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教案专题

时间:2019-05-15 05:32: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孙子兵法教案专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孙子兵法教案专题》。

第一篇:孙子兵法教案专题

第五专题 中国古代兵学

兵学与传统文化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古代兵学是整个传统文化里最富有特色的一部分内容,与儒、道、法、哲学等都有紧密的联系。这节课我们就来谈谈中国传统兵学文化的精髓和代表《孙子兵法》。提到这个名字相信大家非常熟悉,有些语句可以说是脍炙人口。比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战而屈人之兵;兵者,诡道也等等。像这些句子大家都耳熟能详。我们先从它的作者谈起。

一、孙子其人

《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人,春秋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后人尊称其为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

他本是齐国人,后来从齐到了吴国。经吴国重臣伍子胥举荐,向吴王阖闾进呈所著兵法十三篇,吴王看后,赞不绝口。便拜孙武为将军。孙武不但为励精图治的吴王治军讲武,勾画富国强兵的蓝图,而且为吴国的兼并战争立下了卓越的战功,他曾率吴国军队攻占了楚国都城郢城。孙武在吴国活动了30年,为吴国的强盛和称霸中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它是《武经七书》之首。《武经七书》是北宋朝廷作为官书颁行的兵法丛书,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教科书,包括《孙子兵法》《吴子兵法》《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七部兵书。还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另外两本是《战争论》(普鲁士.克劳塞维茨)、《五轮书》(日本.宫本武藏)。《孙子兵法》是世界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逻辑缜密严谨。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兵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学圣典”、“兵经”、《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之为“百代谈兵之祖”。如今,它不光是一部兵学著作,在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领域也被广泛运用。被译成英、日、德、法、俄等十几种文字,成为国际上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还是世界许多国家军校的教科书。

二、《孙子兵法》的内容

《孙子兵法》作为一部兵法,它是一个非常全面完整的体系,它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从哲理的层面,来观察战争现象,探讨和揭示战争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一系列指导战争的具体方法。这部书篇幅不大,只有五千九百多个字,它自己本身有个逻辑体系,总共十三篇,多一篇少一篇都是不行的。它经过了严格的学术剪裁。

(一)战略运筹(第一篇至第三篇): 第一篇《始计篇》

讲的是庙算,即出兵前在庙堂上比较敌我的各种条件,估算战事胜负的可能性,并制订作战计划。《始计篇》也简称《计篇》,是《孙子兵法》的第一篇,“计”本义是计算、估计,在这里指战前的战略谋划。作为《孙子兵法》的首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视为孙子卓越军事思想的高度浓缩和精辟概括。

第二篇《作战篇》

讲的是庙算后的战争动员及取用于敌,胜敌益强。“作”是“制造”“兴起”的意思。“作战”这里不是指战争,而是指战争前的准备和筹划,属于“未战而庙算”的范畴。

第三篇《谋攻篇》讲的是以智谋攻城,也就是不专用武力,而是采用各种手段使守敌投降。以上三篇属于战略运筹。

(二)作战指挥(第四篇至第六篇):

第四篇《军形篇》讲的是具有客观、稳定等性质的因素,如战斗力的强弱、战争的物质准备。

第五篇《兵势篇》讲的是主观、易变、带有偶然性的因素,如兵力的配置、士气的勇怯。第六篇《虚实篇》讲的是如何通过分散集结、包围迂回,造成预定会战地点上的我强敌劣,以多胜少。以上三篇属于作战指挥的范畴。

(三)战场机变(第七篇至第九篇):

第七篇《军争篇》讲的是如何“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夺取会战的先机之利。第八篇《九变篇》讲的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战略战术。

第九篇《行军篇》讲的是如何在行军中宿营和观察敌情。以上是战场机变。

(四)军事地理(第十篇至第十一篇):

第十篇《地形篇》讲的是六种不同的作战地形及相应的战术要求。第十一篇《九地篇》讲的是依“主客”形势和深入敌方的程度等划分的九种作战环境及相应的战术要求。这属于军事地理的范畴。

(五)特殊战法(第十二篇至第十三篇):

第十二篇《火攻篇》讲的是以火助攻与“慎战”思想。

第十三篇《用间篇》讲的是五种间谍的配合使用。这两篇属于特殊战法。你看它第一篇是《计篇》,打仗之前要算,那么《计》放在第一篇;第二篇是《作战篇》,这个作战不是现在的作战,而是准备战争,你看算好了他就要准备了。当然准备充分的时候,它要谋,要谋攻,后面《军行》《兵势》《虚实》《军争》《九变》都是讲一些具体的作战的要领,那么最后面它又是讲地形、行军、火攻等等,一些具体的战术问题,就更细化了。到最后13篇是用间,因为孙子特别重视“知彼知己”,用间,用间谍,要了解情报,掌握情报,围了个圆圈,又转回来了。中国的文化就是个大圆圈,老是在循环,但是每次循环都是否定之否定,是更高一个层次的发展和升华,《孙子兵法》本身有一个内在的逻辑体系。

我们今天按现代军事学的体系来分析的话,《孙子兵法》至少包含四个层次:第一个是它的战争观念。一个军事家,一个军事思想家,他首先要对战争有一个基本的态度,是肯定战争、还是否定战争,战争与政治的关系怎么样,战争与民心向背的情况和胜负又有什么关系,那么战争要不要区别性质,是正义的,还是非正义的,必须要有个基本的看法。孙子的战争观,最主要的核心,就是“慎战”,谨慎地对待战争。他既不否定战争,因为在当时那个时候,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历史现象,国家要统一嘛,通过打仗才能完成统一,所以他不否定战争,但是他又反对穷兵黩武,反对把战争看成是包治百病的良方,这是孙子对战争的一个基本的态度。他的战争观,简单地说就是慎战思想。

第二个层次是他的战略思想。主要有三点,第一个他是推崇“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就是说追求万全,追求以最小代价取得最大的胜利;第二个他的战略思想里面非常突出的,就是他提倡先发制人,他认为,打仗不能被动挨打,必须自己主动进攻;第三个他认为战争应该速战速决,要进攻进攻再进攻,在最短的时间里边,取得最大的战果,实现战争的目标。这是他战略思想的一个基本情况。

第三个层次是他的战术思想,这个思想是孙子整个兵学体系里面的主体部分,也是他的核心。《孙子兵法》说来说去就是用兵的方法,那么他实际上就把重点放在用兵方法的探讨上,他里面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原则,包括他争取战争主动权的思想――“致人而不致于人”。这个话虽然很简单,但是包含了一切战争里面的最主要的核心含义,就是说:调动别人,不要被别人所调动。就是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上。第二个他讲的要“知彼知己”,你不了解情况你不能打,情况了解得不充分也不能打,不但要知彼知己,而且要早知,战争你了解情况要有时效性,过了时的话,就过了期,就成了“明日黄花”。还有一个我们经常说――“避实而击虚”,你不能跟别人硬碰硬,你要用自己的优势去打击别人的薄弱,这是关键的一个方面。

第四个层次,也是最后一个层次,是治军的理论,是管理军队和建设军队的一个基本的思想,军队是老百姓组成的,这个军队不经过训练,不经过调教就没有一定的纪律,没有一定的规章制度,它是形成不了战斗力的。谁都不听从命令,就像一盘散沙。所以孙子对这个问题,也非常地重视,提出了一系列的具体的治军方法,那么这些方法包括用将,将领用什么样的人,包括部队的训练,包括部队的赏罚,就是说怎么奖励怎么惩罚等等很多。他的核心就是一句话,叫做“令之以文,齐之以武”,就是用政治教育、精神鼓励来教育军队,使他们形成为谁打仗、为谁作战的一种基本的思想,就是相当于我们今天的政治思想教育;“齐之以武”就是要用严格的军纪军法,谁犯了错误,坚决不留情面,就是要加以惩罚。吴王为考察孙子的统兵能力,挑选了100多名宫女由孙子操练。孙武把宫女分为左右两队,指定吴王最为宠爱的两位美姬为左右队长,同时指派自己的驾车人和陪乘担任军吏,负责执行军法。但宫女们不听号令,捧腹大笑,队形大乱。孙武便召集军吏,根据兵法,斩两位队长。吴王见孙武要杀掉自己的爱姬,马上派人传命说:寡人已经知道将军能用兵了。没有这两个美人侍候,寡人吃饭也没有味道。请将军赦免她们。孙武毫不留情地说:“臣既然受命为将,将在军中,君命有所不受。”孙武执意杀掉了两位队长,任命两队的排头充当队长,继续练兵。当孙武再次击鼓发令时,众宫女前后左右,进退回旋,跪爬滚起,全都合乎规矩,阵形十分齐整。阖闾失去爱姬,心中不快。孙武便亲见阖闾说:“令行禁止,赏罚分明,这是兵家的常法,为将治军的通则。对士卒一定要威严,只有这样,他们才会听从号令,打仗才能克敌制胜。”听了孙武的解释,吴王阖闾的怒气就消散了。这是《孙子兵法》的四个思想的基本层次。

唐朝李世民说了一句话,他说“观诸兵书,无出孙武”,就是说兵书几百种,但是没有一本是超过《孙子兵法》的。有一句话是明朝,茅元仪讲过的一段话,对《孙子兵法》的定位是最准确、讲的最好的。他说“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就是比孙子早的兵书,它里面的精华《孙子兵法》里面都包含了。“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孙子以后出的一些兵书,都超越不了孙子的基本范畴,实际上这句话就把孙子的定位已经定好了。

三、《孙子兵法》的总体思想

《孙子兵法》13篇,共6000个字左右,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它的精义更是深藏不露。从这6千多个字中,可以发现孙子追求的最高军事理想境界是“知、全、先、善”四个字。

(一)知

战争是力量的搏杀。孙子非常看重战争中的力量因素。他在“作战篇”中讲得明白:“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就是说,凡兴兵打仗,需要出动轻型车辆1000辆,重型车辆1000辆,还有10万名士兵,并要千里迢迢地运送粮食,进行后勤补给。这样一来,前方与后方的各种开支,招待宾客策士的费用、物资器材、战车、甲胄的供给等,每天要花费大把大把的银子,只有把这些准备好了,10万大军才能开拔呀。

孙子虽然崇尚力量,但他却认为还有比力量更为重要的因素——知识。大家都听过这样一句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英国著名思想家培根说的。孙子虽然没有这样说,但是他的《孙子兵法》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

《孙子兵法》13篇,出现最为频繁的是“知”字。共出现了79次之多。在《孙子兵法》13篇中,只“兵势”与“行军”篇没有“知”字。

“知”作为名词就是“知识”的意思。比如,孙子认为:预测战争胜负要从5个方面考虑问题,即“道、天、地、将、法”。孙子的原话是:“凡此五者,将莫不闻,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计篇,道是战争的信用,是不是民心向北你得了解。现在讲正义性战争,在古代就是道。天时地利啊。法是军队的法规,将是为将的素质。这些都是应该了解的。这些将领是必须要知道的。知道的你就能够取得胜利,不知道的你就打败仗。这里的知就是知识的含义

孙子在“火攻”篇里讲的“知”,知识的含义更明显了。他说:“凡军必知有五火之变,以数守之。”在古代,火攻是很常用的手段。它需要知识,火攻必须要借风势,没风势烧自己,或者不起作用,所以这就是气象学知识,要想用火攻,必须懂得五火之变,就是气象学。古人很早就懂得风向,风势等方面的知识,诸葛亮七星坛借东风,他懂得军事气象学的知识,知道周瑜进攻时将要刮东南风,所以才用火攻。仅火攻就有5种方法。在敌营内部放火,下一步怎么办?及时派兵从外面接应!,如果白天风大,晚上用火攻不利。因为,白天风刮得久了,夜晚风一般会小了,甚至停止,不刮了。这就是气象知识。而这些孙子都说了,并告诉军人都要知道。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希特勒派出很多杀手潜入苏联,专杀苏联的科学家,在希特勒看来这些科学家比战场上的官兵还可怕,可怕在哪,不是胳膊粗力量大,而是他肚子里的知识。

“知”作为动词,它的意义则是:如何获得知识的动作或步骤。它的含义也并非仅仅只是知道而已,而有深入到了解的程度。比如,孙子讲:“五间之事,主必知之,知之必在于反间,故反间不可不厚也。”使用间谍的5种方法,君主都必须掌握了解,了解情况的关键在于能使用反间计。所以,对反间不可不给予优厚的待遇。

(二)全

儒家核心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仁”,道家核心也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道”。而研究中国兵学的人认为,《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也是一个字:“全”。

什么是“全”?就是全部、完全、全体,指一次战争行动,比如战争的总体,战役的总体或者是战斗的总体。全,对应的是“破”,即部分、局部、侧面。战争里的破,就是一次战争的侧面或局部、一次战役的侧面或局部、一次战术的侧面或局部。

《孙子兵法》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一句话:“用最小的消耗,换取最大的胜利。这就是全利全胜的目标。

人们根据海湾战争之后发生的一系列局部战争,认为战争会越来越非暴力化,低强度化,成为未来战争中的趋势,这种观点的理由是信息技术主导的现代科学技术使用了精确制导武器,出现了提高作战性能,并降低附带毁伤的精确制导武器,就是毁物而不伤人,那么有不死人的战争吗?那是不可能的事情。美国主打的几场局部战争表现出来的附带毁伤减少,所谓的斩首行动,不过是在减少他的进攻成本,美国人这种战争理念是被逼出来的,在西方的战争文化中,讲求的是“先兵而后礼”,打了再说,打赢了再说谈判的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军名将艾森豪威尔担任总统,直接把“大规模报复”理念,命名他的军事战略。但是在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中遇到克星了,美国人的“大规模报复战略”不灵了。特别是越南战争成为美国人挥之不去的阴影。当现代照相技术将遭受美国人燃烧弹伤害的越南小女孩让全世界的人都知道了真相,标榜人权的美国人能不感到压力大吗?所以他付出的道德成本大。

于是,越南战争后,美国开始研究缩小打击面的问题。而以色列人的“定点清除”手段给了美国人一个启示。于是,出现了伊拉克战争中的“快速决定性作战”。就是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想方设法使军事成本与道德成本减少下来,使得国家利益最大化地实现。

而美国人现在想的,早在2500多年前孙子就想到了。《孙子兵法》开篇就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计篇。战争是国家的大事,战场的生与死关系到民众的安危,国家的存亡,是不能不认真考察,认真研究的事,然而,孙子讲“兵”却不是“先兵后礼”,而是“先礼而后兵”。因为,在孙子看来,只有“先礼而后兵”,才能达到他的“全利”目标。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孙子的论述中可以分析出来。《孙子兵法》一共出现10次“全”字。其中有7次在“谋攻”篇中。

孙子说:“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大凡作战的原则是:使整个敌国屈服的是上策,而用武力攻破敌国的就差一些了;使敌人全军降服的是上策,而击破敌军的就差一些了;使敌人全旅降服的是上策,而击破敌旅的就差一些了;卒、伍也是这样。国、军、旅、卒、伍是古代的特定国家行政和军事单位。在这里,孙子一口气用了5个“全”字,来解释他的利益与成本的关系,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作战成本和道德成本,争取利益最大化。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孙子马上强调:“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谋攻篇。即“上上策”是通过智谋战胜敌人;“上中策”是通过外交策略获取胜利;“中策”是通过野战战胜敌人;“下策”是通过攻城取得胜利。

“伐谋”是上上策,就是可以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那么,为什么“攻城”是下策?在孙子看来,就是因为这种手段会付出的作战成本太大了。在冷兵器时代,攻城太难了,高高的城门楼子,深深的护城河,如果对方要跟你死磕,你要付出巨大的代价,即便在付出很大的伤亡后打进了城,即便报复了攻城所遇到的抵抗,但胜利者也要收拾残局。所以,孙子主张,不到最后没有办法的时候,不要采取攻城的办法。而是,先通过实力威慑、谈判等手段,清楚地向对方表明自己的意图,让对方清楚地知道不答应自己所提到的条件可能带来的后果,劝说对方放弃抵抗。最终使得对方认识到,只有放弃抵抗,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自己的利益,进而屈服对方的意志,开城投降。而攻方则在损失极小的前提下,完整地得到作战的胜利,即“全国为上”。当然,当 “伐谋,伐交,”不起作用时,也要用“伐兵”的手段促成“全利”的实现。

平津战役时,我军总兵力是100万人,而国民党华北守军只有50余万。我军通过各种渠道向傅作义将军传达了和平解放天津、北平的愿望。为什么?因为,天津与北平是北方重镇,大城市,有很多历史文化古迹,我党中央处于对历史文化古迹的保护、人民财产的保护,提出和平解放可是,傅作义不干。于是,伐兵的手段就提到议事日程上。1949年1月4日,第4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在杨柳青召开攻打天津部队高级将领会议,决定攻打天津。1月8日,部队开始攻城。正因为刘亚楼将军正确地使用了力量,仅仅在1周之内解决了天津问题。天津解放,天津守军陈长捷司令以下全部投降。必要的“伐兵”打得好,才能为“全利”创造条件。天津解放后,傅作义将军没有盼头了,愿意接受我党我军提出的和平条件。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了。

人们都对孙子谋略意识感兴趣。其实,在孙子看来,谋略的法则是什么?他说得透彻:“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就是务必用“全胜”的策略争天下,这样既不使国力疲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

(三)先

在军事上,有一个术语叫做“先发制人”。“9.11事件”后,美国布什政府的军事战略最重要的特点就是“先发制人”。尽管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有过先发制人的一些作战行动,比如,1983年10月25日对格林纳达的入侵(代号“暴怒”);1986年4月16日对利比亚的空袭(代号“黄金峡谷”);1989年12月20日对巴拿马的入侵(代号“正义事业”)等等。但是,美国并没有把“先发制人”作为常规写进他的军事战略。可是“9.11事件”后,小布什政府根据国家安全需求,第一次将“先发制人”写进军事战略中,并且既把其作为一种战略,也把其作为一种对外用兵的指导方针。于是,引起世界的广泛关注。“先发制人”就是美军为赢得反恐战争在对外用兵指导方针上所做的创新准备。

其实,美国提出的“先发制人”战略早在中国2500多年前,孙子就已经提到了。我们和《孙子兵法》中的先来比较一下。孙子是非常注重先的,他在《孙子兵法》中用了23个先,来表达他先算、先行和先动的思想。什么都把他做到前面去。《孙子兵法》的“军形篇”有一名言:“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就是说“胜利的军队总是先创造取胜的条件,而后才寻求敌人去打仗;失败的军队却往往先冒险同敌人交战,而后祈求侥幸取胜”。这里的“先”字,有两层含义。第一,在战前先造成有利的态势;第二,要比敌人抢先居于有利的态势。而要想达到这样的双重目的,则需要先决的条件,不仅要先知,而且要先行(行动)。所以说孙子的“先”有丰富的内涵。

在他的“虚实”篇中,中心意思是讲“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也就是说,会打仗的人,能够调动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所以主动而不被动,但是,要想达到这一目的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呢?孙子说:应该是“先处战地,而待敌佚”,就是先到达并占领阵地之后来等待敌人,那就是从容不迫了。

五代时,后周唆使突厥和他一起进攻后齐政权。后齐派大将段韶来迎敌。这时,天降大雪。白雪茫茫,一望无际。段韶部将纷纷建议乘敌人立足未稳的时候,出兵攻击,打他个措手不及。但是段韶却反对。他说:“不行,千万别这样,步卒的气力、体力都有一定的限度。现在积雪这么深,出击是不方便的。不如在阵中待击,以逸待劳,消灭眼前这些敌人是一点问题也没有的!”我们是占领了先机,占领了有利的阵势,而敌人是从很远的地方来的,我们在这等着他士兵的体力、气力消耗掉之后再出击,一定取得胜利,后来,双方交战,段韶果然大胜。这里,段韶的赢就赢在他的一个“先”字!不过,他这个“先”字,并不是简单地主动进攻,而是先到达并占据有利地形等待敌人,既可以有充分的准备,又能充分培养士气。

孙子追求的“先”字还有更为重要的一层含义,就是一定要事先能够掌握敌人的情况。他在“用间”篇讲:“故明君贤将,所以动而胜人,成功出于众者,先知也。”就是能征善战的君主和将军,之所以一出手就能够大胜仗,战功显赫,就在于他事先掌握了敌人的情况!古今中外所有的名将都重视这个问题,抗战时期,国民党对我军的全面进攻被我军粉碎了,蒋介石一计不成又生第二计,全面进攻不行就重点进攻,开始对我军实行哑铃型进攻,在这三大战役中,毛泽东和老一辈将领,除了他们能征善战外,还有个最重要的条件,就是胡宗南的行动,我们是了如指掌,我们的情报要比胡宗南强一百倍,胡宗南自己骂自己,说我是盲人摸象啊,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这里情报的作用就是先知。先知太重要了,所以孙子说“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知彼一定要放在知己的前边,因为知彼比知己要难,知彼比知己要重要,综合孙子的“先”,再对比一下美国的“先发制人”,虽然有千年之隔,但前者的内容还是远远丰富于后者。美国的“先发制人”更多地是包含争取“掌握主动权”的意义;而孙子的“先”字却含有“通盘考虑全局,透彻分析对手的优缺点,掌握与控制大局,最终获取胜利”的含义,也就是想方设法为自己创造一个最好的作战态势,寻找最有利的作战环境,为最后的胜利奠定良好的基础。

(四)善

“善”,是孙子追求的最高军事境界的理想终点。在孙子兵法中,出现的文字频率仅次于“知”的,就是“善”字,共出现了33次之多。可以说,用兵求“善”,是孙子独树一帜的战略思想。

《孙子兵法》中的“善”字有两层含义。

第一,“擅长”或“善于”的意思。

孙子在表示会打仗、善于指挥作战的时候,通常用的是“善战者”,或“善用兵者”。孙子在“形”篇中说过一句话:“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过去会指挥打仗的人,首先要创造自己不可战胜的条件,然后等待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在“势”篇中讲“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意思是说:善于指挥作战的将领追求的是如何形成有利的作战态势,而不是去苛求士兵。不靠人而靠势,但并不是说人不重要,恰恰相反,孙子的战略思想中,人才观非常重要,即便是作战态势,也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人的智慧而营造出来的,所以孙子认为树立什么样的人才观是战争胜负的关键,孙子说:“知之者胜,不知之者不胜”懂得这个道理就能胜利,不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能胜利,尽管每个人都知道人才的重要,也知道地尽其力,人尽其才的道理,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自己的智慧,部署的智慧充分发挥出来,有才之人一般都很有个性,甚至是缺点,但是想用人才的人要有容人之能,想要用人才的人一定要有蓄才之能,平时汇集一滴水,难时还你个太平洋,孟尝君有才,有治国之能,有三千食客,秦昭王知道后礼聘到秦国,让他当宰相,但是到秦国不久,有人向秦昭王说孟尝君的坏话,说孟尝君是齐国人,一旦有事的话他想的是齐国,而不是秦国,秦昭王就为难了,用也不是,不用也不是,思来想去,把孟尝君软禁了起来,孟尝君很聪明,觉得不好,不能在这等死,他知道秦昭王有个宠爱的女人,叫宠姬,宠姬说我要帮你也有个条件,她也要白狐大衣,这个裘皮大衣是孟尝君当初献给秦昭王的,只有一件,就在孟尝君为难时,这时一个食客走了出来,这个食客是个惯偷,当时其他人都不想留他,但是孟尝君有容人之能,把他留了下来,现在派上用场了,他到秦昭王的宫殿里偷出了那件裘皮大衣,后来孟尝君就在宠姬的帮助下逃了出来。逃跑的路上路过函谷关,函谷关有个规定就是鸡叫之后才开门,孟尝君平时网络各路人才,其中有个就擅长学鸡叫,他一学鸡叫,农舍里的鸡都叫了起来,门就开了,孟尝君顺利逃出秦国,回到了齐国。这就说明了人才的重要性。

第二,孙子的“善”字,也有美好、完美之意。

孙子的思想非常深刻。他在谈到什么样的名将才是真正的会打仗的时候,用了一个比喻:“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说那些能预见胜利但没有超过大家的共识的人,不能算是会打仗的将军;正好比举起秋毫之重的东西,不算大力士,能看见日月的人算不得视力好,能听到打雷的人算不了耳朵好使一样,实在是没有什么了不起的。这里,孙子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经过激烈的战斗而夺取胜利,并博得天下人的称赞,也不能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

分析事物,不能看表面,而且要真正洞察到藏在表面现象里面的东西,才能算是一个智者。正如毛泽东讲的:我们看事物要看本质,必须“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毛泽东说这番话的时候是在中国革命的最危难关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民族危亡在即。毛泽东为什么要写《实践论》这种哲学著作?用他自己的话来讲,就是要培养深刻了解战争规律的人,而不是仅仅培养会打几场胜仗的人。因为只有这样的名将才是真正的会打仗的人!

那么,在孙子眼里,什么样的名将才是最完美的军人呢?他给予了回答:“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这里,孙子眼中的完美名将是:不仅让自己处于不败之地,而且还要想方设法地找到任何可能导致敌人失败的机会;只有能够修明政治,遵循致胜的规律,才能成为胜败的主宰者。

举一个例子说明:汉代名将李广善于射箭。汉文帝时,汉匈战争再起,匈奴大举入侵。李广率领军队迎敌,射杀了许多敌人。文帝刘恒知道后,高兴极了,连连说:“真可惜!你如果生在高祖皇帝时,封为万户侯是毫无问题的。”因为到文帝时已经不封了,废除分封制了。这是李广的“勇”!

汉景帝初年,匈奴又大举入侵。景帝刘启忧虑万分,派李广率军阻击敌人。有一天,李广率领百骑左右巡视阵地时,突然发现了数千骑匈奴兵。匈奴的军队看见李广兵,认为是对方布阵的诱饵,李广军中也有人大吃一惊,主张撤退。李广说:“我们离本营有数十里之遥。在这样的状态下逃走,必会被匈奴识破,若受到攻击,必会全部覆灭。如果沉着应付,让敌人以为是诱敌之计,而不敢攻击。”于是,李广率领百骑前进,在匈奴阵前二里处停止,然后下马,命令部下解鞍。兵士们都很恐慌。李广说:“敌人以为我们会逃掉。但我们却解鞍表示绝不逃走,匈奴才会深信这是引诱他们的手段。”果然匈奴兵不敢冒然攻击而离开了。这就是李广的“智”!他可以说是一位懂得心理,并又善为利用的兵学家。

李广非常清廉,乐善好施,有点东西都分享士兵们。饮食也跟士兵在一起。他的同僚看到了就对李广说:“你的士兵怎么没大没小的,你们好像都很快乐,所以每个士兵都愿意跟着李广赴汤蹈火,出生入死。”这就是他的“仁”!爱兵。

汉武帝初年,李广随从大将军卫青去攻击匈奴。他在途中迷路,赶不上大军。卫青就派人去责备他,李广说:“这次事件与我手下人没有任何关系,是我的责任,让我给大将军写份事情的经过报告!”他把责任完全承担起来,写完报告,让使者带走,然后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军作战,与匈奴打了大小70多次战争了。这次幸运地跟随大将军出征,与单于作战。没想到我竟然迷了路,可以说这是天命!不能怪任何人。责任由我来承担吧”所以拔剑自刎了。这就是李广的“严”!

李广“勇、智、仁、严”使得他成为孙子眼中的最完美的名将,“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经历大小战斗70余次,他成为胜败的主宰者。

孙子在总体思想中,通过强烈求善的意愿,表达其要达到的“至善”的最高军事境界。知全先善四个字,“知”是起点,“先”和“全”是手段是途径,最终“善”是结果,最高的境界。这就是孙子给我们后人留下的大智慧。

第二篇:孙子兵法教案

《孙子兵法》之

《不战而屈人之兵》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孙武及《孙子兵法》,了解古代军队编制文化及其发展。

2、熟读成诵并理解《不战而屈人之兵》及孙子思想。

教学过程:激发兴趣,走进文本—了解孙子及《孙子兵法》—寻找诵读规律,了解古今军事文化——研读文本,理解孙子思想——感受孙子深远影响——漫谈启示,总结结束

一、交流话题,导入文本:

(初次见面,我想让大家挑战一下自己,看一看下面这组歇后语,猜一猜后半部分)课件1:刽子手冷笑-笑里藏刀 小偷进牧场-顺手牵羊 房子着了抢东西--趁火打劫 对着桑树骂槐树——指桑骂槐 荞麦皮榨油--无中生有 诸葛亮放孟获--欲擒故纵

这些歇后语都出自一本书——《三十六计》,知道吗?每一计都是一个军事谋略,而这三十六计的来源就是我手中的这本书——《孙子兵法》,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孙子兵法之不战而屈人之兵》,从中领略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古代军事家的人格魅力。

二、了解孙武及《孙子兵法》:

1)孙子兵法的作者是孙武,对于孙武,你了解多少?(学生自由发言,点评以肯定指导为主)

2)教师补充资料,请一位同学读。(出示课件2: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他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春秋末期军事家,现在在山东、江苏等地,都有纪念孙武的庙宇,多称作兵圣庙。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孙子兵书》等,共13篇,集中体现了孙武的军事思想和战争谋略,是中国古代兵家学说的经典著作,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

三、走进文本 理解文意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不战而屈人之兵》一章,①自由地放声朗读两遍,尽量读准字音。

②个人朗诵展示(点评以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③全班齐读

④理解文意: 1)结合文意自己翻译短文。

2)用自己的话解释译文:

A指导战争的法则——指挥官指挥战争的策略

B 使敌人举国完整的屈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差一些。——不用杀戮,就让敌人全国上下完整地降服,是指挥战争的策略中上等的策略,经过交战而击破敌国使敌国降服就差一些。——将敌国包围,不交战,敌国就被我军强大的实力屈服是上等的策略。

C百战百胜还算不上高明之中最高明的——交战一百次,就取得一百次胜利,说明指挥战争的策略是高明的,可不是最高明的,还有比这更高明(厉害)的。

D 不战而是敌方屈服,才算得上高明之中最高明的——一次也不交战,就让敌方屈服,才是指挥战争策略中最高明,最厉害的。

3)用一句话概括这则短文的内容:什么是战争的最高境界/指挥战争的最好策略

4)带着对文意的理解师生合作朗读。(师读合部分,生读分部分)

四、了解古代军事文化——古代军队编制单位。——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一——军事文化

①了解古代军队编制单位

思考交流:在朗读时,你发现有什么规律可以提高背诵速度?

明确:句子中有重复的地方,仅仅换了几个字。(国-军-旅-卒-伍)——在译文中这几个字没有解释,是因为它们是中国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

课件3:古代军队的编制单位

“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军之五百人为旅/百人为卒/ 五人为伍” ——《周礼》

②现代军队文化是对古代军队文化的传承

交流:你知道现在的军队如何编制吗?(学生自由发言)

一起出示:课件4:西周:军、旅、卒、伍/南宋:军、将、营、队、火/中华民国时期:军、师、旅、团、营、连、排、班//解放战争时期:兵团、军、师、团、营、连、排、班/现代陆军:集团军、师、旅、团、营、连、排、班

由此可见,随着社会的发展,军队的编制越来越规范,军事文化越来越丰富,它是古代军事文化的传承。

③分角色朗读

感悟军事文化

现在我们将这些字加进去分角色朗诵。

课件5:“孙子曰:凡用兵之法„„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齐读,“全国为上”等男生读,“破国次之”女生读,读出气势,读出韵味,再次领略古代军事文化的博大精深。

五、理解孙子的军事思想——不战而屈人之兵——传统文化的传承之二——军事思想

同学们,刚才我们领略了古代军事文化的魅力,下面我们再次走进文本理解孙武的军事思想和战争谋略。

①用心听读原文,勾画最能代表孙武军事思想的一句话。

明确:“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齐读

② 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翻译:不战而使敌方屈服,才算得上(善于用兵的人)高明之中最高明的。——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说就是——不动一兵一卒就是敌方屈服。——靠的是实力强大)

③孙子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争的最高境界”,你同意他的观点吗?

不战的好处交流:●“百战百胜”,只要是战争,就要有杀戮,即使胜利了战争会造成人员伤亡、耗费大量的财力、物力使经济停滞甚至倒退●环境污染,既让百姓民不聊生,又削弱国家实力●交战双方人民成为敌人,给一代或几代人民造成阴影 ●“不战而屈人之兵”则毫无损失,对人民而言,是利大于弊(任意说出其中几点都可以)

④教师小结:孙子军事思想的最高境界——不战

由此可见:孙子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与战国中期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次之”,再到唐朝李世民“君者舟也,民者水也,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再到现在国家倡导“关注民生”思想相一致,这种思想,在残暴与仁爱的问题上选择仁爱,在力胜与智胜的问题上选择智胜,在破坏与保全的问题上选择保全。在战争与和平的问题上选择和平,日本逢屋千村说《孙子兵法》不是打仗的,《孙子兵法》是教人和平的,是和平主义者,是不战主义。

因此,《孙子兵法》不仅是军事思想的传承,还是和平的传承。——传统文化传承之三——和平、不战

六、理解孙子的军事谋略——上兵伐谋,其次伐交——传统文化传承之三——军事谋略

“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争的最高境界,结合你熟悉的具体例子谈一谈。

①举例佐证:学生思考,交流发言,教师指导。(学生预测:舌战群儒、空城计、四面楚歌、汉武帝推恩令)

播放“空城计”视频——小结:诸葛亮了解司马懿多疑的特点,使出“空城计”,不用一兵一卒就使得司马懿退兵,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典型例子。

据研究资料证明:诸葛亮十四岁时进入刘表学堂习兵法,在隆中10年,他博览群书,钻研兵法,尤其熟读《孙子兵法》,因此他经常化用《孙子兵法》的谋略指挥军队,并取得了胜利?你还知道哪些他的故事?---《草船借箭》、《舌战群儒》、《赤壁之战》等,在这些故事中诸葛亮将孙子兵法的军事策略驾轻就熟,就是对孙子兵法的传承。——传统文化传承之四——军事谋略

②分析例子:思考:这些例子有力地佐证了“不战而屈人之兵”,既然是不战,那么 靠的是什么?——智谋,很好,这与孙子的观点相一致:

课件:孙子认为:上兵伐谋,用兵的最高境界是使用谋略胜敌,其次伐交,是通过外交手段战胜敌人”

你能补充一个例子吗?完璧归赵文字资料,外交钓鱼岛视频。

战国时,赵王得到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秦王听说后,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赵王派蔺相如带和氏璧去秦国。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王大喜,却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疵点,要指给秦王看,拿回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我劝说才答应。赵王斋戒5天,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不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王无奈,只得划出15个城邑给赵。蔺相如估计秦王不过是假意应付,便提出要秦王也应斋戒5日,再郑重其事地交换。秦王只好应允。蔺相如便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秦王斋戒完毕,举行交换仪式时,蔺相如才把送和氏璧回赵之事告诉秦昭王,从而保全了和氏璧。

③小结:我国政府采用外交手段对钓鱼岛问题作出回应,不是害怕他,而是让自己的强大,使其屈服,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由此可见,《孙子兵法》不仅适用于古代,也适用于现代,对我们中学生的最大的启示便是当我们闹矛盾了,我不会对你拳打脚踢,诉诸武力,而是让自己更强大,不和你动手,你就被打败了。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六《孙子兵法》之

《进不求名,退不避罪》教案

目标定向:

1、读诵《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一章。

2、讲解《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一章。

3、联系岳飞和曹彰的事例,谈谈对此章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导语:开元年间,唐朝国力鼎盛,唐玄宗自恃强大,对边塞连年用兵,许多边关将领也投其所好,好大喜功,谋取爵禄。多年以来,石堡城可谓唐玄宗的一大心病。此城又名铁刃城,位于青海湟源西南,地势险要,吐蕃每次攻唐,都以此城为依托。开元十七年,唐军曾经攻下此城,但不久又被吐蕃重新占领。天宝四年(745年),大唐再度向石堡城用兵,尽管损兵折将,最终还是无功而返。唐玄宗大为光火,下诏要拿下此城,王忠嗣却上书朝廷:“石堡险固,吐蕃举国而守之。若屯兵坚城之下,必死者数万,然后事可图也。臣恐所得不如所失,请休兵秣马,观衅而取之,计之上者。”王忠嗣的这个奏折不但没有打消玄宗的念头,反而引起了皇帝的反感。

皇帝都下诏了,自然有人迎合圣意。大将董延光请缨攻打石堡城,这令唐玄宗龙颜大悦,诏令王忠嗣协助攻城。王忠嗣不得已而出兵,难免相助不力。果然,董延光攻城未果,将责任全部推到王忠嗣的身上。而口蜜腹剑的李林莆也担心王忠嗣功名日盛,从而威胁到自己的相位,正时时处处寻觅王忠嗣的差错。此时机会来了,他怎么会轻易放过,便派人散布谣言,称王忠嗣曾经说过,自己想为太子出力。唐玄宗不问青红皂白,当即召王忠嗣还朝,交付御史台、中书省、门下省审讯。三司会审,判了王忠嗣死罪。

其时,王忠嗣的得力部将哥舒翰也奉命入朝。他得知王忠嗣被判死罪,便跪在玄宗面前为王忠嗣苦苦申冤,还请求以自己的官爵为王忠嗣赎罪。唐玄宗到底还没有昏庸透顶,确实感觉到了王忠嗣冤枉,便免其死罪,将他贬为汉阳(今湖北)太守;天宝七年改迁汉东郡(在今湖北随州)太守;次年忠嗣病逝,年仅45岁。

其实,王忠嗣为了自己的利益地位,完全可以不用顾及部下的性命,听从命令。但是,他却敢于反对皇帝的圣旨,我们该如何评价他呢?通过下面的短文,我们也许就会明白其中道理了。

二、读诵《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一章。

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合于主,国之宝也。

三、讲解《进不求名,退不避罪》一章。

按照一般作战规律,如有必胜把握,即使国君不让打,坚决打就是了,而无须听从君命;但据一般作战规律,没有必胜把握,即使国君要打,也可不顾君命而拒绝出战。所以,身为将帅,需进不求战胜之名,退不避违命之罪,只求保全民众的生命财产和符合国君的根本利益就行,这样的将帅才是国家最可宝贵的财富。

四、联系岳飞和王彰的事例,谈谈对此章的认识。

岳飞:1140年(绍兴十年)五月,金国撕毁绍兴和议,兀术等分四道来攻。由于没有防备,宋军节节败退,城池相继失陷。随后高宗韩世忠、张俊、岳飞等出师迎击。很快,在东、西两线均取得对金大胜,失地相继收回。岳飞挥兵从长江中游挺进,实施锐不可当的反击,他一直准备着的施展收复中原抱负的时机到来了。

岳家军进入中原后,受到中原人民的热烈欢迎。这年七月,岳飞亲率一支轻骑驻守河南郾城,和金兀术一万五千精骑发生激战。岳飞亲率将士,向敌阵突击,大破金军“铁浮图”和“拐子马”,把金兀术打得大败。岳飞部将杨再兴,单骑闯入敌阵,想活捉金兀术,可惜没有找到,手杀敌人数千,误入小商河,被金兵射到几十处箭伤,豪勇无比。岳家军将士具有“守死无去”的战斗作风,敌人以排山倒海的大力,也不能把岳家军阵容摇动。郾城大捷后,岳飞乘胜向朱仙镇进军(离金军大本营汴京仅四十五里),金兀术集合了十万大军抵挡,又被岳飞打得落花流水。岳飞这次北伐中原,一口气收复了颍昌、蔡州、陈州、郑州、郾城、朱仙镇、消灭了金军有生力量,金军全军军心动摇,金兀术连夜准备从开封撤逃。南宋抗金斗争有了根本的转机,再向前跨出一步,沦陷十多年的中原。就可望收复了。岳飞兴奋地对大将们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尔!”而金军则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哀叹。

就在抗金战争取得辉煌胜利的时刻,朝廷连下十二道金牌(红漆金字木牌),急令岳飞“措置班师”。在要么班师、要么丧师的不利形势下,岳飞明知这是权臣用事的乱命;但为了保存抗金实力,不得不忍痛班师。岳飞愤慨地说;“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社稽江山,难以中兴!乾坤世界,无由再复!”岳飞的抗金战斗,至此被迫中断。岳家军班师时,久久渴望王师北定中原的父老兄弟,拦道恸哭。岳飞为了保护老百姓的生命财产,故意扬言明日渡河,吓得金兀术连夜弃城北窜,准备北渡黄河,使岳飞得以从容地组织河南大批人民群众南迁到襄汉一带,才撤离中原。这时,有一个无耻的书生,骑马追上金兀术扣马而谏:“太子(兀术)毋走,京城可守也,岳少保兵且退矣。”金兀术又整军回到开封,不费吹灰之力,又占领了中原地区。

岳飞一回到临安,立即陷入秦桧、张俊等人布置的罗网。1141年(绍兴十一年),他遭诬告“谋反”,被关进了临安大理寺(原址在今杭州小车桥附近)。监察御史万候卨(音末期屑)亲自刑审、拷打,逼供岳飞。据说与此同时,宋金政府之间,正加紧策划第二次和议,双方都视抗战派为眼中钉,金兀术甚至凶相毕露地写信给秦桧:“必杀岳飞而后可和。”在内外两股恶势力夹击下,岳飞正气凛然,光明正大,忠心报国。从他身上,秦桧一伙找不到任何反叛朝廷的证据,韩世忠当面质问秦桧,秦桧支吾其词“其事莫须有(这件事情难道没有吗?)。”韩世忠当场驳斥:“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绍兴十一年农历除夕夜,高宗下令赐岳飞死于临安大理寺内,时年三十九岁。岳飞部将张宪、儿子岳云亦被腰斩于市门。民族英雄岳飞,就在“莫须有”的罪名下,含冤而死。临死前,他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这是悲愤的呼喊!

曹彰:建安二十三年夏四月,代北乌桓无(能)臣氐等造反,曹彰拜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率领夏侯尚、田豫等人,引军往讨。临出发之际,曹操训诫曹彰道:「我与你,居家时虽为父子,受命时却为君臣,如今凡事须按照王法来行事,你千万要警戒!」叮嘱过后,曹彰起军北征,军队开入涿郡边界,突然遇上约数千骑乌桓叛军。当时曹彰军兵马未集,只有步卒千人左右,马匹也只有数百匹。于是曹彰用田豫之计,坚守要隙,力抗敌军,胡骑攻不下曹彰,便向后退散。曹彰见状,出营追之,亲身搏战,举箭射向胡骑,应弦而倒者相继不绝。战过半日,曹彰铠中数箭,但气概更加猛厉,更乘胜往北追逐,穷追猛打,直至桑干,离开代郡二百余里之遥。

其时军中长史、诸将皆认为军队刚涉远地,兵马疲顿,而且此行又已受节度(军事上的调度限制),命不得过代郡而更往北征,所以现在实不可深进,免得做出既违令又轻敌的行为。曹彰便道:「带领军队出征,只要是有利我军的事便要做,说甚么节度呢?胡军出走未远,我们追而讨之,必能大破他们。如果因为遵从军令而放纵敌人,也不是良将所为。」于是出阵上马,号令军中:「有谁留后不出,斩。」举军追击,一日一夜便与乌桓叛军相遇,曹彰奋进击讨,果然大破敌军,斩首及生擒者累以千数。曹彰乃以比平常情况双倍的赏赐犒赏将士,将士无不喜悦。当时鲜卑轲比能带领数万骑从旁观望两军强弱,看见曹彰力战,而所攻者皆破,于是向魏军请服。北方势力悉数平定。

其时曹操身在长安,召曹彰前去相见。曹彰从代北回来,经过邺城,世子曹丕向曹彰说:「卿刚刚得大功,如今往西诣见君上,最好不要矜功自伐,而该以常常自觉做得不足够的态度去应对。」结果曹彰了到长安,如世子所言,归功于属下诸将。曹操大喜,用手捋着曹彰的须说:「黄须儿竟大奇也!」

五、给学生2分钟的时间,看看能否当堂背过.六、布置作业:做直面人生的第2题。

第一单元经典驿站

六《孙子兵法》之

《视卒如子,而不可骄》教案

目标定向:

1、读诵《视卒如子,而不可骄》一章。

2、讲解《视卒如子,而不可骄》一章。

3、谈谈本章对员管理、教育的启示。

教学过程:

一、导语:什么样的军队才能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读过本文,你就会找到满意的答案。

二、读诵《视卒如子,而不可骄》一章。

卒如婴儿,故可与之赴深溪;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厚而不能使,爱而不能令,乱而不能治,譬若骄子,不可用也。

三、给学生2分钟时间展开背诵竞赛。

四、讲解《视卒如子,而不可骄》一章。

看待士卒如同看待婴儿一样,那就可以和他们一起去共患难;看待士卒如同看待爱子一样,那就可以和他们一起去同生死。但若一味厚养而不能使唤,一味宠爱而不能使他们听从号令指挥,违法乱纪而不能整治,那就有如娇生惯养的孩子,不能用来打仗了。

五、谈谈本章对员管理、教育的启示。《孙子兵法》与商战之十四 刚柔相济

战国时期军事家吴起提出“父子之兵”的思想,即将帅与士兵之间亲如父子。吴起任职期间,为了培养造就一支“父子之兵”,与士兵同甘共苦,生死与共,深受将士的爱戴和敬重。据史书记载:有一次,吴起部下一个士兵的母亲在路边哭泣,过路人问她为什么哭得这么伤心? 老人回答道:我儿子伤口溃烂,恶臭熏人,吴将军知道后,亲自用口替我儿子吸吮脓血,清洗敷药。那人说,这不是很好吗!你儿子的疮毒不就好了么!为啥还要哭呢? 老太太说,我正为此事哭泣呢!过去我丈夫也在吴将军麾下当兵,有一次也生了疮,流着脓,吴将军也是这样亲自用嘴替我丈夫吸吮 脓血,清洗敷药。痊愈后,他打仗时,争先恐后,英勇无比,结果血染沙场,战死在疆场上。现在,吴将军又替我儿子吸吮疮口脓血,我的儿准会像他爹那样,奋勇杀敌,死在战场,一定没命了,故此在这里哭呢!由于爱兵如子,吴起率领的队伍与诸侯作战 70余次,其中有 64 次大获全胜。

吴起“父子之兵”的思想,与《孙子兵法》倡导的“视卒如爱子”的观点可谓一脉相承。“视卒如爱子”是说将帅对待士兵要像对待自己的爱子一样体贴。孙武在提出“视卒如爱子”的同时,还特别强调对士卒要严格要求,不能过分“厚爱”,以免把士兵惯养成“骄子”;主张爱严结合,赏罚分明,该赏的一定要赏,该罚的一定要罚。诸葛亮第一次兵出祁山,派马谡去镇守军事要地街亭。马谡不听王平劝阻,屯兵山上,说什么“凭高视下,势如破竹,若魏兵到来,吾叫他片甲不回。”王平只好领了五千兵马在山下按一个小寨。结果山头被司马懿领兵团团围住,断了汲水道路。蜀军大乱,失了街亭。诸葛亮挥泪斩了马谡,重赏有功的王平,而且还引咎自责,上疏刘禅,请求自贬三等,连降三级,从丞相降为将军。这是信赏必罚的典型例证。

企业家治厂犹如将帅治军。治军要有统御谋略,治厂要有领导艺术;将帅要恩威并用,企业家要刚柔相济。“刚”是以厂规制人。有道是“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不定规章制度,难以治厂。如意公司制订了具有本公司特色的管理条例,建立和健全上至经理、主任下至全体后勤人员的工作标准,以及核算、财务、考勤、劳动人事、岗位责任、治安消防等一系列的规章制度,使公司上下都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凡达不到工作标准或违反规章制度的均处以罚款,不讲情面。“柔”是以真情感人。公司以规章制度约束人的同时,还十分重视以情感人,关心体贴职工的疾苦和生活。如为职工修建宿舍、食堂、篮球场、乒乓室,购置彩电,井为职工支付劳动保险金,解除职工的后顾之忧。每年都要评定先进生产(工作)者,在全厂大会上进行表彰,戴大红花,拍照片,挂宣传窗,在《如意报》刊登。公司还设立“西林杯”一、二、三、四等奖,凡有发明创造、技术创新、小改小革、合理化建议(被采纳),根据效益大小,分别给予奖励。最高奖金为 1 万元。2001 ,评出“西林杯”最高科技奖 1 名,“西林杯”革新奖 1名。评出公司标兵 6 名、先进生产(工作)者 20 名,表扬 41 名。你给职工一片情,职工给你一颗心。以情感人产生了柔情效应,如意公司关心人、体贴人,赢得了职工的“心”。

如意公司的实践证明:刚与柔、爱与严、赏与罚是不能偏废的。若是不从物质利益上去关心职工疾苦和生活,使他们得不到体贴、关怀,那么就会离心离德,人心涣散,企业没有凝聚力。若是不以规章制度约束人,那么职工就会像娇生惯养的孩子,企业一盘散沙,局面混乱。如意公司高明之处就是以厂规制人和以真情感人两手交替使用,互补互促,把刚性效应和柔情效应结合在一起,充分地发挥了领导效能,从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02年,公司生产搬运车 16万台,居世界同行第一。产值 2 亿元,销售 2 亿元,实现零库存,创历史新高,被评为“全国出口创汇先进企业”。公司越来越兴旺发达。

六、布置作业:直面人生第2题.

第三篇:《孙子兵法》简介之教案

河海大学军事教研室 王建中 2016/1/18

《孙子兵法》简介(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孙武的简历。

2、初步了解《孙子兵法》的内容,并对一些至理名言有所感悟。

3、了解《孙子兵法》在世界上的地位及影响。

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

2、布置学生查阅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导语: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历史和现实是由文化联接的。一滴水可以见太阳,一本书可能会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影子;一本优秀的书,一本堪称举世公认的存世最早、内容丰富、博大精深的军事理论著作,则可能彰显一个民族的智慧。

(一)《孙子兵法》作者介绍

【作者之谜】《孙子兵法》是从战国时期起就风靡流传的军事著作,但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呢?近代学术界一直争论不休,一种认为是春秋时期吴国的孙武所著,一种认为是孙膑整理而成,一种认为是战国初年某位隐士编写的,还有的说是三国时代曹操编撰的。直到1972年4 月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两座汉代墓葬中同时发现了用竹简写成的《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这样,数百年的争论方告结束,《孙子兵法》的作者被确认为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目前认为《孙子兵法》由孙武草创,后来经其弟子整理成书。

【兵圣孙武】《孙子兵法》的作者孙武,字长卿,齐国乐安人(今山东省惠民县),具体的生卒年月日不可考,大约与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同时而略晚。其祖父田书,因在齐景公时“伐莒有功”,景公非常高兴,不仅把乐安作为食邑封赐田书,而且“赐姓孙”作为一种最高的礼遇。因此,田书又被称为孙书。孙书的儿子孙凭,做了齐国的卿(宰相)。孙凭就是孙武的父亲。

由于贵族家庭给孙武提供了优越的学习环境,孙武得以阅读古代军事典籍《军政》,了解黄帝的作战经验以及伊尹、姜太公、管仲的用兵史实,加上当时战乱频繁,兼并激烈,他的祖父、父亲都是善于带兵作战的将领,从小受到军事方面的培养。齐景公十三年夏,齐国新旧势力之间发生了“四姓之乱”。(田、鲍、栾、高四大家族争权夺利,互

相迫害)。为避乱,大约18岁的孙武离开齐国故土,来到南方新兴的吴国,隐居在今天的苏州西郊穹窿山,茅蓬坞,现在建一个专门的公园------孙武苑。一边潜心研究兵法,一边关注着时局的变化,以等待时机。在这里与伍子胥结为知交。公元前512年,吴王阖闾决心同楚国开战,但苦于军中乏将,迟迟不敢起兵。经伍子胥一连七次向吴王推荐孙武,称赞孙武是个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的盖世奇才,吴王召见了孙武。孙武以兵法十三篇为见面礼,见到了吴王阖闾,并以其卓越的军事天才深得吴王赏识,被任命为将军,开始了他长达三十年的军事生涯。

在孙武的严格训练下,吴军的军事素质有了明显的提高。公元前506年,楚国攻打已经归顺吴国的小国家——蔡国,这给了吴军伐楚的借口。阖闾和伍子胥、孙武指挥训练有素的3万精兵,乘坐战船,溯淮而上,与楚国交战。楚军见吴军来势凶猛,不得不放弃对蔡国的围攻,收缩部队,调集主力,以汉水为界,加紧设防,阻击吴军的进攻。不料孙武突然改变了沿淮河进军的路线,放弃战船,改从陆路进攻,直插楚国纵深。伍子胥问孙武:“吴军习于水性,善于水战,为何改从陆路进军呢?”孙武告诉他说:“用兵作战,贵在神速。应当走别人料想不到的路,打它个措手不及。逆水行舟,速度迟缓,楚军必然加强防备,那就很难破敌了,”说得伍子胥点头称是。就这样,孙武在3万精兵中选择了强壮敏捷的3500人为前阵,身穿坚甲,手执利器,连连大败楚军。旧历11月28日攻入楚国的国都郢,楚昭王带着妹妹仓皇出逃。孙武以3万军队打败楚国的20万大军,获得全胜,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光辉战例。(柏举之战)。

司马迁在《史记》中曾这样评价孙武,“西破强楚,入郢(ying影);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

随着吴国霸业的蒸蒸日上,夫差渐渐自以为是,不纳忠言,并逼伍子胥自尽。孙武深知“飞鸟绝,良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对伍子胥惨死的一幕十分寒心,于是便悄然归隐,息影深山,根据自己训练、作战的经验,修订兵法,使其日臻完善。最后则不知所终。

(二)《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

根据1972年山东省临沂市银雀山汉墓出土的《孙子兵法》竹简,该兵书共13篇,6000余字。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由《计》、《作战》、《谋攻》、《形》、《势》和《虚实》组成,侧重论述军事学的基础理论和战略问题;第二部分由《军争》、《九变》、《行军》、《地形》和《九地》组成,侧重论述运动战术、地形与军队配置,攻防战术和胜败关系;第三部分由《火攻》和《用间》组成,论述了战争中的两个特殊问题。《孙子兵法》的主要军事思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提出了重战、慎战、备战思想。

1.重战。《孙子兵法》开篇就指出:“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这段关于战争的精辟概括,是孙武军事思想的基本出发点。春秋末期,诸侯兼并,战乱频繁。战争不仅是各国维护其政权统治,向外扩张发展的主要手段,而且关系到国家的存亡。孙武总结了一些国家强盛,一些国家灭亡的经验和教训,提出“兵者,国之大事”的著名论断,对于人类认识战争的实质,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2.慎战。“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故明君慎之,良将警之”。国家灭亡了就不能再存在,人死了就不能再活,所以,对待战争问题,明智的国君一定要慎重,贤良的将帅一定要警惕。从这点出发,孙武主张,“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不是对国家有利的,就不要采取军事行动;没有把握取胜的,就不能随便且兵;不处在危急紧迫情况下,就不能轻易开战。

3.备战。“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无恃其不攻,恃吾有所不可攻也”。用兵的原则,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而要依靠自己有充分的准备;不要寄希望于敌人不会来攻,而要依靠自己有使敌人无法攻破的条件。战争的立足点要放在事先做好充分准备,严阵以待,使敌人不敢轻易向我发动进攻的基点上。

第二,提出了战争与诸因素的关系。1.战争与政治因素的关系

战争是政治的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孙武重视政治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能从政治的高度来认识战争。他提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诸因素当中,“道”是根本,是第一位的,“道者,令民与上同意者也,故可与之死,可与之生,而不畏危也”,也就是说,国家大政方针政策要使民众与国君的意愿相一致,上下同心同德,这样在战争中民众就可以为国君去死,而不怕危险。这里的“道”就是政治因素,指的是人心向背。如果能做到“上下同欲”,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抗日战争时期,蒋介石实行政府、军队抗战的路线,他把老百姓看成“刁民”。而毛泽东认为人民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他说:军队必须和民众打成一片,使军队在民众眼中看成是自己的军队,这个军队便无敌于天下。”

淮海战役的胜利,充分说明人民群众中存在巨大的战争力量,证实了毛泽东的科学论断。1948年11月6日至1949年1月10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淮海战役中,以60万战胜国民党军队的80万,消灭敌人55.5万人,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有些西方国家的战史研究机构已把淮海战役列为世界十大著名战役之一。在这次大规模的战役中,人民解放军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援,解放区支援前线的民工多达543万人,担架20.6万副,大小车辆88.1万辆,由后方向前线运送弹药7300吨,筹运粮食48万吨,由前线向后方转运伤员11万余名,有力地保障了淮海战役的胜利进行。陈毅元帅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

军民团结如一人,视看天下谁人敌。2.战争与经济因素的关系

战争与经济关系密切,战争直接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孙武看到了经济决定战争的实力,他提出:“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即土地大小决定物产多少,决定士卒数量,决定实力对比,决定胜利的可能性。打仗要以充足的物质保障为基本条件。孙武指出,出动十万军队作战,就需要“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加上粮草、装备、器材等各种费用,将是“日费千金”,没有强大的经济力量是根本不行的。正因为孙武看到了经济与战争的关系,所以他提出,“兵贵胜,不贵久”。

据美国媒体报到:由2001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和哈佛大学教授琳达·比尔姆斯共同撰写了一本书叫《3万亿美元战争:伊拉克冲突的真正代价》。书中说,截至2007年9月30日,伊拉克战争和阿富汗战争已经花费美国财政预算8450亿美元,远远超过越南战争,以及朝鲜战争,成为美国历史上除二战外开支最高的战争。作一个比较,2008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23万亿元大关,财政收入规模有望超过5万亿元。等于中国全年的财政收入全部用于这二场战争都不够。

美国为什么要花巨资来发动伊拉克战争,他的真正目的是为了石油,为了他国内军火工业以及一系相关的产业。当年美国之所以发动科索沃战争,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为了打击当时刚刚出现的欧元,要保持美元的强势地位,压制欧元区金融业的发展。大家知道,美国有一家著名的咨询机构,叫作兰德公司,是美国军方的“智库”。2008年以来,美国由于受次贷危机的影响,引发了全球性的金融危机。美国政府投入了数千亿的资金进行救市,刺激经济发展。但是,就在08年年底,兰德公司出台了一份报告,他们说与其用这几千亿的资金去救市,不如用这几千亿的资金去发动一场战争,可能收益更大。其实,不管是用这几千亿的资金救市,还是发动战争,其目的都是为了维护美国国内大财团、大企业的利益。

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著名政治经济学家凯恩斯给长期困扰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开出了一剂行之有效的药方:就是在经济萧条、失业增加的情况下,要千方百计增加政府财政支出,包括主要通过增加军事支出,来促进经济增长。这其中蕴含的道理既深刻又简单:打起仗来,各类军用物资的购买增加,促进了军用物资的生产,军用物资的生产,又要消耗电力、石油、钢铁、电子元器件等,进而刺激经济发展。于是,战争的杠杆拉动了整个经济机器的运转。所以,一些西方大国每逢经济萧条,便会想起他们恩师的教诲,发动战争来刺激经济,并且屡试不爽。美国历史上有一条规律:战争期间,军火商大发其财;一旦战争结束,军火商的好日子也随之到头。

美国的经济现状,为实践凯恩斯的主张提供了契机。近年来,美国经济复苏步伐不稳,经济起伏跌宕。军事打击利比亚、叙利亚,既可以通过教训这些对美国来说的“无赖国家”,又可以通过增加军事支出来拉动经济增长。一有仗打,国防部订单立即增加,军工企业生意马上红火起来。战火一停,国防部订单减少,军工企业立马就减产,但是美国却可以依靠国外对美国武器装备的青睐,来刺激美国武器的出口市。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美国军事打击阿富汗以及伊拉克战争,都曾给美国军工企业带来滚滚财源。

另外,美国—转嫁战争费用的“高手”。一打仗经济就要倒退几十年,所以很多国家都害怕战争。而这个规律对美国好像不起作用,每次战争结束,美国都会大赚一笔。别人打仗赔本,美国打仗却能赚钱,这是为什么呢?这其中,除了美国会把战争费用分摊给各个盟国之外,还有就是上面提到的美国因为发动战争而带来的国家经济拉动,以及因为战争之后对外大肆出售武器而带来的高额利润。据统计,在第一次海湾战争中,美国共开销611亿美元,而沙特阿拉伯、科威特、日本3国就承担了其中的484亿美元。在军事打击阿富汗过程中,美国将许多国家拉入自己的阵营。战争结束后,美国又召集这些国家,为被战争打得稀巴烂的阿富汗重建家园慷慨解囊。特别是在海湾战争后,美国利用其操控世界石油资源和价格的幕后黑手,大幅提高了石油的价格,让全世界的石油消费者都变相地为其战争费用埋单。

3.战争与自然条件的关系

战争是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上进行的,要受到天气和地形的制约。孙武非常清楚地认识到了这两种自然条件在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在13篇中专设两篇《地形》和《九地》来论述自然地理条件及其利用,如:“地形者,兵之助也”、“不知战地,不知战日,则左不能救右,右不能救左,前不能救后,后不能救前”。

早在中国春秋末期,孙武就把“阴阳、寒暑、时制”称为“天”,并把气象、地理等因素在战争中的作用,概括为“知天知地,胜乃无穷”。中国传说中的涿鹿之战,黄帝利用狂风大作、尘沙蔽天,大胜蚩尤;三国时孔明借东风火烧赤壁,都是利用有利的气候条件来打胜仗的著名战例。

第三,提出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争境界。

自古以来,战争的直接目的就在于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在这个问题上,孙武提出,“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在他看来,百战百胜,并不是好中最好的,不战而使敌人屈服才是好中最好的,因此他主张,“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最好的是以谋制胜,使敌人屈服。“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也就是说,善用兵的人,使敌人屈服不用直接交战,一定要用全胜的计谋争胜于天下。这就是孙武

对战争指导者的最高要求,是战胜敌人的最佳境界。

“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从古代战争历史的发展来看,是一种进步的人道主义的军事思想。孙武的“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战略思想,作为军事思想史上最完美的战略,为后世所公认,为全世界所公认。

当然,孙武的“全胜”思想,是要以强大的武力作后盾的,如果没有强大的军事力量作为后盾是不可能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如:1949年平津战役时,解放军之所以能取得傅作义起义、和平解放北平,其前提条件就是由于我解放军西克张家口、东陷天津、百万大军兵临城下,使北平守敌处于一无逃路、二无外援,战则必败的境地,加上我党的政策感召,北平这座古老的城市最终以和平方式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战争作为对抗行为,既是力量的拼搏,更是智谋的抗衡,也是心理的较量。在伊拉克战争中,担任美军中央司令部司令弗兰克斯将军是个熟读《孙子兵法》的人。战后,弗兰克斯在接受采访时讲到,早在伊拉克战争爆发之前,美军就派特工人员深入到伊拉克境内对伊拉克军队的高级将领展开攻心战,要求他们与美军合作。如果他们接受了美军的条件,就会获得巨额的美元回报,他们的家属也会得到保护,战后美军也不会追究他们的责任,甚至可以让他们加入美国国籍。弗兰克斯算了一笔帐:发射一枚精确制导导弹的成本是100万至250万美元。如果用一枚导弹的成本来收买伊拉克军队的高官,让他们命令部下放弃抵抗,从而避免巷战造成的人员伤亡,并迅速取得胜利。弗兰克斯说,美军的这一做法收到了奇效,空袭结束巴格达地面战打响之后,许多伊拉克军官和他们的士兵们都纷纷脱下军装,化装成老百姓各奔东西,萨达姆的“王牌军”--共和国卫队就这样被悄悄地“蒸发”掉了。

第四、揭示了“知彼知己、百战不殆”的战争规律。

孙武是历史上第一个用简洁、明快的语言揭示“知彼知己、百战不殆”这一战争规律的人。他认为,只有知彼知己,在战争中才不会有危险。而“不知彼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殆”。在具体文章中,他提出了很多具体的“知彼知己”的措施。如“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

在知彼和知己上,孙武尤其强调知彼,专设一篇《用间》来说明如何做到知彼,并提出:“此兵之要,三军之所恃而动也”,即知彼——了解敌情是兵家最重要的事情,是军队行动的依靠。

我们知道“毛主席用兵真如神”,这个“神”就是“料敌如神”,掌握敌人的决策思路!毛泽东在井冈山的山沟里,他怎么会掌握国民党政府的决策思路呢?这要归功于一个人-----钱壮飞。(中央特科(前三杰)钱壮飞、胡底、李克农(潘汉年)(后三杰)

熊向辉、申健、陈忠经)(傅冬菊)

钱壮飞是我党打入国民党情报中枢的一个地下工作人员。早在1925年他和夫人张振华在北京就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考入一家无线电训练班。这个训练班实际上属于国民党新建的特务组织。钱壮飞考入训练班后很快显示出过人才华,又与特务头子徐恩曾是浙江湖州同乡,得到徐恩曾的赏识,经负责中央特科领导工作的周恩来的同意,担任了徐恩曾的机要秘书,打入了敌人的内部。在敌特机关内,钱壮飞智取核心密码,破译了蒋介石下达的指令及其内部往来文电,使党中央的安全和红军作战得到重要保障。

1931年4月下旬,中共特科负责人顾顺章在武汉叛变,党中央面临被敌人一网打尽的危险。钱壮飞及时将这一情报送到上海的李克农那儿,使中央机关抢在敌人的大搜捕前迅速转移。周恩来等中央负责人后来多次说过,如果没有钱壮飞,我们这些人早就不在了。钱壮飞自知身份暴露,转移到上海后奉命进入中央苏区。徐恩曾害怕被追究,经疏通上司陈立夫和有关同僚,向蒋介石隐瞒了自己的机要秘书是共产党以及密码已经泄露的事实。这样,国民党当局长期未更改密码。直至红军长征时一次也未中埋伏,并总能选择敌人合围的薄弱部位跳出来。一个小小的密码本,让山沟沟中的毛泽东用兵如神,为中国革命立下了大功!

第五、提出了很多具体的、灵活多变的作战原则。

孙武兵法中,除了对战略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外,还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行之有效的作战原则。

1.“奇正相生”。奇正,是我国古代的一对军事术语,其含义包括兵力部署和战法两个方面:在兵力部署上,担任正面作战的为正,担任侧击、包围、迂回的为奇;担任箝制敌人的为正,担任突击部队的为奇;列阵对敌的为正,集中机动的为奇。在战法上,明攻为正,偷袭为奇;按一般原则作战为正,采取特殊战法为奇。孙武这种特殊的战法,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指谋略制胜。他提出:“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也就是说,大凡作战,一般都是以正面军队与敌交战,以奇兵取胜的。军队部署就是一个“奇正”运用的问题,而“奇正”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不可拘泥于一格。

2.“示形”。孙武所谓的“示形”,就是用欺骗的方法迷惑敌人,达到实施己方作战计划的目的。在《计》篇中,孙武提出了“诡道十二法”,即示形的十几种方法,“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用兵打仗应以诡诈为原则。

3.“以迂为直”。《孙子·军争》:“军争之难者,以迂为直,以患为利”。军事争利的原则是把迂回弯曲的道路变为直达目的地的最佳、最近的路线,并且善于把不利的条件转化为有利的条件。在毛泽东与蒋介石多年的较量中,毛泽东屡屡使用“以迂为直”之计,既有战略层面上的、也有战术层面上的,依靠这些,毛泽东最终彻底打垮了蒋介石,建立了新中国。战略层面,象“先夺取农村,走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路线”。在战术层面,这样的例子更是举不胜举。象井冈山时期的四次反围剿,象长征路上,面对蒋介石尾追堵截,毛泽东避实击虚,指南打北,终于突破蒋介石的重重围堵,胜利到达陕北。

(三)《孙子兵法》的地位和影响

《孙子兵法》的魅力之所以历千年而不衰,根本原因在于孙子是以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为指导,在总结以往兵学成果的基础上,结合当时的战争实践,创造性地建立了一个精美恢弘的兵学体系,因此,《孙子兵法》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有系统的兵书,也可称作是世界军事著作中的最早珍品。在今天,人们对《孙子兵法》的理解已经超越了单纯的军事范畴,已渗透到政治、经济、外交、医药、体育、社会生活等各个领域,并引起世界范围内广泛的关注。明朝兵学家茅元仪称:“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遗孙子。”

美国有一位名叫马克的专家写了一部《孙子与现代战争兵法》。他谈到:“《孙子兵法》是高层军校学生必读的一本书,已经融会在美国陆军和海军陆战队的军事学说之中。”这部书的出版商在向西方读者介绍此书时,称《孙子兵法》是军事理论上的一把“瑞士军刀”,足以应对任何局面。1.《孙子兵法》在中国的影响

中国历代兵家名将无不重视对它的研究和应用。曾有两百多位学者为其作注。曹操是我国古代研究《孙子兵法》的大家,他著有《魏武帝注孙子》,开创了评注《孙子兵法》的第一人,他说:“吾观兵书战策多矣,孙武所著深矣”。宋朝政府颁布的《武经七书》中,《孙子兵法》列第一,充分说明了它兵学经典的地位。

2.《孙子兵法》在国外久负盛名

在唐朝初期,《孙子兵法》传入日本,18世纪下半中传入欧美等国,成为近代资产阶级军事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来源。目前,世界上有多种《孙子兵法》译本,它已被很多国家作为军事研究的必读书目。在美国,《孙子兵法》中的有些原则,如“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攻其不备,出其不意”等被列入《美军作战纲要》,以指导美军的作战训练。特别是其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思想已被美国当成其对外实施“威慑”战略的理论来源。

07年4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美国时,作为国礼向美国总统布什赠送了一部精美绝伦的丝绸封面的《孙子兵法》,可见《孙子兵法》在世人心目中的分量。

每当回忆起是年的海湾战争时,美军总指挥弗兰克斯将军感言:孙武,这位中国古代军事思想家的幽灵似乎徘徊在伊拉克沙漠上向前推进的每架战争机器的旁边。1983年,移居美国的原英国作家詹姆斯·克拉维尔在美国出版了一个《孙子兵法》的新译本。克拉维尔还专门写了热情洋溢的自序。他认为,《孙子兵法》应成为西方所有现役官兵、所有政治家和政府工作人员、高中生和大学生的必读材料。他以小说家特有的幽默感假设说:“如果我成为总司令、总统或总理,我还要前进一步:我要用法律的形式规定下来,对全体军官,特别是全体将军,每年进行两次《孙子兵法》十三篇的考试,一次口试和一次笔试,及格分数是95分。任何一位将军如果考不及格,立即自动免职,并不许上诉,其他军官一律降级使用。”该书通俗有趣的内容和幽默诙谐的序言吸引了许多青年读者,对于在英语世界中普及《孙子兵法》有着积极的作用。

3.借鉴兵法谋略指导现代商战

除了在军事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外,《孙子兵法》中的很多思想、原则已被广泛地运用于政治、经济、体育竞赛等诸多领域。

古今中外兵法战策浩如烟海,但流传千古的名著却寥寥无几。《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最有影响的古典军事理论名著,是人类智慧的宝库,集世界谋略之大全。日本许多大公司在训练企业经营管理人员时,规定他们必须熟读三本中国古典名著,即《孙子兵法》、《三国演义》和《西游记》。他们认为:“读《孙子兵法》是吸收理论上的观点,读《三国演义》可以得到实践上的例证,再加上《西游记》海阔天空的幻想和创造性,在经营中能如鱼得水,如虎添翼。有一位日本学者山孚先生曾说,“日本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两个支柱:一个是美国的现代管理制度;另一个则是《孙子兵法》的战略和策略。”事实表明,日本民族研究《孙子兵法》的广度和深度超过了孙子的故乡中国人。我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搞好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竞争能力,立于不败之地,应该读一读《孙子兵法》,学点兵法谋略,从中吸取丰富的营养,获得无穷的智慧和力量。

总之,《孙子兵法》是古今中外军事学术史上的一部出类拔萃的兵书,几千年来一直为人们所尊崇,并且现在仍享有巨大的声誉,具有极高的科学研究价值。曾有读者在亚马逊网站上评论说:如果一个人一生只允许读一本书,那就应该是《孙子兵法》。此话也许有些过头。但是1996年美国哈佛大学57位学者将《孙子兵法》评选为世界四千年十大著作之一,则绝非过誉。

课后思考题:如何从哲学层面来解读《孙子兵法》?

第四篇:七年级传统文化教案:孙子兵法(定稿)

《孙子兵法》三章

教学目的:领略中国古代军事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中国古代军事家的人格魅力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授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不战而屈人之兵》

一,了解孙武和孙子兵法

二,诵读课文,理清文意

【原文】

【翻译】孙子说:大凡指导战争的法则,(使)敌国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国就差一些;(使)敌人全军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军就差一些;(使)敌人全旅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旅就差一些;(使)敌人一卒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卒就差一些;(使)敌人一个伍全部降服是上策,击破敌人一个伍就差一些。因此百战百胜,并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不战而使敌人降服的,(才算)高明中(最)高明的。

三,探究:孟子认为,统治者如果用武力去征服天下,其结果只能是“缘木求鱼”。结合上

文,谈谈你对孟子观点的认识。

四,直面人生:战争真的无法避免吗?请你发表一下对战争的看法。

六,小结

第二课时《进不求名,退不避罪》

翻译:故战道必胜,主曰无战,必战可也;战道不胜,主曰必战,无战可也。故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于主,国之宝也。

译文:所以根据当时的情况确有打胜的把握,就算国君下令不要打,也要坚持开战;根据当时的情况不能取胜,就算国君下令要打,也要坚持不战。将领不为谋取名利而前进,不为躲避罪罚而后退,只把民众的利益放在心上,以有利于国家为最高原则,这才是国家的宝贵人才。

第三课时《视卒如子,而不可骄》

翻译:对待士卒像对待婴儿,士卒就可以同他共患难,对待士卒相对自己的儿子,士卒就可以跟他同生共死。如果对士卒厚待却不能使用,溺爱却不能指挥,违法而不能惩治,那就如同娇惯的儿女,是不可以用来同敌作战的。

第五篇:孙子兵法读后感

继承遗志,开创未来——读《光辉的旗帜》有感

寒假里,我读了《光辉的旗帜》这本书。书里讲述了以雏鹰队(雏鹰队就在我们身边)为代表的优秀学生走遍中国带领我们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

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雏鹰队拜访抗日英雄这篇文章,文章讲述了抗日时期时的中华儿女在面临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无数的革命先烈都前仆后继英勇的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其中王二小这个人物的名字大家一定都耳熟能详吧,其实王二小这个人物是虚构的,他是太行山区英雄少年的代表。王二小的原型人物是一名叫王珠的少年儿童,一天,他在山上观察敌情时发现鬼子又来村子里扫荡,立即大喊:“鬼子来了!”,为了拖延时间,王珠带领敌人进入了一片埋有地雷的萝卜地,当即便炸死了两个鬼子,气急败坏的敌人残忍的杀害了王珠。看到这儿我被王珠英勇的精神所感动,当时人们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儿童团和我差不多年龄的孩子,他们不但不能上学,还要天天站岗放哨,而今天,我们却能在明亮的教室里读书、写作业,下课了和同学们一起无忧无虑的玩耍。我们现在和平安定的生活是哪得来的呢?是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用自己的生命换来的。今后我一定要刻苦学习,全面发展,让自己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为祖国的强大奉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今天,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我为生在中国而感到自豪。明天,祖国会更加美好,中国会因为我们倍加荣耀。

四三班 徐天泽

下载孙子兵法教案专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孙子兵法教案专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孙子兵法学习心得

    《孙子兵法》学习心得 度假区中心小学 王红星 《孙子》原本只是一部兵书,但到了现代,它的意义已经远远超出了一部兵书,里面包含的战略战术思想被广泛地运用于商业环境,指导着商......

    孙子兵法读后感

    《孙子兵法》对现代人的影响 ----读《孙子兵法》有感 13秋英语1班 汪海媚 《孙子兵法》又称《孙武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

    孙子兵法读后感

    一个人不管有多聪明能干,背景条件有多好,如果不懂得如何去做人、做事,那么他最终的结局肯定是失败。做人做事是一门艺术,更是一门学问。很多人之所以一辈子都碌碌无为,那是因为他......

    孙子兵法读后感

    孙子兵法读后感 孙子兵法读后感1 最近我看了一套《孙子兵法》的书,一共13册,我看到第一册就让我爱不释手。这套书并不晦涩难懂,里边有生动的历史故事,从历史故事中,我读到了孙子......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

    《孙子兵法》心得体会1 那一篇讲的是蜀争夺汉中之战: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了荆州、益州,与占据黄河流域的曹操、占据江南的孙权构成了三足鼎立的形势。公元2,曹操消灭了西北的马......

    《孙子兵法》读后感-

    《孙子兵法》读后感 《孙子兵法》是我国最古老、最杰出的一部兵书。也是世界三大兵书之一。我是一个对于历史没有什么太多兴趣的人,但是通过这学期参加的这节选修课,让我了解......

    孙子兵法读后感

    《孙子兵法》是我国最早的军事理论专著,从他诞生起到现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他蕴涵了普遍的、朴素的、辩证的真理,数千年来《孙子兵法》和孙武在国人的心目中已经成为百战百......

    孙子兵法学习心得

    《孙子兵法》学习心得 院系:班级:学号:姓名: 自幼就拜读过孙武的《孙子兵法》,但是总有一种似懂非懂的感觉,自叹本人愚拙,只道有些晦涩,云里雾里,不知其精妙之处何在。本学习选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