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新课标探索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大全]

时间:2019-05-12 22:43: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围绕新课标探索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大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围绕新课标探索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大全]》。

第一篇:围绕新课标探索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大全]

围绕新课标探索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

摘 要:古诗词是高中语文的重要内容,难教、难学,新课标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新形式下,紧紧围绕新课标勇于探索、大胆创新,改变课堂上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动者,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关键词:诗歌;写作素材;诗歌意境

在新课标下,古诗词在高中教材中所占的比例很大,本来古诗词教学一直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师难教,学生难懂,而现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新课标对高中语文诗歌教学作的明确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很显然,在新的形势下,诗歌教学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并不只是为了给学生单纯的传授知识。原来的那一套教学方式显然不再适用,而对我们广大的高中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对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进行探究,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一、紧紧围绕新课标

紧紧围绕新课标来进行诗歌教学的探究,寻找适合新形势下的诗歌教学。

二、了解诗人,了解背景

在这里说的了解诗人,了解背景并不是与以前的老式教学方式一样,教师在课堂上简单的向学生介绍诗人和时代背景,而是要在课前教师先设计好几个问题,如:时代背景与诗人思想的形成;诗人的经历与作品思想的关系;诗人经历中哪个阶段让你感触最深等,学生要了解这些问题,就必然会去查阅大量的资料,收集诗人和作品的相关内容,同时还在拥有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探究,问题才会得以解决。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来讲述诗人和时代背景,学生讲述时会出现不同答案,学生会在别的同学讲述时,与自己的答案作比较,加以补充,同时教师作适当的点评、引导。这一过程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在了解诗人和时代背景的情况下,更好地去学习作品,而且这一过程会让学生在养成自己收集资料、在资料中学会分析问题、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同时也进一步增加学生的阅读量。

三、设置情境,激发联想与想象,领悟诗歌意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把握诗歌的意境),这是我们诗歌阅读教学的目标之一,感悟诗歌的意境离开不了联想与想象,阅读诗歌本身就是一个想象的联想的过程,也可以说想象是阅读诗歌、创作诗歌的翅膀。诗歌文字信息少,大多是由一些看起来不相关的词语,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只有通过想象和联想,把所有的景物连在一起,才能感悟到其中的意境。从此得知感悟诗歌意境的前提就是要有想象和联想的能力,那么我们就应该从激发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入手,在课堂上注重学生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同时有条件的给诗歌配上相应的音乐和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画面,渲染气氛,给学生的想象和联想提供帮助。通过想象和联想后,把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说出自己心中作品的意境,也可以在课堂上加以讨论、探究,最后教师加以一定的点评,引导学生用什么样的词语才能更好地表述诗歌的意境。经过学生充分参与到教学的过程中,加深了他们自己对诗词的理解,对于诗歌意境的理解可能不是最恰当的,但应该是最深刻的,也在最大程度上体现新课标的理念。

四、巩固积累,背诵诗歌,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见多”自然“识广”,我们教学的内容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材的内容,要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就要扩大阅读的面,增加阅读的量,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语文阅读课,还可以在学习完这一诗歌后,专门设置一节课诵读背诵,先由学生自由诵读,直至背出,然后由学生轮流上台朗诵或背诵,最后集体朗诵与背诵。在读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读“准”,读出诗的“美”。除了引导学生朗读背诵外,还应该注意引导学生积累好的诗词名句、诗词相关知识,比如我们可以引导学生积累写月亮、梅、雪的诗句,通过积累,学生会对诗歌产生更深的认识和理解,也在最大程度上积累知识。这样,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为终生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五、课外延伸

课堂结束后,可以开展诗歌朗诵比赛、学生改写诗歌、学生自己创作诗歌、学生对诗歌评析、推荐诗歌给学生阅读等活动。这些有益的活动容易激发起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也会唤起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美好情愫,提高学生语言素养。从而进一步实现新课标的诗歌教学目标。

诗歌的教学方式是多样的,且不同基础的学生采用的方式也不相同,但是只要我们勇于打破原来课堂上以老师为主,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的教学模式,紧紧围绕新课标,不断的探索出新的教学模式,我们的诗歌教学便会有更美好的明天。

(作者单位 贵州省三都县民族中学)

第二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方法探讨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方法探讨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

1.对《新课标》、《考纲》和《考试说明》缺乏深层理解

由于高考浓烈的应试导向性,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忽视对《新课标》、《考纲》和《考试说明》的深层次解读,没有深入挖掘在语文诗歌鉴赏方面考试重点关注的内容,自然不能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的做出适合的教学策略,从根本上指导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

2.片面重视提高应试技巧,忽视培训鉴赏能力

诗歌鉴赏的本质应该是从整体上对诗歌进行理解,重点理解作者要传递的思想情感,然而在高考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教师在教授诗歌鉴赏时,往往将一首完整的诗歌拆分成若干个细小的部分,按照程式化、模式化的方法总结一系列解答诗歌鉴赏的套路和模式,这样的方式不仅使诗歌鉴赏失去了原本的韵味,变的枯燥,压抑了学生自主学习诗歌鉴赏的兴趣,而且也从根本上违背了《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根据《新课标》对发展学生们独立阅读能力的要求,语文教学应当重点使学生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情感,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3.学生自身积累不够,对诗歌理解不深刻

诗歌的一大特点便是语言十分简洁、跳跃,但是这样简单、跳跃的语言却能够营造出十分丰富多彩的场景。我们和古代人或者诗人生活环境的差异以及语境的阻隔,如果缺乏一定积累,很难理解诗词作者的情感,以李白的《子夜吴歌》为例,“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由于积累不够,学生们在阅读这首诗的时候往往不能理解“玉关”表达的含义是思乡之情,而他们常常将“良人”按照字面含义理解为好的人,这样就会造成对诗歌极大的理解偏差。

二、改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问题的策略

1.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教师和学生是课堂的两个重要主体,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都作为课堂的中心,教师认真地向学生讲授知识,但是教师们并没有真实地认识到学生才是课堂和学习的主体,根据《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观念,以学生为课堂主体,以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他们的需求为教学的目的。

2.充分利用高中语文教材

对于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来说,教材是最重要的载体之一,以人教版教材为例,根据人教版的必修教材在诗歌鉴赏这一板块的设计,诗歌鉴赏部分必修的诗词共有三十首诗词,其中仅有三首现代诗歌,其余二十七首均为古诗词,从诗词编写的体例来看,整体是按照诗词产生的时间先后排列的,其中,唐诗宋词的数量最多,这都说明考察的重点应当是唐宋时代的诗词。因此,教师在教授诗歌鉴赏部分的时候一定要注意结合教材,要注重教材提出的要求。

3.注重诵读诗歌,领导学生感悟诗歌情感

学语文非背诵不可。这条定律在诗歌鉴赏方面同样适用,教师在教授诗歌鉴赏部分的时候应当注重诵读的重要性,让学生们养成诵读诗歌的习惯,同时在平时要注意补充课外知识,因为对诗歌的理解也是建立在一定阅读量基础上的,具体的,在诵读诗歌的过程中,首先应当有范读过程,通过示范诵读,可以让学生体会到诗歌优美的地方和作者要传递的情感基调,对此,教师可以有目的地播放名家诵读诗歌的音频或者视频,也可以通过其他激励手段鼓励学生们模仿,在模仿的过程中培养和提升他们自身的兴趣。

4.注意总结命题角度和答题思路

诗歌鉴赏能力最终仍然要在卷面上展示出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规范答题能力,应当注意总结高考在诗歌鉴赏方面的命题角度和答题思路。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发现,在目前的考试命题中,诗歌鉴赏类一共有以下几种命题思路和角度:首先是鉴赏形象类,此类提醒主要考察任务的特点和形象,一是鉴赏主人公自己的形象,而是鉴赏第三人的形象;其次是鉴赏语言类,此类主要注重理解关键词句,需要学生们理解作者所使用的语言的含义;再次是鉴赏技巧类,此类题型主要注重分析作者在写作诗词过程中使用的各类修辞手法;最后是鉴赏评价类,这类题型通常要求学生从整体上对诗词进行评价,这就需要综合把握,包括提取诗词的关键信息以及分析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等等。

作者单位:江苏扬州市江都区大桥高级中学。

第三篇:《高中语文新课标

《高中语文新课标》确立了新的教育理念和开放性育人的目标。高中语文教师要根据新课程的理念和目标,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以崭新的眼光、豁达的襟怀和气度实施教学,评价学生,营造民主和谐、开放的课程氛围以释放学生的生命潜能。这必然要求高中语文教师具有持续发展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对于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教师来说,读书是提高专业知识和更新技能的最佳方法和途径。只有读书,知识才不会老化;只有读书,才思才不会枯竭。读历史,可以观照我们的现实;读哲学,可以引发我们的睿智;读文学,可以升华我们的情感,内化为深厚的文学素养。文学素养是高中语文教师必须具备的重要素养之一。很难想象一个缺少文学素养的语文老师能够把语文课上出滋味、上得精彩。絮絮叨叨的提问,匠气十足的淦释,扼杀着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泯灭着学生对语文的热爱和对文学的激情。

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培养“整体的人”,这是当代教育追求的目标。教育应当提升人的文化品位,建构人的精神世界。语文课在这方面所起的作用尤为突出。《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关于文学的阅读和鉴赏目标明确指出:“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叶圣陶也认为“中学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培养和造就健全的公民。”①健全的公民首先要求他们的人格状态、人道情怀、审美情趣合乎当下社会的规范准则。反映当下生活的当代文学所具有的人文关怀、民主自由精神以及传统与现代相交融的审美情感,是青少年形成“健全公民”,“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的养料之一,在培养国人的现代人格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代文学和中学语文教学发生亲密的关系,是中学语文教育的要求,也是社会意志的要求。

一、当代文学与中学语文教材

当代文学走进中学语文教材,是语文教材选材的优良传统。中学语文教材与时代同步发展,吸收了当代作品中的优秀之作。《中小学教材审定标准》中指出:教材内容要符合我国国情,体现时代精神。“体现时代精神”自然意味着要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特点。反映在内容上,就“要树立现代意识,更多地把眼光朝向当前,„„以更鲜明地反映现实生活的脉搏,使学生感受到时代精神和新鲜气息。”“语文教材要确立历史名篇和当代作品的比例,以保证让适当数量的时文入选。”②如上个世纪的五六十年代,“三红一创”、“青山保林”(((红日》《江岩》《红旗谱》《创业史》《青春之歌》《山乡巨变》《保卫延安》《林海雪原)))等小说,魏巍、杨朔、刘白羽、吴伯萧、秦牧的散文,贺敬之、郭小川、闻捷的诗歌,激发着中学语文教学对当代文学的热情。许多新作品问世不久就被选入中学语文教材,如李准的短篇小说《不能走那条路》、杨朔的《三千里江山》、赵树理的《三里湾》。大纲规定的课外阅读的当代文学篇目也有《阿诗玛》《龙须沟》《黎明的河边》等。这些作品曾影响了一代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文革结束,进入新时期,高中语文教材远离了当代文学。笔者在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末期读高中时,使用的是根据1986年《全日制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而制订的高中教材,仅有几篇少得可怜的被认为是“经典”的当代作品,而且都是五六十年代的,如李健吾的《雨中登泰山》、峻青的《雄关赋》、陶铸的《松树的风格》、刘白羽的《长江三日》。时隔几年,参加工作时发现教材中增加了流沙河的《就是那只蟋蟀》、舒婷的《致橡树》等诗歌。九十年代末在全国掀起的对语文教学的全面声讨中,有人指出

现行教材“当代的东西太少,不利于学生面向现实及未来的世界,不利于他们兼收并蓄,发展多向思维能力。”①“文学的现代化、启蒙这些80年代文学研究的关键词,像一个不受欢迎的客人,被拒绝在中学语文教育的门外”。②高中语文教材远离了当代文学,人教社中学语文室副主任温立三分析原因时指出:首先是公认的文学精品有待于时间来检验,这需要一个过程;其次文学佳作不多是一个不容回避的事实。80年代以来,小说领域出现了一些先锋作家,诞生了一些有突破的文学力作,但整体上不令人满意。按照教材选文文质兼美的尺度来衡量,真正够格入选教材的作品的确寥寥。③“文质兼美”是制约当代文学选入中学语文教材的“瓶颈”。但是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生活在当下的社会环境之中,又未正式跨入社会的门槛,他们需要了解面临的社会现实,需要寻求理解人生的钥匙。笔者读高中时,舒婷的《致橡树》、《神女峰》等诗歌,刘心武的《班主任》,贾平凹、王蒙的小说不断在学生中引起反响,三毛、琼瑶、金庸在学生中广泛流传,语文教师视其为洪水猛兽,而难以数计的高中生却沉酒其间,笔者至今

记忆犹新。高中教材的选文的确需要考虑到高中生的生活经验、阅读兴趣、审美情趣和接受能力。语文教材选文的落后性和高中生阅读“当下性”的矛盾,使语文课成了学生讨厌的一门课,以至于引来对语文“误尽苍生”的声讨。新世纪初,国家教育部门编定了新的语文教材,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说:“教材书选文要有时代性和典范性,富有文化内涵,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成了文学作品入选语文教材的一个重要标准。“时代性应该是当代性,也就是说不能脱离当前的时代。”④经典性和当代性是教材选文的一对矛盾,经典作品是历史的,而不是当代的,它必然与当代青少年的经验兴趣产生‘一定的距离。孙绍振在分析高中语文教材选文的经典性时指出:“经典的命运在于两个方面,一是历史的价值,二是当代的价值。当这两种价值统一,至少没有直接冲突的时候,经典在当代课本中就能继续保持权威和典范的地位,一旦发生了冲突,经典就可能失落其典范的权威,不断经受着当代价值观念的苛刻的检验。这就是经典的命运。”①高中语文教材中的许多占有重要地位的被称为“经典”的作品,由于和当今的政治思想、意识形态、审美价值、道德规范产生了一定的距离,不能适应当代价值观念的苛刻检验,遂逐步的淡出了中学语文教材。反映新时代生活的当代作品不断地走进中学语文教材。现在使用的人教社2000年编定的高中语文教材中,选入的新时期的优秀作品有:余秋雨的《道士塔》、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汪憎棋的《胡同文化》、高晓声的《陈灸生上城》、舒婷的《致橡树》、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韩东的《山民》等作品,这些作品飘逸着文学的馨香、时代的气息,深受师生的好评。但同其他国家的母语教学相比“我国语文教材紧扣时代实际生活的功夫还下得不够深”。②青少年的精神世界需要大量富有活力的当代文学。为弥补数量上的缺憾,与高中语文教材配套使用的供学生课外阅读的《语文读本》中选入了大量的富有时代气息的当代文学,单从高中一年级上册使用的读本中就可以看到:食指、穆旦、梁小斌的诗,季羡林、张抗抗、余秋雨的散文都进入了学生的阅读视野。根据新课程标准编订的目前在九省(区)实验使用的高中语文教材,更贯彻了“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尊重学生的阅读需要,增选了如先锋作家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台湾诗人郑愁予的《错误》,巴金的散文《小狗包弟》等优秀作品。2005

年秋高二使用的读本中也增添了阿城的《棋王》、金庸的《天龙八部》节选文。这都说明了我们的教材正在紧跟时代的步伐,当代文学与高中语文教材同步发展,其优秀作品入选中学语文教材是适应教学发展的永恒趋势。

文学教育是高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文学审美是语文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重要特征。张志公先生认为文学教育的任务是:“指导学生阅读丰富的、优秀的文学作品获得必要的文学知识,培养和提高文学修养。同时寓思想教育于其中,培养远大的理想抱负,高尚的趣味情操,并寓智力开发的目标于其中,培养活跃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联想、想象等思维能力以及创造思维的能力。”①《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于文学作品阅读与鉴赏目的的态度,在第六条目标中指出:“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鉴赏文学作品是一种积极的审美活动,主体精神的投入,情感的活跃是根本的要求。审美活动的目的是陶冶性情,涵养心灵,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作家赋予作品以丰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内涵,可以拓展学生的精神领域,滋润他们的心灵世界,在情感熏陶中体验并提高人生境界,从而形成健康个性和健全人格。从这个角度讲语文教育是人文教育,语文教育的过程是把人文精神内化为学生的人格构成过程。钱理群也认为“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而不是压抑扭曲学生的个性,是人文精神的一个核心”。②语文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文学教育,语文教育的任务大多可以通过文学教育来完成,然而新时期的语文教育,严重忽视了文学教育,语文教育在二十多年的恶性循环中越来越深地陷入应试教育的泥潭。语文教学为考试而进行,高考指挥棒把教师、学生圈在一堆又一堆的复习资料中打转转,各种挖空心思刁难学生的试题把学生整得晕头转向。许多优美的文学作品被肢解得惨不忍睹,作品分析如同嚼蜡、索然无味。高中三年的时间从一入高中开始就带上了高考的“紧骨咒”,美好的语文课堂成了学生最没精神的课堂。由于学生无法大量阅读文学名著,接受的人文知识就非常有限,语文能力也无法提高,更谈不上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尊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但如果把当代文学引入文学教育的天地,当代文学的开放性、流动性、争议性、不断的创造性,将会拓宽学生的个性发展空间,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当代文学在文学教育中有着特殊的作用。对“人”的意识的强化,使文学回归“人性、人道主义”,是当代文学走向新时期的时代性的标志。20世纪80年代以来,“文学是人学”不再是一种理论,而是作为文学的现实而存在。“从对人的权利,人的尊严的呼唤,到改革开放人的潜能的发挥,人的价值的肯定;从婚姻爱情领域、人性问题的反思到生命意识的觉醒,人道主义精神逐步向生活的各个领域拓展着、深入着”。③当然并不是说其他时段的文学没有“人性”“人道”,不尊重“个人”的发展,只是由于社会历史原因而形成的诸多文学观念中“人”变成了“大写的人”,变成了失去“我”的人。高中语文课本中曾选用过的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散文,“具体而独特的人情、人性是不见的,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均简化为人与政治的关系,即‘一颗红心向太阳,满腔热血去战斗’的单纯人性与政治人形象。生活浅表层直观的概述代替了生活真正本质的揭示。”“人性变成了理性的化身,政治的象征”。①学生从这些作品中学到的是矫揉造作、是虚伪、是空话,严重影响着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当代

文学发展到新时期,但从选入教材中的作品来看,如舒婷的《致橡树》、余华的小说《十八岁出门远行》,强调了人的独立、人的个性发展。把文学教育铺展到新时代的当代文学,将有益于发展学生的健康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对于中学文学教育的基本任务,钱理群教授认为:“就是唤起人对未知世界的一种向往。文学教育就应该唤起人的这样一种的想象力,一种探索的热情,或者是一种浪漫主义精神”。②所谓的“唤起”在他看来其实就是启蒙。文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与积淀,更是要为学生与社会,提供现实文化教育建设中的批判与创造的精神资源,在一定程度上要承担思想启蒙的责任。③有人认为文学教育是启蒙的最好的手段,而进行启蒙所用的教材,首选当代文学经典。这话固然偏颇,但也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当代文学是当代人群体生活的精神映像,是一个时代的人认识自我的一面最真实、不会造成变形的镜子。教师和中学生阅读当代文学,能为自己的精神生活找到一个现实的住所,参照现实生活,探索生命的价值、反思人生的意义,决定行为的方向。中国当代文学在新时期回归以来,从伤痕文学到反思文学,从文化寻根到先锋探索,从通俗文学流行到现实主义回归,无不从不同角度对当代中国的历史和现实进行精细多彩、富有创造性的描绘。它启示着人对信仰、生命、价值等多方面的思考,熏陶着人的精神的成长,夯实着人的精神的底子。现行高中语文教材根据新大纲精神选录的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题材和体裁、风格多样的当代文学作品,特别是新时期文学作品,给高中语文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如高中教材中的当代小说《陈灸生上城》《十八岁出门远行》。传统意义上的“典型人物”“情节”在小说中的重要性受到质疑,“象征”、“意识流”、“变形”和“寓言”

等手法和技巧,在丰富小说表现力的同时,也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对当代小说避重就轻、避繁就简,常以课后练习或练习的简单变形为本,设计几个问题,根据教参稍作小结。更有甚者束手无策,只是列出阅读清单,至于过程结果不加督促、不加过问,从而造成了教学内容的严重缺陷。还有一直在语文教学中占主导地位的散文,几十年来一直固守“形散神不散”或“形散神聚”之说。新时期的散文实践已经发生重大变化。“在叙述方式上,许多作家已不拘囿‘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模式,而更多采用不规则的自由抒写。在结构上,己完全打破了“三大块”的模式,有意冲破‘起承转合’‘首尾照应’的规则。不再以“形散神不散”来结构作品,而随情绪、心灵流进行各种形态的自由创造”。①面对从个人经验出发,引入关于文化和人生哲理思考的余秋中广泛汲取精神养料拓宽文化视野才能全面提高自己的素养中国当代文学在短暂的五十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出现的优秀作品:《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岩》、一直到《人到中年》、《人生》、《平凡的世界》、《活着》、《我与地坛》、《九月寓言》等等,这些作品感动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特级教师李镇西在回忆自己的读书时代时说:《红岩》、《欧阳海之歌》、《林海雪原》、《草原烽火》、《苦菜花》、《红旗飘飘》等等作品曾经是那样地激动了我的一颗少年的心,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变迁,这些书所浸透的阶级意识、政治信仰、思想观点等等,可能会渐渐在我心中蒸发,但通过文学形象所传递并最终过滤结晶的精神内核—正义、理想、气节、忠诚、刚毅、激情„„雨的《道士塔》、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如果仍然固守“形散神不散”,不管你讲解得多么的细致,学生仍然会理解不了文章的内在含义。则溶入了我的血液,化作了我一生坚贞的信念,这种信念,使我将我的教育视为我社会理论的途径。①当代文学的英雄主义浪漫主义精神,也能够让语文教师摆脱精神的平庸。一位语文都谈到读书对自己的影响时说:“《青春之歌》这部小说带给我的冲击最大··一浑身上下全是白色,两只大眼睛又黑又亮的朴素、孤单的林道静竟成为我脑海中最美的女性形象,至今还在影响着我的审美标准。我还看《暴风骤雨》、《红岩》、《林海雪原》、《山乡巨变》,后来又有《欧阳海之歌》、《雷锋的故事》、《草原小姐妹》,再后有知青题材的小说《今夜有暴风雨》、《磋陀岁月》等等。„„在这个物欲膨胀消解英雄的时代,这些东西拿出来常会遭遇尴尬。但人是需要精神的,英雄主义在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我常想,为我们坚持的理想遭受尴尬吃点苦算不了什么,重要的是我们活着要坚守一份浪漫理想,人生真正的浪漫都是和苦难、误解连在一起的„„”②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一个人的心灵成长史。当代文学优秀作品也可影响着人的心灵的发展。许多教师在调查问卷中,列举深受感动的书中提到《平凡的世界》,他们说:“路遥在平凡中揭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所忽视的东西,有一种感人至深的震撼。在平凡中告诉我们的却是不平凡。”“最让我感动的是书中主人公在艰苦环境中奋斗不息的精神,它常常在我遇到困难时给我巨大的精神力量,使我克服它并勇敢地走下去。”“刚参加工作,前所未有的体验着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于是颓废消沉思想弥漫在我的脑际,就在这个时候,《平凡的世界》及时地出现了。我旁观着孙少平他们的奋斗,感受着自己的懦弱,我比他们拥有更多,可我为什么抱怨也更多呢?我拥有更好的奋斗条件,可我为什么要退却呢?我感慨万千,于是决定我要重新以一种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工作中去„„”《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高中语文课程要满足多样化和选择性的需要,又必须增强课程资源意识,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利用与开发,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当代文学是高中语文课程取之不竭的源泉。在语文课堂上,李镇西引导他的学生“与余秋雨一起在《文化苦旅》的跋涉中捡拾、擦磨着文明的碎片,与傅雷一起思考着‘艺术和人生’。”⑤甚至让梁晓声、张承志、郡烈山、王小波等富于思考的作家“走”进课堂,他和学生一起在课堂上读“王蒙的《青春万岁》、张洁的《沉重的翅膀》、毕淑敏的《送你一条红地毯》、杨东平的《城市季风》、郁秀的《花季·雨季》以 及舒婷、汪国真的诗歌”。这些都让他和他的学生“沐浴着青春的阳光和时代的雨露,”学生从中读到了自己,也听到了中国前进的足音。师生之间共同的感动,以及平等而充满活力的情感交流和精神对待,使他也从中找回了自己年轻的心。①

。我们在强调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同时,也不能忽视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加强对语言的教育也是语文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中国语言而言,如果说古代文学比较多地体现了汉语的民族化,那么现当代文学则较多地显露汉语的现代化,就以学生当下的读物来看,从上世纪80年代龙新华的《柳眉儿落了》到当下韩寒的《三重门》、郭敬明的《梦里花落知多少》,无不体现着中学生书面语言的某些特征,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这些范例,对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语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起着良好的促进作

【]l陈思和主编:《中国当代文学史教程》,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

[21洪子诚、刘登翰:《中国当代新诗史》(修订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

[3〕陈晓明:《无边的挑战》,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1月。

[4]王又平:《文学转折时期的小说创作潮流》,华中师大出版社,加01年12月。

[51南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批判99个词》,浙江文艺出版社,2003年9月。

[6]杨四平:《20世纪中国新诗主流》,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12月。

[71朱立元:《接受美学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年n月。

【8]王一川:《文学理论讲演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5月。

[9」吴炫:《新时期文学热点作品讲演录》。广西师大出版社2004年5月。

【10]钱理群:《语文教育门外谈》,广西师大出版社。2003年2月。

【川钱理群:《名著重读》,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

〔12』王丽主编:《学者教授讲析新版中学语文名篇》,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年2月。

「13]江明主编:《问题与对策

.—也谈中国语文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n月。【141《语文学习》编辑部编,《教学争鸣录》,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3月。

【1习孔庆东、摩罗、余杰主编:《审视中学语文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n月。

【16〕李镇西:《从批判走向建设》,四川少年儿童出版社,加04年3月。

【17]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18』王尧:《乡关何处—?0世纪中国散文的文化精神》,东方出版社,19%年6月。

【191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年9月。

[20]潘庆玉:《语文新课程理念与实施》,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11《语文课程标准解读》(高中),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4月。

【221曹明海、张秀清:《语文教育文化过程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1月。

[23]曹明海、陈秀春:《语文教育文化学》,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241王又平:《中国当代文学及其研究的转型对中学语文的挑战》,2003级教育硕士讲义。

[2习牛运清主编:《中国当代文学精神》,山东教育出版社,2004年n月。

第四篇:浅谈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方法[定稿]

浅谈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方法

目前,如何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引领学生学好语文,是摆在每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要求,在学生的能力发展、学习方法以及教师教学方式方面给出了建议。根据新课标要求,为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摸索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经验与做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课堂教学环节入手探索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在此提出,供大家参考。

一、课前三分钟活动的探索

1.演讲的形式。

学生课前自主准备演讲内容和形式,可以讲故事,可以背诵散文名句或名段,可以背诵古诗词„„通过课前演讲,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2.积累知识的形式。

学生每天理解并记忆10个左右的成语,或阅读一首诗歌或短文,这样长期坚持,必将大大增加知识储备,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导语的探索

课堂导语要短小精妙,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说过:“课的开始,导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设计导语时,教师必须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以便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状态之中。

2.短小精悍,触及重点。

课堂上的导语不仅要短,还要触及重点,切中要点,将学生一下子就引导到教学的枢纽地带,自然而然地完成教学目标。

3.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设计导语时,教师除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三、教学过程的探索

1.课堂提问。

用提问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当前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方法。用提问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设计的问题既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还要激发学生思考;二是问题要大小适宜,多少适量,难易适中,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三是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方式;四是设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并激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辨析。

2.灵活处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讲解,不应面面俱到,而是要精讲精练,重点突出,形成系列。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不是机械地根据预设的教学设计,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为此,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及时调控。课堂上,教师要整体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偏差,及时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2)灵活变通。课堂上,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和教学实际,特别是学生的思维实际和学习能力实际,灵活处理已经预设好却不适应课堂教学实际的教学步骤。比如,可以是前后的变通,也可以是主次的变通,还可以是教师的讲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之间的变通。

(3)恰当取舍。取舍,就是要“忍痛割爱”,把那些不适合学生学习实际,甚至是超出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环节和内容舍去,不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的完整性或内容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传统语文教材内容陈旧,格式死板,大都以文体或知识点组成单元,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课程教材不是简单的语文知识罗列,而是用人文话题组成的一个个专题,能够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要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真正活学、活用,成为教材的研究者与改造者。学习语文要注重平时的积累,俗语说“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平时要经常摘抄有用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阅读中外名著及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文学精品;欣赏优美的诗歌、散文;制订阅读、背诵计划,每天读一篇或100页,背诵一句或一条名人名言;把课本与课外读本、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充分结合起来,注意相关课文异同点的分析与比较;就阅读报刊来说,每期都有文学版,也会有不少好的诗文,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取、整合、有用的信息,并进行收集、重组,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补充。即使是电视中播出的新闻,也能让学生学到很多语文知识。

四、拓展和延伸的探索

1.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常用的预习方法有以下几种。

(1)阅读法。首先,学生应把课本上的学习内容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一遍: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马观花”地放过,陌生的新知识则要多看几遍,反复研读,并在重点和难点处做上记号,以便提醒自己注意。

(2)联想法。联想应该贯穿于预习的全过程。因为,它不仅可以使知识融会贯通,还可以发展想象力。

(3)设问法。预习时学生不仅要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还要变换思维角度,一题多问,故设难关,提高自学能力。

(4)整理法。预习时,学生要通过分析整理,概括学习要点,形成系统的知识,并将预习中产生的疑问记录下来,以便老师讲解时重点领会和感悟。

2.课外阅读。

阅读永远是提高写作水平最重要的途径。阅读包含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而且不仅要“阅读书”还要“阅读事”。这就是所谓的“厚积薄发”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教师要向学生推荐文质兼美的文章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刊物,并做好阅读指导工作。

3.课外练笔。

在阅读的基础上摘抄,写读后感,进行仿写、改写、续写,整理读书笔记等,都是课外练笔的好方法,更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切体验与深刻思考,表达自己的心声,实现积累写作素材的目的。

4.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行激励机制

要以“激励”的方式引导高中生自始至终参与知识的积累过程,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高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成长初期,他们的自我评价体系尚未完善,他们因学业上的挫折失败,大有自卑感,常轻视自己,较低地评价自己,易产生学习焦虑、学校恐惧症和人际关系紧张等各种心理障碍。他们很需要教师给予客观评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多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寻找他们表现中的合理因素,提炼优点,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

第五篇: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启与发中把握学习的重点,达到教学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启发式教学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要求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那么,如何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来进行启发式教学呢?

一、钻研教材,寻找教学的突破口 有的教师把启发式教学单纯地理解为采用提问的方式灌输知识给学生,而学生只是机械地回答教师的提问,不发挥自己的能力去理解所学的知识。这主要是教师忽视了教材的钻研、寻找教学的突破口这个重要环节。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要求外,还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将教学任务转化成若干知识点,并辅之以恰当、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单纯地想几个问题来提醒学生注意。例如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的教学,要侧重其特点和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教学,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而在议论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中学生好动、爱争辩的特点,设计一些争论性的问题,在议论中把握文章的要求,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讨论逐渐深入,最终形成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教学《失街亭》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街亭失守是马稷之过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课堂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另外,教师还可采取情景教育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想象,设想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自己能做些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感情,然后说出来或写出来,再与课文相对照,体会文章的特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通过学生揣摩课文以后,教师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使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难点、重点问题。

二、精心构思,设计恰当问题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因其教学思想在不断变化、丰富,启发式教学也是如此。如:提问—回答是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班级、年龄,设置恰当的问题和提问的方式。设计的问题应是具有提示性、隐蔽性、可创造性大的,而答案也不需要统一。所谓提示性,是教师的提问要切合教材的要求,具有可感、直观的特点;问题的隐蔽性,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得出答案;问题的答案要具有可创造性,能启迪创造思维,使学生能跳出教材,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发现新的视点。

三、开拓思路,辅助多种教学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给学生设计和提出问题,还应辅之以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如在教《阿Q正传》时,教师可让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上《〈呐喊〉自序》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在因特网上查阅鲁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上《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时,让学生编演其中的一些片断。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启发式教学的过程是逐渐深入的,有如剥笋般将文章的内涵、事物蕴含的道理呈现在学生面前。它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掌握了这种从现象剖析本质的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实现有效自学,尤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自读篇目,这是学生运用启发式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的“实验田”。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应当恰当地选择,并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让自己的教学取得实效。

下载围绕新课标探索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大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围绕新课标探索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大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课标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方法(范文)

    新课标高中语文古代诗歌教学的方法 诗歌是文学之母,诗歌鉴赏是文学鉴赏的最高形式。诗歌虽然没有戏剧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没有小说曲折生动的情节,没有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但诗......

    探索英语课堂教学方法

    探索英语课堂教学方法扎根农村初中  探索英语课堂教学方法提要:农村初中英语教学,除了扎实建立好新型的师生关系外,还要努力提高自身业务素质,不断探索创新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

    词汇教学方法探索

    词汇教学方法探索 二克浅镇福兴小学 王艳 小学英语词汇教学虽不如会话教学那么重要,要求四会的单词非常少,但也是必须掌握的知识。词汇是语音的基本建筑材料,英语词汇教学是英......

    以《赞美》为例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

    以《赞美》为例谈高中语文诗歌教学方法 摘要:中国的诗歌历史悠久,是中国古老文化的代表之一,也是最具有文学特质的文学样式。高中语文诗歌的教学,重读不重讲,宜思宜问。本文以穆......

    新课标英语教学方法

    新课标英语教学方法甘肃兰州榆中县第六中学豆淑英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入和经济进一步发展,中国加入 WTO后,对国民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才的国际化。同时面临......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索 高中语文教学中对阅读教学的关注度较高,尤其是在当前新课改的背景下更是提高了对阅读教学的重视。阅读教学研究是所有的语言教学重点,阅读水平的高低在......

    高中语文新课标解读浅谈

    高中语文新课标解读浅谈 广安代市中学李友灿 新课改去年已经在我们四川省全面实施了,这次改革之广之深也是前所未有,它以更高的目标、更新的理念和架构给高中语文教学带来了新......

    幼儿园诗歌教学方法浅谈(定稿)

    幼儿园诗歌教学方法浅谈 幼儿诗歌简称儿歌,它的特点是有一定的主题,意境优美,语言精炼,节奏感强,读起来朗朗上口,颇为幼儿所喜爱。在教学实践中,我根据幼儿的年龄及诗歌本身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