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造一艘小船教学反思
造一艘小船教学反思
造一艘小船>教学反思
(一)本节课,主要是让学生自己动手,找到制造小船的关键。让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本课教材安排了5个活动内容,为了更有效利用时间,我对教材作了比较大的调整,把“用橡皮泥造船”和“哪艘船装载的货物多”合并为“橡皮泥小船制作比赛”,把原教材“船的发展史”和“船的展览会”合并作为第二个教学内容,而把“用其他材料造船”放在最后,可以比较机动的处理课堂教学时间。
在上一节课《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实验时,学生探讨橡皮泥浮起的原因时,“如何在不借助任何材料的情况下,如何使橡皮泥浮起来呢?”这部分我使用的时间较多,所以在最后一环节“橡皮泥排开的水量的比较”时,时间已不够。在没有特别强调的情况下,对能浮的形状学生做了探讨,有船形、碗形、饺子形等等。但在最后一环节排开的水量的比较上,对能浮的形状1、2、3的比较上,效果不是很理想,只有个别组的测量数据符合标准,而且只有把橡皮泥捏成上宽下窄,边缘较薄的形状,效果才明显。由于学生测量时的时机的把握、数据的读取、形状的设计等各方面综合因素的制约下,这部分实验基本上以体验为主。所以,本节课《造一艘小船》我分成了两部分来进行。首先,先把上节课的最后内容“橡皮泥排开的水量”的比较进行,在上节课的动手操作基础上,学生大概持续5分钟左右可以测量出数据,然后,在对比总结的理论基础上,发现“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少,既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大,既浸入水的体积大”,在理论的指导下。如何让小船载重量大,那么关键就在于浸入水体积的大小了。从而可以轻而易举的把小船载重比赛进行完了。
第二个环节利用实物投影仪向学生介绍船的发展史,使学生了解船的由来及变化。并让学生了解我国航空母舰的现状,同时进行思想教育。
不足之处是最后一个环节让学生展示自己造的小船时,没有进行细致的评价,学生介绍的不详细,显得有些仓促。
造一艘小船教学反思
(二)这是一节科学动手实践制作课。我觉得应让学生多参与操作。因此实验器材的非常重要。
在上周五的课上我就“预告”孩子们每组准备三到四块同样轻重的橡皮泥,准备到今天的课上进行造船比赛的。今天一大早,我就把一架天平拿到他们教室去了,跟课代表交代说,有时间的时候就让大家称一称橡皮泥的重量,也好为课堂节省点时间。说话的时候是当着全班同学说的,我想他们一定听到了我的话,也就一定会把这件事做好的。于是就放心地走了
下午第三课,是他们班的课。看到他们远远地走来,手里似乎在掂着东西,应该是橡皮泥了吧。等大家坐定,我问,每一组的橡皮泥都称好了,都一样重吗?他们的回答出乎我的预料:没有!
怎么回事呢?他们纷纷说了原因。
“课代表没拿出来。”有孩子怪罪课代表。课代表很委屈:“他们都没有问我要啊!”
也有孩子很坦白:“我忘了„„”
听到这里,我全明白了。这件事,不怪课代表,不怪大家,应该怪我。
五年级孩子,在学习上应该是比较辛苦的了。尤其是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在一起的负担已经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虽然我们学校的作业量还不多。对科学这门不太受重视的学科,他们能记得把橡皮泥从家里带来,就已经是很给面子了。再向他们提过高的要求,也显得不尽情理。
我怀着好心,把天平拿到教室里,为的是减轻他们的负担。要从教学楼跑到实验室去使用天平也需要消耗他们的课间时间的。放在教室里多好啊!
可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是需要督促的。尤其是在有其他任务的时候,他们很容易就不自觉地分清了“主次”,把科学的事情放在了后面,我非常理解。而要把这事做好,只需要我去他们教室里说一声,提醒一下。因为从心底里他们是喜欢>科学课的(我一直这样认为),对科学课上的“作业”是乐于完成的,而且完成这样的作业也是有意思的,至少还亲自操作了天平。
我们需要孩子们自觉,可是自觉也是有限度和条件的。我也很希望孩子们能在我不提醒的时候把这样的事情做好,可是我们不能无视孩子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他们有时是主动地犯错,有时是被动地犯错,他们犯错的时候需要我们给与体谅和理解。如果得到了理解,也许以后的事情会更加主动了。
我没有再追究今天的事情,因为是我的疏忽导致了这个遗憾。当然我也没有揭发我的疏忽,而是把称橡皮泥的时间放到了课上,让过去的事情就过去吧,好好经历课上的探究过程就可以了。
看来以后得更勤快点,让我布置的“作业”能完成得更好一些。
造一艘小船教学反思
(三)在学习《造一艘小船》之前,孩子们已经认识到要使小船浮起来,则要在以往的基础上排开的水量要足够多,引导孩子们制作小船,并进行尝试载物。对于本节课的思考:
1、如何让孩子们认识船与我们的生活?结合泉州的海上丝绸进行学习。
船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船是人类的伟大创造,自从有了船,人类的活动范围大大扩大,人类的物质运输和交流大大增加。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在泉州开元寺内仍收藏着一艘沉船,讲述着泉州海上丝绸之路的>故事,在本节课中,引导孩子们认识船对于人类的影响,适时的穿插介绍泉州船历史,让孩子们感受到泉州古老船文化的气息。
2、如何利用学生的前经验组织教学?
学生在学习之前对于船已经比较熟悉,很多同学都有坐船和制作小船的经验,通过孩子们介绍制作纸船的过程,分享制作过程中的成功与失败,如:为什么做好的纸船一放入水中就会倾倒?因为船的两边重量不等。引申待会放承载物时,需要考虑到船两边的平衡。在学生以往的经验的基础上学习制作船的注意事项,使得更好的进行实验操作。
3、改变橡皮泥制作船的材料。
利用橡皮泥制作船,这是学生利用以往的学习经验(让橡皮泥浮起来)来制作可以浮在水面上的船,但是由于实验材料的缘由,取消本环节的学习,侧重点在学生尝试替代材料进行制作。
4、根据在测试中情况改进小船载重、在测试的时候,学生不断的改进小船的构造,使得小船的载重量不断增加,学生在载重测试过程中进一步体验让本来沉下去的材料浮起来的经历。
第二篇:关于《造一艘小船》教学反思
今天上“造一艘小船”,在上周五的课上我就“预告”孩子们每组准备三到四块同样轻重的橡皮泥,准备到今天的课上进行造船比赛的。今天一大早,我就把一架天平拿到他们教室去了,跟课代表交代说,有时间的时候就让大家称一称橡皮泥的重量,也好为课堂节省点时间。说话的时候是当着全班同学说的,我想他们一定听到了我的话,也就一定会把这件事做好的。于是就放心地走了
下午第三课,是他们班的课。看到他们远远地走来,手里似乎在掂着东西,应该是橡皮泥了吧。等大家坐定,我问,每一组的橡皮泥都称好了,都一样重吗?他们的回答出乎我的预料:没有!
怎么回事呢?他们纷纷说了原因。
“课代表没拿出来。”有孩子怪罪课代表。
课代表很委屈:“他们都没有问我要啊!”
也有孩子很坦白:“我忘了……”
听到这里,我全明白了。这件事,不怪课代表,不怪大家,应该怪我。
五年级孩子,在学习上应该是比较辛苦的了。尤其是语文数学外语三门学科在一起的负担已经超过了他们的承受能力,虽然我们学校的作业量还不多。对科学这门不太受重视的学科,他们能记得把橡皮泥从家里带来,就已经是很给面子了。再向他们提过高的要求,也显得不尽情理。
我怀着好心,把天平拿到教室里,为的是减轻他们的负担。要从教学楼跑到实验室去使用天平也需要消耗他们的课间时间的。放在教室里多好啊!
可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是需要督促的。尤其是在有其他任务的时候,他们很容易就不自觉地分清了“主次”,把科学的事情放在了后面,我非常理解。而要把这事做好,只需要我去他们教室里说一声,提醒一下。因为从心底里他们是喜欢科学课的(我一直这样认为),对科学课上的“作业”是乐于完成的,而且完成这样的作业也是有意思的,至少还亲自操作了天平。
我们需要孩子们自觉,可是自觉也是有限度和条件的。我也很希望孩子们能在我不提醒的时候把这样的事情做好,可是我们不能无视孩子所处的生活和学习环境。他们有时是主动地犯错,有时是被动地犯错,他们犯错的时候需要我们给与体谅和理解。如果得到了理解,也许以后的事情会更加主动了。
我没有再追究今天的事情,因为是我的疏忽导致了这个遗憾。当然我也没有揭发我的疏忽,而是把称橡皮泥的时间放到了课上,让过去的事情就过去吧,好好经历课上的探究过程就可以了。
看来以后得更勤快点,让我布置的“作业”能完成得更好一些。
第三篇:造一艘小船 教学设计
做一艘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2.了解船的历史文化;感受选择怎样的材料造船,体验小船载重大小和船舱大小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
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小组协作、合作进行研究的习惯,体验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小组协作、合作进行研究的习惯。【教学重点】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了解船文化,体验船的承重和船舱的大小是和船的稳定性密切相关的。【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若干,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船的发展史资料,造个性船需要的各种材料。【教学过程】
一、船的发展史
1.船一直以来是水上交通工具,古往今来,人们制造了形态各异的船,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欣赏完这些图片后,有没有同学来说一说船的发展史?
3.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认识一下船的发展史。(教师边出示课件图片,边讲解)
4.我们可以通过“古观落叶以为舟”就知道祖先早期对一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的认识,也许正是由于这种自然现象,引起人们航行的念头。人骑坐在圆木上,顺水漂浮,如果他还握着一块木片,就可以向前划,如果把圆木掏空,人就可以舒适在里面,并随身携带自已的物品,这就是人们最早的船---独木舟。从这以后,人们又逐步学会了做面积大的筏,这是原始社会出现的。大约三千多年前,我国就开始出现了木板船,随后人们又在长期经验中,创造了利用风力行驶的帆船,刚开始帆不能动,只有顺风时才可以用。风不顺就只有落帆划浆。后来人们明白只要使用帆与风向成一定角度,帆就可以推动船前进,于是发明了转动帆。
经过几千年发展,18世纪欧洲出现了明轮,后又出现蒸汽机,船开始向更现代化,更完善的发展。
二、做一艘橡皮泥小船
1.欣赏完这些船,了解了船的发展史,大家想不想拥有自己的小船?
2.出示材料:橡皮泥
3.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用一定量的橡皮泥造一艘小船,我们如何造出一艘载重量大的船呢?(1)把船造得尽量大
(2)浸入水中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大,浮力大后,载重量也多。
4.今天我们用老师发的垫圈来表示载重量,垫圈越多,意味着----载重量越大,我们要做的是比比哪个小组在橡皮泥一定的情况下,哪组的小船载重量大。
5.那把垫圈放入水中有什么要求吗?四人小组讨论
6.课件出示实验提示:
(1)先把船平稳地放入水中,不可以浸水。(2)放垫圈的时候尽可能平稳,一个个的放,当最后一个放入水中而船沉浮了,那么最后一个不算船的载重。
(3)边放边数,实验三次,注意卫生。
7.出示小船制作要求:装载量大,平稳,美观,大方。
8.现在我们就按大家说的这些评比条件,用橡皮泥开始制作小船,相信大家一定很棒。
9.各小组汇报,各小组派代表去欣赏别的小组小船。
四、用其它材料造船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事先做的小船,展示给同学们看,介绍一下你的小船,它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有什么优点?
2.没有带材料的同学,请你按书本P10说说你准备做什么小船,用什么材料,自己觉得小船有什么优点,写在作业本上。其它同学按自己做好的小船写在作业本上。
3.各小组把船放入水中试一试,看看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4.没有带船的小组,老师这里有一些纸,试着用纸去实验一下。
5.请同学们再来说一说你的小船还需改进什么?试航之后,你觉得它还有什么优点?
6.请各小组把船拿上来,开一个小型船展览会,全班欣赏,评一评你认为哪艘小船比较好。
第四篇:《造一艘小船》教案设计
教学要求:
1、让学生经历按一定要求进行简单的设计、制作的活动过程。
2、通过研究活动,认识到如何让小船的承载量更大。
3、培养学生修正、完善原有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制作一艘小船,尽可能使它装的货更多。
教学准备:
1、小组活动用:8厘米见方的薄铅片2块,同样大小的卡纸2张,回形针、胶带纸,胶水,水槽,玻璃球。
2、学生自制的小船及各种收集到有关船的图片,模型等资料。
3、教师准备有关船的图片、资料。并制作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展示自制小船,交流小船特点。
学生分组展示自制的小船,并交流小船特点,并在水槽中演示。
各小组间互相取长补短,说说自己的小船还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再设计一艘小船,看看哪艘船装得多。
师分发给学生制作材料,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制作一艘小船,并提出要求。
(要求:比一比哪艘船装的玻璃球多)。
学生分组讨论,设想草图。
学生动手制作。
制作完成,各组自行试验。
通过试验,学生可能会发现一些问题,比如:玻璃球会滚来滚去,船体很难保持平稳。
再进一步讨论,改进自己的设计。
分组交流,自己的设计是如何保持船体平稳的。
交流完后,各组上台,并进行装玻璃球的比赛。
得冠军的小组谈谈自己的感受。
成绩差的小组再分析自己的船在设计上还存在着哪些问题,并想办法进一步改进。
(三)船的展览会。
教师课件出示一些有关船的图片、资料。
各小组把课前课内制作的两艘小船及课前收集的图片、资料在全班展出交流。
第五篇:教案1造一艘小船(模版)
1.4 造一艘小船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2.了解船的历史文化;感受选择怎样的材料造船,体验小船载重大小和船舱大小之间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探索用橡皮泥造船,不断改进船的形状,增大船浸入水中的体积。2.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制造小船,并不断改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不断改进设计对结果的影响。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小组协作、合作进行研究的习惯,体验学科学用科学的乐趣。
【养成教育训练点】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小组协作、合作进行研究的习惯。
【教学重点】
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教学难点】 在活动中了解船文化,体验船的承重和船舱的大小是和船的稳定性密切相关的。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水槽一个,橡皮泥若干,垫片若干,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船的发展史资料,造个性船需要的各种材料。
【教学过程】
一、船的发展史
1.船一直以来是水上交通工具,古往今来,人们制造了形态各异的船,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2.欣赏完这些图片后,有没有同学来说一说船的发展史?
3.下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来认识一下船的发展史。(教师边出示课件图片,边讲解)4.我们可以通过“古观落叶以为舟”就知道祖先早期对一些物体能浮在水面上的认识,也许正是由于这种自然现象,引起人们航行的念头。人骑坐在圆木上,顺水漂浮,如果他还握着一块木片,就可以向前划,如果把圆木掏空,人就可以舒适在里面,并随身携带自已的物品,这就是人们最早的船---独木舟。从这以后,人们又逐步学会了做面积大的筏,这是原始社会出现的。大约三千多年前,我国就开始出现了木板船,随后人们又在长期经验中,创造了利用风力行驶的帆船,刚开始帆不能动,只有顺风时才可以用。风不顺就只有落帆划浆。后来人们明白只要使用帆与风向成一定角度,帆就可以推动船前进,于是发明了转动帆。
经过几千年发展,18世纪欧洲出现了明轮,后又出现蒸汽机,船开始向更现代化,更完善的发展。
二、做一艘橡皮泥小船 1.欣赏完这些船,了解了船的发展史,大家想不想拥有自己的小船? 2.出示材料:橡皮泥
3.橡皮泥在水中是沉的,如果用一定量的橡皮泥造一艘小船,我们如何造出一艘载重量大的船呢?
(1)把船造得尽量大
(2)浸入水中体积越大,排开的水量越大,浮力大后,载重量也多。
4.今天我们用老师发的垫圈来表示载重量,垫圈越多,意味着----载重量越大,我们要做的是比比哪个小组在橡皮泥一定的情况下,哪组的小船载重量大。
5.那把垫圈放入水中有什么要求吗?四人小组讨论 6.课件出示实验提示:
(1)先把船平稳地放入水中,不可以浸水。
(2)放垫圈的时候尽可能平稳,一个个的放,当最后一个放入水中而船沉浮了,那么最后一个不算船的载重。
(3)边放边数,实验三次,注意卫生。
7.出示小船制作要求:装载量大,平稳,美观,大方。
8.现在我们就按大家说的这些评比条件,用橡皮泥开始制作小船,相信大家一定很棒。9.各小组汇报,各小组派代表去欣赏别的小组小船。
四、用其它材料造船
1.请同学们拿出自己事先做的小船,展示给同学们看,介绍一下你的小船,它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有什么优点?
2.没有带材料的同学,请你按书本P10说说你准备做什么小船,用什么材料,自己觉得小船有什么优点,写在作业本上。其它同学按自己做好的小船写在作业本上。
3.各小组把船放入水中试一试,看看还有什么需要改进的地方? 4.没有带船的小组,老师这里有一些纸,试着用纸去实验一下。
5.请同学们再来说一说你的小船还需改进什么?试航之后,你觉得它还有什么优点? 6.请各小组把船拿上来,开一个小型船展览会,全班欣赏,评一评你认为哪艘小船比较好。
【板书设计】
4.造一艘小船
小船的载重量越大,上升的水位就越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