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三化学苯教案
苯教案
设计理念:运用启发探究法,把演示实验、学生实验、苯的性质和结构的知识、苯分子结构假说的提出和证实串联起来,按科学发现基本过程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认识科学探索的基本过程。
教材说明: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第二册第五章第五节第一课时《苯》
教学目标:1.掌握苯的结构式和苯溴代的化学性质;
2.启发学生认识科学探索的基本过程;
3.激发兴趣、培养分析、探索能力;
4.学习科学家的优秀品质和科学态度。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教学方法:探究法
教学过程:
师:今天我们开始探讨一类新的烃。首先看以下化学史资料。
投影:
1.19世纪30年代,欧洲经历空前技术革命,煤炭工业蒸蒸日上。
2.煤焦油造成严重污染,要想变废为宝,必须对煤焦油进行分离提纯。
3.煤焦油焦臭黑粘,化学家们忍受着烧烤熏蒸,辛苦工作在炉塔旁。
4.1825年6月16日,法拉第向伦敦皇家学会报告,发现了一种新的碳氢化合物。
5.日拉尔等化学家又测定该烃化学式为C6H6,这种烃我们今天称它为苯。
师:本节课我们研究苯。
【板书】第七节 苯 芳香烃
师:让我们直观地观察它,看一看,闻一闻,应该怎么闻?然后动手做以下实验。
实验:向试管中加入1mL水,再加入1mL苯,振荡,再加入1mL碘水,振荡、静止。
师:谁能简练地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
生:苯呈液态,没有颜色,有芳香的气味。不溶于水。加碘水振荡、静止后,可观察到液体分两层,上层呈紫红色,下层几乎无色。
师:为什么上层呈紫红色,下层几乎无色?请你简练分析原因?
生:碘易溶于有机溶剂苯,苯比水轻。上层呈紫红色而下层几乎无色是由于苯从碘的水溶液中萃取了碘。
师:很好。让我们归纳苯的物理性质。
【板书】
一、苯的物理性质
1.无色、有特殊气味的液体
2.比水轻,不溶于水
3.沸点是80.1C,熔点5.5C
师:下面我们探讨苯分子结构
【板书】
二、苯分子结构
1.分子式:C6H6
师:苯与乙炔(C2H2)的最简式都是“CH”。我们观察苯的燃烧,看它与乙炔燃烧的火焰是否相似?
生:火焰明亮有浓烟,和乙炔燃烧的现象十分相似。
师:从苯的燃烧现象和对苯的分子式的分析,说明C6H6是远没有达到饱和的烃。
师:谁能写出分子式为C6H6的一种链烃的结构简式?
(学生认真思考、热烈讨论、试着书写。最后请几名同学在黑板上写出)
【评注】: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联系乙炔,给出苯的最简式和分子式,促使学生主动探索、议论、书写分子式为C6H6的链烃的结构简式。既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发散思维能力,又为他们认识苯的分子结构的特点提供对比信息。
师:同学们根据提示多数写出了一个,书写规律是,或者式中有两个叁键,或者有一个叁键和两个双键。如:CH≡C-CH2-CH2-C≡CH CH2=CH-CH=CH-C≡CH 以上两种烃至少有双键或叁键。能否设计出简单实验,探讨苯是否有典型的不饱和键?
(学生热烈讨论)
生:可以用溴水或高锰酸钾溶液,来检验苯是否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
。
师:很好。请动手做一做。
生:苯中加入高锰酸钾溶液,紫红色不褪;苯中加入溴水,橙黄色不褪并转移到苯层。
师:同学们通过实验否定了苯中有碳碳双键或碳碳叁键,苯分子中到底有什么样的结构呢?这在19世纪是个很大的化学之谜。德国化学机凯库勒也由于揭开此谜而流芳百世,名垂青史。
师:下面我们归纳苯分子结构的知识。
【板书】2.苯分子结构平面正六边形结构(独特的键)
师:苯环上碳碳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键。6个碳原子各以一个电子,共同形成这种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为了表示苯分子结构这一特点,现代化学常用结构表示苯。
分子里含有一个或多个苯环的化合物,属于芳香族化合物,芳香族化合物均以苯环为母体。苯是最简单、最基本的芳香烃。
师:结构决定性质,让我们探讨苯的独特的化学性质,先探讨苯与溴发生反应的情况。
【板书】
三、苯的化学性质和用途
1.苯的取代反应
(1)卤素反应
演示实验:将细铁丝插入苯与液溴混合液中,启发学生观察现象、分析事实、思考问题。
生:①长导管口附近出现白雾;蘸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冒白烟。
②锥形瓶内液体滴入硝酸银溶液,有浅黄色沉淀产生。
③把烧瓶内液体倒入烧杯内水中,烧杯底部有褐色油状物(不溶于水)。
投影:1.铁丝的作用是什么?
2.长导管的作用是什么?
3.为什么导管末端不插入液面下?
4.什么现象说明发生了取代反应?
5.如何除去无色溴苯中溶解的溴?
【评注】:在作好典型演示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这是充分发挥实验的多种功能,提高化学教学质量的好办法。
师:苯和液溴中不加铁丝不发生反应,加入铁丝则剧烈反应,说明铁丝起什么作用?
生:起催化剂作用。
师:长导管起什么作用?
生:冷凝。
师:冷凝什么物质?
生:易挥发的苯、溴、溴苯
师:很好,主要是苯,还有溴、溴苯,经冷凝回流到烧瓶里。长导管还有导气的作用。
师:为什么导管末端不插入液面下?
生:防止因溴化氢溶于水而引起倒吸。
师:什么现象说明发生了取代反应?
生:生成了褐色油状物。
师:取代反应除生成溴苯外,还生成什么物质?还有更能说明发生了取代反应的现象吗?
生:导管末端冒白雾,锥形瓶里滴入硝酸银溶液有浅黄色沉淀生成。
师:很好。纯净的溴苯应呈无色,溴苯中溶解了溴则呈褐色。如何除去溴苯中的溴杂质?
生:用稀氢氧化钠溶液与溴反应。
师:溴与氢氧化钠反应的产物易溶于水,怎样将不溶于水的溴苯和水层分开?
生:用分液漏斗分离。
【板书】
师:苯跟溴反应现象剧烈,放出大量的热,说明苯环溴代比饱和碳链更容易发生取代反应。苯的溴代性质反映了苯独特的结构。苯还有哪些有趣的化学性质呢?下节课继续探讨。
思考:下列各组中互为同分异构体的是()
【评注】
本课运用多种教学媒体,在激励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主性方面进行了尝试。教学中重视并努力落实认知、动作技能和情感等领域的目标教育。注意运用科技新成就反映时代要求,以弥补化学教材的不足的做法是值得提倡的。
第二篇:高三化学胶体教案
第二单元
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分散系的概念;了解胶体的概念;了解胶体的性质;了解胶体的实际应用。
2.掌握胶体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掌握胶体的精制方法;理解丁达尔效应,布朗运动和电泳现象产生的原因。
二.教学建议
1.充分利用初中已有的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知识,列表比分散系的有关知识。要重视以旧带新,联系已学过的与胶体知识有关的基础,以达到边复习边旧知识、边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2.结合实验和列表比较,从观察比较中认识胶体的本质特征。
3.胶体内容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感到记忆难、应用难等问题,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和帮助学生整理知识、归类知识。
第一节
胶体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胶体的基本概念,了解胶体特征。
2.能够从分散质微粒的大小、分散系的性质等角度理解胶体与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
3.掌握胶体的本质特征,以及胶体的精制。理解氢氧化铁胶体的制法原理。
二、教学过程
1.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分散系一般有三种,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们把分散系分成以上三种的依据是 _________,当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 nm时,是_________,大于100nm时,是_________,在1 nm~100nm之间时是 _________。
2.如何分离胶体与浊液_________,如何分离胶体与溶液_________;如何分离浊液与溶液_________,胶体净化的方法是_________,为什么可以采用该办法_____________。
3.胶体的形成不是物质_________的反映,而是物质的一种_______形式。根据分散剂的不同,可分为溶胶,如 _________;______溶胶,如_________溶胶,如_____等。
三、重点、难点点拨
1.如何理解胶体的本质特征和渗析的关系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 nm~100nm之间是胶体的本质特征,也是胶体区别于其他分散系的依据,同时也决定了胶体的性质。
胶体粒子直径较大,不能透过半透膜,但分子或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据此可以通过“渗析”的方法制某些胶体。渗析是一种分离操作,通过多次渗析或把半透膜袋放在流动的水中,可以使胶体得到更好的精制。
2.为什么有的高分子溶液具有胶体的某些性质?
高分子化合物溶于适当的溶剂中,就成为高分子溶液,它具有双重性,一方面由于分散质颗粒太小与溶胶粒子相近,表现出溶胶的某些特性,例如不能透过半透膜,因此高分子溶液可纳入胶体研究范畴。另一方面高分子溶液是分子分散体系,又具有某些真溶液的特点,与胶体有许多不同的地方。例如:高分子溶液一般不带电荷,溶胶粒子则带电荷。高分子溶液的稳定是它的高度溶剂化起了决定性作用,粒子不带电也能均匀地分散在溶液中。
高分子化合物能自动溶解于适当的溶剂中,当蒸发溶剂后,再加入溶剂仍然自动溶解。胶体溶液则不能由自动分散来获得,胶粒一旦凝聚出来,一般很难简单地用加人溶剂的方法使之复原。
3.胶体较稳定的原因:①胶体中胶粒体积小,被介质分子碰撞而不易上浮或下沉,凝析;②胶体中胶粒带有同性电荷,相互排斥的结果不易凝析出来。
4.胶粒带电的原因:胶体中单个胶粒的体积小,因而胶体中胶粒的表面积大,因而具备吸附能力。有的胶体中的胶粒吸附溶液中的阳离子而带正电;有的则吸附阴离子而带负电胶体的提纯,可采用渗析法来提纯胶体。使分子或离子通过半透膜从胶体里分离出去的操作方法叫渗析法。其原理是胶体粒子不能透过半透膜,而分子和离子可以透过半透膜。但胶体粒子可以透过滤纸,故不能用滤纸提纯胶体。习题精析
[例1]下列关于胶体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胶体外观不均匀
(B)胶粒做不停的,无秩序的运动(C)胶粒不能通过滤纸
(D)胶体不稳定,静置后容易产生沉淀
[解析]胶粒可以透过空隙较大的滤纸,但不能透过空隙较小的半透膜。胶体是比较稳定的分散系。
[答案]B [例2]胶体是比较稳定的分散系的主要原因是 A.胶粒直径在1 nm-100nm之间 B,同种胶体的粒子带有同种电荷 C.胶体溶液显电中性 D.胶粒是运动的
[解析]胶体稳定的原因是其中的胶粒带电荷,并且同种胶体的粒子带同种电荷,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因而胶体稳定。
[答案]B
[例3]下列各种物质中,常用渗析方法分离的是
()(A)CaCO3和Na2CO(B)NaCl和KNO3
(C)CCl和水
(D)Fe(OH)3胶体和FeCl3溶液 [解析]渗析方法适用于胶体和溶液的分离。[答案]D [例4]下列两种物质混合后,所形成的分散系属于胶体的是()(A)溴水和汽油
(B)硫代硫酸钠和盐酸(C)乙二醇和甘油
(D)鸡蛋清和甘油
[解析lA形成的是溴的有机溶液,B形成的是单质硫沉淀和NaCI溶液,C二者物质互溶,D形成的属高分子溶液,也属于胶体的范畴。
[答案]D [例5]氯化铁溶液与氢氧化铁胶体具有的共同性质是()。
(A)分散质颗粒直径都在l~100nm之间
(B)能透过半透膜(C)加热蒸干、灼烧后都有氧化铁生成(D)呈红褐色
[解析]从分散系角度来分类,氯化铁溶液和氢氧化铁胶体属于不同的分散系。氯化铁溶液属于溶液,其中的分散质微粒是Fe3+和Cl-离子。氢氧化铁胶体属于胶体,其中的分散质氢氧化铁构成的胶粒,分散质的直径要大一些。但两者加热蒸干、灼烧后,都会得到氧化铁。
[答案]C。
第三篇:高三化学
2011-2012第一学期高三化学实验教学工作总结
高三化学实验教学工作已经顺利完成,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新学期刚开始,全体高三化学教师认真研究教委制定的教学大纲,按照大纲要求,制定实用的实验教学计划,保证实验教学工作的顺利进行。
为了上好实验课,各位老师努力学习,不断提高业务水平,按化学实验管理工作的科学化,高标准严格要求,加强自身学习,坚持学习教学大纲,刻苦钻研教材,逐步掌握化学学科全部实验内容,熟悉实验仪器的规格,构造与药品知识,勤奋学习,刻苦钻研,在工作实践中总结经验,积累知识,不断充实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素质。
全体高三化学教师齐心协力,认真备课,精心组织研究每一个实验课题,开启开全每一个实验,使实验开出率达100%,记录每一次实验,批好每一次实验报告,不断总结自己在实验教学中的心得收获。
由于做好了上述工作,所以高三化学实验教学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化学教师的实验教学理论更加完善,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在今年的化学实验教学中也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为了取得更好的成绩,在新的学年里,我们会采取适当的措施加以改正。我们将在优异成绩的基础上,进一步解放思想,大胆改革创新,争取在新的学年里取得更加优异的成绩。
第四篇:高三化学
高三化学
总体分析
期中试卷难度适中,有区分度,知识点的覆盖也较广。学生在本次考试中,选择题[(1)]卷做的尚可,但在2卷中,特别是有机推断题上做得欠佳,得分率低。还有在总体的答题中突出的问题是审题能力差,导致表达不到位,不准确,不完整。
教学改进措施
因为教学进度快,任务重的特点。所以要提高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且利用自编的教案,有的放矢地完成教学任务。另外要有选择性的给学生布置作业,针对性的选择跟进练习,对个别学生要细批,甚至面批。力争一个知识点一个知识点的牢牢掌握。
高三地理
总体分析
本次试卷以自然地理内容为主。大多数试题以往届二模一模试题为主。与目前复习进度以及学生客观水平未能很好的对接。试题对学生运用自然远离知识,图表分析信息,总结规律,陈述原因有较高的要求我们的学生刚从基本原理的知识复习上有所回顾,进步。对习题实践的机会还不较少,未形成答题的规律,模式。解题还比较弱,这也是目前阶段普遍存在的问题。
教学改进措施
1.努力加强基本原理,知识的复习,加强,细致,准确。
2.章节总结性训练需要多做题目,才能逐步形成固定思维。
3.在日常作业中反复强调图标材料的信息提取技巧。
4.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总结活动。
第五篇:高一必修2化学《苯》教学反思
《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教学反思
牟伦芬
五月份学校组织了教师岗位大练兵高效课堂展示赛课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有幸代表化学组参赛,根据教学进度,我的参赛课题是《来自石油和煤的两种基本化工原料——苯》。回想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以及教学实施过程,有精彩之处,也有不足之处。下面进行总结。
一、猜谜引入 激发学习兴趣
猜测是化学理论的“胚胎”,猜测是学生感知事物后作出的未经证实的判断,它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因此,在教学中我选了一则“有人说我笨,其实并不笨,脱去竹笠换草帽,化工生产逞英雄。(打一字)”从而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就会主动参与,关心知识的进展,从而达到事倍功半的教学效果。
二、动手操作 培养探索能力
在了解苯的物理性质时,我安排了学生从观察、实验、查阅三方面去全方位认识、了解苯的物理性质。对于苯的结构,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层次,不要求对结构进行推导,九直接从课本得出苯的结构——凯库勒式。结合之前学习的甲烷、乙烯的化学性质,去猜测凯库勒式苯可能有哪些性质,并加以验证。这样使学生学会由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的本质、变化,进一步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确实明白了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反应结构的原则。而且理解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都得到锻炼和提高。从实验结果中引起学生的思维矛盾,否定学生原来的所有假设,从而得出苯的真正结构。
本课教学的优点我自己认为在于能根据教材的特点,有机化学的思想将结构和性质联系在一起,不过多使用电教及其他辅助手段,教学程序也比较简洁,重在让学生探究,而不直接给出结论。整节课都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他们的思维情感在课堂中交互流淌;而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是学生的合作者,与学生进行平等对话。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在本节课教学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例如:
一、未能做到立足课内,联系生活。课程标准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注重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现实。在本节课中我只注重了笨的知识教授,没有能真正实现“教材生活化,生活教材化,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教育目标。
二、评价激励不够。在课堂上,对于学生的展示,我的评价比较随意,激励性不够,自然学生的情绪也不会高涨。可见,教师的评价激励调控着学生的情绪。
三、课堂结尾不够完美。在课堂小结中我设计了“学生谈本节课的收获。”开始的意图是想引导学生从知识、方法、思想三方面进行小结。在实际实施过程中我没有能很好的引导学生从化学方法、化学思想上进行小结。到后面下课铃响了,自己就有点慌,自己做了个简单评价就结束了。由此可见,教学设计得再好,若缺乏机智,想上好一堂课,难!所以,每一位教师,都必须积极地学习并锻炼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以提高课堂驾驭能力。
反思到这里,最大的感触就是:精彩与不足是每一堂课必经的两道风景,如果我们每一位教师都能冷静审视每一堂课,化不足为精彩,变精彩为精妙,我们的课堂不就达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