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转变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转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话理论”和“后现代课程理论”三大理论为基础,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内容、方法、途径和评价等,进行了全新的描述和界定。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对阅读教学理念、阅读教学方式,以及阅读教学中教师角色和课堂特性进行了一系列的初步探索。
通过平时阅读课的观察,我发现学生看通俗作品的多,读高雅文学的少;看琼瑶、金庸的多,读鲁迅、巴尔扎克的少。于是针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长, 通过对高中生进行经典文学素质启蒙教育,我们要走出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注重学生观看的教学目的任务异化,转变传统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观念,体现高中语文新课标的许多主要的新的阅读教学理念。
新课标明确倡导高中生要采用“自主、合作和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也是因为考虑到高中阶段的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已日趋成熟,具备一定的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储蓄,非常渴望落实其主体地位,强化其探索过程,品尝其创造的快慰,从而突显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实践意识、创新意识和人本主义。
语文课堂是心灵相约的地方,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天堂。我们的语文课堂应该创造一种使大家愉快、有强烈求知欲、积极地探求知识的心理气氛。这种心理气氛是在师生交往互动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在教学中,如果人人参与平等对话,就意味着合作,意味着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精神交流。对学生而言,意味着是一起分享理解,是生命活动、成长和自我表现实现的过程。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在享受着各自交往中快乐的同时,也在共享着彼此带来的快乐。
因此语文教师要重视教学方式的转变和创新,要变灌输式的教学为启发式的教学,变重结果的教学为重过程的教学,变单一的信息传递的教学为综合信息交流的教学,变单兵作战的教学为与他人合作的教学,变模式化的教学为个性发展的教学。只有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才能改变沉闷的课堂教学,才能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因此探究性学习重在提高高中生对书本反映现实生活的思考和评判能力,发现并确定具有探究意义的东西。
那就是要确立课题,这只是探究性学习的第一步,如何操作才更为关键;而如何操作,关健是如何处理好探究性学习中普遍存在的、至关重要的三个关系,即各学科之间交叉渗透的关系,课内、课外时间分配的关系,探究中纵深的“程度”与“效度”的关系。总之,探究性学习,不要过分拖沓,也不要浅尝辄止,要把握好探究纵深的“程度”与“效度”的关系;当然也不要过分地神化、诗化其操作,避免高中生产生畏难情绪和逆反心理。要结合高中语文学科的特点,进行技术指导和精神牵引,切实起到应有的主导作用,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高中生主体在课题探究中的钻研意识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质的突破和飞跃。
高中语文教师角色的转变,是以出类拔萃的人格魅力为动力和前提,而人格魅力的内涵,主要包括爱心人格、探究人格和美学人格。它是高中语文教师职业道德成熟的标志。因为爱心人格是实施新课标理念的重要基础,探究人格是实施新课标理念的重要保证,而美学人格则是实施新课标理念润物无声的深层的样板力量。上述人格的三位一体,必将使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由表层走向肌理,由外化趋于内化,由死板变得鲜活。
语文教师必须关注最新的教育动态,最新的语文教学动态,要积极学习,要有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充电,使自己思想始终同最前沿的教育理念保持一致,只有如此才能拥有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也只有树立了这种全新的教育观、人才观,你才能融入这课程改革的大潮流中,才能真正的推进课程改革向纵深的方向发展。因此应该做到:
(1)由大包大揽、不折不扣的传输者,转变成学生阅读的知识、方法与兴趣的引导者、帮助者和激励者;(2)由文本解读过程居高临下的裁判者,转变成学生鉴赏活动的民主平等的参与者、对话者和组织者;(3)由以教师为中心的主宰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乾坤的权威者,转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合作和探究性学习的开发者、指导者和示范者。
在实际阅读课教学中我们应该对课堂阅读教学重新定性,主要应包含如下三个方面: 1.课堂要素,变“二元性”为“多元性”。由传统的师生“二元”架构,向当代众多要素共同参与教学的“多元”架构转轨。多元互动、多元对话。有人归纳为“四互动”和“七对话”。“四互动”是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个体群体互动、师生与教材互动”;“七对话”是指“与作者对话、与文本对话、与生活对话、与自己心灵对话、与同学对话、与老师对话、与众多专家学者和多媒体网络对话”。
2.课堂管理,变“他律性”为“自律性”。新课标理念下的高中语文课堂,使学生真正从教鞭下解放出来,由“容器”变“主人”,自我设计、自我管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通过自主研究,独立体验,去感悟阅读,去领悟创作,以便品尝成功的快乐和探索的艰辛,从而提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品位和档次,实现大语文的终极目标,即人文关怀。
3.课堂内容,变“封闭性”为“开放性”。改变以往关门教学的守旧模式,使课堂没有围墙,使语文阅读教学由“封闭”走向“开放”。开放有多层含义,诸如书本等媒介的开放、教学方式等手段的开放、教师等育人者的开放等等,其中课堂上教师的民主和开明是最大的开放。教师在课堂上的开放姿态,会使学生主体意识回归,产生无穷的创意。而高中语文课堂,由于高中生有了一定的自主、研发能力,以及自律、自控能力,尤其应该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大胆开放。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的开放还应加大力度,力求多角度、深层次和全方位。
当然,上述四个转变,在论述上所具备的明显区分性,并不意味着在实际操作中就不具备普遍联系的包容性。这里只是为了更好地说明事理而有意进行的条分缕析。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下,语文教师任重道远,只有立足新课标,与时俱进,勇于尝试,发挥优势,挖掘潜能,整合教育资源、盘活教育资源,才能不被时代的潮流所淘汰,才能积极应对不断变化的新形势,才能积极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发展。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的转变
单 位:新郑中专
姓 名:苗宏兵
时 间:2009年4月
第二篇:高中语文新课程呼唤: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高中语文新课程呼唤: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目前,高中语文课程改革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教育教学方式、行为等都将随之发生重大的变化。如果教师还是死守“师道尊严”,不转变观念,不能及时地完成角色的变迁,或许不久就面临着“换人”或“下岗”的危机了。
不是有人唱:“不是我不明白,是社会变化太快”么?看看报纸,听听新闻,我们身边时刻都发生着新鲜事。如在有老师硬性规定:学生迟到了,要喊“报告”的时候,北京东城区提出“尊重”教育,允许迟到的学生不喊“报告”,而是悄悄地走进教室。学生有事进办公室可以坐下来,与老师平等交谈等。面对这种以往不可想象的变化,我认为教师必须树立全新的观念:
首先是“树立服务的观念”。我们对教师自身的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学高为师,身正乃范”,就是“师道尊严”。在认定了教师是授业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的同时,也确立了教师的尊严和地位。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容易产生一种现象:学生求学,教师施教,求学者唯唯诺诺,施教者大恩大德,教师成了知识的化身,有着至高的尊严,学生普遍产生害怕教师的心理。有的老师甚至炫耀:看,我的学生多听话,多怕我呀!平时教师往往只关照学生的学业成绩,热心于一部分学生,冷淡另一部分学生。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对自身的认识应赋于全新的内涵——教育即服务育人。教师的服务对象是全体学生,不能厚此薄彼。是的,手心手背都是肉,好生差生都是学生,教师本应一碗水端平,让所有学生同乘一辆车,共同前行。教师的一切言行都要为学生的成长服务,有了这种思想理念,教师就能面向全体学生,关心每位学生,为每位学生 的成长服务,这样教师与学生才会平等相处,教师才不会以施恩者的心态凌驾学生之上,对学生学业和行为上的错误,才不至于轻则责骂,重则惩罚,这样教师就会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维护学生的合法合理的权利。可见,只有树立了这种全新的教育观,教师才能真正地推进新课程的改革。
其次是“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什么样的人才是人才呢?成绩优秀的是老师心目中的好学生!读重点,上名牌、是我们心目中的人才。为了培养这样的学生,不少老师加班加点,频繁考试,让“违纪”学生抄10遍练习题的有之,让学生背作文的有之。我们总是偏爱成绩好的尖子,对他们悉心关照,百般呵护,结果培养出的往往是畸形“人才”——他们因时常被“自豪”的“光环”笼罩着,往往是言行举止高高在上,而且对社会、对学校、对老师少有“感恩”的心!这样的学生很难合上时代需要的节拍。有个教育名家早就说过:成绩是教育的副产品。回头想想,我们读了那么多的书,对我们有用的到底有多少呢?有用的是学习方法,是人文意识,是一颗善良博爱的心。爱因斯坦说:所谓的知识,就是把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忘掉以后,剩下的那部分。不是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么?有“用”就是“材”!也就是说,一个人只要在社会的某个工作岗位上能发挥他的作用,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就体现了他的人生价值。有位校长对他的老师说:要善待优等生,他们可能成为科学家,为我们学校添光增彩。也要善待中等生,他们可能做官,为我们学校批条子、剪彩。更要善待那些中下生,他们可能很会赚钱,将给我们学校捐资呢!话也许“实在”了些,却值得细心品味。
比如一块砖,建在高楼大厦上和铺路面上的作用,应该是一样的发挥了“材”的作用,而我们往往只看中前者而忽视后者。这,很不公平!
杜鲁门当选美国总统后,有人拜访他的母亲:“有杜鲁门总统这样的儿子,你一定感到很自豪。”这位母亲说:“是这样,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也同样使我感到自豪,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呢!”相反有位女孩得知自己舅舅是美国总统时对她妈妈说:舅舅是总统,你怎么没有告诉我呢?母亲平淡地说,这有什么好说呢?会当总统的人很多啊!
是的,没有不成功的学生,却有太多不善于发现学生成功的老师。可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呐。只有树立全面的人才观,承认差异,才会放弃以学业成绩高低论好坏的理念,才会发现学生的特长,真正的做到善待每一位学生。只有把心放开,才能坚信人才多样化,坚信人人都能成才,才能成为发现“人才”的伯乐啊!
再者是“树立‘爱即师魂’的观念”。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面对一群有活力四射的学生,只有撒播爱的种子,才可喜获“感恩(父母、老师、社会、生命)”的回报。知识是冰冷的,唯有经过老师心灵的加温,才能使学生愉乐地接受。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不能把爱简单地理解为“打是亲,骂是爱”,甚至简单地认为把知识传授给学生就是爱。因此教学中必须营造彼此沟通、心心相印的氛围,多看学生的闪光点,多参与学生交流,多从做人求知等方面予以关照。正如马卡连柯说的:爱的本质是“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我们应尽量做到:在任何情况下不给学生打低分,任何情况下不羞辱学生。为此老师应该及时实现角色的变迁:
一是实现由“知识传授者向学生学习促进者的角色转变”。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应该被师生互教互学所代替。教师不应该是单纯传授知识的人,应该是学生学习能力的引导者。教,是为了不教。现代科学知识量多且变化递增快,教师想在几年时间里把“全部知识”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也没有必要。学生获得知识的渠道早已多样化,有些知识学生可能还比老师懂得多、懂得早。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不是说,将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懂得学习方法的人么?
因此,新课程呼唤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激发者、辅导者、成为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形成的 引导者。教学的重心应该放在促进学生的“学”上,以实现“不教”为目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做个积极地旁观者,直接参与学生学习,但参与却不是干涉。所谓旁观者清,教师发现问题并及时加以引导,给学生心理上的支持,创造良好的气氛,使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加高涨,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律能力,处理好课堂上“活”而“不乱”的关系。
另外,教师应是学生人生路上的引路人,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潜移默化者。有人说:一个人在青少年求学时,没有遇上一个他心目中的好老师,那么他就是一个潜在的犯罪分子,如果他遇上心目中的好老师,那么他即使坏也坏不到哪里。我们应信任学生,赏识学生,要关心学生,呵护他们的心灵。使自己成为名副其实的“园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二是实现由“教书匠向科研型角色的转变”。在一度考成为老师的法宝,分,成为学生的命根的“传统教育”下,老师变成了只管教和考,学生只管学和分,从而忽视了学生学习的过程,诱发出紧张的师生关系。多年来我们的教育是“一根粉笔一张嘴”。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 机械地执行课程计划,一是一,二是二,成了教材知识的传声筒,成了按部就班的“教书匠”,教师往往把课本里的答案当圣旨,忽视或不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学生成为教师的复制品,谈不上什么创新和创造。
有个笑话是这样说的:老师在黑板上画个圆,问这圆像什么?幼儿园小朋友讲十多种,小学生讲出了十来种,中学生讲出了八九种,大学生讲出了两三种,社会上的人们一种也讲不出来。为什么?怕讲错了被人笑。教师忠实地向学生传授课本知识,教学方法一成不变。新课程则认为教师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才能不再仅仅是课程的消费者和被动的实施者,才能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对自己的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和改进,最终成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科研型的教师。
三是实现由“传统教学思维向现代教学思维转变”。教师这种转变体现在:由统一规格教育向差异性教育转变,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由重单向信息输出向师生信息互动转变。现在的学生接触面广,能提出许多让老师措所不及的问题来,作为教师不能独断专行,把学生的“奇思妙想”一棍子打死。应以发展的眼光、多元的思维来审视学生,鼓励他们“异想天开”。有个作家曾经说过,成功的人,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有智慧的人,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慈悲的人,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懂得宽容的人,就是今天比昨天更懂得生活美的人。教学中多以发散的思维看来学生,尊重学生的想法,尽可能地少一些纯科学性的、系统性的术语,多一些生活化的甚至是“不合常规”的语言,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和生活化。可谓“生活即语文”也!
总之,社会在变,学生在变,我们的教学环也在变。教师与其被动地适应、被动的变化,不如积极主动地“学在先,变在先”,站在课程改革的波峰浪尖上,做高中课程改革“弄潮儿”!
第三篇:高中语文新课改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论文
一、新课改下教学方法的内涵
教学方法依照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变化,在研究的角度和层面的区别下,其概念的界定有一定的差别,概括起来应为:教学方法是紧紧服务于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建立教学活动中师生双方的行动体系,共同完成教学活动的过程手段。一般意义上我们将师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教学中使用的方式和方法的总和。新课程改革后,采用新的教育思想,并随之采用新的教育方法对课堂教学进行了全面改革,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从中也暴露了部分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和改正。教学方法的运用得当,影响新课改的进程和课堂教学的质量,是提高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
二、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转变
高中语文教学有着学科自身的特点,在新课改的执行应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更新教学理念,深入探讨教学大纲,全面把握课程性质,从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因素出发,着重从几个方面逐步实现教学方法的转变。
1.教学理念的继承和发展
从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实施理念上看,是符合我国语文教育现状,结合教学发展要求和世界教育潮流的。教学中出现的不如意的现象和问题有:教材中选修必修课程结构中基础性内容明显不足,容量偏少;选修科目不便教学操作,对教师的指导作用要求过高,需要进一步完善。在现阶段教学中学校应灵活管理教案,实行统一模式、灵活运用的教学模式,对现阶段的教学具有积极的意义。能够有效避免由于教师教育水平差异引起的同年级学生素养缺失,确保教学任务的实现。故教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延续传统教学中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如互助学习、探究性学习和接受性学习等方式,结合不同的教学情境合理选择搭配,不能全面推翻否定我国语文教学多年来教学经验的积累和近几年教学实践的探讨沉淀,科学的继承和发扬新的教学方法。所以说,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应是在传统理念基础上的循序和发展。
2.多种教学活动,推进语文课程教学
高中语文教学应突出学生活动,推动语文新课程教学,在各项活动中学习语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首先,在教师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应深入研究教材内容和学生特点,使书面文字转化为生动有趣和艺术高效的学生活动,突显学生的主体身份,展现学生的综合技能,锻炼学生的学习水平。通过学生的积极踊跃的课堂讨论,体现了师生间的合作和交流,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习兴趣,是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活动形式。教学中教师要注意讨论过程的有效调控,引导学生科学讨论,不要偏离了教学方向,达到实施讨论的实践意义。其次,组织多种实践活动,这里指依据新课程改革的实施背景而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途径。通过让学生借鉴社会学习的规律和要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到语文知识,提升社会能力,促进课堂教学的有力补充,实现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最后,采取应用性实践活动,即结合学生个体发展开展各种语文应用性活动,通过语文学习活动实现教学的核心目的,在真实事件中吸取养分,茁壮成长,让学生在切实的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
3.教学方法注重高效和实效的配合许多语文教师在接受了新课改的理念后对教学认识实现了转变,但实际操作中仍有很多问题,如教学中机械理解和实践新课改的教学理念,追求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先进性,忽视教学的实效性,学生的学习质量并没有提高。应坚持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教学的基准,无效的课堂教学模式并不是新课改带来的特征,实现高效教学才是教学的根本和高中语文新课改成功的关键。因此,教学中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并不是重点,重要的是教学成果的失效性和教学过程的高效性。不管是选修课程或必修课目,是阅读理解还是测试练习,教学方式上无论是教师传教或自修掌握都可以实施,只要学生在学习上能有所收获、思想上有提高,方法上有改进,能力上有提高都可以说是实现了教学目标,得到了增长和促进。实现了教学方法的高效和实效的结合。
4.教学方法的核心应是学习方法的指导
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探究能力,自主掌握科学规律和研究方法。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是通过习得和学得形成的,所以,研讨、学习和探究的方法就尤为重要。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不仅要掌握和发现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共同探究学科的要义,还要将语文根据形成板块分别探讨不同部分的规律和特点,故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比教师研究教法更为重要。能够形成教与学的结合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指导学习方法的核心是关注学生个性化的学习,引导其正确科学学习习惯的养成。教师在执行备课、开展教学活动中应把握对学生学习方法的科学指导,也是对新课改下高中语文教学的科学把握。总之,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转变应遵循继承和发展是工作前提,采取各种活动推动形式,实施高效和实效教学的有效结合,坚持学法指导,这样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同生同长,全面地促进高中语文的教学改革。
三、结语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从教育理念到方法实施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教师对教学方法的正确把握和科学运用对于落实新课改目标,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起到关键作用,在此形势下,加强对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探讨很有必要。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学论文_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力推少教多学
切实转变教学观念,力推少教多学
怀集一中高一C级语文郭晨曦
“少教多学”理念发轫于2004年的新加坡,其思想的源流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观点。近年来该理念被国内学术界、理 论界介绍到国内,其理念的影响力日渐扩大。目前对于该理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一些高校的研究人员中,一线教师参与甚少,并与我们国内洋思中学首创的“先学后 教,当堂训练”的教学理念和模式形成双翼,其影响力及发展的势头愈加强劲。
虽则如此,但我们仍然对从发达国家介绍过来的这一“舶来品” ——“少教多学”的先进理念在国内的发展势头及前景,作为课题组成员之一,我们还是满怀信心的。理由如下:
一、国内新课程改革大潮为“少教多学”理念的推广起到了一定的 促进作用。新颁布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年4月第一版)规定:“适应时代的需要,调整课程内容和目标,变革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构建具有时代性、基础 性和选择性的高中语文课程,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前言)
由此可见,“少教多学”理念和新课改均在学习方式的变革上做足 了文章,且均与“教”和“学”关系甚为密切。
“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 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高中生身心发展渐趋成熟,已具有一定的阅读表达能力和知识文 化积累,促进他们探究能力的发展成为高中语文课程的重要任务。”(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少教多学”理念倡导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探究能力,这
一 点上也和新课改理念可谓是不谋而合了。
“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 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使学生增强探究意识和兴趣,学习探究的方法,是语文学习的过程成为积极主动探索未知领域的过程。”(二、课程的基本理念)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该贯穿于教学的始终,而且,因为学生 受教师教学理念的限制,学生的“问题意识”越来越淡漠,甚至于有很大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具备“问题意识”,导致“问题意识”的淡化,在学科学习方面也就谈 不上问题的深度和广度。1
“少教多学”理念倡导鼓励学生个体主动地发现问题,合作解决问 题,更加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少教多学”理念的提出,对于彻底解决中学课程改革中的一些颇为棘手的问题起到了一定促进的作用。
二、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转变,为 “少教多学”理念在中小学学科教学的田地里推广应用提供了充分发展的余地。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 学习方式”。具体观点为:“语文教学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 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为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状况,特别要重视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努力提高组织教学和引导学生学习的质量。”
现代中学生因为主体意识的淡漠和缺乏,导致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 内要完成预设的教学内容,面临的确实困难很大,导致教师在教学方法的选择和使用上,迫不得已的使用“填鸭式、满堂灌”。可以说,教师课堂教学的低效,很大 一部分罪因也有学生的因素。
“合作学习有利于在互动中提高学习效率,有利于培养合作意识和 团队精神。应鼓励学生在个人钻研的基础上,积极参与讨论及其他学习活动,善于倾听,吸纳他人的意见,学会宽容和沟通,学会写作和分享。”
“少教多学”理念的倡导和实施,无疑为上述理念在教学中的真正 落实提供了契机,有助于把教师从低效高耗的课堂教学中真正解放出来,有助于教师切实有效的、集中精力的指导学生的“学”。
三、“少教多学”理念的推行与“教师专业发展”相得益彰。“少教多学”理念的推行,有利于解放教师的手脚,促使教师尽快 成为专家型、学者型、研究型教师。
“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 程,帮助教师提高水平,开发和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建设开放、多样、有序的语文课程体系。”(前言部分)
政策层面是如此规定的,但真正要做到“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 和实施课程”,最终行动还是要落实到学生的“学”和教师的“教”上,落实到师生的行动中来。
“少教多学”并不是说教师在“学生多学”的前提下,就真正能做 到“少教”。“少教”是在教师彻底掌握了学生“多学”的情况下的“少教”。“少教”的背后是教师的辛勤的付出,是教师的心血、汗水,是教师的教学智慧。我 们从来不主张“教”在“学”之先。
因为“教”在“学”先,不能暴露学生在“学”的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能暴露的是“教”的问题,而且“教”在先,所暴露的 问题只能在下一个“教”的过程(或者环节)中加以改进,而且这些积极的改进似乎与学生的“学”的关联性不大。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实施建议)“教师应„„从本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 种教学策略,有针对性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地使用教科书和其他有关资料。”(实施建议)
“教师要努力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继续学习,更新观念,丰富知 识,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要认真读书,精心钻研教科书,在与学生的平等对话的合作互动中,加强对学生的点拨和指导,实现教学相长。”(实施建议)
“少教多学”无疑为师生的平等对话、合作互动提供了机会,搭建 了平台。如果“教”在先,就不能彰显“教”与“学”的平等对话和合作互动。开展“少教多学”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有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有利于促进教师向专家型和学者型教师转化,有利于解 放教师的手脚,使教师在专业发展方面有更加广阔的天地。
四、“少教多学”理念在中学学科教学中作用的发挥,应该“因生而 异”“因科而异”。不同的学科,什么该让学生“多学”,什么该让教师“少教”,不应该一概而论,而应该是“因生而异”“因科而异”。该“生”可以是学生群 体,亦可以是学生个体。
我们坚信,在课题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课题组织单位的大力 支持下,在课题组负责人的带领下,经过全体研究人员的不懈努力,“少教多学”课题一定会开出灿烂的花朵的,也一定会结出令人满意的丰硕的果实。
第五篇:转变教学方式
转变教学方式,心中装有学生
---------记暑期教师培训
青杠塘镇野茶小学:孙琦
2013年8月23日青杠塘镇全体小学教师聚集在新生小学远教室,参加了为期一周的培训,这次培训,对于我来说是一次难忘的充电机会,由衷感谢领导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的平台。每天的讲座都以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打动了我的心,使我的思想重新焕发了激情,燃起了斗志,确实感到受益非浅。专家们的高效课堂更是感动着我们,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教师。
通过学习,使我更加深刻地了解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及教育意义,信息化的社会来临对教育提出又一次挑战,课程改革为教师专业化的成长提供了一个平台,特别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同时也让我明确了本次培训的目标、内容,力求使自己由专业型、经验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转变。
新课程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要从重结论转变为更重过程,因为过程比结果更重要。以人为本的教学要求教师要去关注每一位学生、尊重每一位学生,多去赞赏他们、而少去批评责罚他们,要用真爱去关心他们,还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并时刻留意关心学生的反应和变化,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使他们改正不良的学习习惯。在教育过程中多给学生一片属于他们能力表现的天地,让每一个孩子都充满阳光。
理解教师职业,提升自我素养。教师代表着“学生的老师”,也代表着“学生的学生”。作为教师,师德是必备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正是这个意思,这里主要涉及做人的问题,学生都有向师性,实际上是做人的一种认同感;同时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第三,教师是管理者,教师要有较强的组织领导、管理协调能力,才能使教学更有效率,更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第四,教师是父母,作为一名教师,要富有爱心,教师对学生的爱应是无私的、平等的,就像父母对待孩子,所以我们说教师是父母。并且,教师还要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闪光点和发展需要。第五,教师是朋友,所谓良师益友,就是强调教师和学生要交心,师生之间的融洽度、亲和力要达到知心朋友一样。最后,教师是学生的心理辅导者。教师必须要懂教育学、心理学、健康心理学等,应了解不同学生的心理特点、心理困惑、心理压力等,以给予及时的帮助和排解,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教师,不仅具有一定的专业水准,更要具有优秀的心理品质与道德意识。
用新教育教学理念以及心理学基础指引自己的工作。培训为我即将面临的实际工作提供了许多方法和策略。在培训中,几位专家的课堂案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谈到教师的发展问题上,他们都强调了适时调整和更新自身知识结构、终身学习的做法;在谈到面对困难如何克服的问题上,还提出了如何加强教师之间合作的方法;在教学教法经验方面,通过说课的指导,让我更加明确上好一堂课的标准,适时改进教学方法和策略,以艺术的眼光去对待教学,争取精益求精;通过班主任工作的指导,让我从方法上得到了一些深化,尤其是对待学生与管理班级。一些具体的事例,让我深刻地意识到做好育人工作,首先要提升自己的感悟能力。
2013年暑期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青杠塘镇野茶小学:罗璐
培训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动力和热情。在本次培训中,尤其是教师心理调适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平衡,并获得了更多的方法,这对自己是一种鼓励。鼓励我们教师适应教学环境、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环境;鼓励我们要更加理性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角色;鼓励我们要做一名终身学习型老师,做一名能够不断适应新知识新问题新环境的老师;鼓励我们要坚持创新,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争取在教学中获得更大的发展。这些鼓励,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
过本次学习,使我体会到教师要热爱这个职业,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在工作中不求回报,刻苦地钻研下去,一切为的就是一份热爱和执着,在教学中,不能墨守陈规,要不断地发展,不断去思索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式,这样,最终自身的价值才能够得以体现。
学会终身学习,提高自身能力。.终身学习,我们不仅要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还要学习更多方面,如教育学、心理学、课程改革理念等等。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做事与人际交往。教师从事的是和人打交道的工作,如果能善于观察、研究、思考;处理好与学生、家长、同事之间的关系,那么相对来说,工作起来就会更得心应手。我还体会到作为一名教师,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喜欢听你的课,进而喜欢听你的指导。这就要求个人魅力不断提升,在积累经验中获得一种平和优雅的心境,在和学生相处的过程中获得学生的信赖。书是最好的老师,多读书,提升自己,在实践中反思自我,做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
要热爱学生,真诚可以是一面镜子,也可以是一种无敌的武器,对待学生,对待花样年龄的青少年,除了真诚还能用什么方式来打动他们,获得他们的信任呢?要不断反思,要想从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就少不了这个环节;不断的反思、改进。教师职业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在不断的反思与积累中获得属于自己的经验与方法,并且能将这种方法深化为一种理论,这便是做一名教师的最高境界了。
新的起点需要新的奋斗,新的奋斗需要旗帜作为引导,这次培训就是一面很好的旗帜,在思想、行动和实践工作上给了我切实的指导和鼓励。让我有了明确的定位、坚定的信念、奉献的精神、良好的心态、高度的责任心、热爱学生的行动、进取的意识并且不断地规范自己的行为,做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2013年暑期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青杠塘镇农玉小学:骆弟勇
为期一周的培训,是一次难忘的充电机会,由衷感谢领导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学习提高的平台。每天的讲座都以鲜活的实例、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打动了我的心,使我的思想重新焕发了激情,燃起了斗志,确实感到受益非浅。
作为教师,师德是必备的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引下,首先,教师是文化的传递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从知识传递的角度来反映教师的重要性。其次,教师是榜样,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也正是这个意思,这里主要涉及做人的问题,学生都有向师性,实际上是做人的一种认同感;同时学生受教育的过程是人格完善的过程,教师的人格力量是无形的、不可估量的,教师要真正成为学生的引路人。
通过本次培训,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动力和热情。尤其是教师心理调适方面得到了很大的平衡,并获得了更多的方法,这对自己是一种鼓励。鼓励我们教师适应教学环境、生活环境、人际关系环境;鼓励我们要更加理性地认识社会、认识自己的角色;鼓励我们要做一名终身学习型老师,做一名能够不断适应新知识新问题新环境的老师;鼓励我们要坚持创新,在教学中发挥自己的聪明和才智,争取在教学中获得更大的发展。这些鼓励,使我对未来的工作充满了信心和动力。通过本次学习,使我体会到教师要热爱这个职业,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自己,在工作中不求回报,刻苦地钻研下去,一切为的就是一份热爱和执着,在教学中,不能墨守陈规,要不断地发展,不断去思索适合自己学生的教学方式。2013年暑期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野茶小学:祝鑫
在培训学习中,每位老师都用鲜活的案例来指导我们如何来解决在教学中会遇到的问题,这对缺乏教学经验的教师来说犹如沐浴到最新的一股春风,每个案例中都包含着他们对教学理念的观察、思考和理解,最终将教学理念合理地运用到实践中,每次在讲座中,我都深受启发,感受到思想火花的闪耀,而让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作为一名教师,要付出自己的真心、通过这次培训,许多疑惑都得到了解答,对教育有了一个新的认识,并且感到自己的责任重大,但知识仍然相对贫乏,最好的方法就是——学习。以下是我的学习心得:
一、学会反思
课堂教学是一个在实践中操作的过程,在课后,教师要多思考教学中的各个环节,可在备课本上记录下成功的地方和困惑及需要改进的地方,许多问题都是出现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就要在课后及时地反思,总结经验,有效地提高下次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多学习
要改变“教师是一桶水”的想法,不断地向前辈学习,多听优秀教师的课,听不同老师的课,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和好的教学品质,学习他们的教学经验,使自己成为源源不断的“活水”,我知道这并非易事,所以需要脚踏实地、勤学苦练,俗话说,“勤能补拙”,我希望能够通过不断地努力来促进自身的成长。
三、必须要爱学生,并多与家长沟通
注意观察并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去发现他们学习上的每一点进步,生活和品德上的闪光点,并用激励机制,充分的肯定和激励,使学生感到温暖,增强学生的自信,缩小师生间的距离。教师应多与学生进行经常性的沟通,与学生敞开心灵,向学生谈自己生活和学习中的宝贵经验,也可向学生坦诚的公开自己的生活教训,让学生真正感受你是他们的良师益友。
培训时,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句话就是“学生犯错是难免的”,这句话给了我一定的启发,当他们做错一些事时,教会他们坦然的面对错误,并帮助改正,教师工作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
四、注意“言传身教”
青少年正处于长身体,长知识的时期,他们的模仿性和可塑性都很强,对真假是非、善恶美丑的辨别能力还不是很强,就需要教师的正面引导和教育。作为一名教师,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时时刻刻起表率作用,身体力行,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一定要先做到,教师得体的言行会给学生起表率作用,恪守“身教胜于言传”的古训。
2013年暑期教师培训心得体会
青杠塘镇野茶小学:王晓敏
一个周的培训,使我对教师的职责、师德的内涵又加深了一层认识,对教育教学又有了更深的了解。作为一位教师,不仅仅是在课堂上教好书,给学生讲讲道理那么简单,而是要从社会,学校,班级,甚至每个学生的实际出发,让他们掌握科学知识、养成健全人格,为国家、为社会培养负责任,有用的人才。教师的职责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高尚的师德,什么是师德?师德,是教师工作的精髓“师爱为魂,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是其内涵。
第一,高尚的师德必须对学生充满爱。热爱学生就是热爱教育事业。然而热爱学生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让学生体会到教师的爱就更加困难。
林崇德教授曾说过,“疼爱自己的孩子是本能,而热爱别人的孩子是神圣!”教师对学生的爱,从本质上说是一种只讲付出不求回报、无私的、没有血缘关系的爱,是一种严慈相济的爱。这种爱是极其神圣纯真的。这种圣洁的爱是教师教书育人的感情基础,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真实感情,就会“亲其师、敬其师”,从而“信其道”,从而达到真正教育的目的。在工作过程中我也曾经感叹,为什么有些学生不能体会出我对他的爱呢,有时反而对我的爱充满警惕和不屑。通过培训我真正的认识到,原来我的感情还是没有到位,甚至有点急于求成,其实爱贯穿在我平时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相信学生一定会领会到的,就想扎根海岛的那位老师,正是她那无私的、不求回报的对学生的爱,最终得到学生由衷的尊敬,这些是教育的真谛,是我努力的方向。
第二,作为教师必须对某一学科具有的丰富的知识、精通的业务、严谨的治学、创新的教学,这也是师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具备坚实的基础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和较高的学术水平,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信赖感,进而转化为一种很强的人格力量,去激励、鞭策学生。我们学校有很多的优秀的教师,他们的课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喜爱。这些是我学习的榜样和典范,在今后的工作中,作为一位青年教师,一定要想这些教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