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三袋麦子》的教学启示
《三袋麦子》的教学启示
新沂市港头小学 孔令平
最近听了两节课,讲的都是《三袋麦子》。课文很简单,是一个童话故事,说的是新年快要到了,土地爷爷分别给了小猪、小牛、小猴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刚过年就把一袋麦子吃光了。小牛很节俭,舍不得吃,一年过后还剩半口袋麦子。小猴则将这袋麦子全种下了地,第二年收了一囤麦子。
第一位教师让学生读书,一节课都在解决着小猪、小牛、小猴收到麦子后各是怎么做的,最后归结到一点——小猴的做法最好!内容记住了,观点统一了。
第二位教师则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表演-争辩”,逐步深化对文本的体验。
在指导学生读书时候,她要求学生速读课文,把对话部分画下来。然后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句话,试着有感情地读一读。她还要求学生:“你们不仅要读出感情,还要结合课文说一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如指导学生读小猪的一段话--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开心地喊道:“太棒了!我最爱吃白面馒头和烙饼了!” 一位女同学根据自己的体验读了小猪的话,还讲了她为什么要这样读:“我认为应该用很高兴的语气来读小猪说的话,因为小猪说'太棒了'。还要读出迫不及待的心情,因为课文里说他是迫不及待地把麦子磨成了面粉,做成了食品,看来他非常想吃。” 另一个女同学站起来说:“我觉得她高兴的语气读得还不够,她没有把小猪高兴的语气读出来。”接着她又自己的体会读了这段话。一个男同学说:“她读得过于平淡。我想还应该读出馋的感觉,而且要把馋的感觉从心底里流露出来。”他读得活灵活现,惹得同学们都笑了起来。
书读好了,她又让学生表演,对课文进行再创造。学生把自己变为故事中的某个角色,参与并创生着教材。
最后,她又让学生的不同理解,经过交流与争辩,从而实现视野的融合,碰撞出心灵的火花。老师问:“你们欣赏谁的做法呢?”有的欣赏小猴,因为它非常能干,把一袋麦子变成了一囤麦子;有的欣赏小猪,因为它一口气把麦子吃光了,它会享受……学生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就是他们独立思考、独立判断的过程,更是追求真理、探求真知的过程。
“教教材”是传统的“教书匠”的体征,“用教材教”才是现代教师应有的姿态。它所规定的教学活动,不是以让学生掌握教材上的知识或内容为终极目的,而是把教材作为学生的学习材料,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形成能力。
美国国际教育中心主任萨达特有一句发人深省的话,他说:“我们应该叫我们的学生每天都来问他的老师,你们今天教我们的这些东西,我们到什么时候才有用?”站在新课标的高度,教学就应该使外在的课本知识变成内在的认知结构。因为接受这对于文本的理解决不是文本编制者原封不动的移植,不是机械的复制,而是知识的建构。
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文本,仍是课堂重要的学习资源。课文的价值取向只有人读才有价值。没有读,阅读材料是一堆废纸。教学是以课程内容为中介,师生双方教与学的共同活动,是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途径。儿童的特点是什么,就是不成熟、潜在性,需要老师的扶持、帮助,更需要老师对他们的独特的体验去理解、尊重。课堂的教学资源是动态生成的,教师、学生、教材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每一个碰撞的火花都是智慧的闪现。
强调过程本身价值是因为课程资源是动态的,每时每刻都是创造,每一个撞击的火花都是重要的学习资源,课堂的曲折与不顺利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发掘学生潜能,随时迸发思维的火花。
要强调教师、学生、文本三因素的整合。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还学生真正的“读者”地位。学生阅读“文本”是探索与创造的过程,是学生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过程。教师与学生之间也是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教师应该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创设有利于学生阅读的情绪化的“场”,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理解”、“领会”、“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教师、学生、文本三因素在“对话”的视域中就有可能构成持续交互作用的动态的语境,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这样,鲜活的“对话”才会成为可能。文本原是“死”的,只有通过读者的读才能“活”起来,阅读是由“潜在的文本”转化为“现实的文本”的关键。也就是说,意义并不是先验地客观地存在于文本之中,而是在阅读的过程中由读者自己生成的。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作者乃至更多方面、更多范畴的对话。从上文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合作的氛围中,来自他人的信息为自己所吸收,自己既有的知识被他人的视点所唤醒和激活,各自生成自己的认识与知识,整个对话过程充满创造色彩。我们应该更激扬地呼唤对话,应该更执著地拓展对话,应该将旺盛的生命力融渗在这激情的对话里。
教学不是一个演“教案剧”的过程,而是完善并再度创造师生共在的精神生活的范本的过程。语文教学应该成为学生生命全方位地涌流的过程。学习《悲壮的一幕》,学生动情地说:“科马洛夫,您虽然离开了我们,但您的精神永在,您就像'涅槃的凤凰。'”这是诗意的语言在诗意的心间流淌。我们要唤醒的是内在的深刻的灵魂的主体,思维的主体,情感的主体,而不是外在的形式上的主体,时间上的主体、方法上的主体。
《三袋麦子》的教学启示
孔令平
新沂市港头小学
第二篇:三袋麦子教学设计
[三袋麦子教学设计]《学弈》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学弈》这篇课文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通过弈秋教两个人学下围棋的事,说明了做事必须专心致志,决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三袋麦子教学设计。选编本文的目的有两点:一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好,强调学习要专心致志,有利于学生继承发扬刻苦学习的优良传统;二是因为它短小精悍,文字较为浅显,适合小学生学习,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初步感悟了学习方法,为初中文言文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让学生通过对照译文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从反复诵读中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3)让学生了解文言文中常见的“之”字的用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悟自得,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让学生能明白做事必须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的道理。
(2)能从课内外延伸结合中进一步了解我国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增加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让学生熟读成诵,能结合译文,读懂课文内容,明白课文所揭示的道理。
难点 让学生掌握“之”的用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调查导入,简介作者。
1.导语。同学们,上新课之前,老师想做一个调查:
(1)你们平时都有哪些爱好?
(2)你们平时都是以怎样的态度对待自己的爱好的呢?
(过渡)只要认真对待自己的爱好,就一定会学有所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学习态度有关的文言文《学弈》,相信对大家的启示会更深刻。〔板书学弈〕
2.简介作者。
(1)生汇报交流收集的关于孟子的资料。
(2)师小结。(出示课件一)
「设计意图」通过调查活动,既能够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思维达到兴奋点,又自然导入到本节课要学的内容,让学生交流自己课前收集的资料,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和交流信息的能力。
(过渡)了解了孟子的有关资料,让我们来看一幅图画。(课件二)
二 观察图画,了解内容。
提问:(1)图中的三个人在干什么?(介绍图中人物)
(2)你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画面的内容吗?(生概括)
「设计意图」看图整体感知,明白课文大意,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教案《三袋麦子教学设计》。
(过渡),看懂了画面内容,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共同去感受中国古典文化的魅力吧!
三 诵读入情,感知课文。
1.自读课文,扫清字音障碍。
2.检查汇报,纠正字音。(课件三)
3.老师范读,学生感受文言文朗读与现代白话文的区别。(可从语速,停顿上点拨。)
(方法一)文言文朗读时速度较慢,句中停顿较多,这就是古人讲求的吟诵,诵读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板书:诵读〕
4.再读课文,学生画节奏,出示课件,对照检查。(课件四)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5.反复诵读,读通课文。
(1)自由读。(2)指名读,学生自己评价。(3)分组读。(4)齐读。
「设计意图」让学生读准字音,解决字词障碍。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初步掌握文言断句、重读、语气、节奏等规律,在诵读中体味到文言文学习的乐趣。
四.对照译文,学懂课文。
(方法二)对照译文学懂文言文是学习文言文最好的方法。
﹝板书 对照读文﹞
(1)同桌合作读懂课文。(一人读原文,一人读译文)
(2)交流学习所得:说说你都读懂了哪些字,词,句的意思?(同桌交流,全班汇报)
(3)出示重点句子,让学生掌握重点词句。(课件五)
◆使弈秋诲二人弈 ◆思援弓缴而射之 ◆为是其智弗若与
「设计意图」掌握文言文学习最基本的学习方法,读懂课文内容,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参与性。
五.合作探究,突破难点。
探究问题一:二人虽师出同门,但结果却是截然相反,是他们的智力存在差异吗?
1.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
2.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课件六)
(1)学生找出句子后齐读。
(2)用成语概括文中两个人的表现。
﹝板书 专心致志 三心二意﹞
3.口语交际。(课件七)
学习了本篇课文,你肯定有许多话要说,你想说些什么呢?
4.小结课文所蕴含的道理。
两人虽师出同门,由于学习态度不同,造成了不同的结果,专心致志的人最后是学有所成,而三心二意的人是一无所获,因此我们做事应该专心致志,而不能三心二意。﹝板书 学有所成 一无所获﹞
探究问题二:之的用法。
1.学生找出文中六个带有“之”的句子。
2.老师讲解“之”的用法。(课件八)
3.学生分四人小组讨论“之”在每句话中的意思。
4.学生交流汇报。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觉质疑的习惯,重视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倡导小组合作学习,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突破课文难点,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六.总结方法,背诵积累。
1.学完了课文,谈谈你有什么收获?(可从课文蕴含的道理,“之”的用法,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等方面去引导)。
2.背诵并检查。
(方法三)背诵也是学习文言文的一种重要的方法。
﹝板书 背诵﹞
3.小结,名言共勉。(课件九)
「设计意图」学生自悟自得,初步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熟读成诵,巩固学生的文言语感和记忆,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让学生享受文言学习的成就感,拓展知识,提升兴趣,加强积累和运用,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
【板书设计】
学弈 诵读
专心致志——学有所成 对照读文
三心二意——一无所获 背诵
「设计意图」紧扣教学目标,本着精要概括、简洁美观的原则,全面反映本课所学内容,突出中心。
【教学反思】
在这节课上,我在努力营造一种平等、愉悦的学习氛围,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整堂课通过多种方式力求张扬学生的个性,对学生有创意的见解与心得加倍爱护,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悟。课堂上基本上做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效果挺好。但是,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缺憾的艺术,在我的课堂教学中还有许多缺憾和不足,如对“之”的讲解尺度把握得不很准确,这需要更细、更深的反思。
第三篇:《三袋麦子》教学设计
《三袋麦子》(第一课时)
【课题】
《三袋麦子》 小学语文 三年级 【教材简解】
《三袋麦子》是小学语文苏教版第五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童话故事,课文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浅显易懂。讲的是快过年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而小猴则把麦子种下了地,一年后收获了满满一囤麦子。同样是一袋麦子,各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结果是不一样的。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 9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9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不仅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能分角色朗读课文。3.能根据课文的语言材料练习讲好这个故事。【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朗读课文,练习讲好这个故事。2.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理解一些重点词的意思。
3.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培养创造性思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但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往往又是多元的。因此,教学中不仅应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更加要注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独特的自我体验。
【设计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根据课文的语言材料有目的地引导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各抒己见,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凸现自己的独特感悟、理解。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地给学生渗透了现代人的理念。让学生在自我体验中,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不仅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而且还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将一个开放的课堂真正还给学生。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谈话导入
1.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个童话故事,想听吗?现在,就请你竖着耳朵听:快要过年了,土地爷爷给小猪、小牛和小猴各送了一份节日礼——一口袋麦子。土地爷爷一共送出了几袋麦子?你怎么知道的?(体会“各”字用法。)
2.想一想可以给这个故事起个什么样的题目呢?
3.同学们的聪明真让老师佩服!我们来把这个童话故事的题目一起写在黑板上:讲解生字“麦”:注意下半部分要与“表”区分开。学生朗读课题,注意“子”读轻声。
4.你希望这个童话故事下面说些什么?
让我们来读读这个故事,看看你的心愿是否得到满足。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喜欢听故事的心理导入新课,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融洽师生情感,也为本节课的童话主题奠定基调,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进入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猜测故事内容,形成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先给课文标上小节号。大声朗读课文,了解故事讲了什么。我们要把这个故事读正确、读流利,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2.认真朗读课文,读准每个字,读通每句话,遇到“拦路虎”想办法克服,比比谁最会读书。
3.展示学习成果。
(1)你认识这些新朋友了吗?能准确朗读吗? 馒头 烙饼 食品 保存 防止 拜访 告诉 迫不及待 憨厚老实 聪明能干
①刚才你是按什么顺序读的?请读给大家听。②你在读词的时候,有什么发现了吗?
③生活中,你曾经有过迫不及待的心情吗?说给同学听听。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或反义词吗?师相机板书,学生朗读记忆、积累。
④你觉得我们班谁表现得憨厚老实?你根据什么这样判断的?(2)这里有几位老朋友,你还能正确读出它们的名字吗? 读准多音字:麦种 种下了地 磨成面粉 兴奋 能干(3)给这六位找朋友,辨清字形,组词。棒()仍()份()捧()扔()粉()
【设计意图:对于理解生词,课标中有这样的阐述:“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词串的出示为学生理解词语提供了语境,也便于学生积累。既训练了学生理解词语的能力,又教给了方法。】
三、再读课文,通顺流利
1.同学们都很会读书,如果把这些字词放到课文中,你还能认识它们吗?读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并请他给你的朗读提些建议。
2.相信同学们一定能接受挑战,把你最有信心读好的一段读给大家听,如果认为哪一段有困难,也可以寻求帮助。
3.小结读书情况。
【设计意图:古代教育家朱熹说“:大凡读书,须是熟读,熟读了则自然精读,精读后,理自见得。”留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就是为了扫除障碍,总体把握课文,为进一步的学习和理解奠定基础。】 四、三读课文,感知大意
1.同学们真能干,相信你们能出色地完成这个学习目标:用较快的速度朗读课文,同时思考:故事中有几个角色?它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2.交流:这篇童话故事主要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和小猴每人一袋麦子,小猪();小牛();小猴()。(相机板书:小猪、小牛、小猴)
同桌交流讨论后指名回答,师生评价。
【设计意图:中年段要求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三年级学生对于文本的概括能力还有待提高,为了给学生以学习方法的借鉴,设置了填空题,让学生“跳一跳”即 “够得着”,也为了让学生构建“整体—部分”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课堂小结,设置悬念
这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一个非常有趣的童话故事。主要讲了,土地爷爷送给小猪、小牛、小猴各一袋麦子,小猪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吃了(板书:吃光);小牛把麦子保存好,慢慢享用(板书:保存);而小猴则把麦子种下了地(板书:种下地)。同样是一袋麦子,各人采用了不同的处理方式,一年以后,他们的结果怎样?土地爷爷又是如何评价他们的呢?让我们下节课再来继续学习。
【设计意图:课堂小结能对整堂课的教学内容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此处设疑看似简单实则将课堂教学内容前后无形地串联起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继续学习课文的兴趣,而且还为下节课的教学做好铺垫。】
六、学写生字,教师指导
1、指导书写生字。
教师重点指导 “食”和“仍”的笔划、笔顺。
区别形近字 “防”和“访”。
2、学生进行描红,提醒学生写字姿势。
七、板书设计 三袋麦子
小猪 吃光
小牛 保存
小猴 种下地
第四篇:三袋麦子教学设计
三袋麦子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设疑导入。
1.上一节课我们初读了童话故事《三袋麦子》,(齐读课题)大家还记得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吗?(过年了,(谁)送给(谁)(什么)作为节日礼物。一年以后,出现了三种完全不同的结果。)(相机板书:小猪 小牛 小猴)
2.过渡:出现了哪三种不同的结果呢?今天,我们继续欣赏这个故事。
二、精讲课文(1—4)自然段。
1.请小朋友把书打开,齐声朗读1—4自然段。
(1)土地爷爷送给三个小动物(出示2)的麦子是一模一样的吗?
A.一样。可小动物们看到的不一样呀? B.不一样。
(2)有什么不同?(分别出示:黄灿灿 饱满 上等的麦种)(3)什么样的麦子是上等的麦种?(分别画线:黄灿灿 饱满)
(4)看来,土地爷爷送的三袋麦子完全是一模一样的,可是为什么只有小猴能看出这是“上等的麦种”?(看得仔细,全面,有丰富的劳动经验。)
2.讨论小猴的做法。
(1)小猴看出这是“上等的麦种”,他是怎么做的呢?(出示第4自然段)(板书:种)为什么要种?(吃不完)
(2)你从小猴身上发现了什么优点?(看来小猴不仅聪明,还很有远见。)指导朗读。
3.讨论小猪的做法。
(1)小猪收到礼物时,心情怎样?(出示第2自然段)请你用开心的语气朗读小猪的话。
(2)小猪是这样说的,他又是怎样做呢?(他迫不及待地把麦子磨成面粉,做成了各种各样的食品。)能用一个字来概括吗?(板书:吃)
(3)故事中用了两个成语分别来描写小猪吃的心情和方式,你能找出来吗?(迫不及待、各种各样)(4)你能找一个词语来替换“迫不及待”吗?(5)请你用“迫不及待”说一句话。
(6)揭示小猪的特点。原先老师很讨厌猪,它又胖又懒。听了这个故事我不禁对小猪刮目相看,开始喜欢它了,知道为什么吗?
(7)指导朗读:这样的小猪你喜欢吗?让我们用喜欢的语气朗读第二自然段,要让同学们都陶醉在各种各样的美食之中,迫不及待地想尝一尝小猪的手艺。
(指名读,集体读)4.讨论小牛的做法。
(1)那么,小牛又是怎样处理麦子的?(学生回答,出示第3自然段)(板书:藏)(2)你从小牛身上发现了哪些优点?(勤劳、节俭、有打算)(3)指导朗读。
三、自学课文(5—9)自然段。
过渡:三个小动物用自己的方式处理了土地爷爷送的麦子,一年以后,土地爷爷又来拜访了,结果如
何呢?请小朋友带着这样四个问题自学课文的第5-9自然段。
出示:
自学要求:
1.一年以后,出现了哪三种不同的结果? 2.土地爷爷对谁的做法最满意?为什么? 3.三个小动物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4.如果土地爷爷给你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处理?
1.检查自学字词情况。
通过刚才的自学,你们能谈谈下面几个词语的意思吗? 出示:憨厚 节俭 神秘
憨厚:老实。这个词是形容谁的?(小猪)
小猪说的话也特别憨厚可爱,谁来读一读?(指导朗读)节俭:你能说出节俭的近义词吗?(节约、俭朴…)神秘:谁来表演一下小猴神秘的样子? 2.逐个讨论四个问题。
(1)出现了哪三种不同的结果?(板书:→)
(小猪的全都吃光了,小牛的还剩一半,而小猴家麦囤里堆得满满的。指名学生回答,教师适时点评。)(相机板书:吃光了 剩一半 满满的)
(2)土地爷爷认为谁的做法最好?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第9自然段)(兴奋)你是怎样理解“兴奋”的?(很高兴)请你用兴奋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3)土地爷爷是怎样评价小猪、小牛的?(小猪:忍不住哈哈大笑;小牛:点点头)
3.三个小动物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随机板书:憨厚可爱 勤劳节俭 聪明能干)请你来做XX。(分角色朗读)
四、拓展延伸。
议一议:如果土地爷爷也给你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处理?(同桌之间互相练说,再全班交流)
五、总结全文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从中明白了什么叫憨厚可爱,什么叫勤劳节俭,什么叫聪明能干。小猴富有创造性的做法,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我们启发很大,今后我们要向小猴学习。板书设计:
小猪 吃 → 吃光了 憨厚可爱
三袋麦子 小牛 藏 → 剩一半 勤劳节俭
小猴 种 → 满满的 聪明能干
第五篇:《三袋麦子》教学设计
《三袋麦子》教学设计
大河面九年制学校 郭杰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知道小猪、小牛、小猴三个动物的美好品格。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理解一些重点词的意思。
4、在阅读中尊重学生的体验与感受,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三个小动物的美好品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在阅读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正确的思维方法,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教法选择:情景设置法
学法指导:合作探究法 分组讨论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小朋友,在节日里你们最希望得到什么礼物?西方是圣诞老人给大家送礼物,而在我们中国是土地爷爷给大家派送礼物。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童话故事《三袋麦子》,大家还记得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吗?
(课件)过年了,土地爷爷送给(谁)送(什么)节日礼物。一年以后,出现了三种完全不同的结果。
2、出现了哪三种不同的结果呢?今天我们继续来欣赏这个故事。土地爷爷说今天谁表现最好,他也将得到一份礼物,想不想要土地爷爷的礼物?(想)那我们就来认真地学习课文,看看谁能拿到礼物。
(设计意图:复习巩固旧知,激趣导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欲望。)
二、精读课文
1、自读全文。大声朗读,读准确,读连贯。
2、快速地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下列三个问题。并找出描写小猪的句子,用“-----”划出来,描写小牛的句子用“﹏”划出来,描写小猴的句子用“…”划出来。
(1)、三个小动物收到土地爷爷的麦子后,他们的心情如何?分别是怎么想的?
(2)、他们是怎样处理一袋麦子的?结果怎样?
(3)、对三个小动物的做法,土地爷爷分别是什么态度?
3、交流描写小猪的句子。(课件)
(1)、谁来读读你找到的描写小猪的句子,指名回答。
(2)、小猪看着黄灿灿的麦子,心里会想些什么?(吃)心情怎样?课文里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小猪当时的心情,你能找出来吗?(迫不及待)
(3)、“迫不及待”是什么意思?你们在什么时候也有过迫不及待的情况?
(4)、你能找一个词语来替换“迫不及待”吗?
(5)、请你用“迫不及待”说一句话。
(6)、他是怎样处理这袋麦子的?结果怎样?
(做成各种各样的食品,结果很快就吃光了。)
(7)、小猪的做法,土地爷爷是什么态度?(哈哈大笑)它会对小猪说什么?
(8)、你觉得这是一头怎样的小猪?你是从哪里读懂的?你们喜欢这样的小猪吗?
(9)、揭示小猪的特点。
指导朗读:用喜欢的语气朗读描写小猪的句子,读出小猪憨厚可爱的样子。
看看大家是否都陶醉在各种各样的美食之中,迫不及待地想尝一尝小猪的手艺。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读一读句子,找一找关键词,认识了一头憨厚老实的小猪,最后通过品读来再次体验小猪憨厚可爱的性格。
过渡:现在请同学们用同样的方法自学描写小牛和小猴的段落。遇到不懂的问题可在小组内讨论解决。
设计意图:以小猪为教学突破点,教给学生学习方法,让学生把学习小猪段落的方法迁移到学习小牛和小猴段落上。
4、自学描写小牛和小猴部分。(课件)交流汇报:(1)、小牛又是怎样处理麦子的?结果呢?
(2)、你从小牛身上发现了哪些优点?(勤劳、节俭、有打算)
(3)、小猴看出这是“上等的麦种”,他会怎么做呢?(种下地)
(4)、你从小候身上发现了什么优点?(看来小猴不仅聪明,还很有见。)
(5)、土地爷爷是怎样夸小牛和小猴的?
小结:虽然三个小动物对麦子有不同的想法和处理方式,但它们的心情都是一样的,那就是非常开心。
指导朗读:现在我们就是课文里的小牛和小猴,读出我们当时开心的样子来!
设计意图:该环节设计体现了课改的三个维度,让学生把学到的方法,自己进行实践,体现了教是为了不教,让学生学会探究,学会合作,在学习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5、土地爷爷认为谁的做法最好?你从哪里看出来的?(兴奋)你是怎样理解“兴奋”的?请你用兴奋的语气读读这句话。
6、小猪、小牛、小猴这三个动物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各抒己见,面对不同的体验、感受,鼓励学生深入探究,以获得正确的价值取向。)
7、如果土地爷爷送给你一袋麦子,你会怎么处理?
三、表演
1、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生动有趣,大家想表演吗?四人一组,分别扮演小猪、小牛、小猴、土地爷爷进行表演。
2、选一组给全班同学表演。
3、课后,我们可以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设计意图:通过表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小猪、小牛、小猴的特点,深化对课文的理解
四、小结
1、口述故事的内容。
2、学完这个童话,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设计意图:让学生回归整体,谈谈自己的收获与感受,从中渗透思想教育。
五、拓展延伸。
现在土地爷爷真的从小猴那里拿回了些麦子,送给我们班的同学,你会怎么处理你那口袋麦子呢?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自我体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素质。
板书设计: 三袋麦子
小猪 小牛 小猴
吃光 慢慢吃 种下地
憨厚可爱 节俭 聪明,能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