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锐设计师创意设计大赛获奖作品赏析(推荐)

时间:2019-05-15 05:13:5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新锐设计师创意设计大赛获奖作品赏析(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新锐设计师创意设计大赛获奖作品赏析(推荐)》。

第一篇:中国新锐设计师创意设计大赛获奖作品赏析(推荐)

中国国际新锐设计师创意设计大赛获奖作品赏析

《中国西南设计年鉴》---成人组银奖

菩提影像 标志----成人组银奖作品

菩提影像标志应用

陈雪 希望与梦想LOGO

低碳---学生组金奖

低碳---学生组金奖

徐毅“棒”形象设计----学生组银奖

《寿司》杂志设计小组——学生组银奖

李俞皓--紧身睡衣时代——学生组铜奖

书籍设计‘HSBC, CATCH ME’ ——学生组铜奖

书风堂(专业组印刷出版物类铜奖)

第二篇: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

第23届中国新闻奖获奖电视作品评析

2013年10月25日,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三届中国新闻奖评选揭晓。来自全国报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299件作品获奖,其中特别奖3件,一等奖46件(含8个新闻名专栏),二等奖91件,三等奖159件。

中国新闻奖作为综合性优秀新闻作品的最高奖项,它的评奖标准以及评选结果,集中体现了国家主流价值观、文化观,充分反映了广电新闻战线的精神风貌,也突出代表和反映了我国广电新闻采写编的新观念、新选题、新角度、新技能,不仅对今后新闻作品的创作起到很好的带头示范作用,同时也成为媒体和记者衡量新闻价值的指挥棒。

1、首先,我们来看一则23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奖作品,由杭州文广集团刊播的《最美司机吴斌》,这是一则连续报道,由三篇报道组成。可以说这组连续报道是突发性先进典型人物报道的成功实践,体现了媒体主动引领社会舆论的责任与担当。报道准确、迅速的判断和把握了新闻事件潜在的价值,并进行深入挖掘。充分发挥电视的特性,用画面、声音,用真实、真诚、真情来吸引人、感动人,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这三篇作品。

这一组连续报道中,第一篇作品《76秒 8个动作司机吴斌临危保护24名乘客》播出于2012年6月1日18点。5月29日吴斌驾驶大巴在无锡返回杭州的途中被对向车道飞来的铁块击中腹部。事发后,他立即被送往无锡解放军101医院救治。期间,杭州长运集团考虑到吴斌还在抢救,暂时未向媒体通报消息。直到6月1日凌晨,吴斌去世,杭州长运才将他的事迹以及76秒视频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第二篇是把镜头对准了普通民众的《全城挥泪送别“平民英雄”吴斌》,全城送别,这是一座城市“向善”的特殊表达。报道使用极少的解说词,用声音和画面这些鲜活的、极具感染力的形式,展现了全城送别英雄的场景。它突破了传统英雄片的说教形式。这篇报道不是报纸的、广播的,它只属于电视这种独特的传播形式。第三篇《全城“送别” 爱心背后的价值观》是一则评论。平民吴斌成英雄,全城自发送英雄,这是事物的两个侧面。它印证了杭州人的爱心,也印证了经济高速发展的中国,精神文明也在同步成长。我们说,这组连续报道获奖的最大特质其实就在于他①主题的重大以及立意的深远。(ppt中没有,交流:“最美司机”吴斌是2012年轰动全国的新闻事件,也是继“最美妈妈”吴菊萍之后,大家再次把焦点聚集到浙江杭州,甚至给予她“道德高地”的评价。连续一周左右高强度的“最美司机”系列报道,让吴斌成为了全城百姓争相讨论、赞美、学习的人物。其中的多篇报道被全国电视媒体采用,数百家网络媒体转载,单条稿件的点击率高达10万次。对“最美”的传播效果不仅体现在收视率、点击率上。全城数万人自发夹道为英雄送别,这就是普通民众对报道中蕴藏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大认同。吴斌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公交车司机,当铁片穿透身体的时候,他忍受着剧痛,却坚持完成了紧急刹车的动作,保证了全车24名乘客的安全。这个事实所蕴含的价值要远远高于报道的价值。他体现着一种社会的正能量、一种真善美的价值观念。)十八大中我们的核心主义价值观浓缩成了24字,国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自由、平等、公正、法制;个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看到,吴斌恰恰就体现了诚信这种价值观念。而全城百姓自发的送别英雄,也能深深的反映出杭城的百姓对这种典型人物的认可和尊重,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的另一个体现。

透过这篇作品,我还想跟大家分享一个它背后的故事,11月9号我参加了浙江省的双优研讨会,作品的作者袁跟我们分享了她关于这篇报道的采写体会,我们才知道,其实一条好片子的创作并不是偶然的,这里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句话:“②做同行记者,写有温度的新闻”。

什么叫同行记者:从字面意思上来说,就是我们常说的“体验式采访”,记者深入生活,是新闻写作的基础和源泉;深入生活就是要贯彻深入实际、深入群众的采访路线。其次,同行还是指记者在做这类典型人物报道时,应该要慢下来,投入时间、投入情感,真正走到被采访者的心里,才能做出有感情、有温度的新闻。

(袁也在谈采访体会时讲到这么一个故事:)6月5日上午,袁也来到了吴斌家。聊着聊着吴斌的妻子汪丽珍对吴斌的姐姐说:“吴斌平时最喜欢北山路,前几天,他还说,天气热了,要去西湖边走走。要是能让吴斌再看一眼西湖该多好!”吴冰心(吴斌的姐姐)马上开口说到:“你的心情姐姐懂的,但是吴斌这件事情现在不是由我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话说到这里,汪丽珍的眼泪夺眶 2 而出,喃喃自语着:“我懂的,我懂的。”

杭州人有个不成文的传统,也可以说是一个情结,但凡有亲人离去,在他人生的最后一段旅程,一定会带他往西湖边走一圈。但此时此刻,这户恪守本分、理智大度的杭州人家,却要隐藏自己很普通的一个愿望。

(袁也在发言的时候就讲到,她当时不觉得自己是一名记者,只想着怎么样能够帮助吴斌这家人完成这个心愿。于是,在吴斌出殡路线已经规划好的情况下,袁也四处托人帮忙,甚至在赵洪祝书记来吴斌家吊唁离开后,站在大马路上高喊想要更换线路,为了能引起前来吊唁领导人的注意,就是因为袁也这么的执着,最终更换路线得到了同行领导的同意,完成了吴斌这家人的心愿。正是因为她这种举动,赢得了吴斌家人的对她的信任,以至于在吴斌出殡的日子里,在灵车里腾出唯一一个位置,安排他们频道的摄像坐进去,全程记录。)

通过这个例子,我想我们应该有个职业的自我追问,就是新闻本体和新闻本源的问题,也是我们新闻界老生常谈的理念:“脚底板下出新闻”,我们就是要忠实地践行“③深入、深入、再深入”,“贴近、贴近、再贴近”,舍此没有别的途径。虽然这么讲,但我们常常是“身入而心未入”,空间贴上了,但情感未贴近,所以有个“用心”、“用情”的问题。我想这篇作品的记者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在报道的时候,我们是记者,但是同时我们也是一个普通人,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感、会流泪的人,在遇到这种人物典型的时候,采访其实没有什么技巧,就是一种人情的往来,心灵的契合,要把主人公当成自己的朋友,做出的作品才能真正挖掘出典型的故事,打动人心。

这篇作品还有一个值得大家学习的是它对于细节的后期处理。我们看在第一篇报道中,车载视频显示吴斌8个动作的时候,后期用红圈标注出来;铁片飞来放慢的镜头以及将76秒这个时间段定格放大等等小细节,都能让受众更加直观、清晰的了解到吴斌临危救人的敬业精神。这些都是记者在后期制作上可以借鉴的地方,比方说

1、让细节定格,以突出细节。

2、用慢镜头、特殊符号等突出细节;

3、用特技手段表现细节;

4、用镜头回放的办法突出细节等等。再比如另一个细节是在第二篇作品开头的时候,记者采用一段老大妈现场聊天作为导语开头,这是一种新的尝试,而且是一种很好的尝试,通过这种朴实的、自然的、群众自发的说出自己的心理话,更能打动观众的心,也顿时拉近了吴斌与观众之间 3 的距离,淡化他的英雄化、反而让我们了解到一个普普通通的人成为英雄的瞬间。

2、接下来,我们再来看一篇由浙江卫视刊播的大型直播节目《千岛湖水下探秘》。

浙江的朋友知道,50多年前新中国建起首座水电站(新安江水电站),一座1800年历史的古城遂安随之尘封水底。这么多年过去了,如今,埋沉水底的城墙、街道、牌坊是否风采依旧?记忆中的家园在水下如何定格?带着这样的追问,浙江卫视联合央视策划推出了浙江电视史上首次进行的水下电视直播《探秘千岛湖水下古城》。作为五一假期奉献给全国观众的一道电视大餐,在2012年4月27日至5月1日期间,连续5天6大时段以水下探秘的直播形式,大规模、近距离地揭示了千岛湖水下古城的独特风貌及其遗存状况。我想这么一档大型的直播,如果没有具有前瞻性的策划,在没有办法做到这么成功的。

首先,我觉得好的策划一定是要有一个好创意的,而好创意来自对大量信息的捕捉、采纳、串联,打破常规重新组合。就是在广泛搜集、了解观众收视节目情况的基础上,梳理揣摩出观众当前或将来的社会收视心理需求,有的放矢地通过有关专家学者、同行、集体创造出的对作品整体战略的运筹与规划。

近些年来,浙江卫视一直在贯穿“大片战略”的理念,寻求一种既叫好、又叫座的作品,所谓叫好就是要传递一种真善美的价值观念,《探秘千岛湖》这篇作品将家园作为内在的主题,展现千岛湖库区50多年来的发展变迁,从而将感人的家园情怀、浓烈的故乡情结和厚重的人间真情体现出来。同时,节目的播出,还为水下古城的规划保护和文化研究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影像资料,可以说这个创意成功挖掘了历史、文化、考古、商业开发等多维度的价值。、那么什么叫“叫座”呢?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一篇大制作、大投入、重装备、高技术的作品。专门在千岛湖的一艘客轮上搭建起“湖上演播室”,引入演播室三维在线包装、虚拟前景等新手段,立体呈现水下古城风貌,主持人可以在虚拟三维图上“看图说话”,解说更具对象感和针对性,可以让人们身临其境地探访水下古城,使探秘直播显得生动、神奇而又直观。在直播中,我们还看到以双视窗的形式,巧妙运用当地居民手绘地图、博物馆模型、老照片、同类建筑影像等资料,由专家及时进行对比解读说明,丰富水下建筑物的直观感受,再加上 画面字幕、循环底部游走字幕等应用,有效地拓展了直播节目的信息量,不仅让观众能够了解千岛湖水下古城的来历及其历史文化价值,还对水下电视拍摄、今日直播看点等内容有所了解,增强了直播节目的贴近性、趣味性。

最后,《探秘千岛湖水下古城》巧妙地利用了观众的心理需求,营造期待、制造悬念,充分调动受众的好奇心。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们对未知的事情其实都有一种探究的欲望、好奇的心理。我们新闻工作者应该学会利用观众的好奇心和对事件发展、人物命运的期待心情,在作品上设置悬而未解的矛盾现象,从而引起观众的关注,以便吸引和集中观众的注意力与观赏兴趣。比方说,作品刚开头就抛出,这座水下千年古城,是否与人们50多年前的记忆吻合、水下古城布局和徽派建筑是否依然安好,随后,一明一暗的两条主线相互交织,每天探索新的发现、新的意外种种种种都为观众营造了很高的期待,随着直播的继续,这些悬念将会一一揭晓。

《千岛湖》在制造悬念,吸引收看上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我觉得有一个地方,可以再突破一点,就是水下记者刘雪松下水进行拍摄时,除了像我们介绍水下景观,还有一种元素也是能够引起观众兴趣的,那就是探秘者本人,潜水员水下的感受。我们看在央视直播《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中,纪录片除了记录动物,还适时的穿插记录者的动态,引起了很多观众的兴趣,到最后,很多观众甚至转移了聚焦点,着重关注这些记录者了,这样也许会使直播更加活泛,减少观众的视觉疲劳。

3、接下来,我们来看一篇由诸暨电视台刊播的,长为1分30秒的《干部环湖走,百姓无路走》,这是一篇舆论监督报道,可以说这种题材是新闻报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维度。我们先来看一下。

这篇报道获奖的首要因素就是它的反映的社会背景,2012年12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中指出,领导下基层“不铺设迎宾地毯、不封道”。但是这篇报道所反映的,诸暨东白湖镇附近四个镇乡的机关干部举行“环湖徒步走”活动,为防止过往车辆的打扰,就将10多个山村村民外出的唯一一条23公里长的环湖公路进行了封路,百姓怨声载道。这路一封,使这项意在提倡快乐健身的活动变了味,同时也是和中央规定 背道而驰。记者很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一现象,这条新闻放在了当天民生新闻的头条,社会反响十分强烈,活动的相关组织人员也受到了处分,才让这则报道有了结果、落了地,发挥了舆论监督反映社情民意、揭露社会不良现象的作用。

为什么有的记者在看到一件小事时,就能迅速嗅到事件背后的本质,这就跟他们的政治素养有关。记者一定要做个杂家:要有政治家的眼光、理论家的头脑、社会活动家的本领、杂家广博的知识、作家的写作技巧。而政治家的眼光尤其的重要。

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作为电视新闻工作者在走、转、改活动长期开展的背景下,就是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根据形势发展变化来谋划选题和题材,对于那些趋势性、苗头性的问题,增强敏锐性、判断力,适应舆论形势和多媒体、传统媒体、自媒体发展变化的要求,提高对形势的驾驭能力,有所作为,有效作为。

但是从现在的传媒环境来看,部分地方的领导还是对舆论监督报道极为反感的,即使有一点不同声音也会大动肝火,有可能通过各种渠道向你发难,这就要求报道这类批评性报道的记者要谨慎谨慎再谨慎,让事实来说话,不要给人抓住把柄。

比方说:首先就是报道要真实、客观,有什么报道什么、不可想当然,不可断章取义,不可以偏概全,要反复调查、证实报道中出现的各种细节、数据、材料等。

第二,这类报道要掌握报道的技巧,讲究分寸。不要一味的批评,也不要将话说的太满,只要将事实纯客观的记录下来,剩下的观众看了自会明白。像这篇报道,他就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一边式拥堵的车辆排成了长队,百姓都在道路上焦急的等待;但是另一边,道路上空空荡荡,干部们悠闲的行走;一边是百姓无奈的踱着步、抽着烟,甚至打算徒步走回家,而另一边,干部们却在谈笑风生。这一个个现场感极强的镜头,在给观众造成了强烈的视觉,即便是不用过多的解说,也能让观众一目了然、一清二楚。

第三,舆论监督报道要给报道双方都以公平的话语权,不能主观倾向于弱者,记者应该向观众传递出多方面的声音,使整篇报道显得立体而有深度,更客观,6 更能完整而深入地把握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像这篇报道中,如果能够采访到环湖走的组织者,给他一个解释、说明的机会,可能这篇报道将会更加完整,客观。

第四,要学会借用第三方人的直接引语。客观报道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要避免记者的主观倾向,按事物的本来面目报道事实。所以在批评报道时,最好借用专家、律师、权威人士的口来展示报道的倾向,这样力度大并且更有说服力。

最后,做监督性报道的新闻时,要始终明确一点:揭露问题是为了解决问题,监督批评是为了促成问题的有效解决,不能为了报道而报道。凡是做这类报道的记者,一定要有股子韧劲,在问题披露以后,应该始终关注着后续的发展动态,并且积极配合相关的部门,将化解矛盾、解决问题作为舆论监督报道的真正目的。

其次,这篇作品的同期声比较有力度,很抓人,起到了强调主题的作用。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往往会忽视了同期声的重要性,认为电视新闻只要画面和解说好,就可以了,同期声只是起到辅助的作用,其实这种想法是不正确的。同期声是新闻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增强报道的真实性、感性力、交流感,同时,它也可以展示人物个性,另报道的整体效果添彩。比方说在这篇报道中,记者问交警还有多长时间结束,交警躲躲闪闪的说了句“不知道”就走开了;在问到村民陈大爷时,陈大爷十分无奈的说:我们能有什么办法?午饭都要错过了。这些同期所传递的人物的态度、语音、语调,是解说没有办法代替的,通过这些观众可以清清楚楚的了解到百姓对封路的怨言,准确的把握现场的实况。

在我们的新闻报道中,不难看到,很多同期声的选用其实是存在很多问题的,比如说:为用而用,涂有形式;人为导演,矫揉造作;游离主题,画蛇添足;冗长啰嗦,拖泥带水,尽管被采访对象所表达的内容不是我们可以掌握的,但是却是我们可以引导的、可以选择的。不能为了加入同期声就不加筛选的人采访。好的同期声应该同时具备以下三个要素:第一是富有有效地信息量和价值量;第二要具有典型性和权威性;第三要准确生动和形象。这就要求我们的记者要有股子韧劲,采访不到好的同期声绝不妥协,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重复的事情用心做。同时,在同期声的运用上,也要注意,同期声与解说词、电视画面要相互配合,相互衬托,相互补充,绝不能“两张皮”,“各顾各”。

虽然这是一篇获奖作品,但是我想他还是有可以改进的地方,比方说作品的导语部分是开门见山的说明情况:“为了方便干部游走,交警队环湖公路实施了 7 封道。”我想这个导语其实还可以更加吸引人。公路是属于大家的,是什么重要的事情要对它进行封道?这跟机关干部的徒步走有什么关系呢?封路造成了什么后果呢?其实这些疑问都是很能引起大家兴趣的,如果作品导语部分先巧设一个悬念,然后选取素材中有冲突或有矛盾的画面或细节、截取反常的现象或反常行为、运用倒置、伏笔等手段,就像戏剧当中的“抖包袱”,在节骨眼上把这个包袱先抖出去,最后再将他收回来,这样可能会在一开始就吸引住观众的眼球,起到更大的传播效果。

当然,也不是任何新闻可以设置悬念的,要做到这些首先要准确把握事实,弄清楚事件发展中的矛盾是什么?主次关系在哪里?其次,要揣摩观众心理,要估计观众最喜欢什么?最讨厌什么?最想得到什么样的答案?这些都要了如指掌,才能合理利用和设置悬念,才能不露痕迹。

4、接下来,是一则由甘肃省广播电影电视总台刊播的,长度为3分54秒的消息:记者目击:兰州桃树坪隧道五名被困工人获救瞬间。这是近年来第一次用电视的方式现场记录并见证大型隧道塌方救援成功的获救瞬间,可以说这是一条面对突发性事件新闻报道的一个全新的角度。我们先来看一下。

我们看,这篇报道现场感强、信息量大,这条片子在没有一句解说词的情况下,全程用画面、声音、同期、字幕等电视元素生动地突出了新闻最重要的现场,让观众最直观、真实的感受到了5名获救工人的生命状态、救援队伍的科学组织、医疗队伍的精心准备和照顾,体现了负责任的政府和对同胞生命的尊重。电视消息播出当天,就被英国、美国等国的电视台、通讯社等20多家外媒使用75次,在国际上展现了中国的正面形象。

要想做好现场记录,科学判断、提前准备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获救出来的时间非常有限,更不存在补拍的可能。为此,遇到此类突发性事件时,报道团队应该提前了解现场的状况、被困人员的情况、摸清救援的进度等等相关的问题;安排控场能力好、擅长现场提问和把控情绪的主力记者采访;与此同时,拍摄团队也要相互配合、互相补台,这些都需要提前的策划准备。

除了新闻理念的创新外,从报道本身来看,作品整体基调的把握、分寸的拿捏还是比较与时俱进的,作品的开场并不是我们常规突发事件报道中的救援现 场,而是直接将镜头对准获救的五名被困人员,记录下他们获救时的身体状况、了解到他们被困时的心理感受、展现了现场工友们高亢的氛围。在新闻界有句玩笑话:“灾难是人民的不幸,却是新闻记者盛大的节日。”虽然说,事实本身所蕴含的新闻价值决定了新闻报道的主题,但是记者在报道中角度的选择、基调的把握却影响着报道的整体水平。被困五名工人获救后,他们的身体状况怎么样?在隧道里他们是如何度过的?和外界怎么取得的联系?这些才是观众所关心的主要问题,我们看到,在这篇获奖作品中,记者始终紧扣 “生命至上、大爱无疆”这一主题,将人文关怀、尊重生命放在了首要的位置。

其次,记者巧问过程,让报道更加的立体丰满:现场是一个状态符号,也是一个引子,优秀的记者可以通过巧妙的采访和资料的运用,让大家在现场的气氛中,共同回味救援的艰难过程和救援的科学性、有效性。除去记者很有关怀的采访提问外,这篇报道还有个最出彩的地方,就是在报道的最后,记者跟随被困人员上了救护车,通过记者的引导,由被困人员自己说出在隧道的情形,如何跟外界取得联系等等,而画面这时就回溯到现场救援的资料图像,呈现给观众了两个现场,一个是获救之后的现场,一个是通过记者采访再现获救前的现场。我们看这两条线相互交融,毫无违和感,在尊重对象、展现人文关怀的同时,将救援的背景信息传递出来,我想这一点是大家在今后的报道当中可以借鉴的。

这篇作品还有一个值得大家学习的就是在有特定采访对象的时候,我们一定要突出重点、突出个性的选取典型人物:因为被困点空间有限、可拍摄的时间不到10分钟,而且又要记录5名工人出来的整个过程。因此,报道团队深入思考,突出重点,选取身体条件允许接受采访,并且是有特点的比如年龄最大、最后一个出来的人重点采访,这也是我们将来在选择采访对象时应该反复推敲的,采访对象选择的有特点,可能会使报道更加出彩,同时无形中增强新闻的信息量。同时在提问的时候要针对每个人的个性来提问,不能千篇一律,更不能张冠李戴。

5、接下来,我们来一则由我们江西广电刊播的《峡江水利枢纽:“抬田”破解国内水利建设头号难题》,也是获得了我们第23届中国新闻奖电视消息三等奖。我们先来看一下这条长度为3分40秒的报道。

我想这篇报道获奖的最主要原因仍然在于他所凸显的主题的价值。峡江水利 枢纽工程的兴建,重点是移民,难点也是移民。既要保证工程建得成,又要最大限度地减少移民、妥善处理好移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保证库区社会稳定,是水利枢纽工程建设的立脚点和出发点。为使工程又好又快建成,我们的省水利厅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确立的“三减少一保障”(减少移民数量、减少外迁安置、减少耕地淹没、保障移民的合法权益)指导思想,在全力做好移民安置工作的同时,创新性地开展抬田试验,并在抬田试验成功后在库区全面推广实施,将库区3.75万亩耕地抬高,使其免于被淹没,创造了全国最大面积“抬田”工程,减少移民外迁约3万人。可以说,这是江西在大型水利建设中探索出的一项创举,为其他地区水利兴建提供了样板模式,具有十分重要的借鉴意义。

通过这篇报道,我们还看到了记者很强的新闻敏感性,在作品的推荐理由中写道,在2012年,峡江水利枢纽进入工程冲刺的阶段,记者在采访工程施工时发现,尽管工程主体庞大,但当地耕地面积却没有明显减少,施工单位用什么手段保住了农民世代耕种的土地?记者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新闻点,在对峡江水利枢纽主体工程所在地进行走访后了解到,正是建设部门创造性地使用了“抬田”的办法,使得大量耕地得以保全,赢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记者马上就抓住了这一信息,准确的判断出事实所蕴含的较高高的新闻价值和借鉴推广的价值,并进行了进行调查采访,最终完成了这篇报道。抬田工程大范围的举行,为什么有的记者从中发现了问题,并成就了报道,而有的记者却对此熟视无睹呢?这跟记者的新闻敏感是直接相关的,这是一个记者重要的素质。但是这并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经过长期艰苦的磨练、积累而成的。

首先,我们说记者要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这是新闻敏感的灵魂。记者要多关注国计民生,多体恤民情、对事关人民利益的事情要体察入围,反应敏锐。

第二,记者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这是新闻敏感的眼睛。知识就是力量。有了丰富的知识,对客观存在的一些矛盾和问题才能心明眼亮,知之厉害,晓之后果。反之,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对一些事情尤其是比较复杂的事情就看不清、摸不透,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眼前一片迷茫,这就肯定敏锐不起来。

第三,记者要有辩证的思维方式,这是新闻敏感的源泉。敏感是属于一种很强的认知能力,就是能够在复杂的现象中,透过表现发现本质,抓住主要矛盾,找出问题的关键。所以新闻记者要经常培养自己遇事多思考,多分析的习惯。

这篇报道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制作精良、手法生动。在对“抬田”工程进行报道时,本片采取了动画制作的方式,对“抬田”的具体步骤做了形象地再现,使观众一目了然,充分发挥了电视的优势。在视觉时代、数字化普及的今天,传统的现实画面已经已经无法满足观众对于越来越高的视觉追求以及越来越“挑剔”的审美眼光。新闻现场图像缺失或者用语言描绘抽象的事实,常常会造成观众的视觉游移和心理倦怠,信息的到达率必然降低。运用动画演绎、三维模拟等其他图形叙事素材来证实与增强新闻信息的现场感,就可以使电视新闻在消除各种信息的不确定性过程中有着“百闻不如一见”的优势。

虽然我们说虚拟技术在电视新闻传播领域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但是新闻工作者们也需要明确虚拟技术的使用并不是多多益善,应该在充分尊重新闻事实基础上,遵循“有限使用”的原则,言简意赅的最大限度的展示新闻的原始性,不能喧宾夺主,新闻还是应该以记录为主要的手段;其次,要注意“度”的掌握,虚拟技术只是起到辅助叙事的作用,不能一味的炫技,不要过于刻意的渲染,要考虑事件当事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心理感受。

最后,对于这篇报道我还有个个人的小看法,想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们看到报道中,一共有三个采访对象,两个是村民,一个是抬田工程的常务副总指挥姚毅臣。我想啊,这么大型的一个经验式报道,最后由本工程的指挥来点题,说“与群众的生存、生计相比,我们牺牲一点库容、牺牲一点发电量还是值得的。”我想还是有些挖掘的空间没有达到的,比方说可以跳出这个工程,采访一个专门研究移民、研究水利方面的专家,借由他的口来对这个抬田工程进行一下评价,站在全国比较宏观的角度来审视下这个工程带来的福利,我想这样会对主题的升华发挥更大的作用。

6、下面这条消息是由东莞广播电视台刊播,长为一分28秒的《东莞首创“四方联网” 3天业务20分钟搞掂》,我们来看一下。

这篇作品的优点其实跟上一篇《峡江水利枢纽:“抬田”破解国内水利建设头号难题》有着异曲同工的地方。首先也是他的选题备受社会广泛关注。“四方联网” 是指东莞、黄埔海关、广东检验检疫局、省外经贸厅联手建设加工贸易管理服务平台,在这个平台上,企业可进行加工贸易合同备案的管理、实现企业 联网申报、外经贸联网审批、海关联网备案、检验检疫联网数据共享。这是一件涉及到政府有关部门管理体制改革的大事,是优化行政资源配置的崭新探索,是打造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和市场监管体系的最新行动。尤其是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汪洋还出席启动仪式并一言点明“四方联网”的意义:“四方联动走出一小步,代表我们政府管理体制改革将会迈出一大步”,起到了画龙点睛、主题升华的作用。我们说新闻价值包括的五个要素:时新性、重要性、显著性、接近性、趣味性,这条报道几乎占全了,这也奠定了作品获奖的基础。

其次,这篇报道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消息的特点在于它强烈的时效性,时效性就是新闻的“生命”,从理论上来说,时效性指事实发生与作为新闻事实发生之间的时间差,他是赢得收视率的关键,尤其是在媒介环境急剧变革的当下,网络新闻铺天盖地而来,如果传统媒体没有抓住时机,很有可能被淹没在信息的浪潮中,一条有时效的新闻,价值连城。一条过了时的新闻,就成了旧闻。我们看这条报道刊播的是“今天”的新闻,这样就一下子拉近了新闻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他们有继续了解情况的冲动。所以我们新闻媒体人在报道新闻的时候,应该有“新闻提速”意识。

具体来说,首先要加强自身建设,打造高效的传播,我们的新闻采编队伍要不断的提高自己的战斗力,前期记者不仅仅是扛着摄像机、拿着话筒采访,还要对摄影、图片处理、文字播报以及最新网络媒体工具运用娴熟,具有多媒体应用能力,边采访的时候,脑海中就要边进行写稿、构图、编辑,回到台里一气呵成。

此外,建立畅通渠道,强化传播手段也是新闻提速的方式。电视新闻从表面上看是通过电视终端播发的新闻,但是其采编播工作过程和工作手段已经不限于电视技术手段,而是逐渐综合多种媒体报道手段。比如,电视新闻可以借鉴网络媒体的即时播发手段,针对短平快式的新闻,采用屏幕飞字的方式进行24小时滚动播报;可以借鉴广播媒体的“先发制人”优势,对于后期图像处理尚未完成的稿件,采用口头播报的方式先行播出等等。与此同时,要增加现场直播的数量,现场直播是电视新闻最强大的优势,即便在网络直播方兴未艾的情况下,也依然是吸引观众的有力武器。增加现场直播的数量,要区别对待,分类讨论:对于提前预知的重大事件要坚持使用现场直播,用大直播营造大声势,形成大效果;对于提 12 前预知的小事件,只要适合观众的需求,也应该采用现场直播,勿以事小而不为,但是可以简化流程,缩短直播时间。

最后,这则报道的语言表达精练明了、动画制作通俗易懂。我们说电视新闻是诉诸于画面的传播形式,声音语言稍纵即逝,尤其是这种涉及概念比较复杂的新闻报道,如果解说语言晦涩难懂,观众很可能在观看过后仍处在雨里雾里,不知所云,这也就失掉了报道的传播意义。所以记者在对这类素材进行梳理的时候,应该要懂得提炼主题、懂得用通俗、简练的话语表达深奥、难懂的意思。我们看这篇报道,不宣讲大道理,在题目中就提取了“3天业务20分钟搞掂”这一具体信息,企业一看便知“四方联网”释放出来的制度红利,此外,通过制作动画,使虚拟的“联网”变得具体,通俗易懂,画面剪接流畅、自然,让观众一看就明。

这篇报道他的优点还是很直观的,如果说要更加完善的话,我想有一点,就是在叙事结构上还可以再细细的推敲。作品的开篇是在加工贸易管理服务平台启动仪式的现场视频,然后是对“四方联网”进行动画模拟展示,采访对象选择的是东莞海关的副关长和一个企业的办事人员,可是说是和这个“四方联网”有密切联系的两个对象,他们的直观感受能够引起观众的信服,但是,以这个同期声作为结尾,有可能会给人一种头重脚轻的感觉。试想下,如果让报道的结尾再一次回到启动仪式的现场,将汪洋的点评放在最后,重申“四方联网”的重大意义,我想这样不仅仅能够凸显整体新闻的核心事实,增强报道的深度和厚度,又在结构上起到有始有终、首尾呼应的作用。

7、下面我们来一条系列报道:《周玉阳的“另类支教”》,这也是由我们省台推送的,同时也是获得新闻奖的二等奖的作品,我们先来欣赏一下。

《周玉阳的“另类支教”》始终抓住主人公周玉阳“为了心中的教育公平”这个质朴的主题。采访报道真实记录、真诚表达,将周玉阳这样一个有血、有肉、有思想的“另类支教者”志愿者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不但让观众感受到周玉阳追求公平教育的 “夸父追日”般的感人情怀,更让人深思当前中国老少边穷地区教育落后的现实,以及支教事业发展到今天仍然存在的制约和问题,让更多的人关注到山里孩子们的教育公平问题,可以说这篇报道带给大家思考的价值有很多,我就想站在我们媒体人的角度来跟大家着重分享一下,关于重大典 型人物报道应该探索的方向。

我认为,重大典型人物报道应该是要以事件为载体, 来丰富典型人物的形象。新闻界前辈徐铸成先生说过, 做记者好比作厨师, 做新闻也是一门讲究“烹饪”的艺术,只有拥有了好的原料,才能做出上等的烹饪。正如俗话说的,“涉浅水者得鱼虾,潜深水者得蛟龙”。电视新闻时间往往很有限, 不可能面面俱到,如果没有选择地堆砌罗列一堆素材, 不容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人物形象的传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了, 所以, 电视记者尤其要学会在一大堆基本事实中再发现再挖掘, 选择最能体现时代精神、最能打动人心的故事。我们看这篇报道也是,如果单单提及周玉阳,他只是千千万万支教老师中的一个,但是他为了能让大山里的孩子享受平等的教育水平,放弃了深圳优越的环境,不顾家人的反对,坚守着自己的教育理念,而这三篇报道所选择的事例也都是围绕他支教而展开的,透过事件,我们看到了周玉阳对教育的坚守、看到了他对孩子深深的愧疚,让观众感同身受。

第二是要以平民化的视角, 拉近典型人物与群众的距离。在改革开放的二十多年中,人们原有的观念受到激烈的冲击,令代表标准、趋同价值观的典型报道难以引起不同社会层面上受众的共鸣,个体意识的增强也给典型报道发挥引导舆论作用增加了难度。因此, 要使典型报道最广泛地影响社会主流人群、干预社会生活, 就必须要选择受众最感兴趣、最易接受的内容和形式来加以表现, 用平民化视角报道典型人物和事件。用平民视角报道社会生活的关键点在于“人”, 媒体要着力彰显社会富于人情味的一面, 把时代的典型人物人性化而不英雄化, 寻找到典型报道高起点与低落点的最佳契合点。周玉阳的所为是值得大家赞扬的,但是如果单单以这一条线索叙事,难免会让观众产生视觉疲劳,感觉人物离大家很近。但是我们看报道中,家人一开始对他的决定是反对的,是不理解的,周玉阳在面对困难的时候也存在困惑的,也是迷茫的,这些刚好就构成了与周玉阳高尚情怀的高低契合点,正是这种落差,在矛盾中突出了周玉阳的个性,加深了观众对他的认知,也起到了升华主题的作用。

同时在形式上要体现“平民化”风格。比方说,文字稿件要通俗化,后期制作要清晰化,同期声要鲜活化、播报方式要口语化等等。(结合作品点评:播报员的播音一定要更加的亲和,尽可能以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叙事;同期声不生硬,14 很自然)

第三就是用细节为着力点, 来感动观众。“细节决定成败”,典型细节特征的捕捉和抓取同样关乎电视人物报道的成败。注重细节的刻画和渲染, 才生动地刻画出了人物的个性特点, 传达了人物的神韵, 增强了报道的感染力。典型人物报道, 要有几个富有个性的细节作支撑, 才会使整篇报道活跃。我们看这组报道,很多细节都是很细腻的,都很能凸显人物的内心,比方说,在讲到石板村条件艰苦的时候,一个小孩趴在窗户上向远处望的画面、孩子们跟周玉阳玩开心的玩耍,孩子给父母写家书,大家围着观看贵州记者拍回的石板村的视频,孩子和周玉阳情不自禁的留下眼泪等等细节都对观众很有冲击力,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第四是运用电视元素, 增强典型报道的感染力和表现力。我们在新闻报道中有五个简化法则,即“新闻人物化、人物故事化、故事情节化、情节细节化、细节可视化”。刚才我讲的是细节是说在对素材挑选的层面,也就是故事情节话、情节细节化。那么这个运用电视元素,增加报道的感染力和表现力就叫做细节的可视化,电视媒介在典型报道方面有着独特的媒介优势, 可以充分利用多种电视元素进行叙述和表现典型报道。这组报道在镜头语言上就运用的非常好,画面丰富而且景别语言变化多样,画面和解说交相呼应、相互映衬,既有石板村艰苦的条件的照片材料,也有孩子们在九江中学上学、生活等多场地、多画面的镜头语言,同时在镜头景别上,摄像充分的调度了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等不同景别的语言,镜头素材不仅内容多、而且形式多样,使具象语言与抽象语言达到最佳组合, 保证信息得以清晰传播,给观众带来一种视觉上的享受。

我想上面四点是我们在把握典型人物报道中可以予以强化的要素,可以说,这组系列报道通过三天全天候的跟踪采访,全面了解周玉阳、他的家人,以及15个贵州孩子在江州的学习、生活,抓住他们最自然的日常状态,采访也力求自然、朴实,袒露心声,让观众看到一个鲜活的、既平凡又伟大的支教者形象,还是和值得大家学习借鉴的。

8、我们来一条由贵州广播电视台刊播的,长为2分51秒的《危急时刻踢倒歹徒 张槐乾好样的》这条消息反映的是当代大学生张槐乾在危急时刻,不顾个人生死,勇斗歹徒的见义勇为之举。显而易见,这条报道最大的特点就是它的画面感突出,现场感极强。画面刚开头,我们就能看到歹徒持刀情况紧急的画面,带给观众极大的视觉冲击力,随后,监控画面记录了保安和歹徒搏斗,不幸中刀的惊心镜头,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候,张槐乾临门一脚制服歹徒,可以说整个过程的镜头语言都十分具有冲击力,让观众有种身在现场的感觉。同时解说编排也十分紧凑,紧密的配合的镜头的节奏。

但是我们看到这篇报道的一些镜头明显是监控录像或者是路人街拍的画面,但是包括解说或者是画面上都没有标注上画面的来源,我想这点可能是报道瑕疵的地方。交代新闻来源可以提高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增强新闻报道的权威性、避免责任和麻烦,同时也是对事实提供者的尊重和制约。但是就目前的新闻作品来看,这方面的工作实在不能令人乐观。大量缺乏必要的消息来源的新闻见诸媒体,新闻事实成为“来路不明的闯入者”。我想这方面是我们记者需要主义的地方。在遇到这种资料素材的时候,我们应该在画面中所有标注,让观众清清楚楚的看明白。

第三篇:关于表彰第二届宁波市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获奖作品的决定

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 共青团宁波市委

文件 宁波市教育局

宁波市信息产业局

甬科协„2011‟21号

━━━━━━━━━━━━━━━━━━━━━━━━━━━━

关于表彰第二届宁波市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

获奖作品的决定

各高等院校:

为了激发大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创新型的本土创意设计人才,促进和推动我市创意产业、动漫产业项目的发展,在2010年成功举办首届宁波市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的基础上,2011年1月,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共青团宁波市委、宁波市教育局、宁波市信息产业局联合开展了以“智慧城市、创意生活”为主题的第二届宁波市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

本届大赛共收到参赛作品399件。经过专家评审,公安海警学院的李阳、吴雅青设计的《男孩的智慧》获得特等奖,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华路锋设计的《执着》以及浙

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的邵立锋设计的《外套》等58件作品分别获得平面类和动画类的一、二、三等奖及优秀奖,浙江万里学院等7家单位获得优秀组织奖。

希望获奖单位和个人再接再厉,再创佳绩,带领更多青年学生加入到创意生活中来,更好的展现宁波市大学生生活学习风采,促进宁波市高校间动漫爱好和创作者的艺术交流,为宁波创意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附件

1、第二届宁波市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获奖名单

2、第二届宁波市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优秀组织奖名单

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 共青团宁波市委

宁 波 市 教 育 局 宁波市信息产业局

二○一一年四月二十二日

附件1:

第二届宁波市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获奖名单

特等奖

《男孩的智慧》

李阳、吴雅青 公安海警学院 指导老师:何忠龙、胡云琴

动画类 一等奖 《执着》

华路锋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指导老师:徐鸣岚、汤化平二等奖 《倒转地球》

朱晶宇、俞虹、梅健俊 浙江万里学院 指导老师:苟劲松

《The Woodpecker & Tree》

田梦、谷玲敏、吕俊杰 宁波大学 三等奖

《指尖的生活》

何星余、张峻伟、龚小夏 公安海警学院 指导老师:何忠龙、胡云琴

《Help》

王吟 宁波大学 指导老师:陈燕燕 《水的疑惑》

冯春芳、袁志林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指导老师:徐健民、叶维娜 《常回家》

江翰博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指导老师:吴莹 《选择》

陈彬彬、宁政、尤慧影 浙江万里学院 指导老师:谭书晴 《毕业的美好想象》

岑佩青、修宗达、包琳琳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 指导老师:应放天、赵晓亮 优秀奖 《HOME》

袁飞、张梦楠 公安海警学院 指导老师:何忠龙、李祥龙 《NIGHT》

林文杰、吴嵩 宁波大学 《囧囧的大学生活》

顾韵文、岑佩青、孟庆宝 浙江大学软件学院 指导老师:应放天,赵晓亮

《梦想的漂泊》

陈则吾、王博安、唐煊 浙江万里学院 指导老师:傅立新 《同行》

白振红、吴晓庆、徐杨 宁波大学 指导老师:邢方 《The small world》

毛利园、杜海燕 浙江万里学院 指导老师:谭书晴 《英熊日志》

吴迪骁、黄佳萍、董丹青 宁波大红鹰学院 指导老师:杨晶、孔素然

《小美购衣记》

仇乐艳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 指导老师:黄文 《编号2012》

薛东海、金怡农、滕雄飞 浙江万里学院 指导老师:苟劲松 《智慧城市 文明你我他》

黄锦平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指导老师:方黛春 《FIND》

尹蕙涓、沈思吟、吕胤凯、崔珮晴 宁波工程学院 指导老师:朱六一

《魅力宁波》

李鑫、季伟 公安海警学院 指导老师:李祥龙、郑卫娟 《Patapon》

黄明 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 《New Age》

宁政、马哲媛、周巧丽 浙江万里学院 指导老师:傅立新 《藤》

谢志坚 宁波教育学院 指导老师:马联飞 《太阳花和光》

徐凤美、许颖 宁波大红鹰学院 指导老师:杨华、陈晓燕 《生活,可以更精彩》

陈健、吴霞、朱梦一 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 指导老师:张颖 《女孩的梦》

梅妍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指导老师:丁谌

平面类 一等奖 《外套》

邵立锋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指导老师:张俐、汤化平二等奖 《大智大爱》

何孙棒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指导老师:张俐、陈丹儿 《地球的周末》

陈蒙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指导老师:胡巍 三等奖 《夏日》

尤慧影、翁李丽、宁政 浙江万里学院 指导老师:傅立新 《创意生活》

赵舒弦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指导老师:周莹 《地球神灯》

刁琳霖 公安海警学院 指导老师:何忠龙、梁春美 《衣食住行》

汤雨婷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指导老师:周莹 《毕业生》

曹萍 宁波工程学院

指导老师:邢加满 《看上去很好吃》

徐振宇、周宇 宁波大红鹰学院 指导老师:常艳芬、孟赟 《日历》

汪祺云 宁波教育学院 指导老师:马联飞 优秀奖

《Cos之动漫生活》

宁政、俞王捷、朱国慧 浙江万里学院 指导老师:傅立新 《智慧城市创意生活》

陈佳佳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指导老师:周莹 《魔术手》

安徐芳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燕子的离开》

童露丹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指导老师:胡巍、方艳 《我要建设美丽城市》

马如媛 宁波天一职业技术学院 指导老师:阮焕立 《时代变迁》

黄挺 宁波技师学院

指导老师:姚学芳 《创意生活》

朱蓓姜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指导老师:周莹 《茉莉安》

张敬彬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 指导老师:陈宇 《我与城市》

沈超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指导老师:徐健民、叶维娜 《新型科技城市》

陈巧澜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指导老师:徐健民、杨炉兵 《猫的选择》

周钿钿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指导老师:徐健民、叶维娜 《greenbottle》

王博安、唐煊、朱国慧 浙江万里学院 指导老师:傅立新 《城市顶峰》

朱梦娜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指导老师:徐健民、叶维娜 《智慧意象》

罗干 宁波大红鹰学院

指导老师:陈晓燕、胡雪瑾 《两岸畅想》

彭琬清、赵彬冰、诸佳焕 宁波大学 指导老师:李一欣 《猪八戒吃西瓜》

郁妍捷、任群、赵钰 宁波广播电视大学 《Love Myself》

王乐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指导老师:陆晓莉 《爱心小D》

计武东 宁波技师学院 指导老师:姚学芳 《Me & City》

第五文洋 宁波工程学院 《智慧城市,健康养生》

余玲洁 浙江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指导老师:陆晓莉 《智慧城市,创意生活》

曹梦轩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指导老师:周莹

附件2

第二届宁波市大学生创意设计大赛

优秀组织奖名单

浙江万里学院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宁波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公安海警学院 宁波大学

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宁波大红鹰学院

主题词:表彰 创意设计大赛△ 决定

宁波市科学技术协会 2011年4月28日印发

(共印80份)

第四篇: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之

第20届中国新闻奖获奖作品赏析之

中广网

02月16日 09:35 专题《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

主持:李宏

高级编辑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学会秘书长

第20届中国新闻奖评委

讴歌先进典型

唱响时代强音

本期请各位欣赏获得第20届中国新闻奖广播专题一等奖的作品——《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安徽人民广播电台黄美娟、张立旺、黄铮的创作谈,以及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第20届中国新闻奖评委陈昌凤的点评文章——《厚积薄发唱响的时代强音》。

第20届中国新闻奖广播专题总共有参评作品21件,设一个一等奖。新闻专题历来优秀节目集中、竞争格外激烈。但此次评选评委们一致地把一等奖投给了安徽电台创作的《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这是一个宣传重大典型的优秀广播专题。

首先、记者采访深入,跟踪采访主人公许多年,并积累了大量第一手资料和丰富的音响,如沈浩本人生前的谈话、沈浩老母亲在沈浩再次去小岗村挂职的叮嘱、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小岗村的音响等。所以安徽电台能够在沈浩突然去逝、接到宣传报道任务后,早于电视和平面媒体推出深度报道,且广播特点突出,音响丰富。第二、细节真实感人,给人印象深刻。比如:小岗村农民为沈浩三次按红手印。这个细节形象地证明了沈浩这个典型的先进性和深厚的群众基础。第三、此节目是安徽电台创办农村广播5年业绩的集中彰显。这种长期的积累不仅反映在该节目的创作上,也表现其播出形态上。该节目不仅在安徽电台播出,还在全国19家省(市)农村广播中播出,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当然这个节目也还有令人遗憾之处。比如:整体的节目形态还比较老旧,节目构思和内容输出上还没有突破用音响说明文字的框架,没有能够真正做到用音响表达。语言还有“高大全”的痕迹,播音语调也不够平实。这是目前采访制作典型报道的通病。其实,把重大典型还原为真实的人来写,反而会让典型更感人。主创代表黄美娟在介绍创作过程时,讲到一个细节,令我难忘:当她听到沈浩去逝的消息时,第一个反应就是拨沈浩的手机。手机通了,却无人接听。这个细节在我的脑海中立刻就产生了画面,扩展出层层涟漪:沈浩是如此真实,如此亲近,触手可及,犹如朋友。这样一位真实、亲切得像朋友一样的人的突然离世,会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落差,如果节目能够在一种就像描述家人、朋友的氛围中平实地展现沈浩,其效果会离听众更近,让听众更相信、更感动、更难以忘怀、更令人敬重钦佩,同时,沈浩的精神也能传播得更为深入人心。

专家点评

厚积薄发唱响的时代强音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

第20届中国新闻奖评委 陈昌凤

沈浩书记是全国的先进典型,人物本身、事迹本身已经有很大的亮点,因此今年中国新闻奖评选中有好几件以沈浩为报道、评说对象的作品都获了奖。安徽人民广播电台从身边抓住此题材,当然是有地缘的优势。但是沈浩的突然离世是一个突发事件,此次选送的候选作品中就有将沈浩突然离世处理为突发新闻的。但安徽电台农村广播的《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却不是将其处理为突发新闻,与一般人物专题的处理方式也不尽一致。它在处理上突出了几个亮点:

一、充分使用了长期积累的信息资源。在如今的信息时代,抢时效已经不是最能体现竞争力的方面,而丰富的“数据库”成了独家资源。安徽电台这篇报道,充分利用了数年积累的资料。据了解,安徽农村广播开播5年来一直与小岗村保持密切联系,与沈浩建立了频繁的联系,多次对他和小岗村进行采访报道。因此报道内容非常“实”、非常真切,富于说服力。其中包括特别珍贵的资源:沈浩生前说的话。

大家多认同“新闻是速朽”的,因此时常忽略了其“不朽”性——当新闻成为历史的记录者,成为一手的珍贵信息资源时,它是不朽的。因此,有心人方能做出大文章,充分地积累和刨掘,是增强新闻厚重的基本手段。厚积薄发方能唱响的时代强音。

二、提炼与时代精神吻合的主题。沈浩事迹不仅体现中国共产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基本理念,而且还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精神。改革开放20多年,作为农村大包干发源地的小岗村一直没有真正走上富裕的道路,沈浩在小岗6年,通过土地流转等措施使小岗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与政府最新倡导的土地流转非常吻合。

新闻时效性的最有力体现,常常不是通过争分夺秒的方式,而是以时代感、与主流思潮的契合性来表达的。安徽电台新闻紧随时代脉膊、紧守时代精神,把新闻的纵深度很好地传播出来。

三、创造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恩格斯语),并充分挖掘新闻性。

典型报道是中国特有的一种报道形式,由先天的宣传性特征来主导,反映时代最强音、体现社会主流价值观。安徽电台的这篇报道不仅重视了宣传性,同时也重视了新闻性,解读了沈浩事迹的社会意义,其新闻要素如重要性、接近性、人情味都体现得较为充分,不仅涉及重大社会主题,也用人情味深深打动了听众。新时代典型报道的最核心要素,在于其凝结了新闻价值。

报道中也抓住典型事件解读其意义。小岗村民连续几次按手印挽留沈浩这样的事实非常具有典型性,一方面承袭了大包干按手印的做法,另一方面说明沈浩确实深得小岗村民的爱戴。

典型报道被称作“社会主义新闻最重要的特征,是横亘于中西报道形式之间的分水岭”(张威),被认为“典型报道理论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的一部分,是毛泽东新闻思想的突出特征”(吴廷俊、顾建明),如何能用好它,是当前新闻与宣传中的难点,安徽电台的这篇报道有所创新。

四、充分调动广播的专业性元素,节目重视用音响说话。节目音响比较丰富,采用大量录音采访(资料),包括沈浩本人、沈浩老母亲、小岗村民、凤阳县委书记、安徽省委书记、胡锦涛总书记等,音响与解说天衣无缝,水到渠成,其中特别珍贵的是采录到沈浩生前的说话的音响,有独家性。

音响的运用,对主题的烘托起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当然,其中也有可以商榷之处,如节目都是以第三人称来展开的,但是母亲音响是以原生态的纪录片音响形式出现,与其它音响风格不是很一致。当然,瑕不掩瑜,并且母亲音响也丰富了报道的内容。

创作谈

弘扬沈浩精神

唱响时代主旋律

安徽人民广播电台 黄美娟

广播专题《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之所以能登上中国新闻奖的最高殿堂,正是因为我们这个团队多年如一日执著不懈地努力探索与创新,从而最终有所收获。一、一件优秀作品,必须在前期做好精细策划

2009年学习宣传沈浩先进事迹是安徽新闻界的一个大事,许多新闻单位的记者都敏锐地抓住了这一重要、重大新闻宣传主题,仅仅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就有5个报道沈浩事迹的节目参加台里的评奖。《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之所以能脱颖而出,主要胜在我们和沈浩书记是多年的老朋友,我们是用真情实感来写这篇稿件的。作品以事感人、以情感人,情景交融。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来反映沈浩同志一心为民、千方百计为小岗村民致富、奔小康呕心沥血的高尚情怀。我们在稿件中写了小岗村民为挽留沈浩书记3次按红手印的故事、写了大包干带头人的遗孀请沈浩书记吃年夜饭等一个个小故事,使沈浩这一人物形象有血有肉、生动感人。在采写这篇稿件之前,对稿件的结构、采访的对象、选取的素材乃至播出所要达到的最大效果、影响,我们都给予了充分的考虑和策划,并且一开始我们对自己就有一个高要求:这样的一个重大题材一定要把握好,按照电台领导的一贯要求,对重大题材要牢牢抓住不放,做出精品。所以,我们所有的策划都是高标准、严要求、反复打磨、精益求精。这篇稿件最后的成功,是策划的成功,我们打了一场有准备之仗。

二、充分发挥广播的声音优势,通过典型音响,深化主题

广播是以声音取胜的艺术。音响在录音新闻、录音通讯中与其它素材一样,必须具有典型性,要善于取舍,搭配得当。广播专题《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时长18分05秒,用了14处采访录音,不仅音响丰富,而且取材典型、音效清晰。在保存的10多小时采访小岗、沈浩的录音资料里,如何取舍,做到搭配得当、清晰典型,颇费周折。如,作品中运用了沈浩母亲的一段录音,“在人家那儿把人家的事搞好,把老百姓搞好。听党的话。”这段录音是否要,如何运用,我们经过了反复讨论、琢磨。最后一致认为,沈浩母亲朴素的话语,包含了多重含义,首先它反映了沈浩母亲深明大义,舍小家、为大家的情怀;其次,反映出沈浩的事迹与家庭对他的教育是分不开的。沈浩是一个农民的儿子,父亲早年去世,母亲对他的一生有重大的影响。我们认为这是一个典型音响,所以把它用在稿件中。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些典型录音的运用,不仅增强了节目的可听性,同时也发挥了广播特点,深化了主题。

三、作为新闻工作者,要有执着的敬业精神,绝不轻言放弃

在采访、撰写《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一稿的过程中,我们遇到了许多困难,但是,凭着记者的职业精神,我们想了一个又一个办法,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最终采写出了这篇稿件。

记者的敬业精神,还体现在对作品的精雕细刻上。为了写好这篇稿件,在11月18日播出前的一周时间内,我们数十次对稿件进行了修改、加工,对任何一点不满意的地方,我们都不轻易放过。如,在着手写这篇稿件时,如何开篇,我们想了几个方案,最后通过反复比较,有两个开头,都可行。一个是用沈浩追悼会的现场场景开头,一个是用一段片花,类似人物素描,通过一些音响的有机组合,对沈浩做一个总体概述。到底用哪一个呢?我们一时拿不准,怎么办?11月17日晚,我们做了两个版本,反复听,寻找感觉,同时请电台有关领导、专家会诊,最后,我们采用了人物素描似的片花开篇,效果非常好,让对沈浩书记不太了解、不太熟悉的人,通过短短的一段片花,对他有一个总体印象。

四、要有团结协作的精神

这篇稿件最终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我还有一点感受就是:团结协作出成果。我们这篇稿件可以说是团结协作的结果。我们三位采编人员都有各自的长处,本篇作品中的编辑张立旺同志是我们安徽农村广播的总监,在策划方面有很强的能力,在安徽农村广播策划过许多成功的活动;

另一位作者黄铮同志是一位20多岁的年轻人,电脑技术非常棒,擅长音响资料的编辑、制作,而且非常有心。5年来,我们采访沈浩、小岗村的各种音响、文字资料、照片,他都保留下来了,这为我们这篇稿件提供了丰富的音响素材,而且有些资料是非常珍贵、难得的,同时在后期制作过程中也充分发挥了他这方面的才能。

我从事新闻专题的采编工作已有26年,对做深度报道有一定的经验,而且对小岗村的情况也非常了解。1998年,为纪念改革开放20周年,我和其他几位同事采写的《小岗颂歌》就获得过第9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这次获得中国新闻奖一等奖,我们台里的同事在向我们表示祝贺的同时,认为我们是一个完美的组合、是“黄金搭档”。所以说,这篇稿件是我们3位采编人员发挥各自优势、团结协作的结果。

经典欣赏

《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

安徽人民广播电台 记者:黄美娟 黄铮

编辑:张立旺

播音:袁方

【片花】

他,一名普通的选派干部——

“沈浩同志是我们安徽省下派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基层干部的学习楷模。”

他,深深热爱这片土地——

“我对这块土地也怀着深深的感情……”

他,用生命在群众心中树起永恒的精神丰碑!——

“这给你立的是墓碑,但是你在我们心中永远是丰碑,沈书记安息吧!”

请听安徽人民广播电台记者黄美娟、黄铮采写的录音通讯:

《小岗村的好书记——沈浩》

11月6日(2009年)早晨6:00多,一个极其普通的时刻,但是对于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的村民来说却像是天塌了一般。他们的好书记沈浩因长期操劳过度、积劳成疾,在小岗村不幸逝世,年仅45岁。胡锦涛总书记闻讯后作出重要批示:“沉痛悼念沈浩同志,请转达对沈浩同志亲属和小岗村民的亲切慰问。”11月8日下午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省长王三运亲切看望了沈浩同志的亲属,转达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对沈浩同志表示沉痛悼念,向他的亲属表示亲切慰问。

2004年2月,沈浩作为安徽省财政厅的干部被选派到“大包干”发源地——凤阳县小岗村担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上任伊始,沈浩怎么也没想到,闻名遐迩的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竟然只有一条泥土路通往外界,自来水还没入户,村里人均年收入只有区区2300元。村里流行着一句话:“一朝迈过温饱线,20年没跨过富裕坎”。

沈浩并没有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他一方面召集村两委干部开座谈会,了解小岗村方方面面的情况,一方面起早贪黑挨家挨户走访,在近一个月的时间里,沈浩访遍了全村每一个家庭。村民韩庆江回忆说:

【录音起】“听说财政厅调一个沈书记来,这个人一开始来呢,在村民开会的时候就讲:„我争取在每家都吃一顿饭,就是了解群众生活情况,把小岗搞好。‟”【录音止】

在掌握了小岗村的情况后,沈浩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群众代表、“大包干”带头人到外地学习考察,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制定了小岗村的发展目标。

要想富,先修路。小岗村友谊大道以东1.2公里的泥巴路要改造成水泥路,但是对外招标的报价是58万。沈浩召集村民精打细算,决定由村里租机器、请技术员,村民出工自己修。就这样,沈浩每天亲自扛水泥、拌砂浆,一身泥巴一身灰地带领大伙一起干。

“大包干”带头人、小岗村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录音起】“这条路实际当时招标58万,后来我们铺成功过以后,总共我们才花掉27万块钱,所以就省了20多万,村民也很满意。”【录音止】

路修好了,省出来大量资金又能投入到更多的基础设施建设上来,村民还用自己的劳动得到了实惠,这让村里的人重新打量起这个省里来的选派干部。

集体经济要发展,招商引资是关键。沈浩在小岗工作6年来,对招商引资工作常抓不懈。2009年1月8日,小岗村与美国GLG等4家企业签下投资大单。总投资达15亿元的小岗村GLG农产品深加工高科产业园项目今年3月28日破土动工,项目全部建成后,将形成60亿元的年产值,通过建设2000亩甜叶菊育种基地,带动并辐射周边乡镇发展20万亩的甜叶菊种植规模,每年为群众带来6个亿的收益。

规模以上企业的纷纷落户,无不凝聚着沈浩的心血和汗水。在沈浩去世的前一个月,他还四处奔波,代表小岗村与深圳普朗特集团达成协议,计划投资6亿元,流转土地4300亩,打造小岗村生态农业园项目。

沈浩生前曾说:“过去分田搞„大包干‟是改革,现在搞土地流转也是改革。”为了提高规模效益,沈浩在小岗村积极推动土地流转,目前已有3000多亩耕地实现流转。

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至今,小岗村累计利用国内外资金达30多亿元,项目涵盖了农业综合开发利用、村级工业发展、旅游业振兴、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改善村容村貌等多个方面,为当地老百姓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2004年沈浩刚刚上任时,小岗村人均年纯收入仅为2300多元,到了2008年底,这个数字达到了6600元,比2004年的水平翻了一番还要多,同时也远远高于安徽全省农民的平均收入水平。

群众利益无小事。在小岗,沈浩的房门是永远都不上锁的,村民有事随时都可以找他聊一聊。回忆起沈浩书记,小岗村五保户韩庆江心情再也不能平静。2005年,他因为一场大病住进了医院,可是自己没有钱,眼看着病情一天比一天严重。沈浩得知这个消息,立即前往看望。

韩庆江:【录音起】“沈浩头天听到后,第二天亲自跑去的,跑到我那里……(哽咽)当时就给我200块钱。他又打电话给小溪河医院里姓张的院长说药费由他负责,知道病好为止。我在那里住38天医院,花了4000多块钱,合作医疗报掉70%还剩几千块钱,结果(沈浩)也没问我要。在医院期间,沈浩经常去探望我,还亲自到我家看望我3次,买了10斤猪肉、1桶油、1袋米、1袋面……当时,我激动得流泪。我说沈书记啊,我的第二次生命是你给的。”【录音止】

其实,被赋予第二次生命的,又何止韩老一人?小岗村的这6年,家家通了有线电视和自来水,村民住房得到了大大改善,村里还兴建了文化广场和卫生服务中心,“农家乐”也渐渐兴盛起来了。在小岗村,一些村民家庭暂时困难,沈浩总是无微不至地关心他们,从家庭住房到粮食种植,从孩子上学到医疗养老,他事无巨细,经常过问。村里财政困难,他还自掏腰包支援困难群众。每年大年三十,他总是陪村里的五保户过完年才匆匆赶回合肥的家中,到了年初三又回到小岗。2007年农历除夕,沈浩走进当年“大包干”带头人关廷珠的家,看望86岁的关廷珠遗孀邱世兰老人,老人十分热情,留沈浩在她家吃年夜饭。

【录音起】“那天请他吃饭,他笑:„这老奶奶这么大年龄了请我吃饭,我怎么好意思。‟我说好意思!人家出多大力,广场盖好了,你看大家也都盖上房子了!”【录音止】

那一天,沈浩到深夜才回到合肥家中,而留在小岗的,却是无穷的温暖。

【片花】

“红手印”对于小岗村村民有着特殊的意义:1978年,小岗村18户村民摁下了石破惊天的“红手印”,掀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28年后的2006年,在沈浩即将完成3年选派任务时,98位村民又集体摁下“红手印”,挽留将要离开的沈浩。

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录音起】“我们为什么留沈浩在这呢?因为沈浩刚刚把我们小岗村这个平台搭好。哪个地方,没有稳定的干部就没有稳定的发展。从„10大名村‟我们可以排排,哪个村书记是今天换他,明天换他的?”【录音止】

沈浩是出了名的孝子,他上有年过九旬的老母亲需要照料;他又是一个慈爱的父亲,下有上中学的女儿要照顾。他常说,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几年来,为了工作,他不得不把母亲送到萧县老家交给哥嫂照料,但老人十分深明大义,在沈浩赴小岗工作前夕,老母亲把沈浩叫到身边对他说:

【录音起】“乖乖,在人家那儿把人家搞好,把老百姓搞好。听党的话!”【录音止】

3年的选派期即将结束,离开,就可以和母亲、妻子、女儿共聚天伦,但小岗人摁下“红手印”的恳切挽留让沈浩心里十分矛盾,沈浩想,小岗的事业稍有起色,新一轮改革才刚刚开始,他又怎能辜负小岗人民的信任呢?

【出沈浩生前录音】“我是作为省直的选派干部被选派到小岗村。小岗人又按(摁)下了手印把我留下来,这是对我工作上的认可,我对这块土地也怀着深深的感情,能够把我放到这个地方,实际上也是组织对我的信任,更主要的是小岗人想过上富裕生活的那种企盼。”【录音止】

在组织上征求沈浩意见时,沈浩舍小家、为大家,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选择——继续留在小岗村再干3年。这在安徽省选派干部中是首次。

胡锦涛总书记2008年9月30日视察小岗村,当他听说村民摁下“红手印”要挽留沈浩继续在小岗工作时紧紧握住沈浩的手对他说:

【出胡锦涛当时的讲话录音】“群众拥护你,是对你最大的褒奖啊!”【录音止】

总书记的话,极大的鼓舞了沈浩,他的干劲更大了。2008年12月30日,在总书记视察小岗的3个月后,安徽农村广播20多位编辑、记者、主持人来到小岗村和沈浩及小岗村民座谈,共话小岗下一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时,沈浩向我们描绘了小岗的未来。

【出沈浩生前录音】“我们现在制定了一个规划,„四型村‟的建设定位:现代农业的示范村,城乡一体的先行村,制度创新的试验村,全面小康的新农村。规划出来了,下一步就是要靠干部带头、党员带头,上下团结一致,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要加快发展。小岗人现在的信心很足,所以我们也相信,不要三五年,展示在世人面前的新小岗应该是一个富裕、美丽、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录音止】

再过一个月,沈浩的第2个3年任期又要到了,当年“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和村民商量,这样好的致富领路人还是应该留在小岗,于是,小岗村的186名群众又一次摁下鲜红的“红手印”,写信给省委组织部和省财政厅,要求再次挽留沈浩在小岗工作。而沈浩也说,只要小岗村民同意,他愿永远留在小岗,再也不离开。可万万没有想到,11月6日的那个清晨,他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这里。严金昌谈起沈浩,一直摇着头,唏嘘不已,叹息声中透着无奈,更加饱含惋惜。

【录音起】“太年轻了,才49多岁正是干事业的时候啊!说实话,我们现在想起来有点儿后悔,如果我们不给他扣在(小岗再)干3年,也许……他没有(不会)今天离我们而去。他也是为了小岗的发展,为了我们小岗人致富花尽了一切心血。沈书记这种精神说实话在我们小岗村是永远忘不掉的,不但我们忘不掉,我们下一代、子子孙孙都忘不掉的。”【录音止】

两届任期呕心沥血,六载离家造福于民。凤阳县委书记马占文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录音起】“小岗村这6年是过去31年来变化最快的6年,也是小岗村的村民得到实惠最多的6年。我们应该学习沈浩勤奋敬业、艰苦奋斗、为民爱民、锐意改革、无私奉献的精神,继承沈浩的遗志,深入推进„四型‟小岗村的建设,把小岗村建设得更好,不辜负沈浩对我们小岗村的一片真情厚意啊!”【录音止】

沈浩的先进事迹,集中体现了新时期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紧跟时代步伐,践行科学发展观,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尽职尽责、鞠躬尽瘁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风貌。沈浩不愧是安徽省选派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千千万万党员干部的杰出楷模。

中共安徽省委书记王金山接受本台记者独家专访时就如何学习沈浩先进事迹动情的说:

【录音起】“沈浩同志是我们安徽省下派干部的优秀代表,是基层干部的学习楷模。他的不幸逝世,不仅是家庭的重大损失,是小岗村的重大损失,也是我省干部队伍的一个重大损失。我们将把沈浩同志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先进典型,作为党员干部教育的生动教材,为加速安徽崛起不断做出新的贡献。”【录音止】

11月12日,狂风夹杂着雨点,小岗村的公墓里立起了一块新制的石碑。小岗村民满含热泪,第3次为沈浩摁下了“红手印”,把沈浩的骨灰永久安置在这块他奋斗了6年并终生热爱着的土地上,让沈书记永远见证小岗村的发展和繁荣。

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沈浩走了,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赢得了小岗人永远的赞誉,更在他眷恋的民众心头,铸立起了党的时代丰碑!

第五篇:个人简历创意设计大赛

机电系第一届大学生简历创意设计大赛

为营造就业气氛加强我院学生的创新意识及创造能力以帮助我院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提升求职技巧也为提高毕业生的个人简历的整体质量使广大毕业生在求职过程中吸引更多的用人单位的视线促进就业工作特举办第三届瓯江学院“大学生简历设计创意大赛”希望各单位广泛宣传、积极发动、认真组织。

一、活动宗旨

个人简历是大学生大学学习生活的简短集锦也是求职者自我评价和认定的主要材料。求职简历简约精致、特色鲜明是毕业生在求职应聘过程中赢得用人单位青睐的关键一步。为了让更多的学生初步具备制作简历的技能提高我院学生个人简历制作的整体质量使优秀的个人简历为毕业生求职赢得更多的就业机会。本次比赛目的在于营造就业气氛丰富校园文化促进毕业生就业。

二、大赛主题简出自我历显不凡迈出成功第一步

三、大赛组织

主办单位机电工程系

承办单位机电工程系学生分会学习部

四、活动对象11届新生

五、参赛形式

以个人为参赛单位简历为普通简历和个性化简历两类

六、参赛要求

1.参赛简历必须自行设计制作普通简历一律用A4纸打印。个性化简历

则可通过多种软件、多媒体、网站等方式制作须提供原件。

2.简历内容必须真实充实、丰富突出自己的特色和优势注重实用符合用人单位需要强调潜力和热情。

3.主题明确设计合理简历色彩与形式和谐统一突出作品的独创性、可观赏性要求总体美观大方能吸引用人单位的注意力。

4.文字准确、有条理文笔流畅具有说服力。

七、具体实施方案

一宣传阶段xx月xx日--xx月xx日

1.通过宣传单海报等手段充分发动学生参加

2.各班级通过宣讲会等形式指导学生制作简历

二作品征集、初选阶段xx月xx日--xx月xx日

三优秀作品报送阶段xx月xx日--xx月xx日

四初评阶段xx月xx日--

xx月xx日

五决赛阶段xx月xx日--xx月xx日

全系评选出15组优秀简历作品进行决赛决赛时作者对作品进行3-5分钟阐述并邀请老师评委现场点评。

六成果展示阶段xx月xx日--xx月xx日

通过宣传栏、网站等形式对优秀作品进行宣传展示。

八、奖项设置

比赛设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优秀奖若干获奖者荣誉证书和奖品。

机电工程系学生会

学习部

xxxx年xx月xx日

下载中国新锐设计师创意设计大赛获奖作品赏析(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新锐设计师创意设计大赛获奖作品赏析(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变废为宝”创意设计大赛

    “变废为宝”创意设计大赛 一、活动目的: 为了丰富寝室文化生活,营造整洁、环保的校园环境,增强学生自主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向同学们传播环保、节能、文明的理念,倡导学生合理......

    创意设计大赛策划书

    “我的地盘我做主”班级风貌创意设计大赛活动“我的地盘我做主”班级风貌创意设计大赛活动策划书一、 活动名称:“我的地盘我做主”班级风貌创意设计大赛二、 活动目的:为了丰......

    公益广告创意设计大赛

    公益广告创意设计大赛 策划 主办方:桂林电子科技大学idea精英汇2012年 月 日一、前言:公益广告,是社会的一盏灯。它通俗又直接的展现了社会的真实精神面貌。广告心意、新意为......

    中国“孝·义”楹联有奖大赛获奖作品

    中国“孝·义”楹联有奖大赛获奖作品长联特别奖:(1名)仗八百里吕梁风骨,会聚精神,凌虚抗势吞寰宇。襟霍山兮带汾水、控云朔兮位中枢、拱北极兮倚太恒、向南斗兮衔衡岳,一方要镇,接......

    2013,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活动方案

    ,2013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活动方案(拟)一、大赛介绍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工业创意产业的发展,为创意设计注入新的活力,促进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於教学与实践、企业相结合,开展真题真做大......

    2013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活动细则

    2013’中国包装创意设计大赛活动细则 一、大赛介绍 为进一步推动中国包装工业创意产业的发展,为创意设计注入新的活力,中国包装联合会决定继续联合举办“2013’中国包装创意设......

    2016中国南通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实施方案

    2016中国南通文化创意设计大赛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加快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根据省委宣传部等部门每年举办的“紫金奖”文化创意设计大......

    设计师大赛

    2011年安庆首届室内设计师大赛 暨十佳设计师、十佳户型评选方案 一、活动背景 房地产行业近年来的迅猛发展,以及人民构建美好家园的追求不断提高,也极大地推动了室内设计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