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地理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根据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我市初中地理教学的实际,特提出‚情境设疑,问题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关注生成,破疑解惑——典例引路,突出方法——巩固训练,拓展应用‛五环节问题探究教学法,其基本操作流程如下:
1、情境设疑,问题导学
教师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其基本方式有:用生活所见设疑,用实验设疑,用日常体验与普遍规律之间的矛盾设疑,用比较法设疑等。创设‚问题情境‛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会设疑的基本思路,即‚感受问题——分析问题要害——用语言表达问题‛。以问题情境的创设引发学生兴趣,激发探究动力。问题的确立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可以是教师预设,也可以是学生自学教材后自己发现的问题。呈现形式:下发文字材料、悬挂小黑板、黑板板书、教师或学生口述等等。
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学生根据教师或自己确立的问题自主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观察,把所学知识与观察对象联系起来,做到边观察边思考,从中发现有用的地理信息。特别是通过学习,促使学生原有的知识与必须掌握的新知识发生激烈冲突,产生新问题。对于探究性问题或学习中不懂的问题,向小组内的同学展示,让大家参与到解决问题中来,相互启发,共同探究,协作学习,共同提高。
3、关注生成,破疑解惑
学习是一个不断生疑、探究、解惑、再生疑、再探究、再解惑、再生疑的循环过程。教师在注重备课时‚预设‛问题解决的基础上,要特别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新问题。生成问题是学生存在的真问题、实问题,往往比预设问题更有探讨价值和研究意义。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充分运用相关的地理材料或图像、所学知识或亲身体验,采取观察、思索、联系、对比、综合等形式,多法并举,尝试着解决问题。学习效果要让学生进行展示,并且教师或学生要及时给予评价,提倡采用‚学生点评‛方式。对小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提出来,供全班交流或让教师点拨。课堂上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但要把握好‚讲解‛的度,讲在当讲处,讲在当讲时,讲在点子上。
4、典例引路,突出方法
方法是能力形成的阶梯,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就等于拥有了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教师要关注对学生学习方法的培养,每节课都要尽量有方法指导。确立指导的方法可大可小,大的方面如‚读图析图用图的方法,提取有效信息的方法,观察问题的方法,对比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知识的方法,探究问题的方法,区域联系的方法‛等等;小的方面如‚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及应用,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的判读,埃及把尼罗河称为‘母亲河’的原因分析‛等等。确定所指导的方法后,再精心选择典型例题或案例进行引导。案例是一个具体的事例,是教材内容中关键性问题的实例,是教材知识的延伸与拓展。提倡教师使用案例教学法,如探讨‚荒漠化问题的产生及预防,全球变暖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气候类型的判读,工业发展与原料分布,河流对人类发展的影响‛等等问题时,可适时运用。其基本步骤包括:展示案例,阅读感知(教师导入主题后,通过发放文字材料、播放录音、生动描述、多媒体呈现、学生表演、利用现时的刺激或现有的环境制造等方式把案例展示给学生)——设置疑问指导,个体自主探究(教师设疑问难,学生剖析解惑)——小组讨论,群体探究(学生个人分析获得初步见解后,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探究)——班级交流,合作互补(所有学生积极参与交流,互通有无,最后达成共识)——总结评价,能力提升(师生总结评价,提升学生再次遇到类似问题或现象时的分析、解决的经验与能力)。案例教学的目的是落实‚地理教学不只是传授地理知识,更重要的是帮助学生自已学会学习地理,同时向学生传授地理学习方法‛的教育理念。
5、巩固训练,拓展应用
通过练习,学生巩固消化本节课所学知识,提高技能,拓展能力,强化过程与方法,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实现三维目标。教师要精心设计题目,特别是重视应用题目的训练。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实际问题、身边的问题或综合性问题,学以致用,举一反三。用一双‚地理眼‛去观察生活与实践,亲身体验和感受地理学习的乐趣,提升学习能力。
以上环节为基本操作步骤,教师可视教学内容、学生实际适当加以调整或简化,也可将学习内容划分成若干‚组块‛,采用‚大组块小环节‛的方法进行。
第二篇: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基本流程1
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一、课堂操作基本流程
二、基本流程解读
(一)情境设置,启动思维
本环节是课堂教学的起始阶段。通过设置情景,建立新旧知识的结合点和新知识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中的固着点;通过提出问题,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思考,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为下一步的自主学习提供内驱力。
本环节的操作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创设的情境可以是多样的。可以是文字、图表、图片等文本材料,或音频、视频材料,也可以是小品、学生的探究活动等。
2、情境设置要坚持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以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心理共鸣。
3、情境所反映的内容要注意典型性和针对性,要体现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念,以问题为切入点,引发学生的思考,问题的设置应有利于本节课学习目标的达成。
4、对情境材料的处理要灵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和要求,可以把情境材料作为单纯的新课导入来使用;也可以是教学铺垫,设置的问题是悬念,为解决悬念引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也可以采取案例教学(见实施策略7)的方式,统领本节课堂教学。
(二)自主探究,信息搜索
本环节的目的在于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感知教材,培养其搜集信息、发现问题和初步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基本知识教学,为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形成奠定认知基础。
本环节的操作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对于比较简单的学习内容,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自读要求,指导学生围绕自读要求去感知教材,链接生活,找出基本的知识,写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2、对于内容较复杂的学习内容,应辅以导学提纲,引导思维方向,提高学习效率。导学提纲的设计要科学、实用。既有强化重要知识点的题目,也应有运用知识进行初步尝试解决的生活现象,问题具有一定思维含量,尽量避免纯知识问答式的问题。
3、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注重课堂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并作个别指导。
(三)全员互动,交流共享
学习个体和学习小组水平的不平衡性,决定了对问题的认识不同,通过交流,可以实现共享与互补。本环节通过组内交流和组际交流,实现生生之间、师生之间、师生与教材之间的全员互动,使学生个体对问题的理解趋于科学、完整,培养学生善于合作、认真倾听、善于反思、勇于表现、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
本环节的操作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科学划分学习小组,明确组员职责,充分发挥小组长的管理、调控作用。
2、要把握好交流的顺序,先进行充分的组内交流,在小组内部基本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再进行更大范围的组际交流,在更大的范围内达成对问题的共识。
3、组际交流要体现全员互动。对于别组同学的见解,要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评价、辩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同时,老师也要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客观公正的即时性、激励性评价。
4、教师要加强课堂管理。一要保证良好的课堂秩序培养学生善于合作、认真倾听、善于反思、勇于表现、敢于质疑的良好习惯;二要注意捕捉课堂生成的问题,找准学生认识的盲点、模糊点和思维发展的障碍点。
(四)精讲点拨,知识整合
本环节是教师针对学生在自学和交流中不能解决的问题,通过启发诱导,精讲点拨,解决学生的困惑;同时对搜集到的零碎知识点进行整合和深化理解,实现知识的重新建构,为学生学科能力的形成奠定基础。
本环节的操作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教师在精讲点拨时,以问题解决为线索组织学习。要讲重点、难点、疑点、考点、知识的易混点和拓展延伸点。借助知识,学生思考现实生活,挖掘除教材内容以外的课程资源,实现“小课堂、大社会”的教学局面。同时,依据情景事例,让学生感悟其内涵的的基本观点(道理),引导学生的道德践行,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水平,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健康的生活。
2、精讲点拨要注意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学习方法的指导,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杠杆,搭建思维桥梁,做到归纳与演绎结合,以归纳为主。杜绝将问题的现成答案直接告诉学生。
3、知识的整合方式要灵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以让学生尝试自己构建知识体系,然后逐步完善;也可以师生共同构建。知识体系要注意突出教材的主干知识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4、要适当设计问题、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讨论或进行其它课堂活动,在互动中加深对问题的理解。论题设计要科学,围绕认知冲突点、模糊点、兴趣点(与重点知识相关)、重点、热点进行设计,问题要难易适度,在学生智能的“最近发展区”,体现讨论的价值。
5、对讨论的问题要达成共识。
(五)走进生活,学以致用
本环节统揽本节课的所有知识点,适当选择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典型材料,设计具有层次性、时代性、开放性的训练题,强化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迁移与转化,培养学生的学科规范和学科技能,这是提高学科成绩的重要一环。可以分典型题目分析和当堂达标训练两步来走。
本环节的操作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典型题目分析。基本思路是设置典型题目--讨论解题思路--完善答题方案--沉淀梳理反思。典型题目应是材料式或探究实践性题目,设计要围绕重点知识,体现时代性、实践性、综合性和开放性特点,体现“三贴近”原则,注重相关学科知识的渗透和整合,强化习题设计的精品意识,问题设计要体现理解运用及对学生价值观的培养,强化学以致用。对于问题的解答应体现课堂民主,指导学生思考、讨论、交流,逐步完善答题方案,做好课堂笔记,把知识落实在笔尖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2、要注意解题思路的归纳和规范答题能力的培养,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提高学科技能。
3、当堂达标训练。当堂训练题的设计要科学、合理,数量一般以2—3个选择题,1—2个主观题为宜,既要覆盖面广,又要突出教材的主干知识和道德践行。要避免与分析的典型题目重复,与其关系可以是互补,也可以是变式。
4、合理控制时间,当堂达标训练题要当堂完成、当堂反馈、当堂矫正,坚持做到学习目标的“堂堂清”,努力提高学习效果的达成度。
5、学生自己编制练习题。指导学生依据学习目标对知识点不同水平要求,自己设计不同类型的练习题并同桌之间交换作答,教师巡视,发现题目“精品”,及时向全班同学展示,不断积累学生的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六)反思总结,指导践行 这是课堂教学的最后一环,是对一堂课教与学情况的反思,也是对本节课学习目标的回扣,能力、方法的总结和概括。同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方法论教育,对学生的思想、行为提出要求,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一个好的课堂小结,可以起到强化“三基”、深化升华之效。
本环节的操作需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归纳总结。可以让学生自我总结,谈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感悟或还存在的疑惑;也可以师生共同进行总结、梳理,进一步落实各项学习目标。
2、指导践行。在归纳总结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向学生提出方法论要求或思想觉悟、道德践行的要求,落实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的根本任务,突显课程的育人功能。
3、问题解决。利用本节所知识,解决在第一环节的情境下提出问题、设置的悬念,做到课堂首尾呼应。
4、深化问题,设置悬念,为下一节课的教学作好铺垫。
5、实践性作业布置。布置实践性作业,加深对课上所学知识理解的同时,让学生亲近社会,融入社会生活,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操作时应注意的的几个问题
1、上述六个环节仅是对课堂教学结构作出了一般性的技术性要求,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每个环节所规定的操作技术也不是每节课都要做到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整合和创新,也可以与其他教学模式配合使用。
2、要注意课堂教学的流畅性,各个环节之间要自然过渡和衔接,学习目标象一根红线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一切教学活动应围绕学习目标的达成来安排。
3、不断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为前提,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教给学生合作、交流、互动的方法和技能,创设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努力构建和谐课堂
第三篇: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中学课堂教学基本过程
一.课堂教学过程贯彻“学案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原则,落实渤海新区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采取适合学科特点的教学模式。
二.教学基本流程
(一)语、数、英、物理课堂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前自学
第二、对基础知识复习,尤其是教学内容需要衔接的知识进行检查、复习。
形式要注意灵活多样,如采取抢答式、提问式等。第三、导入新课,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第四、自学案答疑、规范、基础知识巩固(基础知识疯狂记忆)。
第五、探究
1、探究:教师重申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重难点。
2、探究重难点内容,采取自学、对学、小组讨论等形式解决探究问题,汇总疑难问题。
3、全班合作,探究共性问题。
适时地组织小组或全班学生讨论探究,采取灵活多样的展示形式。学生展示、小组展示、教师展示均可。目的是解决教学问题
第六、课堂小结,整理本节课内容,回归教学目标。
第七、当堂检测,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当堂反馈检测效果,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成效给予即时评价。
第八、布置作业。
第九、指导学生预习下一节导学案,教师根据两个学案的教学需要,时间可长可短。
课堂教学基本过程
(三)思品、历史、生物、地理课堂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对基础知识复习,尤其是教学内容需要衔接的知识进行检查、复习。
形式要注意灵活多样,如采取抢答式、提问式等。第二、导入新课,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第三、课上自学。
第四、自学案答疑、规范、基础知识巩固(基本内容疯狂记忆)。
第五、探究。
1、探究:教师重申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目标、重难点。
2、探究重难点内容,采取自学、对学、小组讨论等形式解决探究问题,汇总疑难问题。
3、全班合作,探究共性问题。
适时地组织小组或全班学生讨论探究,采取灵活多样的展示形式。学生展示、小组展示、教师展示均可。目的是解决教学问题
第六、课堂小结,整理本节课内容,回归教学目标。
第七、当堂检测,要求学生当堂完成,当堂反馈检测效果,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学习成效给予即时评价。
第八、布置作业
第九、指导学生预习下一节导学案,教师根据两个学案的教学需要,时间可长可短。
第四篇:初中地理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及流程
初中地理学科课堂教学模式及流程
一、新授课
1、导入新课,自主感悟
2、学案导学,自主探讨
(1)学生制定学习目标(2)学生提出自学提纲
(3)展示自学成果(4)当堂检测反馈
(5)学生小结课堂
3、互助合作,质疑解难
(1)同伴解决个体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2)组内解决同伴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
4、组际展示,交流共享
(1)展示易错问题(2)展示疑难问题(3)展示重点问题(4)展示规律性问题
5、巩固所学,迁移应用
师生设置拓展提高性作业,着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复习课
1、自主学习,构建网络
2、展示交流,互助深化
(1)展示构建网络(2)展示易错问题(3)展示疑难问题(4)展示重点问题
3、典例精析,体悟规律
(1)师生精析典型例题
(2)学生总结解题规律
4、对应训练,形成能力
师生设计类似典型例题训练题,巩固解题方法,提高解题能力。
5、反馈矫正,拓展提升
(1)学生矫正对应训练
(2)师生布置拓展训练题,举一反三,提升学生分析总结、概括归纳及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三、讲评课
1,评析试卷,锁住重点
(1)总体评析试卷(2)评析易错问题(3)评析疑难问题(4)评析重点问题(5)评析规律性问题
2、还原思维,自查自纠
(1)学生面对自己试卷,找出错误地方(2)针对正确答案,找出思维差距
(3)改正错题,强化巩固
3、展示误区,互助解疑
(1)展示易错问题(2)展示疑难解决(3)同伴解决易错、疑难问题
(4)组内解决易错、疑难问题
4、精讲点拨,弥补缺漏
教师针对学生答卷情况,精讲点拨,弥补学生缺漏
5、变式训练,巩固提升
师生布置各种变式训练题,力求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巩固所学成果,提高学生解题及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五篇: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基本流程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结合我市初中化学教学实际,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制定“情境导入——探究新知——应用提高——反思调节”四环节教学流程。情境导入
情境是指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化学问题情境,包括化学实验、模型、图表、习题、文字材料、动画演示、化学游戏等。可以是教师课前设计的在上课开始的时候作为创设情境、积累经验和提出问题之用,如利用化学实验、实际问题或设置悬念导入新课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为研究需要而临时产生的尝试性的研究活动,如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提出的意想不到的观点或方案等。探究新知
根据具体情况,一般可采取以下两个环节。㈠自主探究
自学探究是由学、思、疑、问、解五个相互联系的学习要素组成的,学而不思,思而不疑,疑而不问,问而不究是传统教学的一大弊端;而学有所思,思有所疑,疑有所问,问有所解是自主探究式课堂教学的追求和要求。学生在自主探究中,把学、思、疑、问、解有机连结,获取新知和能力。
在自主探究教学过程中,由教师和学生共同确定探究性课题,设计教学个案,学生发挥主体作用参与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实验为主,实验基本步骤为:(1)发现并明确提出要探究的问题(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提出假设和猜想(3)通过实验、观察、调查、查阅文献等各种方法收集有价值的科学证据(4)对所有收集的证据进行综合处理,并运用已有知识得出符合证据的结论,对问题做出科学的理解(5)检查和思考探究计划的严密性,证据收集的完整性和问题理解的科学性,并对结论的可靠性做出合理评价。㈡合作交流
学生自主探究的方法、过程、现象、结论、体验不尽相同,合作交流可以产生思维的碰撞,启迪学生的智慧,分享成功的喜悦。这种交流是多向的群体交流,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一种平等、民主、有序的交流。在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合作小组内自主探究、交流、对话,获得成果;小组之间互相交流、评价,达到师生、生生交流、交往,教学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让学生学会合作,体会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合作的重要性,感受合作成功的快乐。促进合作交流策略有:(1)合理设置学习小组。按学生学习可能性水平和个性把学生分成不同层次,实行优化组合,组建“合作小组”。
(2)提出问题启迪思维。提出的问题要使学生有明确的研究方向,且有思考价值,尤其是提出的问题必须是“生长”在学生“最近发展区”上的,这样学生对问题的钻研是一种在“原有认知基础上的主动建构。”故一般对于教学重点、难点、疑点、易错点等,可让学生小组合作交流。(3)培养学生合作技能。即要提出合作建议,让学生学会合作,小组合作交流要充分体现学生的自主性,但并不是放任自流,要组织学生按一定的分工、程序有效开展活动。(4)开展竞争鼓励合作。如以合作小组为单位对同一问题设计探究方案,比一比哪组方法既多又科学,鼓励学生相互合作、小组竞争。
(5)及时激励促进交流。教师及时的激励性评价是进一步促进合作的催化剂。评价应是更多地重视对小组的评价,注重小组成员的参与度及活动结果中的总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促进共同发展。应用提高
学习知识的根本目的在于应用,用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化学问题,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本身也是对所学知识进行深化理解、强化巩固的过程,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强化习题设计和问题教学的意识。教师应想尽一切方法,将学生探求知识的触角引向课本外无限广阔的领域,把产生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当作一件趣事和乐事。一是保证训练时间,一般学生独立训练的时间应不少于10分钟,要注意侧重能力的培养,创造条件使学生按时、独立、紧张、有序的思维活动。二要精心组题,选题要突出应用,练习形式要多样化。要设计切合学生实际的题目,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化学意识。三重讲评,要多渠道收集学生练习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强化讲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要评方法、评思路、找规律,评的方式可以是教师评,也可以是学生评。四教师要在规范做题上做学生的楷模,要亲身示范,要引导、指导,确保方法、能力和规范同步提高。反思调节 化学的理解要靠学生自己的领悟才能获得,而领悟又靠思维过程的不断反思才能达到,如果没有理性的反思,以上的方式就会流于形式。教师可采取 “以提问促反思”的策略,具体方法有自我提问法、相互提问法等。教学中教师应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入手,在任一学习环境中不断提问、追问,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让学生思考并回答问题的疑难处,其他学生补充回答,并鼓励学生自我提问、相互提问,向教师提问,创设提问的氛围,逐步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进行自我反思的问题意识,学会自我调节学习,这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最好途径,也是学生主体性的最充分发挥。在学生讨论和说思路方法的基础上,教师要予以点拨、归纳、补充更正,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一步条理化和深化,并最终形成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该流程四种教学活动并非截然分开,而是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循环过程,教师应根据自身特长、学校条件、学生实际灵活运用,不断创新。只有这样,才能展现化学教师的教学生命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