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复习凸透镜成像》教学反思
《复习凸透镜成像》教学反思
袁茂华
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为:
概念复习→实验操作→整理知识→习题训练→归纳总结→应用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复习,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强化知识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知道的概念,知道凸透镜有两种。
2、理解凸透镜成像实验过程,及其在实验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对细节比较了解。认识如果实验不成功可能会在哪些方面出问题。
3、对凸透镜成像的五种情况,要非常熟悉,能到达融会贯通的本领。
4、会利用凸透镜成像作为原理理解凸透镜成像的应用。
5、能利用凸透镜成像的五条规律来解释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光学仪器的原理,会解答现实生活中的问题。
通过本节课得教学,以上目标基本达到.现结合教学情况将教学反思小结如下:
1、教学中得成功之处:
本节复习课积极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所学过的知识点以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回忆各知识点,然后通过一定的练习进行巩固。复习过程清楚,内容丰富。教学过程条例清楚,教学过程完整。教学时间把握良好。
2、教学中的不足之处:(1)由于复习的内容容量大,加上学生的积极性不是很好,导致有两个设计好的题目没有讲完。(2)复习课应该多注重精讲多练,并设置好教学过程中的各个题目的梯度。(3)在训练中,分析题目中对的答案应该详细分析。(4)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顺序,学科素养。(5)引导学生分析题目中的重点关键词。(6)加强对学生的激励措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7)注意叙说情景,引向实际,加强知识升华引入的铺垫。
3、改进措施:
(1)多听老教师的课,充分了解各种课的教学措施,各种不同课的上法,多学习他们对学生的激励措施。
(2)把每一节课当作公开课来准备,上好每一节课。(3)多与学生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心理从而不断积累激励学生的措施。
(4)多听不同学科的课加强对物理学科的科学素养的培养,同时加强各个学科之间的联系。
(5)以后的教学中细化课程上各个环节的处理措施,比如题目难度有简单到难的过渡。
通过这次讲课比赛,暴露了很多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我会在今后得教学中不断改进,争取快速的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力争成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
第二篇:凸透镜成像教学反思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教学反思
万全县第一初级中学
谢丽霞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阶段的一个重要知识,通过学习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而且要使学生初步了解试验——分析——归纳的科学探究方法,强化学生学习的独立性、主动性。
在探究过程中,应引导同学们通过对生活中透镜的回顾,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对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进行猜想,初步设计方案,组织学生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得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通过探究和创造活动,实现两种目标:显性的结果是使学生获得了一定的知识与技能,隐形的结果是使学生体验了过程,获得了一些探究与创造的方法。
1、实验探究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提出问题阶段,回忆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成像性质以及它们分别与物距的关系提出问题,凸透镜所成的像的大小、正倒与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接着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得出实验器材和方案,并指出实验中的注意事项。通过这一环节使学生通过自己的研究得到一些探究和创造的方法,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的习惯,同时也通过学生所涉及的方案提出注意的细节问题。实验过程当中从生活中的透镜入手,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得出几组凸透镜成不同性质像时的物距、像距。然后让学生以焦距为参考距离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得出凸透镜所成的像的大小、正倒与物体位置的关系。这样降低了实验的难度,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接着引导学生对凸透镜的成像情况及数据进行分析,推测成倒立、等大、实像的情况,并及时进行实验验证。从而完善探究规律。然后让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数据,归纳总结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然后通过小实验让生对所学知识加深理解,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利用动画让生进一步回顾实验过程,让生谈收获。
2、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模拟实验进行探究活动,给学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小结时利用模拟实验弥补了实验无法做到缺憾。如:物体在1倍焦距位置时无像。利用课件提供的实验现象,很容易得出结论。另外,利用课件观察物距变化时引起的像距变化、像的变化效果很明显,得出结论也是轻而易举。利用信息化平台,合作意识得到加强,实现了适时反馈评价。
我再一次感受到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会使学生产生“好奇”,好奇心会使学生对本堂物理课的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觉得每一节课都要开好头,激发学生的兴趣。
第三篇: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1
今天听了林老师的《凸透镜成像规律》一节,林老师本节课按照:知识梳理——导入新课——介绍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探究——获得实验结论——原理应用——课堂检测的环节进行教学,环环相扣,课堂节奏紧凑有序,能随时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点。
本节《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课件的应用,大大降低了教学难度,很好的帮助学生达成了学习目标。
建议:本节始终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得出结论。将知识过于碎片化,建议可以将成像规律设计制作一个微视频,并设计相应的.电子导学单,将问题作相对集中的处理,让学生可以通过系统的观看视频,进行全面的综合的思考,提高学生全面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可以将20分钟左右的授课时间压缩到10分钟以内,提高课堂的容量和学生的思维深度及高度。
关于围绕教学目标合理确定合作学习任务方面:可能是由于学生刚进行物理学习,某些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仍需教师在教学中加以引导和养成。围绕目标尽量将教学活动进行整合,小组合作次数不要过多,提高合作质量。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2
本节课的关键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探究实验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手段。由于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而物距又与透镜的焦距、二倍焦距有关,凸透镜的焦点、焦距比较抽象,所以在引入课前,设计了让每组同学粗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使学生认识到焦距的存在,为以后由记录的数据总结出规律做好准备。
课堂引入时,回顾凸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上的重要部件,它们的工作就是靠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的。教师并用凸透镜演示成像,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教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知道为什么吗?由此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呢?”通过这种情境设计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学好本节课的信心。这一节课学生有学习兴趣,积极性高。但是由于这是学生的第一次自己主动探究实验,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在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老师要加强巡视和指导。个别小组只是好奇地观察成像情况,忽视了物距和像距的测量,使实验流于形式,得不到自主实验的结论。实验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进行的比较顺利,由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较慢,后面显得时间有点紧,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
课后,我得到以下体会:
1、本节课是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完成的,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提高了动手能力,也增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普遍反映如果只背那些死的规律,一点兴趣都没有。现在学生们通过不同的方法记住了成像的规律。
2、由于部队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没有学习好,实验时手慌脚乱,导致课堂气氛有点乱,所以还有一部分学生没能得到很好的效果。以后应在探究前讲清探究的步骤和探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学生有强烈的实验需求,以前有许多实验我以为很简单,往往就用演示实验一带而过,通过这节课我深深的感受到实验对学生是多么有趣多么重要,以后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3
1、合理设计实验,培养兴趣、分解教学难点
(1)用放大镜看书,用老式照相机照像,放大镜看远处同学,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将实验分割成若干个特定的任务,每组同学只要能够完成一个任务,而u>2f、2f>u>f、u (3)根据规律进行应用:让学生猜测u=2f时像的.情况并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2、尽可能地做好铺垫,如复习引入时的一倍焦距处、两倍焦距处,目的是便于引导学生在后面数据分析中能将物距与这两个特殊点位置的比较考虑进去;运用了老式照相机作为观察缩小、倒立像的重要器材,也是为了便于引导学生在后面实验中将像成在光具座的光屏上。 3、设置不可能的任务:要求在光屏上成正立的像,让学生在失败中轻松理解无法用光屏得到的象是虚像,难点轻松突破。 4、设计出符合实验任务的数据记录表,然后将四组同学实验数据的整合汇总,方便了学生的数据分析,使绝大部分同学能够比较轻松得出规律。 当然好的设计须要老师能够根据课堂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进行临场应变,做出调整,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闪现特别频繁,老师还要把握评价和表扬的度。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4 作为一节公开课,准备之初仔细研究了新版八年级课本的内容和大纲要求,在实际上课过程中稍作调整。最终确立了这节课的目标,学生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凸透镜成像特点与物距、焦距的关系。我认为真正示范性的公开课应该是一堂常态课,所以撇开了许多花哨的东西,从学生最熟悉的生活实例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性质提出课题;通过设计实验,科学探究培养学生科学素养;通过联系社会生活,拓展升华,来提升学生能力。想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怎么解决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又保证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领会知识?这就需要我们老师进行精心的设计与组织。 1、尽可能地做好铺垫: 如复习引入实像、虚像、焦距,目的是便于引导学生在后面归纳成像特点和数据分析和中能将物距与这两个特殊点位置的比较考虑进去。运用了灯泡、凸透镜和白板模拟照相机和投影仪作为观察像的重要器材,也是为了便于引导学生在后面实验中如何将像成在光具座的光屏上。我想应该让学生首先体会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也就是在不同条件下成像的特点,这样才能最快最准确的将课题引出。 2、合理设计实验,培养兴趣、分解教学难点: (1)第一组实验:用学生用放大镜看书,老师模拟照相机照像、投影仪成像。提出问题:凸透镜成不同的像与什么因素有关。在学生顺利猜想后,再用凸透镜观察远处的物体,初步验证学生猜想的正确性。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第二组实验:探究成像规律,没有让学生设计方案,也没有让学生按照u>2f、f (3)第三组实验:根据数轴上的红色和黄色蜡烛,让学生猜测放大像和缩小像的分界点在哪里?当学生猜出来u=2f时后,再换不同的焦距的透镜再次实验验证猜想。从而顺利的猜出u=2f的时候成等大的像并及时用实验验证。 (4)第四组实验:总结完成实像的三条定律后,对于部分学生在第一组实验中出现的疑问:如果蜡烛靠的很近找不到像。进行解疑。通过观察虚像的动画降低学生实验的难度,让学生较快的找到虚像,并得出其特点。这样一倍焦距分虚实就能得出。从而将凸透镜成像规律完整的归纳出来。最后有时间预留了物距等于一倍焦距的实验,放开让学生自主探究,为下节课用作图的方法研究凸透镜做好充分的感性认识。 3、总结内容时再次回归生活: 将凸透镜的应用:放大镜、照相机以及投影仪的特点让学生归纳得出,从物理又走向社会生活。只有将所学的知识加以运用,才能使其变成自己的东西,所以最后还要让学生以社会生活中的问题为载体,施展自己的才华,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为人类服务的意识。也为下节课做好充分的准备。 当然好的设计必须要老师能够根据课堂中出现的实际情况进行临场应变,做出调整,特别是在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过程中,学生思维的火花闪现特别频繁,老师还要把握评价和表扬的度。比如发现小于焦距不成像的时候,学生是经过探究后获得的成功,他们在探究中得到的知识,知识点也掌握牢靠了,这样以后在运用到这方面的知识点时,自然也轻车熟路了。所以学生们实验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认识过程,而应该达到一种认知的状态。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5 本节课是“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重点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究出成像规律,掌握研究方法。为了降低学生活动的难度,帮助他们建立科学而有效的研究过程,我以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情景,提出问题,层层深入,引发他们的观察、探究与思考。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总体效果不错。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的情景设置: 从学生简单易操作的活动出发,设置问题情景。从学生“通过凸透镜观察书本上的字和屏幕上的图片”的活动,引入课题,学生觉得亲切、熟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2.有效的课堂提问: 教师设计的问题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环环相扣,就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研究过程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如何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对新问题的探究情境中;“如何观察虚像?”既复习了实像和虚像的区别,也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扫清了障碍。“实验中,你要观察什么现象,记录什么数据?”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过程中应记录的数据。 3.比较到位的方法指导: 针对初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我所任教普通班学生的学习状况,我对探究过程的设计是在学生整体感知凸透镜能成各种不同性质像的基础上,再分步探究成像时物距和焦距的关系。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我采用的是“半开放式探究”,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要求。我对实验表格进行了重新设计,有教师建议、学生必做的部分,确保规律的得出;也有学生自主完成的部分,使规律得到进一步验证。从整个探究过程来看,学生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探究活动。从随机抽查的几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进行实验,初步得出规律。 4.及时的应用反馈: 课前,学生已经自制了简易照相机,但并不明白其中的物理道理。在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制照相机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又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对新问题的探究中去。 【不足之处】 当然,这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虽然我对大部分学生都进行了指导,但对坐在中间的个别小组关注不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按照新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反复推敲每一个问题,仔细琢磨每一个细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改进方案】 如果学生的基础好一些,课堂时间更充裕一些,可以将教师的演示实验改成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验。让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自主探究,体验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可以实行完全开放的探究形式,允许学生在活动中犯错误,走弯路,加深对探究过程的理解和研究方法的掌握。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6 x月15日全县小学教学开放日在我校举行,我也有幸参与了这次活动。下面就就针对我的教学课题做一简单的反思。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重点,通过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及使用。本课是个探究实验课,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并学习到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由于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而物距又与透镜的焦距、二倍焦距有关,凸透镜的焦点、焦距比较抽象,所以在引课前,设计了蜡烛成像的演示实验让每为学生大致了解凸透镜能成各种像的'情况,为接下来的教学作铺垫。 遵循探究实验的要求,先让学生提出问题。由于此实验学生不能独立完成,所以没有让学生猜想,直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介绍实验器材,并着重讲解光具座的作用以及物距、像距、实象、虚象的判断。指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即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然后统一要求,探究在物距尽量大时 ,观察像的性质及记录物距和像距。并引导学生概括出凸透镜成像的第一条规律。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观察减小物距时,像的变化情况,并概括出另两条成像规律。这样,降低了学生认知的难度,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整节课进行比较顺利,由于考虑学生的原因,大多数是在我的引导、点拨下进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较慢,后面显得时间有点紧,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和扩展。以后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规律总结的能力。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7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既是学生的学习内容,又是重要的教学方式之一。那么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如何实施探究式教学呢?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探索出在物理教学中实施探究式教学的六步教学模式:即“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分组讨论 大胆猜想→设计实验 探究新知→分析现象 体验感悟→归纳总结 交流评价→课外实践 发展个性”,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以《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的教学为例,谈谈我们的做法和体会。 一、创设情景 提出问题 提出问题是认识的开始,教师要让学生敢于提问,就要给学生创设提出问题的空间和方法,营造发现和提出问题的氛围,创设提问情景。在教学中一是可采用学生熟悉图片导入,从熟悉的现象提问;二是利用一些违背思维定势的现象导入,引起学生激情冲击,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从而提问;三是利用录像片段引入,让学生身临其境的观察从而提问;四是通过演示实验导入,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提问。 在本节教学中,我们尽可能多的将镜头伸向生活,一是利用自制的.照相机演示拍照的过程(突出在毛玻璃上所成的像),二是利用投影仪投影图片在天花板上,三是利用放大镜看书导入,这样便于学生体会学习凸透镜成像的实际意义,便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照相机、投影仪里面都有凸透镜,放大镜本身就是凸透镜,通过对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观察,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发现都能成像,但是三者成像却都不相同,由此提出问题:1.凸透镜的成像情况跟物体的位置有什么关系?2.像的虚实、大小、正倒跟物体的位置(物距)有什么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主体性学习的角色。 二、分组讨论 大胆猜想 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猜想,目的是培养学生直觉思维的能力,它是以学生既有的整个知识结构和经验为依据的直接而迅速的认识过程。分组讨论,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教师适当点拨。可一边演示一边分析:照相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大,使用投影仪时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比像到凸透镜的距离小,学生猜想出像的大小可能与物体到凸透镜距离有关;通过学生观察讨论,像和物体究竟在凸透镜两侧还是一侧,猜想出:像的虚实、正倒可能跟像和物体是否在同侧有关等。这样引导学生合理的分析讨论,让学生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三、设计实验 探究新知 为了节省时间,增大演示的可见度,可以先把怎样使用光具座制成视频,介绍光具座及刻度尺,导轨中间放置凸透镜,两边分别放置蜡烛及光屏,点燃蜡烛,将蜡烛放在某个位置,烛焰通过凸透镜就可以成像。蜡烛长了,怎么办呢?有意识的提醒学生要使像成在光屏中央,烛焰、凸透镜、光屏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放在一起,比一比,不等高就要调节螺母。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8 本节课教学我主要采用了分组实验进行探究,由学生自主实验总结规律,将枯燥的物理理论寓于实验中,很自然巧妙的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也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课后根据学生的上课反应及作业情况,我觉得这节课的教学还存在以下问题: 1、时间没有能够很好的'把握,理想上准备尝试一节课把所有知识点都讲完的思路没有能够实现,但是在前面已经说了,教学的真正目的是让学生探索规律,获得研究、思维的方法,然后通过方法的获得以及运用方法探索、创造的过程,虽然让学生去探索会花费更多的时间,但是绝对是值得的。 2、在让学生得出数据之后,进行归纳的时候,很多学生都将物距与像距进行比较,虽然也对,但与教师的预设有偏差,所以老师应该给出一个归纳的方向,比如有意识的让学生将物距和像距与焦距进行对比,这样学生给出的结论就会比较整齐一些。 3、有一些学生对实验探究的兴趣不浓,动手能力不强,实验得出数据的速度太慢,所以我们以后还要进一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加强动手能力,致力于学生整体水平的提高。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9 一、教学准备: 由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是光学部分的重点内容,所以我采用学生探究实验方式进行教学,这样能加深学生对这一内容的认识,为学生思考提供大量感性材料,减轻学生抽象思维难度。在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认真研究了《教师教学用书》与《课程标准》;并将研究所得与组内其它物理教师进行了交流,讨论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以及重难点突破的方法及双案的制定细节。为了提高课堂容量,我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为主,打造高效课堂。 二、突出探究重点: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由于操作技能不熟练,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①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设计不完整,②光屏上找不到像(虚像或烛焰、透镜、光屏三心不等高),③找到的像比较模糊,测量的像距不准确。针对这些问题,我尽量每一环节都让学生自己探究,然后交流、修改方案,再实验。同时在课上做到密切关注学生实验,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指导学生怎样找到最清晰的像,怎样看虚象。对表格的设计,在学生有了想法后可直接将设计好的表格直接发给学生,而将时间留给学生实验、探究规律。 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不足和出现的问题: 一是学生在做实验之前预习不充分。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是,部分学生预习不充分。不知道该实验的具体内容,教师引导讲解后,学生又开始翻看课本和学案,匆匆忙忙,分不清每一步应当做什么,边做实验边去问其他同学,严重浪费实验时间,导致不能及时完成实验。二是实验操作不规范,没有明确的步骤,没有合理的实验顺序。想一步做一步,没有按照物距逐渐变小或变大的`顺序进行实验,不利于找到其中的规律,增加了总结规律时的思维困难。 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所采取的解决办法: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必须做好预习,详细了解实验目的、内容、步骤、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数据、怎样去测、测量数据的先后顺序等等。培养学生爱护仪器设备的良好习惯。在每一个小组中选定组长,负责整理仪器、检查仪器。 四、实施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探究中错误数据的修正及课堂容量大,规律不能完整归纳。我对前者处理是采用归纳规律时出现不同结果,再反思数据获得是否合理;对后者处理是一定教会学生根据现象和数据找规律的方法,再让学生分组得结论,结论得出多少视时间随机而定。对此,不同老师们有不同处理方法。有的老师的观点是:分工、分组,按指定数据得结论,节省时间,又可以归纳完整规律;有的意见是先评估数据,再找规律,得出的规律才具普遍性;还有认为:实验不能太急,将现象观察清楚,得出正确数据很关键;还有的老师提出:数据修正可以马上验证。对于以上不同见解,我都会认真思考,分析利弊,力争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10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教学的策略,不在于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八年级学生刚刚接触物理这门学科,在知识方面,懂得少许浅显的物理道理,知道一些较简单的物理现象,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物理规律;在能力方面,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探究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有一定的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在情感方面,他们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在物理方法上,知道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本节探究课学生面临着许多困难,首先实验探究涉及到的物理名词多,物距(u)、像距(v)、焦距(f)、实像、虚像;还有,要找到各种像应调整什么,如何调整,学生感到盲目;再有,从数据中要得出结论也不易,因此老师必须重视在探究过程中对学生进行引导和指导,同时,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能力,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11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本节课在探究活动开始时,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通过凸透镜能成放大和缩小的像引出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归纳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实验思考,应用生活实例,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反思本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课前应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本课的预习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本节课的顺利完成(如:了结探究的目的;u、f、v所代表的含义;本次探究的大致步骤等)。 2、探究实验前就让学生先固定透镜,再用笔记录透镜两侧的一倍两倍焦距的位置,确定好范围,那么在探究过程中物距 范围就看蜡烛放在哪个范围,像距就看最终承接到最清晰时光屏所在的范围。 3、整个过程引导过多,留给学生自主探究思考的机会较少,但全部让学生探究学生又会找不到方向,这要就选取一个收放点。课堂教学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用信息快递的方式给出而不是让学生再思考回答。第一组数据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第二组数据由小组合作完成,接着还可以进行物距与像距的变化规律的探究。 4、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 5、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规律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授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12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感到有以下几点收获: 1、引入新课的实验是后面学生猜想以及学生实验的依据;同时也在有目的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位置; 2、通过问题串的讨论,使学生明确在实验中需测量什么、观察什么,并使学生成功的获得实验数据; 3、分工与合作节约了大量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4、通过黑板画图,将学生收集到的.证据在凸透镜主光轴的图上描点,使学生通过统计规律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感到尚有以下几点不足,需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1、语言不够精炼,尤其在普通班,生源偏差,问题问的复杂,造成部分学生学习有困难; 2、学生实验时间偏短,造成部分数据有偏差,表现在清晰的像位置没找准; 3、交流不够充分,在合作方面的收效有待提高。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13 讲完《凸透镜成像规律》这节课的教学反思,主要存在以下几点体会: (1) 对教材进行灵活处理,在备课时对教材进行了重新整合。教材的安排是讲完《透镜》之后,再讲《生活中的透镜》,最后才讲《凸透镜成像规律》。考虑到讲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知识都要用到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因此,我在讲完《透镜》后,直接先学《凸透镜成像规律》,然后再讲《生活中的透镜》,这样,学生的'理解会更深刻一些。 (2) 处理好探究与知识落实的结合。探究实验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手段。本节课的关键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在实验结束得出实验数据之后,关键是对数据的处理,我在讲课时领着学生将实验数据分成三部分,一部分是物体放在二倍焦距之处,一部分是物体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第三部分是放在焦点之内,并且把实验数据结合着成像进行讲解,降低了学生认知的难度,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14 本节课的关键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探究实验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手段。由于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而物距又与透镜的焦距、二倍焦距有关,凸透镜的焦点、焦距比较抽象,所以在引课前,设计了让每组同学粗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使学生认识到焦距的存在,为以后由记录的数据总结出规律做好准备。 引课时,回顾凸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上的重要部件,它们的工作就是靠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的。教师并用凸透镜演示成像,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教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知道为什么吗?由此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呢?”通过这种情境设计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学好本节课的信心。这一节课学生有学习兴趣,积极性高。但是由于这是学生的第一次自己主动探究实验,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在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老师要加强巡视和指导。个别小组只是好奇地观察成像情况,忽视了物距和像距的测量,使实验流于形式,得不到自主实验的结论。实验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进行的比较顺利,由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较慢,后面显得时间有点紧,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15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就与过去传统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过去我们更注重科学的结论,不突出对科学过程的学习,对得出结论的过程重视不够。比如说我们以前做实验,总是老师先罗列出各种条件,再让学生按部就班,看看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否与书本上说的相符合,如果符合那这堂实验课就算是大功告成了。这样虽然节省了很多时间,也会很快得出结论,但是这样做就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更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 所以本节课在探究活动开始时,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通过凸透镜能成放大和缩小的像引出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归纳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实验思考,应用生活实例,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反思本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课前应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本课的预习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本节课的顺利完成(如:了结探究的目的;u、f、v所代表的含义;本次探究的大致步骤等)。 2、探究实验前就让学生先固定透镜,再用笔记录透镜两侧的一倍两倍焦距的位置,确定好范围,那么在探究过程中物距范围就看蜡烛放在哪个范围,像距就看最终承接到最清晰时光屏所在的范围。 3、整个过程引导过多,留给学生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较少,但全部让学生探究学生又会找不到方向,就这要选取一个收放点。课堂教学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用信息快递的方式给出而不是让学生再思考回答。第一组数据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第二组数据由小组合作完成,接着还可以进行物距与像距的变化规律的探究。 4、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 5、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授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一、学生分析。 1、学生是八年级的学生。 2、学生对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应用有较浓厚的兴趣。 3、学生有过小组合作探究的经验,能积极参与讨论,探究的能力比较强。 4、学生已学习了初中物理的声学、光学等知识,对照相机、投影仪(幻灯机)、放大镜的成像有了一定的了解。 二、教材分析及备课思路。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就与过去传统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过去我们更注重科学的结论,不突出对科学过程的学习,对得出结论的过程重视不够。比如说我们以前做实验,总是老师先罗列出各种条件,再让学生按部就班,看看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否与书本上说的相符合,如果符合那这堂实验课就算是大功告成了。这样虽然节省了很多时间,也会很快得出结论,但是这样做就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更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所以本节课在探究活动开始时,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以学生为本,考虑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实际动手能力,从学生兴趣出发,考虑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教学中有目的地将本节设计成探究性学习,帮助学生克服以上的困难。体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运用知识能力,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就这样,合作与探究与教学设计中穿针引线,在实际的教学中发现,学生兴趣高、参与程度强,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我在教学中的做法: 1、把得到的数据分析结果全部放在一个成像图中,用《凸透镜成像动画》课件向学生展示凸透镜成像的连续变化规律,形成深刻的印象。总结出成实像或虚像时,当物距连续变化,引起像和像距的变化规律。利用课件让学生观察出两倍焦距和一倍焦距处的特殊意义,形成“口诀”让学生记住。 2、凸透镜所成像性质之间的关联。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可从正立或倒立、放大或缩小、虚像或实像三方面描述。这些性质之间有关联,例如正立的像一定是放大的虚像,倒立的像一定是实像。通过教师示范,让学生再去挖掘其他的关联性质就能加深对该规律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 本节为我校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一堂展示课,上完课后,我对本节课的教学做了一下认真的反思,我认为本节课的成功之处表现为以下几点: 1、能认真落实我校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即: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展示点拨,归纳检测,让学生以浓厚的学习兴趣参与到学习中去。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在合作中提高。能展示自我,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激励,并对小组的表现及时进行评价,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2、对于课本内容比较重要的地方,教师用动画的形式演示,形象直观。便于理解和记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原理。采用编口诀的形式帮助学生记忆,不仅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又促使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 3、在导学案的设计中,充分利用空间,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 本节课中有待于改进的地方有以下几点: 1、有一部分学生课堂参与力不够,可能是公开课学生害怕说错而不敢说,鼓励不到位。 2、学生回答问题过于拘谨,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3、学生在讲述问题时,不是特别驾轻就熟,思维不够开放,可能跟知识难度较大,学生没有特别熟练有关。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1 本节课的关键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探究实验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手段。由于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而物距又与透镜的焦距、二倍焦距有关,凸透镜的焦点、焦距比较抽象,所以在引课前,设计了让每组同学粗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使学生认识到焦距的存在,为以后由记录的数据总结出规律做好准备。 引课时,回顾凸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上的重要部件,它们的工作就是靠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的。教师并用凸透镜演示成像,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教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知道为什么吗?由此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呢?”通过这种情境设计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学好本节课的信心。这一节课学生有学习兴趣,积极性高。但是由于这是学生的第一次自己主动探究实验,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在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老师要加强巡视和指导。个别小组只是好奇地观察成像情况,忽视了物距和像距的测量,使实验流于形式,得不到自主实验的.结论。实验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进行的比较顺利,由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较慢,后面显得时间有点紧,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2 本节课是“三、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第一课时,重点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探究出成像规律,掌握研究方法。为了降低学生活动的难度,帮助他们建立科学而有效的研究过程,我以问题作为课堂教学的主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设置了一些学生熟悉的情景,提出问题,层层深入,引发他们的观察、探究与思考。学生在问题的解决中获取知识,掌握方法,总体效果不错。我认为这节课的成功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合理的情景设置: 从学生简单易操作的活动出发,设置问题情景。从学生“通过凸透镜观察书本上的字和屏幕上的图片”的活动,引入课题,学生觉得亲切、熟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热情。 2.有效的课堂提问: 教师设计的问题目的明确,有针对性,环环相扣,就能引发学生的思考,研究过程也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如何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让学生将前面所学的知识迁移到对新问题的探究情境中;“如何观察虚像?”既复习了实像和虚像的区别,也为下面的探究活动扫清了障碍。“实验中,你要观察什么现象,记录什么数据?”帮助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和实验过程中应记录的数据。 3.比较到位的方法指导: 针对初二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我所任教普通班学生的学习状况,我对探究过程的设计是在学生整体感知凸透镜能成各种不同性质像的基础上,再分步探究成像时物距和焦距的关系。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我采用的是“半开放式探究”,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的要求。我对实验表格进行了重新设计,有教师建议、学生必做的部分,确保规律的得出;也有学生自主完成的部分,使规律得到进一步验证。从整个探究过程来看,学生都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完成探究活动。从随机抽查的几组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基本上都能正确进行实验,初步得出规律。 4.及时的应用反馈: 课前,学生已经自制了简易照相机,但并不明白其中的物理道理。在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基础上,学生用自制照相机进行相关问题的研究,既巩固了课堂所学的知识,又将探究活动延伸到课外。强烈的满足感和成就感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并以更大的热情投入到对新问题的探究中去。 【不足之处】 当然,这节课还有一些不足之处,如:在学生进行自主探究的过程中,虽然我对大部分学生都进行了指导,但对坐在中间的个别小组关注不够。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按照新的教学理念,精心设计每一节课,反复推敲每一个问题,仔细琢磨每一个细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改进方案】 如果学生的基础好一些,课堂时间更充裕一些,可以将教师的演示实验改成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实验。让学生经历从整体到局部的自主探究,体验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时,可以实行完全开放的探究形式,允许学生在活动中犯错误,走弯路,加深对探究过程的理解和研究方法的掌握。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关键是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得出,探究实验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手段。由于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而物距又与透镜的焦距、二倍焦距有关,凸透镜的焦点、焦距比较抽象,所以在引入课前,设计了让每组同学粗略测出凸透镜的焦距,使学生认识到焦距的存在,为以后由记录的数据总结出规律做好准备。 课堂引入时,回顾凸透镜是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上的重要部件,它们的工作就是靠凸透镜能使物体成像的。教师并用凸透镜演示成像,让学生观察现象,然后教师问:“你们看到了什么?知道为什么吗?由此你想知道什么问题呢?”通过这种情境设计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增强学好本节课的信心。这一节课学生有学习兴趣,积极性高。但是由于这是学生的第一次自己主动探究实验,学生还缺乏一定的实验技能,在探究过程中离不开老师的及时指导,学生实验时,老师要加强巡视和指导。个别小组只是好奇地观察成像情况,忽视了物距和像距的测量,使实验流于形式,得不到自主实验的结论。实验在教师的引导、点拨下进行的比较顺利,由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较慢,后面显得时间有点紧,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 课后,我得到以下体会: 1、本节课是在学生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完成的,符合新课改的要求。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提高了动手能力,也增强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学生普遍反映如果只背那些死的规律,一点兴趣都没有。现在学生们通过不同的方法记住了成像的规律。 2、由于部队学生对前面所学的基础知识没有学习好,实验时手慌脚乱,导致课堂气氛有点乱,所以还有一部分学生没能得到很好的效果。以后应在探究前讲清探究的步骤和探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3、学生有强烈的实验需求,以前有许多实验我以为很简单,往往就用演示实验一带而过,通过这节课我深深的感受到实验对学生是多么有趣多么重要,以后要尽可能让学生多动手。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通过不断地反思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加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增强学生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的培养。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4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本节课在探究活动开始时,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通过凸透镜能成放大和缩小的像引出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归纳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实验思考,应用生活实例,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反思本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课前应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本课的预习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本节课的顺利完成(如:了结探究的目的;u、f、v所代表的含义;本次探究的大致步骤等)。 2、探究实验前就让学生先固定透镜,再用笔记录透镜两侧的一倍两倍焦距的位置,确定好范围,那么在探究过程中物距 范围就看蜡烛放在哪个范围,像距就看最终承接到最清晰时光屏所在的范围。 3、整个过程引导过多,留给学生自主探究思考的机会较少,但全部让学生探究学生又会找不到方向,这要就选取一个收放点。课堂教学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用信息快递的方式给出而不是让学生再思考回答。第一组数据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第二组数据由小组合作完成,接着还可以进行物距与像距的变化规律的探究。 4、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 5、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规律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授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5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初中物理教学的一个难点。我认为,教学的策略并不在于教师有没有讲清、讲透,而是看教师有没有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主动获取知识,乐于探究。所以教师应想方设法把课堂活动权交给学生,把发言权留给学生。基于此,教学中,一方面注意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究,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另一方面也注意科学研究方法的渗透,引导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参与教学的过程,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就与过去传统的教学有很大的区别,过去我们更注重科学的结论,不突出对科学过程的学习,对得出结论的过程重视不够。比如说我们以前做实验,总是老师先罗列出各种条件,再让学生按部就班,看看到最后得出的结论是否与书本上说的相符合,如果符合那这堂实验课就算是大功告成了。这样虽然节省了很多时间,也会很快得出结论,但是这样做就大大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学生形成创新思维,更不能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所以本节课在探究活动开始时,给学生创设一些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使学生产生探究的动机,从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本课教学设计的过程为:通过凸透镜能成放大和缩小的像引出思考;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进行归纳指导;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归纳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通过实验思考,应用生活实例,加深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整个教学过程,教师是一个引导者和参与者,课堂上引导学生交流讨论,充分重视学生探究过程中各种能力的培养。 反思本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在今后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课前应要求学生认真做好本课的预习工作,只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保证本节课的顺利完成(如:了结探究的目的;u、f、v所代表的含义;本次探究的大致步骤等)。 2、探究实验前就让学生先固定透镜,再用笔记录透镜两侧的一倍两倍焦距的位置,确定好范围,那么在探究过程中物距范围就看蜡烛放在哪个范围,像距就看最终承接到最清晰时光屏所在的范围。 3、整个过程引导过多,留给学生思考自主探究的机会较少,但全部让学生探究学生又会找不到方向,就这要选取一个收放点。课堂教学要及时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如蜡烛、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在同一高度可以用信息快递的方式给出而不是让学生再思考回答。第一组数据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第二组数据由小组合作完成,接着还可以进行物距与像距的变化规律的探究。 4、凸透镜成像规律比较抽像,直接得出成像规律是非常困难的,最好在学生分组实验数据实验现象的基础上,再结合成像光路图更容易得出规律。 5、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总结规律的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传授物理问题的研究方法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6 一、教学准备: 由于凸透镜成像规律知识是光学部分的重点内容,所以我采用学生探究实验方式进行教学,这样能加深学生对这一内容的认识,为学生思考提供大量感性材料,减轻学生抽象思维难度。在课前我做了充分的准备,认真研究了《教师教学用书》与《课程标准》;并将研究所得与组内其它物理教师进行了交流,讨论了本节课的重点与难点,以及重难点突破的方法及双案的制定细节。为了提高课堂容量,我采用以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为主,打造高效课堂。 二、突出探究重点: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由于操作技能不熟练,可能会出现如下问题:①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设计不完整,②光屏上找不到像(虚像或烛焰、透镜、光屏三心不等高),③找到的像比较模糊,测量的像距不准确。针对这些问题,我尽量每一环节都让学生自己探究,然后交流、修改方案,再实验。同时在课上做到密切关注学生实验,在学生遇到问题时指导学生怎样找到最清晰的像,怎样看虚象。对表格的设计,在学生有了想法后可直接将设计好的表格直接发给学生,而将时间留给学生实验、探究规律。 三、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不足和出现的.问题: 一是学生在做实验之前预习不充分。在做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是,部分学生预习不充分。不知道该实验的具体内容,教师引导讲解后,学生又开始翻看课本和学案,匆匆忙忙,分不清每一步应当做什么,边做实验边去问其他同学,严重浪费实验时间,导致不能及时完成实验。二是实验操作不规范,没有明确的步骤,没有合理的实验顺序。想一步做一步,没有按照物距逐渐变小或变大的顺序进行实验,不利于找到其中的规律,增加了总结规律时的思维困难。 针对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我所采取的解决办法:要求学生在实验之前必须做好预习,详细了解实验目的、内容、步骤、实验中需要测量哪些数据、怎样去测、测量数据的先后顺序等等。培养学生爱护仪器设备的良好习惯。在每一个小组中选定组长,负责整理仪器、检查仪器。 四、实施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学生探究中错误数据的修正及课堂容量大,规律不能完整归纳。我对前者处理是采用归纳规律时出现不同结果,再反思数据获得是否合理;对后者处理是一定教会学生根据现象和数据找规律的方法,再让学生分组得结论,结论得出多少视时间随机而定。对此,不同老师们有不同处理方法。有的老师的观点是:分工、分组,按指定数据得结论,节省时间,又可以归纳完整规律;有的意见是先评估数据,再找规律,得出的规律才具普遍性;还有认为:实验不能太急,将现象观察清楚,得出正确数据很关键;还有的老师提出:数据修正可以马上验证。对于以上不同见解,我都会认真思考,分析利弊,力争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实现课堂教学效果的不断提升。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7 通过本节课教学我感到有以下几点收获: 1、引入新课的实验是后面学生猜想以及学生实验的依据;同时也在有目的引导与学生自主探究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位置; 2、通过问题串的讨论,使学生明确在实验中需测量什么、观察什么,并使学生成功的获得实验数据; 3、分工与合作节约了大量时间,提高了课堂效率; 4、通过黑板画图,将学生收集到的证据在凸透镜主光轴的图上描点,使学生通过统计规律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感到尚有以下几点不足,需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 1、语言不够精炼,尤其在普通班,生源偏差,问题问的复杂,造成部分学生学习有困难; 2、学生实验时间偏短,造成部分数据有偏差,表现在清晰的像位置没找准; 3、交流不够充分,在合作方面的收效有待提高。第四篇: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
第五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