学生在课前做好充分的阅读预备。第一步,要求学生查阅作者的生平以及中外文学作品中有关吝啬鬼的资料并加以整理;阅读原著《欧叶尼葛朗台》,了解与课文相关的故事情节;利用工具书自己解决语音和文字的问题。第二步,课前印发选自《儒林外史》中的片段“严监生之死”。情境导入时,可以先请学生用一句话表达对四个吝啬鬼的形象概括。而后利用投影出示四大吝啬鬼形象的图片,创设情境;从四大吝啬鬼形象谈起,使学生明确鉴赏的重点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四大形象并举,从横向比较中显示作品的审美价值与地位,激发鉴赏主体的学习情意,缩短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
分析:这是桑代克的联结学习理论中学习规律中准备律在语文教学设计中的应用。准备率(law of readiness):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学习者有准备而且安排合适的活动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不活动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活动也感到烦恼。对于语文教学来说,这就涉及到了教学者对学习者的动机刺激问题。动机是学习者进入某项学习时的心理准备状态,它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准备率原则下,要想让学生对课堂学习内容拥有心理准备状态,那么教学设计过程中,我们就应该充分注意对学生课前准备即预习工作布置的重要性。
案例2 教学者在教学过程中将学习和作业中的乐趣讲个学者听,或以自身的热情为学者做充分的学前准备;仔细得规定和严格得控制反应的顺序,通过不断的练习,最终形成所需的习惯;注意学生练习过程中是否存在疲劳和厌倦;要注意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不能使学者感到过于困难而气馁。
分析:这是桑代克联结学习理论中学习的三大规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的综合应用。准备律是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当某一刺激与某一反应准备联结时,给予联结就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就会引起烦恼。练习律是是指一个学会了的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练习和使用越多,就越来越得到加强,反之会变弱。刺激—反应联结的应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联结的失用(不练习)会导致联结的减弱或遗忘。效果律:是指如果一个动作跟随着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导致满意后果的行为被加强,带来烦恼的行为则被削弱或淘汰。后来,他发现惩罚并不一定消弱联结,其效果并非与奖励相对,于是,他取消了效果律中消极的或令人烦恼的部分。同样,我们也可以从这三大学习规律中得到很多启示。
案例3 许多学生可能不喜欢外语,因为他们将外语与要求在课堂上大声翻译句子这样不愉快的经验联系了起来。在课堂上被提问难题引起了焦虑,学生形成了对外语恐惧的条件作用,可能泛化到他们对其他课程或学校机构的恐惧,以致在其他学校经验中发生类似的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可以将快乐事件作为学习任务的无条件刺激。教师让学生在群体竞争与合作中学习,或者创造一个舒适的读书角,或者提供温暖、舒适的课堂环境,使学生产生温馨的感觉,并将这种感觉泛化到学习活动中。
分析:这是巴普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在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许多学生可能不喜欢外语,因为他们将外语与要求在课堂上大声翻译句子这样不愉快的经验联系了起来。这体现了获得与消退的过程,还因为这种不愉快乃至恐惧产生对其他课程或学校机构的恐惧,这就是泛化的过程。
案例4(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在孩子的家庭教育上。
平时孩子如果犯了什么错,或是没考好成绩,父母必然是先给脸色看,接着就有可能拳脚相加。所以时间长了,孩子早已掌握规律,知道回去又是免不了一顿责罚。这种模式对于孩子已经失去了任何教育督促意义。
所以建议家长,最好先不动声色,克制自己的情绪,心平气和地与孩子谈谈,认真耐心地听听孩子的想法和说法。从而打开家长和孩子之间的沟通之门,从有效改善亲子关系入手,一定会有惊喜收获。企业领导者管理员工。
平时在关键重要管理事件上应尽量做到喜怒不形于色,让属下员工无从掌握规律。那么当面对管理情境时,处理起来就会有好的效果。在药物治疗上的应用。
比如对一些长期服药的患者或是大剂量服药的患者,当需要减药或停药时,可用安慰剂替代。比如高血压患者,当用安慰剂替代药片时,长期跟踪的结果显示,他们的血压正常的的时间比吃药组还长。现在已经证明,经典条件作用可以提高免疫系统功能。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心理神经免疫学已经出现。他的目标就是发现一些技术,利用条件反射来替代大剂量的药物治疗(因为它们通常都有严重的副作用)。
4在商业广告上的应用。
比如用一些明快的镜头来推出饮料或者食物,刺激人们的食欲。或者用大明星代言某品牌刺激人们的购买欲。在情绪和偏好方面的应用。
比如把糕点做成一些可爱的形状,看着就想吃。
化妆品的瓶子做成各种个性典雅,高贵,或者浪漫,活泼的样子,一看就想买。等等 分析:这是巴普洛夫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获得与消退、强化、泛化等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案例5
当母亲很忙时,她可能不理采声音较小的呼唤和要求,只有当儿童提高声音时才回答他,于是儿童的发声行为的平均强度因此提高到另一水平,最后母亲习惯了这一水平,儿童只有更加提高声音才能得到母亲的强化,这样母亲的行为就塑造了孩子大声吼叫的习惯。另一方面,要培养孩子定时睡眠的好习惯,每当他定时睡眠时都给以强化,这在开始的行为形成期是可行的。但当孩子已经形成定时睡眠的习惯,则应采用间歇强化的方式,否则孩子会形成对强化物的依赖,一旦离开强化物,良好习惯就难以维持。
分析:这是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的应用,应用了强化原理,产生了行为塑造的过程。为了能引导人们改变他们的行为,即学会新的行为,就必须在人们表现出符合要求的行为时立即给以强化。先前,人们认为教育最有效的手段是在被教育者出现不良倾向时立即加以惩戒。现在,人们已经认识到教育最有效的手段是在被教育者表现良好时立即给以奖励。此外,根据间歇强化效应,一旦新行为已经习得,那么进行间歇强化反而能更有效地使它得以保持。懂得这一点,对于教育过程具有十分重要的实际意义。
案例6 学校和教师为学生设立通向成功的阶梯。成功的经验会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使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正确看待自己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要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学生正当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并给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为学生铺好通向成功的阶梯。其次,教师应该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和及时肯定的评价。对于表现出色的学生,我们给予其积极肯定的评价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能激励其他学生的观察学习行为。对于相对较差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及时给予鼓励而不是一味指责,以逐渐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最后,要侧重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能力是建立自信心的基础,因此要注重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各方面能力,能力水平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效能自然会得到提高。我们应该让每个学生在班集体里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让每个学生都在班级中负有一定的责任,都有为大家服务的机会,并不断地为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品尝到成功的欢乐,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
分析:这是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应用。学校和教师给学生提供仿效的成功对象,让学生通过观察借鉴和学习来增强学生的自我效能,其他的措施很大程度上也是为了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
案例7 行为主义理论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班杜拉指出:“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是人们遇到应激情况时选择什么活动、花费多大力气、支持多长时间的努力的主要决定者”。班杜拉对自我效能的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五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以及情境条件。所以,只要音乐教师能理解此原理,就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挖掘他们的潜能,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在相应的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巩固的联系时,学习便产生,学习的过程是渐进的反复尝试的过程.随着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正确的反应逐渐增加,终于形成了固定的刺激反应.在操作技能的教学中运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让学生能熟练的掌握基础护理技术,具备独立操作的能力,并能根据原则和具体条件灵活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已收到一定的效果。
分析:这是行为主义理论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案例8
许多老师在教学中会全面深入地分析教材的基本结构,引导学生加深对教材结构的理解;注意教学本身的新异性,难度不能过高或过低,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胜任感;根据学生的经验水平、年龄特点和材料性质,选取灵活的教学程序和结构方式来组织实际的教学活动过程;同时,还会注意提供有助于学生矫正和提高的反馈信息,并教育学生进行自我反馈。
分析:这是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应用。充分应用了教学原则:动机原则、结构原则、程序原则和强化原则。
案例9 教师在听力课堂中,不断转换和运用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模式、抛锚式教学(Anchored Instruction)模式、随机通达教学(Random Access Instruction)模式教学方法,让学生们自觉,主动地建构自己的指示框架,将听力内容在头脑中已有的图式中不断充实。教师应让学生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进入情境。通过协作学习,或独立探索完成听力项目中的每个任务。让学生通过小组评价来找出自身的不足。(支架式教学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提供一种概念框架(conceptual framework)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在听力教学中,教师应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教师应通过搭支架的方式,逐步把问题转移给学生,让学生从整个支架范围内获取知识,然后再撤去支架。支架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环节组成:搭脚手架、进入情境、独立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
抛锚式教学模式是由温德比奥特认知与技术组(Cognition and Technology Group at Vanderbilt, 简称 CTGV)在约翰.布朗斯福特(John Bransford)的领导下开发的。抛锚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在一个完整,真实的问题背景中,产生学习的需要,并通过镶嵌式教学以及学习共同体中成员之间的互动、交流,既合作学习,凭借自己的主动学习、生生学习、亲身体验从识别目标到提出并达到目标的全过程。
随机通达教学是由斯皮罗等人(Spiro et al., 1991)提出的,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相同的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和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呈现基本情境、随机进入学习、思维发展训练、小组协作学习、学习效果评价。)
分析:这是建构主义理论的应用。听力教学的特点就是以学生的理解程度为主体,教师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这正跟建构主义所提出的教学模式相符。
案例10 案例教学法是指以案例为教学平台,用法律事件提供的环境进行情景教学,让学生通过自己对法律事件的阅读和分析,在群体讨论中甚至作为某个角色进入特定的法律情景,以培养其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的,使学生通过归纳或演绎的方法实现和掌握蕴涵于其中的法学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
分析:案例教学法是符合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案例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潜能,即能够使每个学生所具有的学习、发现知识的潜能释放出来。它培养学生探求新知识、敢于面对挑战、运用所学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文认为,设计案例教学,要善于运用学习理论,精心准备,注意四个方面:首先,是案例选择上,要选择典型案例,这个典型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该案例能够充分体现所应完成的教学知识点,二是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和学生有一定的联系,让他感兴趣。其次,是设置好情境问题,既要有一定的挑战性,但又不能让学生感到无法胜任。因此老师要提供适当的机会、学习资源、思考方向等,以最大程度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第三,案例教学中可以采取模拟法庭的方式,让学生进入到相应的角色中去。第四,充分运用实践方式,例如观摩法庭审判,再如有些院系开设的“法律诊所”教学,能够使法学院的学生如同医学院的学生在诊所实习一样,接触到有关法律事件的实际运作、调解和诉讼案件。
组长:张
慧(数学学院A班)
组员:李
钦(数学学院A班)
马
婷(数学学院A班)
雷东霖(数学学院A班)
郭利龙(数学学院A班)
李
桐(数学学院D班)
第二篇:培训学习理论应用报告
培训学习理论应用报告
为了深入了解、理解和运用培训理论,在培训课老师的要求下,我们一班第二小组按照以下的步骤来完成此次作业。
一、企业背景(在什么环境下提出学习任务)
飞翔股份有限责任公司是一家生产电子产品的大公司,起主导产品主要是飞翔牌笔记本电脑、台式电脑、手机,另外其产品还有飞翔牌的各种mp3、mp5播放器和u盘等。其销售对象主要是中国在校的大学生。近年,随着大学不断扩招,公司的销售业绩不断增长,公司面临着巨大的发展空间,尤其是以西安为中心的西北销售地区。为了扩大西北地区的销售业绩,西北地区销售经理决定提拔一批优秀的一线销售人员作为销售主管。半年过去了,这些新提拔的销售主管有一半竟然完不成公司分配的销售任务,而另一半也就马马虎虎刚刚完成。销售经理私下找他们谈话,谈话的结果大概是抱怨任务重、时间少、上下级配合力度不强、自己的时间不知道该如何分配等。销售经理也觉得这些新主管工作确实卖力,可有时让交报告时总是拖拉,而且质量也不见得好以前他们的销售业绩是最优秀的,难道是缺少一些管理方面的技能培训?那缺少哪些管理技能呢?销售经理陷入深深的沉思之中。
二、培训需求分析
1培训的重要性分析(从企业发展和新销售主管成长的角度分析要不要培训)
为了确定是否需要培训,我们小组认真进行了培训需求调查,调查方式为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从企业发展角度来看,西北地区销售业绩略有下降,主要问题在于新提拔上来的六位销售主管,为了发展公司、提高销售业绩,公司应采取相应培训,提高员工的能力,为公司的目标服务。从员工成长角度看,员工为了自己的职业发展,提高自身的能力,员工要求公司培训他们,来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满足自身的发展要求。从企业发展和员工成长两方面,都需要对新主管进行培训,因此培训应该是必须要进行的。2培训的目的和目标
培训目的:通过培训提高新销售主管的相关管理技能,以帮助员工增加工作信心,发展
自己的职业生涯,满足公司的发展要求,完成部门的销售任务,促进企业的发展。培训目标:掌握相关管理技能并且应用到具体实际活动中,争取下个季度的销售业绩有很大改善(销售业绩提高30%)
3关于培训对象分析(新销售主管)
(1)学习目的(动机)
为完成自己的工作任务,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发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2)学习特点(规律)
新销售主管以前是优秀的一线销售人员,正因为他们以前销售业绩突出,才被提拔上新职位,因此他们在销售方面能力非常好。经调查他们有很强的自学能力、沟通技能(与客户之间)、自我激励能力和竞争意识。他们是大专以上文凭,销售经验丰富,很容易再通过加强管理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管理技能,来满足公司和他们自身的发展要求。
(3)学习优势和不足
学习优势:勤奋好学、积极主动性高、沟通能力强、竞争意识强。
不足:缺乏基本管理基础知识、基础薄弱
4关于培训内容分析(培训什么)
根据“用什么学什么,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经过调查我们发现:(1)新主管缺乏一些管理的基本知识,因此需要培训管理基础知识;(2)不能熟练运用管理工具(头脑风暴、swot、pbca、smart),因此,他们老抱怨任务重、时间少;(3)提拔后感到自己的时间不知如何分配,表明他们缺乏时间管理技能;(4)上下级配合力度不强,因此需要沟通管理(专职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培训;(5)感到自己任务重而下级不配合,因此需要合理的授权和管理
团队方面的培训。
5课程设计(表格)
课程编号名称主要内容目标教育方法
1管理基础知识管理基本概念理解讲授
2管理工具应用头脑风暴、swot熟练应用案例
Pbca、smart
3时间管理合理分配每天时间会应用情景
4沟通管理上下级之间沟通会用情景模拟
5团队管理授权与任务分解会用情景模拟
三,理论的应用:
我们认为,要达到培训的目的,首先我们应该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针对受训人员的特征,我们选择了桑代克的尝试—错误理论,布鲁纳的学习—认知理论和群体学习理论。
桑代克是尝试—错误理论的创始人,他是对刺激反应思想进行试验性研究的首批学者之一,在教育心理学的发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桑代克是用迷箱的方法研究动物的学习,他最著名的研究是关于猫的实验。在动物实验中,桑代克发现动物的学习过程都是遵循“尝试与错误”的方式进行的。试误过程由以下四个步骤组成:①以各种不同的反应进行试探;②发现了正确的反应;③选择了正确的反应或减少了错误的反应;④经过多次练习将正确的反应保留固定下来。根据动物试验研究,桑代克提出了著名的三条学习规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如果课程内容比较简单,可以让学员去“顿悟”。如果是内容复杂,而学员升上来的销售主管的层次并不是很高,如果让他们“顿悟”,他们很难“悟”出来,这样还不如让他们犯错误,然后再总结出来,再来讲解为好,也就是“渐悟”。
而这里说的让学员犯错误,是让所有的人都犯错误。这样犯错的他,藏在大家里面,反正大家是一样的,他没有丢面子,有安全感,这样那些犯了错误的成员,感不到太大的压力,毕竟错的是大家,而不是一个,这时候讲师再来点评价,效果会更好。
讲师在用角色扮演的授课技巧时,也要让大家都来练习。讲师讲了某管理技巧后,要让所有的学员都来练习,不能找两个人来示范。别人在看他们两个在练习,那是学不会,违背了这个练习律,学员只是知道了,没有被强化,在学员的脑中形不成“联结”。
第三就是效果律了。桑代克认为如果动作,跟随情境中满意的变化,在类似情境中,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否则减少。效果律建议用具体奖励,如口头表扬等对学员进行重复练习。桑代克的效果律和斯金纳的激励理论类似。
总的来看,根据桑代克的学习规律,在培训中,企业要找到受训人员的需求,讲师要唤醒受训人员的兴趣。在上课过程中,尤其是技能类的课程,比如说管理技巧课程、沟通技巧,讲师一定要让大家多练习,只有让学员不断地犯错误,才能让学员在错误中学到东西,也就是“渐悟”。所谓的“身如菩提树,心似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不也是“渐悟”的道理吗?学员学完内容后,讲师或培训组织者,要给学员一些奖励,培训效果更好。布鲁纳是西方认知心理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在1959年到1960年所著的《教学过程》一书,比较集中的阐述了他的学习理论。布鲁纳认为学习是通过认知,获得意义和意象,从而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布鲁纳认为学习包含三种几乎同时发生的过程:(1)新知的获得;(2)知识的改造;(3)检查知识是否恰当和充足。他主要关心的是人们借以主动选择知识,记住知识和改造知识的手段,认为这就是学习的实质。进而他提出发现是达到目的的最好手段,所以学习的实质在于发现。因而人们把他的理论称为认知——发现理论。
布鲁纳指出:“有意义的学习需要发现。”“发现学习”就是教师不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
这就要求教师要转变角色,合理定位。由传统的教师在课堂上唱主角,满堂灌,满堂问,变成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而教师在课堂上充其量只是起到一个导演的作用而已。事实上,这种认知结构一经建立,就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重要的内部因素.它是理解新知识的基础,也是对新的信息进行加工的依据.布鲁纳认为,学习的过程实际上是人们利用已有的认知结构,对新的知识经验进行加工改造并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在学习中,新的知识经验不是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就是引起原有的认知结构的改组(顺应),从而产生新的认知结构.这个过程不是被动地产生的,而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即让销售主管们自己从尝试—错误理论中得到自己对工作方法,管理技巧以及与下属沟通方式等的新的认知,并主动利用这种认知去改变或完善旧的认知结构,也就是达到所谓的有意义的发现。从而主动的、自愿的改变自身的不足,而不是被动的、在不情愿的情况下改变自己的原有认知。这样,则能更有效的达到培训的目的。
最后,我们还可以应用群体学习理论来对受训人员进行培训。
随着对组织行为的深入研究,人们发现有些知识和技能掌握最好采用群体学习的方式进行。对于销售主管的培训,尤其是像管理技能、沟通方法、管理工具的应用等方面更加需要群体学习,共同研究,以达到经验交流,并从中发现问题,已达到互补不足的目的。同时,群体学习也可以使其更加具有团队精神。
四、理论在课程中的应用:
1、管理基础知识的学习,利用“尝试—错误”理论和“学习—认知”理论,教师应准备受训者工作中经常接触到得案例,让受训者利用自己的方法加以解决,后由教师给予其适当的引导,使其发现自己的错误,并自已主动地从中得到新的认知结构,新的发现,从而达到自身知识技能的提高。
2、管理工具的应用,应有教师直接教授后,可对其加以考核,并在考核过程中适当运用“尝试—错误”理论,已达到深刻记忆的目的。
3、时间管理,利用群体学习方法,运用情景模拟法,设计一天中要进行的大小事务,让受训者自己分配时间并由群体内其他人配合实施,从中找到时间管理中的不足,并相互指出,促进相互的进步。
4、沟通管理,利用群体学习方法,模拟工作中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并可以相互评估,从而达到相互学习,交流的目的,并在沟通过程中,达到一种学习—认知—升华的目的。
5、团队管理,利用“尝试—错误”理论、“顿悟”理论和“学习—认知”理论,教师应准备受训者在团队工作中经常接触到得问题,让受训者利用自己的方法加以解决,比较复杂的由教师给予其适当的引导,使其发现自己的错误,并自已主动地从中得到新的认知结构,新的发现,从而达到自身知识技能的提高。比较简单的,应让学生自己去“悟”,并得到解决方法,并可以得到明显的效果。
五 培训效果的评估
一个完整的培训流程应该包括四个步骤。首先要从培训需求分析做起,了解企业和员工需要提高哪些技能和素质;然后根据需求设计、选择培训课程;接着是具体的授课过程;最后是效果评估。这是一个闭环的流程。要使培训有效果,这四个步骤缺一不可。至于培训效果的评估,主要包括四个层面:第一,反应(Reaction),即课程刚结束时,了解这些新销售主管对培训项目的主观感觉;第二,学习(Learning),即学员在知识、技能或态度等方面学到了什么;第三,行为(Behavior),即学员的工作行为方式有多大程度的改变;第四,结果(Results),即通过诸如销售额、成本、利润、投资回报率等可以量度的指标来考查,看最终产生了什么结果。反应层面反应层面需要评估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讲师、方法、材料、设施、场地等的程序等。主要评估学员对培训的满意度。通过学员的情绪、注意力、赞成或不满等,结合所有人的总体反应得出对培训效果的基本评价。对这个层面的评价,首先要有总体的评价,比如询问学员:你感觉这个课怎么样?这么长时间的培训你感觉有学到有用的东西吗?但是这样容易产生一些问题,比如以偏概全,主观性强,不够理智等。因此还必须有涉及以上内容的更细致的评估方法。适合的方式有问卷、面谈、座谈、电话调查等。学习层面
学习层面的评估,主要测评受训学员通过培训学到了什么,即评估学员学到了哪些知识、掌握或提升了哪些技能、在哪些态度上发生了转变。学习层评估指标能表明培训本身的好坏,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培训的实际效果。学习层面主要的评估方法有:考试、演示、讲演、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这个层面的评估的优点有:对培训学员有压力,使他们更认真地学习;对培训讲师也是一种压力,使他们更负责、更精心地准备课程和讲课;学习是行为改善的第一步。行为层面
行为层评估指标反映受训学员将知识、技能运用和发挥在工作岗位上并提高工作绩效的程度,用以判断所学知识、技能对实际工作的影响。行为层面的评估,主要有观察、主管的评价、下级的评价,客户以及同事的评价等方式。比如对于这些新销售主管的培训,在培训进行中要观察他们的学习行为,学习态度;在培训后要通过上级主管来了解他们的工作业绩是否有提高,管理能力是否合格;通过向下级了解来评价他们的沟通能力是否达到工作岗位的要求以及他们是否能够合理安排时间等。这个层面的评估的好处是:培训的目的就是改变学员的行为,因此这个层面的评估可以直接反映课程的效果;可以使高层领导和直接主管看到培训的效果,使他们更支持培训。
4结果层面
把企业或学员的上司最关注的并且可度量的指标,如质量、数量、安全、销售额、成本、利润、投资回报率等,与培训前进行对照。这种评估方式的优点显而易见,因为企业及企业高层主管在培训上投资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这些指标。如果能在这个层面上拿出详实的、令人信服的调查数据,不但可以打消高层主管投资于培训的疑虑心理,而且可以指导培训课程计划,把有限的培训费用用到最可以为企业创造经济效益的课程上来。所以对于此次培训来说,可以通过可以量化的销售额,销售利润,客户投诉率,任务完成时间等指标来对这些新销售主管的培训实况进行评估。
六 学习心得
在此先大致介绍一下我们完成作业的过程:在组长的领导下讨论决定各个组员所负责的模块;组员分别有针对性的搜集资料;鉴于资料由不同组员搜集,就所获资料进行讨论,将所有资料加以协调、整合;接下来进入成文过程,按照内容编排的先后顺序,各组员以接力的形式逐个模块的完成;最后就完整的作业进行讨论,并对其中不完善的地方进行修改。完成这个作业对我们而言收益很大,主要表现在理论知识和实践两个方面,这恰恰和课程的名字“培训理论与实践”不谋而合,这个时候也了解了老师的用心良苦。对于这门课程而言,仅仅在课堂上听讲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融会贯通地去实践,将所学知识以某种形式表现出来,这时候理论的价值才得以实现。
首先,从理论知识方面的收益谈起;在搜集资料的时候,我们不仅重温了自己平时积累的知识,而且获得了一些新的内容,尤其是在组员之间讨论交流时,我们更加可以拓宽知识面,了解到不同层面的知识,尝试从不同的角度、价值观出发,如何理解一个问题。由此,我们便可将所获知识整合、系统化,为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再次,就实践方面的收益谈一谈;此次作业以team work的形式存在,这就要求整个团队共同努力、协作完成。我们团队始终奉行这一宗旨,贯穿整个作业完成的过程。在搜集资料时,组员在同一时间分头开始工作,节约时间的同时也提高了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在进行讨论板块时,组员各抒己见,交流意见,确保所有成员充分理解整个作业的各个板块的内容、要求,这无形中提高了大家的沟通能力;在接力成文的过程中,接力棒虽然只在某个组员的手中,但是其他组员始终密切关注作业的进行状况,并随时准备加以协助;在最后的修改定稿阶段,在交流作业完成情况的同时,大家也分享了各自在这一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写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团队的作业完成情况也告一段落了,在此要感谢老师的指导,还有各个组员的协作努力。
第三篇: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中应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案例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模式的建立应当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教师只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特别强调,在教学环节中,教师要注重情境的创设和引导学生进行协作学习,并在此基础上由学习者自身最终实现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这种教学理论的确立为我们今天的教学模式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一.支架式教学。二.抛锚式教学。三.随机进入教学。
无论哪一种形式,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特别强调,教学要以学生为中心,要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要能体现出学生的首创精神;其次强调“情境”对意义建构的重要作用以及强调“协作学习”对意义建构的关键作用。
从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中,我们得到许多启示。如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中心的确立,教学目标的设定,内容意义的建构(理解)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怎样才能在教学中较好地体现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笔者进行了一些力所能及的尝试。现就其中的案例进行简要的阐述。
一.支架式教学的案例
支架式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是,“应当为学习者建构对知识的理解的一种概念框架。这种框架中的概念是为发展学习者对问题的进一步理解所需要的,为此,事先要把复杂的学习任务加以分解,以便于把学习者的理解逐步引向深入。”
我们在教学鲁迅的《故乡》之前,曾先行研究了大量《故乡》一文的资料,抓住了此文运用对比进行写作的特色。教此文时,我学习了建构主义的理论,了解了它的一些基本内容。于是以支架式教学模式的概念为突破,进行了一定程度的试验。因为,对比可以看作是《故乡》一文的基本概念建构。
在教课之前,我拟定了此课的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运用对比的手法进行肖像描写的技巧。
2.认识《故乡》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主题。
3.体会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和在小说末尾对故乡寄予的深沉的希望。
围绕这一目的我们设计了四个课时。
第一课时在进行常规教学之余,把本文的基本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了讨论:“小说写的是什么故事?”待学生明白本文的基本内容是:“写故乡二十多年以来发生了巨大变化的故事”之后,再把这个大的故事分解成了两方面六个小故事:
二十多年前的故事:
1.二十多年前“我”家的故事。
2.二十多年前“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3.二十多年前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二十多年后的故事:
4.二十多年后“我”家的故事。
5.二十多年后“我”的朋友闰土的故事。
6.二十多年后豆腐西施杨二嫂的故事。
在公布了问题之后,请同学围绕这六个故事,默读课文,找出相关的描写,等候回答问题。
第二课时和第三课时主要是从六个故事的角度引导学生进行理解。
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我们能体会到,学生对这样的建构还是十分满意的。因为这样做实际上解决了以下几个问题:
1.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共同话题的问题。
2.教学设计的每一个问题都能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关。
3.教学设计的过程便于教师和学生进行控制。也就是说,教师在教时,不会因为问题太难而启发不了学生,学生也不会因为问题太难而无从下手。
4.六个故事的对比度相当高,这样意义理解的可能性就加大了。
当我们在引导学生思考故乡变化的原因时,学生几乎不用思考就能回答出结果来。从而印证了我们的设计的有效性。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课时教学设计中,我们运用网络学习的方式强化学生对此文对比艺术的理解,由于是第一次使用这样的教学手段,部分学生的电脑操作不是十分熟练等原因,教学的实际效果不一定很好(并不影响对原文理解)。但即使如此,学生对此文的理解还是基本保证了的。
二.抛锚式教学
抛锚式教学的理论核心是,教学要求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确定这类真实事件或问题被形象地比喻为“抛锚”,因为一旦这类事件或问题被确定了,整个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也就被确定了(就像轮船被锚固定一样)。
《记念刘和珍君》以其情感的真挚性,思想的深刻性,高超的艺术价值七十多年来吸引着海内外读者,被誉为纪念性文章的典范。在高中教材中显然是块硬骨头。要把一篇各方面都称得上经典的优秀范文轻松地传传授给初步具有理性思维的、刚刚升人高中的学生,并非易事。如文章一开头就是有人请写文章,实际又没写;想写又无从写;一会儿是痛彻心扉,一会儿是出离愤怒,就好象高空里的秋千,荡来荡去,不单学生摸不着头脑。教师要理顺这头乱麻也不容易。
如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把一篇难度较大的文章化繁为简,传输给学生,使他们能感受到语言的能力训练;又能使其从中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这确实需要我们进行多方面的思考。在教学中,我发现最好的办法就是从“建立在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的基础上”入手。根据这一思路,我们很快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切入口。也就是从组织刘和珍的信息入手,对相关材料进行有效的编码。因为学生对于人物的故事总是感兴趣的。而主人公刘和珍的事迹在文中是一个重点,又容易把握。于是我们得到了以下几个问题:
1.既然文章是纪念刘和珍的,那么,刘和珍一定有很多特异的事迹。请找出这些事迹。
2.既然作者相当看重这篇文章,寄予了深厚的情感,那么除了刘和珍的平凡之外,还应当有他的伟大之处。请找出刘和珍不平凡的事迹。
3.既然这篇文章浓缩了作者的真切的感情,那么,我们就有可能搞清楚这种情感是什么。请找出作者在文中寄予的深厚感情。
以上问题相当于为学生设计相应的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的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是学生比较感到遗憾兴趣的,并且也能从课文中寻找答案。有了这些设计,学生理解课文就容易多了。于是得出以下结论:
刘和珍是”我”的学生(“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是我的学生。”),艰难的生活并没有阻止她毅然预定“我”编辑的《莽原》(“凡我所编辑的期刊……。销行一向就甚为寥落然而在这样的生活艰难中,毅然预定了《莽原》全年的就有她。”);在北师大风潮中,她担任学生自治会的主席,带头反抗广有羽的杨荫榆校长,被开除出校。(“去年夏初杨荫榆女士做女子师范大学校长,开除校中六个学生自治会职员的时候”,“其中的一个就是她”;“直到后来,也许已经是刘百昭率领男女武将,强拖出校之后了,才有人指着一个学生告诉我,说:这就是刘和珍。”)但是她还是顶着压力来听“我”的讲义(“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而“待到学校恢复旧观,往日的教员以为责任已尽,准备陆续引退的时候,”只有她还为学校的前途黯然泣下。可是尽管如此,她在我的心里还只是一个普通的青年。(“我平素想能够不为势利所屈,反抗一广有羽翼的校长的学生无论如何,总该是有些桀骜锋利的,但她却常常微笑着,态度很温和。”“见面的回数就较多了,也还是始终微笑着,态度很温和。”)没想到这样一个态度温和,常常微笑的可爱的学生,却在“三·一八”爱国请愿事件中被无端地枪杀了(“我在[一九二六年三月]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令人吃惊的是,她和她的战友们不只被枪杀,还被棍击而亡(“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竟在执政府前中弹了,从背部入,斜穿心肺,已是致命的创伤,只是没有便死。”)。而在整个这一过程中,刘和珍和她的战友们是欣然前往,从容镇定的,充分表现了革命青年的沉勇和坚定(“同去的张静淑君想扶助,中了四弹,其一是手枪,立仆;同去的杨德群君又想去扶起她,也被击,弹从左肩入,穿胸偏右出,也立仆……。她还能坐起来,一个兵在她头部及胸部猛击两棍,于是死掉了。”“……这不但是杀害简直是虐杀,因为身体上还有棍棒的伤痕。”)。然而,反动的帮闲文人却对她们的爱国行为进行恣意诋毁(“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时间永是流驶,街市依旧太平,有限的几个生命,在中国是不算什么的,至多不过供无恶意的闲人以饭后的谈资或者给有恶意的闲人作流言的种子。”)。这就不能不令人恨从中来。
事件清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基调就一目了然,而文章的难点教学问题也迎刃而解:
首先,是针对刘和珍及其他勇士的,既有惋惜又有敬重(文中这样的例句很多)。
其次,是针对段琪瑞政府及其反动帮闲文人的。既有愤恨又有鞭挞(文中这样的例句也不少)。
其三,是针对革命者未来的热切希望而言的,在此倾吐了作者内心强烈的时代完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揭露了反动军阀的凶残卑劣及其走狗文人的阴险无耻,激励人们继续战斗(这是鲁迅先生一贯精神的表露)。
而这样的结果比起我们单纯讲解课文,让学生接受要容易得多。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我紧紧抓住学生中心这个环节,从学生的认知可能出发,把繁杂的问题降低梯度,使学生容易接受,学生普遍反映,这种方法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又挖掘了他们的学习潜力。
三.随机进入教学
建构主义随机进入教学方法的理论核心是,在教学中就要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换句话说,学习者可以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这就是所谓“随机进入教学”。
高中第一册的《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无头无尾的文章,但与晋宋时期简牍体的比较分析来看,其风格极为合拍。当时的书简体大都信笔拈来,随兴而只止。而且这种文体直到清末依然不衰,是为四六体的典范。但是,既然是一封无头书,就有他的可利用之处。为此,我要求学生“用现代书信的格式,保持原文的语气,语调,补出全文的开头和结尾,写成一篇结构完整的现代书信”。对于高中的学生来讲,写信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难的是基于这篇原文而把一封古今结合的信写好。
但是出乎意料的是,在收上来的作业中,不乏文辞独创的范例:
“元思君:
别来无恙,余独乘舟,自富阳下桐庐一路风色俱佳。观之者以其秀美无双,坦荡胸怀也;厌之者,以其遮阴碍日,浊气横张也。然荫翳者,固有之也。至若林之幽雅秩秩,水之一碧万倾,虽有憾者者不免涤荡尘缘也,是以专告兄台。” 结尾更显示学生丰富的理解能力和联想能力:
“山的伟大、富有活力,在于养育包容了自然界的生灵万物。这些生命现成为的点缀,又靠它得以生成滋长。好鸟、鸣蝉、猿猴,它们在山水里生活得那么幽然自得,它们欢乐地发出对大自然的颂歌。正是这一曲曲雅好的歌声,把这安宁祥和的奇峰幽谷,融成一个热闹和谐、美妙的世界。这样的世界,使人意志奋发,精神高尚。那些汲汲于个人名利的人,那些被俗务缠绕得晕头转向的人,到这儿看一看这雄奇的景物,也会被吸引,清新一下头脑,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暂时的休息,”
更有一位学生写到:
“余是以有感于此矣!鸢飞戾天者所在皆是也;经纶世务者,世所不乏也。岂能尽皆观此而得之乎?举世混浊而唯我独清,众人皆醉而唯我独醒。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与世相推移者也。吾谁与归?哀哉!”
这封信满口的之乎者也,根本不象中学生意识的文章。该生没有按老师的要求去做(写现代书信),但实在是写得痛快淋淋漓。不能不说其深得原文的旨趣。看得出该生的创造力实在不低。这一设计,不单考察了学生基本的文体常识,还考察了他们对历史文化的了解;也考察和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以及针对不同的具体语言材料进行灵活处理的能力。在整个练习过程中,学生主动学习的机会大大增加。
我们对于此文的教学就是建立在“注意对同一教学内容,要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情境下,为不同的教学目的、用不同的方式加以呈现”的基础上的。换句话说,在教师的导引之下,学生随意地但又是有目的地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了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有效地实现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学。
四.运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进行教学设计的一点感受和启发
通常我们讲备好课,认真备课,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指的是熟悉课文。怎样从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社会学、教育心理学等多方面多角度进行思考,恰当地运用一种教学理论,找到一条适合的教学之路,形成一种适当的教学模式,还没有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或者说,在某些方面我们的思考还不够深入。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先驱,持“继承发生认识论”观点的奥萨伯尔认为,“假如必须把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部原理,我就要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弄清楚学习者知道了什么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总之,原有的适用观念是学习新知识的关键。”(《中国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尚风祥《现代教学价值体系认》也认为:“学生在听讲中要将知识A内化,就必须将与知识A相关的已知外化,否则未知的A就不能借助己知转化为己知。”如果我们在教学中把握和处理好了已知与未知,恰当地解决好学生的认知链问题,或许我们既能轻松地进行教学,又能事半功倍地培养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的特征》 一文说,只有建构性学习才是最符合学习的本质,最有利于开发人脑的潜力,最能促进人的整体的、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观点的。因为,这不是一种具体的学习方法,而是人探索、认识、发现世界的方式。把握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问题,对于更新我们的教学观念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第四篇:学习理论
开展“平安清明 文明扫墓”活动
在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机关干部、部队官兵和学校师生来到烈士陵园,开展“平安清明 文明扫墓”活动,共同缅怀先烈。
在雄壮嘹亮的国歌声中,共和县清明节祭扫活动拉开了序幕。广大官兵、干部、学生向革命烈士默哀、寄托哀思,深切悼念为的解放、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英勇献身的革命烈士。
通过开展“平安清明 文明扫墓”活动,党政军及广大群众纷纷表示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以革命先烈为榜样,努力学习他们不怕牺牲、勇于奉献的崇高精神,继承和发扬革命传统,凝聚力量积极投身到和谐建设热潮中去。小学生赵雅雯说,“作为学生,我认为我们是幸福的。我们要以革命先烈为榜样,树立崇高理想和远大追求,努力学习,将来为社会多做贡献。表示:能够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繁荣、和谐的环境中,这是与革命先烈们不怕牺牲、努力奋斗分不开的。我们要努力学习革命先烈们的崇高精神,勇于奉献,为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添砖加瓦。
悼念活动结束后,学生们列队向革命烈士献上了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白花以表达崇高敬意。党政军及广大群众在烈士事迹展板前驻足观看,缅怀革命先烈的英雄业绩。随后机关干部、部队官兵和学校师生共同铲除杂草、打扫卫生,美化烈士陵园环境,并在陵园内开展植树造林活动。
第五篇:学习理论
常见的学习理论
常见的学习理论有: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是20世纪20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创始的一个心理学派。其基本观点是:教育就是按照一定目标塑造人的行为;学习是经过强化建立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其主要观点有:教育是“塑造人的行为”。学习是由刺激引起的反应概率上的一种变化,强化是增强这个反应概率的一种手段。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主要是通过强调外在客观刺激的原理来实现的。它把教师的“教”当作客观刺激物,学习者被放在接受刺激和被动反应的地位。二,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并非直接地、机械地联结,而是以学习者的主观能动作用为中介来实现的。其主要观点有:学习是改变行为。学习是否发生可以通过行为表现的改变来推断,学习目标可以用精确的行为术语来描述。学习离不开内、外部条件。人的学习固然与外界刺激分不开,但人是有认知机能的,在学习时,他总是利用这一机能,为实现一定的目标、主动地去寻求外部刺激,进入内部认知过程。因此,学习既要重视外部事物的刺激作用,又要重视学习者内部机制的中介作用。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是由结构主义发展来的一种哲学方法论,主要研究事物是否有结构,结构是从哪里来的,结构怎样建构等问题。20世纪90年代以后,结构主义被应用于教育领域,导致了一场教育心理学的革命,使认知主义学派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得到迅速发展。这一理论认为,“学习是建构内在的心理表征的过程,学习并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相互作用来建构新的理解”。当前,建构主义学习观更强调具体情景对意义建构的作用。其主要观点有:学习是以学习者为中心、主动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学习不是外界客观事物对学习者的强化刺激,不是教师对学习者传授和灌输知识,而是学习者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中进行意义建构的过程。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是一个处于中心地位的主动者,主动与所处情景(社会文化背景)发生交互作用,主动取得教师与协作伙伴的指导和帮助,主动选取学习资源、学习方法,主动根据自己先前的认知结构,注意和有选择地知觉外在信息,建构当前事物的意义。
第二种学习理论比较适合我的学习特点
因为认知学习理论重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价值,充分肯定了学习者的自觉能动性。强调认知、意义理解、独立思考等意识活动在学习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重视了人在学习活动中的准备状态。即一个人学习的效果,不仅取决于外部刺激和个体的主观努力,还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知识水平、认知结构、非认知因素。准备是任何有意义学习赖以产生的前提。重视强化的功能。认知学习理论由于把人的学习看成是一种积极主动的过程,因而很重视内在的动机与学习活动本身带来的内在强化的作用。主张人学习的创造性。布鲁纳提倡的发现学习论就强调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发现性。它要求学生自己观察、探索和实验,发扬创造精神,独立思考,改组材料,自己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原则,提倡一种探究性的学习方法。强调通过发现学习来使学生开发智慧潜力,调节和强化学习动机,牢固掌握知识并形成创新的本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