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初探
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初探
摘要: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面对抽象的物理知识学生通常都是利用想象的方法来进行,这种方法不能够进一步的了解物理知识,也不能够合理的运用物理知识,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下不能够提升自身的学习兴趣,降低了学习效率。所以,教师要将物理教学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这样不仅可以加深学生的记忆,还能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激发出来,学生才能够更加喜欢物理学习,在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的同时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中物理
生活化教学
对于物理学科的学习,其主要的知识都是来自于生活,所以如何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到一起是学好这门学科的主要环节,高中物理对于学生来说是一门基础自然学科,其中的知识来源更是与生活密不可分,所以在高中物理课堂上,利用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对学生进行教学,不仅能够营造出轻松的生活化学习环境,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利用物理知识,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以及解决能力。
一、生活化教学方式主要有哪些特征
要想在课堂上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教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就要将知识与生活进行有机结合,将抽象的知识阐述为生动具体的现实知识,这样才能够解决物理学科上的重点难点问题。学生在这样的一个环境下还能够提升自身的学习积极性以及主动性。教师在进行生活化教学时,一定要将自身对知识生活化的敏感度提升,利用教师创设的学习情境尽量将知识生活化。对于生活化教学来说,他主要有两方面特征,第一方面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多多积累经验以及生活经历,另一方面就是要有机的结合现实生活以及未来的生活。高中物理知识一般都来源于自然生活,因此在生活中很多的物理原理以及物理定律都能够被轻易发现和总结。所以学生在生活中进一步观察一些物理现象,然后联想起物理知识,这样学生不仅加强了对物理知识的记忆,还能够在生活中得到相应的物理学习资源,在今后的物理学习中获得一定的基础。除此之外,学生还可以通过学到的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难题,这样也可以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二、如何实现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
在课堂上植入生活化能够进一步加速高中物理生活化教学,这就需要教师拥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所以,作为一名高中物理教师,就要充分的发挥自身的创造能力,利用情境来实现生活及物理教学的有效结合,给学生自主思考的机会并给予学生积极的鼓励,让他们投入到课堂中去,这样学生才能够更好的学好物理。例如,教师向学生教授“离心运动”内容时,可以向学生举例生活中洗衣机的运作原理,让学生仔细观察洗衣机的脱水桶,从而直观的理解离心运动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更加真实地体会到离心运动这一知识在生活中的运用,这样高中物理知识就更加向着生活化的方向转化,高中物理的生活化教学方式也能够更好地开展。
1.将生活化的问题作为课堂的主导教学
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来说,利用生活现象作为物理教学的切入点是能够学好物理的最佳途径。物理教师设置生活化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不仅能够在课堂上建立一种主动思考探讨的课堂氛围,还能够在自身熟悉的环境中适应新知识的了解,学生也能够在课堂教学中得到相应的鼓励,这样才能够形成相应的有效参与教学模式。例如,在高中物理《弹力》的教学时,教师可以请两位同学到讲台上去,教师为学生提供一个橡皮筋,让两个学生捏住橡皮筋的两端,然后向两边拉,这样学生就能够体会到一个与自己所拉方向相反的力,这样的力就是“弹力”,学生在进行这个试验时,能够切身的感受到弹力的存在,这时,教师就要向学生提出问题,弹力是怎样产生的?让学生进行相应的思考,在思考环节结束后教师还要要求学生列举出生活中其他有关弹力原理的现象,并能够在这样的举例过程中将“物理中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知识讲述出来,学生在生活中能够运用“弹力”的知识解释一些现象,在教师的引导以及整理中使得“弹力”这一知识点更加生动简单的展现在学生的面前,学生也能更好的理解和应用,这样学生才能够调动积极性以及自主学习能力。
2.设计生活化的练习题
在高中物理的生活化教学当中,不仅仅要在课堂上引入生活化,还要在课堂练习题上体现生活化,学生在生活中学会发现问题并及时的分析和解决问题,这样才能够真正的提升自身的学习能力,摆脱以往的生搬硬套的物理学习模式。在现今的高中物理学习中,教师要学会采用新的物理学习方法,引入一些自主的小实验,在学生亲自完成实验操作的同时还要让学生自己完成实验报告,这样的方式不仅能够为学生快速理解物理知识的原理,还能够为学生创造出好的实验氛围,为学生奠定殷实的物理知识运用基础,并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在学习“电磁学”方面的知识时,可以让学生在课下总结生活中的哪些现象是应用的电磁原理,以熟悉的应用电磁原理的家用电器为例,分析其原理。以这种方式布置家庭作业,这样才能够更好的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自身解决分析问题的能力。
3.建立生活化的教学理念。
人的行为是受思想来支配的,思想在行为之上,属于先导地位,所以,如果想要实现高中物理的生活化教学,不仅仅需要在行动上实现生活化,还需要在思想上完成生活化的转化,在思想理念上树立生活化教学理念,这样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生活化教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一定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真正实现生活化教学。这样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生活实际经验,还能够使教学成为生活的服务者,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让物理知识成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兴趣以及精神食粮,让学生从过去厌恶物理的处境中转变出来,这样才能够将知识的意义凸显出来,才能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与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国家培养出更加全面的人才。
结语:总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引进生活化的教学方式不仅仅实现了学生利用物理知识方式的变革,还实现了传统物理教学知识的改革,这样学生不仅能够体验到学以致用的真正价值,还能够更好的体验生活、享受生活。教师在课堂上也应该利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将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自主学习能力调动起来,进而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以及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文,高玉柏.生活化的实施策略[J].中国教育学刊,2010(10).[2]苗巧英,怎样学好高中物理,[J]神州(下旬刊),2012(1).
第二篇:如何让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
如何让高中物理教学生活化
【摘 要】新课程标准下的物理教育必须从学生实际出发,激发他们的兴趣。本文从分析现行教学的问题入手,在教学设计、教学举例、实验选材及教学方式几方面提出了“让教学要回归生活”的看法,并在教学过程中做了一些尝试。
【关键词】物理新课程;回归;生活
新的物理课程标准中指出“:高中物理课程的总目标是让学生学习终生发展必备的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了解这些知识与技能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学习科学探究方法,能运用物理知识和科学探究方法解决一些问题„„”
一、存在的问题
现行的课堂教学设计是否符合这一目标呢?大家知道,要想被评上优质课,既要有引人入胜的开场,又要有高潮迭起的中场,还要有画龙点睛的落幕,教学过程则要反复推敲揣摩,什么时候提问,多少时间讨论,怎样设计实验,如何回答问题等,做到丝丝入扣、无微不至。而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一环“备学生”。试问:这种“华而不实”的物理课是新课程改革下所需要吗?
有篇报纸报道了国外这样一节生物课:蚯蚓。上课从学生捉蚯蚓开始的,把蚯蚓掉在地上,教室里一片乱哄哄的。事后有人问这位教师,你为什么要让他们去捉蚯蚓呢?这位教师说:“如果这节课下来,学生连蚯蚓也不会捉,那我讲它有多少实际意义呢?”
教学不必一味追求“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教学任务是否落实”,“课堂板书是否美观”等表面的东西,只要教学能从学生实际出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就无须面面惧到,哪怕教学任务没有落实又有何妨呢?
二、探索
⑴教学设计:来源于实际
明代教育学家陈献章指出:“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综观物理学的发展史,质疑就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原动力。奥斯特发现了通电导线旁边的小磁针发生了“异动”从而提出了电流的磁效应;开普勒发现了与第谷观测数据有不可容忍的8’误差从而提出了行星运动三定律;卢瑟福发现了α粒子散射的实验现象从而提出了原子的核式结构问题等等。
在《匀速圆周运动的实例分析》教学中,我问学生:“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有许多桥,有石桥,有木桥,有平板桥,还有圆拱桥,为什么圆拱桥要造成圆拱状?”好多学生各抒己见,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为了美观,圆拱状和水面的倒影浑然一体,像一轮圆月;二是为了坚固,拱起来可以承受更大的力。当我说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时,学生都想不出来。进行了受力分析后,学生们像发现新大陆似的, “车在拱桥上以一定速度行驶时,对桥面竟没有压力,这桥真神奇”,“老师,那么古人设计出拱形的赵州桥,他们知道这原因吗?”等等,这节课就在学生的惊嘘声中结束了。当然有些问题我们可能一时无法给他们解释清楚,但我觉得学生是真正做了学习的主人,带着问题主动参与我的教学中来,教和学结合在了一起,师生一起探讨、研究,虽然教学次序乱了些,调控起来难了些,有时甚至得不出结果,但学生学得很投入,乐于接受。因为他们说这样的课更切合实际,更贴近生活,使他们觉得原来知识就在身边,并不是遥不可及的。
⑵选材:来源于生活
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激情,将知识与应用相结合,能使学生获得一个更宽广的视野,这些都是新课程目标所强调的。如在《自由落体运动》教学中,我就现场向学生要了一张纸,来演示自由落体运动的所有实验:白纸和粉笔同时下落,粉笔先落地,就得出“越重落的越快”的结论,对吗?再将这张白纸一撕为二,一半扭成团,一半摊开再一起下落,然后让学生解释看到的现象,最后出示“牛顿管”来验证;这样许多学生都纠正了原先 “越重落得越快” 的错误观点;另外,可以利用吸管来演示加速度的方向;用一个可乐瓶来研究超重和失重现象;用筷子放在水中研究光的折射等等,这样就把物理和生活的距离拉近了,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⑶教学方式:回归生活
打破封闭的教学环境,鼓励学生走出教室,走出学校,走进生活,走进大自然,到与自己所探究的知识有关的环境中去,而教师以合作伙伴的角色走到学生中去,共同研究问题。这正体现了新课程的综合化趋势。
例如近年全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电力紧张局面,拉闸限电现象常常发生,教师可以利用这一契机,大胆鼓励学生到各街道、工厂、企业等地调查研究,了解实际用电情况,带学生到发电站、变电所了解电的产生、传输等电学知识,寻找解决紧张用电局面的方案和措施,把学到的物理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并在亲身实践中去学习。这样,把学生放到开放性的环境中去学习,而不拘泥于条条框框,充分体现了学习的主动性与灵活性,使学生感到物理知识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物理知识与生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统一体,既培养了兴趣又开拓了眼界。
参考文献:
《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建议》、《新课程的教学方法选择》/张万兴等――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04年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解读》/《走进新课程》丛书编委会――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年
(作者单位:河北省大名县第一中学)
第三篇:如何做好高中物理教学中力学的生活化教学
如何做好高中物理教学中力学的生活化教学
【摘要】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物理学科是高中学生所必修的科目之一,不但关系着学生的未来升学发展,更影响着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能力。物理源于生活,高中物理所研究的内容和方向也与人类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因此若想提高物理教学效果,就必须要摆脱传统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束缚,积极将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重在培养学生对物理知识的实践应用能力。本文主要以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力学教学为例,探讨了如何做好物理生活化教学。
【关键词】高中物理 物理教学 力学 生活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4-0156-02
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物理教学越来越趋于生活化。与其他科目相比,物理是一门比较复杂和艰涩难懂的课程,物理的学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逻辑能力及分析能力等要求较高。据调查显示,大部分高中学生都觉得物理学起来非常困难,所以教师必须要找到有效的方法来简化高中物理知识的难度,帮助学生更加容易地理解知识。在这方面,采用生活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很好的选择。以下笔者就以高中物理教学中的力学教学为例,探讨如何做好物理生活化教学。
一、利用现实生活情景,帮助学生理解知识
物理是一门与人们的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无论是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还是在军事和工业领域,都需要运用到物理知识。不过,物理也是一门知识比较抽象化的学科,高中物理知识大多艰涩难懂,导致学生学起来非常吃力,成绩难以提升。对此,教师必须要采用一种更加直观和简单易懂的方式来给学生讲授物理概念,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现实生活情境来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生活中处处都可见到物理现象,在这方面,教师不难找到有用的情境引入课堂。以力学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在课堂一开始先利用常见的生活情况对学生提问:假设在你前面有一块很重的石头,你们谁都无法搬得动这块石头,但是如果拿一根长铁锹来撬这块石头,就会很容易将它撬起来,请问这是什么原因呢?再如,可以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几乎天天都发生的上下楼梯现象进行提问:同样一个楼梯,为什么你在上楼梯时会觉得很累、气喘吁吁,而在下楼梯时却觉得很轻松呢?以上这些都是学生所经常碰见的、具有深刻体会的现象,比起直接给学生讲述课本中的力学概念,不如先以这些常见现象为入手点,让学生通过对这些现象的体会而逐渐理解知识,从而既吸引学生的思考兴趣和情感共鸣,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促进师生之间交流
生活化的教学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但在此基础上,教师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能够在日常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进行思考。以力学教学为例,在给学生讲述力的分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一些生活中常见的问题:水为什么永远都是从高处往低处流呢?过山车为什么要设计成盘旋形状呢?提出这些问题之后,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分组进行自主讨论,并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进行巡视,时常与各个小组的学生进行交流,从而既了解学生的想法、考察学生的能力,又增进师生感情。当学生讨论完毕后,教师可以让每个小组都派一名代表来总结自己小组所讨论出来的结果,最后再让学生互相进行评价。通过这样的方式,不但可以教会学生物理知识,同时还能够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举例名人事例和科技报道,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由于高中物理知识难度较大,所以大多数学生都对该课程提不起学习热情,这极大地抑制了教学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若想提高高中物理教学效率,首先必须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这方面,教师可以通过举例名人事例和科技报道来感染学生,使学生们感受到物理学家们为科学献身的精神以及国家科学技术日益强盛所带来的好处,从而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四、加强实验教学生活化,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实验教学是物理教学的重点内容之一,更是提高学生对物理知识的理解和认知能力的重要方式。通过实验教学,可以将抽象的物理知识和概念转化为具体形象的实验效果,从而在锻炼学生动手能力的同时也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到“实验”两字,很多人都会觉得很复杂,但其实物理实验不仅仅指那些非常复杂的实验,有些实验是非常生活化、简单易行的,例如在力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做一个简易的弹簧秤,然后利用弹簧秤来做实验了解胡克定律。另外还有一些实验是在生活中处处得见的,不必让学生亲自尝试,只需要收集生活数据即可。例如关于刹车与刹车距离的实验,可以让学生收集一些这方面的数据,然后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和讨论。通过生活化的实验教学,可以有效改善传统教学“死读书、读死书”的弊端,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的目的。
综上所述,物理源于生活,物理的教学也要生活化。在高中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当积极利用生活中有关物理的情境和现象,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沈化旺.浅谈如何做好高中物理力学的生活化教学[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5,11:164.[2]张惠爱.试论高中物理力学知识的生活化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02:258.作者简介:
郑晓宏,男,汉族,甘肃古浪人,湖北省宜昌市五峰县高级中学物理教师。
第四篇:生活化教学
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归自然的环境,这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简称《纲要》,下文同)中所蕴含的新理念,大自然、大社会是一部丰富真实的百科全书,蕴藏着巨大的教育财富,它向儿童展示了具体形象、生动的教育内容,为幼儿获得对世界的感性认识提供了天然的场所。江苏省常州市钟楼区北港街道中心幼儿园(简称我园,下文同)坐落在美丽富饶的钟楼经济开发区内,作为江苏省首家生态工业园区,经过六年多的精心打造,如今已是环境优美,高楼林立,马路四通八达,交通便捷,在这里拥有常州市最大的开放式公园“青枫公园”,以“树”和“花”命名的道路更是开发区的一大特色。在此背景下,我园积极申报了江苏省“十一五”重点资助课题《基于生态园区的幼儿园主题教育的实践研究》,力求将开发生态园区教育资源作为突破点,丰富并完善园本课程,挖掘并利用生态园区资源优化幼儿园主题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本文将以大班主题活动《我们身边的路》为例,谈谈我们对生态园区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实践探索与思考。
一、活动产生背景
生态园区以横穿南北的童子河为界,童子河西是工业园区,童子河东是生活商贸配套区,区域内共有纵横31条主干道路,东西纵向路以“树”命名,如:银杏路、水杉路、香樟路、梧桐路等。南北纵向路以“花”命名,分别有月季路、梅花路、茶花路、桂花路等。而且根据路名种植相应的树和花。自2003年钟楼经济开发区成立以来,孩子们经历了从拆迁到搬进新家的过程,融入了开发区建设的大潮中,感受着家乡的日益变化。在孩子们的眼中,以前的乡村小道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宽阔的柏油马路,道路两旁树木葱郁,繁花似锦,每当上学路上、外出游玩,孩子们都会被这路边的树和花吸引,为充分利用生态园区这一独特的教育资源,让孩子们初步了解生态园区,进一步激发幼儿热爱家乡的情感,我们决定从孩子们的生活出发,开展《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教育,让幼儿在了解生态园区路的同时,感受生态园区独特的人文环境,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进一步拓展和丰富幼儿关于“树”和“花”的知识。
二、活动开展情况
1.从孩子们的生活经验出发,确立主题目标,构建主题网络。生活是教育的根、是源泉,正因为人在生活中受教育,教育才有意义,才能发挥自己的价值。从生活世界的一个点出发,可延伸到探索、发现生活世界丰富多彩的事物,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视点幼儿可从中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感受、发现、理解,体验生活世界的美。
幼儿回归生活课程应充分挖掘丰富的课程资源,关注幼儿的生活世界,建构反映幼儿生活的课程。
大班的幼儿对周围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的各类经验日益丰富,能力逐步提高,独立意识不断增强。在《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中,教师有意识从幼儿的生活出发,让幼儿亲自参观、体验、调查、操作,了解路的发展,知道路的基本结构功能和用途,激发幼儿对路的兴趣,感受丰富的路文化。为此我们确立了以下主题目标和网络图。
①通过调查、参观、体验、制作、实验等活动认识路并初步了解路的发展,知道路的基本结构、功能和用途,激发幼儿对路的探究兴趣。
②在参观、欣赏图片、相互讨论及与家长的互动中,感受丰富的路文化,体验路的时空变迁,进一步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感。
③在活动中培养幼儿仔细观察分析问题、探究问题的习惯与能力;促进幼儿与他人合作、交流;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感受创造的乐趣及与同伴合作的快乐。
④运用环境创设,培养幼儿的观察、审美等能力,并能在用各种材料、各种方式制作表现路的活动中,提高幼儿的创造能力。
⑤充分挖掘地方资源,以“路”为载体,进一步激发幼儿爱护我们身边的路、增强交通规则意识及不乱扔垃圾的环保意识。
2.引导幼儿积极体验,主动参与活动。
(1)我眼里的路。金秋十月,秋色满园。孩子们饭后悠闲地散步在幼儿园门前的银杏路上,一阵秋风吹来,片片银杏叶在风中打着转,仿佛婀娜多姿的舞者轻盈落下,许多孩子被眼前美丽的景色吸引住了,硕硕拽着一片叶子跑到我的眼前,好奇地问:“老师,这是什么叶子呢?像把小扇子,你看!”说着,就握着银杏叶使劲地扇给我看。“是啊,是啊,这是什么叶子,真好玩!”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讨论开来。听到大家的疑惑,聪明的晓晓自豪地说:“这都不认识啊,这是银杏树的叶子,我妈妈告诉我的。”“哦!”孩子们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老师,这里有好多银杏树呀!”孩子们一棵一棵地数着玩。大班的孩子,对周围的环境总是充满了兴趣,对知识也十分的渴求。对于孩子们感兴趣的事物,我们会让孩子自己去接触,自己去发现,自己去了解,让孩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在以后的一周内,我们每天都会然孩子来到路边散步,让孩子仔细观察银杏树叶的变化。随着孩子对银杏路得熟悉,他们关注到了路边的路牌,在自主性学习意识中,认识了银杏路,了解了银杏路得特点。同时对路牌下面的字母“S”、“N”、还有方向标志“?邛”产生了兴趣,由此产生了社会实践活动《马路上的标志》、美术活动《宽宽的大马路》、语言活动《树真好》,等等。激发了幼儿进一步探究周边还有哪些路的好奇心。
(2)我们周围还有哪些路。孩子们每天都会走在放学的路上,马路上发生的点滴,都会成为他们津津乐道的话题。随着午间散步范围的扩大,我们来到了童子河边的桂花路,对于路边阵阵散发的桂花香味,孩子们欢呼着、寻找着……于是,我们认识了桂花路。此刻,在孩子们的心中,他们很想知道,我们周围还有哪些有趣的路呢?我们还会有哪些新奇的发现呢?孩子们对路的好奇心凸显出来,在孩子们的追问下,《我们周围的路》的观察记录表就诞生了,在家长们的帮助下,孩子们出色地完成了调查记录表,于是,生态园区的主要干道就悄悄地走进了孩子们的课堂,走进了孩子们的游戏、走进了孩子们的生活。
(3)参观生态园区的路。幼儿是学习的主体,他们有着不同的兴趣和学习的方式。在交流调查表《我们周围的路》后,孩子们对身边路的兴趣明显增强。于是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的实践、体验活动:在美术活动《宽宽的大马路》的准备活动中,我们组织幼儿参观了玉龙路和星港大道这两条生态园区的主干道。孩子们从寻找路牌到观察不同的行车道;从比较不同的路灯到了解红绿灯的作用;从观看马路上的车水马龙到学习如何遵守交通规则;从模仿交警指挥交通到观看马路边的各种建筑……他们显得那么的兴奋,宽宽的马路仿佛突然变得奇妙起来,尽管他们的问题有些稚气,但他们已经进入了路得世界里。生态园区的路还有许多,孩子们探寻的脚步也没有停止,他们收集各种废旧材料:如牛奶盒、废旧纸箱、水管、饮料瓶盖等,建造了“仿真模拟马路”主题游戏活动区。热闹的马路被“搬进”了孩子们的游戏中,忙碌的“清洁工人”、严谨的“交通警察”、热情的“出租车司机”,等等,孩子们的智慧在这里启迪,孩子们的快乐在这里放飞。教育来源于生活也必将为生活而服务,我们不仅希望活动内容更符合幼儿的经验和需求,也希望前后活动的联系更紧密,使每个活动成为后一个活动的经验基础,不断拓展幼儿的兴趣和经验。
(4)路是怎么造出来的。随着对生态园区路的认识越来越多,有的孩子不仅要问:“为什么要有这么多的路呢?”“这些路是么造出来的呢?”针对孩子们提出的疑问,我们坚持在了解幼儿经验的基础上展开活动,让幼儿先充分表达自己的认识,再借助家长资源、教师资源、多种资料以及具体操作,丰富相关体验,积累具体经验和感受。在科学活动《路的作用》、《路是怎么来的》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课前调查表、采访自己的爷爷奶奶,收集相关图片,了解了生态园区路的发展史。在音乐欣赏活动《咱们工人有力量》中,孩子们懂得了筑路工人的辛苦,懂得了一条宽阔的马路来之不易,激发了幼儿爱护马路、爱护公共设施的情感。孩子们懂得了只有修好路,才会有更便捷的交通,才会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的美好!孩子们在主题活动中了解了家乡的巨变,感受到了家乡环境的美好,在他们的心中,爱家乡的种子正在悄悄萌芽!
三、我们的收获
1.筛选有价值的教育资源,我们学会了更关注幼儿的生活经验、兴趣和需要。在我们所处的生态园区里,有许多可利用的教育资源,但并不是说所有资源都有必要进入教育领域,在利用生态园区教育资源组织活动时,教师的引导作用是至关重要的,因为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生态园区潜在的教育价值才能得到充分的实现,组织的活动才能真正促进幼儿的发展。
(1)所选的教育资源应与幼儿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教师应选择与幼儿生活联系密切,息息相关的教育资源,因为这类资源往往与幼儿本身或幼儿身边的人发生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比较深入地认识这类资源对于幼儿来说也是引导他们学习其需要掌握的社会知识的一部分,而且是不可忽略的一部分。在开展《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中,教师非常重视现实生活所蕴含的教育价值,注重利用社会中有效的教育资源,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生成活动主题,在活动过程中,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准备地开展各类活动,为幼儿营造轻松、愉快、充满情趣、自主开放的教育教学氛围,让幼儿亲身体验,积极参与,使幼儿始终保持愉悦的情绪,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整个活动过程中,幼儿通过参观、访问、调查、了解路的发展、路的作用,通过了解路名和路边为什么要种植树和花,帮助幼儿建立初步的生态理念。在幼儿的生活中,每天与身边的路接触,开展《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幼儿的社会知识和社会规则。
(2)所选的教育资源应是幼儿能够接触的、感兴趣的。在开展《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在生态园区教育资源与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把课堂向外延伸,我们带着孩子们参观马路,寻找马路上的各种标记图,来到马路上访问清洁工人、交通警察、观看筑路工人的劳动,引领幼儿对探索路的兴趣。我们幼儿园的大门口就是一条银杏路,每到秋天落叶的时候,我们就会带领幼儿来到马路上捡落叶,观看黄黄的银杏树叶飘落时的美景。由于马路离得比较近,出行比较方便,而且幼儿虽然是在户外,但是在自己非常熟悉的环境里学习,幼儿的学习兴趣显得非常浓厚。
2.只有发挥教师的教育主导作用,才能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幼儿主动学习的起点在于他们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与需求,而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为在深透把握教育目标,把握幼儿学习水平与学习特点的基础上,研究幼儿的兴趣,明确教育活动的指导方向与重点,促进幼儿在学习中保持探究热情,获得新的经验。
在《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表现在,当观察了解到幼儿在自主交流时表现出来对交通标志的关注与兴趣后,教师及时调整目标与内容,围绕“交通安全标志”开展系列活动,引导幼儿主动收集信息。运用已有经验讨论,带领幼儿到马路上进行实地观察各种交通标志,教师在发挥教育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尊重了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的特点,使他们的学习更有成效。
3.引导幼儿运用经验,亲身体验,推动学习不断深入。“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教师绝不能代替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完成的,教师决不能代替完成。”在主题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始终以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引导幼儿主动探索,合作学习,亲身感受,如:为让幼儿充分感受筑路工人劳动的辛苦,我们特意带领幼儿到筑路现场,观看筑路工人的劳动,访问筑路工人,引发幼儿对筑路工人的尊敬。
整个主题活动体现了教师充分利用生态园区的教育资源,精心设计,灵活指导,平等参与的意识,和幼儿自主参与、亲身体验、合作探究,融入自然与社会的现代教育思想,收到了较好的教育效果,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四、我们的思考
1.走向大自然,融入大社会。生态园区有着其独特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陶行知主张:“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应该组织孩子走向社会,接触自然和社会大课堂,把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学校与社会结合起来,以增强教育的活力。
在开展《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引领孩子们走出校园,走进自然,走向社会,以“路”为载体,引导孩子们去观察、去思考、去探究,孩子们通过到马路上观察,认识了许多交通安全标志,知道了快车道、直行道、转弯道、人行道等,进一步丰富了关于交通安全的知识。通过观看筑路工人的劳动,了解了路是怎样筑出来的,感受到了筑路工人劳动的艰辛,懂得了建一条宽阔的柏油马路是一件不容易的事。进一步萌发了幼儿尊敬劳动者的情感。由于生态园区的路名都是以“树”和“花”来命名的,随着主题活动开展的不断深入,使孩子们认识了原来从未认识的,从未看到过的树和花。这些宝贵的教育资源自然融入到了我们的课程中。
儿童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大自然、大社会的一切是他们感到新奇,当幼儿以独特的方式接触自然时,他们睁大求知的眼睛,给观察到的物体赋予生命,他们能够听到风儿的歌声,能看懂海浪的舞蹈,能够和小草交谈,能够以昆虫为伴……大自然和大社会不仅能开阔幼儿的眼界,也能开阔幼儿的思想和心灵,使他们在认识和适应自然的同时也陶冶其情操,培养其美感,丰富其想象,使幼儿萌发出对大自然、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事实证明,充分挖掘生态园区的教育资源,能让孩子们关心生活、关注社会,使他们在初步了解生态园区的同时,轻松愉快地融入自己所生活的环境。
2.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陶行知先生认为,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激发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纲要》也强调幼儿园教育应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因此,我们不仅选择幼儿的生活作为教育的内容,而且还要通过幼儿的生活来进行教育,既把生活作为教育的内容,又把生活当成教育的途径,相对于传统的教育来说,“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的实施过程就是一个生活的过程,我们引导孩子们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制作调查表“你认识我们身边的哪些路?”“你上幼儿园经过哪些路?”还引导孩子们画出上幼儿园的路线图,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不仅对路上的各种交通标志和形状各异的路灯感兴趣,而且对马路上的树和花也产生了兴趣,“我们身边的路”这个主题的实施过程不仅仅是一个学习的过程,更是一个社会生活的实践过程。“生活化”的学习手段不仅引起了孩子们的兴趣,更激发了孩子们积极主动探索的欲望,孩子们在身临其境中与亲身体验中获得了知识,发展了能力。
另外,让幼儿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去和同伴们分享生活经验也是我们这一主题的特色。在《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中,我们充分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们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表达、去交流。如:马路上的警察叔叔是孩子们心中的偶像,我们和孩子们一起创设了马路上的游戏场景,用废旧纸盒制作交通岗亭、汽车,让孩子们扮演交通警察指挥交通,扮演出租车司机运送乘客,扮演马路上的清洁工人打扫卫生。孩子们用自己的方式学会了如何遵守马路上的交通规则,如何为我们身边的人服务。以分享生活经验为主的表达方式,不但使孩子们获取了自身结构意外的内容,更有助于孩子交往能力和协作能力的发展。
3.让家长成为主题活动的合作者、支持者和参与者。在主题活动开展的过程中,我们离不开家长的支持、参与与合作,因为家长的参与有助于扩展幼儿的视野,获得更多的社交机会,有助于增进教师和家长之间的了解,为家长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有助于调动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积极性,让家长在互动中体验孩子的成长,使家长从傍观者变成参与者、合作者和支持者。
在开展《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中,由于家长的支持和参与,使主题活动的开展和深入变得精彩而又充满生活气息。星期天,家长们会带着孩子们去认识生态园区的路名,带领孩子去观察马路上的树和花,和孩子们一起制作上幼儿园的路线图;当交通警察的爸爸会自觉地来幼儿园为孩子们讲解交通规则,演示指挥交通;游戏活动中,家长们会自发为孩子们寻找各种游戏需要的材料,和孩子们一起制作,享受游戏的乐趣……活动中家长们津津乐道,融入了主题活动中,俨然成为了主题活动中的一员。
《我们身边的路》的主题活动暂时告一段落,在教育越来越强调生态化的今天,我们要不断更新教育资源观,正确认识教育资源,并加以有效开发挖掘,为孩子们提供亲身体验、了解社会的良好条件,为孩子们生存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幼儿园的课程实施开辟新的领地,我们将不断地追求和努力。(
第五篇: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
教学生活化
生活化教学
新课程背景下的初中化学教学,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贴近学生生活,适应社会发展。因此,作为化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加强社会实际生活与化学教学的联系,努力使化学教学内容社会化、生活化。把生活中亲身经历的生活经验事实与化学教学相联系,将生活中对未知事物的求知兴趣融于教学。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轻松的掌握化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验到化学知识在实际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巩固学习内容,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化学教学的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有效地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融为一体,让学生真正将身心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去。
一、课堂导入生活化
课堂教学的导入仿佛是优美乐章的“前奏”。日常生活中蕴含了大量的化学学科知识,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生活实例,引入化学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添新鲜感。比如,在初中化学第一节绪言课中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化学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可以和学生一起讨论身边与化学有密切联系的实例:铁锅为什么会生锈?高温的油锅未点燃为什么能着火,怎样扑灭?氢气球能飞上天而普通的气球不能飞上天等等。在学习保护水资源一课时,可以用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导入:为什么化肥厂附近的小河上藻类植物疯狂生长?污水怎样处理,废渣如何利用?又如用食用松花蛋时为什么要沾食醋?蚊虫叮咬后用肥皂水涂抹可以减轻痒痛来引入酸碱中和反应。“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用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来导入课堂教学,既简洁又真实,自然使学生感到非常熟悉,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设计生活化
课堂效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学设计,它是以教材和学案内容为出发点,教师个人对课程内容的思考和加工,教师应该深入思考教学设计中生活化知识与教学内容结合的切入点。新颖的生活化教学设计能够更好地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贴近学生生活体验的教学过程设计,能使学生体会化学知识的发现,形成与应用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科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才能爱学、乐学。长期潜移默化地训练,定能培养学生对现实生活中化学现象的关注和,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例如在学习CO2时,可设计如下生活情景:用石灰浆抹过的墙壁开始很湿,过一段时间,墙面要逐渐变硬、变白。但在墙面干燥过程中,常发现墙壁“出汗”。假如用炭火烤一烤,墙面会干、硬得更快一些。运用CO2与Ca(OH)2反应的性质,师生共同深入分析,解释上述现象。可设计系列短问:为何变硬、变白?出的汗是什么?加快反应速率的方法有哪些?等等。在这个分析过程中,性质和原理解释了生活,生活又验证了性质和原理,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通过设计这样一个生活化教学片段,将化学知识与日常生活及工农业生产关系密切联系,学以致用,同时也巩固和深化了所学知识。
三、教学情景生活化
初中学生喜欢形象生动的东西,而由于化学知识的抽象性,学生接受起来普遍感到摸不着头脑,很多情况下只能生吞活剥地去接受,得不到很好地理解,印象不深刻,容易遗忘,这样就不易引起学生的适度情感,这就要求化学教师应学会充分利用生活资源,教会学生从已有的经验出发,把抽象的化学理论知识与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结合起来,给化学知识赋予生动的内容和形象的反应,从而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学到新的知识。例如在讲核外电子排布的初步知识一节时,可把核外电子的分层排布与生活中的一种蔬菜洋葱的分层联系在一起;在讲分子间有间隔时,可讲这样一个故事,有半袋小米和一袋黄豆,只用一个同样大小的袋子能否装得下?从宏观的现象来理解某些看不见摸不到的微观世界,这样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学生实际,有利于对知识的接受和深化。课堂气氛活跃,效果较好。再例如在讲授一氧化碳时,它的化学性质是重点,但由于有些实验不易完成,就可联系煤炉燃烧的过程来讲述,底层的碳与氧气充分接触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气体向上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再与氧气接触燃烧,发出蓝色火焰,验证了一氧化碳的可燃性,同时二氧化碳与碳反应生成一氧化碳也得到了巩固。另外一氧化碳是煤气的主要成分,同学们大多都知道煤气中毒,联系此例可讲解中毒的原理和如何防止煤气中毒。这样重点难点在联系生活实例中就迎刃而解了。
四、探究实验生活化
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提着实验用品进教室上课,学生必然很兴奋,积极性也高,他们非常喜欢上有实验的课。因此,我们应尽可能多地补充实验,增加实验量,尤其要设计一些贴近生活、联系实际的实验,不要仅限于教材上给出的实验。如点燃浸有酒精和水的棉手帕却烧不着的实验;用沾有浓硫酸和高锰酸钾的玻璃棒与酒精灯摩擦使之点燃的魔棒点火的实验;在讲完碱溶液能使酚酞试液变红后,有同学竟然想到在圣诞节表演魔术,即用酚酞在白纸上写字,晾干后再在上面喷上氢氧化钠溶液从而出现红色的字,来烘托节日气氛。
家庭小实验由于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每个同学都可以动手操作,为大多数学生喜欢。比如在讲到金属和酸的反应时,有的学生竟然从铝制的易拉罐上剪下一块,问我要了一点稀盐酸回家自己做起实验来,后来提出了问题:为什么铝反应后变成了黑色?生锈的金属放到酸里怎么怎么一会儿就变光亮了?能否用家里的醋酸来代替稀盐酸?同时让学生知道,生活中处处都有化学,化学就在我们身边。这样通过实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兴趣和创造力,有利于培养学生对化学学科乃至对整个科学的热爱。
五、作业布臵生活化 如果说,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阵地,那么,学生的作业应该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器”,是学生成长的生长点。作业不应是为了做题而做题,学生学习化学就是要应用到生活实践中去。学生的作业应该是由传统教学中的““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独立完成”走向“协同合作”,应该具有个性化、活动化、生活化。因为生活是生动的,作业与生活紧密联系,不仅能加深学生对生活知识的理解,同时也使学生意识到其正在学习的知识的价值,从而体验到学习化学的乐趣和价值,增强学习化学知识和技能的信心和动力。例如,学生在学习糖类、油脂、蛋白质之后,就可以布臵学生把自己经常食用的食物进行归类,让学生收集有关食物营养成分的资料,为他们自己或家人制定合理的膳食计划;如果家里有肥胖者,在平时的饮食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如果家里有糖尿病的病人,他的饮食要注意哪些?家里有脂肪肝的人,其饮食又要注意哪些问题呢?等等。
总之,化学知识是从生活中来,化学教学应回到生活中去。生活中蕴藏着巨大的课程资源,只要认真挖掘生活中的化学素材,通过有效形式将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与书本知识融合起来,就能极大地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欲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化学教学的“生活化”,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有效地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融为一体,使学生真正将其身心投入到化学学习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