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谈高中语文新课程及其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谈高中语文新课程及其课堂教学方式的转变
曾几何时,忽然出现了一种非常时髦的“„新‟文化”,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席卷了中国的每一个角落。在“„新‟文化”潮流领导者那里,他们总是善于将古老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拿来贴上“新”的标签。这样,一切传统文化的精髓一下子就都变成了“新思想”、“新理念”,然后刻意地去解释一番,便产生了许多“新创意”、“新举措”,接着便又可以造就出一番“跨越式的发展”,进而充分凸显一代改革家的锐意和睿智。
但是,笔者认为,这种“„新‟文化”的出现,给中国语文教育带来的后果是灾难性的。譬如:关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行当,应该是古来有之,但是一旦被某些人贴上“新”的标签,继而被大加鼓噪之后,便成了他们通向改革殿堂的敲门砖,而且“改革者”还不惜将其敲得粉碎,使其面目全非──霎时间,素质教育便成了音、体、美的教育,创新教育便成了割断民族历史和反对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甚至汉语文的母语教学都要实行“双语教学”──不久他们便“创”出了一派“新”的天地:莘莘学子汉语文的素质不如音、体、美的素质,“日流”、“韩流”、“欧美流”、“物欲”横流,惟独“中国流”遭遇了空前的冷落,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显现出空前的弱化景况,美国人讥云:“英语快要成为中国的母语了”……种种现象,无不让人扼腕太息!
在这种景况之下,潮流领导者们似乎也觉出情势不妙,很快又从《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新课标”)中弄出了一套“全新的理念”──“三维理念”。笔者虽然确实不知道古人是否有过“三维理念”方面的概念,但是,2002年版《全日制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已经系统地提出过这种理念,同时,从孔子开始的中国传统教育一直非常重视“教书育人”是不争的事实,而“教书”就是教学“知识和能力”,“育人”除了各种文化知识之外,自然就是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且其中也没有谁会在“教书育人”时不注重“过程和方法”。那么“三维理念”到底“全新”在哪里?当然,旧瓶装新酒本来倒也未可厚非,问题是潮流领导者们是一定要领导潮流的,既然他们开发出了一种“全新的理念”,那就定然是普通中学语文教师(包括普通中学语文高级教师们)所不懂的,那就定然要由他们来向普通中学语文教师进行指导性的解读和长期的岗位培训,而且“不经过岗培不能上岗”,“岗培考试不及格者要扣发奖金”云云。根本不在中学语文教学第一线的学者、教授和各级教育行政干部们培训着数以百万计的中学语文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其中外行培训内行已谓之甚,而“唯上智与下愚不移”的封建意识在21世纪初中国教育圣地之泛滥,可见一斑,21世纪初中国中学教师的价值地位之低下,亦可见一斑。当然,这些人对中学教师进行“岗培”的效果如何呢?他们中有些人在解读高中语文“新课标”时,过分强调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而淡化了“知识和能力”的教学,甚至有些权威部门编发的《高中新课程培训考试学习资料》还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解读成了什么“终极目标”,并以此去“岗培”和考核全省的高中语文教师,这种误导的影响是恶劣的──笔者在不久前听过某重点中学的一堂“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展示课”:对于苏轼的《赤壁赋》,执教者用于文言“知识和能力”教学的时间,竟然还不到12分钟,其余时间就全都用来搞什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了,而且在课后的评课中,竟然还有许多中学的教师代表对其大加褒奖,认为该课很好地体现了高中语文新课程的理念;有些人在解读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过分强调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而淡化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因而导致了语文课堂教学变成了语文课堂自学:无论什么内容,教师干脆一概不教,完全置“教师”之天职于不顾,还美其名曰为高中语文新课程实验……凡此种种,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岗培”结果可见一斑,高中语文新课程背景下学生语文素质的培养,亦可见一斑。
毋庸讳言,诸如上述时髦的“„新‟文化”,是造成当下一代未成年人语文素养低下、思想品质轻浮的罪魁祸首,甚至就连一味秉承传统、裹足不前的所谓“×东现象”,也不过是面临强势的“„新‟文化”而患生的一种无可奈何的恐惧症而已,因为若干年来,诸如上述一直走强的“„新‟文化”给中国语文教育教学和未成年人思想品质方面带来的戕害的确是触目惊心的。
高中语文新课程是在过去高中语文课程的基础上孕育出来的,是过去高中语文课程的一种发展变革,是在一种更为科学的课程理念指导下发展变革课程结构和教学评价机制的产物。从宏观角度来看,其教学内容并没有变,还是“语文”;其教学的根本任务也没有变,还是“教书育人”。从微观角度来看,“语文”是什么?是语言文字也好,是语言文学也罢,现在的高中语文与过去的高中语文,其定义也没有什么两样;教什么书?育什么人?教的还是语文读、写、听、说之书,育的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语文课程工具性、人文性有机结合的性质决定的。虽然现在的高中语文新课程已经不是过去的高中语文课程,但是,现在的高中语文课程就是过去我们所从事的语文素质教育的延续和发展,过去我们所从事的语文素质教育所具有的工具性、人文性的特征,现在的高中语文新课程也仍然没有改变,这应该是普遍共识。
因此,笔者认为,凡事必须继往而开来,守正而出新。中国的语文教学已经走过几千年辉煌的历程,新中国的语文教学也已走过了几十年的改革之路,从孔子到叶圣陶、吕叔湘,到钱梦龙、于漪、魏书生,他们创建的语文教学改革的理论和诸多成功的经验,应该是现在我们漫步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坚实阶梯,应该是现在我们借以登高而成为教改巨人的“肩膀”,也应该是现在我们研讨和实践高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的出发点。
虽然改革和创新永远是我们奋勇前行的旗帜,但是,凡事过犹不及。我们不能把“新课程”那个“新”的文章做过了头,更不应该违背循序渐进的原则,不顾语文课程自身教学的目标和规律,而在高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中一反常态地去耍弄令人头晕目眩的各种花枪,那样的结果只能是搅了局,乱了套,而让工作在“教书育人”一线的普通教师去四处捕风捉影,无所适从。无可否认,2006年四月中旬海南省的语文新课程实验展示课所存在的大多问题应该都与此有关,说到底,就是因为把“新课程”那个“新”的文章做过了头。
另外,时移则事易,事易则备变。高中语文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一味地秉承传统,裹足不前,同样是有悖于高中语文“新课标”和新课程教学理念的。随着高中语文课程结构和教学评价机制的巨大变革,“素质教育及其创新教育时代”──实际上的“应试教育时代”所奉行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高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需要,我们必须要与时俱进,科学有效地实现高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转变,才能真正科学有效地完成高中语文新课程赋予我们的全部教育教学的任务。如何在高中语文新课程背景下科学有效地实现课堂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转变?这个问题牵涉面较广,请恕笔者在此不能备述,但是综合迄今为止的各种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我们应该可以在理论方面达成以下四点共识:
(1)确立正确的高中语文课程理念,进一步强化语文读、写、听、说的训练,将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教学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所必备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培养和张扬学生语文学习的个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科学有效地实现高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和方法”转变的指导思想。
(2)全面把握和科学整合语文必修模块与选修系列教学体系的重难点,准确定位每个必修模块与选修系列的教学目标,并准确定位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科学有效地实现高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和方法”转变的必要前提。
(3)根据语文课程工具性、人文性有机结合的特点,紧紧抓住既富有语文“知识和能力”教学价值又富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价值的文本语言现象,紧紧抓住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爱好,去构建和选用科学有效的教学“过程和方法”,是科学有效地实现高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和方法”转变的基本保障。
(4)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地位的转变,科学地开展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现课堂上富有教学价值和效益的师生互动,是科学有效地实现高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和方法”转变的命脉所系。
在此,我们必须要理顺几个关系:第一,正确的课程理念和指导思想是科学有效地实施课堂教学的根本保证──我们要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就必须将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教学与“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充分培养和张扬学生语文学习的个性、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一切课堂教学“过程和方法”都必须服务于这个“指导思想”;第二,对于高中语文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而言,要培养和张扬学生语文学习的个性进而去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要建立整个高中阶段的一个科学的“教学目标体系”──要建立这样一个“教学目标体系”,就必须全面把握和科学整合语文必修模块与选修系列教学体系的重难点,准确定位每个必修模块与选修系列的教学目标,并准确定位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第三,假定某一节课“教学目标”的定位是准确的,那么,根据语文课程工具性、人文性有机结合的特点,紧紧抓住既富有语文“知识和能力”教学价值又富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价值的文本语言现象,紧紧抓住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爱好,便是科学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的“基本保障”;第四,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体现的根本点在于教师尊重并满足了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和爱好,如果我们的课堂教学不能紧紧抓住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爱好,那么,我们就不可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地位的转变,科学地开展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现课堂上富有教学价值和效益的师生互动。第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永远是“课堂教学”的本质属性之一,没有教师的“主导”,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爱好就不可能得到尊重并满足,学生“主体”地位就不可能真正得到体现,也就不可能真正实现课堂上富有教学价值和效益的师生互动 ──实际上,如果没有教师的“主导”,也就根本不存在什么“课堂教学”。因此,真正实现课堂教学中师生角色地位的转变,科学地开展在教师主导下的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实现课堂上富有教学价值和效益的师生互动,是科学有效地实现高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和方法”转变的命脉所系。
从目前高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来看,无论是“海南现象”也好,还是“×东现象”也罢,除了上文说及的那个文化方面的外部因素之外,其自身的问题应该大多出自没有很好地理顺上述几个关系,所以才会在课堂教学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最后,还有两个问题必须说及:
第一、建立整个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目标体系”,是目前我们都还没有去做但却必须马上去做的一项重要工作。现行的高中语文“新课标”正如有些专家指出的那样,对高中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教学缺乏具体的要求,就是在它的《课程目标》中也没有明确的语文“知识和能力”的“标的”,当然,“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同样没有明确的“标的”。这样,我们要建立一个较为系统科学的高中语文“教学目标体系”,其工作量是十分巨大的,非调动相当一批既富有新课程理论素养又富有高中语文教学经验的教师集体行动而不能完成。在这里我们还须明白:过去高中语文课程的有关教学要求是必要借鉴,对各自使用的新教材展开全面研究和必要的整合是基础工程,学生语文学习的需求、爱好和现代化人才培养的需要是核心关注点。
第二、紧紧抓住富有语文教学价值的文本语言现象设计课堂教学,是科学有效地实现高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和方法”转变的基本保障,也是高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方式转变研究的核心问题。什么是“富有语文教学价值的文本语言现象”,上文已经说及,就是既富有语文“知识和能力”教学价值又富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学价值的文本语言现象。而这种语言现象,才是语文中工具性和人文性的有机结合点,是语文课程本质特征最为集中的体现。紧紧抓住这种语言现象设计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突出我们的课堂教学作为语文课程的根本特征,才能真正在高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中,把“教书”和“育人”高度融合、高度统一于无形之中。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有可能上升到一种教育艺术的境界,而这种境界则是我们一生必须为之追求的。在当前高中语文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有些学校或某些教师因深感课时不足而采取诸如走马观花、做夹生饭,甚至大量删减课文篇目、降低教学要求等等做法,笔者认为,这实际上都是对语文课程本质特征认识不足的表现,也是对高中语文“新课标 ”和高中语文新课程理念认识不足的表现。另外,之所以有些教师经常会在突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教学过程中使出浑身解数,耍尽各种花枪,最终学生的语文成绩却还是江河日下,其根本问题就是没有紧紧抓住富有语文教学价值的文本语言现象去组织课堂教学,说到底还是由于对语文课程的本质特征认识不足和在高中语文新课程理论认识方面产生了偏失而造成的。因此,牢牢地守住语文课程的本质,才能正确解读高中语文“新课标”,才能在高中语文新课程背景下树立正确的语文课堂教学观,才能真正科学有效地实现高中语文新课程课堂教学“过程和方法”的转变,才能真正有效地保证学生语文素养的稳步提高。
第二篇: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谈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如何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于扬
地理课本中的许多内容本身是由问题引出的,可以让学生边学边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设想,教师可引导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新课程标准提出了体验性目标,强调“活动”、“操作”、“实践”、“考察”、“调查”等活动;而且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鼓励学生对教科书的自我解读,自我理解,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新课程强调的体验性学习,要求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说话,用手操作,即用自己的身体去亲身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这不仅是理解知识的需要,更是激发学生生命活力、促进学生成长的需要。基于此,在每一部分知识学习之后,教师都可以设计综合实践活动,使学生运用课堂所学的知识,向课外拓展。例如,在学习高中地理选6《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一节前,联系学生的社会实践课,我让学生设计一个有关“城镇河流的污染调查及处理”调查表,要求学生在放月假时同镇的同学组成调查小组,可到居民家中、工厂访问了解,调查本镇河流的污染源有哪些?询问居民及工人是否知道这些污染源会造成什么环境问题?也可通过对河流内生物的生长状况判断河流的污染情况。并根据收集的资料,推断这些污染物需要多长的时间才可以消除?若不消除会造成怎样的危害?放假结束每一小组交一份调查报告。同时在课堂上给学生时间进行分组讨论交流;可采用什么措施消除这些污染?怎样才可以还我们一个青山绿水的社会环境?若你是镇长你会采取什么措施治理这些污染?
在这样的体验性实践学习过程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改变,他们成为学生答疑解难的朋友,及时给学生方法的指导,协助学生解决研究过程中发生的偏差和问题。向学生进行普及研究方法的教育,使参与的学习者明确体验性学习常用的方法与步骤:确立课题,制定方案,搜集信息、资料,得出结论,撰写论文、报告等。并且对具体课题的调查内容进行指导。将指导的重点放在“指导方法,解答疑难”上,留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成为学习的主人。只有当教师真正让学生去进行研究性的体验学习,才能使学生经历知识探索和发现过程,获得理智和情感体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学习,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正如《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的体验性教学,使学生不仅可发现生活污染物、农业污染物、工业污染物所造成的危害性,也可掌握公众参与的可持续发展理论从观念走向实践这一地理知识,而且增强了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并使学生将地理知识真正用于生活中。由此看来,怎样帮助学生实现由知识向能力的转化,改变普通高中学生的地理学习方式,是新课程对每个地理教师的新要求。教师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当然教师要达到这一境界还是要下一番功夫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获得多种学习方式,能到广阔的社会生活中去了解、感受、审视当今世界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去畅想未来生活的种种可能,使他们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成为独立的、积极参与社会、有责任感、有能力的人。
第三篇: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
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习方式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途径 1.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课堂教学中创设恰当的问题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产生认知冲突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质疑,猜想。例如:利用进影院(教室)找座位的方法创设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数学情境;通过猜数游戏、找日历上数字的规律等活动创设函数与方程的问题情境;从剪刀剪开布片的实际操作创设两直线相交所成角的问题情境;通过讲买布的故事和希腊数学家丢番图生平的故事创设数学知识与实际应用的问题情境。
2.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
传统的数学教学只注重数学知识结论的教学,学生学到的是一些现成的数学概念、公式、法则及一些枯燥的数学符号,而对这些概念、公式、法则等的形成过程却很少过问。数学课程改革既要求注重知识结论的教学,又要重视知识形成过程的教学。所以,课堂教学中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机会,留给学生观察、猜想、讨论、探索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一个数学问题是怎样提出来的,一个数学概念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结论是怎样探索和猜测到的以及是如何应用的。在学习习近平面直角坐标系一章时,我作了如下处理:首先从建国50周年庆典中的背景图案,确定电影院中的座位以及确定教室中学生的座位等实际问题出发,引出有序数对,进而引出平面直角坐标系,通过对坐标系的研究,认识坐标系的有关概念和建立坐标系的方法,然后再利用坐标系解决生活中确定地理位置的问题(如确定同学家的位置),让学生经历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数学问题,通过对数学问题的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3.构建互动交流的学习的平台
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是师生、生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共同发展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在我讲解利用圆来画五角星(图1)时,学生接受了我的方法以外,又补充了以下内容:
① 五角星还有其他画法:图2和图3。
② 可以用纸折出一个五角星
③ 一笔可以画出一个五角星
4.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把现代技术作为学生数学学习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使学生从大量繁杂、重复的运算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现代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开创了一个实验的平台,为学生“做”数学提供了必要的工具与手段,弥补了传统教学方式在直观感、立体感及动态感方面的不足。比如:讲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以前都是用剪纸、拼接和度量的方法,让学生直观感受。但由于实际操作会出现误差,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现在利用“几何画板”随意画一个三角形,度量出它的三个内角并求和,然后拖动三角形的顶点任意改变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发现无论三角形怎么变,三个内角的和总是180度。又如,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在以前教学中这个结论是老师直接告诉学生。而计算器进入课堂后,学生就能利用计算器通过不足近似和剩余近似的方法估计的大小,得到越来越精确的的近似值,进而指出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的事实,为后面学习无理数打下基础。
三、转变学生
数学学习方式的有效途径
1.阅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阅读对于数学的学习同样必要。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往往将教材中的内容掰开了、揉碎了讲给学生听,忽视了学生“阅读”。现代教育提倡从学会到会学,提倡“终身学习”。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是学会阅读自学。
首先要学会阅读教材。新教材的每一章节内容为学生阅读自学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最初,可由教师先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再回答问题,掌握知识点。随着阅读能力的提高,可先让学生独立阅读,思考教材中的问题,然后总结归纳出重点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学能力。接下来,结合教材特点及教学内容,向学生推荐相关的数学史料,数学名人传、数学杂志、数学名题趣题及数学思想方法等课外读物,供学生阅读,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近年来,各式各样的阅读理解题已经成为中考热点。适当地进行一些阅读理解的训练,既能打消学生对“数学阅读无用”的想法,又为中考打下基础。
2.质疑
孔子曰:“疑是思之始,学之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是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首先教师要创设一个民主的、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给学生一个提出问题的机会。其次,教师要根据具体内容,诱导学生通过观察、类比、猜想,提出概括性、置疑性、探究性的问题,并鼓励学生大胆解决。第三,教师要尊重学生提出的每一个问题,想尽一切办法去解决,不要打消学生提问的积极性。比如,在求证多边形内角和公式为时,我提供了一种证法(图1),即从n边形的一个顶点出发,引出(n-3)条对角线,它们将n边形分为(n-2)个三角形,n边形的内角和等于。学生在此基础上又提出如下问题:把一个多边形分成几个三角形,还有其他分法吗?由新的分法能得出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吗?于是,我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进行讨论、探究,学生很快得出另外两种证法(图
2、图3)。接着又有同学提出问题:让点O动起来,在其它位置能否把多边形也分割成三角形呢? 能否得到多边形内角和公式呢?我肯定了这些想法,鼓励学生课下进行讨论。
3.探究
《新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过程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使学生形成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有效的学习策略。因此,教师要根据具体的学习内容,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创设有利于学生进行探究研讨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掌握探究的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比如,在学习“平面镶嵌”这一节内容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室地面砖的铺设情况,总结出平面镶嵌的概念,在探究平面镶嵌的条件时,我设计了如下的问题:(1)剪正三角形、
第四篇:浅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浅析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的变革
论文关键词:学习方式; 自主; 探究; 合作; 课堂教学; 体会
论文摘要: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如何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加以运用,改变学生习惯于被动的接受学习和机械训练的现状,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学习的方法与能力,本文谈谈个人的几点体会。
传统课堂教学中教师满堂灌,一讲到底,霸占着教与学的整个过程,完全忽视了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地位,严重损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新课程倡导具有“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特征的学习方式,而以这种方式学习,对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有着重要的意义;对改变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正确体现教师课堂的主导地位也有重要的意义。
一、关于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1.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是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
2.探究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主要指的是学生在学科学习过程中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中对探究的定义是:“探究是多层面的活动,包括观察;提出问题;通过浏览书籍和其他信息资源发现什么是已经知道的结论,制定调查研究计划;根据实验证据对已有的结论作出评价;用工具收集、分析、解释数据;提出解答、解释和预测以及交流结果。探究要求确定假设,进行批判的和逻辑的思考,并且考虑其他可以替代的解释。”
3.合作学习是一种以生生互动为主要取向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关于合作学习的定义目前没有统一的说法,合作学习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斯莱文教授认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绩获得奖励或者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个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样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二、在课堂教学中落实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几点体会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这三个关键词强调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双向性和研究性,强调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性、互动性和开放性。如何才能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做到“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我个人认为应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教师要加强自身内功的修炼,更好地指导好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要求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创设情境为关键。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不是下降反而更重要了,对教师能力的要求也更高了。教师只有加强自身内功的修炼,才能促成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形成。
教师加强自身内功的修炼首先要从教育观念入手,树立新的教育观,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思想。其次,要转变教学方式,教师是教学的创造者,通过对教材的相应裁剪,依据学生学习生活的实际情况拓展课堂内容,使课堂充满个性化和创造性,从而为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空间。再次,教师要不断加强专业修养,自觉学习新知识,努力完成知识更新,并通过自身的求知来影响学生,带动学生走上探求知识之路。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合作探究能力
长期以来的传统教学的影响,学生已习惯于被动学习,不懂怎样自主去学,甚至懒得主动学。怎样消除学生的依赖心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自主合作探究能力?教师要使学生从意识到实际行动进行改变。要引导学生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在书本和间接经验的学习中发现问题,同时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解决问题的活动,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真实且独立的见解,在对问题的认知和探究中学习知识,培养发现问题意识,学习的主体意识,使学生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3.营造宽松、民主、自由的课堂氛围,创设自主合作探究空间
教师要充分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给学生以自由发展的空间。要创设民主的氛围,教师要对学生充满爱心,鼓励每个学生,使每个学生感到温暖,消除压抑,敢于展现自我,要尊重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知识过程中迈出的每一步,鼓励他们的成功,使他们产生成功的愉悦,允许他们犯错误,引导他们纠正错误,帮助他们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要平等地对待学生,使学生敞开心扉,大胆质疑,挖掘自身潜力,促使学生个性发展。
4.改变被动的接受知识,激发自主合作探究的欲望
自主合作探究的关键在与“自主”。要调动学生地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和探究的欲望,首先要在知识本身下工夫,我们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大胆创新,精选素材,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现代社会、时政热点和科技发展相联系,通过内容的补充、扩展、组合,赋静态的知识以新鲜的时代气息,增强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并在欲望和兴趣的引导下,走进思维的殿堂。其次要注意知识的呈现方式,呈现的方式对于知识好比包装商品,精美的包装会引起消费者对商品的兴趣,同样,恰当的呈现方式会激发学生的探索欲,要运用富于变化有声有色的教学语言,引起学生的兴趣,根据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创设故事情境、新闻情境、漫画情境、问题情境、寓意情境、成语情境等。
总之,教师要努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他们自主学习,互相配合,主动探究,成为学习的主人、知识的主人。参考文献:
[1] 钮绪纯.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课程与新课标契合途径的研究——以《语文教学论》课程为例[J].语文学刊.2010(15)
[2] 刘年喜.试论语文课程教学中语文素养的培养[J].湖南冶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4)[3] 宋秋前.有效教学的涵义和特征[J].教育发展研究.2007(01)
[4] 龙宝新,陈晓端.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04)[5] 姚利民.论有效教学的特征[J].当代教育论坛.2004(11)
[6] 杜惠蓉.论新课程条件下的有效教学[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07)
第五篇:职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探究
职业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方式探究
进入职业高中的学生首先对进入职校学习就非常自卑,学习品质和思维品质相对不佳。在语文课上,也是兴趣索然。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尝试着改变语文课堂的教学方式。
一、文言文的教学
文言文对于职业学生来说因为底子差学习起来更是困难,所以我先一段一段地学习,疏通后再要求他们背诵,全班同学形成比赛的氛围,其实他们做得也很好,利用一周的时间一篇古文全班同学就可以全部背诵下来的。因为职业高中每册有两单元的文言文,第二单元的文言文是略讲的,所以把大部分时间放在第一单元上,要求必须学懂会背,第二单元有时间就讲。与其两单元浑水摸鱼的都学习了,倒不如就非常深刻地学习一点东西,通过背诵让他们对古文的语感有了体会。
二、诗歌类文章的教学
诗歌类文章的教学,我常常把重点放在对诗歌的朗诵上,教给学生朗诵的技巧,让学生在诗歌的朗诵中去体会其中的技巧。在学生训练了一段时间后,我都会开设一场诗歌朗诵会,每名同学都有机会参加。在朗诵活动中既让学生掌握了诗歌,又培养了学生的朗诵能力,更为学生口语训练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也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三、名著类文章的教学
在职业高中教材中有很多是经典名著,或者是名著的节选。我就让学生反复去读名著,然后针对名著发表自己的看法。开读书经验交流会,把自己在名著中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和最难忘的东西说出来,并讲明理由。在这样的活动中,学生既加深了对文章本身的理解,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还大大地提高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的语文运用能力。
四、戏剧类文章的教学
在职业高中教材中有专门的戏剧单元,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戏剧的各种知识和表现手法。我都会开展观摩戏剧录像的活动,并在这样的活动中增强了学生对我国古老艺术的理解。学生观摩了戏剧后,让他们表演比较简单的话剧,通过学生的课堂片段演出,提升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同时也增强了学习情趣,调动了学习积极性。例如在讲《雷雨》一课时,学生自发地自导自演了话剧,效果很好,并且刻了光盘,形成了视频资料。
除了上面课文篇目教学之外,我还让学生完成文章的续写、开展况聘会等。在语文教学中,我始终在灌输这样的理念,从学生自身实际出发,真真正正地让我的学生学到东西,哪怕学会一点点也是进步,要从简单入手,从多样的教学手段入手。在这种信念的支持下,学生不光特别喜欢我的语文课,还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语文水平,为职校学生将来进入社会运用语文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海拉尔区第一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