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时间:2019-05-15 05:39: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最新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最新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一篇:最新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一年级科学1

1.走进科学课

一、教学目标:

1、收集有关科学和科技发展的资料,明确科学课研究的对象和学习的知识内容。

2、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3、体会到科学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和社会进步的作用,初步体会到科学与技术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

不同颜色的叶子,图片等等

方法与手段:讨论法、问答法、游戏法

三、教学重、难点:

1、意识到科学精神、态度、价值观与科学成就的取得有直接关系。

2、知道科学家的发明创造对科技发展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设计

1、导入:

⑴知道哪些科学家的名字? ⑵知道哪些我国科技项目?

2、学习新课;

(一)科学课上要做什么?

1、谈话,简述科学的意义,科学课研究的对象。

2、分析科学家取得某项成就的原因。

3、具体说出科学家的哪些精神值得自己学习,(二)活动过程:(1)

1、看书第二页。

2、说说你看到了哪些,等得了什么?

3、学生独立获取信息,同位互相交流。

4、小组交流自己的阅读结果.

(三)活动过程:(2)

1.拿出带来的叶片观看一下,叶子是什么样的? 2.小鱼为何改变了方向?(课本第三页)

3、小组代表说发现。

4、教师小结:我们要从小热爱科学,善于观察与思考,能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答案及追求真理。

四、拓展活动

听科学家的故事。学生互相讲。

一年级科学2

2我的“小问号”

一、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研究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二、教学准备:

不同颜色的小动物玩具,图片等等 方法与手段:讨论法、问答法、游戏法

三、教学重、难点: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培养研究自然、探索科学的兴趣和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习惯

四、教学设计

一、课前交流,初步感悟

1、师:我们在这么美的大自然中,亲近大自然,发现大自然的秘密。同学们的心情怎么样?

2、组织学生交流。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1、师:老师这儿有几样物品,你能提出小问号吗?

师出示:黄色、红色、绿色的玩具、小车等。谁来提问?学生自由提问(只要学生能够根据物品或者是提示提出问题即可,不管问题有没有答案,问题是否科学,都可以。)

2、师:是啊,小车为什么能跑,青蛙为何能跳,这一个个美丽的小问号是多么有趣啊!我们来说说听听。学生各抒己见。

3、师:我们可以自愿组合成小组。(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学生分组,选好组长)

4、全班汇报:

5、看课本第五页的图画,你有哪些“小问号”?(1)彩虹是怎样形成的,有哪几种颜色?(2)鸟类是怎样繁殖的?......(3)全班汇报,共同揭秘。对于可以解决的问题,老师可以积极发动学生,师生一起解决。

三、拓展活动(课后作业)

在课后进行观察,把自己的“小问号“记录下来,我们下一节课讨论。

一年级上册科学3 第3课《看一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知道眼睛的作用。

3、通过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热爱观察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1、通过学习,知道什么是观察。

2、理解不同的观察方法和观察顺序,知道不同的方法观察到的结果不同。

三、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

上课之前,学生准备好本节课要用的学具:镜子、七巧板。师:镜子和七巧板都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学生纷纷将自己的学具展示给老师看。

师:很好,都准备的很充分,下面我们就一起带着学具走进科学的课堂吧!

2、活动过程(1)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带的镜子,通过镜子看一下我们自己的眼睛。

生按照老师的引导面着自己的镜子看自己的眼睛。师:从镜子里,你看到了什么? 生1:我发现…… 生2:我发现……

生纷纷积极举手回答自己的发现。

(2)师:那我们的眼睛有哪些本领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七巧板,看看七巧板有哪些颜色?哪些形状? 生:红色、绿色、黄色、蓝色…… 生: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 师:你是怎样知道的? 生:通过眼睛看到的。教师引导学生并总结:

用眼睛看七巧板的颜色、形状等,就是在观察。教师向学生明确,这就是眼睛的本领:观察。

(3)师: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用不同的方法观察,你有哪些发现: 生1:前两幅图都是松树,后两幅都是花生; 生2:第2和第4幅图片,是对1和3的放大; 生3:……

学生积极回答自己的发现。

师:大家观察的很仔细。在观察时,我们一定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比如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等方法进行,并且不同的观察方法,得到的结果不同。

(4)师:既然我们的眼睛这么重要,那怎样保护我们的眼睛呢? 生1:做眼保健操; 生2:写字姿势要正确: 生3:不走路看书: 生4:……

通过学生的回答,教师总结并展示如何保护眼睛:正确做眼保健操;正确的读写姿势;不要躺着、走路、坐车时看书;看书一小时后要远眺几分钟

一年级科学4

4.听一听

一、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知道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耳朵可以辨别声音; 2.知识目标:在教师指导下,能通过观察认识耳朵的外部特征;

3.情感目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能对生活中的多种声音表现出探究兴趣。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塑料瓶、沙子、石子、手电筒、杯子、金属棒 学生准备:塑料瓶、沙子、石子、手电筒、杯子、金属棒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学生试着了解耳朵的结构及作用。

四、教学设计:

一、情景导入:

1.教师播放音乐《清晨》。

2.教师让学生谈听音乐后的感受,引导学生思考用什么器官听到音乐的。3.板书课题《听一听》。

二、观察耳朵:

4.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耳朵是什么样子的。

5.自由探索:教师引导学生由内到外观察耳朵的内部结构,引导学生思考要借助什么工具来观察耳朵的内部结构。

学生思考后回答借助手电筒等来观察耳朵的内部。

学生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结果,例如:“耳朵里面有毛毛”等。6.敲一敲,听一听它们的声音是不是相同。教师展示不同材质制成的杯子,并敲击不同的杯子,让学生听杯子敲击后发出的不同的声音。学生根据听到的声音判断杯子的材质,教师引导学生说出理由。

7.猜一猜,塑料瓶里面有什么

教师拿出准备好的事先已经放入物体的不透明塑料瓶,告知学生要通过听晃动瓶子产生的声音来判断瓶子内的物体。教师晃动瓶子,瓶子产生声音,学生进行判断。

三、合作交流:

听一听,是什么发出的声音。

教师引导学生观看教材中的插图,学生用语言描述图片中的声音。教师引导学生模仿身边经常听到的声音。

教师总结:用耳朵辨别声音,也是在观察。

教师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开展“传话游戏”,提醒学生思考怎样才能取得胜利,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耳朵的重要作用,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拓展延伸:

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体会特别是对观察有了怎样的认识,并表扬学生在本节课中的优秀表现。

一年级科学5

5.摸一摸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感知物体的冷热、软硬、粗糙、光滑等特征,发展感知能力。

2.帮助学生学习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3.培养学生用手触摸感知物体的习惯。

二、教学准备:

每人一套材料:三支彩笔,复印纸、纸板、砂纸 方法与手段:讨论法、问答法、游戏法

三、教学重、难点:

用手感知物体的特征、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感觉

四、教学设计

(一)提出问题

师:请你用手摸一摸自己的皮肤,说说你有什么感觉?(引导说一说摸过的什么感觉,引导说完整句。)学生自由操作,并各自发表意见。

(二)动手探究

1.师:你准备的东西摸上去感觉一样吗?有什么不同?捏捏毛巾和纸板有什么不一样?摸摸砂纸的正面和反面又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说出软硬、光滑、粗糙等词汇。

师:我们能用手摸出软、硬、光滑、粗糙,你们的小手真能干!2.教师继续提问: 现在请你用手摸摸自己身上,说说你有什么感觉? 3.再摸摸其他物品 从箱子中任意摸出一种物品,说说它的特征。旨在引导学生通过用手摸一摸物品,说一说事物的特征,发展学生的感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鼓励学生尝试用几个词表达自己的感觉,帮助学生从物体的多方面感知特征与表达。

(三)合作交流

1.准备1—2个学生没有触摸过的东西。

师:你怎样才能知道这些东西是冷的、热的、软的、硬的、光滑的还是粗糙的?那么谁来试试?

引导学生回答,用手摸摸捏捏,并请几位小朋友上来捏一捏,摸一摸。2.教师继续提问:你还摸过什么东西?他们摸上去有什么感觉?说出来告诉大家。

(四)拓展延伸

回家蒙上眼睛,摸一摸,分辨出爸爸、妈妈。

五、教师总结本课内容

一年级科学6 6.闻一闻,尝一尝

一、教学目标

1.通过与同伴互相指认鼻、舌的活动,了解它们都是人体的感觉器官。

2.观赏视频或阅读图片资料,知道鼻和舌的功能,鼻能分辨物体的气味,舌能分辨物体的味道。

3.用感官观察的活动中,训练学生使用感官鼻和舌认识周围事物 4.初步形成保护感官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知道感官鼻和舌及其功能,利用感官可以获得关于事物的很多信息

难点: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气味、味道等方面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

苹果、桔子、山楂各种水果,醋、酱油、白酒、麻油、巧克力、筷子、镜子、水杯6个

四、活动设计(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喜欢猜谜语吗?今天我们就来猜谜语,看那个同学猜的又快又准,请听好(出示课件)好高一座山,中间两个洞, 有它能闻味,有它能呼吸。(猜一人体器官)白门楼,红围墙, 里面住个红姑娘,酸甜苦辣她都尝(猜一人体器官)学生猜出谜底,分别是鼻子和舌头,今天我们就来认识鼻和舌,了解它们的功能(板书课题)(二)探究活动

1.认识鼻和舌的功能

(1)教师出示多媒体图片,认识鼻子和舌头。学生拿出镜子,照镜子观察自己的鼻子和舌头。互相说一说,同桌交流自己观察到的

结果。让学生汇报自己观察到的鼻和舌的外貌,了解其结构和功能。

(2)教师出示装有以下液体的四个杯子(分别标序号):醋、酱油、白酒、麻油。提问:猜猜杯中的物体分别是什么?学生猜测回答(3)你是用什么方法知道的?学生回答:有鼻子闻一闻知道的。(4)师小结:鼻子能帮助我们分辨各种物体的气味,在用鼻子 分辨气味时,要注意安全,在不知道是什么物体时,不能凑近闻,应用手扇着闻气味。(教师示范闻得正确动作)(5)教师出示装有糖水和盐水的两个杯子,提问:一杯糖水,杯盐水,谁有办法能分辨它们?(6)学生交流并回答用舌头尝一尝可以分辨

(7)教师适当补充一些知识,如舌头的哪些部位可以品尝出什么味道?以增加学生的课外知识

(8)师小结:用舌头可以品尝出食物的味道,各种食物的味道各不相同,在不知道时什么食物时,不能轻易用口去尝,要注意安全。2.合理运用自己的感官一一鼻和舌

(1)出示课前准备的水果,运用本节课学到的知识,向别人介绍你手中的水果(重点是味道或气味

(2)学生分小组拿出各组准备的水果,认真观察(可以品尝),感知水果的味道。

(3)学生小组内交流,组内选取代表进行全班汇报。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品尝和交流。

(4)教师小结:观察水果时,我们要充分调动眼、耳、鼻、舌、手等感官,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的判断事物的特性。(三)自由活动

1.观察水果,说一说它们的特

2.学生动手操作,先看一看,再闻一闻,最后尝一尝。

3教师小结:鼻能分辨物体的气味,舌能分辨物体的味道。(四)拓展活动

教师提出活动建议:课下到校园里看一看花的颜色,闻一闻花的气味。提醒学生室外观察时一定要注意安全,不可随意品尝一些野果 板书设计: 6.闻一闻,尝一尝

鼻子→闻气味

感官 观察

舌头→味道

一年级科学7

7.玩磁铁

一、教学目标:

1.在游戏中,了解磁铁同极排斥、异极相吸的特性。

2.能在主动探索、反复尝试中找出磁扣的南北极。

3.在合作游戏和探索活动中感受玩磁铁的乐趣。

二、教学准备:

条形磁铁、U形磁铁若干,磁扣人手一个,磁铁玩具

方法与手段:讨论法、问答法、游戏法

三、教学重、难点:

了解磁铁同极排斥、异极相吸的特性。

能在主动探索、反复尝试中找出磁扣的南北极。

四、教学设计

一、探究磁铁同极排斥、异极相吸的特性

1.情境导入,激趣

师:小队员们,又到了我们一起“学科学,大闯关”的活动了,大家有没有信心闯关成功?别忘了我的口号是“科学泡泡,动手动脑;玩转磁铁,探索奥妙!”大家准备好了吗?有没有信心们?好,让我们一起进入今天的闯关游戏。

2.探究知道新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观察一下磁铁。请同学们来介绍一下,磁铁是什么样的?有什么特点?

学生:(1)磁铁的形状:方块磁铁、瓦形磁铁、圆柱形磁铁、圆环磁铁、圆片磁铁、条形磁铁、U形磁铁。(2)磁铁两端有蓝色,一端红色。(3)磁铁能够吸引铁磁性物质。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对。3.游戏:变身小磁铁

师:同学们很棒,请你们任选蓝色和红色小标志的两头,互相对碰会有什么现象?(同颜色的两端相斥,不同颜色的两端相吸。)

二、探究磁铁的应用

1.激趣

师:玩过了游戏,我们休息一下,进行我们的终极挑战。

2.学生探究,磁铁还可以吸引那些物体?(教师适时引导,并观察学生实验情况。)

3.分享实验结果。

4.教师小结,简介磁铁在生活中的 应用。

一年级科学8

8.玩彩泥

教学目标:

1.彩泥制作学会揉、压、搓等技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

2.能随意取橡皮泥,通过分泥、团圆、压扁、挤捏等技能,塑造不同样式的花朵形状。

3.通过学生用彩泥制作花朵,激发学生爱护植物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教学准备:

课件、彩泥、硬纸板、彩泥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师:让我们一起拍拍小手吧!

2、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一个好朋友,它的名字叫圆圆,它想和大家一起玩游戏。你们愿意吗?

一、基本部分:

1、游戏:《彩泥变变变》 ①、揉一揉:彩泥变成汤圆

②、压一压:汤圆变大饼,比一比谁的饼大。③、搓一搓:汤圆变面条,比一比谁的面条长。④让幼儿自己变一变,说一说变成了什么。

1、同学们,彩泥好玩吗?今天是圆圆的生日,圆圆有一个生日愿望?

圆圆:我最喜欢夏天五颜六色的花朵,可是现在是冬天,花朵都枯萎了,我想看盛开是美丽花朵,你们能帮我实现生日愿望吗?

3、老师边播放课件边动手演示花朵的制作过程。

讲解彩泥花朵的制作的过程:

制作一个黄色的小球,五个红色的小球,两个绿色的小球和绿色的长条。按照顺序粘在白纸板上。

师:让我们一起用彩泥做出漂亮的花朵,帮小彩泥实现愿望把!

4、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教师巡视指导。

二、结束部分:

1、让大家和老师来欣赏一下你们的作品。

2、我们一起去洗洗小手吧!

一年级科学9

9.玩小车

一、教学目标: 1.对颜色感兴趣。

2.会将小汽车车轮或其他圆形的东西蘸颜色在白纸上滚。

二、教学准备:

准备一辆玩具汽车,拉链等。方法与手段:讨论法、问答法、游戏法

三、教学重、难点:

会将小汽车车轮或其他圆形的东西蘸颜色在白纸上滚。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许多好玩的玩具,你们猜猜是什么?

2.在学生自由猜测时,教师掀掉布,给学生一个惊喜:(师:“看,是什么?”)(小汽车)

师生一起说说小汽车的种类和作用,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3.“这么多好玩的小汽车,你们想不想玩一玩啊?”

(教师讲清楚要求,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爱的玩具汽车玩。)

二、引发兴趣,教师进行示范演示。

1.师:小朋友们,快来看呀,老师的汽车会变魔术!

教师把汽车车轮蘸上颜色在白纸上开过,边开汽车边念儿歌“小汽车,嘀嘀嘀,开来开去真有趣。” 2.引导学生观察小汽车滚出来的画,师:厉害吧,老师的小汽车还会画画呢,看,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在学生回答像什么时,教师要给与肯定。)

4.师:同学们,你们的小汽车能画画,依靠的是什么力量?(推力 拉力)

三、活动结束

1、每人一个方向盘,在音乐的伴奏下,学生做开小汽车的游戏。

2、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推力或拉力。

一年级科学10

10.分一分

一、教学目标:

1、经历根据色彩、形状、用途等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的过程,学会按一个标准进行简单的分类;

2、初步培养学生整理物品的习惯。术的关系。

二、教学准备:

各种颜色的立体快、铅笔等。方法与手段:讨论法、问答法、游戏法

三、教学重、难点:

学会按照一定的标准对身边的事物进行分类、整理,即掌握分类方法。找到合适的分类标准

四、教学设计

师:孩子们,老师知道你们是懂礼貌、爱整洁的孩子。而且老师还知道你们今天每个人都会表现的非常乖。

一、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分类需求

那下面请小朋友们看大屏幕,(出示第一幅图)。仔细观察后你有什么想对大家说的吗?

生1:书架上的书很乱;生2: 玩具到处都是;生3: 笔、桌上、地上都有…

师:很乱。那孩子们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很乱呢?请生自由回答。

师:孩子们说的都对。小猴自己也说了,好乱呀!播放课件。师:Ppt出示第二幅图

师:孩子们,下面我们看看小猴整理后的房间,你感觉怎么样? 生自由答。(整齐)很舒服(或很整齐)。那孩子们从哪些地方看出来很舒服呢?

师:回答的真不错。所以呀,我们平时都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二、共同学习。

之前老师已经请小朋友们利用周末的时间在爸爸妈妈的指导下预习了关于分一分的内容。

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听清要求:(2、3个同学)你是怎样整理自己的书包的?(出示课件)(善于捕捉学生回答问题的信息,灵活处理)

生自由汇报:语文放在一起,数学放在一起,文具放在一起等

师引导总结:把书放在一起,作业本放放在一起,学具放在一起等。

师:看来呀孩子们真能干,学会了整理自己的书包。真了不起!

三、练习

1、师:现在老师请同学们把桌子上的小棒自己独立的试着分一分;老师看哪些同学能干,分好用坐姿告诉老师。(老师巡视,捕捉信息,灵活处理)

2、请同学们把小棒快速地放到桌子的左边然后用坐姿告诉老师。那下面我们来展示展示你们的本领。老师相信你们行。

3、练习(出示课件)

(1)把生活在水里的动物涂色。

师:请同桌之间小声地相互讨论,然后再回答问题。(生自由答。)

(2)整理玩具,分类摆放。

11.运水游戏

一 教学目标:

1、知道水会流动,具有流动性。

2、通过设计运水方案,知道科学探究要围绕已提出和聚焦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初步了解水的流动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3、在探究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二 教学重点:知道水会流动,具有流动性。教学难点:初步了解水的流动性在生活中的应用。三 教学准备:海绵、勺子、水。四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知道水会流动,具有流动性。

2、通过设计运水方案,知道科学探究要围绕已提出和聚焦的问题设计研究方案。

3、在探究过程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讨论,尊重他人的情感和态度。树立节约用水的意识。

一、导入新课。

1、教师播放课件:水流的声音。

(1)让学生听一听:这是什么声音?(水声)

(2)引导学生说一说:生活中在哪些地方见过水?是什么样的水?

2、揭示课题: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进行运水游戏。(板书课题)

二、探究活动。

(一)想办法,把水从一个水槽运到另一个水槽中。

1、活动准备:每个小组准备两个水槽,一个装满水。

2、提出问题:把水从一个水槽运到另一个水槽中,不能用水槽直接倒入,你们有什么好办法呢?

学生交流自己的方法,小组间相互评议、补充。

3、展示工具资料,引导学生看一看,猜一猜:哪些工具能运水?哪些工具不能运水呢?

4、学生自由选择运水工具,验证结果。教师提出运水活动要求:(1)两个水槽之间要拉开距离。(2)不要把水洒到外面,不要弄湿衣服。

(3)每样工具都要试一试,把能运水的与不能运水的工具分开放位置。

5、学生开展运水活动,教师参与其中,适时指导。(1)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适时转换运水工具。(2)指导学生合理搭配运水工具。

6、交流自己的活动发现。(1)哪些工具能运水?哪些工具不能运水? 学生交流重点:为什么有些工具不能运水? 教师小结:通过活动我们发现水是流动的。(2)同学们选择了哪种运水工具?是怎样运水的?

学生交流自己的运水方法,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海绵,针管等吸水工具是怎样运水的。

7、活动延伸:用虹吸现象运水。

一年级科学12

12.认识水

一、教学目标:

认识水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二、教学准备:

水、烧杯、水槽、量筒、不同形状的其他容器等。方法与手段:讨论法、问答法、游戏法

三、教学重、难点:

在教师指导下,运用观察、比较等方法,借助简单的工具观察水的形态特征。尝试多角度、多方式地认识水的特点。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

1、教师出示课件有关水的图片? 学生观看。

2、谈话:我们生活、生产都离不开水,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认识水。(板书课题)

12、认识水

二、认识水

1、你们知道哪些水的知识?让学生自由回答。

2、你闻一闻容器里的水,是什么味道?尝一尝什么味道?

板书:无色、无味、透明、易流动

3、出示白醋、清水、橙汁、白糖水,让学生分辨出来。

方法指导:一看二闻三尝

4、出示书中插图。小明不知道水是什么形状?我们来帮帮小明好吗? 学生说水倒入桌上容器的形状。

5、实验证明水倒入容器后的形状。

(老师演示将水倒进不同容器中,学生观察水的形状。)

三、拓展活动:说说自然界中哪里有水,学生互相交流,师小结。

14、把它们放到水里

一、教学目标

1.通过自己动手尝试、实验,从中发现有些物质会溶解于水,有些物质不能溶解于水

2.学生在观察比较、探究的过程中,能了解物质的溶解现象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3.通过对实验现象提出异议,锻炼学生交往合作的能力和科学探究的态度

二、教学准备

课件(动画片)、食盐溶液、雪碧饮料、白糖溶液、白醋溶液

三、教学重难点

有些物资溶解在水里,有些物资很难溶解在水里

四、学习过程

(一)导入

1、活动想一想”一一动画片“小马过河”!(1)故事中蕴合着,食盐能溶解在水里的道理

(2)“你从故事中至了什么?”学生通过观察,结合生活中的实际,可以说出来食盐溶解在了水里这种现象,但是用间不一定准,这里也不要特意调“溶解”这个词

溶解在了水里这种现象。但是用词不一定准确。这里也不要特意强调“溶解”这个词

2、活动“尝一尝”

(1)出示四杯液体(食盐溶液、雪碧饮料、白糖溶液、白醋溶液。

(2)先看一看,猜一猜,再尝一尝

(3)说一说,只靠眼睛看是不够的,在认识物体的过程中要各种感官一起用

(4)安全教育:但是不是所有的液体都可以尝一尝,一定要在确定安全的情况下才能进行。否则的话摸一摸,尝一尝、闻一闻都是很危险的

二、新授:知道水里面是有杂质的

1、活动“看一看”

(1)先请大家看一组图片,图片展示了各地的水流美景,这些大自然的景色深深的吸引着人们,人们争相前往去到那里。人们的游览带来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也为这些景色拍下了许多美丽的会议(2)再来看一组照片,图片中展示了人们游览过后,大自然的水流收到了严重的污染颜色、气味、美景都遭受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大自然是伤心的

再来看一组照片,水里的杂质经过鉴定,对人体是有害的,可能导致各种疾病,这一组照片向同学们展示了各种因为水源污染而对人们生活造成的一些上海

(3)请你来说一说,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你想对人们说些什么?你将来能为人们做些什么?说一说自己的向他和理想,做一个环保小卫士

2、活动“做一做”--“做一杯饮料”

(1)准备各种可食用的添加材料,让饮料变得更好喝

(2)通过观察发现,有些材料可以溶解在水里,有些则不可以(3)初步了解,什么是溶解

三、课堂小结

在同学们初步了解溶解的现象之后,为学生们揭示什么是溶解,溶解的现象及定义,简单向同学们介绍,建立感官认识的同时建立知识结构

一年级科学15

15.放大镜

一、教学目标: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二、教学准备:

放大镜、平面镜片。笔等。

方法与手段:讨论法、问答法、游戏法

三、教学重、难点:

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 放大镜是“凸”“透”镜

四、教学设计

一、问题与猜想

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我来介绍一下放大镜。(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介绍)。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

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

1)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

2)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

二、探究与实践

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

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拓展与创新

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说说它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尝试利用放大镜来放大物体。

四、小结

一年级科学16

16.我的削笔刀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几种削笔刀,并了解其用途。

2.初步知道削笔刀的发展过程,感悟制造刀具的材料和工艺已经并将继续不断发展。

教学重点:知道选用合适的削笔刀更能提高削铅笔的效率。教学难点:理解技术的发展使制造工具所用的材料和工艺都得到了不断的发展。

教学准备:剪刀、菜刀、削笔刀、指甲刀、手术刀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都离不开各种各样的刀具,不同的刀具被用来切割不同种类的物品,但外形也不相同。

二:问题与猜想

1、出示铅笔 这些铅笔没法用了怎么办?

2、学生自由回答,根据回答师说:同学们真棒!知道的那么多呀!

一、探究与实践

1、你门还想不想知道使用哪种削笔刀方便?学生亲自体验(注意安全)

2、展示交流:使用哪种削笔刀方便?为什么?(使用转笔刀既省时、省力、又安全。)

五、拓展与创新

1、科技产品给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举例说明。(计算器具、交通工具等)

2、师小结

第二篇:小学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1课 我们知道的植物

【科学概念目标】

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2.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科学态度目标】

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塑 料 花、植 物、种 子、花 盆、泥 土、小 铲 子、小 葱、大 蒜、胡 萝 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师准备:植物、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

1.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学生会说树、草等。

2.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并提问: “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叶子是什么样子的?生长在哪里?”等。

3.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记录,形成班级记录表,张贴在班级中。

二、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1.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同时发现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也可以问:“图上有多少种植物?”

2.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植物”的概念,如“都有叶子,都是绿的,会开花,会长大”等。教师将交流结果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3.教师提问:“蝴蝶是植物吗?”让学生来说说判断的理由。学生可能会说: “植物不会动,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等。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与动物的不同。

三、塑料花是植物吗?

1.提问:“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 2.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是什么?

3.提供植物与塑料花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对比,在小组观察、交流。4.学生可能会说塑料花不是“活”的。从结果来说,植物有根、茎、叶,会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同时它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一定的温度条件(生长需要环境的支持)的,这与塑料花不会生长、不会死亡、长期保持一种形态是完全不同的。(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础, 允许多种不同的表述和看法)

四、种一棵植物

1.出示自己带来的一些植物,例如胡萝卜、小葱、绿萝枝条、大蒜、多肉植物的叶片、小苗、种子等,并出示植物的两种种植方式(土培和水培),分别介绍这些植物适合种在土里还是种在水里。教师适当演示。

2.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种植材料,包括花盆、土、小铲子等园艺工具,让学生自主选择植物,回家种植。

3.选择的植物可以让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的“第1周”中画好,这样便于指导。学生对种植后如何照顾植物可能并不熟悉,需要教师进行指导。如土培植物不干不浇、浇则浇透;水培植物需要换水,放在家里的哪个位置更合适等,都要做详细的说明。种养活动也需要家长的配合。教师可以打印《致家长的一封信》,附上要求和种养方法, 发给学生家长,希望家长提供帮助,使学生能更好地照顾植物。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并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五、作业设计

塑料花是植物吗?说说理由。

第2课 观察一棵植物

【科学概念目标】

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2.在教师引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3.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科学态度目标】

1.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2.能认真观察、认真记录。【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 【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植物、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植物、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导语:星期天,维尼熊去植物园游玩,植物园里的植物真多啊!(板书:植物)小朋友,我们跟维尼熊一起去看看,他看到了哪些植物?

2.在游玩中,维尼发现了一种不认识的植物,怎么办呢?小熊维尼决定好好观察这棵植物,回去问问见多识广的跳跳虎。

二、观察一棵植物 1.整体观察植物。

拿出教师准备的一盆大的凤仙花,学生观察说说看到的情况。在学生的交流中呈现植物的结构:根、茎、叶。

2.观察植物的茎和叶。

(1)为了观察得更仔细,小熊维尼决定走近这棵植物的茎和叶。走近了我们除了可以用眼睛观察,还可以用什么来观察?(在交流中板书:鼻子、手,同时强调要轻轻摸)(2)学生观察茎和叶。(3)交流观察到的信息。

(在交流中强调说的习惯和听的习惯。)

三、画一棵植物

过渡:维尼听了大家的观察交流,觉得我们XX班的小朋友很厉害。他想:如果把这棵植物画下来,再去问跳跳虎,跳跳虎肯定能认出这是什么植物。怎么画呢?我们先来看看科学记录单吧!

1.教师示范科学记录单的使用。

1)请学生拿出科学记录单,教师在展台显示科学记录单。2)老师指导学生填写姓名、日期。2.指导画一棵植物。

1)教师示范画植物的顺序、方法。

在示范的过程中,强调边观察边画,顺序是:茎——叶——根。2)观察植物的根,指导画根。3.交流评价画的植物。

引导学生相互评价,围绕科学记录的真实性进行研讨和评价。

四、小结

过渡:跳跳虎听了你的介绍,看了你们画得画,认出了这课植物,原来它是凤仙花!(PPT出示)跳跳虎发现大家这么厉害,让老师带来了一样东西考考大家,你们能接受挑战吗?(投影逐块展示拼图)1.请两位学生分别来拼两种植物的拼图,并找出根、茎、叶。

2.这是两棵大树,如果我们要去观察拼图中这样的大树,我们可以怎样去观察呢?(PPT播放其中一棵树的远景、近景、茎叶的特写。)

3.结束:今天小朋友们在课堂上表现得很棒,我们一起认识了植物上有根、茎、叶,我们还学习了科学的观察。课后大家去校园里找找植物,用今天的方法去观察它。

五、拓展

画一株植物,要具有根茎叶结构。

第3课 观察叶

【科学概念目标】

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知道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2.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科学态度目标】

1.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究兴趣。2.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出示几片叶柄、叶片、叶脉都比较清晰完整的叶的图片, 让学生说说图上是什么叶,学生能说出最好,说不出时可直接告诉学生。

2.提问“这些叶是什么样的?都有什么特点?有没有相同的地方?” 学生会发现叶都有叶片、叶脉和叶柄。(具体名称不作要求)

3.提问:“是不是只是一片叶是这样的呢?你们有没有在其他叶上见过这些部分?”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叶具有相同的结构,为后面的“画一片叶”打基础。

二、观察各种各样的叶

1.出示需要观察的各种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些叶,知道它们的名称。出示各种叶,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字,和图片做比较,判断这些是什么叶。2.知道了叶的名称后,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类叶的不同之处。在观察之前, 教师应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看、摸、闻等方法比较叶在颜色、大小、硬度、形状、厚度、气味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3.观察之后,全班交流,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整理。交流过程可以围绕“叶是什么颜色的?”“叶的大小如何?”“叶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等问题进行。

4.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叶排序来认识叶的大小。通过比较、描述,学生发现叶的颜色大多数是绿色的,但也有其他颜色。学生通过发现叶的大小不同,形状多种多样,从而感受到叶的多样性。叶的形状只要求学生能用“像什么”来表述即可。

5.教师组织“猜叶子”的游戏。教师或者学生描述叶的特点,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叶。比如描述“这个叶的形状是椭圆形的,轮廓像锯一样,这是什么叶呢?” 游戏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我们能猜对叶子,是因为不同的叶的形状和其他许多方面是不同的”,帮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叶。

三、观察同一棵植物的叶

1.先出示采自同一根植物枝条上的嫩叶和老叶,让学生比一比, 判断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树叶。

2.提出观察任务“它们有哪些不同?”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根枝条,让学生对这根枝条上不同生长阶段的叶进行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关注到颜色浅、比较小的是“小时候”的叶,颜色深且比较大的是“长大后”的叶,教师可以顺势告诉学生,“我们通常把这样的叶分别称为嫩叶和老叶”。叶是有生命的,从叶芽开始,会长大、会死亡。)

四、画一片叶(活动手册)

1.先让学生说说需要画出叶的哪些部分。

2.画法需要教师指导,先画叶片、再画叶柄,最后画叶片上的叶脉。教师在示范时, 可以手持一片叶,边观察边画,学生跟随模仿。学生画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 让其他同学来猜猜画的是哪一片叶。

五、拓展

做叶画。在课堂上展示几幅叶画图片, 最好是实物作品。让学生在课后进行。作品可做展示。

第4课 这是谁的叶

【科学概念目标】

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2.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

3.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科学态度目标】

1.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2.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3.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利用提供的材料和工具,通过口述、图示等方式完成任务并表达。【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冬青叶、牵牛叶、法国梧桐(悬铃木)叶、松树叶、月季叶等,或者校园中其他具有明显特征的植物的叶,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

“猜叶”的游戏。教师把课前收集的叶分类,选出有特点的展示在实物投影仪下,请同学们猜。还可以由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

二、到校园里去找一找

1.在寻找前,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即要到哪里去找?怎样才算是找到了?活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2.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 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

“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建议用15分钟及以上的时间。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 植物的?”引导学生对手中的叶反复观察、比对。同一片叶,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棵或者一处的树木。这边找到了,可以追问其他地方还有吗?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环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三、研讨

围绕“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在哪里找到的?” 两个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也发现了这种植物?”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其他学生补充。

第5课 植物是“活”的吗

【科学概念目标】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2.通过搜集证据证明植物是“活”的。【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2.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

教师准备:塑料花、植物、课件等。【教学过程】

一、聚焦

1.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兔和蝴蝶是‘活’的吗?”请学生说说理由。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提问:“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

2.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15页所示的“班级记录表” 中。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有叶、有根、有茎,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

二、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

1.活动一:学生把自己在第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己1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先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回顾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接下来让各小组展示自己的植物并交流。最后,教师小结, 把“绿色”“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

2.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这棵植物是‘活’的吗?它有叶吗?它是绿色的吗?”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

3.活动二: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樱花,说说同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樱花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

三、研讨

1.塑料花不是“活”的,让学生说说理由。2.我们为自己种的植物做了什么?

第6课 校园里的植物

【科学概念目标】

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

2.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2.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3.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科学态度目标】

1.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2.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人类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2.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师准备:一些植物的图片、资料或者实物和课件。【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问学生,“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 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在哪里见过它?” 教师适时介绍植物名称,帮助学生梳理植物各个部分的特征。

2.教师再出示一张学生种植的植物的照片或植物实物,请学生观察和描述。这时教师初步形成班级记录表。记录内容可包括学生说到的叶、开花、有果实等,他们知道的植物生长的地点, 例如墙角、墙上、池塘里等,以及生长需要阳光和水等。

二、观察校园里的植物

1.引导学生讨论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 学生达成共识:注意安全,不能边走边画, 安全保管铅笔。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提出要求:①活动时,小组一起行动;②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③听到老师的集合声要及时回来;④注意不拔起、采摘或伤害植物。

2.首先把他们带领到事先确定的一棵植物前,组织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观察,再次明确观察和记录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活动。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安全,并巡回指导,答疑解惑。

三、研讨

1.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在学生分享观察和记录结果时,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描述自己画下来的植物的特征,说一说这棵植物的名称以及在哪里找到的植物,还有哪些新的发现。

2.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能会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不足,教师需要不断追问、引导:“这棵植物长在哪里?这棵植物长了些什么?叶有什么特征?这棵植物开花了,以后会怎样变化呢?”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的回答,并补充在班级记录表中。最后教师设疑: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第二单元 比较与测量

第1课 在观察中比较

【科学概念目标】

1.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2.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科学探究目标】

1.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2.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3.具有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科学态度目标】

1.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2.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组四只恐龙模型等(要求:长短不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最好是缩放 比例相同的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

教师准备:课件。【教学过程】

一、聚集

1.情境导入,创设侏罗纪公园情境,允许学生即时表达所见所闻。2.聚焦问题。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教师提问: “图中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二、探索: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

1.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它们排序。

2.探究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每人都要及时记录比较结果。

3.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 把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教师要将学生比较结果中有代表性的内容 记录到黑板上。

4.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有几种比较结果?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怎么比才更准确?

三、研讨

1.汇报: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

2.引导学生总结:我们用了哪些方法比较恐龙的大小? 我们该怎样描述比较结果?

3.教师总结: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不同的比较方法,比较的标准是不同的,比如长短和高矮,所以结果不同。

五、学生活动手册 完成比较的表格。

第2课 起点和终点

【科学概念目标】

1.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3.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2.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3.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4.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2.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游戏导入。

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2.问题聚焦。

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 根据回答,让学生重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二、探索:纸蛙跳远比赛 1.体验纸蛙跳远。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

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

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

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

教师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 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可以用课件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全班要统一标准。

3.纸蛙跳远比赛。发材料。分小组活动。

教师需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4.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比较自己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确定最远的一次作为自己纸蛙的跳远距离。比较小组成员的纸蛙,确定“哪只纸蛙跳得最远”。要求对齐起点,然后比较终点。张贴各小组的纸带,让学生观察、比较 “谁的纸蛙跳得最远”,评出全班跳得最远的纸蛙。

三、研讨

教师可以提问:“在小组中,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结论。

接着可以提问:“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纸带,它为你提供了有关纸蛙跳远的什么信息?”“你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吗?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有其他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 教师在比较中需反复提醒:①对齐起点②确定终点。

四、贴纸带 让学生把纸带粘贴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第3课 用手来测量

【科学概念目标】 1.测量可以量化比较结果。

2.人体可以作为一种测量工具,方便测量。

3.知道 “拃”是张开的拇指到中指间的长度,测量时每一拃要首尾相连。【科学探究目标】

1.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

2.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3.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2.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3.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4.意识到细致的一拃一拃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一个胶棒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问题引入。教师可以从生活入手,说明我们不仅要比较,有时还需要测量。测量有许多工具,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教师可以追问:“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能当作测量工具呢?你怎么用它测量的?”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回答。

2.聚焦主题。教师可以用课件介绍,用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离作为 “一拃”来测量长度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沿用至今。本课的活动主题就是用我们的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二、探索:测量桌子的高度 1.预测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拃。让学生观察桌子的高度,再观察手指一拃的长度,最后做出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拃的预测。

2.请几位学生演示测量桌子高度的方法。向学生指出,每次都要用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来测量;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在一拃与一拃相连处要画线作为记号。随后请学生谈谈测量的体会。

3.匹配一条测量纸带。向学生说明为了便于在测量中做记号,我们要用一条纸带匹配桌子的高度。注意提醒学生确定起点和终点,桌子的高度要一致。

4.测量纸带的长度。教师要讲解探究步骤,发材料。当学生测量纸带的长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提醒学生注意:①用相同的手指测量;②一拃的指尖与下一拃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③在纸带上写上姓名、日期。

5.展示纸带,观察测量结果。需要选择几条有代表性的纸带,把纸带对齐黑板的红线(代表地面)粘贴好。

三、研讨

1.请学生先观察一会儿纸带。

2.教师可以提问:“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 你是如何知道的?” “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 结果不一样的呢?”“比较纸带上的拃的标记,它们有什么不同?”

3.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去反思。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的看法可能包括:用纸带匹配桌子高度时可能出现误差;没有使用同一根手指测量;不能很准确地做到一拃紧连着一拃;很难做到每一拃的长度都相同;每个人的手指长度不一样,有些同学手指长,有些同学手指短。

四、拓展与思考

请学生课后思考:测量时,怎么解决测量单位长短不同,用脚测量自己家的房间宽度,用手测量自己家的家具长度。

第4课 这是谁的叶

【科学概念目标】

1.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3.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4.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终点。【科学探究目标】

1.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2.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3.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2.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3.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测量单位的标准化给交流带来的便利。【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纸带、橡皮、回形针、小棒、小立方体、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复习引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用手测量桌子高度的过程和结果。教师需要指出用手测量时,每人的一拃长度不同,导致我们的结果不同,无法真实反映桌子的高度。

继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测量?”

2.聚焦任务。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可以小结,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提出任务:今天,我们要使用常见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高度、桌子的长度和书 的长度。

二、探索:测量

1.物体的选择。出示可供选择的测量物。(即测量单位的物体):回形针、小棒、橡皮、小立方体,提问:“你们小组会选哪两种物体来测量?”

小组讨论,选择两种物体,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表上画 “√”。2.测量桌子和书。

教师要先提醒学生测量注意事项:确定起点和终点;每一个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一条直线摆放;可以利用第3课的测量纸带测量桌子的高度。

分发材料。学生测量桌子和书的长度。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写上名字和日期;留意终点和起点;每一个 测量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一条直线摆放。

教师还需指导学生解决不是一个测量单位时的读数问题。(3)汇报测量结果。

可让部分先完成测量任务的学生将数据写在黑板上的班级记录表里,也可让学生汇报数据由教师填写。

三、研讨

1.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提示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2.讨论:“我们的测量结果有哪些不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可能出现的观点有: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结果很不一样;用相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结果非常接近;用同一个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 测量结果能比较出不同物体的长短;用不同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测量结果不能比较出物体的长短。

3.讨论:用物体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引导学生对比纸带正面和反面用物体测量与用手测量的结果,得出结论。

学生可能的观点有:物体的长度不变,用物体测量,测量结果更准确;不同的人用同一种物体测量,结果基本相同,与用手测量相比,测量结果更准确;不同的人手的长度不同,一拃的长度不同,测量结果不够准确。

第5课 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科学概念目标】

1.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 交流。

2.小立方体可以组合成较长的工具,测量长的物体时便于测量和计数,也更准确。

【科学探究目标】 1.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科学态度目标】

1.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2.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3.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4.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准备】

每小组一块橡皮(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小棒、4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用的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复习导入。使用课件出示第4课用不同物体测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长度的数据,让学生判断哪个更长。然后指出,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数值不能比较,所以我们需要全班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2.统一选择测量标准物。用课件展示供选择的标准物,介绍标准物。提问:“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物呢?” 发标准物。学生观察标准物后,尝试测量桌面的长度,然后小组讨论。

3.分小组汇报。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几种标准物的优缺点。教师可视情况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桌子高度;比较小,可以减少最后一个单位的读数问题,测量数据的误差也会比较小。小立方体的缺点是,如果只用一个小立方体的话,测量会很慢,首尾相连很难做到准确。

二、探索: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1.预测桌面和讲台的长度。学生观察桌面、讲台和小立方体,然后做出预测并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

2.教师提问:“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会很慢,有什么好办法吗?”也可在学生测量 遇到问题后再问,增强学生的感悟。如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减小组织教学的难度。学生回答后,上台演示。十个小立方体一组,用透明胶带连接起来。

3.教师提问:“讲台只有一张,大家挤在一起测量是不行的,有什么办法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纸带、棉线等)。

4.测量桌面和讲台面的长度。分发材料,学生分小组动手测量。

教师观察学生测量,提醒注意事项。用小立方体制作更长的测量工具时,小立方体 之间要紧紧挨着,不能有缝隙;测量过程中也要做到首尾相连;重复测量三次;把数据 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5.汇总数据。在黑板上展示班级记录表,学生上台填写数据,或学生汇报后由教师填写。

三、研讨

1.观察黑板上记录的全班同学测量的讲台长度的结果。让学生说出数据的特点(很接近,准确度高)。

2.全班对比教师讲台的长度和学生桌面的长度,哪一个更长一些?让学生体会到全班统一标准物测量物体长度的意义,它使得测量的长度可以进行量化比较。

3.讨论用小立方体测量,怎样做又快又准确。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再次总结小立方体作为测量工具的特点。

四、布置课外活动

用小立方体又快又准确地测量家里的沙发、床或学校的黑板、窗台的长度。

第6课 做一个测量纸带

【科学概念目标】

1.测量纸带具有更方便携带、测量和计数等特点,可以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量。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依照制作测量纸带的步骤进行制作。2.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科学态度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针对测量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2.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工具的改进给人们测量带来的便利。

2.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准备】

印有小方格的纸若干、十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一支标记笔、学生活动手册、塑料桶。

【教学过程】

一、聚焦

1.教师可先询问学生,他们是否用小立方体完成了课外测量活动以及他们是如何测量的。实物展示十个连接起来的小立方体和一个小塑料桶,提问:“我们该如何测量这个小桶的边沿长度呢?”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

2.教师小结。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制作一条可以卷的测量纸带,这样的测量纸带可以弯曲,可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

二、探索

1.介绍如何制作测量纸带。展示并介绍工具和使用的材料。介绍制作步骤和 注意事项:每段纸带首尾要相连;粘接时,纸带要直;用数字做标记;写上姓名和制作日期。

2.学生制作纸带。教师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个别辅导有问题的学生。3.用测量纸带测量物体。先测量书的长度。因为这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再测量小塑料桶边沿的长度。先让学生观察小桶,预测小桶底部边沿的长度,然后 测量并将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注意帮助在测量时读数困难的学生。

三、研讨 1.观察数据。

2.提问:测量纸带与小立方体相比,有哪些好处? 可以测量圆的物体,更轻、方便携带、能快速读出测量数值、不用数小立方体的个数、比用小立方体测量更准确。

四、布置课外活动

1.使用测量纸带测量更多你想测量的物体,建议测量前先预测,再实测,并比较预测,和实测的结果。

第7课 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科学概念目标】

1.尺子是世界通用的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统一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2.尺子与测量纸带是两种测量工具,有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或图画初步描述尺子与测量纸带的特征,并与同伴讨论和交流。

2.细致观察并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的异同。3.初步掌握尺子的使用方法。【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2.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3.愿意分享与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4.具有尊重事实的意识,认真、精确地读数。【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观察、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2.体会到统一测量工具和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3.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准备】

测量纸带、一把塑料尺、一条软尺、一个橡皮、学生活动手册。【教学过程】

一、聚焦

1.引入尺子。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或使用尺子的经历。

视频播放生活中人们使用各种尺子的情境,介绍世界各地统一使用相同标准单位的尺子,这样使测量结果有可比性,便于交流和使用。

2.明确任务。观察和比较测量纸带与尺子,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二、探索

1.观察和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

分发材料:塑料尺、软尺和制作的纸带。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观察、比较结果,教师用课件辅助学生交流。2.用尺子测量物体。

教师使用课件介绍尺子的使用方法:①把尺子的0刻度线和物体的一端对齐;②读出尺子上与物体另一端对应的刻度;③介绍如何读数。

请学生示范测量并读出长度。学生分别使用尺子和测量纸带测量橡皮和桌面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教师需要帮助测量有困难的学生。

三、研讨

1.教师提问:“尺子和测量纸带相比,有什么好处?” 2.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可能的观点如前所述。

第三篇: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2、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3、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4、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5、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1、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师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也可以提供一段有关植物的视频,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学生会说树、草等。紧接着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教师要注意组织和引导学生描述他们知道的植物是什么样的。例如,“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 叶子是什么样子的? 生长在哪里?”等。在学生说完后,教师还可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记录全班学生的看法,将信息汇总并保存下来, 形成班级记录表,张贴在班级中,并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记录内容,补充学生对植物的认识。

2、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教师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重点让学生辨识植物,同时发现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当学生表达出“长叶子的是植物;开粉色、红色花的是植物;池塘边长在石头缝里的也是植物”时,教师应予以鼓励。如果学生描述不清,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大图上指认。对于水中的植物,学生容易忽视,教师要注意提醒。教师也可以问:“图上有多少种植物?”考考学生的眼力,同时促使学生对植物的寻找更加全面。最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植物”的概念,如“都有叶子,都是绿的,会开花,会长大”等。这个问题的交流结果教师也需要及时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在图中有一只蝴蝶,教师可以提问:“蝴蝶是植物吗?”学生肯定会说“不是”,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说说判断的理由。学生可能会说:“植物不会动,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等。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与动物的不同。

3、塑料花是植物吗“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对第3个问题的讨论。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提供植物与塑料花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对比,在小组观察、交流后,再组织全班讨论。学生都知道塑料花不是植物,所以这里教师要重点组织学生讨论的是“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塑料花不是“活”的。从结果来说,植物有根、茎、叶,会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同时它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定的温度条件(生长需要环境的支持)的,这与塑料花不会生长、不会死亡、长期保持一种形态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对于初入学的学生而言,他们很难做出这样的回答。此时,学生只从材料上去描述也是可以的。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础, 允许多种不同的表述和看法。

4、种一棵植物教师可以出示自己带来的一些植物,例如胡萝卜、小葱、绿萝枝条、大蒜、多肉植物的叶片、小苗、种子等,并出示植物的两种种植方式,分别介绍这些植物适合种在土里还是种在水里。教师应使学生了解植物的选择及其培育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推荐采用教师演示的植物种植方法。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种植材料,包括花盆、土、小铲子等园艺工具,让学生自主选择植物,回家种植。选择的植物可以让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的“第1周”中画好,这样便于指导。

第2课观察一棵植物

教学目标

1、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2、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3、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4、在教师引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5、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6、能认真观察、认真记录

7、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植物、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植物、课件等。教学过程

1、聚焦:我们来观察一棵植物教师选择教科书上的菊花, 教师出示一盆菊花,问问“谁认识它?”在菊花没有开放的情况下, 不少学生可能并不认识它。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猜一猜,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学生猜不出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出示一张菊花开花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盛开的菊花再次猜测植物的名称,然后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见过它。学生一般都能说出许多菊花的生长地点,体现出菊花分布的广泛与它的生长环境。

2、探索:它是什么样的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观察菊花。教师可先将菊花放在讲台上让全班学生共同观察。教师要组织学生关注菊花的整体,指认出茎、叶等器官,并希望学生能意识到泥土中还有根。这时让学生用科学词汇来描述这些结构是很有必要的。在观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整棵植株的高度、茎的数量、叶子的数量等信息,让观察的内容更丰富,观察的活动更富有趣味。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整体观察完一棵菊花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提前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上“画一棵菊花”这个活动,把观察和记录整合在一起。教师要重点指导画菊花的步骤,可采用学生跟着教师一起画的方法,先画地面,再画茎,然后画根,最后画叶。画完请学生说一说,“你画的菊花是什么样的?”菊花的叶比较难画,在整体观察时需要提醒学生对形状、大小和位置加以注意。

3、探索:观察它的茎和叶

从观察整棵菊花到观察它的茎和叶,学生经历了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转换。建议给每个小组准备一盆菊花。教师需对观察方法进行指导,除了用眼看之外,还可以用手摸、用鼻闻等。这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边观察边修改学生活动手册中自己画的菊花,鼓励学生将茎画得更像一点、叶画得更像一点。学生画好后一边展示一边交流,“你观察到的茎和叶是什么样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图画,用语言进一步描述植物茎和叶的特征。

4、探索:画画这棵植物这可能已经穿插在第2和第3个环节中了。用画图贯穿全课,带领学生从整体到局部观察一棵菊花:先整体画菊花,再局部观察茎和叶并修改自己画的菊花,这时绘画已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手段。学生一开始画得不那么像没关关系在掌握方法后,他们一定会越画越好。

5、研讨:说说你观察的植物关于菊花的研讨,在探索过程中可能已经展开了,这时可以让学生交流种植了一个星期的小植物长得怎么样了。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展示、交流第1课的记录表,同样不要忘记提醒学生继续照顾和观察自己种的植物。

6、拓展:观察一棵树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菊花的方法,先整体再局部地观察一棵大树。怎么去观察, 教师还应进一步指导:树有多大,有多高(和谁去比一比),茎有多粗(抱一抱),叶是什么样的(和菊花的比一比);大树上还有小动物,你能找到吗? 同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画一画观察的这棵树。

如果课堂时间宽裕,教师可以带学生去观察校园里的大树。如果室外活动组织有困难,也可以带学生到窗边去看看大树。

第3课观察叶

教学目标

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知道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3、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4、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究兴趣

5、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

6、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准备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为学生准备: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聚焦:叶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在教学前应先准备好各种供学生观察的叶,这是学生学习本课的基础。只有以充足的材料作为观察的对象,才能进行有价值的观察活动。

教学开始后,教师可出示叶,直接聚焦到本课的研究问题,指向对叶的外部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描述。教师有必要先出示几片叶柄、叶片、叶脉都比较清晰完整的叶的图片, 让学生说说图上是什么叶,学生能说出最好,说不出时可直接告诉学生,丰富学生对植物的认识。紧接着教师提出“这些叶是什么样的? 都有什么特点? 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学生会发现叶都有叶片、叶脉和叶柄。当然这些名称学生可能表述得并不规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学生能尝试着用一用这些名称就可以,不做硬性要求。“是不是只是一片叶是这样的呢? 你们有没有在其他叶上见过这些部分?”教师可以用这样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叶具有相同的结构,为后面的“画一片叶”打基础。

2、探索:观察各种各样的叶教师出示需要观察的各种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些叶,知道它们的名称。选择哪些叶,可以参照教科书,也可以根据校园实际情况来选择。叶的数量不必太多,但要典型。接着教师可以出示各种叶,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字,和图片做比较,判断这些是什么叶。这个活动能够让学生的思维从图片转换到对实物的辨识上,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知道了叶的名称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类叶的不同之处。在观察之前, 教师应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看、摸、闻等方法比较叶在颜色、大小、硬度、形状、厚度、气味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观察之后,教师要组织全班交流,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整理。交流过程可以围绕“叶是什么颜色的?”“叶的大小如何?”“叶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等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叶排序来认识叶的大小。通过比较、描述,学生发现叶的颜色大多数是绿色的,但也有其他颜色。学生通过发现叶的大小不同,形状多种多样,从而感受到叶的多样性。叶的形状只要求学生能用“像什么”来表述即可。

教师还可以组织“猜叶子”的游戏。教师或者学生描述叶的特点,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叶。比如描述“这个叶的形状是椭圆形的,轮廓像锯一样,这是什么叶呢?”游戏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我们能猜对叶子,是因为不同的叶的形状和其他许多方面是不同的”,帮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叶。

3、探索:观察同一棵植物的叶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先出示采自同一根植物枝条上的嫩叶和老叶,让学生比一比, 判断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树叶。因为两片叶的颜色、大小不同,学生可能会认为是两种不同植物的叶,此时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它们其实是同一棵植物的叶,是从同一根枝条上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摘下来的,并把这根枝条展示给学生看。再提出观察任务“它们有哪些不同?”这时教师需要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根枝条,让学生对这根枝条上不同生长阶段的叶进行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关注到颜色浅、比较小的是“小时候”的叶,颜色深且比较大的是“长大后”的叶,教师可以顺势告诉学生,“我们通常把这样的叶分别称为嫩叶和老叶”。

“叶有什么特点? 它会怎样变化?”的研讨,是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后的发现进行整理和归纳,进一步认识到叶是有生命的,从叶芽开始,会长大、会死亡。

在枝条的选择上,可以选择教科书上的植物,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植物,比如常青藤, 只要枝条上有各个生长时期的叶就可以。

4、探索:画一片叶用图画描述一片叶是一个重要的活动。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需要画出叶的哪些部

分。画法需要教师指导,先画叶片、再画叶柄,最后画叶片上的叶脉。教师在示范时, 可以手持一片叶,边观察边画,学生跟随模仿。学生画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 让其他同学来猜猜画的是哪一片叶。

5、研讨:叶有哪些特点? 它会怎样变化? 这部分的研讨,可以结合教学中的活动进行,也可以在总结阶段稍作整理,既要突

出叶的不同点,呈现出叶的多样性,如叶的大小、形状、颜色、厚薄、软硬等不同,又要突出叶子是有生命的,叶片会长大、生长、死亡。可以让学生用叶芽、嫩叶、老叶、枯叶等术语来描述,但不要求学生掌握这些术语。

6、拓展:做叶画对于拓展部分,课堂上很可能没有时间完成,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后进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几幅叶画图片, 最好是实物作品。作品内容要简单、形象、生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不会因为太难而吓退学生。当然,教师要在下一节课或者课后其他时间对学生的作品做交流、反馈,这样才能将这个拓展活动落到实处。

第4课这是谁的叶

教学目标

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4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

5、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6、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7、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

8、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学过程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叶可以由教师提供给学生,也可以安排收集叶的活动,但应放在课前进行。教师可以在上一节课结束前做必要的安排,应特别提醒学生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地点要结合校园内的情况来确定),同时要告诉他们,要捡树叶,不要随意摘树叶,使他们意识到树木是我们有生命的朋友,应该得到保护。教师也可以在本节课前组织学生到校园里捡树叶, 这样既能让学生粗略感受一下校园里大致的植物分布,又可以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师要把学生的叶统一收集起来,供上课时观察,以及到教室外寻找是谁的叶时使用。如果校园里没有教科书上的这些叶,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校园的实际情况选择特征、差异明显的叶供教学使用。

1、聚焦: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教师可以安排一个“猜叶”的游戏。教师把课前收集的叶分类,选出有特点的展示。

在实物投影仪下,请同学们猜。在学生猜不到时,逐步提供特征,如它是绿色的,叶片顶端是尖尖的,边缘上有锯齿一样的起伏……随着特征越来越丰富,学生猜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小,越来越准确。一片叶区别另一片叶的特点,是后续寻找“这是谁的叶”的重要依据,可以在猜叶的过程中慢慢渗透。猜的方式还可以变化,可以先由教师出题,说树叶的特征,让学生猜;再由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在猜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叶的特征上来。

为了让学生了解叶的更多信息,可以安排一个画叶的活动。选两片不同的叶进行观察,并把它们的样子画在学生活动手册上。教师在处理的时候可以先提供一片叶让学生观察,要求画得清晰。达到要求的学生,教师可以用“奖励”叶的形式,让学生继续观察并画第二片叶。

画图是一年级学生学习科学时一种重要的记录手段,要求一定要明确。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画出叶的轮廓、叶脉的走向、叶片的颜色。这些专业的术语不需要学生掌握, 但是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发现的特征越详细,比较和寻找就越容易。

2、探索:到校园里去找一找在寻找前,教师先要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即要到哪里去找? 怎

样才算是找到了? 活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经过前面的学习和铺垫,对于这

些问题一年级的学生会有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帮助他们梳理,达成共识。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 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安全问题也要让学生自己发现、相互提醒。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任务的指向性要很明确,这样才能保证后续的活动有条不紊。

“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建议用15分钟及以上的时间。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 “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引导学生对手中的叶反复观察、比对。同一片叶,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棵或者一处的树木。这边找到了,可以追问其他地方还有吗? 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环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3、研讨: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了植物在开展了充分的探索活动后,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说,此时交流、研讨显得尤为重要。教科书提示可以围绕“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到植物的?”“在哪里找到的?”两个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也发现了这种植物?”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其他学生补充。让学生面向大家说出自己的发现、看法和想法,而不是仅仅告诉老师并得到一个“是”或者“否”的答案,需要让学生从一年级起探索。

第5课植物是“活”的吗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3、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5、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6、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1、聚焦:植物是“活”的吗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 “兔和蝴蝶是 ‘活’的吗?”请学生说说理由。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提问:“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15页所示的“班级记录表”中。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有叶、有根、有茎,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

2、探索: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哪些观点可以作为“活”的证据? 教科书安排了两项活动,让学生进行观察和交流、研讨,帮助学生明晰。第一个活动中,学生把自己在第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己1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回顾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各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的植物和记录表,并把小组形成的想法向全班同学说一说。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小结,把“绿色”“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这棵植物是 ‘活’的吗? 它有叶吗? 它是绿色的吗?”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

第二个活动中,教师用课件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樱花,说说同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樱花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如果学生还带来了其他证明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和资料,教师要给予鼓励,并给他们机会展示和说明。

3、研讨:哪些证据可以说明植物是“活”的教师可以让学生看着“班级记录表”并回忆前面的观察、讨论,说说哪些证据可以

说明植物是“活”的。学生说完后,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一起讨论,明晰并巩固认识。最后教师可以请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圈一圈认为植物是“活”的的理由。

教师出示塑料花,再次提问:“这是第1节课时我们观察过的塑料花,它是 ‘活’的吗? 说说理由。”引导学生从相反的角度说说塑料花不是“活”的的理由。这时可以适当展开班级辩论。

附:胡萝卜盆栽种植方法从菜市场或者超市买一根新鲜的胡萝卜,如果家中有冷藏的也可以。切下胡萝卜顶端大约3厘米长的一小段,将它养在水中,就能长出翠绿的叶来。种植要点:因为胡萝卜叶的生长需要养分,所以这个胡萝卜头不要切得太薄,因为越厚长得越茂盛,注意不要削皮。取一个浅盘,加入大约0.5厘米高的水,放入胡萝卜,再把浅盘放在有光照的地方。要注意经常换水。

第1~2天:切下来的胡萝卜上出现芽点。第3~5天:天气暖和的话,大概5天就能长出新叶。

第6~7天:新叶慢慢生长,同样需要我们耐心养护。第8~11天:最早长出的那片细细的叶慢慢地打开,呈绿色的羽毛状。此后,第二片

及更多的叶会陆续长出。如果胡萝卜开始腐烂,就要马上取出丢弃。

第6课校园里的植物

教学目标

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

2、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

3、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4、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5、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6、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

7、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

8、人类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9、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师准备:一些植物的图片、资料或者实物和课件。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学过程

1、聚焦:到校园里去观察和认识植物教师可以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问学生, “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 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在哪里见过它?”教师适时介绍植物名称,帮助学生梳理植物各个部分的特征。这样做实际上也在启发学生,去室外时应该观察什么、描述什么,给出可供模仿的范本。教师可以再出示一张学生种植的植物的照片或植物实物,请学生观察和描述。这时教师可以初步形成班级记录表。记录内容可包括学生说到的叶、开花、有果实等,他们知道的植物生长的地点, 例如墙角、墙上、池塘里等,以及生长需要阳光和水等。

2、探索: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到校园里去观察和认识植物,教师

要引导学生讨论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共识:注意安全,不能边走边画, 安全保管铅笔。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提出要求:①活动时,小组一起行动;②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③听到老师的集合声要及时回来;④注意不拔起、采摘或伤害植物。

教师要带领学生排队前往室外,首先把他们带领到事先确定的一棵植物前,组织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观察,再次明确观察和记录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活动。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安全,并巡回指导,答疑解惑。

3、研讨: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在学生分享观察和记录结果时,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描述自己画下来的植物的特征,说一说这棵植物的名称以及在哪里找到的植物,还有哪些新的发现。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能会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不足,教师需要不断追问、引导:“这棵植物长在哪里? 这棵植物长了些什么? 叶有什么特征? 这棵植物开花了,以后会怎样变化呢?”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的回答,并补充在班级记录表中。

最后教师设疑: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 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

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

第1课在观察中比较

教学目标

1、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2、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3、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4、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5、具有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

6、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7、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8、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教学准备

每组四只恐龙模型(要求:长短不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最好是缩放比例相同的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1.聚焦(1)情境导入。

建议采用视频导入,创设侏罗纪公园情境,允许学生即时表达所见所闻。(2)聚焦问题。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教师提问: “图中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总结提炼:我们需要进行比较,这样才能知道恐龙的大小。

2、探索: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1)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它们排序。(2)探究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法;每人都要及时记录比较结果。(3)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把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教师要将学生比较结果中有代表性的内容记录到黑板上。(4)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有几种比较结果? 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 怎么比才更准确?

3、研讨

汇报: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

第2课起点和终点

教学目标

1、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3、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4、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5、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6、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7、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8、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9、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

10、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11、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1、聚焦(1)游戏导入。

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2)问题聚焦。

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根据回答,让学生重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2、探索:纸蛙跳远比赛(1)体验纸蛙跳远。

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 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教师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 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可以用课件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全班要统一标准。

(3)纸蛙跳远比赛。发材料。分小组活动。

教师需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4)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比较自己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确定最远的一次作为自己纸蛙的跳远距离。比较小组成员的纸蛙,确定“哪只纸蛙跳得最远”。要求对齐起点,然后比较终点。

张贴各小组的纸带,让学生观察、比较“谁的纸蛙跳得最远”,评出全班跳得最远的纸蛙。

3、研讨教师可以提问: “在小组中,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结论。

接着可以提问: “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纸带,它为你提供了有关纸蛙跳远的什么信息?”“你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有其他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 教师在比较中需反复提醒:①对齐起点,②确定终点。

4、贴纸条

让学生把纸带粘贴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第3课用手来测量

教学目标

1、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

2、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

3、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4、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5、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6、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7、意识到细致的一一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8、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向每位学生提供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一个胶棒。教学过程 1聚焦问题引入

教师可以从生活入手,说明我们不仅要比较,有时还需要测量。测量有许多工具, 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教师可以追问:“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能当作测量工具呢? 你怎么用它测量的?”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回答。

聚焦主题教师可以用课件介绍,用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离作为“一”来测量长度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沿用至今。本课的活动主题就是用我们的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2探索:测量桌子的高度

(1)预测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让学生观察桌子的高度,再观察手指一的长度,最后做出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的预测。

(2)请几位学生演示测量桌子高度的方法。

向学生指出,每次都要用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来测量;一的指尖与下一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在一与一相连处要画线作为记号。

随后请学生谈谈测量的体会。(3)匹配一条测量纸带。

向学生说明为了便于在测量中做记号,我们要用一条纸带匹配桌子的高度。注意提醒学生确定起点和终点,桌子的高度要一致。

(4)测量纸带的长度。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师要讲解探究步骤,发材料。当学生测量纸带的长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提醒学生注意:①用相同的手指测量;②一的指尖与下一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③在纸带上写上姓名、日期。(5)展示纸带,观察测量结果。

需要选择几条有代表性的纸带,把纸带对齐黑板的红线(代表地面)粘贴好。

3、研讨请学生先观察一会儿纸带。

教师可以提问:“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 你是如何知道的?”“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一样的呢?”“比较纸带上的的标记,它们有什么不同?”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去反思。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的看法可能包括:用纸带匹配桌子高度时可能出现误差;没有使用同一根手指测量;不能很准确地做到一紧连着一;很难做到每一的长度都相同;每个人的手指长度不一样,有些同学手指长,有些同学手指短。

4、拓展与思考请学生课后思考:测量时,怎么解决测量单位长短不同的问题? 课后可以开展的测量活动如活动手册所示,用脚测量自己家的房间宽度,用手测量自己家的家具长度。

第4课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目标

1、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3、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4、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终点。

5、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6、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7、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

8、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9、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

10、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教学准备

纸带、橡皮、回形针、小棒、小立方体、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表。教学过程

1、聚焦

(1)复习引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用手测量桌子高度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需要指出用手测量时,每人的一长度不同,导致我们的结果不同,无法真实反映桌子的高度。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继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测量?”(2)聚焦任务。

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可以小结,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提出任务:今天,我们要使用常见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高度、桌子的长度和书的长度。

2、探索:测量(1)物体的选择。

出示可供选择的测量物(即测量单位的物体):回形针、小棒、橡皮、小立方体,提问:“你们小组会选哪两种物体来测量?”

小组讨论,选择两种物体,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表上画“√”。(2)测量桌子和书。

教师要先提醒学生测量注意事项:确定起点和终点;每一个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 一条直线摆放;可以利用第3课的测量纸带测量桌子的高度。

分发材料。学生测量桌子和书的长度。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写上名字和日期;留意终点和起点;每一个测量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一条直线摆放。

教师还需指导学生解决不是一个测量单位时的读数问题。(3)汇报测量结果。可让部分先完成测量任务的学生将数据写在黑板上的班级记录表里,也可让学生汇报数据由教师填写。

3、研讨

(1)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提示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2)讨论:“我们的测量结果有哪些不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可能出现的观点有: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结果很不一样;用相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结果非常接近;用同一个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 测量结果能比较出不同物体的长短;用不同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测量结果不能比较出物体的长短。

(3)讨论:用物体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 引导学生对比纸带正面和反面用物体测量与用手测量的结果,得出结论。学生可能的观点有:物体的长度不变,用物体测量,测量结果更准确;不同的人用

同一种物体测量,结果基本相同,与用手测量相比,测量结果更准确;不同的人手的长度不同,一的长度不同,测量结果不够准确。

第5课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目标

1、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4、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5、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6、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7、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8、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9、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准备

每小组一块橡皮(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小棒、4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用的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1、聚焦

(1)复习导入。使用课件出示第4课用不同物体测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长度的数据,让学生判断哪个更长。然后指出,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数值不能比较,所以我们需要全班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

(2)统一选择测量标准物。

用课件展示供选择的标准物,介绍标准物。提问: “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物呢?”发标准物。学生观察标准物后,尝试测量桌面的长度,然后小组讨论分小组汇报。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几种标准物的优缺点。教师可视情况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桌子高度;比较小,可以减少最后一个单位的读数问题,测量数据的误差也会比较小。小立方体的缺点是,如果只用一个小立方体的话,测量会很慢,首尾相连很难做到准确。

2、探索: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1)预测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学生观察桌面、讲台和小立方体,然后做出预测并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2)教师提问: “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会很慢,有什么好办法吗?”也可在学生测量遇到问题后再问,增强学生的感悟。如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可提前问,减小组织教学的难度。

学生回答后,上台演示。十个小立方体一组,用透明胶带连接起来。(3)教师提问:“讲台只有一张,大家挤在一起测量是不行的,有什么办法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纸带、棉线等)。(4)测量桌面和讲台面的长度。

分发材料,学生分小组动手测量。教师观察学生测量,提醒注意事项。用小立方体制作更长的测量工具时,小立方体之间要紧紧挨着,不能有缝隙;测量过程中也要做到首尾相连;重复测量三次;把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5)汇总数据。

在黑板上展示班级记录表,学生上台填写数据,或学生汇报后由教师填写。

3、研讨

(1)观察黑板上记录的全班同学测量的讲台长度的结果。让学生说出数据的特点(很接近,准确度高)。

(2)全班对比教师讲台的长度和学生桌面的长度,哪一个更长一些?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让学生体会到全班统一标准物测量物体长度的意义,它使得测量的长度可以进行量化比较。

(3)讨论用小立方体测量,怎样做又快又准确。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再次总结小立方体作为测量工具的特点。

4、布置课外活动

用小立方体又快又准确地测量家里的沙发、床或学校的黑板、窗台的长度。

第6课做一个测量纸带

教学目标

1、测量纸带具有更方便携带、测量和计数等特点,可以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量

2、在教师指导下,依照制作测量纸带的步骤进行制作。

3、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

4、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5、在教师指导下,能针对测量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6、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7、体会工具的改进给人们测量带来的便利。

8、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准备

印有小方格的纸若干、十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一支标记笔、学生活动手册、塑料桶。

教学过程

1、聚焦

教师可先询问学生,他们是否用小立方体完成了课外测量活动以及他们是如何测量的。实物展示十个连接起来的小立方体和一个小塑料桶,提问:“我们该如何测量这个小桶的边沿长度呢?”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

教师小结。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制作一条可以卷的测量纸带,这样的测量纸带可以弯曲,可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

2、探索

(1)介绍如何制作测量纸带。展示并介绍工具和使用的材料。

介绍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每段纸带首尾要相连;粘接时,纸带要直;用数字做标记;写上姓名和制作日期。(2)学生制作纸带。

教师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个别辅导有问题的学生。(3)用测量纸带测量物体。先测量书的长度。因为这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再测量小塑料桶边沿的长度。先让学生观察小桶,预测小桶底部边沿的长度,然后测量并将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注意帮助在测量时读数困难的学生。

3、研讨(1)观察数据。

(2)提问:测量纸带与小立方体相比,有哪些好处? 可以测量圆的物体、更轻、方便携带、能快速读出测量数值、不用数小立方体的个数、比用小立方体测量更准确。

4、布置课外活动使用测量纸带测量更多你想测量的物体,建议测量前先预测,再实测,并比较预测和实测的结果。

第7课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教学目标

1、尺子是世界通用的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统一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

2、尺子与测量纸带是两种测量工具,有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

3、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或图画初步描述尺子与测量纸带的特征,并与同伴讨论和交流

4、细致观察并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的异同

5、初步掌握尺子的使用方法

6、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7、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8、愿意分享与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9、具有尊重事实的意识,认真、精确地读数

10、意识到观察、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测量纸带、一把塑料尺、一条软尺、一个橡皮、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1、聚焦

(1)引入尺子。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或使用尺子的经历。

视频播放生活中人们使用各种尺子的情境,介绍世界各地统一使用相同标准单位的尺子,这样使测量结果有可比性,便于交流和使用。

(2)明确任务。

观察和比较测量纸带与尺子,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2、探索

(1)观察和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分发材料:塑料尺、软尺和制作的纸带。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观察、比较结果,教师用课件辅助学生交流。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用尺子测量物体。

教师使用课件介绍尺子的使用方法:①把尺子的0刻度线和物体的一端对齐;②读出尺子上与物体另一端对应的刻度;③介绍如何读数。

请学生示范测量并读出长度。学生分别使用尺子和测量纸带测量橡皮和桌面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教师需要帮助测量有困难的学生。

3、研讨教师提问:“尺子和测量纸带相比,有什么好处?”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可能的观点如前所述。

第四篇: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小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1、2、3、1、激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

使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初步了解怎样学科学。

发学生对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从第一节课就爱上科学课,为以后的科学课打好兴趣的基础。教学难点:

1、学生体会到人的周围处处有科学,科学与人有密切的关系,少年儿童要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教学过程:

1、今天学习什么课?

2、什么是科学?

出示图片:(彩虹、火山、蘑菇岩、猪笼草、恐龙)

提问:你认识这些自然事物吗?知道关于它们的秘密吗?你还想知道哪些自然秘密?

出示图片:家居设备组合

提问:你认识哪些电器设备?有什么用?知道关于它们的秘密吗? 小结:生活中处处有科学。

看图:图中画有什么?是什么意思? 观看并回答问题。

引发学生对科学一词的关注 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3、做实验:滚小球。

4、介绍伽利略滚小球的故事。

5、了解一些常见的科学问题。

6、全课小结。

板书设计:

1小小科学家

我们的生活处处离不开科学和技术 教学重点:

2、小小工程师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简易材料自制一个铅笔加长器,并对设计制作的产品不断改进,力争做到最好。

2.通过交流工程师的杰作,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程师的发明制造。3.知道工程师是发现设计、发明、制造产品的人。教学重点:

知道工程师是做什么的,经历制作一件物品的过程。

教学难点:认识到工程师的工作与科学家的工作是有区别的,工程师重在设计、发明、制造。

教具、学具准备: 短的铅笔头、吸管、小木棒、一次性筷子、废旧纸张、剪刀、胶带等。教学过程:

1、了解工程教师活动

小朋友好,还记得老师上节课给大家介绍的一种什么样的职业?今天呀,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类伟大的人,天上飞的飞机,地上跑的汽车,甚至于小朋友们住的房子等学生活动 学生回忆 学生回答 个性备课 等,都离不开他们,他们就是工程师。

在你周围认识的人当中有没有工程师,他们是怎么工作的。

2、3、结合活动手册,荷花、轮船、山峰、学生填写活动手册并思考 学做工程师,做一个铅笔加长器。

出示一支短的铅笔老师这支铅笔太短了不好写了,怎么办?你能做个小小工程师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么?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个性化的铅笔加长器,不要求全班统一。学生先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测试评价,再评出小组内谁做得最好。

4、全课小结: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工程师主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他们会画设计图、发明制造新产品,甚至还能维修机器,他们的工作与科学家们一样重要,我们班的小小科学家和小小工程师们,老师希望你们能好好学习,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成为像他们一样有用的人才!己的改进有启发。

板书设计:

2、小小工程师

设计 发明 制造

3、上好科学课

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科学教室与一般教室的不同。

2.通过比较水多少的活动,认识到科学课上要遵守规则。3.参与制定上好科学课的规则,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则。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制定科学课的规则并在活动遵守规则。教学难点:能够在活动中有规则意识并主动遵守。

教具、学具准备:

细而高的瓶子,粗而矮的瓶子,染色用的颜料,有刻度的瓶子,抹布 教学过程:

1、活动一:参观科学教室,比较与普通教室的不同。

引导并介绍实验室。实验室和我们平时的那个教室有一些不同之处呢?哪个小朋友是火眼金睛,先来说一说你发现的不同之处吧!

2、活动二:做比较水的多少实验。

同学们,在实验室我们需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实验来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这两瓶水,到底是哪个多一点呢?

3、活动三:制定科学课的规则。

科学课与其他课程也有许多不同,科学课上我们会面对各种材料进行观察或是实验操作。当面对实物材料时,有的小朋友会不自觉地处于兴奋之中,他们好奇心非常强烈,总是想触摸这些材料,或者提前去操作实验,可是这容易造成科学课堂的无序与干扰,所以同学们我们应该一起来制定上好科学课的规则。一起来看看活动手册上的这张图。

请同学们想一想图上哪些同学做的对,哪些同学做得不对?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4、全课小结:小朋友们,在以后的科学学习活动中,老师希望大家都能自觉主动地去遵守今天我们一起制定下来的规则。

板书设计: 3上好科学课

遵守规则

4、认识感官

教学目标:

1.通过与同伴互相指认眼、耳、鼻、舌、皮肤的活动,说出它们都是感觉器官。

2.观赏视频或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动物也是观赏视或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

3.在用感官观察的活动中,尝试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教学重点:

初步培养根据颜色、形状、声音、软硬、味道和气味等特性辨认物体的能力。教学难点: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教学过程:

1、活动一:观看图片,认识感觉器官,包括眼、耳、鼻、舌、皮肤,皮肤遍布全身。谜语:两间房子一样宽,大门常开也常关,房里可容千万人,难容沙粒在里边。小朋友们你们知道这个谜语指的是我们身上哪个器官么?

眼睛可是好宝贝,通过眼睛我们可以观察到事物的大小,看到它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可是观察也不仅仅是看哦,老师这里有两杯看上去一样的液体,你知道它们是什么? 教师出示一杯醋,一杯白开水,邀请学生用自己的办法分辨

小朋友们可真聪明,是啊,人身上可真多宝啊!眼睛、鼻子、舌头都能帮助我们观察事物,除了这些你还从自己身上找到哪些宝贝可以帮助你观察呢?我们一起来看看书上12页的图片。谁来说一说,你的发现。

注意:手不是感觉器官,手上和遍布人的全身的皮肤是一种感觉器官,是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

2、活动二: 观察图片,找出不同小动物,描述小动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特征 接下来老师来试试小朋友们的火眼晶晶,看看谁的眼睛观察起来最厉害,13页的图片中有许多小动物,看看你能找出来几种?

3、活动三:用其他感觉器官观察物体,描述物体在气味、味道、轻重、厚薄。观察的顺序通常是一看二闻三尝,强调对不认识的物品不能随便闻和尝。快下课时,领学生到操场上用手、脚等感受草地、沙地、水泥地,说出的不同感觉。

组织学生阅读教材图片资料或观看视频资料,狗的嗅觉、鹰的视觉、猫的触觉„„然后组织学生拓展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感觉器官也有了不起的功能?可以进一步提出问题:既然不同的感官有不同的作用,当一种感官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该怎么办呢?下一节课我们再一起来寻找答案。板书设计:

4、认识感官

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舌头尝、皮肤知冷暖

5、感官总动员

教学目标 :

1、通过品茶、观察蜡烛等活动,说出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2、在做品茶活动和与同伴观察蜡烛的活动中,尝试发现并交流事物更多的特点。

教学重点: 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难点 能动用各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 学生分组材料:

1、菊花茶、绿茶、红茶少量,玻璃水杯或塑料水杯三只,热水大杯。

2、蜡烛一支、火柴一盒。

教学过程:

1、通过品茶活动。使学生发现在辨别一种东西时,有时需要两种感觉器官共同参与才能完成。

考虑到倒热水的安全问题,不宜让低年级学生自己泡茶然后观察。所以上课前,教师提前泡好菊花茶、绿茶、红茶三杯茶水备用由于泡茶水的准备工作量大,所以本活动可以用请学生上台演示的方法进行教学。如果条件允许,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活动,让学生都进行品茶体验、效果是最好的。或者布置学生回家与爸爸妈妈一起做品茶活动,也是很好的办法。

注意事项:品茶活动中,使学生感受到鼻和舌在共同起作用是很关键的一步。由于低年级学生常常不能控制好自己的动作,因为鼻子捏不紧而响到观察效果,所以教师在此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共同完成。

2、让学生调动身体各种感觉器官,亲身体验动用多种感觉器官可以认识事物更多的特点。

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找出蜡烛的特点观察点燃的蜡烛时,要用手背靠近火焰感知,不能直接接触火苗和蜡油。既要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点火,又要强调注意安全。可以引导学生表达:“我们用眼睛发现什么”“我们用鼻子发现什么”“我们用手发现什么”。

帮助学生点燃蜡烛,强调用火安全。

3、运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发现事物更多的特点。设置问题情境如何挑选一个好西瓜。

人们往往动用各种感官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板书设计:

5、感官总动员

运用多种感官 全面认识事物

6、借助工具观察

教学目标:

认识各种观察工具,学会正确使用放大镜、显微镜和听诊器,体会观察工具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使用放大镜、显微镜和听诊器。正确使用放大镜、显微镜和听诊器。教具、学具准备:

放大镜、显微镜、听诊器课件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

1.我们的感觉是不是万能的? 2.让我们来学习借助工具观察。

二、借助工具观察

1.观察大拇指:学习安全、正确地放大镜。2.完成活动手册第6页。3.学习使用显微镜。

4.学习使用听诊器。

小结:借助工具,我们能观察得更多。

三、认识各种观察工具

学生看课本第20页,认识各种观察工具。法制渗透:《道路交通安全法》《残疾保护法》

四、巩固总结

这节课学到了什么?

板书设计:

6、借助工具观察

观察得更多

第三单元 用大脑思考 做个小侦探

教学目标:

知道大脑会对观察到的现象产生猜测。通过观察与猜测活动,感受大脑的思考功能。对世界产生好奇,乐于动脑思考。教学重点、难点: 学会提出问题。

大胆猜测答案。教学准备: 碰碰球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谈话:我们学习科学,就是要发现奥秘,创造美好世界,只用感官去观察,能做到这些吗?

2.我们还需要学会用大脑思考。

二、学习新课

1.学会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为会么会这样?

蒲公英的种子为会么要飞?菜叶上为什么有这么多孔洞?两只小狗为什么强弱不同?

2.小结:我们要会从观察到的现象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3.学会大胆推测:谁破坏了蜘蛛网?

4.雪地上有动物的脚印,发生了什么事?

5.完成活动手册第7页。

6.学会猜测与验证:玩碰碰球。

三、拓展

科学家一直在推测和研究恐龙灭绝的原因。

四、总结

你学会了什么?

板书设计:

7、做个小侦探

发现问题 推测原因 用脑思考 暗箱里的秘密

教学目标:

学习依靠信息进行猜测。通过解暗箱活动,体会依靠信息猜测的过程。懂得观察获取信息是猜测与判断的基础。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根据信息进行猜测。说出理由。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我们学过观察,学过猜测,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2.让我们把观察和猜测结合起来。

二、学习新课

1.看图猜测:看图,说说发生了什么事,猜想兔子的逃跑路线。

2.完成活动手册第8页。

3.小结:有许多东西像洞穴一样不方便打开,人们只能靠各种信息猜想里面的情况。

4.解暗箱活动。

(1)滚小球,判断盒子里障碍物的位置。

(2)和同伴说说你的发现。

(3)如果意见不一致,多试试,多交流。

(4)完成活动手册第8页。

5.小结:依靠信息进行猜测和判断。

三、总结与拓展

1.你学会了什么?

2.他们都在解“暗箱”。

板书设计:

8、暗箱里的秘密

信息 猜测树叶变黄了

教学目标:

学会根据问题进行调查活动。通过收集树叶的活动,整理信息,进行判断。知道验证猜判断需要经历调查活动。教学重点、难点: 调查树叶变黄过程。调查活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秋天到了,你的家乡哪些树的叶子会变黄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来发现这个秘密。

二、学习新课

1.哪些树叶会变黄?

2.猜一猜,银杏树叶是怎么慢慢变黄的?(学生猜想)

3.怎样验证猜想呢?

4.活动:寻找证据验证自己的猜想。

5.活动:观察、收集校园里其他树叶子,看看它们是怎么变黄的。6.完成活动手册第9页。

7.小结:有猜想,还要经过收集证据来证明。

三、总结

科学不能只靠猜想,要经过验证,得出正确知识。

板书设计: 树叶变黄了

观察发现 猜想

收集证据 验证

第四单元 用双手创造 10 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教学目标:

1.了解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2.能够识别自然物与人造物;3.知道利用自然材料可以制造物品。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能够识别自然物与人造物。教学准备:

课件、树枝、树叶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谈话:在野外,在游乐场里,哪些是自然的,哪些是人造的?

2.学生看图讨论手回答。

3.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区分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二、探索新知

1.看资料:你能区分哪些是自然的,哪些是人造的吗?

2.交流后汇报。

3.小组活动:捡一些树枝、树叶,搭个小棚子。

4.完成活动手册第10页。

5.展示成果,评价。

6.小结:利用自然材料,可以创造物品。

三、总结与拓展

1.看课本第34页,了解人们为了满足生活需要,常常利用自然材料制造物品。

2.你再举几个利用自然材料制造物品的例子吗?

3.完成活动手册第10页,相互评价。

4.环保教育:讨论人们的这些行为对自然界有什么影响,又会对人类的生活带什么影响?

小结:人们为了生活需要,利用自然材料可以创造物品,但是必须注意保护环境。

板书设计

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来于自然 保护自然 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学目标:

知道衣食住行的变化。通过收集信息、整理信息、动手操作等活动,知道衣食住行的变化。懂得科学的进步,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教学重点:

知道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学难点:

发现衣食住行的变化。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看“穿越”视频。

2.你有什么感想?

3.导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变化。(板书课题:衣食住行的变化))

二、探索发现

1.看图讨论:古时候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现在人们的生活又是什么样的?2.汇报发现。

3.小结:人们的生活的变化,从衣食住行上可以看出来。

4.分别分析:从古至今,人们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5.完成活动手册第11页,评价手册。

6.实践活动:用不同的工具把大米碾成米粉。

7.谈活动感想:你觉得哪种工具最省力?米粉可以做成哪些好吃的食物?

三、总结与拓展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拓展:问问长辈,他们认为生活中最重要的发明是什么?

板书设计 衣食住行的变化

衣服 食物 住房

出行 越来越好轮子的故事

教学目标:

知道轮子的作用;知道轮子的发展史。感受轮子对人们生活的巨大影响。

教学重点: 轮子的变化。

教学难点: 轮子的应用。

教学过程:

一、体会导入

1.活动:先推书,再用铅笔做轮子,再推,说说轮子的作用。

2.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轮子的故事。

二、探索发现

1.读一读轮子的历史。

2.讨论:从古至今,轮子有了哪些改变?

3.完成活动手册第12页。

4.评价活动手册。

5.小组活动:想办法给“小车”装上轮子。

6.展示成果,相互评价。

7.拓展:轮子还能应用在哪里?

8.完成活动手册第12页。9评价活动手册。

三、课堂总结

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12轮子的故事

省力 广泛应用

第五篇:苏教版一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 走 进 科 学

1、小小科学家

教学内容: 小小科学家 教学目标:

1、做滚小球的实验,并能有所发现。

2、认识到不仅科学家能做科学研究,小学生也能做科学。

3、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奥秘的人。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科学家的工作,知道科学家是发现大自然的人。教学难点:通过滚小球实验,认识到我们也能做科学。

教具、学具准备: 带有凹槽的可调节坡度大小的轨道,钢珠(玻璃球),绒布 教学过程: 导入: 活动一:认识这些科学家的工作,说教师活动小朋友们,大家好,首先祝贺大家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小学生,你们将学习到许多丰富而有趣的知识。老师知道学生活动 学生谈谈自己的目标和理想 舞蹈家 个性备课 同学们一定也有自己的目标和理想,钢琴家 谁愿意来给老师说一说。

教师提问:那么科学家到底是做什么的呢?(板书:科学家)提供一组不同的科学家正在进行不同研究的图片,也可以结合教材图片观看科学家的工作视频。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科学家?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让学生讲科学家的故事或是看科学家的故事绘本。小结阶段让学生说说科学家

是什么? 小学科学苏教版第1册教案 说你还知道哪些 活动二:我们也来做滚小球的实验 活动三:读图,科学家是发现:

科学家们正在认真工作的图片,你们想不想看一看?瞧,他们正在干嘛呢? 师:看了这些图片和视频以后,有谁样的人。来给老师说说,科学家是做什么的?

师总结: 观察 实验 记录 发现(板书)师:这节课呀,我们就是小小的科学家,马上就要来做一个有趣的实验呢!相信大家都滚过小球吧,瞧,老师这里有一个斜坡,让小球沿着斜坡往下滚,小球能滚多远呢? 如果课堂时间充分,还可以将斜坡的坡度变大,在同一位置往下滚,记下小球滚动的距离,进行比较。师:小科学家们,你们的表现可真棒啊!不要小瞧我们刚刚的实验哦,伟大的科学家伽利略也和我们一样做过这样的实验呢。他是如何滚小球的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段精彩的视频。

师:正是有了这些科学家的辛苦工作和实验,我们人类才解开了大自然的许多奥秘。

2、让学生说说在他们的生活中有没有滚小球的经历。实验之前先猜一猜在哪个位置的球会滚得远一些,实验结束及时将实验结果在活动手册上做好记录。实验过后收拾好材料,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从第一节课开始。学生观看动画视频,了解伽利略的实验,并把自己做的实验与大科学家做的实验进行比较,说出自己的发现。学生说说教材中问题的答案,也可以说说还知道哪些科学家找到 小学科学苏教版第1册教案 现大自然大树是

怎么长高的? 了哪些问题的答案 学生回答 奥秘的人 闪电是怎么发生的? 小结: 地球里面有什么? 有没有外星人? 师:一些还没有找到答案的问题,小朋友们,你们是怎么想的呢,你觉得这些问题以后会找到答案么? 同学们,今天是你们的第一节科学课,我们一起认识了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工作的,他们是如何寻找大自然奥秘的。科学离我们并不遥远,老师希望你们也能勤于思考,善于观察,多多动手,成为一名小小科学家!

板书设计:

小小科学家 观察 实验 记录 发现 教学反思 :

2、小小工程师

教学内容 :小小工程师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简易材料自制一个钱币加长器,并对设计制作的产品不断改进,力争做到最好。

2、通过交流工程师的杰作,意识到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工程师的发明制造。

3、知道工程师是发现设计、发明、制造产品的人。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知道工程师是做什么的,经历制作一件物品的过程 教学难点:认识到工程师的工作与科学家的工作是有区别的,工程师重在设计、发明、制造。

教具、学具准备:

短的铅笔头、吸管、小木棒、一次性筷子、废旧纸张、剪刀、胶带等。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 活动一:了解工程教师活动。

师:小朋友好,还记得老师上节课给大家介绍的一种什么样的职业? 师:今天呀,老师又要给大家介绍一类伟大的人,天上飞的飞机,地上跑的汽车,甚至于小朋友们住的房子等学生活动 学生回忆 学生回答 个性备课 等,都离不开他们,他们就是工程师。(板书:工程师)抓住工程师工作的重要环节,提供工程师的一些典型工作场景图片,让学 学生交流、了解织学生交流,在你周围认识的人当中有没有工程师,他们是怎么工作的。学生讨论工程师的工师的工作 生获得对工程师以及工程技术的初 步感知,同时认识到工程师所做的工作和科学家所做的工作还是有区别的。

活动二:作的图别的,科学家侧重研究、发现,作和科学家的工作有而工程师侧重设计、发明、制造。板书:设计、发明、制造产品 什么不一样。结合活动手册,荷花、轮船、山峰、学生填写活动手册并思考还有哪些属于工程师的杰作 认识工程 冰箱、飞机,辨认哪些是工程师的杰师的

杰作,说说还知道哪些。(注意事项:作,交流 工程师制造的产品不仅体现在高科还知道哪些

活动三: 学做工程师,做一个铅笔加长器

宇宙飞船、高铁、电脑、高楼、桥梁方面,洗衣机、电饭锅等日常用品也是工程师发明的,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展开联想。)师:小朋友们在你们的生活中有没有做过类似像工程师一样的事情呢?谁来说说看。师出示一支短的铅笔 师:小朋友们,老师这支铅笔太短了不好写了,怎么办?你能做个小小工程师帮老师解决这个问题么? 师鼓励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个性化的铅笔加长器,不要求全班统一。教师巡视 5 学生交流自己有没有做“工程师”的经历(搭积木、堆沙堡、拼装模型、测试赛车等活动)学生思考交流 小组制定设计方案,最好能简单的画一下设计图。学生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报纸、吸管、空心塑料管、小竹筒,甚至木棒、塑料棒等尝试制作加长器 学生先对自己的作品

小结:

师:老师这里有买来的;小学科学苏教版第1册教案课题教学内容上好科学课P;小学科学苏教版第1册教案活动二:做比较水的多少实;尝试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布置,期望学生能将实验;

小学科学苏教版第1册教案 小结 师:老师这里有买来的现成的铅笔加长器,同学们你们看看,与你们自己做的有什么不同?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工程师主要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他们会画设计图、发明制造新产品,甚至还能维修机器,他们的工作与科学家们一样重要,我们班的小小科学家和小小工程师们,老师希望你们能好好学习,利用自己所学 的知识,成为像他们一样有用的人才!

板书设计

小小工程师 设计 发明 制造产品 教学反思:

3、上好科学课

教学内容 :上好科学 教学目标:

1、能够说出科学教室与一般教室的不同。

2、通过比较水多少的活动,认识到科学课上要遵守规则。

3、.参与制定上好科学课的规则,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则。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制定科学课的规则并在活动遵守规则。教学难点:能够在活动中有规则意识并主动遵守。

教具、学具准备: 细而高的瓶子,粗而矮的瓶子,染色用的颜料,有

刻度的瓶子,抹布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导入

活动一:参观科学教室,比较与普通教室的不同 教师活动 师:小朋友们,欢迎大家来到科学学生活动 学生参观、熟悉科学实个性备课 实验室,老师先带大家参观一下。验室 教师引导并介绍实验室 师:实验室和我们平时的那个教室有一些不同之处呢?哪个小朋友是火眼金睛,先来说一说你发现的不同之处吧!(比较前要让学生仔细观察科学教室,关注以下这些方 学生观察、比较说出实验室的特点 面:课桌椅的摆放、橱窗里的物品、墙壁板报的布置以及通水通电情况。)

活动二: 做比较水的多少实验 活动三: 制定科学课

尝试让学生说说为什么要这样布置,期望学生能将实验室的环境布置与他们的科学学习更好地联系在一起。师:同学们,在实验室我们需要学会用科学的方法,通过实验来寻找问题的答案。比如这两瓶水,到底是哪个多一点呢?(教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一高一矮两个瓶子,且两个瓶子里饮料瓶、水装有不同高度的水。为了看得更清楚,可以用色素给水染色。)比较的方法可以多样,教师要尽可能地预想方法并准备好相应的器材 实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反思,如在刚才的实验过程中有没有互相合作,有没有人争抢实验器材,小组里的声音是实验室的量不是太大,有没有将桌

上搞得到处都是水,实验过后有没有收筒、量杯可拾好器材等。(注意事项:比较出水的多少并不是最终目的,关键是要看在活动中比较水的多有没有规则意识。)师:同学们,其实不仅科学教室与普通教室是不一样的,科学课与其比较前可先让学生制定一个简单的计划,说说怎么去比,需要用到什么材料。学生反思自己在实验中遵守了哪些,还有哪些被忽视的多少的器了,想想如果我们都遵守科学课的规则,那我们的实验效果会怎么样? 学生填写活动手册,分辨图片上的这些同学 小学科学苏教版第1册教案 的规则 小结 他课程也有许多不同,科学课上我们会面对各种材料进行观察或是实验操作。当面对实物材料时,有的小朋友会不自觉地处于兴奋之中,他们好奇心非常强烈,总是想触摸这些材料,或者提前去操作实验,可是这容易造成科学课堂的无序与干扰,所以同学们我们应该一起来制定上好科学课的规则,我们先一起来看看活动手册上的这张图。P3请同学们想一想图上哪些同学做的对,哪些同学做得不对?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小朋友们,在以后的科学学习活动中,老师希望大家都能自觉主动地去遵守今天我们一起制定下来的规则。

板书设计

上好科学课 遵守规则 教学反思 :

第2单元 用感官观察

单元目标:

1.知道利用感官观察,可以获得关于事物的很多信息。

2.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3.能动用各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4.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5.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认识感官

教学目标

1.通过与同伴互相指认眼、耳、鼻、舌、皮肤的活动,说出它们都是感觉器官(感官了)。

2.观赏视或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动物也通过眼、耳、鼻等感知环境并且有些动物的感官很灵敏。

3.在用感官观察的活动中,尝试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利用感官观察,可以获得关于事物的很多信息。难点: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课前准备:各种声音的录音片段。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

一、了解感官 我们用什么来观察?

用哪里来看?——眼睛。(眨眨眼睛)用哪里来听?——耳朵。(摸摸耳朵)用哪里来闻?——鼻子。(用力深吸一口气)

什么器官让我们吃出味道呢?——嘴巴(伸出舌头)人体最大的感觉器官是什么呢?——皮肤(摸摸自己的皮肤)整理学生对感觉的已有认识,激发兴趣,引入利用感官进行的观察 活动。

二、眼睛

用眼睛看,你能找到几种动物?

1.观察教材中森林的图片,你找到了什么小动物? 2.这个小动物是什么样的? 3.什么颜色?什么形状?什么大小?

三、耳朵

用耳朵听,你听到了什么?

1.多媒体播放各种声音(雨滴、照相机、小鸟、救护车、沸水、风声、狗叫、课间的吵闹声??)

2.竖起耳朵,你听到的是什么声音?

3.声音好听吗?大声吗?你觉得大概是发生了什么事?

四、鼻子

1.你记得什么东西是香的?什么东西是臭的? 2.你喜欢什么样的味道?

3.我们什么时候会用到我们的鼻子?

4.不认识的东西可以用随便用鼻子去闻吗?可能会有什么后果?

五、拓展

1.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感觉器官也有了不起的功能?

2.既然不同的感官有不同的作用,当一种感官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该怎么办呢?(作为课后思考)

5感官总动员;教学目标;1.通过品茶、观察蜡烛等活动,说出认识一种事物需;2.在做品茶活动和与同伴观察蜡烛的活动中,尝试发;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1.菊花茶、绿茶、红茶少量,玻璃水杯或塑料水杯三;1.每个小组同学面前摆放装着三种茶的三个大杯子,;注意:每喝一口茶,要记住自己喝的茶的味道;2.第一轮组内同学轮流带上眼罩,猜猜

教学反思 :感官总动员

教学目标

1.通过品茶、观察蜡烛等活动,说出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2.在做品茶活动和与同伴观察蜡烛的活动中,尝试发现并交流事物更多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全面认识一种事物需要动用各种感官。

难点:能动用各种感官观察并描述事物的特点。课前准备: 1.菊花茶、绿茶、红茶少量,玻璃水杯或塑料水杯三只,热水大杯。2.蜡烛一支、火柴一盒。3.西瓜或挑西瓜的视频。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大家来品茶

1.每个小组同学面前摆放装着三种茶的三个大杯子,每个同学用自己课前准备好的三个喝水的杯子分别尝尝三种不同的茶的味道。

注意:每喝一口茶,要记住自己喝的茶的味道。

2.第一轮组内同学轮流带上眼罩,猜猜组员递给自己的杯子里装的是什么茶。

3.第二轮组内同学轮流带上眼罩,捏住鼻子,猜猜组员递给自己的杯子里装的是什么茶。

4.从品茶的小实验中发现:吃东西的时候,舌头和鼻子总是一起工作的。

注意:这里利用时机引导学生未知的东西不能随便闻和吃。

二、观察蜡烛

1.每个小组内的桌面上黏上一根蜡烛。

2.小组内同学尽可能多地说出蜡烛的特点。蜡烛是什么颜色的?形状像什么?摸起来是什么感觉呢??? 3.老师点燃每个小组的蜡烛。

4.小组内同学尽可能多地说出点燃的蜡烛的特点。蜡烛点燃以后是什么颜色的火焰?闻起来有味道吗?温度是怎样的?蜡烛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 注意:提醒学生不能用手触碰火焰和滴下的蜡油。5.刚才在观察蜡烛的过程中,你用到了哪些感官呢?

引导学生:“我们用眼睛发现什么”“我们用鼻子发现什么”“我们用手发现什么”。

三、挑西瓜

1.你知道有经验的人是怎么样挑选西瓜的吗? 2.翻开书第17面,从书上找找挑选西瓜的好方法。3.总结: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常常需要动用多种器官。

四、小结 教学反思 :借助工具观察

教学目标

1.通过做用感官直接观察和借助简单工具观察的活动,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

2.通过阅读图片资料,知道各种各样的观察工具延伸了人的感官功能。3.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使用简单工具可以观察到事物的更多细节。难点:会正确使用放大镜、简易显微镜等观察事物。课前准备:

1.放大镜两个、简易显微镜两个。2.蜡烛一支、火柴一盒。3.相关视频。

教学过程:

一、观察大拇指

1.引导学生用三种方式观察大拇指。(肉眼、放大镜、简易显微镜)(1)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来回移动,直至看清楚。

(2)提醒学生使用放大镜看太阳的严重后果,进行安全教育。(3)简易显微镜的使用方法:用镜头紧贴手指,眼睛紧贴观察孔,调节旋钮,知道看清晰为止。(尽量让学生看完书自己说)2.提问:用三种方法观察到的大拇指有什么不同呢?(见学生活动手册P6)

3.引出工具可以观察到物体更多的细节,而这些都是肉眼无法看到的。

二、听诊器

1.老师演示使用听诊器的方法。2.学生轮流上台体验。(1)用耳朵贴着同学的胸口听心跳声。

(2)用听诊器贴着同学的胸口听心跳声。

(3)分享感受:用耳朵听和用听诊器听有什么不同? 3.引出工具大大延伸了人的听觉功能。

三、认识各种观察工具

1.课件出示:望远镜、显微镜和汽车后视镜。

提问:这些工具有什么作用呢?(延伸了人的视觉功能。)2.课件出示:盲杖

提问:这些工具有什么作用呢?(延伸了盲人的触觉功能。)3.课件出示:助听器

提问:这些工具有什么作用呢?(延伸了听力障碍者的听觉功能。)4.(学生活动手册)酒精测试仪,它延伸了人的嗅觉功能。

四、小结 教学反思 :

第三单元 用大脑思考

7、做个小侦探

教学目标:

1、在案件侦破过程中引导学生细致观察、迁移经验,尝试运用比较、分析、推理、排除等手段进行案情分析。

2、感受对人物、场景等的细致观察在侦破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3、提升思维的准确性与扩散性。教学准备:

1、已认识各种脚印。

2、课件:ppt画面八幅。(见附图)

3、教师侦探卡(大),学生侦探卡人手一张,笔。(见附图)

4、侦探奖章若干。教学重点:

学生根据案件中提供的三条线索,调动多种感观进行观察、记忆、判断,分别找出三条线索的答案。教学难点:

在得出的三条线索的基础上,运用推理等手段,找出真正嫌疑人,并能说出自己的理由。教学过程:

一、事件起因――少了商品。

1、点击ppt画面一:鸡大婶开商店。

师:鸡大婶开了一个百货商店,商店里的生意可好了,来买东西的顾客非

常多。

一天的生意忙完了,客人都走了,鸡大婶经过仔细的计算,算出店里应该还剩下这些商品。

2、点击ppt画面二:商品清单。

二、进行侦破。

(一)猜测。

1、师:那少了的1罐蜂蜜,2块蛋糕会到哪里去了呢?

学生猜测,自由交流商店可能发生的情况。引导学生说出有人拿走了。

2、师:到底可能是谁拿走的呢?白天店里还拍摄到了一段录像,一起去看看吧!

3、师:你们说得都不错,可是这些都是你们猜出来的,光凭猜行不行,怎么办呢?想想警察破案需要找到什么? 引导学生得出:找线索。

4、师:今天,我们就来做一回小侦探,一起去找线索吧!

三、观察书中图画,找出原因

1、教师指导学生看图,仔细观察图画中的现象,指名回答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原因。

2、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平时的生活中现象来解释,要说的有所依据。

四、看书猜猜猜。

五、小结内容:今天我们做了小侦探,学会了推断,找证据,得到答案,希望同学们以后做生活的有心人,继续你的小发现。

8、暗箱里的秘密 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看图能力,学会讲述故事。结合身边的事例说出自己的发现。

通过学习知道生活中也存在暗箱,对于暗箱的作用有所了解,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准备:听诊器、空盒子,圆珠子。教学过程:

一、看图讲故事。

学生打开书本,小组合作看图讲故事。指名来讲故事。

仔细观察图,你从图中发现了什么?(指名来回答)学习新知

教师讲解:有许多东西像洞穴一样不方便打开,人们只能开各种信息猜想里面的情况,这就是暗箱。

让学生试着举例说明在什么地方见过这样的暗箱。

动手做实验,猜猜小珠子的位置,和同伴说说自己的发现,理由是什么? 教师指导看图27页,并进行相关的讲解。玩游戏“我是小医生”

小组成员之间用听诊器来分别听听同伴的心跳,感受当医生的乐趣。小结课堂。

9、树叶变黄了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探究笔的奥秘,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2、知道铅笔的心的粗细、颜色深浅与笔杆上“H、B” 之间的联系,能独立拆装一般的自动铅笔,能用一种方法画圆。

3、培养学生初步自主探究物体的能力 重点:

1、指导学生探究笔的奥秘,培养学生探究的兴趣

2、知道铅笔的心的粗细、颜色深浅与笔杆上“H、B” 之间的联系,能独立拆装一般的自动铅笔,能用一种方法画圆。难点:

知道铅笔的心的粗细、颜色深浅与笔杆上“H、B” 之间的联系,能独立拆装一般的自动铅笔,能用一种方法画圆。教法:探究法 课前准备:

铅笔、自动铅笔、彩色水笔、纸、1杯红水、图钉、硬币、陀螺 教学流程:

研究铅笔的奥秘 研究自动铅笔的奥秘 拆装自动铅笔比赛 探究彩色水笔的奥秘 画硬币 画圆 课后活动 教学过程:

活动1:探究铅笔的奥秘

1、观察三只铅笔有什么不同

2、各组交流汇报

3、讨论笔心粗细与写字有什么关系

4、总结发现的秘密

5、教师讲解

活动2:探究自动铅笔的奥秘

1、提出问题:自动铅笔的内容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去探究。

2、开展拆装自动铅笔的比赛 活动3:探究彩色水笔的奥秘

1、让学生用彩色水笔画画

2、讨论彩色水笔内的水是怎样来得

3、研究怎样解决问题

活动4:研究画硬币和画圆的方法

1、研究画硬币的方法

2、研究用笔画圆的方法

3、制作五彩陀螺 板书设计

第四单元 用双手创造

10、自然世界与人工世界 教学目标:

1、在测量过程中,有认真细致、团结合作的态度

2、通过实际练习,掌握用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

3、能自己想办法测量比尺长的物体、方的和圆的物体的周长,以及不用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4、认识常用尺 重点:

1、在测量过程中,有认真细致、团结合作的态度

2、通过实际练习,掌握用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基本方法

3、能自己想办法测量比尺长的物体、方的和圆的物体的周长,以及不用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难点:

能自己想办法测量比尺长的物体、方的和圆的物体的周长,以及不用尺测量物体的方法 教法:实验法 课前准备:

木直尺、刚直尺、钢卷尺、皮尺、学生尺、纸质软尺、木板、铅笔、方形、圆形物体、绳子 教学流程:

认识常用尺 认识厘米和尺的刻度 学习测量方法 测量练习

研究不用尺测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学过程:

活动1:认识不同尺怎么样测量物体的长度

1、观察几种常用尺的外形

2、介绍古人曾经使用的一些测量方法 活动2:认识常用尺

1、知道尺子是多种多样的。

2、观察常用尺上的符号厘米,感受1厘米的长度。观察尺子上的刻度,最大厘米刻度线。活动3:用尺测量的方法

1、教给学生用尺测量的方法。

2、学生充分练习。

3、选择较难的物体进行测量 活动4:使用图形尺

1、观察图形尺

2、认识图形尺的构造和用途。

3、学生自由练习课后小结:

11、衣食住行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通过文具自古至今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使学生体会到文具是随着人们的需要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2、每人能画出或说出一种新的文具的创造思想,自选材料制作一种不用木材的铅笔。重点:

1、通过文具自古至今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科技意识---使学生体会到文具是随着人们的需要和科技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

2、每人能画出或说出一种新的文具的创造思想,自选材料制作一种不用木材的铅笔。难点:

每人能画出或说出一种新的文具的创造思想,自选材料制作一种不用木材的铅笔。教法: 探究法、操作法 课前准备:

毛笔、墨、宣纸、计算笔、等各种各样的笔、白纸、普通纸、铅笔心、毛线、细线、布等。教学流程:

了解纸和笔的发展 了解带橡皮铅笔的发明过程 设计一种新铅笔 制作不

用木材的铅笔 教学过程:

活动1 :了解纸和笔的发展

1、甲骨、竹简、宣纸、现代的纸

2、羽毛笔、蘸水笔、钢笔、铅笔、自动铅笔、3、各种橡皮、涂改液、涂改笔 活动2:带橡皮铅笔的发明过程

1、在活动1的基础上的谈话

2、看课文中关于带橡皮的铅笔发明的图

3、讨论:我们周围的哪些物品可能是像带橡皮的铅笔这样发明的? 活动3:设计制作新文具

1、根据自己的需要设计一种新的文具,画在书上。

2、制作一只不用木材的铅笔。课后小结:

通过学习,学生们了解了纸和笔的发展,在制作“新铅笔”的活动中,培养了学生们的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板书设计

12、轮 子 的 故 事 教学目标:

1、激发学生对探究身边的物品---衣服的科学的兴趣:认真参与观察,比较分类和制作等活动

2、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能力

3、指导学生初步认识衣服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重点:

1、激发学生对探究身边的物品---衣服的科学的兴趣:认真参与观察,比较分类和制作等活动

2、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能力

3、指导学生初步认识衣服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难点:

1、激发学生对探究身边的物品---衣服的科学的兴趣:认真参与观察,比较分类和制作等活动

2、培养学生观察和比较能力

3、指导学生初步认识衣服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教法:探究法 课前准备:

1、衣服的图片

2、学生自带一件最喜欢的衣服

3、各种特殊衣服的图片 教学流程:

认识学生自己的衣服 搜集衣服资料 给衣服分类 认识特殊的衣服 整理自己的衣柜 教学过程: 活动1:认识学生自己的衣服

1、穿上自己喜欢的衣服

2、引导学生在颜色,大小,图案,材料,款式,穿着场合,穿着季节等方面比较相同和不同

3、出示图片 活动2:给衣服分类

1、观察和比较教师和学生搜集的各种各样的衣服

2、学生给衣服分类

3、汇报分类方法 活动3:认识特殊的衣服

1、出示书中的图片认识特殊的服装

2、引导学生说出其他有特殊用途的衣服 活动4整理自己的衣柜

1、学习集中存放衣服的方法

2、作业:整理自己的衣柜 小结: 了解服装在不同时期的变化,了解了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下载最新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word格式文档
下载最新青岛版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青岛版)

    六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青岛版) 本资料为woRD文档,请点击下载地址下载全文下载地址第一单元第一课时 第一课 病 毒 教学内容:青岛版P2~P4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提出与病毒......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海底世界数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海底世界情境图。 教学目标: 1、经历自然有趣的看图数数的活动过程,展示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初步知道正确......

    青岛版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5篇)

    准备课 授课时间:9.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海底世界情境图。 教学目标: 1.经历自然有趣的看图数数的活动过程,展示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初步知道正确的数数方法。 2.联系实际生活......

    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全册教案青岛版精品

    一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空气 单元教学目标 1、能用感官观察并描述出空气的特点。 2、能说出空气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透明、能够流动的气体,我们周围都有空气。 3、......

    小学一年级上册全册安全教育教案

    家庭生活安全 教学目的: 1、增强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唤醒学生在玩耍时的安全意识,加强自我保护。 3、教给学生用电常识,正确使用家用电器,......

    小学一年级上册全册安全教育教案.

    小学一年级上册全册安全教育教案 第一章 家庭生活安全 教学目的: 1、增强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唤醒学生在玩耍时的安全意识,加强自我保护......

    小学一年级上册全册安全教育教案

    小学一年级上册全册安全教育教案 第一章 家庭生活安全 教学目的: 1、增强学生在家庭生活中的安全意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2、唤醒学生在玩耍时的安全意识,加强自我保护......

    小学一年级音乐上册全册教案

    1. 童谣新唱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学唱《落雨大》《海娃变油娃》,让学生熟悉广东客家山歌的风格特色,感悟乡音之美,并了解人民的生活带有浓郁的地方风情并启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