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时间:2019-05-15 05:23: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第一篇: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

1、《走,我们植树去

》说课稿

《走,我们植树去》是义务教育苏教版国标本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中的一首诗歌,它以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少先队员积极参加植树活动的情景,展现了植树造林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号召人们积极投入到绿化祖国的活动中去。

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我班学生对课文的内容很容易理解。但要让学生凭借简洁的语言文字来体会植树造林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是有一定困难的。

根据教材特点和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初定以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自学本课6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新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3、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保意识。其中目标3是重点更是难点。

课文中全诗可分三部分。第1自然段,点题。先表明在什么季节,以什么样的心情去植树,然后发出“走我们一起去植树”的号召,点明题旨。第2至5自然段,写植树的意义和价值,指出植树的重要性。第6自然段,呼应开头。表明植树造林的决心。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写了植树造林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和给人类带来的好处,这是课文的重点。由于学生没有植树的生活经验,对课文中植树造林给给人类带来的好处难理解和体会,这也是课文的难点所在。为了较好的实践新课标的理念,抓住课文的重点,突破难点。课前请学生亲近大自然,去郊区体会树木的给大家带来的清新。在为学生创设平等对话的教学氛围的同时,倡导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探求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我力争在两课时完成教学。

第一课时,我准备采用三个层面的读,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首先,揭示课题,引导学生由课题质疑,然后引领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课文。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个别再读课文,在这个过程中,我着重对“音符、荒滩、沟渠”进行正音,诗歌的语言很简洁,句子很短,根据我以往的经验,课文中没有特别难读的句子。在初步读正确、读流利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选择各自喜欢的内容,美读课文,让学生通过选择性阅读,再次加深对课文了解。最后,我将预留几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学习“渠、栽、版、乖”,我引导学生通过老师的范写、学生的描仿,正确、规范地书写。最后,让学生当堂练字,教师巡视指导。抄写词语。

下面,就第二课时着重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以“趣”导路,营造氛围

趣味是中年级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感兴趣来学习课文,我精心设计了导入语“这节课,我们继续跟随少先队员去植树。”创设课文的情境,产生了学习本文的兴趣。情感也被调动起来。再通过教师的语言描述,带领学生“穿越时空”走进文本。

二、以“读“铺路,感悟语言

本文共有6个自然段,第一二自然段主要体会我们少先队员决心去植树,心情很高兴。先请学生自读一、二自然段,自行感悟到少先队员心情很高兴、决心很大。接着问“从哪儿看出少先队员去植树的决心很大?”(“走”单音词后面的停顿,“我们一起去植树”后面的感叹号)“哪些词句说明少先队员的心情很高兴?”

(和煦的春风、轻快的脚步、欢声笑语)再引导想象少先队员在路上行走和植树时欢乐的情景。指导用欢快的语气读有关句子。

第三、四、五自然段主要写了植树造林给大自然带来的变化和给人类带来的好

2燕子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燕子

一.说教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二单元共有四篇课文,分别为:《走,我们去植树》、《燕子》、《沙漠中的绿洲》及《江南春》、《春日偶成》两首古诗组成,是一组典型的“春景美文”,其中《燕子》为一篇经久不衰的优美散文,课文描写了燕子的外形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第二自然段写燕子在春光烂漫时从南方赶来了,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趣。第三自然段写燕子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的情景。第四自然段写燕子落在电线上休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活泼可爱的外行特点、追赶春天的候鸟习性、轻快灵活的飞行姿态、文静优雅的休息场面,都一一跃然纸上,动静结合、有声有色,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春天及“燕子”这一春天使者的喜爱之情。

依据《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目标和文本特点、学生特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活泼”“偶尔”造句。

4。通过朗读,观察,想象,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其中第一点和第四点是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确定为初步体会动静结合的写作方法的和谐美。共安排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第一课时重点扫除阅读障碍,读准读通,整体感知文本“美”,并学习燕子的外形,了解抓住主要特点描写的习作方法。第二课时也就是本节课,着重指导学生精读品悟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在品味语言的“精美”时感受燕子的可爱和春天的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感情。为更好提高教学效果,我安排了一些简单的教学辅助设施,如:幻灯片、mp3歌曲。

二.说教法、说学法

1.情境创设:着名小学语文教学专家李吉林大力提倡情境教学,即是以生动形象的场境,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把教师的语言和情感,教学内容及课堂气氛作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的意识,达到学生主动学习和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其特点是形真、情深、意远。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以创设情境贯穿整个教学的始终,课始《小燕子》歌曲的播放,带给学生美妙的听觉享受,孩子们便在不知觉中随着音乐轻哼、跟唱,他们身心愉悦、主动投入,这便形成了一个和谐的学习氛围,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再如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感受春天的美景时,将品味文字与欣赏图片相结合,学生兴致盎然,在优美的视觉享受下更深、更好地体味了文本的语言,孩子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且学得轻松、记得牢固。再如感受“电线杆之间的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哇”这一抽象的情景时,借助于幻灯片的演示,孩子们便较轻松地享受到了这一意境美。

2.自主品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给予了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读体会,如学习第二自然段,自由读一读,春天带给你什么感受?再好好读一读,你是从哪儿感受春天的美?等,都力求通过一些粗略、宽松问题创设引领学生积极主动地读中品味。再如学习燕子的飞行、歇息时,同样让学生自由充分地读,让学生自主地感受和体验,体会文本语言文字的精妙及一动一静的美

3.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语文课堂应是一个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是一个宽松而又和谐的课堂,作为引领者的教师和作为学习主人的学生都应积极主动地参与、投入,是谓“教学相长”。在本节课中,师生、生生都很大程度地进行了互动,如教师的多次引导,学生的合作交流:和同桌说一说你感受到的美等,课堂明快、活泼。

4.拓展延伸:《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教学依据教材走出教材、走向开放的大语文教学观,在这节课结束部分我设计了两条开放性的作业:1摘抄描写春天的诗句,这有助于拓展与文本关联的知识积累、紧密联系了本单元的另外几篇课文;创作歌词,这有助于学生运用积累、创新表达,深化体验。两种不同的作业设计,留给了学生较大的空间,便于他们自主选择更适合其个性特征和个体需求的方案,课内与课外交相互应,在实践中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说教学程度

本节课教学程度简明、朴素,共分为三大块:

1.情境导入:即由复习燕子的外形切入到精读.

2.精读品悟:即指导学生感受春景美和燕子美.着重引导学生多种形式地对文本进行朗读,可抓住一些重点词句品味,做到有感情朗诵,尝试背诵.这其中第二环节是本课的重点、难点和主线,应保证充足的时间.

3.小结拓展.设计开放的作业,延伸深化.

《苹果里的五角星》说课

苏教版第八册《苹果里的五角星》,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主要讲了邻居家的小男孩把他在幼儿园里学到的横切苹果的方法传给我的事,告诉人们: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全文内容浅显,叙述清楚,重在引人思考,给人启迪,是适合学生朗读的好教材。

根据教材编写的意图和新课标的有关要求,结合四年级学生的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我将制定以下一些目标。知识目标:学会本课生字,注意“魅”字的读音,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用“清晰”“魅力”造。情感目标:能从课文内容中得到启示: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

其中能从课文内容中得到启示:创造力来源于打破常规的思维方式。既是本课的重点又是本课的难点。

为了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这一重点和难点,上课前布置学生带几个苹果到学校,在上课的时候让他们亲手操作一下,亲自感受一下。把课文第5自然段的内容打印出来。

二.教学程序

本课篇幅不长我准备用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我采用以读为主线,采用三个层面的朗读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通过学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以自主形式正确朗读有关词语,并尝试理解课文。通过初读,再读,感知读等形式来理解课文。用韩国三星集团创始人李秉哲买报的故事导入新课,然后提问:从这一故事中,你们发现到什么?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不做评价,然后让学生初读课文,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的音,把句子读通顺。在初读课文时指导学生读准“魅”。再读课文时要求学生感觉自己没有阅读障碍了,再试试提出一些问题。感知读时要求学生边读边思考:课文围绕切苹果展开的,哪些段落是讲切苹果前的?哪些段落是讲切苹果时的?哪些段落是讲切苹果后的,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

在第一教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精读课文重点段落,采用同学间合作探究的方式领悟课文内容。接下来,我将重点对一下第二课时做如下说明。我将采用复习导入,抓重点段动手操作,练说解读,研究研究,布置作业4个环节来学习课文。

在复习导入时,我通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这一问题导入新课的学习。在第二环节的教学中,第一段我抓住重点词:两个“新”字,展开教学。然后通过感情朗读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然后直奔重点段——第二段来教学。我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苹果,四人一组练习切。关照同学们不要一齐切,最好先切一个,观察观察再切第二个,再观察再切第三个、第四个。然后请学生汇报刚才切苹果的情况。估计到许多学生第一次切,是找不准腰的,所以我让他们小组一个一个切,观察后再切。我事先对此做过多次尝试与测量,最好在苹果的黄金分割点上才能切出好看的五角星。所以等他们汇报完后,我让他们请同学们用尺子量一量自己切的苹果,绘制一张图谱,说明什么是拦腰切?怎样才能切出五角星。而让学生绘制图谱也有利于学生从动手实践的角度深刻理解这种切法的魅力所在,才能与一般的切法形成对比。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让学生了解什么叫拦腰切。接下来我就直奔第5自然段,在这一段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这鲜为人知的图案竟有那么大的魅力”这一句话,我出示第5自然段的内容,并且这一句话用红色显示,引导学生多读。因为魅力这个词不好解释,而本课学习,如果每个孩子不能真实的理解这个词,孩子也很难理解什么是作者告诉学生们的创造力。所以在这点教学上,我不急于忙着让孩子回答,而是要求他们反复读课文,小组之间进行讨论,当然也允许学生借助有关手段来理解这个词。同时“魅力”这词用红色显示。在学生交流的时候加以点拨指导。怎么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请同学们自读第四自然段,我想学生一定能够自己理解这一自然段的内容了。在研究研究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我向学生提了两个问题。同学们,老师有两个问题没搞清我想请同学们帮老师来解决“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苹果?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两个问题。可以吗?用这一富有鼓动性的提问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1。探索一般人为什么不拦腰切?组织学生以四人小组的形式进行讨论,从刚才观察学生切苹果中估计到学生会回答:不拦腰切好看,不拦腰切能体现公平,不拦腰切也是一种习惯,人们习惯了,也感觉到这种方法顺手。人们不会想到切苹果还会有什么创造,怎么方便怎么切„„估计学生会有这样的回答,所以我设计这样一番总结语:亲爱的同学们,太感谢你们了!我听出来了,因为好看、美观,人们发现不到丑拙之中也有美;因为公平,人们少了发现;因为习惯,人们缺少了思考,少了创造发明„„我被你们创造性的理解“是的,如果你想知道什么叫创造力,往小处说,就是换一种切苹果的方法”感动了。我想请你们根据自己的发现的喜悦之情,用你特殊的那份感情,重读这篇文章。关于这个五角星最早是由谁发现的?这一问题参考书中没有告诉这个五角星是由谁最早发现的,而了解这一问题是很重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所以就布置学生课后借助计算机上网查找这一活动性作业,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以上所说是我对这篇课文的教学预案,但我的教学设计很难预见到课堂教学的全部,我的教学设计不可能事无巨细地罗列出所有的细节,许多新的思想,新的方法,新的知识都是在师生互动中自然生成的,我将在具体的教学中将根据学生情况不断调整,力求有所突破。

《最佳路径》说课稿

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我以为在这三者中,教师首先要与文本对话,才能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所以,我觉得上好一节的前提是反复钻研教材。我在钻研教材的时候,起先只认识到这篇课文是以平白朴素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了世界建筑大师格罗培斯为设计迪斯尼乐园的路径而大伤脑筋,后来从一位年老的葡萄园主身上得受到启发,最终他设计的路径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这堂课的重点和难点就是要让学生弄清楚格罗培斯的设计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而这个联系就是从老太太卖葡萄的方法上得到了“给人自由

任其选择”的设计灵感。但当我继续深读下去,我觉得这联系不仅仅如此。其实许多园主卖葡萄的方法是给顾客摘好葡萄,这正和格罗培斯前50次的设计一样,是在为游客设计他认为最佳的路径。而老太太卖葡萄的方法却是让顾客自己去摘葡萄,让顾客挑选自己认为最好的葡萄。从老太太的卖葡萄的方法上,格罗培斯受到启发,于是他的设计观念有了转变,从原来为游人设计转变为让游人自己设计。而最佳设计的获得这“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是不可或缺的。我认为这篇课文不仅仅让我们懂得“给人自由

任其选择”的人文思想,还让我们懂得在遇到困难时,要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

二、说目标

纵观整篇课文,我觉得文章有着“苦思——启发——决定”这样一条文路。因为苦思,因为借地中海海滨清理思绪,所以看到南部农民卖葡萄,才会突发灵感,于是做了决定。我这堂课的设计就是以“苦思——启发——决定”为我的教学线索,紧扣课后问题“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有什么联系?”展开教学。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在读、思、议中明白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以及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

2.懂得尊重他人,相信他人,给人自由与选择的机会,其中蕴含着巨大的价值。

3.从格罗培斯设计路径的过程中,学会遇到问题,多角度、多层次地考虑。

重难点:知道格罗培斯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什么被评为世界最佳设计以及它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

三、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有购买物品的生活经验,这有利于学生区别许多园主和老太太卖葡萄法方法的不同,并体会到老太太卖葡萄的独特之处。同时,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如已养成边默读边思考的习惯。

四、说教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统一在一起的,二者不可偏废,也不可分离。为是我的语文课堂上真正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我将文本所载负的人文思想、情感内涵,寓于语言之中。在理解、感悟语言的同时接受文化、情感的陶冶,体现语文教学特色。

五、说过程

第一环节 感受苦思

这个环节我抓住“从事建筑研究40多年,攻克过无数个建筑方面的难题”、“微不足道”、“大伤脑筋”、“修改了50多次,没有一次是让他满意的”,让学生通过自读感悟体会到格罗培斯对路径设计要求很高,感受他力求完美,追求最佳,并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劳动。在学生充分感悟的情况下,紧扣“焦躁”一词,承上启下,引出“启发”的内容。同时品读“焦躁”这个词语也让学生明白“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学会多种方式来解决问题。”。

第二环节 体验启发

这个环节是课文的重要部分,为使学生理解本课所带给我们的启示,教学中我抓“对比”促“联系”,以谋求教学的“最佳路径”。

“抓对比”就是抓住“许多园主卖葡萄”与“年迈无力的老太太卖葡萄”的对比,通过抓“吆喝”和“无人看管”、“投5法郎就可以摘一篮葡萄上路”的词句的对比,在读中体会两种卖葡萄方法的不同。在充分了解的情况下,再创设情境“如果你刚好路过这里,你更愿意买谁的葡萄?”,在学生的各抒己见中了解到老太太卖葡萄方法好在哪里?促“联系”,就是从许多园主的做法联系到格罗培斯前50次的设计——为游人设计;从老太太卖葡萄的做法联系格罗培斯观念的转变——让游人自己设计。这一联系也突破了“格罗培斯的设计与法国南部农民卖葡萄之间的联系。”这一重难点。因为考虑到学生直接表达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在这里我设计了写话练习,留给学生更多思考的时间。

第三个环节 作出决定

这部分的内容,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因此这一部分我抓住理解“有宽有窄”、“优雅自然”体会格罗培斯路径设计的良苦用心。

第四环节

加深体会

在充分感知设计过程的基础上,再创设情景:如果你是评委,你为什么评迪斯尼乐园路径设计为最佳设计?因为有了之前的铺垫,所以这个问题就降低了难度。但是我觉得课文不仅告诉了我们这些,其实通过格罗培斯设计路径的过程,也在告诉我们遇到困难时,要学会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所以在课的结尾我安排了“从格罗培斯设计路径这件事上,你还受到什么启发?”。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人类的“老师”

一、说教材

《人类的“老师”》是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中的最后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这是一篇有关仿生学的课文,重点介绍了人类在飞机、轮船、建筑设计等方面向生物学习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人类以自然界的种种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收获。文章结构完整:开篇引路-举例说明-点题作结,中心明确,层次井然。留意运用典型的事例增强说服力,而且详略得当。通过本课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初步了解仿生学方面的知识,激发他们探索大自然的愿望。

二、说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结合我对教材的理解及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如下三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会本课8个生字,并能联系上下文理解生字词的意思。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能够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3)体会各种生物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2、教学重点: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

3、教学难点:能够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无定法,应“以学定教”,这是新课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体现。为了达成上述的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和课文特点,遵循阅读规律和儿童认知规律,本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有:提问法,讨论法,引导点拔法、演示法等,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自然学习的例子,激发他们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程序

我打算安排两课时完成这篇课文的教学,第一课时主要完成扫清阅读障碍、理清课文脉络、讲解课文第一部分的任务,下面我重点说说我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能够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3)体会各种生物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主动探索大自然的愿望和对科学的热爱。

(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以两个上节课已学过的问题导入今天的新课:

1、人类的“老师”指的是谁?(自然界中的种种生物)老师板书。

2、谁能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课文的内容已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上课伊始,我先提问一些上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所谓温故而知新。】

(二)自读自悟,对话文本

1、向学生抛出问题:文中列举了哪些事例说明自然界的种种生物是人类的“老师”?给予充分的阅读时间,让学生深入文本,自读自悟。

2、学生汇报,教师相机点拨,讲读结合。随文理解“教训”、“轻而易举”等词语。多媒体课件适时出示相关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例如

“流线体”。在学生汇报到鸡蛋的“薄壳结构”带给人类的启示时,我出示一个生鸡蛋,请有自信能捏碎它的学生上来实战,这样既活跃了课堂,又现场验证了课文中的论断是正确的,相信学生一定会留下深刻印象。

3、教师引导,出示表格帮助学生理清文章内容。先指名回答“老师”一栏,教师板书。随后同桌讨论剩余空格该如何填写最为恰当。

“老师”

特点

启发

4、师生互动,共同完成表格。

【设计意图:“了解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具体例子”是教学的重点内容,所以为了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较为清楚的思路,我先通过抓要害词语、出示相关图片、进行小试验等形式陪学生“走”了一遍课文,后又以表格这种更加直观的形式帮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提纲契领的熟悉,领着他们站在文本外再“看”一遍课文。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是探索者,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与文本,与教师进行了真切的对话,在这个过程中,也练习了学生分析与探究的能力。】

5、回归课本,练习概括课文第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设计意图:《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这个任务就靠每一节实实在在的语文课来实现。“能够概括出三、四、五各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又是教学的难点,所以在这节课中我着重练习学生的是总结概括的能力。我认为想要突破这个教学难点,教给学生有效的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这节课中我打算教给学生通过找中心句,抓要害词的方法来概括自然段的主要内容。除了第三自然段需要抓全两部分内容外,其他两个自然段都可以用找中心句的方法概括出主要内容。】

6、学生完成《评价手册》上的填空题。

【设计意图:我觉得这道题是对本篇课文一个很好的总结,学生在做的同时相当于站在一定高度上又“望”

了一遍课文。另外,将《补充习题》、《评价手册》与课堂有机融合也是一种提高课堂效率的有益尝试。】

(三)拓展延伸,回归课题

1、补充人类以生物为师、向大自然学习的其他例子。

【设计意图:引入课外资料的目的在于:第一,丰富课堂内容,使课堂更加高效;第二,激发学生课后主动求知的欲望。】

2、深化对课题中“老师”的熟悉,体会人类并不是坐享其成,而是不断主动探索。

3、总结全文,升华主题——学会怀抱感恩之心热爱万物。

五、说作业设计和板书设计

(一)作业设计

查找并阅读介绍仿生学的资料,并以“人类的‘老师’”为主题,四人小组合作出一份小报。

【设计意图:这样的作业形式更具弹性,更能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语文能力方面的发展。】

(二)板书设计

《三顾茅庐》说课

我从课程目标的三个纬度出发,提出了本课的学习目标:

1、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通过读、思、悟,提升情感,感受刘备三请渚的诚心诚意。

2、在读、说写等拓展性的言语实践中,发展语言。

二、设计思路:

以“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个目标为纲,尊重文本的价值取向,从学生对刘的“求贤若渴”等的体验中提炼出“诚”这条主线,在初读课文中发现成,在反复朗读中感悟成,表达成,通过引入《出师表》这一拓展资料,让学生感悟猪这一人所后来回味到留的成,最后让学生与刘对话,从而来赞美成,升华成。

设计理念:《三顾茅庐》是一则历史故事,讲述了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精神。依据“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向学生的情感开放,向学生的未来开放”的教学理念,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培养创新意识为抓手,打破历史故事“情节分析+人物特点”的教学模式,将其设计成先读再编后演的开放性语文教学,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进行全身心的感受,让学生的个性在生动活泼、自由开放的学习中飞扬。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随文理解“仰慕、谒见”等词语的意思,简要复述课文。

2、体会抓住人物言行、环境烘托以及通过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来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在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精神。

3、初步学习根据范例合作编写课本剧,并进行表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课时安排:三课时完成教学,每课时的重点分别为读、编、演。

教学过程:

一、紧扣“诚意”,质疑导读

1、题质疑,初知大意出示课题,引导学生质疑。(可能提问:谁三顾谁的茅庐?为什么三顾茅庐?结果怎样?利用多媒体,放录像,学生思考提出的问题,而后用一句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要求说得完整、连贯、有条理。“三顾茅庐”是一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常指什么意思呢?(明确:泛指诚心诚意一再邀请。)由此引出探究重点:刘备是怎样诚心诚意邀请诸葛亮的?

2、重点质疑,读中感悟

(1)自由朗读全文,用符号在文中画出表现刘备“诚意”的词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些词句。

(2)围绕“诚意”,品读明意。哪些词句体现出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呢?把你的学习成果与同学交流一下。(学生思考后交流学习成果,教师随机指导)

△可从刘备的语言方面来探究:如称孔明为“大贤”,自称“谒见”等,反映出刘备态度谦恭,很有诚意。教学时重点抓好朗读,让学生用自己的感悟所得读好刘备的话。

△可从刘备的行动方面来探究:“叫人立即备马”“下马步行”“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门台阶下等孔明醒来”“赶紧下拜”等词句着重表现了刘备的“诚意”。△可从环境描写方面加以探究:“数九寒天”“冒雪”等词体现出刘备决心大,心意诚。

△可从张飞的态度方面加以探究:张飞的鲁莽反衬出刘备的谦恭与诚意。

教师小结:理解人物形象,不仅可以从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入手分析,还可以从环境描写、人物之间的彼此衬托等方面来理解。这一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读读议议,保护学生的独特见解,真正做到向全体学生开放,向学生的思维开放。

3、赏读复述,内化语言

(1)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对话部分,再次感受刘备邀请诸葛亮的诚意。

(2)复述课文。教师问:如果有人要你讲“三顾茅庐”这个故事,可以怎么讲?(引导学生讨论,教师不作评论。)今天我们学习抓重点词复述故事,你认为应该重点抓住文中的哪几个词来讲?讨论后,请学生用上“仰慕、急切询问、冒着风雪、下马步行、恭恭敬敬、赶紧下拜、三顾茅庐、辅佐”等词语,简要复述。

4、总结课文,拓展延伸学了这篇课文,你对刘备和诸葛亮有哪些了解?从这篇课文中,你看出刘备是怎样一个人呢?如果想进一步了解其人其事,课外可以阅读《三国演义》一书,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并记下你的新发现。

(设计点评:教师运用开放性的阅读教学,长文短教,不仅避免了烦琐的情节分析,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中培养了学生的探究精神,张扬了学生的个性。)

二、编写剧本,重组信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本文是学生耳熟能详的历史故事,人物形象鲜明,故事情节生动,深受学生喜爱,因此,适于将课文编成课本剧进行表演,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1、学习范例,了解写法教师把自己事先根据课文编写的课本剧(如《草船借箭》)发给每一位学生,引导学生研究学习,初步了解剧本的基本写法。教师可从场景的设计、语言的形式(独白、对白、话外音)、人物的动作表情等方面加以指导。

2、分工合作,编写剧本以大组为单位,以课文为素材,根据课堂探究所得,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编写课本剧。教师先扶后放,先指导编写“一顾”,而后举一反三,重点指导编写“三顾”。可以将《三国演义》中“司马徽再荐名士,刘玄德三顾草庐”一回的有关内容编入剧本,也可以进行大胆合理的想像创作。写完后师生讨论评议,修改剧本。而后布置各组成员的课外任务:①选择合适的音乐配乐,如马蹄声、风雪声、敲门声、过渡音乐等;②配上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③给演员设计并准备服装;④设计准备道具。各组安排好导演、演员、剧务,在课余时间进行排演。

(设计点评:这一设计可谓巧妙。教师重视发挥学生的潜能,有意识地将课外信息引入课内,又将学生的学习引向课外,拓宽语文学习的内容和渠道。学生编写剧本的过程,也就是琢磨课文、推敲语言、体会情感的过程,能有效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表演入境,求活求趣

我国著名剧作家曹禺曾说:“学生参加演戏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演戏里的人,就必须理解他们的思想与感情,要具备活泼生动的想象,也要有一定的表演能力。”为训练语言,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根据小学儿童爱动好玩、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的年龄特征,我利用一节课时间让学生进行课本剧表演。表演前,教师组织学生对表演细节加以讨论,让学生细心揣摩并把握人物的语气、神态、动作甚至心理,以生动地表现出人物的特点。鼓励学生要大胆创新、大胆表演,看谁演得真实,演得感人。演完后,根据各组的表现,评出“最佳配合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导演”、“最佳演员”等,让学生在说与动的气氛中增强技能,品尝成功的愉悦。

(设计点评:课本剧表演将抽象的语言文字符号转化为形象的表情身姿运动,它可以启发学生潜在的智力,促使孩子的思维发展,使他们对语文学习发生兴趣,从而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祁黄羊》说课

《祁黄羊》这篇课文是一个历史故事,讲了春秋时代晋国的中军尉祁黄羊让位荐贤的事,表现了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思想境界,塑造了一个做事出以公心,行事光明磊落的人物形象。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让学生认识祁黄羊是一个一心为国、做事出以公心的人,并能将课文进行复述。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领会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的精神。教学重点:

抓住重点段,反复诵读,认真体会,加深对祁黄羊公私分明、处事公正、一心为国精神的理解。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体会、理解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悼公所说话的意思。教法学法:

在第二课时的教学中,我先从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的把握和复习的第一段入手,引出问题,而后引出第二段这个重点段落。让他们到文中去找具体的事情,进一步理解“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意思,并从中感悟到祁黄羊是一个公私分明、不计前嫌,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在此基础上,第三课时让学生来复述课文。

本篇课文的主要情节是将祁黄羊先后举荐两个人担任自己的职位,一个是仇人解狐,一个是亲人祁午。在熟知这个故事情节的过程中,注意体会他举荐这两个特殊人物所阐述的理由,这是体会“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表面含义及深刻内涵的关键所在。祁黄羊的人物形象除了从祁黄羊的举荐理由中可以感受到,还从他的神态中也有所领悟。例如在举荐人才的时候,两个“想了想”“郑重”,都可以让人感受到他对这件事是非常认真的,是唯才是举的。除此以外,文中悼公的表现是对祁黄羊人物的反衬。例如:“深感意外”、“十分惊讶”等都应作深入探究。

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抓住课文中的中心词:“出以公心”,让学生读课文,找出能体现祈黄羊做事出以公心的地方,在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感受的时候,配以解狐、其他大臣以及祈午的内心想法来想象,最后深入感悟祈黄羊那种一心为国,出以公心的可贵品质。在学生充分读、充分交流的基础上,让学生理解“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

教学过程:

一、把握内容,设疑引入:

1、出示填空,请学生补充完整:春秋时期,晋国中军尉()因病主动请求辞职,()要求他推荐贤才,他先推荐他的杀父仇人

()任中军尉,后又推荐自己的儿子()任中军尉。()赞赏他(),真是难得!(补充后齐读)

2、谈话:祁黄羊向晋悼公辞职后,第一次为什么要举荐了他的杀父仇人解狐担任中军尉,第二次为什么又举荐祁午担任中军尉呢?带上这些疑问我们具体看看课文。

二、品读课文,分析人物,领悟情感: 外举解狐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第3—7自然段,思考:辞掉中军尉的职位后,祁黄羊是怎样向悼公举荐解狐的?划出有关句子和重点词语,读一读,想一想,看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2、引导交流:自由发言。(经过反复比较,深思熟虑)

3、出示祁黄羊的话:(1)、祁黄羊首选了解狐,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他是经过再三考虑的?祁黄羊“郑重地说”,“郑重”是什么意思?(慎重、认真、严肃„)

(2)此时,祁黄羊会想些什么呢?组织学生全班交流(祁黄羊可能会想:哎呀,中军尉这个职位真是太重要了,我得认真考虑考虑。现在的人选嘛,到有四、五个,但是最有才能的、最合适应该是谁呢?„)

4、是的,祈黄羊是经过深思熟虑后,才举荐解狐的,我们一块儿郑重地读好这段话。

5、听了祈黄羊的举荐,悼公的表现是——“深感意外”,“意外”是没有想到的意思,悼公为什么“深感意外”呢?(组织学生全班交流)

6、请你也用很意外的语气读好悼公的这段话。(指名读:课件出示这段文字。)

7、太让人感到意外了,居然会推荐自己的杀父仇人来担当这么重要的职务,祁黄羊的亲朋好友听到这一消息,可能会纷纷找上门了,猜猜他们会说些什么?解狐听到祁黄羊的举荐,他会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

8、是啊,祁黄羊推荐的可是杀父仇人啊,这可是一个爆炸性的新闻,很多人都不理解他,难道真的没有人懂他的心吗?你懂吗?说说看。

9、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内举祈午

1、当解狐病逝,这时祁黄羊向悼公推荐了自己的儿子祁午,他又是怎样举荐的,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第8—11自然段,划出有关段落和词语,读一读,看能读懂些什么。

2、学生交流。(相机出示句子)(从“只有”、“想了想、郑重”中可以看出祁黄羊举荐自己

-***8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全册说课稿 《第一次抱母亲》说课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张扬个性,让课堂喷涌真情”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分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叙述了“我”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我”告诉护士,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我”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不知母亲只有80多斤的身体,却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第四、五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写“我”突发奇想,想抱母亲入睡,结果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教学准备:

VCD歌碟,演示文稿

教学时间:两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优化的效果。我通过抓重点语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如抓住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这段描写,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在此基础上多次朗读,揭开文本深藏的内涵。再如为了理解母亲的一句朴素话语,我通过画面、音乐的渲染,让学生对母爱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文章其实最感动的是最后一段,那是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我们。所以在处理最后一段时,我让学生深情地朗读,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感受。接下来拓展的小诗,又反哺了对文本的感悟,让学生走进新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

在学生的情感巨浪被充分掀起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实践——倾诉,让学生表白内心,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

1、巧抓兴趣点,教师“循循善诱”

新课开始前,教师将课下收集到的有关诗句,播放音乐让学生朗读,感受母爱的伟大。接着,以阅读的方法入手,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充分的用到本节课的学习中,这样设计学生学习兴趣高,容易接受,积极的投入学习当中。

2、巧抓互动点,教师“穿针引线”。

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由且充分地阅读,积极主动地感知文本,交流感受,把握情感基调。

朗读的牵引。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难以理解的文章。很多地方能意会而不会言传。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以读促思,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我们不仅采用了个别读、小组分角色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而且还多次采用了师生接读、合作朗读。这样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

三、说教学程序。

教学设计:

13〈〈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小助手带领朗读上节课学习到的诗句。

出示: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

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导入教学

1、出示歌德的话1: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教师读。

你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吗?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你要读书,就要很好地去思考,字面上包含的意思要琢磨清楚,还要读出文章中暗含着的意思。这就一定要用心去想,想,不仅是思考,而且要包括想象。这是上课前老师送给大家的读书要则,希望今天上课时大家能够照着这句话说的去做。

2、同学们,歌颂母亲一直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歌颂母亲的文章《第一次抱母亲》。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指导朗读,感悟深化

1、轻轻打开课本,请一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读出感情。(学生评价)

2、出示课件1指导对话.3、自由练读,分角色读.4、过渡,母亲最重的时候80

多斤,现在生病了,还那么重吗?(生齐答)母亲这么轻,作为儿子,“我”心里是什么感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

四、评词析句

1、出示课件2读出感觉,竟然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2、作者没有想到母亲这么轻,心里很难过,为什么难过?答案就在书中,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出示课件。

4、读课件上的内容,透过图片和文字,瘦弱的母亲的肩头挑着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是怎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

(1)指导学生说一说。(1,从腰和腿来说明担子重不重

2、从汗流浃背来说明累不累

3、从挑着粮来说明难不难。)

齐读读出母亲身上担子的重、身体的累和生活的难。

(2)翻山越岭是什么意思?难道只是翻过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是母亲走过生活中的一次次坎坎坷坷,一个个难关)

师说:现在你知道翻山越岭背后的意思了吗?

(3)出示课件4读重担是什么意思?母亲除了每天要挑起100多斤的担子还有别的担子吗?

师说:遇到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为什么?(板书:母爱伟大)

(4)母爱无处不在,母爱无处不有,出示课件配乐。

(5)多么伟大的母亲呀!多么感人的母爱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请你有一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生说)

(6)好吧,请同学们拿起书,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读出母亲的累,读出母亲的伟大。读句段“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过渡:母亲的一生用80多斤的身体承受着这么多的重担,而我却不知道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生答,师出示有关课件)

(1)愧疚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感到后悔?(母亲躺在了病床上我才来关心,伤了母亲的心)

(2)而面对我的愧疚,母亲却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母亲一生中为我们做过那么多的事,她却提都不让提,这是一种不图回报的爱,一种无私的母爱。板书。)

(3)同学们,母亲付出那么多,护士夸她,她笑了笑说:“提那些事情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当中,你看出了什么?(分析:

1、提那些事情干什么

2、哪个)

(4)所有母亲都是这样做的。母爱是最无私的,是最伟大的,有人说,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胸怀。其实不然,比天空还大的是母亲的胸怀!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就连护士也为之动情。

(5)出示6: 接读:护士动情的说:大妈,你真了不起!指导大声的读三遍

过渡语: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听到你们的心声,也被感动了。

(6)面对此情此境,你想为自己的母亲做点啥?(生答,师评价)

过渡语:多么懂事的孩子呀!作者面对病床上的母亲他最想干什么?他是怎样做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

生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

(7)指名读图中文字,其他同学边听边观察图画。

师: 看到母亲眼角流出的泪水吗?为什么流泪?(边说边板书:无数次)这是什么样的泪水?(生答)

小结: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又苦又甜的泪水。小时候母亲曾经无数次抱我们,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激动,如此比较,把最想说的话写一写。以“妈妈,我想对您说------”写一段话。出示“妈妈,我想对您说------”(学生展示)

过渡语:太感人了。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体会母爱的伟大。

(8)配乐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总结课文

1、今天我们读《第一次抱母亲》一文,用一只眼睛读课文,用另一只眼睛感受天下所有母亲无畏、博大、无私的胸怀。我们正像哥德说的那样,是用两只眼睛去读书的,我们的母亲是应该得到崇敬和爱戴,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深深记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作业超市

一、以“妈妈我想对你说”写一篇小练笔。

二、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三、搜集有关母爱的资料,为“夸夸我的好妈妈”主题班会做准备。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我不是最弱小的说课稿

一、我对教材的理解与把握。

爱,是人类文明永恒的主题,在家爱父母,在校爱老师、同学,在社会关爱别人。因为有爱,才会甘于奉献、乐于助人。本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以爱为主题这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5岁的萨沙一家人夏日外出郊游,在大雨突然来临时互相传递雨衣的感人故事,在这个故事中,雨衣成了传递爱的一个有效载体,使文章处处洋溢着融融的爱意。《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熏陶中获得思想启迪。所以在本文的教学中,我以“弱小”一词为文眼,抓住文章的明线——“谁是最弱小的”;以“保护”一词为情眼,抓住文章的情感暗线——“保护比自己弱小的”。通过“对话”的形式,深化学生对文本的认识,在师生、生生与文本多向交叉的对话状态中,让学生产生领悟,激起语言思维指挥的火花,让学生获得生命的体验。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对二年级儿童认知水平的了解,确定本课的三维目标为:

1、认知目标:会认14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问号、感叹号表达的不同语气。

3、情感目标:有不甘为弱者,保护弱小者的意识。

二、我在教学设计中的理念。

文章中语言是外在的,情感是内含的,在教学中,我本着让学生领悟文本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思想,史学史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力求凸显学生阅读的独特体验,体现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这样的教学理念进行设计。

三、确定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读中整体感知,有所感悟。“读”是语文学习最有效的方法。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精神和课文的特点,遵循学生的阅读规律,本课教学采用图文结合、以读生情、以情促读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体验。

四、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一)激情导入,揭题质疑。

成功的导入,能使学生迅速地进入学习状态,为整节课奠定基调。在设计中,首先出示课题,“谁来度课题?”,“你重读了‘我’这个字,读出了自己对题目的理解和滋味,谁再来读?”有了这样的引导,学生有的突出“不是”读出“我不是最弱小的”语气;有的突出“最”读出“我不是最弱小的”语气„„通过不同的语气,读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意在尊重学生初读课文的独特体验。其次,在文:“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质疑:“我为什么不是最弱小的?”、“谁是最弱小的?”,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生发探究问题的兴趣,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释疑,整体感知。

本环节通过自读,感知课文大意;通过检查字、词扫清阅读障碍;通过释疑“我为什么不是最弱小的?”、“谁是最弱小的?”把握文章的脉络,了解故事内容。

(三)咬文嚼字,品味感悟。

本篇课文通俗易懂,但学生虽然很容易读懂课文内容,却不能让自己感动,不能有所体验。在教学诗,变一种当时,让学生以文中角色的身份体验感动,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

1、图文结合,学习二、八段,感受野蔷薇的“美”与“弱”。

“簇拥”一词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在教学诗,让学生从图入手,“你能从图中找到野蔷薇和铃兰花吗?”学生虽然从未见过野蔷薇和铃兰花,但却能根据文中的描写感觉出大片盛开的是铃兰花,而被这大片铃兰花所包围的正是野蔷薇,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了“簇”一词表达的“聚集与包围”的含义。

第八段中,当学生通过“无力、垂头”等词体会到野蔷薇的美丽与弱小后,让学生回过头来再读第二段,问:“再读,你有没有读出和刚才不同的感觉?”学生回顺其自然地把自己当成文中的萨沙,生发出“这么美的花,多么可怜。”、“多么需要帮助呀!”的情怀,这种设计,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与体验中还原文字所描绘的情景、意向、画面,为学生体会文字意象背后的“意旨”打开一扇走向无限的窗口,是阅读具有参差性。

2、分角色朗读,学习3-7段,体验情感移植。

通过二、八段的学习,学生了解到萨沙保护野蔷薇是因为他的美丽与弱小后,引导学生自度3-7段,问:“萨沙这么做,还有没有其他原因?”学生通过读,不难得出“他这么做,是受了家人的影响。”这一结论。此时,出示萨沙的三个问句,直到朗读,感悟萨沙的情感变化。

第一句:“妈妈,您和托利亚都需要雨衣呀,为什么要给我呢?”抓住“不解”一词,引导学生读好两个语气词“呀”、“呢”感悟萨沙不理解妈妈和哥哥作风的心理。

第二句:“这就是说,我是最弱小的了?”通过与上句的对比“如果刚才是因为不理解妈妈的做法而提问,现在又问,表达了萨沙的什么想法呢?”引导学生体会萨沙不相信、不甘心自己是最弱小的心理。

在处理上个问句是引导学生把自己当成文中的人物去读,读出不同语气,使萨沙与家人的情感在学生的读中发生共振,然后移植于萨沙心中,使萨沙对野蔷薇的保护成为自然中的和谐。

3、变换句式,回归主题。

首先,出示萨沙的第三个问句:“妈妈,现在我还是最弱小的吗?”先指名读,问:“这时萨沙还认为自己是最弱小的吗?”学生答“他认为自己不是最弱小的。”然后师生分别扮演妈妈和萨沙,让萨沙用肯定的语气告诉妈妈:“妈妈,现在我不是最弱小的。”通过句式的变换,加深学生体验萨沙在保护弱小者后的自豪与喜悦。最后,江本环节回归本课的课题中,“通过对这篇课文的学习,当你再读课题时,能不能读出刚才没读过的滋味?”这一次的读课题,已不是原来意义的读,而是渗入了学生情感想象、关爱等心智活动,表达了自豪之情。哪个词最有滋味,学生的理解和上课之初是不同的。使读课题与读书结合在一起,完成了人文性与工具性的攀升。

(四)拓展思维,升华情感。

“萨沙带着骄傲的语气告诉妈妈,他不是最弱小的,因为他保护了比他弱小的野蔷薇,那么,野蔷薇有了萨沙的保护,将来还是最弱小的吗?”课文最后,以这一话题对学生展开思维拓展。相信学生能从野蔷薇的第二个花苞中坚信,它会开得更美,活得更顽强。使学生懂得在野蔷薇的美丽中,包含着别人的关爱,意旨“爱给别人,别人也得到力量,从而凸显勇敢、保护的价值和意义,提升文本的价值取向。

五、说突破难点的途径。

文中

二、把两段对野蔷薇进行了具体、细致的描写。第二段描写了野蔷薇的美;第八段写出了雨中野蔷薇的娇嫩与弱小。课文通过前后描写的对比,让学生来理解萨沙那颗对美好而弱小事物关爱保护的童心是教学的一个难点。在突破这一难点的设计中,我引导学生先抓住重点词“簇拥”“随风舞动”“芬芳扑鼻”感受野蔷薇的美,在抓住野蔷薇“无理的垂着头,显得更加娇嫩。”感受野蔷薇的弱小。再重新回到第二段。在对比读中问:“你若是萨沙,看到这么美的花渐渐凋零,你会怎么做?”让学生有一种发乎内心的“舍不得”、“可惜”、“不忍心”之情,长生情感的共鸣。从而强化学生悲天悯人的情怀,实现生命体验。我这样处理教学的难点,为有助于学生更好、更准确地把握文本的内涵,但决不是那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以篇盖全,而是从整体把握入手,由整体到部分,将整体看作局部意义的整合,将部分看作整体把握下的结构,做到整体与部分相得益彰、相辅相成、你中有我、互为所用,这便是整体与部分的平衡 《鸟语》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5课《鸟语》。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主要讲述了“我”对鸟儿的喜爱之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课文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趣,结构清晰,重点突出,是培养学生感情朗读、锤炼语感,提高语言修养的佳篇。

由于学生大都生活在城市之中,对鸟儿的种类及叫声并不精通,与文中“我”所生活的环境有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深入文本感悟其内在含义有一定的难度。针对以上学情,依据四年级教材的特点及新课程理念,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以学定教,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评价能力。

3、懂得鸟儿是人类的朋友,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鸟的感情。

“如何让学生了解文中几种鸟语的特点及给我带来的乐趣”作为理解本文的重点,“学会想象,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鸟的爱”是本文的难点。

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打算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来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首先,我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质疑,以几个关键的问题做为学生自读的主线,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呆愣愣、无拘无束、疏忽、怠慢”;通过查词典来理解“矫健、通晓、犒赏”;结合生活体验来理解“催促、应验、预报”等词语。而读的时候,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指名读、评读等多种方式,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即从小爱鸟——与鸟交谈——倾听鸟语——猜想内涵——悟出道理——结下人鸟深情,并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作业,找到文中最能体现“我”爱鸟的句子,抄写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为下文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

52627282930a 自由练习。b互读互评。

c 指名朗读,评议。d 引读。

3、可现在的塞特凯达斯瀑布有是怎样的呢?

文中有一句话生动而又形象地写出了大瀑布现在的摸样。请找出来,读一读。多媒体出示:

它在群山之中无奈地低下了头,像生命垂危的老人,奄奄一息,等待着最后的消亡。a、作者把逐渐枯竭的瀑布比作什么?

b、若是看到这样一位老人,你会产生怎样的感慨? c、认真品读,读出感受。

再次品读课文第三、五两个自然段,进一步感受大瀑布昔日的雄壮气势和如今的无奈。a 多媒体展示大瀑布昔日的雄壮气势和如今的无奈的背景。b 男女生分读。

5、小结。

(朗读指导必须让学生理解文本,做到循序渐进,这样才能让朗读达到最优化。学生在读中才能感悟到“保护环境、爱护地球”的重要性。)自由读第四自然段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由盛到衰的原因。从而使学生感悟出“浪费水资源”、“乱砍滥伐”,造成了“水土大量流失”。

再此基础上多媒体出示中国环保状况的资料,让学生快速地默读。

(新课标指出: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读写结合,直抒胸臆。

面对曾经给巴西人民带来骄傲和快乐的瀑布,如今却面临即将完全消亡的命运,作为一名国家的总统,在葬礼上你会发表怎样的演讲呢?请同学们拿出你的笔来,先写一写,再说一说,适当用上书上的语句。

五、课堂小结,升华主题。

(这样使得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由整体到部分再回归整体。)板书设计: 特殊的葬礼

过去:雄伟壮观 瀑布 保护环境 现在:逐渐枯竭 沙漠中的绿洲》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国标版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关于环境改造与保护的课文—《沙漠中的绿洲》,课文介绍了阿联酋人民在茫茫的沙漠中种植并精心侍弄花草树木,建设绿洲,营造良好生存环境的壮举,表现了阿联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本文结构清晰,重点突出,间接叙述与直接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式,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可见,这是培养学生语感,强化学生写作技巧的佳篇。

阿联酋属西亚国家,它的地形特点及环境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所以学生体会“沙漠如何变成绿洲”这一过程有一定的难度。针对以上学情,根据四年级教材的实际特点及新课程理念,我初步拟订了如下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33

精心侍弄

云雀的心愿 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云雀的心愿》是一篇童话故事,全文以拟人化的手法记叙了小云雀跟着妈妈飞出森林,一路上看到伐树毁林的危害,说明保护森林的重要性。表达了小云雀想把沙漠变成绿洲的心愿。全文共15个自然段,按照云雀飞行的地点可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写人们伐树毁林,森林变成沙漠。第二部分是写人们伐树毁林,河水泛滥成灾。第三部分是写森林是个巨大的空调器。第四部分是写把沙漠变成绿洲是云雀的心愿。本文以小云雀和妈妈对话的形式,寓环保知识于有趣的故事中,语言通俗流畅,富有儿童情趣,是适合学生朗读的好材料。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篇课文在苏教版第八册第六单元中,本单元以“环保”为主题,教育学生要保护环境。深入地感受森林的重要性,认识伐树毁林的危害,增强环保意识。

3、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和新课标对中年段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单元重点、本课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为: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②理解课文内容,能从课文内容中懂得保护森林的重要性,体会人类植树造林的美好心愿,增强环保意识。

5、教学重点、难点

本文内容是围绕“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句话展开的,课文不论是写伐树毁林森林变沙漠,河水泛滥成灾,还是写森林是个大水库,是个巨大的空调器,都是为了突出森林的重要性。因此,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定为:了解森林的重要性。由于受到知识水平的限制,学生理解“森林是大水库,是一个巨大的空调器“比较困难,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

二、说教法

1、朗读教学法

学生的感受是通过朗读来实现的,只有让学生通过充分地读,才能在读中感知,读中理解,读中感悟。本文是以小云雀和妈妈对话的形式展开故事情节的,语言生动有趣,适合朗读。在教学中,我把朗读训练贯穿始终,采用不同形式的读,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2、情境教学法

阅读教学中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体验文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这样往往比教师单一的讲解更深刻。

在本文教学中,我以语言描绘、图画展现、表演体验等不同方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感受课文内容。

三、说学法

阅读教学是学生、老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只有深入文本和文本进行深入的、多层次的对话,才能深刻领悟课文内容。因此,本节课我通过学生用读读、画画、议议的方法,以读悟语,以读促解,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中表达的感情。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设疑激趣

教学的开始,我先让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内容,说说云雀的心愿是什么?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略)

紧接着,我通过“云雀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这一问题导入新课的学习。这样的导入,不但能将新旧知识融会贯通,更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提高学习自觉性,激发学习热情。

(二)精读课文,感受森林的重要性

1、创设情境,感受伐树毁林的危害

出示沙漠的图片 并且激发学生:来到沙漠,它们看到了什么?感觉这里的环境怎样?练习一下生活实际说说,如果狂风吹来,沙漠上会出现怎样的情景?

指名读课文的(1—4)段,找出哪些词语说明环境很恶劣啊!通过大家的交流讨论漫天飞舞、贫瘠、睁不开眼等这些词语写出了沙漠的环境是非常恶劣的。那么贫瘠的沙漠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是由于乱砍滥伐,树木越来越少。土地失去了森林的保护,就慢慢地变成了贫瘠的沙漠。

引导学生自由朗读有关段落

“看到此情此景,小云雀和***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读出来吗?”先让学生练读对话,教师加以点拨,最后引导学生扮一扮,让学生自由选择伙伴演读对话。在沙漠,云雀知道了有森林和没森林的保护是不一样的,那么你想对森林说什么吗?(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这里强调了文本的重点。

由于人们乱砍滥伐,使茂密的树林变成了贫瘠的沙漠。乱砍滥伐的后果,远不止这,我们再来看一看云雀们的大河游。这样很自然的过渡到了下一个部分。同样也是创设情境,出示录象河水泛滥,看到了什么?谁能说说洪水会造成哪些危害?理解为什么说河水像脱缰的野马?(可以想象野马是怎样奔跑的?马能按照路线奔跑是因为有人用缰绳指挥着,那么指挥河水奔跑的是什么呢?没有了和堤就乱流了。)河水为什么会这么凶猛?(云雀妈妈叹了一口气:“哎,上游的森林被砍光了,‘森林水库’没有了,到了汛期,大河里的水就会泛滥成灾。”)

指导朗读:写河水泛滥成灾的句子要读出河水的气势汹汹的样子,小云雀的要用害怕的语气读。妈妈说河水为什么凶猛的话要用无可奈何的语气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以上教学环节中,我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我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伐树毁林的危害,并让他们自由选择伙伴表演,这样的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2、精读品味,感受大水库、空调器的作用

这一环节中,我先激发学生:“森林带给人类许多的好处,同学们想享受吗?”让学生自由读读有关段落。并谈谈读后感受,接着引导学生品读,你能把你的喜悦之情读出来吗?然后引导学生体会大水库和空调器的神奇作用,我是这样引导的“森林为什么是大水库和空调器呢?你能从文中找出理由说明吗?”让学生读读、圈圈、议议,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略)

并趁热打铁让学生谈谈森林还有哪些作用,最后引导学生再感情朗读课文。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以上环节中,我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导学生多次深入文本和文本反复对话,在反复朗读过程中,领悟到大水库和空调器的神奇,从而对森林升腾起保护之情。这样,自然而然就突破课文重点、难点。

(三)总结深化,拓展延伸

课文已经学完了,那么云雀的心愿是什么呢?

云雀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愿呢?

从哪些地方看出森林很重要呢?

森林实在是太重要了,因为没有森林的保护,土地慢慢会变成沙漠,一阵狂风刮过,地上的黄沙就漫天飞舞,森林没有了,“森林水库”也就没有了,到了汛期,大河里的水就会泛滥成灾。有了森林,就等于有了空调器,夏天可以遮光,冬天可以保暖。

云雀懂得了这些知识,就产生了植树造林的心愿,在保护环境方面,你们的心愿是什么呢?我们都要为保护环境、美化环境作贡献。

(四)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应体现文章的主要内容,又能突出文章中心,我的板书力求达到这样的效果。(板书略)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说课稿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借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课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两颗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

我所执教的是第一课时。整个教学环节主要分为两步:

一、初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学会生字字音;

二、抓住重点段落,直插重点,深入体会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为下次课突破文章难点,即理解宋庆龄的高贵品质作好铺垫、埋下伏笔。

在教学的设计和实际操作中,我力求体现以下理念:

一、注重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由课内引向课外

当人类社会进入信息化、全球化时,学校已经不再是人们接受文化知识的唯一渠道。在教学中,教师就要善于利用多种手段,引导学生读书,加大学生的阅读量。而根据课文内容,组织学生课外进行资料的搜集与整理,就是一条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的有效途径。它既能让学生在兴趣盎然中增加阅读量,还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深入理解,更能养成学生收集整理资料的良好习惯。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教学中,文章的难点是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感悟樟树和宋庆龄的相似之处,体会宋庆龄的高贵人品。在教学中如果没有大量的关于宋庆龄的感性材料的补充是无法让学生深入理解的。所以,在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宋庆龄的相关资料,准备把它用于两个环节的教学。其一,开课时简介宋庆龄,让学生对宋庆龄有大致的了解;而大量的材料却要用于第二课时突破难点时进行交流,只有学生充分了解了宋庆龄的生平事迹,才能体悟到樟树与宋庆龄的相似之处,体悟到宋庆龄的高贵人品。在我第一课时的教学中,当我把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的可贵之处讲完后,让学生谈谈对樟树的印象时,一个学生说:“看见樟树,我仿佛看见了宋庆龄的高贵人格。”虽然学生讲的“高贵人格”并不具体,但已触及到文章的中心,难点不攻自破,不讲自明,可见收集资料的作用。

二、突出重点,以读代讲,读中悟情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内容并不复杂,文章层次非常清楚,重点十分突出,这样的文章非常忌讳繁琐地分析课文,肢解文本内容。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了在初步感知文章内容后,直奔重点的方法。并且,在讲授重点内容时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评品,精炼课文内容,做到牵一发而动全身。

小学语文课标指出:小学各年级阅读,都要重视朗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引导学生步入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在充满书香的氛围中感悟语言文字,这是一种享受。所谓“文未出口先有情”。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气跳动。在本课的教学中,我采用多层次、多形式的“读”,以读代讲,引导学生体悟文章的“情”。初读感知,精读体味,品读升华层层落实;个人读,男女生读,齐读,教师引读,形式多样;轻声读,默读,有感情朗读,背诵,步步深入。这样,在琅琅的读书声中,引导学生赏析重点,品读玩味,使学生与文本相互碰撞、相互触发,学生之情与作者之情和谐共振。

三、注重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如何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是语文界一直以来热烈探讨的问题,也是我在这堂课中力求体现的一个理念。在教学中,我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在品词析句、体会表达中体现“二性”的统一的自然融合。

品词析句是触摸作者丰富的内心、感受作者跳动的思想,揣摩作者思维的过程。在教学中,我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品味。如:教学“蓬蓬勃勃”时,让学生找一找哪些地方具体表现了樟树的蓬蓬勃勃,在学生找到后,告诉学生这就是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且设计了这样一个句式练习:无论是_______还是_______,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学生的答案精彩纷呈,都体现出了樟树的顽强精神,这样,让学生在字词句的训练中体会到了丰富的人文内涵,实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语文教学既要得“意”,又要得“言”。也就是既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说了什么,又要注意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感情的。在教学第五自然段的时候,当学生充分体会到了樟树的高贵品质后,设问:这一段是写樟树的可贵之处,为什么前边又要写其他的树呢?让学生体会出对比写法的好处,再组织男女生对比朗读,再次升华了对樟树的崇敬之情。至此,“言”与“意”得到了和谐统一。

2、在语言实践中,追求“二性”和谐统一的境界。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课堂中,语文实践应主要落在言语实践上。言语实践应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实践中体验,在实践中感悟,在实践中创造,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学中,在学生已对樟树的形象、品质有了充分的认识之后,我设计了一个拓展练笔:此时此刻,在你的脑海里,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在学生说了之后再让他们写下来。在十分钟左右的讨论、练笔中,学生的语言充满了智慧的灵光,情感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这样的表达训练,既是对文章内容的进一步理解,又提高了学生的言语运用能力。在“言”的运用过程中渗透着“意”的熏陶,在“意”的体验过程中落实了“言”的训练,进而达到“言”“意”和谐统一的目的。

当这堂课教学下来,静思默想时,我也深深地感受到教学中还存在着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反思: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流程过快,有点一闪而过的感觉。预设中我也考虑过在自由读后指名读,进行正音的环节,但教学时我觉察到该班学生基础较好,语音标准,预习充分,就省略了这一环节。其实现在细想,由于是借班上课,不了解学生状况,这样做是否照顾到了差生,他们是否也能跟上教学节奏呢?

朗读指导还不够到位。在教学中,虽然我采取了不同形式的“读”,但学生似乎还是入不了“境”,没有达到最佳的朗读效果。现在细想,主要还是教师的朗读指导不够巧妙。例如在教学第四自然段时,当学生朗读樟树的“蓬蓬勃勃”气势不够时,教师可进行范读,读后再问问学生:“你觉得老师哪些地方读得好?”然后再让学生练读,相信效果会更好。

《黄河的主人》说课稿

说教材:

《黄河的主人》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中的一篇含义深刻、震撼人心的优美散文。课文描写了波浪汹涌的黄河及河上羊皮筏子的艄公驾驭黄河的风采,赞扬了艄公凭着勇敢、智慧、镇静、机敏,战胜惊涛骇浪的黄河精神。

文章没有直接描写羊皮筏子及艄公,而是浓墨重彩写黄河万马奔腾、浊浪排空的险恶气势,极力渲染黄河气势之大,筏子险情重重,乘客从容淡定,为下文描写黄河主人的品格做了铺垫。艄公的沉着稳健,深深地震撼了作者的心灵,震撼了读者的心灵,让人感到人类的伟大。

一、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读懂揭示课文中心的重点句:“他凭着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战胜了惊涛骇浪,在滚滚的黄河上如履平地,成为黄河的主人”这句话

二、教学难点

让学生明白只要勇敢、智慧、沉着、机敏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目标

感悟黄河的险恶,感知羊皮筏子在汹涌的激流里鼓浪前进的景象,感受驾驭羊皮筏子的艄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能带着自己的感受朗读课文;学会网上查看资料。

2、情感和态度目标:

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让学生领悟只要勇敢和智慧,镇静和机敏,就能战胜艰难险阻的道理;

四、教学准备

关于黄河、艄公、羊皮筏子的图片、文字资料及黄河、艄公驾驶着筏子漂流在黄河上的视频

五、设计理念:

1、力求体现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网络阅读教学,计算机成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工具,走向了人机对话的形式。课堂上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上网查看有关资料,感受黄河,认识筏子,认识艄公,使学生从网络中获取知识,锻炼能力。学生走进了网络,网络与学生的心灵在课堂上呼应起来,使得课堂网络变成学生的精神家园。

2、力求体现“球形教学特色”。本文的“球心”是体会艄公为什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所以在教学中我大胆取舍文本,紧紧扣住文中的中心句,通过情境展示、拓展阅读、自悟讨论、情感朗读等方法,使学生从黄河的磅礴气势,羊皮筏子的小而轻,乘客的谈笑风生等方面来理解和感受艄公的勇敢和镇静的风采。

六、教学过程:

整个教学过程我把她分为四大板块

一、多管齐下,感受黄河的壮美

首先让学生在初学课文的基础上,讲出自己心中黄河的印象。(板书黄河)

接着引导学生点击黄河的视频,一边欣赏,一边引导学生用文中的词句赞美眼前的黄河

紧接着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作者心中的黄河,指导学生读出黄河的气势,读出黄河的壮观

(简评:这一个环节设计环环相扣,水到渠成,很自然地由文本走进网络,再由网络走进文本,达到文本和网络的有机结合,同时学生也被充实而又充满情趣的学习活动深深吸引,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赏读结合,体验筏子的惊险

这个环节分三步进行:

1、认识筏子。引导学生点击筏子的图片,一边看筏子,一边说筏子,从而认识水上这一交通工具。

2、文字感受筏子。学习2-5小节,要求学生边读边画出作者看到筏子后感受的句子,体会作者第一次看到羊皮筏子的心情。这其中抓住重点句“”和一个小小的“啊”字进行品读,感受作者的那份担心、惊讶,体会筏子在黄河上的那份惊险。

3、欣赏筏子。让学生欣赏艄公驾着筏子漂流在黄河上的视频,亲眼目睹筏子在黄河上的惊险。

(这一个环节由直观图片到抽象的文字,再到直观的影像让学生对羊皮筏子在黄河上漂流的那份惊险有了更深的认识,为下文感悟人物品质做了反衬与铺垫。))

三、自读自悟,内化艄公的形象

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首先要求学生描述自己心中艄公的样子,之后出示图片再认识艄公,原来梢公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饱经风霜的老人呀,这样一位普通的艄公又怎么能成为黄河的主人的呢?板书:主人

自然的引导学生找出并出示文中最为关键的中心句:“”

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这一句话,深入到文本,自读自悟,互论互品,用自己的话谈谈梢公的勇敢,智慧,镇静,机敏分别表现在哪里?读相关的句子,适当地点拨、评价,让学生读中有思,有感,有悟,之后进一步引导学生再一次走进艄公,深入艄公的内心世界,去发现艄公能战胜黄河的其它原因。

(评价这个环节引导学生抓住中心句来感悟人物品质,与文本对话,把握了文章的主要意图,同时,以“先收后放”的教学形式,鼓励学生潜心会文,尊重学生的个性体验,让学生在交流中将自己的认识不断完善。)

四、延伸拓展,升华艄公的精神

1、学生从外到内认识了艄公,认识了这样一位看似普通却不普通的人物,内心定有千言万语,指导学生点击梢公的视频,让学生再一次面对滚滚的黄河,面对滚滚黄河上的艄公,让学生尽情吐露自己 的心声,表达出想要对艄公说的话。

2、再通过教者的总结加以升华:黄河是母亲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她哺育了中华民族,养育了无数个像梢公一样的中华儿女,生活在黄河边的儿女们,在黄河母亲的孕育下,变得勇敢,智慧,镇静,机敏,终于成了这黄河的主人。

3、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其他的挑战生活的主人,要求学生上网收集有关他们的资料。

(这一个环节让学生再一次走进网络,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心中所想,激发了他们表现的欲望。课后要求学生上网查阅资料,也培养了他们课后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让他们感受到网络世界的无穷奥秘。)

第二篇:苏教四年级语文教学计划

双桥中心学习二〇一八学年上学期 四年级(3)班语文教学计划

罗倩雯

语文是小学生学习其它学科的主要工具,是学生今后继续学习、从事各项工作以及日常生活的主要工具;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学科,对小学生的思想、情感有着深远的影响,本学期特拟订语文计划如下:

一、基本情况分析

本班大部分同学能积极、主动的学习,学习态度端正,有一个良好的班风,能自觉、独立地完成各科学习任务,在老师的辅导下有能力带动班上的学生学习。有十七名从海子小学转入的学生学习基本功较差,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学生基本的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积极进行家访,使教师与家长密切配合,让家长了解学生在校的学习情况,便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同时,要通过组织各种活动,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找回学习的信心使学生喜欢学习。对于学习优秀的同学,在学好各门功课的基础上,引导其读适合他们的儿童外读物,扩宽其知识面,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进步。

通过三年的教育,大部分同学能按照《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小学生守则》严格要求自己,自觉遵守纪律、团结同学、认真学习。有3名学生的行为不够良好些,教师得运用各种有效的教育方法和教学措施反复抓,抓反复,使其达到转变的目的。

二、奋斗目标

(1)熟悉拼读音节,掌握新课标要求的识字量,达到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的目的。(2)使学生按要求会写简单的一段话。(3)加强书写训练,提高学生的书写水平。

(4)通过本学期的教学,使学生的平均成绩达到60分以上。

(5)重视课内教学与课外阅读相结合,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有所提高。

(6)形成活泼、开朗、奋发向上、遵守纪律的班集体。

三、教材分析

(一)指导思想

本册教科书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编写的,力图全面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和新课程标准的精神。注意简化头绪,突出重点,加强整合;注重培养学生的美好首先情操和人文精神,倡导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并根据学习语文的规律和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设计、编排了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教材编排

全册教材由“培训良好的习惯(7)”与“课文”、“习作”和“练习”组成。每单元安排“课文”3—4篇,共24篇。每单元安排“习作”1篇,共7篇。每单元安排“练习”1个,共7个。

本册继续采用“识写分流”的办法安排生字。全册共安排生字338个,其中要求会写的为223个,另外的115个生字只要求认识。

凡是要求会写的字都在课文后面的田字格中一一列出;只要求认识的字则列在田字格上面的两条绿线内。课本最后按课次安排了生字表,以便复习、巩固。每课后面田字格中的红字供学生按笔顺描红。教材列出了常用的多音字,在其右上角加“*”以示区别。多音字仍然只在要求会写的生字出现其他读法时列出,但不计入生字总量。

每篇课文后面的作业题安排了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朗读、背诵、复述,旨在增加儿童规范化语言的积累。二是要求学生按笔顺描红,坚持好写字的基本功。三是读抄常用词语,有时练习造句,从而为今后的正确运用打下基础。此外,有的课文后面还提出一些拓展性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

全册教材共安排练习7个,每单元后面安排1个。练习以综合性为主,内容包括学用字词句、写字,读读背背,口语交际,学写毛笔字等既相对独立,又各自形成系列。

学用字词句方面,将汉语拼音,识字写字及词语句式等内容,通过综合练习,既能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又能促进使其语文能力的发展,还能让学生学得生动有趣,激发他们热爱祖国语文的情感。

朗读背诵方面,采用了两种形式,一是每单元安排8个成语或有积累价值的词语,在内容上有一定联系,又押韵上口,利于学生积累,增加文化底蕴;二是安排了短小精悍的阅读材料,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这些阅读材料包括儿童诗、古诗、名言、谚语、春联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又多为韵文,学生喜欢识记。

写字方面,继续强调按照规范严格练字。写字内容按汉字的常见杜绝形式归类集中,让学生在练习中自己去体会、揣摩汉字的结构规律。

口语交际方面,安排了“学会感谢”、“向爸爸妈妈介绍朋友”、“学会赞美”、“根据漫画编故事”……内容,让学生模拟一定的生活场景说话,有的则先说一说再写下来,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与写作能力。

四、教学目标

1、学习习惯。(1)继续掌握正确的读写姿势,并养成习惯;养成爱惜学习用品的习惯。(2)继续掌握正确的朗读方法,培养朗读的饿兴趣,养成良好的朗读、背诵的习惯。

(3)继续培养课外阅读的兴趣,养成勤查字典的习惯。

(4)继续培养专心听别人讲话的习惯;能够当众说话,声音响亮,态度大方;养成爱护学习用品的习惯。

(5)继续学习和掌握写钢笔字和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学习正确使用和保管毛笔,并养成习惯。

(6)学习预习和复习的方法,并养成习惯;继续学习和掌握写毛笔字的正确姿势和方法。

(7)能够有选择地阅读课外书籍,培养读书做记号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2、汉语拼音。

继续巩固汉语拼音,利用汉语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学习普通话。

3、识字写字。

(1)准确认读338个生字。

(2)能按笔顺正确默写生字223个,并能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写匀称。(3)继续练习用钢笔写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入体”。(4)练习写毛笔字,写得端正,纸面干净。

4、口语交际。

(1)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得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转述其基本内容,能讲述课文所写的故事。

(2)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说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3)能就所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意思连贯。(4)能当众说话,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做到语句比较通顺,态度大方,有礼貌。

5、阅读。

(1)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

(2)继续学习默读课文,能不出声,不指读,一边读一边想。(3)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

(4)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像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5)学习按要求预习课文。能借助查字典学习生字词,初读课文,提出问题。

(6)能阅读程度适合的少年儿童读物,了解主要内容。

6、习作。

(1)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交流。

(2)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写明白。

(3)学会写“留言条”、“请假条”、学写书信、养成乐于写日记的好习惯。(4)能够使用逗号、逗号、问号和感叹号,初步学习冒号、引号。

(5)养成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的特点,并能适当、合理展开想象。做到语句通顺,感情真实,思想健康.五、教学重点

1、复习汉语拼音,熟练地拼读音节;

2、培养认真写钢笔字、毛笔字的习惯。能按笔顺正确书写,默写生字248个,能按字的结构特点把字写端正,写匀称。

3、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复述课文;会分角色朗读课文。能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的意思。能凭借语言文字理解课文内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情境,知道课文的大意。

4、培养认真写钢笔字、毛笔字的习惯。

5、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听懂别人说的一段话或一件简单的事。能在看图或观察事物后,用普通话几句意思完整,连贯的话;能就听听所读的内容,用普通话回答问题,做到语句完整。愿意与别人进行口语交际,态度大方,有礼貌。

6、会写简单的一段话或一件事。

六、教学难点

1、复习汉语拼音,熟练地拼读音节;

2、能联系课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常用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能看图说一段完整的话或几段连贯的话。

七、教学措施

1、认真备课、上课,按时完成教学任务,杜绝无教案上课;

2、认真批改、作业、试卷,及时了解学生对知识的反馈,查缺补漏,做好相关的记录;

3、重视学生对拼音、字、词、句的训练,作业突出知识的重点,题型新颖,形式多样;

4、善于开发各种课程资源,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多关心、热爱、辅导学生;

5、经常与学生、家长、教师保持联系,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方法;

6、成立学习辅导小组;

7、举行语文知识竞赛和交流活动。

2018年9月4日

第三篇: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

说课,是一个教师专业素质和文化理论水平的综合体现。说课与备课不同,与上课也不同。它是一门以说课者个人素养为基础,以说课的方法、手段的巧妙运用为核心,以显示说课者的艺术形象和风格为外部表现的综合性艺术。其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说课语言的要求

①要求语言表述准确、流畅、生动、形象

说课的语言表述必须正确无误,而且做到用词恰当,句法规范、通俗、明白、简练,语言连贯,同时又生动形象。

所谓“正确无误”,就是要求确切地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所谓“用词恰当、句法规范、通俗、明白、简练”,就是要求合理地选用词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朴实,不堆砌华丽的词藻,多用口语中常用的词汇和句式,少用生疏、冷僻的名词术语,尽可能减少多余的语言信息,不累赘、重复、絮絮叨叨;这里的“语言连贯而又生动形象”,指的是说课的语言表述应流畅、不能结结巴巴,而且语言在朴实之中还要有文采,有情趣,要善于描绘,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叙事说理则如涓涓清泉在轻轻流淌,娓娓动听。

②要求语言幽默,富有节奏感

幽默的本义,是指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它是语言的一种艺术。说课中语言的幽默,是说课者通过比喻、夸张、诙谐等手法来表现的。说课语言的幽默,体现了说课者驾驭语言的能力。说课中恰当地运用幽默,能使听者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领会说课的内容,获得鲜明的印象,从而优化说课的效果。这里所说的说课语言要富有节奏感,是指说课的语言应当抑扬顿挫,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该低则低,不能从开头到结束,始终一个腔调,一种语调。当然说课语气和语言节奏的变化,还应当依据说课的内容,而不能随心所欲。如《江姐》这篇课文,在说到敌人对江姐进行残酷迫害的时候,就应该用愤怒的语气,而在说战友们给江姐那封信的内容的时候,就要放慢节奏,表现出同志们对江姐崇高品格的无限崇敬和对江姐所受迫害的无限关切之情。总之,恰当地把握好说课语言的节奏,合理地运用语言的幽默艺术,既是说课语言的自身要求,也是说好课的一个重要手段。

③要求综合运用多种语言

说课,听的对象不是学生,说课的过程也不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说课的过程是一个由教师讲述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叙述过程。有些教师像上课一样来说课,显然是不妥当的。说课应当以讲述语言为主,再综合运用课堂教学语言和朗读语言。所谓讲述语言,指的是一种客观的陈述性语言。“讲述”,即讲说,就是把事情和道理讲出来,它是说者面对听者一种“独白”性的言语活动。其特点是语言信息输出的单向性,没有听众的言语配合。而且独白语言不使用谈话法、问题法,对比讨论法,而唯一依靠独白活动来阐明事理。说课应当以使用此种语言为主,是因为独白语言便于说课者系统地介绍自己的教学设想和所持的理论依据。当然,这并不是说说课,就只要使用一种语言就够了。恰恰相反,说课还要求综合运用多种语言。如:在说教学程序设计的时候,由于说的是怎样教,为了让听者听清楚课堂教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施的,就需要置自己于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像实际的课堂教学那样,有讲有读,有问有说,整个过程都应以使用课堂教学语言为主。这里的所谓课堂教学语言,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所运用的语言。一般来说,说课中除在说教学程序设计时要使用教学语言以外,还有课堂教学的导语,课堂教学总结也应使用教学语言。这样才能使听说课的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感受效果。与此同时,在说教学程序的时候,有时还需要运用朗读语言。所谓朗读语言,就是有表情地运用各种语调、语气将文字读出声来的语言,它广泛运用于小学阅读教学当中。如说课者能在说课中根据说的材料的内容和所要反映的思想感情,恰当地运用朗读语言,就可以增加说课的感受力,并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

2.说课内容的要求

①要求内容正确

内容正确,是小学语文说课的最基本的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包括教材的中心、结构、写作特色、重点、难点和通过教材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都必须说得正确无误,能够体现教材内容的高度科学性;二是在处理教材,即述说教学过程的时候,不能出现知识性的差错,所涉及的名词、术语、概念必须诠释正确、表述无误,而且所传授的知识,也必须是反映客观事实及其规律性的知识,换句话说,也就是所教的文化科学知识要绝对准确,不允许在科学性上有任何疏忽和失误。

在小学语文说课当中,做到内容正确,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构成一堂好课的前提条件,一切教学艺术的运用,都建立在教学内容的正确之上,如果内容出现谬误,即意味着学生在课堂教学当中接受的将是一种错误的信息,这是最不应该发生,也是说课最应当避免的事情。

②要术内容完整、系统

小学语文说课的内容,该说些什么,一般都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如大纲、教材、教法、学法、板书、练习设计、理论依据,都是通常说课所需要说到的基本内容。凡属说课的基本内容,原则上都应当说到,这是因为说课内容自身是一个结构严密,彼此间具有多层次内在联系的网络系统,每一部分内容都在说课内容这个总的网络系统中,具有各自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任何一个部分内容的残缺,都有可能损害这个网络系统在完成说课目的任务中所具有整体功能。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部分内容都需要平均使用力量,恰恰相反,在说课活动中,有时由于时间的限制或突出重点的需要,有的内容不仅需要而且应当略讲、少讲,这就是处理说课内容的灵活性。但略讲或少讲,不是不讲,而且即或是略讲或少讲,也应当以不损害说课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前提,不然就会影响小学语文说课的质量。

③要求内容有序、联贯

什么叫“序”?“序”就是次序、顺序。序,是由事物的内在联系决定的。事物有序,才更方便和更有利于人们认识和把握。小学语文的说课,不同于文学创作,可以任意正叙或倒叙。它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再说什么,虽然不是绝对固定,但也必须按照自身固有的内在顺序性,一步步按序述说,不能错位、颠三倒四。如说教材,总是放在说教法、说学法的前面,说学法也总是放在 说教法的后面,而不能移到说教法的前面去说。换句话,也就是小学语文的说课,一般总是先说教材、再说教法、学法,然后说教学效果。这决非是刻板的程式,而是说课过程逻辑性的体现。所以在说小学语文课的时候,其内容要求做到有序、而且条理清楚、意思联贯、逻辑严密、结构合理、流畅自然、环环紧扣,以便为实现说课过程的全程优化,提供切实的保证。

④要求内容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突出重点,是达到最优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小学语文说课内容的重点,一般包含两个含义,一个是内容总体上的重点,另一个是所说教材教学方面的重点。所谓内容总体上的重点,指的是构成说课基本内容当中,最能反映说课本质特点的部分,即“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部分。特别是由于说课者的教学能力、水平综合反映在教材处理上,所以说课中的教学过程这部分内容更需要详说、细说。说清楚教学过程有哪些环节,这些环节是怎样一步一步安排的,每个环节又有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是怎样一步一步落实的等等;第二个说课含义上的重点是指教材教学方面的重点、难点。这些重点往往是教材中的精华,是必须要让学生掌握的内容。而难点则是学生在获取某部分知识或技能过程中由于受知识和能力局限所造成的障碍。凡是这样的重点或难点也需要详讲、细讲。说课中能否做到该详则详,该略则略,不但反映了说课者说课技巧的成熟程度,也说明说课者理解教材的准确性和实际处理教材的技能。只有抓住重点,突出重点,课才会说得精彩,让人印象难忘。

3.说课中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小学语文说课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要求”,是由小学语文说课的主要特征所决定的。小学语文说课的主要特征是强调说“理”,即不但要说“教什么”和“怎样教”,更要说出“为什么这样教”,这个“为什么教”就是教育理论,它涉及大纲、教材、学情、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一系列教育的基础理论。

在小学语文说课活动中贯彻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要求,保证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得以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从而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有利条件,它也使经验型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上升成了一种科研型的、研究性的教学探究过程,从而使教育理论也得以可能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验证和发展。

要在小学语文说课活动中落实好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要求。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与处理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辨证关系。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从本质上讲是统一的,但由于理论具有普遍性,而教学实践的实际情况却干差万别,所以,有时候,有些教学实践中的做法,从道理上讲是可行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行不通,有时则道理上讲不通,而实际教学中却行得通。如果不切实际地照搬教育理论,就会成为教学中的教条主义,造成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脱节。就说课活动而言,就是要求就说的内容进行上课,并通过这种教学实践,使教育理论更接近教学实际,从而逐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其次,要处理好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是不能呆板地说教学实践,也不能孤立地谈教育理论,而要把说教育理论与说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这个“结合”,还应当是自然的,具有某种必然的逻辑联系的,不要为说理论而说理论,而要使理论为教学实践服务,成为实施教学实践的科学依据,从而使听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以达到增进说课效果之目的。此外,还要在说理论的时候把握好“深浅”的度。浅了,仅仅点到,贴标签似的,固然不好;“深”了,不管需要不需要或有无直接联系,把可以搬出来的理论依据统统搬出来,也是应当避免的。总之,合理、科学、不勉强,在说课中做到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而且做到结合得自然,是说好课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对说课的最基本的要求。

4.说课与课堂教学相统一的要求

说课与课堂教学相统一的要求是由说课的目的任务决定的。说课的终极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这与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对上课前说的课来说,说课中的教学过程既是对课堂教学所作的理论上的规划设计,这些规划设计又要通过课堂教学去实施、验证。如果是上课后说的课,则说课是课堂教育某种意义上的再现。说课与课堂教学这种联系上的特殊性,说明说课应与课堂教学相统一。凡是课堂教学需要遵循的原则,说课也必须遵循。例如课堂教学要求目标明确,因此说课时也必须说清所说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发展哪些智能;课堂教学要求结构合理、紧凑,符合系统论的原理,说课中的教学程序也就应该一环紧扣一环,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课堂教学要求教法得当,说课在选择教法的时候,也就必须审慎对待,努力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

在说课中落实说课与课堂教学相统一的要求,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有效地避免说课中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倾向,使说课真正发挥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功效。

5.说课的其它要求

说课,既是说课者教学素质的集中反映,自身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说课的其它一些要求是:

①要有创造性

创造性是艺术的灵魂,也是一切艺术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赞可夫说:“所谓创造性,就是一种不断前进,向着更完善、更新鲜的事物前进的志向,并且实现这种已产生的志向。明天一定要比今天做得更好,这是一个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的座右铭”。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说课艺术,它也贵在创造、贵在灵活、贵在说课者说出自己的特色来,这也正是同样一个内容,不同的说课者会有不同的说课效果的根本原因。如果刻板地按图索骥,墨守成规,死搬硬套说课的条条框框,说课也就成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图腾,没有一丝活力和毫无魅力可言了。所以,说课一定要注意发挥自己的特长,在不违反说课原则的前提下,努力扩大创造的空间,说出自己的特色。如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若干说课的若干环节或对某些环节作些拓展,以及设计一些与众不同的精彩的导语和艺术地运用好多种教学媒体等等。

②要控制好说课的节奏

在现实的说课活动中,有时会出现三种情况:一种是规定的说课时间到了,而课还未说完,于是出现了说课的“拖堂”;二是“前松后紧”,即说课开头时慢慢吞吞,没有时 间观念,后来发觉时间所剩无几,而内容还有一大截未说,于是慌里慌张地突然加快语速,一句接一句,也不管别人能否听得清楚,最后匆匆忙忙,草草收场;第三种情况与第二种情况相反,就是“先紧后松”,开始时说得快,后来内容快说完了,而时间尚剩许多,说课者只好采用东拉西扯,或故意减慢语速等手段,以期捱满时间。这些现象都会严重影响说课的整体效果。说课的过程,就像弹奏一部乐曲,自始至终都要注意控制好节奏。说课前应根据说课规定的时间,对各部分内容所需的时间,大致作一个估算,以便心中有底。在具体的说课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按计划时间说课,切忌脚踏西瓜皮,说到哪里算哪里。语速要前后一致,做到整个说课过程节奏统一、和谐、不慌乱、也不紧张,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条不紊地说完该说的全部内容。

③要讲究说课的风度

要使说课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还要求说课者讲究说课的风度,如整洁的仪表,亲切、自然的教态,轻松自如的谈吐和恰到好处地运用体态语言等等。

优美的说课风度,也是一种重要的说课艺术,它能给听者以视觉和听觉上的美感,从而使说课也变得更加艺术化。说课中,说课者要轻松、自然、洒脱,但又不能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像演说一般;要庄重,但又不能拘谨、过于严肃。教师说课时的位置,一般要求相对固定,不要多走动。眼睛也不能只盯着讲稿,而要和听者建立视线上的接触,其目光和眼神也应该是十分自然的。总之,说课艺术是说课者高深教学造诣的体现,是建立在说课者个人素质修养基础之上的。它要求说课者在说课中有恰如其分的姿态、动作、神情,并能恰到好处地使用目光、表情、手势、体位之类的体态语言。努力做到庄重得体又不拘谨呆板。虽可谈笑风生,但不能流于滑稽;虽可诙谐幽默,但又不能庸俗、浅薄。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2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与交流,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永生的眼睛》。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拿到文章,我站在普通读者、学生和教师的立场反复研读了课文。感受到第六单元这组课文以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展示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这篇课文的作者是美国的琳达·里弗斯,文章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题目“永生的眼睛”中,“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则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从更深的意义上理解,“永生的眼睛”体现的就是一种热爱生命的情怀。

二、说学生

六年级学生读了本篇课文后,应该能够感受到这其中体现的真善美,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也能够涌起很多的感动。但是我想,他们还不能清楚地知道究竟是什么使自己产生了感动,这正是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提升的地方。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成功的基础是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科学地制定出教学目标,才能驾于全局。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所说:“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因此,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制定本课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

1.围绕对话核心主题——“因为谁、为什么而感动”、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体会感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在对话中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珍惜和热爱生命和美好的生活。

3.了解角膜捐献,对捐献角膜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目标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教学目标1、2是本课教学重点,目标3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方法得当,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践行新课程理念,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阅读的本质,也是阅读教学的本质,因此,营造一个和谐的、高效的对话课堂是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本节课设计中,我采用 “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形成了以 “对话核心主题”为中心点,以“对话分主题”为线索,以“对话依托点”为具体内容,“由点拉线、由线画面、由面及点”的主题鲜明、各环相融、对话引证式的课堂结构,并具体设计了“预习与交流→确定对话核心主题→引出分主题→借助对话依托点阐述分主题→整合分主题回归核心主题”的教学流程。

五、说教学流程

上课之前,我布置学生进行预习,这是确定“对话核心主题”的重要素材。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就是这个道理。富有感情与哲理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接近了。这篇课文学习中,教师首先配乐朗诵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而重见光明的人写的文章。

《你的眼睛》

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读完后教师说:“这位重见光明的人在呼唤、在寻找给他带来光明的使者,这位光明的使者到底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是由美国的琳达·里弗斯写的作品《永生的眼睛》”。这样的导入,为后面的对话创设了很好的情境,为后面参与你“因为什么而感动”这一主题的对话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这不是一首普通的诗,这是一首获得温迪捐赠的眼角膜的人书写的情诗,表达了他重见光明后的内心感受。以此诗作导入,配之教师深情朗诵,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文兴趣,还能为课文的深入学习垫定了一个情感基调。

(二)出示对话核心主题“你因为什么而感动”

教师说:“同学们,这篇课文老师读了很多遍,当我读第一遍的时候,我有了一种感动。当我读了很多遍的时候,我的心中涌动着许多的感动。在同学们预习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也有这样的感动。文章为什么带给我们这么多的感动,我们感动的究竟是什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交流这些感动,共享这些感动。”这一“对话核心主题”的确定,充分考虑了作品的内涵、创作的意图、学生和教师的感受等多方面因素,符合阅读心理和规律,能够使对话有效展开。

(三)引出分主题,运用对话依托点展开对话

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用心灵与作者交流,与文本对话。接着,学生交流自己心中的感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引导。我预设学生会提出因为文章中人物的“富有爱心”、“勇于奉献”、“热爱生命”而感动,这些就是分论点。教师追问: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动,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和其他资料读一读、说一说。这些语句和资料就是“对话依托点”。此中,我预设重点把握两个语段,这两个语段是文章表达思想的重点段。

第一个语段:“琳达,”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我和你妈妈就想过,如果我们死后的躯体能帮助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有了一些意义。”父亲这番话给我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这一段,我通过创设一种冲突情境激发学生深入对话。首先,引导学生理解父亲和琳达的态度是不相同的,并找到相关的段落朗读;其次,教师以“能给予别人的东西有很多种,身体是最珍贵的。中国的传统说法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损伤。面对着捐赠器官这件事,琳达是痛苦难忍,可父亲却如此平静,难道父亲不爱妻子,不尊重给予自己身体的父母吗?”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进一步得出:父亲爱妻子、爱自己、尊重父母,但也爱别人的生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吾生命以及人之生命”。这时,教师适时补充呈现关于眼角膜的资料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能反映作者渴盼得到光明的部分文本,说明对于盲人而言是多么渴望得到角膜重见光明,使学生心灵得到震撼,真正地为琳达父亲感动。然后在感动中全班齐读该段,并以“这时,你想对琳达的父亲说些什么”的方式表达感动。

第二个语段:“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是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片骄傲”。

教师通过“作者说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那么,父亲留下的更是什么?”来帮助学生体会“热爱生命的精神”;用“‘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片骄傲!’”来启发学生与作者自己14岁的时候的情况进行比较,从而感受温迪的富有爱心、勇于奉献和热爱生命。

第三,我出示本文后面三个自然段,并再一次配乐朗读,激发出学生对温迪更深的敬意和对“永生的眼睛”的内涵的更深的理解。

没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画家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萦绕在我耳际:“一个人什么也看不见该有多痛苦!”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儿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这一刻,我彷佛看到了我金发的温迪,她手中的画笔依旧不停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耀着骄傲的光芒。

当学生沉浸在情境之中,教师用“看了这样的结尾,你的心灵是否有了一种震撼,你的心中是否又多了一份感动,把你的这份感动,用你的笔写出来吧。”写好后,请部分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要求读出自己心灵深处那份最深刻的感动。

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在呈现“对话核心主题”后,学生们各抒己见,运用“对话依托点“阐述“对话分主题”,积极地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通过“说课文内容”、“品关键词句”、“读相应语段”等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培养语文能力。

(四)整合分主题回归对话核心主题,升华“感动”,延伸课外。

首先,教师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人类美好的情感是没有国界的,这来自异国的文章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我们为他们的富有爱心而感动,为他们的——勇于奉献——而感动,为他们的热爱生命——而感动……当我们拥有了这些感动之后,让我们再来看看课题,《永生的眼睛》永生的仅仅是眼睛吗?仅仅是将要消失的眼睛在别人的身上得到了延续吗?还有

什么?(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还指他们一家三代人富有爱心、勇于奉献、热爱生命的那种伟大的行动和美好的情怀将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感染着我们,将永远流传下去,得到了真正的永生。他们这一家三代人也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他们也是永生的。”

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课题。并给予简短的时间讨论:“我们身体所能给予他人的不仅仅是角膜,还可以是什么?”并呈现资料加以说明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就是这样做的。接着,教师说:“如果你善于感动生活中的真、善、美,善于为生活中的小事而感动,那么,你将会是一个幸福而快乐的人。”课外延伸作业是“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用你的这份感动感染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吧。”

在对分主题进行对话之后,教师通过总结,完成对“对话核心主题”的集体构建。使学生在明白为什么而感动的基础上,拓展感动的外延,将“感动”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之中,促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提升。同时,这一课堂结束形式,与开头形成很好的照应,体现课堂结构的圆合之美。

结尾: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带着激情去工作,才能使平凡的工作焕发光彩,使平凡的生活充满乐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综合性学习《走进田园、热爱家乡》

语文综合性学习在低年级就开始渗透,到了三年级,综合性学习与一组课文阅读教学穿插进行,三年级的综合性学习安排两次提示。第一次放在综合性学习活动前,提出活动要求,明确活动内容,指出活动途径。第二次提示放在活动过程中,主要提示小组在活动过程中要及时小结、反馈、交流活动情况。最后在语文园地中安排“口语交际”、“习作”、“展示台”等栏目,展示学生综合性学习的成果。四年级只安排一次综合提示,为从中年段的小综合过渡到高年段的大综合作好准备。根据这样的编排特点,我制定了本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策略,分五个阶段来进行:一、回顾教材,阅读引领(1课时);二、学习建议,规划活动(2课时);三、设置提示,实践参与(8课时);四、搭建平台,成果展示(2课时);五、评价总结,延伸发展(1课时)。

二、目标定位

本次综合性活动目标的制定有两个依据第一课标要求,第二学情状况,

语文课标对综合性学习从会提问题、观察分析、资料搜集、表达方式、活动组织、合作讨论等方面逐步提高要求。

2、学情状况:

(1)历次活动,为学生“走进田园”搭建了阶梯。

(2)生活经验,为学生“走进田园”提供了铺垫。我的学生生长在农村,对乡村的一草一木,蛙叫虫鸣耳熟能详;乡间小道,沟渠小洼了如指掌;农活农具,农家风俗了然于胸,……这样的生长的环境使他们更容易走进田园。

(3)文本阅读,使学生产生“走进田园”了渴望。

当然,除了上述三个积极的因素外,还有两个不利因素:

(1)现实与文本之间的距离。文本诗化的乡村田园风光,闲情逸致的生活意趣与农村现实的有着天壤之别,因此,在本次综合性学习中,教师要紧扣地域文化、生活特征,引导学生与真实的农家生活“真情拥抱”,在实践活动中增强学生珍爱田园的情感。

(2)活动与语文之间的距离。对于四年级的学生而言,“用”语文的意识仍然比较淡薄,常沉缅于活动与游戏中,因此,在活动游戏中教师应引领学生发展自己收集信息、口语交际、观察表达,合作探究等语文能力,培养综合的语文素养。

(二)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通过观察、上网、调查、访问等方法了解家乡的景物;风土人情;了解不同季节的庄稼,瓜果蔬菜,感受田园文化与生活,推动学生听说读写诸方面的能力发展。

2、过程与方法:借助具体的乡村田园场景,激发学生提问题的意识,以问题为抓手,以语文知识与技能为凭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去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多种形式把自己的活动过程、体验、感受记录下来,激发学生热爱乡村,珍爱田园的感情。

三、指导策略

在语文综合性学习中,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一个参与者,学生才是活动的主体,所以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在于指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的全过程,培养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兴趣。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以引导学生的活动过程,指导学生解决活动中的问题,建立活动实施过程中的基本操作规范。综合性学习的课程价值就在学生活动的实施过程中。因而,教师的指导应跟踪过程,了解学生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展开相应的问题解决活动方式。教师作为学生活动的指导者,应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兴趣,爱好与需要倾听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感受和体悟

四、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回顾教材阅读引领

首先进行课文回顾:《乡下人家》描写的是农家生活画卷,《牧场之国》展现有是异国田园风光,《古诗词三首》诗化了田园意趣。《麦哨》呈现的是欢快的童年生活。通过课文的回顾,一是激起学生的乡村生活、田园风光的经验;二是打开学生探究思路。

然后借助课文《古诗词三首》、“阅读链接”中戴望舒写的《在天睛了的时候》及“日积月累”中的诗句,进行朗诵,调动学生对乡村田园的美好情感。

最后利用“词语盘点”中的“读读写写”与“读读记记”进行词串朗读想象,画画写写,积累丰富的词语。

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用语文的方式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再现乡村田园;在诗情画意中激发学生探究的渴望。

第二环节:学习建议规划活动

(一)阅读材料

首先学习单元导语提示:从单元导语中明确编者意图,编者在单元导语中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开展本次综合性学习要借助课文的学习走近乡下人家,感受田园诗情。

1、学习建议:当学完《乡下人家》的课文后,编者及时地提出开展一次“走进田园”的综合性学习,并提出了活动的内容、方法、策划等建议,通过活动加深对农村生活的了解。

2、课文启发:学完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引导学生回顾,借助课文,打开学生活动思路。

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就是要,紧扣编排意图,用足文本资源,打开学生探究思路,为制定自己感兴趣的子课题作准备。

(二)规划活动

1、提出问题。学生经过上面的学习,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但是在活动中学生提的问题往往是多、杂、乱、不成系统,有些问题过于深奥或不具备实践操作的条件,所以在这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将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筛选、归纳,形成一个或两个主要问题。可出示提示单引导:

我的问题有:

1

2

3

4

5

我们小组讨论后的主要问题是:

目的:在这个环节上,教师只是一个参与者,一个指导者,指导学生,在众多发散的问题上,作如何选取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

2、确立子课题

主要问题出来了,再结合“阅读材料”,(导语、课文、提示、阅读链接等板块)提炼子课题。从景、物、人、事等方面来打开活动思路,确定子课题。子课题预设为:农村风光、童年生活、田园诗歌,农家艺术以及家乡民俗、家乡小吃、家乡特产……

3、形成小组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知识水平、家庭背景等进行搭配分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影响力对学生随时因势利导,进行提示、建议、归纳等帮助,做好 “平等中的首席”。

4、制订计划

为了使活动更有效的开展,教师要指导学生对活动作个详细周密的策划。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活动的正常进行。讨论自己小组将制定什么的活动计划。使小组里的每个成员明确活动的时间,地点、内容、方式和分工等。

友情提示:

活动主题

活动方法

活动目标

活动时间

活动地点

小组成员分工:

活动内容:

目的:这个环节,是针对中年级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往往容易偏离目标的现象,活动的随意性大。所以要在老师的指导下,设计出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并遵照执行。

5、汇报完善

活动方案设计好了,各小组选代表汇报自己的活动方案,其它小组成员可以提出自己的建议,本小组根据别人合理的意见进行完善,使活动方案更加具备合理性,能够在实际中进行操作。

学习单:

我们小组采纳的建议有:

我们组没有采纳的建议有:

理由:

理由:

6、提交方案。

第三环节:设置提示 实践参与

在综合性学习的活动过程中,学生会遇到很多陌生的人和事,怎样指导学生顺利完成活动任务、获得成功体验,教师必须设置相应的提示。

比如:农村风光组、农村艺术组等均须用上走访、调查、参观访问,做记录等方法。教师适时提供访问指南:

a、作一个有礼貌的,受欢迎的访问者。

b、发问的问题要先设计好来。

c、做个会听巧记的访问者。

d、作个善于发问的访问者。

e、时间不能太长(20分钟)

再比如:田园诗词组主要用到上网查找历代部分的田园诗词,还要到镇文化馆、校图书室查阅当地文人或描写当地田园的资料等搜集信息方法。教师可以提供“工具箱”:搜索引擎有(google、百度、雅虎等);提供帮助的联系卡等。

第四环节:搭建平台,成果展示

指导学生分析、整理资料,选择恰当的形式进行汇报交流。分两个阶段进行:

1、口语交际*习作的教学

结合本单元的“口语交际*习作的教学,让学生说说对田园风光的感受、体验,谈谈活动过程中的见闻、趣事,评评谁的收获大,写一写印象深的内容。

出示提示:

在收集资料过程中,我的收获是:

在收集资料过程中,我遇到的困难有:

…….

……

2、语文园地*展示台

结合展示台的教学,建议小组成员用自己喜欢的形式展现自己的活动成果。比如:农村风光组可以用收集到的照片、图片、文字等办一期板报,出一份手抄报;田园诗词组举行诗词朗诵会;童年生活组开展一次童年故事会、编集优秀习作;农村艺术组可以举行一次作品制作比赛或作品展览会等。

目的:在这个活动的过程中,学生们收获的不仅语文综合素养培育,还能得到交往、协调、策划、组织、调查访问等综合素质的锻炼,非常有利于自身的成长。

第五环节、评价总结 延伸发展

了解评价方法,能够参照各阶段活动目标对自己及他人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通过评价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做好三项工作:一是评选优秀小组、优秀同学等;二是自我反思;三是作好延伸,为下一次的综合性学习作好准备。

评价他人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一张表。

评价人:

被评价人:

亮点

语言方面:

建议

语言方面:

待人接物:

待人接物:

调查表的设计:

调查表的设计:

纪律自控:

纪律自控:

活动创意:

活动创意:

……

……

综合性学习结果的评价,应采用多种和元化的方式进行评价,这是遵循评价多元性原则来进行的。综合性学习评价强调多元价值取向和多元标准,肯定学生与世界交往的多元方式。不仅允许对问题的解决可以有不同的方案,而且表现自己学习的形式也可以丰富多样。同时,评价的主体也是多元的。可以是老师、学生,家长等都可以作为评价者。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4

【说教材】

《宿新市徐公店》是四年级第一单元《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这首诗画面明丽,情感欢悦,语言形象,音韵畅达。依据教材的特点及四年级学生的学习基础,本课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朗读吟诵,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以达到培养读悟能力,丰富语言积累的目的。根据上述分析,《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古诗的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展开想象,初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诗句,培养自学能力。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默写。

教学重点:理解重点词句,细细体味诗人所描绘的景色。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

【说教法】

为了较好地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有效地突出重点,达成预定教学目标,我采用“激情引入——自读释义——绘画会意——品味诵读”这四大主要步骤进行教学。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明确指出“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新《课标》这指出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重要性,也说明学习方法远远比学得的知识重要。因此,我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地读书,充分地交流,充分地参与,充分地合作。主要学习步骤为:自读、交流、质疑、绘画、品读。

【说程序】

操作程序分如下四个环节进行

(一)创设情境,诱发创新激情

小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大多取决于兴趣。教学伊始,我先出示一幅《小池》诗意图(出示图)由此而问:“同学们,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一首诗?”由画中的荷花和蜻蜓,学生很自然想到了古诗《小池》,让学生背诵后,我接着说:“这幅画是我们班同学学习古诗《小池》后为它配的一幅图,今天我们再来学一首诗《宿新市徐公店》学完后,让你们也为它配上一幅精美的图画。”这样导入很自然地把学习带篱新知识的学习环节,学生都觉得挺新鲜,跃跃欲试,表现出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读画结合,训练创新思维。

这一环节,主要分2个步骤进行教学。

1、自读释义

“释义”包含“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这些内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的。就必须在课堂的教学中实现主体自主学习,因此我首先出示自学要求:①把诗句读准确,读通顺。②读了这首诗,你知道了什么?③标出不明白的地方,然后让学生借助手中的工具书或课后注释或插图等,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来了解古诗的作者,诗句的意思。其次让学生把自学的成果在小组交流、讨论,有不明白的地方可用笔记下来;接着全班同学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纠错等,最后学生质疑进行合作学习。

课堂上通过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立体交流,使基础能力不同的学生在交流中相互传播信息。帮助学生自学、自悟、理解古诗。

2、体验意境

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学生理解诗文大意后的升华。把学生引入意境,就是想方法让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的头脑中活起来,从而使学生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形,深入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的感情,最终受到思想教育。

怎样引导学生进入诗的意境,我是这样做的,在学生通过自学基本了解诗意时,我适时提出:“你觉得诗中应该有哪些景物”?同时鼓励学生想到了什么就说什么,学生在自由表达的过程中,拓展了创新思维的空间,学生的回答除了诗中描写的景物“篱落、一径、树头、儿童、黄蝶和菜花”之外,也有的说:“我觉得还应该有蓝天、白云”。还有的说:“我觉得应该有一只小鸟和一只小猫,就更真实了。”等等。显然学生对诗中的景物已了如指掌。胸有成竹。为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空间进一步拓展,我对学生说:“同学们,你们所说的简直就是一幅美丽的画,现在,请你们把这富有情趣的儿时生活画下来吧!”于是,学生在欢快的音乐陪伴下,开始了绘画,画完后要求学生为这幅画配上一段文字,便不知不觉地进入诗人创设的情境中。

(三)品味诵读

俗话说:“熟读诗歌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有感情地诵读,不仅可激发学生的想象,还可更好的使学生领会诗的意境,学生对绘画评价之后,我接着说:“诗人也被这幅画深深地吸引住了。此刻,他会怎么想呢?”这时,学生不言而喻地会想到这首诗,之后请学生站起来,加上动作和表情一起朗诵这首诗。

(四)总结拓展

课末,我整理板书并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宿新市徐公店》这首诗,看到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感受到了诗人对春天和乡村生活的爱。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呀!”最后布置课下作业。①默写古诗②把古诗改写成一篇写人记事的记叙文。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我紧紧围绕教学大纲,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动口,动脑,动手活动中,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飞跃,使知识教育与素质教育得到了有机的结合。

《清平乐·村居》说课稿

一、说教材

《清平乐·村居》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一首词,它是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描写农村生活的著名词作。作者通过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恬静的环境描写以及对翁媪和三个儿子形象的刻画,抒发了对乡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整首词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写人方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农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

二、说目标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新课标的教学要求,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确定了以下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相媚好、无赖、卧剥”,借助画面与注释,了解词的大意。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词的一般特征。在多层次的诵读、想象、拓展中,感受词中田园生活的情景,乡村生活的和谐美好,体悟词人对这种安宁生活的向往。

重点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田园生活的意境;有感情朗读的课文,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引导学生融入课文,感受江南乡村的清新秀丽、安宁祥和之美

三、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新课标倡导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的“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教学法”。。

学法:1.“边读、边看、边想、边理解”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学生的朗读水平随着对课文理解的深入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读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方法。学生在具体感悟美的活动中,发现问题,独立或合作解决问题,既达到本课教学目标,又实现学习方法的自主构建。

四、说教学环节

本课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鲜明地勾勒出来,语言清新秀丽,浅显易懂。为了让学生在多层次阅读过程中体会词境,感受乡村生活的安宁美好,我一直把“边读、边看、边想”的学习方法贯穿始终,把时间留给学生。力求学生的审美能力在“读准、读懂、读好”的递进性活动中得到提高。根据本文的内容、语言、结构等方面的特点,结合《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我设计如下教学思路:

(一)目标导学,诗词比较。

学生接触词很少,怎样让他们很快地知道自己要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通过回忆古诗,进行比较从而获得有关词的知识。因而我从高鼎的《村居》入手,让学生比较着学习,这样学生容易进入学习状态。

(二)自主探究,初步感知。

1、用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这首词,把它读正确,流利。

2、同桌互读互评。

3、抽生读并正音。

读,是诗歌教学之魂。初读课文时,给学生设置一个训练坡度:读准,字正腔圆;读流畅,表现韵律。首先,要求读正确,关注“剥”、“蓬”等字的发音,感受词的韵脚;

(三)合作交流,感悟词境。

古诗词有着“诗中有画”的特点,教学时,我尝试从再现诗的画面入手。让学生说说村居的景色:“茅檐”、“溪上”、“青草”,接着再体会村居的人美:翁媪的相媚好,大儿锄豆,中儿正织鸡笼,小儿剥莲蓬。让学生结合画面感知词意,体会村居的无忧无虑,幸福自在。

(四)总结提升,感悟词意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如此寻常的田园生活,作者辛弃疾为何如此沉醉呢?此时,一段词人生平资料的展现,恰到好处,再次展现了国泰民安的内涵。

(五)强化训练

主要设计了两个作业:一是背诵,一是小练笔。这个过程,既需要学生“入乎其内”,又需要学生“出乎其中”,从总体上把握诗词,并且把握的是诗词的精髓,再现的是诗词的神韵。同时,它以灵动的思维灵动的形式保持了诗词的灵动性,学生理解了美,感受了美,交流了美,才能写出美。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5

《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以作者第一次抱母亲为引子,唤起作者及人们对爱的思考:长辈对子女付出多少爱,孩子又给予多少关心,从而激发了作者再次抱母亲入睡这样一种感恩的行为。所以说,这是一篇爱的反思性的文学作品,它引发了所有读者对于爱的反思。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谈两点体会;

一、找准切入点。

我认为,每一篇课文都存在一个窗口,可以让读者由此进入文本的深处,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在设计时,我扣住“难过”“惭愧”这两个表示作者抱母亲时内心感受的词语引发探究:“我”为什么难过?为什么愧疚?进而探究母亲的“力大无穷”,一指母亲肩上的重担,二指生活的重担。对“翻山越岭”这个词再三斟酌,感悟母亲的艰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认真解读文本后,我认为文章的作者不仅仅是因为感受到了母亲的艰辛而感动,更重要的是他为自己的不知道而愧疚、难过。试上时,我发现,孩子记忆中父母的关爱几乎都是自己生病了的事,因为太过深刻,可这毕竟是偶发事件。事实上,父母的关爱更多的则在平时的点滴。所以,在课堂最后,我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中父母的哪些关爱是我们根本没在意,甚至都不知道?唤起学生记忆中那些被遗忘的事情,让他们意识到,我们现在应当每天及时发现爱、回报爱,这些是为了将来在父母老去的时候能少一点难过、少一点愧疚。这样“大问题大空间”的设计,相信学生的回答就不仅是泛泛而谈,而是真正落到实处。

二、彰显语文味。

语文课就是朗读、感悟、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写一手好字,说一段好话,写一篇好文。首先是朗读能力的训练,好的朗读就是说话,文章就是作者内心想说的话,我们的朗读就是在替作者说生活中的话。课堂上,我分几个层次引导学生朗读:特别是在朗读我记忆中的母亲那一段的时候,先是在理解“肩上的重担”时,读出重,接着在感受了母亲“生活的重担”后读出艰辛,最后在读完母亲那句“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之后再读那段话,读出母亲的无私,而作为儿女,却应该是时刻刻铭记在心。通过这样有坡度的朗读,带领孩子们逐步走进文本深处,走进我和母亲的内心,并且融合自己的独特体验再表现出来。其实是感悟与对话,好的对话应该是学生与课文、与作者由内而外的互动,教师是智慧的点拨,点燃唤醒学生,触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有话说,想表达,会表达。比如在最后回忆父母的恩情时,我把说话的时间留给孩子,适当点拨“此刻,当你回忆起这些,你的心情如何?”“父母对你如此呵护,可你却…”,让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大胆表达出来。

其实这堂课最初的设计并非如此,为了寻求亮点,我最初在翻山越岭这个“翻”字上做了点文章,因为“翻”在说文解字中,左边的“番”是多次反复的意思,而右边的“羽”是鸟儿的翅膀,“翻”字的意思是鸟儿多次拍打翅膀飞翔。课堂上我用鸟来比喻母亲,双翼的重担凸显母亲翻山越岭的艰辛。但是课上下来发现,孩子们印象最深的变成了这只鸟儿,语文失去了它的本真,所以最终只选择了它“反复、多次”这一层面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朗读训练还应该落实得更扎实些,时间关系,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批评指正。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是一篇精读课文,讲的是一个中国孩子写给联合国秘书长加利先生的一封信。这封信首先表达了“我”和妈妈对加利先生的问候和深深的谢意;接着深情回忆“我”爸爸出征前后的情景,在悲痛中怀着自豪和崇敬,并表示要向爸爸学习,用生命捍卫和平;最后,呼吁国际社会一致行动起来,维护和平,制止战争!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和信中“我”的呼吁,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对和平的无比渴望。

教学难点是认识“世界并不太平,不少地区还弥漫着战争的硝烟,罪恶的子弹还威胁着娇嫩的‘和平之花’”,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

二、说教法:

这是一篇书信体文章。信中饱含着一个孩子渴望世界和平的真挚情感,它用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和平,把家庭的不幸和世界的不幸有机联系起来。语言朴实,情感强烈,读之催人泪下。但长期生活在和平环境中的孩子,较难体会这种情感,因此,我在教学时注重:

(一)运用远程教育资源,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

首先,是利用下载的图片资源,为学生创设情境。因为学生们均来自农村,信息资源渠道狭窄、闭塞,对于世界局势可谓是一无所知。我把收集到的图片经过选择、整合、加工后再现情景,让学生形象感知世界局势,从内心深处唤起他们对战争的愤恨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之情。

其次,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在导课时运用和谐的音乐来衬托小作者的丧父之痛;在讲解小作者手捧鲜花到机场迎接父亲的灵柩回到祖国时,播放了《葬礼进行曲》,渲染了悲痛的场面和悲伤的情怀,以此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更深切地感悟到作者的“失父之痛”,

更易激发学生情感与作者达到共鸣,从而正确认识当今世界局势,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

再者,针对文中出现的和平之花,我专门用鲜艳的红色打印成鲜花的形状,并写上“和平”两字,更直观地让学生感受到和平之花是那么的鲜艳,可是也是那么的易被摧残,让学生从中感受的战争的可恶和对和平的期盼。

(二)引导学生多揣摩,从作者的丧父之痛中体会和平之可贵。

教学中,学生通过读课文思考:“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嘴张着,在呼吁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特别是含义深刻的句子以及信中“我”的呼吁来重点理解体会、感悟交流。教学中还采用换位体验:假如你是雷利,你会怎样介绍爸爸?假如你是雷利,为这样的爸爸感到自豪吗?假如你是雷利,当看到爸爸的遗体躺在灵柩里时,你的表现会怎样?……这些方面引起学生与作者的共鸣。又从重点语句(如“丧父之痛”的句子、“世界并不太平”的语句以及“对渴望和平的情感”的句子等)的揣摩、情感体验中与作者的情感达到共鸣。

(三)加强指导多读,让学生在反复有感情地朗读中体会情感。

教学中,主要采用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通过学生自由读、指读、齐读、品读、比读、引读等多种方式,实现了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学生的自由读、指读、品读,使学生读中有所体会,读中有所感悟;通过学生的品读、比读,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提高朗读能力;通过教师引读,渲染气氛,使文中感人至深的场景得以再现。教学中,指导学生多读,尤其是重点语句,让学生读出感悟,读出体会,读出感情,读出渴望,特别是“他的嘴张着,他在呼唤”和“救救孩子们,要和平不要战争!”以及“让二十一世纪那已经能够听到的脚步声为战争敲响丧钟,让明天的世界真正成为充满阳光、鲜花和爱的人类家园!”等语句的朗读,要达到本文情感的高潮。

三、说学法:

这篇课文的重难点语句较多,作者的情感学生无从体验,他们对此难以理解。因此我设计这样让学生去学习:

(一)欣赏音乐,进入情境。

要让学生能体会作者情感,为他们创设一个催人泪下的情景很有必要。学生通过欣赏音乐,听师解说,初步感受小作者的丧父之痛,也为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打下了情感基础。

(二)质疑解疑,理解感悟。

通过学生读文质疑,抓住含义深刻的重点语句理解感悟(找句、勾画、批注、体会、朗读),并运用远程教育资源补充大量的事实资料(图片、数据等),让学生从字里行间真真切切地体会到作者的失父之痛、世界并不太平及渴望和平的感受,从而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进一步从内心深处强烈地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

(三)升华情感,拓展练笔。

在深入感悟课文内容后,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除了从朗读中倾吐自己的感情外,还有千言万语要倾诉,看着战争中和你年纪相仿的孩子,为了制止战争、维护和平我们应该怎样做呢?让学生用一个词、一句话、一个符号尽情抒发自己此刻的心情,让学生的情感一泻千里,一吐为快,从而维护和平的信念更为坚定,并将化为今后的行动:如努力学习,掌握本领,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或给战乱地区的儿童献爱心等。

(四)说教学程序:

在备课时,我认真钻研教材,寻找了有关的远程教育资源和教学资料,进行了一番思考分析之后,制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理解书信的主要内容及重点词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情感目标:体会“我”对父亲的深切怀念和对和平的无比渴望,从而树立维护和平的信念。

(3)技能目标:让学生结合远程教育资源理解重点词句和体会情感,以及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通过三个目标的确定,上课也就能有的放矢,较圆满地完成了预期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上,环环相扣,步步深入(见教学步骤),尽量使课堂每一分钟能得到合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的取舍、使用与教学内容相融合,使它们的配合使用尽量能达到天衣无缝,为教学过程服务,使课堂教学因此而生辉添彩,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具体教学步骤如下:

第一:和谐的背景音乐带领孩子入情入景,为本文的学习定下“基调”,使学生知道有一个孩子和我们不一样,为学生体会思想感情做好铺垫。

第二:提出三个有利于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的问题,便于学生对课文大意的了解。

第三:环环相扣地提出问题:我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他的嘴张着,仿佛在呼唤着什么?可恶的战争夺去了爸爸的生命,那世界是否从此就太平了呢?作为新世纪的儿童,面对战争,为了维护世界和平,我们应该做些什么?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对文章有了较深一步的了解。

第四:进行重点段落和重点句子的指导朗读,并利用“换位”的问题,“假如你是作者,当看到爸爸的遗体躺在灵柩里时,你的表现会怎样?”并配上音乐《葬礼进行曲》及孩子们对爸爸缅怀深情的朗读,使课堂气氛变得凝重、热烈。

第五:理解“世界并不太平……”一段的同时教师出示战争中的有关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进而引发孩子们呼吁的渴望,自然过渡到第八自然段的教学中。了解作者为什么呼吁?呼吁什么?将课文教学引到一个小高潮。这时孩子们对和平的渴望非常强烈,让孩子在尽情抒发情感的同时,理解我们要呼吁什么,我们可以为世界和平做些什么?让孩子自由发表自己的想法,将全文教学推向高潮。

最后:全体学生一齐表达自己心中最美好的祝愿,使本课教学达到高潮,并结束教学,留给孩子更多的思考和回味的空间,进一步使“和平”的理念在孩子的脑海中根深蒂固,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

(五)说板书设计:

本课的板书比较简单,只有三朵“和平之花”。这三朵“和平之花”,既是爸爸临死前对和平的呼唤,也是小作者发自内心地对和平的呼唤,更是所有的孩子对和平强烈地呼唤。

教学反思

在我设计的这课堂中,我以孩子的读做为导线,用不同形式的读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以读导悟,化繁为简。使整个课堂有张有弛,环环相扣。而远程教育资源在本课就犹如为学生插上了联想的翅膀,让学生不停地在战争与和平两个不同的时空中穿梭,从而让学生深刻地理解全世界人民对和平的渴求,最大限度地激发了学生维护和平的信念。

我的说课内容结束,请各位评委和老师们予以指点。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7

一、说教学资源

(一)、说教材

《乡村四月》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中第二十三课《古诗词三首》中第一首,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云雾蒙蒙,杜鹃欢唱,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突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和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依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

2、背诵、默写古诗。

3、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抓住诗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诵读古诗并默写。

2、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些读诗的方法,但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熟悉,所以设计教学时我着重考虑如何激趣、激情。

(三)、说理念

《乡村四月》是一首古诗,依据课标,第二学段古诗词教学目标是“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让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带着表情的朗读。在本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主题,“凭借课文的例子,选找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用语文,”指导下,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画面,体验诗人的情感。这里的读,是声情并茂地读出诗文的情和意,表达自己的情和感,促进感悟的内化与升华。读出个情味,给予学生尝试的空间与时间,畅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体悟,在互动评价中掌握情感的基调,最后进入意境,身心融入而忘情地读。诗歌与记叙文不同,除了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更要把握朗读的节奏及其轻重音。

二、激发兴趣,说教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联系生活法: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的生活经验是最感受性的学习材料。《乡村四月》写的是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而现在正好是春季,因此课堂中在课前3分钟与学生轻松谈话聊聊自己眼里的春天。引出古人眼中的春天。

2、知识迁移法。四年级的孩子已学过一些诗,也懂得古诗学习的一般方法“读通——读懂——感悟——背诵默写”,在导入课题后让学生回忆学诗方法,起到复习巩固作用,同时也可利用这一方法来学习本首诗。

3、品读感悟法。课标中提出二段诗词教学目标是“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语文教学,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品出诗歌的韵味,必须扣住重点词句,在比较、玩味、体悟中咬文嚼字,嚼出语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韵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逐渐走进诗文意境场景,走进角色,与人物共鸣,与作者交心,享受人文陶冶与情感震撼。

4、引导想象法。利用插图引导想象景美、人勤景象。

三、培养能力,说学法

1、收集资料法。课前让孩子收集诗人翁卷的资料,培养孩子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朗读教学法。朗读有助于感知语言,感悟者作者抒发的情感。课堂中通过个别读、齐读来正音,看图引导学生想象,熟读成诵等方法让学生把诗读通、读懂。

3、想象悟情法。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山原的欣欣向荣,乡村人的勤劳忙碌,感悟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四、师生互动,说程序

(一)、谈话导入析课题

课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愿望。因此,利用课前3分钟与学生聊天,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眼中的春天后,再让学生背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如《咏柳》《早春》《春晓》……导入新课教学。这样既联系生活,又复习了旧知,为学生理解诗的含义垫定感情基础。

(二)、回忆学法,指导自学

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诗方法,让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先读通,后悟诗意和诗情,再背诗。通过这一方法来指导学生自学。

(三)、读通诗文

在这里我紧扣“读通”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自读后检查指导学习生字“蚕”“桑”。

1、了解翁卷的资料和诗题意思。

2、学生自由读诗。

3、通过个别读、范读、齐读等方式读通诗文,相机学习生字“蚕”“桑”,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四)、读懂诗文,感悟诗情。

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依据课标和诗词教学的特点,这环节我采取自读自悟,想象感悟,教师引导,品出诗味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意。而教师的“导”,就是教学的预设,而“味”,就是咀嚼语言,品味出情感。由于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征有别于成人,他们处在启蒙阶段,于是,课堂教学必须高度关注童心、童趣,深入浅出为他们的喜闻乐见。一般而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知识能力点,设计整体感知要点,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领悟情感的方式,从而悟出诗歌味儿来。“导味”,教学过程必须简单,只能是个粗线条,感悟的方式与方法应明了易于感悟,并且能运用操作,这样,教师才能灵活驾驭课堂,放飞学生个性,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具体做法是:

1、师生回忆小结了解诗文的方法,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诗意。

2、师生互动交流感受。古诗词的教学境界是“显像得意”,即先将文字转换为画面和场景,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让学生从形象中感受,领悟诗句的情感意蕴。具体到我这节课……

(1)我是这样处理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两句写景的诗句领悟诗意有一 定的难度,我采用看图引导想象,体会山原的“绿”引读感悟。结合学生的自悟让学生看图和注解感悟“白满川”是天色倒映在稻田里的水中和水色交相辉映,给人一种什么感觉?(白茫茫的很耀眼)因此诗人说“白满川”。春天的雨又轻又小像雾又像烟,这样的雨又可以说是(烟雨蒙蒙)这时我抓住一个“绿”字,引导学生想象:四月的乡村,原野是绿的,山陵是绿的,还有绿的———绿的———绿的———。学生通过看、说明白诗人眼里是个绿色主宰的世界,此时我引用《咏柳》中的两句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和《泊船瓜舟》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让学生感悟绿给人感觉是——生机勃勃,顺势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绿。

(2)“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两句写乡村的人勤劳的诗句比前两句更好理解,我让学生先说然后点拔。采集桑叶养蚕,耕田插秧这是乡村四月繁忙的劳动生活,从哪里可以看出劳动繁忙、紧张?引出:才了蚕桑又插田。引导学生想象:读着这句我仿佛看到乡亲们————,听到乡亲们在田间说————。接着我引用诗句“一年之计在于春”让学生感受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累并快乐着但对末来充满希望。诗人就是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诗意。

(五)、熟读成诵

(六)、默写古诗

(七)、课后延伸

1、自读第二首诗《四时田园杂兴》,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第二首诗的整体印象。学生肯定能说出第二首诗主要写人们很忙,教师再相机说“其实第二首诗的主要意思在第一首诗中就有体现了”,学生再背“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从而对课进行小结。

2、背诵默写《乡村四月》

3、课后收集并积累其它田园风光的诗词。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8

一、说教材

《在天晴了的时候》是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写的一篇诗歌。整首诗用拟人手法、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写了雨过天晴的景色,给我们勾画出一幅富有诗意的自然风光图。本诗依次描写了雨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等景物,最后写了雨后走小径的独特感受。全诗分为两小节,语言清新明快,优美形象,结构完整紧凑,感情抒发真挚自然,富有韵律美,是让学生领悟春天的魅力,感受美好大自然的好课文。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本课的特点,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以下几点: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7个生字,查阅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自主积累词语。

3、体会这首诗所包含的思想感情。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根据三个教学目标和课文特点,我确定了以下教学重点:

教学重点:通过有感情的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中感悟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为了讲清教学的重难点,使学生能够达到本课题设定的教学目标,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三、说教学方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完美统一。本课是一首生动、富有情趣的小诗,教学时主要是以读为主,在读中感受诗的意境,大自然的美丽。所以我在教学中运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1、多媒体辅助教学法。新课伊始,我运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了作者戴望舒。使学生了解作者及诗的写作背景。

2、朗读体会法。朗读就是赋予作品以生命。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教学中,我让学生用多种形式读:如有个别读、集体读、齐读。让学生在读书的积极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课文内容感悟和理解,再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鼓励、欣赏法。教师及时的点评、学生之间的互评都是以鼓励、欣赏为主,主要是激励学生充分展示才能,满足他们希望得到赞许,体会成功的心理特点,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增强朗读的信心。

四、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一下方法:

1、小组合作,生生互动。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注重讨论、交流、合作、体会。让学生抓住课文主要内容的同时,能联系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积累。

2、美读训练法。以“看、读、听、说、悟”为主要训练方式,把“读”的训练贯穿在整个教学中,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地提问、思考、讨论、交流、体会、练读,逐步实现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多种语文实践中得到锻炼。

接下来我具体来谈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五、说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过程大致分为如下步骤:

环节1、介绍作者,导入新课

这一环节我设计的导入是:

1、教师板书“戴望舒”:同学们,听说过这个人的名字吗?知

道他是谁吗?

2、教师小结:戴望舒是20世纪30年代“现代派”的代表诗人。(出示课件)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他的诗歌《在天晴了的时候》。

3、读课题。

课堂的一开始先让学生了解课文作者的简介和诗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环节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词和不理解的词句。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词,朗读,识记。要求:读准字音,记清字形。

(2)提出不理解的生字、词,作上记号。

(3)指名朗读,纠正。要求读通顺。

3、了解课文的内容提示:从诗的结构来入手。

(1)小组讨论。

(2)相互交流。

环节3、再读课文

1、默读全诗,想想课文哪些诗句写出了雨过天晴时的景

物,边读边画出重点词句。

2、朗读全诗,体味诗句之美。

环节4、深入研读,欣赏美景

1、教师朗读诗歌的第一节,想一想文中描写了哪些雨过天晴的景物?用横线把景物名称画出来。

2、指名反馈。(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

3、找出相关的诗句,读一读。

4、指名反馈。

5、齐读第一节,想象画面。

6、指名说说自己最喜欢的`画面,然后再读一读。教师相继指导学生朗读。

7、师导:通过诗人的描述,雨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

8、出示:的小路()的小草()的小白菊()的凤蝶儿

9、师导:同学们,雨后的景色是多么的美丽而清新!在天晴了的时候,我们真该到小径中去走一走。因为——(学生读描写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的句子)。

10、在读了诗人描写天晴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的句子后,你们发现了诗歌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拟人)

11、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12、指导学生朗读第一节。

环节5、拓展思维,丰富画面

1、同学们,天晴了,除了可以看到润湿的小路、炫耀着新绿的小草、绽放的小白菊、自在闲游的凤蝶儿,还可以看到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第三节。

2、指名反馈:诗歌描绘的天晴了所看到的景象有哪些?

3、小结: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乌云散了,一切显得那样的明朗:溪中波光荡漾,林中树影婆娑,天空云儿闲游… …多美呀!我们一起把这三行诗句读一读。

4、拓展思维:你留心观察过雨后天晴时的景象吗?把你看到的、听到的说一说。

5、小结:雨后的景色多美呀!所以作者不断地倡议我们在天晴的时候出去走走,我们一起来读第二节。

这一教学环节能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阅读范围,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巩固知识点,发挥学生想象力,理论、实践,学以致用。

环节6、品味诗句、练习背诵。

1、自由诵读课文。

2、指名读一读。集体评议。

3、集体读一读。

4、熟读成诵。

环节7、总结全文

同学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我们只是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和戴望舒一样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留心观察,拥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

环节8、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做课后练习,完成一课一练。

六、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借助视觉作用于学生大脑的重要教学手段,它将复杂的内容简单化、明确化。本课的板书设计如下:

泥路:温柔

小草:新绿

走走

小白菊:绽透

凤蝶儿:闲游

在天晴了的时候新阳

溪水

看看暗绿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选编这则寓言:一是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二、说目标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有关的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好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想法,准确的理解寓言的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说教法

1、根据教材的特点和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并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以成功达成目标。

四、说学法

1、让学生品读重点句,感悟人物特征,体味人物心理想法,感受人物态度变化。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寓意。

五、说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啊?大家一起回忆回忆,(课件出示图片)什么是寓言呢?

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再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这则寓言叫《扁鹊治病》(板书:扁鹊治病)

【目的是通过对之前学过的寓言故事做一个复习,引出对寓言的解释,顺势导出课题。】

2、教师出示课件,介绍扁鹊。

(二)、初读感知

1、带着下面的问题第一遍读课文:

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

2、再读课文,根据自读提示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过渡:课文大意我们已经了解了,那文中的这两个人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出示扁鹊和蔡桓公图像)

(三)、细读研讨

1、汇报交流。引导分析扁鹊和蔡桓公的特点。

快速默读课文,谁来说说你眼中的扁鹊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回答。

边读边用曲线画出能证明他是名医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这里我的设计打破常规,不逐段分析,而是以“名医”为线索,让学生在找句子的过程中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扁鹊,能归纳他的特点。】

(板书:扁鹊 医术高明)形容一个人医术高明,我们还学过哪些词?(出示课件)课件显示:救死扶伤 药到病除 妙手回春 对症下药 起死回生 杏林春满

2、这些成语都是对技术精湛、道德高尚的医生的高度赞美,而扁鹊恰恰就是这样一位名医,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些成语吧。(齐读)希望大家能牢牢地记住这些美妙深远的成语,并把它们运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3、这么好的医生怎么就没治好蔡桓公的病呢?分析原因:课文中扁鹊几次请求给蔡桓公治病?蔡桓公是怎么说的?

大家再浏览一遍课文,根据课件中的表格,小组合作试着表演扁鹊与蔡桓公的对话,同时体会两个人物的心理。你能不能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时的样子?(怒发冲冠勃然变色 愤愤不平咬牙切齿 暴跳如雷 怒气冲冲 怒火冲天 恼羞成怒 拍案而起 火冒三丈 怒不可遏 怒火中烧 勃然大怒 暴跳如雷 气急败坏 大发雷霆 )

这里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时的样子,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积累,并通过这些词语形象地体会到人物的心情。

【课文的主要部分我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学习,品读扁鹊和蔡桓公各自表现的句子,让学生感悟人物的特征,体会人物品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

4、因为蔡桓公对扁鹊的不信任、不高兴、不理睬,一次又一次拒绝了扁鹊治病的请求,才是导致他病死的直接原因。最后他后悔了吗?从哪个自然段看出来?指名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蔡桓公也相信他是一位名医了?(抓住“请”字理解蔡桓公的后悔。)

5、当蔡桓公要去请扁鹊治病的时候,已经过了医治疾病的时机,扁鹊走了,病入骨髓、浑身疼痛的蔡桓公只能等死。你想象一下,此时此刻,蔡桓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6、汇报交流,教师顺势引导提问:蔡桓公的病是一下子就不可救药了吗?他的病根到底在哪里?【这个设计是让学生理解寓意打基础。】

7、蔡桓公根本就不相信扁鹊,(相机板书:固执己见 讳疾忌医)可扁鹊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劝说蔡桓公治病呢?说明了什么?(板书:医德高尚)【这个问题的讨论,是让学生从扁鹊的坚持和担心中体会扁鹊高尚的医德。】

8、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生活中,我们身边有蔡桓公这样的人吗?

(四)、拓展想象

如果能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蔡桓公的身上想到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并进行拓展练习,是要进行知识的迁移,将寓意升华,提高分辨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作业

1、把《扁鹊治病》这个寓言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2、课外读《伊索寓言》。【作业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课文内容,整合课外资源,开阔眼界。】

六、板书设计

这课的板书,我以归纳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得出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的道理。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0

一、说教材

《生命的壮歌》这篇文章是苏教版四年级第八册第五单元 的一篇课文。

这篇课文有二个故事《蚁国英雄》和《生命桥》,《蚁国英雄》讲的是一群蚂蚁团结合作,扭成一团,肝胆俱裂战胜火海的感人故事。

《生命桥》讲的一群羚羊在狩猎队的追击下,老羚羊用死亡架起生命之桥,年轻羚羊秩序井然地飞跃悬崖以求生存的感人故事。故事场面悲壮,揪人心肺。是颇具匠心的,内涵极其丰富。

首先这两个小故事都讴歌了区区弱者在生死的关健时刻所表现出的合作与献身精神,对学生体验生命的价值、情操的熏陶无疑是积极奋进的。其次,两个故事的悲剧的产生都是人为造成的,是人类自己进行反思的好例子。再次,两个故事语言优美,字字句句感人肺腑,震撼着读者的心灵……。

因此,本文是老师引导下学生与文本对话、交流体验、学好语文、感受生活、熏陶情感、体验生命的极具人文性的佳作。

我预期的教学目标是: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课文,凭借课文语言材料,让学生感受到蚂蚁、羚羊团结合作、把生的希望留给别人,把死亡留给自己的伟大的献身精神。

3、关注学生体验交流中新生成的资源,引导学生关爱他人,学习动物的合作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

1、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理解课文。

2、通过学习感受动物的伟大精神。

教学难点:感悟动物的伟大,体验生命的伟大。

二、说教学方法

1、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欲 望,导入新授。

在教学前 我通过以下几个问题:学生一定想知道题目为什么叫《生命壮歌》?《蚁国英雄》“英雄”做了什么?“生命桥”是怎样搭成的?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新授学习开创一个良好的开端。

2、巧抓互动点,教师“穿针引线”。

首先,重视指导通过朗读的理解。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难以理解的文章。很多地方能意会而不会言传。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以读促思,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我不仅采用了个别朗读、小组齐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而且还多次采用了师生接读,合作朗读。这样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

其次,理解的牵引。让学生读、画、议、再读的方式抓关键的句子和词语。当学生说不出来的时候,不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是巧妙地引导学生去感悟。备课时,为每一个环节,巧设小问题。出示的课件中,通过理解一些典型词语蚂蚁和羚羊的舍身精神。让学生知道动物它们不能用语言商量,却能在危机前,在那么短暂的时间内,做出决定。这表现了动物的什么精神?这样的提问,一下子促动了学生的思维,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中,大家的理解又会加深一层。总之,恰到好处的点拨,是开启学生智慧大门的钥匙。

3、巧抓想象点,使学生“情感蔓延”

一切创造都伴随着想象。要给“创造未来”的孩子从小插上想象的翅膀,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想象的功能,是推进创造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我在文中设计了两处想象训练:A、通过学了这个感人的故事你想对这些动物说些什么? B、生活中你知道那些人具有蚂蚁和羚羊的精神?学生一下子就情动才涌,理解到深处,自然就有说不尽的想法。

4、重视学法的指导,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本篇课文有两个故事,我通过一扶一放的方式。既能让学生有实效的理解课文,又能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借助于第一个学习故事的方法,让学生总结学法,以此运用这个方法来学习的第二个故事,学生采用了读、画、议、再读等一些方法,亲自走进文感悟故事的内涵,从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5、多媒体的恰当运用更能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在教学时,我注意制作一些直观而且对教学发挥实效作用的教学课件,有有声有色的引人入神的羚羊跳崖动画课件,有蚂蚁被烈火包裹的壮观画面,以及有美观漂亮的幻灯片,这些课件都为学生的学习起到了辅助作用。

三、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学习情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1、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画出自己感受深的地方。

2、汇报学习结果。说出自己感动的原因。

3、教师小结并让学生总结学习的方法。

( 二)利用学法,自读自悟。

(1)通读课文,初步感知。

1、学生自读,自学生词,读通语句。

2、检查。

3、指名完整朗读课文,帮助学生把课文读通。

(2)精读课文,读出感受。

1、学生自读,教师随机了解学生学习情况。

(注:教师的随机了解既是与学生合作交流,又是帮助辅导,更是获取学生学习的信息,以便更好地驾驭课堂。)

2、汇报交流。(顺学生思路进行教学)

(三)由此及彼,升华认识。

这个故事读完了,但想到了些什么呢?你想对它们说些什么?

总之,想通过一些有效的手段结合学生的实际以此达到的学习效果,让学生受益匪浅。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1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中的一部由历史小说改编的课文《三顾茅庐》,课文讲述了刘备三次亲自到隆中拜访诸葛亮,诚心诚意地邀请他出山,辅佐自己完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文中着力刻画了刘备的动作、语言、神态等,重点表现了刘备对贤才的虔诚和渴求,同时看出诸葛亮的的确确是一位旷世奇才。本课语言通俗易懂,适合小学生阅读,细节描写是本文的重要特色。另外,环境描写和对比、比喻等修辞方法的恰当使用也是本文的一个亮点,是对学生进行语言积累,强化写作技巧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学生们虽然对《三国演义》的一些小故事略知一、二,但毕竟不够全面,所以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及课文的背景也了解得也不够透彻,根据新课标提出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体系,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的特色,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三、四自然段。

2、学会本课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认识2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说出比喻句中用来比喻的事物与被比事物之间的联系,学习“来到……,只见”的句式写一处景色。

4、凭借课文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感受刘备三请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和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我将目标3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目标4为是教学难点。

以上目标,我初步设想通过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我将采用“质疑读、合作读、评价读”等多个层面的读来感知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思路。首先,我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插曲,为学生再现一个个鲜活的人物,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出示课题,在引导学生通过字典来理解“三顾茅庐”这个成语的意思后,以“刘备三顾茅庐是为了 ”这一填空,放手让学生自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接着,结合初读检查,指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认识“着”、“塞”两个多音字,运用多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查词典来理解“蜿蜒、茅塞顿开”;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辅助、悠然”。在读的过程中,可以采用指名读、小组读、评读等多种方式,着重引导学生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初步了解本文的写作特色。我还为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堂作业,找到文中三个比喻句抄写下来,想想句子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下节课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

这一课时的教学,我设想以“诚心诚意”为品读文本的切入点,通过“复习导入,整体感知”“精读感悟体会诚意” “品悟比喻句,读写结合”三个环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一、复习导入,寻找切入点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对文中的人物有了初步的了解。所以,上课伊始,我首先引导学生谈谈自己对刘备这个人物的印象,在学生的交流中,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一自然段,鼓励学生通过自读、评读感受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并由这一词语引发疑问:刘备诚心诚意表现在哪些方面?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让学生以此为切入点,随刘备第三次拜访诸葛亮,线索更清晰,更能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二、精读感悟 体会诚意

1、抓住人物对话,感悟人物品质

围绕以上3个问题,我引导学生到二——四段中去圈一圈,画一画,分别用_和﹍,找出人物对话及人物的动作,鼓励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品一品,体会其中的含义,品味人物的精神。而后指导学生有层次地进行汇报,教师适时点拨。例如:在学生汇报人物对话一部分时,我相机出示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边读边想象对话时的场面

,教师适时范读,指导学生读出张飞“嚷”时的语气和神态,体会他嚷时不耐烦的心情及他率直的性格。读出刘备责备兄弟时的内心的想法,体会出他对诸葛亮的尊重。这时学生再读时眼前的画面更加真实,学生也更能体会刘备的诚心诚意。

2、抓住人物动作,体会诚心诚意

文章的三、四自然段是本文的重点,在学生汇报人物动作一部分时,我引导学生抓住几个重点句子:“离诸葛亮的住处还有半里多路,刘备就下马步行。”“到了诸葛亮的家,刘备上前轻轻敲门。”“刘备让童子不要惊醒先生,吩咐关羽、张飞在门口休息,自己轻轻地走进去,恭恭敬敬地站在草堂的台阶下等侯。”中的“下马步行、轻轻敲门、“恭恭敬敬”等词语体会刘备对诸葛先生的尊重,届时,我还将鼓励学生以多种方式诠释自己的理解,如通过朗读再现当时的画面,通过课文的插图,感受刘备的谦卑。通过表演体现刘备的求才若渴的心情。接着,我启发学生想象:刘备就这样等啊等啊?一个小时过去了,两个小时过去了----他这样站了多久?此时此刻,刘备会想些什么?在学生的交流中我引出:“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这句名言,此时,学生更深切地体会到了刘备的诚心诚意。

这时再次引出课前的问题:刘备为什么对诸葛亮这样“诚心诚意”?“刘备对诸葛亮的“诚心诚意”得到了哪些回报?”并引导学生自读第四小节,透过“群雄纷争”“三分天下”“最后取胜”结合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不难看出诸葛亮的雄才大略,而刘备有了诸葛亮的指点更是拨开云雾见青天。这也是刘备三顾茅庐的原因。

三、品悟比喻句,读写结合

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引导学生回读课文,找出文中的三处比喻句:“他们来到隆中,只见那里的山冈蜿蜒起伏,好象一条等待时机的卧龙。”“刘备听了茅塞顿开,像拨开云雾见到了青天。”“我得到诸葛先生,就像鱼儿得到了水一样啊!”,指导学生想一想,句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这样比喻有什么好处,引导学生仿照例子说几句比喻句。在此处,我还将安排一个小练笔,让学生结合文后第5题的要求,用来到……只见……进行仿写,使读写结合落到了实处。

在课后,我将布置这样几个供学生多项选择的作业:1、读读《三国演义》,将精彩段落摘记下来。2、将《三国演义》的一个小故事改编为小课本剧,在班会上进行表演。

以上是我的初步设想,在教学中,我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及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8.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

刘备 —————→ 诸葛亮

←—————

辅助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张扬个性,让课堂喷涌真情”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分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叙述了“我”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我”告诉护士,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我”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不知母亲只有80多斤的身体,却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第四、五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写“我”突发奇想,想抱母亲入睡,结果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教学准备:

VCD歌碟,演示文稿

教学时间:两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优化的效果。我通过抓重点语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如抓住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这段描写,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在此基础上多次朗读,揭开文本深藏的内涵。再如为了理解母亲的一句朴素话语,我通过画面、音乐的渲染,让学生对母爱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文章其实最感动的是最后一段,那是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我们。所以在处理最后一段时,我让学生深情地朗读,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感受。接下来拓展的小诗,又反哺了对文本的感悟,让学生走进新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

在学生的情感巨浪被充分掀起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实践——倾诉,让学生表白内心,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

1、巧抓兴趣点,教师“循循善诱”

新课开始前,教师将课下收集到的有关诗句,播放音乐让学生朗读,感受母爱的伟大。接着,以阅读的方法入手,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充分的用到本节课的学习中,这样设计学生学习兴趣高,容易接受,积极的投入学习当中。

2、巧抓互动点,教师“穿针引线”。

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由且充分地阅读,积极主动地感知文本,交流感受,把握情感基调。

朗读的牵引。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难以理解的文章。很多地方能意会而不会言传。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以读促思,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我们不仅采用了个别读、小组分角色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而且还多次采用了师生接读、合作朗读。这样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

三、说教学程序。

教学设计:

13〈〈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小助手带领朗读上节课学习到的诗句。

出示: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

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导入教学

1、出示歌德的话1: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教师读。

你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吗?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你要读书,就要很好地去思考,字面上包含的意思要琢磨清楚,还要读出文章中暗含着的意思。这就一定要用心去想,想,不仅是思考,而且要包括想象。这是上课前老师送给大家的读书要则,希望今天上课时大家能够照着这句话说的去做。

2、同学们,歌颂母亲一直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歌颂母亲的文章《第一次抱母亲》。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指导朗读,感悟深化

1、轻轻打开课本,请一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读出感情。(学生评价)

2、出示课件1指导对话。

3、自由练读,分角色读。

4、过渡,母亲最重的时候80 多斤,现在生病了,还那么重吗?(生齐答)母亲这么轻,作为儿子,“我”心里是什么感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

四、评词析句

1、出示课件2读出感觉,竟然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2、作者没有想到母亲这么轻,心里很难过,为什么难过?答案就在书中,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出示课件。

4、读课件上的内容,透过图片和文字,瘦弱的母亲的肩头挑着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是怎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

(1)指导学生说一说。(1,从腰和腿来说明担子重不重2、从汗流浃背来说明累不累3、从挑着粮来说明难不难。)

齐读读出母亲身上担子的重、身体的累和生活的难。

(2)翻山越岭是什么意思?难道只是翻过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是母亲走过生活中的一次次坎坎坷坷,一个个难关)

师说:现在你知道翻山越岭背后的意思了吗?

(3)出示课件4读重担是什么意思?母亲除了每天要挑起100多斤的担子还有别的担子吗?

师说:遇到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为什么?(板书:母爱伟大)

(4)母爱无处不在,母爱无处不有,出示课件配乐。

(5)多么伟大的母亲呀!多么感人的母爱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请你有一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生说)

(6)好吧,请同学们拿起书,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读出母亲的累,读出母亲的伟大。读句段“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过渡:母亲的一生用80多斤的身体承受着这么多的重担,而我却不知道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生答,师出示有关课件)

(1)愧疚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感到后悔?(母亲躺在了病床上我才来关心,伤了母亲的心)

(2)而面对我的愧疚,母亲却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母亲一生中为我们做过那么多的事,她却提都不让提,这是一种不图回报的爱,一种无私的母爱。板书。)

(3)同学们,母亲付出那么多,护士夸她,她笑了笑说:“提那些事情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当中,你看出了什么?(分析:1、提那些事情干什么2、哪个)

(4)所有母亲都是这样做的。母爱是最无私的,是最伟大的,有人说,世界上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胸怀。其实不然,比天空还大的是母亲的胸怀!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就连护士也为之动情。

(5)出示6: 接读:护士动情的说:大妈,你真了不起!指导大声的读三遍

过渡语: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听到你们的心声,也被感动了。

(6)面对此情此境,你想为自己的母亲做点啥?(生答,师评价)

过渡语:多么懂事的孩子呀!作者面对病床上的母亲他最想干什么?他是怎样做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

生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

(7)指名读图中文字,其他同学边听边观察图画。

师: 看到母亲眼角流出的泪水吗?为什么流泪?(边说边板书:无数次)这是什么样的泪水?(生答)

小结: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又苦又甜的泪水。小时候母亲曾经无数次抱我们,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激动,如此比较,把最想说的话写一写。以“妈妈,我想对您说——————”写一段话。出示“妈妈,我想对您说——————”(学生展示)

过渡语:太感人了。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体会母爱的伟大。

(8)配乐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总结课文

1、今天我们读《第一次抱母亲》一文,用一只眼睛读课文,用另一只眼睛感受天下所有母亲无畏、博大、无私的胸怀。我们正像哥德说的那样,是用两只眼睛去读书的,我们的母亲是应该得到崇敬和爱戴,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深深记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作业超市

一、以“妈妈我想对你说”写一篇小练笔。

二、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三、搜集有关母爱的资料,为“夸夸我的好妈妈”主题班会做准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3

一、说教材

本文主要描写了在上甘岭战役中,为夺下597.9高地,黄继光冒着枪林弹雨去摧毁敌人的火力点,最后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课文渲染了激烈、残酷的战斗场面,衬托出黄继光为了战斗的胜利,而把个人的生死置之度外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同时也生动刻画了黄继光在战斗中的言行,具有撼人心魄的力量。

二、说设计理念

深入挖掘教材,合理分解教材,资源重组教材,通过教师、学生、文本、媒体四者之间的相互呼应,多元互动,追求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根据本课的教学内容和学段要求,我确定本课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如下:

三、说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继光“英勇顽强”的精神品质,并使学生从中受到熏陶感染。

2.体会作者在修辞运用和人物描写上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

体会黄继光“英勇顽强”的精神品质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在修辞运用和人物描写上的写作特点。

四、说教学流程:

(一)营造氛围引入情境

上课伊始,我以鲜明的人物画面和激烈的炮火音效,刺激学生的视听;以饱含深情的话语,碰撞学生的心灵:同学们,在抗美援朝的上甘岭战役中,有这样一位伟大的志愿军战士,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用他年仅22岁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烈的英雄赞歌。让我们一起深情的呼唤他的名字——黄继光。这样一开始就把学生引入课文的情境之中,为进一步学习课文营造出良好的情感氛围。

(二)把握精髓,以读为本

“读”应该是阅读教学永恒的主题,它是阅读理解文本最基本的方法。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充分参与读书实践,采取“以读悟语、以读悟情”的教学策略,精心设计有层次的读文三步曲:

第一步,自由朗读,整体感知文章的主要内容,在学生心中初步定位黄继光的人物形象——“英勇顽强”。

第二步,静思默读,圈画出黄继光从请求任务到完成任务过程中,描写他语言和动作的词句,并在感动之处加以批注。这一步读文,静中有动,渗透着对学生的学法指导,训练学生捕捉文章重点的能力;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

第三步,重点精读,指导学生朗读品悟描写黄继光动作、语言的重点词句,如:

主动请缨时坚定的话语:“指导员,请把这个任务交给我吧!”“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

匍匐前进时顽强的动作:“他用尽全身的力气,更加顽强地向前爬,还有20米,10米……近了,更近了。”

舍身堵枪口时的英雄壮举:“只见黄继光又站起来了!他张开双臂,向喷射着火舌的火力点猛扑上去,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敌人的枪口。”

通过这样标的明确的挖掘,深入体会黄继光英勇顽强的精神品质,同时体会作者在修辞运用和人物描写上的写作特点。

读文三部曲由浅入深,步步推进。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入情入境地读书,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并在读的过程中实现对课文内容的逐步感知、感悟、内化和延伸……

(三)小诗铺路,练笔言情

在品读重点词句感悟黄继光的英勇顽强之后,将诗人严辰为黄继光所写的一首小诗《永恒》引入课堂

永恒

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

你的胸膛是一道胜利的高墙。

敌人的罪恶的枪口被堵住了,

你生命的火花像长虹一样闪耀。

你死得那样年轻,

却活的那样久长。

谁说庄严的刹那不就是永恒!

……

相信此时,那一行行感人的诗句拨动学生的心弦,黄继光的英雄形象愈来愈清晰高大,积蓄已久的情感续势待发,教师相机而动,安排了这样一个练笔训练:孩子们,读着严辰的这首诗,感悟着黄继光的英雄形象,老师相信在你心里一定有好多话要说!现在就请同学们把你想说的话写在这篇课文的题目下面,写在“黄继光”这个伟大的名字下面。这样一写,就在文本和学生之间架起了一座互通的心桥,行之有效地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感悟,受到黄继光精神品质的深度熏陶,完成了英雄形象的再塑造。

(四)精神永生,真诚献礼

教学的尾声,音乐响起,示意全体同学起立,向英雄的黄继光致以最崇高的敬礼,并把这庄严的一礼,献给那些为祖国和人民利益英勇献身的英雄们!至此,《黄继光》一课的课堂教学已被推向情感的巅峰,让人倍感震憾!在语文学科工具与人文的和谐统一中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新奇的纳米技术》是部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这篇文章介绍了什么是纳米、纳米技术以及介绍了利用纳米技术可以改变我们的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写出了纳米技术的神奇。学习本课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浓厚兴趣。

二、说教学目标、重难点

(一)说教学目标

1.掌握新字、词。

2.了解科学小品文的文体知识。

3.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4.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二)说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2.自主、合作探究“神奇”的具体体现。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2.有科学依据的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

三、说教法

1.通过查字、词典等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

2.自主、合作探究“神奇”的具体体现。

3.体会深入浅出地介绍科学知识的方法。

四、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把学生由神奇的神话世界领进神奇的科学世界)

1.多媒体播放《西游记》影片中孙悟空变化成一只小虫,随铁扇公主喝茶时,进入了铁扇公主的肚子片段。

让学生观看《西游记》片段,然后请学生把看到的内容讲给大家听,并谈谈感受。

归纳、总结:这是神奇的神话,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还有比这神话更神奇的多媒体展示图片

[中国科学家研制的纳米机器人在人体血管中巡游,这机器人长约3毫米],这种机器人能自我复制,能杀灭人体内的有害病……]这样微小的而具有神奇功能的机器人,它就是应用纳米材料并运用纳米技术制造的纳米机器人,今天我就与大家共同走进《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多媒体出示标题,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提问:(多媒体展示)同学们,当你看到这个标题,你有什么疑问,你最想知道些什么?

(学生可能会说:什么是纳米,纳米技术体现在哪些地方等)

(二)阅读探究一

1.快速浏览课文,筛选出下列信息:

什么叫纳米?

什么叫纳米技术?

纳米技术可以为人类做哪些事情?

小组交流,班内汇报,学生自由回答。

归纳小结:

纳米:又称毫微米,是一种长度计量单位,1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

纳米技术:研究的对象是1纳米到一百纳米的小小物质,这些小小物质具有新奇特性,纳米技术就是研究这些特性,造福于人类的一门学问。

2.理解概念,感受“神奇”(多媒体出示标题)

以上三个问题,是不是都掌握了呢?分别谈谈你对这三个问题的理解。

(1)学生自由发言,理解概念“纳米”。

教师补充,请学生计算:人的一根头发直径约0.6毫米,约60万纳米),感受纳米这个长度单位本身的微小。

(2)理解“纳米技术”,纳米技术指的是1纳米到一百纳米的尺度范围内的小小物质进行观察、操纵和加工的技术。

(三)阅读探究(二)

1.大声自由朗读课文,一边勾画出纳米神奇的具体体现。

2.小组交流。

3.汇报探究结果(多媒体出示,阅读汇报2)

归纳小结:并板书

(四)拓展延伸

大胆想象,创造神奇(多媒体展示标题)

开动思维,根据自己的想象和创造力,运用纳米材料和技术来发明创造一些物品,并作简介介绍。

1.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教师适时表扬鼓励。

(五)纳米情报站,展示神奇

把教师收集到的有关纳米技术的新产品向学生作介绍:图片1:美国已研制成功的“自净”玻璃;图片2:中国研制成功的人工骨粉;图片3:美国人正在研制的“纳米战袍”……

(六)科海冲浪,搜罗神奇(作业)

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科海遨游,领略了纳米的神奇,体验了阅读的快乐,大家还想了解有关纳米科技的最新进展吗?请以四人为一小组,查阅报刊、杂志,或上互联网查阅资料,每一个小组办一份以纳米科技为主要内容的手抄报。

(七)教学后记

本节课,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练为主线的教育思想,激发了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注重了课内与课外的联系,使学生学到了知识,也培养了学生的能力;不足之处在于,学生的创造能力还未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5

各位评委老师:

下午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第21课《乡下人家》。本次的说课我设计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各方面。

一、说教材:

《乡下人家》编排在第六组,本组主题是"走进田园,热爱乡村”,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感受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美景,体验自然质朴的乡村生活,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乡下人家》是本组第一篇精读课文,起到初步实现并辐射这一主题的作用.文章语言质朴,采用白描和勾画的写法,按照房前屋后的空间顺序和春夏秋三季、白天傍晚夜间的时间顺序交叉描写,展现了乡下人家朴实自然和谐、充满诗意的乡村生活,也赞扬了乡下人家热爱生活、善于用自己勤劳的双手装点自己的家园,装点自己生活的美好品质。这既是一篇美文,也是一组美画,读之,正如作者所言“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和学生的学习特点,我把本课的三维目标确定为以下几个方面:

认知目标:学习作者抓住乡村生活中最平凡的事物、最普通的场面,描写乡村生活的方法。

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想象能力,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情感,发挥想象,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体会作者对乡村生活由衷的热爱之情。

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这节课的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随文想象画面,感受乡村生活的美好。

教学难点:从平凡的事物,普通的场面体会乡村生活的美。

二、说教法:

朱熹《孟子集注》中说,事必有法,然后可成,教学方法的选择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因此我选择了导读法、图示法、情景教学法等来组织教学,指导学生充分体会乡下人家自然、质朴的美,从而激发他们对乡村生活的热爱。

三、说学法

终身教育的理念并非要求教育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知识,而是让学习者更多的掌握学习的方法和途径,真正使他们学会学习。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力求学生掌握以下方法:自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对比法、读说结合法、读写结合法。

四、教学过程:

语文教育界前辈刘国正老师提出语文训练要讲求“实”与“活”。所谓“实”指教学体现务实态度,扎实教风,学生在不同阶段学有所得,从而使课程目标落到实处。所为“活”,指教学要目中有“人”,要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从而使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创设情境,顺势导学。

学习写景的文章,直观的视觉感受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加深对文本的感受。上课伊始,我创设了一个乡下游的情境,用多媒体展示乡村生活画面,使学生再次感受到乡下美景,为后面想象画面做好了铺垫。

(二)默读课文,整体把握。

本课分为两课时,经过第一课时的学习,学生对本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我围绕“课文向我们描绘了哪些乡村美景?”这一问题提出阅读期待,引导学生潜入文本,默读课文。

(三)品读课文,感悟美景。

1、读文想像画面

“读一读,说一说”,感受文中的画面美。

(1)采取多形式朗读,如学生自由读、教师示范读、个别展示读、小组比赛读、配乐朗读等,让学生边读边想象画面,在读中品味,从读中感悟。

(2)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用语言描述出来,做到读说结合。

2、凝练概括画面

(1)教师进行学法指导,示范为画面取名。

(2)生生互动,合作取画名。

3、动情欣赏画面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欣赏画面。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读一读,体会句中哪个字用的好,为什么?学生通过读,可以体会到“探”字用的好,因为“探”字让人感到嫩笋的长势之迅速,展示出了勃勃的生机。

引导学生运用对比法进行体会。

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引导学生将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瓜藤与高楼门前的石狮子作对比,通过具体事物的想象,一动一静,乡下人家瓜藤的可爱与独特便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引导学生用已掌握的“情境体验法”进行体会。

若是在夏天的傍晚出去散步,常常会瞧见乡下人吃晚饭的情景。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天边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他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第四篇: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扁鹊治病》,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寓言两则》中的第二则。本单元以“故事长廊”为主题展开。《扁鹊治病》讲述了蔡桓公讳疾忌医,最终不治而亡的故事,告诉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的学段要求和本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会认“蔡”等4个生字,会写“扁”等9个生字;正确读写“拜见”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懂得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为了落实本课的教学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确定为:

重点:掌握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抓住有关语句揣摩人物的心情。

难点:理解寓言的寓意——防微杜渐,懂得要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

3、教学时间

根据课文的内容安排,我把本课确定为一课时完成。

4、课前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病历单

二、说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掌握了多种学习方法。但是这个阶段的学生具体感性思维正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学生对于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的理解还存在一定的困难。所以在教学策略方面,主要是让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

三、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了让学生充分理解蔡桓公的病情由轻到重的过程,进而明白防微杜渐的含义,结合四年级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采用朗读感悟法、想象感悟法、情境教学法、评价激励法等教学方法,配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在学法上,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于是,我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通过自主朗读、讨论交流、合作探究等学习方式,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和见解,真正让语文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发展的学堂。

四、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师指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的原则,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图片质疑,引入课题

语文特级教师于漪曾经说过:“在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兴趣,首先要抓住导入课文的环节,一开始就能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因此,开课之初,我先通过多媒体出示“听诊器”和“切脉”的图片,然后引出扁鹊的相关资料,让学生初始人物,拉近了学生和文本之间的距离,为学习下文奠定了基础。

第二环节:初读感知,学习生字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因此,在导入新课后,我让学生自由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汇报交流时,我先是打破常规,把生字、词语归类出示,帮助学生灵活记忆,接着,我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总结出“课题扩展法”。

第三环节:小组探究,合作学习

小组合作学习是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并相互进行交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变被动为主动。

于是,我先提出疑问,引导学生自读课文后,小组内填写、讨论蔡桓公的病历单。进而得出“蔡桓公的病情在不断地发展,一次比一次严重”的结论。接着,我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扁鹊劝说蔡桓公治病的语言,通过各种方式的朗读、解读,引导学生感悟人物特征,体会人物品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和理解能力。最后,我设计一个采访蔡桓公的环节:您临终前有什么话要告诫您的子民吗?目的是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第四环节:课文小结,揭示寓意

为了加深学生对“防微杜渐”的理解,我巧妙地采用了以下方式:

1、联系课文内容解释词语意思:蔡桓公一开始的皮肤病是微不足道的(板书:微),是由于他不听劝告导致病情渐渐加深而死的。(板书:渐)假如对细微的小病能积极防治的话(板书:防),就能杜绝它渐渐发展(板书:杜),以致酿成大错,这就是(防微杜渐)。也就是《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所蕴含的道理。

2、巧编对联:上联是“悔不听神医扁鹊金玉言”,下联是“叹桓公吃亏丧命在眼前”横批是“防微杜渐”。

3、拓展相关的俗语格言。

第五环节:结合生活,迁移运用

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蔡桓公的身上想到生活中的不良行为习惯,并进行拓展练习,迁移知识,升华寓意。

第六环节:布置作业,推荐阅读

一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学习活动的完结,而应该以此作为一个新的起点,激发学生进一步学生的热情。因此,我为学生设计了一项作业: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其实《扁鹊治病》这则寓言原名叫《扁鹊见蔡桓公》,选自我国古代的一部名著《韩非子》,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寓言故事,老师推荐大家课后去阅读。

五、说板书设计

这一课的板书,我以归纳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得出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的道理。

总之,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及多媒体展示等活动,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大部分学生都能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知新字,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2

一、紧扣特点,感悟教材。

《扁鹊治病》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寓言两则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这则寓言故事选自《韩非子》,讲的是扁鹊要给蔡桓公治病,蔡桓公几次三番都说自己没有生病,最后病入膏肓,无药可医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什么都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

本单元的专题是“故事长廊”。选编本文的意图:一是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根据教材编写意图,结合学生思维情感、认知发展的需要和教学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联系有关词句,体会扁鹊的医术高明和医德高尚,懂得做什么都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

鉴于它的体裁特点,根据学生实际,所以我将教学重点放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理解寓言的寓意。难点是结合重点语句,体会人物心理,认识人物形象,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依据课标,凸现理念

1.构建课内外阅读体系。

新“课标”明确规定了各学段的课外阅读总量,凸显了课外阅读的重要作用。本节课我采用了“铺垫”与“延伸”这两种方式,构建了课内外衔接的教学机构。开课时利用以前学过的寓言故事安排了看图猜故事的环节,引出“寓言”这种文学体裁,进而让学生回忆寓言的特征,从而引出《扁鹊治病》,既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了复习,又检测了学情,并激发了学生阅读兴趣,由课内知识的积淀走进文本。在结课布置作业时,我设计的第二道作业是推荐阅读四则寓言故事并能明白其中的寓意。整堂课做到了课前复习寓言,课中学习寓言,课后积累寓言。

2.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它们相得益彰,使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着永久的活力与生机。鉴于这样的认识,我在设计本课教学时,从教师与学生共同运用教材的角度出发,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课堂上,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方法。开始的初读正音、整体感知意在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感悟“名医”意在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桓公之死意在培养学生的想象与语言表达能力;明白寓意,并联系生活实际意在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到最后的按照顺序复述故事是让学生明白本课的写作特点的同时告诉学生说话写作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每个环节有的突显了工具性,有的突显了人文性。实现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统一生成。

3.教师做好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引导者、合作者,努力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任何一个问题和环节的处理,都是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先让学生解决,在学生解决不了的情况下给他们做一点拔和指导。如:在找扁鹊医术高明的环节,通过同桌合作来完成,然后汇报,并且让学生说出找这句话的理由;还有体会扁鹊医德高尚环节,同样是让学生通过朗读谈自已的体会,进而带着体会读句子,从而加深理解。还有在评价方面,也突显学生地位,努力让学生之间进行评价,这样既教给了他们该如何学,又让他们客观正确去评价,同时还培养了他们有自主、合作的意识,达到了教学的预期效果。

三、依据理念,设计思路

1.把握两条主线

《扁鹊治病》这则寓言故事,有两条主线,一条是以人物内心活动为主线。在这条主线里,分为了两个板块进行,分别是感悟“名医”和恒公之死。在感悟“名医”这个板块主要是通过同桌合作交汇报来感受扁鹊的医术高明,通过朗读来感悟医德高尚。在桓公之死板块主要是通过想象补白来感受蔡桓公的讳疾忌医和固执已见,进而突显人物的特征。二是以时间为顺序的写作顺序。通过找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让学生利用这些词语进行故事内容的复述,从而让学生知道无论是写文章还是说话都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这样才会条理清楚,简洁明了。

2.落实三个训练点

本节课我重点落实三个训练点:读、想和说。第一个训练点:读。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在朗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用恰当的语气语调朗读,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所以,在这节课上,重视读的训练。每个环节的读学生所带得任务不同,要求不同,所获得的情感不同。如第一遍的的自由读,要求读正确、读流利。扁鹊三次劝说蔡桓公时的读,要求读出心情,读出情感再到后来的男女分角色读,从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精神。

第二个训练点:想。课标指出,语文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还要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所以在本节课中走进蔡桓公内心时四次让学生进行了想象,这种想象,使诵读者完成了对作品“空白”的填充。

第三个训练点:说。语文重在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如何让学生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至关重要。在本节课中,多次给学生提供了说的机会,在医术高明环节让他们说理由,在桓公之死板块让他们走进桓公内心,说出自己所想,在最后,能根据顺序讲述故事,都在培养学生说的能力。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求能简洁明了地展现课文灵魂。因此,我设计主副两块板术。在主板术里,我设计了两个内容:一是对本课中的两个主人公扁鹊和蔡桓公的形象的重点词语的呈现,(扁鹊:医术高明,医德高尚;蔡桓公:讳疾忌医、固执已见);二是本则寓言的寓意(听取意见、防微杜渐)。在副板书里,我主要呈现了对本节课的易写错的字“蔡”。

期盼得到各位领导、老师的批评与指导。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3

一、说教材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我们的教材安排的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本课《江南春》和《春日偶成》两首古诗,分别是唐代诗人杜牧和宋代诗人程颢所作。每首诗都是七言绝句。我准备按顺序先教学《江南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掌握基本学习古诗的方法,接着再学《春日偶成》。

《江南春》的作者是唐代诗人杜牧。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全诗一二句写今: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三四句吊古: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春日偶成》作者是宋代诗人程颢。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全诗一二句写景: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四句抒情: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二、说学法教法

(1)学法

①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思维。

②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学习方法,以利于学生终身可持发展。

③有利于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具体操作模式:自主探究,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要突出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从而最大限度地来提高读书人的素质,以适应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绝不可包办代替,而要让学生作为阅读主体,自主、积极、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最大限度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人生阅历、知识储备、艺术修养、阅读经验等)进行创造,进而形成对语言文化知识的系统性、综合性、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和逻辑把握,并把语言文化知识、经验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信念和行为,最终升华为崇高的理想情操和健全的人格特征。

(2)教法

①抓朗诵。诗歌的节奏、韵律要*读来感受,诗歌所蕴藉的感情内涵也*读来体会。读,不仅是自己的领悟所必需;读,也是感染他人,产生共鸣之所需。所以对诗歌不仅要求朗读,还应要求能朗诵,读出情和意。因此朗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本课教学按照学习的渐进性原则安排了四个层次的诵读,每个层次的诵读又带动对课文内容和感情四个层次的理解,层层深入,学生在诵读中感悟,在感悟中诵读。

②坚持启发式。问题要精简,并且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不同的点拨手法。在学生主动学习交流的基础上,适当点拨,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通过朗读,运用联想、想象,体会词的意境,理解词的感情。使学生学会阅读诗歌的方法 ?

③变教知识为教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与能力,教导他们养成配合工具书积极理解诗文内容的阅读习惯。

(3)手段——以生为主体,以师为主导,结合挂图等辅助教学。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4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很荣幸能站在这里与大家共同探讨与交流,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语文出版社六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二篇课文《永生的眼睛》。下面我将从教材,学生,教学目标,重难点,教法,学法以及教学流程这几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拿到文章,我站在普通读者、学生和教师的立场反复研读了课文。感受到第六单元这组课文以一幅幅动人的画面展示着人们对生命的热爱。这篇课文的作者是美国的琳达·里弗斯,文章讲述了一家三代人已经和准备为盲人捐献角膜的动人事迹,赞美了他们高尚的情操。题目“永生的眼睛”中,“眼睛”折射出的是人性的善良和美好,“永生”则弘扬了关爱他人、无私奉献的崇高精神必将世代相传,永不泯灭。从更深的意义上理解,“永生的眼睛”体现的就是一种热爱生命的情怀。

二、说学生

六年级学生读了本篇课文后,应该能够感受到这其中体现的真善美,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也能够涌起很多的感动。但是我想,他们还不能清楚地知道究竟是什么使自己产生了感动,这正是教学中应该帮助学生提升的地方。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教学成功的基础是不但要吃透教材,而且要科学地制定出教学目标,才能驾于全局。正如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所说:“科学地确定学习目标是教学的首要环节。”因此,根据《语文课程标准》、教材特点以及学生实际,制定本课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为:

1.围绕对话核心主题——“因为谁、为什么而感动”、抓住具体的语言文字进行体会感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读课文;在对话中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珍惜和热爱生命和美好的生活。

3.了解角膜捐献,对捐献角膜有一个比较正确的认识。

目标涵盖“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其中教学目标1、2是本课教学重点,目标3是教学难点。

四、说教法、学法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方法得当,可以起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践行新课程理念,我采用“对话式教学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对话是阅读的本质,也是阅读教学的本质,因此,营造一个和谐的、高效的对话课堂是本节课的设计理念。本节课设计中,我采用 “语文对话式阅读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形成了以 “对话核心主题”为中心点,以“对话分主题”为线索,以“对话依托点”为具体内容,“由点拉线、由线画面、由面及点”的主题鲜明、各环相融、对话引证式的课堂结构,并具体设计了“预习与交流→确定对话核心主题→引出分主题→借助对话依托点阐述分主题→整合分主题回归核心主题”的教学流程。

五、说教学流程

上课之前,我布置学生进行预习,这是确定“对话核心主题”的重要素材。

(一)导入课文,揭示课题

导入的设计至关重要,所谓“万事开头难”就是这个道理。富有感情与哲理的导入,就像在师生之间架起沟通心距的桥梁,通过桥梁师生的心接近了。这篇课文学习中,教师首先配乐朗诵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而重见光明的人写的文章。

《你的眼睛》

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

像尘土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是清泉,

它的希望的光照着我,

通过流水的闪烁,

宛如水底的珍珠。

读完后教师说:“这位重见光明的人在呼唤、在寻找给他带来光明的使者,这位光明的使者到底是谁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它是由美国的琳达·里弗斯写的作品《永生的眼睛》”。这样的导入,为后面的对话创设了很好的情境,为后面参与你“因为什么而感动”这一主题的对话打下基础。

【设计意图】这不是一首普通的诗,这是一首获得温迪捐赠的眼角膜的人书写的情诗,表达了他重见光明后的内心感受。以此诗作导入,配之教师深情朗诵,不仅能激起学生的学文兴趣,还能为课文的深入学习垫定了一个情感基调。

(二)出示对话核心主题“你因为什么而感动”

教师说:“同学们,这篇课文老师读了很多遍,当我读第一遍的时候,我有了一种感动。当我读了很多遍的时候,我的心中涌动着许多的感动。在同学们预习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同学也有这样的感动。文章为什么带给我们这么多的感动,我们感动的究竟是什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来交流这些感动,共享这些感动。”这一“对话核心主题”的确定,充分考虑了作品的内涵、创作的意图、学生和教师的感受等多方面因素,符合阅读心理和规律,能够使对话有效展开。

(三)引出分主题,运用对话依托点展开对话

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用心灵与作者交流,与文本对话。接着,学生交流自己心中的感动,教师根据学生交流情况进行引导。我预设学生会提出因为文章中人物的“富有爱心”、“勇于奉献”、“热爱生命”而感动,这些就是分论点。教师追问:你为什么会有这种感动,能不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的语句和其他资料读一读、说一说。这些语句和资料就是“对话依托点”。此中,我预设重点把握两个语段,这两个语段是文章表达思想的重点段。

第一个语段:“琳达,”父亲平静地搂着我,“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我和你妈妈就想过,如果我们死后的躯体能帮助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有了一些意义。”父亲这番话给我上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课。

这一段,我通过创设一种冲突情境激发学生深入对话。首先,引导学生理解父亲和琳达的态度是不相同的,并找到相关的段落朗读;其次,教师以“能给予别人的东西有很多种,身体是最珍贵的。中国的传统说法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能损伤。面对着捐赠器官这件事,琳达是痛苦难忍,可父亲却如此平静,难道父亲不爱妻子,不尊重给予自己身体的父母吗?”引导学生讨论从而进一步得出:父亲爱妻子、爱自己、尊重父母,但也爱别人的生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爱吾生命以及人之生命”。这时,教师适时补充呈现关于眼角膜的资料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能反映作者渴盼得到光明的部分文本,说明对于盲人而言是多么渴望得到角膜重见光明,使学生心灵得到震撼,真正地为琳达父亲感动。然后在感动中全班齐读该段,并以“这时,你想对琳达的父亲说些什么”的方式表达感动。

第二个语段:“在这一刻我领悟到,父亲所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他所遗留的是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片骄傲”。

教师通过“作者说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那么,父亲留下的更是什么?”来帮助学生体会“热爱生命的精神”;用“‘辉映在我女儿眼睛里的一片骄傲!’”来启发学生与作者自己14岁的时候的情况进行比较,从而感受温迪的富有爱心、勇于奉献和热爱生命。

第三,我出示本文后面三个自然段,并再一次配乐朗读,激发出学生对温迪更深的敬意和对“永生的眼睛”的内涵的更深的理解。

没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画家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萦绕在我耳际:“一个人什么也看不见该有多痛苦!”

失去温迪三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奥列根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的盲人已‘重见天日’。他们成为您女儿——一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儿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这一刻,我彷佛看到了我金发的温迪,她手中的画笔依旧不停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耀着骄傲的光芒。

当学生沉浸在情境之中,教师用“看了这样的结尾,你的心灵是否有了一种震撼,你的心中是否又多了一份感动,把你的这份感动,用你的笔写出来吧。”写好后,请部分学生朗读自己所写的内容,要求读出自己心灵深处那份最深刻的感动。

所以在这一环节中,在呈现“对话核心主题”后,学生们各抒己见,运用“对话依托点“阐述“对话分主题”,积极地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通过“说课文内容”、“品关键词句”、“读相应语段”等方式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和感受,培养语文能力。

(四)整合分主题回归对话核心主题,升华“感动”,延伸课外。

首先,教师满怀激情地说:“同学们,人类美好的情感是没有国界的,这来自异国的文章深深地感动了我们。我们为他们的富有爱心而感动,为他们的——勇于奉献——而感动,为他们的热爱生命——而感动……当我们拥有了这些感动之后,让我们再来看看课题,《永生的眼睛》永生的仅仅是眼睛吗?仅仅是将要消失的眼睛在别人的身上得到了延续吗?还有

什么?(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还指他们一家三代人富有爱心、勇于奉献、热爱生命的那种伟大的行动和美好的情怀将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感染着我们,将永远流传下去,得到了真正的永生。他们这一家三代人也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他们也是永生的。”

然后让学生带着这样的理解,再来读课题。并给予简短的时间讨论:“我们身体所能给予他人的不仅仅是角膜,还可以是什么?”并呈现资料加以说明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人就是这样做的。接着,教师说:“如果你善于感动生活中的真、善、美,善于为生活中的小事而感动,那么,你将会是一个幸福而快乐的人。”课外延伸作业是“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用你的这份感动感染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吧。”

在对分主题进行对话之后,教师通过总结,完成对“对话核心主题”的集体构建。使学生在明白为什么而感动的基础上,拓展感动的外延,将“感动”延伸到日常的生活之中,促使学生在思想、情感上的提升。同时,这一课堂结束形式,与开头形成很好的照应,体现课堂结构的圆合之美。

结尾: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我体会最深的一点就是带着激情去工作,才能使平凡的工作焕发光彩,使平凡的生活充满乐趣。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5

今天我执教的《莲叶青青》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四年级下册的一篇阅读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祖母十分喜爱莲叶,每年都在自家的院子里种着一缸荷叶,荷叶长大了,却把荷叶剪下送给别人的孩子治疮的事。课文语言生动,简练,作者由景到人,触景生情,运用了睹物思人的写作方法。

结合我们的研究专题,这节课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1、抓住课文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祖母为人善良、关爱他人的高尚品质。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初步了解“睹物思人”的写作方法。

这篇课文我设计了以下流程:

一、情境导入,出示课题。

二、研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找出祖母精心种养荷花的词句子

2、学生交流体会。指导朗读

3、默读课文,找出祖母剪荷叶送人治病的词句子

4、学生交流体会。指导朗读

三、简介写作方法,进行小练笔

根据这篇文章的特点,我采用围绕中心问题,揣摩关键词句、有感情地朗读等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让学生自读自悟、讨论交流解决。在理解文章内容的时候,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实际来谈体会,尊重学生有个性的见解,不强求统一。

在课堂中,我力图通过以下方法来体现我们小专题的研究成果

一、情境引入,渗透写法

开课伊始,出示荷叶的课件,生谈感受,师设计悬念,由物到人,渗透写法。这篇课文,看似写景,其实写人,这是本文的一个难点,学生不容易突破接受。在开课时做这样的铺垫,为结尾讲解写法时奠定基础,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

二、概括词组,加强技能训练

在导入新课时,我采用了听写词组的办法,再次回顾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对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能力进行了潜移默化的引导。我们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就是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而本课的主要内容并不好概括,所以我采用了这种方法,目的是语文的工具性能得到扎实有效的训练。

三、抓重点词句,体会课文内容,指导朗读

在教学祖母精心种养和送人治病这两个环节时,我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的重点词句,采用了“生自读——谈体会——师提升——生再感悟——感情朗读”这样的方法使学生一步步对课文进行理解。课堂中我采用自读、默读、师生对接读、男女生赛读等方法引导学生多读,让学生读懂,读通,读熟,读得有情有趣,读得津津有味。通过读,让学生自己来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的语感,感受课文语言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地发挥学生主动性和积极性。

整堂课中,我虽然没有对课文的思想内容提出问题,但我主要通过学生自读来读懂、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学习,在读中实现文道统一的教学理念,使课堂气氛和谐,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愉快学习。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6

一、说教材

教材分析:

《第一次抱母亲》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情感型课文。文章记叙了“我”去守护生病住院的母亲,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时,才察觉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不由想起了母亲以弱小的身体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往事,心里很难过,也很愧疚。于是,像小时候母亲抱“我”一样,“我”把母亲抱在怀里,让母亲入睡,结果却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文章字里行间洋溢着母亲对子女的爱,更表达了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感恩之情。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影响是深广的,要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因此,“张扬个性,让课堂喷涌真情”是教学追求的目标。

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分三个部分。第一自然段是第一部分,叙述了“我”抱起母亲让护士换床单没想到母亲的身体是那么轻。第二、三自然段是第二部分。“我”告诉护士,记忆中的母亲总是挑着重担翻山越岭,“我”总以为母亲“力大无穷”,却不知母亲只有80多斤的身体,却承受那么重的担子。第四、五自然段是第三部分,写“我”突发奇想,想抱母亲入睡,结果发现母亲的眼里流出了泪水。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亲胸怀的无畏、博大,激发对母亲的崇敬和爱戴之情。

3、体会伟大的母爱,激发学生对母爱的报答。根据实际写出一段与母亲相处的精彩片断。

教学重难点:

1、学生通过自主提问探究文章大意。

2、通过练笔歌颂母亲。

教学准备:

VCD歌碟,演示文稿

教学时间:两课时

二、说教法、学法。

阅读要“披文入景,披文入情”才能产生优化的效果。我通过抓重点语段,反复品读,读出意,读出味,读出情。如抓住母亲挑着重担翻山越岭的这段描写,让学生展开想象,通过语言文字呈现丰富的内心视像,将文本语言伴随着感性的形象扎根到学生的心灵世界之中,在此基础上多次朗读,揭开文本深藏的内涵。再如为了理解母亲的一句朴素话语,我通过画面、音乐的渲染,让学生对母爱有了更深刻的体验。

文章其实最感动的是最后一段,那是一颗对母亲感恩的心在震撼着我们。所以在处理最后一段时,我让学生深情地朗读,将自己和文本融为一体,用朗读,用思考,用言语抒发着感受。接下来拓展的小诗,又反哺了对文本的感悟,让学生走进新文本,加深理解和体验。

在学生的情感巨浪被充分掀起的基础上,通过语言实践——倾诉,让学生表白内心,使他们的情感得到宣泄。

1、巧抓兴趣点,教师“循循善诱”

新课开始前,教师将课下收集到的有关诗句,播放音乐让学生朗读,感受母爱的伟大。接着,以阅读的方法入手,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并要求学生利用学到的方法,充分的用到本节课的学习中,这样设计学生学习兴趣高,容易接受,积极的投入学习当中。

2、巧抓互动点,教师“穿针引线”。

在教学中,我首先创设自主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自由且充分地阅读,积极主动地感知文本,交流感受,把握情感基调。

朗读的牵引。对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这是一篇难以理解的文章。很多地方能意会而不会言传。在这样的情况下,只有反复地朗读体验,以读促思,才能获得更深刻的理解。所以,在本文的朗读方式上,,我们不仅采用了个别读、小组分角色读、全班齐读等方式,而且还多次采用了师生接读、合作朗读。这样的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激情,帮助学生更快地进入情境。

三、说教学程序。

教学设计:

13〈〈第一次抱母亲〉〉(第二课时)

一、课前准备:小助手带领朗读上节课学习到的诗句。

出示:乳哺三年娘受苦,移干就湿卧娘身。

儿病恨不将身替,调理汤药不离身。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二、导入教学

1、出示歌德的话1:会读书的人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纸面上的文字,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后。

教师读。

你懂得这句话的意思吗?这句话告诉我们,如果你要读书,就要很好地去思考,字面上包含的意思要琢磨清楚,还要读出文章中暗含着的意思。这就一定要用心去想,想,不仅是思考,而且要包括想象。这是上课前老师送给大家的读书要则,希望今天上课时大家能够照着这句话说的去做。

2、同学们,歌颂母亲一直是千百年以来传诵不衰的主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歌颂母亲的文章《第一次抱母亲》。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三、指导朗读,感悟深化

1、轻轻打开课本,请一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读出感情。(学生评价)

2、出示课件1指导对话。

3、自由练读,分角色读。

4、过渡,母亲最重的时候80 多斤,现在生病了,还那么重吗?(生齐答)母亲这么轻,作为儿子,“我”心里是什么感受?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二自然段,用横线画出有关句子。

四、评词析句

1、出示课件2读出感觉,竟然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2、作者没有想到母亲这么轻,心里很难过,为什么难过?答案就在书中,请同学们阅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3、出示课件。

4、读课件上的内容,透过图片和文字,瘦弱的母亲的肩头挑着100多斤的担子翻山越岭,是怎样的情景?,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想说点什么?

(1)指导学生说一说。(1,从腰和腿来说明担子重不重2、从汗流浃背来说明累不累3、从挑着粮来说明难不难。)

齐读读出母亲身上担子的重、身体的累和生活的难。

(2)翻山越岭是什么意思?难道只是翻过一座座山,一道道岭吗?(是母亲走过生活中的一次次坎坎坷坷,一个个难关)

师说:现在你知道翻山越岭背后的意思了吗?

(3)出示课件4读重担是什么意思?母亲除了每天要挑起100多斤的担子还有别的担子吗?

师说:遇到重担母亲总是叫我们放下,为什么?(板书:母爱伟大)

(4)母爱无处不在,母爱无处不有,出示课件配乐。

(5)多么伟大的母亲呀!多么感人的母爱呀!此时此刻,此情此景请你有一句话来表达你的感受。(生说)

(6)好吧,请同学们拿起书,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话,读出母亲的累,读出母亲的伟大。读句段“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过渡:母亲的一生用80多斤的身体承受着这么多的重担,而我却不知道此时作者是怎样的心情。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生答,师出示有关课件)

(1)愧疚是什么意思?我为什么感到后悔?(母亲躺在了病床上我才来关心,伤了母亲的心)

(2)而面对我的愧疚,母亲却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母亲一生中为我们做过那么多的事,她却提都不让提,这是一种不图回报的爱,一种无私的母爱。板书。)

(3)同学们,母亲付出那么多,护士夸她,她笑了笑说:“提那些事情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从母亲的表情,从母亲的话当中,你看出了什么?(分析:1、提那些事情干什么2、哪个)

(4)所有母亲都是这样做的。母爱是最无私的,是最伟大的,有人说,世界上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还大的是胸怀。其实不然,比天空还大的是母亲的胸怀!这就是母亲,这就是伟大的母爱!就连护士也为之动情。

(5)出示6: 接读:护士动情的说:大妈,你真了不起!指导大声的读三遍

过渡语:同学们说的真好!老师听到你们的心声,也被感动了。

(6)面对此情此境,你想为自己的母亲做点啥?(生答,师评价)

过渡语:多么懂事的孩子呀!作者面对病床上的母亲他最想干什么?他是怎样做的?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画出有关语句。

生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

(7)指名读图中文字,其他同学边听边观察图画。

师: 看到母亲眼角流出的泪水吗?为什么流泪?(边说边板书:无数次)这是什么样的泪水?(生答)

小结:母亲的泪水是欣慰的泪水,是激动的泪水,是幸福的泪水,是又苦又甜的泪水。小时候母亲曾经无数次抱我们,作者仅仅是第一次抱母亲,母亲就那么激动,如此比较,把最想说的话写一写。以“妈妈,我想对您说——————”写一段话。出示“妈妈,我想对您说——————”(学生展示)

过渡语:太感人了。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体会母爱的伟大。

(8)配乐朗读课文最后一段。。

五、总结课文

1、今天我们读《第一次抱母亲》一文,用一只眼睛读课文,用另一只眼睛感受天下所有母亲无畏、博大、无私的胸怀。我们正像哥德说的那样,是用两只眼睛去读书的,我们的母亲是应该得到崇敬和爱戴,我们无论走到哪里,都要深深记得: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作业超市

一、以“妈妈我想对你说”写一篇小练笔。

二、为妈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三、搜集有关母爱的资料,为“夸夸我的好妈妈”主题班会做准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7

说课,是一个教师专业素质和文化理论水平的综合体现。说课与备课不同,与上课也不同。它是一门以说课者个人素养为基础,以说课的方法、手段的巧妙运用为核心,以显示说课者的艺术形象和风格为外部表现的综合性艺术。其基本要求,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说课语言的要求

①要求语言表述准确、流畅、生动、形象

说课的语言表述必须正确无误,而且做到用词恰当,句法规范、通俗、明白、简练,语言连贯,同时又生动形象。

所谓“正确无误”,就是要求确切地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合乎逻辑地进行推理;所谓“用词恰当、句法规范、通俗、明白、简练”,就是要求合理地选用词汇,符合现代汉语的语言习惯,朴实,不堆砌华丽的词藻,多用口语中常用的词汇和句式,少用生疏、冷僻的名词术语,尽可能减少多余的语言信息,不累赘、重复、絮絮叨叨;这里的“语言连贯而又生动形象”,指的是说课的语言表述应流畅、不能结结巴巴,而且语言在朴实之中还要有文采,有情趣,要善于描绘,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深奥的道理浅显化,叙事说理则如涓涓清泉在轻轻流淌,娓娓动听。

②要求语言幽默,富有节奏感

幽默的本义,是指有趣或可笑而意味深长,它是语言的一种艺术。说课中语言的幽默,是说课者通过比喻、夸张、诙谐等手法来表现的。说课语言的幽默,体现了说课者驾驭语言的能力。说课中恰当地运用幽默,能使听者在轻松活泼的气氛中,领会说课的内容,获得鲜明的印象,从而优化说课的效果。这里所说的说课语言要富有节奏感,是指说课的语言应当抑扬顿挫,该快则快、该慢则慢、该低则低,不能从开头到结束,始终一个腔调,一种语调。当然说课语气和语言节奏的变化,还应当依据说课的内容,而不能随心所欲。如《江姐》这篇课文,在说到敌人对江姐进行残酷迫害的时候,就应该用愤怒的语气,而在说战友们给江姐那封信的内容的时候,就要放慢节奏,表现出同志们对江姐崇高品格的无限崇敬和对江姐所受迫害的无限关切之情。总之,恰当地把握好说课语言的节奏,合理地运用语言的幽默艺术,既是说课语言的自身要求,也是说好课的一个重要手段。

③要求综合运用多种语言

说课,听的对象不是学生,说课的过程也不是传授知识的过程,说课的过程是一个由教师讲述教什么、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叙述过程。有些教师像上课一样来说课,显然是不妥当的。说课应当以讲述语言为主,再综合运用课堂教学语言和朗读语言。所谓讲述语言,指的是一种客观的陈述性语言。“讲述”,即讲说,就是把事情和道理讲出来,它是说者面对听者一种“独白”性的言语活动。其特点是语言信息输出的单向性,没有听众的言语配合。而且独白语言不使用谈话法、问题法,对比讨论法,而唯一依靠独白活动来阐明事理。说课应当以使用此种语言为主,是因为独白语言便于说课者系统地介绍自己的教学设想和所持的理论依据。当然,这并不是说说课,就只要使用一种语言就够了。恰恰相反,说课还要求综合运用多种语言。如:在说教学程序设计的时候,由于说的是怎样教,为了让听者听清楚课堂教学是怎样一步一步实施的,就需要置自己于课堂教学的情境之中,像实际的课堂教学那样,有讲有读,有问有说,整个过程都应以使用课堂教学语言为主。这里的所谓课堂教学语言,指的是教师在课堂上把知识、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中所运用的语言。一般来说,说课中除在说教学程序设计时要使用教学语言以外,还有课堂教学的导语,课堂教学总结也应使用教学语言。这样才能使听说课的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增加课堂教学的感受效果。与此同时,在说教学程序的时候,有时还需要运用朗读语言。所谓朗读语言,就是有表情地运用各种语调、语气将文字读出声来的语言,它广泛运用于小学阅读教学当中。如说课者能在说课中根据说的材料的内容和所要反映的思想感情,恰当地运用朗读语言,就可以增加说课的感受力,并产生良好的艺术效果。

2.说课内容的要求

①要求内容正确

内容正确,是小学语文说课的最基本的要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教材的分析、理解,包括教材的中心、结构、写作特色、重点、难点和通过教材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都必须说得正确无误,能够体现教材内容的高度科学性;二是在处理教材,即述说教学过程的时候,不能出现知识性的差错,所涉及的名词、术语、概念必须诠释正确、表述无误,而且所传授的知识,也必须是反映客观事实及其规律性的知识,换句话说,也就是所教的文化科学知识要绝对准确,不允许在科学性上有任何疏忽和失误。

在小学语文说课当中,做到内容正确,是十分重要的,它是构成一堂好课的前提条件,一切教学艺术的运用,都建立在教学内容的正确之上,如果内容出现谬误,即意味着学生在课堂教学当中接受的将是一种错误的信息,这是最不应该发生,也是说课最应当避免的事情。

②要术内容完整、系统

小学语文说课的内容,该说些什么,一般都有一个基本的要求,如大纲、教材、教法、学法、板书、练习设计、理论依据,都是通常说课所需要说到的基本内容。凡属说课的基本内容,原则上都应当说到,这是因为说课内容自身是一个结构严密,彼此间具有多层次内在联系的网络系统,每一部分内容都在说课内容这个总的网络系统中,具有各自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任何一个部分内容的残缺,都有可能损害这个网络系统在完成说课目的任务中所具有整体功能。当然,这并不是说,每一部分内容都需要平均使用力量,恰恰相反,在说课活动中,有时由于时间的限制或突出重点的需要,有的内容不仅需要而且应当略讲、少讲,这就是处理说课内容的灵活性。但略讲或少讲,不是不讲,而且即或是略讲或少讲,也应当以不损害说课内容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为前提,不然就会影响小学语文说课的质量。

③要求内容有序、联贯

什么叫“序”?“序”就是次序、顺序。序,是由事物的内在联系决定的。事物有序,才更方便和更有利于人们认识和把握。小学语文的说课,不同于文学创作,可以任意正叙或倒叙。它先说什么、后说什么、再说什么,虽然不是绝对固定,但也必须按照自身固有的内在顺序性,一步步按序述说,不能错位、颠三倒四。如说教材,总是放在说教法、说学法的前面,说学法也总是放在 说教法的后面,而不能移到说教法的前面去说。换句话,也就是小学语文的说课,一般总是先说教材、再说教法、学法,然后说教学效果。这决非是刻板的程式,而是说课过程逻辑性的体现。所以在说小学语文课的时候,其内容要求做到有序、而且条理清楚、意思联贯、逻辑严密、结构合理、流畅自然、环环紧扣,以便为实现说课过程的全程优化,提供切实的保证。

④要求内容有详有略,重点突出

突出重点,是达到最优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小学语文说课内容的重点,一般包含两个含义,一个是内容总体上的重点,另一个是所说教材教学方面的重点。所谓内容总体上的重点,指的是构成说课基本内容当中,最能反映说课本质特点的部分,即“怎样教”和“为什么这样教”的部分。特别是由于说课者的教学能力、水平综合反映在教材处理上,所以说课中的教学过程这部分内容更需要详说、细说。说清楚教学过程有哪些环节,这些环节是怎样一步一步安排的,每个环节又有哪些内容,这些内容又是怎样一步一步落实的等等;第二个说课含义上的重点是指教材教学方面的重点、难点。这些重点往往是教材中的精华,是必须要让学生掌握的内容。而难点则是学生在获取某部分知识或技能过程中由于受知识和能力局限所造成的障碍。凡是这样的重点或难点也需要详讲、细讲。说课中能否做到该详则详,该略则略,不但反映了说课者说课技巧的成熟程度,也说明说课者理解教材的准确性和实际处理教材的技能。只有抓住重点,突出重点,课才会说得精彩,让人印象难忘。

3.说课中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要求

小学语文说课的“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要求”,是由小学语文说课的主要特征所决定的。小学语文说课的主要特征是强调说“理”,即不但要说“教什么”和“怎样教”,更要说出“为什么这样教”,这个“为什么教”就是教育理论,它涉及大纲、教材、学情、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法等一系列教育的基础理论。

在小学语文说课活动中贯彻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要求,保证了教师的课堂教学得以在教育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从而为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率提供了有利条件,它也使经验型的实践性教学活动,上升成了一种科研型的、研究性的教学探究过程,从而使教育理论也得以可能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得到验证和发展。

要在小学语文说课活动中落实好理论与教学实践相结合的要求。首先必须正确认识与处理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辨证关系。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从本质上讲是统一的,但由于理论具有普遍性,而教学实践的实际情况却干差万别,所以,有时候,有些教学实践中的做法,从道理上讲是可行的,但在实际教学中却行不通,有时则道理上讲不通,而实际教学中却行得通。如果不切实际地照搬教育理论,就会成为教学中的教条主义,造成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脱节。就说课活动而言,就是要求就说的内容进行上课,并通过这种教学实践,使教育理论更接近教学实际,从而逐步做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其次,要处理好理论与教学实践的结合是不能呆板地说教学实践,也不能孤立地谈教育理论,而要把说教育理论与说教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而且这个“结合”,还应当是自然的,具有某种必然的逻辑联系的,不要为说理论而说理论,而要使理论为教学实践服务,成为实施教学实践的科学依据,从而使听者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以达到增进说课效果之目的。此外,还要在说理论的时候把握好“深浅”的度。浅了,仅仅点到,贴标签似的,固然不好;“深”了,不管需要不需要或有无直接联系,把可以搬出来的理论依据统统搬出来,也是应当避免的。总之,合理、科学、不勉强,在说课中做到理论与教学实践有机结合,而且做到结合得自然,是说好课的一个重要条件,也是对说课的最基本的要求。

4.说课与课堂教学相统一的要求

说课与课堂教学相统一的要求是由说课的目的任务决定的。说课的终极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提高教学效益,这与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是一致的。对上课前说的课来说,说课中的教学过程既是对课堂教学所作的理论上的规划设计,这些规划设计又要通过课堂教学去实施、验证。如果是上课后说的课,则说课是课堂教育某种意义上的再现。说课与课堂教学这种联系上的特殊性,说明说课应与课堂教学相统一。凡是课堂教学需要遵循的原则,说课也必须遵循。例如课堂教学要求目标明确,因此说课时也必须说清所说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要学生掌握哪些知识、发展哪些智能;课堂教学要求结构合理、紧凑,符合系统论的原理,说课中的教学程序也就应该一环紧扣一环,具有严密的逻辑性;课堂教学要求教法得当,说课在选择教法的时候,也就必须审慎对待,努力选择最合适的教学方式。

在说课中落实说课与课堂教学相统一的要求,是十分重要的,它可以有效地避免说课中理论与实际脱节的倾向,使说课真正发挥出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功效。

5.说课的其它要求

说课,既是说课者教学素质的集中反映,自身也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说课的其它一些要求是:

①要有创造性

创造性是艺术的灵魂,也是一切艺术所具有的共同特征。赞可夫说:“所谓创造性,就是一种不断前进,向着更完善、更新鲜的事物前进的志向,并且实现这种已产生的志向。明天一定要比今天做得更好,这是一个创造性地工作的教师的座右铭”。作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说课艺术,它也贵在创造、贵在灵活、贵在说课者说出自己的特色来,这也正是同样一个内容,不同的说课者会有不同的说课效果的根本原因。如果刻板地按图索骥,墨守成规,死搬硬套说课的条条框框,说课也就成了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图腾,没有一丝活力和毫无魅力可言了。所以,说课一定要注意发挥自己的特长,在不违反说课原则的前提下,努力扩大创造的空间,说出自己的特色。如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若干说课的若干环节或对某些环节作些拓展,以及设计一些与众不同的精彩的导语和艺术地运用好多种教学媒体等等。

②要控制好说课的节奏

在现实的说课活动中,有时会出现三种情况:一种是规定的说课时间到了,而课还未说完,于是出现了说课的“拖堂”;二是“前松后紧”,即说课开头时慢慢吞吞,没有时 间观念,后来发觉时间所剩无几,而内容还有一大截未说,于是慌里慌张地突然加快语速,一句接一句,也不管别人能否听得清楚,最后匆匆忙忙,草草收场;第三种情况与第二种情况相反,就是“先紧后松”,开始时说得快,后来内容快说完了,而时间尚剩许多,说课者只好采用东拉西扯,或故意减慢语速等手段,以期捱满时间。这些现象都会严重影响说课的整体效果。说课的过程,就像弹奏一部乐曲,自始至终都要注意控制好节奏。说课前应根据说课规定的时间,对各部分内容所需的时间,大致作一个估算,以便心中有底。在具体的说课过程中,应尽量做到按计划时间说课,切忌脚踏西瓜皮,说到哪里算哪里。语速要前后一致,做到整个说课过程节奏统一、和谐、不慌乱、也不紧张,在规定的时间内有条不紊地说完该说的全部内容。

③要讲究说课的风度

要使说课具有高度的艺术性,还要求说课者讲究说课的风度,如整洁的仪表,亲切、自然的.教态,轻松自如的谈吐和恰到好处地运用体态语言等等。

优美的说课风度,也是一种重要的说课艺术,它能给听者以视觉和听觉上的美感,从而使说课也变得更加艺术化。说课中,说课者要轻松、自然、洒脱,但又不能眉飞色舞、手舞足蹈,像演说一般;要庄重,但又不能拘谨、过于严肃。教师说课时的位置,一般要求相对固定,不要多走动。眼睛也不能只盯着讲稿,而要和听者建立视线上的接触,其目光和眼神也应该是十分自然的。总之,说课艺术是说课者高深教学造诣的体现,是建立在说课者个人素质修养基础之上的。它要求说课者在说课中有恰如其分的姿态、动作、神情,并能恰到好处地使用目光、表情、手势、体位之类的体态语言。努力做到庄重得体又不拘谨呆板。虽可谈笑风生,但不能流于滑稽;虽可诙谐幽默,但又不能庸俗、浅薄。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8

一、说教材

《和时间赛跑》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小学语文第八册第十一组课文中的一篇记叙文,主要叙述作者小时侯因外祖母去世而过分忧伤,爸爸妈妈为早日结束他的哀痛,告诉他外祖母永远不会回来了。从此,他感到时间过的飞快,感到着急和悲伤。为此,他常常和时间赛跑,养成了和时间赛跑的习惯,并使他在最后的几十年里受益匪浅,并捂出了一个成功的秘诀,那就是:假若你一直和时间赛跑,你就会获得成功。

本节课训练重点是理解文中父亲说的话、有关珍惜时间的谚语和文章最后一段话,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本课难点是通过文中具体事例明白时间可以争取的道理,从而养成珍惜时间的习惯,这也是本课的教学目标。

由于四年级的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据课文内容和我班学生思维比较活跃的特点,教学时可以指导学生读文体验并展开探究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然后让学生联系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谈体会,感受时间的珍贵,形成珍惜时间的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

二、说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语文素养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创新精神,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理念,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同时也为体现新课程标准中知识和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三个维度的统一,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时我采取引导法,以课文题目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探究并体验,最后结合实际进行阅读反思谈体会和收获,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堂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三、说教学过程

爱因斯坦说过:“问题的提出往往比解答问题更重要。”由于文章题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从题目入手质疑,提问:作者为什么要和时间赛跑?“我”是怎样和时间赛跑的?边学习边解决问题。接着我让学生快速的浏览课文,找出“外祖母去世后,爸爸看到我哀痛的样子和我说了什么话,画在书上。”

探究定向后,我用信任而具带鼓励性的语言引导学生反复爸爸的话,自主探究,学生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难免碰壁或者片面,这时我再让学生小组讨论,学生有自主探究转为合作探究。

学生通过读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探究明白了:爸爸的话。并从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事例中体会到了时间的一去不复返。学生在对文中“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等谚语的探究理解中体会到了时间的珍贵和飞快。

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后,问题基本明朗化,这时我提问:“作者体会到了时间过的飞快,他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根据学生的回答自然过渡到和时间赛跑,这时顺学而导“课文围绕和时间赛跑写了哪几件事,用①②③标出”让学生通过讨论和交流来体会珍惜时间的意义,最后让学生明白要节约时间,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的事情,从而体会文章的最后一段话,这时上课时提出的问题已经解决了。

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加强对学生进行朗读训练,不但要从朗读技巧上指导,而且要引导学生入情入境,表达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学生探究理解过程重,我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朗读体验,边读边议。

新课程标准要求:语文课要具有开放性和探究性,所以在学生读懂课文内容并理解体验后,我再让学生交流自己的体会和感受,最后由教师总结全文。

四、说板书设计

学生在讨论探究中,我相机板书,我的板书是这样的:

和时间赛跑

外祖母去世:哀痛万分(起因)

和时间赛跑:兴奋无比(经过)

假若……就……(结果)

这个板书一方面展现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一方面展示了文章叙述顺序,为下一组了解文章的顺序这一训练重点做好了铺垫,同时也反映了作者珍惜时间价值观的形成过程和情感态度的转变过程。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9

一、说教材:

《扁鹊治病》取材于战国时期名医扁鹊的传说故事。写扁鹊拜见蔡桓公,几次指出蔡桓公病在何处,劝他赶快治疗。蔡桓公坚信自己没有病,因而对扁鹊的态度由不相信到不理睬,到最后的不高兴,致使延误了病情,病入膏肓,无药可医。故事以蔡桓公这样一个悲惨的结局,警示人们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正确的意见,否则后果不堪设想。选编这则寓言:一是使学生在读中感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二是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

二、说目标

根据以上我对教材的理解,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理解本课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联系有关的词句,体会人物的想法,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在反复朗读课文的基础上,读好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想法,准确的理解寓言的寓意。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和大家讨论,勇于发表自己的看法。

2.体会到防微杜渐,不要讳疾忌医,要善于听取别人正确意见的道理。

教学重点:整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结合重点词句,体会人物的心理,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本课的教学难点是让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

三、说教法

1、根据教材的特点和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采用“自主学习,自能阅读”的教学方法。即引导学生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读、自悟,使学生在读中领悟故事所要阐明的道理,并在阅读实践中逐步掌握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从而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创设愉悦和谐的情感氛围,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提倡个性化解读文本。以成功达成目标。

四、说学法

1、让学生品读重点句,感悟人物特征,体味人物心理想法,感受人物态度变化。

2、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寓意。

五、说教学过程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让学生在“读、悟、议”这种宽松民主中的氛围中学习。作为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架设生活与教材的桥梁,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并参与其中,推动学生去深入地感受。因此,我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哪些寓言故事啊?大家一起回忆回忆,(课件出示图片)什么是寓言呢?

今天,老师带着你们一起再来学习一则新的寓言。这则寓言叫《扁鹊治病》(板书:扁鹊治病)

【目的是通过对之前学过的寓言故事做一个复习,引出对寓言的解释,顺势导出课题。】

2、教师出示课件,介绍扁鹊。

(二)、初读感知

1、带着下面的问题第一遍读课文:

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正确读写下面的词语;

2、再读课文,根据自读提示说说课文主要内容。

过渡:课文大意我们已经了解了,那文中的这两个人给大家留下了什么印象呢?(出示扁鹊和蔡桓公图像)

(三)、细读研讨

1、汇报交流。引导分析扁鹊和蔡桓公的特点。

快速默读课文,谁来说说你眼中的扁鹊是个什么样的人?

生回答。

边读边用曲线画出能证明他是名医的句子,并说说你的理解。【这里我的设计打破常规,不逐段分析,而是以“名医”为线索,让学生在找句子的过程中整体感知课文,了解扁鹊,能归纳他的特点。】

(板书:扁鹊 医术高明)形容一个人医术高明,我们还学过哪些词?(出示课件)课件显示:救死扶伤 药到病除 妙手回春 对症下药 起死回生 杏林春满

2、这些成语都是对技术精湛、道德高尚的医生的高度赞美,而扁鹊恰恰就是这样一位名医,请同学们带着赞美之情一起来读读这些成语吧。(齐读)希望大家能牢牢地记住这些美妙深远的成语,并把它们运用于自己的学习和生活中。

3、这么好的医生怎么就没治好蔡桓公的病呢?分析原因:课文中扁鹊几次请求给蔡桓公治病?蔡桓公是怎么说的?

大家再浏览一遍课文,根据课件中的表格,小组合作试着表演扁鹊与蔡桓公的对话,同时体会两个人物的心理。你能不能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时的样子?(怒发冲冠勃然变色 愤愤不平咬牙切齿 暴跳如雷 怒气冲冲 怒火冲天 恼羞成怒 拍案而起 火冒三丈 怒不可遏 怒火中烧 勃然大怒 暴跳如雷 气急败坏 大发雷霆 )

这里让学生用四字词语来形容一下蔡桓公生气时的样子,目的在于丰富学生的积累,并通过这些词语形象地体会到人物的心情。

【课文的主要部分我让学生自读自悟,合作学习,品读扁鹊和蔡桓公各自表现的句子,让学生感悟人物的特征,体会人物品质,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朗读能力。】

4.因为蔡桓公对扁鹊的不信任、不高兴、不理睬,一次又一次拒绝了扁鹊治病的请求,才是导致他病死的直接原因。最后他后悔了吗?从哪个自然段看出来?指名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你从什么地方看出蔡桓公也相信他是一位名医了?(抓住“请”字理解蔡桓公的后悔。)

5.当蔡桓公要去请扁鹊治病的时候,已经过了医治疾病的最佳时机,扁鹊走了,病入骨髓、浑身疼痛的蔡桓公只能等死。你想象一下,此时此刻,蔡桓公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

6、汇报交流,教师顺势引导提问:蔡桓公的病是一下子就不可救药了吗?他的病根到底在哪里?【这个设计是让学生理解寓意打基础。】

7、蔡桓公根本就不相信扁鹊,(相机板书:固执己见 讳疾忌医)可扁鹊为什么一次又一次劝说蔡桓公治病呢?说明了什么?(板书:医德高尚)【这个问题的讨论,是让学生从扁鹊的坚持和担心中体会扁鹊高尚的医德。】

8、从这个小故事中,我们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生活中,我们身边有蔡桓公这样的人吗?

(四)、拓展想象

如果能跨越时空,你想对蔡桓公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蔡桓公的身上想到生活中的不良习惯,并进行拓展练习,是要进行知识的迁移,将寓意升华,提高分辨能力和思维能力。】

(五)、作业

1、把《扁鹊治病》这个寓言故事讲给你身边的人听。

2、课外读《伊索寓言》。【作业的设计旨在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课文内容,整合课外资源,开阔眼界。】

六、板书设计

这课的板书,我以归纳人物自身的性格特点和品质,引起学生的思考,从而得出要防微杜渐,善于听取别人的正确意见的道理。

附板书设计:

扁 鹊 治 病

扁 鹊 医术高明 医德高尚

蔡桓公 讳疾忌医 固执己见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0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2、受到做事要遵循自然规律的教育。

3、丰富见闻,激发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从中受到启示;难点是理解向导的话,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问道”

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已生存的方式和规律,如果不按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九课《自然之道》请同学们齐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谁能说说题目中的“道”是什么意思?(道理、规律)那么题目的意思就是(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

二、统读全文,回顾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了作者一行人的目的,那么他们的目的达到了吗?又发生了什么事呢?读课文,

读文后(选一个学生汇报作者一行人的目的)。

说得真好,你们愿意看看可爱的海龟吗?(师点幻灯片,边看边说)看完后,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三、紧抓蠢事,引入探究。

1、是啊,如此可爱的小海龟却被我们不经意间深深地伤害了,看大屏幕,全班齐读“我们干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师出句子)理解:“愚不可及”

2、我们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面对我们的表现,向导又是怎样说怎样做的呢?

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的第三到第八自然节,边读边画边思考,并标注你的感受。

四、默读课文,深入研读。

1、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出示幻灯片)

思考:

我们的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

向导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2、汇报交流:

⑴学习三-四自然节:

①我们的哪些做法是愚不可及的?

“我和同伴紧张地看着眼前的一幕,其中一位焦急地对联向导说:“你得想想办法啊!”

看见探头小龟有危险,就焦急起来,让向导想办法。联系上文小龟遇险体会我们因爱护小龟,担心它受到伤害,但不懂它入海的基本规律。相机理解“欲出又止”“踌躇不前”“企图”。

指导朗读,读出危险及焦急的心情。

②面对着我们如此焦急的表现,向导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

电脑出示:向导却若无其事地答道:“叨就叨去吧,自然之道,就是这样的。”

向导为什么这么说?理解“若无其事”他说这句话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向导觉得这是正常的规律,幼龟防护天敌,自然有自我保护的办法,不能人为去改变)

③第四自然节中还有哪些句子表明了他们情感的不同?引导学生理解“冷淡”“极不情愿”等词语。

④指导朗读:

谁的想法正确呢?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呢?

⑵学习第五自然节:

①学生汇报:相机理解“鱼贯而出”。②你明白了吗:为什么说我们干的是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

过渡: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⑶学习第六、七自然节:

①自由读6~7自然段思考:这件蠢事造成了什么样的后果呢?

②学生汇报。

③展开想象:食肉鸟是怎样“饱餐一顿”的?

⑷理解“我”和同伴此时的心情:

“天啊!” “看我们做了些什么?

4、朗读第八自然段,体会中心:⑴我们不顾自然规律,焦急地想救小海龟,而导至海龟受到巨大伤害,令我们震惊,我们极力去救海龟,但我们内心仍是悔恨至极,读第八自然段,从哪儿看出我的心情?

⑵我们的内心会想什么?(无知,好心办坏事,不按自然规律办事,只能把事办糟,自然现象神秘莫测,不知道就不能乱加修改。)

⑶(出示句子)向导由若无其事到不情愿,现在心情又是什么样?(悲叹)把悲叹换成感叹行不行?悲(为小龟的惨死)叹(人类的无知,强行改变规律,应受责罚)

⑷向导明明知道我们的想法会害了幼龟,为什么不制止,反而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他这样做你是赞同还是反对呢?

⑸有感情地读第八自然段。

感悟启示

如果你就是当时在场的作者和他的同伴,你们一定从这件事中受到了教训,得到了启示。请把你的收获告诉大家。

朗读全文,明“道”。

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该做些什么呢?课文通过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这就是自然之道。请大家再次用心读课文,细细体味吧!

作业。

找一找生活中违背自然规律行为

板书:我们:无知之愚

自然之道{ }愚不可及

向导:有知之愚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1

【说教材】

《飞向蓝天的恐龙》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们介绍了科学家们根据研究提出的一种假说:鸟类很可能是一种小型恐龙的后裔。20世纪末,我国科学家在辽西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为人们想象恐龙飞向蓝天、变化为鸟类的演化过程提供了证据。文章既揭示了科学家们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发现,也向学生开启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学之门,唤起他们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预习,让学生认识13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有条理的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反复读课文,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起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恐龙演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课文语言准确生动的表达特点。

【说教法】

“教有多法,但无定法。”在本课中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法和小组合作法进行教学。通过展示课件让学生身临其境,情寓其中,从而激起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并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课文。

【说学法】

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觉主动地学习,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三为主原则,引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

【说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欣赏恐龙图片,谈感受

2谈谈你对恐龙的了解

3、出示课题,质疑。

二、初读感知

1.按要求读课文:

①读准生字词,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②文中有大量描写恐龙和鸟类的词语,读准这些词语。③思考刚才提出的问题,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交流:

A、出示词语

迟钝??凶猛??笨重??茹毛饮血 树栖

轻盈??凌空翱翔???敏捷??五彩斑斓

①?读准字音

②?指导书写生字

③?男生读第一组,女生读第二组

④?你发现这两组词分别是描写——恐龙和鸟类

⑤恐龙和鸟类,一个天,一个地,这两者应该是毫不相干的吧?(理解“毫不相干”)那它们有什么关系?

二、精读课文第1——2自然段

1.轻声的读第一自然段,找出介绍恐龙和鸟类的句子,想想它们之间有关系吗,找到告诉了人们重要信息的一句话,

在中生代时期,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2.抓住“一支”、“漫长的演化”等词语,体会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3.再读,体会

4.寻找依据。

a.自由读第二自然段,寻找依据。

b.学生交流。

(1)骨骼结构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2)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的发现。

c.课文中是怎么描述辽西的发现的?

(1)读句子。

我国科学家在辽宁西部首次发现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顿时使全世界的研究者欣喜若狂。辽西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2)“点睛之笔”什么意思?

三、总结全文,激发探索精神

同学们,作者用真实的证据证实了,恐龙变成鸟的假说。但是恐龙是如何演变成鸟儿飞向蓝天的,我们下节课再研究。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神奇的机器人是鄂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这是一篇说明文,他说明的对象是现代社会高科技背景下的各种新型的神奇的机器人。采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举例子。学习本文,要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对神奇的机器人产生浓厚的兴趣,对现代科技的进展有所了解,对科学奥秘产生探索的欲望。

课文主要介绍了“能追捕罪犯的机器人”、“宠物机器人”、“音乐机器人”、“足球比赛机器人”、“仿真机器人”等数种机器人的神奇功能,说明了现代机器人能帮助人们工作,完成许多人们做不了的事,还能给人们的生活带来无穷的乐趣。

课文紧紧围绕“神奇”二字,按照先总后分的结构介绍各种机器人的神奇之处。

1、说教学目标

1)会认9个字,能用“日新月异”、“大显身手”写句子。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能抓住关键的词句,通过读、说活动,体会到机器人的神奇。

3)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说明事物的方法,了解常用的基本的说明方法。

4)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

2、说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的内容,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体会到机器人的神奇。

3、说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说明事物的方法,初步了解举例子、作比较这些常用的基本的说明方法。

二、说教学方法

1、以情激情,使文本焕发生命力

2、创设情景,给课堂注入活力

3、面向全体,让学生自由表达

三、说教学时间

两教时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教时:学习生字,感受课文第2、3自然段介绍的机器人的神奇。

第二教时:

一、回顾上文,引入新课

1、师:上一节课,咱们一齐到机器人博览会上的一号展厅游览了一次,看到了各种各样的千奇百怪的机器人。(板书:千奇百怪)

还记得他们吗?

2、师:遇到危险的情况,这些机器人就能大显身手;一些人们做不了的事,他们做起来却得心应手。(板书:日新月异)

二、抓住词句,感受神奇

1、师:那,除此以外,二号展厅里又会有哪些神奇的机器人,想不想去看一看?快速浏览课文的第4-8自然段,你发现二号展厅里又有哪些机器人呢?

2、生交流(教师板书名称)

3、师:看来这次博览会真是群英荟萃呀,光浏览一遍怎么行呢,赶快静心下来,认真地默读每种机器人的介绍词,把能让你感受到神奇的词句勾画下来。

同桌小伙伴把你勾画的词句读一读,把你感受到神奇的地方说一说。

4、全班反馈交流:看来大家都被机器人的神奇给吸引住了,选一种你最感兴趣的给大家介绍介绍。

出示句子,强调“惟妙惟肖”、“以假乱真”。是呀,模仿的几乎一摸一样,都可以以假乱真了!指导学生读出“神奇”。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3

一、说教学资源

(一)、说教材

《乡村四月》是新课标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六组中第二十三课《古诗词三首》中第一首,这首诗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云雾蒙蒙,杜鹃欢唱,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突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和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依据教材特点和课标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2个生字、正确读写“蚕桑”。

2、背诵、默写古诗。

3、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抓住诗的特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1、诵读古诗并默写。

2、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在诵读中想象画面,并能够用自己的话描绘诗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小黑板、挂图。

教学时间:一课时

(二)、说学情

四年级孩子已经掌握了一些读诗的方法,但因为是借班上课,对学生不熟悉,所以设计教学时我着重考虑如何激趣、激情。

(三)、说理念

《乡村四月》是一首古诗,依据课标,第二学段古诗词教学目标是“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让学生在正确、流利的基础上,有感情,带着表情的朗读。在本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观摩主题,“凭借课文的例子,选找教学突破口,引导学生学习用语文,”指导下,我的设计理念是以读为本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朗读感悟,想象画面,体验诗人的情感。这里的读,是声情并茂地读出诗文的情和意,表达自己的情和感,促进感悟的内化与升华。读出个情味,给予学生尝试的空间与时间,畅所欲言地交流自己的体悟,在互动评价中掌握情感的基调,最后进入意境,身心融入而忘情地读。诗歌与记叙文不同,除了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更要把握朗读的节奏及其轻重音。

二、激发兴趣,说教法

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本节课我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

1、联系生活法:学生是活生生的人,他的生活经验是最感受性的学习材料。《乡村四月》写的是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而现在正好是春季,因此课堂中在课前3分钟与学生轻松谈话聊聊自己眼里的春天。引出古人眼中的春天。

2、知识迁移法。四年级的孩子已学过一些诗,也懂得古诗学习的一般方法“读通——读懂——感悟——背诵默写”,在导入课题后让学生回忆学诗方法,起到复习巩固作用,同时也可利用这一方法来学习本首诗。

3、品读感悟法。课标中提出二段诗词教学目标是“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语文教学,对语言文字的品味是学生的语文能力形成的关键因素。品出诗歌的韵味,必须扣住重点词句,在比较、玩味、体悟中咬文嚼字,嚼出语言背后的情味、意味、韵味;嚼出弦外之音,言外之意,逐渐走进诗文意境场景,走进角色,与人物共鸣,与作者交心,享受人文陶冶与情感震撼。

4、引导想象法。利用插图引导想象景美、人勤景象。

三、培养能力,说学法

1、收集资料法。课前让孩子收集诗人翁卷的资料,培养孩子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朗读教学法。朗读有助于感知语言,感悟者作者抒发的情感。课堂中通过个别读、齐读来正音,看图引导学生想象,熟读成诵等方法让学生把诗读通、读懂。

3、想象悟情法。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因此让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山原的欣欣向荣,乡村人的勤劳忙碌,感悟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

四、师生互动,说程序

(一)、谈话导入析课题

课的关键是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与文本对话的愿望。因此,利用课前3分钟与学生聊天,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眼中的春天后,再让学生背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如《咏柳》《早春》《春晓》……导入新课教学。这样既联系生活,又复习了旧知,为学生理解诗的含义垫定感情基础。

(二)、回忆学法,指导自学

四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一定的学诗方法,让学生回忆学诗的方法——先读通,后悟诗意和诗情,再背诗。通过这一方法来指导学生自学。

(三)、读通诗文

在这里我紧扣“读通”这个环节,先让学生自读后检查指导学习生字“蚕”“桑”。

1、了解翁卷的资料和诗题意思。

2、学生自由读诗。

3、通过个别读、范读、齐读等方式读通诗文,相机学习生字“蚕”“桑”,从生字的音、形、义三方面指导。

(四)、读懂诗文,感悟诗情。

俗话说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依据课标和诗词教学的特点,这环节我采取自读自悟,想象感悟,教师引导,品出诗味的方法,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诗意。而教师的“导”,就是教学的预设,而“味”,就是咀嚼语言,品味出情感。由于孩子们的认知水平和生理、心理特征有别于成人,他们处在启蒙阶段,于是,课堂教学必须高度关注童心、童趣,深入浅出为他们的喜闻乐见。一般而言,要依据学生的实际,教材的特点,知识能力点,设计整体感知要点,突破重难点的方法,领悟情感的方式,从而悟出诗歌味儿来。“导味”,教学过程必须简单,只能是个粗线条,感悟的方式与方法应明了易于感悟,并且能运用操作,这样,教师才能灵活驾驭课堂,放飞学生个性,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这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具体做法是:

1、师生回忆小结了解诗文的方法,指导学生自读自悟诗意。

2、师生互动交流感受。古诗词的教学境界是“显像得意”,即先将文字转换为画面和场景,变抽象为具象,变平面为立体,变静止为灵动,让学生从形象中感受,领悟诗句的情感意蕴。具体到我这节课……

(1)我是这样处理的,“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这两句写景的诗句领悟诗意有一 定的难度,我采用看图引导想象,体会山原的“绿”引读感悟。结合学生的自悟让学生看图和注解感悟“白满川”是天色倒映在稻田里的水中和水色交相辉映,给人一种什么感觉?(白茫茫的很耀眼)因此诗人说“白满川”。春天的雨又轻又小像雾又像烟,这样的雨又可以说是(烟雨蒙蒙)这时我抓住一个“绿”字,引导学生想象:四月的乡村,原野是绿的,山陵是绿的,还有绿的———绿的———绿的———。学生通过看、说明白诗人眼里是个绿色主宰的世界,此时我引用《咏柳》中的两句诗“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和《泊船瓜舟》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让学生感悟绿给人感觉是——生机勃勃,顺势指导学生朗读,读出绿。

(2)“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这两句写乡村的人勤劳的诗句比前两句更好理解,我让学生先说然后点拔。采集桑叶养蚕,耕田插秧这是乡村四月繁忙的劳动生活,从哪里可以看出劳动繁忙、紧张?引出:才了蚕桑又插田。引导学生想象:读着这句我仿佛看到乡亲们————,听到乡亲们在田间说————。接着我引用诗句“一年之计在于春”让学生感受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累并快乐着但对末来充满希望。诗人就是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整首诗的诗意。

(五)、熟读成诵

(六)、默写古诗

(七)、课后延伸

1、自读第二首诗《四时田园杂兴》,让学生谈谈自己对第二首诗的整体印象。学生肯定能说出第二首诗主要写人们很忙,教师再相机说“其实第二首诗的主要意思在第一首诗中就有体现了”,学生再背“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从而对课进行小结。

2、背诵默写《乡村四月》

3、课后收集并积累其它田园风光的诗词。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4

《第一次抱母亲》这篇课文以作者第一次抱母亲为引子,唤起作者及人们对爱的思考:长辈对子女付出多少爱,孩子又给予多少关心,从而激发了作者再次抱母亲入睡这样一种感恩的行为。所以说,这是一篇爱的反思性的文学作品,它引发了所有读者对于爱的反思。基于这样的思考,我谈两点体会;

一、找准切入点。

我认为,每一篇课文都存在一个窗口,可以让读者由此进入文本的深处,起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作用。在设计时,我扣住“难过”“惭愧”这两个表示作者抱母亲时内心感受的词语引发探究:“我”为什么难过?为什么愧疚?进而探究母亲的“力大无穷”,一指母亲肩上的重担,二指生活的重担。对“翻山越岭”这个词再三斟酌,感悟母亲的艰辛。《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在认真解读文本后,我认为文章的作者不仅仅是因为感受到了母亲的艰辛而感动,更重要的是他为自己的不知道而愧疚、难过。试上时,我发现,孩子记忆中父母的关爱几乎都是自己生病了的事,因为太过深刻,可这毕竟是偶发事件。事实上,父母的关爱更多的则在平时的点滴。所以,在课堂最后,我引导学生回想自己的生活中父母的哪些关爱是我们根本没在意,甚至都不知道?唤起学生记忆中那些被遗忘的事情,让他们意识到,我们现在应当每天及时发现爱、回报爱,这些是为了将来在父母老去的时候能少一点难过、少一点愧疚。这样“大问题大空间”的设计,相信学生的回答就不仅是泛泛而谈,而是真正落到实处。

二、彰显语文味。

语文课就是朗读、感悟、对话的过程,让学生写一手好字,说一段好话,写一篇好文。首先是朗读能力的训练,好的朗读就是说话,文章就是作者内心想说的话,我们的朗读就是在替作者说生活中的话。课堂上,我分几个层次引导学生朗读:特别是在朗读我记忆中的母亲那一段的时候,先是在理解“肩上的重担”时,读出重,接着在感受了母亲“生活的重担”后读出艰辛,最后在读完母亲那句“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之后再读那段话,读出母亲的无私,而作为儿女,却应该是时刻刻铭记在心。通过这样有坡度的朗读,带领孩子们逐步走进文本深处,走进我和母亲的内心,并且融合自己的独特体验再表现出来。其实是感悟与对话,好的对话应该是学生与课文、与作者由内而外的互动,教师是智慧的点拨,点燃唤醒学生,触发学生的想象,让他们有话说,想表达,会表达。比如在最后回忆父母的恩情时,我把说话的时间留给孩子,适当点拨“此刻,当你回忆起这些,你的心情如何?”“父母对你如此呵护,可你却…”,让孩子反思自己的行为,并且大胆表达出来。

其实这堂课最初的设计并非如此,为了寻求亮点,我最初在翻山越岭这个“翻”字上做了点文章,因为“翻”在说文解字中,左边的“番”是多次反复的意思,而右边的“羽”是鸟儿的翅膀,“翻”字的意思是鸟儿多次拍打翅膀飞翔。课堂上我用鸟来比喻母亲,双翼的重担凸显母亲翻山越岭的艰辛。但是课上下来发现,孩子们印象最深的变成了这只鸟儿,语文失去了它的本真,所以最终只选择了它“反复、多次”这一层面的意思。在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很多问题。比如,朗读训练还应该落实得更扎实些,时间关系,还请大家多提宝贵意见,批评指正。

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15

一、教材简析

我说课的内容是小学语文人教版第八册第五课《中彩那天》,是第二组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主题是,通过几个小故事引导学生明白:一个人能够真诚地待人处事,总会得到大家的赞许和尊重。

《中彩那天》这篇课文是一篇精读课文。这是一篇外国小故事,写了我的父亲无意抽中了大奖,当我兴高采烈地跑向汽车里的父亲时,父亲却把我赶下车满脸严肃看不出一点中彩的喜悦,我闷闷不乐地回到家中,母亲告诉我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原来抽中奖的彩票是父亲帮同事库伯代买的。最后,经过一番思想斗争的父亲拨通电话通知库伯,他把大奖送还了同事。作者赞扬了这种诚实、守信的品质。我说的是第一课时。

二、学情简介

我班的学生在语文学习上,有良好的预习习惯,大家常常会以“圈圈、划划、批注、质疑”等方法独立地阅读课文,同时还能自主地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组学习,三分之二以上的学生能大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然而作为四年级下期,学生归纳主要内容的方法仍需训练,他们对于本册第一次出现的复述课文的形式,还比较陌生,还缺少自主感悟的能力,需要教师为他们架桥铺路,帮助他们逐步学会复述课文。

三、学习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单元目标及本班学情,我制定了本课简明的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

2.能通过联系上下文、抓关键字、联系生活积累等方法理解词语意思。

3.能抓住“拮据、梦寐以求、奔驰、馈赠、道德难题 、迷惑不解 、捎”等关键词语概括故事主要内容,并通过这些关键词句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其中,“通过关键词句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是学习难点,其他均为学习重点。

四、教学程序

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比较简约的教学程序,因为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是靠学生自己“习得”的,我想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三主模式,力求“抓住一个点,牵出一条线,铺开一个面,勾出一个魂”。抓的点:“拮据、梦寐以求、奔驰、馈赠、道德难题 、迷惑不解 、捎”等关键词语;牵的线:概括故事主要内容、学习生字词、复述课文三个环节;是这样铺开这个面的:

(说课时,可先将几个教学板块整体呈现。)

第一板块:揭示课题

1、导入新课:出示母亲的话“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2、揭示课题,在读课题时,注意读准多音字的字音。理解“中彩”的意思。

(意图说明: “中”是个多音字,要求学生在读课题时,就能注意到这个字音的正确朗读。出示母亲的话,有助于后面复述课文)

第二板块:简要归纳主要内容。

1、中奖那天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呢?要求默读课文,抓住一些关键词语来简单说说发生的事情(板书:简单)可以圈出来,学生小声说,同桌说

师巡视,指导、点拨

2、学生汇报,老师在学生说的基础上板书关键词(意图说明: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是课标对三四年级的要求,在这里,呈现了具体的方法:抓住关键词来简单概括。)

3、学生仔细听老师说,还抓住了哪些关键词

4、学生再补充,师板书(培养倾听的能力。)

5、一起说看板书:课文发生了什么事情?(面向全体原则)

第三板块:学习生字音、形、义

1、黑板上的关键词正是生字词,生互相提醒

2、字音:驰、捎

3、字形:德、拨、惑、赠

4、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词意

1)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拮据”在文中的意思。送到句子里读,从哪里知道的,“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是多么的——, 点明方法

2)抓关键字理解“梦寐以求”,先理解“寐”的意思,点明方法

3)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馈赠”的意思

4)联系生活积累理解“捎”的意思:顺便带

5、齐读词语

(意图说明:虽然我们已步入中高年级的语文学习,但要重新审视语文学习的基础知识,因而字词教学仍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帮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可以为理解课文的内容畅通渠道。课标中,对三、四学段的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第四板块:复述故事

1、现在,把词语放回课文中去,生动、具体是讲讲这个故事(板书:生动 具体),可以选择最熟悉的部分自由说,比比谁运用的原文、原句最多

(意图说明:根据循序渐进原则,把本期的复述学习分为三个层次,起步阶段尽量运用原文原句;巩固阶段可以加入自己的语言;熟悉阶段可以加入自己的评价)

2、指名按顺序说,师点评

3、复述整个故事

(意图说明:课标中要求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

五、板书设计:

拮据 梦寐以求

起因:奔驰 馈赠

5.中彩那天 经过:道德难题 迷惑不解 捎 简单

结果:拨电话 开走 生动、具体

正板书中的关键词(生词)作为本课的“点”,由此牵线、铺面,达到教学目标。副板书是两次训练的明确要求,也是要达到的目标。

六、效果预设

我预设学生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较好地达到目标“认识6个生字,正确读写生词。并能通过联系上下文、抓关键字、联系生活积累等方法理解词语意思。”基本学会“抓关键词语概括故事主要内容”,大部分学生“初步能抓住一些关键词句复述课文”,优等生在此基础上有自己的语言,甚至有一些评价,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后进生得到一些浸润。

当然,课堂中会临时生成一些问题,我会根据课堂的生成,即时调整本课的预设和教师的评价,感谢老师们批评指正。

第五篇:苏教语文三年级下册成语

三年级下册课本成语

银光闪闪:银白色的光闪烁不定。

星罗棋布:像星星似的罗列着,像棋子似的分布着,形容多而密集。蔚为壮观:形容景象非常盛大。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腾云驾雾:形容奔驰迅速或头脑迷糊,感到身子轻飘飘的。千姿百态:形容姿态多种多样,各不相同。瞬息万变;形容极短的时间内变化快而多。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流连忘返:形容留恋不止,舍不得离去。

气象万千:气象,景象。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富于变化,非常状观。风云变幻:变幻,变化莫测。像风云那样变动不定。比喻事物变化复杂或局势动荡不安。

奇峰异岭:非常奇特的山岭。

若急若现:形容隐隐约约看不清楚。

飘飘欲仙:漂浮上升,像要超脱尘世而成仙。多指舞姿轻松爽快或人在某种境界中的感受。

白云苍狗:也作“白衣苍狗”。天上白衣般的浮云,刹那间又变得象黑狗。比喻世事的变化无常。

遥不可及:形容距离现实很远,远的有点脱离现实,以至于无法去接触到。风驰电掣:形容像刮风和闪电那样迅速。

千山万水:形容经过的山水非常多,路途遥远而艰难。

不知所措:措,安排,处臵。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急。

有利可图:图,谋取。可从中谋利益。

有机可乘:机,机会。乘,趁。有机会可趁,有空子可钻。有根有底:比喻事情是有其根源和内情的。

有始有终:有开头,也有收尾。指人做事能坚持到底。有口难言:有嘴却难以说出。形容有话不便说或不敢说。

有恃无恐:恃,倚仗,依靠。恐,害怕。因为有倚仗就无所畏惧或顾忌。有求必应:只要有请求,就一定答应。

有志竟成:竟,终于。有志气的人,最后一定能成功。

尽心尽力:用尽自己的全部心思和力量。热火朝天:形容场面、情绪或气氛热烈高涨。

影影绰绰:模模糊糊,不真切。

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的考虑。文思如泉:指写文章的思路象泉水一样汩汩而出。笔走如飞:是说写文章速度很快,一气呵成。

拍案叫绝:拍桌子大为赞赏地叫好。形容赞赏至极。

出急预料:形容没有想到。

风华正茂:风采和才华正在最好的时候。

出类拔萃:出,超过。类,同类。拔,超过。萃,草丛生的样子。比喻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形容品行、才干很杰出,超出同类之上。

才思敏捷:才思迅速而灵敏,或指反应很快。

后生可畏:指青年人是新生的力量,很容易超过他们的前辈,令人敬畏。手不停挥:手不停顿地挥写,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极快。笔下生花:比喻所写的文章非常优美。

力透纸背:透,穿过。形容书法遒劲有力或文章深刻有力。

束手就擒:捆起手来由人捉拿,形容因无法脱逃或无力反抗而甘愿被擒获。东逃西窜:指到处逃跑流窜。

挨挨挤挤:形容荷叶长得很密,互相挤在一起。翩翩起舞:形容轻快地跳舞,也形容动物飞舞。

精妙绝伦:精细美妙,无与伦比。

炉火纯青:纯,纯粹。比喻学问、技术或办事等达到精纯完美的境地。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仿人或事物生动逼真。

栩栩如生:栩栩,生动活泼的样子。形容形象逼真,像活的一样。梦笔生花,梦到笔头生了花。比喻文思俊逸,有杰出的写作才能。浑然天成:形容才德、文章等完美自然。

斗酒百篇:斗,古时的盛酒器。饮一斗酒,能写诗百篇。形容才思敏捷。鬼斧神工:鬼神所造,非人力所为。形容建筑、雕塑等技艺高超奇妙。

无边无际;没有边际。

铺天盖地:形容声势大,来势猛,到处都是。

波浪滔滔:指波浪奔流连绵不断的样子。

暴跳如雷:跳着脚喊叫,像打雷一样,形容大怒的样子。谈笑风生:形容谈话谈得高兴而有风趣。

沙漠之舟:沙漠里的船。

自强不息:自强,自己努力向上。息,停止。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停息。忍辱负重:负重,担负重任。忍受屈辱,担负重任。

始终如一:始,开始,终,结束。如,如同。自始地终都一样。飞沙走石:沙子飞扬,石块滚动,形容风很大。志在千里:指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

义无反顾:反顾,向后看。在道义上只许奋勇向前,不容徘徊后退。坚定不移:移,改变,变动。非常坚定,毫不改变。

夜幕初垂:夜幕,在夜间,景物像被一幅大幕罩住一样。指天刚刚黑。小心翼翼:翼翼,严肃谨慎。形容举动十分谨慎,丝毫不敢大意。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

七嘴八舍:形容人多嘴杂,讲个不停。

坐观成败:指对于别人的成功或失败采取旁观的态度。

按兵不动:按,止住。兵,军队。使军队暂时不行动。等待时机。现也指接受任务后暂不执行,以观望形势的发展。

操之过急:操,做,从事。办事过于急躁。

轻举妄动:轻,轻率。妄,任意。不经慎重考虑,盲目行动。

兴风作浪:兴,掀起。作,制造。原指妖魔掀起风浪。比喻挑起事端。

蠢蠢欲动:蠢蠢,虫子蠕动爬行的样子。指敌人准备进行攻击或坏人策划破坏活动。

雷厉风行:厉,猛烈。像雷一样猛烈,像风一样快。形容执行政策法令等严厉而迅速。也形容办事声势猛烈,行动迅速。

闻风而动:风,风声,消息。动,行动。一听到消息就立刻行动。

千奇百怪:形容各种各样稀奇古怪的事物和现象。庞然大物:外表庞大的东西。望而生畏:看见了就害怕。展翅高飞:张开翅膀飞向高空。

大大咧咧:形容随随便便,满不在乎。

波涛汹涌:形容水势盛大,奔腾起伏。

窃窃私语:私下里小声交谈。本课用来形容声音很小。各种各样:具有各种不同的种类。

一筹莫展:一点儿计策也施展不出,一点儿办法也想不出来。挺身而出:勇敢地站出来。

翻山越岭:形容长途跋涉的艰辛。

披荆斩棘:指在前进道路上清除各种障碍,克服种种困难。千辛万苦:许许多多、各种各样的苦难。

烟波浩渺:烟波,指雾气笼罩的江河湖海。浩渺,形容水面辽阔。这个词语的意思是雾气笼罩的大海十分辽阔。

一碧万顷:形容辽阔的水面碧绿一片,无边无际。

游人如织:如织,如织布机上的梭子。游人很多,穿梭往来。谈笑风生:风,风趣。形容谈话很有兴致,并很活跃有趣。

一帆风顺:船挂满帆顺风行驶,比喻非常顺利,没有曲折或障碍。风平浪静:形容没有风浪,十风平静。比喻平安无事。鸥水相依:海鸥和海水紧密相依。比喻离不开赖以生存的环境。海波不惊:比喻平安无事或天下太平。

筋疲力尽:形容非常疲劳,一点儿力气也没有了。兴致勃勃:形容兴趣很浓厚,情绪很高。毫不示绞痛:一点儿也不比对方软弱。得意洋洋: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

喜笑颜开:因为高兴而笑容满面的样子。反义词,愁眉苦脸。

烟薰炎燎:熏,用烟火薰烤。燎,烧。有烟火上烧制薰烤。本课指把大雁直接放在火上烤。这样烤出来的食物容易变焦,沾上烟火气味,所以不好吃。

争论不休:休,停。争个不停。

两全其美:全,成全,顾全。做一件事顾全两个方面,使两方面都好。

无影无踪:一点影子、一点踪迹也没有。形容消失得干干净净,不知去向。聚精会神:全部精神集中在一起。形容注意力集中。近义词,全神贯注。

欢天喜地:形容非常欢喜。

揠苗助长:揠,拔。把苗拔起,以帮助其生长。比喻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杯弓蛇影:比喻因疑虑不解而自相惊扰,或比喻虚惊一场。

螳螂捕蝉:比喻目光短浅,一心图谋侵害别人,却不知有人也在算计他。鹬蚌相争:比喻双方相互争持,结果两败俱伤。

郑人买履:用来讽刺那些刻板而不知随实际状况变化的人。

叶公好龙:比喻表面上似乎喜爱某种事物,实际上并非真正爱好它。狐假虎威:假,借,比喻倚仗别人的势力来欺压或吓唬人。黔驴技穷:黔,指导贵州。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已经用完。

下载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说课稿.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1 【说教材】《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

    四年级语文下册《池上》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池上》说课稿 一、说教材(一)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八册第21课古诗两首的第一首,《池上》。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诗中描绘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细腻传......

    苏教语文六年级下册知识点大全

    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复习要点 1、本学期培养的学习习惯: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②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2、《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词作者是胡宏伟,曲......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尊严》说课稿(一课时) 诸城市百尺河小学隋淑美 一、说教材 《尊严》是四年级语文第八册第2单元的第3篇课文。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以......

    四年级语文下册《触摸春天》说课稿

    四年级语文下册《触摸春天》说课稿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描写了一个盲女孩在花香的引导下抓住了一只蝴蝶,最后把它放走,仰起头来张望的情景。本文主要有两条线索,一条是安静的举......

    语文四年级下册知识树说课稿

    语文四年级上册知识树说课稿 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语文下册的内容,我将从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三大部分对该类知识进行简单的分析......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稿《燕子》

    小学语文说课稿3 (行礼) 尊敬的各位评委:大家好! 我是---号考生,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燕子》(板书课题) 下面我就围绕着“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和学法、说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等......

    四年级语文下册《雅鲁藏布大峡谷》说课稿

    《雅鲁藏布大峡谷》说课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工作室全体成员:大家好!今天是我们工作室新学期开展的第一次研讨活动,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能安排好手头工作与家庭事务来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