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青岛版一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准备课
授课时间:9.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海底世界情境图。教学目标:
1.经历自然有趣的看图数数的活动过程,展示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初步知道正确的数数方法。
2.联系实际生活初步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具准备:
海底世界挂图,数数用的表格,各种动物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去过“海底世界”吗?看来大家对“海底世界”非常感兴趣,那我们就一起去海底世界看一看吧。(出示有关海底世界的录像资料。)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孩子对《数学》这门课还比较陌生,要想引起孩子学习数学的兴趣,必须以他们感兴趣的事物入手,充满幻想的蓝色的海底世界正是孩子们所喜欢的。】
二、探索新知
(一)观察情景图,师生共同数数。
1. 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先独立观察图中有什么? 2. 同位相互说一说在这个神奇的世界,你看到了什么?
3. 谁想谈一谈你看到了什么?(一只鲸鱼)教师在黑板上贴出1只鲸鱼的图片。
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依次贴出水母、条纹鱼、虾等的图片。4. 你最喜欢海底世界里的哪种动物?数一数有几只?
找几名学生到黑板上指着挂图数出自己喜欢的动物的数量。在学生数的过程中,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有顺序地数,并且渗透有关位置的知识,让学生不但数清数量还要讲清楚在图中地位置。
(二)学生独立数数。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数数,下面老师给每个同学数数的机会,并把数的情况记下来,好不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数数)
师:跟同位小朋友互相说一说,你数的是什么,怎样数的,数了多少? 师:刚才我们都数了什么?各有几个?(学生回答时,教师把黑板上图片贴完,并对应写上数字。)
【设计意图:通过简单的数数,全面了解学生计数、方位、分类、大小、位置、比较、图形及观察、动手、表达等多方面的情况,为后面的系统学习做准备。】
三、联系生活,练习数数
师:有这么多的同学喜欢数数,那么现在请同学们数数我们的教室里的东西?
师:谁来说说你数的是什么?有多少个?你是怎样数的。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数数,让学生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美丽的海底世界里认识了许多朋友,还学会了数数,回家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数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第一单元 快乐的校园 ——10以内数的认识
单元分析
教学内容:
数10以内的数;读、写10以内各数;10以内数的顺序;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以及认识“=”、“〉”、“〈”,并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重点是理解1—10各数的意义,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难点是写1-10各数。
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具体物品正确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
2.通过操作活动,能理解10以内数的具体含义,会读、写0—10各数;在具体情境中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能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结合具体实例,认识“=”、“〉”、“〈”的含义,并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3.初步经历用1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在教师引导下学会与同伴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本单元是学习“数与代数”知识的起始阶段,对建立初步的数感、符号感以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根据刚入学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本单元教材编写特点是选取以儿童将开始的校园生活为素材,通过“科技小组活动”、“老鹰捉小鸡”、“拔河比赛”、“快乐的课堂”四个学生感兴趣的综合信息图组成“情境串”,让学生在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的解决问题过程中,系统学习10以内数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初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本单元设有四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科技小组活动”,通过提出“天上有几架飞机”的问题,引起学生数数的兴趣,图中提供的信息还可以数一共有几架飞机、有几个小朋友在参观等,教材只选取了其中一个问题做引导,通过数理解 10以内数的意义,并借助自主练习中数“天上大约有几只小鸟”渗透初步的估计意识。第二个信息窗是借助学生熟悉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在数扎小辫女孩“排第几”的过程中感知自然数的另外一个含义——序数的含义;同时通过理解穿红上衣男孩“身上的6表示什么意思”,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序数的含义。在自主练习中,借助“饭前准备”的画面,学习2个2个数的方法,初步渗透按群计数的方法。在“贴一贴”练习中培养学生简单找规律的意识。第三个信息窗是学生喜爱的“拔河比赛”,借助学生已有的游戏经验,引起学生的争论。两边人数不相等不能开始比赛,同时这幅图有动态变化的特点,跑过来的小朋友的加入使两边人数相等可以进行比赛,从而学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第四个信息窗是“快乐课堂”,以两幅连环画的形式呈现,借助树上苹果数量减少到一个也没有来认识有关0的问题。同时图中借助直尺、温度计上的0,进一步体会0不仅可以表示一个数,也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线。自主练习中又设计了“按顺序连线”的内容,进一步熟悉0—10各数的顺序。
教学措施:
1.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产生亲切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
2.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合作探索解决问题。3.充分利用自主练习,扩大学习空间。4.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逐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感 5.发挥评价的作用,激励学生的学习。本单元建议课时数:8课时。
科技小组活动1 授课时间:9.7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信息窗1,自主练习第1、5、6题。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具体物体正确地数出5以内物体的个数,理解5以内数的具体含义,知道5以内数的组成。
2.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操作及抽象概括能力。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理解1——5各数的含义。
教学关键:由于学生刚刚入学,所以教师的组织教学显得尤为重要。教学准备:
教师:课件 坦克等图片,点子图,田字格。学生:1——5的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一)谈话:同学们来到新学校,你觉得这个学校怎么样?(学生自由谈对学校的印象。)
(二)现在我们一起到操场上看看科技小组的活动吧!(出示情境图)
(三)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图上都有什么?(“太阳”、“树”、“飞机”、“小朋友”„„引导学生学会有序观察图)
(四)你能根据图上的内容提一个数学问题吗? 如:“天上有几架飞机„„”
(学生提不出可进行引导,师:先听老师提一个,仔细听好了:飞机有几架?像老师这样,用一句话来表示一个和数学有关的问题,这就叫提出数学问题。你会像老师这样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板书:飞机有几架? 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由于学生刚刚入学,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的能力较差,教师通过让学生提类似的问题,有效地进行引领,逐步提高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一)要想知道“天上有几架飞机?”用什么办法?(数一数)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大家想出的办法数一数天上有几架飞机吧,注意有顺序的数数,对于能有顺序数数的学生要给予鼓励。
(二)天上有5架飞机,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三)你还能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后,再让全班同学或同桌解决。注意尽可能多的找图中的信息。
(四)小结:一辆坦克我们可以画一个点子,用数字1表示;两支火箭画几个点子,用数字几表示?等等。(板书)
(五)1、2、3„„除了表示1个太阳、2个火箭、3个小朋友还可以表示什么?
(六)对于学生提出的这节课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收集在“问题口袋”中,做好记录。
【设计意图:注意组织学生交流数数的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并通过小结,发展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渗透对应思想。】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一)学生找一找教室里的物品,来数一数。
(二)自主练习第1题。
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说一说要我们干什么(把每组物体与对应的数量连起来)。明白题意后,再来解决。
指导学生直尺的用法。
(三)自主练习第5题。
请学生任选一张卡片,根据卡片上的数,联系实际说一句话。组织学生充分交流,体会数的意义。
(四)自主练习第6题,涂一涂。
先让学生自己观察图,然后说一说图中的“3、4、5”分别是什么意思,再涂一涂。
四、课堂总结
这节课学得高兴吗?课下寻找数量是1—5的物体,比一比谁发现得多。
【设计意图: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课下让学生找数量是1—5的物体,既巩固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使他们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反思:
一年级的孩子由于在幼儿园和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这些数,所以数这些数并不陌生,但对这些数的意义还不太了解。所以这节课,我把重点放在理解数的意义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上。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我是这样做的:
师:“看着这幅图,你能不能试着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这时,有的学生说:“老师,什么是数学问题?”
师:“我先来提一个,听好了:飞机有几架?像老师这样,用一句话来表示一个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这就叫提出数学问题。你会像老师这样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
经过这样一番引导后,学生们纷纷举手提出了自己的问题“火箭有几架?”“小汽车有几辆?”“有多少个小朋友?”“有几颗松树?”„„
由于学生刚刚升入一年级,不知道什么叫数学问题,但在他们的生活中,已经有了这方面的经验,所以我提供了一个数学问题的范例。通过引领,有我的一个问题,引出学生的众多问题,培养了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一年级上册的内容对学生来说比较简单,我们除了让学生掌握这些基本的数学知识外,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习惯。例如:
听的方面:认真听老师的发言,不要东张西望,老师讲到哪儿指到哪儿;认真听同学的发言,能够重复同学的话语。
说的方面:能够根据情境图提取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能够把话说完整,声音要洪亮。
写的方面:能按老师要求规范书写,字迹工整美观,大小适宜。
只有我们迅速把学生带入轨道,我们一年级的课堂才能从无序走向有效,最 终让我们的课堂成为高效课堂。
科技小组活动2 授课时间:9.8 教学内容:教科书1—5数字的写法,“自主练习”第2、3、4、7、8题。教学目的:
1.会写1-5各数,知道5以内数的组成。2.巩固对1-5各数的认识。
3.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4.使学生学会与同伴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教学重点:
书写1——5各数时的起笔、停笔,及在田字格中的布局。教学准备:小圆片(或小棒)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我们学会了数数,初步认识了1-5这些数。今天就来和它们做好朋友,学会写这些数,好吗?
二、观察字型,学习书写
(一)先让学生观察数字,说一说像生活中的什么东西。
(二)观察各数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三)书空,记笔顺。
(四)描红,并尝试书写。
教师在田字格中边示范边讲解1—5各数的写法,重点说明从哪里起笔,在哪里拐弯,在哪里停笔及在田字格中的布局。
(五)写一写、比一比,同位互相纠正。
(六)师生共同评价学生的书写情况。
【设计意图:评价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在学生练习写数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互评,不但可以让学生对于数字的书写有更加清晰的认识,而且从中学会欣赏别人、尊重别人。】
三、1—5各数的组成
(一)同学们愿意做分小棒的游戏吗?把4根小棒分成两堆,可以怎样分?自己分分看,看谁能想出不同的分法?
(二)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有序思考,师条理地进行板书。
(三)教学2.3.5的组成时,师提出问题后,先让学生想,有困难的可以摆小棒。
(四)对口令游戏:
(老师演示:某某同学我问你,5可以分成1和几? 或:5可以分成几和3?或:2和3组成几?)同桌游戏。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操作得出1—5各数的组成后,熟练识记也很重要。这里不是让学生死记硬背,而是通过玩对口令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三、巩固练习
(一)自主练习第2题,数数和写数的综合练习。
指导学生先数数,再说说每组中物品的个数,想想分别用哪个数字表示。着重进行写数的指导。
(二)自主练习第3题,认数和写数的综合练习。
让学生先用小圆片摆一摆,边摆边说摆了几个,再添上一个是几个。然后让学生看课本一组组进行数珠子、画点子、写数字练习。
(三)自主练习第4题,数的组成练习。
让学生用小圆片代替小碗或小帽子摆一摆,同时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辅之以用手指表示数,边比划边说。先让学生按从左到右的顺序说说几和几合起来是几,再让学生按从右到左的顺序说说几和几合起来是几。
(四)自主练习第7题,数的组成练习。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五)自主练习第8题。
鼓励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学生问题。练习时,引导学生有序观察,提出不同的数数问题,再进行数数和交流。
老鹰捉小鸡1 授课时间:9.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8页的信息窗2及自主练习1、4、5题。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具体物体正确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理解6—10各数的意义,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体会序数的意义。
2.通过学生的观察、思考及交流活动,理解10以内数的意义,初步形成数的概念。
3.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重点:
理解6—10各数的含义。教学准备:
教师:吊环等图片,点子图,田字格。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幼儿园的时候,玩过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吗?是怎样玩的?今天,有很多小朋友正在玩这个游戏,我们赶快去看一看吧!
【设计意图:由老鹰捉小鸡的谈话引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交谈中明确“小鸡”要按顺序一个牵着一个,为序数的教学做好铺垫。】
二、教学6—10各数的意义
(一)数一数,有多少个同学在玩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仔细看图,你还发现了哪些这样的数学信息?(对于自觉运用数字进行表达的学生予以表扬。)
小女孩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跑步的有多少人?”谁来告诉她?你是怎样知道的?谁还有不同的方法?注意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一眼看出的、1个1个地数、2个2个地数等)
谁能试着提出类似的问题?谁能帮他解决?
按顺序板贴:跑步的同学、树、吊环、向日葵和足球图。
(二)6个同学我们可以画6个点子,用数字6表示;7棵树我们该画几个点子,用数字几表示?等等。
(三)我们身边或生活中数量是6—10的物体有许多,谁能用上6—10中的任意一个数字说一句话?
【设计意图:在交流数数方法的时候,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展示不同的数法,有效地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通过让学生从生活中找数量是6—10的物体,并试着说一句话,不但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而且语言表达能力也从中得到了培养。】
三、体会序数的意义
(一)看,玩老鹰捉小鸡的同学多开心呀!从前面数,扎辫子的女孩排第几?从后面数呢?
(二)谁能当小老师检查一下同学的掌握情况呢?
(三)小结:1、2、3 „„10还可以表示第1、第2、第3„„第10。【设计意图:关于序数,学生有丰富的生活经验。为此,解决了 “扎辫子同学排第几”的问题后,教师根据一年级学生表现欲强,愿当小老师这一特点,让他们提出问题检查同学的认识情况,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四、对数意义的拓展
(一)观察跑步的同学,排第一的是几号?这里的“5”表示什么?小组讨论。
(二)汇报与补充。
(三)小结:这里的5既不是表示5个,也不是表示排第5,而是此运动员的代号。
【设计意图:通过此环节的教学,旨在使学生体会数还能简单明了地表示事物。由于这一知识点对学生来说有难度,教师安排了小组学习,让学生在思考、交流、碰撞、提升中逐渐清晰认识。】
五、拓展应用
(一)同学们,我们如果要开家长会了,你要把自己座位的位置介绍给爸爸妈妈,怎么说能让他们听清楚呢?学生介绍,如“在第几排,从前面数第几个?或从后面数是第几个?”同学们来判断一下说得对不对。
(二)自主练习第1题。
让学生先说说图中有哪些小动物,再数数每种动物有多少个,然后想想各用哪个数表示,并画上线连起来。交流时,让学生说说是怎样连的,如:是按顺序连的,还是跳着连的;是由物找数,还是由数找物。指导学生直尺的用法。
(三)自主练习第4题
谜语导入:雨过天晴挂天上,身材细弯像座桥,让我仔细数一数,七种颜色真漂亮。
练习时,先让学生按要求从上向下数一数、填一填、涂一涂,明确几个和第几个。做完之后,再变换方向让学生从下向上数一数,说一说。
(四)自主练习第5题,根据给定的数涂上对应的圆圈个数。
练习时,不管学生如何涂,只要涂的个数与数对应起来就可以。涂完后,引导学生主动找出数的排列规律,初步认识单数、双数。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
老鹰捉小鸡2 授课时间:9.13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9页6—10的写法及自主练习2、3、6、7、8题。教学目标:
1.学写6—10各数。
2.初步渗透数的组成、按群计数和简单的找规律。3.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点:
书写6——10各数时的起笔、停笔,及在田字格中的布局。教学准备:学具小方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师:数学王国今天可热闹了,原来数字娃娃在开会,6、7、8、9、10 五个数字有意见,因为1-5五个数早和小朋友们认识了,大家都会写这五个数了,可6-10 还没机会和大家作好朋友,它们都等不及了,你看它们来了。(板书:6、7、8、9、10)(在早已画好的田字格中写)
【设计意图:以童话故事的形式引出课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二、合作学习,探究方法
(一)师:今天,如果你仔细观察,学会写这些数字,把它们写得很美,它们就会和你成为好朋友。
(二)学习6的写法
1. 看字型:你看6先来了,出示6(在田字格中的写法)。看看它象什么?(生说,表扬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 学写法:看一看、说一说它在格中的位置和布局(让学生充分观察,充分说)。
3. 写一写,自己试书空,师指导书写。
(三)学习7、8、9、10的写法
1. 师:7、8、9、10也等不及了,它们在书上第9页等着你哪。
2. 看书自学:学生自己观察字型,他们分别象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状?先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充分交流。
3. 自己学习各数的写法。先书空练习,再尝试书写。4. 8的书写顺序学生容易写反,注意指导。
(四)你学会了吗?有问题吗?你觉得哪个数字最难写?请学生当先生进一步指导书写。
【设计意图:准确、流畅书写6—10各数,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基本功之一,而教师针对学生容易把8的笔顺写反这一情况,着重指导8的书写,以突破教学难点。】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一)自主练习第2题,数数和写数的综合练习。
练习时,指导学生把操作和言语表达结合起来,如边伸手指边说“一个手指,再添上一个是2个,2个再添上一个是3个„„”,同时画点子、写数。
练习结束后,进行找相邻数的练习。如:教师发令说出任意一个数(1除外),让学生说出它的前一个数是几、后一个数是几。
(二)自主练习第3题,以学具操作进行数的分与合的练习。
练习时,引导学生按教材中提示的方法,先让学生独立地分,然后进行交流,最后整理出10可以分成1和9、2和8、3和7、4和6、5和5、6和4、7和3、8和2、9和1。
(三)自主练习第6题,小鸟回家图。
练习时,先让学生分别填出4只和第4只,然后让学生比较两个4所表示的意义,体会同样一个4既可以表示几个也可以表示第几个。还可以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身边的事物举例说一说类似的例子。
(四)自主练习第7题,写数和巩固数序的练习。
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第一行和第二行分别要按照什么顺序写,以巩固1—10各数的顺序。
(五)自主练习第8题,数的组成练习。
练习时,可以先让学生尝试添数,如果学生遇到困难,可以让学生借助学具操作来完成。最后一道小题是开放题,交流时让学生思考“怎样填写才能不重复、不遗漏地把填法一一列出来”,引导学生进行有序思维。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好在哪里?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拔河比赛1 授课时间:9.1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信息窗三及自主练习1、2题。教学目标:
1.在拔河的情境中通过数数、比较活动,体验多少的比较方法。2.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会用符号来表示比较的结果,建立符号感。
3.使学生初步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符号“〉”、“〈”、“=”,知道它们的含义。教学难点:会用“〉”、“〈” 表示比较的结果。教学关键:掌握比较多少的方法。教学准备:
学生:小圆片、1-10数字卡片 教师:课件、小圆片、1-10数字卡片 过程设计: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参加过拔河比赛吗?谁能说说应该怎样进行这个比赛?今天一(1)班的同学正在进行拔河比赛,咱们一起去看看吧!(课件出示情境图)
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问题要问?
【设计意图:由拔河的谈话引入,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交谈中明确拔河时两边的人数要相等,从而为本节课的教学埋下伏笔。】
二、认识大于号、小于号
(一)比赛怎么还没开始呢?怎样才能知道哪边人数多,哪边人数少?你有什么好办法?快动脑筋思考,想到了同桌相互说说,比比看谁的办法好!
(学生思考后交流)
(二)汇报展示:谁能说说你的好方法?(指名到黑板前演示,学生可能会出现用数的方法、摆小圆片的方法等)
(三)讨论:哪种方法能让人一眼就看出谁多谁少?(引导学生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
(四)9比10小,10比9大。在数学上有一对符号可以表示数的大小关系。你们看,他们来了:(课件演示两个符号的自我介绍)
听了它们的介绍,你知道了什么?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关注它们的形状很相像,开口相反等)
(五)9比10小可以写成:9〈 10,读作:9小于10 10比9大可以写成:10 〉9,读作:10大于9 仔细观察这两个式子,你有什么好办法区分大于号和小于号呢?
(引导学生交流,可以用儿歌如:大口朝大数,尖尖朝小数,大口朝左大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可以用手指如:把左手食指和中指撑开,形成一个小于号,“大口朝右小于号”,把右手食指和中指撑开,形成一个大于号,“大口朝左大于号”,等等。)
【设计意图: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注意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围绕同一个问题,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法,树立这种意识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关键的。同时还注意了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再次,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张开想象的翅膀,用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记忆。】
三、认识等于号
(一)现在我们再回到拔河的场地看看,现在可以比赛了吗?为什么?同桌相互说说。
(二)你能像刚才那样用圆片摆一摆,使别人一眼就看出两边的人数同样多吗?
(三)同样多用哪个符号表示呢?你知道吗? 10等于10可以写成10=10,读作:10等于10 【设计意图: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所以在认识同样多和“=”的过程中,应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要是学生能说的让他们自己说,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做,能教的就让他们自己来当小老师,教自己的小伙伴。】
四、练习与拓展
(一)练习使用“<”“>”
在比赛现场还有许多啦啦队员,哪边的人数多呢?你能用大于、小于表示吗?试一试!同桌相互说一说。
(二)游戏:排排队。请10位学生上来当数字娃娃1、2、3、4、5、6、7、8、9、10,小朋友们,你们能给它们排排队吗?
1.按大小排队。(学生可以用数字卡片自己摆摆看,再交流)
2.谁最大?谁最小?你能选出其中两个数比大小吗?(每个学生用 “﹤”“﹥”摆一摆)看谁想的多!再上台汇报。
【设计意图:通过拓展练习,一方面复习了前面所学的1-10各数,另一方面开放性的题目,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弹性练习空间,满足不同学习水平的学生需要,让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同时通过汇报交流,又给了每个学生展示的机会,使他们在原来的基础上都得到提高。】
五、总结与延伸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你有什么收获?(板书课题)
下课后请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或者回家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谁和谁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几等于几?我们下节课交流,比比看谁找得多!
【设计意图:把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用一双数学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再在课堂中解决这些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通过交流,发展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反思:
学生在前面刚刚认识了1——10各数,这部分内容是在数数的基础上学习数的大小比较。教材呈现的是拔河比赛的场面,图中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有拔河的人数、啦啦队的人数、观看的人数及男女生的人数等。首先利用两边拔河人数不 相等,引导学生学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接着利用跑过来的同学加入到比赛中,使两边人数相等,学习两数相等的关系。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比较方法,最终要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学生在幼儿园已有初步的接触,接受起来不是很困难。但学生大多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为此,教学的重点就要落在“为什么是这样的”,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弄清比较大小的方法,真正会比较数的大小。另外,大于号、小于号的运用也是个难点,学生容易混淆,所以要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儿歌形式教学,便于学生记忆,从而降低难度,正确应用。在这一环节的设计中,注意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围绕同一个问题,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想出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法,树立这种意识对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很关键的。同时还注意了引导学生之间的交流,这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一个重要方式。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讨论,给学生思考、探索与表达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再次,记住“>”、“<”对孩子来说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而是引导学生如何张开想象的翅膀,用各种各样生动有趣的语言,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在认识“=”时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学生已经不同程度地具备了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所以在认识同样多和“=”的过程中,应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只要是学生能说的让他们自己说,能做的让他们自己做,能教的就让他们自己来当小老师,教自己的小伙伴。另外在课的结束,我还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下课后请大家观察一下我们的教室,或者回家看一看哪些东西和哪些东西可以比?谁和谁比?几大于几?几小于几?几等于几?我们下节课交流,比比看谁找得多!这样就把简单的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原来藏有这么多的数学知识,而学好了数学又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悄悄的播下了“学好数学大有用处”的种子,也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并不遥远,就在身边”,从而树立起学好数学、用好数学的意识。
拔河比赛2 授课时间:9.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14—15页自主练习第3-6题及聪明小屋。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于数的大小关系的认识,能够正确的使用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
2.初步建立数感和逐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3.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
还记得前一节课我们认识的三兄弟吗?你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你还记得记忆它们的儿歌吗?
【设计意图:以儿歌形式复习回顾前一节课所学内容,学生感兴趣,又为后面的练习做好铺垫。】
二、练习
(一)自主练习第3题,数叶子片数并比较叶子片数多少。
练习时,先让学生数出图中叶子的片数,再进行三个数的两两比较。还可以让学生体验数大小的相对性,例如6>4,但6<9。此题具有开放性,答案不唯一。
(二)自主练习第4题,按要求涂一涂,比一比。
此题答案具有不唯一的特点,如梨比苹果多,梨的个数可以涂6个也可以涂7个,只要符合题目要求都是正确的。练习时,引导学生交流不同的涂法并说说为什么会有不同的涂法。
(三)自主练习第5题,画蘑菇上的斑点图,引导学生初步体验找规律的方法。
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前3个蘑菇上的斑点变化规律,找到规律后,再独立画出后两个蘑菇上的斑点。最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和画法。
(四)自主练习第6题
玩一玩,比一比。开放性的游戏(剪子、包袱、锤游戏)。练习时,教师先要介绍游戏的规则,同位之间先试一试,再开始正式做游戏。每次赢的同学可以得到一粒石子(可用学具代替),每十次作为一轮。比完一轮,按照提供的方式记录比赛的结果,比较数的大小。为了让学生玩得开心,要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和自由。
【设计意图:一年级的孩子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采用一种练习形式学生会感到枯燥无味,适当的以游戏形式进行数学练习,能够再次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三、聪明小屋
想一想,怎样能让两块草地上的小鸡只数同样多?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四、猜数游戏
师:我想了一个数大家猜猜是几? 生:(乱猜)
当学生乱猜时,告诉学生这个数所在的范围,再让学生猜,直至逼近这个数。如:老师想的数是7,如果学生猜的数小于5,告诉学生:“这个数比5大,比10小。”如果学生猜9或10,告诉学生大了;如果学生猜6,告诉学生小了„„总之,根据学生猜数的状况和趋向,灵活地告诉学生数的范围,引导学生逼近要猜的数。
【设计意图:通过该游戏活动,一方面发展学生的数感,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区间套”的思想。】
快乐课堂
授课时间:9.1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的信息窗4。教学目标:
1.认识“0”,了解其含义,会写“0”。
2.掌握0-10各数的顺序,加深认识数的排列顺序。
3.体会“0”在日常生活中的运用,初步培养学生用数的观念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要点分析:
教学重点:认识“0”,了解其含义。教学难点:理解“0”可以表示起点和分界线。
教学关键:激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认识“0”、理解“0”表示的含义。教学准备:
教师:苹果树挂图、课件、在黑板上画好田字格 学生:田字格本、直尺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游戏导入:“变成大石头”。变成“大石头”半分钟后,先让“大石头”的眼睛醒来,观察黑板上有什么,再让大石头的手脚、耳朵依次醒来,做“摘苹果”的游戏。)
谈话:同学们见过苹果树吗?你摘过苹果吗?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一棵特别的苹果树,(出示苹果树图):
你发现什么了?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从图中获取信息,如共有10个苹果,每个苹果上面都标有一个数等。)
你们想摘下这些苹果吗?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摘苹果的游戏,好不好? 【设计意图:由学生感兴趣的摘苹果游戏引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自然过渡到下面的问题情境中。】
二、摘苹果,提出问题
(一)说明游戏要求: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苹果摘下来,告诉大家上面的数是几?表示什么意义?然后再把它贴到黑板上。
(二)指几名学生上前摘苹果。
(三)提问:苹果摘完了,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小组讨论一下。引导学生观察,小组交流提出:一共摘了多少个苹果?能不能把这些苹果排排队?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怎么表示呢?等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做中想、做中学。通过摘苹果这一活动既复习了前面所学的有关数的知识,又在活动结束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树立初步的数学问题意识。】
三、自主解决问题
(一)一共有多少个苹果?你是怎么知道的? 学生独立回答,交流不同的方法。
(二)如果把这些苹果排排队,可以怎么排?同桌相互说一说。让学生上前排,展示不同的排法。
(三)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怎么表示呢?请你自己想一个表示的方法,然后小组交流。
【设计意图:汇报时注意让学生说清自己的想法,鼓励个性化的表示方法,让每个学生的想法都得以展现。】
(四)教师说明:在数学上,一个也没有我们用“0”这个数字来表示。(板书“0”)【设计意图:让学生数数、排列,运用了前面所学的知识,使他们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在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并引导学生及时把自己的成果与他人进行交流。在这一活动中注意解题策略的多样化,鼓励学生出现与众不同的方法。】
四、认识0
(一)写“0”
同学们看“0”像什么?你会写吗?试一试,看谁写得最漂亮!
(学生写后,利用课件动态演示写“0”的正确笔顺,再让学生在课本田字格里写几个“0”,同桌相互比一比,议一议。)
(二)找生活中的“0”
想一想:生活中什么地方见过“0”?它表示什么意义?
(学生回答后,利用课件展示温度计上的0、直尺上的0,并说明其表示的含义:分界线、起点等。)
(三)介绍0的发展史
其实,最初在阿拉伯数字中没有“0”,那么“0”是怎样演变来的呢?(课件展示小资料——“0”的形成过程)
(四)现在,我们的数字大家庭里又添了一名新成员:“0”。把它排到什么位置合适呢?为什么?(学生畅谈自己的想法。)一起按顺序读一读这些数:(0,1,2,3,4,5,6,7,8,9,10)【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找生活中的0,引导学生用一双数学的眼睛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丰富了学生对0的感性认识。通过介绍小资料,开阔学生数学学习的视野,增加学数学的乐趣。】
五、巩固练习
(一)写一写(自主练习第1题)
盘子中各有几个苹果呢,请你数一数,写一些。看谁写得最漂亮![设计意图:通过数数、写数,巩固10以内数的认识,并且培养学生认真写数字的学习习惯。]
(二)连一连(自主练习第2题)
你们看,这些调皮的数打乱了顺序排列在这儿,你们能按照顺序连一连吗?如果你连对了,就会得到一份有趣的礼物!快开始吧!
【设计意图:通过连线,巩固0-10的顺序。通过完成后的交流,增加学习的乐趣。】
(三)猜一猜(课本自主练习第3题)
引导学生观察图,然后动脑筋猜一猜:可能剩下几个,为什么?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想象、猜测,找到答案。交流时注意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达清楚自己的想法,只要学生的说法合情合理就予以肯定。】
六、课堂总结
同学们,今天学习了什么?(板书课题)
有不明白的问题吗?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学会回顾、总结,并能提出新的研究问题。逐步培养善于反思、提问的意识。】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数学课程标准》还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怎样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活动变得生动活泼?
一年级的孩子精力集中的时间比较少,我们就要想办法创设各种学生感兴趣的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教学《0的认识》一课时,我首先带领学生做了一个“变成大石头”的游戏:所有学生都趴在桌子上,闭上眼睛,闭上嘴巴,静静地等待一分钟,这样可以使学生从课下的活跃状态比较迅速的进入上课的安静状态。在学生变成大石头的一分钟内,我迅速在黑板上画了一颗大大的苹果树,再把写有1——10的红色大苹果卡片贴在树上。一分钟后,“大石头”眼睛醒来了,身体醒来了„„这时,只听学生发出了一片“哇”的声音,他们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在了黑板上。这时,我赶紧说:“嘘,大石头的嘴巴还没有醒哟。”教室里顿时安静了下来。“接下来,我们要做一个摘苹果的游戏,谁表现最好,我们就让谁到黑板上来摘苹果,谁找到苹果就归谁。”这10个苹果让学生分三次摘,第一次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摘三个苹果,第二次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摘四个,第三次再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摘三个,最后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很自然就把0引了出来,“一个也没有,我们可以用0表示”。这个“摘苹果”的游戏既复习了1——10这10个数,又学习了“0的认识”。在整个游戏过程中没有同学随便说话,都在集中精力看黑板,积极表现自己。由于有了开始的良好基础,后面学习“0还可以表示起点、分解线等”这一意义时,也非常顺利,没有以往课堂上乱哄哄的想象。
由此可见,在一年级数学课堂教学中:游戏教学的引入,使原本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活泼,可以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达到身心愉悦。
同时,数学游戏作为一种辅助教学手段,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游戏内容要与所要学习的知识紧密结合。我们设计游戏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到知识,如果忽视了这一点,只是单纯的玩游戏,就没有任何意义了。所以,在我们的数学课堂中,应尽可能多的依据教材为学生设计一些形式多样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思,让数学学习活动真正成为一个生动活泼、富有个性的过程。
回顾整理
授课时间:9.1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0页的内容。教学目标:
回顾整理“快乐的校园”这一单元所学的全部知识,并加以巩固。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一)教师:同学们请想一想,在“快乐的校园”这一单元中,我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二)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过的知识,不完整或遗漏的地方教师补充。【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整理,回忆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引导学生学会梳理所学知识。】
二、巩固练习
结合教科书第20页的情境图,说说自己在快乐的校园这一单元都学会哪些知识。
(一)会数、读、写10以内的数,0的认识。
教师:“你能从图中找出有关数数的知识吗?”(图中有什么?各有多少?)数数的时候,注意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
数完后,将结果统计在图下的统计图中。(图中没有小狗,因此小狗的只数是0只。)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独立去数数、填数,在交流和订正过程中,使学生初步学会反思和评价自己。】
(二)比较数的大小
教师:“刚才我们已经数了图中各种东西的多少,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重点解决比较大小的问题。
1. 统计图中任选两个数比较大小,每人至少写出5组。2. 补充练习:
5○6 8○5 0○1 3. 基数和序数
(1)教师:“你能从图中找出几个和第几方面的知识吗?”
学生从图中任意寻找有关基数和序数的知识,对于合适的和能解释得通的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最后引到图中的一排小鸡上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的两个问题,然后,要求学生提出类似的问题全班解答或同位解答。
(2)练习:
请第一列第五个同学站起来。请第三列的前四个同学站起来。学生提类似的问题进行练习。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数数、填数,了解学生对10以内数的掌握情况,为“丰收园”栏目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提供依据。】
三、丰收园
(一)教师:通过“快乐的校园”这一单元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在学习的过程中,你是否积极发言了?在小组和同位合作学习的时候,你是不是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在课堂上你提出过问题吗?对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你认真思考了吗?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吗?
(二)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回忆自己的表现,教师指导学生把相应的苹果涂上颜色。
第二单元 妈妈的小帮手
——分类与比较
单元分析
教学内容
1.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自己按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等关系。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4.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通过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材分析
分类和比较都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在今后的认数与计算、认识图形、简单的统计等学习活动中,经常会用到分类的思想和方法,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具备了初步的比较意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比较高矮、长短、粗细等打下了基础。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帮妈妈整理衣服”,通过母子对话引出“怎样整理”的问题,感受分类的必要性。借助体会分类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借助自主练习的第3题,提出“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第二个信息窗是“帮妈妈放衣服”,通过妈妈与小明的对话,启发学生利用经验或其他方法,学习比较“厚薄”、“长短”,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马等物品还可以比较“长短、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在“我学会了吗?”栏目中比较“远近”和“宽窄”,达到扩展巩固的目的。
本单元建议课时数教学课时:3课时。
帮妈妈整理衣服
授课时间:9.19 教学内容:
青岛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21页,第一课时“帮妈妈整理衣服”——分类。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2.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3.在操作中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4.渗透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学生准备:学具盒。教学过程:
一、整理观察,体会生活的需要——按标准分类。
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帮妈妈整理衣服,并观察你们家里的衣服是怎样摆放的。你们做了吗?(生:做了)你们能帮妈妈干活,真是些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想一想,通过整理和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
学生同位交流自己的发现。
师:“现在,谁想把你的发现声音响亮的告诉全班同学?”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叠得很整齐,我爸爸的放在一个橱里,妈妈的放在一个橱里,我的放在一个橱里。”
师:“这是把每个人的衣服分别放在一起。”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上衣放在一起,裤子放在一起。” 师:“也就是说上衣、下衣分开来放。”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冬天的放在一起,夏天的放在一起。” 师:“你们家的衣服是按不同的季节分开来放。” „„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板书: 爸爸 妈妈 我 上衣 裤子 冬季 夏季 „„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说得也棒极了。看来你们的妈妈都是按生活需要把衣服分开来放的。(指着板书)其实这些都是你们家分衣服的标准,而你的妈妈把衣服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开来放的做法,就叫做分类。”(揭示课题)
【设计意图:学习本课内容之前,先让学生在家帮妈妈整理衣服,并观察衣服是怎样摆放的,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分类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感受到分类的必要性。也为后面学习标准不同分类结果也不同做好了铺垫。】
二、尝试分类,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说了你们小家里的衣服是怎么分类的,现在我们来给我们班集体这个大家分分类,好吗?”
“你打算怎样给全班同学分类呢?”(学生独立思考)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我想按照男同学女同学来分”(师板书:男 女)
师:“现在我们就按这个同学的想法来分分看。注意:请男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男同学,坐着的是女同学。请坐下。”“谁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生:“按东西路队来分。”(师板书:东路队 西路队)
师:“现在我们再来按这个同学的想法分分看。注意:请东路队的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又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东路队的同学,坐着的是西路队的同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两次站起来的人是同一批人吗?(不是)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生:“因为两次站的标准不一样,所以站起来的不是同一批人。” 师:“说得太好了。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板书)生:“按长头发和短头发来分” 生:“按穿校服的和没穿校服的来分” „„
【设计意图:联系本班实际,让学生以自定标准进行分类,初步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可能会不同。】
三、联系生活,体会分类的好处
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那么多种分法来分咱班的同学,现在我想请教同学们,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呢?”
(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同位商量)
教师可这样引导:哪里用到分类——具体是怎么分的——这样分有什么好处?
同时要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四、自主练习,应用分类,明确为什么这样分。(出示课件)
(一)自主练习第1题:
练习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分类。
(二)自主练习第2题:
练习时让学生尝试自主分类,然后进行交流,说说自己是按什么标准分的。可按形状分,也可以按颜色分。
(三)自主练习第3题
练习时,先让学生说出交通工具的名称,然后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按自定标准进行分类,如按天上飞的、陆地上行驶的、水里航行的分,还可以按照颜色分等。交流时,让学生充分说明自己分类的标准。还可以让学生说说天上飞的、陆地上行驶的、水里航行的还有哪一些。
(四)按自定标准对自己文具盒内的文具进行分类,整理自己的书包等。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教学反思: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引导学生全身心地投入数学学习活动中,努力使学生在这样一个生动愉悦的教学中,自主地利用已有生活积累领悟分类的含义。
本节课在第二个环节“尝试分类,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当引导学生按照男女生、座位的南北不同、路队的不同给学生分类以后,我又忽然想到了还可以根据我们学校的实际按照是否坐校车、中午是否在校就餐等标准来分类,每次分类以后,让学生按照分类标准站起来,并且观察一下,站起来的人一样吗?使学生体会到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在练习时,我把“自主练习”中的图做成能活动的,让学生亲自来前面动手操作,给学生提供一个分类活动的平台,这样更让学生一目了然,同时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培养学生动手动脑操作能力。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数学。所以我在实际生活中寻找数学题材,让学生整理自己的书包、分小组内同学的铅笔……。进一步巩固体验分类的方法,让数学走进生活、联系生活实际学习数学。
这节课虽然经过了精心准备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一些不足之处:如:教师在利用情境创设图时应该指导学生看图,找到与本课有关的信息,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的习惯。这节课中学生只能找到图中都有什么,不能感觉到同类的商品分类放在一起,起不到导课的作用。低年级开始要指导学生看图。学生要思考和回答问题时都是可以适时点拨,指导,不应该替学生说出答案或是说出后半句,都应该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说出来。书包内课本分类,学生如何分的应该让学生自己说出道理,不应该教师说。教学过程中注重了动手动脑能力的培养但让学生分学具时,学具数量和种类都单一(黑板上的分类教具种类和颜色都单一),所起作用不明显,像是个小练习。小组合作学习是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之一,课堂上体现了合作、探究但教师在小组合作交流过程中不单单是了解交流情况还应该注重一下儿指导,低年级孩子还不知道如何小组学习。如:图中都看到了什么东西(发现了什么?)
这一节课上下来,虽然不是十分满意,但在已有生活经验的铺垫下,我运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引导学生真正“动”了起来,思维也“活”起来。轻松地就学到了知识,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
帮妈妈放衣服
授课时间:9.2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4页的信息窗2及自主练习的1、2、3题。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2.在比较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3.使学生经历具体比较活动的过程,学会比较的方法。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明确目的。
(一)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帮妈妈把衣服整理好了,那么衣服整理好了该放在哪儿呢?(学生独立回答)现在咱们一起去看一下小明和妈妈是怎样放的。
(二)观察信息窗2,并提出问题。1. 小明和妈妈是怎样放衣服的? 2. 图中还有什么?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二、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一)教师引导提问:看看这些衣服,你能看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1. 生独立思考。(有的可能看出衣服的多少,有的可能看出衣服的长短)2. 小组讨论交流。
3. 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引出对多少、厚薄的比较,引出课题。
在交流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用“谁比谁„„”的形式表达比较的结果: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长,妈妈的衣服比爸爸的短„„(渗透比较的相对性。)
(二)练习
1. 自主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指名说结果,并说一说理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2. 补充练习:伸出各自的手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第几根手指比第几根„„ 谁最长,谁最短?)
3. 比较:除了衣服,再看看其他的东西,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自由发言,交流想法。)
三、巩固
(一)自主练习第2题:先向学生介绍天平,再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看到的三个红萝卜的重量与一个青萝卜的重量相等,判断出一个红萝卜的重量比一个青萝卜的重量轻,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二)自主练习第3题:
1. 让学生先观察,再独立做,并说一说理由。2. 说一说,你还能比什么?
四、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任何两个物体都可以进行比较,想一想都可以比什么?
(一)小组讨论,指名发言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二)找一找,我们周围有没有可以比较的东西,你能提出一些关于比较方面的问题吗?(小组合作,采用比赛的形式,看哪个小组提的问题多,提的问题好。)
五、引导学生独立总结:
谁能说一下通过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今后打算怎么做才能更好?
我学会了吗
授课时间:9.2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的“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2.通过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能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教学准备:
课件、进行分类与比较的物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内容我们已经学完了,开动小脑筋想一想,主要学习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师说:同学们学会得可真不少!想不想做一些问题考考自己 ?
二、巩固练习
(一)分一分(课件出示)
红苹果 绿桃子 绿萝卜 绿苹果 红萝卜 红桃子 学生独立分类,同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以下分法: 1. 按水果、蔬菜分成两类 2. 按颜色分成两类 3. 按树上、地下分成两类
(二)课件出示25页图
1. 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说说图上有什么?你能为大家讲个故事吗?
2. 仔细看一下大树的表情,你想说点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小朋友重猴子轻)小朋友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对学生进行爱护树木的教育)
3. 涂一涂:
把高的树涂上绿色,把矮的树涂上淡绿色。
涂完后问:我们刚才是把树的什么涂上了颜色?(叶子)现在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你能提出比一比的问题吗?
学生可能回答:①高树叶子多,矮树叶子少; ②高树叶子颜色深,矮树叶子颜色浅。还能比什么?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三、解决问题
师:我们学的分类与比较的知识在生活中到处都能用到,说说你在什么时候用过这些知识?
(一)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我整理书包时,摆积木时,整理玩具时„„)
(二)汇报
(三)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价,可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能用我们学的知识继续帮爸爸妈妈干一些事情吗?下一节课再来交流。
第三单元 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减法
单元分析
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的内容是:10以内的加法;0的加法;10以内的减法;0的减法;10以内的连加、连减;1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以及“探索规律”等内容。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1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更复杂计算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识基础,结合教材创设的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丰富、有效的数学活动,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会口算10以内的两步加减式题。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体会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串”,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学习情境。
2.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通过有关的操作练习进一步体验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认识。
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倡导方法多样化。4.充分利用多样化的练习方式,提高口算能力。5.注意培养学生的初步的应用意识。
6.对本单元的知识技能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能否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还要考察学生是否能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本单元建议课时数:
课时。
14来到花果山1 授课时间:9.27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8页信息窗一。教学目标:
1.能初步体会加法的意义,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加法,会加法算式的读写。2.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10以内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在与同学们交流的过程中,初步形成合作意识,初步学会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
教学重难点:
理解加法的意义,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加法。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西游记》里讲了一个什么事?谁最厉害?你知道孙悟空的家在哪里吗?(孙悟空保护唐僧到西天取经。孙悟空最厉害,在花果山。)
师:花果山现在已经成了一处旅游胜地,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这节课咱们也一起到花果山去看看。(出示“来到花果山”图)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的动画片《西游记》中的花果山为情境,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调动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二、探求新知
(一)加法的意义
1.在花果山你都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说)
活泼的小猴、天上的飞鸟、云朵、游玩的学生、路边的鲜花„„ 2.你能提出些什么问题啊?(教师板书问题)
学生提问:一共有几只猴子?一共有几个桃子?一共有几朵云彩?„„
【设计意图:分析完信息后,引导学生在轻松地环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3.咱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有几只猴子?同学们小组商量一下,看看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一共有几只猴子?你是怎么知道的?小组讨论完成。生1:数出来的。
生2:树上有3只,石头上有2只,一共5只 生3:摆卡片„„
4.(边做手势)把树上的3只和石头的2只合起来,一共是5只。你们能像老师这样边做手势边说说吗?
5.怎样表示出3和2合起来一共是5呢? 小组讨论,然后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①○○○ ○○(学具)② 5 3 2 ③3+2=5 ④„„
6.你们喜欢哪种方法?
7.像这样把3和2合起来,可以用加法计算。(板书课题:加法)
(二)介绍加法算式的读法
你认识“+”符号吗?怎么读?这个算式你会读吗? 你们会读了吗?读给你的同位听一听。
【设计意图:让学生经历“加法”从意义到算式形成的再创造过程,渗透集合思想,培养初步的符号感。】
三、加法的应用
(一)继续观察画面,你还想解决哪些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解决。
一共有多少只小鸟?一共有几个桃子?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一共有几多花?一共有几朵云?
(二)我们先来解决“一共有几只小鸟?”,你会列式吗? “4”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6”表示什么? 学生独立解答并列在书上。
(三)“一共有几个同学”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解答。(请学生说一说每个数表示什么)
对于其他没有解决的问题,选择一个你喜欢的自己解决,做完后在小组里面交流。
学生先解答,然后在小组中进行交流。
(四)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在“问题口袋”中,待学到相关知识时再解决。
【设计意图: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计算,所以理解加法的意义是本节课重点和难点。课堂上以解决问题为线索,让学生通过解决多个问题,充分体验把两部分合起来用加法计算,理解加法算式中各部分表示的意义,让学生经历加法的建模过程】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求一共有几只小鸟,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象这样把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计算。
五、走进生活。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能遇到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你来说一说好吗?
六、谈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自己学会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教学反思:
1、情境引入,激发兴趣
情境图的学习是青岛版教材的一大特色,如何引导刚上学的小朋友看图读图、发现信息、提出问题时一年级数学课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教学《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法)时,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爱好,引导学生在整体观察情境图,欣赏情境图、感受花果山的美后,将目光聚集到具体的景物,感知数学信息,寻找数学信息。在学生感受到的信息的多、乱、杂的时候,将观察的重点转移到小猴身上,接下来的学习是让学生感受什么是数学问题,如何根据数学 信息提出数学问题,从而将生活问题顺利地转化为数学问题。
2、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一年级小学生上学之前,有90%以上的学生基本会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但对加法的意义还不理解,所以本节课中我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法的意义。首先让学生根据课本上的情境图,提出问题,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解决其中的一个问题,在此过程中让学生明确,把两个数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再让学生自己解决其他的几个问题;其次,通过编故事、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等环节,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并能创造性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3、自主学习,鼓励创新
学生在入学之前,对10以内数的加法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基础,但学生之间对学习方法的掌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让学生以小组讨论、合作交流的形式,通过观察提出问题,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他们互相启发,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
4、注重过程,重视体验。
加法意义的学习是本节课的重点,本节课,无论是对加法意义的理解,还是算法的掌握,我都不急于下结论、定算法,而是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画一画、说一说等活动,让学生在体验中领悟,体会加法的含义,体会算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由意义感知到算式表达,再到结果呈现算式解读,经历了数学化的过程。
不足之处:
学生回答问题不准确时,如何客观的评价学生,如何把错误资源当成生成资源,如何和学生艺术的交流,如何在课堂上读懂学生等,需要今后进一步努力。
来到花果山2 授课时间:9.28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页的自主练习。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2.在观察、操作中积极地思考。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游览花果山,我们学会了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今天我们进行比赛,看谁的本领大。
二、自主练习
(一)自主练习第1题是借助学具操作进行计算练习。
练习时要让学生动手摆一摆,并且边摆边说体会加法的意义。如:学生可以边摆边说:“我先摆了2个,又摆了1个,2个和1个合起来是3个。2加1得3”
(二)自主练习第2题是一道看图计算题。
练习时可先让学生说说题意,再根据加法的意义填数计算。交流时,可让学生说说算式中各个数表示的是什么。
(三)自主练习第3题是口算题。
练习时,除了让学生填写口算结果外,还可以制作成口算卡片,经常性的进行口算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口算技能。
(四)自主练习4题是看图列式计算题,通过练习可以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的意义。
练习时,让学生先说说图意,提出问题,再独立地列式计算。交流时,让学生说说为什么用加法计算,并说说算式中每个数表示的是什么。
(五)自主练习第5题是比较大小的题目。让学生先独立去做,然后再说说是怎样比较的。
(六)自主练习第6题是一道综合性的题目。
练习时重点指导学生学习算式的写法,让学生知道怎样写算式才整洁、美观。
三、课堂小结
野餐1 授课时间:9.29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1页的信息窗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学习有关“0”的加法,并能正确计算。
2.数学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一)出示野餐全景图
师:花果山里热闹极了,小朋友也来这里野餐,和小猴们成了朋友,请同学们找一找都有哪些信息?愿意讲给大家听一听吗?
(二)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生:我看见图上左边树上有5只小猴,右边的树上有3只小猴;左边树上有5个桃子,右边树上没有桃子„„(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
【设计意图:继续以花果山的情境为线索,使学生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说完整话的能力。】
二、提出问题
师:根据我们找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一共需要几根火腿肠? 一共有几个桃子? 一共有几个同学? 一共有几朵花? 一共有几个书包?
„„
三、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要求每人一根火腿肠,需要几根?该怎样想?
(一)学生独立思考,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果有必要,教师引导学生把算有多少根火腿肠转化成算有多少个同学就知道需要几根火腿肠。
(三)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3+4=7 4+3=7
(四)观察,比较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教师不必要求学生准确叙述,只要说清楚意思就行)
(五)巩固练习(自主练习第2题)2+7= 3+5= 5+5= 5+4= 3+6= 2+5= 4+4= 2+8=
(六)你还能解决哪些数学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刚才提出的问题,独立解决。
【设计意图:计算教学倡导算法多样化,解决问题时,列出算式后先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法计算出结果,组织学生交流体会算法多样化,不要急于让学生进行算法择优,对于仍用数数方法计算的同学,给予必要地过渡性训练指导,促其算法升华。】
四、走进生活
你能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野餐2 授课时间:9.30 教学内容:课本33—34页自主练习教学目标:
1.学会对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规律的理解和学习。学生学会有关0的加法。
2.进一步体验加法的意义。3.加强数学与生活之间的练习体会。教学重难点:
加深对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规律的理解和学习。教学准备:课件、学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花果山的小猴子们和大家成了好朋友,今天我们的好朋友遇到了很多难题,需要得到大家的帮助。这节课咱们比一比,看谁帮好朋友解决的难题最多。
二、课堂练习
(一)自主练习第1题,是第一次以画图和文字结合的形式呈现的解决问题的题目。
练习时,先让学生初步理解题意:把左边和右边的花合起来求总数。引导学生用语言表述左边有5朵花,右边有3朵花,合起来是几朵花,然后列出算式,进而算出得数。
(二)伸手指说算式的游戏。练习前,先说明游戏规则再来进行。通过练习,加深对有关加法知识的理解,提前加法的口算的速度。
(三)自主练习第4题,看图计算题,是关于交换两个加数位置以及关于0的加法的直观练习。
练习时,让学生借助学具,边摆边说过程,并且写出算式。
(四)自主练习第5题,对比练习。
练习时,学生独立计算,再组织学生交流算法。重点让学生观察每组算式的特点,说说每组中第2个题是怎么算的,再次渗透加法交换律。
(五)自主练习第6题,小老鼠找鼠标,根据得数连算式。练习时,先让学生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并弄清图意,再做题。
(六)自主练习第7题,看图添未知数的练习。
练习时,先让学生明确题意,重点是让学生明确:画图时,应根据右边算式中的得数和已画好的图形的个数,确定横线上还要画出几个图形,然后再根据所画图形的个数去填未知数。
(七)自主练习第8题,找算式的对应得数。
练习时,向学生说明做题要求,先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6号和8号球员分别应踢哪些球(足球上算式的得数是几就由几号球员踢),再让学生画线连球。
三、小结:
同学们,你们都学到了什么知识?我们在进行计算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游水帘洞1 授课时间:10.9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6页的信息窗三《游水帘洞》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经历用减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
2.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10以内数的减法解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
重点:10以内数的减法的含义及正确计算。难点:正确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花果山的水帘洞是小猴子经常玩耍的地方,今天,老师也带你们去看一看,好吗?
多媒体出示信息窗3——游水帘洞 让学生观察游水帘洞的画面。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可能答出:桃子、猴子等。师: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
【设计意图:继续以花果山的情境为线索,使学生保持着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在观察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发现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
二、探索解决问题,感受减法的意义:
(一)在学生提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出主问题:还剩几只猴子? 学生独立思考后,合作探究问题。师巡视,作个别指导。
(二)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 看图知道还剩3只。
第二篇: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海底世界数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2页海底世界情境图。教学目标:
1、经历自然有趣的看图数数的活动过程,展示已有的经验,引导学生初步知道正确的数数方法。
2、联系实际生活初步感受数学就在身边,产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难点:初步知道正确的数数方法 教具准备:
海底世界挂图,数数用的表格,各种动物的图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谈话导入:同学们,你去过“海底世界”吗?看来大家对“海底世界”非常感兴趣,那我们就一起去海底世界看一看吧。(出示挂图或有关海底世界的录像资料。)
二、探索新知
1、观察情景图,师生共同数数。
(1)给大家几分钟的时间,先独立观察图中有什么?(2)同位相互说一说在这个神奇的世界,你看到了什么?
(3)谁想谈一谈你看到了什么?(一只鲸鱼)教师在黑板上贴出1只鲸鱼的图片。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在黑板上依次贴出水母、条纹鱼、虾等的图片。(4)你最喜欢海底世界里的哪种动物?数一数有几只? 找几名学生到黑板上指着挂图数出自己喜欢的动物的数量。在学生数的过程中,师有意识地指导学生有顺序地数,并且渗透有关位置的知识,让学生不但数清数量还要讲清楚在图钟地位置。
2、学生独立数数。
师:同学们都很喜欢数数,下面老师给每个同学数数的机会,并把数的情况记下来,好不好?(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数数)
师:跟同位小朋友互相说一说,你数的是什么,怎样数的,数了多少?
师:刚才我们都数了什么?各有几个?(学生回答时,教师把黑板上图片贴完,并对应写上数字。)
三、联系生活,练习数数
师:有这么多的同学喜欢数数,那么现请同学们数数我们的教室里的东西? 师:谁来说说你数的是什么?有多少个?你是怎样数的。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在美丽的海底世界里认识了许多朋友,还学会了数数,回家选择自己喜欢的物品数给爸爸妈妈听,好吗?
第一单元快乐的校园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数10以内的数;读、写10以内各数;10以内数的顺序;区分几个和第几个;以及认识“=”、“〉”、“〈”,并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重点是理解1—10各数的意义,建立初步的数感和符号感。难点是写1-10各数。
二、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具体物品正确地数出10以内物体的个数。
2、通过操作活动,能理解10以内数的具体含义,会读、写0—10各数;在具体情境中了解10以内数的顺序,能够区分几个和第几个;结合具体实例,认识“=”、“〉”、“〈”的含义,并会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
3、初步经历用1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在教师引导下学会与同伴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教材分析: 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学习数学最基础的知识之一,也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本单元是学习“数与代数”知识的起始阶段,对建立初步的数感、符号感以及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重要的意义。因此,要根据刚入学儿童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学生提供亲身体验和动手操作的机会,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充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本单元教材编写特点是选取以儿童将开始的校园生活为素材,通过“科技小组活动”、“老鹰捉小鸡”、“拔河比赛”、“快乐的课堂”四个学生感兴趣的综合信息图组成“情境串”,让学生在一连串现实的、有挑战性的解决问题过程中,系统学习10以内数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初步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本单元设有四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科技小组活动”,通过提出“天上有几架飞机”的问题,引起学生数数的兴趣,图中提供的信息还可以数一共有几架飞机、有几个小朋友在参观等,教材只选取了其中一个问题做引导,通过数理解10以内数的意义,并借助自主练习中数“天上大约有几只小鸟”渗透初步的估计意识。第二个信息窗是借助学生熟悉的“老鹰捉小鸡”的游戏,在数扎小辫女孩“排第几”的过程中感知自然数的另外一个含义——序数的含义;同时通过理解穿红上衣男孩“身上的6表示什么意思”,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序数的含义。在自主练习中,借助“饭前准备”的画面,学习2个2个数的方法,初步渗透按群计数的方法。在“贴一贴”练习中培养学生简单找规律的意识。第三个信息窗是学生喜爱的“拔河比赛”,借助学生已有的游戏经验,引起学生的争论。两边人数不相等不能开始比赛,同时这幅图有动态变化的特点,跑过来的小朋友的加入使两边人数相等可以进行比赛,从而学习比较两个数的大小。第四个信息窗是“快乐课堂”,以两幅连环画的形式呈现,借助树上苹果数量减少到一个也没有来认识有关0的问题。
四、教学措施:
1、让学生对数学学习活动产生亲切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
2、教师要鼓励引导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合作探索解决问题。
3、充分利用自主练习,扩大学习空间。
4、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逐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感
5、发挥评价的作用,激励学生的学习。
五、本单元建议课时数:8课时。第一课时
快乐的校园信息窗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4页信息窗1,自主练习第1、3、6题。教学目标:
1、能借助主题图和实物正确地数10以内物体的个数。
2、抽象和理解数字的意义。
3、培养初步的问题意识。教学重难点:培养初步的问题意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谈话:同学们来到新学校,你觉得这个学校怎么样?(学生自由谈对学校的印象。)
2、现在我们一起到操场上看看科技小组的活动吧!(出示情境图)
3、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图上都有什么?(“太阳”、“树”、“飞机”、“小朋友”„„引导学生学会有序观察图)
4、你能根据图上的内容提一个问题吗? 如:“天上有几架飞机„„”(学生提不出可进行引导,指导学生掌握看图方法)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要想知道“天上有几架飞机?”用什么办法?(数一数)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根据大家想出的办法数一数天上有几架飞机吧,注意有顺序的数数,对于能有顺序数数的学生要给予鼓励。
2、天上有5架飞机,可以用数字几来表示?
3、你还能提出这样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后,再让全班同学或同桌解决解决。注意尽可能多的找图中的信息。4、1、2、3„„除了表示1个太阳、2个火箭、3个小朋友还可以表示什么?
5、对于学生提出的这节课不能解决的问题,让学生收集在“问题口袋”中,做好记录。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学生找一找教室里的物品,来数一数。
2、自主练习第1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说一说要我们干什么(把每组物体与对应的数量连起来)。明白题意后,再来解决。
3、自主练习第3题,给熊猫画五官。
4、自主练习第6题,给学生3秒钟的时间看第六题的小鸟,学生估一估天上有几只小鸟?看谁估的最准。估过之后,数一数验证一下。再让学生观察图上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数一数。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好在哪里?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五、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签字
第二课时
快乐的校园
1—5的写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1—5数字的写法,“自主练习”第2、4、5题。教学目的:
1、会写1-5各数。
2、巩固对1-10各数的认识。
3、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4、使学生学会与同伴交流,初步形成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巩固对1-10各数的认识 教学准备:点子图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师:我们学会了数数,初步认识了1-5这些数。今天就来和它们做好朋友,学会写这些数,好吗?
二、观察字型,学习书写
1、先让学生观察数字,说一说像生活中的什么东西。
2、观察各数在田字格中的位置。
3、书空,记笔顺。
4、描红,并尝试书写
“1”这个数字让学生自己来写一写就行了。“2”和“3”先让学生观察观察数字在格中的位置,教师在黑板的“田”字示范,学生描红。最后在空格中再书写两个。“4”、“5”这两个数字先让学生观察,再书空练习,最后让学生写一写、比一比,同位互相纠正。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2题,按照题目设计,先让学生用手指表示数,再动手摆一摆或画一画点子图,最后进行1-5写数练习。
2、自主练习第4题,初步渗透统计思想,先让学生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旁边的表格要我们干什么?学生能填对数就可,不做过多要求。
3、自主练习第5题,学生观察,让学生把题意先看清楚,说一说这道题让我们干什么。(根据给定的数涂出对应的圆圈个数,只要涂的个数与数字对应就可)再引导学生找出排列规律,初步认识单数和双数。
四、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签字
第三课时
快乐的校园信息窗二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8页的信息窗2及自主练习1、2、3、8题。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白序数表示的意义,理解第几的含义。
2、能正确区分几个和第几。
3、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
4、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重难点:培养初步的问题意识、教学评价:能正确区分几个和第几,初步培养学生的数感。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谈话:同学们在课间你们都喜欢做什么游戏?
2、我们的操场上经常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咱们一起去看看吧!(出示情景图)
二、提出问题
1、仔细观察图,从图中你能知道什么?(1)独立看图(2)汇报观察结果
2、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1)独立思考(2)组内交流(3)组间交流
三、解决问题
1、注意从学生的问题中筛选出这节课要学的序数问题,如“扎辫子的小女孩排第几?”(教师随机板书问题)
2、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进一步解决学生刚才提出类似这样的问题,如:穿白衣、黄鞋的男孩排第几„„ 全面解决图中的问题,使学生深入理解第几的含义。
四、拓展应用
1、同学们,我们很快要开家长会了,你要把自己座位的位置介绍给爸爸妈妈,怎么说能让他们听清楚呢?学生介绍,如“在第几排,从前面数第几个?或从后面数是第几个?”同学们来判断一下说得对不对。
2、自主练习第1题 谜语导入:你猜猜谜底是什么?让我们来看看这条彩虹,根据题目中的要求区分颜色和给彩虹涂颜色。
3、自主练习第2题
按数序连线,连后说说象什么?
4、自主练习第3题
先让学生把图意说清楚,解决黄色的小鸟有几只?绿色的小鸟排第几?然后比较两个4表示的意义。
5、自主练习第8题
按题目要求数一数说一说小动物的只数和顺序,再填一填。渗透有关位置的初步知识。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
五、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签字
第四课时
快乐的校园
6—10的写法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9页6—10的写法及自主练习2、4、5题。教学目标:
1、学写6—10各数。
2、初步渗透数的组成、按群计数和简单的找规律。
3、感受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重难点:初步渗透数的组成、按群计数和简单的找规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揭示课题
师:数学王国今天可热闹了,原来数字娃娃在开会,6、7、8、9、10 五个数字有意见,因为1-5五个数早和小朋友们认识了,大家都会写这五个数了,可6-10 还没机会和大家作好朋友,它们都等不及了,你看它们来了。(板书:6、7、8、9、10)
二、合作学习,探究方法
1、师:今天,如果你仔细观察,学会写这些数字,把它们写得很美,它们就会和你成为好朋友。
2、学习6的写法(1)看字型:你看小6先来了,出示6(在田字格中的写法)。看看它象什么?(生说,表扬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2)学写法:看一看、说一说它在格中的位置和布局(让学生充分观察,充分说)。(3)写一写,自己试书空,师指导书写。
3、学习7、8、9、10的写法
(1)师:7、8、9、10也等不及了,它们在书上第9页等着你哪。(2)看书自学:学生自己观察字型,他们分别象生活中哪些物品的形状?先组内交流。然后全班充分交流。
(3)自己学习各数的写法。先书空练习,再尝试书写。
4、你学会了吗?有问题吗?你觉得哪个数字最难写?请学生当先生进一步指导书写。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自主练习第4题
写数练习。练习时,先让学生观察第一行和第二行分别要按照什么样的顺序写,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可以进行必要的指导,弄明白后然后再正确地写数。
2、自主练习第5题
借助碗和帽子图,渗透数的组成。练习时,可以利用学生手中的学具摆一摆、分一分,来理解数的分与合。在此基础上,扩大练习量,教师再自行设计其他数的分与合的练习。
3、自主练习第6题
饭前准备筷子的情境图。主要让学生体会数数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可以一个一个的数,也可以两个两个的数,渗透按群计数。练习时,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来填空“准备了()根筷子”。可以一根一根地数,也可以一双一双地数,还可以根据碗的个数来确定。此题可利用学具帮助数数。数完后,注意引导学生交流不同的数数方法。
4、自主练习第7题
这是一道简单的找规律的题目。练习时,放手让学生观察图中有什么,它们是怎样排列的,再到附页中找到对应的图来贴一贴,然后同位互相交流排列的规律。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好在哪里?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五、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签字
第五课时
快乐的校园信息窗三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2页的信息窗三及自主练习1、2题。教学目标:
1、借助“拔河”的情境感受数量之间的大、小以及相等的关系。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操作学具来比较数的大小。
2、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会用这三种符号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正确读出关系式。
3、建立初步的数感,学会观察、操作学具。
4、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认识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会用这三种符号表示数量之间的关系,并正确读出关系式。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1、师:同学们今天咱们进行一场拔河比赛好吗?(左边队选10人,右边队选9人,教师当裁判,比赛开始。)
2、你观察到了什么?你想说些什么?你想问些什么?(不能开始,两边的人不一样,这样不公平„„)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提出问题:
师:是呀,为什么比赛不能开始?
学生你说我讲,自由发表见解,最终发现两边人数不一样多。讨论过程中,解决如何知道左边的人数少?右边的人数多?
3、探究方法:怎样能够让别人一下子就看出哪边拔河的人多?(1)数一数(2)排一排
(3)用学具摆一摆。
同桌研究探讨摆圆片的方法。在操作的过程中,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方法,最终目的是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数的大小。通过操作和思考,学生能够明白左边比赛的人数有9人比右边比赛的人数10人少,由人数的多少引出数的大小。
3、全班交流。
4、认识>、<(1)师:同学们像这两个队人数不一样多,在数学中我们可以用两个符号来表示。今天老师就把他们介绍给大家,他们是一对孪生兄弟,长的可像了,先请他们来和大家打个招呼吧。介绍两个符号(出示符号后学生能介绍由学生完成)
人数不一样多可以写成9<10,10>9(介绍读法和写法)
(2)手指游戏:用中指和食指表示两种符号,表示四组数的大小。
7○4
8○6
5○8
7○10
5、(1)师:让我们再回到拔河的场地看一看,怎样才可以开始比赛哪?(左队减1人或右队加1人。)现在可以开始比赛了吗?为什么?你能和你的同桌说说吗?
(2)像刚才那样用圆片来摆一摆,怎样能让别人很容易的看出两边的人数同样多?(一一对应摆)
(3)认识=,学习9=9或10=10读法和写法。
6、比较拉拉队的人数 师:小朋友们都非常的爱自己的集体,不参加比赛的同学都当拉拉队员,哪边的人数多?你能用大于号或是小于号来表示哪边的人多吗?(自己尝试解决)
7、说一说:这节课你认识了谁?它是什么样的。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说在本节课上的收获。
8、问题口袋:你还想知道些什么?还想提出什么问题?解决不了的,把它放进问题口袋里。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
利用学具操作巩固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数的大小。
2、自主练习第2题
学生讲题意,再独立完成。
四、课后反思:
教研组长签字
第六课时
快乐的校园比较大小自主练习
教学内容:教科书14—15页自主练习第3-6题及聪明小屋。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对于数的大小关系的认识,能够正确的使用大于号、小于号和等号。
2、初步建立数感和逐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3、在数学活动中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初步建立数感和逐步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过程:
一、回顾
还记得前一节课我们认识的三兄弟吗?你能叫出他们的名字吗?
二、练习
1、自主练习第3题
学生先独立数叶片,然后说说后面的几大于几和几小于几,可以怎样填。
2、自主练习第4题
涂一涂,比一比。可以由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完成第一个,然后学生独立完成后两个。注意引导学生分清比较的是什么,谁多谁少。前两道具有开放性,鼓励学生填出不同的答案。
3、自主练习第5题
找规律画一画。引导学生找规律时,要先让学生独立观察。如果部分学生有困难,可以让学生说说后面的比前面的多几。
4、自主练习第6题
玩一玩,比一比。开放性的游戏(剪子、包袱、锤游戏)。练习时,教师先要介绍游戏的规则,同位之间先试一试,再开始正式做游戏。每次赢的同学可以得到一粒石子(可用学具代替),每十次作为一轮。比完一轮,按照提供的方式记录比赛的结果,比较数的大小。为了让学生玩得开心,要给学生较充分的时间和自由。
三、聪明小屋
想一想,怎样能让两块草地上的小鸡只数同样多?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四、教学随笔 教研组长签字
第七课时 快乐的校园信息窗四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6页的信息窗4。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理解0的不同含义,会读、写数字0了。
2、能比较0和其他数的大小。
3、经历创造符号的过程。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0的含义。教具准备:苹果树模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同学们,现在正是苹果成熟的季节,今天老师带你们去摘苹果好不好?
2、教师出示苹果树模型(苹果树上结满苹果,苹果上有1——10的数字),教师提问:“树上有几个苹果?用数几表示?”学生回答后,教师将数板书在黑板上。
3、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摘苹果的游戏,老师说要求,你来摘苹果,看谁听得仔细,摘的正确。”
“谁能摘下数最大的苹果?” “谁能摘下数最小的苹果?”
“谁能摘下比6大比8小的苹果?”
“现在树上有几个苹果?用数几表示?”教师板书。“哪位同学能像老师这样提要求来摘苹果?” 指名让学生提要求摘苹果,直到摘完为止。
4、教师:“现在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该怎么表示呢?”
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
1、探究表示方法
第一种情况:如果有部分学生不知道用0表示,那就让他想一想:你喜欢用什么方式表示呢?把他们想出的符号与0比较,发现0是最方便的。
第二种情况:如果全部学生都说用0表示,就肯定学生的想法,并提问:“你是怎么知道的?”鼓励学生通过多种渠道获取知识。2、0的其他含义(1)、教师:“树上一个苹果也没有了用0表示,还有什么情况也是用0来表示?”“你在哪儿看到过0?”(尺子、温度计、车牌号、电话号„„)
(2)、它们各表示什么意思? 3、0与其他数的比较。
“0与1,2,3„„等数相比,是大还是小?”怎样排队? 4、0的写法(1)教师:“既然已经认识了0,那么,你会写0吗?”
如果有的学生说会写,就让他到黑板上写一个,大家一起来评论一下他写的怎样。(2)0的形状像什么?
(3)教师在田字格上教学0的写法。学生在练习本上练写。
5、做游戏:进一步理解0和其他数的含义。教师说数,学生拍手、举小棒、伸手指。同位合作,好朋友合作。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自主练习第1题。这个题主要是巩固0——10的数序。先按顺序连线,再看像什么。
2、补充按顺序填数。进一步巩固0——10的数序。()1()()()5()()()()8 7()()()()
3、自主练习第2题。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没有统一的答案,只要学生说出的理由合情合理,就是正确的。
4、自主练习的第3题。
这是一道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题。在明确题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有什么感受?你认为本节课你表现的怎么样?好在哪里?有什么不满意的地方?
五、教学随笔 教研组长签字
第八课时
综合练习课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8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回顾整理“快乐的校园”这一单元所学的全部知识,并加以巩固。教学重难点:回顾整理“快乐的校园”这一单元所学的全部知识 教学过程:
一、回顾整理
1、教师:同学们请想一想,在“快乐的校园”这一单元中,我们都学会了哪些知识?
2、学生回忆本单元所学过的知识,不完整或遗漏的地方教师补充。
二、巩固练习
结合教科书第18页的情境图,说说自己在快乐的校园这一单元都学会哪些知识。
1、会数、读、写10以内的数,0的认识。教师:“你能从图中找出有关数数的知识吗?”(图中有什么?各有多少?)数数的时候,注意让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来数。
数完后,将结果统计在图下的统计图中。(图中没有小狗,因此小狗的只数是0只。)
2、比较数的大小 教师:“刚才我们已经数了图中各种东西的多少,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重点解决比较大小的问题。
(1)统计图中任选两个数比较大小,每人至少写出5组。(2)补充练习:
5()6
8()5
0()1
3、基数和序数(1)教师:“你能从图中找出几个和第几方面的知识吗?” 学生从图中任意寻找有关基数和序数的知识,对于合适的和能解释得通的教师都应予以肯定。最后引到图中的一排小花上来。先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的两个问题
(2)练习:
请第一列第五个同学站起来。请第三列的前四个同学站起来。学生提类似的问题进行练习。
三、丰收园
1、教师:通过“快乐的校园”这一单元的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在课堂上你提出过问题吗?对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你认真思考了吗?会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吗?
2、学生根据教师的提示回忆自己的表现,教师指导学生把相应的苹果涂上颜色。
四、教学随笔 教研组长签字
第二单元妈妈的小帮手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1、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体进行分类。
2、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自己按指定标准和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等关系。
2、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
3、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在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有关分类、比较的简单数学问题,并能初步汇报和交流自己的想法。
4、经历分类、比较的过程,通过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
三、教材分析
分类和比较都是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学习其他数学知识的基础,在今后的认数与计算、认识图形、简单的统计等学习活动中,经常会用到分类的思想和方法,学生在第一单元已经学习了比较数的大小,具备了初步的比较意识,为本单元进一步学习比较高矮、长短、粗细等打下了基础。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第一个信息窗是“帮妈妈整理衣服”,通过母子对话引出“怎样整理”的问题,感受分类的必要性。借助体会分类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借助自主练习的第3题,提出“想一想有哪几种分法”,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第二个信息窗是“帮妈妈放衣服”,通过妈妈与小明的对话,启发学生利用经验或其他方法,学习比较“厚薄”、“长短”,同时根据图中提供的花瓶、琉璃球、瓷马等物品还可以比较“长短、多少、大小、轻重、粗细、高矮”等。在“我学会了吗?”栏目中比较“远近”和“宽窄”,达到扩展巩固的目的。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教学课时:3课时。
第一课时
妈妈的小帮手分类
教学内容:青岛版实验教材一年级上册第19页,第一课时“帮妈妈整理衣服”——分类。
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生活体验分类的意义,通过动手操作学会分类的方法。
2、通过实践活动感知不同的标准下,分类的结果也不同。
3、在操作中提高学生对比、分析的能力。
4、渗透思想教育,教育学生平时应多帮爸爸妈妈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自主练习”第2题的挂图。学生准备学具盒。教学过程:
一、整理观察,体会生活的需要——按标准分类。师:“同学们,前几天老师让同学们回家帮妈妈整理衣服,并观察你们家里的衣服是怎样摆放的。你们做了吗?(生:做了)你们能帮妈妈干活,真是些好孩子,现在让我们想一想,通过整理和观察,你都发现了什么?”(给学生一定的时间独立思考。)
学生同位交流自己的发现。师:“现在,谁想把你的发现声音响亮的告诉全班同学?”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叠得很整齐,我爸爸的放在一个橱里,妈妈的放在一个橱里,我的放在一个橱里。”
师:“这是把每个人的衣服分别放在一起。”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上衣放在一起,裤子放在一起。” 师:“也就是说上衣、下衣分开来放。” 生:“我发现我们家的衣服是冬天的放在一起,夏天的放在一起。” 师:“你们家的衣服是按不同的季节分开来放。” „„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板书: 爸爸妈妈我 上衣裤子 冬季夏季 „„ 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说得也棒极了。看来你们的妈妈都是按生活需要把衣服分开来放的。(指着板书)其实这些都是你们家分衣服的标准,而你的妈妈把衣服按照一定的标准分开来放的做法,就叫做分类。”(揭示课题)
二、尝试分类,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也不同。师:“同学们,我们刚才说了你们小家里的衣服是怎么分类的,现在我们来给我们班集体这个大家分分类,好吗?”
“你打算怎样给全班同学分类呢?”(学生独立思考)师:“谁愿意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大家?” 生:“我想按照男同学女同学来分”(师板书:男女)师:“现在我们就按这个同学的想法来分分看。注意:请男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男同学,坐着的是女同学。请坐下。”“谁还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生:“按东西路队来分。”(师板书:东路队西路队)师:“现在我们再来按这个同学的想法分分看。注意:请东路队的同学站起来。现在,全班同学又被分成了两类,站着的是东路队的同学,坐着的是西路队的同学。”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两次站起来的人是同一批人吗?(不是)怎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给学生一定的独立思考的时间,体会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就不同)
生:“因为两次站的标准不一样,所以站起来的不是同一批人。” 师:“说得太好了。你还有不同的分法吗?”(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师板书)生:“按长头发和短头发来分” 生:“按穿校服的和没穿校服的来分” „„
三、联系生活,体会分类的好处 师:“同学们刚才想出了那么多种分法来分咱班的同学,现在我想请教同学们,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呢?”
(学生独立思考,也可以同位商量)
教师可这样引导:哪里用到分类——具体是怎么分的——这样分有什么好处? 同时要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四、自主练习,应用分类,明确为什么这样分。
1、自主练习第一题: 师:“看到刚才同学们学得这么好,有一群小动物也忍不住过来听课了,它们到哪去了呢?原来它们藏在你的数学书第21页上了,看谁能最快找到它们?”
“请同学们看书,都有哪些小动物来听课了?”(学生看图说一说)
教师读要求:哪些是鸟类?用圆圈圈出来。学生独立做。
集体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鸟类和昆虫的区别。
2、自主练习第二题:
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
3、自主练习第三题 师:“同学们,你们去沙滩玩过吗?你们是怎么去的?(坐汽车去的)除了汽车,你还知道哪些交通工具?”
学生回答。师:“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在我们的学具盒里也有一些交通工具,请你把它们拿出来。你能给这些交通工具分分类吗?”
学生动手操作,分完后说一说自己是怎么分的,为什么这样分。
五、总结:
今天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六、教学随笔 教研组长签字: 第二课时
妈妈的小帮手比较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2—24页的信息窗2及自主练习的1、2、3题。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会比较事物的大小、多少、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2、在比较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能力。
3、使学生经历具体比较活动的过程,学会比较的方法。教学过程:
一、初步感知,明确目的。
1、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帮妈妈把衣服整理好了,那么衣服整理好了该放在哪儿呢?(学生独立回答)现在咱们一起去看一下小明和妈妈是怎样放的。
2、观察信息窗2,并提出问题。(1)小明和妈妈是怎样放衣服的?(2)图中还有什么?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二、积极参与,自主学习。
1、教师引导提问:看看这些衣服,你能看出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1)生独立思考。(有的可能看出衣服的多少,有的可能看出衣服的长短)(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引出对多少、厚薄的比较,引出课题。
在交流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用“谁比谁„„”的形式表达比较的结果:妈妈的衣服比小明的长,妈妈的衣服比爸爸的短„„(渗透比较的相对性。)
2、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学生独立思考完成,指名说结果,并说一说理由。其他同学进行评价。
(2)补充练习:伸出各自的手观察,你发现了什么?(第几根手指比第几根„„谁最长,谁最短?)
(3)、比较:除了衣服,再看看其他的东西,你发现了什么?(学生独立观察思考后,自由发言,交流想法。)
3、巩固
(1)自主练习第2题:先向学生介绍天平,再让学生独立做,教师注意让学生通过观察看到的三个红萝卜的重量与一个青萝卜的重量相等,判断出一个红萝卜的重量比一个青萝卜的重量轻,让学生说出判断的理由,培养初步的推理能力。
(2)自主练习第3题:
①让学生先观察,再独立做,并说一说理由。②说一说,你还能比什么?
4、拓展
通过学习,我们知道,任何两个物体都可以进行比较,想一想都可以比什么?(1)小组讨论,指名发言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2)找一找,我们周围有没有可以比较的东西,你能提出一些关于比较方面的问题吗?(小组合作,采用比赛的形式,看哪个小组提的问题多,提的问题好。)
5、引导学生独立总结:
谁能说一下通过学习你都学会了什么?今后打算怎么做才能更好?
三、教学随笔
教研组长签字:
第三课时
综合练习课——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5页的“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能按指定标准或自定标准对物品进行分类,会比较事物的多少、大小、轻重、高矮、长短、远近、宽窄、粗细、厚薄。
2、通过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养成分类整理物品的习惯。教学重点、难点:
能对事物进行分类、比较。教具学具:
投影、进行分类与比较的物品。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这一单元的内容我们已经学完了,开动小脑筋想一想,主要学习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师说:同学们学会得可真不少!想不想做一些问题考考自己?
二、巩固练习
1、分一分(投影出示)红苹果绿桃子绿萝卜 绿苹果红萝卜红桃子
学生独立分类,同位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可能有以下分法:
(1)按水果、蔬菜分成两类(2)按颜色分成两类
(3)按树上、地下分成两类
2、投影出示25页图
(1)请同学们观察这幅图,说说图上有什么?你能为大家讲个故事吗?
(2)仔细看一下大树的表情,你想说点什么?(引导学生说出小朋友重猴子轻)小朋友这样做对不对?为什么?(对学生进行爱护树木的教育)
(3)涂一涂:
把高的树涂上绿色,把矮的树涂上淡绿色。
涂完后问:我们刚才是把树的什么涂上了颜色?(叶子)现在看一看,你会发现什么?你能提出比一比的问题吗?
学生可能回答:①高树叶子多,矮树叶子少; ②高树叶子颜色深,矮树叶子颜色浅。还能比什么?说给你的同桌听听。
三、解决问题 师:我们学的分类与比较的知识在生活中到处都能用到,说说你在什么时候用过这些知识?
1、让学生充分讨论、交流(我整理书包时,摆积木时,整理玩具时„„)
2、汇报
3、对学生的汇报进行评价,可以引导学生之间进行评价。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你能用我们学的知识继续帮爸爸妈妈干一些事情吗?下一节课再来交流。
五、教学随笔 教研组长签字:
第三单元走进花果山 ——单元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教学的内容是:10以内的加法;0的加法;10以内的减法;0的减法;10以内的连加、连减;1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以及“探索规律”等内容。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1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是进一步学习20以内数加减法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更复杂计算的基础。本单元内容是全册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教师要尊重学生的认识基础,结合教材创设的情境、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组织丰富、有效的数学活动,促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能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会口算10以内的两步加减式题。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3、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的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三、教学重点:
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体会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
四、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情境串”,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有利于发现并提出问题的学习情境。
2、教学中注重引导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初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通过有关的操作练习进一步体验加减法之间的联系,从而加深对加减法意义的认识。
3、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各自的计算方法,倡导方法多样化。
4、充分利用多样化的练习方式,提高口算能力。
5、注意培养学生的初步的应用意识。
6、对本单元的知识技能评价,不仅要考察学生能否正确、熟练地口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还要考察学生是否能有条理地思考问题,以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考察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16课时。
第一课时
走进花果山信息窗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6页信息窗一。教学目标:
1、结合实际情境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加法的意义,认识加号“+”、学会加法算式的读法,会进行1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初步学会思考问题。
3、通过与同伴交流不同的计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
4、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初步培养应用意识。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都看过《西游记》的故事吗?你最喜欢《西游记》中的哪个人物?为什么?
师:有那么多的同学喜欢孙悟空,孙悟空的花果山对小朋友来说一定不陌生,今天我们就一起去花果山看看,好吗?
二、提出问题
1、出示《来到花果山》的情景图,让学生独立观察情境图中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2、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学习“你说我讲”红点中所示内容。(1)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①先让学生独立思考。
②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交流想法。教师巡视指导。③全班交流。
估计学生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方法一:一只一只地数一数就知道了。
方法二:我用小棒代替小猴,树上有3只,我就拿出3根小棒,树下有5只,我再拿出5根小棒,然后数一数一共有几根小棒就知道一共有几只小猴了。也就是把5和3合起来
„„
(2)帮助学生理解加法的意义。
学生通过交流知道把5和3合起来用加法计算。(3)认识加号。(4)理解算法。
结合图意或利用学具摆一摆,让学生理解“5+3”的算法,允许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经验和方法进行口算,只要结果正确就可以。
三、解决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
结合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教学绿点标示的问题。
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录在“问题口袋”中,待学到相关知识时再解决。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求一共有几只小鸟,一共有多少只小猴子,象这样把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计算。
五、走进生活。师: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能遇到用加法解决的问题,你来说一说好吗?
六、谈收获
让学生说一说本节课自己学会了哪些知识?有哪些收获?
七、教学随笔
教研组长签字:
第二课时
走进花果山10以内数的加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8——29页的自主练习。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比较熟练地进行10以内数的加法计算。2、在观察、操作中积极地思考。
3、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验数学就在身边,培养应用意识。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通过游览花果山,我们学会了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许多问题,今天我们进行比赛,看谁的本领大。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自己观察课本上的图,说说图意,并列出算式。通过交流进一步体验加法的意义。
2、自主练习第2题
口算练习,练习时除了让学生口算结果外,还可以制成口算卡片,经常性地进行口算练习,不断提高学生的口算速度。
3、自主练习第3题
分类说算式的练习活动,通过变换练习的形式,引起学生口算的兴趣。可让学生在小组中说自己想要说的一组加法算式,由其它学生判断结果是否正确。
4、自主练习4题
算式与数的大小比较。可以先让学生独立地去做,然后说说是怎样比较的。
5、自主练习第5题
小老鼠找鼠标的情境,根据得数连算式。练习时先让学生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并弄清图意,再做题。根据屏幕上显示的“3+4=7”,找出得数是7的鼠标与电脑连起来。也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连其他的鼠标,屏幕上可以怎样更改?
6、自主练习第6题
学生看图,讲一个数学故事。既要关注学生所讲故事的趣味性,更要重视故事中体现的“数学味”。教学时可先引导学生认真看图,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结合画面自编故事,然后从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进行解决。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随笔 教研组长签字:
第三课时 走进花果山信息窗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0页的信息窗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学习有关“0”的加法,并能正确计算。
2、数学过程与方法目标:使学生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
3、情感与态度目标:感受自己身边的数学知识,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出示野餐全景图
师:花果山里热闹极了,小朋友也来这里野餐,和小猴们成了朋友,请同学们找一找都有哪些信息?愿意讲给大家听一听吗?
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小组交流,全班交流。
生:我看见图上左边树上有5只小猴,右边的树上有3只小猴;左边树上有5个桃子,右边树上没有桃子„„(教师注意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
二、提出问题
师:根据我们找到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 一共需要几根火腿肠? 一共有几个桃子? 一共有几个同学? 一共有几朵花? 一共有几个书包? „„
三、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引导学生解决:要求每人一根火腿肠,需要几根?该怎样想?
1、学生独立思考,想解决问题的方法。
2、小组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有必要,教师引导学生把算有多少根火腿肠转化成算有多少个同学就知道需要几根火腿肠。
3、让学生独立列式计算。教师板书:
3+4=7
4+3=7
4、观察,比较两个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教师不必要求学生准确叙述,只要说清楚意思就行)
5、巩固练习
4+1=
5+4=
6+2=
7+3=
1+4=
4+5=
2+6=
3+7=
6、你还能解决哪些数学问题?然后让学生自主选择刚才提出的问题,独立解决。
四、走进生活
你能用加法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
五、教学随笔
教研组长签字: 第四课时
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法练习课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2——33页的自主练习。教学目标:
1、进一步体验加法的意义,训练10以内数的加法。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方法,体验算法的多样性。
3、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小朋友,数学王国的国王听说咱班小朋友那么聪明,为大家准备了好多小礼物,还带来了问题考考大家,你们愿意吗?
二、自主探索
1、教师以《小白兔迷路》的故事导入。
一天,小白兔出去玩,走着走着,突然迷路了,这怎么办呢?(讨论)它给妈妈打电话:“妈妈,我迷路了,怎么办才好呀?”妈妈听了点了点头说:“孩子,你长大了,自己的事情应该自己去做,只要你按得数是9,就一定能回家了。”于是,聪明的小白兔按妈妈的话去做,终于回家了。小白兔走的是哪一条路,你知道吗?
2、独立思考后,集体交流小白兔回家的路线(教师可提供如下的算式,也可以适当补充算式)。
1+8=
2+7=
3+6=
4+5=
5+4= 6+3=
7+2=
8+1=
2+6=
4+3=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学生自己看图,并写出算式。并让学生讲一讲,为什么要这样列算式?
2、自主练习第4题:我踢哪些球? 练习时,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先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6号和8号球员分别应踢哪些球,再让学生画线连球。
3、自主练习第5题
看图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怎样解答?
4、自主练习第6题
看图编一个数学故事,并提出问题?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四、课堂小结
师:数学国王对小朋友的表现很满意。下面,请小朋友接受国王的礼物吧!
五、教学随笔 教研组长签字:
第五课时
走进花果山信息窗三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4 页信息窗3。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减法的意义,能正确计算得数是10以内数的减法。
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 体会减法的意义。教学具准备:
水帘洞挂图、学具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同学们,我们在花果山看到我们喜欢的小猴子,还进行了一次快乐的野餐,今天,我们再到孙悟空的水连洞参观,好吗?
出示水帘洞图。说说你看到了什么?你都从图上发现哪些数学信息?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刚才洞口有8只猴子,现在有3只了,有几只钻进洞里去了?
猴子从树上摘下2个桃子吃,现在树上有7个桃子,树上原来有多少个桃子? 树上原来有9个桃子,猴子从树上摘下2个桃子吃,树上还剩多少个桃子? „„
学生提出的问题会有加法的,也会有减法的,加法问题随时解决,减法问题板书在黑板上。
2、独立思考,探索问题
以学生提出的某一个问题为例,如:还剩几个香蕉?。你能利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3、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好吗?
4、组间交流,解决问题
(1)师:愿意把你们小组的想法说全班同学听吗?
教师适时总结:从7里面去掉4,用减法计算。7个香蕉,给小猴子吃掉4个,还剩几个?就可以列减法算式: 7 – 4 = 3(个)
(2)认识减号。教师演示从一个数里去掉一部分,最后学生容易看到去掉的和剩下的部分,而原来的数不容易看到,因此写减法算式时,要着重使学生弄清是从哪个数里去掉的,就要把这个数写在减号的前面。
三、巩固发展,应用问题
1、学生自己其他的减法问题,并把想法说给其他同学听。
2、把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装进问题口袋。
四、教学随笔 教研组长签字:
第六课时
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减法的练习
教学内容:
10以内数的减法的自主练习教学目标:
1、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地思考问题,初步培养与同学共同学习的习惯。
2、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初步培养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
看懂图意,正确列式解答;逐步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游览了孙悟空的水帘洞,在游览的过程中,我们学习了很重要的本领,认识了减法,今天我们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问题,好吗?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2题
让学生先仔细观察图,说清题意后,再列式计算。具体指导语言:
你看图之后,讲一个故事;独立列式;集体交流:学生说图的意思,学生连线,同桌看看对不对。
2、自主练习第3题
比一比,谁算得又对又快,学生写得数,后请小博士交流 教师读题,学生说得数。
3、自主练习第4题
小鸡回家,连线找得数。六所房子中有的住了一只或两只,有的没住小鸡。练习时,教师要鼓励学生认真口算,争取全算对。
三、走进生活
1、自主练习第5题
小猴分桃图,教学时,让学生借助学具分一分。把分得过程用等式表达出来,然后通过汇报交流感受方法的多样化,同时,体会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以及问题结论的不确定性。具体过程如下:
(1)学生看图说图的意思(2)师生一起摆学具(3)看学具列算式(4)同位交流
(5)师生一起把算式分类找规律
2、自主练习第6题
这是一幅包含多信息的情景图。其中有小鸡吃虫子、兔子吃萝卜、小鸟飞走了等信息,是加减综合练习,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在充分观察画面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加减法独立提出问题,进行解答,然后相互交流。
3、课外延伸
聪明小屋,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独立思考,如学生有困难,教师可以拿实物或学具摆摆看。
四、教学随笔 教研组长签字:
第七课时
走进花果山信息窗四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38页信息窗4。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0的减法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
2、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3、在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问题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重难点:
体会减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关于零的减法。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故事导入,一只调皮的小猴子摘桃子的故事,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后让学生观察图。
二、发现问题
出示信息窗4,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内容。
1、编一个小故事给同学们听。
2、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讨论:为什么这只小猴子最后一个桃子都没有了呢?不管干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
3、根据故事内容,提出数学问题。
三、探究问题
1、小猴子摘了几个桃子?
学生自己观察画面,列出算式。
2、篮子里还剩几个桃子?
可以给学生一个不完整的算式给予提示:3-()=()个
四、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解决提出的其他问题。如:岸上还有几只青蛙?花儿上还有几只蝴蝶?
2、对于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放在问题口袋中。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六、教学随笔、教研组长签字:
第八课时
走进花果山以内加减法的综合练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0—41页的自主练习。教学目标:
1、在学生掌握上面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进行自己练习。
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3、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并长了很多本领,今天,我们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好吗?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题
让学生观察彩图,说说图意,列出算式。
2、自主练习第2题
主要让学生自己进行口算,如有个别的学生教师应进行辅导(可用卡片)
3、自主练习第3题
学生自己看图,边说图意,边列算式。
4、自主练习第4题
看图讲一个数学的故事。
根据树上的七星瓢虫或树上的叶子等内容来编;分合作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列式计算。
三、拓展延伸
教师讲一个数字娃娃的故事。你能自己编一个数学小故事吗?
四、教学随笔
教研组长签字:
第九课时
走进花果山信息窗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1页、42页。教学目标:
1、知道连加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计算。
2、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积极合作与交流的精神。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第41页信息窗5挂图)
1、师:一些小朋友观看一群顽皮的小猴子跳水嬉戏,可爱的小猴子不仅吸引小朋友的目光,还引起小青蛙,小鱼的注意,我们也看一下好吗?
2、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整理信息,提出问题。
根据画面上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根据图意,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 ①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名同学? ②小河里一共有多少条鱼? ③河岸上还剩下多少只青蛙? ④树上还剩下多少只小猴子? ⑤草地上一共有多少朵花?„„
2、独立思考,探索问题。师:同学们的问题提的好极了!那么第一个问题谁来解决?该怎样列式?请同学们利用学具试着自己解决一下好吗?
3、小组合作,探究问题。
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小组长组织好小组成员的发言顺序,并做好总结。
4、组间交流,解决问题。
(1)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说相应的算式。(2)这几个小组的想法又对又准确。那么这道题等于几?你是怎样算的?
学生:4个坐在地上的同学,加上站着看小猴跳水的3个同学是7个同学。再加上跑来的2个同学,就是9个同学。(学生列的算式不同,说法也可以不同)那么这道题也就是几加几再加几?(指名学生:4加3再加2)
(3)今天我们学的这个算式和以前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教师在适当时机总结:把三个数加在一起的算式,叫做连加。并板书:连加。
(4)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在这幅图里,还有哪几道题可以用连加的方法来计算?学生自己试做,并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想法。
三、走进生活
你能用今天学到的连加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提出生活中的问题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先把它放到问题口袋里,以后再来解决。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计算连加、连减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五、教学随笔:
教研组长签字:
第十课时
走进花果山
10以内的连加、连减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2——44页的自主练习。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观看猴子跳水的情境图中,我们又学习了哪些知识?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12题。
练习时要强调先想什么,再想什么,练习过程中,可以从中抽出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加强对口算方法的具体指导。
2、自主练习第2题。
提供了学生用彩纸做纸花的情景,进一步巩固连加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学生可以算“三个小朋友一共做了多少朵纸花?”也可以算“三个小朋友一共用了多少张彩纸?”只要列出正确的算式就行。
3、自主练习第3题。
根据直尺上提供的数据,学生自主列出算式。
4、自主练习第4题。
以统计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填数,巩固连加。应先引导学生数清楚西红柿、辣椒、茄子的数量,然后计算三种蔬菜的总个数。
5、自主练习第5题。
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猫?”是对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的综合练习。练习时,鼓励学生借助图中的信息,尽可能地提出多种有关连加、连减的问题,独立解决后,交流共享。
6、自主练习第6题。练习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理解,独立解答,发挥想象。在交流中弄清楚“2+2+2+2”和“8-2-2-2-2”的含义,并尝试口算出结果。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随笔:
教研组长签字:
第十一课时
走进花果山信息窗6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5页信息窗6。教学目标:
1、结合“小猴子学钓鱼”的具体情景,体会1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能正确口算10以内数加减法混合运算。
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用多种算法去解决问题,初步学会有条理思考问题,培养应用意识。
3、在交流算法过程中,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问题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去了花果山,游了水帘洞,看了小猴子
跳水,还美美地野餐了一顿,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猴子是怎样钓鱼的呢?好,老师就带小朋友一起去看一看,好吗?
二、提出问题。
1、指导学生观察情境图。
图上都有什么?它们都在干什么?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情境图编一个数学故事,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独立编出后,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把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小组内的同学听,并思考提出的问题。
组内交流完后,教师指名一至两名同学讲一讲他们编的数学故事,(组织学生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组织全班解决提出的问题。
2、解决问题
(1)现在有几只猴子学钓鱼?让学生结合图中的说明独立思考:怎样才能求出有几只猴子学钓鱼?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每组选出一名同学汇报本组的意见。
(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分别列出各种算式。
5-1+2
5-3+1 让学生看算式,每个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解决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让学生来当小老师讲解。
三、巩固拓展,应用问题。
1、自主练习第2题。
(1)观察此图:你想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提出:湖里有几只天鹅?(3)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8-2+3
8+3-2(4)结合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你是怎样想的?并说一说运算顺序。
2、自主练习第1题。观察图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是什么?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式。关键是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
四、课堂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教学随笔:
教研组长签字:
第十二课时
走进花果山
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7—48页的自主练习。教学目标:
1、通过“小羊过河”、“运算卡片”、“小猫钓鱼”、“讲故事”、“做公交车”等多种练习形式,达到对加减混合运算的正确、熟练计算。
2、理解情境图的思维方式是开放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化的。
3、通过具体情境,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上节课,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研究了“小猴子学钓鱼”的故事,又解决了一些问题,同学们很棒!今天老师带同学们走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好吗?
二、自主练习
1、出示口算卡片:要求二人合作:一人读算式,一人作答。然后判断,错误的改正。
2、出示“小羊过河”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图意。(1)引出解决的问题:小羊要踩什么样的石头过河?(2)“妈妈告诉我,从得数是3的石头上过河最安全。”算一算哪些石头上的算式得数是3?在石头旁标得数。
(3)说一说:石头上的得数有哪些?(4)画一画:小羊过河的路线?
3、同学们,你们做过公交车吗?出示53页图:
(1)引导学生观察:看到这幅图你想到了什么?引导提出问题:3路车上一共有多少乘客?(2)合作解决:车上一共有几人?(3)汇报结果。适当渗透思品教育:坐公交车一定要注意安全。靠站停车时先下车后上车,尊老爱幼等。
4、出示小猫钓鱼图片。(1)、引导观察图片:画了什么?小猫做什么?能钓哪条鱼?(2)、引导理解图意:看桶上有什么?鱼上有什么?看第一只小猫和它钓的鱼。鱼背上算式10-5-3的结果是2,这条鱼就钓到了。另外两只小猫能钓到自己想要的鱼吗?讲一个数学小故事。
5、出示48页图片。
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编一个故事。要求:有意思、有趣味、有数学问题。
三、课堂小结
四、教学随笔: 教研组长签字:
第十三课时
走进花果山探索规律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9页探索规律。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信息,独立思考,发现隐含的规律,初步的培养独立思考问题习惯。
2、合作交流说明自己发现的规律,注意倾听、欣赏他人的想法,共享探索成果,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
3、培养学生对探索的规律用自己的话表达,培养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师:我们已经学会了10以内的加减法。今天的知识更有趣,比比看,谁学的最好,发现的规律最多。
二、自主探索
1、出示49页第1题
(1)3+2=5,那么2+3=几?
再出示几个类似的例子,学生解答后,让学生观察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引导总结规律: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是不变的。利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出示几个类似的但数很大的题,让学生利用学习的规律解决。(2)教师出示蘑菇+苹果=9,根据刚才学习的知识,你能想到什么?为什么?让学生说说发现的规律。
2、出示49页第2题 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有什么规律?下面的瓜应该是什么颜色?下面呢?下面呢?最后一个呢?让学生按要求完成题。
3、出示49页第3题
观察:这些数有什么特点?你发现了什么?应该填几?为什么?
4、出示49页第4题
引导学生观察,并说说发现了什么?花是按怎样的顺序排列的?篱笆呢?再涂上颜色。
三、聪明小屋 请同学们走进“聪明小屋”,看你能发现什么?明天说给大家听听,好吗?
四、教学随笔:、教研组长签字:
第十四课时
走进花果山回顾与整理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0—53页回顾整理。教学目的:
1、进一步巩固加减法的意义和计算方法,提高学生10以内加法、加减混合口算的能力。
2、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知识的整理过程。让学生经历系统整理和复习所学数学知识的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不同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似内容之间的差异。
3、引导学生进一步经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提高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创新意识,让学生在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价值。
教学重点:
使学生能观察加法算式分类。教学难点:
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教师准备:
未完成的加减法表格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大海吗?下面老师就带你们去领略一下海底世界的奇特风光!(电脑播放海底世界录象)
【说明:形象逼真、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动态画面,思维易被激活。这种情境在学生头脑留下的不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对大海无限喜爱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感受,这一切即将促进学生积极进行思维活动。】
二、引导探索、寻找规律
1、算一算:你看,来了一群小鱼,身上还写着算式,自己会不会算?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2、说一说:在计算的时候,你都发现了什么?
3、排一排(得数是8的所有算式):你再仔细看一看,这些鱼身上的算式排的是乱七八糟的,你能按照一定的规律给它们排排队吗?
自己先看一看,想一想,你愿意怎样排?同位交流
4、全班交流。
谁愿意说一说,你是怎么排的?谁还有不同的排法?
5、观察再发现。
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会发现些什么?
6、读一读:那么我们把这些算式读一下,好吗?男女同学比比赛,听谁的声音即洪亮又干脆!
7、整理其它得数的加法算式
过渡语:同学们,再看又来了一群小鱼,你喜欢写得数是几的加法算式(1)选一选
生:喜欢得数是9的加法算式
师:还有谁喜欢写得数是9的加法算式?这么多同学都喜欢,这样吧,咱们来抓阄,怎么样?哪个小组抓到哪个,小组的同学就按照一定的规律写一写,好吗?
(2)小组分工。
在写之前,小组先分好工,比比哪个小组合作的好?(3)欣赏各个小组整理情况 贴一贴:写完的小组请小组长把你们组的纸条帖在黑板相应的位置上。其它同学帮老师看一看,哪个小组帖的又快又好?
讲一讲:谁愿意代表你们组,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4)观察讨论、发现规律
师:你看,老师把各个小组整理的情况,也汇总成了这样的一个表,请你仔细观察,你会发现什么数学问题?自己先看看,看谁观察的有顺序,发现的问题多?
(5)汇报交流。
轻轻的跟你同位说一说。
谁愿意把你的发现说给全班同学听一听?
谁还有不同的发现?还有没有了?有没有不同的看法?谁还想说说你的发现?„„ 让学生畅所欲言。
(6)激励学生认真倾听别人发言,也可以生生评价、自我评价、师生评价。
针对刚才这个同学说的,有没有补充?有没有不同的意见?不同的见解?谁想评评? 【说明: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交流探讨,完善探究规律的方法。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作了适当的点拨和指导,充分明确了教师和学生在学习中的地位和作用。】
三、模拟情境、在玩中巩固
1、游戏——猜一猜
师:刚才大家横着、竖着、斜着看,发现了许多规律。有几条小鱼也过来凑热闹。哦,怎么把我们的算式挡住了?那么大家能猜出这些鱼挡住的是什么样的算式吗?
学生根据规律大胆的猜测。
你是怎么想的?谁还有不同的看法?
2、游戏——比比谁最先走过桥
过渡语:同学们真是了不起,全猜对了!为了奖励大家,这些小鱼邀请大家到它们的海底龙宫玩一玩,想不想去?可是我们必须通过这两座桥,才能到达!要想顺利通过,就要把其它的算式补充完整。大家有信心吗?
男女同学再比比赛,看谁最先走过桥? 谁想帮张老师走过桥,谁想试一试?
3、游戏——补阶梯算式,畅游海底龙宫
师:海底龙宫离我们越来越近了,可是要想打开海底龙宫的大门,必须把通往大门的阶梯算式补充完整,大家还有自信吗
(1)下面小组的同学先讨论,再去写一写。(2)仔细观察这些算式,你会发现什么? 说给小组的同学听一听!再跟临近小组的同学交流一下,看看其它小组的同学跟你们组想的一样吗?(3)小组汇报交流评价
为什么这样填?你是怎样想的?
【说明:教师注重组织丰富的练习活动,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内化过程。采用猜一猜、比一比、补一补等游戏形式,使学生的知识构建在活动中,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达到了预定目的。】
四、活动欣赏
同学们表现的不错!海底世界的大门终于向你们敞开了!(课件播放录象欣赏)
【说明:活动的欣赏,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了高潮,课的结尾让学生意犹未尽,在进行知识教育的同时,进一步渗透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关系。】
七、教学随笔: 教研组长签字:
第十五课时
走进花果山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5页“我学会了吗”及丰收园。教学目标:
1、通过课件展示小鸟、小朋友、花、蝴蝶、苹果等从数到加减法的练习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答。
2、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体味大自然、享受大自然的情趣。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知数学乐趣。
课件出示秋游图示,给学生创造更多的找数和列式计算的机会,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积极思考,会问、会说、会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自主探索、观察讨论
1、自主观察
(1)说说从画面上你都了解到哪些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在小组内交流。
注意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组内互相倾听别人意见的好习惯,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直接提问组内比较优秀的同学予以解决,小组解决不了的全班解决。
(2)组间交流,各小组派代表一组提问题,另一组解答,下一个小组说解答方法,多种方法提问并解答。
(3)全班整理,以加减法为主线,进行多种练习,列式,计算。
三、巩固练习
1、根据同学们提的问题,加上自己提的问题,列式计算,并说说自己是怎么想的?为什么?
看你能列多少道算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造、探索能力。
2、知识延伸
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做你喜欢的事,算你喜欢的题,写你喜欢的数,列你喜欢的算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我。
每提一个问题,列一道算式,你就得到一个五角星。
四、教学随笔: 第十六课时 走进花果山找找周围的数 教学内容: 找找周围的数 教学目标:
1、通过寻找周围数的实际活动,深化对10以内数的意义的认识,进一步体验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初步建立数感。
2、经历寻找周围数的过程,体会找数的方法,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
3、养成与同伴合作的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与同伴合作学习的意识。教学难点:建立数感,体验数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题
1、引导学生回顾前面我们学习了哪些数。
2、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有数吗?在我们周围哪儿有数?请你找出来。今天,我们就来找找周围的数。板书:找找周围的数
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1、找找身体上的数。
找找自己身体上有哪些数?(如:1个头,1个鼻子,1个嘴巴,两只眼睛,两只耳朵,两只手,两条胳膊,两条腿,两只脚,10个脚趾等。)
2、找找教室中的数。
教室中有数吗?请你找一找,再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3、你还在哪儿看见过数?
公共场所、体育厂、电视上等。让学生说说在不同地点,找到的数都表示什么意思。
三、巩固拓展,体验生活
1、你能用今天学习的方法从你熟悉的环境中找出哪些数?
2、你打算怎样去找你周围所熟悉的数?让学生讨论,制定出课外找找周围的数的活动计划。
3、我们每个同学回家后都找一找周围有哪些你熟悉的数,回家后跟爸爸、妈妈交流。
四、教学随笔:
教研组长签字:
第四单元谁的手儿巧 ——单元分析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起始单元。小学生在入学前就开始接触各种形状的物体,逐步将他们已有的感性经验进行抽象,这对学生形成初步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非常重要。在低年级,加强对各种形体的直观感知,积累大量感性认识将对今后学习几何知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单元内容是通过实物和模型让学生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是,强调让学生动手操作,在生动活泼、主动参与的具体活动中,获得直接感受。本单元安排了一个信息窗。以真实的照片呈现了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长方体、正方体积木、纸盒,塑料球,饮料桶等实物进行有趣的拼搭活动的情境。通过小朋友对话的方式提出了“我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物体?”的问题,引入学生对正方体、长方体、圆柱和球的认识。在认识过程中,先把一个小朋友摆“火车”用的物品进行分类,然后初步抽象出标准的几何形体让学生认识,在学生有了初步表象的情况下,让学生知道这些形状分别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和球,使学生能直观地分清这几种形体,初步记住它们的样子。自主练习中,通过“连一连”、“涂一涂”、“圈一圈”等动手活动的练习,进一步让学生以体验的方式巩固所学知识。
二、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和模型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知道这些形体的名称,并能辨认和区别这些形体。
2、在拼、摆、摸等探索活动中,培养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能力,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在观察、操作活动中,感受立体图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对身边与立体图形有关的事物产生兴趣。
三、教学建议
1、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的拼搭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直观认识几何形体。
2、注意引导学生经历由大量感知到逐步抽象的过程,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3、对于本单元的评价,既要注重了解学生初步掌握几何形体的情况,如是否能正确的辨认与区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还要注意评价学生初步的操作、观察、比较能力的发展情况,以及主动与同伴合作的情况。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
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7页的信息窗。教学目标:
1、通过实物操作,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形体有初步的认识,能分辨它们的形状。
2、在观察和触摸中,初步形成立体图形的表象,培养初步空间观念。
3、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简单的实践能力。教学准备:
学生自己准备各种各样的纸盒、易拉罐、球,鼓励学生收集的这样的生活物品越多越好。教师为每组学生准备一袋装有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的物品的袋子。教学过程:
一、自由活动
师生谈话:同学们,今天大家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盒子、积木,你一定非常想看看其他的小朋友都带来什么东西,是吗?
师:下面,老师给大家一段时间,自由活动,可以看看自己小组的同学带来什么,也可以到别的小组去看看,好吗?
二、搭积木 师:同学们,我让大家带来的东西带来了吗?想不想看看其他同学都带了什么东西?同位两个同学先互相看一看、说一说、摸一摸。
生:„„
师:你想用这些东西干什么?
师:下面我们就比一比,谁的手儿巧?(出示课题:谁的手儿巧)学生活动
1、分小组合作搭积木,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
2、各小组反馈搭积木的情况。
3、教师组织大家来欣赏每个小组的作品。
三、看一看,分一分
1、师:刚才每个小组的小朋友都发挥想象力,你们搭得真棒,真是一群小建筑师。现在请小朋友认真观察你们都用了哪几种形状的积木?
2、师:你能把用的积木按他们的形状分分吗?(1)以小组为单位活动。
(2)小组汇报分类情况。并说明为什么这样分。(3)教师小结,统一意见(4)起名字。
根据大家分类的情况,鼓励学生给他们起个名字。学生有可能在幼儿园已经认识他们的名字,教师要给予鼓励。
四、猜一猜 教师:“我们认识的这四种不同形状的物体,猜一猜哪种形状的物体滚得最快?”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验证。小组汇报结果。
五、找朋友
教师出示长方体、正方体、球、圆柱的模型。提出问题“你能从教室中找到它们的朋友吗?”“在生活中你还能找到他们的朋友吗?
六、课后作业: 请你在家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球,并说给爸爸妈妈听。
七、教学随笔
教研组长签字:
第二课时
谁的手儿巧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59—60页的自主练习以及我学会了吗? 教学目标:
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立体图形,从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比较能力。
教学过程:
一、做游戏:我摸你说与我说你摸。
1、教师课前把各种形状的物体装进口袋,从口袋摸出物体,让学生说出是什么形状的。
2、教师说出一种形体的名称,让学生从口袋里摸出相应的实物。也可以由学生说名称,学生摸实物。
二、自主练习
1、自主练习第4题
利用学具动手摆一摆,说一说。
让学生仔细观察从中找出规律,然后独立画在书上。
2、自主练习第5题
先让学生观察第一组为什么圈出“白菜”,再按照这一提示依次把下面三组圈出来。圈完之后,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
3、自主练习第6题
先让学生照着练习中提供的形状想一想,再用学具摆一摆,也可以摆出其他的形状,然后想象着数出方块的个数,并交流各自的数法。本题可以训练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4、自主练习第2题
先让学生观察每一副图,能看到几个面,分别说出是那几个面,再让学生涂上不同的颜色。然后,接着训练学生涂右面、上面、前面的颜色。
5、猜一猜
出示一个实物模型的一部分,让学生根据自己看到的猜猜这是一个什么模型?并说说为什么?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三、全课总结:
“本单元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在生活中什么时候可以用到我们所学的知识?”
四、教学随笔:
教研组长签字:
第五单元海鸥回来了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11-20的数数、读数、写数、数的组成、数的大小比较以及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计算。
二、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能正确地数出数量在11—20之间的物体个数;认识11-20各数,并能正确地读、写。
2、在数物体个数的过程中,初步认识计数单位“一”和“十”,认识数位“个位”和“十位”;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了解20以内数的顺序,会比较20以内数的大小。
3、结合具体实例,能正确计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加减法,知道加减法各部分名称。
4、经历用20以内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形成初步的估计意识。
三、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认识了10以内数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它是认数的继续和发展,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数感有重要的意义。学生掌握好本单元知识也为后面学习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以及多位数的认识打下基础。因此,指导学生加强学具操作,深入理解数的意义,切实掌握好本单元的知识是打基础的工作,非常重要。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一是注重在操作中感知。为了初步建立数的概念,教材强调学生手、脑、口并用,调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二是倡导计算方法多样化。在计算教学方面,教材充分尊重学生的多种想法,让学生主动去探索答案。
本单元安排了一个信息窗。信息窗的情境取自于真实的素材,是一幅小学生在给海鸥喂食的场面。通过观察,数“沙滩上有多少只海鸥”,展开对11—20各数的认识。在认识11-20各数时,结合摆弄学具和计数器,先学11,认识计数单位和数位,掌握基本的内容,再认识11-20各数。借助从画面提出的“现在有多少个小朋友”和“岩石上现在有多少只海鸥”的问题,引出计算十几加几(不进位)、十几减几(不退位)的学习。为了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有些内容有意识安排在练习中学习和扩展。如在自主练习中,设计有“按顺序写数”,进一步学习数的顺序;“填<、>或=”让学生学会比较数的大小;“估一估两堆共有多少块糖”渗透估算,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引导学生全面掌握本单元内容。
四、教学建议:
1、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形成过程。
2、提倡算法多样化。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
3、要重视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和估计的意识。
4、本单元的评价除考察知识技能外,还要注意观察学生是否热情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
五、本单元建议课时数:6课时。
第一课时
海鸥回来了数11—20各数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2页信息窗。教学目标:
1、让学生会数20以内的数。
2、进一步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体验数与生活的联系,获得数感。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提出问题
1、介绍背景:市南区发起“挽留海鸥”的活动,经过大家的不懈努力,不久“海鸥回来了”,让我们去看看现在海边的美景,怎么样?
2、出示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上都有什么?(让学生把图上的内容说完整。)
3、你们看图能提出什么问题?(让学生充分提问。)
二、操作探索,解决问题
1、数11-20各数
(1)根据提出的问题,数出自己喜欢物体的个数。(学生说说数的办法。)学生数出并回答,师随机板书此数
(2)继续解决其它关于数数的问题,学习11-20各数的数法。让学生把图中的数数全,把图中提到的各种信息展示完整。
2、动手操作,认识数位
(1)怎样才能把数数的更准确呢?我们可以借助学具——摆小棒学习数“沙滩上有几只海鸥?”(用小棒表示海鸥)
(2)引导学生把其中10根捆成一捆,强调10个一是一个十,让学生初步体会十进制,体会十几是由一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3)一捆小棒加一根就是11,11是由1个十和1个一组成。一捆加两根就是12,12是由1个十和2个一组成。接着让学生按这种方法摆出11-20各数,知道2个十是20。
(4)在计数器上表示数,教师说明: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个位上的珠子表示几个一,十位上的珠子表示几个十。
11怎样在计数器上拨呢?指学生试拨。
(5)教师在计数器上拨数,学生读。教师说数,学生在计数器上拨出来。并说一说这些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三、畅所欲言,全课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数学知识?”“你能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用到11-20各数吗?”
四、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1、教科书第65页的第1题:写一写,画一画
这是一道巩固数位知识的练习题,弄懂题意后让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时提问:你为什么这样写?为什么这样画?完成后进行扩充练习。
2、教科书第65页第2题:按顺序写数。
引导学生以各种形式对20以内数的排序练习:(1)从小到大(2)从大到小
(3)奇数排列、偶数排列
3、教科书第65页第3题:数学游戏
先给学生解释清楚几个名词:大、小、大得多、小得多、差不多。讲清楚规则后,让学生同位合作游戏。
五、教学随笔: 第二课时
海鸥回来了十几加几不进位加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页例3十几加几的题及加法名称的认识。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学会十几加几(不进位加)的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和估计的意识。
3、让学生初步体验数与生活的联系,获得初步的数感。
4、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过程。
5、使学生养成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树立优化思想。教具学具准备:
学生准备小棒或者方块。教师准备挂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出示情境图)
1、师:“上节课,我们欣赏了海鸥图,同学们根据图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没解决的我们暂存再问题口袋内,我们今天继续解决。
2、小黑板展示问题口袋内容,筛选出“现在有几个小朋友?怎样列式?(12+3)今天我们就来解决这样的问题。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出示算式:12+3(1)你想怎么算?
(2)小组内交流(选出小组长,安排好发言的顺序,使学生学会倾听)(3)全班交流(每组推选出一名发言的人,口述算法及优点)(4)比较方法,自我优化。
以上那种方法,更简便一些,适合你,闭上眼睛想一想操作过程。在以后的计算中,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你就用哪种。
2、算一算:3+12=(1)这道题与上题有什么不同?(2)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在小组里说思路.(3)口算这样的题要注意什么?
3、你还能提出哪些类似的问题?并解决。
三、联系生活,拓展应用
在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用到这些知识,例如:小明的姐姐今年12岁,三年之后,姐姐是几岁?
学生独立思考,最后集体交流。
你能试着举出这样的生活中的例子吗?
四、巩固练习
1、同桌出题,相互解答。
2、做一做自主练习的6题中的加法题,并请学习有困难的同学说说算法。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也可以谈谈这节课学习的感受。
六、教学随笔
第三课时
海鸥还来了十几加几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课本65页5、7、及补充练习教学目的:
巩固练习十几加几的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 教学过程:
1、课本65页第5题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65页,快速的看一眼,马上合上书,你看到了什么?(糖)几堆?估一估两堆共有多少块糖?(2)学生集体交流估计的数目,师:“究竟谁估的更接近一些呢?我们应该怎么办?”引导学生自己说出要想比一比谁估的更接近,必须先算出一共有几块糖。
(3)学生解答“一共有几块糖?”(4)比较谁估的对,请他谈谈心得。
2、教师出示两堆小棒
(1)学生先估计一共有几根小棒?(2)请学生数出两对小棒各有几根?(3)学生自己独立解决问题
还可以让学生估计“一盒没有用过的粉笔有几枝?全班有女生几人?男生几人?”
3、课本66页7题
(1)学生看图,理解图意。(2)学生集体交流图意,“说说通过看图你都明白了什么?”
(3)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个表格提出的问题?学生交流各自的想法。可以数一数,算一算。在尊重学生个性的基础上,鼓励引导学生选比较简便的方法,小组一二三 男生8 12
4、出示小黑板: 女生 10 7(1)通过看统计图,你能知道些什么?(2)一组有几人?
(3)你根据上述情况,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教师选出有关加法问题板书在黑板上。(4)学生独立解决。
5、先计算,后找规律。
10+1
11+2
12+3
13+4
14+5 观察算式及得数,你发现了什么? 6、教师出示卡片,学生抢答。
7、教学随笔 分层作业:C级
1、一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是()。
2个十是()2、18是()位数,十位上是(),个位上是()。
3、和15相邻的数是()和()。4、17是由1个()和()个一组成的。
12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5、一个加数是2,另一个加数是12,和是()。
6、减数是4,被减数是14,差是()。7、16前面一个数是(),后面一个数是()8、14个位上的数是(),表示()个();十位上的数是(),表示()个()。17181716
9、?支
10、一个数十位上是1,个位上是3,这个数是()。11、12、B级
我们一共得了15个☆
13、小明得了多少个星星?
14、写一写。A级15、5元
1元
3元
8元
2元
10元
12元(1)买和一共多少钱?(2)买、和一共多少钱?
(3)明明有10元钱,买一个,还剩多少钱?(4)云云有15元,买和,还剩多少钱?(5)比贵多少钱?
(6)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用算式表示。
第四课时
海鸥回来了十几减几不退位减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4页例4十几减几及减法算式的名称.教学目的:
1、结合现实情境,学会十几减几不退位减的计算。
2、培养学生初步的数感和估计的意识。
3、注重实际操作,让学生经历数概念的过程。
4、使学生养成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的习惯,在此基础上,树立优化思想。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加法,你看图提出减法问题吗?”
(原来有几只海鸥?飞走了几只?还剩几只?怎么列式?引出今天要解答的问题。)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筛选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如“岩石上现有几只海鸥?”(17-4)(1)你想怎么算?
(2)小组内交流(选出小组长,安排好发言的顺序,使学生学会倾听。)(3)全班交流(每组推选出一名发言的人,口述算法及优点)(4)比较方法,自我优化。
以上那种方法,更简便一些,适合你,闭上眼睛想一想操作过程。在以后的计算中,你喜欢用哪种方法,你就用哪种。
2、算一算:19-8(1)学生独立解答。(2)同桌交流做法。
3、你还能提出哪些类似的问题?并解决。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类似的情景?学生说说,教师鼓励学生要自己解答,对于难以回答的问题可以先放进问题口袋。
4、学习减法算式各个部分的名称,尝试让学生自己说,说不出的老师可以讲解。学生随便说一个减法算式,其他同学指明各个部分的名称。
三、巩固练习口算比赛。
教师出示口算题目,比一比再限定的时间内谁做的既快又对。
四、课堂小结
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五、教学随笔
第五课时
海鸥回来了十几减几的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6页自主练习第4、6、8、9,聪明的小屋及根据三个数写四个算式及找规律。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十几减几的知识。
2、通过练习提高学生合作能力、操作观察能力。教学过程::
一、摆一摆
1、先摆小棒,再计算。
(1)师生一起摆小棒先摆16根,再从中去掉5根(2)学生说说怎么去的?(3)学生独立解答。
2、根据算式:19-2(1)学生自己摆小棒解答。(2)同桌交流算法。
二、自主练习:
1、看图写算式:教师出示苹果图。
先让学生说说图的意思,然后自己解答。
2、给学生三个数字,15、2、17写出四个算式。
3、先做题,后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19-9= 19-8= 19-7= 19-6= 19-5= 19-4= 在教学此题时,要引导学生用被减数,减数,差这样的数学术语来讲述规律问题。
4、请你写出得数是15的减法算式 19-4
18-3 17-2 16-1
15-0 在教学时,请学生谈谈自己的想法,怎样写既不遗漏,又不麻烦。
5、课本66页第8题(1)学生看图讲故事(2)根据故事列算式(3)集体交流意见。
6、课本66页第9题,综合练习。以组为单位由一人任选数字卡片,其它人分别说出这个数的组成和得数是这个数的算式。依次轮流进行。
三、走进聪明小屋
找出与其它数不同的数,先独立完成,再组内交流。只要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第2组答案不唯一。
四、教学随笔
分层作业C级
一、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设计意图:进一步巩固数位,以及数的组成。)
(1)13里面有1个一和3个十.()
(2)2个十是20.()
(3)从右边数,第一位是个位,第二位是十位。()
(4)10个一是一个十。()
(5)1个十和6个一合起来是16.()
二、填空题(设计意图:这一板块的内容包括11-20的数数、写数、数的组成、计数单位、数位、数序、大小比较等。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11-20各数,体会数与生活的联系。))
1.两个两个地数,一共有()个.
2.五个五个地数,一共有()个.
3.填数.(1)16
(2)(16)()11()18 13 20 6 10 8 7()1 10 4()8 10()10()
B级
4.填空.
(1)16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2)13是由()个十和()个一组成的.
(3)1个十和8个一组成的数是().
(4)2和10合起来是().
(5)17和19中间的数是(). 13(6)18里面去掉()还剩10.
(7)2个十是().
(8)10加()得20.
(9)和15相邻的数是()和().
(10)比20少1的数是().
A级
5.在8,12,19,6,14,20这些数中
(1)左边数起,19在第()个.
(2)从右边数,14在第()个.
(3)和6相邻的两个数是()和().
(4)在这些数中最大数是(),最小数是().
第六课时
我学会了吗丰收园
教学内容:
第67页我学会了吗及丰收园。教学目标:
1、考察学生能否正确地数、读、写11-20各数;
2、考察是否掌握了数的顺序,会不会比较大小;
3、考察能否正确地计算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等。
4、注意观察学生是否热情主动地参与各种学习活动,是否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教学过程::
一、全面回顾,归纳整理
1、同学们,学习数学真是一件快乐的事,一转眼我们已学了这么多的知识,回忆一下这我们主要都学了哪些知识?
让学生自我整理,畅所欲言。
2、根据学生的发言随机整理出几大项:数数、估计、加减法„„
二、创设情景、具体考察(出示情景图)
1、整理复习,考察估算能力(1)仔细观察图上是什么场景?你能根据此图提一个关于估算的问题吗?(2)不看图,请学生估出所提问的事物数量,再一起数一数检查自己的能力。(3)你还能根据此图提一个关于估算的问题吗?请学生估计事物数量,再一起数一数。(4)小组同学组内考察。
2、整理复习其他内容
根据这幅图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呢?
(1)天上有几只海鸥?有几艘船?几个小朋友„„
(2)左边与右边一共有几只海鸥?红帆船、黄帆船和紫帆船一共有多少艘„„(3)左边的小朋友比右边的多几个„„
根据学生提问的情况决定加法、减法、数数的复习顺序,进行归类复习。
三、互相交流,自我评价——丰收园
1、师:你学会了什么?你觉得自己学的怎样?做的怎样?学生回答,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你这样就做到积极了„„)
2、照样子,组长组织小组内评价。
3、自己根据各种表现,涂红不同个数的苹果。
四、教学随笔
第六单元有趣的游戏 ——单元分析
一、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辨别前后、上下、左右,初步学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在观察、操作活动中,初步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3、经历用前后、上下、左右认识和描述物体相对位置及从不同方向辨认物体形状的过程,并通过与同伴相互交流,初步体验空间感和方位感。
4、在现实、有趣的操作、观察活动中,初步积累有关方位和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的直观经验,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二、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学习“空间与图形”知识的起始阶段,对引导学生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培养对数学的兴趣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学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切实组织好动手操作和主动观察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是,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学习用前后、左右、上下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初步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前一部分内容是教学的重点,其中在相对面判断左右,对学生来说比较困难,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在体验中理解知识。
本单元教材编写的主要特点是,强调学生主动参与活动,重视亲身体验。教材利用学生熟悉的游戏和身边常遇到的一些现象,启发学生借助已有经验学习有关方位和视图的初步知识。
本单元设有两个信息窗。信息窗一,是借助学生熟悉的两个小朋友“指鼻子、指眼睛”的游戏画面,引起学生对左、右方位的讨论。在自主练习中,借助“二人听口令击掌”的游戏画面,扩展到对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的学习。信息窗二,是利用几个小朋友一起看照片的现实情境,引起学生对汽车和小兔拍摄位置的讨论,开展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形状知识的学习。在自主练习中利用小鸟和小猫从不同位置看房子,进一步加强对所学知识的体验和巩固。
三、教学建议
1、充分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以原有经验为基础,开展学习活动,辨认上下、前后、左右等方位,分辨从不同方向看物体的形状。学生在家庭、在学校、在商店„„多种场合都接触过这些事情,只是没把这部分内容作为系统知识来学习。学生已经有了很好的经验基础,因此在教学中除利用课本中的素材外,还可以设计多种情景,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学习本课的内容。这样做,可使学生感到亲切、有兴趣,乐于参与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扩大学习的空间,便于学生联想和交流。
2、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学习知识。初步建立前后、上下、左右等方位,学会用简单的方位知识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以及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形状等内容,单靠教师认真讲解和学生记忆是学不好的,重要的学习方式是引导学生亲自参与现实活动,使其身临其境,在解决具体问题中,用亲身体验唤起对经验的联想,从而学会本课有关内容。学生在亲身感受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学到的知识才能扎实、灵活,学到有用的知识。由于是初步学习这些知识,只是积累直观经验,不宜作过高要求。
3、注意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主动与身边的生活相联系,在应用中逐步巩固。有关方位和从不同方向辨认物体形状的初步知识是现实经验的系统化,处处可以找到它们的“影子”。另外,此类知识很难通过几节课,几个例子,一下子学会,只有通过不断地辨认,不断地观察,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变为得心应手的知识。为此,教师除重视课堂中的体验学习外,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应用,学生能经常用简单的方位知识和辨认物体形状的知识解释和描述一些周围的事物,在应用中逐步建立方位感和空间感,才能真切地体验到数学好玩,数学有用。
4、除教材提供的游戏外,教师还可联系当地学生实际,设计结合本课内容的其他游戏,进行教学,达到师生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的目的。
5、对本单元中知识与技能的评价,要重点考察学生是否学会了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能否正确地从上面、侧面辨认简单物体的形状。同时,还要了解学生与小伙伴合作,主动运用知识的情况。
四、本单元建议课时数:3课时。
第一课时
图形与位置信息窗一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68页的信息窗1,及第69页的练习题。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情境,能辨别前后、上下、左右,初步学会用前后、上下、左右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
2、经历用前后、上下、左右认识和描述物体相对位置,并通过与同伴相互交流,初步体验空间感和方位感。
3、现实、有趣的操作活动中,初步积累有关方位知识,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设想:
通过游戏展开活动,将学习内容寓于活动中,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使学生兴趣盎然地既自主探求,独立思考又相互结合,参与知识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经历和体会由知识结构转化为认识结构的建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师:同学们好!(师用右手向同学们挥手问好)请同学们也挥一挥你的右手向老师问好,好吗?
师:老师知道同学们都喜欢玩游戏。这节课我们就来玩有趣的游戏。(师可贴示板书)同学们想玩吗?
二、合作活动,理解知识。
(一)理解左、右。
1、引入游戏:
师:谁玩过“指鼻子、眼”的游戏?(有,请两位同学演示一下;如没有,师可课件演示或者请一位同学帮助演示,并讲清游戏规则。)
2、同桌合作,做游戏。师:现在知道怎么玩了吗?你想玩吗?下面就请你同桌的小朋友和你一起玩吧。咱们还要比一比谁指的又对又快。
(给学生大约10分钟的时间玩,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感知左、右)
3、巧学方法,辨认左右。
师:同学们,咱们先玩到这儿。刚才在玩的时候,谁赢了?(学生会争先恐后的说是自己)请几个学生说说为什么会指的又对又快?有什么巧妙的方法辨清左、右?(学生可能会举生活实例,例:用右手写字、刷牙;走马路,靠右走„„)
4、反馈练习。
师:请同学们看看自己的小手,想一想,哪只是左手?哪只是右手呢? 请举起你的左手。再举起你的右手。再举起你的左手、右手。(强化训练)
师:左手、右手是一对好朋友,团结起来力量特别大,其实在我们身上也有这样的好朋友,同桌的同学互相看看,你还能找出几对这样的好朋友?找找看。
5、相对左右。
师:请伸出你的右手和你的同位握握手。请指一指你同位的左耳朵。师:刚才在握手、指耳朵的时候,你发现了什么问题? 师:这是什么原因呢?(学生尝试解答)
师:这是因为你和同位是面对面,方向是相对的。所以伸出手的方向也是相对的。这也说明了,在不同方向,左右手的方向是不同的。这就是左右的相对性。
6、做游戏。
师:咱们再来一起做个游戏好吗?
听老师发口令,同学们做动作,看谁做得又对又快!
①伸出左手、右手、左脚、右脚、摸右耳、指左眼、指右眼。
②向上看、向下看、往前走一步、往后退一步、向上跳两跳、向下蹲两下、再往后走退一步、再往前走两步。(再让几个学生发发指令)
(二)自主探究,上下前后。师:我们刚刚学习了左右这两个方位,那么从刚才的游戏中,你又发现了哪几个方位呢?(让学生说,师板书。)
反馈练习。
师:那你能说说教室的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分别是什么吗?(多让几个学生说说)
谁还能结合教室里的一些物品说说他们的前、后、上、下的位置关系?(给予鼓励)师:谁想介绍一下你的前、后、左、右的同学?
谁想介绍一下你好朋友的位置,让大家猜一猜他是谁?
三、课间休息: 听音乐,做动作。
“拍拍左肩膀,拍拍右肩膀,左脚跺一跺,右脚跺一跺,向前跳一跳,向后蹦一蹦,左手摆一摆,右手摆一摆,左腿踢一踢,右腿踢一踢。”
师可先演示,然后和学生一起做。
四、巩固练习。
1、游戏,比拍手。
教科书第69页的第1题。教师可请一位学生帮助演示活动过程。(1)学生自由练习。给学生2——3分钟的时间练习。(2)师生比赛。(3)生生比赛。
2、找朋友。(可小组合作)
师:同学们,老师刚刚收到一个电子邮件,内容是大树爷爷让我们帮它找朋友。(课件展示)它的朋友就在每个小组同学的其中一个桌洞里,用信封装着,请大家赶快帮它找一找,并把它们贴上,让他们重新回到大树的身边,好吗?
要求是:大树左边有4只小燕子;右边有3只小鸡;上面有2只蝴蝶;下面有5朵小花。每个小组发一张大树图画。
(1)小组合作找,教师巡视指导。
(2)展评作品。先请学生说说喜欢哪幅?为什么?教师再给予评价。(以鼓励为主)(3)课件展示。
四、谈体会:同学们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五、板书设计: 有趣的游戏
左、右、上、下、前、后
六、教学随笔:
第二课时
图形与位置信息窗二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0页信息窗2及71页的练习题。教学目标:
1、在操作、观察活动中,初步学会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
2、在现实、有趣的操作、观察活动中,初步积累有关辨认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的直观经验,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用数学眼光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结合实际,积累从不同方向观察到的物体形状的直观经验,逐步建立方位感和空间感。教具准备:
信息窗2挂图,学生准备:小汽车、积本、小兔子、小狗等玩具和各种各样的图片及照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师:同学们,你们都是天真、活泼、可爱的好孩子,为了留下这个美好的回忆,你的爸爸妈妈是不是领你照过好多像呢?
(学生回答)
2、其实啊,照相也很有学问的,为了日常生活的需要,如:学生证、身份证、毕业证上的像要从正面拍,有的想为了美观,具有艺术性就要从侧面拍,你没想到还有这么大的学问吧?现在谁想当一名小小摄影家呀?(学生回答)
3、师:那么老师首先要考考你的辨别能力,你可一定要先过老师这一关呀!
二、探索新知
(一)提出问题
1、出示挂图:
师:你从图上都看到了些什么?(学生回答)
师:你能说说他们的位置关系吗?(包括照片的位置)
师:仔细观察,谁能从图上发现点什么?(有的学生可能回答:“我发现小男孩左手和右手举起的两张照片不一样)
师:为什么两张照片不一样呢?其实啊!那是因为拍摄的方向不同。(这个问题先让学生回答,若答不出教师再说明)。师:你能辨别出它们各是从哪个方向拍的吗?
(二)合作探究
1、小组讨论
分小组讨论上面的问题,方法是通过从不同方向辨认课前准备好的小汽车、积木、小兔子、小狗、等玩具形状,不断积累经验,相互交流、合作探究,最后统一意见,得出结论。(这个过程既是学生观察、分析、判断、推理等方面知识的交流,又是学生经验的交流,使学生能互相取长补短)。
2、小组汇报
小组代表汇报结果,教师有效点评,重点是小汽车挂图。
3、操作练习
分小组合作,把每人准备好的各种各样的图片和照片和起来一起分类。(从前面拍的一类,从上面拍的一类,从侧面拍的一类)教师参加各小组活动,及时指导。
同学们再看这两幅画,你还能提出不同的问题吗?(在已有的基础上学生能解决得让学生自己解决,不能解决的放在问题的口袋)。
三、自主练习谁看到的?
学生自己读图,照图讲一个小故事,教师做简单充实,从而引出要解决的问题。(师要引导学生把图中小鸟、小猫和两个小屋子的位置关系说清楚,比如小猫在屋子的里面,小鸟在屋子的上面。从而为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四、板书设计 图形与位置
上面侧面前面后面
五、教学随笔:
第三课时
图形位置——我学会了吗?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71页我学会了吗?及丰收园。教学目标:
1、通过对本单元知识的回顾,使学生学会用前后、上下、左右认识和描述物体相对位置及从不同方向辨认物体形状的过程。
2、加深与同伴的相互交流体验,初步体验空间感和方位感,感受数学的乐趣。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师:同学们想一想,在第六单元尤其是在游戏中,我们都学会了些什么?
二、展示“我学会了吗?”
1、可以借助挂图或事物投影展示“我学会了吗?”
2、学生自己观察图,说说图中有什么?可以编一个小故事(如:龟兔赛跑),并用学过的知识说说图意。教师要及时点评,说明个别答案不唯一。
3、完成“我学会了吗?”下面的3道题目。
(1)第1小题,用彩笔涂色,独立完成后,小组相互检查。
(2)第2小题,把小蚂蚁前面第2只涂上红色,小蚂蚁后面的第3只涂上黄色。第二小题做完后可增加一些相关练习,如把从左边起第4只蚂蚁圈起来,把右边的4只蚂蚁圈起来等等。
(3)第3小题,乌龟是谁看到的?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可能是小鸟,也有学生回答是太阳,都合理。
三、丰收园
丰收园里谈收获。
现在学完了,你想跟老师说点什么?(1)长本领了吗?你长哪些本领了?(2)习了这些知识,在生活中有什么用?
四、课堂小结
五、教学随笔
第七单元小小运动会 ——单元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选取了学生熟悉的低年级学生运动会中的“报名”、“领饮料”、“投沙包比赛”、“赛跑分组”、“领奖”等为素材,提供丰富的直观信息,引导学生借助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习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现实问题。
二、教材分析
这一单元的内容是在10以内的加减法及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它是学习多位数计算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其他数学知识必须具备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学习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本单元内容既是全册教材的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教材编写上选取学生熟悉的校园生活为素材,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在知识编排上打破了传统的编排方式,而是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分别放在两个信息窗内,教材只安排了9+6、6+9和16-
9、11-3进行合作,探索学习基本的口算方法,把其余内容安排在自主练习中,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的口算方法完成全部内容。教材由解决现实情景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展示多种算法。
本单元设有五个信息窗,信息窗1和3是学习20以内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信息窗2和4分别运用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解决问题,信息窗5又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第一个信息窗是“参加运动会报名”,通过提出“需要写多少码?”的问题,引出对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口算方法的探索,并通过自主练习进行巩固。第二个信息窗是“领材料”,通过解决“一组一共要多少瓶饮料?”等一系列问题,进一步理解加法的意义,巩固加法的口算方法。第三个信息窗是“投沙包比赛”,借助“谁赢了?”的问题,探索20以内数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在自主练习中加强巩固。第四个信息窗解决“赛跑分组”情景中引出的“怎样分组?”等有关问题,加强20以内退位减法知识的应用,进一步理解减法的意义,巩固算法。第五个信息窗是“领奖”,借助成绩统计和分发奖品,引导学生提出多少个问题,综合应用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知识解决问题,进一步巩固本单元所学的知识,体验本单元的应用价值。
三、教材编写特点
1、密切主题素材之间的联系构成“情境串”,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形成“问题串”。本单元选取了学生熟悉的低年级学生运动会中的“报名”、“领饮料”、“投沙包比赛”、“赛跑分组”、“领奖”五个主题情境,构成了具有横向联系的“情境串”。由情境引发一系列有联系的问题,形成“问题串”。
2、教材的编排为学生学习本单元内容留有较大空间,有利于学生构建知识。本单元在知识的编排上不再采取传统的编排方式,加法不再分9加几、8加几------4、3、2加几,即大数加小数,小数加大数;减法中也不再分十几减
9、十几减
8、-------十几减4、3、2,即先减大数,再减小数等琐碎的知识点,而把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分别放在两个信息窗内,只安排了9+6、6+9和16-
9、11-3进行合作,探索学习基本的口算方法,其余的内容全安排在自主练习中,由学生运用已掌握的基本口算方法完成全部内容。
3、注重让学生自主探索口算方法,提倡算法多样化。
教材把算式从实际问题里抽出后,引导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通过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合作交流,展示多种算法,在尊重创造、尊重个性的原则下,提倡学生在共享思维成果的基础上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
4、把解决问题与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学习紧密结合起来。教材由解决现实情境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把学习新知识又作为解决新情境中问题的工具,让学生把解决问题与知识学习融合在同一过程之中,形成以解决问题为线索的体系框架。信息窗1和3是学习20以内数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信息窗2和4分别运用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解决问题,信息窗5又是对本单元所学知识的综合运用。
5、练习题渗透函数思想。
教材在加、减法的练习题中,多处有意识地把有关的口算题按规律排列,让学生在算出得数的同时,从中体验到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与和的变化关系;感受到减数不变,被减数与差的变化,以此渗透函数思想。
6、回顾整理的创意形式新颖。
回顾整理这部分教材的编排采取“营地式”的呈现方式。把全单元的内容相聚于“大本营”内,大本营共分为六个营区,以不同颜色的小旗为营区的标志。蓝、黄营区复习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绿、深蓝营区复习20以内数的退位减法;黄、绿、深蓝营区分别对加减算式进行分类整理,为红、紫营区填写加法表和减法表作好了准备。
通过各个营区设计的不同活动,完成对整单元所学内容的整理与复习。
四、具体的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掌握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口算;能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
2、经历探索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过程,体会加减法的联系,在教师指导下学习初步的抽象、概括、推理的方法;通过算法多样化初步学会有个性地学习。
3、能利用所学知识,在教师的指导下,提出并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了解同一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
第三篇:一年级家乡上册全册教案
1我的家在哪里
教学目标:
1.了解家乡地址,培养对家乡的热爱之情。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运用社会信息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 了解家乡地址途径 问家人 2 看户口本 3 看来信 4 看村委会牌 二 说一说、议一议、我们说说自己家在哪儿? 2 看看农村和城市的家庭住址有什么不同?
三 看一看、说一说
1、看看小明家周围有什么?
2、我家周围有什么?
四、画一画 画一画自己的家乡。
五、总结 展示学生的画。
教学反思: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通过家庭住址和主要标志找到自己的家在哪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说画等表达能力。
2我喜欢的地方
教学目标:
1、搜集有关的图片、照片
2、准备小剪刀、胶水 教学重难点:描述自己喜欢的地方 教学过程:
一
儿歌
鱼儿喜欢大海,马儿喜欢草原,小鸟喜欢森林,我们喜欢家园。
二
说一说
1、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地方,你喜欢周围的什么地方?
例:生
我喜欢我家附近的书店,那里有很多书。
我喜欢村边的小河,夏天有许多的小鱼,冬天可以在上面溜冰。
三
找一找
师
: 我们周围还有没有你喜欢的地方?
生:我们出去找一找吧!
小结:我们要学会观察周围的事物
四
选一选
贴一贴
画一画
1、把准备好的图片和作品展示出来
2、学生评一评 五
教师小结
教学反思:学生能过通过观察说出自己喜欢的地方的样子,并通过说和画来表达喜欢的美景。遇到事情去哪里
教学目标:
1、向爸爸、妈妈问问家周围有哪些公用设施
2、在上学路上看看有什么公用设施
教学重难点:知道哪些是公共设施 教学过程:
一
看一看 找一找
1、出示图片,找一找,图中哪些是公共设施? 二
访一访
师:
我们这里还有哪些可以利用的地方?去访一访!
先要制定一个走访计划
村委会在哪里?
那里是干什么的?那里都有什么人?
再去访问派出所,邮局,储蓄所 三
连一连
邮信
商店
买东西
医院
生病了
邮局 四
小结
生活中会遇到许多事情,我们应该学会利用周围的公共设施。
教学反思;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公用设施以及公用设施各自的作用,培养了学生探究的能力。
4如果这样会更好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感受生活.2.不同角度综合多种知识探究问题,提高参与社会实践和自主学习能力。3.学会与他人合作、关心、热爱公益活动,培养一定的社会责任心。重点: 了解感受生活 难点: 不同角度探究问题
课前准备:以自然村为单位,分组调查本村的一些情况;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播放兴隆山镇人民的生活场景录像并布置任务。
观看、思考。
以此为切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学会更深刻观察身边的事物。2.邀请学生上台描叙录像中人们的生活 言语描叙生活
3你对自己生活满意吗?有不便之处吗? 观察思考、探讨。
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去观察社会
4让学生展示课前准备调查情况分组讨论。
关心自己的生活,介入周围的环境,通入收集资料,主动探究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提高判断分析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5.小结
教学反思:通过学习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5我的家乡在这里
目的要求:
学生能够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知道家乡所属的行政区。在地图上查找本地(社区、县、市)、本省及省会城市的位置。知道家乡是祖国的一部分。重点难点:
能够认识自己的家乡,并能够正确地向别人介绍家乡所在的地理位置。知道思念亲人,想念家乡,是爱家乡的表现。教学准备:
中国地图、吉林省地图。
学生准备彩笔,剪刀胶水、信封。第一课时
一、歌曲导入:播放《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问:听听这首歌描写了什么?
二、谈话引导
是啊,家乡是生我们养我们的地方,家乡在你的眼里是怎样一个地方? 在同学们的眼里,家乡是美丽的,也是可爱的。每个人都对自己的家乡都怀着一种深深的眷恋之情,每个人都热爱着自己的家乡。今天,就让我们先认识自己家乡的地理位置。
二、看地图,找家乡。
指名学生,问:你的家乡在哪里?
用“我的家乡在 省 市”填空说话。
2、出示中国地图,“让我们一起来找找自己的家乡”。以一人为例,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找找家乡所在的省和省会城市。说一说在地图上的大概位置。
3、小组合作,找一找家乡。
4、游戏:“12345,你的家乡在哪里?”“在这里,在这里,我的家乡在这里。”
5、老师这里有几位小朋友一下子找不到自己的家乡,请大家帮帮他们。
6、竞赛:老师缩小地图的范围,请大家自己找找家乡,比一比,看谁找得快找得准。
三、找家乡,画家乡。
1、每个学生拿出自己带来的小地图,在地图上把自己的家乡所在省份剪下来,然后贴在彩色纸上。
2、说说你对家乡的了解。
3、用手中的笔在贴画的四周画上一些美丽的图案,把自己的家乡打扮得更美丽。
4、学生上台展示。
四、遐想:二十年后的我。
一转眼,你长大成人了。你会为家乡做点什么? 你对家乡会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五、小结
6从地图上找家乡
教学目标:1、知道自己家乡的全称,知道家乡在地图的位置、相邻省份等地理知识。
2、学会读图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认识地图,能在地图上找到自己的家乡.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用具:手绘家乡图
中国政区图
教学过程
一、看地图,认家乡
1、(出示祖国政区图)在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分布着34个省级行政区,哪些同学愿意到台前来,读一读这些行政区的名字呢?(生自由读图)
2、老师还想请一些同学来讲台前读出行政区的名字,这一次的读图,可是要增加难度了,请你读出版图中不同方位的行政区名称来,谁能行?(生根据要求来读图)小活动:小手指方位。(北--南 东--西)A、读出位于我国北部的行政区名称。B、读出位于我国南部的行政区名称。C、读出位于我国东部的行政区名称。d、读出位于我国西部的行政区名称。
3、这一次呀,老师还要请同学们再来一次读图,只请一位同学来台前,请他找出我们可爱的家乡——吉林省。(生读图)小结:人多力量大呀,我们互相合作,一起交流,就了解了我们的家乡,你们棒极了!向你的小组成员送个微笑,和这些学习小伙伴们握握手,表示对他们的感谢,好吗?
二、现在我们要来介绍我们的家乡了,请小组同学们来作个准备,怎样就介绍全面了呢?你们可以观察地图进行介绍,可以自己来,也可以和小组的同学一起来。(生做准备)生1:一个学生独自介绍。
生2:小组成员集体介绍,每人介绍一个家乡的邻居。
三、做游戏
抽纸牌: 乡
村
县,市,省,区,街道办,居民委.再按顺序排一排.四、结课
这一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生:会看地图了 了解家乡了)。我们用心去体会,第一次将我们自己的家乡看得如此清楚,我们用心去体会,第一次了解了自己的家乡,让我们继续努力,走进家乡,在下一节课去欣赏家乡的山山水水,去体会家乡的地形地貌。
7家乡的名字和地址
教学目标
1、向长辈了解家乡名字的由来
2、教师搜集有关的图片
教学重难点:了解家乡的名字和由来 教学过程:
一
家乡的名字是怎么来的呢?
三家子村名字的由来
很久以前,这里住了三户人家,他们在这里开荒种地。别人就把这里叫做“三家子”。日子久了,这里的人家渐渐多了起来,就形成了一个村庄。
二 说一说
开个故事会把有趣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 三 问一问
看一看 写一写
1、我要给远方的小朋友写信,信封怎样写?
2、如果我走丢了怎么办? 四
我们应该知道家乡的地址
1、问家人
2、看户口本
3、看来信
4、看村委会牌子 五
做一做
制作一张自己的名片 六
教师小结
知道家乡的名字和地址对我们很有用的8家乡的山,家乡的水
教学目标:
1、搜集家乡风光图片、照片、光碟、录像带等。
2、搜集有关吉林山水的故事。
教学重难点:要爱护珍惜家乡的山水 教学过程:
一
出示图片,学生观察
1、说一说我们这里的山和水
长春净月潭 是国家级的森林公园,依山傍水,风景优美,景色宜人。适合旅游观光。
吉林松花湖
冬季来临,是我们欣赏雾松的好时节。那美丽的景色,让人流连忘返。
二
讲故事
1、松花江的故事
2、长白上的故事
3、人参娃娃的故事
4、五虎岛的故事
三
生试着讲一讲
四
画一画
1、画村边的小山
2、画长白山天池
3、画松花湖
五
展示学生的作品
六
教师小结
我们要爱护家乡的山水
第四篇:一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案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第1课我们知道的植物
教学目标
1、知道植物可以美化环境,能给我们带来美的感受;
2、识别植物,能简单描述植物的特征;
3、通过植物和塑料花的对比观察,学习用证据支持自己的看法;
4、尝试种植一棵植物,观察、记录植物的生长过程。
5、意识到植物具有生命体的特征,产生认识植物的浓厚兴趣。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塑料花、植物、种子、花盆、泥土、小铲子、小葱、大蒜、胡萝卜、学生活动手册等
教学过程
1、说说我们知道的植物教师让学生看教科书第1页的大图,也可以提供一段有关植物的视频,向学生提问:“图中哪些是植物?”学生会说树、草等。紧接着让学生“说说你知道的植物”。学生可能会说出一些花和树的名称。教师要注意组织和引导学生描述他们知道的植物是什么样的。例如,“这棵植物会不会开花? 叶子是什么样子的? 生长在哪里?”等。在学生说完后,教师还可以出示事先准备好的植物,让学生描述一下它的样子,以使学生认识更多的植物。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记录全班学生的看法,将信息汇总并保存下来, 形成班级记录表,张贴在班级中,并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不断丰富记录内容,补充学生对植物的认识。
2、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
教师出示教科书第2页的图片,让学生找找大图中哪些是植物,重点让学生辨识植物,同时发现陆地上有植物,水中也有植物。当学生表达出“长叶子的是植物;开粉色、红色花的是植物;池塘边长在石头缝里的也是植物”时,教师应予以鼓励。如果学生描述不清,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大图上指认。对于水中的植物,学生容易忽视,教师要注意提醒。教师也可以问:“图上有多少种植物?”考考学生的眼力,同时促使学生对植物的寻找更加全面。最后教师需要组织学生交流“这些植物有什么共同点”,以利于学生形成“植物”的概念,如“都有叶子,都是绿的,会开花,会长大”等。这个问题的交流结果教师也需要及时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在图中有一只蝴蝶,教师可以提问:“蝴蝶是植物吗?”学生肯定会说“不是”,然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来说说判断的理由。学生可能会说:“植物不会动,蝴蝶会飞;蝴蝶是动物”等。这一问题可以帮助学生初步认识植物与动物的不同。
3、塑料花是植物吗“蝴蝶不是植物,那塑料花是植物吗?”教师可以用这样的语言引导学生对第3个问题的讨论。在教学中,教师需要提供植物与塑料花的实物,让学生进行对比,在小组观察、交流后,再组织全班讨论。学生都知道塑料花不是植物,所以这里教师要重点组织学生讨论的是“塑料花不是植物的理由是什么”。学生可能会说塑料花不是“活”的。从结果来说,植物有根、茎、叶,会生长,能繁殖后代,会死亡,同时它的生长需要水、空气、阳光、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一定的温度条件(生长需要环境的支持)的,这与塑料花不会生长、不会死亡、长期保持一种形态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对于初入学的学生而言,他们很难做出这样的回答。此时,学生只从材料上去描述也是可以的。教师要关注到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基础, 允许多种不同的表述和看法。
4、种一棵植物教师可以出示自己带来的一些植物,例如胡萝卜、小葱、绿萝枝条、大蒜、多肉植物的叶片、小苗、种子等,并出示植物的两种种植方式,分别介绍这些植物适合种在土里还是种在水里。教师应使学生了解植物的选择及其培育的方式可以多样化,推荐采用教师演示的植物种植方法。教师还可以给学生提供相应的种植材料,包括花盆、土、小铲子等园艺工具,让学生自主选择植物,回家种植。选择的植物可以让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的“第1周”中画好,这样便于指导。
第2课观察一棵植物
教学目标
1、能画一棵植物的简图。
2、植物具有根、茎、叶等结构。
3、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一棵植物的外部形态特征。
4、在教师引导下,尝试用科学词汇描述观察到的信息
5、对常见植物的外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
6、能认真观察、认真记录
7、体会植物是有生命的,要爱护植物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植物、学生活动手册。教师准备:植物、课件等。教学过程
1、聚焦:我们来观察一棵植物教师选择教科书上的菊花, 教师出示一盆菊花,问问“谁认识它?”在菊花没有开放的情况下, 不少学生可能并不认识它。此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猜一猜,借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在学生猜不出的情况下,教师可以出示一张菊花开花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观察盛开的菊花再次猜测植物的名称,然后让学生说说在哪里见过它。学生一般都能说出许多菊花的生长地点,体现出菊花分布的广泛与它的生长环境。
2、探索:它是什么样的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学生从整体上观察菊花。教师可先将菊花放在讲台上让全班学生共同观察。教师要组织学生关注菊花的整体,指认出茎、叶等器官,并希望学生能意识到泥土中还有根。这时让学生用科学词汇来描述这些结构是很有必要的。在观察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整棵植株的高度、茎的数量、叶子的数量等信息,让观察的内容更丰富,观察的活动更富有趣味。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整体观察完一棵菊花后,教师可以指导学生提前完成学生活动手册上“画一棵菊花”这个活动,把观察和记录整合在一起。教师要重点指导画菊花的步骤,可采用学生跟着教师一起画的方法,先画地面,再画茎,然后画根,最后画叶。画完请学生说一说,“你画的菊花是什么样的?”菊花的叶比较难画,在整体观察时需要提醒学生对形状、大小和位置加以注意。
3、探索:观察它的茎和叶
从观察整棵菊花到观察它的茎和叶,学生经历了从整体观察到局部观察的转换。建议给每个小组准备一盆菊花。教师需对观察方法进行指导,除了用眼看之外,还可以用手摸、用鼻闻等。这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边观察边修改学生活动手册中自己画的菊花,鼓励学生将茎画得更像一点、叶画得更像一点。学生画好后一边展示一边交流,“你观察到的茎和叶是什么样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图画,用语言进一步描述植物茎和叶的特征。
4、探索:画画这棵植物这可能已经穿插在第2和第3个环节中了。用画图贯穿全课,带领学生从整体到局部观察一棵菊花:先整体画菊花,再局部观察茎和叶并修改自己画的菊花,这时绘画已真正成为提高学生观察能力的手段。学生一开始画得不那么像没关关系在掌握方法后,他们一定会越画越好。
5、研讨:说说你观察的植物关于菊花的研讨,在探索过程中可能已经展开了,这时可以让学生交流种植了一个星期的小植物长得怎么样了。时间允许的话可以让学生展示、交流第1课的记录表,同样不要忘记提醒学生继续照顾和观察自己种的植物。
6、拓展:观察一棵树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观察菊花的方法,先整体再局部地观察一棵大树。怎么去观察, 教师还应进一步指导:树有多大,有多高(和谁去比一比),茎有多粗(抱一抱),叶是什么样的(和菊花的比一比);大树上还有小动物,你能找到吗? 同样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画一画观察的这棵树。
如果课堂时间宽裕,教师可以带学生去观察校园里的大树。如果室外活动组织有困难,也可以带学生到窗边去看看大树。
第3课观察叶
教学目标
1、植物的叶是多种多样的,每一种叶在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都具有自己的特征
2、知道植物的叶是有生命的,会长大、会变化也会死亡。
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感官观察叶的外部形态特征,并用简单的语言进行描述。
3、通过观察、比较各种各样的叶,认识到植物的叶具有相同和不同之处。
4、能在好奇心驱使下,对植物的叶表现出探究兴趣
5、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
6、认识到植物是有生命的,是大自然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准备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为学生准备:校园中各种形状的叶,一根长有叶芽、嫩叶、老叶的植物枝条, 教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1、聚焦:叶有什么特点呢
教师在教学前应先准备好各种供学生观察的叶,这是学生学习本课的基础。只有以充足的材料作为观察的对象,才能进行有价值的观察活动。
教学开始后,教师可出示叶,直接聚焦到本课的研究问题,指向对叶的外部形态特征的观察和描述。教师有必要先出示几片叶柄、叶片、叶脉都比较清晰完整的叶的图片, 让学生说说图上是什么叶,学生能说出最好,说不出时可直接告诉学生,丰富学生对植物的认识。紧接着教师提出“这些叶是什么样的? 都有什么特点? 有没有相同的地方?”学生会发现叶都有叶片、叶脉和叶柄。当然这些名称学生可能表述得并不规范,教师可以帮助学生纠正。学生能尝试着用一用这些名称就可以,不做硬性要求。“是不是只是一片叶是这样的呢? 你们有没有在其他叶上见过这些部分?”教师可以用这样的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到叶具有相同的结构,为后面的“画一片叶”打基础。
2、探索:观察各种各样的叶教师出示需要观察的各种叶的图片,让学生通过图片认识这些叶,知道它们的名称。选择哪些叶,可以参照教科书,也可以根据校园实际情况来选择。叶的数量不必太多,但要典型。接着教师可以出示各种叶,让学生说说它们的名字,和图片做比较,判断这些是什么叶。这个活动能够让学生的思维从图片转换到对实物的辨识上,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能力。知道了叶的名称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观察、比较各类叶的不同之处。在观察之前, 教师应进行观察方法的指导,使学生通过看、摸、闻等方法比较叶在颜色、大小、硬度、形状、厚度、气味等方面的不同之处。
观察之后,教师要组织全班交流,对观察结果进行总结和整理。交流过程可以围绕“叶是什么颜色的?”“叶的大小如何?”“叶的形状是什么样的?”等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按从大到小的顺序给叶排序来认识叶的大小。通过比较、描述,学生发现叶的颜色大多数是绿色的,但也有其他颜色。学生通过发现叶的大小不同,形状多种多样,从而感受到叶的多样性。叶的形状只要求学生能用“像什么”来表述即可。
教师还可以组织“猜叶子”的游戏。教师或者学生描述叶的特点,让其他同学猜一猜这是什么叶。比如描述“这个叶的形状是椭圆形的,轮廓像锯一样,这是什么叶呢?”游戏后,教师可以进行总结,“我们能猜对叶子,是因为不同的叶的形状和其他许多方面是不同的”,帮助学生更充分地认识叶。
3、探索:观察同一棵植物的叶活动开始前,教师可以先出示采自同一根植物枝条上的嫩叶和老叶,让学生比一比, 判断它们是不是同一种树叶。因为两片叶的颜色、大小不同,学生可能会认为是两种不同植物的叶,此时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它们其实是同一棵植物的叶,是从同一根枝条上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摘下来的,并把这根枝条展示给学生看。再提出观察任务“它们有哪些不同?”这时教师需要给每个小组提供一根枝条,让学生对这根枝条上不同生长阶段的叶进行比较。学生自然而然就会关注到颜色浅、比较小的是“小时候”的叶,颜色深且比较大的是“长大后”的叶,教师可以顺势告诉学生,“我们通常把这样的叶分别称为嫩叶和老叶”。
“叶有什么特点? 它会怎样变化?”的研讨,是让学生将自己观察后的发现进行整理和归纳,进一步认识到叶是有生命的,从叶芽开始,会长大、会死亡。
在枝条的选择上,可以选择教科书上的植物,也可以选择其他的植物,比如常青藤, 只要枝条上有各个生长时期的叶就可以。
4、探索:画一片叶用图画描述一片叶是一个重要的活动。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说说需要画出叶的哪些部
分。画法需要教师指导,先画叶片、再画叶柄,最后画叶片上的叶脉。教师在示范时, 可以手持一片叶,边观察边画,学生跟随模仿。学生画完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交流, 让其他同学来猜猜画的是哪一片叶。
5、研讨:叶有哪些特点? 它会怎样变化? 这部分的研讨,可以结合教学中的活动进行,也可以在总结阶段稍作整理,既要突
出叶的不同点,呈现出叶的多样性,如叶的大小、形状、颜色、厚薄、软硬等不同,又要突出叶子是有生命的,叶片会长大、生长、死亡。可以让学生用叶芽、嫩叶、老叶、枯叶等术语来描述,但不要求学生掌握这些术语。
6、拓展:做叶画对于拓展部分,课堂上很可能没有时间完成,可以安排学生在课后进行。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几幅叶画图片, 最好是实物作品。作品内容要简单、形象、生动,既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又不会因为太难而吓退学生。当然,教师要在下一节课或者课后其他时间对学生的作品做交流、反馈,这样才能将这个拓展活动落到实处。
第4课这是谁的叶
教学目标
1、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植物的叶具有共同的特征
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叶具有的特征。
3、在教师的指导下,能观察和描述一片叶的特征。4能用简单的图画描述叶的外部特征
5、根据叶的特征到校园中寻找它们是哪一种植物的叶
6、对常见植物的特征表现出探究的兴趣。
7、产生到植物生长的环境中观察植物的兴趣。
8、提高到室外开展活动的能力,并养成良好的习惯。教学过程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叶可以由教师提供给学生,也可以安排收集叶的活动,但应放在课前进行。教师可以在上一节课结束前做必要的安排,应特别提醒学生要注意的安全问题(地点要结合校园内的情况来确定),同时要告诉他们,要捡树叶,不要随意摘树叶,使他们意识到树木是我们有生命的朋友,应该得到保护。教师也可以在本节课前组织学生到校园里捡树叶, 这样既能让学生粗略感受一下校园里大致的植物分布,又可以为教学内容服务。教师要把学生的叶统一收集起来,供上课时观察,以及到教室外寻找是谁的叶时使用。如果校园里没有教科书上的这些叶,教师完全可以根据校园的实际情况选择特征、差异明显的叶供教学使用。
1、聚焦:它们是哪些植物的叶教师可以安排一个“猜叶”的游戏。教师把课前收集的叶分类,选出有特点的展示。
在实物投影仪下,请同学们猜。在学生猜不到时,逐步提供特征,如它是绿色的,叶片顶端是尖尖的,边缘上有锯齿一样的起伏……随着特征越来越丰富,学生猜的范围也会越来越小,越来越准确。一片叶区别另一片叶的特点,是后续寻找“这是谁的叶”的重要依据,可以在猜叶的过程中慢慢渗透。猜的方式还可以变化,可以先由教师出题,说树叶的特征,让学生猜;再由学生出题,说出某一片叶的特征,邀请其他同学来猜。在猜叶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叶的特征上来。
为了让学生了解叶的更多信息,可以安排一个画叶的活动。选两片不同的叶进行观察,并把它们的样子画在学生活动手册上。教师在处理的时候可以先提供一片叶让学生观察,要求画得清晰。达到要求的学生,教师可以用“奖励”叶的形式,让学生继续观察并画第二片叶。
画图是一年级学生学习科学时一种重要的记录手段,要求一定要明确。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画出叶的轮廓、叶脉的走向、叶片的颜色。这些专业的术语不需要学生掌握, 但是要引导学生细致观察,发现的特征越详细,比较和寻找就越容易。
2、探索:到校园里去找一找在寻找前,教师先要组织学生适当交流并引导全班达成共识。即要到哪里去找? 怎
样才算是找到了? 活动时要注意什么问题? 经过前面的学习和铺垫,对于这
些问题一年级的学生会有自己的想法,教师要帮助他们梳理,达成共识。到教室附近的树木旁寻找, 只有手中的叶和教科书上的叶颜色、形状、边缘等特征匹配的时候才算是找到了。安全问题也要让学生自己发现、相互提醒。对于一年级的学生,任务的指向性要很明确,这样才能保证后续的活动有条不紊。
“寻找是哪种植物的叶”是本节课的主要探究活动,建议用15分钟及以上的时间。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提醒学生, “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植物的?”引导学生对手中的叶反复观察、比对。同一片叶,往往能够找到不止一棵或者一处的树木。这边找到了,可以追问其他地方还有吗? 给学生在后面的交流环节提供更丰富的信息。
3、研讨: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到了植物在开展了充分的探索活动后,学生有话要说,有话可说,此时交流、研讨显得尤为重要。教科书提示可以围绕“我们是根据叶的什么特征找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到植物的?”“在哪里找到的?”两个问题进行,教师还可以补充“除了这个地方,找的过程中还在哪里也发现了这种植物?”请学生面向全体同学说,其他学生补充。让学生面向大家说出自己的发现、看法和想法,而不是仅仅告诉老师并得到一个“是”或者“否”的答案,需要让学生从一年级起探索。
第5课植物是“活”的吗
教学目标
1、能说出植物需要水分、阳光以维持生存和生长
2、知道植物是有生命的,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
3、在教师指导下,能利用多种感官观察、比较植物的特征及其变化。
4、愿意倾听、分享他人有关植物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
5、培养学生认识和研究植物的兴趣
6、珍爱生命,爱护身边的植物。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自己种养的植物、学生活动手册,以及有关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图画等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1、聚焦:植物是“活”的吗
教师可以用课件出示兔和蝴蝶的视频,据此提问: “兔和蝴蝶是 ‘活’的吗?”请学生说说理由。学生会从兔和蝴蝶会动、会吃等动物具有的活动能力方面进行解释。此时教师可以呈现一盆植物,提问:“这盆植物不会动,它是活的吗?”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及时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教科书第15页所示的“班级记录表”中。学生提出的理由可能会有:有叶、有根、有茎,会开花、会结果、会长大、会生病、会枯萎、会死亡,长在土里,需要阳光、水,要施肥等。
2、探索:收集植物是“活”的的证据哪些观点可以作为“活”的证据? 教科书安排了两项活动,让学生进行观察和交流、研讨,帮助学生明晰。第一个活动中,学生把自己在第1课种养的植物带到课堂上,结合自己1个月左右的观察记录找一找它是“活”的的证据。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再次观察植物,回顾1个月中植物发生了哪些变化,自己是怎么照顾它的,然后让学生组内交流哪些现象说明植物是“活”的。接下来教师可以让各小组上台展示自己的植物和记录表,并把小组形成的想法向全班同学说一说。
最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小结,把“绿色”“有茎”等不能作为证据的理由划掉。为了帮助学生认识,教师可以准备带叶的枯枝或非绿叶植物,问学生:“这棵植物是 ‘活’的吗? 它有叶吗? 它是绿色的吗?”通过这样有针对性的活动,把“绿色”“长在泥土里”“有叶”等划去,帮助学生认识到“会长大”“要喝水”等说明植物是“活”的。
第二个活动中,教师用课件出示春、夏、秋、冬四季樱花的变化的图片,指导学生按顺序依次观察图中的樱花,说说同一棵樱花在不同的季节分别是什么样的,然后让学生把四张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图片联系在一起,认识这棵樱花一年中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下一年中这棵樱花又会发生怎样的变化,这又说明了什么,帮助学生认识到植物会生长变化,这说明它是“活”的。如果学生还带来了其他证明植物是“活”的的照片和资料,教师要给予鼓励,并给他们机会展示和说明。
3、研讨:哪些证据可以说明植物是“活”的教师可以让学生看着“班级记录表”并回忆前面的观察、讨论,说说哪些证据可以
说明植物是“活”的。学生说完后,教师可以引领学生一起讨论,明晰并巩固认识。最后教师可以请学生在学生活动手册上圈一圈认为植物是“活”的的理由。
教师出示塑料花,再次提问:“这是第1节课时我们观察过的塑料花,它是 ‘活’的吗? 说说理由。”引导学生从相反的角度说说塑料花不是“活”的的理由。这时可以适当展开班级辩论。
附:胡萝卜盆栽种植方法从菜市场或者超市买一根新鲜的胡萝卜,如果家中有冷藏的也可以。切下胡萝卜顶端大约3厘米长的一小段,将它养在水中,就能长出翠绿的叶来。种植要点:因为胡萝卜叶的生长需要养分,所以这个胡萝卜头不要切得太薄,因为越厚长得越茂盛,注意不要削皮。取一个浅盘,加入大约0.5厘米高的水,放入胡萝卜,再把浅盘放在有光照的地方。要注意经常换水。
第1~2天:切下来的胡萝卜上出现芽点。第3~5天:天气暖和的话,大概5天就能长出新叶。
第6~7天:新叶慢慢生长,同样需要我们耐心养护。第8~11天:最早长出的那片细细的叶慢慢地打开,呈绿色的羽毛状。此后,第二片
及更多的叶会陆续长出。如果胡萝卜开始腐烂,就要马上取出丢弃。
第6课校园里的植物
教学目标
1、在实地观察中,发现不同地点生长着不同的植物,它们有各自的特征和名称。
2、再一次感受植物是有生命的,植物生长在自然环境中。
3、通过实地观察,认识周围常见植物的名称及其特征。
4、在教师指导下,能用图画来描述和记录植物的形态。
5、在教师指导下,能从对植物的观察中提出感兴趣的问题。
6、学会在科学探究活动中主动与他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尊重他人。
7、产生认识植物的兴趣,养成珍爱生命、爱护植物的意识
8、人类与植物共同生存在地球上,两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9、植物可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教学准备
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笔。
教师准备:一些植物的图片、资料或者实物和课件。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学过程
1、聚焦:到校园里去观察和认识植物教师可以出示一幅校园中的植物的照片,问学生, “你们见过这种植物吗? 知道它叫什么名字吗? 在哪里见过它?”教师适时介绍植物名称,帮助学生梳理植物各个部分的特征。这样做实际上也在启发学生,去室外时应该观察什么、描述什么,给出可供模仿的范本。教师可以再出示一张学生种植的植物的照片或植物实物,请学生观察和描述。这时教师可以初步形成班级记录表。记录内容可包括学生说到的叶、开花、有果实等,他们知道的植物生长的地点, 例如墙角、墙上、池塘里等,以及生长需要阳光和水等。
2、探索:观察校园里的植物到校园里去观察和认识植物,教师
要引导学生讨论应做的准备和注意事项。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达成共识:注意安全,不能边走边画, 安全保管铅笔。
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分组,并提出要求:①活动时,小组一起行动;②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③听到老师的集合声要及时回来;④注意不拔起、采摘或伤害植物。
教师要带领学生排队前往室外,首先把他们带领到事先确定的一棵植物前,组织学生围在一起进行观察,再次明确观察和记录方法;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自由开展观察、记录活动。教师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安全,并巡回指导,答疑解惑。
3、研讨:交流我们观察的植物观察、记录活动结束后,教师要组织学生有序回到教室。在学生分享观察和记录结果时,邀请学生上台展示,描述自己画下来的植物的特征,说一说这棵植物的名称以及在哪里找到的植物,还有哪些新的发现。学生在展示过程中可能会在语言表达上有所不足,教师需要不断追问、引导:“这棵植物长在哪里? 这棵植物长了些什么? 叶有什么特征? 这棵植物开花了,以后会怎样变化呢?”教师要及时记录学生的回答,并补充在班级记录表中。
最后教师设疑:在观察和记录的过程中你们还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 激发学生继续观察和探索的兴趣。
第二单元比较与测量
第1课在观察中比较
教学目标
1、观察物体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就是在进行比较。
2、不同的观察和比较方法,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3、能从多种角度观察和比较物体
4、尝试用排序的方式来描述和记录观察的结果,并与同学讨论、交流
5、具有对探究过程与方法进行反思的意识
6、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
7、乐于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8、了解观察和比较是人们经常用到的认识活动 教学准备
每组四只恐龙模型(要求:长短不同、高矮不同、胖瘦不同;最好是缩放比例相同的恐龙模型)、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1.聚焦(1)情境导入。
建议采用视频导入,创设侏罗纪公园情境,允许学生即时表达所见所闻。(2)聚焦问题。在学生观察教科书中的图片后,教师提问: “图中的恐龙,哪只大、哪只小?”并追问:“你是怎么知道的?”
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回答中总结提炼:我们需要进行比较,这样才能知道恐龙的大小。
2、探索: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1)明确观察任务:比一比四只恐龙模型的大小,给它们排序。(2)探究要求:四人小组,分工合作;可以有多种比较方法;每人都要及时记录比较结果。(3)比较恐龙模型的大小:学生进行观察比较,教师观察学生的比较过程,提醒学生把结果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教师要将学生比较结果中有代表性的内容记录到黑板上。(4)可以引导学生在小组内思考和讨论:有几种比较结果? 关于恐龙的大小排序,小组内能有一个大家都认可的结果吗? 怎么比才更准确?
3、研讨
汇报:展示并介绍自己小组的比较方法,同时说出比较结果。
第2课起点和终点
教学目标
1、共同的起始线是公平比较的基础。
2、确定起点和终点是测量的基本要素。
3、纸蛙跳远的距离可以用起跳点和落地点来标识。
4、学习标记起点和终点的方法。
5、尝试以图表的形式记录和组织信息
6、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7、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8、愿意倾听他人的意见,乐于讲述自己的观点、展示自己的探究证据。
9、认同客观地记录纸蛙跳远距离比获得比赛胜利更重要
10、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11、认识到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方法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每人一只纸蛙、一条纸带、一支彩笔,胶水、剪刀、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1、聚焦(1)游戏导入。
请一位高个子和一位矮个子学生上台比赛跳远,其他学生观察。(2)问题聚焦。
教师提问:“怎样才能知道谁跳得更远呢?”根据回答,让学生重新比赛,画起跳线和落脚线。
2、探索:纸蛙跳远比赛(1)体验纸蛙跳远。
发纸蛙,每人一个,让学生体验纸蛙跳远的方法,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让纸蛙跳跃一段距离。提问:“你怎么知道纸蛙跳了多远?”引导学生说出,在纸蛙起跳点画一条线表示起点,在纸蛙落地点画一条线表示终点, 起点到终点的距离就可以表示纸蛙跳了多远。(2)确定纸蛙跳远的公平比赛规则。教师需要指出,我们通过在地上画线的方式记录了纸蛙跳远的距离,但是无法方便地与别人纸蛙跳远的距离进行比较。为了方便,我们可以在纸带上记录纸蛙跳远的距离, 然后剪下来和别人的进行比较。
可以用课件展示一条起跳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看清纸蛙的头要对齐起跳线,再展示一条终点线和一个纸蛙,让学生注意纸蛙的尾部要对齐终点线。全班要统一标准。
(3)纸蛙跳远比赛。发材料。分小组活动。
教师需关注并指导学生对起点线和终点线的确定,提醒他们在纸带上写上姓名及日期,养成记录的好习惯。
(4)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比较自己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确定最远的一次作为自己纸蛙的跳远距离。比较小组成员的纸蛙,确定“哪只纸蛙跳得最远”。要求对齐起点,然后比较终点。
张贴各小组的纸带,让学生观察、比较“谁的纸蛙跳得最远”,评出全班跳得最远的纸蛙。
3、研讨教师可以提问: “在小组中,谁的纸蛙跳得最远? 你是怎么知道的?”引导学生基于实验的关键步骤,有根据地说出自己的结论。
接着可以提问: “观察张贴在黑板上的纸带,它为你提供了有关纸蛙跳远的什么信息?”“你的纸蛙三次跳远的距离相同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吗? 你是怎么知道的?”“你还有其他可以确定跳远距离的方法吗?” 教师在比较中需反复提醒:①对齐起点,②确定终点。
4、贴纸条
让学生把纸带粘贴在学生活动手册上。
第3课用手来测量
教学目标
1、能对桌子的高度进行预测。
2、能用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并标记测量过程
3、会观察、比较纸带上的标记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4、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5、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6、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7、意识到细致的一一的测量可以使测量结果更准确。
8、意识到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向每位学生提供一条纸带、一把剪刀、一支油性彩笔、一个胶棒。教学过程 1聚焦问题引入
教师可以从生活入手,说明我们不仅要比较,有时还需要测量。测量有许多工具, 我们的身体也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教师可以追问:“我们身体的什么部位能当作测量工具呢? 你怎么用它测量的?”让学生根据生活中的经验进行回答。
聚焦主题教师可以用课件介绍,用拇指和中指间的最大距离作为“一”来测量长度是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沿用至今。本课的活动主题就是用我们的手来测量桌子的高度。
2探索:测量桌子的高度
(1)预测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让学生观察桌子的高度,再观察手指一的长度,最后做出桌子高度相当于多少的预测。
(2)请几位学生演示测量桌子高度的方法。
向学生指出,每次都要用大拇指和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来测量;一的指尖与下一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在一与一相连处要画线作为记号。
随后请学生谈谈测量的体会。(3)匹配一条测量纸带。
向学生说明为了便于在测量中做记号,我们要用一条纸带匹配桌子的高度。注意提醒学生确定起点和终点,桌子的高度要一致。
(4)测量纸带的长度。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教师要讲解探究步骤,发材料。当学生测量纸带的长度时,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操作,提醒学生注意:①用相同的手指测量;②一的指尖与下一的指尖必须紧紧相连;③在纸带上写上姓名、日期。(5)展示纸带,观察测量结果。
需要选择几条有代表性的纸带,把纸带对齐黑板的红线(代表地面)粘贴好。
3、研讨请学生先观察一会儿纸带。
教师可以提问:“我们的测量结果一样吗? 你是如何知道的?”“是什么原因导致测量结果不一样的呢?”“比较纸带上的的标记,它们有什么不同?”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实验的每一个步骤去反思。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看法。学生的看法可能包括:用纸带匹配桌子高度时可能出现误差;没有使用同一根手指测量;不能很准确地做到一紧连着一;很难做到每一的长度都相同;每个人的手指长度不一样,有些同学手指长,有些同学手指短。
4、拓展与思考请学生课后思考:测量时,怎么解决测量单位长短不同的问题? 课后可以开展的测量活动如活动手册所示,用脚测量自己家的房间宽度,用手测量自己家的家具长度。
第4课用不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目标
1、不同的物体可以作为标准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2、不同的工具可用来测量物体,长的工具便于测量长的物体。
3、标准单位的测量比非标准单位的测量能产生更为一致和可比较的结果,便于信息的交流。
4、测量需要让标准单位的物体首尾相连,需要统一起点、终点。
5、能使用多种标准物完成测量任务
6、能运用数字描述测量结果
7、在教师的指导下,尝试以图表的形式组织信息和整理测量结果。
8、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9、逐步形成记录数据的意识与习惯。
10、愿意关注和客观看待他人的测量结果 教学准备
纸带、橡皮、回形针、小棒、小立方体、学生活动手册、班级记录表。教学过程
1、聚焦
(1)复习引入。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用手测量桌子高度的过程和结果。
教师需要指出用手测量时,每人的一长度不同,导致我们的结果不同,无法真实反映桌子的高度。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继而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来测量?”(2)聚焦任务。
根据学生的讨论,教师可以小结,生活中的许多物体都可以作为测量工具来测量。提出任务:今天,我们要使用常见的物体来测量桌子的高度、桌子的长度和书的长度。
2、探索:测量(1)物体的选择。
出示可供选择的测量物(即测量单位的物体):回形针、小棒、橡皮、小立方体,提问:“你们小组会选哪两种物体来测量?”
小组讨论,选择两种物体,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记录表上画“√”。(2)测量桌子和书。
教师要先提醒学生测量注意事项:确定起点和终点;每一个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 一条直线摆放;可以利用第3课的测量纸带测量桌子的高度。
分发材料。学生测量桌子和书的长度。
教师巡视,提醒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写上名字和日期;留意终点和起点;每一个测量单位之间要首尾相连,一条直线摆放。
教师还需指导学生解决不是一个测量单位时的读数问题。(3)汇报测量结果。可让部分先完成测量任务的学生将数据写在黑板上的班级记录表里,也可让学生汇报数据由教师填写。
3、研讨
(1)引导学生观察数据,提示学生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
(2)讨论:“我们的测量结果有哪些不同?”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可能出现的观点有:用不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结果很不一样;用相同的物体测量桌子高度,结果非常接近;用同一个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 测量结果能比较出不同物体的长短;用不同物体作为工具测量不同物体,测量结果不能比较出物体的长短。
(3)讨论:用物体和用手测量,哪个更准确? 引导学生对比纸带正面和反面用物体测量与用手测量的结果,得出结论。学生可能的观点有:物体的长度不变,用物体测量,测量结果更准确;不同的人用
同一种物体测量,结果基本相同,与用手测量相比,测量结果更准确;不同的人手的长度不同,一的长度不同,测量结果不够准确。
第5课用相同的物体来测量 教学目标
1、学习预测事物的长度。
2、使用标准工具进行长度的测量
3、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4、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5、认同以图表形式组织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性。
6、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7、主动关注他人的测量结果,并有分析结果的意识
8、体验统一计量单位给生产、生活带来的便利
9、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拓展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准备
每小组一块橡皮(长条形)、一个回形针、一根小棒、40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和讲台长度相当的纸带或棉线、学生活动手册、教师用的班级记录表
教学过程
1、聚焦
(1)复习导入。使用课件出示第4课用不同物体测量桌子高度和桌子长度的数据,让学生判断哪个更长。然后指出,不同物体作为单位测量的数值不能比较,所以我们需要全班统一使用同一个物体来测量。
(2)统一选择测量标准物。
用课件展示供选择的标准物,介绍标准物。提问: “我们应该选择哪一个作为标准物呢?”发标准物。学生观察标准物后,尝试测量桌面的长度,然后小组讨论分小组汇报。鼓励学生客观地分析几种标准物的优缺点。教师可视情况小结小立方体的特点。每边一样长,方便使用;可以堆叠,能直接测量桌子高度;比较小,可以减少最后一个单位的读数问题,测量数据的误差也会比较小。小立方体的缺点是,如果只用一个小立方体的话,测量会很慢,首尾相连很难做到准确。
2、探索:测量桌面和讲台的长度(1)预测桌面和讲台的长度。
学生观察桌面、讲台和小立方体,然后做出预测并记录到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2)教师提问: “用一个小立方体测量会很慢,有什么好办法吗?”也可在学生测量遇到问题后再问,增强学生的感悟。如班级学生人数较多,可提前问,减小组织教学的难度。
学生回答后,上台演示。十个小立方体一组,用透明胶带连接起来。(3)教师提问:“讲台只有一张,大家挤在一起测量是不行的,有什么办法吗”? 学生回答后,教师提供事先准备好的替代物(纸带、棉线等)。(4)测量桌面和讲台面的长度。
分发材料,学生分小组动手测量。教师观察学生测量,提醒注意事项。用小立方体制作更长的测量工具时,小立方体之间要紧紧挨着,不能有缝隙;测量过程中也要做到首尾相连;重复测量三次;把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中。
(5)汇总数据。
在黑板上展示班级记录表,学生上台填写数据,或学生汇报后由教师填写。
3、研讨
(1)观察黑板上记录的全班同学测量的讲台长度的结果。让学生说出数据的特点(很接近,准确度高)。
(2)全班对比教师讲台的长度和学生桌面的长度,哪一个更长一些?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让学生体会到全班统一标准物测量物体长度的意义,它使得测量的长度可以进行量化比较。
(3)讨论用小立方体测量,怎样做又快又准确。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应再次总结小立方体作为测量工具的特点。
4、布置课外活动
用小立方体又快又准确地测量家里的沙发、床或学校的黑板、窗台的长度。
第6课做一个测量纸带
教学目标
1、测量纸带具有更方便携带、测量和计数等特点,可以替代小立方体进行测量
2、在教师指导下,依照制作测量纸带的步骤进行制作。
3、利用测量纸带测量一些物体的周长
4、运用十进制记录测量结果
5、在教师指导下,能针对测量中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6、乐于小组合作探究学习,能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活动。
7、体会工具的改进给人们测量带来的便利。
8、认识到人们总是在解决问题中不断地完善和改进工具,从而增强了人的能力 教学准备
印有小方格的纸若干、十个小立方体、一把剪刀、一卷透明胶带、一支标记笔、学生活动手册、塑料桶。
教学过程
1、聚焦
教师可先询问学生,他们是否用小立方体完成了课外测量活动以及他们是如何测量的。实物展示十个连接起来的小立方体和一个小塑料桶,提问:“我们该如何测量这个小桶的边沿长度呢?”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汇报。
教师小结。以小立方体为标准单位制作一条可以卷的测量纸带,这样的测量纸带可以弯曲,可以测量不规则的物体。
2、探索
(1)介绍如何制作测量纸带。展示并介绍工具和使用的材料。
介绍制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每段纸带首尾要相连;粘接时,纸带要直;用数字做标记;写上姓名和制作日期。(2)学生制作纸带。
教师观察学生的制作过程,个别辅导有问题的学生。(3)用测量纸带测量物体。先测量书的长度。因为这对学生来说,难度不大。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再测量小塑料桶边沿的长度。先让学生观察小桶,预测小桶底部边沿的长度,然后测量并将数据记录在学生活动手册的表格中。注意帮助在测量时读数困难的学生。
3、研讨(1)观察数据。
(2)提问:测量纸带与小立方体相比,有哪些好处? 可以测量圆的物体、更轻、方便携带、能快速读出测量数值、不用数小立方体的个数、比用小立方体测量更准确。
4、布置课外活动使用测量纸带测量更多你想测量的物体,建议测量前先预测,再实测,并比较预测和实测的结果。
第7课比较测量纸带和尺子
教学目标
1、尺子是世界通用的统一标准的测量工具,统一标准是非常有意义的
2、尺子与测量纸带是两种测量工具,有许多相同与不同之处。
3、在教师指导下,能用语言或图画初步描述尺子与测量纸带的特征,并与同伴讨论和交流
4、细致观察并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的异同
5、初步掌握尺子的使用方法
6、发展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测量的认同感。
7、逐步适应使用多种测量工具和测量单位
8、愿意分享与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
9、具有尊重事实的意识,认真、精确地读数
10、意识到观察、比较和测量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 教学准备
测量纸带、一把塑料尺、一条软尺、一个橡皮、学生活动手册 教学过程
1、聚焦
(1)引入尺子。让学生回忆生活中见过或使用尺子的经历。
视频播放生活中人们使用各种尺子的情境,介绍世界各地统一使用相同标准单位的尺子,这样使测量结果有可比性,便于交流和使用。
(2)明确任务。
观察和比较测量纸带与尺子,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和相同之处?
2、探索
(1)观察和比较尺子与测量纸带。分发材料:塑料尺、软尺和制作的纸带。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观察、比较结果,教师用课件辅助学生交流。
小学一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2)用尺子测量物体。
教师使用课件介绍尺子的使用方法:①把尺子的0刻度线和物体的一端对齐;②读出尺子上与物体另一端对应的刻度;③介绍如何读数。
请学生示范测量并读出长度。学生分别使用尺子和测量纸带测量橡皮和桌面的长度,并记录测量结果。
教师需要帮助测量有困难的学生。
3、研讨教师提问:“尺子和测量纸带相比,有什么好处?”学生小组讨论后汇报。可能的观点如前所述。
第五篇: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人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上册全册教案
卷首
《入学教育》教学设计 《汉语拼音》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
《识字(1)》教学设计
1、《一去二三里》教案
2、《口耳目》教学设计
3、《在家里》教学设计
4、《操场上》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一》教案 《有趣的游戏》教学设计
第二单元
1、《画》教学设计
2、《四季》教学设计
3、《小小竹排画中游》
4、《哪座房子最漂亮》
5、《爷爷和小树》教案
《语文园地二》教案《我们的画》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
6、《静夜思》教学设计
7、《小小的船》教学设计
8、《阳光》教学设计
9、《影子》教学设计
10、《比尾巴》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三》教学设计《这样做不好》教学设计
第四单元
《识字
(二)》教案
1、《比一比》教学设计
2、《自选商场》教学设计
3、《菜园里》教学设计
4、《日月明》教学设计
《语文园地四》教案 《我会拼图》教学设计
第五单元
11、《我多想去看看》
12、《雨点儿》教学设计
13、《平平搭积木》教案
14、《自己去吧》教学设计
15、《一次比一次有进步》
《语文园地五》教案 《该怎么办》教案
第六单元
17、雪地里的小画家
18、《借生日》教学设计
19、《雪孩子》教学设计 20、《小熊住山洞》教案
《语文园地六》教案 《小兔运南瓜》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