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高中语文教学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度较高,尤其是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更是提高了对阅读教学的重视。阅读教学研究是所有的语言教学重点,阅读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语言的学习水平。
在我国传统教学观念中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基本上处于一种固定、呆板的教学状态中,而阅读教学也常常出现功利性的阅读状态,这对于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是极其不利的。面对日益多元化的语文学习环境,各种新兴语言类型对汉语发展带来的冲击,都使高中语文教学的任务极为艰巨,通过阅读教学方法的调整能够使学生从学习状态到学习效果得到彻底的改善,便于掌握更加丰富的语文知识及阅读能力,最终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语文学习水平。
一、阅读教学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高中语文学习阶段对阅读的偏重是显而易见的,这种关注已经经历了许多年的持续,使当前的高中阅读教学成为教师教学的主流选择。阅读教学性研究所针对的研究内容是如何发挥阅读教学的效果以促进语文教学水平的提高,这种研究能够从与学生学习需求相关的内容出发,建立起适合学生的学习模式,并提高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学习的积极性,最终使教学效果不断优化,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语文能力得到提升。
二、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1.教学目标不明确
语文教学中明确的教学目标是决定学习效果的关键,然而目前我国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普遍存在教学目标不明确的现象,这种情况使得学生无法掌握学习的重点与目标,没有明确的学习方向,学生难以控制自主阅读和学习的内容,无法熟悉阅读要求和阅读技巧,最终使阅读教学流于形式,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
2.教学思路不清晰
阅读教学针对不同的课文都要有清晰的思路,才能易于学生来理解文章的内容、重点、情感、思想等,这些能力的掌握如果都依靠学生的自主能力来完成,必然会有较大的难度。有的学生能够独立完成对文章思路的梳理,也能够从阅读中取得自身需要的知识,但大部分学生如果没有清晰的教学思路指导,让学生有目的、有条理的开展阅读学习,就必然无法实现预期的教学效果。
3.教学规律性缺失
阅读教学需要有一个整体性规划,即在某一个学习阶段应当以某个内容为学习重点,而在下一阶段学习重点就要有所转移,这是教学规律性的基本要求,通过规律性安排各种基本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语文的综合性、均衡性能力。然而目前语文阅读教学中大部分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规划时缺少对这种教学规律性的关注,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4.缺少情感阅读
情感阅读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决定阅读学习的效果,以及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正确理解,然而当前高中语文教学中这种情感阅读无论从范围上还是阅读深度上教师表现出不足,使学生对作品或课文的理解程度不高,同时也无益于语文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升策略
1.建立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
教师开展语文阅读教学时首先应当明确教学目标,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情况下再选择具体的阅读文章、阅读重点就有了明确的方向。这是阅读教学提升的最基本条件,也是最基本要求。教学目标的明确应当有完整的目标体系,包括目标确定的原因、内容、方法,同时还要对目标完成的步骤有明确框架,让学生阅读学习的过程能够更加顺利、阅读提升效果更加明显。
2.建立良好的阅读环境
阅读环境的建立是实施阅读教学的首要步骤,教师在阅读教学实施之前应当首先为学生营造出合适的阅读环境,这样才能使整个阅读过程的接受程度更高,理解更加准确,进而满足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以《鸿门宴》为例,整个教学内容不仅包括了基本文言阅读基础知识,还需要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就应当先以文言表述为引来将学生带入文言的阅读环境中,然后再借助文言形式表述部分与鸿门宴故事发生背景相关的历史情节,最后使学生能够进行良好的阅读状态,高效的完成阅读学习任务。
3.提高学生阅读技巧
教师对阅读技巧的传授是提高学生阅读学习水平的关键,学生仅仅通过自主阅读无法完全掌握作品中的关键学习要点及重点,所以技巧对于阅读学习来说极其关键。以《边城》为例,教师对学生进行技巧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先收集并了解有关作者的资料,掌握作品创作的背景,这样就能够使整个作品的理解更加准确。另外《边城》的最大特点是在优美语句的运用上处理的恰到好处,这些优美的写作手法都是学生需要关注并学习的重点,教师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对优美语句的背诵或者抄写来加深对这些语句的印象,进而对整篇作品有深刻的理解。
4.开发多元化的阅读内容
多元化的阅读内容是指除课本之外的其他阅读,通过对各种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得到全面提高。以《红楼梦》为例,这部中国古代小说史上的颠峰作品,包含了几百个人物描写,以及丰富的诗词描写,有着极高的社会价值和文学价值。高中学生阅读这些作品已经毫无压力,通过对不同作品的深刻剖析掌握作者想要通过作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作品中反映出的各种社会影像,都是能够使学生阅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的科学途径。
新课改背景下对语文阅读教学的标准进行了明确的调整与提升,要想满足新课改提出的阅读教学要求,就应当建立起科学完善的阅读教学体系,根据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不断调整,才能使整体的语文教学水平得到提升。
★作者单位:甘肃山丹县第一中学。
第二篇:个性化教学设计探索·高中语文
语文个性化教学设计探索
成都@@
田@@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传统教学模式受到了不可抗拒的挑战,尤其在大力倡导个性化教学形势下,作为主张和力求引领个性化教**流的教学机构,更加体会到这过程中的重任。
一个老师尤其是语文老师应该有更深的理解,那就是,新课改所要到达的目的,是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设计教学,从而达到张扬学生个性,引导发挥学生各自特长的学习效果。因此,语文老师首先应建立大语文观,在这个前提下对整个语文概念的解读应具有自己的个性,即这种解读不仅仅是停留在语文本身所具有特征上,而是应该更多的放在目前社会生活层次不断丰富的大背景下和学生实际思想和认知水平上。在这个基础上,语文老师的眼光和思维就会更加独到和宽广,从而使自己的语文课设计符合新颖、融合时代特征、学生乐见和乐于接受并提高的要求。
语文教学的目的,不是让学生获得一堆概念化的知识,而在于使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过程,掌握学习方法,学会学习,学会自主地发挥自我的个性,以求得持久的可持续发展。那么,教学中要真正做到这样的以人为本并不容易,因为教学是高级活动,不是普通的人事管理,就不能停留在表面,这需要知行合一,知是个性化的,行是人文化的。语文老师多年的教学实践,积淀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可以做到信手拈来,侃侃而谈,从字音、字形到语法,从文章阅读到诗词鉴赏,从变着花样的语言运用到文言文„„,似乎不这样规范就不能称之为遵从了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因而包括对高考的考点解读,走入了不是模板的模板中去,一个模板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只能是模板的复制,难怪有人撰文称,多年的高考状元,无一例外的一事无成。甚至有人高呼:为什么我们学生的语文素养越来越差。把零分作文当笑料,把所谓“雷人”试卷晒网络,其实这恰恰是语文老师的悲哀,而不是学生水平的下降。
笔者在多年的语文教学中作了一些粗浅的探索,在这里介绍如下,希望起到一个抛砖引玉的作用,在个性化教学中有一些启迪。一是语文教学要开阔学生的视野,不受传统教学的束缚,把语文知识的积累延伸至课文外。所以,对每一册语文课本,我不是按教学计划逐一进行,而是把选择课文的权利交给学生,当然也包括老师的选择(老师也把自己放到学生当中去参与讨论),大家都不喜欢的文章我们就大胆的放弃,一本教材也就剩下不到一半的篇目了,剩余的课时我们用来推介同学和老师选择的其他文章或读本,这些篇章可谓包罗万象,涉及面广,包含励志、人生、情感、趣文、网络文学、新闻热点、经济热点等等,不一而足。比如高中语文现行教材第二册。小说单元我们除了《祝福》之外,把沈从文的《边城》扩展为对沈从文的文风探讨,延伸在学生写作中去。第二单元我们既然放弃了鲁迅的《拿来主义》而先择了聂绀弩的《我若为王》。该册的文言文选择权利老师没有完全放手,但把重点放在必学课文上的„„其余的文章,有个性别喜欢的同学可以自己学习,老师指导。二是在教学中,几乎完全颠覆传统的教学模式除了不能放弃的语文基础积累的内容外,在教学中,老师重点放在了对课文的感悟引导上,而不是字词句篇章、中心思想、写作特点等等。所谓感悟,是从整体上进行的,老师抛出问题,学生各抒己见,然后由学生来总结文章的得与失,好与不好。这一点在诗词鉴赏中尤其发挥得淋漓尽致,欣赏诗词就像欣赏一朵花,不能把花掰碎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鉴赏也是如此,学生认为感觉就是好,但说不出好在哪里,老师的引导就尤为重要了,比单纯的讲授意像、讲授技法、讲授思想要灵活和易接受。这样在欣赏中学习,在学习中拓展,语文的感悟由此而生。三是把语文和生活严密的结合起来,人说文章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我说语文也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社会处处不语文。既然建立了大语文观,那么生活中语文无处不在,我们把生活中的种种语文现象引入课堂,既联系了实际,又运用了语文,还发挥了语文的教育作用。比如街头广告,比如店铺招牌,比如新闻热点,比如网络热点等种种社会活动,做语文老师要有这样的本事:随时关注热点、潮流,随时把握学生追求动向,及时了解学生需求,甚至要阅读浏览大量的流行杂志„„教学中信手拈来,不是为了表示老师有多牛,而是把这些作为引导、教育学生基本材料,我在《新时期语文老师的另类思考》一文中曾经举过周杰伦歌曲词作者方文山的例子,一个墙面清洁工居然有如此厚实的文化底蕴,来自于与工作无关的大量语文积累,更重要的是有如此的精神追求,无形中激励了学生,丰富了学生的语文知识,这才是根本。四是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个性。首先是重视个性化阅读,而不是按什么优秀教案预先的设计来教学,这种阅读的结果你会发现,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其实比老师想象的要深刻得多;其次是多元化阅读,正如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正好这次在学大教育辅导了三个高一学生,他们都恰恰是文言文底子较弱,在重新解读《鸿门宴》这一课时,我都问了同一个问题:你最感兴趣的人是哪一个。结果是三个答案,三种理由,但都无一例外的把握住了人物重点。在多元化阅读和学习中,老师还不能忽视学生的奇思妙想,因为这正说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而我们培养学生不正是这个目的吗!这就是下面要谈到的又一个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张扬个性不是停留在口头上的,也不是什么场合,什么情况下都可以进行的,而语文教学课堂才是适合它生长的土地,因此它是与语文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在上高中戏曲单元(学生居然全选了该单元)中,是学生自己解读的,而且把《茶馆》推荐为我的公开课,以情景再现的方式帮我完成了该课教学,结果是校长惊奇,老师感到新鲜,这不是说这堂课有好成功,而是说学生居然有这样的表演天赋,角色演得栩栩如生。像这样课有时候我都要随时高度紧张,被学生撵着走的情形并不多见,但就是因为老师你给了他们发挥个性的空间,长期积累的结果就是学生得到了锻炼,有助于百年树人„„
活到老学到老,知识在不断更新,要求在不断提高,语文老师只有努力往前走,你才不失为一名合格的老师。因为,你也是一名个性化老师。
第三篇:高中语文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高中语文教学新模式的探索
对高中语文教学模式探索,教师总感到有些力不从心,步履维艰。主要原因有三:
一、课时紧任务重,特别是高一高二年级,每周只有四、五课时,而教材每单元需要掌握的能力点却有很多;
二、教材变动频繁,教师必须尽快适应和熟悉新教材的教学要求;
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对学生素质要求相应较高。随着一种新的教学理论,不,应当说是一种新的学习理论的引入,再加上近年来计算机应用的普及,特别是多媒体教学网络的飞速发展,人们的注意力开始投向了这一新的领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也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本来源自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其指导思想与我们当今大力倡导的素质教育密切相关。它认为,从心理学角度讲,学生获得知识从表面看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实质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之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学习伙伴和学习媒体的帮助,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所谓“意义建构”是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也就是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它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它还强调“协作”、“会话”,即学习小组成员之间通过会话商讨如何完成任务,使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成果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
在这一点上,高中语文新教材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着眼点不是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学”。教材包括课内用的教科书和课外用的《语文读本》,课文分为教读课文和自读课文,课文配有能力训练目标、提示、注释和练习,有的还有评点、批语等资料。这都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非客观主义的哲学立场不谋而合。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求学生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且要求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从而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彻底摒弃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知识传授、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传统教学模式,采用全新的教学模式、全新的教学方法和全新的教学设计思想。对这种全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思想的研究,无疑将对传统的教学理论、教学观念提出挑战。更由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地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从而对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培养学生多方面素质与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所以,我们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一些探索。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方法,我们在教学实践中有根据这些教学方法,根据教材的特点、学生所在年级的特点、各位教师的教学特点,课题组成员在高中不同年级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了多种教学模式的有益探索。
一、导读教学模式
试验年级:高一高二
教学内容:现代文、文言文阅读教学
理论依据: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与其它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因此,这种教学要求学习应在与现实情境相类似的情境中发生,以解决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目标,学习的内容要选择真实性任务,不能对其做过于简单化的处理,以免使其远离真实的问题情境;教师需要在课堂上提供解决问题的原型,并引导学生像现实中专家解决问题似的进行探索,而不是将提前准备好的内容教给学生;它也不需要独立于教学过程的测验,因为在学习中对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本身就反映了学习的效果。教学目标:
第一,培养高中学生语文在阅读方面的自学能力,通过筛选与整理已掌握的相关信息或已知相关经验,建构新的知识内容,并逐步形成建构链条;
第二,创设协作学习环境,以导读小组为单位,开展小组协作学习,由一个相对独立的学习群体共同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教师角色定位:
(1)教师是一个档案管理员。实验初期阶段,教师对班级学习者每个人的学习状况建立分析档案。档案的内容,主要包括平时的作业反馈、知识能力测试、学习者的周记、作文、课堂学习反映出来的学习动态等等。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是在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新的学习内容,而这种已形成的知识经验肯定是有差异性的,所以,教师必须在尊重个性差异的基础上,引领学生进行知识建构。在高中语文导读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中,前期对学生的分析与观察、记录是非常有必要的,也为第二步骤的实施提供了分析基础。(2)教师是协作学习的组织者。“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与周围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于学习内容的理解(即对意义的建构)起着关键作用。”导读模式的探索,正是注意到了这一特点,所以以导读小组的形式进行实验,让学生形成一个团队,建构过程是一个团队协作完成的。高一年级下学期,由教师提出建议,成立导读小组。导读小组最初是自由组合,而后由教师根据第一学期“学习能力档案分析”提出调配建议,重新确立小组成员,人数为4——5人。学期初,导读小组在对语文教材浏览后,确定导读对象,即每一个导读小组认领一篇课文为导读篇目。由科代表汇总上报教师,再由教师列出学期导读计划。导读小组在导读之前与教师共同协商,制定导读实施方案,这样,教师就与导读小组共形成了一个备课小组。在协商的过程中,教师既可以了解学生学习的建构过程,学生也对学习目标、重难点有了明确地认识。
(3)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在高中语文导读教学模式中,教师的角色不再是信息的传播者、讲授者或组织良好的知识体系的呈现者,其主要职能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促进者。意义建构的过程中,肯定有新知识的介入,教师需帮助学生分析判断,使得学生的意义建构在一个正确的轨道上进行。需要指出的是,传统教学,教学目标都是教师确定的,学生的任务就是配合教师,完成教师的教学任务。在导读教学模式中,教师是作为帮助者和促进者出现,应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教师将每一个单元作为一个研究单位,教师在单元教学前明确单元学习知识目标与能力目标,指导各导读小组注重篇目之间知识与能力训练的链接。由各导读小组依据协作分工,讨论确定篇目学习目标及步骤,教师对目标及步骤的科学性予以判断指导。实验证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确立的学习目标很切合学生学习的兴趣点,阅读步骤操作性也较强。在导读小组指导下完成的阅读更能反映学生阅读习惯,更能突出学生对学法的探究。
教学评价:(1)学生评价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在意义建构的过程中,由于写作情境的差异、所选篇目的差异等客观影响,以及学习者个体的基础差异,意义建构的差异是明显存在的,所以,单纯以传统课程考试去评价学生是不科学的。
(2)对意义建构形成的差异调整措施有限。导读教学模式中,学生意义建构的空间相对狭小,每个小组在一个学期只有一次导读机会,导读还只限于篇章学习,没有摸索出全方位的导读方法。这样,意义建构表现出的差异调整的空间就很小,而且共性的问题较少,所以表现出的是教师指导有余,而调整修正不足。意义建构中,某些学习者的差异会越拉越大。
二、支架教学模式
试验年级:高
二、高三 教学内容:古代诗歌鉴赏
理论依据:
支架原本指建筑行业中使用的脚手架,在这里用来形象地描述一种教学方式:学生被看作是一座建筑,学生的“学”是在不断地、积极地建构着自身的过程;而教师的“教”则是一个必要的脚手架,支持学生不断地完成自己的建构,不断建造新的能力。支架式教学是以前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为依据的。支架教学中的“支架”应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来建立,通过支架作用不停地将学生的智力从一个水平引导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
教学步骤:
(1)搭建支架。围绕当前学习问题,按照“最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复习以往习得的知识,为学生对诗歌鉴赏方法的自主构建准备条件,搭建攀登的支架
(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到一定的问题情境中,并提供可能获得的工具。从研究诗歌意象意境入手,引领学生情感介入。
(3)进行探索。探索开始时先由教师启发引导(如演示或介绍理解类似概念过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独立探索。在学生独立探索过程中,教师要适时加以提示,帮助学生沿概念框架逐步攀升。但要注意,教师的引导应逐渐减少,达到使学生在概念框架中自主攀登。在教学中,学生自主选择将要研究的诗歌类别,通过网络等媒介进行资料搜索,自主研习。
(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在共享集体思维成果的基础上达到对当前所学概念比较全面、正确的理解,最终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在全班范围内,对各类诗的研究成果进行交流。在交流成果的基础上,归纳诗歌鉴赏中的共通的研究步骤及方法并由参与研究的同学自评、互评,总结此次学习的经验。
教学评价:
(1)由于诗歌鉴赏的开放性,也由于建构主义对于学习本质及建构结果差异性的理解,教师指导学生建构的只是鉴赏诗作的一般步骤、方法。而由于学生生活经历、个性特征等的差异,他们对于同一作品所产生的联想、想象会有所不同,所以他们对于诗歌情感、内容的理解会见仁见智。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客观的综合分析能力。(2)本次教学实验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诗歌以其凝炼性、形象性、多义性而成为语文教学的难点和重点,特别是其多义性使得以往诗歌教学往往陷入一种纷争状态,难以获得令众人一致信服的结论,因而也就使得诗歌鉴赏成为一种经验性的就诗(具体诗作)论诗(具体诗作),而缺乏可操作的方法指导。而建构主义这一新型学习理论的引入最终改变了这一由教师一语定乾坤的情况,使学生通过自主的学习最终建构起极具操作性、可行性的鉴赏方法。
三、情境教学模式
试验年级:高
二、高三 教学内容:写作教学 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或通过多媒体创设的接近实际的情境下进行学习,可以利用生动、直观的形象有效地激发联想,唤醒长期记忆中有关的知识、经验或表象,从而使学习者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与经验去同化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赋予新知识以某种意义;如果原有知识与经验不能同化新知识,则要引起“顺应”过程,即对原有认知结构进行改造与重组。总之,通过“同化”与“顺应”才能达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而同化与顺应离不开原有认知结构中的知识、经验与表象,情境创设则为提取长时记忆中的这些知识、经验与表象创造了有利条件。教学步骤:
(1)创设情境,即看录像或课件,让学生进入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这就对教学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就是说,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意义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如在材料作文时播放《焦点访谈》、《新闻联播》中的有关内容,形象地再现他们学习生活和日常接触的社会生活的内容,从而加深对事物的认识;
(2)明确要求,即,使学生理清思路,消除模糊认识,如探究材料作文寻求切入点的几种方法、材料作文应注意的问题等;
(3)自主学习,即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整理文字并录入,教师在此过程中则通过网络“学习视察”功能,逐一浏览,发现问题;
(4)指导学习,即教师通过网络的“人机对话”与发现问题的学生做个别引导,也可中止练习,对典型问题以“屏幕广播”的方式做案例讲析;
(5)协作学习,即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学生通过网络自主交流、讨论、修改,进一步完善和深化对当堂写作训练的意义建构;
(6)效果评价,即对学习得与失的思考和总结,从一定意义上讲,也是学生学习的再创造、再发现的过程。
教学评价:
(1)情境式教学充分调动了每个同学的参与意识,使学习过程不再是学习者被动地接受知识的过程,而变成了积极地建构知识的自主学习的过程,这对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十分有益。
(2)情境式教学可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鼓励他们与同伴们讨论、对话,从多个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可能办法和最佳途径,让学生认识到交流的好处、合作的可贵。
(3)情境式教学在培养学生交往能力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向他人学习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4)由于情境式教学为学生创设了自我表现的机会,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能客观地看待他人与自己,并做出正确评价,从而培养了自我调控的能力。
综合几种教学模式的探索不难看出,建构主义对教师与学生的作用有了重新的定位:学习者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它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在意义建构过程中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大量信息和资料;需要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并对这种联系加以认真思考。教师则从以教授知识为主变为以指导、辅导学生的学习为主,由舞台上的主角变成幕后导演,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指导者。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同步的,而是一个异步的、发散式的思维过程,不同的学生沿着不同的学习路径,完全可以建构出相同的结果。学习的质量是学习者建构意义能力的函数,而不是学习者重现教师思维过程能力的函数。换句话说,获得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指导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新模式的探索,使我们在教学改革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可喜的一步,虽然我们的尝试还不能涵盖高中阶段所有的问题和内容,但我们至少发现了一些教学规律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我们也深深地意识到,新的教学理论对学生也对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将不断摸索和改进以取得的初步成果,为更好地指导学生学习做出不懈的努力。
第四篇: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探索研究
提高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探索研究
【摘要】高中教育要在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人文精神和人生规划能力。这种具有鲜明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的定位,要求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工具化倾向,对当前高中阶段的课程设置进行大范围的调整和改革,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
【关键词】高中语文;有效性教学;研究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如何有效地实施新课程标准,提高教学有效性,成为老师们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本文以新课程理念为依据,结合高中语文教学实际,下面谈几点看法。
一、深究忽略点是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保障
所谓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忽略”,就是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原本可以判断,却因为思考不全面、不深入等原因,对理解上存在不完整、不深刻的现象。对学生的忽略点,教师要冷静面对,剖析忽略的原因,并适时提醒,并给予思考此类问题的方法。着眼点在思考问题的方向,不仅止步于一个问题的解决,更要形成处理一类问题的经验。
在讲高一第一学期《一碗阳春面》的时候,学生对小说主旨的理解不外乎两种答案:对母子三人团结、坚强品格的歌颂;对老板夫妇善良人格的肯定。于是,我引导大家关注文章中这样的话语?D?D“就这样,关于二号桌的故事,使二号桌成了‘幸福的桌子’。顾客们到处传诵着。有人特意从远方赶来。有女学生,也有年轻的情侣,都要到二号桌上吃一碗阳春面。二号桌也因此而名声大振。”“店里,突然爆发出一阵欢呼声和掌声”……小说除了写到母子三人和老板夫妇外,不时会写一写店里的顾客对“二号桌”的关注与反应,这在文中不是一处可有可无的闲笔,我引导学生关注这些内容的目的,是相信学生通过这样的关注,会明白作品的深层内涵。而且这篇文章除了反映出母子三人的自强不息、老板夫妇的善良之外,还歌颂了一个民族、一个时代的积极向上与自强不息。
我没有做深入的提醒,只是引导学生关注一些被他们所忽略的内容,唤起他们对深层意义的理解。我试图去解决“鱼”与“渔”的关系,打算深究学生的这一忽略点,继续引导大家思考?D?D在语文阅读的过程中,我们如何阅读可以关注到一些深层次的内容?经过探讨,学生对这种问题达成共识?D?D不去体会那些看似简单其实内涵丰厚的文字,哪里算是走进了文本!
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是学生学习知识,掌握能力的主阵地。而传统的课堂教学采用“传道――接受”的模式,教学内容单薄,教学形式单一,教学过程凝固,教学方法僵化。课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这种改革,在许多公开课和研讨课中也就频频出现:教师设计很精妙,过渡很自然,板块很清晰,学生积极回答问题,课堂气氛热闹,掌声雷动。的确,课堂气氛活跃了,学生似乎积极性很高,可是往往就是这样的课,一线的老师们常常慨叹:教师过分注重形式,在知识点上反而只是蜻蜓点水,一堂热热闹闹的课下来,其实学生根本弄不清楚究竟要学什么,掌握什么,其实用性不大。
我个人认为,对课堂教学进行改革,并不是一定求新、求异,而在于要多样、恰当地采用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例如讲授法,在新课改中几乎都是被排斥的,认为它跟不上课程改革的步伐。可是,没有一定的基础知识的积累,学生的探讨、能力的拓展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了。我们在教学中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灵活采用讨论式、研究式、合作探究式等多种教学模式,也要选择讨论法、讲授法、发现法、质疑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是,在教学中,要始终以学生为主体展开教学,而教师在其中起主导作用。让学生分组,以组为单位自由“选购”文章段落,然后根据我们以前学习古文的方法经验,该组同学分工合作给其他同学从多方面解读、分析课文,其他组的同学可以对该组的讲解质疑,提问,遇到难的问题可以共同讨论解决。在教学中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还可以适当的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比如,对于练习册上基础知识的评讲,我几乎都是以“竟聘”的方式,让学生来讲评;对作文的点评,常常让同学读自己的作品,其他同学自由点评,可以从新作文的角度说说他的优点和不足,也可以从考场作文的要求谈谈他的得失。这样的作文点评比老师简单的分析,让学生更能接受,参与性也更强。我有时会让学生对当堂课进行点评。他们或从老师的讲解,或从学生的表现,或从知识的安排、处理等方面来点评,虽然他们的点评不免稚嫩了些,但至少他们能大略明确老师的教学目标,能知道他们应该改进的地方。当然,这样的课堂,教师的“导”就尤为重要了。教师要善于引导,巧于点拨,长于调控,做到在学生思路不通时,要进行疏导,在学生思维偏离目标时,要善于引导,在学生思路狭窄时,要巧于开导。
三、语文活动设计的有效性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我们学好语文不仅是为了考试,它更关系到我们与人交际的能力,个人修养等多方面的工作、生活的问题。要让学生明白这个道理,对学习语文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就不能把教学拘囿在课本里,而应设计一些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例如,我平常经常组织的活动有:课前三分钟演讲,诗歌、散文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辩论赛等。另外,一个传统节日来临之际,让学生去查阅这些传统节日的来历以及有关的风俗习惯,了解这些传统节日文化其实也是在了解本民族文化,因为它们都是本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春节让学生学写对联,搜集对联并精选自己认为精彩的对联。外出旅游时了解风景名胜地的有关传说,去参观名人故里了解名人的生平事迹。留心评标宣传语写标语,看广告评广告设计广告等。让学生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了解自己姓氏的由来等等。
同时,我还允许学生对课外的知识,根据他们的兴趣,提前向我提出“点讲”的方式。最近,高一一个班上的同学让我跟他们讲讲对联、诗歌的相关知识。我讲了之后,他们还自己组织了一次“吟诗作对”的语文班队活动,效果很好。
总之,高中语文教学担负着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和语言能力的重任。对于教师而言,如何把握高中语文教学的根本,提高教学质量,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能力是目前工作的重心。教师需要不断地钻研和思考学情、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努力寻求教学模式与学生特点的最佳平衡点,切实抓好课前的备课和集体备课,优化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不断地实施新的教学思路和课堂组织形式,结合高中生的特点科学合理地创设教学情境,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此外,教师要将教学看作是一门艺术,将教学的艺术性和课堂的质量融合在一起,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实现高质量但又不失活泼、生动的高中语文教学。
第五篇:高中语文先学后导教学模式探索论文
一、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先学后导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
这种教学模式的基本思想为:学为首要,化教为导,调动主体,学会学习。“学为首要”——我们强调教法服从于学法,所有教学管理手段均应指向学习的主体——学生,使学生形成强烈的学习内驱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发展思维能力,提高思维品质,提升语文素质。“化教为导”——我们认为教学即管理,而管理则是一种调动人性潜能的艺术,因而我们提出化教为导,以导促学,本着人本化管理的思想,为学生的发展精心设计组织、控制、沟通、评价、反馈等教学管理环节,“导”不但是组织学生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而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始终保持学生学习的高度积极性的有效途径。“调动主体”——管理是为了发掘和调动学生潜能,教学管理的目的应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逐步引导学生树立“自己是教学活动的主体”的学习思想,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参与教学管理,进而逐步成为教学管理的主体。学会学习——学会学习是教学的最终目的,也是教学管理的最终目的,教师的管理、学生的互管都是为了过渡到学生的自我管理,达到自我管理的最高境界。
二、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先学后导教学模式
(一)以余文森教授关于有效教学“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先教后学,易教定学;温故知新,激活兴趣”三条定律为指导,结合课文、课标、教师、学生等维度,可制定如下先学后导基本教学模式:激趣导入,明确目标自读指导,思考吸纳合作交流,展讲反馈精讲点拨,反思提升师生总结,读写拓展针对教学目标较多,容量较大的课文,教学环节采用大循环的方式进行,即可用2或3节课完成5个教学环节(问题导读课,展示训练课)。针对教学内容较为集中、容量较小的课文,教学环节采用小循环的方式进行(综合解决课),即可用1节课完成5个教学环节的循环。
(二)结合新课改理念和“先学后导”精神,围绕高三高效复习,我们初步探究出了高效复习课堂模式:出示课标,明析考纲自主预习,梳理建构提问反馈,精讲例题方法归纳,反思提升变式训练,反馈总结该模式旨在引导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与考纲、文本及命题人的对话,主动梳理,主动总结,与放羊式复习和满堂灌式复习相比,大大提高了复习效率。
三、每一环节注意事项
(一)导入要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以“以学定教”为原则,学习目标不能随意凭空而定,学校要求教师熟悉教材体系和课程标准,要通过调查或座谈了解学情,在此基础上通过集体备课确定学习目标。(2分钟)
(二)自读要有预习提纲,每节课都要有具体的预习问题,学生自读前老师要讲明方法和时间的要求,自读中教师要深入各小组进行指导并及时了解学情。(10分钟)
(三)分组讨论交流不超过4分钟,反馈展讲以6分钟为宜,根据问题特点可以展写也可以展讲。分为小组交流和班内交流。小组交流是第一个层次,一般简单问题2人交流,较难问题6人一组进行交流。小组内对在自读中自己没有解决的问题或是在学习中自己发现的新问题进行交流,并将组内交流的结果和问题进行整理以备在班里交流。第二个层次是班内交流,各组之间各派代表相互提问,交流组内没有解决的问题,或是在交流中新发现的问题,在班内交流求解。教师在学生展示交流的整个过程中要相机点拨,开启学生思路。为避免班内交流集中在少数活跃学生身上,教师可根据学生程度和问题难易程度分别叫号,也可采取随机抽签等方式来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
(四)教师要做到三讲三不讲:讲易混点,易错点,易漏点;学生已经学会了的不讲,学生自己能够学会的不讲,老师讲了学生也学不会的不讲。讲的过程中要激发学生思考。(12分钟)
(五)精讲结束后,也可通过变式训练检测学习效果,或根据文本特点给学生时间让学生反思整理。(7分钟)
(六)课堂小结要师生结合,学生先总,教师再结,教师总结要注意考点、联系点及学生的易错点。(3分钟)
(七)布置课下作业:以知识拓展、延伸学习为主。(1分钟)新课程背景下,高中语文先学后导教学模式的语文课堂,学生们在课堂讨论探究,展示成果,充分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可以实现由没有问题意识到善于质疑,由不会阅读到自主阅读,由不善思考到积极思考,由不懂研究到善于研究,由不敢创新到勇于创新的过程转变,促进了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也为学生未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