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内涵解读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内涵解读
课堂教学要具有有效性,课堂教学策略必须同时具有有效性。那么,课堂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应该体现在哪些地方?这是开展有效教学研究必须搞清的一个前置性问题。
小学语文特级教师张肖华在教学《凡卡》一课时设计了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学习支点”——话题,以此延伸出一种“话题推进”策略。
话题设计:“凡卡不想再过学徒生活了,为他找到离开的理由吧!”这个话题的指向性非常明确,旨在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很容易理清文路,实现对文本的初步的、整体的感悟。更具意义的是,这一极具情趣、富含期待的话题,为学生自主阅读文本、思考探究注入了欲望和动力,远比突兀地抛出一个枯燥的问题——“凡卡为什么写信要求爷爷把他带回乡下?”所产生的效果要理想得多。
推进策略:在学生为凡卡找足了理由“学徒生活太痛苦、乡村生活很美好、爷爷很爱凡卡”后,张肖华老师便通过追问,进一步推进学生的思考:“学徒生活的痛苦真的不堪忍受吗?”“乡村生活真的很美好吗?”“爷爷是否知道凡卡非常艰辛的学徒生活?如果知道,为什么还要送他进城当学徒呢?”张老师的追问引发了学生思维的“触底反弹”,学生的探究欲激增,于是迫不及待地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展开了自主性的精读和细读,之后便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性的讨论和研读。基于简单而又深刻的话题推进教学策略,引发了学生的生动思维,营造了精彩的课堂。
尽管“话题”和“问题”仅有一字之差,尽管“教师提问”和“话题推进”同为课堂教学策略,但它们呈现的是两种不同的教学方式,由此引发的是两种不同的学习方式,生成的是两种不同的课堂境界。教师提问在课堂上往往表现为教师的“一厢情愿”——教师提问、学生思考,学生回答、教师评判,教师为了能够顺利地获取正确结果、标准答案而不厌其烦地问了再问。而学生往往沦为问题的附属——忙于应对,久而久之便会产生对被动提问的厌烦、无奈情绪,产生害怕“配合不当”的畏难心态。由于缺乏被问的耐性和安全感,课堂往往陷入沉闷,于是教师埋怨学生启而不发,除了照本宣科外很少有自己真实独到的见解,抱怨学生无疑而问,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而“话题推进”则具有情趣性、激发性、再生性。话题讨论的过程是开放的,师生的心境是轻松愉悦的,由此可以激活主体的民主参与,引发思维的主体反弹。也就是说,在基于话题讨论的课堂中,学生的自主参与性强、思维的自由度大,容易放开心态、发散思维、展示碰撞,成为主体意识强烈的自主体验、多元建构的意义实体,因而课堂生活往往是积极的,甚至是沸腾的。
张肖华老师的语文话题推进教学策略为我们探讨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提供了有益的启示。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认识和界定:
站在“教”的角度,体现四个特质:科学、先进、切实、积极。
科学,即课堂教学策略应遵循不同心理发展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成长规律,既富生命意识,又能体现学科价值。先进,即课堂教学策略能有机灵活地贯彻新课程教学理念,有助于课堂教学结构,尤其是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优化。切实,即体现因校制宜的教育思想和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做到教学策略班本化、生本化,实践操作性、学科应用性、差异适应性要强。积极,即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而且能促进学生的意义建构,有助于既定课堂教学目标的顺利、高效达成,有利于新教学目标的创生。
站在“学”的立场,力求“三不”效应:学生感觉不压抑、不疲惫、不厌倦。
不压抑,指学生在课堂生活中要有自主学习的权利和时空,多元思维能够自由展示和碰撞,学生的独特性学习体验得到尊重,暂时性的学习错误得到宽容,学习个性得以体现和张扬。
不疲惫,指要积极催化学生的思维,还要富有节奏感,善于给思维“留白”,给思维呼吸的机会和舒展的空间,要照顾到学生的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差异。
不厌倦,指要切准学生的学习心理,丰盈学生的情感世界,激活学习主体的学习“内源”,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生活的温馨、体验到课堂交往的快乐、收获到课堂学习的愉悦,从而内生并保持一种对于课堂生活的自我归属感。
第二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合理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
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的共同活动,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发展过程,具有许多的不确定性。因此,教学既要有一定的组织性和计划性,同时又要密切关注课堂中的“生成性”。教师不可能让学生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应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随时掌握课堂上的各种情况,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发挥教学机智,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这里就怎样合理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谈几点浅潜的认识。
(1)及时调整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
课堂教学是千变万化的,再好的预设也不可能预见课堂上可能出现的情况。课堂上一旦出现有效的生成,教师就应该及时调整好自己的预设,给生成腾出空间。当然,能不能合理处理还需教师临场应变的能力,大凡特级教师名师上课艺术与一般普通教师的最大区别就是他们善于抓住并利用好学生生成的资源,这也是一堂精彩有效的课的重要决定因素。
(2)尊重学生的生成,给学生的生成营造氛围
如果每次学生有了创造的火花,有了有价值的生成,而教师给他的则是失望和不能满足的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思维就会磨灭,这样培养学生显然不是很有效。所以,在教学中,当学生有了火花生成时,不要被这种火花电倒,应该采取积极的鼓励态度,如果学生的这种火花在课堂上无法进行研究或展开的,则留到课余或其他条件成熟时再研究,而这个过程需要教师全程参与和关注,不要简单的布置学生下课之后再研究,然后就不了了之,学生由于受到年龄、心理方面的影响,不可能会再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一次机会也就这样消失了。而在课堂中能研究的、能放大的,则必须敏感的捕捉和利用起来,要让学生有这样的感觉:无论是课堂上能研究的还是不能研究的,只要是我提出来的而且是有价值的,老师都会很重视,而且会和我一起想办法创造条件去进行研究。时间一久,学生的智慧潜能会火山爆发般吐露出来,这时不让学生去自主研究也不行了。
(3)在“预设”中给生成留足空间
在教学中,预设是必要的,因为教学首先是一个有目标、有计划的活动。教师必须在课前对自己的教学任务有一个清晰、理性的思考与安排,但同时这种预设是有弹性的、有留白的预设。因为教学过程本身是一个动态的建构的过程,这些由学生的原有经验、知识结构、个性等多方面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决定的,因此,教师在备课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课堂上可能会出现的情况,从而使整个预设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给生成留足空间。
综上所述,课堂教学并不是不可捉摸、无法控制的。尽管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的生成性并非意味着不需要预设,而是教师需要不断在预设与生成中寻求一种平衡。
数理教研组
夏方军
第三篇: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课堂有效教学策略
万宁海之南实验小学 占阿娜
小学科学
【内容摘要】科学课堂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阵地,怎样让科学课堂焕发生命活力?我们要更关注情趣、真实、心灵、智慧;有效的措施则是:课堂要有效地互动,教师要学会倾听,学生要有真切地体验,学生要大胆地创新。
【关键词】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教学预设、课堂评价、改进教学方法,教师引领、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
科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策略是指教师遵循科学课堂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在课堂教学规定的时间内,能够合理运用教材,采取恰当的教学方式方法,营造健康和谐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获取有关于科学方面的知识,同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形成良好的科学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的教学。
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有效教学,就是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获得具体的进步和发展。有效的教学活动,是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从教与学自身的属性揭示教学内在的规律,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所开展的活动。
有效性,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涵义:有效果、有效率、有效益。有效果主要考察活动结果和预期目标的吻合度;有效率则是重点考虑活动结果与活动投入的比例关系;而有效益则是有效性最高体现,是在保证效果和效率的基础上,实现整个系统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教学策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为完成特定的目标,依据教学的主客观条件,特别是学生的实际,对所选用的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教学媒体等的总体考虑。
从教师的角度讲,有效的教指的是促进学生的教,它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得更多、更快、更好、更深。其二是间接的促进,即通过教师的教,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学习方法,提升了学习能力,达到了不需要的教。直接促进是立竿见影的,能够即时显现的;间接促进是着眼于长远的。教学作为一种有明确目的性的认知活动,其有效性是广大教师所共同追求的,有效教学是教师在达成教学目标和满足学生发展需要方面都很成功的教学行为,是教学的社会价值和个体价值的双重表现。在新课程理念下,有效的教学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具有一切为学生发展的思想,运用科学的教学策略,使学生乐学、学会、会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要提高科学教学的有效性的策略目的有以下几点:
一、实施小组合作提高科学教学有效性
小组合作是科学课常用的教学组织模式,通过小组之间成员的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达到掌握知识,活跃课堂的目的。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有更多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相互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课堂上取长补短,同时充分展现自己的个性和特长。
在小组合作的教学中,提出的问题,明确小组合作的要求,启发学生去探索那些单独不能解决的、但可以通过优势互补去解决的问题,学生在具体操作中明确分工,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事可做,让每一个学生在小组学习中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在小组合作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全程作适时引导,参与学习活动,并通过提示、点拨、引导等形式,保证小组合作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有效的课堂教学策略至少应具备以下三个特征:
1、有效课堂的人本性
人本性是有效课堂属性。教学的对象是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全面主动地发展,促进人性价值的提升。有效课堂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堂。一切为了学生,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一切依靠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关注学生的情感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发现,尊重儿童的思维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主体性,课堂的交往互动充满了民主平等理解关爱的氛围,对新鲜的事物充满了好奇心,引起学生的注意,让他们自己亲自去探究找结果。
有效课堂的人本性还包括对教师个性特点和教学方式的尊重。尊重教师创造性劳动,尊重教师对教材内容的独特理解,鼓励教师异构课堂,发展教师自己的教学特色。
2、有效课堂的发展性
发展性是有效课堂的本质特征。学生有发展,教学方可算有效。有效课堂是包括差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获得应有的发展。有效教学是师生共同发展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专业技能在教学中有提升;学生在知识掌握,技能习得,情感等方面有发展。教师有新的发现和经验的积累;学生的知识学习从知少到知多,技能从不熟练到熟练,情感由不喜欢到喜欢。师生在课堂学习生活中都有发展,这样的教学才有效。对于差生而言,在原来的基础上有进步就是发展。教师要致力于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差异发展,这是有效课堂发展的价值追求。只有少数人发展的课堂,不是有效的课堂教学。有效教学的发展特征包括全面发展,全体发展,主动发展,差异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3、有效课堂的层次性
课堂的有效性是个相对的标准,不同的教学理念有着不同的价值判断,因此也就有了不同的教学有效标准。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在注重人的社会属性的同时更强调人本属性,强调人的自我需要,自我感受和自我价值的提升。学生不是掌握知识的工具,而是自我发展的主体。学生的课堂生活就是学生生命发展的历程。因此,课堂教学就应该担负起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使学生获得生动活泼的主动发展的职责。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我们要极力地锻炼学生,使他们得到观察、质疑、假设、试验、印证、推想、会通、分析种种能力和态度,去探求真理的泉源。” 这明确地告诉我们,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创设自主探究的机会,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知识,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发挥。
一.提出问题,为学生自主探究引领方向
在小学阶段,对科学探究能力的要求不能过高,必须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开放性的问题所引起的必然结果是猜测的多样化,它的答案不是唯一的,形成了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学生的回答就产生了“可能是这样,可能是那样的”的结果,学生在试图对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下,产生了却越来越多问题,思维越来越复杂,也越来越活跃,进一步产生对问题探究到底、弄清真相的冲动。这时教师的适时引领至关重要。
在《植物的生长靠什么》一课时,学生提出了有关绿豆芽的生长许多要探究的科学问题。
生1: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水分吗?
生2: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泥土吗?
生3: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通风吗?
生4:天气冷热和绿豆芽的生长有关系吗?
生5: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生6: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温度吗?
生7:绿豆芽的生长需要肥料吗?
生8:绿豆芽的生长需要喷洒些农药吗?
……
学生提出的有科学探究价值的问题可能有很多,教师要引导学生用自己最感兴趣的科学问题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教师引导学生对以上的科学问题进行分类,归纳。找出适合研究的问题。
问题一: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水分吗?
问题二:绿豆芽的生长需要阳光吗?
问题三:绿豆芽的生长需要温度吗?
引导学生思考用实验来研究这个问题。教师要有目的、有重点地引导探究。因此要求每一小组从中选择一个本组最感兴趣的、最想研究的问题进行科学探究。促进学生进行有效的科学探究,避免科学探究的盲目性、随意性。体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导作用。为学生自主探究引领方向。
二.激发兴趣,创设条件,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空间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首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
在四年级上册《热传导》一课中
首先出示杯子相同、水位相同的两杯水,比较哪个杯子里的水的温度高。
板书:杯子相同、水位相同,冒出水蒸气多的温度高。其次出示水位相同,温度不同的两杯水,温度是如何传导的? 板书:水位相同,杯子里的水是从高温传向低温物体。
又如,在教学《叶里的“加工厂”》一课时,教师用几片很普通的叶,在全班学生面前展示,学生看到各式各样形态各异的叶子后,跃跃欲试,都想自己能够用手摸一摸,亲自拿在手里看一看,这样参与学习研究的积极性就更加强烈。
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生活动安排给学生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作为探究学习活动主体的小学生,对纷繁的科学世界会产生无比的激情和盎然兴趣,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意愿,以开放的观念和心态,为他们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民主、融洽的学习环境,给他们安排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要拓展学生的信息渠道,广泛利用存在于教科书以外的各种资源,给他们更广阔的探究空间。
三.激活思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创造性
探究性课堂的有效自主学习就是指学生在课堂探究的学习过程中有效合理的利用教学资源和时间,不断激发学习主体意识,积极发挥主体主观的能动性和创造精神,通过自主习得,自主研究,自主创新,以促进自身科学素养的发展。在《热传导》一课的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准备了玻璃棒、小木棍、竹筷、塑料尺、细铝棒、细铜棒、细铁棒等材料,学生观察材料后就提出:是不是所有的固体材料都能传热?金属材料传导热的本领一样吗?这一实验完后,学生从这一实验结论中引发了联想:液体、气体是不是也有热传导的本领呢?学生发现的问题越多,自主学习的欲望越强,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的能力越能得到培养。
在教《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时,指导学生初步认识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选择的材料必须是发声时能看到振动的物体。我们为学生准备了皮筋、锣、金属薄板三种物体,使学生研究时要用拨、敲、抖不同方法使三种物体发出声音,从中找到物体发出声音的共同特征。当学生提出有些物体发声时并没有看到物体振动时,老师在仪器台上准备了鼓、音叉、有水的培养皿、豆子、泡沫塑料小球等材料。让学生自行选择材料继续实验。这些材料有助于学生发现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这一本质的规律,提高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创造性。
四.交流质疑,对探究结果进行总结核实
由于探究性学探究过程中需要学生们合作,这些合作与交流的实践和经验,可以帮助儿童学习按照一定规则开展讨论的艺术,学会准确地与他人交流,学会向别人解释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获得更正确的认识等。这种客观开放精神的形成并非易事,要靠长久的教育才能得到。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相互倾听”。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教师引导学生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问题后,首先在小组内展开讨论,统一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全班交流,达成共识。在交流过程中,常会因意见不同产生争执,此时教师要加以引导。如:你的观点是这样的,我们再来听一听别人的观点好吗?探究性习首先在西方发起,而我国对此并无系统介绍,人们从零散的资料中很容易获得这样的印象:探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像科学家那样来学科学,是只重视过程不重结果。这种提法无疑对过去那种死记硬背式的学习具有补偏作用,但却又走入了另一极端。事实上,任何科学研究活动都离不开先前探究活动的结果,要以其所得出的知识为基础,所验证的理论作指导。加捏的学习条件理论指出,作为结果的知识是任何学习的必备条件之一,没有知识作基础或不获得知识的学习是不存在的。由此可见,探究学习不轻视也不能轻视结果。探究过程与结果是不可分的,其根本原因在于,科学方法寓于科学知识之中,是知识的内核与脉络。因此,我们既要重视探究的构成又要重视探究的结果。
五.关注细节,发展科学素养
在一次科学课实践的课堂上,有一个小组代表总结发言。他说的有明显错误但是当时并没有同学指出或更正。课后我调查了好几个同学,原因是刚才发言的同学成绩非常好使得他们不敢质疑。在课堂上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机会,不能仅仅拘泥于形式,要从真正意义上让他们再像科学家那样进行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的乐趣、增长探究的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疑的科学态度,从而从真正意义上发展他们的科学素养。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探究性学习是科学学习的核心。探究式课堂教学特别重视开发学生的智力,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自学能力,力图通过自我探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科学方法,为终身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上海市中学生命科学课程标准》
上海教育出版社
2、《课堂管理的策略》
教育科学出版社
林萍
3、《课堂学习研究》
教育科学出版社
卢敏玲
庞永欣
植佩敏
第四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1.转变教学观念,实现师生互动。
关注学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师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高效互动是从根本上克服传统课堂弊端的出路。课堂教学中的单调(听→讲)、单项(师→生)、单一(教材)、滞后(反馈不及时)、被动(老师逼迫学生学习)的境况限制了学生的手脚,扼杀了学生的思维。教师要秉承“通过学生、为了学生、围绕学生、激发学生、服务学生”的宗旨,通过一个转变(师生角色的转变)、两个前置(问题前置、学习前置)、三种方法(自主、合作、探索)、四种形态(展示进行交流、点拨实现提升、纠错进行落实、开放实现拓展),实现教师真正地关注学生,与学生互动共成长。
2、明确教学目标,落实“堂堂清”。
教师的课堂教学要做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目标达成为核心。由注重课堂环节、程序的编制到更加关注学情、氛围和师生、生生关系。从最后一名学生抓起,人人学会是目标。懂得用一种思路做十道题,不如一道题找出十种思路。揪住一个知识点“无限”放大,四处出击,形成上挂下联,左顾右盼。每个老师都要致力于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培养学生的思维力、生成力、表达力,解放学生,解放自己,降低课堂精力流失率,提高学习效率。让课堂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学生的身动、心动、神动和肯学、想学、会学成为课堂的基本元素。围绕课堂教学目标,落实“堂堂清”。该掌握的要当时掌握;该会运用的,要当堂运用;该检测的要当堂检测。
3、改进教学方法,打造“生本课堂”。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积极改变学生学习行为,转变学生学习方式,重在引导学生小组学习,做到独学,对学,群学,鼓励学生独自思考,合作探究,相互质疑。通过展示实现交流、通过纠错实现落实、通过点拨实现提升、通过开放实现拓展,教师在教学互动中,要充分实现师生之间的预习交流、分配任务、合作探究,展现拔高、穿插巩固、达标测评。教师课堂教学中要一看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保证绝大多数学生参与;二看学生参与的质量,语言表达是否通顺,态度是否积极认真,情感是否投入,精神是否饱满,板演书写是否整齐工整,词、句符号、公式的使用是否正确;三看学生的预习笔记,检查“预习”情况,以便教师可以根据学情适时导入下一个环节,准确做好课堂决策。通过“三看”,关注学生的自主程度、合作效度和探究深度,致力于高效课堂。
4、加强课堂管理,拓展“课堂空间”。
高效课堂中,教师是引导着、策划者、合作者、服务者、开发者,加强教学管理特别是课堂管理是实现有效教学,进而达到高效教学的基本前提。课前教师要认真备课,编制导学案和改写导学案,让教学案成为学生学习的路线图和方向盘;学生课前要进行充分的预习,师生由此构成相同的经历,有备而来。课中教师要重申目标,达到具体、明晰,老师要进行学情调查、问题汇总,解决互动的针对性问题,根据问题在讲解,直击问题,精讲点拨,在关键时刻点关键问题,要当堂检测。课后教师要做好课后反思,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学生要做到课堂问题的堂堂清。对解决不了的问题、疑惑,首先要求教于同学,其次求教于老师,落实学习目标,完成堂堂清任务。
第五篇: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有效课堂教学策略初探
一、有效教学的意义
教学的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法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而组织实施的活动。
教学的有效性就是体现在:效率高、效果好、效益佳。
1、效率
2、效果:指对教学活动结果与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效度的评价。
学生应获得什么?这节课获得了什么?实现了教学目标的高度没有(知识、技能等)?
3、效益:指教学活动的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师生从中获得收益吗?)。
教学的有效性要以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为宗旨。教师必须树立学生的主题地位,具有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思想,在教学活动中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和个性发展。
教学的有效性要关注教学效益,要求教师有时间和效益的观念。要实现以教师自身的发展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成长。以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为条件,通过学生自主能动学习,促进学生有效学习。当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要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有效教与学的目的。
三、影响有效课堂教学的因素
1、教学观念陈旧、保守
①、强调教师为主,忽略或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角色)。②、过重强调教授法或习惯了教授法,而忽略学生自主学习(方法)。
③、不是以学生发展为宗旨,不尊重学生(把课上完了事)
2、课堂氛围不好(或者说学习氛围和人际关系不好)①、师生关系不够好。
由于诸多原因,教学过分重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培养,适应应试教育,忽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加之教学目标的偏差(分数是练出来的、反复机械训练、作业又多又难„„),“熟能生巧”逐渐变成了“熟能生厌”,出现了“学生厌学、教师厌教,教师教得苦、学生学得苦”。长期下去,轻则学生产生消极情绪(拖欠作业、上课不认真听讲„„),重则对教师产生逆反心理、对抗心理„„(由于教师批评学生不完成作业,不认真听讲等过于严厉或“恨铁不成钢”,或语言、行为有伤斥学生自尊等行为而引起),学生心理难以接受,师生心灵不相融,关系恶化。
②、班风不正,学风不浓。
学生学习习惯差,上课纪律差,课堂失控,“伪学习”状态严重。
3、教法、学法单一,教学装备差。老是那一套:看书、听讲、做作业。
4、教师专业发展的问题。⑴、教师职业责任感的问题。
凡是教师责任感强,所任教班级学风浓,班风正。学生受益非浅。⑵、教师的专业成长速度跟不上时代节奏,职业化替代了专业化。①、学习过少。因班级人数多,本身工作量较大,作业批改量大,学习时间太少。
②、教师教学基本功有待提升。
如:语言不生动、气质欠佳、无影响和感染力。讲话无节奏感,没有趣味,不会微笑,关注学生太少(特别是现在好多老师喜欢把自己的孩子放在自己班上),板书潦草,字迹不规范,生理、心理知识浅薄。③、没有认真备课:有的教师不结合自己和学生的实际,设计方案、教案照抄,既无学法指导,也无活动设计体验。有的甚至这节课究竟让学生学什么?该教什么?都“模模糊糊”,还说得上什么知识点、生长点、增长点?也就是说,教师在用教材教学方面驾驭教材能力较差。“胸中无数”,怎么能上好课呢?既无趣也无味,长年累月,形成学生厌学情绪。
⑶、师生互动不强。
课堂上基本是教师讲,学生听。
四、有效课堂教学策略
目前,很多教育专家、学者、教授对“有效教学”在理论上提出了诸多高见,笔者学了、听了受益匪浅,现将“有效教学”理论下移到教育教学最基层——课堂(小学数学)进行探索,因课堂是学生精神发育、生命成长的重要场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体现在课堂教学有效、无效上。课堂教学有效性越高,学生的学习生命活力越旺,学生的生命动力越激昂,学生的受益越多,或者说终身受益。故对“有效课堂教学策略”提出 “五活” 拙见。
㈠、把教材盘“活”——有效课堂教学的基础。
课本中呈现的教学内容是写或画在书本上的“死”的资源。实施有效教学,教师首先是把教学内容从一大堆知识点转化为知识的“灵魂和线索”,想方设法把“死水”净化为“活水”、“甜水”,这就需要教师把教材盘“活”,为有效课堂教学打好基础。
1、读懂教材,理解教材的内容。
①、目标 ②、重难点 ③、知识点
2、分析教材,把握教材(内涵、外延、纵横联系)。
①、熟知学生的起点、认知结构。
②、新知“生长点”(特别是新旧知识联结点)。③、新知“增长点”(巩固应用,深化新知)。
3、灵活处理教材的度,内容要适切。
①、了解学生学习新知必备的认知基础。
②、是否已掌握或部分掌握新知、人数、内容及程度。③、哪些内容学生自学能学会或极个别人已学会,哪些问题需要学生相互讨论、自主探索?哪些内容需要教师点拨或引导讲解?
④、通过哪些练习可深化教学内容(增长点),深化到什么程度?
⑤、教学知识准确无误。
⑥、面向全体学生:狠抓中间“大头”,决不放弃“两小头”。⑦、丰富教材内涵,力求有所创新。
4、挖掘教材的智力因素。
①、设计开放性的习题和开放性的实践活动。
②、充分考虑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实践能力的培养。③、灵活处理学生课堂学习中闪现的创新思维的火花。
5、精心备课,设计教学流程。
教案设计要做体现“一个重点”、“两为主”、“三找准”、“四适度”、“五设计”。
①、一个重点:三维目标为重点(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
②、两为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③、三找准:找准起点、找准知识点、找准生长点。④、四适度:进度适度(点)深度适度(纵深)
广度适度(面)密度适度(节奏)
⑤、五设计:教案设计、教法学法设计、习题设计、板书设计、教具学具设计。
㈡、把课堂搞活——有效课堂教学的条件 心理学研究表明,每一个人都有一种心理期待(好表现)、心理安全(不怕犯错、能宽容)、心理自由(想说什么就说)、心理满足(体验成功乐趣)的特征。“做为高级智慧生物,人生下来就有着自我发展的巨大潜能和内在动力,而一个人能否得到最佳发展,则在于其潜能是否在适宜的社会环境下加以发掘和提升”。有效课堂教学就是要创设适合学生全面发展的文化、学习和人文氛围,创造良好的课堂教学生态,使之想学、爱学、乐学。
1、创设生动有效的活跃的学习气氛。
如:开讲时采用——有趣的游戏,生动好奇的故事或奇特的活动,把学生的无形注意引向有意注意,激发学生学习情趣,想学。
2、创建民主、平等、自尊、互敬、融洽的师生、生生关系。学生要喜欢老师。纪大海教授说:学生喜欢老师就喜欢你所教的学科。喜欢就是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喜欢你这位老师,一定喜欢你所教的学科。要赢得学生的欢迎,教师要用高尚的人格、优雅的气质,与人为善,助人为乐,关爱学生一视同仁的品质,广阔、宽容的大气,平等民主的作风,勇敢坚强的性格,严谨治学的风格,渊博的知识,丰富有趣的语言,灵活多样的教法感染学生、影响学生、引领学生,你一定会得到学生的爱戴。
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激烈辩论的学习过程中,建立互帮互助、团结合作、友爱的关系,促进感情的发展。
教师在课堂上经常、自然地对学生唤醒、激励和鼓舞。
3、创设开放型空间,充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独立自主学习地有效活动。开放课堂上的时间空间、活动空间、思维空间,教师必须努力创新。
⑴、把学习权利还给学生(体现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度)。①、参与的广度:指在班级中有多少学生在积极地投入学习活动,在主动地思考问题、提出或回答问题,有多少学生在观察、分析、对比探究„„多少人参加主动学习。人人参与为最好。
②、参与的深度:主要反映在探究问题、探究活动的质量上,提出问题、讨论问题的层面高度,知识的内涵或外延上。
③、参与的自觉程度: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的面要大。
总而言之,课堂教学应凸现学生全面参与,全程参与,积极参与和有效参与。
⑵、把想的时间留给学生(独立思考)。
⑶、把做的过程交给学生(实践、操作、体验)。⑷、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语言表达、逻辑思维)。⑸、把评的义务赋于学生(自评自议、互评互议)。㈢、把教法学法用活——有效课堂教学的途径。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学定教、学路优先、学法优先、少教多学”的原则,采取“先学后教、顺学而导、以学施教、以学评教”的方法,把课堂转化为“学堂”,实现有效教学的目的。
1、选择合适的教法。教无定法,但必须选择适应学生主动学习,利于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重在难点、质疑处点拨和诱导。
2、放手让学生自学。凡是自己能学懂的让学生自己学或互相讨论学,探讨式学习,学生能自己思考绝不包办,学生能自己归纳、概括、总结出来的结论、规律教师绝不代替。
3、加强师生互动、生生互动。
4、巧用错例资源。
5、逐步消除“伪学习”状态。
㈣、把思维激活——有效课堂教学的核心
思维是智力的核心,也是非智力因素发展的基础,有效课堂教学的立足点应着眼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始终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穿针引线”、“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课堂教学的一切活动着力于培养学生的概括力、想象力、审美力、判断力、创造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核心问题就是要激活学生思维,使之思路交锋、思维碰撞、思想升华。
1、创设好教学情景,诱发思维热情。
2、创设有价值的数学问题,激发思考的深度。如: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为什么体积单位用“立方”,面积单位用“平方”?
为什么面积单位是100进制,体积单位是1000进制?
古人为什么把学生学习的地方叫“学堂”? “学生”的内涵是什么?
3、倡导学生质疑问难,自问自答,自己探索,大胆猜想、尝试。
如:学生学习《圆锥体体积》,教师演示“同底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有着3倍和 ”的关系”,生问:①、不同底同高呢?②、同底不同高的呢?会一样吗?引发探究的欲望。
4、设计开放型的习题,多元思考问题。
如:一题多问、一题多变、一题多解、一题多式等。
5、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求异、创新思维)。捕捉创新思维的火花。
6、渗透现代数学思想、方法,扩大思维的空间。㈤、把数学问题做活——有效课堂教学的目的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做为一种普遍使用的技术,有助于人们收集、整理、描述信息,建立数学模型,进而解决问题,直接为社会创造价值”。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把生活、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数学化,进行研究,发现其规律和知识后运用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这就是学数学的目的和归属。如:“曹冲称象”,用了数学中的分解法称出了大象的重量。
古人制地图,运用了比例和比例尺的知识。
现代高科技领域里都运用了很多数学原理,如宇宙飞船上天,军事领域里的导弹、氢弹、原子弹的制造和准确发射等。把数学知识活用于我们的生产、生活和现代化建设中,数学教材中特意编排了“解决问题”章节,就是把数学问题做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