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方法初探(上)

时间:2019-05-13 04:31:4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方法初探(上)》,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方法初探(上)》。

第一篇: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方法初探(上)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方法初探

一、语文选修课开设的原因及目的

经济的全球化、世界市场的形成,引起社会各方面和文化的巨大变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社会发展进入了空前的加速时期。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与经济的全球化趋势,对学生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具有高度科学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的人,对21世纪人类发展则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而选修课的开设是在新课程标准关注社会对人才多样性需求这一时代背景下提出的。选修课突出了课程的选择性,它将“适应学生的需求”“满足学生的不同发展”摆在了首要位置,把多样性、自主性、选择性、个性化等作为主要特征。选修课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其可以为学生创新意识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提供一个比必修课更有力、更广阔的平台。学生通过这一平台,可以更好地实现自我发展。

欧美的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已成为建国以来第八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论依据之一。在语文教学中贯穿人本主义理论,就是要实施学生“自由选择、自主学习、自我实现”的策略,力争做到四个突破:以学生为主体,突破教师本位的限制;以生活为教材,突破课本知识的限制;以社会为课堂,突破教室空间的限制;以发展为目标,突破评价标准的限制,达到激活学生的思维,进行创作性学习的目的。[1]而选修课选择性、自主性、个性化等特点正是人本主义精神的体现。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经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已具备一定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的个性倾向渐渐明显,不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需求的差异逐渐增大。高中语文教学,要在保证全体学生达到共同基本目标的前提下,努力满足其学习要求,支持其特长与个性的发展”。

国际高中课改的趋势也提倡高中课程的多样性和选择性,提倡课程的综合性。其改革的主要理念是强调人文素养,强调学生的活动及活动课程,强调从学生的经验出发组织课程。

可见选修课的开设将有利于学生根据个人兴趣自主选择,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有助于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有助于学生全面发展和素质的整体提高。但是对于选修课的教学,教师只有不断深入学习与努力钻研业务,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才能开出让学生喜欢和满意的选修课。所以选修课的开设是时代发展的迫切要求,也是高中教师与学生期待已久的重大改革。

可以说,没有“选择”的教育,不讲“个性”的教育,充其量不过是一种“训练”,[2]而不是真正的教育。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的趋势要求人们具有更强的全球意识、国际视野、开放的思维方式,要求人们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但是,传统的接受性学习很难适应这一要求,所以转变教学方式与评价体系,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足够的空间,对语文教学来说非常重要。

二、选修课开设的现状

1、选修课教学存在的不足及误区

新课改为学生个性化发展和自主选择带来希望的同时,也为众多高中的师资调配出了一道难题,尤其是对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高中,师资水平的差距成为新课改的“瓶颈”。新课改后,随着选修内容的增多,所需要的专业化程度高的教师也随之增加,而现实情况是,许多学校的教师有限,不能很好地满足学生对课程和教师的选择。而对农村众多普通高中来说,更是雪上加霜。面对内容丰富的选修教材,他们确实有些“力不从心”。另外,选修课带来的“走班制”,在实施过程中,随之而来的是教室、实验室的不足,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此,潍坊市教育局有关人士称,今后将在学校之间推行教师“走校制”,通过学校之间的合作,将各自学校的优势教学资源进行互相补充,尽可能地平衡各种教育资源。不久前,潍坊市教育局提出,要用3年的时间使全部高中都“进城”,使高中都具备较强的师资,这对于解决师资不平衡问题,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3]

除此之外,对于选修课的开设目的与意义,许多教师和学生认识还不到位。

针对以上情况,笔者在全校范围内做了一份问卷调查,通过对全校1800多名学生对于选修课看法的调查表格发现,80%的同学不明白选修课开设的目的及意义。10%的同学能认清其价值,并认为选修课的开设是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同时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提高。还有10%的同学认为选修课与必修课没有区别。而对于选修课的教学意见,50%的同学认为选修课只是知识的再重复,教师没必要讲解。30%的同学认为教师应该放手,把时间留给学生去讨论、交流、探究,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还有20%的同学处于茫然状态。而对二十多个高中语文教师的调查更让人吃惊,超过一半的教师认为选修课开设意义并不大,只能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只有个别教师能真正认识到选修的价值与意义,并能付之于实践。

通过学生问卷调查和对部分老师的跟踪调查分析可以发现选修课教学存在着以下误区:

首先,教师对选修课的目的与意义认识不到位,将选修课当成了必选课或者高三复习课,没有真正体现选择的价值。由于教师将选修课等同于必修课,以至于每课必讲,每讲必练,这样不仅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还有悖于选修课开设的宗旨。还有些教师直接将选修课当成了高三复习课,搞题海战术,学生只能疲于应付,叫苦连天。

其次,有些教师把选修课当成了课外阅读课,基本上放任自流。学生在选修课上很自由,可以自主阅读,教师没有具体指导与要求,久而久之,学生便将选修课当成了课外阅读课,甚至有些同学认为选修课可上可不上。所以很多同学将选修课当成了休息课,或者直接逃课。

还有些教师虽然对选修课非常重视,但却过分重视了知识的识记与积累,上课时,过多强调了字词、背诵默写等,而恰恰忽视了学生个性的培养。这样就很难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作性。这同样违背了选修课开设的最初目的。这种按照必修课的模式来上选修课的做法,让选修课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按照必修课的模式来讲解选修课势必让学生渐渐对选修课失去热情和兴趣。

另外还有部分教师把选修课当成了专题内容的学术课,由于选修课一定程度上具有很强的专题性质,所以许多教师就将其难度深化,甚至有些教师采用大学讲座的形式,如“李白诗歌艺术手法研究”“《红楼梦》研究”等,这样的教学形式超出了中学生的理解能力,只能挫伤孩子们的积极性。

以上情况表明不是选修课出了问题,而是我们做教师的没有认真解读与领悟其精神实质与内涵。所以要想真正上出选修课的特色,教师首先应该明确选修课多样性、自主性、选择性、个性化等特点。而只有明白其特点,教师才能有针对性的付诸实践。

新课改呼唤新精神,新精神需要新措施和新方法,所以探索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方法对当前的中学教学尤为重要。

2、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区别

(1)教学目标不同

必修课“共同性”和“基础性”的特点决定了它应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要使学生继续加强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掌握语文学习的基本方法。通过必修课的学习,学生要具有良好的思想文化修养,具有较强的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而选修课是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开展的,是必修课的拓展与延伸,开设的目的是张扬学生的阅读个性,发掘学生的创作潜能,进而从根本上提高他们的语文能力和人文素养。新课标指出:选修课也应该体现基础性,也就是在实现“基础性、均衡性”基础上致力于有

[4] 选择的学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由此可见,选修课侧重的是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能力培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自觉转变角色,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增加不同于必修课的活动方式,让学生或体验、或欣赏、或综合、或探究,在这些形式各样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2)教学方法不同

传统的必修课,教师习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按部就班地讲解课文内容,学生被动的接受教师讲解的内容。而在选修课的教学中,不必局限于选修教材的编排体系,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裁剪和编排,大胆取舍,选择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教学内容和体系。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通过一系列的交流和活动,形成一种平等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教学方法上,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满堂灌现象,打造高效课堂,采用协同教学、探究教学、创意教学等方法不断提高课堂效率。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师观、学生观、评价观等,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3)教学内容与性质不同

必修课程由必修1到必修5五本书组成;包括“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两个方面的目标,组成五个模块。选修课程设计5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每个系列又可分为若干模块。

“选修”的课程内容由各学校根据情况自主选择,学校为此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内容和途径,扩大学生的选择空间。而学分制强调课程的弹性化,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课程[5]。从功能上说,高中语文选修课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对语文学习的某些领域进行较为深入的探究,对学生增长知识、提高能力、掌握方法、培养情感有很重要的作用。

选修课关注的是“个性化”问题,强调的是“以人为本”和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法,所以在选修课堂上,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同学可以聚在一起,他们关心的问题基本上集中在同一个领域,所以,课程必然具有一定的深度。这样势必对教师的专业修养有更高的要求,对老师驾驭课堂的能力技巧也有更高的要求,可以说新课改对老师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因此新课改需要教师不断转变自身观念,无论从教学方法、教学过程还是教学评价等方面都要打破传统的教学观念,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选修课的意义所在。要实现上述目标,教师首先要不断充电,尽可能多的储备知识,然后在此基础上,让自己由“知识的容器”完成到思想者、创造者的转变。

教师应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内容,通过合作、探究、分析、整合,让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个性得到发扬。而探究,是好奇心的一种理性的稳定的发展,是极其有价值的学习指向。[6]教师应该由传统的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共同的学习者、合作者与探究者。师生的互动合作探究是新课改一个重要体现。

例如,教师可以通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于古代文化的热爱,并在此基础上真正了解古代文人的境遇。通过自主合作探究,让学生学会分析古人的人格魅力,并从其文章中得到爱的教育、美的熏陶、艺术的感染。其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鉴赏诗歌和散文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其次要让学生学会鉴赏学习的方法,让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总之,由于教学目的不同,教学方法、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也要有所改变。我们可以理解为选修是为必修服务,通过开设选修课,不但可以提高学生对文字的理解运用能力,而且可以加强学生的语文素养。针对这些变化,教师应该不断实践与探索新的教学方法与模式。

三、选修课教学方法的设想与实践

为了贯彻新课改的精神,现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国小说欣赏》等为例,简单谈一下我们的设想与实践: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绚丽奇葩,学生通过学习,不仅仅是简单的识记,而需要更深刻的解读,并用来构造自己的精神家园。对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不要一味地追求统一的标准化答案。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在比较中鉴赏,鼓励学生自主创作诗歌。

在《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选读文本中,对于诗歌之部,编者共选了三个单元,但是选编时,编者根据的主要是鉴赏方法。所以每个单元所选诗歌的作者或者写作技巧等皆有重复之处。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讲解之前可以对教材内容重新处理与整合,通过重新整合后的专题可以更好地让学生系统地将所学知识向纵深方向发展。

1、教学内容的建构与整合

建构主义的最早提出者可以追溯至瑞士的皮亚杰,他指出,知识既不是客观的东西,也不是主观的东西,而是个体在与环境交互作用过程中逐渐建构的结果。学习不是被动地接受外部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是学习者根据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

[7]行选择、加工和处理,从而获得意义的过程。

建构主义重视学生经验的丰富性和差异性,重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只以辅导者和合作者的身份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大胆取舍与整合

对于教材,教师可以创造性地利用,选修课程的性质决定了选修课的文章并不是每篇必读,每篇必教。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掌握技巧与方法是学生最重要的目标,也是教师备课的主要策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个单元有多篇诗文,教学只需起到示范作用即可;一个单元有多种诗体,教学只需选择经典的篇章来讲解。教师的目的是通过指导示范,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形成知识体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选修课程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学生具有不同于必修课的期望”,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多角度鉴赏,“选择作品,可以按时代,也可以按作家,或体裁、风格、文体等分类组合,由此及彼,由点到面,由分到合,或把握共同特征或比较不同特点”。[8]由此可见,通过将单元课文重新分配与组合,目的是达到知识的再整理,从而进一步达到知识的深化和拓展。在这一环节,教师的 5

指导非常关键,教师应该在结合学生兴趣、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征求他们的意见,然后进行大胆整合与归纳。

其实诗歌的重新整合有许多方法,如按照题材、诗体、诗人、时代、内容等;按题材编排,可分为写景诗、咏物诗、边塞诗、记游诗、励志诗等。重新归纳后,学生可以循着不同题材的诗歌,进一步明确其各自的特点及风格,从而学着用诗的眼光看世界,看人生,丰富见闻,陶冶情操。如通过写景诗,学生可以了解这类诗歌,或勾勒意境,或写景言志,或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等特点。鉴赏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重点分析其情景交融的写法。

因为《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前三个单元都是诗歌,所以教师可以在学生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将其大胆筛选与重新整合。例如从内容上划分,可以分为咏怀诗——给生命一个出口;离别诗——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等。所谓咏怀诗就是,吟咏抒发诗人怀抱情志的诗,它所表现的是,诗人对于现实世界的体悟,对于生命存在的思考,对个体生命的把握,对未来人生的设计与追求等,其中有的表现自我,讽时讽世;有的归隐慕仙等等。当然也可以将写作手法和技巧相同的一类加以重新整合,重点赏析写法特色。这样经过调序、删减、补充重新组合,然后通过新专题的教学形式呈现,可以让学生对同一题材或同一风格的诗歌有更全面、深刻而系统的解读。

(2)分类比较诗歌情感,构建知识体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比较阅读来分析诗歌情感,如相同地域不同诗歌进行比较;不同地域相同诗歌进行比较;同一诗人不同作品进行比较;不同诗人形似内容进行比较等等。这样通过整合与分类,让学生在必修课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对比鉴赏,由此再引导学生去分析不同类诗歌的特点及作者的情感,同时也可以深入探究诗歌与人生,诗歌与诗人等之间的关系,让学生切实明白诗人不同背景下诗歌情感的异同,同时也可以用来指导学生的作文和人生定位。

例如同样是咏怀诗,学生喜欢选择阮籍的《咏怀八十二首(其一)》和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其二)》进行比较。比较之前,教师先指导学生明确比较赏鉴方向,如通过诗中不同意象、艺术构思和创造的意境等方面的区别来解读两首诗的异同。由于这两课属于推荐作品,所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和网上查阅资料。然后教师印发《导学案》,《导学案》明确教学目的、重点、难点,第一堂课主要是学生通过自主或合作的形式进行学习,全班分成六组,每组选一个负责人。第二节课主要展示学习成果,教师适当点拨。

展示成果时,每组找一个代表发言,其它组员可以补充说明。通过展示可以看出,有些学生能发现阮籍诗歌中常用“孤鸟、寒鸟、孤鸿、离兽”等意象,特别是春生秋死的蟋蟀、蟪蛄,是诗人反复歌咏的对象。诗人借这些鲜明的意象来抒写各种深创巨痛或个人忧愤。但是有些学生却对此产生好奇,为什么阮籍对春生秋死的蟋蟀、蟪蛄感兴趣呢。有些组的学生代表解释说阮籍纵情任性,嗜洒成癖,个性旷达,蔑视名教,不服礼法。他有时“闭门视书”,则“累月不出”;有时“登临山水”,便“经日忘归”。但他又是个非常

压抑痛苦的人,因为他性格内向,做人谨慎小心,他的一些怪诞行为正是他内心极端痛苦的外在流露。阮籍的性格是为当时的社会所不容的,所以他注定是个悲剧,正因如此,他的诗歌中常常运用“孤鸟”“寒鸟”“孤鸿”“离禽”等作为意象,这一定程度上也显示了他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通过查找资料,合作交流探究展示,学生进一步明确阮籍诗歌的情感是与其个人遭遇和时代背景息息相关的。在此基础上,学生便能很容易找出“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襟。孤鸿号外野,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中的意象是“薄帷”“明月”“清风”“孤鸿”等等,诗人通过这些意象营造出了一种“悲凉凄冷”的意境。“孤鸿号外野”,这悲号旷野的孤鸿象征着世上的不幸者,最后一句的“徘徊”与“忧思”更是体现了诗人内心亘古的孤独与忧愁。阮籍的这首诗中表达的不仅仅是个人的孤独,而是整个社会人类的孤独,进一步说是阮籍所处的时代中广大人民的忧愁和孤独。而陶渊明所处的东晋偏安江南,整个世家大族都不忠心于司马氏,同时各士族之间常为了争权而北伐。从《归园田居》总可以看出陶渊明对官场的厌恶,他三次做官,三次归隐。“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句诗中有太多的辛酸与无奈。只是由于陶渊明的诗歌善于运用朴素的语言、白描的手法,善于运用一些清幽恬淡的意象,如“飞鸟”“菊花”等,所以读罢让人容易感到清新、自然、亲切,渐渐便忽略了其悲情的存在。但这首《杂诗十二首》(其二)有所不同,诗人开始先描写了日月更迭,万里辉煌的景象作为铺垫,一句“荡荡空中景”为全诗铺下了悲凉的感情基调。然后诗人又用了“晚风”“冷席”的意象,写出了因为天气的变换觉察出四时更替,更以“天寒”衬托出“心寒”,刻画了自己“不眠”的凄寒心境。接下来的两句陶渊明道出了“不眠”的原因,是因为没有可以陪自己说话喝酒的知己,从而感叹岁月匆匆而过,空留一个没有实现大志的自己。诗的结尾把悲伤推向了极致,想到自己坎坷的命途就只能暗自悲凄,到天亮的时候都不能平静下来,全诗充满悲伤与叹息。当然这只是陶渊明众多表现自己郁郁不得志的诗作中的一首。这种思想在《杂诗十二首其一》、《拟挽歌辞》等诗中多有体现。

通过比较分析可以看出,陶渊明诗中之所以经常出现归隐思想与孤独情感,也是与所处的时代相关联的,官场的黑暗与独立自由的个性是永远不能相容的,所以陶渊明选择了归隐。

这样通过对两首诗歌意象的分析,学生可以了解陶渊明与阮籍诗歌的异同,并且能进一步了解到陶渊明鲜为人知的悲情一面。

由此学生终于明白了诗歌单元的鉴赏主题为什么叫“以意逆志”“知人论世”。因为只有知人论世,我们才能真正明白诗歌的真正主旨与内涵。

通过以上整合分析比较展示,学生对阮籍和陶渊明的诗歌会有一个系统的区别和了解,然后教师再指导学生结合两人不同身世和性格特点,去解读其人生、其社会,这样层层深入,学生便能更深地去体会诗人不同情感所产生的根源。最后学生发现,无论是阮籍还是陶渊明,他们都受道家的思想影响很深,所以两人的咏怀诗也有相同之处,他们有相

似的创作背景与创作动机。对于这两首诗的比较鉴赏,不仅让学生对咏怀诗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时让学生对两位诗人及其所处的时代也有了明确的认识。

学习离别诗时,教师可以以课本为依据,让学生搜集同一题材的诗歌比较分析鉴赏,以便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离别诗的异同。例如经过筛选,学生可以发现文中李清照的《一剪梅》、黄遵宪的《今别离》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等都是离别诗。然后教师再引导学生搜集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柳永的“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难看冷落清秋节”等诗句,以此来比较离别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深刻解读古今离别诗的写作背景和诗人的人生历程。

通过比较后,同学们发现同样是离别诗,既有离别的辛酸与依依不舍,也有离别时的洒脱。之所以有这样的不同,是跟诗人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个人遭遇及人生态度等等有关。

通过整理,学生可以明确离别诗、咏怀诗等不同题材的诗歌常用意象及艺术特色,例如古人常用“柳树”“孤帆” “长亭”“雁”“芳草”等意象来写离别;用“月亮”“杜鹃”等来表达思念;用“菊花”“梅花”“松”等来表达高洁、坚强的高贵品质。学生通过学习与整理,理清了古代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与诗人情感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

以上方法与必修课的区别在于,必修课强调的是教师将技巧、方法与答案直接传达给学生,而选修课则注重学生自主学习,通过活动,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从而得出结论与方法。

(3)编写资料或校本课程,丰富教材内容

选修课与必修课教学的区别还在于选修课知识的拓展性与丰富性。因此在教材的基础上,指导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自主整合,编写教材对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来说非常重要。编写难度要求不能太高,只要学生能将所学知识进行一定的拓展即可。如在选修课学习的基础上,针对唐代诗歌,教师可以鼓励与指导学生编写“品味唐诗风韵”这一专题,目的是深化和拓展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在这一专题前面可以设计一个小的导语,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然后进行比赛,看谁将导语写的具体生动,而又形象可感。最后班长收集整理,然后将所有好的部分加以整合,最后的导语如下:

唐代诗歌犹如百花园中一朵绚丽的奇葩,芳香四溢,香远益清;又如一首悬念迭起的古典交响乐,优雅动人,扑朔迷离。以李白、杜甫为代表的唐代诗人像满天星斗,将盛唐的天空装饰得异彩纷呈。李白的豪放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岑参的瑰丽开阔都成了一道道迷人而亮丽的风景。走进中国古代诗歌,我们带着三分欣喜,七分好奇;走进中国古代诗歌,让我们跟随诗人一起去放飞想象的翅膀。

从以上导语中,教师可以看到同学们的智慧和文采,同样可以看到她们飞扬的个性。在此基础上,学生根据所学到的方法将诗歌单元分为几个常见的小专题,最后统一学习成果,初步定为“风萧萧兮易水寒之送别诗”“一壶浊酒论古今之咏诗史”“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之咏物诗”三个专题。而每一个专题后仿造课本的形式,都有三到四篇代表性的诗歌,如关于送别诗,学生选择了骆宾王的《于易水送人一绝》,李白的《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许浑的《谢亭送别》。每一首诗歌后都有清赏雅评、资料阅读、拓展运用三个部分,透过这些,学生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一类送别诗的特点和时代背景,同时我们也可以看到学生的创作能力与个性特点。

这样就将课本知识拓展到了课外,让学生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并从中体会到动手的乐趣。后来学生整理的这些内容被山东文艺出版社所用,编排成语文读本。学生从以上活动中切实体验到了实践的快乐,找到了成功的感觉,从而也激发了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当然对于这一过程,不要过分拘泥于专题的研究,将其等同于大学里的专题课。高中阶段对普通同学来说,主要还是打基础或初步研究的阶段,不是专门做深入研究的阶段。如果专题涉及层次太深,学生会知难而退的,这样便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教学成果事倍功半。所以拓展要有章可循,要了解学生的求知欲及接受能力。只有在真正了解学生需求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拓展与延伸。

其次各个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编排校本课程,如邹城市的学校可以结合地方特色与文化,指导学生编写“孟子文化研究”等校本课程;农村高中可以充分利用大自然风光,如田野、山川、河流等,指导学生编写“自然与诗歌”“风景这边独好”等校本课程,主要介绍家乡的风俗人情等。这样的编排都可以很好地发挥学生的特长,也可以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同时也可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总之,无论是重组整合,还是比较赏鉴,还是拓展延申,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特长。

2、教学过程的优化与提升

必修课侧重于教学内容,选修课应侧重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情感,所以让学生体验到发现求知的乐趣,是选修课教学的一大亮点。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情感对个性心理特征和行为动机都具有较大的影响,是影响学习者学习行为和学习效果的重要因素。

教育的过程就是一个情感的交流过程,人的认识活动与情感是密切相联的,任何认识过程都是在一定的情感诱发下产生的。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大脑协调活动的过程,是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美国体验主义代表人物卡尔·罗金斯还主张,教育的目的不仅应包括认知的发展,还应包括情感的发展,是对整个人的教育。

情感是促成行为的一种动力,积极的情感能够促进某种行为向好的方向发展,而消极的情感则起阻碍作用,甚至引发不良的后果。学生有了对学习强烈爱好的情感,就会增强其学习积极性,主动地探求新知识,大胆地进行创造性思维,顽强地克服各种困难,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因此教师应该强调利用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积极情感因素,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动机。

(1)阐发诗歌情感、塑造学生人格

文学是用语言塑造形象以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简称语言艺术。语言艺术有不同的体裁,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这些既是人类审美活动的重要产物,也是教育学生进行审美的重要对象。[9]

中国古代诗歌与散文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有着无穷的艺术魅力,是人文精神的理性张扬。学习古典诗歌,汲取其精华,对于加强学生思想道德修养、陶冶高尚情操、磨练坚强意志、提高文化品位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方法如下:

①以情促学

古代诗歌与散文中大多蕴含着丰富的感情,而且这些感情真挚而感人,如“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报国壮志,“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自信,“儿寒乎,欲食乎”的浓浓亲情。“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告诉我们要胸怀宽广,仁义满怀,心忧天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则告诉我们做人要有高尚的情操。这些名句中的情感是诗人人格魅力的再现,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反复强化这些诗句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体验到人格的魅力,进而来指导学生的人生定位。

②以读促学

诗歌教学重在诵读,教师适时地指导学生进行大声诵读可以放开心胸接纳古人豪放的情怀,感受或喜或悲或闲适或恬淡的情思,通过不同形式的诵读,如配乐朗读法、默读法、情境朗读法等,让每个学生都在特定的情境中走进诗歌、走近诗人,领悟诗歌的精神实质,进而与诗人的情感形成共鸣。通过诵读涵咏,让学生体味诗中反映的生活美、自然美、情感美、艺术美。潜移默化中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不断提高他们的鉴赏审美能力。

③以赏促学:

诗歌中有许多经典的艺术形象,通过分析鉴赏这些艺术形象,不仅可以让学生提高审美能力,同时也可以使自己明确人生的目标与追求。比如通过屈原《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我们可以知道做人要有高洁的情操。通过鉴赏《梦游天姥吟留别》,我们可以了解李白蔑视权贵的精神及追求自由的个性。而通过鉴赏分析诗歌中的各种形象,学生能有针对性地确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总之,教学中,教师应该努力挖掘古代诗歌散文中的情感因素,并不断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既有知识更有精神的文化人,培养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对理想和未来的追求,对自然与人生的关怀,从而让学生在诗歌学习中铸造高尚完美的人格。

(2)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个性。

个性发展指的是在一定时间内个体能力、动机和价值的独特模式的确立,它使个体事

[10]先倾向于以独特的方式,对各种情境和环境刺激作出反应。

可见,人的个性发展与社会、家庭和教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高中语文选修课为学生个性发展提供了有利的环境。

语文教育是为学生语言的发展服务的,语文课应当是教师引导学生感受语言、模仿语言、创造语言。我们的语言教育情境应该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其乐无穷,而不是一种极端实用主义的“有用”。[11]

因此教师要注意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的协调,选择一些与学生生活贴近的问题作为素材或充分利用教材中情境、情理、情趣、情态来激发学生的情思唤起学生的心灵感应。

①采取多种形式,关注学生个性成长

教师可以通过与名人对话、报告会、演讲会、探讨会、辩论会、影视欣赏、文学社等不同于必修课的教学方式实现其教学目标,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关注学生的个性成长,真正实现民主性和探究性。社会需要高中生有多元化发展,潜质不同、兴趣各异的所有学生实现其发展的可能性,从而形成开放的视野,初步的创新能力和自主选择能力,养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所以教学过程一定程度上也是学生个性成长的一个过程。

学生性格复杂多变,有些学生较为外向,而有些则相对内向,不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而有些则比较怪异。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布置内向型的学生负责书面材料,例如演讲会、辩论会等材料的收集、整理、加工,而外向型的学生在课堂上可以在材料运用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演讲才能、辩论才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展扬他们的个性,使他们从学习中找到成功的乐趣。

而这种交流,可以使一些性格不同,才能各异的同学之间形成互补,从而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性格学生的发展需求。

②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学生创造个性

在当前全面推进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探索培养学生创作力的有效途径和方法,不仅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又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新出台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语文选修课程关于《诗歌与散文》的基本要求是:展开联想和想象,对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产生共鸣,发现作品丰富内蕴和深层意义,对作品有独到的感受和创造性理解,具有批判质疑的能力。其对评价方式的要求为:读书报告、读书札记、评论鉴赏文章、朗诵表演、创作成果。

根据维果茨基的“最佳发展区”理论,我们应该由浅入深地帮助学生设立思维的梯度,[12]或者说一步步提高思维的难度,让学生在“思维登山”的过程中展现出潜在的能力。

维果茨基把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在独立活动中所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之间的差异”确定为“儿童的最佳发展区”。所以教师 的引导与激发至关重要,特别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而创造性思维求异性、联想性、发散性、综合性、独创性等特点决定了教师在讲课时应该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扩展学生的思维视角,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如在讲解《项羽之死》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几个问题:你认为项羽是个怎样的人?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认为他有侠骨柔情,有人认为他刚愎自用,有人认为他勇敢善战,有人认为他鲁莽等等。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接着问大家,“如果项羽不死,结局会如何?”,学生对此很感兴趣,大家分成小组,热烈讨论,最后他们终于悟出了“即使项羽垓下不死,他也终究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因为他的性格悲剧决定了他的命运结局”。由此,教师继续引导“在项羽死之前,你想对他说什么”,这个问题,同学们非常感兴趣,他们纷纷举手表达自己的想法,如“项羽,我想对你说,凡事应该三思而后行,不可盲目臆断”。“项羽,我想对你说,过了江东,你仍然可以重头再来,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但是希望你能改变一下自己,让自己多一些宽容,多一些理解”。“项羽,我想对你说,你的骨气令我钦佩,你的英勇让我仰慕,但是,我多么希望你能再多一些智慧”。大家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得到了大胆的碰撞,经过讨论,同学们都发现了思考与创造的乐趣。由此可见,只要教师采用开放探究的原则,学生的创造思维就可以开出异彩纷呈的花儿,他们的个性就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3)创新教学模式,尊重学生个性

在诗歌与散文系列教学中要注意纠正传统教学中的偏颇。第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的解读,不一味追求统一的标准化答案。第二,不要系统讲授文学鉴赏理论和文学史知识,用作支撑的阅读鉴赏知识应渗透在阅读实践过程中。第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把目光投向课堂之外。[13]

因此转变教学方式是此次新课改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有效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需要。而转变教学方式就是要改变那些不利于学生成长、不合乎时代需要的教学行为和相应的思维方式及态度,调整师生教学活动的整体结构,使教学活动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和教师能力的提高,更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而传统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压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束缚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看法,教师不要强求答案的整齐划一。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课堂教学才能注入新鲜活力。

所以对于选修课的学习,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批判阅读,多元解读,大胆质疑,合作探究,关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每一次细微的改变,有时甚至一个眼神,一句简单的回答。新课改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该将时间大胆地留给学生,转变自身的角色,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知识的引导者。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让他们多动手体验,从经验中去发现规律,找到成功的感觉,而不是仅仅依靠学生的学习成绩来评判一个学生的好坏优劣。而处于青春期的高中生,正是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时期,更需要得到教师的指点与关注。而处于思想相对活跃期的学生,比较喜欢自主探究问题,而不是教师公式化的灌输。

由于《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全册分六单元,一、二、三为诗词,四、五、六为散

文。每单元都由“赏析指导”“赏析示例”“自主赏析”和“推荐作品”四部分组成:其中示例诗文各是一篇 ;自主赏析诗四首,文三篇;推荐诗五首,文二篇:全册三者的比例是6:21:21。所以教师可以根据教材设置,有针对性的指导学生在赏析指导的基础上,自主赏析,不断提高自主探究鉴赏能力。而对于推荐阅读的诗歌,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来选择阅读赏鉴。由于诗歌散文重在赏析,所以指导学生阅读并真正领会单元赏析指导必不可少。而在赏析指导后,每单元都有一课经典的单元赏析示例,如第一单元是白居易的《长恨歌》,诗歌后面从诗题、主旨探究、作品结构等方面对诗歌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解读,这样有助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深入探究诗歌。而在赏析示例后,便是自主赏析,这应该是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分类整合解读的过程。这个过程一定要把时间交给学生,教师适当的指导和点拨,而不能像必修课那样面面俱到地详细讲解。教师在指导教学时,要让学生从中筛选出自己感兴趣的作品,然后根据一定的原则进行再分配组合。通过布置课前预习,查资料等方式,让学生先形成自己的看法,同时要求他们将想法形成文字,通过“与古人对话”、情景再现法和小论文等形式,让学生真正走近作者的内心世界。这样在课堂上,教师便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行批判阅读,多元解读,自主探究甚至大胆质疑,从而形成自圆其说的意见。然后通过学生之间的互评、自评和教师的评价,鼓励学生的发现与创新。

其实无论是哪一个版本的选修教材,基本上都体现了实践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探究式学习是指学生围绕一定的问题、文本或材料,在教师的帮助和支持下,自主寻求或自主建构答案、意义、信息或理解的活动或过程。

[14]

因此,教师应该由讲解为主转为引导启发为主,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实践,找到答案的支点。通过丰富的实践与交流活动,学生收获的将不仅是学习的结果,而是学习过程的乐趣和学习的方法与技巧,这将对学生终生受用。

而在选修文本中,《中国小说欣赏》最易于设置问题让学生探究,因为本书所选诗歌大多是经典之作,如《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等的节选,而节选部分又是经典中的经典。而这些节选部分,学生并不陌生,所以对于文本并不需要过多讲解。教师应该认真备课,设置适合学生探究的问题,这些问题既要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又要有一定的难度,最好接近于学生的“最佳发展区”。这样在教师指导下,学生探究起来才感兴趣。只有感兴趣,他们才能将自己的才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出来。如对于《情真意切释猜嫌》一课,教师可以设置这样一个问题,“读完本文,如果用两个比喻来分别比喻宝钗与黛玉,你们觉得用什么比喻好呢?”这个问题,学生兴趣盎然,他们分组进行讨论,讨论的非常热烈。经过大概十分钟的合作探究,喜欢动脑,思维活跃的同学的观点马上亮出来了,有同学说“如果黛玉是一块冰的话,那么宝钗便是一团火,宝钗用她的热情、关心一点点融化了黛玉心中厚厚的冰,她们终于冰释前嫌。”这位同学的话音刚落,大家便报以热烈的掌声。接着有同学说“如果把黛玉比喻成一棵弱不禁风的小草的话,那么宝钗便是那一缕温暖的阳光,宝钗用真诚的阳光触到黛玉心灵最柔软的角落;用真诚的阳光换得世外仙姝

心香瓣瓣,尽释前嫌。”这位同学说完,同学们的掌声更为热烈。还有同学将宝钗比喻成太阳,将黛玉比喻成月亮。最后经过将近一节课的讨论,同学们得出的结论是“真诚是心与心之间最温柔的纽带,真诚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永恒桥梁,让我们把自己温暖人心的阳光洒向身边的每一个人!”这正是教师想要向学生传达的观点。这堂课上得其乐融融,通过合作探究,同学们充分体验到了探究与成功的乐趣。而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也使他们的个性得到了最好的发展。

对于自主探究,考试大纲指出“探究是指探讨疑点难点,有所发现和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属于F层级。在谈到“探究”时,《考试说明》中共提出了三点具体要求: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要求从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各个方面探究作品的深刻思想;探究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要求从人物形象、时代背景、环境氛围、细节描写、语言表达等方面入手,探究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要求立足自我,感悟和体验文本,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探究能力”的考查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特别是最后一项要求,“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提出自己的见解”,更是对新课改下选修课教学效果的直接测验。这也告诉我们,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多探究,勤思考。

最近几年高考题,特别是阅读题中不断增加对探究题的考查比例,这就要求教师在学习文本的基础上,交给学生探究的方法,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引导学生学会探究:

①训练思维、注重层次

探究题注重的是学生的发散思维,面对同一个问题,要让学生学会从多角度来挖掘其深刻内涵。在平时训练时,教师应该多强化学生的深入思考与探究能力,多设置有争议性的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不求答案的一致,但求言之成理即可。探究时,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角度,对于小说,我们可以从情节结构、主题把握、叙事技巧、艺术特色等角度来看其合理与否。

②重点突破、多面开花

探究题的答案往往很多,许多考生认为探究题就是天马行空地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一味地去阐述自己的观点。岂不知,这样不但不能得高分,反而容易浪费时间。做探究题时,学生一定要围绕探究的主题,重点突破,围绕重点来阐述,不可平均用力。在阐述重点的基础上,可以做到多面开花。

③结合文本、述评结合

在组织答案时,需要在不长的篇幅里,充分、准确地阐述观点。这就要求学生在答题时一定要紧扣观点,找准找足论据。从文本入手,从文本中引述论据,结合引述的论据围绕已定观点作分析论述,阐明自己的见解,体现自己的特色。任何阅读都是从文本出发,观点来自文本,论据来自文本。在论证时,学生需要做的就是让自己有创意的观点在文本中找到依据,也就是采用“述评结合”的方法,结合文本来叙,发挥自己的想象来评,评

述结合,才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总之,新课改不仅仅要体现在教学内容的改变上,还要体现为教学方式的改变,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评价方式的改变上,高考对于探究题的考查其实便是新课改精神的最直接体现。

(4)利用多种教学资源,提倡个性化写作

新课标设计的选修课对于“诗歌与散文”的教学目标其中一项要求是:尝试诗歌散文的创作,组织文学社团,展示成果,交流体会。[15]《语文课程标准》在“作文”问题上提出,要引导并帮助学生“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力求有创意地表达”等等。这些要求正是个性化和创新化作文的具体要求。由此可见,创新作文就是要从成全学生的生命出发,使作文成为学生张扬生命、激扬文字、放飞想象、袒露心灵的途径和方式,张扬个性,才可能不断创新。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作文与做人,所以我们应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写作,而不是一味模式化作文,模式化写作只能让学生的学习兴趣丧失殆尽,继而对语文学习也丧失信心。学生作文中鲜活个性的缺失,是作文教育的痼疾。而个性化的作文教学可以尝试以下做法:

①充分利用课本资源,探索写作方法

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表现个性化的思想感情,写自己所想所思所感。叶圣陶先生早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写的《作文论》就说:“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这“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就是要写出自己的心声,表现个性的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引导学生学习个性化写作的技巧和方法,并努力在作文中加以练习与体现。如《中国古代诗歌散文鉴赏》中有比较经典的两篇文章:《祭十二郎文》和《项脊轩志》。这两篇文本之所以能够穿越历史时空,依然感动着无数读者,就因为其生动的细节描写和真实的情感流露。为了让学生真正领悟作者的情感与写法,教师可以用一周的时间,让学生自己搜集有关韩愈和归有光的经历和作品。然后在此基础上,引导他们多读,通过诵读涵咏,让学生感受文中的真实情感。教师可顺势利导,引导学生找出作者是如何来表达这些感情的,通过分析交流合作汇总,学生终于明白,其实真正的好文章并不需要多少华丽的辞藻,而需要的是一些细节描摹和刻画,是点滴的生活小事中所体现的真情。对于归有光《项脊轩志》中的“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学生领悟最深,读得非常动情。为了学以致用,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细节描写的亲情文章。下面是一位女生写继母的片段:

母亲的突然离去让原本安静的我更加忧郁、落寞、不知所措。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最理解我的人已经走了。我固执地将所有色彩斑斓的衣服尘封箱底,换上孤独的黑色。就这样,我日复一日地绝望着。而她的到来,无异于在我的伤口上又洒了一把盐。我将对母亲所有的思念都化为对她的仇恨,恨她夺走了父亲对母亲和我的爱。我从不正眼看她,甚至宁愿吃方便面也不吃她做的饭。

而她似乎忽略了我仇恨的目光,坚持给我织毛衣,即使我曾经不止一次地把她织着的毛衣扔到垃圾桶里。看着她尴尬地把雪白的双手伸进垃圾桶里,小心翼翼地捡起那件毛衣,再宝贝似的拿去清洗,高傲的我竟有一种莫名的报复后的快感和满足。

从此,她更加小心翼翼地与我相处,早晨饭桌上的牛奶煎蛋,晚上伏案复习时书桌一角的热牛奶,高考时,窗口那一抹熟悉的身影。她所做的一切,都像极了我的母亲。我望着星空,星星向我眨着眼,“妈妈,我该怎么做呢?”我第一次感觉到抉择的艰难。

轻柔的秋风静静地吹落了枯黄的秋叶,带着一丝不舍,恬静地投进了大地母亲的怀抱。我站在山顶,望着初升的红日,她把手放在我的肩头,轻轻地为我披上刚织好的那件漂亮的白毛衣,然后,她递给我一张CD《New Baby》。我的眼角开始湿润,她微笑着说:“你的母亲去了天国,她希望你快乐,我理解你对我的仇恨,我也知道自己永远都无法代替你的母亲,但我正在努力使你快乐。”我的心突然有了幸福的感觉,我慢慢地把头埋进她的怀里。轻轻地唤了一声“妈妈”。

这篇文章的成功之处在于作者用真实的笔墨将继母的爱娓娓道来,感人至深。这一方面得力于小作者对生活的细致观察与深刻感悟,另一方面也得力于其敢于说真话,文中不管是对母亲真切的思念还是对继母的仇恨,都源自于现实生活与人之常情。特别是继母将雪白的手伸进垃圾箱里为我捡毛衣的情景,刻画得尤为动情。作者能用真实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从而有力地突出了“有爱在心中”这一主题,很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同时从文中,我们也很容易看到作者的鲜明个性。

这篇文章后来发表在《中学生导报》上,这篇作文的发表激起了她浓厚的写作兴趣。虽然这位女生现在已经毕业多年,但是至今仍保持着写作的习惯。

其次在平时的作文训练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向学生讲解个性化写作的重要性,“文如其人”,通过作文,学生应该展示自己的学习、生活面貌,能够体现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观,能够体现自己的情感动向,这才是一篇好作文的基本要求。最近几年高考作文出现了太多模式化作文,这些模式化作文千篇一律,从中根本看不到当代中学生的个性与风采,所以导致近几年高考作文高分率很低。针对这种情况,高考对学生的个性化写作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学生要写出自己的特色,要展示自己的个性。

可见,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写出自己的风采与特色,是当代中学生必备的优秀素质。

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发挥学生的写作潜能

为了更好地激励学生进行创作,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运用丰富的网络平台这一资源。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建立博客,鼓励学生在博客上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开始时,学生可能不太适应,但教师可以将班里的同学加入一个圈子,然后从班级里找几个学习好的同学

做管理员,这些同学可以分成七组,每天一人值日,值日目的是将同学们好的作品加“精”,教师要求每天加为精品的作品不能超过五篇,这就避免了加精的盲目性。而每天加精的作品,教师都要严格审核。教师最好要求每个同学尽量都要评论一下加精作品,教师也要跟踪评论,提出自己的指导意见。由于学生对于网络非常感兴趣,而且这种交流方式又能让同学们享受到交流和被关注的乐趣,所以大部分同学都能按要求完成。当然这种方式也有弊端,比如一些住校生和一些家里上网不方便的同学就很难参与其中。于是教师可以在班里成立一个小型文学社,文学社的同学负责将不方便上网同学的作品发到网上,当然这项工作也可以由教师来完成。当然这种方式不能代替传统的作文,但比传统的作文更能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因为网络的方便,可以让同学们看到别人的文章,同时自己的文章也能被别人看到,这就避免了传统作文一般只有教师才能批阅的弊端。

另外教师可以逐步引导学生加入更为广泛的文学圈子,如:中国当代文学、心灵憩园、文学圈、中国散文网、文学江湖等,这样的圈子可以扩大学生的交流范围。当然一些写作比较好的同学,教师可以推荐他们去一些论坛,如雪晴论坛、十八巷论坛、大河论坛等等,学生可以在论坛里直接发表文章,这样好的作品就都有可能被编辑看到,或者被发表。这就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写作兴趣。

同时,同学们通过浏览别人的文章,特别是一些经典的作品,可以不断学习与借鉴,从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这种交流方式可以让很多同学充分展示自己的特长与个性,让一些平时不喜欢写作的同学也参与其中,其乐融融。

当然,教师对学生平时的作文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来进行,教师可以将学生的作文打在自己的博客上,然后分别让同学们评论,最后教师结合学生的评价做出自己的客观评论,而同学们不仅可以看到每个学生的作品,也可以看到教师和大部分同学的评论,这种方式直接而开放,有利于学生找到自身的不足,从而更好地改进。

总之,网络资源丰富多彩,引导学生恰当合理运用,可以增加学生学习的兴趣,扩充学生的知识面,从而达到资源共享。

3、教学形式的突破与互通

活动教育反对“知识本位”“教师本位”,反对把学生作为知识的容器,反对灌输,反对被动接受,主张尊重学生,解放学生,让学生成为自己学习活动的主人,让学生的天性得到发展,重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直接经验,鼓励学生通过自主活动和主动学习获得身心和谐发展。[16]

可见活动课作为一种新型的课程形态,在对全体学生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同时,尤其着眼于促进学生的个性自主和谐地发展,使他们具备国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增强时代发展的适应性。活动课的基本特点是实践性强、综合性高、自主性明显,这些特点与选修课要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能力和个性化发展有许多相通之处。所以教师应该将活动课与选修课紧密地结合起来,进一步发挥活动课的优势,进而实现选修课的教学目标。

以《诸子百家选读》为例,教师可以通过撰写小论文的活动让学生实现其个性化发展的目标。活动课教学参考设计如下:

论文题目:儒家思想的现实意义 ①活动目的

设置这个题目目的是让学生对诸子百家散文的意义有更清晰的认识与解读,并能结合当地的地域文化,如孔子、孟子的古迹及作品来增强学生对于诸子百家思想的深刻认识。培养学生归纳、收集,科学研究材料的能力。

通过对所收集的材料的筛选、整合与应用,培养高中学生的自主研究精神。通过学生写作论文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精神与合作能力。最终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化的热爱,并以古典文化中的思想精髓来指导自己的学习与生活。

②活动过程

整个活动课分为材料收集、写作、交流和展示四个环节,中心是写作。这项活动主要在课下完成,课上教师只需要讲解具体要求与步骤,学生课下查询资料、写作;课上交流和展示各自的论文。活动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分组进行,但一定要落实到实践中,如笔者所在学校位于孟子故里,所以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孟庙、孟府,也可以带领学生去参观孔庙、孔府、孔林,充分利用这些有利资源。另外教师应该指导学生大量阅读儒家著作,了解儒家思想的精髓。除此之外,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资料搜集、调查、访问、实地考察、分析、总结、交流、反思等方式来获取资料与信息。

通过分析综合可以看出,学生对儒家文化的现实意义认识基本到位,如孔子思想中的为学、为文、为人的观点,学生深有感触,他们经过分析得出,早在两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我们现代人都无法做到的一些先进理念,如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孟子的“不以规矩,不成方圆”“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仁者无敌”“富贵于我如浮云”等,都是思想的精髓。

儒家思想对处于物欲横流的社会中的我们有非常深刻的借鉴意义。他们的思想可以使我们的心灵得到净化,灵魂得到陶冶,可以为我们做人提供一面镜子。

③活动指导

教师可以提前播放一些关于百家讲坛中对于《诸子百家》解读的精彩片断,如于丹解读《论语》《庄子》等,因为这样的解读比较接近学生的生活,所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推荐一些相关的参考著作,应该制定一个详细计划,计划包括:规定写作格式要求,作业完成日期和论文的评分标准。教师应注意跟踪调查,鼓励学生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写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和看法。同时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写出不同风格、不同观点和看法的小论文。教师 18

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召开论文交流会,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来使学生的智慧得到最充分的肯定。

④活动成果展示

学生甲: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的教育思想可以说是为中国的教育发展打开了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们可以窥见孔子思想的精髓所在。

首先孔子教育思想重视受教育者的德育教育,这走在中国教育的前列。其次,孔子倡导学生的全面发展,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在教育内容上,孔子的教育思想特别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孔子说:“子以四教,文、行、中、信。”并以“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来教育学生。所谓“六艺”,指礼仪、音乐、射箭、驭车、书法、算术等方面的内容,礼、乐、书、数是文,射、御是武。他教文化的场所有杏坛,教武功的场所有射圃。从教学内容可以看出,孔子的教育思想既包括了为人处世的教育,又包括了文化知识和实用技能的教育。在培养目标上,孔子认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很显然,孔子的培养目标是让学生具有丰富的知识,具备外在的气质,内外统一,从而达到全面和谐的发展。在教育方法上,孔子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发展其思维能力。“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强调启发学生的主动思维。他要求学生必须通过自我努力,进入一定的学习状态,然后教师才能因势利导,适时点拨,进而使学生触类旁通。孔子认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有把学习和思考二者结合起来,才能有所成就。孔子的这些思想至今仍然闪耀着智慧与理性的光芒。

学生乙:儒家思想要求人要不断自我完善,要修身养性,要爱人,这都是现代社会中的我们很难做到的。现实社会中,经济发展了,但人与人之间变得越来越冷漠,这需要我们从儒家思想中吸取精髓。人与人之间只有和谐发展,这个社会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谐。

当然学生的活动成果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教师不但可以真实记录学生的活动过程,为以后进行总结和评价提供依据。还可以通过活动成果看到学生精彩的分析,飞扬的个性。这样的活动既可以避免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枯燥单调,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得到全面发展。同时还可以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获取知识,从而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可谓一举多得。

第二篇:高中语文选修课教案范文

篇一:高中语文选修一教案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

《长恨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的朗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目标:结合背景知识了解这首长篇叙事诗的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艺术特色。

教学重点:深入体会诗歌的情感,把握诗歌的主题。

教学难点:初步鉴赏这篇脍炙人口的杰作艺术上的独到之处。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设备,u盘、光盘等道具。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课余时间围绕老探究所给探究题,有目标地查阅资料,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步骤:

导入:《长恨歌》就是歌“长恨”。“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故事的焦点,也是埋在诗里的一颗牵动人心的种子。而“恨”什么,为什么要“长恨”,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感受。

一、作者介绍

1、作者生平

篇二: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案例

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案例

重庆市大学城第一中学校:陈波

课题:《普通话和方言》

一、类属与特征分析:

本堂选修课属于高中选修的最后部分,目的在于了解祖国丰富的语言知识,积累更多的语言常识,同时也能够给下学期开始的高三总复习打下较好的基础。由于学生的年龄和阅历的关系,他们对方言的了解还是很少的,也不一定对这些感兴趣。所以,本堂课的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参与与接受,要调动他们的参与积极性,也要使他们学有所获。

二、课程构思:

充分利用异地方言发音与本地发音和普通话发音的差异,调动学生兴趣,利用比较教学,寻找不同方言中的特征并对语言有一些较为清晰的了解和印象。

三、课堂准备:

安排学生利用周末回家的时间收集两句方言,学会并带到课堂交流。

课堂实录(简)

一、导语:

大家都知道“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这句谚语,谁能解释为什么会有这么个说法?(学生各抒己见)

二、引入教学正题

师:刚才大家说了自己的看法,总体而言,都还是看得很准,就是人话也好,鬼话也好,总是有不同的交流对象,所以,不同区域,不同群体总有自己专用的语言,这就是我们要讲的方言。上周的时候安排同学们去寻找不同的方言,我们找几个同学来展示下。生:展示方言??(略)

师:前后我们一共找了十个同学来展示方言,大家觉得能不能听懂?

生:有些能,有些不能。

师:应该是多数都不能吧。

生:(笑)其实说出来的本人也搞不懂,他们发音都不标准。??有些是乱说的,蒙你的。(哄堂)

师:好,看来不同地方的方言不仅和普通话有区别,甚至和我们所说的重庆话也有很大的区别,请大家总结出重庆方言与普通话的区别

生(讨论)?? ?? 师:请各组选一个代表出来把总结出的区别展示出来。

(学生分组在黑板上展示结论)

师:各小组总结得还是很好的,基本囊括了重庆话与普通话的明显区别。接下来,请大家拿出资料书,找到对应章节的训练,马上对所学进行巩固。

(学生在完成课堂练习的时候,很多学生嘴里还在念念有词的重复刚才的方言)

师:刚才大家做了巩固训练,那上面的知识在书上都能找到答案,我们就不花时间了。根据先前所接受的知识,我们都知道各语言的差别体现主要是三个方面,即:语音、词汇和语法。我们学以致用,请大家把检测题拿出来,我们从语音开始,看看平常有多少字的读音是不准确的,也顺便纠正下读音。

(师生互动,逐题探讨)

师小结:从答题过程可以得出结论,我们所用的重庆方言,虽然属于普通话的基础方言——北方方言的一个分支,但和标准发音的差别还是很大的,所以,我们要尽力的保证自己的读音准确,也可以减少答题时犯低级的错误。

四、课堂收获

选修课的教学一直是我的一大困惑,严格的说应该是整个年级的困惑,学生面对“选修”二字,总是觉得不重要,而且,由于这里的“选”并不是学生自己选的,所以很多学生对于看来不那么重要又欠缺兴趣的选修课程,就厌烦得很。但是,从长远来看,选修板块又对学生的积累有很大的帮助,不能放水,所以,如何调动学生,使之积极的投入,就成了最大的难题。

本堂课也许没有多大的亮点,但我个人觉得它之所以典型,就是这堂课的学生参与性很强,连带着后半堂的一直让学生讨厌的语音练习也能够搞得热火朝天,毕竟是主动性的作用,所以,课堂的设计能够左右一堂课的走向,甚至能够影响一堂课的结果。

篇三:高一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阅读课教案

高一语文阅读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优化读书效益

教学重点:

探索营造“书香校园”、发挥读书育人功能的具体方略

教学难点:

有效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调动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

带学生到阅览室阅读《欧亨利小说选》《傲慢与偏见》《青年文摘》《天文家的故事》等等书籍 课后要求学生交读后感

教师心得: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阅读课教学,长期以来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该课型普遍高耗低效,处置随意,经常被忽略、遭怠慢,已是不争的事实。学术界关注不够,不少一线语文教师待之草草了事。这可以说是语文阅读教学“少、慢、、差”的一个缩影。阅读课当前现状与其实际地位是极不相称的,它们理应受到与身份相应的待遇。本文客观分析、细致研究了阅读课,认为在新课标背景下,只有认真理清阅读课的教学思路,精心设计一节课和一单元的整体结构,阅读课可以达到有效、有用、可控的效果。

教师处理阅读课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按讲读课上,二按自读课上,三上成训练课。其五,学生对阅读课的认识和表现。学生受教师的影响很大, 1 但总体上不重视。主要表现出四种倾向:被动接受,毫无目的;浅尝辄止,不加思考:身在教室,作壁上观;无可奈何,机械学习。其六,高中语文阅读课教学效果及现状。由于必修课教学时间紧、任务重,教师又侧重于精读课的备课、讲授,忙于抄教案、改作文。阅读课教学便走向边缘化、形式化,效率较低,效果较差。这种状况还在持续着。强调各种阅读方法的综合运用,重在训练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思维能力,掌握必要的阅读策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最终达到独立阅读的要求,并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此,我呼吁,让校园内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橱窗、每一个标记都浸润书香的味道。全校各班级都可利用图书角交流书籍,利用黑板报推荐优秀作品,利用“读书论坛”交流读书心得。学生会还可以定期开设读书沙龙,介绍优秀作品,畅谈读书体会。

有效、有用、可控的阅读课是教师认真负责、精心设计,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的结果,是师生共同努力的结晶。新课标下,教师要迎立潮头,做新课标课堂的勇敢践行者。2 篇四: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高中语文优秀教案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一、指导思想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课程改革,打造优质、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根据市教育局《关于全市开展中小学优秀教案评选活动的意见》精神,特制订本办法。

二、评选要求

1.教学理念新颖。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2.教学设计最优化。是教师备出来、上出来、赛出来的,要好用、实用、管用。3.教学手段使用恰当。根据教学实际,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

4.教学设计环节完整。要有课后反思,同时对本教学设计提出使用建议。5.引领与借鉴作用大。要真正发挥优秀教学设计的带动、引领作用。6.教学设计要求详案。

三、教案基本要求

1.按照国家《课程标准》(高三《考试说明》)的总体目标和教学要求,教学目标明确,教学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重难点得到有效突出。

2.根据教学内容,科学、灵活地选用教学模式和方法。所采用模式和方法,能有效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主线”的教学理念。

3.侧重于课堂活动和问题的设计。要突出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普遍性,关注活动的实际效果。问题的设计要具有思维深度,具有启发性和指导性。

5.教学流程要符合认知的一般规律。充分体现教学过程的层次性、渐进性,环节过渡自然;教学指导语准确、简练、流畅,教学指令清晰。

6.充分体现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生活、关注人生,有利于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利于身心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兴趣、习惯、思维品质的培养。

四、教案要素结构

1.教学内容:课题、课时、课型、目标。

2.教学目标:依据课程标准,对本课时的知识点、能力点、教育点、重难点等四个方面的目标,进行细化、具体化的描述。

3.教学模式、方法和手段:对本节课使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简要描述。4.教学过程:对任务设计、问题设计和活动设计,进行详细的说明;对课堂教学用语,如导入语、过渡语、评价语、讲解语、总结语要有清晰的表述。5.随堂训练和拓展性素材:要有为达成教学目标所设计(或采用)的巩固性训练题(组)、阅读材料等课堂教学资源。

6.课后作业: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多样化的课后作业。作业数量要适当,课时作业总量不超过30分钟。

7.教学反思:根据实施情况,对本节课的教学得失进行反思和总结。

五、评选办法

1.本次征集、评选活动,面向所有全市普通高中高一、二年级全体语文任课教师。2.本次征集、评选的教案,为课文详案,必须为经过实际的课堂教学验证,具有较高的课堂达成度的课时教案。

3.本次征集、评选的教案,必须为教师个人(或集体)独立编制、且与本人所带年级教学进度一致、随堂使用的课时教案。4.参赛教案必须经过层层选拔产生。各高中学校要成立相应的评选组织机构,负责初评;教师个人申报的教案,不纳入评选范围。

5.评审以1周为周期,各单位力争周五完成推荐,下周一上午务必申报完毕。6.市教研室组织相关专业人员组织评选,适时公示结果。8.申报的教案应采用电子稿形式,发到指定邮箱。

附件:1.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2.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样案)

附件1:

高中语文优秀教学设计课型模式

现代文新授课

一、激趣导入,检查预习

结合文本思想内容、艺术特点,作者生评,写作背景等,借助语言、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设计精要的导入语,激发学习兴趣,打开学习突破口。

教师提前布臵预习任务,课堂上检查。预习任务以语言基础知识、文体、作者、疏通文本等方面的内容为主。

二、目标导航,自主阅读

目标的确定以中等学生知识水平为准,要兼顾“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

根据学习目标、结合文本特点从思路梳理、整体感知、关键语段、艺术特点等方面设计探究性问题。提出明确的自学要求,结合学案,组织学生自学。

要特别强调学生对文本的熟悉度,加强对文本的诵读,初探文意,形成对文本的整体认知。这是语文学习的基础和关键。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文本,完成三个基本任务: ⑴语感生成:进行必要的听、说、读、写的训练。

⑵情感萌发:在朗读中体会作品及作者的情感。

⑶思想积淀: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陶冶高尚的情操和形成健全的人格。

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交流、研讨,解决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班内交流发言,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是教师讲解的重点。

四、重点讲解,深度研习

适当引入与文本相关的延伸阅读或升华主题的内容,强化课堂教学内容。针对重点难点,教师“精讲”。讲授的内容要突出重点、难点,讲解问题透彻到位,始终把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学习的品质和创新意识放在首位。

五、当堂达标,拓展提高

选取与文本内容相近、文体相似的作品,文本赏析性作品或同一作者的作品,参照高考阅读题命制题目,以延伸阅读空间,开拓阅读视野,陶冶审美情趣,提高阅读能力。我们认为适当的课堂检测能有效的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进而促生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文言文新授课

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结合文本思想内容、艺术特点,作者生评,写作背景等,借助语言、图片、音频视频等手段,设计精要的导入语,激发学习兴趣,打开学习突破口。

教师提前布臵预习任务,课堂上检查。预习任务以语言基础知识、文体、作者、疏通文本等方面的内容为主。

二、明确目标,安排自学

三、合作学习,交流探究

学习小组内部相互交流、研讨,解决自学过程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在教师指导下,班内交流发言,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是教师讲解的重点。

在充分自学的基础上,尽量鼓励学生自己解决文本翻译的问题。必要时可以把译文发给学生(或者让学生在对照注视互相探讨后,再

篇五:高中语文课教案

高中语文课教案

想北平

语文教研组 李蕊新

教学目的:

1、理解感受老舍先生对北平的眷恋深情。

2、由老舍文章中从小处入手的写作方法引领学生在写作时注意抓细微之处。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流溢在字里行间的怀乡之情。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注意写作是抓住细微之处的能力。

教学媒体:多媒体

教学方法:以朗读、讨论、交流作为学习本文的方法。

课前准备:

1、预习课文,体会作者的感情。

2、查找有关怀乡的诗文并谈感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台湾现代著名诗人余光中先生曾经写过一首名为《乡愁》的诗(背诵)。

小时侯,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师:余光中先生由“小时侯”、“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几个不同的时间段,写出了他一生的不同时期对故乡的怀念之情,而结尾处更是由期盼海峡两岸的统一写出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情。其实类似于余光中的《乡愁》诗所表达的主题思想的文学作品在中国文学史上一直是层出不穷,例如咱们曾经学过的李白的《静夜思》

生齐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打对应的诗文幻灯片)

师:外还有贺之章的《回乡偶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该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打出相应的诗文的幻灯片)

师:另外还有些著名的诗句如: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月是故乡明等。今天我们就共同学习一篇同样是表达怀乡之情的作品,那就是老舍先生的《想北平》。

(打出相应的幻灯片)

二、作者简介:

师:说到老舍先生咱们不得不了解一下有关老舍先生的生平。老舍(1899—1966),北京人,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现代作家。主要作品《老张的哲学》、《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龙须沟》等。

(边说边打出老舍的相关图片和资料)

三、文章背景简介(由对题目的解析入手)

师:同学们,大家都看到了文章的题目是“想北平”,既然是想北平,那说明作者当时在不在北平啊? 生:不在。

师:的确。老舍先生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一九三六年,当时他正住在青岛,那时日本帝国主义正加紧了对

中国的侵略,北平正处于危难之中,老舍作为这样一位爱国的知识分子,他对作为他的故乡的北平的怀念就可想而知了,现在就让我们一块来看一下老舍先生是如何表达他的这种思乡之情的?

四、读课文并思考讨论问题 a)b)作者说他爱北平但是又说不出来,为什么? 作者说他说不出,其实他还是说出来了,他是如何说的,以及说出了北平的那些特点?

爱北平像爱母亲一样 复杂又有边际

动中有静 对北平的布置匀调深沉的爱

说 出 人为之中显自然

书多古物多

物质丰富

四、写作指引 师:通过学习咱们大家估计会发现,老舍先生在文中写到了许多不为人所注意的一些较小的事物,比如长

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水中的小蝌蚪、苇叶上的嫩蜻蜓等,大家不妨回顾一下咱们刚刚学习过的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看看他的诗中又写到了那些意象?

学生回答:河畔的金柳、软泥上的青荇??

五、布置作业:

师:结合课文的学习咱们根据本课的学习,写一篇作文,具体要求如下:请以思乡为主题,写一篇800字

左右的文章。注意要从细微处入手,小切点,深挖掘。

教案说明:

文章中老舍先生先说他说不出对北平的爱,后又将北平与伦敦、巴黎、罗马等古代历史都城相比较,写出了北平的特点,其实就是变相写出了对北平的情有独钟和满腔热情,抓住由说不出到说出这个问题也就将整篇文章的脉络把握清楚了。所以授课时将对文章的理解的重点就放在了这两个问题上,即老舍先生爱北平但又说不出,这是为什么?以及老舍先生说他说不出,其实他还是说出来了,他是怎样说出来的,说出了北平的那些特点?

2、本课的学习分为六个环节来进行:首先是导入,由台湾现代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诗以及回顾以往学生学过的相同主题的诗句来引入,旨在使学生尽快进入一种学习情境,以便使他们融入到老舍先生所营造的这种思想之情中;其次是对老舍先生的简介,老舍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作家,有必要让学生了解其相关的文学作品;再次是四文章写作背景的说明,文章的写作是建立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以及与作者相关的人生经历和心态上的,并且也与之息息相关,了解相关的写作背景能够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第四就是让学生齐读课文并思考讨论问题,使学生熟悉课文,并通过这种手段进一步深化他们对课文的理解,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达到有效把握文章主旨、体会作者情感的目的。第五步安排了将课文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的对比,一则意在在写作上找突破口,二则使学生也有一个整体的单元意识,在写作上找突破口主要是抓取生活中的细微之处,小切口,深挖掘,并以此作为情感抒发的媒介。最后是根据文章的学习布置作业,以达到有效锻炼承前所学内容的目的。

教后感:

课后通过有关老师的指教以及自我的反思,对《想北平》的课有以下几点感想:首先,整体来说整篇文章(生齐读课文,然后讨论问题,进行归纳并总结)

的教学基本上是成功的,无论是在教学环节的处理方面还是在问题的设计方面都相当不错,课下通过学生的信息反馈也说明,文章的学习加深了他们对文意的理解和作者思路的把握,这一点是值得总结并进一步发扬的;但同时文章的讲授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问题。比如在所制作课件的板书中,没能跟着学生的作答逐一列出所概括的内容,没有起到板书所真正应该具有的作用,再一个就是上课时说话语气较为平缓,不利于激发学生的情趣和感情的投入,另外在学生作答时只是关注回答问题的学生本身,而忽视了其他的学生,在时间的调控方面也有待改善。虽然作为工作不满一年的新教师在工作中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再所难免,但我一定力争在今后的教学中尽量去克服,不断地完善自己,使自己的课堂更加精美完善。

第三篇:浅谈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方法[定稿]

浅谈高中语文有效教学方法

目前,如何利用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引领学生学好语文,是摆在每位语文教师面前的重要问题。《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了高中阶段的语文学习要求,在学生的能力发展、学习方法以及教师教学方式方面给出了建议。根据新课标要求,为提高高中语文的教学质量,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本人摸索总结出了一些有效的经验与做法,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课堂教学环节入手探索构建高效的高中语文课堂。在此提出,供大家参考。

一、课前三分钟活动的探索

1.演讲的形式。

学生课前自主准备演讲内容和形式,可以讲故事,可以背诵散文名句或名段,可以背诵古诗词„„通过课前演讲,可以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能力。

2.积累知识的形式。

学生每天理解并记忆10个左右的成语,或阅读一首诗歌或短文,这样长期坚持,必将大大增加知识储备,有效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导语的探索

课堂导语要短小精妙,并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著名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就说过:“课的开始,导语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设置悬念,激发兴趣。

设计导语时,教师必须考虑如何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以便能唤起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在课堂上始终处在“心求通,口欲言”的愤悱状态之中。

2.短小精悍,触及重点。

课堂上的导语不仅要短,还要触及重点,切中要点,将学生一下子就引导到教学的枢纽地带,自然而然地完成教学目标。

3.创设情境,营造氛围。

选进教材的课文绝大部分是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名篇佳作。设计导语时,教师除考虑知识的传授外,还必须把握文中的“情”,并创设相应的教学情境,促使学生入情、移情、冶情。

三、教学过程的探索

1.课堂提问。

用提问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是当前语文教学比较流行的方法。用提问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应遵循以下四个原则:一是设计的问题既要紧扣教学目标,突出重难点,还要激发学生思考;二是问题要大小适宜,多少适量,难易适中,符合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三是设问要有一定的艺术与技巧,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的问答方式;四是设问要面向全体学生,并激励学生自己去思考和辨析。

2.灵活处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中的讲解,不应面面俱到,而是要精讲精练,重点突出,形成系列。课堂上,教师要根据教学实际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而不是机械地根据预设的教学设计,追求教学内容的完整性。为此,教师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及时调控。课堂上,教师要整体把握课堂教学节奏,及时发现教学过程中的偏差,及时处理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2)灵活变通。课堂上,教师要根据课堂教学中的动态生成和教学实际,特别是学生的思维实际和学习能力实际,灵活处理已经预设好却不适应课堂教学实际的教学步骤。比如,可以是前后的变通,也可以是主次的变通,还可以是教师的讲授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之间的变通。

(3)恰当取舍。取舍,就是要“忍痛割爱”,把那些不适合学生学习实际,甚至是超出学生学习能力的教学环节和内容舍去,不刻意追求课堂教学的完整性或内容的深刻性和全面性。

3、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传统语文教材内容陈旧,格式死板,大都以文体或知识点组成单元,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新课程教材不是简单的语文知识罗列,而是用人文话题组成的一个个专题,能够让学生在独立探究中提高学习语文的能力,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要让学生从自己的兴趣出发,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才能真正活学、活用,成为教材的研究者与改造者。学习语文要注重平时的积累,俗语说“积沙成塔集腋成裘”,平时要经常摘抄有用的名人名言、格言警句;阅读中外名著及富有时代气息的现代文学精品;欣赏优美的诗歌、散文;制订阅读、背诵计划,每天读一篇或100页,背诵一句或一条名人名言;把课本与课外读本、必修课本和选修课本充分结合起来,注意相关课文异同点的分析与比较;就阅读报刊来说,每期都有文学版,也会有不少好的诗文,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取、整合、有用的信息,并进行收集、重组,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补充。即使是电视中播出的新闻,也能让学生学到很多语文知识。

四、拓展和延伸的探索

1.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

预习是学好语文的第一步,是提高学生课堂学习质量的重要环节,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常用的预习方法有以下几种。

(1)阅读法。首先,学生应把课本上的学习内容从头到尾仔细阅读一遍:容易理解的可以“走马观花”地放过,陌生的新知识则要多看几遍,反复研读,并在重点和难点处做上记号,以便提醒自己注意。

(2)联想法。联想应该贯穿于预习的全过程。因为,它不仅可以使知识融会贯通,还可以发展想象力。

(3)设问法。预习时学生不仅要将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出来,还要变换思维角度,一题多问,故设难关,提高自学能力。

(4)整理法。预习时,学生要通过分析整理,概括学习要点,形成系统的知识,并将预习中产生的疑问记录下来,以便老师讲解时重点领会和感悟。

2.课外阅读。

阅读永远是提高写作水平最重要的途径。阅读包含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而且不仅要“阅读书”还要“阅读事”。这就是所谓的“厚积薄发”或“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因此,教师要向学生推荐文质兼美的文章和适合学生阅读的刊物,并做好阅读指导工作。

3.课外练笔。

在阅读的基础上摘抄,写读后感,进行仿写、改写、续写,整理读书笔记等,都是课外练笔的好方法,更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同时,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写出自己对生活的真切体验与深刻思考,表达自己的心声,实现积累写作素材的目的。

4.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行激励机制

要以“激励”的方式引导高中生自始至终参与知识的积累过程,增强自信心和意志力。高中学生正处在青春成长初期,他们的自我评价体系尚未完善,他们因学业上的挫折失败,大有自卑感,常轻视自己,较低地评价自己,易产生学习焦虑、学校恐惧症和人际关系紧张等各种心理障碍。他们很需要教师给予客观评价。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多给他们提供表现的机会,寻找他们表现中的合理因素,提炼优点,及时予以鼓励和表扬。

第四篇: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教学方法

启发式教学充分考虑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启与发中把握学习的重点,达到教学目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启发式教学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要求培养有创造力的人才,符合素质教育的目标,那么,如何根据素质教育的目标来进行启发式教学呢?

一、钻研教材,寻找教学的突破口 有的教师把启发式教学单纯地理解为采用提问的方式灌输知识给学生,而学生只是机械地回答教师的提问,不发挥自己的能力去理解所学的知识。这主要是教师忽视了教材的钻研、寻找教学的突破口这个重要环节。教师在备课时,除了要理解课文的内容和要求外,还要了解自己的学生,将教学任务转化成若干知识点,并辅之以恰当、多样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启发学生思考,而不是单纯地想几个问题来提醒学生注意。例如散文《荷塘月色》、《故都的秋》等的教学,要侧重其特点和感情,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和教学,使学生理解文章的内涵。而在议论文的教学中,教师要针对中学生好动、爱争辩的特点,设计一些争论性的问题,在议论中把握文章的要求,体会文章蕴含的思想感情。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讨论逐渐深入,最终形成了对文章的理解。在教学《失街亭》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街亭失守是马稷之过吗?问题一提出,学生们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课堂成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会。另外,教师还可采取情景教育的方式,让学生通过想象,设想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地点、场合自己能做些什么,会有什么样的感情,然后说出来或写出来,再与课文相对照,体会文章的特点,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通过学生揣摩课文以后,教师提出一些相应的问题,使学生顺利地理解和掌握课文中的难点、重点问题。

二、精心构思,设计恰当问题 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教学方法因其教学思想在不断变化、丰富,启发式教学也是如此。如:提问—回答是启发式教学的常用方法。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文体、班级、年龄,设置恰当的问题和提问的方式。设计的问题应是具有提示性、隐蔽性、可创造性大的,而答案也不需要统一。所谓提示性,是教师的提问要切合教材的要求,具有可感、直观的特点;问题的隐蔽性,是要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得出答案;问题的答案要具有可创造性,能启迪创造思维,使学生能跳出教材,在自己的学习、生活中发现新的视点。

三、开拓思路,辅助多种教学手段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除了给学生设计和提出问题,还应辅之以多样而有效的教学手段。如在教《阿Q正传》时,教师可让学生观看电影《阿Q正传》;上《〈呐喊〉自序》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在因特网上查阅鲁迅的生平、思想和作品;上《雷雨》、《罗密欧与朱丽叶》时,让学生编演其中的一些片断。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起到了寓教于乐的效果。启发式教学的过程是逐渐深入的,有如剥笋般将文章的内涵、事物蕴含的道理呈现在学生面前。它不仅是教师的教学方法,也是学生的学习方法。掌握了这种从现象剖析本质的方法,就能举一反三,实现有效自学,尤其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有许多自读篇目,这是学生运用启发式学习方法进行自学的“实验田”。

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教师应当恰当地选择,并创造性地运用这些教学方法,让自己的教学取得实效。

第五篇: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几点思考

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几点思考

陈昭平

多年以来,我们已经习惯了一学期一本语文书的大一统教学方式,对新课程选修内容、组织形式到评价方式都不太适应。高中语文选修课的开设,不是让学生仅仅掌握概念、原理,记住老师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学会探求学问的方法,培养学生应用语文、研究语言或文学文化的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发展,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现结合本人对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的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教师要努力转变教学观念,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

我以为,必修课的教学理念应该主要以教师“教”为主,通过教师的讲解与引导夯实学生的基础,使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均衡发展。而选修课的教学理念则应以学生的“学”为主,要使学生借助于必修课所学的知识和能力来选择性地学习,以发展自己的个性。教师应该树立这样的教学理念:选修课应该让学生自己“学完”,而不是由教师来“教完”。教师只有真正进行这样的教学观念的转变,选修课的教学才能真正变得有价值、有意义。

例如,在学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时,教师就要通过自己的“教”让学生明白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引导学生掌握学习和鉴赏诗歌的基本步骤和方法;教师还要通过自己的精心讲解和分析,引导学生学会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等。教师通过必修课这些方面的讲解和分析可以为学生今后在选修课中自主鉴赏中国古代诗歌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的诗歌学习能力获得均衡的发展。

在学习选修教材中的中国古代诗歌时,教师要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用以面代点的方法来指导学生通过学习不同时代诗人的诗歌、同一诗人不同时代的诗歌等来重点突破对某一个教学内容的学习。如引导学生学习白居易的《长恨歌》、屈原的《湘夫人》、鲍照的《拟行路难》、杜甫的《蜀相》以及陆游的《书愤》等诗歌,都是为了教学生学会如何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来鉴赏中国古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在教学中,教师要始终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中心,通过诵读、相互探究和讨论、自主搜集资料以及举办诗歌朗诵会和尝试写诗等方法,提高学生阅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二、教师设立教学目标要有选择性和侧重性,发展学生的个性

选修课的教学不能像必修课的教学那样面面俱到,而是要有选择性和侧重性。一篇课文也许有很多的教学目标,但是我们在教学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对学生的个性发展起关键作用的目标,这样才能集中精力发展学生的个性。

例如,在学习选修教材中杜甫的《蜀相》时,我们应该确定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来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一重要目标。教师要引导学生用“以意逆志”的方法,从整体上去理解《蜀相》的内容和主旨,充分理解杜甫写这首诗的用意:虽然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有远大的抱负,但是却始终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抒发了一种壮志未酬的感情。在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时,我们应该确定用“置身诗境,缘景明情”的方法来探究诗歌的意境美这一重要目标。只有有侧重性地选择教学目标,才能大大提高学生从不同角度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保障学生学习和活动的时间

由于选修课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通过选择性的学习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因此,在具体教学时应该突出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地位。只有在课堂上充分保障了学生学习和活动的时间,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才能充分地加以运用,并真正内化为自己的东西。

学习诗歌应该重视诵读。学生在鉴赏诗歌之前,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仔细涵泳,要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读出诗歌的节拍和用韵,读出词语的感情色彩,读出作者的情绪变化,读出轻重缓急的语调。例如,在教李煜的《虞美人》这首词时,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就能够从“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中读出李煜过着亡国屈辱生活的愁闷;从“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读出李煜因故国不在、身份不再而产生的难熬和悲伤的情感。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对词作者的这种情感就能够有所感悟和体会。

学习古代诗歌时,翻译诗歌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如果一名学生对诗歌的字面意思都无法理解,也就无法进入对诗歌的深入鉴赏。在选修课的学习中,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翻译诗歌的能力,要鼓励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翻译,相互纠错,取长补短,力求让学生自己弄懂整首诗的意思。对翻译中的难点和疑点,教师只要点拨一下即可。

四、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法的指导,以提高学习效率

在选修课的教学中,为了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中国古代诗歌欣赏”部分一共有三个单元。这三个单元的教学目标分别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为了使学生能够自主赏析好这三个单元的诗歌,教师必须重点上好三个单元的“赏析指导”和“赏析示例”。教师必须给学生做好学法指导,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自主赏析的能力和效率。“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我们在“赏析指导”时讲清了学习方法,在“赏析示例”中作好了赏析示范,那么学生在“自主赏析”诗歌的时候,一定能够大大提高对古代诗歌的鉴赏效率。

五、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学习方法来探究课文,提高鉴赏能力

1.引导学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探究和讨论。

探究和讨论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运用能力,它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它能够把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向纵深发展,真正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

例如,在学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个单元的诗歌时,我发现有一个有关“爱国主义”的问题探究贯穿在本单元中。本单元课后设置了“探究与讨论”题目,如屈原的《湘夫人》:“有人说,屈原在《湘夫人》中,所表现的男女水神欢会难期、思而不见的爱情悲剧,实际上是他自己不为楚王所知的身世悲剧的曲折反映,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试查找资料,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欣赏方法阐述你的理由。”又如杜甫的《蜀相》:“此诗写诗人在诸葛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诸葛祠‟,有何深意?”这两个问题虽然问法不同,但都是试图引导学生去主动地探究和讨论“爱国主义”这个主题。《湘夫人》寄寓了屈原的爱国情感,曲折反映了屈原的身世悲剧。《蜀相》中,杜甫在追思、钦慕诸葛亮的同时,还表达了自己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忧国忧民的爱国主义精神。

2.要指导学生学会在比较中鉴赏。

比较方法是一种鉴赏诗歌的重要方法,只有比较才会有高低、优劣、好坏之分。在诗词教学中用比较法,既可以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进行纵横联系,提高学生思维的广度,还可以让学生在对诗歌的不同比较中,提高思维的深度。

3.要引导学生学会对相关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和延伸拓展。

在选修课的教学中,我们应经常引导学生对那些散乱而又有内在联系的知识进行梳理归纳,并从中进行纵横联系。找到这些知识之间的内在规律,恰当地进行拓展延伸,这将大大拓展我们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对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会大有裨益。

4.要引导学生相互之间进行学习交流,总结学习成果。

新课程倡导要注重学生的合作学习,养成相互切磋的习惯。要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并且要大胆鼓励学生尝试诗歌的创作,要组织各种文学社团,展示写作成果,交流写作体会。

在选修课的诗歌教学中,我们要通过多种途径,帮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学习交流。如可以成立诗歌朗诵兴趣小组,培养学生的诗歌朗诵水平。让学生用散文的形式,发挥自己的联想和想象,把千古名句的意境描写出来。通过相互交流,学生能够取长补短,进而大大提高自己的联想能力和想象能力。

选修课教学中让学生进行相互交流学习和总结,可以让学生在“润物无声“的过程中,渐渐地建立起对古典诗歌的兴趣,也将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下载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方法初探(上)word格式文档
下载高中语文选修课教学方法初探(上).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选修课模块开设意义及有效性教学方法

    高中语文 选修课模块开设意义及有效性教学方法 灵璧三中高明贤徐善祥 刘呈祥 2008——2010几个学年我们宿州市以及安徽省其他市县普通高中二年级征订了选修课五个模块的教材......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方法探讨

    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方法探讨 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存在的问题1.对《新课标》、《考纲》和《考试说明》缺乏深层理解 由于高考浓烈的应试导向性,很多教师在日常教学中......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漫谈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漫谈 摘要:阅读能力是学生进行语文学习的关键,也是语文教学中教师教学的关键。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采取多种方法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为整体教学的顺......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高中语文新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2010-11-18 09:47:16 长期以来,中学语文教学倍受非议。“少慢差费”是语文教学状况的形象描述,“误尽苍生”让广大语文教师无法抬头。虽说这样评......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之我见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之我见 摘 要:阅读教学是高中语文重要的教学环节,阅读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使学生可以获得不一样的情感体验,从而走上个性全面发展的道路。本文笔者结合......

    优秀论文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浅谈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在传授语文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教会学生阅读......

    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建议(大全五篇)

    高中语文选修课实施建议 内容摘要:近年,我国普教系统对于新课改的实施倍加关注,而选修课的开设无疑是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虽然在世界上选修课已有百年的发展历史,但是......

    我们怎样上好高中语文选修课

    选修课开发心得体会 湖州中学 陈利 加强选修课程建设是深化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的重点。无论在学习方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对传统的语文学习有所突破。选修课的开发,既涉及教育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