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无题二首
《无题二首》其一
教学目标:
1、了解李商隐,了解《无题》,了解晚唐诗;
2、以李商隐《无题》为个案,通过比较阅读,总结诗歌理解、阐释和接受中的普遍规律,完成诗歌的三重读解,指导未来的诗歌鉴赏。
课时设置: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
在过去的一周里,我们在唐诗的崇山峻岭中策马扬鞭。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过去的一周,我们主要在观,在不同的诗歌中观风俗,观民情,观诗人的个人际遇,也观一个王朝的兴盛衰亡。
今天,这场走马观花式的诗歌阅读翻到了晚唐这一章,我们将以李商隐的《无题》为个案,试着总结诗歌在理解、阐释和接受中的普遍规律,以指导我们未来的诗歌鉴赏和研究。
二、文本细读,奠定理解和接受的基础:
1,请同学们自由诵读《无题》,在字里行间中体会:诗人在抒发什么样的感情?要求,以写诗歌鉴赏文章的方式,表达自己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2,讨论明确:诗歌的题目为“无题”,这样的诗题无法把握到诗人的抒情意图。
诗歌的首联写道,“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上句开宗明义,抒发了诗人的个人慨叹——相见难,离别也难。而离别难的原因,也许就在相见不易。到这里,我们可以合理的猜测——诗人是不是想抒发离别之苦或者相思之情呢?
首联的下句,诗人用了两个意象,一个是“无力的东风”,一个是“残败的百花”,勾勒出一派萧瑟的春天的景象。春天本是美好的季节,可是诗人眼中笔下的春天残破不堪。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东风无力百花残”折射出的诗人是伤感的内心世界。到这里,我们可以合理的猜测——相见难,离别难,面对别离,诗人满心惆怅,整个春天都在他的眼前萧瑟起来。
颔联写道,“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两句,今天常被用引来歌颂无私奉献的人。紧承上文的离别主题,这两句当是写别后的相思之悠长,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春蚕和蜡烛是两个象征意象,以春蚕吐出的丝,暗指思念的情思;又以蜡烛的眼泪,喻指相思之泪。这样的相思一直将绵延到生命的尽头。
颈联写道,“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前一句似写女子,早晨对镜梳妆,为鬓角微霜而忧愁;下一句似写男子,夜晚对月吟哦,感觉月光的寒意。紧承上文相思的主题,这一联大约是写相思双方的感受:女子因为思念而容颜苍老,或者女子感慨在人生最年轻美丽的时候,思念的人却不在身旁;男子在触发人多种感情的月亮下面,由于思念而感到寒意。(吟哦之人是男是女,可以有不同的理解)
尾联写道,“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蓬山是中国神话传说中的仙山。从字面意思来看,本句是说,此地离蓬山不远,可以拜托信史青鸟,传达恳切深厚的问候。如果蓬山是指思念的姑娘所居住的地方,那么这句表达的正是相思的人儿内心中感受到的不幸中的万幸——虽然相见时难,好在相隔不远,可以时时捎信问候。有人说,此处的蓬山是对李商隐依附的幕主的敬称,那么诗歌的意思就与先前爱情诗的说法完全不同了。
3,小结:刚才我们做的工作,其实就是我们在拿到诗歌后一般都会进行的文本细读。
我们在诗歌文本细读的过程中要注意:①把握诗歌的意象。意象是许多诗歌艺术的核心。把握意象往往就是把握了诗歌的艺术性本身;②理清诗歌感情的脉络。有的诗歌在
感情表达方面明快直接,有的诗歌在感情表达方面婉转曲折,无论直接与婉转,我们都要细细品味;③诗歌意象、抒情的视角以及精练的语言形式本身,有时会造成诗歌理解方面的多义性。这也就是自古以来都有“诗无达诂”(董仲舒《春秋繁露》诗无定解)一说的原因。④如果可能,还要注意诗歌的音韵规律。
文本细读奠定了理解和接受诗歌的基础,是诗歌鉴赏研究不可或缺的步骤。但是,如果对诗歌的鉴赏仅停留在文本细读的层面,那也就未免太过险隘了。
三、知人论世,在个性化的、时代的语境中加深对文本的理解:
孟子说过,“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于是知人论世,就成为中国古典诗论中不可不提的一个重要环节。
知人论世,具体地说,就是了解这个人,将文本放到这个人具体的出身、经历、主张、思想等等中去,也放到这个人生活的特定时代语境中去,这样,我们对文本的理解,才可能超出抽象的框框而进入到更加宽广并且更加具体的事件当中。
1,关于李商隐,你了解多少?
李商隐曾自称与唐朝的皇族同宗。经张采田考证,确认他是唐代皇族的远房宗室。但是没有官方的属籍文件证明此事,因而可以认为李商隐和唐朝皇室的这种血缘关系已经非常遥远了。李商隐数次在诗歌和文章中申明自己的皇族宗室身份。不过,这并没有给他带来任何的现实利益。
李商隐的家世,有记载的可以追溯到他的高祖李涉。李涉曾担任过最高级的行政职位是美原县令;曾祖李叔恒(一作叔洪),曾任安阳县尉;祖父李俌,曾任邢州录事参军;父亲李嗣,曾任殿中侍御史,在李商隐出生的时候,李嗣任获嘉县(今河南获嘉县)令。
在李商隐10岁前后,他的父亲在浙江幕府去世,他和母亲、弟妹们回到了河南故乡,生活贫困,要靠亲戚接济。在家中李商隐是长子,因此也就同时背负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后来,他在文章中提到自己在少年时期曾“佣书贩舂”,即为别人抄书挣钱,贴补家用。
李商隐早年的贫苦生活对他性格和观念的形成影响很大。一方面,他渴望早日做官,以光宗耀祖。事实上,他也确实努力承担起家族的责任。成年后,李商隐曾利用为母亲守孝的时间,将寄葬在各地的亲属灵柩迁葬到荥阳。陈贻焮认为这是除了受宗法思想支配外,还由于从小孤贫,家道衰微,因此更加看重骨肉之情。另一方面,早年的经历使他养成犹豫、敏感、清高的性格,这些特征既大量地从他的诗文中流露出来,也表现在他曲折坎坷的仕途生涯。
李商隐的启蒙教育可能来自他的父亲,对他影响最大的老师,则是他回到故乡后遇到的一位同族叔父。这位堂叔父曾上过太学,但没有做过官,终身隐居。据李商隐回忆,这位叔父在经学、小学、古文、书法方面均有造诣,而且对李商隐非常器重。受他的影响,李商隐“能为古文,不喜偶对”。大约在他16岁时,写出了两篇优秀的文章(《才论》、《圣论》,今不存),获得一些士大夫的赞赏。这些士大夫中,就包括时任天平军节度使的令狐楚。
令狐楚是李商隐求学生涯中又一位重要的人物,他本人是骈体文的专家,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不仅教授他骈体文的写作技巧,而且还资助他的家庭生活,鼓励他与自己的子弟交游。在令狐楚的帮助下,李商隐的骈体文写作进步非常迅速,由此他获得极大的信心,希望可以凭借这种能力展开他的仕途。在这一时期(太和四年,830)的《谢书》中,李商隐表达了对令狐楚的感激之情以及本人的踌躇满志:“微意何曾有一毫,空携笔砚奉龙韬。自蒙夜半传书后,不羡王祥有佩刀。”
在唐代,缺乏门第背景的知识分子希望在仕途有所发展,主要的入口有两个:科举和幕府。前者被认为是进入官场的资格,是官方对其行政能力的认可;后者是一些有势力的
官僚自己培养的政治团队,如果表现出色,也往往可以通过这些官僚的举荐成为朝廷正式的官员。中晚唐时期,很多官员都既考取科举的资格,也有作为幕僚的经历。
商隐青年时期得到令狐楚的赏识,并有机会跟随他学习“四六文”(骈体文),从而自然而然地成为令狐楚的幕僚。但也正是由于这一段经历,使得他一生都被牵累在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
牛李党争源于唐宪宗元和三年(808)一次科举考试。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对应试举子牛僧孺、李宗闵进行打击,因为他们在试卷中严厉地批评了他。由此,李吉甫与牛僧孺、李宗闵等人结怨,这笔恩怨后来被李吉甫的儿子李德裕继承了下来。以牛僧孺、李宗闵为领袖的“牛党”和以李德裕为领袖的“李党”在数十年中互相攻讦,争斗不休,成为晚唐政治的一大矛盾。
李商隐最初的府主令狐楚属于“牛党”,在他的帮助下,李商隐步入政坛。唐文宗开成二年(837年),令狐楚之子令狐绹协助李商隐中了进士。在令狐楚去世后,李商隐成为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幕僚并受到其赏识,娶了他的女儿为妻。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成员。这桩婚姻使他被牛党视为李党中人。但李商隐本人可能原想置身于牛李党争之外,他的交往有牛有李,诗文中对两方都有所肯定,也都有所批评。然而,在政治斗争中想要保持中立,显然只能是一厢情愿。结果是李商隐两边不讨好,令狐绹尤其厌恶他,认为他忘恩负义。在令狐绹官居高位后,李商隐曾多次尝试补救,包括写了一些诗给令狐绹(如《寄令狐郎中》),希望他顾念旧情,但令狐绹始终不理睬他。
在这种情况下,李商隐的仕途显然无法顺利,他曾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唐武宗会昌五年(845)两入秘书省,但只是短期地担任过低级官职。李商隐也在基层政府做过小官(开成四年-五年:弘农县尉;大中二年-三年:盩厔尉),同样短暂和坎坷。他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在一些外派官员的幕下供职。事实上,无论是“牛党”还是“李党”得势,李商隐从来没有机会晋升。他的政治生涯结束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6),其时他追随盐铁转运使柳仲郢,担任盐铁推官,当柳被调任兵部尚书时,他也随即失去工作。在回到家乡后不久即病故。
2,有了以上的经历介绍,你是否同意将《无题》理解为李商隐写给令狐绹来补救他们之间关系的诗?为什么?(言之成理即可)
3,李商隐有很多爱情诗,被后人称为晚唐的“情诗圣手”。他为什么这么爱写爱情诗呢?他的爱情诗为何表现出一种扑朔迷离而又精致婉转的感情?是不是他本人有着丰富的爱情体验?于是诗人自己的爱情生活为许多研究者所关注。
关于李商隐的爱情,猜测的部分远远多于有实际证据的,但这并不妨碍人们对此津津乐道,甚至象阅读侦探小说一样揣摩分析他的诗文,希冀发现切实的凭据。
既然《无题》在很大程度上可能是一首爱情诗,那我们就来八一八李商隐的爱情传说。
柳枝。柳枝的名字出现在李商隐写于开成元年(836)年的一组诗(《柳枝五首》)中。他还为在这组诗写了一个长长的序言,讲述了柳枝的故事:她是一个洛阳富商的女儿,活泼可爱,开朗大方,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听到李商隐的诗(《燕台诗》),心生爱慕,于是主动与他约会。但李商隐失约了。他后来得知,柳枝被一个有权势的人收为妾。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如果不是李商隐杜撰,这一段没有结果的感情很可能就是他的初恋。
宋华阳。李商隐在青年时期曾经在玉阳山修习道术,因此有人猜想他在这期间与女道士发生过恋情。在《月夜重寄宋华阳姊妹》、《赠华阳宋真人兼寄清都刘先生》等诗中,李商隐提到了“宋华阳”的名字,于是宋华阳就被认为是李商隐的恋人。还有一种夸张的说法是:李商隐曾经和宋华阳姐妹二人同时恋爱。苏雪林在《玉溪诗谜》中对于这个故事进行了最大限度的想象发挥。
锦瑟。李商隐有一首著名的《锦瑟》诗,刘攽在《中山诗话》中提到,有人猜测“锦瑟”是令狐楚家的一位侍儿,李商隐在令狐家受学期间,曾与她恋爱,但终于没有结果。
荷花。民间传说他在与王氏结婚前,曾有一小名“荷花”的恋人,两人十分恩爱。在他进京赶考前一月,荷花突然身染重病,李商隐陪伴荷花度过最后的时光。这段悲剧给他造成很大的打击,以后的诗中他常以荷花为题也是对旧情的眷恋。
王氏。王氏是李商隐的妻子。但有人从李商隐《祭小侄女寄寄文》中(“况吾别娶已来,胤绪未立”)推断王氏为李商隐再婚的妻子。如果这种看法成立,李商隐应该还有一位初婚妻子,但关于这方面的信息几乎空白。李商隐与王氏的感情非常好,在王氏去世后,他写下《房中曲》等悼亡诗篇,情感真挚,语意沉痛。其中最著名的,是在他离家赴蜀地宦游途中所作《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4,如果这首《无题》是爱情诗,那么李商隐把它送给谁的呢?荷花?柳枝?王氏?宋华阳?还是其他人?如果我们同学喜欢做考证一派的话,可以就这个疑问深究下去了。
5,小结:知人论世的意义不在增添些许饭后的谈资,而在于帮助我们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把那些抽象的感情,和具体的人、事件结合起来,变得有血有肉。知人论世也会拓展诗歌理解的可能性。
四、阐释史阅读和互文性关注:
一直以来,我们可能有这样一个观念:作品就是作品本身,是作者一人意志的产物,和他人是无关的。李商隐写了《无题》,表达了他的感情,创作完成,关于《无题》的一切事件结束。
事实并非如此。创作一经完成,就离开了作者,和作者再无瓜葛。其后不同的人对作品的读解、阐释,一次次地衍生了文本的生命力,一次次地复活了作品。也就是说,作品的生命不仅仅在于作品所赋予,还存在于后代读者的不断的理解、阐释和接受的历史之中。
作品、作者、读者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作者创造作品,读者被动的接收作品。在历史的理解、阐释和接受过程中,读者们通过形态各异的解读,也发挥了新的创造力。即时这种读者的创造在一定的程度上背离了作品的某种“本义”,也是一种不容忽视的创造,这就是读者的“创造性叛逆”。在这个过程中,作者的“作品”也转换成具有独立生命力的“文本”。正因为后代的解读阐释对于文本具有创造新生命的独特意义,我们的阅读就往往需要进入第三个层面:阐释史的阅读。下面通过李商隐的另外一首更具典型性的诗歌《锦瑟》来深入理解一下诗歌本身的生命力是如何在悠久纷纭的阐释史中获得丰富的。
以下谈《锦瑟》的阐释史、接受史:适怨清和说、自伤说、悼亡说、诗歌创作说……等。
对于《锦瑟》这首诗,最早的资料大概是宋朝《许彦周诗话》中提出的,认为“锦瑟”是乐器,有四种声调。作者认为这首诗是李商隐听了令狐楚家妓弹奏锦瑟后写的。而且说诗中两联四句分别描写的是锦瑟的四种声调(适怨清和)。
对此诗的另外一种看法是,锦瑟是一个人名。《中山诗话》认为锦瑟是某个贵人的爱姬;《唐诗纪事》则认为就是令狐楚的妾。所以有了令狐青衣说。
清朝的诗家基本上都认为这是一首悼亡诗,但是各家的理解又有所不同。只有纪晓岚认为这是一首艳情诗,“始有所欢,中有所阻,故追忆之而作。”
此外《柳南随笔》称有宋刻本李商隐诗集,《锦瑟》是第一首,因此认为是作者“自题其集以开卷”,是李商隐自伤生平之作。这种说法为后来的一些学者所发挥。
需要补充的是,诗歌的生命力除了历史的阐释,在共时的层面上,其他相关的文本,比如理论批评,也能与诗歌本身形成相互的参证。在不同的文本之间,诗歌的意义往往有了新的发现。比李商隐稍早的戴叔伦曾经在诗歌理论中用“蓝田日暖”比喻诗歌的创作状态:
“诗家美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司空图《与极浦书》中援引戴叔伦语)
戴的批评文本因为比李商隐更早,所以不是李商隐《锦瑟》的阐释和读解,但20世纪的钱钟书,却根据这一文本,推断论证李商隐的《锦瑟》是描绘诗歌创作的。所以说,正是因为戴叔伦批评文本和《锦瑟》之间的互文性,导致了《锦瑟》新的意义的产生。
关于阐释史,关于互文性,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三重阅读方式。
五、总结:
我们用了一节课的时间,以晚唐诗人李商隐的《无题》为例,体验了诗歌的三重阅读——文本细读、知人论世以及阐释史阅读和互文性关注。其实不仅诗歌如此,其他文本,比如小说、戏剧等等,也是这么来理解和接受的。当然,有的文本,意义指向比较单一,阐释史的阅读不会如《锦瑟》这般丰富多姿,我们不要一味苛求。
六、课后作业:
1,搜索一下,看看唐代共有多少无题诗,李商隐的作品在其中占了多少份额?
2,任选一首李商隐的其他无题诗,作一次诗歌的三重读解。
第二篇:李商隐——《无题二首》
李商隐——《无题二首》
篇一: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一)赏析
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一)赏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②。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④。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⑤。
【注解】:
1、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3、送钩:也称藏钩。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4、分曹:分组。
5、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6、鼓:指更鼓。
7、应官:犹上班。
8、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韵译】: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
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
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
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
策马赶到兰台,象随风飘转的蓬蒿。
① 诗当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诗人时在京城任秘书省校书郎。这是一个“方阶九品,微俸五斗”的小官,诗人在政
治上仍然是沉沦下僚。原题共两首,另一首是七绝,其中有“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之句,可知诗人怀想
的当是席间的一位贵家女子。清代查为仁以为是指“王茂元家妓”(《莲坡诗话》),赵臣瑗以为是指“其闺人”(《山满楼
笺释唐人七言律》),可供参考。
② 画楼、桂堂,指贵家华丽的楼宇居室。
③ 灵犀,有灵性的犀牛角。相传犀角上有一道白纹,由角端直通大脑,感应异常灵敏,此喻相爱双方心灵的感应与暗通。
④ 送钩,古代宴席间的游戏,又称藏钩,以猜中此钩藏于何人手中为胜。分曹,分组。射覆,亦宴席间的游戏,将物品放
在巾盂等的下面让人猜,猜不中者罚酒。
⑤ 听鼓,唐时五更二点则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响天明,即须上班应差。兰台,汉代藏图书秘籍的宫观,唐高宗时曾改秘书省为兰台。转蓬,蓬草无根,随风飘转,喻身不由己的处境。
这是一首恋情诗。诗人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表达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旋成间阻的怀想和惆怅。
首联由今宵之景触发对昨夜席间欢聚时光的美好回忆。在这个星光闪烁、和风习习的春夜里,空气中弥漫着令人沉醉的幽香,一切似乎都与昨晚在贵家后堂宴饮时的景况相同,而席间与意中人相遇的那一幕却只能成为难以重现的回忆了。诗人并未直接叙写昨夜的情事,而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画楼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衬,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环境气氛,语句华美流转,富于唱叹的情致,将读者带入温馨浪漫的回忆中。颔联抒写今夕对意中人的思念。自己此刻虽然没有彩凤般的双翅,得以飞越重重阻碍与意中人相会,但相信彼此的眷恋之心当如灵异的犀角暗中相通。“身无”、“心有”,一退一进,相互映照,是间隔中的契合与沟通,怅惘中的喜悦与慰藉,表现了诗人对这段美好情缘的珍视和自信。两句比喻新奇贴切,剖划深刻细致,展示了诗人抒写微妙矛盾的心理感受的高超才力。
颈联具体追忆昨夜与意中人共预盛会的场景,而诗人此际落寞抑郁情怀自在言外矣。诗人回想昨晚宴席之间,灯红酒暖,觥筹交错,藏钩射覆,笑语喧阗,场面是何等热烈醉人啊!“春酒暖”和“蜡灯红”,不但传神地刻画出宴会间热烈融洽的欢乐气氛,也使读者联想到烛光掩映下女子的红晕面颊,彼此的目成心会已不言自明,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尾联回忆今晨离席应差时的情景和感慨。昨夕的欢宴彻夜到晓,楼内笙歌未歇,楼外鼓声已响,诗人自叹像随风飘转的蓬草,身不由己,不得不去秘书省应差,开始了又一天寂寞无聊的校书生涯,而与席上的意中人则后会难期了。岂独相思苦,长叹业未成。恋情阻隔的怅惘与身世沉沦的感叹交汇于诗人胸中,使此诗的内涵和意蕴得到了扩大和深化,在绮丽流动的风格中有着沉郁悲慨的自伤意味。
全诗感情深挚缠绵,炼句设色,流丽圆美。诗人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以华艳词章反衬困顿失意情怀,营造出情采并茂、婉曲幽约的艺术境界。诗中意象的错综跳跃,又使其主旨带有多义性和歧义性,诗人对心灵世界开掘的深度和广度,确实是远迈前人的,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便取决于这类无题诗所产生的巨大而持久的影响。篇二:略论李商隐《无题二首》
略论李商隐《无题二首》
李商隐《无题二首》: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对李商隐这两首诗的解释应该不算有多困难,在李商隐的无题诗中这两首也许要算是意思相当清晰易懂的一类,大概很多人都被他那些想搞清楚含义特别困难的无题诗难的有些怕了,以至于有点草木皆兵的感觉,于是不从中找出些深曲复杂的诗义便不肯罢休。
这诗集中放在一起的两首诗应该是同时所作,并且有非常密切的关系,两首诗里面的女子很可能是同一个人,诗的风格也差不太多,都多少带着轻快和温暖的感觉,抒写的也都是作者的爱情正幸福美好 的时候。即使第一首最后的一联,相恋的二人将要暂时分别,作者开始想到让他总有些担忧的官场仕途,心情的那种喜悦、轻快和温暖也并没有散去多少。正像一切描述表现幸福的艺术作品无不遇到相对来说要大得多的困难那样,李商隐这两首诗的创作自然也不会例外,于是这两首诗的第一首的极其成功,让我们看第二首时便觉得平平无奇。篇三:最新 李商隐无题二首导学 学生版
日照实验高中2013级唐诗宋词选读导学案
李商隐诗二首
【学案序号】 8 【编写人】王敬【审核人】庄玉霞王修波使用时间:2014.12.25 姓名学习目标:
1.把握诗歌的内容,体会字里行间蕴涵的情味。
2.细心品味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并默写两首诗。
授课时数:2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积累
1.诗人简介:李商隐(813—858)字义山,号玉溪生。生活在唐帝国日趋衰败的晚唐时代,他对皇帝昏庸,宦官当权,藩镇跋扈,深为不满。因此,他热衷政治,企望革新。然而,在当时朋党倾轧中,他始终被排挤,于禄微位卑的幕僚生活中度过一生。李商隐于四十六岁抑郁而终。他的友人崔珏在《哭李商隐》诗中说:“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袍未尝开。”
李商隐现存诗歌600多首,内容涉及比较广泛。他的诗在艺术上,继承了屈原、李白、李贺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诗中善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通过想象、联想和象征构成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
在爱情生活方面,诗人也屡遭不幸。青年时期,他先后与女道士宋真人、洛阳商人少女柳枝相爱,均以悲剧告终。与王茂元之女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幸福生活不过十余年,妻子因病亡故。政治和爱情上的双重不幸,使诗人的诗作常寄予着深沉的身世之感。
2.无题诗界定:李商隐的爱情诗是最为人们广泛传诵的。他常取名《无题》,以“无题”作为诗的题目是李商隐的独创。这类诗并非成于一时一地,大多以男女爱情相思为题材,其中有的可能别有寄寓,也可能以恋爱本事为依托。情思婉转沉挚,辞藻典雅精丽。其内容或因不便明言,或因难用一个恰当的题目表现,所以命名为“无题”,后人就把无题诗作为爱情诗的别称。其实李商隐的无题诗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隐晦朦胧的爱情诗。诗人的对象和恋情在当时
是不能公开的,写相思又无法直说,所以写得迷离恍惚。另一种则是借恋情而寄托激愤,抒发1 感慨,就象他自己所说:“为芳草以怨王孙,借美人以喻君子”。这些无题诗音调谐美,深情绵邈,含蓄隐涩,且富于象征和暗示色彩。将唐代诗歌的抒情艺术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
3.无题诗基调
浓烈而凄清构成了无题诗的情感基调。
所谓“浓烈”,是说它绝不作浮泛的情语。所谓“凄清”,就是说,无论诗中的相思与追求是怎样的一往情深、缠绵萦回,那结果却总是伤怀,总是无望,总是迷茫。这种基调除了有着时代内涵外,还打上了诗人自己的烙印。诗人深爱妻子王氏,然而婚后他辗转奔波、漂泊四方,夫妻长年分居。正届中年,妻子溘然病逝,更使他蒙受了巨大的痛苦。正是个人的不幸和社会上的爱情悲剧互相融合,才形成了无题诗特有的感情基调。
二、请同学们参照课文注释,仔细阅读课文3遍,了解诗歌大意,标划读不准音的字词。查字典解决下列字音题。(师巡视,了解学情)
双飞翼()
灵犀()
射覆()探看()
云鬓()殷勤()夜吟()蓬山()
三、自由朗读诗歌3遍。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停顿、节奏。用自己的语言逐句复述诗文大意。(师巡视,了解学情)
1.《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逐句复述诗文内容
2.《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逐句复述诗文内容
(学生完成后,交流、明确。)
四、教师就诗歌提出问题,同学思考、交流、研讨。
(一)阅读《无题?昨夜星辰昨夜风》思考
1.请分析首联渲染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2.如何理解颔联的诗意? 2 3.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有什么效果?
4.尾联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5.诗歌中哪些诗句的情景是回忆想象的?哪些是眼前真实的情形?
(二)阅读《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思考
1.首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中两个“难”字有何不同?“东风无力百花残”这句景物描写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2.赏析颔联“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3.颈联: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①从“晓镜”“云鬓”看,此联的“转”在内容上有何深化?从哪个词可以看出?
②“但愁云鬓改”怎样理解?“夜吟应觉月光寒”传达出情人怎样的心境?
4.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用了两个典故,表达了什么意思?
五、赏析精彩诗句
(1)赏析:“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2)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六、把握诗歌的感情、主旨。
七、学生再熟读诗歌,并背诵。
八、作业
课下熟练背诵并默写全诗。
九、课下助读链接。
1.李商隐情诗名句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无题》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无题》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无题 六首其六》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锦瑟》。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暮秋独游曲江》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无题六首(其三)》
第三篇: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一)赏析
李商隐《无题二首》(之一)赏析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②。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③。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④。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⑤。
【注解】:
1、画楼、桂堂:都是比喻富贵人家的屋舍。
2、灵犀:旧说犀牛有神异,角中有白纹如线,直通两头。
3、送钩:也称藏钩。古代腊日的一种游戏,分二曹以较胜负。把钩互相传送后,藏于一人手中,令人猜。
4、分曹:分组。
5、射覆:在覆器下放着东西令人猜。分曹、射覆未必是实指,只是借喻宴会时的热闹。
6、鼓:指更鼓。
7、应官:犹上班。
8、兰台:即秘书省,掌管图书秘籍。李商隐曾任秘书省正字。这句从字面看,是参加宴会后,随即骑马到兰台,类似蓬草之飞转,实则也隐含自伤飘零意。
【韵译】:
昨夜星光灿烂,夜半却有习习凉风;
我们酒筵设在画楼西畔、桂堂之东。
身上无彩凤的双翼,不能比翼齐飞;
内心却象灵犀一样,感情息息相通。
互相猜钩嬉戏,隔座对饮春酒暖心;
分组来行酒令,决一胜负烛光泛红。
可叹呵,听到五更鼓应该上朝点卯;
策马赶到兰台,象随风飘转的蓬蒿。
① 诗当作于唐文宗开成四年(839),诗人时在京城任秘书省校书郎。这是一个“方阶九品,微俸五斗”的小官,诗人在政
治上仍然是沉沦下僚。原题共两首,另一首是七绝,其中有“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之句,可知诗人怀想的当是席间的一位贵家女子。清代查为仁以为是指“王茂元家妓”(《莲坡诗话》),赵臣瑗以为是指“其闺人”(《山满楼
笺释唐人七言律》),可供参考。
② 画楼、桂堂,指贵家华丽的楼宇居室。
③ 灵犀,有灵性的犀牛角。相传犀角上有一道白纹,由角端直通大脑,感应异常灵敏,此喻相爱双方心灵的感应与暗通。
④ 送钩,古代宴席间的游戏,又称藏钩,以猜中此钩藏于何人手中为胜。分曹,分组。射覆,亦宴席间的游戏,将物品放
在巾盂等的下面让人猜,猜不中者罚酒。
⑤ 听鼓,唐时五更二点则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响天明,即须上班应差。兰台,汉代藏图书秘籍的宫观,唐高宗时曾改秘书省为兰台。转蓬,蓬草无根,随风飘转,喻身不由己的处境。
这是一首恋情诗。诗人追忆昨夜参与的一次贵家后堂之宴,表达了与意中人席间相遇、旋成间阻的怀想和惆怅。
首联由今宵之景触发对昨夜席间欢聚时光的美好回忆。在这个星光闪烁、和风习习的春夜里,空气中弥漫着令人沉醉的幽香,一切似乎都与昨晚在贵家后堂宴饮时的景况相同,而席间与意中人相遇的那一幕却只能成为难以重现的回忆了。诗人并未直接叙写昨夜的情事,而是借助于星辰好风、画楼桂堂等外部景物的映衬,烘托出昨夜柔美旖旎的环境气氛,语句华美流转,富于唱叹的情致,将读者带入温馨浪漫的回忆中。颔联抒写今夕对意中人的思念。自己此刻虽然没有彩凤般的双翅,得以飞越重重阻碍与意中人相会,但相信彼此的眷恋之心当如灵异的犀角暗中相通。“身无”、“心有”,一退一进,相互映照,是间隔中的契合与沟通,怅惘中的喜悦与慰藉,表现了诗人对这段美好情缘的珍视和自信。两句比喻新奇贴切,剖划深刻细致,展示了诗人抒写微妙矛盾的心理感受的高超才力。
颈联具体追忆昨夜与意中人共预盛会的场景,而诗人此际落寞抑郁情怀自在言外矣。诗人回想昨晚宴席之间,灯红酒暖,觥筹交错,藏钩射覆,笑语喧阗,场面是何等热烈醉人啊!“春酒暖”和“蜡灯红”,不但传神地刻画出宴会间热烈融洽的欢乐气氛,也使读者联想到烛光掩映下女子的红晕面颊,彼此的目成心会已不言自明,真是酒不醉人人自醉啊!尾联回忆今晨离席应差时的情景和感慨。昨夕的欢宴彻夜到晓,楼内笙歌未歇,楼外鼓声已响,诗人自叹像随风飘转的蓬草,身不由己,不得不去秘书省应差,开始了又一天寂寞无聊的校书生涯,而与席上的意中人则后会难期了。岂独相思苦,长叹业未成。恋情阻隔的怅惘与身世沉沦的感叹交汇于诗人胸中,使此诗的内涵和意蕴得到了扩大和深化,在绮丽流动的风格中有着沉郁悲慨的自伤意味。
全诗感情深挚缠绵,炼句设色,流丽圆美。诗人将身世之感打并入艳情,以华艳词章反衬困顿失意情怀,营造出情采并茂、婉曲幽约的艺术境界。诗中意象的错综跳跃,又使其主旨带有多义性和歧义性,诗人对心灵世界开掘的深度和广度,确实是远迈前人的,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很大程度上便取决于这类无题诗所产生的巨大而持久的影响。
第四篇:《律诗二首(使至塞上 无题)》听课笔记
诗歌听课笔记
(二)一、听课时间:2012年4月24日星期日
二、授课老师:张佩鸿
三、授课学校:
四、授课年级:
五、授课题目:《律诗二首(使至塞上 无题)》
六、课时: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了解作者
师问:同学们,自在我国文学的百花园中,盛开着朵朵奇葩,他们互相辉映,争奇斗艳,其中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绽放枝头,强烈的招引着我们,今天,老师从其中摘取了两朵娇桃艳李,让我们来秀一秀唐风,感受一下唐韵,今天老师带来的两朵奇葩,是同学们手头上已经拿到的《使至塞上》王维,《无题》李商隐。(出示幻灯片)好,这是两首诗歌,这两位诗人大家了解么? 生答:了解。
师讲:大家都有所了解。我们就简单的来了解下这两位诗人。(出示幻灯片)王维,大家请说….(引导学生跟着念)“盛唐杰出的诗人,诗与孟浩然齐名,世称“王孟”。苏轼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好,再来看下李商隐,(引导学生跟着念)“李商隐,晚唐著名的诗人,一些名为《无题》的诗感伤缠绵,形成独特的风格,成就很高,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
(二)《使至塞上》 1.、以诵学诗 ①一诵诗韵
师讲:古人写诗,往往是让人吟诵,体味诗中的美味。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好诗,不妨也从诗歌的诵读入手。我们一起进入诗歌的韵律世界,我们来“一读诗韵”(出示幻灯片),读出诗歌的韵律美,读出诗歌的节奏美。(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
(2)不懂得字借助注解解决或举手提问。(3)检查朗读(全班齐读)并作点评。(4)师范读诗歌。
师问:听老师范读完了,同学也适当的记录了节奏。谁来说说这首诗的节奏? 生答:二二一……
师问:诗的节奏把握了,也读通顺了,但要把一首诗的的朗读提升到一个的高度,读出它的神韵来,我们还要对诗的……(让学生来说)? 生答:还要对诗意有所了解。
师讲:对,我们继续进行第二部分的内容。是“二感诗意”(出示课件)。(承上启下)②二感诗意
学生借助注释和字典,初步体会诗歌的大意。同桌相互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共同探讨。
师问:有什么问题是你们解决不了的?
生1 :老师,我想问下“单车”是什么意思? 师问:谁能帮他解决? 生2:略
师问:还有什么问题? 生3 :“长河”是指哪条河呢? 师:谁又能帮她解决? 生4 :。“河”是长河的意思 师评:对,“河”是长河的意思。要是“江”,则是长江的意思。…… 生5 :“汉塞”是什么意思呢? ……
生6 :我们都知道唐诗是十分注重押韵的,但是诗的最后两句并没有押韵,这是否影响他的表达效果呢?
师评:这个问题提得会很有深度,我们看下哪位同学能解决他的问题。
生7 :唐诗的押韵并不要求全部押韵,不然就会显得很拘束,在第一句和最后一句的最后一个字都押韵了,更能表达王维的思想感情。所以,我认为,这并不影响他的表达效果。
师评:说得很好,见解也很独特。……
(此环节,通过学生自学诗歌的大意,并把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全班为他解决。这种探讨问题的方式,使学生在提出问题的同时又进行思考)③三品诗情
师问:这首诗的大概内容是什么? 生1 :写了边塞粗狂的景象。
师问:强调了景。除了景,有写事在其中么? 生答 :有。
师问:哪个字体现了?(问边)……那我们来看下诗题。你觉得诗题的哪个字点出了我们刚说的那件“事”? 生2 :“使”。
师评:很好。一个使字就代表了这首诗要叙的事。那么,所写的事是在出使的……(引导学生回答)路上。所以这是一首叙事写景的诗。我们了解了诗的意思,但诗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我们一起来看下诗歌的感情。在品味前,我们再来朗读一次诗,并思考那一句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
师问:大声说出来,哪些诗句最能表达诗人的感情? 生3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师评:很好。其实这两句诗是写景,但包含了情。那你们来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好,哪个同学来描绘一下。
生4 :我看到了边塞无比辽阔的景象。师评:好,再具体一点。生4:“大漠孤烟直”,我随着孤烟看到了大漠的“我长河落日圆”,我随着落日,看到落日从滚滚的长河尽头落下去。
师评:分析得很好。在他的描绘中营造了一种意境。我们来听下音乐,闭上眼睛,随着他描绘的意境我们来设想当时的情景。(播放背景音乐,慢慢体会)
师评:这时候,你就是诗人,你经过茫茫的沙漠,满目黄沙,浩瀚无尽。唯独远处,一处孤烟笔直的升上蓝天,此时此刻,你站在平坦的高原上,放眼望去,眼界非常辽阔,黄河之水滚滚向西而去,一轮红日缓缓地,缓缓地沉落到河面。好,同学们,眼前有没有看到你所设想的画面。(学生都点头)很好,都感觉到了。那你们感觉到的和设想的是不是和这些图片相似呢?(出示图片,并解说图片的景色)(倾听音乐与教师的旁白,可使学生了解到作者出使塞外的艰苦行程,感受到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与河西军队的声威,同时也能感悟到诗人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师问:如果让你来形容这画面,你们用怎样的形容词来形容? 生1 :壮丽。生2 :苍茫壮阔
师:很好,都说出来了。我们就用壮丽、壮阔的语气再来朗读诗歌。生朗读诗歌)师讲:我们来回顾下我们学习这首诗歌的步骤。生答:一诵诗韵,二感诗意,三品诗情。
师评:好,我们就用同样的方法去学习第二首诗
(三)《无题》
1、一诵诗韵
①自由朗读诗歌《无题》 ②点名朗读诗歌
师问:你们觉得这位同学读得好,好在哪里? 生答:有感情,有节奏。
2、二感诗意
师问:那她所读的感情是什么? 生答:悲。
师:她读得好是因为读出了悲,读出了情(及时板书)。那这首诗歌所表达的是哪一种情? 生答 :思念之情。师问:为何思念? 生答:“相见时难别亦难”,为的是“别”。师评:“别”字告诉了我们这首诗写了离别之亲。让我们也读出这种离别之情。(学生朗读诗歌)
师问:我们说是离别之情,那这情是怎样的情感? 生答:忧伤,悲哀。
师问:作者是通过哪些的事物表达情感的? 生1 :“春蚕蜡炬”。生2 :“蓬山青鸟”。
师问:把这些同学支出的事物都圈出来。还有哪些? 生3 :“丝方尽”的“丝”。生4 :“泪”。生4 :“云鬓”。生5 :“东风”和“百花” 师问:东风是哪个季节的? 生1 :春季的。
生2 :为什么是春季? 生3 :因为有百花。
生4 :因为春天本来就是百花开放。
生5 :还有百花残的残说明了百花已经残了,应该是暮春。师评:“百花残”了,应该是暮春。好,那我们先回顾我们以前学过春的课文。如朱自清先生写的《春》,文中“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我们还学过《天净沙·秋思》的“古道西风瘦马”,是写秋风。这东风和西风有什么不一样? 生1 :东风是春季,西风是秋季。
3、三品诗情(层层递进)
师问:很好。我们一直以来都把东风成为春季。那拿一句诗句最打动你的? 生2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师问:为什么?
生1 :因为这两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无比坚贞。师问: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生1 :他春蚕和蜡炬都做了形象的比喻。
师问:哦,找出这是比喻句。还有其他同学谈谈自己的感想吗?
生2 :因为丝方尽的丝”与思念的“思”同音,说明知道春蚕到死才停止思念的意思。由此可以看出诗人是一个感情深和坚定地人。
师问:好。还有其他的看法吗?刚才他只侧重谈春蚕这一句。下一句呢? 生3 :泪象征着相思的泪。
师评:泪始干不但指了蜡烛的泪,还象征着思念之人的泪。所以这两个字用的非常好。我们再带着这种思念的感情来读下这两句诗。(生有感情朗读)好,我们通过把握这两句诗,感受到了这离别之情写得忧伤、感伤。(及时板书)还说道了缠绵。(此环节让学生体会这首诗从首至尾都痛苦、失望而又缠绵着执著的感情,诗中每一联都有这种情感状态的反映,但又有所区别。它们从不同侧面反复表现着融贯全诗的复杂感情,同时又反映了以这种复杂感情为内容的心理过程,连绵往复,深情缅邈。)
(三)比较分析,以诵巩固
1、比较分析,理清思路
师问:我们比较一下这两首诗,他们之间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生1 :这两首诗最大的不同,就是思想感情的不同。第一首《使至塞上》,作者是对战争胜利的喜悦之情。第二首《无题》,作者含有无限的思念和炽烈的情感。
师评:好。这位同学说的是情感上的不同。还有别的不同么?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我听到有同学说出来了。
生2 :字数上的不同。一首是五言律诗,一首是七言律诗。
师评:很好,一首是五言的,一首是七言的。看黑板,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黑板上写的感情基调不一样,一种是壮阔的,一种是缠绵的。我们说,这么美的诗,这么美的情,我们光读过,光欣赏过,还远远不够。我们还要牢牢的记住。下面就来看同学们的背诵如何,一分钟时间。别害怕,要对自己与信心,我们对诗歌已经很熟悉了。(师随堂观察学生的背诵)
2、以诵巩固,将强理解
师查:好,停。老师来检查下大家。大家跟着老师的问来说出诗句,能不能? 生:能。
师问:第一首《使至塞上》,写诗人出访边塞的诗句是? 生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师问:他和自己的军队相遇的诗句是? 生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师问:交代别离的诗句是? 生答:“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师问:写思念很苦的诗句是? 生答:“春蚕到时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师评:好,大家的表现都很好。我们现在将整首诗来背一背。先来被第二首,背之前要注意诗的感情。第二首的感情是缠绵悲伤的。(生有感情背诵诗歌)师说:非常好,很多同学都背得很熟练了。我们来看第二首,他的感情基调是壮阔的。我们怀着壮阔的情感区背诵。(师生同背)
(四)总结与回顾相结合 师评:给点掌声给自己。(师生拍掌)好,时间很短,刚好四十分钟,我们就把两首诗弄懂了,而且都背熟了。同学们也表现得非常出色。我们古典文学的宝库之中,远远不止老师今天打来给大家的这两朵娇桃艳李。它应该是包罗万象,各个朝代都有它的辉煌,唐朝的诗,宋朝的词,元朝的曲,明清的小说。(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说出来)很好,大家的知识都积累的很好。要把这些不同朝代的文化相传下去,需要我们的共同发现,共同欣赏,共同传唱。今天,老师带来了这一句话(展示课件):读千古美文,做少年君子。老师把它送给大家,目的是希望大家能够在你们的课后,能运用我们今天学到的三不读诗法,说一下,哪三步?
生答:一读诗韵,二感诗意,三品诗情。师说:就这三步法,我们可以欣赏、品味不同的诗歌。“读千古美文”可以增加我们的修养,从中汲取养分;“做少年君子”,提高我们的道德品质。所以,课下,大家要广为传唱。好我们再来背诵《使至塞上》。(全班背诵)
师说:好,我们继续呗第二首《无题》。(全班背诵)
(五)板书:
使至塞上
无题
使
别
情
壮 阔
缠绵
(六)教学评价:
1、教学设计新颖:教师学诗的三步法,让学生在感悟名句同时,又领会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2、教师以诵学诗,能使学生在反复诵读中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并能节省学生课后背书的时间,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第五篇:无题二首李商隐原文及赏析
无题二首李商隐原文及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听说过或者使用过一些比较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按内容可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等。那么都有哪些类型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无题二首李商隐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无题二首
作者:李商隐
原文: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转蓬一作:断蓬)
闻道阊门萼绿华,昔年相望抵天涯。
岂知一夜秦楼客,偷看吴王苑内花。
翻译
昨夜的星空与昨夜的春风,在那画楼之西侧桂堂之东。
身虽无彩凤双翅飞到一处,心却有灵犀一点息息相通。
隔着座位送钩春酒多温暖,分开小组射覆蜡灯分外红。
叹我听更鼓要去官署应卯,骑马去兰台心中像转飞蓬。
当年常听到人们谈论萼绿华,但总觉得她在那遥远的天涯。
可到像萧史那样参加盛宴后,没想到竟然可以偷窥宫内花。
注释
⑴“昨夜”句:《尚书·洪范》“星有好风。”此含有好会的意思。
⑵画楼:指彩绘华丽的高楼。一作“画堂”。桂堂:形容厅堂的华美。
⑶灵犀:犀角中心的髓质像一条白线贯通上下,借喻相爱双方心灵的感应和暗通。
⑷“隔座”二句:送钩、射覆,均为古代酒席间游戏。分曹:分组。
⑸嗟:叹词。余:我。鼓:报更的鼓。唐制,五更二点,鼓自内发,诸街鼓承振,坊市门皆启。鼓响天明,即须上班。
⑹兰台:汉代藏图书秘籍的宫观,这里借指人供职的秘书省。类:类似。转:一作“断”。
⑺阊门:阊阖,传说中之天门。萼绿华:传说中之女仙名。《真诰·运象》:“萼绿华者,自云是南山人,不知是何山也。女子,年可二十上下,青衣,颜色绝整。以升平三年十一月十日夜降于羊权家,自此往来,一月辄六过。来与权尸解药。”《零陵县志》:“秦萼绿华,女仙也,以晋穆帝升平三年,降于羊权家。自谓行道已九百年,授权道术及尸解药,亦隐影化形而去。好事者比之九疑仙人萼绿华。”
⑻抵:至,到。《广雅·释诂》:“抵至也。”《史记·秦始皇本纪》:“遂从井陉抵九原。”一作“尚”。相望:期盼伊。相,偏指一方,即一方对另一方有所施为;望,盼望,期待。《楚辞·九歌·湘君》:“望夫君兮未来,吹考差兮谁思。”此言昔年期盼一见伊人,乃咫尺天涯,难得一见。
⑼秦楼客:用《列仙传》萧史事。
⑽看:一作“著”。吴王苑内花:冯浩注:“暗用西施。”《寄成都高苗二从事》:“莫将越客千丝网,网得西施别赠人。”可与此同参。
原文
凤尾香罗薄几重,碧文圆顶夜深缝。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
曾是寂寥金烬暗,断无消息石榴红。
斑骓只系垂杨岸,何处西南任好风。
“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这两句是女子回想与意中人相遇时的情景——对方驱车而来,自己虽用团扇遮面,羞怯之意却难掩饰;车隆隆地响着走过去了,彼此暗含情意,却未及通话。诗句描绘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一个难忘的片断,而且曲折地表达了她在追思往事时那种惋惜、怅惘而又深情地加以回味的复杂心理,写得委婉别致,韵味悠长。
注释
⑴凤尾罗:凤文罗。《白帖》:“凤文、蝉翼,并罗名。”
⑵碧文圆顶:一种碧青色波纹圆顶百折罗帐。
⑶扇裁月魄:班婕好《怨歌行》:“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扇裁即团扇;月魂:指月。羞难掩:乐府《团扇郎歌》:“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
⑷金烬:灯盏或蜡烛残烬之美称。烛花烧完了,故暗。
⑸石榴红:石榴花开的季节。
⑹斑骓:黑白杂毛的马。
⑺西南:东川在西南。
参考译文
织着凤尾纹的绫罗,薄薄重重;碧纹的圆顶罗帐,我深夜赶缝。那回邂逅,来不及用团扇掩盖;可你驱车隆隆而过,无语相通。曾因寂寥不眠,想到更残烛尽;却无你的消息,等到石榴花红。也许你在垂杨岸,栓系斑骓马;怎能等到,送去会你的西南风。
赏析
《无题二首》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第一首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主要写了深夜难眠,回忆起当时偶遇的情景,以及渴望和惆怅的心情,期待着有机缘能再相遇。
李商隐的七律无题,艺术上最成熟,最能代表其无题诗的独特艺术风貌。第一首抒写青年女子爱情失意的幽怨,相思无望的苦闷,又采取女主人公深夜追思往事的方式,因此,女主人公的心理独白就构成了诗的主体。她的身世遭遇和爱情生活中某些具体情事就是通过追思回忆或隐或显地表现出来的。
起联写女主人公深夜缝制罗帐。凤尾香罗,是一种织有凤纹的薄罗;碧文圆顶,指有青碧花纹的圆顶罗帐。李商隐写诗特别讲求暗示,即使是律诗的起联,也往往不愿意写得过于明显直遂,留下一些内容让读者去玩索体味。像这一联,就只写主人公在深夜做什么,而不点破这件事意味着什么,甚至连主人公的性别与身份都不作明确交代。通过“凤尾香罗”、“碧文圆顶”的字面和“夜深缝”的行动,可以推知主人公大概是一位幽居独处的闺中女子。罗帐,在古代诗歌中常常被用作男女好合的象征。在寂寥的长夜中默默地缝制罗帐的女主人公,大概正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和对会合的深情期待中。
接下来是女主人公的一段回忆,内容是她和意中人一次偶然的相遇──“扇裁月魄羞难掩,车走雷声语未通。”对方驱车匆匆走过,自己因为羞涩,用团扇遮面,虽相见而未及通一语。从上下文描写的情况看,这次相遇不象是初次邂逅,而是“断无消息”之前的最后一次照面。否则,不可能有深夜缝制罗帐,期待会合的举动。正因为是最后一次未通言语的相遇,在长期得不到对方音讯的今天回忆往事,就越发感到失去那次机缘的可惜,而那次相遇的情景也就越加清晰而深刻地留在记忆中。所以这一联不只是描绘了女主人公爱情生活中一个难忘的片断,而且曲折地表达了她在追思往事时那种惋惜、怅惘而又深情地加以回味的复杂心理。起联与颔联之间,在情节上有很大的跳跃,最后一次照面之前的许多情事(比如她和对方如何结识、相爱等)统统省略了。
颈联写别后的相思寂寥。和上联通过一个富于戏剧性的片断表现瞬间的`情绪不同,这一联却是通过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概括地抒写一个较长时期中的生活和感情,具有更浓郁的抒情气氛和象征暗示色彩。两句是说,自从那次匆匆相遇之后,对方便绝无音讯。已经有多少次独自伴着逐渐黯淡下去的残灯度过寂寥的不眠之夜,眼下又是石榴花红的季节了。“蜡炬成灰泪始干”,“一寸相思一寸灰”,那黯淡的残灯,不只是渲染了长夜寂寥的气氛,而且它本身就仿佛是女主人公相思无望情绪的外化与象征。石榴花红的季节,春天已经消逝了。在寂寞的期待中,石榴花红给她带来的也许是流光易逝、青春虚度的怅惘与伤感吧。“金烬暗”、“石榴红”,仿佛是不经意地点染景物,却寓含了丰富的感情内涵。把象征暗示的表现手法运用得这样自然精妙,不露痕迹,这确实是艺术上炉火纯青境界的标志。
末联仍旧到深情的期待上来。“斑骓”句暗用乐府《神弦歌·明下童曲》“陆郎乘斑骓……望门不欲归”句意,大概是暗示她日久思念的意中人其实和她相隔并不遥远,也许此刻正系马垂杨岸边呢,只是咫尺天涯,无缘会合罢了。末句化用曹植《七哀》“愿为西南风,长逝入君怀”诗意,希望能有一阵好风,将自己吹送到对方身边。李商隐的优秀的爱情诗,多数是写相思的痛苦与会合的难期的,但即使是无望的爱情,也总是贯串着一种执着不移的追求,一种“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式的真挚而深厚的感情。希望在寂寞中燃烧,读者在这首诗中所感受到的也正是这样一种感情。这是他的优秀爱情诗和那些缺乏深挚感情的艳体诗之间的一个重要区别,也是这些诗尽管在不同程度上带有时代、阶级的烙印,却仍是动人之作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