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画中画教案
第4课
画中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种有趣的图画方式,丰富表现手段。过程与方法:画一副画中画,获得一次记忆与想象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充满情意的学习中受到一次环境保护的教育。教学重点:探究怎样从小画不断拓展成一幅大画。教学难点:使已画的形象与未画的内容相关连。教学过程:
一、儿歌导入
揭示课题
1、邀请小画家参加“画中画作品展”。——什么是画中画?怎么画呢?
2、出示儿歌《画中画》——画好老鼠,画好老鼠;再画猫,再画猫;画张大床,猫儿睡啊;画中画,画中画。
(师生拍手唱儿歌,教师提示认真看、仔细听)。
二、师生探讨
添画方法
1、问:画中画了什么?先画了什么?
2、先画好老鼠后,为什么画只猫呀?怎么想到画张大床?
3、“画中画”找朋友。
问:“画中画”会找哪一张画做朋友?(提示:画中的老鼠画在哪了?猫画在哪了?)(板书:包围添画)
4、你发现“画中画”的奥妙了吗?(小结:由小变大,层层关联,包围添画。)
三、创设情境
引导联想,师生共同完成一幅画中画作品。
1、由小苹果你联想到了什么?
(老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苹果,学生说说自己所联想到的相关形象,说说理由。)
2、请一名学生在小苹果基础上添画。
3、再请一名学生继续添画,学生欣赏“小苹果”的故事。
四、启发想象
明确要求
1、出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品味情趣,明确要求。
2、出示作业要求: 先画一个较小的简单形象,然后层层包围添画相关联的形象,画一幅“由小变大”的想象画。
五、学生创作
体验情趣
1、学生创作,教师行间个别辅导。
2、学生粘贴作品,布置画展;教师提示:让“作品”有秩序的登上“画展小列车”。
六、作品展评
拓展延伸
观看“画中画”作品展,说说画中的故事。板书设计: 第4课 :画中画
由小变大,层层关联,包围添画
第二篇:第4课 画中画教案
第4课
画中画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掌握一种有趣的图画方式,丰富表现手段。
过程与方法:画一副画中画,获得一次记忆与想象的训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充满情意的学习中受到一次环境保护的教育。
教学重点:探究怎样从小画不断拓展成一幅大画。
教学难点:使已画的形象与未画的内容相关连。
教学过程:
一、儿歌导入
揭示课题
1、邀请小画家参加“画中画作品展”。——什么是画中画?怎么画呢?
2、出示儿歌《画中画》——画好老鼠,画好老鼠;再画猫,再画猫;画张大床,猫儿睡啊;画中画,画中画。
(师生拍手唱儿歌,教师提示认真看、仔细听)。
二、师生探讨
添画方法
1、问:画中画了什么?先画了什么?
2、先画好老鼠后,为什么画只猫呀?怎么想到画张大床?
3、“画中画”找朋友。
问:“画中画”会找哪一张画做朋友?(提示:画中的老鼠画在哪了?猫画在哪了?)(板书:包围添画)
4、你发现“画中画”的奥妙了吗?(小结:由小变大,层层关联,包围添画。)
三、创设情境
引导联想,师生共同完成一幅画中画作品。
1、由小苹果你联想到了什么?
(老师先在黑板上画出一个苹果,学生说说自己所联想到的相关形象,说说理由。)
2、请一名学生在小苹果基础上添画。
3、再请一名学生继续添画,学生欣赏“小苹果”的故事。
四、启发想象
明确要求
1、出示学生作品,引导学生欣赏;品味情趣,明确要求。
2、出示作业要求:
先画一个较小的简单形象,然后层层包围添画相关联的形象,画一幅“由小变大”的想象画。
五、学生创作
体验情趣
1、学生创作,教师行间个别辅导。
2、学生粘贴作品,布置画展;教师提示:让“作品”有秩序的登上“画展小列车”。
六、作品展评
拓展延伸
观看“画中画”作品展,说说画中的故事。
9.有趣的拓印
教学目标:
1、学会观察、寻找生活中物体的美丽纹理。
2、掌握拓印的技巧和方法。
3、培养认真细致的学习习惯。
重点:掌握正确的拓印方法,表现出物体的美丽纹理。难点:线条力度的均匀。
教学准备:硬钱币、钥匙、树叶、范图。教学过程:观察导入:(投影仪)
师:请同学们看,这里画的是什么?这是画吗?(学生议论回答)
小结:对,是硬币和钥匙,是画,叫拓印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种拓印画。(板书:有趣的拓印)
一、了解、认识。
拓印就是最早的印刷,我们书上的文字,现在是印刷厂印出来,是靠电脑制版的,过去是人工将一个个的小小铁字排成版后再印刷,再过去是在石头上刻字后印刷,也就像拓印一样。
1、想一想:为什么硬币、钥匙能拓印?拓印要什么条件?(讨论)小结:物体的一个平面中有凹凸不平的纹理,就可以拓印。
2、找一找:生活中有什么物体可以拓印?(硬币、钥匙、树叶、象棋、花玻璃、树皮等)
小结:硬币、钥匙、象棋、花玻璃、树皮这些物体都是比较硬度东西,就是树叶比较软,树叶要找叶脉背面纹理深硬一点的。
3、拓印的工具:铅笔、蜡笔。
4、水彩笔能拓印吗?:不能!因为水彩笔的水容易渗到凹凸处,使纹理不清楚了。
5、怎样有漂亮的拓印?:(比较两图)结论:拓印要用力均匀,线条方向一致。
二、学习方法。
1、握笔:拇指、食指、中指从上方拉笔。
2、托物放平,上面将作业纸盖住,左手按紧,右手蜡笔在纸上涂线,线条要轻、要长,方向一致,直到纸上印出的物体纹理清楚。
3、请同学上台试一试。
三、学生作业,老师指导。
(分析上台学生的作业,提出要注意点。)你们还想来画?那我们大家都来练练吧!
1、帮学生选好拓印物。
2、指导拓印方法、姿势。
3、展示线条涂抹好的、图案清晰的作业。
4、方法掌握好的学生,可以出教室去找树皮拓印。
四、作业评价。
对完成好的作业,不仅给予“优”还加上“★”。
五、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的拓印画,拓印画也是一种表现物体美的一种形式,我们今后还要多多的练习,只要你发现物体的表面有凹凸不平,你就可以进行拓印,经常练习,你会越练越好,手会越来越巧。
《动物唱歌时的模样》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会仔细观察,抓住动物的特征,对动物唱歌的表情、动作进行描绘。
技能目标:观察动物唱歌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参与,培养学生的绘画表现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告诉同学们,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培养同学对小动物的爱护之情,懂得人与动物应和睦相处。【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动物唱歌的外形特征以及唱歌时的表情和动作。
难点:动物唱歌的动作描绘
【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教材、图画本、铅笔、橡皮、水彩笔、油画棒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播放视频
师:同学们,现在有一群动物在开演唱会呢,大家想不想看?
生:想
师:好的,可是!你们要仔细看看都有谁在唱歌,它的表情和动作是怎样的?在观看的时候能不能说话?做个仔细观察的孩子。
师:老师有点担心你们忘记,我们要观察什么?观察什么?(播放视频)
师:动物们唱歌的模样真是生动又可爱,今天这堂课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动物唱歌的模样》。(播放PPT导入课题)学习的怎么画动物唱歌的模样,三十五分钟后我们也要给动物“开一场演唱会哦”。
(设计意图:以轻松诙谐的动物演唱视频导入的形式,创设了情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吊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师:动物们唱歌的模样真是生动又可爱,今天这堂课啊,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动物唱歌的模样》。(播放PPT导入课题)学习的怎么画动物唱歌的模样,三十五分钟后我们也要给动物“开一场演唱会哦”。
(设计意图:以轻松诙谐的动物演唱视频导入的形式,创设了情境,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吊动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观察比较,探究发现:
1.外形特点
师:这里有位演唱嘉宾,你认识它吗?(播放PPT)
师:这样,大家认识吗?(播放PPT)
生:认识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
师:所以,我们画动物,一定要画出它的特点,不同的动物有不同的特点,那„„这些动物有什么样的外形特点呢?(PPT展示3张清晰的动物照片,引导孩子观察其动物的特点)生:„„
小结:不同种类的动物,它的外型特点是不一样的,同学们只要你善于观察,抓住动物特有的外形特点,就能很好的画出小动物了。
2.表情动作
师:我们看看这儿有两只动物,它在干嘛?(播放PPT)这样呢?
生:在唱歌,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
师:你们观察真仔细
师:(出示PPT)有只驴子唱得好陶醉,我们来看看,他的表情是怎样的?
生:(眼睛闭着、嘴巴张开、耳朵竖起来了、脖子伸长了)
师:你们观察得可真细致!唱歌的时候,动物们不仅表情到位,动作也十分可爱呢。(播放PPT)
师:你看看他们还化了妆,戴了帅气的帽子„„(播放PPT)
小结:我们画动物唱歌的时候,一定要把它的表情画出来,和动作夸张地画出来。还可以给它们打扮打扮哦。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分析动物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去观察动物唱歌时的表情和动作。)
三、体验感受 演唱《闪烁的星星》
师:图片看累了,接下来,我们来放松放松,小朋友们起立,《闪烁的星星》会唱吧?我们一起来,(播放PPT)你可以装作拿着话筒,或者弹着吉他,还可以一般边唱一边跳哦„„互相看看大家的表情和动作。
小结:同学们唱歌的时候,表情,动作也是十分可爱啊。
(设计意图:在课中插入这段,既让学生适当地放松了,又能让他们在唱歌的过程中,去亲身体验和感受动物们唱歌时的表情和动作。)
四、想象表现
1、老师示范
师:我这里有张小朋友为我们待会的动物演唱会准备的作品,你觉得画得好吗?为什么?那该怎么画呢?你们教教我?(PPT展示,老师按学生提示,现场示范。)
快乐、勤劳的小蜜蜂嘉宾,已经被老师请到了,你们可不许再画蜜蜂了哦。
2、创作表现:
师:这里有些有些其他孩子画的《动物唱歌的模样》,我们欣赏一下。(播放PPT)接下来啊,就要请同学动手了,展开想象,画一画动物唱歌的可爱模样。(注意画出动物的特征,唱歌的表情和动作,添加适当背景。)一会儿要请唱歌样子最可爱的动物来参加我们的演唱会。
(设计意图:通过示范,强调绘画注意事项,学生在创作表现中,掌握本课的重点。)
五、交流评价:
把部分学生作品在屏幕上展示
1.请小朋友向大家介绍你的画。
2.评评同学的作品,说说你最喜欢的那一张。为什么?也可以给别人一点小建议。
教学目标:
第18课 灭火英雄
1.认识消防装备,能仔细观察并画出感兴趣的某个细节。
2.能想象并组织画面,画出消防队员英勇救火的场景。
3.了解消防常识,能体会到烈火无情,养成小心用火的生活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消防队扑灭火灾的整个过程。教学难点:能画出火场紧张激烈的气氛。
教学程序:
一、故事导入,引发学习兴趣。
1.打火机点火,介绍“小火苗”给大家认识,观察小火苗的样子。
2.我们人类的生活离不开“小火苗”,它是我们的好朋友。不过要小心,它的脾气可不太好。如果惹它生气了,它会变成可怕的“大火魔”!
3.课件展示煤气灶忘记关火引发起火的情景。
4.课件呈现楼房起火的情景,观察楼房起火的样子。问:小火苗变成大火魔了,怎么办啊?
5.课件呈现消防队赶到火灾现场的情景。揭示课题:灭火英雄
二、初步观察,了解灭火设施及方法。
1.首先赶来的是灭火英雄——消防救火车!
课件呈现消防车并自我介绍,它能从消火栓吸水并加大水压。
2.灭火英雄——消防队员手持消防水枪开始灭火了!水压好大啊,两个人才能抓稳消防水枪!一个人拿的水枪,水压可要调小一点哦!问:楼上也着火了,怎么办啊?
3.问:哎呀!楼上有人呼救,怎么办啊?
云梯车出场并自我介绍,云梯是营救火场高处居民的最佳工具。
4.受伤了也不用害怕,救援队已经赶来准备好了!
5.灭火英雄们真厉害啊!让我们为他们鼓掌吧!
三、细致观察,强化理解与记忆
大火魔终于被扑灭了!我们来感谢一下这些灭火英雄吧!
1.问:刚才出场的灭火英雄们都有谁啊?谁来说说?
2.展示消防队员的图片,鼓掌感谢并仔细观察。
3.展示消防灭火车的图片,鼓掌感谢并仔细观察。
4.展示消防云梯车的图片,鼓掌感谢并仔细观察。
5.展示医疗车队的图片,鼓掌感谢并仔细观察。
四、赏析画作,指导表现创作
赏析优秀学生作业,说一说作者观察并画出了灭火场面的什么情景?
五、表现创作,评议作品
1.学生自主表现,画一画消防队员英勇救火的场景。
2.讨论评议
完成创作的同学将作业贴至展示板,展开自评、互评和师评。
六、小结下课
除了救火,英勇的消防队还要在各种危急情况下营救人和动物呢!
第三篇:教案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教 案
课标要求
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诗经》反映的社会状况及楚辞、汉赋的形成特点;了解唐朝诗歌繁荣的条件、著名诗人和作品;了解宋词与元散曲发展的社会条件和名家名篇;让学生知道明清小说的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及其流变原因。
过程与方法:结合《硕鼠》、《关雎》等研究《诗经》的特点;结合宋词、元散曲名篇的内容和背景研究宋元文人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经》中对美的憧憬和追求,认识屈原的爱国主义:感悟唐诗反映的唐朝历史的兴衰与沧桑;体会宋元文人在作品中表达出的忧国忧民的情愫;激发学生阅读中国古典小说的兴趣,增强他们对中国古典文学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明清小说繁荣的背景、文学成就及其特色。教学难点
明清小说繁荣的背景以及通过明清小说认识其反映的社会现实。课时:本节教材用二课时。板书设计:
第9课 诗歌与小说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 1.《诗经》:305篇,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风、雅、颂,赋、比、兴 2.楚辞:屈原,楚国方言,特点 3.“风骚”——源头
4.汉赋:产生背景,带韵的散文,特点
二、唐诗、宋词与元曲
1.唐诗:背景;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2.宋词:豪放派:苏辛;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3.元曲:含义
三、明清小说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请同学们阅读引言:诗歌是人类心灵的窗口,时代精神的火花在这里凝结、积淀,人们的思想、情感在这里郁积、释放。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的海洋,体验古人的喜怒哀乐,感悟不同时代风情的多姿多彩!明清小说则将日常生活和普通市民都纳入创作视野,不仅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全景,还蕴涵着作者对现实的敏锐洞察和犀利批判。
一、《诗经》、楚辞与汉赋 我们先来看《诗经》,请同学们阅读本目教材的前两个自然段,了解一下关于《诗经》的基本情况,然后我们来通过提问来检验同学们的阅读理解能力。
板书:1.《诗经》
《诗经》又被称为“诗三百”,你知道为什么吗?因为《诗经》共包括305篇诗歌。板书:1.《诗经》:305篇
这305篇诗歌从出现的年代来看,是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年。板书:1.《诗经》:305篇,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
《诗经》中的风、雅、颂指的是什么?赋、比、兴指的是什么? 板书:1.《诗经》:305篇,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按诗歌的来源分成三个部分。风是周朝时各诸侯国的民歌,统称“国风”;雅是西周的宫廷乐曲歌词;颂是为宗庙祭祀配以舞曲的歌词。其中风的部分最具意义及历史影响,请看教材是如何评价的?风的内容丰富,有的揭露讽刺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有的颂扬劳动人民的反抗精神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
赋、比、兴是《诗经》的艺术手法,请看教材P37《赋、比、兴》的文字阅读框。同学们学过《诗经》中的哪些篇目?
教材的小字部分摘录了《诗经》中的《硕鼠》、《关雎》中的一些诗句,请同学们阅读欣赏。
下面我们来看楚辞,楚辞的名称是怎么来的? 板书: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屈原等人吸收南方民歌精华,采用楚国方言,创造出的一种新体诗歌。板书:2.楚辞:屈原,楚国方言
屈原:本是楚国的大夫,热爱祖国,后因小人诬陷离间而被流放,他把满腔悲愤化为诗歌,“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楚国都城郢被秦攻陷后,屈原百感交集,以极其沉痛的心情写下《哀郢》:“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感。《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教材中哪些语句可以作为楚辞的特点? 板书:2.楚辞:屈原,楚国方言,特点
特点:自由灵活的句式,瑰丽华美、想像奇特。至此,教材上将中国古代诗歌两大源头都介绍给了大家。也就是:“骚体”(楚辞)与“风”(《诗经》)合称“风骚”,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两大源头。
板书:3.“风骚”——源头
请同学们看教材P37最后一个小字自然段。板书:4.汉赋
司马相如是汉赋名家,汉赋这种文学体裁的产生与时代密切相关。板书:4.汉赋:产生背景
请看教材:汉朝政治统一,经济发展。与其相适应的汉赋被称为带韵的散文。板书:4.汉赋:产生背景,带韵的散文 其特点是:专重铺陈排比、文采华丽。
板书:4.汉赋:产生背景,带韵的散文,特点
二、唐诗、宋词与元曲
汉赋的产生与时代密切相关,唐诗、宋词、元曲这样的时代文学也与其时代有着紧密的联系。我们先来看唐诗。
板书:1.唐诗:背景
请同学们阅读本目第一自然段,唐诗产生的时代背景可以归纳为几点。一是繁荣、开放和文化多元的大唐帝国的诞生给中国文学带来了新生命。二是科举取士制度的确立使得许多来自中下层的文人有机会施展抱负,他们把丰富的生活体验、自信乐观和昂扬进取的精神融人诗歌。三是汉代以来五言诗、七言诗的发展,也为唐诗在格律形式等艺术创作方面提供了借鉴,韵律更加工整、回还有致。
唐诗的繁荣从一个数字上可以得到印证,据记载,唐朝流传下来的有两千多位诗人创作的近五万首诗歌。教材上主要介绍了唐朝的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的诗歌成就。
板书:1.唐诗:背景;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李白,人称“诗仙”,有人这样概括他:傲世独立,洒脱不羁,风驰电掣,雄浑壮阔。李白生活在盛唐时期,所以其诗风体现了盛唐张扬个性、蓬勃向上的时代精神。教材上对他的诗歌成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在他充满浪漫主义奇特想象的诗篇中,蕴涵着深刻的现实意义和对人世的深挚关爱。同学们都知道他的哪些作品呢?
将进酒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杜甫有两个称呼:“诗圣”、“诗史”。“诗圣”指的是他成熟的写作技巧,凝重的诗风。“诗史”指的是他的诗作内容就是一幅历史的风情图。
杜甫曾经经历过八年的安史之乱(755——763),其作品中的苦涩与艰辛更显其对国与家的热爱。教材的小字摘录了杜甫的《春望》,请同学们阅读。
同学们还知道杜甫的哪些作品呢?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呜呼!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白居易,生活在中唐时期,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倡导诗歌沿着“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现实主义方向发展,在艺术上追求浅显平易的诗风。代表作有《卖炭翁》、《杜陵叟》、《琵琶行》、《长恨歌》。
卖 炭 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 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
唐诗之后的时代文学就是宋词。板书:2.宋词
宋词又被为“长短句”,与诗相比,其优点是:便于更加灵活地表达情感,并可配乐演唱,按特定的乐调曲谱“填词”。
宋词主要有豪放派和婉约派两种风格,豪放派的风格豪放激愤,气势雄伟,内容以记事、说理为主,表达内心感慨;婉约派风格委婉含蓄,细腻感人,内容以咏叹个人身世、写景抒情为主。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两种风格并不截然分开,许多词人的作品往往兼具豪放和婉约两种风格。
教材上分别列举的代表人物是:豪放派的“苏辛”,即苏轼、辛弃疾;婉约派的柳永,小字还介绍了婉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李清照。
板书:2.宋词:豪放派:苏辛;婉约派:柳永、李清照
北宋词人苏轼:词风意境开阔,雄浑壮观,代表作品是《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请看教材P39《念奴娇·赤壁怀古》节选。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南宋词人辛弃疾:词风慷慨激昂、沉郁悲凉,有《稼轩长短句》等作品传世。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语以寄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休说鲈鱼堪脍kuài,尽西风、季鹰归来?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wèn英雄泪?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辛弃疾词《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此词全文为:“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这首词回忆了金兵南下烧杀抢掠的罪行,表达了作者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主义思想情感。
北宋柳永的词作体现市民情趣,委婉含蓄、回还往复,成为婉约派的代表。他在代表作《雨霖铃》中,把依依惜别的离情和肃杀冷落的秋景融合在一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柳永和《雨霖铃》
柳永(约984—1053),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人。政治上不得志,怀才不遇,放荡不羁,喜欢和民间艺人、歌女交往。他对词的发展也作出重大贡献,形式上由字数较少的小令发展为字数较多的慢词;语言上突破文人雅词,吸收了民间俚俗语言;表现手法上形成婉约风格。代表作如《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词中,作者把依依惜别的离情和肃杀冷落的秋景融合在一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
李清照也是婉约派的一位代表人物,你知道她的哪些作品呢?
如梦令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 应是绿肥红瘦。
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而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相比较唐诗、宋词而言,元曲可能对同学们来说有些陌生,请看教材是如何对元曲定义的?
板书:3.元曲:含义 元曲是在宋词、金元俚曲俗谣基础上经文人重新制作而形成的新诗体,虽然也有格律曲牌限制,但大量使用白话、方言、衬字,是与音乐、戏曲结合比较紧密的诗歌形式。
为什么教材中会说“汉族文人在元朝进取无望”?①元代推行民族分化政策,阶级矛盾尖锐。②科举取士制度被废除。
正因为汉族文人无法实现人生抱负,他们才会用可俗可雅的元曲来抒发愁闷的情怀或是表达人生的失意和理想的幻灭。请看教材上摘录的相关诗句。
同学们知道元曲名家有哪些?马致远、张养浩。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山坡羊(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与唐诗、宋词、元曲齐名的时代文学是明清小说。
三、明清小说
在第8课《笔墨丹青》的“民间风情”一目中,提到了木刻版画,那时的木刻版画是出现在什么文学作品中的?明清小说。
是作为明清小说的插图而出现的,反映了世俗的审美情趣。明代书法的特点是什么?明代书法随着社会进一步平民化、世俗化,更加强调个性化的创造。
书法也好,绘画也罢,它们在明清时期的特点均体现了明清时期经济繁荣而导致的市民阶层队伍的扩大,因而文化上越来越体现出市民化的特征。而明清小说的繁荣就是应市民阶层的文化需求而出现的。请同学们阅读本目内容,然后我们通过一些关键词来明确本目知识。
明代“四大奇书”:罗贯中《三国演义》,施耐庵《水浒传》,吴承恩《西游记》,兰陵笑笑生《金瓶梅》。
“三言”:《警世通言》《喻世明言》《醒世恒言》。“二拍”:《初刻拍案惊奇》《续刻拍案惊奇》。“三言”“二拍”是晚明的短篇小说集。
反映现实的百科全书式巨著:曹雪芹《红楼梦》 “孤愤之书”:蒲松龄《聊斋志异》 长篇讽刺小说的开山之作:《儒林外史》
明清时期产生了这么多传世之作,我们来做一道探究题。教材P40“自我测评”2.概述明清小说的特色,指出这些特色与明清社会变迁的联系。
提示:①明清小说的特色:通过文学手段重树商人等这些原来受歧视的角色的形象,对现实提出深刻批判;②与明清历史的联系:其一,明清时期,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传统的轻商观念开始淡化。这种风气深深浸染了小说的创作,“三言”、“二拍”等作品中,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其二,明清社会繁荣的背后也蕴藏着深刻危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一些文人对现实社会日益不满,写出了一批批判现实的力作。
小结:文学作品与书法、绘画一样都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作业:教材P40“自我测评”2.概述明清小说的特色,指出这些特色与明清社会变迁的联系。
提示:①明清小说的特色:通过文学手段重树商人等这些原来受歧视的角色的形象,对现实提出深刻批判;②与明清历史的联系:其一,明清时期,社会上弥漫着拜金逐利的风气,传统的轻商观念开始淡化。这种风气深深浸染了小说的创作,“三言”、“二拍”等作品中,商人第一次作为被歌颂的对象进入文学世界;其二,明清社会繁荣的背后也蕴藏着深刻危机,政治黑暗、官场腐败,各种社会矛盾逐渐加深,一些文人对现实社会日益不满,写出了一批批判现实的力作。
第四篇:there be教案
There be 句型教案
一、学科: 英语
二、课例名称: “There be”句型
三、课型:新授课
四、:年级: 六年级
五、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能理解并灵活掌握句型“There be”的一般疑问句、否定句及其肯定与否定回答。2)技能目标:
学会利用身边的人会或物用”There be”句型来询问叙述。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的精神以及用应做事情的基本技能,要求学生能够在小组中于他人交流。
(二)内容分析
1.本节课的目的实使学生学会使用句型”There be”和它的肯定句、疑问句及其肯定与否定回答。再结合所学过的单词,学会利用身边的人或物用”There be’句型来问答。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2.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理解并掌握句型”there be”
教学难点:理解并灵活使用”There be”句型的一般疑问句、否定句及其肯定与否定回答。
(四)教学方法
1,自然法: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已学知识的熟练程度来参加活动。
2,合作学习法: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完成课文朗读,使学生学会使用句型”there be”
板书设计: “There be句型
* There is +可数名词单数或不可数名词 There are +可数名词复数
“There be”句型的否定句和一般疑问句口诀:”There be’ 句型有特点,主语放在be后边,变否定,很简单,be后要把not 添,变疑问,也不难,把be 提到there 前.肯定句中有some 否定、疑问把any的 用法
(五)教学过程 Step1 Have a dictation Diagnose test 1)There---------some rice in the bowl.2)There-------some chairs in the room.3)There------an apple on the floor.4)There--------a teacher and some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5)There-------a pencil and two rules in the box.Step2 Teaching “There be” 句型
a)“There be”句型的一般疑问句和否定句的口诀 b)Give Ss there minutes to master.Eg:There is a book on the floor.(边一般疑问句、否定句及其肯定与否定回答)There is not/isn’t a book on the floor.Is there a book on the floor? Yes, There is/Not There isn’t.There are some chairs in the room(.同上)There are not/aren’t any chairs in the room.Are there any chairs in the room? Yes, there are./No,there aren’t.Step3 The different of “There be” and have/has
“There be” 表示在某处有某物或某人,表述某物或某人存在于某个地方,而have/has表示某人拥有某一样东西。Eg: I have a book.You have some pencils.He has a lot of pens.There is a book on the desk.There are some students in the classroom.*注: 而者有时也可以通用,表示“某物本身拥有。。” Eg: The classroom has forty-eight desks.=There are forty-eight desks in the classroom.Step4 Form test 1)There is a Chinatown in New York.(变否定句)------------------------------Chinatown in New York.2)-Are there any pens on the table?(作否定回答)--------,----------------。
3)There is some meat on the plate.(一般疑问句并做肯定回答)------------------------meat on the plate.---------,----------------.4)are there lots bicycles China in of(连词成句)----------------。
(六)Homework 背诵”There be “句型的一般疑问句和否定句的口诀,做活动用书第二模块。
第五篇: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量一量、比一比等活动,初步学会选择适当的测量标准,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物体的长度或高度。
2、通过测量和比较等活动,积累测量经验,初步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长度观念和数感。
3、能体会合作交流和成功的乐趣,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教学重点:选择适当的测量标准,用不同的方式表示物体的长度或高度。教学难点:选择适当的测量标准,对各种物体的长度的感知。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揭示课题:
1、比:你学习了哪些长度单位?(1cm 1m)你能比划一下1厘米、1米的长度吗?(抽生比划后都试一试。)50厘米呢?
2、估:你能估一估铅笔长度吗? 你是怎样估的?(学生演示“指宽”估量法)
3、导:怎样知道自己估计的对不对呢?(板书:量一量)。在测量长度时要用到哪些测量工具?(学生汇报后,教师借助课件1和实物展示:各种不同的尺子。)测量时要注意什么?(学生汇报:O刻度与物体一端对齐、尺子要拉直、放平。课件2)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 说一说
我们可以用“手指的宽”作为测量标准去估量铅笔的长度,我们还能利用身体哪些部位的长度、身边哪些物体的长度作为测量标准去估量其他物体的长度呢? 学生汇报(若有难度,教师稍加提醒:肩宽、一庹长、一拃长等。)(板书:肩宽、一庹长、一拃长、黑板长、课桌高、、、、、)明确:像肩宽、一扎长等这种肢体长度,还有像课桌高、黑板长等物体的长度都可以作为测量标准去测量其他物体的长度。(板书:测量标准)
2、量一量
活动1:要想估量物体的长度,先要知道测量标准的长度,下面我们就来先估一估,再量一量我们的肩宽有多长?课件3 1)学生演示合作:量一量肩宽(教师做好分工,让学生学会合作)2)学生汇报。
活动2:你能像刚才一样,每组选择2个以上的测量标准,小组合作先估一估、再选用合适的尺子量一量其他测量标准的长度吗?小组长做好分工,把测量的数据填在表格中。课件3(1)提出要求:活动时要细声细语、轻拿轻放,在测量黑板时,为了避免拥挤,请各小组有序上台测量。
(2)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实践,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分组汇报展示。
活动3:静下心,闭眼想肩宽有多长?课桌有多高?用手比一比。活动4:请你用“一拃长”作为测量标准,量一量课本有几拃?
3、比一比
活动5:你能利用“肢体长度”“物体的长度”作为测量标准去比一比其他物体的长度吗?(板书:比一比)下面我们就来试一试!(课件3出示:鳄鱼图)1)想-----闭上眼睛想一想:6米有多长? 2)比-----选用不同的测量标准比一比:6米有多长? 学生汇报演示:以“一庹长”作为标准,6个小朋友手拉手的长度大约是6米长。)3)多样化:鳄鱼有这么长,你还可以选用哪种测量标准去描述6米的长度?(若有难度,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讨论后汇报:肩宽、课桌高等。课件4(教师都要加以肯定。)4)优化:鳄鱼这么长呀,相当于6个小朋友手拉手、20个孩子肩并肩站一排、10张桌子叠起来,你认为以什么的长度作为测量标准去描述6米的长度最合适呢?(两臂长、课桌高等)
4、小结: 像这样,量一量、比一比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时,可以选用比较长的测量标准,量一量、比一比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时,例如铅笔,就可以选用比较短的测量标准,实践运用 :
1、课件6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你能选用合适的测量标准比一比他们的长度吗?请选择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比一比,在小组里交流一下看测量结果是怎样的? 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汇报。(根据时间需要,适当选择1-2种动物.。)
2、我们经常课间在操场上锻炼身体,你能选用合适的工具和测量标准量一量、比一比操场跑道的长度吗?课件5(学生汇报,教师提示:卷尺、步长、)全课小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进行了一些有趣的测量活动,学会了用自己身边熟悉的事物的长度或高度来描述新鲜事物的长度或高度,说一说你有哪些收获,印象最深是什么?