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课程高中语文小说课堂教学的探索
新课程高中语文小说课堂教学的探索
李宏
甘肃省通渭县第三中学 甘肃 通渭 邮编743300
摘要 新课程理念倡导建立新型的学习方式与师生关系。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小说有其独特的教学优势,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设计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本文从四个方面举例分析了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小说教学的方法。
关键词 新课程 高中 小说教学 探索
新 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 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小说以曲折跌宕的故事情节、生动鲜活的艺术形象、优美动人的文学语言、多 姿多彩的环境描写吸引着学生,呆板的教学方法会束缚思维,影响能力的发展。因此我们应发挥小说的有利因素,把小说教学作为改革常规课堂教学的突破口,根据 教材特点和学生对作品的理解,设计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我认为新课改背景下的小说阅读教学决不能沿袭传统的教学方式,要大胆探索新的模 式,本人在小说阅读教学中主要探索了以下几种教学模式:
一、强化个性化阅读
阅读是一种人类特有的综合的行为方式。首先要让学生自主阅读,通过阅读来达到感知、领悟、体验、品味。阅读的心理过程是通过知觉、想象、联想、分析、综合等一系列思维活动,把文字符号转换成思想的过程。它不仅是一个 被动吸收的过程,更是一个主动创造的过程。阅读过程是读者对作品中的空白和未定性因素加以填补、充实、升华、完善的过程。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进行个性化 的体验。一是要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个性的反应。二是在阅读体验中,教师应更多地引导学生自行寻找答案。三是将阅读理解的机会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在阅 读中发现内涵。对一篇小说的解读,教师不要将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学生头上。
二、创新性阅读教学模式
所谓“创新性阅读”是指教师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学生个性的前提下,诱发学生的创造动机,使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对课文进行体味、思考来读出疑问,读出新意,得出前人或他人未曾有过的独特的感悟和新异的结论。
1、利用多媒体将小说原著与改编影视作品进行比较欣赏
因 为小说在改编成电影电视时,要受到当时背景的影响,也受到改编者对原作的理解,因此电影电视所展现的内容是经过了演员,导演、美工的再创作,它与原作有着 很大的区别。如教《祝福》《边城》等课文时,先组织学生看电影《祝福》《边城》,让学生在熟悉电影情节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小说原文和电影改变进行比较阅 读,让学生谈电影电视改编的优劣,体会原创小说的语言魅力和精巧的艺术构思。通过比较,体会细节处理的优劣,从而了解作品的匠心独运之处。未完.......原上草职称论文
第二篇: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初步探索
新课程课堂教学的初步探索
自青海省2010年9月实施新课程改革后,我有幸担任了第一届高中历史教师。对于课改后的课堂教学,必须从观念到教学设计、课堂教学都得重新探索。以下是我一年半来粗浅的一些想法。
在教改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课时不足,按照新课程的要求,一周应为2个课时,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新教材内容多、难度大、涉及面广,新教材中一个课时包含的知识点是过去旧教材需要3~5个课时才能完成的内容。比如必修一的第14课《新民主主义的崛起》,老教材用了六节来讲述,而新教材则浓缩成了一课,虽然后来加到三个课时,即使这样也很难完成教学任务,再加上期末统考压力,还必须要留出2--3周的复习时间以巩固所学知识,这样,能在课时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提供给学生活动空间的老师更是几乎没有,一些有益的课堂探究活动不能充分展开,往往由于赶进度而被迫无法开展或者流于形式,草草收场。
从小学到初中,学校、学生对历史教学并不重视,在学生眼里,历史课一直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学生的知识漏洞严重,本来也尝试过采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每堂课都挖空心思,精心设计了一些探究的问题,以便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三个成群,两个一伙地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然而,学生的历史知识储备严重不足,于是形成了这样一种局面:学生与学生之间在共同学习时无法解决问题:教师与学生之间,也因为对话涉及的历史知识点,学生几乎都不知道而无法正常对话;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是驴头不对马嘴,最后又免不了走上教师一言堂的老路。
新课程要求教师必需注意教师教学地位的变化,从原来课堂上以教师教为主,改变为以学生学为主,教师从知识的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和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师生互动,营造民主、和谐、开放、有效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教师的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如在学习必修1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第四目“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时我们设计了如下问题让学生讨论:大革命失败了,你如果是中共党员你会怎样做?学生们提出①给我一把枪,我把蒋介石毙了!②敌强我弱,我先把自己隐藏起来,等待时机③举行武装起义,拿起武器和国民党抗争。课堂上学生们自动分成了几组争论起来,教师在一边“煽风点火”鼓动学生参与争论发表观点,并不失时机地展示“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反围剿”“长征”的视频资料。新课程下的教师在课堂上更多的是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学生看懂的教师就不要讲,学生能发现的,教师就不要点明。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能够突出重点难点,更加便于学生掌握。
新教材内容多,容量大,学术性强,概念不易讲清,课时紧张等一系列问题,在短时间内一时也无法解决。靠老经验、上一课备一课的“单兵作战”的备课模式绝对无法适应新课程实施的要求。我在亲历高
一、高二备课的体验后,让我再次感受到备好课对于新课程的实施意味着什么。解决的关键仍在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而提高课堂效益的最优策略还是备好课,尤其要将集体备课落到实处。
集体备课的重要性在这里我在这里不想赘述,学校一直以来对集体备课都非常重视,历史组也不例外,历史学科备课组共有五个人,又同在一个办公室,便于集体备课,备课组中我的教育教学经验相对丰富些,但容易被传统的框框束缚,且在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网络的使用方面明显不如青年教师;其他四位青年教师教师都刚毕业不久,教龄最长的也不超过5年,她们基本素质好,精力充沛,求知欲强,易于接受新事物,这种搭配结构为我们集体备课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我们的具体做法如下:
旧的传统教学模式老师们都已经感到厌烦,老师在上面拼命的将,学生在下面吃力听,老师累,学生更不轻松。新课程已经实施快三年了,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在我们教学当中非常普遍,要想改变这种效率低下教学方式,有由于很多因素的制约,光凭老师自己去改变并不现实。为了适应新的课改形势,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能力,学校开始大力推进学案导学这一教学模式,我积极响应学校的号召,对学案导学这一教学模式进行深入的学习、探索和研究,从而形成了适合新课程的历史学科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
学案导学以学案为依托,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线,以创新性、发展性为目的。学案一般包括学习目标、学法指导、学习重点、难点、知识网络、探究题
实践证明在历史课堂上利用多媒体,使知识内容从具体到抽象,又从抽象到具体,理论联系实际,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手段,更不是所有教学内容都必须采用多媒体才能达到教学最优化,而应当根据实际需要合理使用,才能发挥最佳效果。所以不管什么课,只要教学媒体运用恰当,充分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造能力的效果,提高了学习效率,就是一堂好课。
新课程的实验工作可谓是“摸着石头过河”,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我们在摸索中前进,困难肯定少不了,还会走一些弯路,这是正常的。在接受国家级新课程培训中,人教社历史室主任陈其教授的话对我有很大的启示:他说:对于新课改,我们应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抱怨,理性的接受,积极的实践。其实,我也觉得:新课程的改革方向是没有错的,关键还在于怎样实施,尤其是我们一线的教师怎样去对待。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一份艰辛一份喜悦,三年来我们对新课程从茫然不知从何做起、到实践中努力感受实施新课程再到今天初步领悟发展创新新课程,我们知道课程改革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转变观念也不是一蹴而就,需要几年,甚至是几十年的努力和探索,我们将加倍努力,路漫漫其修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第三篇:新课程高中语文
对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几点思考贾向东
自2006年9月始,我们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
进入新课改后,我们学校的语文教师理论学习、听课研讨、案例分析等活动比以前大大增多,我校还与两所重点中学结成一个课改联合体,三校的高一教师几次在一起研讨交流。从平日听课、案例分析、三校研讨活动中,我感到教师的教学观念有了更新,教学方式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进,但是,普遍存在一些困惑。下面便是老师们存在的几点困惑,和我对这些困惑的思考。
一、新课程改革理念下的教学模式是否与传统的截然不同?
在开学前的以高中新课改为主题的校本研训中,我们组织语文教师观摩省教育研训院提供的教学录像,看完后,有的老师说:‚这就是新课改的课吗?似乎没有多少新的东西,我们以前也是这样做的嘛。‛我校有一位高一老师上人教版高一第三单元时,先讲写人记事散文的特点和如何鉴赏这类散文,给学生以学习方法上的指导,然后让学生自读本单元的四篇课文,并且质疑和指出自主鉴赏中遇到的问题,教师再归纳学生的问题,然后用两节课进行比较赏析和讨论交流,学生不仅充分理解了课文,而且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但在评课时,这位老师同样说:‚我的这堂课是课改课吗?我以前也常这样上课呀。‛在几次听课活动中,不断听到类似的说法。看来,有部分教师用‚全新‛目光看待新课改的语文教学,认为新课改的语文课应该是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截然不同的。
那么,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堂教学真的与传统的语文教学截然不同吗?
对于新课程改革的语文课课堂教学模式,很难明确,更不能套上一个固定的模式而称之为‚新课改的语文教学模式‛来推广,因为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无论采取哪种教学方法或模式,都应该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应该体现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并重;既要重视预设目标,又要重视可能出现的非预设性目标。第二,在教学内容上,不仅包含学科学习内容,而且要注意引入现实生活中的真实问题。第三,在教学的方法上,注意多种方法在日常教学乃至一堂课中的结合使用。第四,在教学的呈现上,注意利用问题情境和现代教育技术,以吸引学生注意、引发学生的思考。第五,在教学的顺序上,遵循‘先学后讲’的次序。亦即先经过学生自主或合作性的学习、探究,教师再进行点拨。第六,在教学的组织上,尽可能多地利用师生、生生互动,加强合作与交流。第七,在教学评价上,采取多元、发展、综合性的评价标准,以学生的生成、发展、问题解决能力、自主
性等高水平的学习结果作为评价依据。‛(《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由此而观,我校那位高一教师的那堂课是一堂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精神的课。
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与传统教学并非截然不同,教师也不必用否定传统的‚全新‛目光看新课程改革的教学。我们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断改革教学方法,积累了不少可以在新课程改革中发扬光大的宝贵经验,如我们已经娴熟掌握的启发式、点拔式、讨论式等。更何况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优良传统,而且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广大语文教师的不懈努力而不断发展。如魏书生重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的‚六步教学法‛,和钱梦龙的 ‚自习式‛‚教读式‛‚练习式‛‚复读式‛的‚四式教学法‛,这些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着力于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为当前实施的新课程改革提供丰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
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应该改革的是什么?是过去那种无法适应当今学生需求的‚一言堂‛‚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我们应转变‚满堂灌‛‚教师问学生答‛的简单模式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独霸‛讲台的传统模式为师生互动式学习。‚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根据各自的特点和需要,自觉调整学习心态和策略,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和途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
二、新课程改革的语文教学是得了课堂的‚热闹‛而失了‚双基‛的落实吗?
新课标的实施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探讨、讨论发言的机会,一节课常常在热热闹闹的气氛中度过。但一堂课下来,好像老师感觉好像什么都没有教到,学生好像什么也没有学到,以前所强调的基础知识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似乎成了课堂‚被遗忘的角落‛;学生的作文上错别字、用词不当、病句、语序混乱等现象层出不穷。于是,有的语文老师忧心忡忡:‚这样课堂是‘热闹’了,却忽视了语文‘双基’的落实,长此以往,将来考试怎么办哟——‛有的老师埋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忽视了‚双基‛。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有正确的认识。
首先,我们对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热闹‛要有正确的认识。
新课程改革的实施一改以往教师‚独霸‛课堂而造成课堂死气沉沉的局面,使课堂变得生动活泼了,学生不再像以前那样被动的接受知识了。我校一位高一教师指导学生总结语文第一模块的课文时,他根据‚必修1‛有许多篇蕴含悲情的特点,让学生从‚悲情美‛角度去赏读分析课文,分组研读,大胆讨论,各抒己见,非常活跃,他们既梳理了知识,又品尝了探究的乐趣;既积累了知识,又培养了审美能力。对于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课堂教学的‚热闹‛我们不能简单看待,因为这种为学生创设良好自主学习情境的‚热闹‛,着力于培养学
生的语文应用能力、探究能力、审美能力,它反映了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模式的改进,即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从‚教师教为课堂主宰者‛转向‚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从注重教学的结果转向注重教学的过程,从‚一言堂‛的教学模式转向个性化教学模式,从教师权威的教授转向师生平等的互动与对话。我们应大力提倡和推广这种扭转学生学习语文的被动局面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式。
不过,我们不能片面地追求课堂的‚热闹‛,更不能让无效的学生活动冲击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目标。有一次听一位教师上《邹忌讽齐王纳谏》,她开头是一番感人肺腑的导语,再是简单地解释字词,然后进入重头戏‚课本剧‛演出,让学生把课文改编成‚新编邹忌讽齐王纳谏‛,最后学生评议谁演得好,整堂课气氛活跃,学生都‚动‛起来了,而且似乎教师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演课本剧本无可厚非,但曲解了课文的寓意,把课文改编得面目全非,使之庸俗化,类似‚戏说‛之类的闹剧,如此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怎能不令人啼笑皆非?如此片面追求‚热闹‛的课堂气氛怎能不会让人们对新课程改革产生困惑?这种片面追求‚热闹‛课堂教学貌视‚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其实,徒有形式,而无实效,违背了语文新课程改革的精神实质。
重视学情的实际,追求学习的实效,对此我们应持之以恒。
其次,我们应正确理解新课程标准与“双基”的关系,重新认识语文教学的功能。
‚双基‛是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加强双基‛是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在70~80年代又强调‚加强双基,培养能力‛。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不再提到‚双基‛,而是突出强调‚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从这一变化看,似乎‚双基‛已成为过去时了。其实,目前推行的语文新课程改革并没有否定传统的‚双基‛,而是将其进一步科学发展,使之更科学,更具人文化。
从理论上,‚语文素养‛是‚双基‛的继承发展。不论时世如何变迁,正确而熟练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都是中小学设立语文课程的目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依然重视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和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语言积累、思想情感、思维品质、审美情趣、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融合。‚语文素养‛与‚双基‛相比,它的内涵更丰富,外延更广阔,不仅表现为有较扎实的语文知识和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表现为有较强的综合运用能力——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能力以及不断更新知识的能力。
从教材设置上,无论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它们都注重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语文素养和语文应用能力,培养初步的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如人教版的高一教材‚必修1‛的内容分为‚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它们从文学作品阅读理解和品味鉴赏,和写作口语交际,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和培养阅读习惯,不仅提高思考能力,而且全面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没有基础,就不可能有万丈高楼,因此,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务必重视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和审美能力、探究能力。但在新的时代形势下,我们语文教师应该应走出以往‚应试‛的局限,从‚为了学生的发展‛的角度重新思考‚双基‛的内涵和在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双基‛,不能简单地把‚双基‛理解为字词句等语法知识,更不能狭隘地把‚双基‛理解为以前高考所考查的知识和所考查的能力。
三、新编语文教材的使用是在‚增负‛吗?
不少语文教师认为,新教材的使用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老师也为完成教材的教学疲于奔命,因为新教材的内容比旧教材更多了,过去一个学期学一册,一册课本有五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四篇课文,而如今,人教版的语文‚必修1‛的一册课本‚阅读鉴赏‛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有四篇课文,课本另外还有‚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等内容,而且要求一定要半个学期完成教学任务。学时少,内容多,这难道不是‚增负‛吗?
若按如此算法,旧版教材就比新教材的‚负担‛更大,因为旧教材除了必修本,还有厚厚的一本约有80多篇诗文的语文读本。因此,不能用课文数量的多少去衡量新教材是‚减负‛还是‚增负‛。
这种‚增负‛的抱怨应引起我们的重视,因为它反映了有的老师仍墨守传统的‚教教材‛观念,把教材当作‚圣经‛,而不是‚用教材‛。在传统观念中,教材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教师的任务是教学,每篇课文都不放过。如今世变时移,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教师的教材观也应更新。教材是实施新课程标准的知识载体,教师不应拘泥于教材,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构建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至于教材怎么用?教师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独特理解和学生的实际进行灵活处理,把教材当作学材,把教本当作学本。课程标准变了,高考也在不断改革,而我们的语文教学依然墨守成规,势必如以前那种说法那般‚戴着镣铐跳舞‛,这怎能不感到新教材是给学生‚增负‛呢?
不过,从另一个角度上我同意‚增负‛的说法。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改革,教材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进,选修课的开设,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教师靠一本课本、一本教参、一只粉笔就可得心应手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为了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教师努力学习,更新观
念,提高文化素养,精心钻研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校本课程,教师的负担确实变得比以前重了。但在这辛苦的学习与钻研中,实现了‚教师与语文课程同步发展‛,实现了教学相长,我们又何乐而不为呢?
第四篇:新课程下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
新课程下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探索
三亚市保港中学陈运来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生命,学习的最终目的是要能自主地解决问题,新课程强调教育不只是让学生获得知识和技能,更使学生不断生成智慧和人格。而智慧和人格是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生成的。有效教学理论认为:教学的有效性=教学内容总量×学生接受内容的百分数。由此可知,有效性的教学取决于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内容,二是教学对象。实践证明,有效性教学的决定因素,并非教学内容,而取决于教学对象——学生,即学生对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专注性。因此,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学会提高学生对课堂学习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其认知智慧增值。
生物课堂的特点,生物学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研究自然界中一切物质的运动、物质结构及变化、物质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的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同时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和不断的创新性。要想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符合生物科学的特点。因此如何在新课程下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本人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做起。
一、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喜欢一个老师就会认真听他的课,对某一学科有了兴趣就会有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习的效率和水平。现在很多学生没有明确的目的,学习生物的兴趣不浓,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不高,更有不少的学生认为生物学是“次科”而毫不加以重视。初中生物是初一才开始开设的学科,要引导学生重视对生物学习的兴趣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生物实验,在实验目的、操作程序、实验现象、结果分析等环节上多下功夫,设置悬念,让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获得体验,感受生物世界的神奇。如:初一开学的第一节生物课不急于上新课,而是带学生到生物实验室,参观里面的各种生物标本。通过观察这些他们以前没有看到过的,从而达到激发他们对生物学感兴趣的目的,兴趣一旦形成,将会转化为积极、主动、自觉的学习动力。
二、重视备课,增强上课内容的有效性
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的依据,课本是教师教学的主要素材,教师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和吃透教材,才能准确把握课堂教学的目的要求,课堂教学也不
例外,上好课的前提是备好课。教学计划靠每一节课去落实,教师没做好教学的准备工作就可能导致学生学习效率下降,从而降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充分完善地备课,可以说是教学过程成功的关键因素。要把一堂课备好是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的,要查阅大量的优秀教案,吸取别人的可取之处又不能完全照抄照搬,因为课堂上教师面对的是变化着的有差异的学生,而不是死板的被灌输知识的学习机器。备课的关键是教师要在把握教学重难点的情况下发挥主观能动性,愉快热情地进行新材料、新案例、新方法、新情境、新问题的探索。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备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选择教法和突破重难点。在学生身上大做文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主导。作为教学主体的学生在课堂上是否能够精力集中、思维活跃、独立思考并且善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就要看教师能否把教学意图转变成学生的行动。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多收集一些与课堂知识有关又已经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鲜活例子,还可以准备一些演示实验让学生感觉生物知识能学以致用,每堂生物课都能让他们耳目一新,丰富自己的见闻,充实自己的生活经验,从而就可以提高学习兴趣。有了兴趣才会有动力,才会有学习的积极性,最终在学的方面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三、重视重难点,增强学生听课的有效性
在进行每个单元教学之前教学内容应精炼求新,教师要简单介绍本单元的知识体系和课时安排,让学生心中有数。在每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多看教材归纳整理相关知识,然后才是以精讲突破重难点,逐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上课前,向学生说明本节课的重难点是什么,然后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告诉学生,老师以前教过的学生经常在哪些方面出错,提示学生哪里难学,在讲到这部分内容时,学生会集中注意力去听。成绩好的同学一听就懂了、就理解了,会感觉老师讲得那么难的内容,以前的学生都学不会的内容我都会了,必然会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学习生物的兴趣,易于取得好成绩,相反,对于成绩落后的学生,学到这部分内容时,即使没有完全听明白,他们会感觉到这就是老师讲得最难的内容,以前的学生都弄不明白,我没听明白也是正常,下课后再问老师就行了,下课后老师再根据这一内容作个别辅导或用题进行练
习,进一步帮助后进生突破重难点。这样不至于影响到他们的自信心、取得好成绩的决心和学习兴趣。学生听课的有效性和积极性就提高了。
四、重视有效的学法指导,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性
新课程强调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倡导建立新的学习方式(包括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提倡学生参与确定学习目标、学习进度和评价目标,在学习中积极思考,在解决问题中学习。为实现互动式、交流式的合作学习,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参与学习、体验成功的机会,在合作学习中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促进学生之间能有效沟通。在探究性学习中,通过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问题。通过调查、信息搜集及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活动,经历探究过程获得知识与能力,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
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阅读教学内容后,教师可以抓住教学内容的核心,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培养学生抓重点的能力;生物教学中可以联系实际的内容很多,在每一节课的最后,设计一些与生产生活相联系的题目,让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决,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进行章节内容总结复习时,可以让学生通过画概念图对章节内容进行归纳和联系,以培养学生的综合归纳能力。总之,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大胆尝试,积极诱导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在思考中获得成功体验,从而不断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生物教学可采用的方式有:(1)自主式。以问题引路,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新知,辅之以教师精讲导学,以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思考精神和自学能力。(2)讨论式。教师出示讨论题目,学生定向阅读教材,随后分组讨论,最后全班交流。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共同解决问题。(3)辩论式。教师提前布置辩论题目,确定正反两方,学生预习新知,查找资料,然后在课堂上展开辩论,最后由老师点评小结。
五、重视练习但要避免繁多,要追求“精、重、实”
例题:家庭制作甜酒时,常需向煮好的糯米中加入酒曲(内含大量的酵母菌),并且需将酿酒的器具密封,若遇到天气寒冷器具还须采取保温措施,据此回答:
(1。
(2)保温的目的是使酵母菌
(3)密封器具是使器具中缺少,在此条件下,的产量将大大增加。
(4)酿好的甜酒表面有一层泡沫,这种气体是:。
(5)若不将器具密封,暴露在空气中,酒味便淡薄些,其原因是
[答案](1)糖(2)分解有机物(呼吸)(3)氧酒精(4)二氧化碳
(5)一部分糖在有氧条件下被彻底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分析]:本题是对甜酒制作这一实践活动提出一些问题,主要是关于发酵的原理及酵母菌在发酵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温度等条件,进行思考。能较好地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酵母菌发酵的条件,如酿酒是应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有氧时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达不到酿酒的目的,是本题难点。
六、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手段是及时有效的教学反思
生物这门学科,知识点比较零散,需要系统化才容易理解记忆,因此需要反思教学,使知识系统化,使教学经验理论化。课后反思是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一节课下来就要总结思考,写好教学心得或教学日记,认真分析研究,以便找到好的办法促进自己的教学。反思教学计划和课堂设计情况,扬长避短,提高教学质量。一节课下来,静心沉思,摸索出了哪些教学规律;教法上有哪些创新;教学计划的制定是否合理;知识点上有什么遗漏;组织教学方面有何新招;解题的诸多误区有无突破;启迪是否得当;教学设计上是否有要增补和删减的地方;训练是否到位等。
总之,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互动过程,提高课堂有效性需要教师与学生共同合作才能达到,教师与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教师注重教学计划的制定,注重充分完善的备课,注重启发探究的上课,注重画龙点睛的习题评讲,注重及时有效教学反思,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就一定能提高生物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七、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1.生物课时方面的原因,制约着学生在课堂上过多的讨论或让学生讲解、分析。尝试了几次让学生讲解,但耗时太多,学生存在对知识理解不透彻、甚
至讲错现象,当然这正是学生暴露问题,给教师进行纠正、强调的机会,但这样往往完不成堂课的教学目标。
2.教师思想上的几点顾虑:
⑴面对班容量大的课堂,要求学生思考、讨论、分析、讲解,总怕一些学生万一不是在学习,而是胡说八扯、或干其他的。积极调动学生,在课堂上让学生动起来,我们赞同,就怕课堂上风风火火,学生只满足于这种活动形式,而未能扎扎实实的学习知识。
⑵课堂教学改革尚在探索中,教师的热情很高涨,但不免心存点忧虑:既然是改革,就可能有闪失,万一好心把事办砸了,教学成绩下滑了,教学成绩又是考核教师的重要依据,那该怎样去面对?
课堂教学有效性有几个重要的要素,如教学目标设计能否符合课改要求并在教学过程中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否面向各个不同层面的学生并使更多学生获得有效的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否认同教师的观点和教学内容并通过课堂即时效果反映出运用这些观点和内容。
以上是我个人在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点滴体会。当然,还有很多需要改进和学习的地方,这些都有待于我不断去摸索和学习探究。今后,我一定要强化“有效教学”的理念,不断思考课堂教学效益,改进与探求有效教学策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五篇: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探索
基于新课程改革的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探索
摘 要:在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小说教学在很大程度上更偏向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道德意识,因此从审美的角度进行初中语文小说教学更能起到有效的效果。本文主要对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实施进行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 初中语文小说 审美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5-0077-01
在初中语文课程当中有很多都属于小说题材的文章,通过这些文章描述的故事来反映当时的环境,反映作者的思想,达到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良好的社会道德品质的目的。而审美教学应用于初中的语文小说教学中,更加能够发挥出初中语文小说教学的目的。初中语文小说概述
将初中语文课文进行统计,其中就有20多篇是属于小说题材,中国古代、中国近代以及西方的小说里面都能够发现。在初中课本中出现这么多的小说,可见利用小说教学初中语文在其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实际上这些小说不止在教学当中具有较大的价值,在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上面也发挥出显著地效果,其蕴含的哲理性对学生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描述的内容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现状和人们的生活状况,在其中反映当时社会现状最为突出的有:鲁迅的《孔已己》《故乡》《社戏》。当然还有许多非常著名的小说,例如:《范进中举》《鲁滨孙漂流记》《智取生辰纲》等小说。经典的小说里面所蕴含的意义是非常丰富的,学习这些文章能够有效地提高自身语文文化素养,真正理解和体会小说中所蕴含的美。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现状和问题
2.1 当前社会的思想影响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
当前在社会之中,人们的思想越来越开放,审美思想也变得多样化,在一定程度上与初中语文小说教学中的审美思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性。在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在讲授的时候往往更倾向于让学生理解小说的中心思想,理解小说所想反映的当时的社会形势,没能真正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所具有的美感,使得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没有取得相应的作用。如,在初中语文小说中有一篇鲁迅的作品《阿Q正传》,语文教师在教学这篇语文小说作品时,容易根据其中的一些细节去分析,通过他们的互相抓辫子,来反映当时的严峻的时代斗争。教师在讲解的时候进入误区,花费大量的时间去为学生讲解当时政治斗争的严峻形势,忽略了设置此篇小说语文的真正目的,忽略了这篇文章中所具有的审美气息。
2.2 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方法不够全面
语文教学中的方式方法非常的多,阅读教学、情景教学、探索式教学等教学方式都非常有利于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但是当前受到教学时间不足、小说过长等多方面的限制,造成教师在进行语文小说审美教学时方法太过单一,没能利用有效的方法进行语文小说的审美教学。如:在《范进中举》这篇文章之中,教师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采用简单的审美教学方式,逐段进行分析讲解。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实际上很难理解范进中举时的那种心理,不能够体验到这篇小说当中的审美思想。
2.3 小说本身的特殊性限制审美教学
小说一般都具有较长的篇幅,在语文课文中只能够截取其中经典部分进行教学,让学生体会其中所具有的美感,但往往就是这样让学生在进行小说审美时变得非常困难。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篇语文小说就是截取的《水浒传》中的精彩部分之一,将它单独列举出来,未结合水浒前文对于当时的大环境描述,学生也就无法真正的理解鲁提辖这一人物所具备的特征,对其中所发生的事情也变得非常难以理解,但是完整的《水浒传》又实在过长,教师不可能挨着讲述,这就造成小说自身过长影响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现象出现。如何进行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
小说本身描述的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之下发生的故事,并且通过这个故事来反映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时代现象,人们在阅读的时候,能够通过其中的语言,给予人们一种美的感受。但是在当前的审美教学却没能取到相应的效果,教师在进行审美教学时应当将教学方法做出适当的改进。
3.1 合理运用相应的教学方法
在一篇初中语文小说当中,有许多地方可能是学生理解起来特别困难的地方,教师可以对此采取相应的教学方法。如:让学生自行对该部分的前后进行阅读,运用阅读教学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思考,并让学生在课堂上表达出自己所体会到的美感,然后教师再将自己所理解到的思想和美感讲述给学生听,教师在讲述过程中可以采取一定的道具进行情景的模拟,通过情景模拟让小说中的人物和环境得到真实的体现,从而让学生能够加深自己对文章的理解,体会到语文小说中所具有的独特美感,达到审美教学的真正目的。
3.2 开阔学生思维,让学生自己发现美
任何一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所体会到的美感都是会发生变化的。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在进行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的时候,应当将重心放在学生上面,尽量开阔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主动的思索语文小说中所具有的不同寻常之处,让学生自己在文章中发现美的地方。在这个过程中,语文教师更重要的是对学生加以引导,让学生的思维能够始终集中在所教学的文章上面。结语
在经典的小说之中,很多的地方都充满着美的气息,关键是需要具有发现美的眼睛以及相应的思维,通过阅读美的小说,能偶有效的陶冶自身的情操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
参考文献:
[1] 李马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小说的审美教学探微[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10:165.[2] 旦正吉,代青卓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研究[J].赤子(上中旬),2014,10:105.[3] 旦正吉,代青卓玛.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初中语文小说审美教学研究[J].赤子(中旬),2014,12:105.[4] 陈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初中语文小说的审美教学探微[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201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