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科学第06册教案(苏教版)
三年级科学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 观察小动物
1.1观察蜗牛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蜗牛的行为特征。
2、会用简单表格统计、整理蜗牛的食性等情况。
3、能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知识与技能:
1、知道蜗牛的生活习性和运动方式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体验照顾小蜗牛、观察它的生活和成长是十分有趣的。
3、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教学重点、难点:
1、用文字和图画等方式观察记录蜗牛的行为特征。
2、会用简单表格统计、整理蜗牛的食性等情况。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1、小组观察用的蜗牛,盛放蜗牛的容器、放大镜等。
2、供蜗牛选择的食物,如切成小块的菜叶、面包、鸡蛋、苹果皮等。教学过程:
一、蜗牛并观察、描述、画蜗牛。
1、指导布置学生捉蜗牛。①带领学生到校园里寻找蜗牛。②明确蜗牛的生活环境。
2、指导布置学生观察、描述蜗牛。
① 指导学生观察的方法(必要时使用放大镜)。② 指导学生描述蜗牛的外形特征。
3、指导学生画蜗牛。(画在活动记录上)
二、指导学生认识蜗牛有不同的种类。
1、指导学生看书。
2、教师介绍不同种类的蜗牛。
三、观察并描述蜗牛的行为特征。
1、指导学生观察蜗牛的出壳。
2、指导学生观察蜗牛的爬行。
3、指导学生观察蜗牛的食性。
4、指导学生观察蜗牛对刺激的反映。
5、教师先指导方法及实验,然后学生观察(有些项目可以放在课后观察),学生汇报时教师指导学生把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找出规律。
四、研究蜗牛喜欢的生活环境。
1、教师指导学生研究的方法。
2、学生反复试验,并观察记录。
3、各小组交流研究成果。
五、动手给蜗牛设计一个家。
1、根据以上研究的成果请学生谈一谈怎样设计?
2、教师评价并简要介绍注意事项。
3、学生动手(也可以在课后)给蜗牛安家。
六、教师小结本课,并布置大家课后饲养蜗牛,继续观察研究。
1.2观察蚂蚁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文字等多种方法观察记录蚂蚁。
2、能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
3、能对蚂蚁的形态和行为特征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知识与技能:
1、知道蚂蚁的外形特征和行为习性。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体验到探究蚂蚁秘密的乐趣。
3、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想法。教学重点、难点:
会用文字等多种方法观察记录蚂蚁。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学生准备:干净的瓶子、筷子、糖水、放大镜、肉、苹果、米饭、奶糖、植物的种子、死昆虫、喷水壶等。教学过程:
一、指导捉蚂蚁。
1、准备几只干净的瓶子。
2、用筷子前端沾点糖水,靠近蚂蚁。
3、蚂蚁一上来,就把它甩进瓶子。
二、观察并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
1、指导学生用放大镜观察蚂蚁。
2、学生分组自己观察。
3、指导学生把观察结果写在或画在活动记录上。
三、研究不同蚁穴中的蚂蚁的相处情况。
1、教师指导实验方法:
① 把不同地方捉到的两只蚂蚁放在一起,观察它们的反映。② 再多放几只试试,注意使数量不等。
2、学生分组研究。
3、学生分组汇报研究结果。(活动结束,告诉学生把蚂蚁放回到捉它的地方)
四、研究蚂蚁的食性。
1、教师指导实验方法:
把苹果、米饭、奶糖、死昆虫等多种物品放在一群蚂蚁的周围,观察什么食物吸引过去的蚂蚁最多。
2、各小组实验。
3、各小组汇报研究结果,教师把各组的结果汇总板书。
4、全班统计结果。分析蚂蚁吃什么。
五、研究下雨时蚂蚁的反应。
1、教师指导实验方法:
用喷水壶模拟下小雨。观察蚂蚁在下雨时的反应。
2、分组研究观察。
3、学生分组汇报研究结果。
六、研究蚂蚁的其他行为和习性。
1、学生讨论自己研究的项目。
2、教师重点指导有难度的小组。
3、学生自主研究。
七、教师课堂小结
1.3观察鱼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会用文字和图画观察记录鱼。
2、能对鱼的形态特点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
3、能倾听其他同学的想法和建议,并与他人交换意见。知识与技能:
1、知道鱼的生活习性和行为特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体验到探究鱼的特征方面的兴趣。
3、愿意与他人合作并交流看法。教学重点、难点:
能对鱼的形态特点提出问题,并选择适合自己探究的问题,并进行探究。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鱼、鱼缸、放大镜、水槽、回形针、直尺、记录纸 学生准备:鱼、鱼缸、放大镜、水罐、直尺、教学过程:
一、指导观察并描述鱼的特征。
1、教师指导学生明确观察目标、观察要求、并描述观察到的鱼把观察到的鱼画下来。
2、学生自主观察。(注意提醒学生不要把鱼捞出水来)
3、学生汇报观察情况,4、指导学生对他们的发现进行猜测、推测。
二、研讨感兴趣的问题并分组。
1、指导学生讨论:关于鱼,你想研究什么问题?
2、师生讨论。(教师板书问题)可以研究的问题主要有: ① 鱼听得见声音吗? ② 鱼知道饥饱吗? ③ 鱼怎样运动的? ④ 研究鱼鳞花纹的年轮。⑤ 鱼怎样睡觉? ⑥ 鱼是怎样呼吸的? ……
3、指导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问题,把学生按研究的问题进行分组。
5、指导小组学生制定研究计划、方案。
6、全班讨论、研究、完善研究计划。
三、分组研究感兴趣的问题。
学生分组自主研究(教师参与其中一个小组的研究或者巡视各组研究的情况)
四、交流研究成果。
1、各小组汇报交流研究成果。(汇报展示成果的形式可以多样,如:描述、画、数据等)小组汇报时有组长主要发言,其他组员补充,其他小组的同学可以提出疑问请这个小组回答。这样共同研讨,活跃课堂气氛。
2、教师简要小结。
五、教师课堂小结。
1.4动物――人类的朋友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学会搜集、阅读资料来提高对动物的认识。知识与技能:
2、认识保护动物特别是珍稀动物的重要性。
3、知道动物是人类的朋友,珍稀动物是全人类的财富要保护它们。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4、意识到人和动物要和谐相处。
5、珍爱动物朋友。教学重点、难点:
认识保护动物特别是珍稀动物的重要性。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珍稀野生动物的录像带、挂图、投影片等。教学过程:
一、认识动物朋友。
1、指导学生阅读。
2、讨论:“为什么说动物使人类的朋友 ”。
3、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开展竞赛:比一比,哪一小组结交的动物朋友多,认识了解的动物朋友多。)
4、讨论:你最喜欢的动物,并说一说理由。
二、指导学生认识一些珍稀的野生动物。
1、教师播放录像、学生阅读资料、看书。
2、研讨:让学生提出自己的感受、观点。
3、大家总结归纳、得出结论。
三、认识一些力所能及的保护一些野生动物的方法。
1、学生看图,说一说图中所示内容是否正确,谈谈自己的想法。
2、请学生设想出保护野生动物的其他措施。
3、总结概括。
四、调查了解当地的野生动物资源。
1、指导学生分组进行调查、研究。
2、指导学生制作海报等形式汇报。
3、对学生进行评比。
五、教师课堂小结。
第二单元 土壤与生命
2.1土壤里有什么
教学目标:
能够运用多种方法和多种感官来认识土壤。
1、会描述、记录自己的观察结果。
2、能够和同伴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里含有不同大小的颗粒,含有动植物和它们的遗体
2、能够建立土壤是个混合物的概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有着密切的关系。
2、愿意亲近土壤。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一块土地、给每个学生准备一只放大镜、一份土壤研究记录表、每组一小桶水。学生准备:一根木棒、一张白纸、一只塑料杯子、一个硬纸板碟子、一把小铲子、一块抹布。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今天来研究有关土壤的知识。
二、自主学习
1、说说你对土壤的认识
(1)你对土壤已经知道了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录你已经知道的有关土壤的知识。
2、挖土壤(室外活动)
把学生带到校园里事先选好的一块土地,让学生自主去挖泥土。
3、观察泥土里有什么(1)在桌上铺上报纸,把挖来的泥土倒在报纸上,仔细观察泥土里有什么。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你最惊奇的发现是什么?(2)小组内交流、分组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的观察结果。
4、你还想知道有关土壤的什么知识(1)你还想知道些什么?(2)小组内交流
(3)在活动记录卡上记下或画下你想知道的问题。
三、课后研究
花一定的时间去自主研究一下你们提出的问题,把研究结果记录下来。
2.2落叶变成了什么
一、教学目标:
1、会做腐殖质形成的实验,能够制作肥料袋。
2、能够经历成肥的全过程。
3、能够用图画和文字的形式记录自己观察到的现象。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死了的动植物会变成土壤的一部分,腐殖质是由腐烂的动植物的遗体变成的。
2、知道在成肥过程中蚯蚓的作用。
3、建立腐殖质的概念。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够坚持长期观察,有持久性。
2、意识到土壤和动植物之间的联系。
二、教学准备:
一块有明显落叶的土地、一堆土、蚯吲、一壶经过处理的水、每个学生带一些植物、吸管、小铲子、塑料袋、一张黑纸、胶带、报纸、抹布、记录纸、放大镜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一猜,落叶会变成什么?
2、今天我们来研究这方面的问题。
(二)自主学习
1、观察有落叶的土地
(1)学生户外活动、教师指导学生仔细观察:落叶下有什么?土壤是什么颜色的?(2)从土里捡出一些烂叶子,用塑料袋装好带到班上。
2、自主研究
(1)把烂叶子按腐烂程度排队。
(2)交流:你认为落叶在土壤里是怎么变化的?落叶最终变成了什么?土壤的颜色可能与什么原因有关?
3、制作肥料袋
(1)为了能证明落叶在土壤里变成了什么,我们将做一个小实验,这个小实验将要花费你们一段时间,希望你们能长期坚持下去。
(2)讲解制作肥料袋的方法。(同桌两人为一组对比)① 把土壤用塑料袋装好,往土壤里放入一些植物,搅拌。② 往塑料袋里加上一些水,同桌两人一人放蚯蚓,一人不放。
③ 在自己的肥料袋上贴上标签,将肥料袋放在不被干扰的角落里,用黑纸盖上。(3)学生制作肥料袋,教师巡回指导。(4)学生做好后自己做好清理工作。
4、观察肥料袋
(1)每周观察一次,记录下肥料袋的变化。
(2)比较有蚯蚓的和没蚯蚓的两个肥料袋有什么相似与不同?
5、管理肥料袋
(1)定期翻动肥料袋,并作好记录,一定要有坚持性。
(2)对比有蚯蚓的袋和没蚯蚓的袋里的肥料的变化,作好记录。
(三)总结巩固
2.3我们周围的土壤
教学目标
1、探究过程和方法: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能够设计实验,比较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的特性
·能够独立地探究一堆土壤的成分
·能够通过多种途径了解家乡的土壤
2、知识与技能:
·知道沙、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
·了解不同土壤里适合种植不同的农作物
·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了解不同种类的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意识到自己感观的作用,形成探究意识
·具有探究土壤的热情
·具有关心家乡土壤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比较沙土、黏土、腐殖土的特征
课时安排 3课时(调查家乡的土壤2周,交流1周)
教学准备
放大镜、白纸、塑料杯、漏斗、沙、黏土、腐殖土、清水、滴管 教学过程
教学安排
教学措施
对应目标
教学效果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这堂课还是来研究有关土壤的内容,研究什么内容呢?我们先来做个实验。
2、各小组的桌上都有一些土、杯子、一杯水和一根玻璃棒。把土放进杯子,倒入水,用玻璃棒搅拌,等杯子里的东西都静下来后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杯子里的土分成2层了)
3、这分成2层的土是什么土呢?大家都没有注意过我们身边的土壤,所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我们周围的土壤。板书 土壤
板书课题 我们周围的土壤
1、土壤的结构
(1)刚才我们做的实验就是一种土壤的结构。在这杯水里有三种土壤,你们能找出来吗?(2)沉在杯底的土壤,是沙;在沙和水之间的是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腐殖土(3)这3种土壤混合就是我们平时见到的土壤。
板书结构图
板书名称
知道沙、黏土和腐殖质是组成土壤的三种主要成分
2、用多种感官检测干燥的沙、黏土和腐殖土的土样(1)了解学生知识情况
① 关于沙子你知道什么?它看上去和感觉上像什么? ② 关于黏土你知道些什么?
③ 你认为识字和黏土来自哪里?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④ 它们为什么不同?
(2)我这里有3种土,大家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颜色)
(3)还有呢?(看不到了)好,等会儿给每小组一份土壤,你们用什么方法去研究它们呢?(4)每小组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5)集中讨论:谁能从这几点说说?
① 外观:每一土样看上去像什么?它与其他两种看上去有什么不同? ② 声音:当你在被子里摇动时,每一种土样的声音听上去像什么? ③ 闻:每一种土样的气味 鼓励学生说出来
板书 颜色
学生讨论方法
板书 几种方法
督促学生做好清洁工作
问题从学生讨论得出的方法入手
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不同方法鉴别土壤中的沙、黏土成分的多少 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来观察土样,讨论记录沙、黏土和腐殖质的观察结果
第二课时
3、观察湿了的沙子、黏土和腐殖质(1)小组讨论关于土壤知道些什么
① 当天气下雨时,泥土地面会怎样?看上去和感觉上像什么? ② 在沙坑里,湿的沙子感觉上像什么?
③ 湿的黏土感觉上像什么?你曾经用黏土制作过什么东西吗?你是如何制作的?(2)学生描述湿的沙子、黏土和腐殖质的感觉和外形
(3)我们一起来比较一下干燥的土样和湿的土样,讨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4)制作泥土球
① 让学生滚动、揉搓每一种土样,看是否能把它们制成一个球,放在报纸上。② 让学生把用黏土或腐殖质制成的球放在上面晾干
③ 在下一课时,将再次触摸这些小球,看它们是否有什么变化。(5)鼓励学生陈述是如何学习和学到了什么
例:“干燥的腐殖质感觉柔软,但加水后它就变糊状了”„„ 小组讨论自己知道的湿沙子、黏土和腐殖质 小组研究、讨论并记录下讨论结果 活动结束后,督促学生清理双手及桌面
了解土壤中沙、黏土和腐殖质的多少,影响着土壤的种类
4、在纸上涂抹沙子、黏土和腐殖质(1)观察每一种土样留下的条纹 ①思考怎么把沙子、黏土或腐殖质涂抹在纸上,要分几步做? ·往每一种土样中滴几滴水
·在你的手指上粘一点土样
·把它涂抹在记录单上 ②小组完成实验(2)描述涂抹结果
① 电脑感你涂抹湿的沙子、黏土和腐殖质时,你发现了什么? ② 每一种污斑看上去一样吗?你能从中知道什么呢? 根据学生的讨论,综合观点,概括出实验步骤
提醒学生在涂抹完每一种土样后擦干净手指,防止土样混合 从不同方面了解沙、黏土、腐殖质的不同特点
5、比较不同土壤的渗水性能
(1)这3种土的渗水能力都不一样,我们想要比较它们,怎么办呢? ① 实验装置相同 ② 土壤的量相同 ③ 水的量相同
(2)你能预测一下,当水倒入土壤后会出现什么现象?(3)带着自己的猜想完成实验
(4)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你认为过滤的水多好还是过滤的水少好?(5)交流土壤保水性能的好坏和渗水能力的好坏对植物的影响
指导学生设计实验,讨论需要控制哪些条件,在记录纸上记录自己的实验设计
小组实验
了解不同种类的土壤的透水性和保水能力不一样 能够设计实验,比较不同土壤的某方面的特性 第三课时
6、拓展活动:调查家乡土壤的种类(1)制订活动计划和目的、研究方法,(2)到乡间的田地里取回一包土壤
(3)将学生两人一组,用自己的方式研究土壤的成分
(4)在得出自己的结论之后,提醒学生做好清洁卫生工作,并填写好土壤研究记录(5)讨论:
① 家乡的土壤中什么成分比较多? ② 你用了什么方法发现了这种成分? ③ 你认为家乡土壤里还有其他什么成分?
提醒学生运用学过的方法来研究,可以用新的方法。但要注意研究的根据和目的,让学生知道自己行为的意义 组织学生交流 板书设计
我 们 周 围 的 土 壤
腐殖质
黏土
沙砾
比较
沙
不 同
相 似
水分 颗粒
颜色
气味
湿
2.4土壤和我们
一、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交流自己的想法,能够参与讨论。
2、能够用《土壤小报》的形式将自己的土壤知识表达出来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土壤为人类所作的贡献。
2、了解我国的土壤资源。
3、知道人类的许多行为是破坏土壤的。
4、知道垃圾等对土壤的危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意识到土壤的重要,能够感激土壤。
2、能够在自己的行动上为保护土壤做出一份努力。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土壤的资料,记录纸若干张。
学生准备:收集自己进行土壤研究的所有资料和卡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土壤和我们的关系。(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
1、了解土壤为人们做了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土壤能为人们提供什么?(2)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资料,分小组交流、讨论(3)把你知道的填写在书上。
(4)小结:土壤是植物的母亲,植物又为食草动物提供了食物,食草动物又为食肉动物提供了食物。动植物死后,土壤中的微生物又将它们的尸体还原成土壤中的养料,土壤就这样周而复始地为生命提供着无尽的营养,正是有了土壤,才有这美丽可爱的世界。
2、讨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
(1)小组交流:你认为人类的哪些活动破坏了土壤?(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讨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1)小组交流:你认为假如地球上没有土壤会怎么样?(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4、讨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
(1)小组交流:你认为我们能为保护土壤做什么?(2)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
(3)小结:我们小学生能做的就是搞好宣传工作。(4)指导学生自办土壤小报,搞好宣传工作。
(三)巩固应用
总结课文,引导学生写出或画出他们的建议,指导学生办好土壤小报。
第三单元 植物的一生
3.1种子里面有什么
3.2种油菜
本课是观察植物一生的第一步,通过组织学生亲自动手种油菜,使学生初步学会种油菜的方法及种油菜的后期管理,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培养学生能对一种活动进行长期的观察,并会用简单的语言或图画作观察记录,训练学生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达到课程标准中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的目标;能在老师的指导下,会做阳光和水对油菜影响的对比实验,初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能用简单器材做简单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的目标。在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经了解了种子的基本构造,有的可能对植物的栽培和管理有一些经验,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初步学会用种子来培育植物,了解植物生长的过程,观察植物生长过程中的变化,预测植物以后将要发生的变化。
本课需要准备如下材料:油菜种子、放大镜、种油菜的容器、棉花或纸巾、牙签、肥料片、尺子等。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本课的实际情况,先完成种油菜,并对学生进行间苗和移栽的指导,对油菜苗的观察和对比实验穿插在以后适当时候进行,鼓励学生把油菜种好并做好长期的观察记录。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通过种油菜,了解油菜生长的过程; ●能够通过种油菜,知道植物栽培的基本方法; ●能做阳光、水对油菜影响的对比实验。知识与技能:
●能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会观察、描述、记录油菜生长的过程; ●知道阳光、水对油菜生长的影响。情感、态度、价值观:
●训练学生的耐心、细心和责任心; ●珍惜生命。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谈话:如果把一粒油菜种子种进土壤里会发生什么变化?(会发芽、会长高、会开花、会结果„„)但这只是一般的回答,我们认识油菜的一生,最好要用事实、数据来说明。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种油菜。
【评析】虽然只是一个普通的问题,但可以使学生知道研究科学光靠嘴说不行,要亲自去尝试,投入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培养学生重事实、重证据的习惯。
二、观察油菜种子
1、谈话:首先我们观察油菜种子,它有什么特点?
2、学生观察。
3、学生汇报观察结果。
【评析】观察油菜种子一方面是引导学生应用学过的知识对油菜种子进行观察,同时正是从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引导他们发现新的问题,种子到底是怎样长成一棵新的植物的?我们认为后者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更有意义。
三、种油菜
1、自学种油菜的方法。
2、先让学生说说怎样播、播多深、怎样浇水。
3、教师介绍种油菜的方法及注意事项。
①准备一个种油菜的容器,先在容器底部戳几个小孔,为了防止泥土掉出来,用棉花或纸巾堵住小孔; ②在容器的每个小格中放入一半的培养土或壤土; ③在土壤中加入肥料片; ④将土壤填满整个格子; ⑤用水一次浇透土壤;
⑥把油菜种子种入小格里,每个小格种2—3粒,用牙签轻轻地将种子按到湿土里,并在上面覆盖一层细土;
⑦插好标签,写上小组、姓名和日期。
⑧种子播下后,放在向阳通风的地方,精心护理,等着它出苗。
4、学生播种。
〖注意〗小苗不出土,不要浇水。
5、谈话:同学们,猜一猜种子种到土里以后会怎样长呢?种子的各部分可能怎样变化?预测过多少天出芽?
6、学生猜想。
7、谈话:要想验证我们的假设是否正确,就让我们来观察油菜苗的出土吧。请大家把小苗出土的情景用相机拍下来或用笔画下来。
【评析】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在上述的教学活动中,我们要让学生亲历活动的过程,激发学生进行长期观察的兴趣、有意识地培养这方面的习惯。
四、小苗出芽(以下为第二课时,具体教学时间视种植油菜的情况而定,可选择在适合间苗和移栽时进行。)
1、谈话:同学们,你们种的油菜发芽了吗?给大家介绍一下你的油菜小苗发芽的情况。
2、学生汇报。(展示拍的照片或画的画)①油菜苗多数是在哪一天出土的? ②第一对叶是什么样的? ③测量了小苗的高度是多少?
3、小结油菜发芽出土的情况。(用投影片或录象)
五、间苗和移栽
1、讲解:当小苗长出1—2片真叶的时候,将不强壮的小苗拔去,留下强壮的小苗继续生长,这叫做:“间苗”。
2、提问:想一想,这有什么道理?
3、学生讨论,回答。
4、有的小苗需要从一个格子里移到另一个格子里,这叫做“移栽”。也可以把多余的小苗移到班级的大花盆里(最好在校园里开辟一块小田,进行种植),由老师管理。
5、提问:为什么要对有的小苗进行移栽呢?
6、学生讨论,回答。
7、教师谈话:同学们继续对小苗的生长情况进行观察,并作好记录,希望大家有更多的发现,如叶子的变化、小苗的高度等。
8、(一个月后)学生汇报观察结果。①过去几周,本组哪些同学观察记录最好;
②本组观察油菜苗的发现,展示本组种的油彩苗和画的观察记录。
【评析】这里的教学活动要及时进行,因为这一方面受天时影响,油菜的生长有它自身的规律,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的活动及时小结、评价,有利于培养他们长期观察的习惯。
六、研究阳光、水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提问:阳光对油菜的生长有什么影响?
2、学生讨论。
3、学生设计实验。
4、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5、提问:油菜怎样浇水好呢?
6、学生讨论。
7、学生设计实验。
8、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9、学生汇报实验研究结果。
【评析】让学生设计实验就要引导学生充分讨论,使他们的认识达到比较接近事实的状态,了解了油菜的真实情况,他们的设计才是有效的,活动中得到了肯定,他们尝试的热情才会不断高涨!
七、预测以后几周的生长变化
谈话:同学们,预测一下以后几周油菜生长的变化?
(预测时不要满足于简单地说结果,要引导学生说作出预测的理由,例如根据前几周花苗的高度,一周比一周增长得多,估计夏天会长得更快。这就是落实总目标要求的训练学生学习“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可以让学生把预测用铅笔记在相关栏目上。)教学片断赏析 师:同学们,阳光对油菜苗有什么影响吗? 生:有。
师:能具体的说一说吗?
生:我认为油菜还是少晒太阳比较好。师: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生(补充回答):因为多晒太阳会晒死的。众生(笑):哈哈哈„„
生:不对,不对,农民伯伯都是把油菜直接种在田野里的,每天都要被阳光照射,怎么没有晒死呢?所以我认为油菜是喜欢阳光的。师:说得真好。其他同学有什么想法? 生:我也认为油菜是喜欢阳光的。生:我也是。
师:同学们讨论很激烈,搞科学就是要这样。大部分同学都赞同油菜喜欢阳光的观点,但是口说无凭,你们能证明给我看吗?
生:可以。只要找两盆油菜苗,一盆放在阳光下,一盆放在房间里(没有阳光照射),比较它们生长的好坏就知道了。
生:对,我们也是这样想的,不过我觉得放在房间里还是比较亮,最好放在很黑的房间里。生:我同意他们的说法,但是要补充一点,就是要天天给他们浇水。师:想得真周到。
生:我们还有一个办法,两棵油菜苗,一棵放在阳光下,另一棵用一个盒子罩住,就没有阳光了,看哪一棵油菜长得比较好,就可以知道油菜是不是喜欢阳光了。师:我觉得同学们想的办法都很好,下面就开始动手实验吧„„
【教学片段评析】这是研究阳光对油菜苗影响的对比实验教学片断,教师一改过去说教式教学,而充分体现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以前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实验方法,让他们去作实验,现在让他们自己去探索、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动手能力。
3.3油菜开花了
一、教学目标
体会到种植的辛苦,意识到要爱惜油菜花。
1、会用镊子摘取油菜花,将它解剖并制成标本。
2、记录花蕾的形状和颜色。
二、教学重点: 认识油菜花各部分名称
三、教学难点:
会用镊子解剖油菜花,观察记录
四、课前准备 教师:
一朵油菜花、镊子、放大镜、胶带、剪刀、台纸。(每人一套)
五、教学过程(含课后活动)
(一)谈谈我的油菜
请你根据你的种植记录,描述油菜的生长,到花开过程 学生汇报,并补充发表自己不同的发现 汇报积极,敢于说出自己的不同发现。
(二)解剖油菜花,观察 教师演示用镊子解剖油菜花
1、学生提出疑问,共同解答;
2、学生进行解剖油菜花的实验
认真观察演示实验,能提出疑问困难,实验认真细致
(三)制作油菜花标本
1、指导看图34页
2、为什么要做标本?
3、标本制作注意点讨论
4、讨论怎样做;
5、动手做一做;
6、完成标本、保护方法 小组合作协调,互相帮助。
(四)课后延伸
观察更多的花,了解它们的构造,或做标本,鼓励学生好好做 注意保护花草树木!
1、说出自己想要观察的花
2、说说自己打算怎么去做
3.4谁给花传粉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三年级下册《植物的一生》单元第四课。教材从学生常见的蜜蜂采蜜现象引出问题:小蜜蜂,你在干什么?从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出发,引导他们通过观察蜜蜂的身体,比较蜜蜂的身体与棉花棒沾花粉的能力差异,认识到蜜蜂能帮助花传播花粉。然后通过动手实验来观察、研究油菜花的雌蕊、雄蕊,使他们认识到果实的形成和花的雌蕊、雄蕊有关。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对花的构造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掌握了解剖花的方法,已经为本课的教学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着重让学生思考、讨论,交流各自的看法和发现,最大限度的激发他们的研究兴趣,引导他们自己来作出假设、解决问题。经验告诉我们,研究的问题要来自学生的生活,这样才可以充分发挥他们已有经验的优势。因此,教材就要贴近学生的生活,走进学生的生活。我们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教材做以下的处理:在提出问题“小蜜蜂,你在干什么?”以后让学生用手指等物体做个小游戏“跟小蜜蜂一起飞一飞”,模仿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的样子。这样就让探究活动可以自然的从观察花粉开始,比较符合小学生的直观形象思维水平,也有利于保持学生的研究兴趣。《科学标准》指出不要教教材,因此,只要是有利于学生学习的,教材内部的逻辑结构也是可以加以改变的。本课教学中特别要注意的是一节课的研究要从问题开始,也要以问题结束,让探究活动能够不断延伸、不断深化。
教学中需要准备以下的工具和材料:自制的花粉扑(不强求统一,一片纸条、布条都可以,甚至用手指代替)、油菜花、棉签、干蜜蜂、放大镜、白纸、镊子、塑料袋、带子或线之类的东西。
本课的教学目标: 过程和方法:
●通过对身边自然事物的观察,能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
●能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到的现象作出预测,会将探究的结果与假设相比较,反思自己的探究过程;
●能用放大镜对蜜蜂、花粉进行细致的观察,并能用图和文字表达自己的观察结果; ●会自己设计实验探究花各部分的作用。知识与技能:
●观察干蜜蜂,能指认一些主要器官; ●同时能将观察结果和蜜蜂的生活习性联系起来; ●知道蜜蜂会给花传粉的;
●认识果实的形成和雌蕊、雄蕊有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乐于对周围生活和学习中的各种现象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 ●愿意参加探究花各部分作用的活动; ●能和他人合作交流。教学过程设计
一、导入
1、录像“小蜜蜂在花丛中活动的情景”。
2、提问:小蜜蜂在花丛中干什么?
学生作解释(基本是比较杂乱的,正确的与不正确的说法都会有,突出的特点是学生对自己的说法的正确性也是非常含糊的)
【评析】这样的导入有什么好处呢?电教手段的运用有利于情景的再现,让学生可以清楚的回忆起小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的景象。直接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对这样习以为常的现象进行第一次认真的思考,能够在交流中呈现的众多似是而非的说法中发现矛盾,发现问题的研究价值,激发起探究的兴趣。
3、游戏:“跟小蜜蜂一起飞一飞”。
①让学生模仿小蜜蜂在花丛中的样子在油菜花上“飞”(能在油菜田里最好),工具可以是自制的“花粉扑”或干脆用自己的手指代表小蜜蜂。(不必有意识的让孩子们注意花粉,意外的收获会引起更大的研究兴趣)②交流游戏中的收获。
【评析】游戏的目的在于发现花粉的存在,引出观察的对象,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同时这种自然状态下的发现、研究过程更像科学家的科学研究,多次的反复会让我们的学生逐步无意识的感觉到“科学就是这样的”,提高对科学研究过程的认识,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真刀真枪搞科学”的能力。
二、观察花的雌蕊和雄蕊
1、谈话:花粉是什么样的?它又是从哪里来的呢?为什么会沾到我们的身上?
2、学生观察雌蕊和雄蕊的特征。(使用放大镜,提醒学生用多种感官参与观察,一定要让他们有充分的观察时间)
3、交流。(注意细节,观察详细的要予以鼓励,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评析】这部分的活动让学生观察花的雌蕊、雄蕊,这是上节课观察花的构造的继续深入,通过细微部分的观察,动手摸摸,才有可能发现花蕊“粘”的特点,推想植物可能有传播花粉的需求,对小蜜蜂的行为作出自己的假设。从学生探究的思维看是符合三年级学生实际的,也有利于保持学生的探究欲望。
三、观察干蜜蜂的身体
1、谈话明确观察要求。
2、学生观察干蜜蜂的身体。(注意放大镜的使用,观察绒毛;用图画记录观察结果。)
3、交流观察结果。
4、总结性讲解,给出科学的各部分名称。
【评析】这部分的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由整体到部分有序观察,认识蜜蜂的主要器官。同时要能够从一些“花粉扑”有利于粘花粉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有意识、有重点的去观察蜜蜂身上的特征,培养他们搜集证据的能力,同时要有意识地创设机会让他们尝试对所要研究的问题作出合理的解释。
四、研究棉签和干蜜蜂谁沾花粉的本领高
1、谈话:小蜜蜂的身体可以粘上花粉,我们游戏中的很多物体和这里的棉签也可以粘上花粉,你认为小蜜蜂和棉签哪个粘花粉的本领高一些?
2、学生预测、记录
3、提问:我们通过什么方法来研究?
4、讨论交流(对比实验的思路要有所渗透,以利于实验的开展)
5、学生探究。
6、汇报研究结果。
【评析】这里我们完全可以让学生自己去研究,让他们在兴致勃勃的玩耍中收集起一小撮一小撮的花粉进行比较,实验是可以反复验证的,结果也会重复出现!只有玩够了,学生才正真品尝到研究的乐趣,科学才是有吸引力的。
五、讨论花和蜜蜂的关系
通过提一系列的问题:“蜜蜂在花丛中干什么?传粉对花有什么好处?小蜜蜂为什么会给花传粉?”引导学生讨论花和蜜蜂的关系。
【评析】这是本课小结性的讨论,通过研究,学生本来就具有的凌乱认识得到了整理,模糊的认识也清晰化了,这时问题就基本得到了解决。我们觉得一节理想的科学课应该从问题开始,到问题结束,这就是所谓认识无限,探究无限!“小蜜蜂在干什么?”的解决就意味着新的问题的诞生,因此创设问题情景是这部分教学的关键,新问题的产生才是我们的目的所在!“科学认识是螺旋上升的”才得到了最好的实践注解!
六、研究花各部分的作用
1、提问:植物在开花之后紧接着就会结出果实来了,你觉得果实的形成和什么有关系?
2、学生交流个人看法(要充分,从花的各部分在果实形成过程这是否有关键的直接作用到传粉意义都要有自己明确的看法)
3、讲解:为了研究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把花的某一部分摘去,观察它还能不能结出果实。
4、作出假设,设计实验。
5、布置学生课后实验。
七、研究其他问题
1、教师谈话:你们还想研究其他问题吗?
2、讨论交流
3、鼓励学生课后研究
【评析】我们觉得尊重学生,就应该让学生研究他们喜欢的问题,研究花各部分的作用可以是一个典型例子,但是也不必强求一定要研究花的生理作用,随着认识的不断提高,这个问题总会得到解决的。我们应该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每一个问题都可以发展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比如研究“假如你是小蜜蜂,你会给哪些花传粉?”就是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教学片段赏析:
师:刚才我们仔细的观察了蜜蜂的身体,大家发现蜜蜂的身上有好多的绒毛,你们觉得这些东西可能会有什么用处呢? 生:跟鸟的羽毛是一样的。生:可以保护它。
生:在花中间飞的时候会粘到花粉。生:对,可以帮助花传播花粉。师:真的吗?
生:我以前看见蜜蜂的脚上有花粉的。生:是的,我也看见过蜜蜂身上有花粉的。师:是吗? 生:真的。师:确实这样,蜜蜂的身上的这些绒毛非常容易沾上花粉。大家平时的观察确实是比较仔细的。刚才我们在做游戏的时候发现,很多东西碰到花粉都很容易被粘上,你觉得蜜蜂和棉签碰到花,哪个更容易粘到花粉? 生:棉签。师:为什么?
生:棉签大,蜜蜂小。
生:不对,要用少一点的棉花的。
师:你的意思是要在同等条件下比,对吗? 生:是的。
师:考虑问题就是要这样周到一些。
生:我觉得应该棉签沾得多,有时侯人生病了,用棉签粘药水也可以粘到很多的。生:我觉得应该蜜蜂粘得多,因为它本来就是会采花的。
师:好吧,我们来试一试,我给大家提供一些棉签、每组给一只干蜜蜂标本,你们自己做做,比一比到底哪个更适合粘到花粉。
(学生实验,教师巡视,间或和一些小组进行一些讨论,指导他们把每次实验的花粉收集在白纸上,堆成一个个小堆进行比较)师:通过研究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在实验中发现,干蜜蜂身上粘到的花粉比棉签上多。生:我们也是这样的。
生:我们还用棉签和蜜蜂比了一下沾水,我们发现花粉在棉签上不容易粘上,在蜜蜂身上可以粘很多,但是棉签比较容易吸水,干蜜蜂就吸不住水。师:你们还自己做了别的实验,发现它们各有长处? 生:是的。
师:看样子,大家的意见是比较统一的了,说明大家的实验做的都很成功啊。(学生开心的笑„„)
师:那么,蜜蜂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干什么呢? 生:采花,就是采花粉。生:采蜜。师:采蜜?
生:是的,我们村上现在还有养蜜蜂的人在呢,一直要放蜜蜂出去采蜜的,我去看的。师:花里面有蜜吗?(学生犹豫,无法回答)
师:我们只要亲自观察一下不就知道了吗?(学生立刻显得很兴奋,有的已经开始解剖花)师:怎样才能找到花里面的蜜?
一生抢说:我知道!我知道!可以放在嘴里嚼一下,我们嚼过的,是甜的。师:好,我们就来试试。(学生活动)生:是甜的。生:是的。生:有一点点甜。
师:我们现在来想象一下,蜜蜂在花丛中飞,飞的时候都做了些什么„„(学生想象)
师:好,你都看见小蜜蜂做什么了?
生:小蜜蜂一会儿停在这朵花上,一会儿停在那朵花上。生:小蜜蜂身上粘上了很多花粉。生:小蜜蜂身上的花粉粘在了花上。
生:小蜜蜂在采蜜,一张尖尖的嘴伸在花中间吃花里面的蜜。……
【评析】“低估儿童的学习潜能比高估更可怕”,即使是低年级学生也不是一张白纸,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学习的基础,他们的好奇心是学习的起点,只要善加引导,都可以转化为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行为。在教学活动中,我们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充分的发挥它们的作用,设计了一些游戏式的探究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探究,在游戏中发现,在游戏中整理研究经验,促进了学生认识的发展。
3.5收获和播种
第四单元 固体和液体
4.1认识固体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辨别周围的环境中的物体,哪些是固体,哪些是液体,给物体分类。
2、会运用感官和工具认识固体在颜色、形状、软硬、透明、轻重等方面的性质,并能描述出来。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不同的固体能混合,也能分离。混合前固体重量不变、体积改变。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工具比感官更有效。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文具盒、石块、笔、鸡蛋等各种固体;水、饮料、胶水、酒精等液体;天平、量筒、量杯等。
分组实验材料:烧杯、水、面粉、筷子、小勺、放大镜、筛子。
2、学生准备:各种固体、锤子等。
三、教学时间: 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来认识有关固体和液体的一些知识。(板书课题)关于固体和液体,你都知道些什么呢?
2、学生回答。
(二)自主学习。
1、按固体和液体两类给物体分类。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物体,请学生按固体和液体分类。(2)师生交流。
(3)还有哪些物体是固体或者是液体。
(4)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牙膏是固体还是液体?”让学生充分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见解,教师不需要下定论,只要学生能够说出道理即可。(5)教师演示“和面”的实验。
往水里加水,不停地搅拌,直到搅不动为止。边搅动边让学生描述当时是固体还是液体?从而让学生明确固体和液体的区别。
2、研究固体和液体的性质。(1)小组确定研究哪几种固体。
(2)组内讲座用哪些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3)分组实验。请学生注意记录研究的情况。(4)小组内交流,完善本组的研究成果。
(5)小组间交流,描述固体的性质,还要比一比,哪个组研究的项目多。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发现: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法能够全面地认识固体的性质。(6)引导学生总结固体的共同性质:都有一定的形状。
(7)学生实践活动:用多种办法把P44上列举的固体弄碎,并按硬度的强弱排队。
3、研究固体的混合与分离。
(1)研究固体混合前后重量是否变化。
教师带领同学们利用天平来共同完成这项实验。通过数据分析,使学生发现,固体混合前后和重量不变。
(2)研究固体混合前后体积是否变化。
让学生利用工具箱里的器材独立完成此项实验。通过数据分析,原来自己的猜想与实际情况有不同之处,使学生明白,工具的测量比自己的感官更可靠。(3)指导学生把黄豆、绿豆、玉米粉的混合物分开。A.让学生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B.小组交流办法。
C.如果课内时间不够,要求学生能够在课后完成。
(三)小结本课。
4.2把固体放到水里
教学资源的开发:
本课是苏教版《科学》教材三年级下册《固体和液体》单元的第二课。本课继续认识固体的性质,主要认识固体在水中沉浮和溶解的现象,固体和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能够用文字、图画、图表等较细致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乐意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以达到课程标准中制定的用多种感官和多种方法认识和描述一个具体事物,从而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的目标。
这一课学习之前,学生对把固体放在水里有了一定的了解,他们在生活中常有把固体放在水里的经历:有的学生把玩具放到水里玩,有的学生自己“制造”过饮料,还有的学生做过一些家务,对固体放到水里有一定的经验。在本课学习中,学生将预测一些固体放到水里的情形,验证预测和观察结果之间的不同,交流分享发现。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们需要做的教学准备是课前安排每个学生选取感兴趣的固体,为体现材料的结构性,课前老师有目的筛选学生自备的材料或引导学生与其他同学协调,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且能体现探究材料的多样性,使探究活动丰富多彩。此外,还需为学生准备:盐、方糖、黄沙、土壤、搅拌棒、每组一份记录表等。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够搜集固体,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
*能够预测把固体放到水里所发生的现象,并设计实验引发对问题的进一步思考。知识和技能:
*知道哪些固体可以沉浮,哪些固体可以溶解。
*会观察、记录、描述自己的观察结果并乐于交流表达。*知道固体与水混合或分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体验动手做的乐趣,留心观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教学过程设计:
一、故事导入:
1、讲述《咕咚》的故事。
2、听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想法呢?
[评析]每个学生都喜欢听故事,故事给人的启迪因人而已,或开启智慧,或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熏陶。选择与活动内容有关的故事开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进入新课,有利于把学生的注意力一开始就引向课题指向的目标。
二、预测把固体放到水里会发生的现象
1、师出示一个螺帽,一个木塞,让学生猜测把他们放到水里会怎么样?
2、让学生把自备的固体给同组的同学猜猜它们在水中的情况。
3、谈话:同桌当中有没有猜测不一样的?
[评析]预测是科学探究的必经之路,学生的预测各不相同,正是教学的最佳资源。预测结果来自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探究中得到验证或找出预测的差距,久而久之,学生的预测水平会逐渐提高,从而极大激发学生努力探索的情感。
三、亲历把固体放到水里的探究过程。
1、出示活动提示卡: 活动提示卡
另需材料可以小组交换或到自选架选取。
小组成员分工明确,遵守规则,仔细观察,记录细致。
2、学生边做边讨论,但要互不干扰,养成文明探究的习惯。即时的讨论可以使学生身临其境,体验到做的快乐,交流的畅快。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把固体放到水里可以观察到: *有的物体在水中浮,有的物体在水中沉,有的物体悬浮。*有的物体在水中会慢慢变小,直至消失。*有的物体在水中立即下沉,有的逐渐下沉。
3、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探究后,让学生将水中的固体取出,整理实验桌。
4、组织学生讨论综合,推荐一位同学把本组的发现告诉大家。围绕以下问题促进学生深入探究:你在实验时发现了什么?你感到意外的是什么?你有什么新的想法?
5、让学生比较预测和他们的观察结果是否一致。鼓励学生大胆预测,即使预测和他们的观察结果不同也不必灰心失望,因为预测是一种思考,是引导自己勇于探索的指向灯。活动注意点:
关于固体的沉浮只要求学生认识现象,不要求弄清沉浮的原因。学生若对沉浮原因感兴趣,可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不做判断,存疑,鼓励学生课后有目的地去探究。
四、认识固体在水中溶解的现象。
1、上一活动时每一小组都有一块方糖,让学生找一找方糖到哪儿去了。相机告诉固体在水中化了,看不见的现象叫作溶解;固体在水中或沉或浮的现象叫作不溶解。
[评析]课堂是一个紧凑的空间,每个设计都要不露痕迹,在每个活动时都要给学生带来思考与触动,为后续学习作好铺垫。教师有意识地创设情景使学生的积极性无意识地调动起来,让知识在师生的互动中深入学生的心。
2、学生讨论他们想研究固体在水中溶解的哪些问题,让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分类,对于当场可以研究的相机记录下来,对于可以通过其他途径研究的问题,让学生课后研究。
3、引导学生讨论研究时要注意些什么。
[评析]我们的教学强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度,但是增加自由度并不是放任自流,在引导充分提出研究问题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教师梳理筛选,是在学生充分“发散”的基础上的集中,有利于学生参考和确立研究的项目,体现教学双边活动民主而有序。
4、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研究把黄沙、泥土、盐放到水里,注意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做好详细的记录。在学生研究充分后,鼓励学生小组之间“串门”,交流自己的重大发现。
5、组织学生汇报交流。
[评析]布鲁纳指出“一旦儿童能使语言内化为认识的工具,就能用比以前更有效而灵活的形式,将经验规律表现出来,并加以系统的转换。”激励学生运用形象而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表达思维过程和结果,即可使知识得到内化,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
五、看书上插图,问学生:他们在干什么?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生活中还有类似现象吗?你能说明其中的科学道理吗?
4.3认识液体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多种方式(语言、文字、符号)将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液体关于颜色、形状、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的性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愿意与同学合作与交流,体验合作与分享的快乐。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1)烧不、平底烧瓶、锥形瓶、天平。
(2)分组实验材料:装饰板、滴瓶、回形针、烧杯、双层玻璃版、几种不同液体(鲜牛奶、菜油、蜂蜜、洗涤剂、水等)、三把勺子、表格。
2、学生准备:厚塑料袋、简易天平、蜡光纸、大小完全相同的两个小瓶。
三、教学时间: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研究了生活中常见的液体,现在我们来做一个游戏:猜猜它是谁?每位同学选一种液体,说出它的样子和作用,其他同学猜猜是哪种液体。
2、学生思考。
3、学生开始游戏。请一名学生上前说液体的样子和作用,全班同学在纸上写出这种液体的名称。然后请这位同学公布答案,比一比,谁说的比较好。然后换其他同学继续游戏。
(二)学生自主学习:
1、请学生说说教师指定的几种液体的性质。(1)鲜牛奶、菜油、蜂蜜、洗涤剂、水等。
(2)完成P49的表格,此表格可以加长,比一比,谁加得长。
(3)小结:刚才我们认识了液体在颜色、气味、味道上的性质,其实,液体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性质。
2、认识液体在其他方面的性质。
(1)学生阅读P50的内容。请学生参照书中介绍的方法研究,你能发现哪些液体的其他性质。
(2)学生分组实验。
A.倒出同样多的液体,在天平上和水比比看。B.把不同的液体同时倒一点在斜放的板上。C.把不同的液体用滴管滴在蜡光纸上。……
(3)小组交流。
(4)师生小结:通过同学们的研究,发现了液体在轻重、黏稠度、表面张力、毛细现象等方面有所不同。在此要注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来描述。
3、小结本课研究的一些科学方法。
今天这节课我们用到了以下一些科学研究的方法:观察、比较、实验、分析、综合等研究了液体的性质。
要想全面认识一个事物,就需要用多种多样的方法。
4.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认识液体在水中的沉浮现象和溶解现象,能用文字、图画、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二)知识与技能:
1、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可以溶解在水里。
2、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制作果汁饮料的乐趣,留心注意日常生活中的身边的事物。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食用油、蜂蜜、果汁、洗涤剂、烧杯、搅拌棒、天平、凉开水。
2、学生准备:桃子或桔子,榨汁机、干净的矿泉水瓶、少量白糖或蜂蜜。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1)液体有哪些不同性质?(2)液体有哪些相同性质?
(二)学生自主学习。
1、研究把水倒进水中有的沉,有的浮。(1)提出问题。
A.教师帮助学生提出问题:前面我们研究了把固体放入水中的一些情况,我们发现有的固体在水中沉有的在水中浮,有的会溶解,有的不溶解。那么,把液体倒进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沉,有的浮呢?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下面我们先来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有的沉有的浮? B.学生假设。(2)设计实验。
A.根据我们刚才的假设,我们怎样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B.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法、实验中应该要注意的一些现象。C.请学生汇报设计的情况。(3)进行实验。(4)分析实验结果。
A.你们预测与实验结果相同吗?你能找这其中的原因吗? B.在实验过程中边研究边填写P51的表格。
(5)师生共同小结得出结论:和固体在水里的沉浮一样,有的液体浮于水面,有的沉在水下。
2、研究把液体倒入水中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
(1)把液体倒入水中是否也会有的溶解,有的不溶解呢?请同学用刚才的研究方法或者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研究。请自己设计一个表格,把观察到的结果记录在表格中。(2)学生分组研究。
(3)师生共同小结:和固体在水里的溶解一样,有的溶解于水,有的不能溶解于水,但这不是绝对的。在条件改变的情况下,原先不溶解于水的也可能溶解于水。课后我们可以继续研究。
(三)课后作业。
1、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液体混合与分离的例子。例如:榨取果汁、用洗涤剂洗碗等,你还知道哪些例子呢?课后榨取一份果汁,将你的果汁调制的美味一些。
4.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设想
一、对教材的理解:
本课是苏教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5课内容,这一课主要是引导学生研究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通过对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探究方法的综合运用,激发学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本课是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中心的课型,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比赛“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使沉在水底的橡皮泥浮起来”活动,调动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明白改变物体形状,增大空间、在水中加盐等方法能使物体浮起来。第二部分通过活动“如何使生鸡蛋浮起来”让学生讨论、想办法,既激发学生的探求欲望,积极思考,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的方法,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第三部分归纳总结,得出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并根据学到的方法,在生活中验证、运用,保持对科学现象进行研究的兴趣,乐于探索的愿望。
二、对学生的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虽然没有学过空间、体积、密度等专业知识,但根据生活经验已有了一些的认识:比较轻的、像船形的物体能浮在水面上、并且在课外书上已了解到在水中加盐可以使沉在水中的物体上浮。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能运用多种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知识与技能: 知道改变形状、增大空间或水里加盐能增加浮力。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玩中学”的探究乐趣,并产生课后继续研究相关问题的兴趣; 养成与他人合作的探究精神。教学重点:
让学生亲历探究,找到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课时建议:建议根据课堂活动实际情况,用1-2教时完成本活动设计。器材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投影片,水槽、水杯、橡皮泥(或铝箔)、泡沫板、生鸡蛋、土豆、食盐、回形针若干、灌水小药瓶、塑料“潜水艇”学具(配套学具箱中有)。
2、学生准备:水槽、水杯、橡皮泥(或铝箔)、泡沫板、硬币若干、生鸡蛋、土豆、食盐、小刀、“潜水艇”(按教学进程逐步下发)。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你们都看到实验台上的物品了吧?大家会想,这些物品好熟悉呀,现在就请你们把它们轻轻放入水中!你发现了什么?(设计情境,让学生先动起来,玩起来,在玩中发现问题。)
二、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问题
1、你们有什么发现或有什么问题想问?
2、学生自主提出研究问题。
(利用学生已有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供有结构的实验材料,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生可能会提出:泡沫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橡皮泥为什么沉在水底?我想知道浮在水面上的物体有什么作用?怎么让橡皮泥浮起来?„„)
3、师生共同确定研究问题。①整理问题。
②你们提出的问题都很重要,这些问题我们不能一下全部研究出来,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好不好?(此处应该指导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并确定有研究价值且可研究的问题来进行探究。同时,利用上面在水中浮着的那些物体之所以浮,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提供一定的暗示或促进作用。)
三、探究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一)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
1、提问:橡皮泥放入水中的时候是沉还是浮的?(沉的)那你们说用什么样方法使它浮起来呢?
2、学生预想推测:(可以放在泡沫上;可以捏成船形;可以捏成半空心的球状„„)
3、你们想出来的这么多方法,很好。下面就请根据你们的想法设计实验,比一比谁能在最短时间内,使橡皮泥浮上来?浮上来之后,请你在橡皮泥上放回形针。在橡皮泥不沉的情况下,看看谁放的回形针最多?(此处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浮力大小与增大的空间大小的关系,空间大受到浮力大,反之受到的浮力小。)
4、学生实验(比赛开始)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记录卡
我想用什么办法使橡皮泥浮起来?(用图和文字描述探究过程)浮上来后装了多少个回形针?
如果没浮起来是什么原因?(让学生自我反思、调整,再探究)____班级____组 记录:_________ 年 月 日
5、学生边实验边完成实验记录卡。
6、交流实验结果,评出获胜者。(教师引导学生找出各种方法的共同点,再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回形针装得多的原因:改变形状、增大空间;空间越大,载重量越大)
(二)探究土豆和生鸡蛋在水中浮起来的方法
1、提问:橡皮泥可以捏成各种形状,使它空间变大。如果把土豆放入水里,怎么能使它浮起来呢?
2、学生预想、推测:(可以把土豆挖空„„)
3、教师鼓励,让学生分组试一试。
4、学生分组活动、汇报。(此处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况,如学生的土豆挖成碗形且均匀,那放在水中会浮;也可能挖空后不均匀土豆灌水后还是下沉,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同样挖空会出现不同情况?该怎么办?指导学生意识到应该把挖空开口处密封住,才是真正减轻了土豆的重量。)
5、那如果想让生鸡蛋在水中浮起来该怎么办呢?(选择生鸡蛋,旨在激发学生新的认知矛盾,促进学生进行深度思维,新的科学探究又开始)
6、小组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设想。
7、介绍死海有关知识(播放多媒体课件或投影片,如果学生一时想不到,利用这一设计,引导学生探究;如果学生现想到加盐的方法,我们同样可以把这一资料作为联系生活实际加以应用。)
8、教师:往水里加盐真的有这么大的威力吗?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呀。下面大家就自己模拟制作一个死海,看鸡蛋真的能浮起来吗?
9、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学生实验情况,相机进行指导)。
10、小组交流(认识到水中加盐能增加水的浮力)。
(三)探究物体沉浮的奥秘及其应用。
1、研究“怎样让沉在水中的小药水瓶浮起来”。
2、学生动手做。(把药水瓶中的水倒掉即可,但实际教学中可能出现,由于学生到掉的水有多有少,所以可能出现,浮、悬浮、沉三种可能。)
3、你的药瓶浮起来了吗?想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现象?(不同的现象说明,由于小瓶的重量改变不同,所以沉浮现象也不同。)
4、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应用,你知道是什么吗?(指导学生把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解释实际生活现象即“潜水艇”的工作原理。)
5、让学生分组玩“潜水艇”,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潜水艇”的上浮和下沉。
6、学生讨论、交流:潜水艇上浮和下沉的道理(引导学生说出潜水艇里面灌进空气,重量变轻,就会上浮;灌进水,重量变重,就会下沉即可)。
2、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沉浮的性质?(利用潜水艇原理,让学生突然领会到,生活中根据实际需要有时需要让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有时也需要让浮在水中的物体沉下去,从而学会辩证地看问题,以及科学灵活地使用浮力知识来解决问题。此处可结合教材上面的图,如竹排、救生圈、救生衣、鱼鳔、鱼钩、鱼网上的铅坠、潜水艇、船等。学生一直在研究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
4、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探究有关浮力应用的知识。(课堂探究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应该通过课堂活动中捕捉学生新的问题激发并引导学生利用课后更大的空间进行主动的科学探究。)
附 [板书设计]:
5、使沉在水中的物体浮起来
沉在水中的物体 使它们浮起来的方法 为什么 橡皮泥 捏成空心球、碗形、船形、放在泡沫上„„(图)空间变大、增加浮力 土豆 挖成空心、加盐„„(图)空间大、重量变轻、浮力变大 生鸡蛋 在水中加(足够的)盐„„(图)浮力大变大 小药瓶 把水倒掉(图)„„ 重量变轻 课后(自由研究)„„ „„ „„
[自我反思]
1、本案例根据《小学科学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通过对“鸡蛋浮起来”的探索研究,充分发挥学生在科学探究活动中的主体作用,并在过程体会并学习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感受成功的乐趣。
2、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首次教学过程中发现内容设计容量较多,教学时间不充裕的问题,通过反思,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采用分组选做的方法进行实验。这样既照顾了学生的个人研究兴趣,又保障了探究活动的时间。[专家评课]
1、对本课教材的大胆重组。本着将学生定位于科学探究者,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思想,根据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经验及兴趣,直接以“让橡皮泥浮起来比赛”引题开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整节课围绕着“使土豆或鸡蛋浮起来”的进行,学生通过自己想办法,设计实验方案,利用各种材料、工具,使土豆或鸡蛋浮起来,得到成功的体验,又能在实践活动中明白:借助其它物体或改变水的性质等方法能使物体浮起来,达到激发兴趣,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科学知识的目的。
2、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整个教学过程力图让孩子投入到真实的情景中去,在亲自动手操作、自行探究的实践中学习科学,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培养对科学的积极态度。
3、教学设计中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及评价时机的全程化,通过多次的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充分体现课程改革的评价功能。
4.6认识船
一、教学目标:
(一)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船的发展史。
(二)知识与技能。
1、认识各种各样的船,知道它们的用途。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设计一艘船,体验设计的艰辛和快乐,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船的图片,查阅有关的资料、制作相关的课件。
2、学生准备:查阅船的资料,收集船的图片、模型、绘制图画、准备文字稿、图画纸、彩笔等。
三、教学时间: 1 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学生自主学习。
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船的发展。(1)你认识和知道哪些船。
(2)结合P55插图中的船,说说这些船的名字?
皮筏、中国沙船、木船、人力加帆船、木筏、独木舟、侧明轮船、三桅船、内燃机船、尾明轮船。
(3)这些船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它们是靠什么动力在水中航行的?如果按照发展的先后排列,应该怎样排?
(独木舟、木筏、木船、皮筏、人力加帆船、中国沙船、三桅船、侧明轮船、尾明轮船、内燃机船。)
(4)从船的发展中,你想到了什么?让学生畅所欲言。
2、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近代和现代的船。
(1)认识P56插图中船:帆船、航空母舰、水翼船、客轮、潜水艇、货轮、皮划艇。(2)你还认识哪些船?请向全班同学介绍你对船的其他认识,可以结合课外收集的图片向同学介绍。
3、学生自行设计新型的船。(1)学生思考:设计什么样的船。(2)教师提出一些要求。
(3)学生亲自设计。将设计的样稿画下来。(4)班内交流。
(5)将全班同学设计的船的画稿张贴在“作业展栏”中。
第五单元 太阳和月亮的移动
5.1太阳和影子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辨认影子了解物体和影子的关系。
2、能够通过玩影子游戏感受阳光和影子的关系。知识与技能:
1、认识到影子的方向和长度随时间变化而变化;
2、知道这种变化是太阳(视)运动造成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到平常事物的变化中包含着科学的规律。
2、有意识地关注身边的科学。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标杆、粉笔
学生准备:卡纸、铅笔等记录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猜谜语:你走它也走,你停它也停,白天跟着你,晚上离开你。(影子)
2、你知道影子和什么有关吗?
3、今天我们来研究这些问题。(板书课题)
4、室外活动:在有阳光的地方放上标杆,画上它的影子,进入教室。
一、自主学习
1、这是谁的影子?
(1)小组讨论:你认为这是谁的影子?(2)汇报。
(3)在活动记录卡上画出树和电杆的影子。
2、认识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1)小组交流:影子是怎么形成的?(2)汇报。
(3)小结:物体挡住光形成影子。
3、观察阳光下物体影子的变化规律(1)室外活动:再次画出标杆的影子。(2)观察:你发现影子变化有什么规律吗?(3)小组交流。汇报。
(4)小结: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和方向在发生变化。
二、巩固应用
1、影子是怎么形成的。
2、影子的变化规律是什么。
3、课后继续研究影子,你还能发现什么?
5.2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1、观察记录一天中太阳的位置和时刻。
2、用太阳高度仪、温度计等简单测量工具,对一天中影子和气温的变化进行定量观察,采集数据,并做简单记录。
3、利用简单表格(或曲线图)整理有关数据。
知识与技能:
1、认识太阳在天空的(视)运行模式。
2、知道太阳的(视)运动与影子、气温变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持久而细心地连续进行一天的观测。
2、体会到事物之间存在着联系。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太阳高度仪(自制的)、指南针、温度计、手表、记录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为什么早晨影子在西边,傍晚影子在东边呢?
2、今天我们来学习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
(1)学生室外活动,观察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2)室内交流:怎样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
(3)小结:太阳的位置可以用方向和高度来表示,先用指南针确定太阳的方位,再用拳头量一量太阳离地平线有多高。
2、用仪器观测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
(1)将太阳高度测量仪平置于地面,指针指向太阳的方向,使阳光通过指针前端的圆孔,光斑落在指针后端“十”字的中央,此时针尖所示的角度就是当时的太阳高度。
(2)在阳光下,从物体顶端拉一根线到物体影子的顶端,用量角器量出地面和细线之间的夹角的度数,这也是当时太阳的高度。(3)学生室外活动。(4)室内交流。
三、总结应用
1、怎样描述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
2、如果同时记下一天中每个整点时刻的太阳高度和气温情况,气温和太阳高度变化之间有什么联系呢?把我们的发现记在活动记录卡上。
5.3太阳钟
教学目标 过程与方法:
设计、制作太阳钟,并用它计时。
尝试做一个沙漏。知识与技能:
1、知道太阳钟的计时原理。
2、认识多种多样的古代计时工具。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3、意识到掌握和运用自然规律,可以为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4、体会到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日晷和其他计时工具的图片或音像资料。学生准备:制作日晷模型的材料(学具袋中有备)、手表。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有经验的老农会根据天上的太阳来判断时间,这是怎么回事呢?
2、太阳的确可以当作一个钟来计算时间。今天我们来学习太阳钟。(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太阳钟及各种各样的计时器
(1)太阳钟又叫日晷,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2)认识地平日晷、赤道日晷。(3)认识各种各样的古代计时器。
2、看手掌日晷
(1)到阳光下看手掌日晷,注意要面向正南方。
(2)学生室外活动,看手掌日晷,方法按照书上的样子。
3、做太阳钟
(1)你在不同时间里画过物体的影子吗?你发现了什么?(2)我们来做在个太阳钟。
(3)学生室外活动,画不同时间里物体的影子,在每条影子旁标上时间。
三、总结应用
1、小结课文。
2、课后利用星期六时间,按照这种方法做一个整点时间的太阳钟。
第二篇:小学语文第06册教案(苏教版国标本2005)
《长城和运河》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2.了解关于长城和运河的史实,理解她们的特点,激发学生爱祖国,爱人民的热情.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诗歌.[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导入激趣
1.在我们中国,有两大建筑工程,一个像巨龙,一个像绸带.她们蔚为壮观,2.堪称“人间奇迹”.你们知道她们的名字吗?(师板书题目:长城和运河
3.生齐读课题)
4.你们了解长城和运河吗?(运用课件)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1)各自轻读课文,画出不理解,不认识的字词,说说课文是以什么为主线
(2)引出主要内容的.(2)会读会写田字格中的生字.(3)运用“解词六法”,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连绵起伏曲折蜿蜒谱写不朽创造奇迹天堂
2.教师检查纠正学生不良的学习习惯,帮助后进生自学.3.检查自学效果.(1)出示词语:
驾驶 连绵起伏 曲折 蜿蜒 嘉峪关 谱写
不朽 创造奇迹 天堂 杭州 绸带
(2)指名逐个读这些词语.(3)指名解释词语.连绵起伏: 这里指长城像巨龙一样连接不断,一起一伏.曲折蜿蜒: 这里比喻长城像巨龙一样弯弯曲曲地爬行,生动的说明了长城弯弯曲曲,漫长延伸的样儿.谱写: 本文引申为编写赞美的诗歌.不朽: 永不磨灭.本文指诗歌传诵千古.创造: 本文指从无到有,艰苦而努力地建成.奇迹: 奇异的景象.天堂: 这里指美丽的杭州.(4)齐读出示的生词.(5)指导书写生字.三.理清脉络
默读课文,看看诗歌的两部分都围绕“奇迹”讲了哪三个方面?
学生自学后讨论.四.精读课文第一部分
1.导读.作者为何要通过自己的“驾驶着飞机航行”引起奇景呢?
2.讲读.3 比较:
一个奇异的景象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看见了一个奇异的景象.4 “穿行”能否改成“爬行”?(运用动画)景象的奇异表现在哪些地方?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6 你觉得长城怎样? “东起山海关,西起嘉峪关,万里长城谱写了不朽的诗篇.” “不朽”有哪
两方面的意思?明明是人有感而发谱写了一篇又一篇诗歌,这里为何要说是万里长城谱写的? 这是一种什么修辞手法? 这样写有什么好“创造”分别跟前面的哪一个短语,跟后面的哪一个词相照应?
“祖先”该怎么理解?比较:
是谁创造了这人间奇迹? 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创造了这人间奇迹.12 最后两行在第一部分中起什么作用?(突出中心)
13.指导朗读.(1-4行)写“奇迹”的出现和特点的句子怎么读?(惊喜地)
(5,6行)写对“奇迹”抒情的句子怎样读?(赞美地)
(7,8行)写“奇迹”的创造者的句子又该怎样读?(敬佩并自豪地)
将第一部分三方面内容分组读.生评议.15 指名读, 生评议.16 齐读.五.布置课堂作业
1.用钢笔描红.注意“坐姿四诀”和握笔姿势.2.观察文中长城的插图,用下面的词语写一段话.巨龙 连绵起伏 奇迹 曲折 蜿蜒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相似之处在于:扁,柔,有光泽等)
(2)比较: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像绸带飘落到大地.像绸带飘向大地.(3)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
(4)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过渡)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4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 6 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7 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8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9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10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三.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
2.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3.师总结.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2.课后作业.《长城和运河》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一、复习导入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3.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长城的赞叹?(不朽)
二、精读第二部分
1.导读。
听录音并跟着默读第二部分,然后画出作者感叹的句子。
(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
2.讲读。
(1)观察书中插图,填空并回答问题。
“像绸带飘落在大地,银光闪闪,伸向天边。”这句话是把()比成(),这说明它们之间存在()之处,你能说说吗?
(2)你从“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京杭大运河谱写了动人的诗篇”这句话读懂了什么?
前半句“北起首都北京,南到天堂杭州”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动人”一词可否换成“不朽”?
3.指导朗读。
这部分结构完全同于第一部分,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联系奇迹的历史和特点,想一想:朗读时的语气是否也和朗读第一部分的语气一致?同学们不妨自己试着读一读。
指名说说两大部分读法的区别。
同座可分两大部分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妥的地方。
指名读,其他同学闭眼体会,听后纠正。
师读两部分相同的前两句,男生读两部分关于描写特点的两句,女生读两部分关于抒情的两句,齐读歌颂古代劳动人民的两句。
三、总结全文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读懂了什么?我们祖国的美仅仅在于两大奇迹吗?文章仅赞美了祖国吗?
2.师总结:今天,我们乘着作者驾驶的飞机俯瞰了祖国的两大奇迹。祖国的奇迹还有许多,如那一座座长江大桥、一幢幢高楼大厦、赶超世界水平的人造地球卫星、令世人瞩目的三峡工程等等。大家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去创造新的奇迹。
四、布置作业
1.课堂作业。
完成课后习题第三题。
2.课后作业。
(1)多音字组词。
(2)形近字组词。
骂()使()蓝()导()象()
驾()驶()篮()异()像()
绵()峪()蜿()蜒()扁()
棉()浴()碗()诞()篇()
折()绸()朽()州()飘()
拆()调()巧()洲()漂()
附板书:
2.长城和运河
长城——连绵起伏
曲折蜿蜒
(像巨龙)东起山海关
西到嘉峪关
古代劳动人
奇迹
运河——银光闪闪
伸向天边
民的创造
(像绸带)北起首都北京 南到天堂杭州
《美丽的南沙群岛》
教学要求]
1.能正确顺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3.默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星罗棋布”,“合壁”等词语.4.通过朗读感悟课文内容,感受南沙群岛迷人的景色和丰富的特产,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海疆的思想感情.[教学时间] 两课时.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1.欣赏课件画面.2.配乐解说: 宽广无限的大海真美啊,浪花飞溅,蔚为壮观.一派“烟波荡荡接天河,巨浪悠悠通地脉”的迷人景象.这就是祖国的南大门,美丽富饶的南沙群岛.3.指导读题: 美丽的/南沙群岛.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生字,读准字音.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3.结合学生朗读纠正字音.三.感知全文内容
1.引导学生边读边看图思考: 2.在课文中画出有关语句,齐读这三个句子.3 教师小结: 同学们读书很认真,不仅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而且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四.指导生字
1.巩固生字.(1)认读生字新词及其所在的主要句子.浩瀚 海域 岛屿 辽阔
繁衍 心旷神怡 星罗棋布 海龟
(2)查字典,说说带点字词的意思.星罗棋布 心旷神怡 繁衍 碧波 浩淼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礁”和“域”两个左右结构的字.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上节课我们读了<<美丽的南沙群岛>>这篇课文,你们知道些什么? 2.这节课请同学们放慢脚步,边读边想象,细细欣赏那蓝色宝库般迷人的海岛.二.精读感悟
1.传说中的南沙群岛是什么样的?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1)“晶莹的珍珠”指什么“ ”一串串晶莹的珍珠“说明什么?
(岛屿多)
(2)南沙群岛有多少岛屿? 齐读第二句,边读边想象.(3)指导朗读第一,二句.师小结.(4)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在南沙群岛上生活的?
u 指名读第三句,其他同学注意听.u 评议朗读,结合朗读理解”浩瀚“, ”生息繁衍“等词语的意思.3.默读第1自然段,回答课后第五题.师小结.4.了解南沙群岛的悠久历史后,我发给你们每人一把金钥匙,开动脑筋去
打开这座蓝色宝库.u 学生自学第2自然段.思考: 你用什么方法打开”宝库“? 在”宝
u 库“里你发现了什么?
u 组织讨论自学方法和所学内容.结合句子理解”蕴藏“和”用之
u 不竭“的意思.u 为什么说南沙群岛是一座宝库? 请你通过朗读告诉我们.u 为什么说南沙群岛是一座蓝色宝库?
u 师生朗读,体会总分写法.小结: 南沙及其海域有丰富的矿产资
u 源,水产资源,真不愧是一座巨大的蓝色宝库.5.讴歌了南沙群岛的富饶,你们想背上小画板去海边散步写生吗?
a 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把表示颜色的词画下来.b 那金色的沙滩, 黝黑的礁石, 雪白的浪花, 翠绿的海水……任
c 意的组合都是一幅美丽迷人的热带风光图.这些句子你们读懂了
d 吗? 试着画下来.e 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边创作绘画.f 评点学生作品,讨论为什么这样画?用书上的词语和句子说说.结合 g 创作绘画和课文理解”清澈明亮“, ”蓝玉“, ”五彩缤纷“, ”心旷神
h 怡“, ”碧波浩淼“, ”充满魅力“等词语的意思.指名朗读学生喜欢的 i 词句.j 指导朗读本段的两个比喻句.用”……像……“的句式把这两句练习说一说.k 练习试背第3自然段.三.仿段练习
1.课文的第2,3自然段都是围绕中心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南沙群岛的2.富饶和美丽.3.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以”公园真是鲜花的海洋“或”菜市场真是
4.营养的宝库"为中心句写几句话.四.布置作业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2.根据课文写几句歌唱南沙群岛的歌词,老师为你们谱曲.让我们一同讴歌美丽富饶的南沙群岛.3.摘抄课文中的妙句佳句.《美丽的南沙群岛》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上节课我们读了《美丽的南沙群岛》这篇课文,你们知道些什么?
2.这节课请同学们放慢脚步,边读边想象,细细欣赏那蓝色宝库般迷人的海岛。
二、精读感悟
1.传说中的南沙群岛是什么样的?
2.指名读第1自然段。
(1)“晶莹的珍珠”指什么?“一串串晶莹的珍珠”说明什么?
(2)南沙群岛有多少岛屿?齐读第二句,边读边想象。
(3)指导朗读第一、二句。
师小结:南沙群岛的岛屿不仅星罗棋布,而且美如珍珠,你们朗读得真好。
(4)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是怎样在南沙群岛上生活的?
指名读第三句,其他同学注意听。
评议朗读,结合朗读理解“浩瀚”、“生息繁衍”等词语的意思。
3.默读第1自然段,回答课后第五题。
师小结:早在两千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生活在南沙群岛上,说明自古以来美丽的南沙群岛就是我国的领土。我相信你们一定会为之骄傲的,请带着这种情感试着读读第1自然段。
4.了解南沙群岛的悠久历史后,我发给你们每人一把金钥匙,开动脑筋去打开这座蓝色宝库。
(1)学生自学第2自然段。思考:你用什么方法打开“宝库”?在“宝库”里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讨论自学方法和所学内容。结合句子理解“蕴藏”和“用之不竭”的意思。
(3)为什么说南沙群岛是一座宝库?请你通过朗读告诉我们。
(4)为什么说南沙群岛是一座蓝色宝库?
(5)师生朗读,体会总分写法。小结:南沙及其海域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产资源,真不愧是一座巨大的蓝色宝库。
5.讴歌了南沙群岛的富饶,你们想背上小画板去海边散步写生吗?
(1)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把表示颜色的词画下来。
(2)那金色的沙滩、黝黑的礁石、雪白的浪花、翠绿的海水——任意的组合都是一幅美丽迷人的热带风光图。这些句子你们读懂了吗?试着画下来。
(3)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边创作绘画。
(4)评点学生作品,讨论为什么这样画?用书上的词语和句子说说。结合创作绘画和课文理解“清澈明亮”、“蓝玉”、“五彩缤纷”、“心旷神怡”、“碧波浩淼”、“充满魅力”等词语的意思。指导朗读学生喜欢的词句。
(5)指导朗读本段的两个比喻句。
用“——像——”的句式把这两句练习说一说。
(6)练习试背第自然段。
三、仿段练习
1.课文的第2、3自然都是围绕中习句,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南沙群岛的富饶和美丽。
2.学习第2、3自然的写法以“公园真是鲜花的海洋”或“菜市场真是营养的宝库”为中心句写几句话。
四、布置作业
1.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根据课文写几句歌唱南沙群岛的歌词,老师为你们谱曲。
3.摘抄课文中的妙词佳句。
《庐山的云雾》
教学要求
(1)认识课文后的12个生字及8个二类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部分词语,学习“秀”,“幻”“增”,“添”这四个生字。
(2)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认识总分段结构,感情朗读第1小节,背诵第1小节。
教学重点与难点:
感情朗读第一小节,背诵第一小节,学会课文后的生字词,理解部分的词语。
体会遗词造句的优美,体会庐山云雾的奇幻,神秘。
教学准备:录相、录音、词卡
教学过程:
一、揭题
你们听说过庐山吗?它是我国著名的旅游胜地,地处江西九江市,有避暑山庄之美称,说起庐山,不由得使我想起唐代诗人李白的一首诗《望庐山瀑布》(师背)知道它赞美什么?其实,庐山最有特色的是它的云雾,庐山的去雾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第七课,板书:庐山的去雾(读题)
二、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感受庐山的风景、激情
[播放录相] [导语]你们看,这就是庐山![放课文录音]学生边看过听。
结束提问:庐山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自由发言]
三、预习课文
要求:(1)读准课文后生字字音以及由生了组成的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四、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情况
A、通过预习,你学到了哪些新的字词?(生答师出示)
B、你利用什么方法,理解了哪些词语?
(2)检查朗读情况
四小节由四个同学朗读。要求:其余同学认真听,注意有没有添字、漏字、读破句,并作记号。
(3)学生齐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4)读后提问,并相应板书:景色秀丽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五、学习课文第一小节
过渡语:庐山的景色是这样的美丽,我们如何把看到的描写出来呢?我们试说第一处风景。
出示风景一(1)你看到了什么?
(2)教师简单的描述一下,提问:如果不看图只听老师的描述,你觉得庐山的风景美吗?
(3)默读课文第一小节,学习课文是如何描述的 要求:划出文章的中心句,想想第一句与后几句是什么关系?
检查默读情况:
A、这一小节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是什么关系?
B、课文中哪些词儿你不理解?(生提出问题,集体解答)
C、图文对照,哪几句话描写了图上的景物,找出来,读读,你们喜欢这风景吗?请一同学试读出喜欢的语气。
D、指导朗读。(方法:生读,生评,不当处师范读,听录音读。培养语感)
庐山内“山谷、高峰、瀑布、溪流、云雾”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师范读,让生感受语气的变化)
E、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那么多的雾,我们在山上漫步会有什么样的感觉呢?找出描写自己游玩时感觉的句子读读。
师引读,庐山的云雾那么多,在山上游……
提问:你真的能摸到云雾吗?从哪个词儿中可以看出?
从哪个词儿中可以看出雾多?
师引背:漫步山道……
D、句式比较:漫步山道,感觉真是舒服极了。
漫步山道,常常会有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
提问:哪句句式好?为什么?
描写出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E、播放腾云驾雾片断。体会飘飘欲仙的感觉。
F、实时指导朗读,读出飘飘欲仙之感。方法:看录相、听录音、找感觉,学一学。
G、试背:方法:引读、引背、试背相结合。
H、请一同学用优美动听的语言把我们今天学的内容介绍给在座的每一个同学听听。
五、复习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第七课庐山的云雾,了解到庐山景色秀丽、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通过自己的努力,我们还学到了几个新的词语。(出示词语朗读)
六、作业:
1、描红
2、田格出示:秀、增、幻、添,四字观察其在田格中的间架结构。并抄写。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之二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初步认识总分段式,重点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准备:
录音机、词语卡片、幻灯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映示幻灯片,简介庐山的云雾。
2.揭题。(板书:庐山的云雾)
3.谈话导入:庐山的云雾这一神奇的现象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令每一位到过那里的人都流连忘返、回味无穷。庐山的云雾到底奇妙在何处呢,通过学习我们就知道了。今天我们就上新课,齐读课题:
10、庐山的云雾
4.范读课文。
二、自读课文,了解大意
1.提出自学要求:
读准生字字音,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的是什么?
2.学生自读课文,同座位互相讨论第二个问题:每段写了什么?
3.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出示词语卡片,检查字音是否读准。
指名逐段朗读课文,每读完一段及时正音,并说说这段主要讲了什么。
(这篇课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总写了庐山的云雾多和美,第二自然段和第三自然段分别写了庐山云雾的特点,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三、齐读课文,说说课文描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
(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庐山云雾的两方面的特点,一是千姿百态,二是瞬息万变)
四、教学生字词
突出下列字形的书写指导:
幻、添
重点理解的词语:
秀丽、尤其、缠绕、弥漫、变幻、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五、作业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在习字册上描红、抄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1.听写生字词。
2.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二、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第一自然段共有几句话?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2.指名回答,互相交流,教师点拨,指导朗读引背。
第一句:“秀丽”是什么意思?(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理解)用“秀丽”说一句话。齐读这句,突出“十分秀丽”。
第二句:“尤其”是什么意思?(“特别”。用换词的方法理解)庐山的云雾特别在哪里?(引导读书,找出“变幻无穷”,用自己的话说说这词的意思)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一、二两句。
第三、四句:在山上游览、漫步,会有什么感觉?(用课文中的语句回答)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云多)启发想象:在山上游览、漫步,眼前漂浮的是云雾,迎面拂过的是云雾,身边流动的是云雾,脚下踩着的是云雾,此时此刻你仿佛升上了云端,驾起云雾,在天空中行走,进入了仙境。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上指导朗读,体会这种情境。
3.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并引导背诵。
4.小结:围绕云雾多,写出了游人漫步山道的感觉。总写了变幻无常的云雾给庐山的景色增添了神秘色彩。
三、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1.自读课文,找出中心句。
2.齐读中心句,说说这一段是围绕庐山的云雾哪个特点来写的。(板书:千姿百态)
3.轻声读文,联系情境,说说“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哪些语句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读书回答)
4.再读课文,想想作者用什么方法具体地写出了云雾的千姿百态的。(打比方)
5.齐读第一句,引读分述部分:那些笼罩在山头的云雾~那些缠绕在半山的云雾~云雾弥漫山谷~云雾遮挡山峰~(感悟总述和分述的关系,体会作者是如何具体描写“千姿百态”的)
6.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体会比喻句之妙用并引背。
7.联系语境说说“笼罩”、“缠绕”、“弥漫”的意思;练习用“千姿百态”造句。
8.小结:这一段围绕中心句,具体地描绘了云雾在四个不同的位置所呈现的不同姿态,突出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这一特点。
9.讨论学法:画出中心句——认识云雾特点——理请总分关系——感受云雾现象——练习背诵课文(以读贯穿学习的全过程)。
四、运用学法,自学第三自然段
五、检查自学情况(读、议、背。重点是通过读议了解作者是怎样把云雾的特点写具体的)
六、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七、总结全文
1.配乐朗读全文。
2.小结:总分的写法突出了庐山云雾的三个特点——多、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3.引导学生逐段背诵课文。
附板书:
庐山的云雾
多
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瞬息万变』
《庐山的云雾》教学设计之三
教学目标:
1、默读课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流连忘返”、“飘飘欲仙”、“瞬息万变”等词语的意思。会用“流连忘返”、“秀丽”造句。
3、继续学习总分段式,学习第2、3自然段的写法。
4、阅读感悟,抓住语言文字,感受庐山云雾的奇幻美丽,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欣赏课文优美的文字,体会2、3自然段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写出庐山云雾的美的。
教学准备:投影、录音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学会生字词语,指导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初步感受庐山云雾的奇丽。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出示照片:同学们,喜欢旅游吗?说到旅游,你们不能不去一个地方:庐山。自古以来,就有“泰山雄,华山险,庐山秀,黄山奇”的说法,庐山在我国江西九江市南,峰奇山秀,四季风景如画。有同学去过或者在电视杂志上看过有关庐山的介绍了吗?那就简单讲讲庐山最有名的景点或者景致。
结合谈话看照片(例如庐山瀑布、五老峰)
2、其实,庐山最神奇的景致要算云雾了,今天我们就让我们在文字创造的美妙意境中去游一游。
板书:庐山的云雾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语,指导正确朗读课文。
1、自学课文,要求:
A、读准生字音,将课文读正确。
B、用“------?”划出文中的新词,查词典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些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
A、指名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及时正音。
增添(zeng tian)姿态(zi tai)遮挡(zhe dang)
B、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随机纠正字音,结合理解词语。
第一节:
这小节有好几个成语,你通过自学,懂得了哪个成语的意思?
变幻无常:变化没有一定的规律,形容云雾变化多、姿态万千。
飘飘欲仙:看到美丽的云雾内心很舒服,象成仙一般。
腾云驾雾:原来指仙人能借助云雾飞行,这里指看到美丽的云雾,心里很舒畅。
第二节:
绒帽(rong)缠绕(chan rao)
系ji系鞋带
xi关系
这小节中,你有不理解的词语吗?请同学来帮帮忙。
弥漫:(雾气)布满、充满。
缠绕:环绕。
千姿百态:姿态万千,各种各样。
第三小节:
这小节也有好几个成语,你理解了吗?让同学也来享受你学习的成果。
瞬息万变:形容变化极快。
一泻千里:形容江河水流迅速。
四蹄生风:形容马跑得非常迅速。
第四小节:
云遮雾照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吗?理解“云遮雾罩”、“流连忘返”。
三、同桌互读,把课文读流利。
默读,理清文章脉络。
几遍读下来,庐山云雾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课文用四个小节来介绍庐山的云雾,每小结分别写了什么?
1、总学了庐山云雾的多和美。
2、庐山云雾千姿百态。
3、庐山云雾瞬息万变。
4、人们对庐山的云雾流连忘返。
四、作业:
1、抄写词语三遍。
2、摘抄文中的成语,并解释。
3、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精读课文,通过朗读、想象情景、抓重点词语等学习方法体味庐山云雾的奇丽,走进庐山云雾奇妙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想细细品味庐山云雾奇丽的美吗?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
二、精读课文第一节:
1、指名读课文第一小节,说说:
你读懂了什么?
2、庐山有高山,有幽谷,有瀑布,有溪流,有云雾,景色十分秀丽,那么在这众多美妙的景色中,作者最喜欢的是云雾,你特别从哪个词语读出来的?(尤其)(神秘美)
3、确实,庐山的云雾神奇美丽,你看,引读(在山上游览——,漫步山道,——————)此时,你会感觉自己就象————?
4、那么奇丽的云雾想想细细去欣赏?
三、精读第二小节:
1、自由读第二小节,想一想:这小节是围绕哪句话写的,用“————”画出来。
2、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你从哪些句子具体读出来的?我们来交流一下好吗?
山头的云雾(象白色绒帽)
半山的云雾(象一条条玉带)
山谷的云雾(象茫茫的大海)
遮挡山峰的云雾(象巨大的天幕)
3、你觉得这千姿百态的云雾怎么样?(美奇丽神奇美不胜收……)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把千姿百态的云雾写得如此形象美丽的呢?(比喻)
说说你最喜欢的一小句好在哪里。
4、你能不能仿照作者的方法也来用美妙的文字形容一下各种姿态的云雾?
5、你喜欢这千姿百态的云雾吗?让我们读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6、总结学习这一小节的方法:读——划——品——读
四、精读课文第三小节:
1、运用刚才第二小节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三小节。
2、指名说这一小节的中心句。理解“瞬息万变”。
3、庐山的云雾瞬息万变,是怎样的情景呢?你怎么读吃来的?
眼前的——刚刚还是——转眼间
明明是——还没等你——又变成
改用“一会儿……一会儿……一会儿”说这句话,比比哪句好,体会云变化之迅捷之多。
这“一缕轻烟”“九天银河”“白马”“冰山”是真的吗?对,是作者看到云的想象,你能象作者一样展开丰富的想象,仿照他的写法也来写写云雾的瞬息万变吗?
4、这么奇异的景致,我们应该读出自己的惊叹。(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一小节。)
五、到这里,老师忍不住要和作者一样感叹:云遮雾罩的庐山,真令人流连忘返!你想说什么?
六、作业:
1、练习册。
2、朗读背诵课文。
3、仿照文中二、三小节的结构写法,写一处景物。
板书设计
山头绒帽
千态姿态
半山象玉带
庐山的云雾
山谷大海
奇丽 瞬息万变 眼前……刚刚……
转眼间……
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又变成……
庐山简介
庐山,是我国享誉古今中外的名山,雄踞于江西省北部,紧靠九江市区南端。可谓一山飞峙,斜落而俯视
着万里长江,正濒而侧影着千顷阔湖,山青水秀景色泛胜。由长江、庐山、鄱阳湖相夹地带,才会形成襟江带湖、江环湖绕,山光水色、岚影波茫之景象。故古人云:“峨峨匡庐山,渺渺江湖间”,形容恰到好处。也正因是如此,庐山才不愧为一幅充满魅力的天然山水画卷。
庐山是一座崛起于平地的巍巍峨峨的孤立形山系。它经过漫长复杂的地质运动:早在震旦纪就在浅海底开始沉积,经过“吕梁运动”慢慢升高露出水面受到锉磨,后下沉淹没汪洋海水继得洗礼,直至白垩纪时发生“燕山运动”,掀起“褶皱”波涛重新露出水面,断块续升,定型山的骨架,又经长期积雪覆盖,到四世纪末地球变暖,再经更强烈的冰川剥蚀,因而造就了崔嵬孤突,峥嵘潇洒,雄俊诡异,刻切剧烈。
庐山地形走向,东西伸张,南北收缩,像片枇杷树叶。东临高垄,西接赛阳,南濒黄龙山麓,北靠莲花。其长约29公里,宽约15公里,周围面积达到300平方公里。由于庐山所处在亚热带地方,土质潮湿肥沃,气候湿润,有利各种植物发育。因此,在这广袤的300平方公里土地中,生长植物3000多种。概括说来,山上山下植物分布有亚热带竹林,有热带常绿阔叶林,有温带落叶阔叶林,有寒带针叶林,以及一般灌木林、混交林,同时夹杂野花野草。形成竹木茂盛,花草芬芳,郁郁葱葱,好个植物荟萃之所以成为胜地,也与植被的功绩分不开。如此茂林修竹,不愧为幽雅翠境。
庐山气候温适,夏天凉爽,冬天也不太冷,这是庐山又一优越条件。节令特色:春迟、夏短、秋早、冬长。庐山气温,根据历年记载:最高只32摄氏度,最低在-16.8摄氏度,全年平均为15摄氏度,可见庐山气温适度。一至于四季,按季节平均计算差异也较正常:春季是11.5摄氏度,夏季为22.6摄氏度,秋季则为17.4摄氏度,冬季常在1摄氏度左右。庐山顶端因处高空地带,加上江环湖绕,湿润气流在前进中受到山地阻挡,易于兴云作雨。所以,庐山雨量丰沛,全年平均降雨量1917毫米,年平均有雨日达168天。庐山云雾较多,全年平均有雾日达192天。更奇异的是庐山云雾常年此出彼没和变化莫测,给庐山增添了妙景。庐山水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在雨量丰沛条件下,有多达90多座峰岭的庐山,因地壳运动和冰川剥蚀的巧琢,有的峰岭夹峙峡谷自然形成陡壁深壑,峭崖渊涧,构成众多的瀑床,加上水源四季不断,形成数量众多景观壮美的瀑布,此为庐山一奇。可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习作1》
教材分析:
本次作文为看多幅图的作文训练,共有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例文。它包括四幅图和一篇看图作文《穿棉衣》。根据图意短文共写了四段话。第二部分是对例文的评析。编者紧扣本次习作训练重点,凭借例文,向学生提示了观察多幅图作文的注意点。第三部分包括一段文字和两幅图,紧扣本次习作的训练要点,提出习作要求和注意点。
学情分析:
本次作文为看多幅图的作文训练,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第一次练习。它和观察一幅图习作不同的地方是:先要看明白每一幅图的图意,再连起来看看这几幅图告诉了我们一件什么事,然后想一想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他们在做这件事时会怎么想怎么做。这就要求学生整体感知多幅图形成整体印象,并透过画面适当展开想象,写出的习作语意要连贯。
教学要求:
1.能借助观察图画读懂例文《穿棉衣》,感知小作者的所思所想。
2.能通过讨论交流,明确观察多幅图作文训练的要领。
3.能有顺序地、比较细致地观察书上提供的两组图,选你喜欢的一组,练习写一件事。
教学时间: 两课时(其中书面习作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察画面,学习例文,总结要点
1.图上有几个人物?能说清图上人物的关系并给他们分别取个名字吗?
2.这四幅图写了一件什么事?
3.分图简要说说图的意思。
4.观察第二幅图的景物,引导学生思考叙述图上场景的顺序。
(1)要交代小树所在的地方。
(2)要描写小树在寒风中的样子。
(3)想象小华对小建说了些什么。
(4)引导学生看图口述。
5.阅读全文。
6.教师小结:
这四幅图画的是小建的妈妈给小建买了一件棉衣,穿在身上很暖和,由此想到要为家门口的在寒风中瑟瑟发抖的小树穿棉衣的事。全文按图写了四段话,交代了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他们看到了什么,他们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又是怎么做的。
下面请同学们运用这样的方法仔细观察下面两组图,也请大家选你自己喜欢的一组,练习写一件事。
二、观察图画,运用要点,分图口述
1.观察第一组图,说说这三幅图讲了一件什么事,给这件事加个题目,给图中人物起个名字。
(讲的是要爱护公物,不能乱写乱画的事。小猴子叫孙小圣,熊猫叫常助林。题目可以是“我错了”)
2.观察第一幅图。
说说图上有谁,他们在干什么?
3.观察第二幅图。
这时他们到了什么地方?孙小圣做了什么?常助林怎么做的?
说说孙小圣是怎么想的,常助林是怎么劝阻的。
4.观察第三幅图。
常助林在做什么?孙小圣的表现怎样?
说说常助林怎么批评孙小圣,孙小圣的态度怎样,孙小圣会怎么说。
三、学生练写,指名点评,修改文稿
同座同学先看图分段口述,再连起来完整地说,相互补充,相互纠正。学生练写,教师巡回检查指导,收集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选择两名学生的习作进行点评,修改文稿,指导誊写。
《练习1》
教材分析:
这次练习共安排了7道题,包括按笔顺写字、比较四组字的读音、区别形近字和同音字并组词、认识打比方的句子、熟记成语、看图说一段话和写毛笔字。
教学要求:
1.按笔顺正确书写“隶”、“族”、“嘉”3个字。
2.读一读,区别“沉”与“城”、“劲”与“敬”、“阻”与“主”、“蓝”与“南”的读音。
3.区别同音字、字形相近的字并练习组词。
4.认识打比方的句子,体会打比方的表达作用。
5.熟记8条成语。
6.回忆过春节的感受,并按要求根据图意做口述。
7.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指导。
(1)指名认读“隶”、“族”、“嘉”3个字。
(2)要求学生仔细观察每个字的笔顺。
(3)让学生按照书上的笔顺练习书写,了解笔顺。
(4)让学生说说哪个字难写,难在哪里。
(5)重点指导:“隶”的第四笔是“竖钩”;“族”的最后一笔是“捺”;“嘉”的第七笔是“横”。
3.练习。
(1)学生练习。
(2)根据练习情况,教师及时小结。
4.反馈。
展示写得好的字,评点好在哪里。
指出不足,根据情况进行矫正强化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指名读题,说说这一题应怎样练习。
2.指导。
(1)学生各自轻读8个词(找出每组加点字读音的区别)。
(2)指名读词(教师纠正读得不准确的字音)。
3.练习。学生边读边记,读准字音。
4.反馈。打乱顺序后“开火车”读。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指名读题,说说这一题应怎样练习。
2.指导。
(1)指名分别读一读这四组字(注意纠正学生读得不准的字音)
(2)引导学生比较四组字的异同。
3.练习。先口头组词,再选择最有把握、最合适的词语写在书上的括号里。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指名读题目,明确训练要求。
2.指导。
(1)各自轻声读这三句,分别找出句中表示比喻的词。
(2)指名读,想一想这三句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3)思考:是否句中带有“像”就是使用了打比方的用法?
小黑板出示:小玲长得像她的妈妈。(要求学生辨别。让学生明白:同类事物不可作比,打的比方要贴切、生动)。
3.练习。反复朗读,加深印象。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指名读题目,明确训练要求。
2.指导。
(1)学生自由读8条成语,不认识的字可以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
(3)学生自由读。
(4)理解8条成语的意思,只要大体说说成语的意思即可。对一些理解有难度的成语,教师给予讲解。
3.练习。学生自由练读。同桌练习背诵。
4.反馈。集体背。指名背。
第三课时
一、教学第六题
1.审题。
(1)谈话揭示话题:快乐的春节。
(2)指名读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3)教师进一步明确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
2.指导。
(1)分组讨论:今年的春节,你过得好吗?
回忆春节中的情景,谈谈过春节的感受。
(2)用投影出示教材中的五幅图,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五幅图的主要意思。
(3)选取五幅图中任意一幅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准备进行口述(引导学生选取自己最感兴趣、印象最深刻的事来说,才能说得生动、具体)。
3.练习。
(1)引导学生按照顺序,抓住重点来说(选择其中一幅图的内容用小黑板出示主要顺序,重点内容,帮助学生打好腹稿)。
(2)学生分小组练习口述。
(3)任意上台来说。
(4)同座互说。
4.反馈。
(1)教师对学生的口述进行点评。
(2)鼓励每一个学生大胆练说,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二、教学第七题(略)
《微笑着承受一切》
教材分析:
课文写的是16岁女体操运动员桑兰在美好人生刚刚开始时遇到了一个天大的不幸——脊椎骨骨折,但她没有绝望,而是微笑着承受一切,坚强地与伤痛作斗争的事。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回忆桑兰在一次跳马比赛中不幸负伤,在伤痛治疗期间,表现出了一位小姑娘面对重大打击的顽强的毅力和无比的勇气。
学情分析:
关于桑兰的受伤、治疗及生活情况,中央电视台体育栏目中曾作过专题报道。学生可通过查阅报纸杂志、搜集音像资料、书信专访等了解。在此基础上学文,有助于学生感受桑兰的顽强精神,最后用朗读表达出来。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2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康复”、“意外”造句。
3、借助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感悟桑兰面对天大的不幸仍坚强不屈的精神和积极乐观的人
生态度。
重、难点:
理解体会第三至六自然段的内容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识写生字新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交流预习,质疑问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示图)同学们,你们知道她是谁吗?
2、介绍桑兰(同学们根据预习说)。
3、今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桑兰,板书课题——微笑这承受一切。
4、质疑。谁?“一切”?怎样承受一切?为什么会微笑着承受一切?
二、自读课文。
1、自学生字词,读通课文,标自然段号。
2、默读时勾划不理解的词句。
3、思考问题。自读。
三、交流预习。
1、指读带拼音的生字,齐读。
2、指读生词,齐读。
3、指名读课文,相机纠正。
四、将课文读流利。
五、试着解决默读时不理解的词句。
六、写字指导。
七、作业:习字册第4课。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圈画有关语句,自己解决问题;能抓住关键词句进行切身体会,并通过朗读表达出真实感情,讲述自己的观点,在阅读中感悟。
教学过程:
一、听写词语。
二、检查朗读,思考:桑兰是怎样的一个运动员?
1、指名读,记分。
2、指名答:优秀、坚强。
三、为什么说她优秀?读第一自然段,突出“优秀”。
四、“可是在98年的一天,意料不到的事发生了”——
1、指名读,“……骨折。”
2、出示小黑板:
“这真是天大的不幸!桑兰的美好人生刚刚开始,可她的后半生也许永远要在轮椅上度过。”
自己读,读懂了什么或不懂什么?
提问:天大的不幸?美好?也许?永远?
讨论交流。
3、桑兰得知自己伤势后表现如何?(坚强)让你最感动、印象最深的地方?
4、讨论、朗读、相机交流。
5、“忍不住失声痛哭”。桑兰“没有掉一滴眼泪,反而急切地询问队友们的比赛情况”。把伤势、队友心情、桑兰心情进行比较。
6、“忍着剧痛”与“哼着乐曲”的强烈对比,体会桑兰的惊人毅力。
7、“气喘吁吁”?“大汗淋漓”?但她出院时带着“动人的微笑”以及所说的话包含的感情读出来。
五、通过刚才大家共同的研究学习,我们都深深体会到了桑兰是一个坚强的小姑娘,令人敬佩。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六、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搜集有关桑兰的事迹,准备开展“桑兰故事报告会”。
板书:
微笑着承受一切
美好→不幸 忍不住
急切
剧痛
哼歌
大汗淋漓
气喘吁吁 微笑
第三篇: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教案(苏教实验版)
第二单元 植物的一生
1、植物和我们
教学目标:
1、能够调查植物的用途。
2、能用画图的方法描述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各种植物及果实的图片、西红柿植株的图片。
2、学生准备:各种植物及果实(如:土豆、胡萝卜、豆角、油白菜、香蕉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植物与我们人类的关系非常密切,植物对人类的贡献,无论怎样评价都不过分。(板书:
1、植物和我们)你能具体说说植物对人类有哪些贡献吗?
2、学生回答
(二)播放各种植物图片。
1、你们看一看图片上的植物对人类有什么贡献?
2、学生回答。
(三)自主学习。
1、认识植物的局部。
(1)教师出示课前准备的一些植物,请学生分析一下。
今天你们都吃植物了吗?你知道吃的是植物的哪一部分吗?(2)师生交流。
2、调查研究,小组讨论。
(1)以小组为单位,调查植物以种子、根、茎、叶、果实等不同形式向人类提供食物的有关信息,并在班级中进行交流。
(2)在我们所吃的植物中,有哪些部分被我们食用了?
(四)拓展活动。
1、教师出示西红柿植株的图片。
(1)同学们,让我们来认识一株完整的、绿色开花植物。你能说一说它是哪几部分组成吗?
(2)学生回答。
2、请同学们画出一株熟悉的完整的植物图,并标出各部分的名称。
(五)教师小结。
2、果实和种子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在预测的基础上对植物的种子进行细心解剖、细致
观察,并用画图的方式描述观察结果。
2、能够针对“种子萌发”提出自己可以研究的问题,探究
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3、开始种植一株植物,经历从播种到收获的全过程,观察、测量、收集、积累植物生长周期的资料。
二、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各类植物的图片、浸泡过的蚕虫种子、镊
子等。
2、学生准备:各类植物果实如:花生、玉米、茄子、辣椒、豆角等。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果实就是植物种子的“家”,它们在果实中受到保护,现在请你找一找哪里有种子?
(二)小组研究讨论。
1、同学们将自己带来的各类果实进行研究,并找出它们的果实。
(1)学生进行分析,并找出果实中的种子。
(2)对有争议的问题教师进行分析。
2、说一说种子是怎样进行旅行的?
(1)学生先自己自主发言。
(2)教师播放关于种子传播的图片和资料。
(三)自主学习。
1、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
(1)先预测种子里面有什么,再把预测的结果画在活动记录上。
(2)用镊子仔细地剥开用水浸泡过的蚕豆种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画下你所看到的。
注意:
2、探究种子在萌发时需要的条件。
(1)先让学生说一说种子萌发的条件是什么?()
(2)课外拓展实验:
①在4只瓶里都放入两面三张纸巾,撒上一些种子。将1号瓶瓶盖拧紧。
②分别在2、3号瓶内洒一点水,而将4号瓶内的种子完全浸泡在水里,然后都拧紧盖子。
③将1、3、4号瓶放到碗柜里,2号瓶放到冰箱里。五六天后观察4只瓶子。
(四)拓展活动:
你还能提出哪些和种子萌发有关的、又是自己能研究的问题?如:大种子发芽快还是小种子发芽快?把蚕豆种子头朝下放,根会向上长吗?
(1)先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
(2)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预测。(3)作业: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实验。
3、根和茎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观察、比较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根和茎;
●能够通过阅读资料和联系生活经验了解根和茎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能够设计实验或观察实验现象验证已有的结论; ●能够利用工具做植物的茎横切和纵切的实验;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分别准备一些植株完整的蔬菜、庄稼带进课堂
2、两天前及课前20分钟将数段新鲜的芹菜的茎放入一个装有染过红色的水的容 器中,以备教学观察;
3、提前准备透明的玻璃瓶或者杯子,一株完整的植物、食用油些许;
4、有关变态根和变态茎的实物。(箩卜、莲藕、大蒜、姜、荸荠)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察实物,认识根的不同类型
1、出示菠菜和大蒜,指出它们根的在哪里。
2、学生观察、比较:菠菜的根和大蒜的根有什么不同?
3、提问:你们可以根据根的形态不同给它们取个名字吗?
4、学生交流汇报。
5、小结:科学上把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区别的植物的根叫做直根;而没有明显主根,每一条根都想胡须一样粗细的根叫做须根。
6、小组活动:植物分类——把带来的植物按照根的类型不同分一分,说说哪些植物是直根,哪些植物是须根。想一想它们一般分别种在什么样的土壤里。
7、小结:植物的根的特点与它的生长环境是密切相关的。
二、利用多种资料,认识茎的不同类型
1、小组活动:(出示图片)找一找,这些植物的茎在哪里?
2、交流汇报。
3、小结:大多数植物都有茎,茎有多种多样的形态。
4、出示竹子、牵牛花、黄瓜、西瓜等植物的挂图,观察、比较:这些植物的茎有什么不同?
5、交流讨论。
6、教师即时简单板画不同类型的茎,取名。
7、小结:植物的茎形态各异,每一种形态的茎都是与植物的本身的特点及生长环境等相适应的。
三、探究植物的根和茎的作用
1、思考、讨论:植物如果没有根和茎可以不可以?为什么?
2、提问:植物的根和茎分别有什么作用?
3、学生讨论、交流。
4、小结:根是植物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根的第一个作用是“固定植物”,它可以将一株植物牢牢地固定在地下。形态各异的茎处于植物的中央部位,它把植物身体的各个部分连成一个整体,也起到了“支持植物”的作用。
5、除此之外,植物的根和茎还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6、质疑:你可以用什么来证明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
7、(1)分组讨论并汇报实验装置。(2)评价各组实验装置。
(3)完善方案,利用准备材料组织实施。(4)观察:(前两天)放置在阳台上的“植物根吸收水分”的实验装置,烧瓶里的水有什么变化?学生观察、汇报。(水量减少)讨论:烧瓶里减少的水到哪里去了?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5)小结:由于水面有一层植物油,它阻止了水分蒸发,因此减少的水不可能是蒸发掉的。我们看到烧瓶里的水下降了,这就说明水分是被植物的根吸收了。根在吸收水分的同时,也将溶解在水中的养分吸收进来供植物生长。
8、讨论:植物的茎是如何传输水份和土壤中的养料的?你可以通过实验观察到茎传输水分的过程吗?(1)交流方法。
(2)(出示课前20分钟老师将一段新鲜的芹菜的茎放入一个装有染过红色的水的容器中)现在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芹菜的茎的颜色有什么变化。思考:这个现象能够说明什么?(植物体内有运输水分的管道)
(3)把前两天插入红水中的茎切开,看看里面是不是有运送水分的管子。演示讲解茎的横切和纵切的方法。(4)学生分组实验。
(5)汇报讨论。在茎的横切面上的一圈小红点是什么?在茎的纵切面上的一条条红线是什么?
(6)小结:植物根部吸收的水分是通过植物体内的导管运送到植物“身体”的各个部分去的。
9、总结: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植物生长所必须的水分和营养物质,植物的茎承担着运输的任务——把水和土壤中的营养物质从根部运送到叶子中去,同时还把叶子制造的食物传送到植物的其他部分。
四、总结概括,拓展延伸
4、叶和花
教学目标:
●能够通过观察、比较正确区分不同类型的叶和花;
●能够通过阅读资料和联系生活经验了解叶和花在植物生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能够设计实验或观察实验现象验证已有的结论; ●能够利用工具做植物的花的解剖实验;
教学准备
1、课前学生分别准备各种各样的叶,准备两株大小、品种相同的植物;
2、提前准备纸盒、胶带、剪刀、几粒种子、花盆、放大镜、镊子; 教学过程设计
一、观察实物,认识叶的不同类型
1、讲述:一粒种子从土壤里钻出来,先长出什么?它像什么?(板书:叶)
2、观察:(出示植物的叶)这片叶的正反面有什么不同?
3、学生汇报
4、小组活动:拿出你们准备的叶子,认真观察他们的相同和不同
5、学生观察、比较、讨论
6、学生交流汇报。
7提问:谁能给这些相同的叶子取个好听的“名字”
8、小结:科学上把植物的叶按形状区别,有扇形叶、卵形叶等,大多数植物利用阳关、泥土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在叶子里自己制造养料。
9、(猜一猜)阳关对植物生长是否有影响呢?
10、小组活动:研究阳关对植物生长是否有影响(课前准备向阳性实验)
11、学生汇报观察记录
12、你还能旧叶子提出自己能够研究的其他问题吗?
13、学生汇报
14、小结:植物的叶子是植物体重要的组成部分,他的作用需要我们继续刻下研究。
二、利用多种资料,认识花
1、小组活动:(出示图片)找一找,你认识这些美丽的花吗?(板书:花)
2、交流汇报。
3、小结:大多数植物都有花,花有多种多样的种类。
4、出示一朵花:你们知道花的身体可以分为几部分吗 ?
5、交流讨论。
6、教师演示解剖花
7、学生活动:解剖花
8、观察:(出示雌蕊)你们知道他上面有什么吗?
9、学生活动
10它有什么用途?他怎样传播?
11、学生汇报
12、阅读小资料
13、小结:植物的花形态各异,他又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花粉落在雌蕊的柱头上,花就有可能结出种子。
三、课后拓展:继续搜集叶和花的资料
四、课后作业:
1、小组活动:你种的植物张的怎么样?
2、小组活动:研究叶子的其他问题
3、认真作好记录(教师及时引导)
第三单元 固体和液体
1、认识固体
一、教学目标:
1、能够运用多种感官和借助工具进行观察。
2、能够对周围常见物体进行分类。
3、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4、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
二、教学准备:
瓶子、铅笔盒、杯子、水、勺子、牙膏、胶水、涂改液、牙刷、石块、螺帽、玻璃、橡皮、米、各种豆子、锺子、擀面杖、黄豆、玉米粉、绿豆、天平、量杯、筛子等。
三、教学课时: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师:大家看,今天我给大家都带来了哪些物品?(学生边看边说出名称)
2、师:请大家把这些物品按固体、液体分类。
3、学生活动。①往水里加面粉,不停地搅拌,直到搅不动为止。②往牙刷上挤点牙膏。(师强调面糊和牙膏只是水与固体的混合,不能说它们既是固体又 是液体。)
(二)学习新课
(1)用多种方法研究固体的性质
1、师:在三年级上学期我们曾经观察过水,大家回忆一下,我们都用哪些感官来认识它的?(生:看、闻、尝、听、摸)
2、师:下面我们就用以前学过的方法来研究石块、螺帽、玻璃、橡皮的性质。
3、学生分组实验。
4、汇报研究的结果。
5、师小结。
(2)了解固体间存在硬度差异
1、师:请大家说一说,你们的桌面上都有什么?
2、师:请你们四人小组想办法,把这些固体弄碎,并根据弄碎的难易程度给它们排序。把排序结果写在活动记录上。
3、学生进行实验。
4、汇报排序结果。
(3)认识固体混合和分离的现象
1、师: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固体混合和分离的现象?
2、师演示:糖拌花生米混合及分离的现象。
3、提问:还有哪些这样的例子?
4、师小结。
(4)研究固体混合前后的变化情况
1、师出示:黄豆、玉米粉、绿豆三种物体,同时将这三种物体放到天平上称一下。请学生记下各个物体的重量。
2、师:请大家预测一下,假如老师将这三种物体混合在一起重量会怎么样?(生:预测)
3、师:将三种物体放在天平的称,学生记下克数,然后请学生将原先称得的三种物体的克数相加,看结果与老师称的克数是否一致。
4、师小结:固体混合后重量没有变化。
5、师:用量简将黄豆、玉米粉、绿豆测一下,分别记下各自的毫升。
6、学生预测,三种物体混合体积会不会发生变化。
7、师演示实验。
8、师小结:固体混合后体积会变化。(5)学会分离混合固体的方法
1、师:请大家用桌上的筛子把两种颗粒大小不等的固体颗粒分离出来。
2、学生分组实验。
3、师简单小结:并提醒学生将桌面,地面收拾干净。
(三)总结
1、今天,我们学了哪些知识?
2、学生自由发言。
2、把固体放到水里
一、教学目标:
1、能够借助水认识固体的性质。
2、能够利用文字和图画描述观察结果。
3、能够运用语言、文字、图表交流观察结果。
二、教学准备:
水槽、蜡烛、橙子、苹果、方糖、黏土、沙搅捧、小树枝、盐、颜料、小碟、热水、杯子等。
三、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认识了固体及其性质,谁来说一下,固体有哪些性质?(生答)
2、今天,我们继续来认识固体及固体的性质。
(二)学习新课
(1)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沉与浮
1、师:老师这儿有一些物体,请大家来看一下是什么?假如我把它们放到水里,会出现什么现象呢?请大家把预测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进行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师小结。
(2)认识固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
1、师:请大家把方糖、沙子放到水里搅拌几下,看会出现什么现象?
2、学生进行实验。
3、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4、师小结。
(3)认识生活中固体与液体混合与分离的运用
1、师:日常生活中,常常需要把固体与水混合,如药水比药片、药粉好服用多了。往汤里加点味精汤更鲜。
2、师:在生活中,有时候又需要把固体与水分离,如海水中可分离出盐,供人们食用。
(4)认识溶液的结晶现象
1、师出示彩色树枝:大家看,好看吗?大家想做吗?
2、师:请大家按照P34页制作彩色树枝的步骤动手制作一根彩色树枝。
3、学生动手制作。
4、师进行点评。
(三)总结
1、这节课,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2、学生自由发言。
3、认识液体
教学目标:
1、会用感官和简单器材研究液体的性质。
2、能够运用语言、文字、符号多种方式观察到的现象表述出来。教学重点:液体轻重,黏稠度的性质。教学难点:液体轻重的性质。教学准备
烧杯、平底烧瓶、锥形瓶、天平、食用油、蜂蜜、牛奶等液体、量杯、天平、勺子、塑料袋、表格等。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1、在日常生活中要用到许多液体,说说你都知道有哪些液体?
2、出示两种没有名称的液体,(酒精和醋)请同学们帮帮忙,判断这是什么液体?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气味”)
3、讲解:气味是液体的一个特点,液体还有很多特点,今天我们大家一起来认识液体好吗?(板书“认识液体”)
(二)引导探究
1、认识液体的颜色、气味和味道是液体的性质。
①请看讲桌上摆了很多种液体,这些液体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根据回答板书:“颜色”)
②出示食用油和蜂蜜,这两种液体你们每个桌上都有,现在请同学们用你喜欢的方式来辩认它是什么液体。
(根据回答板书:“味道”)
③讲述:刚才我们大家提到颜色,气味和味道这些都是液体具有的特点,在科学上我们把这些特点叫做性质(板书“性质”)但液体的性质不仅仅表现在颜色,气味和味道上,还表现在许多方面。
说说你还想研究液体的哪些性质?
2、研究液体的其他性质
① 板书学生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② 和学生一起把提出的问题合并归类,选出将要研究的问题。③ 小组讨论:用什么样的实验方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④ 请1—2个小组来汇报,其他小组给他们小组提出问题和建议。⑤ 发表格,先假结论是什么样的,并先把预测写在纸上。⑥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指导。
⑦ 请1—2名学生汇报实验、结果,其他同学给予评价。⑧ 根据学生汇报师板书:轻重不同,黏度不同。
(三)课堂小结
4、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教学目标:
1、知道哪些液体可以沉浮,哪些液体可以溶解在水里。
2、知道混合液体在日常生活中的用途。
教学重难点
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知道液体在水中有沉浮和溶解的性质。教学准备
烧杯、量杯、蜂蜜、油、水槽、托盘(分组实验材料)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前几节课认识了液体,知道了液体有许多性质,谁能记得它们都是什么?
2、学生自由发言。
(二)引入新课(1)点题
1、今天我们要把液体倒进水里去,来继续研究液体更多的性质。(同时板书“把液体倒进水里去”)
(2)猜想激趣
1、指导液体在水中沉浮的实验,大家看面前的托盘有三杯液体,分别有水、油、蜂蜜,如果把它们依次倒入前面的空烧杯中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如果倒的顺序不同?又会怎样?
2、学生自由猜测大胆想象。
3、组内商讨实验顺序。
(三)学生分组实验
1、师巡视各组实验,做的适当指导。
2、小组汇报实验顺序及实验结果。
3、师讲述:大家都得出了一个结果,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在组内交流一下(同时板书)
4、教师:现在请大家帮一个忙,三个小烧杯都脏了,愿意。把它们都洗干净吗?那么你们想怎样洗呢?在小组商量一下吧?
5、学生活动。
6、老师:提问哪个杯子洗得最干净?蜂蜜跑到哪里去了?
7、学生回答。
8、老师小结:在水槽中一点也找不到蜂蜜的影子,这个现象叫做溶解。
9、教师:哪个杯子洗得最不干净?怎样才能想办法把它洗干净。
10、学生回答。
11、教师:在这个小实验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12、学生回答。
13、教师:你能在我们的生活中举几个这样例子吗?
(四)总结
1、今天我们又认识了液体的什么性质?
2、学生自由发言。
5、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教学目标:
能运用多种方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能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对所观察的现象作假设性解释。
器材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或投影片,水槽、水杯、橡皮泥(或铝箔)、泡沫板、生鸡蛋、土豆、食盐、回形针若干、灌水小药瓶、塑料“潜水艇”学具(配套学具箱中有)。
2、学生准备:水槽、水杯、橡皮泥(或铝箔)、泡 沫板、硬币若干、生鸡蛋、土豆、食盐、小刀、“潜水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你们都看到实验台上的物品了吧?大家会
想,这些物品好熟悉呀,现在就请你们把它们轻轻放入水中!你发现了什么?
二、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的问题
1、你们有什么发现或有什么问题想问?
2、学生自主提出研究问题。
3、师生共同确定研究问题。
我们今天就来研究如何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三、探究水里的物体浮起来的方法
(一)使橡皮泥浮起来的方法
1、提问:橡皮泥放入水中的时候是沉还是浮的?用 什么样方法使它浮起来呢?
2、学生预想推测
3、根据你们的想法设计实验,比一比谁能在最短时间内,使橡皮泥 浮上来?浮上来之后,请你在橡皮泥上放回形针。在橡皮泥 不沉的情况下,看看谁放的回形针最多?
4、学生实验(比赛开始)使沉在水里的物体浮起来?
5、学生边实验边完成实验记录卡。
6、交流实验结果,评出获胜者。
(二)探究土豆和生鸡蛋在水中浮起来的方法
1、提问:橡皮泥可以捏成各种形状,使它空间变大。如果把土豆放入水里,怎么能使它浮起来呢?
2、学生预想、推测
3、教师鼓励,让学生分组试一试。
4、学生分组活动、汇报。
5、那如果想让生鸡蛋在水中浮起来该怎么办呢?
6、小组讨论交流,提出自己的设想。
7、介绍死海有关知识
8、教师:往水里加盐真的有这么大的威力吗?你们想不想试一试呀。下面大家就自己模拟制作一个死海,看鸡蛋真的能浮起来吗?
9、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学生实验情况,相机进行指导)。
10、小组交流(认识到水中加盐能增加水的浮力)。
(三)探究物体沉浮的奥秘及其应用。
1、研究“怎样让沉在水中的小药水瓶浮起来”。
2、学生动手做。
3、你的药瓶浮起来了吗?想想为什么会出现不同的现象?
4、这种方法在实际生活中也有应用,你知道是什么吗?
5、让学生分组玩“潜水艇”,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体验“潜水艇”的上浮和下沉。
6、学生讨论、交流:潜水艇上浮和下沉的道理
7、提问: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应用了物体沉浮的性质?
8、引导学生课后继续探究有关浮力应用的知识。
第四单元 关心天气
1、今天天气怎样
教学目标
1、认识常见的气象符号。
2、知道150年前人们预报天气的一些方法。
3、意识到天气对人们工作和生活的影响,关注天气的变化。教学准备
1、搜集不同年代观测气象的方法。
2、准备设计气象符号的文具。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假期你们经常随父母出门旅游吗?出行前首先要了解什么?
2、在什么情况下不便出门游玩?
(一)自主学习
1、让学生说说今天我去哪里玩?出行前首先要了解什么?(1)学生汇报。(2)师生小结,板书:今天天气怎么样
2、从哪里可以得到关天气的信息?天气预报常从哪些方面说天气?
(1)学生讨论。回忆天气预报包括的内容,以及获得天气预报的饿不同渠道。
(2)小组汇报。(3)师生小结。
3、认识晴、阴、多云、小雨、风力风向、雪等各种天气符号表示的含义。
(1)学生自己设计符号,记录各种天气情况。(2)引导学生认识各种表示天气的符号。
(3)知道学生观看图片,了解现代天气预报的方法。4、150多年前,人们是怎样观察天气的?(1)小组讨论后汇报。(2)师生小结。
5、大家想一想谁最关心天气?
人们所从事的哪些活动,哪些地方受天气的影响,有哪些影响? 分组讨论后汇报。师生小结。
(二)课后作业。
1、收集和天气有关的词语。
2、设计天气符号。
2、气温是多少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地看、读、写温度。
2、知道在不同环境下气温是有差异的。
3、知道白天气温变化的一般规律是早晚气温低,午后气温高。
一、教学准备
1、学生备测量气温用的寒暑表,记录气温用的纸笔。
2、百叶箱。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大家想知道今天的气温有多高吗?
2、今天我们一齐来学习如何使用寒暑表。
(二)自主学习
1、介绍持寒暑表的方法和读写温度的方法,并组织学生进行练习。
2、测测今天的气温有多高。(1)、学生分小组进行活动。A、先测测教室的温度。B、再到室外去测测。(测阳光下,背阴处)C、观察百叶箱。(2)、把室外空气的温度记在活动记录上。(3)、从测量的结果中发现了什么?(4)、为什么世界各地的百叶箱都是一样的?百叶箱安放的位置都要求在离地1.5米的空旷草坪上?连记录的时间也是一样的?
1、分组讨论后汇报。
2、教师小结。
3、雨下得有多大
一、教学目标
1、尝试根据空气的温度推测会不会下雨。
2、知道下雨前空气温度会增加。
3、知道用测量的方法可以明确空气的温度和降水的多少。
4、知道计量标准的统一,才能得到正确的雨量测量效果。
二、教学准备
1、钉子、大头针、木板、长头发、硬纸板、纽扣、线轴、小锤、胶水、两粒小珠、彩笔。
2、塑料瓶、剪刀、透明胶带、标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物品。
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下雨前,空气的湿度会变大。我们通过观测空气的湿度变化,就可以判断会不会下雨。
2、做个头发湿度计。
3、小组合作来完成。(1)小组展示各自的成果。(2)师生小结。
4、在一个下雨天,观察天空和地面的情景。记录下来和同学交流。(1)活动时要注意安全。(2)分小组进行测量。(3)小组汇报。
5、比较各小组测得的数据,大家测量的雨量一样吗?说说这是为什么?
6、教师小结。
4、今天刮什么风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风吹来的方向叫做风向,风速叫做风级。
2、了解一些判断风向和风力的方法,认识风向标和风力计。
3、知道不同等级的风造成的自然现象。
二、教学准备
1、手绢、纸巾、纸屑等轻飘物体。
2、观测天气的器材、记录本、笔。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带来的观测风向的物品。
2、复习引入。
(二)自主学习
1、组织学生到教室外看看,今天刮的是什么风?风吹来的方向。(1)分小组进行观测。
(2)将自己记录风向和风力的方法写在活动记录上。(3)小组汇报。(4)教师小结。
2、组织学生熟读并背颂这首风级歌。
3、动手制做风标和风力计。(1)准备好制做材料。
(2)做好后在小组内进行评价。
4、连续观测一周的天气情况,把结果记在活动记录上。
5、气候与季节
一、教学目标
1、知道气候特征是一定地区的规律性天气现象。
2、知道季节是根据特定气候划分的时间段。
3、了解四季的气候特征。
4、知道一些动植物的季节性变化。
二、教学准备
1、准备有秋季特征景致的图片或录象资料。
2、关于动植物的季节性生活规律变化的图片,录象资料。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复习引入。
2、学生展示自己收集有关春季、夏季、冬季气候特征的图片。
(二)自主学习
1、引导学生观看本课图片,了解在一定的地区,天气现象总有一定的规律,这种规律称为该地区的气候特征。
2、四人小组讨论。(1)秋天气候的特征。(2)其他季节的气候特征。(3)小组汇报。(4)师生小结。
3、在不同季节里,动植物有什么变化?(1)小组讨论后汇报。(2)教师小结。
四、课后作业
1、观察小动物。
2、观察植物。
3、把自己观察到的动物或植物,记下它在不同时期的变化。
第五单元:观察与测量
1、观察
一、教学目标
1、观察、描述并画下自己的眼睛,提出有关眼睛的值得研究的问题。
2、利用放大镜观察邮票、利用显微镜观察人民币盲文及布纹。
3、听各种声音,并借助纸喇叭、听诊器等工具听大树的“心跳”。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放大镜、显微镜、听诊器、不透明的大口袋、各种质感不同的物体、各种食品。
学生准备:小镜子、纸喇叭。
三、教学过程
1.谈话导入
出示课题后,请学生谈谈什么是观察?我们用哪些感官来观察?眼睛是我们的主要观察器官,那么,你观察过自己的眼睛吗?下面,我们先来用眼睛观察眼睛。2.观察眼睛。教师要引领学生经历一次由浅人深的、完整的观察,使他们体会到观察应是有目的的、细致的、伴随着积极的思维活动的。
教学中,教师要逐步地明确提出每次活动的要求,活动中,要及时对孩子们作出指导。
(1)看看眼睛
比一比.看谁观察到的内容多。
(2)再仔细看看,还能发现什么。
(3)描述眼睛
(4)画眼睛
(5)提出问题
3.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观察。4.用耳朵听。包括以下活动:
(1)描述听到的声音。
(2)想法听到更多的声音,要让学生动脑想出办法。
(3)再用工具来听听,教材中安排了听大树“心跳”的活动,如果听诊器数量有限,可以将这个活动放在课后进行。
(4)讨论:我们可以用耳朵“认识”哪些物体?你还想听到哪些声音?我们怎样能听到? 5.用其他感官去观察。(1)摸物游戏
(2)捏鼻尝味
6.猜猜它们是什么? 猜过之后,要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感想,引导学生认识到“技术的进步是推动科学发展的重要力量”。
2、测量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到测量对科学研究的重要作用。
2、认识常见的测量工具及计量单位,学会使用方法。
二、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两个外观一样、内放一些小物体,使质量略有不同的纸盒;方格纸若干张(厘米格)、量杯、量筒、天平、绿豆、温度计、秒表、冷水、热水等。
学生准备:直尺、叶子、水杯。
三、教学过程
1.探究“只凭我们的感觉是否可靠”。
(1)提出问题:“只凭我们的感觉可靠吗?”请学生们谈谈自己的看法。
(2)观察教材第58页上的一幅可造成视错觉的图片,说说图中两条线直吗?它们一样长吗?然后用尺测量一下,最后请学生们谈谈有什么发现和感悟。
(3)出示两个外观相同的纸盒,请学生们用手掂掂,试试能否判断出谁轻谁重(纸盒中,分别用透明胶带固定不同数量的豆粒或其他质量较小的物体)。当学生们发现难以准确判断时,要引导他们认识到只凭感官无法觉察微小差异。
2.测量树叶的长和宽。
(1)出示两片形状不同,大小接近的叶子,提出问题:怎么知道谁大谁小?
(2)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长和宽
注意,测量时要以最宽处取值,测长度时,要从叶片尖部量到基部,不包括叶柄。
(3)指导学生测量叶子的面积
3.测量容积(体积)。
(1)认识量杯和量简。
(2)指导学生使用量杯。
(3)测量自己的杯子能装多少水,也可测一测常用容器能装多少水,如:玻璃杯、吃饭的碗等。4.测量质量。
(1)认识各种测质量的工具,了解质量单位及换率。
(2)学习使用小天平。
(3)测量一粒绿豆的质量。
5.测量温度。
(1)认识各种温度计。
(2)测量冷水、热水、温水的温度。
测水温与测气温是不同的,需特别注意的是:读数时,不能将
第四篇:苏教小学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课
第1课 纸片插接
[ 2010-3-17 17:39:00 | By: ZHOUZHOU ]
0
推第1课 纸片插接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初步了解新的手工制作知识及掌握基本的插接技巧。
2、引导学生在欣赏造型与色彩中勇于发表独特见解。教学重点:插接图形的造型设计。
教学难点:插接技巧的了解与掌握(插接方法与摆设形状)
教学工具:彩色卡纸、剪刀、示范作品、学生作品及精美艺术图片。教学过程:
一、授课
1、制作方法对比导入——点出课题
师言:小朋友们,我们在上几个学期的美术课中,上过很多的手工课,学到了许多新的制作方法。(请几个学生讲讲学过什么样的方法:粘、剪、卷……)。教师指出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的制作方法——插接(纸片插接)。
2、欣赏、对比,发现新的纸工技法
欣赏制作精美的插接作品。(扑克牌插接、几何形插接、水果形插接及粘贴式的立体桥梁作品。)请学生观察这些纸艺作品与以往的手工课制作纸艺作品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在观察粘贴式的桥梁作品与插接成的纸片作品中引导学生对比发现两者有制作方法何不同之处)
这些作品都巧妙的利用了插接方法。(由学生回答、发现。)
3、观察范作:
师问:观察作品并告诉老师哪些比较好看,为什么? 生答:纸片的图形十分漂亮,颜色丰富,搭配和谐。
荐
4、教师边示范制作,边讲解:
刚才我们经过观察,已经发现了这课要学习的内容——纸片插接制作的一些要点,现在老师把具体的制作步骤示范,让同学们进一步掌握其中的制作技法要点。
(1)设计纸片造型(由于时间较久,也可用简单方形代替,)(2)剪。
(3)研究插接方法(提醒学生先由设计作品的底座)(4)插接。
提醒学生插接的底座一定要牢固,可选择井字格形结构。(鼓励学生找其它更牢固又美观的插接方式。)若想插接得越高,底座建议做大些。
5、让学生先讨论,并分组动手先制作插接底座。
6、看看谁的底座最牢固,并把这个新发现方法介绍给大家。
二、布置作业:
1、学生可自行分组制作。
2、要求色彩搭配合理,插接牢固。
3、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巡视辅导,发现底座不牢固的立即给予指正、修改、加以巩固。
三、评价、作品展示、比一比:
选出造型夸张、拼接牢固的小组作品,比比看,谁的最有创意,谁最有办法,插得最高,由学生为主参评,小组间互相评价,讲一讲,这些作品的优缺点?相互交流插接经验。
四、教师小结
今天我们又学到了一种新的纸艺制作方法,知道了利用插接也可以做出精美的纸艺作品,其实还有很多的方法我们还没学到,老师希望你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当中多动动手,你们就慢慢会发现这其中的美,并且用自己灵巧的双手把这种美制作出来。
第五篇:苏教小学二年级下册美术教案第11课
二年级美术教案《蔬果变变》
[ 2010-4-20 16:37:00 | By: ZHOUZHOU ]
0
推教学目标:
1.能够按照学习要求收集所需的蔬果材料。
2.充分展开想象,将收集到的蔬果想象成动物身体的某个部分。3.用拼接的方法将蔬果制作出各种立体的动物。教学重、难点:
1.能否按学习要求收集所需物品。2.能否积极参与整个活动的全过程。3.能否与同学好友合作。4.是否有与众不同的想象。
5.是否能够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制作方法。教学准备:
提前与孩子们一起学习一下课本,看看需要收集哪些材料。让学生和妈妈一起逛菜市场,收集一些可用于这堂课的蔬果。布置学生带一把比较快但能合起来或有刀鞘的刀子,牙签。教师制作提供多件范作的幻灯片,多媒体教学系统,示范工具。教学活动过程: 第一节
施教时间:4月12日——4月13日 活动一:
教师出示范作“蔬果娃娃”向学生打招呼,引起学生兴趣。请学生拆一拆,研究一下这个小娃娃是用什么做的。学生讨论、回答。
告诉学生,今天我们就来利用“蔬果变变变”做成各种东西。(板书课题)活动二:
教师播放幻灯片,展示多种用蔬果做的作品。引导学生有目的的观察:这件作品表现的是什么形象?是以什么蔬果为主体制作的?这件蔬果与这个形象有什么相似之处?作者又利用了哪些蔬果做的装饰使作品更接近原型?
学生讨论,回答,教师给予评价与指导。活动三:
分小组,将收集到的物品展示出来,一起说一说,这些蔬果等物品分别像动物身上的哪一部分,然后进行交流。鼓励学生有不同的想法。
每个学生挑一件自己喜欢的蔬果作为作品的主体,(建议学生选大一点的)根据这件蔬果的外形再一次展开想象,然后交流:你收集到的这一蔬果的外形有什么特征,你准备将它变成什么,怎么变?(正着看不出像什么时可以倒着看、侧着看或转动着调整角度看)活动四:
小组合作试一试,运用手头的材料,以一个大件蔬果为主,将几个蔬果连接起来,做成一个小动物。展示作品,每组派一名代表将自己的作品拿到实物投影仪下展示,并作介绍。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布置学生回去了解食品雕刻以及食品工艺的有关知识。下节课带好相关材料。
荐
第二节
施教时间:4月14日——4月16日 活动一:
观看课件,精美的食品工艺为我们的餐桌增添了美好的情趣,增进了人们的食欲,使饮食成为一种享受。学生说说自己见过和了解到的食品雕刻以及食品工艺。出示课题。活动二:
课件展示食品工艺作品“门泊东吴万里船”,渐渐放大,请学生观察它是由什么蔬果做成的,怎么改造的。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操作课件将作品进行分解并总结:这是将一只较长的苦瓜剖去四分之一外皮,去瓤,做成一只小船,再将红色和黄色的圣女果用牙签串成一个个小人并固定到小船上,将一片萝卜叶子插到船上做帆,这样一件充满意境的作品就诞生了。活动三:
各小组根据自己搜集到的材料想一想:你们准备利用哪几样材料进行改造,将它做成一件工艺食品。准备分几步、利用那些技法、怎样改造和组合。小组讨论,选一到两组同学代表起来介绍创意。
教师对学生的创意给予肯定和指导建议,鼓励各组将自己的创意制作出来。
学生制作,教师指导。注意协调各组合理分工,尽量利用好蔬果的原型进行改造。使用材料注意安全。活动四:
“满汉全席”食品工艺大赛。各组将作品摆到教室中心的餐桌上,每组派出两位“美食家”当评委,评出“最上镜作品”“最佳色彩奖”、“最佳创意奖” “最佳制作奖”等奖项并进行评价。
鼓励学生回家多帮妈妈做饭,在家长面前露一手。收拾与整理。布置下节课工具材料。札记:
备课时,我从网上下载了“常熟市义庄中心小学三年级六班”的“蔬菜的联想”网页,上课时通过浏览网页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们可喜欢这个网页了,因为照片上那些同龄人正忙活着合作蔬果小动物的情景让他们感到相当亲切。孩子们的作品丝毫不比人家的差,于是我举起了数码相机,把他们正在制作的情景和作品拍了下来,并通过电脑直接放了出来。这下可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孩子们纷纷要求把他们的作品也制成网页,我借机把这个难题推向了班里参加网页制作培训小组的同学,“请他们来帮我们制做好不好?把制作好的网页发到校园网上,让全校同学都来看看我们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